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典名人名句

经典名人名句

时间:2023-05-30 09:2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典名人名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典名人名句

第1篇

引经据典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明引出彩

明引,是指直接引用。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引用诗句。引用诗句当文题,鲜明、醒目。在文中引用诗句,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如《往事依依》一文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写春光的有“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写夏景的有“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写秋色的有“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写冬日的有“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这些诗句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又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引用名人名句。名人名句语言典范,往往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且鲜明的印象。如《俭以养德》一文中引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既点题,又提出了中心论点。

二、嵌引灵活多变

嵌引有两种方法:1.将所引用的诗句整句嵌入一句话中,加上引号使之成为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我们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让古诗词名句在句中作修饰语,即作定语,来修饰打扮你所表达的中心词。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子情让我感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夫妻情让我感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朋友情让我感动。(2)让古诗词名句作所表达的句子的主语。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清幽的春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迷人的春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繁华的春天;“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是醉人的春天。(3)让古诗词名句作所表达的句子的宾语。如:春是一种情调:古乐府传出“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晚归的孟浩然清唱“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杜工部低吟“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运用此法时需要注意两点:(1)准确理解被引用的诗词的含意,包括字面含意和比喻、引申含意,这样方可恰当引用。(2)引用诗词名句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但一定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用,要恰到好处,切忌不可堆砌诗词名句。

2.将所引用的诗文名句、典故故事简缩成词或短语融入句中,使读者一看就知道它包含的意思。这样,不仅使语言更加灵活多变,生动形象,而且典雅精致,富有文采。

三、化用古朴典雅

所谓化用诗词,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即从自己的记忆中将某一人物、某一问题、某一景物或某一现象的古今诗文佳句汇集在一起,构成排比,产生一种一气贯通的雄伟气势。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定点钻探。锁定一点立意,联想这一立意的诗词,展开深入剖析论证。这不仅增加议论类文章的论证深度,而且使文章更富有意蕴。

2.百花齐放。紧扣观点,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想到一组有着相似或相反关系的诗词,并就此归纳生成阐述的道理。这既增加了文章内容的覆盖面和观点的可信度、说服力,又展示出考生博览群书的真风采。

如王开林的《穿越诗经的画廊・关雎》,有这么一段文字:

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侧。数数吧,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听着窗外草虫的低吟,看檐间的月牙儿袅娜如她瘦细的腰肢,我喃喃吟念“窈窕淑女”四个字,忍不住披衣而起,在中庭久久徘徊。

其中“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侧”,则化用了《诗经・关雎》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作者在这里巧妙化用《诗经》中的名句,散发出了对往古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诗经《关雎》里“窈窕淑女”的遐想,使得文章具有古朴典雅之味。

运用引经据典这种方法,我们要注意下面几点:

1.引用必须精粹。就是说引用要少而精,不可连篇累牍。引言过长,使文章显得繁冗、累赘,使人不得要领。引用还要准确无误,内容与原文吻合,不能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2.引用必须典型。典型是指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名言警句。因为经典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能促进作文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底蕴的形成。

第2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深深的了解到,孩子们词汇贫乏、语言过于浅显、词不达意的现象相当普遍,令人堪忧。因此,语文教学有必要重视语言积累。诚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笔下面就简单阐述下语文教学中个人尝试的几种积累语言的做法。

1. 积累词汇。

教师在教学生读课文时,对课文出现的常用词语的掌握要达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这“四会”的落脚点在于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积累名言、警句。

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名人名言录》,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可按“修养篇”“立志篇”“勤学篇”等分门别类汇编古诗词名句和名人名言,如学习《论语》十则后,适当地进行拓展阅读。与语文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进行相关链接。长期积累既能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一旦运用起来就会信手拈来,又会陶冶性情,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生奠基。

3. 积累成语、典故。

(1)坚持每天给学生讲解一个成语故事,名曰“天天成语”。学生既可以听得津津有味,陶醉其中,又享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沐浴祖国传统文化的阳光雨露,其乐融融。

(2)从课文中积累成语。入选初中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里面有大量常用的成语。如在学习了《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散文节选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精心挑选十多条出自这些经典上的常用成语,以扩大他们的成语积累量。还可以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师生点评,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有所得。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又在迁移阅读中拓宽了视野,产生了朗读经典的强烈愿望,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自然会受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

(3)在运用中积累成语。让学生在课堂和书面作业中用成语造句,学会正确使用成语。再逐渐尝试用一组成语写短文,鼓励学生参与“成语接龙”“成语猜谜”等有益心智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针对电视荧屏广告词中滥用成语的现象,让学生为这些成语“会诊”,挑刺纠错,还原其本来面目,增强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性的意识。在生活中学习成语,拓宽成语学习的渠道。

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杂志封面语),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求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让语文学习和生活接轨,在生活中学习和积累语言,在课外阅读、看电视和上网时有意识地积累语言,对精彩的广告词进行点评,对新词“愿景”“PK”“超女”等也要留意。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并记录在专门的积累本上。

引导初中生积累语言,非一日之功,贵在持之以恒,“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让学生自觉养成积累语言,正确使用语言的良好习惯,逐步让他们谈吐生色,文笔增辉,人文素养与日俱增。

第3篇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的《飞鸟集》是不是曾使你安静思考?“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容的诗句是不是也曾让你动容落泪?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浓缩,在休闲时阅读,净化心灵,感悟菩提。

一、古诗词阅读

唐诗、宋词和元曲陪伴我们成长,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网站,进一步领略诗词的美好。首先“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这里不仅有最经典的精选,还有描写不同场景的古诗的合辑,比如描写夏天,描写月亮,等等。以后在作文中引用一下这些词句,绝对加分不少。再推荐“诗词名句网”(http://www.shicimingju.com/),这个网站是根据诗人的合辑排列的,要是对某一个诗人特别感兴趣,不妨通读他的作品过一下瘾,这里还有诗人的故事,了解多一些对于理解他们的作品还是很有帮助的。无论是从牙牙学语时听的《静夜思》还是到现在所学的李白杜甫的壮丽诗作,这些诗歌都带我们领略了中国文化的波澜壮阔,其实在很多诗歌里面还有巧妙的构思,动人的故事待我们细细品读。

二、现代诗歌阅读

现代诗是用我们现在熟悉的语言编织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扣人心弦。虽然现代诗比较年轻,但是还是有很多诗人,形成不同流派和多种风格的。怎么样?想知道得更多些吧,那就来“中国现代诗歌大全”(http://www.shigeku.org/xlib/xd/sgdq/),这里收录了从20世纪20年代起的各种流派的诗人创作,绝对能激起你的求知欲。如果你觉得这个网站太专业了,那就再给你介绍一个平易近人的网站“九九文章网诗歌版”(http://www.jj59.com/shige/),这里的诗歌更贴近生活,相信也更能打动你的情感,比如“我该怎么感谢你”“花儿的心事”。如果你也有温暖的小情怀,就来这上面转转吧,说不定一下子就看到了感动你的文字。

三、歌词阅读

有人说歌曲是音乐和诗的结合,那歌词一定就是歌曲中的诗了。有很多歌词不仅押韵而且表达出了细腻刁钻的情感,我们时不时都要引用一下,似乎只有它们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然这样,那平时遇到喜欢的歌词,为什么不积累一下呢?首先介绍“我爱歌词网”(http://www.5ilrc.com/),这里面有各种流行歌的歌词,大家可以根据歌手或者歌名查找,点开即看到,十分方便拷贝和欣赏。然后再来“中国原创歌词网”(http://www.cnycgc.com/),这里有热议的话题,各路神人的各种风格的创作。如果你突然也有灵感,或者对别人的作品有一些建议,那来这里就对了,让思想碰撞出更美的歌词吧!

四、英文诗歌阅读

语言是有国界之分的,但是情感却是全世界互通的,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后,强烈推荐大家读一些英文的诗歌,好好品味异域文化和不一样的情感诉说。那先介绍“英文阅读网”之英文诗歌(http://www.enread.com/poems/),在这里可以找到外国原汁原味的名人名言和经典诗歌,比如泰戈尔、费雯丽等人的经典段子,这比看译文更具另一番滋味;再推荐“原版英语”的英文诗歌(http://www.en8848.com.cn/read/poems/),这个网站的杰出之处是按着不同的热门范围分类,比如:英国人最爱的诗歌,双语励志诗歌等等,大家上去看看,不仅有利于学习英语,还能受到国际化文化的熏陶。

品味诗歌,感悟生活,在诗情画意的岁月中品味自己内心的那一份恬静与潇洒,在语言的碰撞中领会他人的妙思才情,诗意人生,原来生活可以这样的安宁和美丽……

第4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是指把握文章的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要回答两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和文章是怎么写的?即文章的主旨和内容,把握文章作者如何展开思路,设计结构层次。在大阅读中,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就读懂了整篇文章。把握整体文意和写作思路也是读懂文章的前提和基础。想要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可以关注文章标题,分析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信息都汇集在标题中。通过关注标题,揭示文章意义;正确概括段意,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主旨思想和写作内容;关注文章注释和写作时间,明确文章写作背景和写作时间,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如《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课文的主旨。在知识大爆炸时代,高中生受各类思想的影响,通过课文的阅读学习,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这个问题,给予学生人生引导,理解作者的博襟和崇高品质,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感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作者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中,著书71种,涉及数学、政治、哲学、宗教等方面,有着“百科全书式作家”称号。罗素一生经历了多次婚姻变故,但罗素是真诚的,他一直在追求爱。罗素一生坚持为公众进行良知辩护,在1961年甚至因反战静坐而被监禁两个月。

二、重视技巧,奠定基础

文体写作技巧是语文工具性的集中表现,也是大阅读深化的基础,重视大阅读中的基础知识和阅读技巧,为大阅读深化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在大阅读教学中,教师把握文章体裁,梳理出不同文体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顺势而读。如小说有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如何渲染环境、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就是小说大阅读的重要基础,也是解读叙事类文体的重要流程。掌握文学技巧,主要是了解章法结构和修辞,解读作品的叙述逻辑顺序、辞章和文字美,看作品设计的用意。

如《我们为什么而活着》的结构特点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是一种议论式随笔,开头总提文章主旨,中间三段进行具体阐述,在课文的最后再总结。在行文中,思路是这样的:总提人生追求,归纳作者的追求,明确作者“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对无穷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而恰恰是这三种追求,使得作者套哦又痛苦;分述追求的理解,渴望爱情,因为爱情带来狂喜,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能见到天堂;追求知识,可以了解人类的心灵,知道星星为何发光,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同情苦难,因为有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来人,全球性的贫穷、孤独和痛苦,最后表明态度,值得为之而活着。

三、巧用经典,培养能力

经典阅读,跨越古今中外,带领学生体验各种情感、思想、生命、人文内涵。通过阅读经典,体会经典作品中词语、句子、思想和作者态度,通过整体把握经典,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作品,理解作品写作背景、思想倾向和主旨,分析作品结构,统领作品主题。然后,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感悟作品,体会作品,品味作品,欣赏作品,判断作品价值。

在《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学中,分析三种追求的理由时,教师可以引入名人名句,如追求爱情――冰心:“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学生在课文理解中,讨论归纳出作者的三种追求,概括作者追求的原因,分析追求之间的内涵关系,结合自己的感悟,谈一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在课文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提高学生思想境界,让学生从作品中得到启示,明确人生方向。

“大阅读”以开发学生生命潜能为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以大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中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重视技巧,奠定基础,巧用经典,培养能力,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成长,强调学生阅读整体感悟和文化积淀,养成语文阅读习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使他们成为“阅读专家”。

第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责任意识

我曾经看到《责任心和创造力比智商更重要》这篇文章,从文章中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我们的教学中,作为师者,最主要的工作应是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有责任感的学生才是合格的人才。

语文学科以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学者,说:“人生之目的为尽义务而来,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在社会上有责任感的人。”从他的话语中让我们知晓最起码的做人之道,这实质也应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要努力实现的教学目标。

一、抓住时机,培养责任心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对培养责任心的篇章有许多,在对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培养中学生的高度责任心,让中学生明白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如,杨振宁写的《邓稼先》一文,在让学生了解文章主人公之时,抓住邓稼先那强烈的爱国爱民的高度责任感,懂得从邓稼先身上捕捉到做人的道理,心系国家,心系人民。

二、相机诱导,激发责任感

我们都清楚,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中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他们的个性差异,发挥中学生内在的潜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成效,学生的责任感才能被激发起来。

如,语文活动《彩英撷粹,缀玉连珠》,学生收集的材料中,有许许多多的中外名人名言,这里面有关责任感教育的名句格外值得强调。如:“负责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如果我们放弃了责任,也就等于放弃了整个世界。”这是高尔基多么经典的话语,他把责任的最高境界告诉了全人类,中学生受益匪浅。

三、体会文章精髓,强化责任意识

中学语文教材具有较强实践性,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会以学生个体展示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揣摩、咀嚼、感悟,深入去体会文章的精髓,感受语言的魅力,领悟作者的意图,强化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课文《散步》中的语句从强化生命、强化伦理着手,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文中儿子是你,你会怎样去做,你会按文中父亲的说法去做吗?为什么?一系列启发诱导,既强化了责任感的教育,又传承了尊老抚小的生命责任。

总之,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坚决不能忽视责任教育,只有具有主人翁责任感的人,才能成为具有高水准、高素质、高品位的人,他才能承担起祖国建设的重任。

第6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积累语言 课堂指导 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110-01

一 初中阶段语文积累的内容

1.文化积累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应尽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化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培养他们主动积累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增强文化意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

2.文学积累

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每个学段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一部以上。(1)小说: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三国演义》、鲁迅《呐喊》、雨果《巴黎圣母院》、海明威《老人与海》等。(2)戏剧、影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等。

3.语篇积累

优秀的古代散文、诗词曲作品及现当代诗文皆可诵读,从作品的声律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朱熹说:“读书之法,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的次数多了,理解就会更深,感受也就更强烈,语感也自然增强了,这就为鉴赏、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如《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登岳阳楼》《长歌行》《野望》《黄鹤楼》《浣溪沙》等。白话文:朱自清《春》《背影》、鲁迅《呐喊》《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等。

4.语词积累

积累语词(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箴言、警句、座右铭,诗句、对联、现代语,歌词、戏文、广告语等),可以从课文中积累,课本名篇佳作中出现的词语丰富,文辞优美,遣词造句生动、准确、精练,是积累词语的最好材料。可以从课外阅读中积累,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浏览报纸杂志等,在阅读中处处留心,学习那些用得精当或自己觉得有新意的词语,也可从日常交谈、电影、电视、广播中积累,从这里面往往能学习到靠平时阅读学不到的词语。对平时积累的词语进行归纳梳理,分门别类地进行比较研究和学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 如何指导初中生进行语文知识积累

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随课文积累法。目前,课本中安排的积累内容,大多数在单元的练习中,对这部分的学习,绝大多数教师都等到学生学习完单元内容时,才去整理,这样就少了一个用的过程,而积累似乎成了一个阅读和抄写的过程。要与课文同步,就是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进行相应的积累,从而去运用、去体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便于学生利用课文来理解积累内容的含义,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积累知识的运用。

第二,趣味积累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而言,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后,教师都要注意加强此方面的引导。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教会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可参考以下方法:(1)准备一本小本子,自己分门别类地积累语言。(2)自己办一个小报或和同学合作办一个小报,设计固定的栏目,在小报中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想、所见、所闻。(3)组织名人名言比赛,看谁记的名人名言多,还可以是一些其他形式的比赛,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4)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们的语言积累的最大内容还是课外阅读,这就要求学生每天利用10~20分钟时间进行阅读,要养成习惯。养成读书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习惯的培养需要三个星期,这就要求学生能养成一种持之以恒的习惯。这样就会在语言表达的环境中,感受到阅读带给自己的无限乐趣。

三 如何指导初中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

第7篇

一、 国墨书香,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因此我校在环境教育这方面精心构思,让国学的点点滴滴渗透于学校的每个角落和教学实践之中,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特点。

(一) 让每一面墙会说话,能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学校充分利用楼层长廊做文章,在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经典古诗文、成语故事、名人名言、二十四孝图、弟子规、论语、三字经和学生自己制作的诗文配画、书法、国画、剪纸等作品。书写漂亮的古诗文,吸引着学生们的脚步,这是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学校的围墙是一条“传统文化长廊”,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上具有重大贡献、重大影响的人物和文化精粹、传统节日等,可谓“上下五千年,浓缩这一廊”。这百米“传统文化长廊”已经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每逢课间,学生们三三两两驻足观摩、讨论,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古人精神鼓舞自己刻苦学习。

(二) 让每一个橱窗能宣传,可欣赏

学校的每一个橱窗都是宣传“课堂”和展示学校特色的主要阵地。在校门口最显眼的宣传栏里,我们向大家展示的是国学启蒙特色教育掠影和“诵读之星”排行榜,操场东侧的四个橱窗是“国学小书院”的活动展示阵地,教学楼通道的三层橱窗分别展示学生的书法、国画、诗配画作品。我们充分利用好橱窗,增强校园文化对全体师生的感染力,使橱窗成为展示学生素质特长的有效载体。

(三) 让每一个教室求创新,展个性

教室环境是教育孩子的又一重要阵地,我们力求体现班级特色。每个班都以古代诗人来命名,并以此诗人为专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从中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作品,领悟诗人的精神品质。班级中除了诗画、诗文,还辟有诗园来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如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等。在如此浓郁的国学氛围中,学生们有的轻声朗读,有的模仿字体,获得了丰富的学习生活空间。

(四) 让每一种资源可利用,显特色

我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校园环境资源彰显我们的国学特色。校门正对面以书本形状展示“读千古美文 做少年君子”字样的雕塑,教学楼和综合楼之间的花坛正中心的一块巨石上镶嵌着“博学博爱”的金色大字,花坛葡萄架下(我们称之为对诗廊),悬挂古诗词名句供学生们课余对诗,校园的上下课铃声播放古典优雅的古筝演奏曲……在这充满古诗意韵的书香校园里,国学经典真正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 多种载体,开展典雅的国学活动

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国学启蒙教育为基础,积极探索有效途径,通过“读经典”“听经典”“看经典”“写经典”“讲经典”“唱经典”“画经典”“评经典”八条渠道,让学生感受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素养。

读——我们利用早自修、课前、诵读课、课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晨读、路读、夜读。诵读形式多样,或轮诵,或配乐朗诵,或游戏中背诵,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欣赏,在诵读中成长。每当晨读钟声响起时,我们的学生在国旗下齐诵中华古诗文,每当经典上课乐曲铃声响起时,我们的学生会自觉进入教室背起古诗文,每当下课路过古诗文长廊时,我们的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着中华古代美文。

听——利用午间时间,红领巾广播站播放古诗文,供学生欣赏;开设“国学之声”诗文小广播,由学生朗诵、赏析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教师通过网络下载优秀的古诗文诵读作品,让学生聆听、模仿,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看——通过文化长廊、诗文图展以及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电子屏幕每天以滚动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每周一诗”;教室黑板的一角开设“每日一句”栏目,学生上课前总要先读一读、看一看栏目中的古诗词名句。就这样,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住。

写——让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还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儿童诗,通过“紫竹园诗会”、手抄报、广播台推荐发表等,给学生们提供抒写生活、抒写感受的舞台,激发学生们创作文学的爱好和欲望,发现培养一批“小文人”“小作家”。

讲——让学生交流体会,辨明道理,利用“班会课”开设古诗文论坛、讲成语故事、举行古诗接龙赛等,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国学底蕴的舞台。

唱——在诵读的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他们记得更好,开展歌唱古诗文的活动。如孟郊《游子吟》、苏轼《大江东去》等古诗词歌曲,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去唱古诗文,或请音乐老师给古诗文谱上好听的曲调,或在游戏中编成歌谣,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诵读经典的乐趣。

三、 身正为范,打造儒雅的教师队伍

要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教师首先要具备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面对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还必须具备民族文化的素养,如国画、武术、剪纸等艺术。我校积极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自觉将国学启蒙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校本研讨,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研讨、实践活动研讨、诵读效果研讨等等,形式有公开课教学、论文交流、汇报演出、竞赛评比等。学校不仅请专家来进行指导,同时还利用一切机会,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为了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鼓励每位教师练毛笔字,背古诗文,参加以“与经典同行”为主题的古诗文朗诵比赛。

四、 学文约礼,培养文雅的少年君子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积累,做法

 

上学期我校一次语文检测,其中现代文阅读有这样一道题:“请写出两个关于狼的成语(文中提到的除外)”,学生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有答“与狼共舞”的;有答“七匹狼”的;还有答“我是北方的一匹狼”的;弄得我们阅卷老师啼笑皆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初中生的答问和作文反馈的情况来看,词汇贫乏、语言过于浅显、词不达意的现象相当普遍,令人堪忧。因此,语文教学有必要重视语言积累。诚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几种积累语言的做法。

积累词汇。我们要在听讲、阅读时正确了解别人的思想,要在说话、写作时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教师在教学生读课文时,对课文出现的常用词语的掌握要达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这“四会”的落脚点在于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在《白杨礼赞》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用“无边无垠”作口头造句。其要求是:请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运用“无边无垠”作口头造句,把该词语用于可能想到的各种事物,而造句的内容不得重复。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相继发言如下:我渴望见到黄土高原那无边无垠的麦浪。在无边无垠的草地上艰难地行进。无边无垠的宇宙,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的全部奥秘。……这种多向思维的训练的方法,值得我们在词语教学中借见。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了,语感增强了,阅读和表达能力会与日俱增。

积累名言、警句。在交谈、写作中,一句精当的名言、警句,往往使谈吐生色,文笔增辉。或画龙点晴,一语中的;或者言简意赅,阐述深刻;或妙语连珠,意趣横生。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名人名言录》,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可按“修养篇”“立志篇”“勤学篇”等分门别类汇编古诗词名句和名人名言,如学习《论语》十则后,适当地进行拓展阅读。与语文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进行相关链接,《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许多内涵丰富、言简义丰,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用语,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小不忍则乱大谋”、“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至今还被人们频繁引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长期积累既能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一旦运用起来就会信手拈来,又会陶冶性情,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生奠基。

积累成语、典故。学习古人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也是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

1、从溯源中积累成语。我国的成语大多出自古代典籍,弄清它们的源头及含义,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才不至于张冠李戴。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农村初中生成语积累匮乏的现状,坚持每天给学生讲解一个成语故事,名曰“天天成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陶醉其中,享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沐浴祖国传统文化的阳光雨露,其乐融融。

2、从课文中积累成语。入选初中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里面有大量常用的成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这一宝贵的语言资源,并适当的拓展延伸,日积月累,学生成语积累量会相当可观。如在学习了《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散文节选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精心挑选十多条出自这些经典上的常用成语,以扩大他们的成语积累量。如在学了《庄子》二则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外上网查资料收集,将庄子的寓言整理成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庖丁解牛”“朝三暮四”等成语,每一条成语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师生点评,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有所得。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又在迁移阅读中拓宽了视野,产生了朗读经典的强烈愿望,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自然会受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

3、在运用中积累成语。学习语言,贵在感悟和运用,学习成语也不例外。学习成语,我们认为要做的“五会”:即会读、会写、会释义、会辨析、会运用。学成语,首先要正音、正确书写,尤其对那些容易读错、写错的成语应格外留意。准确无误地解释常用成语,切忌望文生义,教师还要同学生一道辨析常见的容易混淆的成语,尽量做到不误用。让学生在课堂和书面作业中用成语造句,学会正确使用成语。再逐渐尝试用一组成语写短文,鼓励学生参与“成语接龙”“成语猜谜”等有益心智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针对电视荧屏广告词中滥用成语的现象,让学生为这些成语“会诊”,挑刺纠错,还原其本来面目,增强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性的意识。在生活中学习成语,拓宽成语学习的渠道。

第9篇

一、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尽可能地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来安排内容和组织形式。例如,因为小学生都比较喜欢看电视,所以教师可以先引导他们去看一些富有教育意思并且活泼有趣的动画片、儿童教育节目等内容,然后再根据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利用一定的时间,安排学生模仿电视节目中的语言和情节,那么这个时候,小学生们一定会积极地寻找相关书籍与视频等材料进行努力学习。更重要的是,小学生慢慢地就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而爱上读书。

二、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合适的内容

当一个学生阅读到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时,就会欢欣鼓舞,细细品味,津津乐道。相反,当一个学生读到不喜欢的书时,读起来就会毫无心情,就会感觉索然无味,甚至如见仇敌,想“扔”之而后快。所以,在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一定要引导他读一些合适的课外读物,健康的课外读物,来保持他旺盛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知识与能力。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阅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文章

因为熟悉才能产生亲切,亲切才能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一定要引导他们阅读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金色童年》、《校园趣事》、《假日行动》等。因为这样的内容容易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所以学生阅读起来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的经验积累,更有利于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与情感。又比如,为了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能够兼顾好学校的各项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故事》、《卧薪尝胆》等文章,激励他们的斗智,激发他们的动力。又比如,为了改善学生的某些不良思想,倡导积极健康的品德等,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雷锋的故事、张海迪的故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等等,让他们在阅读中改变自我、完善自我。总之,能够找到自己影子的阅读总是一种深入心灵的阅读,是教师应该积极引导的阅读方式,因为它的效果是持久而深远的,甚至终身难忘的。

2、引导学生阅读能够触及学生心灵的文章

能够触及心灵的阅读才是最有效的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具有爱幻想的特点,总是喜欢阅读一些童话故事,喜欢上里面的虚拟人物。虽然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情节、事件不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但是常常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目光,因为这里往往寄托着他们的喜怒与哀思,希望与理想,折射出他们最真挚的精神追求。当然,科幻小说也常常让小学生们爱不释手,因为这里不仅具有科学的丰富的创新,可以治疗伤痛,创造新奇,还可以充分地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同样的,冒险探索类的内容也常常逃不过孩子们的眼睛。所以,教师可以热情地推荐孩子们去阅读《太空历险记》、《阿童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因为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纯洁的童心和天真的童趣,语言精练形象,读起来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所以,它们也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总之,能够挑动小学生最稚嫩的心灵,最能拔动小学生心弦的文章才是教师值得推荐的。

3、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文章

经典类文章无论是语言、结构、意境等各个方面都比较完善与优美,能够比较快速地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较全面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如果学生经常阅读与体味经典文章,长此以往,潜移默化间能力与修养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经典类的文章比较多,例如唐诗宋词、名家名句、名人名作等等都是可以选择的对象。

4、引导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课外阅读

课本内容常常具有反映情况不全面的情况,特别是一些背景材料不足,直接导致了学生理解难度的增加。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课本,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广泛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课本内容。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与鲁迅相关的一切信息,比如生平,相片,作品,等等,并尽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或重要的东西。由于已经有了一个比较轻松的前奏,所以当具体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就不会再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比如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可以引导学生看一下电视剧,并认真地阅读一下《西游记》的相关章节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因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总是围绕着课本转的,所以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加强这方面的阅读。

三、注意引导学生拓宽课外阅读的渠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的渠道很多。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渠道地接受信息,多途径地进行课外阅读。最常见的阅读渠道是进行购买,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借阅、上网读书,还可以引导学生看视频、听故事,等等。总之,不拘一格,只要能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增进情感,一切方法都是可以选择的。

四、注意学生用科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现在的课外阅读内容很多,如果不采用科学的方法,就可能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不能令人满意,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的阅读方式方法的选择。例如,为了精确掌握语言细节可以使用精读法,为了了解文章结构或某个知识点可以采用浏览法,如果需要采摘,就需要做好笔记,等等。总之,不能搞一刀切,把每个阅读内容都当成一个沉重的包袱背在身上,压垮了身体,压垮了精神。如果学生能够采用科学的方法,那么经过千锤百练之后,就能够运用自如,达到丰富知识,增长技能,陶冶情操的目的。

五、注意对课外阅读内容的检查

第10篇

就教育阶段而言,小学教育相对于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最基础的阶段,而小学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则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环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关键性环节,对农村儿童未来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目前,全国许多小学都已经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纳入了学校的教育体系,在这方面,城市小学生相对于农村小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学习方式方法上无疑更有优势,如何能让农村小学生也能高效习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进行研究和探讨。

1 当前农村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认识不够。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传授传统文化的责任是那些教语文、品德与社会课程老师的事情,至于教数学以及科学等课程的老师则不需要承担责任,只要完成自身课程任务即可。而相当一部分农村的语文课程的教师则认为小学阶段重点应该是在识字和浅层次的阅读上,对传统文化重要性认识不清。此外,就是那些孩子的监护人本身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农村,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监护人是孩子的祖父或外祖父一辈,孩子父母则外出打工,这些孩子也成了留守儿童,而祖父或外祖父往往本身文化水平就低下,因此对“传统文化”一词,他们已经感到非常茫然,对其中所涉及的内容自然也是相当陌生。

(2)教学方式单一。不少老师传授传统文化的方法上单一,比如在对《弟子规》和《论语》的讲解上,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是简单的对这些经典原文进行翻译,不管学生是否能听懂,而布置的作业,通常只有背诵。由于方法的单一,长此以往,不但老师会丧失传授传统文化的热情,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3)教学任务过重。大部分农村教师对于自身岗位的工作还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不过由于不少农村地理位置偏僻,学生多老师少,这使得一个老师承担多门教学任务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这些老师来说,自身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更别说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了。

(4)培训不够。农村教育思想滞后,消息闭塞,不少农村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就有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所知有限,而他们也没有办法去城市学校去进行培训,因此有时对于经典文本解读,本身就是错误的,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会将他们的老师当作权威,信任度极高,老师教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往往相信不疑,这必然会导致学生所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本身就存在着问题。

(5)教育理念落后。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师认为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走出农村小学,读更好的中学。因此他们的头脑中仍然以应试教育理念为主,而家长们对应试教育自然也是支持的,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小孩的升学率以及排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老师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大量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做题来替代教学,显然这样的实现途径是不可取的。

2 加强和改进农村小学生高效习得中华传统文化的几点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以及教师访谈等方法,我们基本了解了目前农村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我们提供一些措施以求得到解决。

2.1 加强宣传力度,走出认识的误区

我们要让农村老师以及小学生的监护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学习的必要性。首先我们要看到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能提高我们的道德感,比如在教授《论语》中,我们可以重点讲解如“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条,让学生明白爱国爱民,团结互助,学会做人。其次我们还要看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能培养出学生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通过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让孩子的监护人讲粽子来历的故事,老师则在课堂上进行引申,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屈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着不懈的追求,如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言就是很好的诠释。当然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拓展,联系屈原最终的结局,通过对屈原《离骚》中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名言的讲解,让学生树立出高尚的价值观。

2.2 加大投入,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我们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好的环境能对孩子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先贤有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可以做的是合理利用教室、走廊,在教室和走廊中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名句等,让孩子有所了解。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播放那些传统文化的有声资源。

2.3 抓紧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是传授传统文化的主体力量,要想传统文化进入到学生的心田,那就先得开启教师的心田,我们必须要抓紧对教师的培训。我们现在的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教师培训计划,但这是不够的。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将农村教师集中起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他们进行专题讲座授课。只有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得以提高了,他们才能在授课时更有针对性,教师也不会面对学生理解不了的传统文化知识时显得迷茫或困惑。

2.4 将优秀的乡土文化融入到传统文化教育中

我们所传授的传统文化知识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乡土社会。如果我们所讲述的古代人物以及所背诵的诗词离孩子所能感受的太远,他们就容易和传统文化产生距离感。因此,我们应主张让孩子们先去接触身边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能培养出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民族的良好品德。

2.5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以背诵为主,尤其对于语文教学,认为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唯一方式。事实上我们知道对于孩子们来说,只是会单纯背诵,没有丝毫的兴趣,而且很容易又会忘记。因此我们的教学最好还是建立在孩子兴趣的基础上去进行诵读。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游戏或者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歌朗诵比赛,改写和扩写诗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诗篇,教师鼓励他们展开联想,扩写情节。在背诵方面,我们可以让大家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背诵,如三个同学一齐背诵,互相提醒。这样一来,只要其中有学生背诵错误,其他两个同学都会对他进行适时提醒。

2.6 利用地方文化名人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第11篇

【关键词】构建;班级管理;和谐;班级氛围;班级活动

“构建和谐的理念是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创造宽松、和谐、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开始;开诚布公,齐心协力,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受到忽视和歧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信心;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得不到尊重,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梦想。”创建和谐班集体是教育的需要,时展的必然,班主任应致力于创建和谐班集体,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和谐班级,能够促进班风、学风的形成,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健全学生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构建和谐,创建良好的班风呢?

1 班级文化氛围的创建

学生在校活动主要是在班级中进行的,和谐的班级氛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张贴名人名言、英雄烈士经典语言和有关图片;张贴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图片;张贴校领导、老师、学生的精美书画作品……富有激励挑战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既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慰藉他们的心灵,又引领他们积极向上,崇尚精神价值。

1.1 在新学期伊始,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奋斗目标或格言,然后粘贴在自己的桌面上或让老师装订成册,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期望,这样班级成员就有着鼓励和鞭策作用。

1.2 可以创办班报或班级日记。让每一位学生都发挥特长,粘贴学生的作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3 在班上张贴名人名句与时代的风云人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时事,也受到文化的熏陶。

1.4 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装扮教室,让教室在学生心中成为一个“和谐之家”,让学生对集体,同学都有一种归属感等等。当然,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际进行。

2 班级干部的任用

班干部的任用选拔是基础,班主任可以通过委任、竞选、自荐等各种渠道把表现突出,愿为同学服务,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选任为班级干部。可以实行“轮周任用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当上班干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这样,不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建设班级。而且要严格要求班干部,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建设的排头兵。总之,让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在学习和管理的双重过程中健康、全面、和谐成长。

3 班规班纪的健全

陶行知说过:“有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之法,比学校所立的更加易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自己共同所立之法,从始到终,心目中都有他在,平日一举一动,都为大家自立的法律所影响。所以自己所立之法,大于他人所立之法;大家共同所立之法的力量,大于一人独断的法。”因而,班规的制定,可以交由学生起草,在班上讨论,修改,最后让班主任定案。这样,班主任所立的法规,更能让学生接受。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理出班级工作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召开班委会议,学生周记等渠道征集“金点子”, 班主任整体把握,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议。再让学生针对建议,民主讨论修改,再提交给班主任过目。这样确定下来的班规班纪,既全面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执行过程中,大家严格要求自己,互相监督。在心平气和的和谐氛围里面规范言行,实施起来效果自然不错。

4班级学生的学习

学生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有了对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有恒心,有耐心,有兴趣地学习。根据学生们的起点距离先自我纵向比较,再与班内同学进行横向比较,人人有进步,人人争先进。作业按“优、中、差”实行分层、分量布置,无论哪个层次的作业一定要融“趣味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时,允许与老师、爸妈、小伙伴和其他人合作完成。这样他们没有心理负担,乐于完成,乐于学习,和谐了他们的心理。

5 班级活动的开展

增强学生们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于班级活动的有益开展。 在符合当时班级、学校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注意“安全性、趣味性、知识性、人文性”的前提下,活动由值周班长牵头,全班参与的办法进行。大胆放手,自主参与,自主设计。无心理压力,无限制性条规,学生在把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中,活动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和谐锻炼。

6 协调好学生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

第12篇

关键词:素材;历史课堂;趣味;深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38-01

在选择素材时应该注意四个问题

第一,趣味性强,所选的素材应该是内容经典、语言精妙,生动有趣。

第二,针对性强,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要与相关教材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便于引用,引发兴趣。

第三,教育意义大,以励志、激励、磨练教育为主,起到引导人们积极上进,奋发进取的作用。对学生的品德和心智培养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第四,思考空间大,文字优美,短小精悍,论述精辟,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历史教学中可以选用的素材通常有以下五个大类:

一、故事类:神话、传说、典故、成语、笑话

选用这一类的素材,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挑选有确实可用、生动有趣的材料,最好放在开始上课前讲,作为教材的导入语,它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第二次》,我先给学生讲一个题为《圆明园是谁烧的?》笑话:一个教育局的领导到一所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检查,他问两名初中学生:“圆明园是谁烧毁的?”其中一名学生答:“不知道,不是我烧的。”另一个学生也回答:“也不是我烧的。”学生的班主任对校长说:“这两个学生是我班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说不是他们烧的那肯定就不是他们烧的。”此时,其中一名学生家长来了,一听此事,立即对校长说:“不就是圆明园吗?烧了就烧了,多少钱?我赔!”大凡听到这,学生总会开怀大笑,之后,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各抒已见,然后以一个设问“圆明园究竟是谁烧的”导入课堂。讲完课本内容之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这个笑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让学生思考、发表见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态,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听取学生的想法,并给他们一个恰当妥切的回应,最后再做一个总结陈述,让学生明白这个笑话蕴涵的道理:缺乏历史知识使人愚昧无知,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二、警示类:名人名言、警句、俗语、谚语

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的穿插一些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不仅能让教师的语言流溢文采,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充分展示历史课的内涵和深度,经过教师的巧妙设计,引发学生正确思考,提高历史思辨能力。如中国古代史第《贞观之治》,可以引用唐太宗的名句“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引导学生探索、思考,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唐太宗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的出现都有些什么原因?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讨论,归纳,再经教师适时的总结点评,让学生学会懂得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最高领导者在为政之道的政治素质及个人品行素养高低有密切联系。

三、传记类:名人传记、秩事

古今中外众多历史名人犹如灿烂群星在历史的天空中与日月同辉,他们对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了解他们的成长或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启迪。

四、文学类:诗、词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与词可谓是两朵奇葩。它们的语言优美、结构完善、寓意深刻、意境悠远。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一些诗、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修养,还能拓展学生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历史的精髓和魅力。例如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有两首哲理诗《观书偶感》和《劝学》对学习的方法方式和态度做出精辟的诠释,前者以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保持新颖的头脑和清晰的思路,认识社会的新事物、适应社会的发展。后者则提醒青年少朋友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再如岳飞的《满江红》抒发了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近代中国伴随着外国侵略者的炮火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屠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同时也惊醒了中国人民,他们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近代诗歌很自然地反映了时代特色,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内涵,凸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怀。

五、音像类:音乐、影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