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

时间:2023-05-30 09:2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材料

第1篇

【关键词】建筑材料;材料检测;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壮大的今天,建筑行业飞速发展,但在急速膨胀的背后,行业中存在着盲目追逐利益、建筑材料检测疏忽、质量控制形同虚设等人为因素。这些纰漏给建筑工程造成了不小的隐患,不但给建筑的安全构成里危险,而且给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总结经验教训,从我国的建筑材料检测方面出发,其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1)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大量涌入工地;(2)检测人员水平参差不齐;(3)建筑材料检测方法少;等等问题给建筑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

1 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

1.1 检测试验项目

水泥检测:水泥的检测是根据国家对配置混凝土水泥标准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文件及文件规定的项目内容如强度、安定性、细度、凝结时间等内容进行,具体检测项目有混凝土用粗骨料按常规进行颗粒级配、含泥量、密度及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等检验项目,如果用于大于或等于c35混凝土做压指数、新用的疏松骨料也应该检测其坚固性,活性骨料做活性试验等,使用细骨料的混凝土根据例行检验项目:内容的分级、淤泥和粘土块。如海砂或砂的氯离子污染, 还应施工现场所用的建筑材料品种繁多,测试方法,测试材料检验项目均受到国家、行业和建设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

1.2 增加检测项目

国家对于一般混凝土的标准有:1)GB/T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一般混凝土和物品属性实验,其中增加项目有泌水与压力泌水、配合比分析等、凝结时间、稠度、表观密度、含气量和6个项目及A1增实因数法。2) 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一般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其中增加项目有静压弹性模量、立方体抗压、养护、轴心抗压、静压弹性模量试、劈裂抗拉、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圆柱体试件的制作、劈裂抗拉强度、验等。

1.3 必要的强制性检测 杜绝质量通病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治理,必须杜绝伪劣材料在建筑工程上的使用,根据设计要求、检测要求及质量检测部门的规定,对必要检测材料及测试项目要一一检测。在质量测试各地因地制宜在细节上略有不同如一些地区的常规测试项目包括:主体结构(梁、板、柱)的混凝土等级和钢量检测完成后,空气质量检测、抽样构建测试棒、混凝土砌块、加气块两个性能检测(外观质量和强度)测试(没有将测试项目)、性能测试的瓷砖,铝合金门窗三个检测等,这些项目是强制性要求必须检测

2 建筑材料检测环节

2.1 样品管理

代表性的样本、有效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测试的结果,因此,必须对样品接收、传输、存储和处理以及样本识别各种等环节实施有效的控制,确保样品根据需求和安全。

2.2 环境温度与湿度

一些建筑材料会收到温度和湿度的巨大影响而造成性能底下。所以在材料维修、测试标准中有明确规定环境条件。如沥青防水卷材(sbs)为弹性体等防水材料,对建筑环境的温度特别敏感,一般的拉伸实验时温度只能在230c±20c之间。取自同一母体的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sbs)样品制作成9组试件用作抗拉力(纵向)试验。先将9组试件平均分作3个大组,之后再按5oc为一个温差等级分别作拉力试验。其中1个大组试件在230c标准要求的环境下试验,另2个大组试件分别在280c和180c的环境下作拉力试验。试验过后分别计算出每一大组中的3组试件抗拉强度平均值。

2.3 取样试样

一个代表性样本,通常是一组材料(不同材料每批号)在不同位置的随机指定数量的样品(钢零件拦截从监管、各种规格不超过60 t为一批,因为样品,两个长度为40~60厘米),不仅抽样数正确,采样位置和方法也应该依照本法规定。样品与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数量太少的数量,取样位置和方法的偏差会使测试误差增加,甚至相反的结果。但是经常出现在实际测试中,样品不具有代表性抽样数量、取样方法不正确等。如:水泥袋必须从组不少于20袋水泥样品从相同的总金额不低于120公斤。但在实践中很多次满足检验人员一次性提取半袋或一整袋水泥作为样本,检测一些指标不符合标准的要求的水泥,复试现场后按照要求的标准样品,测试结果是完全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2.4 数据处理

测试结果应该基于数据,通过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确保测试结果真实性、正确性、公平性,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在检测过程中处理数据时计算、分析测试数据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安全性、保密性。由于各种原因,在确定同一套标本,有时不连续性测试结果大为不同。为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试验结果的一些物料需求的有取舍的要求。例如在水泥胶砂强度抗折试验中,当3个强度值中出现超出平均值±10%的数据应予以剔除,计算其余数据的平均值。此外,混凝土和砂浆的抗压试件强度平均值的计算等,也都有各自的数据取舍方法。计算结果的修约按gb/t8107-87《数值修约规则》进行,其尾数按“四舍六入五单双法”进位,并按标准规定保留有效位数。

2.5 结果质量控制

采取各种适当的方法,检查和分析仪器,测试环境,是否满足要求的测试人员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准确和可靠的测试数据。同时为了验证实验室检测能力,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根据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室测试相同或相似的样品进行测试。

2.6 试验误差

试验方法应严格按标准规定进行,但由于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的差异以及材料的匀质性、设备仪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都会使试验结果产生误差,试验误差有三种,一种是同一组试件之间的误差,若该误差在规定的范围之内是允许的,但若超出了允许范围则应重新试验。例如在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或抗折强度测定值中,若有两个测定值与中间值的偏差均超过了中间值的15%,则该组试验应重做。另一种误差是将同一个样品分成2个或3个试样,用相同方法在同一仪器上分别进行试验所得结果之间的误差,称为平行试验误差。例如砂的筛分析,两次试验求得的细度模数之间应≤0.20,表观密度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应≤20kg/m3等。还有一种误差是同一材料、同一样品在不同试验设备所获得的试验结果的误差,称为再现性误差或对比试验误差。其试验一般是将水泥、钢材等较匀质材料的样品等分为两份,一份交当地质检机构,另一份留本单位,分析比较两个测试单位的试验结果,若相对误差较大,应找出原因并予以改进。这种实验根据需要每年可进行1~2次,以提高本单位的试验质量。

3 结语

建筑材料的是整个建筑工程的灵魂与基础,一个好的建筑工程直接关系到基础的稳健与质量的好坏,做好建筑材料的前期检测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迅猛突起,工程材料的检验技术、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建筑材料的检测技术更加成熟与先进,国家相关部门也与时俱进的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法律、准则,更加促进的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对工程质量、安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控制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建筑材料作为土木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把好建筑材料质量关,做好质量检测及提高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建筑材料作为土木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是建筑工程的核心。

1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常见程序和方法

1.1 检测项目的确定

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多种多样,相关材料的检测和检验项目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和规定进行,比方说配制混凝土时使用的水泥,应该按照批次的不同,对其强度、凝结时间、细度、安定性等指标进行细致的检验。

1.2 取样试样

对建筑材料进行取样时,应该具有鲜明的代表性。通常在取样时应该对同一批次材料的不同部位,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进行取样,保证取样的数量和随机性,不仅要求取样的数量符合要求,取样的部位和方法也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因为,在进行试验时,取样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检测的结果,过多或过少的取样数量都会使试样结果出现误差。但是在现实的工程取样中,取样数量不够、方法不正确、没有随机抽取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检测的结果。

1.3 环境温度和湿度

对于建筑材料的质量而言,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时,对周围的环境条件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只有严格按照这些要求进行检测,所取得的检测结果才具有参考价值。比方说,建筑材料中的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质量和性能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在对其进行检测时,环境温度应该保持在23℃±2℃左右。在检测时,如果将防水卷材的样品制作成9 份实验品来进行相应的抗拉力试验,那么可以首先将这9 份分为3 个大份,将其中一份在环境温度为23℃的情况下进行试验,另外两份,分别在环境温度为28℃和18℃的情况下进行试验,最后将每一大份的三小份样品抗拉强度取平均值。最后的试验结果显示28℃环境温度下的材料抗拉强度比23℃环境下的材料抗拉强度下降了2.8%,而18℃环境温度下的材料抗拉强度比标准23℃环境下的抗拉强度高出了3.5%。从这一试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环境温度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建筑材料的检测时,应该严格控制试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1.4 试验误差

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应的试验方法进行,但是在现实中,有一些检测人员在对钢筋进行拉伸试验时,只是进行到钢筋出现颈缩现象就停止试验,并没有真正将钢筋拉断,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使得试验结果出现误差,这种未拉断钢筋的试验,会使得钢筋的检测拉长率比钢筋实际的拉长率低。这种做法导致的误差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试验误差,而是一种人为误差,因此在进行材料质量检测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保证此类人为误差不会出现。

1.5 数据处理

由于各种原因,同一组试件中有时试验数据结果离散性较大。为使试验结果准确,标准规定对一些材料的试验结果数据有取舍的要求。如水泥胶砂强度抗折试验,当三个强度值中有一个超出平均值±10%的需剔除该数值,以其余两个强度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其中有两个测定值均超过平均值的±10%时则以剩下的一个测定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3 个测定值全部超过平均值的±10%时,则须重新检验。混凝土和砂浆的抗压试件强度平均值的计算等都有各自的取舍方法。应予注意,切不可简单地把数据相加计算了事。计算后的数据修约的方法按GB/T8170 进行,其尾数要按四舍五入单双法进位,并按标准规定保留数据的位数。试验结果数据有时会出现比预期的过高或过低,同一组试件中数据相差悬殊。或同一试件各项性能指标相互矛盾等异常现象,这需要认真对待,查明原因,并及时复试和复验。

2 建筑材料质量的监控措施

2.1 加强合同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在材料的质量监理中,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使施工企业在组织管理.人员配备.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同时在施工承包合同和委托监理合同中也要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并明确监理方在材料监理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等等。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实行合同

2.2 制定监管程序及制度。

监理人员应制定相应的监管程序及制度。在制度中应明确监管人员的职责.工作程序.步骤和手段,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保证工程质量应采取有效的施等,完善各级行政部门,加大对建筑材料市场的监管,加大对伪劣建筑材料的打击力度,净化建筑市场。 各级工程质量监督部门要加大对施工现场建筑材料验收工作的检查力度,对不按规范.标准进行验收,不认真执行见证抽样制度 ,验收资料不真实,以及将不合格材料使用到工程上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保证建筑的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3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控制措施

3.1 建筑材料进场前的质量控制

相关的建筑材料检测人员应该对工程材料和文件进行仔细的阅读,比方说施工图、组织设计计算、工程设计等,对文件中要求的材料规格、品种、强度等进行必要的熟悉。

对各种建筑材料的相关质量要求进行认真的查阅,对材料使用过程中的特点、性质以及使用范围等进行熟悉,发现存在问题的应该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在熟悉和掌握材料的质量要求和使用特点后,应该对材料的供货商进行比较,选择其中质量可靠、价格低廉、并具备较强实力的大企业。可靠的供货商是保证建筑材料质量的重要前提。相关检测人员应该对业主的材料进行及时的信息核对和检测,承包商提供的材料,应该对订货申报进行仔细的审查和论证,并由业主最终对材料进行确认同意。

3.2 建筑材料进场检验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中使用材料的质量,在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检验。首先,建筑材料和设备必须要有相应的质量合格证,而且相应的规格、型号、性能指标等应该符合相关的规定要求。进场时必须要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验验收,并对其进行相应的严格质量检测,出现质量问题的建筑材料必须要清理出施工现场,保证不将其使用到工程中。

当建筑材料到达施工现场后,相关人员应该对其规格、型号、性能指标、外包装等质量参数进行核对,保证与设计需要的材料相同,出现问题应该及时予以退回。对于那些较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应该由专人对生产现场进行监督。比方说,建筑工程如果使用商品混凝土,建筑单位就必须要指派专门人员对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的监督,检查其生产过程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要求,尤其是对其中的重要环节如配合比设计、砂石料质量、水泥质量等要进行全面的认真监督。

3.3 建筑材料进场后的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各种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必须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后才能够进入到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不能存放无关或者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施工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必须与设计要求中的规格型号、品种等保持相同,一些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品种的建筑材料不能存放在一起,更不能同时进行使用,防止使用过程中出现错用错放的现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原因追溯,对质量问题的分析和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3篇

建筑材料的费用在建筑工程中达到了60%,这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成本,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管理和费用要两者兼顾。例如:近几年,与世界接轨的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其物质基础,贯穿了整个工程,与之相关的费用占了一半以上。任何一项建筑工程要想节约成本,必须在保证其施工技术的基础上,控制好材料成本。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建筑材料人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机会,施工单位可以依靠他们设计施工的进程和方法,这将打破原有的传统工程造价模式,节省下一笔可观的施工设计费用。建筑材料由最早开始的石材、水泥,发展为钢筋混凝土,一直到现在的创新型墙体材料;建筑材料由原始的笨重型到现在的轻质型,由耗能型到环保型;建筑材料从单一材料到复合材料,从装饰材料到多功能材料,都是建筑工程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2建筑材料管理

2.1施工前材料的供给采购

在施工前期,根据建筑工程的图纸、进度以及风格,各个部门要制定出一个紧密的采购计划,确保其准确性和完善性,为施工备料做好辅助工作。此外根据时间的进度制定出相应的材料供给计划,制定计划时要核算整个工程。与此同时,把材料名称、计量单位、供应时间等数据做成记录表格。最后做好库存的存储工作,做到材料的供给和消耗相平衡。(1)选择好采购对象。生产商和供货商分别是建筑材料的来源,选择好生产商和供货商是确保材料质量的关键。生产商:首先审核其生产手续是否齐全;然后考察其经营理念、生产方式以及销售业绩等情况;最后检查其是否含有国家或行业的质量认证,以及材料质量的等级划分。另外,可以从建筑行业获得相关更详细、更准确的信息,一般通过行业认可的产品,生产商和供货商的信誉,其产品价格和质量也都能得到保证。(2)严格控制采购价格。采购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造价,所以采购员要考虑到材料的进价、运输和管理费用。在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采购程序来进行,不得违规操作。要加强防范招标采购的违法违规行为,可以让司法部门介入调查,保证采购价格的真实性,做到透明化、公开化。

2.2施工过程材料的监管

(1)材料分门别类。建筑工地所存放的材料多种多样,比如混凝土按胶凝材料就可以分为无机胶凝混凝土和有机胶结构混凝土,也可以按表观密度来区分其类别;又如砂石,其使用质量要求非常高,因此要按密度、数量、规格以及颗粒大小分门别类。(2)材料存储。施工周期的长短决定了所使用建筑材料的种类,因此材料的存放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存放材料得当,也是一个节约资金的关键。如果材料存放的过多,会导致资金的浪费;如果材料存储过少,就会造成施工进度缓慢。因此,集中储备是存放材料的最好方法,可以使材料的数量得到有效地控制。建筑材料按规定应存放在相应的库房中,以防雨水、暴晒、潮湿等原因,使材料的寿命使用率减短。对于种类繁多的个别材料,应该做好标记,以免施工时用错材料,影响工程质量。(3)材料发放。材料的发放管理,是控制材料滥用、浪费的有效手段。应该完善发放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发放程序。对于不同时期的材料使用情况,应建立材料分批发放计划。对于容易损坏或是已经维修好的材料,应采用以旧换新的发放方式,如果发放过程中出现丢失等情况,必须对其进行折价赔偿,以减少材料的损耗。对于已下发的材料,应该进行使用情况的追踪了解,以防材料的浪费。与此同时,发料员应该记录详细的发放档案,加强监督材料的使用情况。(4)材料的使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材料的领取、使用、损耗等记录,以防建筑材料的浪费和丢失。在发放材料的过程中,要落实每一笔材料的发放时间,明确材料的领取人,做好详细的记录。另外,材料的损耗也是浪费建筑成本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要严格按照建筑材料规定的使用量,记录好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损耗率,全程监管整个施工的建筑材料,以防过度浪费。

2.3材料价格管理

(1)根据市场信息,控制材料价格。建筑成本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造价,而同一种类的建材,质量差异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因此,工作人员要利用可行的渠道全方面的了解有关材料价格的动向。与此同时,为了维持工程在短期内价格的稳定性,施工单位应用清单计价的方式来降低价格的波动。(2)合理安排材料运输。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因此,合理安排运输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就会导致建筑材料的成本高出预算,从而使建筑成本提高。因此在采购建筑材料时,尽可能的选择离施工单位相比较进的供应商,以此来降低运输过程中的人力和财力的损耗。

3建筑材料管理措施

3.1落实建材管理的法律法规

施工单位要全面了解有关建筑材料的法律法规,明确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严格按照材料采购流程,控制采购的价格。

3.2科学化管理建材

在建筑施工时,最大的浪费因素是建筑材料的损耗,它约占建筑成本的40%,所以在建筑材料的预算内,控制好材料的损坏,是降低建筑工程成本的关键。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提升,科学化的管理建筑材料是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比如为了更容易、更快捷地了解到材料的消耗量、材料的成本以及材料的运输等情况,可以采用统计资料的管理方式,这能达到很好的管理作用和效果。时刻关注市场的最新消息,掌握建筑材料价格的动态,尽可能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以低成本的采购价购买材料。对于建筑材料的运输、存储以及发放,应采用集中式管理,而对于建材赔偿制度,则使用科学化的管理来提高建材管理质量。

3.3提高管理素质

第4篇

1)绿色建筑材料的含义。绿色建筑材料,是指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是在1988年第一届国际材料研究会上被提出的,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研究并确立了可持续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我国将绿色建材定义为: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放射性水平低的、可以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使用期限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且高效的居住使用空间,创造与自然界相适应的建筑。因此,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是创造绿色建筑非常重要的部分。

2)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标准。根据可持续建筑材料的基本要求,绿色建筑材料应符合以下的基本标准:可循环再生利用。绿色建材是可以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并具备可再生的特点。与传统建材相比,绿色建材一般应具备以下特点:低消耗、低能耗、无污染、多功能,不仅能起到改善生态的作用,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绿色建筑材料的评估不能仅采用局限于某一方面评价的方式,而要全面的合理的采用系统评价方式,做到经济、合理,以便创造真正的绿色建筑材料。

2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现状

绿色建筑材料是当今建筑业以及建材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含隔热保温材料、绿色新型墙体材料、密封防水材料以及绿色装饰材料等几类。生产和使用绿色建材既节能、节源、环保、低碳,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

1)绿色墙体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目前的品种有近20种之多,按照通常的分类方法,可分为板、块、砖3大类。板可分为条板、薄板与复合板,块可分为空心块和实心块,砖有实心砖和空心砖。这些建筑材料一般以矿渣灰、粉煤灰以及混凝土作为绿色环保材料,构成绿色建筑墙体材料。绿色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具有轻质、高强、隔音好及经济节能等特点。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材料种类日益增加,例如抗菌面板、净味墙漆、隔热玻璃等。

2)绿色玻璃。绿色玻璃的特征在于它扁盒状的中空体,这个中空体是真空的,其间有玻璃支撑柱。这种玻璃既能隔音,又能降低城市各种噪声的干扰,冬日保暖,夏日隔热,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安静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绿色玻璃主要有以下四大功能:功能一:温馨舒适,提升环境舒适度;功能二:节能环保,显著降低制冷取暖费用;功能三:隔音降噪;功能四:防止结露。

3)绿色生态水泥。生态水泥是以水沟、地沟污泥以及垃圾焚烧灰等作为主要原料,烧结成粉末而形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它不仅仅是一种水泥品种,也是对水泥“环保、健康、安全”属性的界定。这一界定包含对采集、生产、施工、使用和处置等环节的分项和综合评价。生态水泥是保护自然和人体健康最重要的绿色环保建筑材料。

3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建筑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因此绿色材料依靠着其安全、无毒、环保、可持续循环等性质越来越受大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我国对绿色建材的全面研究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对绿色建材的研究与推广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由于整个行业目前的现状与技术水平的制约,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结合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与国内的现状,我国绿色材料的发展趋势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节省资源。近年来,人类为了获取建筑材料而乱砍滥伐、大量开采矿物资源,对自然界的能源造成了大量浪费,这种行为是严重违背可持续性发展的错误行为。对此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改进措施,在建筑建设中要大量的运用绿色建筑材料,可以大大的节省自然能源,并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

2)节省能源。绿色建筑材料不仅需要降低自身的生产工艺成本,还要做到循环再生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要求,可以采用价格低廉的建筑再生材料,例如工厂的加工废弃物、经加工再处理的垃圾回收物等等。

3)环保型的绿色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进步,对建筑材料环保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希望获得高效、低能、环保、低碳的建筑材料。因此,使用环保型的绿色材料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一大趋势。

4)空间绿色材料。全球的日益变暖,对建筑的要求也会逐渐增加。例如保温隔热、隔凉防晒以及散热等建筑材料的绿色化。空间光学材料也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如吸光遮光材料、反射光板等,逐步也会发展到绿色材料上来。对于绿色建材的推广,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绿色建材的知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以及加强绿色建筑的教育和推广,使人们树立环保思想,形成健全的认证标准体系,使绿色建筑行业健康蓬勃发展。并要进一步加强旧技术的技术改造,加强法制建设和认证管理,建立良好有序的绿色建材市场秩序。

4结语

第5篇

关键词 材料成本;批量采购;管理;效益

材料是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是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没有材料任何工程都将无法建设。正确处理材料的批量采购与建设成本的匹配关系,是建筑行业要优先解决的重要问题。

1.加强建筑材料的核算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筑材料,是形成建筑成果的实体;是构成建设成本的主体;是形成建筑产品的主力;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性极强且可随时变现,如果不能正确的核算与管理,不但会造成资金运用效率的降低,而且会加大会计账目记录与市场价格的偏差,导致会计信息错误和失真。材料的积压,不仅会加大资金的占用,而且可能导致材料的损失与毁损,并会因新产品的出现而“退役”。所以加强材料的核算与管理,无论是对施工企业,还是对建设单位,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2.材料应按品种的不同分类采购和管理

材料的品种繁多,取得的渠道各不相同,各部门的管理和核算方法也有所不同。材料的日常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计算,也可以按历史成本入账。作为建筑行业的材料价格,一般是在当地建设管理部门按期公布的“建筑材料信息价”的具体指导下,分阶段按实际采购成本核算。材料的收发、账簿的记录,均采用实际成本法。

随着高科技成果在建筑行业的不断转化,新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老材料因功能单调而显得落后,因不适应新的规范要求被限制使用;由于建筑施工的方法不断地向机械化、工业化发展,使以前的原材料进场,变成了现在的半成品采购;由原来的现场作坊,变成了现代的工厂化操作。这不仅给材料的采购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也向成本核算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是采购原材料现场加工,还是购买半成品直接安装?以何种方式采购才能降低施工成本?何种方案才能更有利于施工的进行?这需要管理会计对多种方案的成本,进行具体分析、比较后,作出最优方案的选择。

3.建筑材料分类管理的基本方法

(1)指标性限额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各种材料消耗的定额管理,首先,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具备客观、公正的态度,要有科学的依据,不得胡编乱造。其次,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具有严肃性、权威性,要组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认真分析、仔细测算,不得以个别人的意图或暗示作为技术依据。再次,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建立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应符合先进合理的科学水平。最后,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具有通用性,应遵循普遍经验适应于个案的原则,不得从个案、特例推向工程的全面。定额制定以后,则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随意更改。

(2)按照经济权重的大小,分类进行管理。将建筑材料划分为A、B、C三类,分品种重点管理A,分类别一般控制B,按总额灵活掌握。按照建筑材料的经济权重的大小进行重点、一般和灵活的管理方式,即能达到重点控制、总体把握的目的;又能使建筑材料采购工作,抓大放小,管理灵活。A类材料:金额较大,但品种数量较少,如电梯、水泵,品种数量不多,单位价值却相当大,对建筑成本有一定的影响。B类材料:单价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大,如钢筋、水泥,单位价值虽小,但品种数量比较多,总体数额极大,对建筑成本起着决定性的影响。C类材料:品种繁多,用量较少且单位价值很小,如铁钉、木屑等,品种非常零乱,所占金额较小,对建筑工程的造价不能构成明显的影响。因此,A类材料由于单体价值较大,而品种数量较少,较易控制;B类材料金额相对较小,品种数量很多,其总价值很高,应重点管理;C类材料品种数量繁多,但金额却很小,用量很少,对此只要把握一个总金额也就达到目的。

4.材料的采购不能简单地价格比较

建筑材料的价格是制约工程成本的主要因素,但是材料的采购并不是简单地进行价格上的比较。材料质量不同,品牌不同,其价格的内含不同;事后服务的态度不同,质量保证的体系不同,也就是价格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不同;市场的认同程度不同,供求关系不同,需求的季节不同,材料的价格也会不同。因此材料的价格确定,不应简单地以高低为标准,要注重质和量的辨证关系。耐久质优的产品、信誉较高的产品、质量确保的产品,不能因为价格稍高而被杜绝,它虽然是提升成本的因素,但是它同时也会给建筑工程带来“质”的飞跃。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就是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价值。

5.材料的采购不宜盲目地招标

建筑材料的采购招标,可以发挥需方市场的优势,让供货商前来应标,通过竞争体现价格优先。正确、公平的招标采购,的确能够降低建筑材料的价格,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果对材料的品牌、质量和价格不做充分的了解,如果对供货渠道和环节不进行控制,如果对前期的招标工作准备不够细致,极易给投标人留下投机的空隙,不但不能降低材料的采购价格,并且会给中标后的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带来被动的局面,甚至给以后的工作造成制约。

6.最佳经济批量的选择与管理

一项工程的建设,耗资上亿元,长达几年。如果能够随时购入所需要的材料,就不需要原材料的储存,就可减少财务费用,就能盘活建设资金,也就能降低建筑工程成本。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很难使所有建筑材料都能够达到随时使用随时购买的目的,况且大部分材料要经过检测合格后才允许使用,即使是市场供应量充足的材料,也会因为供货地点的远近,运输途中可能出现故障或问题,给工程的顺利进行带来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建设过程中的停工待料而延长工期。为了保证工程的建设能够Ⅲ页利地进行,材料的分批采购、计划性地储存也是非常必要的。从材料促销的方式对采购成本的影响考虑,零星采购,材料的价格较高,批量采购,可能会得到供货单位的优惠;从材料管理费用对材料综合成本的影响考虑,过多的材料库存,会占用较多的采购资金,会增加仓储管理,会增加费用开支。

7.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材料的采购和管理,是建筑工程的核算依据,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造价。完善材料采购和管理的控制体系,加强和提高材料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探索和寻找降低材料采购成本的最佳方法,正确处理材料的批量采购与建筑成本的匹配关系,合理运用成本一效益分析的财务管理工具,就能够达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法精,张德光,等. 建筑材料管理条例[J].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

第6篇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工程试验检测技术也相应地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发展,对保证建设工程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日常的建筑材料检测和试验的几个环节中,检测人员常忽视一些细节问题,容易造成检测和试验结果的不正确,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 常用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方法

建筑材料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要树立起严肃的质量观念使用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来确保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1.1 外观检测

外观检测主要是指对建筑材料的外观缺陷,如凹坑、裂纹、翘曲、缝隙等进行简单的检测,外观检测一般是用肉眼识别的方式,因此有可能由于人为因素导致衡量标准的不统一。

1.2 仪器检测

仪器检测就是借助专门的技术工具通过计算而获得被测量的值。仪器检测即是对建筑物材料质量的信息采集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尽可能正确地采集被测对象的未知信息,以便掌握其工作状况,从而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测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中,通常采用直接检测和间接检测的方法。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在不断地扩展,它是对被测信号进行检出变换、分析处理、判断、控制、显示等环节的有机统一的综合过程。

1.3 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就是利用声、光、磁和电等特性,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对象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检测被检对象中是否存在缺陷或不均匀性,给出缺陷的大小、位置、性质和数量等信息,进而判定被检对象所处技术状态的所有技术手段的总称。一般情况下,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获得资质才能持证上岗。各个国家、区域、机构针对无损检测培训资质认证均有不同的要求,受训前应该了解清楚,选择合适的标准、机构进行相关的培训与考核。

2 常用建筑材料检测项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对我国的住宅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其施工质量的保证不仅要求科学的技术监管及质量监管,更需要对建筑材料进行科学的检测。每种材料进场使用前都要进行抽样检测,要达到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各种材料的质量目的,确定主要建筑材料的抽样检测是十分必要的。现场施工所用建筑材料须根据国家、地区及相关部分的检测标准规范规定来确定相应的检测项目。一般,常用建材检测项目有水泥、建筑钢材、细集料常规检测、粗集料常规检测、混凝土、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墙体材料、防水材料及混凝土外加剂等。

3 建筑材料检测取样

3.1 规范取样的重要性

目前的建筑材料不仅种类繁多,性能各异,而且在工程结构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每种材料质量的好坏都影响着建筑质量的优劣,轻者降低工程结构的刚度,承载力,稳定性和耐久性,重者还会导致整体倒塌的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所以对每种材料进场使用前都要进行抽样检测,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建筑材料性能的检测报告反映材料本身性质,代表着整批材料的质量,检测报告数据的可靠性取决于样品是否规范采集规范取样在检测过程中,有助于检测人员科学地分析数据和正确的把握材料性能,出具准确科学的报告。

3.2 关于取样的代表性

样品的代表性是指样本的观测结果与取样对象或取样总体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由于任何地质体都不是均质的,通过抽取若干样品所得结果与取样对象的真实情况肯定是有差异的,差异越小,越能正确反映取样对象的实际特点,则样品的代表性越大。它对取样工作的质量有重要意义。为了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地质体的特点,就必须系统地从中采集足够数量的样品。现行的建筑材料检测标准中对建筑材料取样的数量、方法以及取样频率均有规定。在取样时,不仅取样数量要正确,取样部位及方法也要按标准规范的规定进行,一般是从一批材料的不同部位随机抽取规定数量的样品,如果只从单包水泥中取样,就容易出现检测结果不合格。

4 建材检测的影响因素

4.1 环境温度与湿度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对一些建筑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若温度过高会使材料强度偏高,而温度过低会使材料的强度偏低。为了得到标准的建筑材料性能,在标准规范中对材料养护以及测试时的环境条件都有明确规定,在检测时必须严格遵守。

4.2 加荷速度的影响

常温条件下若进行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时加荷速度较快,则试件的变形滞后加在其上的荷载,测出的强度值一般就会高于材料的固有强度。若加荷速度较慢时,检测所得的数据就会偏小。因此加荷速度应严格按照材料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在规定范围中取低值。在实际检测中检测人员应掌握正确的加荷速度。

4.3 试件尺寸及精度

进行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时,试样应为标准试件,否则应按标准规范进行处理。尺寸精度就是实际尺寸变化所达到的标准公差的等级范围。尺寸精度越大得出的检测结果就越精确。所以试件尺寸及精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非常大。为了尽快建立规范化的检测标准,通过大量的材料检测试验,着重研究了标准试件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等尺寸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检测的标准试件尺寸的建议,为标准检验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资料。

4.4 检测误差

检测中由于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不同以及受材料的匀质性、设备仪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都会使检测结果产生误差。将同一个样品分成几个试样,用相同方法在同一仪器上分别进行检测所得结果之间的误差,称为平行检测误差。它主要是考虑材料的匀质性,规程规定该误差的允许值较小;同一组试件之间的误差,若该误差在规定的范围内是允许的,但若超出了允许范围则应重新检测。它主要是考虑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的差异。同一材料、同一样品在不同检测设备所获得的检测结果的误差,称为再现性误差或对比检测误差,该误差规定的范围最大。它主要是考虑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的差异、设备仪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5 数据处理

检测数据的处理依照GB/T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来进行,按规定保留有效位数,尾上数字按照四舍六入五单双法进行取舍,即四要舍六要入,五后有数进一位,五后无数看前方,前为奇数进一位,前为偶数则舍去。在进行数据处理过程中,其取舍常用方法有拉依达法、肖维纳特法、格拉布斯法等。结束语总之,把好建筑材料质量关就是把好工程质量关。因此每个检测人员应高度重视材料检测工作,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确定检测项目,并要做到在检测过程中控制好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以确保材料检测工作的最终顺利完成。

第7篇

1.1建筑与景观的关系

建筑是供人休息或工作的重要场所,不仅有较强的实用性,还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其风格或大气,或婉约,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要求,建筑与景观有时是独立的个体,但更多的时候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一方面,对于建筑而言,多是以实用性为主,艺术性为辅,其审美价值建立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景观从大环境下,起到对建筑艺术性的烘托。另一方面,对于景观设计而言,很大程度上依赖建筑艺术的表现,一个建筑的整体风格往往影响着景观的布局与定位。

1.2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两者融合的关键点是从景观意识到文化构建,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感知过渡到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就是这种理念的集大成者,其亭、台、楼、阁、轩等建筑体已逐步演绎成我国的特色建筑。在明代《清闲供小蓬莱》一书中这样的表述:“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流。竹尽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在我国古典的建筑体系构建中,通常是建筑的开放空间与覆盖空间的结合。景观与建筑,不仅是单纯的空间的概念,更能表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这种意向恰恰是景观学与建筑学发展的交汇点,当然,这种文化理念的渗透与传承,需要相关领域人才的共同努力。

1.3建筑材料与景观的一体化研究

在现代规划中,国外有学者提出关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一种是史密斯的“流动空间”理论,是以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为例,但其理论只是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改造,建筑与景观还是以独立的形式呈现。另一种是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流水别墅,该设计以环境为依托,以建筑主体为中心点向四周景观发散。第三种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经章提出的“灰色空间”理论,主要关注建筑的私密空间与景观之间的过渡空间,通过这种“灰色空间”导出半私密空间的概念。在建筑景观一体化应用方面,更要重视的是建筑材料与周边空间的高度融合,利用过渡空间的材质特性,使建筑边界成为可实用的场地。如将台阶整体外移至休闲广场的边缘,或增大建筑入口的绿地面积。同时,更要做到建筑元素与景观元素的和谐统一。

2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

2.1石材

常见的石材主要包括石灰石、砂岩、青石板、花岗岩。在西方建筑史中,考虑到其材料易得,多用石材进行建筑构建。如古罗马大斗兽场,其建筑基础选用强度高、密度大的玄武岩,顶层选用强度低、密度小的浮石,自下而上,石材越来越轻。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历经632年,成为建筑史上工期最长的建筑,这种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所选用的石材属于浅黄色的砂岩。在我国,早在商周时期,石材用于建筑的柱基、垫层和台阶等部位,到了汉朝时期,开始用石材建造房屋,如山东孝堂山武梁祠石房屋、四川高颐石阙。到了唐宋时期,石材用于造塔和寺庙,如福建泉州开元寺的东西二塔,山西交城万卦山石塔。明清时期,由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迅速发展,石材的景观应用迎来了其巅峰时代,广泛应用到建筑的石柱、门窗、墙基、台阶等部分。到了建国之后,我国广东、福建、安徽等建筑还是以砖石为主要建材,因为对建筑保护得当,在现代景观中成为不可多得的一道风景线。

2.2木材

木材在中国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木构架建筑以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诠释了民族和地域文化。用木材制作廊架、花棚、平台、娱乐设施以及户外家具。对于室内木制品而言,一般会选择橡木、枫木、樱桃木等硬木。对于景观的应用,则会选择较为实惠的松木,冷衫和云杉。相比硬木,软木更容易加工,适用范围广。因为各个地区本地树种的不同,所以景观中常见的木材类型也有所差异。

2.3砖材

砖材是营造景观的重要材料,在近代建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混凝土技术还未广泛应用的时期,我国人民已开始用砖材进行房屋的搭建。由于其价格低廉,装饰效果好,在景观中常常与石材、木材综合使用。砖材按生产工艺分为烧结砖和非烧结砖。按原材料分为粘土砖、页岩砖、煤矸石砖、砂砾砖、水泥砖。其中,黏土砖在古代的建筑中最为常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陆续制造出方形砖和长形砖,从陕西的秦始皇陵,西安的古城墙,到北京的明清长城,它传承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建筑文明。但对于现今高速发展的建筑行业,因黏土砖大量使用会对土壤,生态造成破坏,这种传统的材料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建筑中常以水泥砖代替。

3生态环保型材料的应用策略

3.1废料的利用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水泥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发展生态水泥在生态景观的营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谓生态水泥,是以各种工业废料,污泥,石灰石为原料,经高温煅烧而获得的水硬性凝胶材料。国内外研究表明,采用城市垃圾焚烧或污泥做原料,可解决城市污染问题。另外,我国是产煤大国,每年由煤燃电厂排出大量的固体废物,仅2010年,粉煤灰的排放量就达3亿t,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对粉煤灰进行综合利用,以粉煤灰,石灰石为主要原料,掺入适当的骨料,经高压或常压蒸汽养护而成实心粉煤灰砖。在建筑方面,对于某些农作物秸秆,废弃竹子等,在环保节能型建筑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如在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地区,当地人民用竹子做成建筑结构柱。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一带,傣族居民以木柱承重,四周用竹墙包围,起到通风,防潮的作用。

3.2原材料的创新研发

对于传统的建筑材料进行改良,使其具备生态环保的特性。首先,对混凝土的改良,主要以泡沫混凝土为代表,其制作方法是将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引入混凝土浆中,形成一种多孔材料,具有轻质,隔音,耐火等优良特性。第二,开发生态木制材料,用再生的塑料和木材废料制成合成材料,或将速生的木材加工成性能良好的集成材料。第三,研发生态陶瓷材料,目前抗菌陶瓷,按摩陶瓷,防静电陶瓷陆续上市,证明生态陶瓷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四,生态玻璃材料的开发,主要包括各种有环保功能的玻璃,如隔音玻璃,防紫外线辐射玻璃,防光污染玻璃,自洁净玻璃。

4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

除了传统的建筑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新型的建筑材料逐渐被应用到各类景观规划设计中,以上海世博会为例,以膜材料和智能材料为代表的新型材料,为我国未来建筑的生态化发展提出重要的技术参考和借鉴。

4.1新型膜结构

用于膜结构的材料主要有PVC膜材,PVDF膜材,除此之外,一些新型薄膜在建筑中逐渐被采用。以上海世博会德国馆为例,外观采用灰色薄膜,主要由聚酯纤维基布和PVC涂层复合而成的开放式网格状薄膜,其本身重量轻,具有较高的韧性,其银灰色的外表,白天能降低阳光对建筑物的直射,夜间可将灯光透出,辅助外景照明。日本馆的建筑由穹顶覆盖而成,外部材料采用双层ETFE充气膜,由四氟乙烯共聚物生料直接制成。ETFE膜具有优良的抗冲击性能,机械强度高,并且在北京的鸟巢,水立方等建筑都有使用。有学者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这种ETFE膜可成为张拉膜小品的膜材料,因膜的自重较轻,可以节省钢材的使用量,降低能源材料的消耗。

4.2智能材料

美国费城的建筑师詹姆斯开发出一种叫“智能皮”的新型建筑材料。它由2层聚酯膜构成,用柔性膜材料做基板,将带有信息功能,加热,照明的微小粒子喷涂在上面,制造的建筑外墙较为廉价,而且可以满足投影或营造夜间景观。在上海世博会的几个展馆中,伦敦馆的外墙涂上了特殊荧光材料,有利于太阳能的存储;台湾馆的外墙玻璃贴有电子调光薄膜,使玻璃在透明与不透明之间转换;瑞士馆采用了包含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互动型生物树脂智能光电幕墙,可实现自然太阳能和电能的转换。

5结语

第8篇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2)

【摘要】通过对建筑材料和其他建筑要素关系的分析,阐述了建筑理论中材料及其他建筑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建筑场地、地域特征、空间等方面具体说明相关要素与建筑材料之间关联性。

关键词 材料;场地;形式;空间

建筑最基本含义,是用材料搭建房屋,并创造空间。但这一说法过于宽泛,显然忽视了介入其中的场所与人的因素。在实际情况中,场所与人在建筑中具有无可争议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建筑的真正含义是在某场地上用材料搭建并创造人们生活所需的空间。这就涉及到了“地点”、“材料”、“建造形式”、“空间”等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下面从场地因素、形式因素、空间因素三方面简要概述它们与建筑材料之间的关系。

1材料在场地因素中的体现

材料是建筑存在的本体,和地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地点属性明显的材料,更能呈现出场所的方向感和归属感。同时,材料受到地点殊因素的影响,使场所显现出的特征不断改变,以此强调材料的真实性。比如意大利的建筑材料,充分体现了地点属性。

海德格尔在《筑居思》中点明了“地点”的重要性。他说“人和地点的关系以及地点和空间的关系都包括在人的住所中,即人与空间的关系就是定居关系”。海德格尔认为,定居才是人们存在的关键,真正意义上的住所应该是与地点发生关系而不是与空间。所以,地点和场所中的生活成了人们定居的重要因素。诺伯格·舒尔茨借鉴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对场所也很重视。他将古罗马的“场所精神”重新介绍到当代建筑理论中来。在《场所精神》中,诺伯格·舒尔茨通过讨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寻找被现代主义冷落的“场所”概念,将“场所”置于“空间”之上,即建筑研究的首要位置。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对特性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的可能是颜色和材料,木头、石头和砖有着不同的表情,是建筑物存在的方式。

在建筑中,光的表现手法一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材料的肌理与色彩也同样离不开光的作用。建筑设计对光影的控制,自然离不开材料,而在材料操作下的光影存在和变换,又展现出了地域性的场地特征。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在创作中,充分运用和强调了光的作用。比如约翰逊的水晶教堂、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图 1)都用材料操作的手段控制了光影,进而营造了独特的空间氛围。

可见,实际建筑中材料操作与光的应用联系甚密。材料与光营造的空间氛围,是建筑材料表达场地效果的重要方式。

2建筑形式中表现的材料地域性

在西方传统观念中认为,一成不变的真实性并不是停留在物体表面的,而是隐含于内的,因此常把变化的事物的外表看做是思想肤浅的表现,即使在某些强烈的凝聚着“地域性”的地方,也广泛使用一种简便易得的本土材料,或像附加材料一样“肤浅”的东西,但这是它们最吸引引人眼球的特色。材料的“真实性”离不开本地的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气候对地貌和建筑的侵蚀强化了材料的“真实性”。这样建筑也获得了“根深蒂固”的情感:像锡耶纳和佛罗伦萨这样的意大利小镇(图 2)。在当地,由铁的氧化物染成的红褐色土到处都是(图 3)。因此,在当地砌筑建筑所用的砖和瓦都是本地的泥土烧制的,才呈现出与大地相近的赤色或橙色。建筑材料色彩和大地颜色相近,呈现出了建筑与地域色彩的联系。可见,场所与材料是相互影响的,忽视地域与材料的联系或许适合国际式风格的理想,但他们是建立在意识形态上,而不是材料科学上,建筑材料的意义和特性是脱离不了地域性的。建筑在展现色彩语言的同时,也展现了场地特征。

3材料运用与空间感知

人在生活中身体的运动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形成了身体与自我环境的磨合与互相定义。进而使得身体感觉和世界印象成为了统一的、连续的、相互影响的体验。结果人在建筑中,身体对世界印象的体验,就成了身体对建筑空间的认知和感觉。

建筑作为现实中的人造环境,为人们的体验和感知提供了场地和空间。建筑在被赋予除了相应的属性和功能之外,也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条件。人们在生活中对环境与建筑所形成的感知渐渐成了一种经验与记忆。材料作为建筑的物质属性,自然也成为了人们体验生活的物质承载者。人们基于对材料的物质认知,享受建筑给予的知觉记忆和感官体验。而对于表达材料的地域性,则更需要融入这些生活体验。

在《建筑四要素》中,森佩尔提出的汇聚,强调在建筑中人们生活空间的存在和重要性。建筑中的生活空间,不是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或特定时段中的活动空间,而是包括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以及具有历史属性的场所氛围。同样,这两个因素也应对了材料在生活空间的作用。第一,通过建筑设计中的物质操作所形成的材料氛围,促进人们生活空间的显现和形成,造成了材料与人的生活互相作用与影响下,形成的特有的场所属性;第二,在时间维度中,人们的生活处处影响着材料,并留下了使用痕迹。而这些痕迹不仅记忆了建筑中的生活,也传递和延续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在建筑中的生活,从而使建筑展现出独特的社会属性。

综述,材料与场地、形式、空间很多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材料是通过对材料的实践与操作而展示出其属性特征的,通过对材料和场地、形式、空间关系的认知,阐述了建筑理论中所提到的场地、形式、空间等具体相关要素。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筑居思[M].

[2]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M].

第9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材料;现代建筑;策略

1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传统建筑材料是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现代建筑设计多会运用传统建筑设计中的理念。在建筑设计中为了突出建筑的特色和传统文化,传统建筑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建筑材料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强调建筑的地域性。现代建筑发展中,多会受到世界范围的影响,每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开始变得相似。为了使现代建筑能充满人情味,就需要把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把建筑与历史文化向结合,表现出当地的文化。传统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性,能够体现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建筑材料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让人看到建筑物有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传统建筑材料构筑现代建筑,把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能够让人们有双重的视觉体验。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选择传统的建筑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节省建筑的成本,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可以让人多接触大自然,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传统建筑材料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就是多以土、木为建材,使中国传统建筑有一定的韵味。在传统建筑材料中还有青瓦、红砖、石头等,这样传统建筑材料都取自于自然,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传统建筑材料运用在现代建筑中,能够传承传统建筑材料,让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建筑融于自然中。传统建筑材料除了具有一定的物理属性,它还蕴含一定的文化内涵,让人们能够联想到古代的文化。传统建筑材料包含了传统文化,让人们可以在建筑中寻找历史的足迹。

3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传统建筑材料颜色给现代建筑增添美感

传统建筑材料的色彩主要分为固有色和人工色两种。传统建筑材料中的青瓦、石头都是取自于自然,这样材料具有当地的一些特色。人工色是对材料进行加工得到想要的颜色,比如红砖、在建筑上雕刻各种图画,每个朝代在建筑上的风格不同,能够体现地域色彩,把传统建筑材料的颜色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可以改现代建筑增加美感,使建筑看上去更庄重、有历史的韵味。

3.2把传统建筑材料的形态表现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把传统建筑材料的形态变现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建筑材料的形态指的是它的尺度、形状、比例以及各种组合方式。传统的建筑材料讲究一定的黄金分割比,可以使建筑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传统建筑材料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形态。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自然形态,主要采取一些纯天然的建筑材料,对这些材料不进行修饰或稍加修饰,着重表现自然美。人工形态主要是通过改变建筑材料对其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形态。比如故宫中大殿前柱子上的浮雕。把传统材料应用到现代建筑中,可以展现不一样的美感。比如福建土楼,用土、砖累积组成,把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组合。有很多旅游景点都是按照古代的建筑风格,把古代的建筑材料融入到现代建筑中,比如楚河汉街,铺设青石板路,利用现代技术让人们体会到传统文化。

3.3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材料质感的结合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材料质感的结合,质感是指物质表面的材质、质量带给人的感受。建筑材料的质感会给人带来直观的感受,让人们可以根据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有不一样的感受。材料的质感也有自然质感和人工质感之分。传统建筑材料中大多都是自然质感,选择一些纯天然的材料进行建筑设计。比如长城,长城的台阶都是由自然的石块组成,对其进行排列组合,建成长城。在现代建筑中,人们多采用人工质感的方式,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比如把石头进行抛光或者在玉石上进行雕刻。材料在材质上大有不同,不同的材质可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和视觉体验。传统建筑材料多是砖石瓦块,整体的质感是粗糙的,让人看到之后有一种亲切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现代建筑的材质是光滑的,整体给人的感觉是精致的。把传统建筑材料的特有质感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让现代建筑有传统建筑的韵味,让人们可以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比如北京798艺术区,就有很多现代与传统建筑材料结合的物体,通过现代简约的形式,把传统建筑材料有的质感散发出来,进而引发人们的共鸣。

3.4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要对传统材料进行创新,这是当前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把传统的建筑材料进行设计,把传统建筑材料的特点体现在现代建筑中,摆脱传统建筑材料的局限性。随着高楼大厦的林立,在城市建设中多是采用水泥钢筋、金属等建筑材料,利于施工。但是现代建筑材料缺乏人情味,体现不了当地的特色。人们可以把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进行结合,通过融合的方式,既体现现代材料的时尚,又体现传统建筑材料的文化。以新材料为主,传统建筑材料作为辅助,体现建筑的时代感与古典感。把传统材料与新工艺技术相结合,这样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把传统材料采用新的工艺技术,整个质感上发生变化,使传统建筑材料旧貌换新颜。通过现代技术,弥补传统建筑材料的缺点,促进建筑的整体发展,把传统文化以建筑的方式呈现给人们。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把传统建筑材料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把传统美玉现代美进行结合,使建筑风格变得耳目一新。在应用中要保证传统建筑材料的特点,运用创新的手法保证现代建筑中的质量,促进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君,余瑛.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应用[J].大众文艺,2014(14):71.

[2]颜红影.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蚌埠学院学报,2016,5(2):48~50.

[3]赖德霖.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与发展之路上的王澍[J].建筑学报,2012(5):1~5.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材料;科技;影响

随着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建筑领域的施工应用材料以及技术,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在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的保障下,对建筑的整体发展就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对建筑的改革优化有着促进。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建筑材料和科技的研究,对保障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就有着积极意义。

1建筑材料以及科技的发展分析

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的材料以及技术是保障建筑质量的基础内容,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充分保障,才能有利于施工的顺利性。在材料以及科技的不断优化发展下,对材料的使用种类也不断的丰富,这对建筑的风格多样性就有着促进。通过多样化的材料以及技术的应用,对建筑的美观性以及舒适和安全度等也有着呈现,能够让人们对建筑艺术的美的体验能多样化。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使得一些复合材料以及生物材料和智能材料等,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中都得到了相应的应用。这些材料的应用基于其自身的优势,在耐高温以及耐压等方面都有着良好性能,不仅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对建筑的美观性也有着呈现。而在建筑施工的技术方面也不断的优化,新的施工技术在实际的建筑工程当中也有着应用,在这些方面对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有着促进作用。

2建筑材料和科技对建筑发展的影响和趋势分析

2.1建筑材料和科技对建筑发展的影响分析

建筑材料以及科技的发展,对建筑的发展也有着诸多影响,首先在对建筑的安全性影响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在以往的建筑施工过程中,主要是对木材以及石材等材料进行的应用,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下,对合成材料以及生物材料的应用就比较突出,这些材料随着技术的升级不断的优化,在生产的成本上也能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新的材料由于在加工中没有注重处理,就有着有害性,在通过化学方法进行加工后的材料,在应用风险上就比较大。当前人们对新的材料应用的安全性愈来愈重视,注重建筑的环保性以及安全性,在建筑施工中,对建筑结构的施工方面通过框架结构对传统混凝土结构就有着替代。这样就能在施工的工期方面大大缩短,在对建筑的安全性方面也能有效保证。

再者,建筑材料和科学技术对建筑的美感方面也有着很大影响。建筑的施工中,不仅要注重建筑的质量安全,还要能充分注重建筑的美感。在建筑施工材料的多样化方面,材料种类的丰富也使得应用过程中对建筑的美感也有着突出。在材料的质感以及特色等方面,都能够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如在对瓷砖以及木质地板的材料应用上,瓷砖能够给人明亮以及现代的美感,木质结构的地板就能够在自然以及素雅的美感上充分的体现。还有是对玻璃结构材料的应用,就能够在光感方面充分的体现,能够在建筑的艺术形象上得以升华,将建筑的美感能够淋漓尽致的呈现。

另外,建筑材料以及科技在对建筑的工程造价层面,也有着积极影响。能够在对建筑质量得到保障的同时,在成本上能有效降低。在以往的建筑材料应用中,为能达到保温的效果,就对墙体进行加厚,这样的方法就在材料上造成了很大浪费,成本也有着增加。而在当前的新材料以及技术的应用下,就能对建筑的外墙进行处理,通过新保温材料的应用,在保暖的效果上就能良好呈现,并能在成本上得以节约,在环境上也能优化。还有就是对新的材料应用对太阳光进行采集就能达到照明的目的,对电能也能有效节约。

当前的一些新材料技术在建筑设计施工中的应用,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将生态环保节能型的装修材料得有科学化应用,能够对建筑的生态化施工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生态环保型的装饰材料能够实现清洁生产以及产品的生态化,在对资源的可利用方面充分的w现,这也是在建筑施工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地方。将一些新型的材料在建筑施工中加以科学化的应用,就能达到能源资源节约的目的,对建筑的质量保障就比较有利。如将竹能型的灯具以及节水型的部件在室内装修中加以应用,就能有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

2.2建筑材料和科技的发展趋势

建筑材料以及科技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也会有新的发展进步,对于新的材料应用方面,在结构设计层面就有着新要求,新材料的应用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以及能源的节约功能的呈现。在建筑中的排水以及照明和通风等节能的作用发挥,都要能够满足实际的设计要求。在对新材料的应用下,就能有助于建筑的功能优化。在将一些创新材料应用到建筑施工当中的时候,在对围墙的材料选择层面就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创新材料的应用在保温的功能呈现上比较突出,能有效的防止热量耗损,对屋内的供暖消耗能源的问题能有效解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未来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绿色化的材料应用就是比较重要的方向。绿色化的材料应用能够对实际的建筑施工要求以及环保等层面,都能得到有效保障,在建筑的生态效果上也能良好呈现。创新材料以及技术的应用,对建筑的美观性以及环保性的保障比较突出,可将新的材料技术应用在建筑施工当中,这就能促进建筑企业的良好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在建筑材料以及科技的应用下,对建筑的各方面都能产生相应的影响,在材料和技术的创新应用下,对保障建筑的良好发展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建筑的材料技术的应用影响研究,就能进一步的深化建筑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李磊,张磬鑫,武凯强.浅谈拉萨市建筑材料使用现状[J].四川水泥.2016(08).

[2]吴梅芳.“七年分段培养”的中职段“建筑材料”课程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23).

[3]王杰.中国建筑材料及设备进出口公司全体员工恭祝各级领导各界朋友新年快乐[J].紫光阁.2014(01).

第11篇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materials no long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inorganic solid waste also gradually increases each year which has an adverse impact of environment.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materials and ecological design features, the 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design and ecological advantages of building materials are introduced.

关键词:生态设计;无机固体废物;应用;生态建材

Key words: ecological design;inorganic solid waste;application; ecological building materials

中图分类号:TU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233-01

1建筑材料生态设计的目的及特征

建筑生态材料(Environment Conscious Materials)一般指对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少、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循环再利用最高或可降解使用的新材料;换言之,是考虑到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新材料的总称,已被认为是21世纪新材料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决定材料发展的五个判据(资源、能源、环保、经济和性能)中,经济和性能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而材料发展中的资源、能源,尤其是环保问题重视不足,我国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材料发展战略时,在追求材料的高性能、低成本的同时,务必要给予相关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更高的重视。建筑工程材料,也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3]。

2生态设计的定义及生态建材的优点

所谓生态设计,其所采用的材料应该是很少产生并能有效控制污染,形式和内涵必须充分体现出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在具体功能上,必须节约能源、降低建筑造价和使用费用,强调实用性和对人体及环境有益而无害等对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虽有不同的看法,但要取得共识,例如,“生态环境材料是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所谓优良的环境协调性是指在原料的采取制各、产品的生产制造、服役使用、废弃后的处置和循环再生利用的全过程,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生态和环境污染小,循环再生利用率高”[4]。由于对使用性能的要求与传统材料并无二致,生态环境材料定义区别于传统材料的是其环境协调性。

生态建材节约资源。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十分紧张,而建材的生产则是消耗土地资源最多的行业之一。在建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工业废渣、尾气以及垃圾,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为了节约资源,同时消除这些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建材领域的技术人员研究和开发出利用这些废弃物生产绿色建材的工艺技术,如在水泥、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废渣,利用煤渣、煤矸石和粉煤灰为原料生产绿色墙体材料等,这样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化废为宝,节约土地资源。

生态建材节约能源,可以根据我国资源实际,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无机人造板,可用棉杆、麻杆、蔗渣、芦苇、稻草、稻壳、麦秸等作增强材料,用有机合成树脂(如脉醛、酚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等)作为胶结剂生产隔墙板,也可用某些植物纤维作增强材料,用无机胶结剂(如水泥、石膏、镁质胶凝材料等)生产隔墙板。这些板的特点是原材料广泛,生产能耗低,密度小,导热系数低,保温性能好。用这些建材建造房屋,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消除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环境友好;另一方面,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可以降低房屋使用时的能耗,实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

3生态设计注意问题

建材的生态设计。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省地型建筑的政策正在引导绿色建材的生态设计发展。生态设计要求建材产品的开发要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的环境因素,建立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资源保障、产品生产、消费和再生利用系统。材料的生态设计不仅包括保护环境方面的安全、节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清洁生产技术,还包括材料的使用功能和重复再生利用的设计,以及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商业要求。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和使用在生态设计的指导下,将突破目前的生产和使用节能、利废,环保、质量、性能等方面的绿色化发展思路,开拓新的视野。例如,根据建筑工业化要求实施建筑材料部品化,按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推进建筑部品标准化、可拆卸和重复使用要求,按绿色建筑要求从居室环境生态化等方面发展绿色建材等新的思路。

材料生产与环境的联系存在三条基本途径:资源、能源与废弃物[6]。人们采用各种生产方式从环境中获得资源和能源,并把它们转变成为可供建筑使用的材料,同时向环境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渣和废水等,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传统的建材生产,物质的转变往往是单方向的,生产出的产品供建筑使用,排放的废弃物并无采取措施处理,直接污染环境。而绿色建材则采用清洁新技术、新工艺进行生产,在生产和使用的同时,必须考虑与环境友好性,这不仅充分考虑到生产过程少污染,对环境无危害,而且考虑到建材本身的再生和循环使用,使建材在整个生产和使用周期内,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到最低,对人体无害。

关于生态建材的发展方式和对环境协调性的改进,日本学者三本良一教授总结了四类创新的方法和它们各自对环境协调性贡献大小的评价,即,产品改进,重新设计,功能创新和系统创新。系统创新对环境协调性的改进最大,花费的时间最长,不难理解,系统创新的难度也最大,而产品的改进相对简单,对环境协调性的提高也相对小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某种材料而言,生态化或环境协调化的发展并不一定要遵循这四种排列顺序。

生态建材必须遵循建筑材料的可更新、可循环、可再用、减少能耗与污染原则;其次,必须使用地方自然资源,体现本土观念;再次,生态建材的使用都对人类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把这些放之于更广泛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中去看,生态建筑要实现它的基本目标,必须要有现代技术的支持。从比较广泛的角度来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目前都可以认为是生态技术。关于对生态建筑和使用技术的要求。首先技术本身的功能与生态环保功能必须一致,第一要求采用的技术和制造的产品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第二要求采用的技术和产品有利于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翁端.环境材料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天民.生态环境材料[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3]崔艳琦.绿色建材的环境友好性[J].新型建筑材料,2009(1):75-77.

[4]钟善斌.浅谈建筑设计的生态概念和技术策略[J].中国工程咨询,2006(1):26-27.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建筑材料供应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只有经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够将工程的成品质量水平提高,才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建设成本。因此,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建筑市场当中,实施有效的建筑材料供应管理,才能够获取更高的工程质量与施工速度,才能够将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笔者从文章的下述几点进行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1.建筑材料的供应管理

( 一) 工程材料的法律法规需要充分的掌握

对于建筑材料的采购与使用都需要严格的按照管理条例当中的规定,并且严格的规范物资的进场流程。并且,对于建筑材料的采购、检验、使用与管理上也需要严格的按照建筑行业的规定来进行。

( 二) 建筑材料采购管理

在采购建筑材料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材料质量这一个关卡。由于在初始的材料采购时段,需要对于建筑材料的生产厂的资质、经营的手续与能力等进行详细的考察,并且还要了解到其售后服务的具体情况。认真的考察生产出来的有关材料的质量认证,从而控制好材料的建筑材料的质量与档次。同时,也需要在建筑这一个市场当中广泛的收集企业的信誉、口碑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对使用此处建材的实际使用者进行有关的鉴定与甄别。

在采购建筑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建筑材料的购买数量进行考虑,如果材料不能够随时购买,就需要计划存储,分批进行采购。因此,作为建筑企业就需要合理的规划材料的实际数量以及采购的具体方式,从而将经济效率最大化,降低材料所需花费的成本。

在建筑企业的各个部门中,都有自己的专属采购人员,从而导致了采购量较小,并且不易管理。然而,在模式的选择上采取集中管理,就能够更加快捷、便利的处理配送、采购以及储备的全部过程,在建筑材料的采购上,集中采购也能够将数量大幅度的增加,也能够在成本方面获取一定的便利。

( 三) 建筑材料施工中的管理

在建筑材料的初始管理当中,就需要对于整个工程的进度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能够将各个施工环节中所需花费的材料数量了熟于心。并且能够及时的联系企业的各个材料管理的部门,签订好合同。在尚未购置材料的时候,就需要首先安排好运输的线路以及材料抵达现场的存放以及仓库的腾空,而这才是能够有效的管理材料的最基本条件。而在建筑施工过程也是建筑材料消耗最多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了实施阶段,首先需要严格把好材料的质量关卡,从而确保购买的材料质量符合此项工程的质量规范标准。其次就需要考虑到不同阶段所需要消耗的材料情况,从而对于材料的平面布置进行合理的安排。再次,还需要建立出相应的限额与收回制度,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费,从而为企业节约建筑成本。在施工当中,就需要针对使用计划严格的控制建筑材料的使用,从而避免不合理消耗的事情发生。

当建筑施工结束之后,就需要进行盘点与收尾,此时就对于材料的使用进行账务上的对比,查找不相符的原因所在。如果出现了问题,就需要及时的进行纠正以及必要的责任追究,并且报告上级部门审核。对于已经做好清理回收的剩余材料,则需要及时的转移或者是退库,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出现。

2.建筑材料的价格管理

( 一) 降低材料价格―――充分掌握市场信息

在建筑所需成本中,材料占据了 60% 左右的成本,所以建筑成本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成本以及价格的合理控制。由于建筑材料具有水平差异大、不稳定以及在建筑工程当中价格可比性差与建筑周期等方面的影响,为了做好材料价格的管理,就需要时刻掌握价格变化的趋势,而这就需要网络手段的充分利用。

( 二) 合理安排运输―――充分利用市场信息

在建筑工程中,尤其是大型工程,材料的用量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不能够合理的进行调度,那么运输费用也会对建筑材料的成本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建筑材料的价格管理当中,材料运输的费用也是重要的。在采购材料的过程中,在质量符合规定以及价格合理的前提下,尽量考虑距离施工地点较近的企业,从而将运输成本降低。在不同的施工阶段,考虑到材料所需的数量以及种类的不同,就需要进行分段的运输,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人力与物力的消耗出现。

3.建筑材料存储与发放管理

考虑到周期的不同,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所需要消耗的材料也存在不同,就需要考虑到合理的存放未使用的成本以及施工后期所需要使用的材料等,因此,我们需要尤其的注重发放与存储良好的材料。并且在进行储备管理的过程当中,集中方式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如果存量过多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而存量多少则是影响到建筑施工的进度。因此,集中的存储就能够最优化材料的数量以及结构的控制。

建立专门的库房进行建筑材料的存放,避免露天放置导致钢筋锈蚀、水泥硬化等情况出现,从而降低材料的质量以及使用寿命。而考虑到建筑材料型号、种类,就需要进行标示分类的存放,避免混淆带来的材料的浪费以及工程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出现。

在进行发放建筑材料的管理过程之中,为了有效的避免不良的使用情况出现,就需要合理的对材料进行控制。而在发放管理当中,首先需要确定建立出发放管理制度,对于材料是需要进行定额进行使用的,就需要在制度上遵循领料的有关规定,并且在发放的时候按照分批次的方式来进行。如果使用的材料出现了损耗或者是进行维修,就需要严格的遵循通过旧材料来换取新材料的方式,如果原先使用的旧材料出现了丢失或者是严重的损坏的时候,就需要严格的按照折价之后的金额进行相应的赔偿,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材料在实际当中带来的消耗。并且如果材料已经发放,也需要跟踪了解其使用的情况以及去向,从而对于剩余的材料,也需要做好及时的处理。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建立出有关的档案制度,从而有效的监督整个的发放过程。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钢材用量的控制。如钢筋存在超量问题,为了应付验收钢筋,钢筋工不懂规范只知道多放钢筋,造成超规范放置,这是因为班组结算时按吨位结算,多放钢筋对班组有利。针对钢筋用量严重超标现象,应加强管理,要求钢筋工严格按照规范施工,按规范及图纸进行检查,多放要罚,同时合理利用钢筋的各类技术性能。如线材可进行工厂冷拔加工,增加长度、强度,现浇板采用冷轧扭钢筋,加强加工管理,合理配料。进料的长度,可根据配料单确定,减少钢筋损耗。(2)模板的控制。现场要加强模板的进货数量、规格尺寸控制,不能依靠班组,班组要多少就进多少。应根据进度、房屋(工程项目)类型来配置模板,模板规格根据结构模数定,要进行模板翻样的审核工作。考虑周转利用,旧模板可以制作成定型模板,进行重复利用。拆模后的模板及时清理,处理好模板安装与拆模的技巧,控制模板拆模的损耗。

4.结论

在建筑工程当中控制好建筑成本很大部分要取决于建筑材料,从而对于建筑材料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监管:

( 一) 根据建筑材料的有关法律法规来对于建筑材料采购的价格以及质量进行严格的、合理的控制,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采购模式,从而将建筑的质量提高。

( 二) 在建筑材料价格的管理当中,则需要充分了解市场信息,在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之下,尽量的降低采购材料的价格。

( 三) 在建筑材料的存储发放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制度来进行约束,并且建立详细的档案以便于之后的审核、检查备用。

参考文献

[1]彭建勋,冯红卫. 建筑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研究[J]. 新乡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