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

时间:2023-05-30 09:27: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通过开展风险评估,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精准防治,有效控制事故风险,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规范基层风险管理,落实“一案三制”,提升全市事故灾难应急处置能力,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镇街的风险评估完成率达到90%以上;各有关部门对本行业(领域)进行风险评估,重点行业(领域)完成率达到80%以上。重点风险目标得到有效防控,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治,基层应急管理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

三、工作内容

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实际,按照《基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导则》(见附件1)要求,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一)前期准备

各级各部门应制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分区域、分行业落实责任单位和人员,明确评估对象与范围,确定方法程序和时限要求,组建评估组;收集相关法规、标准和事故案例等资料。

(二)风险评估

各级各部门按照确定的评估程序开展风险评估,认真梳理地区、行业(领域)的风险类型和级别,明确防控目标,核查应急资源。

识别风险类型。在合理划分评估单元的基础上,梳理危险有害因素,明确危险点,识别风险类型。上级网格要以镇街、行业、主要生产经营单位等下一级网格为基础,结合评估对象所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行业特点、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等划分评估单元;从厂址、总平面布置、建构筑物、物质、生产工艺与设备、公用工程及其辅助设施、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分析风险程度。加强事故隐患较多单位、危险源较集中区域、高危行业的风险分析,重点做好风险承受能力与控制能力的分析。依据同类(或相近)企业发生的事故案例进行类比分析,对高危行业采用重大事故模拟分析,并结合危险、有害因素及周边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可能受影响的周边单位和人员。风险承受能力的分析可从风险影响范围内人群的心理素质、防灾应急知识、经济能力,设施的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可采用情况报告、专家分析和专项调研等方法。风险控制能力的分析可从预警预测能力、应急预案、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处置能力、应急资源保障水平等方面进行。可选择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等定性、定量评价方法。

评定风险等级。评估风险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可利用LSR等方法判定风险级别。

形成评估结论。提出危险有害因素引发各类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给出评估对象在评估条件下是否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范的符合性结论。明确评估对象可能存在的主要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确定重点防控目标。

(三)风险控制

各级各部门针对评估中梳理出的隐患风险,要加强整改防控并积极落实相关应对措施。

加强防控,及时预警。各级各部门要指导督促企业结合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和风险监控点上报,明确风险目标并加强防控;对于新发现的重大危险源,要按规定程序立即报区市安全监管等部门;对于重大隐患,要立即采取必要的预警防控措施,并在第一时间报至上级有关部门核实。

落实责任,及时整改。各级各部门要对评估分析出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实施分级管理,落实属地安全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以及安全隐患和风险点单位的主体责任,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基层定点单位的监督检查。针对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及时制定整改防控措施并积极落实。

完善预案,核实资源。针对评估中核实的隐患和风险,制定科学应对措施,调整完善有关应急预案;依据应急能力与风险相适应的原则,落实各类应急资源;规范基层应急管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评审总结

各级各部门按期完成评估报告的编制并报至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各级各部门完成评估后,要及时在网格化监管平台提报评估报告及工作总结。

四、工作步骤

结合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安排,年风险评估工作按“准备、评估、评审、总结”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时间:4月30日前)

各级各部门制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落实责任人员,明确评估对象与范围,确定方法程序和时限要求,组建评估组;收集相关法规、标准等资料和相关事故案例等内容。

(二)评估阶段(5月1日至6月10日)

各镇街应在5月15日前完成本辖区风险评估,并将风险评估报告提报至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各有关部门于5月25之前完成本行业(领域)的风险分析;在6月10日之前完成本网格的风险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并上报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

(三)评审阶段(6月11日到6月30日)

市政府安委会将于6月底前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完成对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的风险评估报告的评审工作。

(四)总结阶段(7月1日到7月10日)

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评审意见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各级各部门须于7月3日前通过网格化系统提报本网格的风险评估报告和工作总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在组织领导本级网格风险评估工作的同时,指导督促下一级网格落实风险评估责任,鼓励引导社区级网格开展风险评估。

(二)统一部署,分级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统一部署风险评估工作。根据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特点、企业类型、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等情况,做好分级实施的工作安排,合理分配任务,逐级负责落实,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评估工作。

(三)完善机制,巩固提升。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实推进评估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总结制定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的评估实施方案,确定每年年底前完成基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为制定下一年度的安全生产工作计划提供支撑,推动安全生产重点工作的深入开展,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落实应急措施,促进安全生产应急能力大幅提升。

第2篇

关键词:国外风险防控制度 检验检疫 风险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项目(2013IK079),江苏检验检疫局科技项目(2013KJ71)。

一、前言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世界产品的制造基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检验检疫机构就承担着“严把国门,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重任。随着全球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检验检疫面临着检测工作质量风险、法律风险、安全风险、媒体舆情风险等多重风险。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产品质量事件、卫生安全事件,频频把检验检疫推向风口浪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风险的防范、预警、分析、应对能力的不足,也反映出时下风险防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在研究了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在风险防控方面所建立的较为完备的制度,从而为中国检验检疫更好地进行的风险管理和防控提供帮助和启示。

二、美国的HACCP管理体系――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法

美国是最早在食品行业中应用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管理体系的国家,HACCP管理体系被称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法。它强调从企业自身开始预防,从而从食品源头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监测体系,有效地防范食源性疾病,保障食品安全卫生。HACCP主要通过危害分析确定各关键的控制点,然后在关键控制点制定关键限值,建立一个关键控制点的控制监测系统,在监测系统发出失控警告后,确定应该采取的纠正行动,与此同时通过认证程序保证HACCP系统的良好运行,并且建立有关以上原则和应用方面各项程序和记录的档案。

HACCP目前在很多国家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由此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认同。HACCP管理体系在实际运用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强化了企业自身的约束,建立了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督体系,从供应链的源头开始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同时在每个供应和销售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把关,从而有效地保障了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三、俄罗斯农产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俄罗斯作为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农产品进出口在其外贸总额中一直占据相当大的份额。近年来,在俄国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成分农产品事件不断曝光,俄肉类加工企业使用美国转基因的大豆酱油事件也浮出水面。为了从源头上控制转基因产品,俄国制定了一系列进出口农产品的严格监测措施,最为突出的就是“绿名单”和“黑名单”分类管理策略。绿名单公布了获准进口转基因产品(包括农产品和一些转基因食品)的企业以及相应的产品清单,黑名单则是恶意隐瞒不符合标准的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厂家,列入黑名单的企业责令限期整顿并严格检测,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俄罗斯农产品安全风险防范体系通过“绿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甄别出重点监测对象,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农产品生产和进出口大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的层层配合和把关,建立了一套由上而下的全方位监控系统,使得食品安全风险无藏身之处。

四、加拿大的水产品风险等级制

加拿大水产品的管理实行双部门负责制,一个是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下属的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另一个是加拿大海洋水产部。双部门负责制一方面可以强化总体监督力度、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内部间的一个监督约束,促进更好地履职。

加拿大根据水产品的特点,将其食用风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风险”类,主要是熏鱼、烤鱼,这些水产品被加工后,很容易出现微生物、细菌超标等情况,此类食用水产品为高风险类;第二类是“中等风险”类,主要是真空包装的罐头,加拿大罐头类水产品销量很高,这类产品容易出现李氏杆菌、沙门氏杆菌等污染;第三类是“低风险”类,主要是冰冻和冰鲜水产品,这类产品必须保存在规定的温度内,以防止变质,变质的水产品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CFIA根据高中低档风险划分,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区域的产品,确定不同的检测标准进行各类风险防控。

五、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中国检验检疫的启发

(一)检企联合,加强对企业的风险防控指导

从美国的食品风险防控体系――HACCP管理体系的风险控制原理可知,在检验检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找准风险防控关键点。企业作为产品的源头,如果能够将国内外控制标准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的监控中,不仅能够满足产品合格,还能够最有效的节约检测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和安全风险。因此,检验检疫机构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通过加强对企业的风险防控指导,并且建立一套诸如HACCP类似的从源头进行监测防控的体系来有效地监督企业的生产,不放过每个可能产生食品安全隐患的环节,真正做到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

(二)划分风险等级,建立动态电子信用档案

进出口产品风险分为很多类别,并且不同的风险在一定的领域内其危害程度是不同的。比如针对食品类产品,安全风险就是第一位的风险因子;而在机电等大宗商品领域,产品质量风险则较为突出。有效识别不同种类的风险,同时通过风险分级进行合理程度地防控既可以有效节约检验检疫资源,也可以达到既定的防范效果。加拿大在水产品上的风险分级就是上述理念的实际运用。汲取加拿大的风险分级制度的优点,改变以往的“一刀切”的无重点检验模式,通过高、中、低风险分档,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进检验检疫工作。同时还可以借鉴俄罗斯的“绿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安排,在某些领域,综合评定尝试建立电子信用档案,并动态地对信用评级不同的进出口厂商,确定检验检疫工作中的关注度,从而推进企业逐步加强自身质量的风险控制,节约社会成本和资源。

(三)构筑全方位风险防控和监督体系

由于我国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上比较晚,目前尚未形成上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检验检疫可以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监督体制,明确各监督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沟通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改革检验检疫行政监督途径和方式,构筑全方位的监督网络,构建检验检疫重大业务事项监控体系。可见,要想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实现风险防控的进一步发展,检验检疫就要在监督技术上,要形成一个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的防范与控制机制;在机制上,积极创立业务督查、执法稽查和纪检监察的“三查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制度。

六、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新形势下,一方面检验检疫的工作重点在不断调整,另一方面检验检疫正处于各类风险的高发期、敏感期。构筑一套全方位而且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既是保障国内市场安全的需要,也是适应经济浪潮所需。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风险认知、风险管理等优秀的经验对我国有着诸多的启示和借鉴。作为一个进出口大国,风险防控至关重要,所有机制的建立都要服务于风险管理,唯有充分做好风险预警,并逐步把潜在的风险隐患扼杀在摇篮里,从而更好地促进检验检疫事业的筹谋与发展。

参考文献:

[1]GB/T 23811-2009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原则[S]

[2]SNT 2486-2010 进出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程序和技术要求[S]

[3]陈孟裕,高保立,毛唯君,等.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J],检验检疫学刊,2011,21(4):49-52

第3篇

一、强化食品生产许可改革措施落实

1.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开展许可审批工作。严格按照省厅2020年明确的许可管理权限开展食品生产(食品加工小作坊)许可审批工作,认真执行《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不断优化许可服务,规范许可流程,提升许可工作质量和效率。

2.加强食品生产许可事中事后监管。强化许可审批与日常监管的紧密衔接,对新获证企业在规定时限内开展监督检查,督促企业把现场核查发现的问题整改到位并持续保持许可条件。下半年做好全省食品生产许可监督检查迎检工作准备。

3.严格规范白酒生产许可。严格控制产业政策放开后白酒(液态)生产主体增量,对申请获证品种明细为“白酒”的申请人实施许可,申请人必须自有原料处理、制酒(发酵、蒸馏等)、贮酒、调配、灌装等完整的生产工艺及相应的设备设施。

4.配合省厅开展食品生产许可信息建设。根据省厅部署,积极推进食品生产许可信息系统应用,年底前实现食品生产许可“全程网办”和电子证书管理。

二、加强食品生产监督检查工作

5.明确检查任务,落实监管责任。加强2020年监督抽检2批次(含)以下不合格企业的飞行检查、隐患排查,彻查风险隐患,细化防控措施,增加对饮料生产企业的检查数量,年度内检查企业不少于30户次;强化企业风险分级动态管理,科学制定日常监督检查计划,并按照风险分级确定的检查频次对辖区内企业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加强监管区域内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督检查。

三、加强重点食品安全问题治理

6.加强重点品种治理。继续加强饮料、蜂蜜等重点食品监管,进一步加强重点食品问题综合治理。

7.加强重点问题治理。持续抓好食品添加剂“两超”问题治理和“塑化剂”污染防控等工作。进一步规范食品标签标识管理,打击虚假标和误导消费行为。

四、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防控

8.开展生产领域食品安全风险研究。继续开展食品安全风险排查,按照食品类别完善风险清单、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撰写生产领域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报告。

9.加强生产环节疫情防控工作。按照省厅和管委会联防联控机制部署,加强食品生产环节疫情防控工作,督促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的生产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吉冷链”系统及时准确录入相关数据,加强对企业落实“三个专、三个证、四个不得”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开展涉疫食品溯源排查和疫情管控,最大程度降低“输入风险”。

五、深入推动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

10.继续开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年行动”。督促企业重点落实食品安全领导责任、管理责任、风险管控责任、检验检测责任、食品安全投入责任。组织召开本辖区“食品生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报告会”。

11.督促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自查。指导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自查制度,确保食品生产过程持续合规;监督抽考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含企业负责人)的企业覆盖率达100%,合格率达90%以上。

六、组织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12.扎实推进“名优特”小作坊创建。根据全省“名优特”食品加工小作坊创建工程实施方案和考评验收标准,创建5家“名优特”食品加工小作坊。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日常监管,督促小作坊严格落实卫生管理、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和加工过程记录等各项管理制度,推动食品加工小作坊提档升级。

七、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第4篇

关键词: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1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的意义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两个方面的预防性工作,简称双重预防机制。双重预防是指采取对安全风险实施管控和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的两种手段,是为防范生产安全事故而构筑的两道防线。双重预防机制是一种超前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管理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前提和基础,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强化与深入。事故隐患来源于安全风险的管控失效或弱化,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就会不出现或少出现隐患。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就是针对安全生产领域“认不清、想不到”的突出问题,强调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从隐患排查治理前移到安全风险管控。推动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促使企业形成常态化运行的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坚实基础。

2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总体规划

河北钢铁集团滦县司家营铁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司家营铁矿)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是冀东矿脉的一部分,为我国三大铁矿区之一,司家营铁矿总投资19.27亿元,于2008年投产。司家营铁矿通过成立组织机构、划分工作职责、明确人员配置、资料收集、全员培训、制度修订、风险辨识及评估、修订完善、编制隐患排查清单、制定安全检查表(综合、专业、专项、日常)、绘制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建立双重预防机制运行信息管理平台、安全风险公告、隐患排查治理、印发职工安全手册、编制保命法则和奖励隐患举报等一系列工作,有效保证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的全面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

(1)综合考虑生产系统,合理划分评估单元根据自身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分布状况和管理需要等情况,分为采矿、爆破、运输、矿破、选矿、尾矿库、机加工、辅助单位和机关等10个生产系统,将各生产系统划分为27个主单元,按照组织机构层级划分为143个子单元、327个岗位单元。(2)细化作业活动,分解生产流程,全面开展风险辨识司家营铁矿将风险辨识内容分为作业活动风险和设备设施风险两部分,分别从两方面进行风险辨识。作业活动风险辨识:将职工的每一项作业活动细分为数个作业步骤,确定每项作业活动的频率并制定作业活动清单,确保作业活动清单包括职工的所有作业活动。设备设施风险辨识:根据生产流程,编制每个岗位的设备设施清单,利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对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辨识设备设施风险时,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国家、行业标准。(3)明确风险管控层级,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和管控方案司家营铁矿有限公司根据每个岗位的作业活动风险和设备设施风险编制了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根据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岗位规程等要求,将管控措施分为工程技术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管理措施三类,共制订了17420项管控措施。根据安全风险分级结果,明确各等级安全风险相对应的作业区(科室)、班组和岗位人员分级管控的范围和责任,将责任分解到与生产过程相关的每个人。根据风险等级确定管控级别,重大风险由公司级、作业区级、班组级、岗位级共同管控,较大风险由作业区级、班组级、岗位级共同管控,一般风险由班组级、岗位级共同管控,低风险由岗位级管控。对较大以上风险都编制了相应的管控方案。司家营铁矿要求员工进入作业岗位时,必须按照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对岗位安全风险状况和各项管控措施进行安全确认,并进行安全风险预知、设备检查等活动,消除人的不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岗、管控到位。(4)升华风险分级评估结果,绘制安全风险分布图风险分布图根据级别进行分级,共制订了5个公司级风险分布图,16个作业区级风险分布图、岗位区级风险分布图268个。同时认真分析红区、橙区、黄区、蓝区安全风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管控措施,尤其加大对较大以上风险区域的安全风险管控力度。(5)依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和安全责任清单,编制隐患排查清单各单位根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以及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编制了从公司领导到岗位工的隐患排查清单,明确了每个岗位的风险管控措施、措施失控表现、管控部门、管控责任人、隐患等级、排查部门、排查责任人、排查频次等内容,严格按照风险管控级别进行隐患排查。

4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的安全风险公告

(1)推动安全风险公告,促进职工规避风险为切实推动公司安全风险信息公开,确保公司从业人员充分了解公司存在的安全风险,促进职工掌握规避风险的措施并严格落实到位,根据《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规范》要求,司家营铁矿有限公司制定了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采场、尾矿库、锅炉、主要厂房等重点区域分别设置了安全风险公告栏,为所有较大以上风险制作了风险公示牌,公告重点区域存在的主要安全风险。(2)制作安全风险告知卡,促使职工安全标准化操作根据全面风险辨识的结果,为全公司各岗位制作了267个安全风险告知卡,将风险因素、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告知职工,组织职工学习,使职工了解风险的严重性,掌握应急处置措施。便于员工随时进行安全风险确认,指导员工安全规范操作。

5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的隐患排查治理

(1)隐患排查“四个机制”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司家营铁矿的隐患排查治理主要以岗位自查为基础,同时建立班组、作业区、职能科室和矿级领导带队检查的逐级隐患排查体系。对于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司家营铁矿有限公司严格按照隐患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原则落实整改,对隐患的排查、登记、整治、监督、验收、销号全过程实现“闭环”管理。(2)推广使用双重预防机制运行信息管理平台,提高隐患排查治理效率为了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的效率,建立人人参与的隐患排查模式,司家营铁矿有限公司建立了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开发了与安全风险管控相适应的处理模块和表单,实现了安全风险、事故隐患的可视化管理。该系统能够及时将上级单位、公司级、作业区级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传达给所有职工,同时能够及时提醒相关人员进行隐患整改及复查。

6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的实施效果

第5篇

2020年,公司紧紧围绕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认真贯彻上级部门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建设,强化隐患排查治理,积极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危险化学品综合治理、春夏火灾防控、“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等专项工作,实现了生产安全事故为零的目标,确保了公司系统生产经营活动的平稳运行。现将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0年开展的重点工作

(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组织签订公司与各所属企业的2020年度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目标责任书共计118份,并跟进所属企业目标责任书的层层分解签订,确保安全责任到岗、到人,实现责任全覆盖。

(二)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安全生产工作文件198份,重点组织开展了“春节”“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月”、危险化学品综合治理、春夏火灾防控、消防安全宣传月等专项工作。同时,公司安委办对各所属企业文件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文件指示精神传达到位,各专项工作落到实处。截止11月,公司共汇总并向国资委上报各类安全生产工作信息60余份。

(三)深入开展隐患治理,加强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一是采取定期检查、驻企督查等方式对各所属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二是组织开展“全国两会”、春节、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期间的安全检查,公司领导带队深入生产一线,对各所属企业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情况进行督查。三是开展春夏火灾防控工作,重点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6+1”自查自纠措施、电气设备消防安全检查,截止12月底,公司开展督导检查12次,累计排查各类隐患210项,整改完成208项,整改率为98.18%。

(四)进一步贯彻全员安全教育理念,以提高安全意识、安全素质为目标,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一是认真做好新入职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二是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专项培训,提升广大干部员工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能力,切实落实各项管控措施。三是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专项培训,对标准化体系的管理、评价、提升等工作进行培训学习。四是认真抓好特种作业人员等相关专项培训,五是聘请安全生产专家开展安全生产方面的培训讲座,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等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进行阐述和解读,强化全员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2020年度,公司各所属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开展21次,共计1253人;开展特种作业人员培训3次,共计242人;开展安全管理人员培训1次,共计51人;开展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职业健康及节假日期间安全专项培训40余次,累计参训人数达5400人次。

(五)以“生命至上、安全发展”为主题,积极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一是购置《施精准之策,固预防之本--构建双重预防管控机制解读》《隐患直击》两部警示教育片下发至各所属企业,组织全体员工观看学习;二是通过电子屏、广播、网络等媒体开设宣传专题、设置宣传专栏、张贴宣传挂图、播放宣传片等方式,累计悬挂安全宣传标语21条,制作安全生产板报14块、安全漫画140幅,微信平台专题报道3篇;三是公司对所属企业开展了新版安全生产标准化、风险分级管控两项专题培训;四是组织开展了公司级应急演练9次,共146人参与演练。此外,部分所属企业还组织开展了文艺汇演、主题征文比赛和消防安全漫画展等有特色的活动。

“安全生产月”活动结束后,公司对安全家书、“我为安全作诊断”两项活动的优秀个人和“安全生产月”活动优秀企业进行了表彰奖励。

(六)开展打击假冒特种作业证专项行动。公司各所属生产型企业按照专项治理行动工作要求,排查特种作业人员共计619人,查验后在有效期内真实证件数量为619个,查验后假证件数量为0,完成了公司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检查的全覆盖。同时,各所属企业对本企业特种作业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更新建档,确保本企业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达到100%,特种作业操作证查验率达到100%。

(七)开展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建设,加强对各所属企业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建设的指导、监督工作,督促各所属企业健全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公司应急管理部结合正在开展的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建设专项工作,组织所属企业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开展了风险分级管控知识培训和新版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风险辨识和评估能力。

(九)修订完善公司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三季度应急管理部根据公司2015版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从管理范围、管控内容、奖惩方式、制度衔接等方面对现有基础管理制度以及17个暂行办法、10个应急预案进行再次修订。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0年,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公司总体工作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个别企业消防系统存在故障,未及时检查整改,暴露出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要强化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落实,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整治,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是公司各生产型企业特种作业工种存在人数配备不足的情况,各企业要加强特种作业人员的取证培训,积极鼓励员工考取特种作业操作证。

第二部分2021年重点工作

一、总体思路

2021年,公司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国资委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上级部门文件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管理体系,认真履行监督、检查、指导、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大日常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持续提高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公司系统安全、稳定生产,为实现2021年安全环保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2021年公司要实现“六个为零”的工作目标。

(一)“六个为零”是:

1.人身伤亡事故为零;

2.重大设备事故为零;

3.火灾事故为零;

4.负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的一般及以上交通事故为零(一般事故指造成重伤1至2人,或者轻伤3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超过1万元不足3万元的事故);

5.职业病发病人数为零;

6.环境事件为零。

二、重点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通过会议传达、印发通知、制定方案等形式进行宣传落实,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全年工作中。

(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组织签订2021年度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通过目标责任的层层分解落实,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强化日常安全检查和年度综合考核力度,做到有目标、有实施、有检查、有考核。

(三)贯彻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机制。在2020年双重机制建立完善的基础上,督促各所属企业逐步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机制,对不同等级的安全风险, 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实行差异化管理; 对高风险等级区域, 要实施重点监控,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落实管控措施,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

(四)加强特种设备和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督促所属生产型企业认真做好锅炉、压力管道、起重设备、仪器仪表、液化石油气罐等特种设备的监督管理,督促做好特种设备按期检测检验,强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监督检查,确保特种设备和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各项规定落实到位。

(五)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督促所属生产型企业健全完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装卸、运输、使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相关流程,并加强岗位人员安全操作和安全技术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公司定期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监督检查,及时排查和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危险化学品安全。

(六)加强环境保护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工作目标,督促所属企业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努力降低能耗、物耗;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培训,充实环境保护管理队伍,完善环保监测管理制度,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救援机制。

(七)贯彻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措施。根据公司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要求,督促各所属企业按计划推行各项措施的落实。

第6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 闭合管理 廉洁重要性

1.企业与会计基础工作的关系

例如我国煤炭企业成长迅速,在企业规模和企业影响力上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资本的增长使得很多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谋求上市,以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经济影响。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内部财务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在这种高速发展、资本流速巨大的情况下,其对煤炭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为服务于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既是企业集团资金筹集和资金管理的平台,又为集团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有效地防范了投资风险。

然而,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要谋求上市,资本的筹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必须满足严格的上市公司内部会计制度。(1)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2)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性。(3)公司的独立性,(4)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合规性,(5)募集资金使用与招股说明书的一致性及变更的程序,资金管理的安全性。但是,当前我国国有煤炭企业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上存在很大的差距,(1)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3)监督功能淡化,(4)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下,(5)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内部会计制度建设还停留在国有企业模式状态下,这样难以适应上市的要求。

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现象及其分析风险性

2.1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亟待提高。

部分财会人员不能有效地按国家财会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人员是一个企业非常重要环节上的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不高会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并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单位的管理和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不良的影响。

2.2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尤其需要相关的规范、准则,但现实中很多企业的核算工作并没有达到这一基本要求,某些企业的会计部门机构不完善、不合理,出现权责划分不清的局面;或者某些企业未能够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合法做账等。核算工作的不规范会导致假账的发生,资金的流失和犯罪的发生。更严重的会威胁企业的正常运转。

2.3缺少完善的规章体制

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松散,尤其是对会计基础工作缺乏严格、标准的规章制度。虽然有《会计法》等相关法律的制约,但是法律是最后一道防线,如何更有效率的工作,更合乎规范的执行,当前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内部会计制度。这会导致在会计基础工作时会有漏洞可以钻,职业道德不高的人更容易谋取私利。

2.4内部审计监督不足

有些企业的会计体制相对健全,但没有配套的监督、管理机构,这样会导致有些政策、决策不能有效实施,亦不利于及时发现虚假等问题,更不利于有效、迅速处理问题,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会计基础工作的不规范现象必然会导致财务造假,资产流失,等现象频发,甚至会出现严重的违法乱纪的行为,给企业正常财务工作带来混乱局面,造成企业资产损失。

3.针对风险的防控措施

3.1加强风险教育。组织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学习财经方面的反腐倡廉工作方针,增强会计从业人员主动防范廉政风险的意识,加强廉洁自律,提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和预防腐败的警惕性,营造廉政风险防控的良好氛围,把风险点的查找、防范措施的制定作为学习教育的过程。

3.2风险防范途径

梳理岗位职责:在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本单位规范权力运行工作规则、流程情况表和流程图,梳理各岗位职责和职权。组织风险排查。人人查找风险、公开风险,制定措施、参与监督,把风险查找延伸到每一个具体岗位和每个人,细化到权力行使的各个环节。强化风险防范。针对机构职能和岗位风险,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结合评定的廉政风险等级,明确责任人,制定防范措施,建立教育、动态监控、预警防范等长效机制。严格风险管理。综合运用教育、制度、监督等多种手段,实施分类防控、分级监督,做好预防、有效监控、及时处置等管理工作,达到全面有效防范的目的。建立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形成闭合管理。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建立并形成常态化的内部审计监督管理机制,做好权责明确,赏罚分明,分级、分部门形成闭合管理,使各制度能够有效的贯彻执行。

3.3建立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及闭合管理建设。

形成长效的防腐、廉洁工作机制提倡闭合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切实做好反腐倡廉工作。企业的会计工作尤其需要依法办事,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真实记录企业的收入、支出。所以,做好廉政管理工作,可以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的实施。

(1)建立分级廉政管理机制。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按级别、按部门设立廉政管理制度,低层管理者引导和管理员工,中层管理者管理低层管理者。以此类推,分级管制,疏而不漏。

(2)建立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免疫功能作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正确的理论在现实中被更好的贯彻实施是廉政管理的重中之重,所以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十分重要,这样可以提早发现有可能对工作不利的因素,使各项政策得以贯彻实施。

(3)建立问责机制。权责明确、赏罚分明,可以很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确保制度可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区域;控制风险;安全风险分级辨识;数据设计

实施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需要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总体领导和自下而上的意识提升。企业应当制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控制管理制度,组织全体员工(从一线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者)全面、系统地辨识和评估所有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制定安全措施,并根据风险级别,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情况,合理确定和落实管控措施责任主体的层级,结合自身可接受控制风险的实际,按照从严从高原则,定期评估控制风险,持续完善和落实安全措施[1]。

1基本流程

综合多个省市的安全风险分级指南,目前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流程基本划分为:成立工作组、划分区域、开展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定管控措施、进行风险告知等。基本工作流程图见图1。对企业来说,首先需要组织技术、安全、设备及生产等人员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组。其次收集分析政府部门颁发的关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规范,结合企业安全评价报告等内容,理顺风险辨识的思路、进度、工作安排。再次需要进行区域的划分。可以按照内部业务系统的各阶段、场所位置、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式的结合来划分作业单元。作业单元划分时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并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1]。开展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需要对数据进行梳理汇总,包含各区域涉及的各层级负责人、设备设施信息、作业活动信息、危险物质信息和工艺信息等。在此基础上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作业单元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应当遵循固有安全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固有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设施、部位、场所、区域以及作业活动应重点管控。应当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在工作场所或岗位设置明显的安全风险告知卡和警示标志[2-3]。

2模型设计

通过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过程分析,结合对多家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总结[4],目前笔者及其团队设计了一套针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模型。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流程的前期、中期、实施、后期四个阶段,制作了数据设计和支持单元两种功能模块。数据设计分为制度建设、基础信息表、风险辨识表、公告警示4个数据块。支持单元分为设备设施检查表、应急措施汇总表和安全标识汇总3部分。工作流程、数据设计与支持单元之间的关系见图2。

2.1数据设计的具体内容

制度建设单元含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两部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主要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组织、职责、流程、技术要求、风险点评价、控制措施、管控层级等进行规划。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中涵盖日常排查、综合性排查、专业性排查、季节性排查、重点时段及节假日前排查、事故类比排查、复产复工前排查和外聘专家诊断式排查等要求。隐患排查治理中还增加了基于风险点的管控措施,按管控层级和频率进行隐患排查的要求。基础信息表包括区域信息及风险辨识需要收集的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管理工作及危险化学品等数据采集的格式。其中区域信息中有区域名称、各层级责任人等信息。在整个模型设计中,区域名称是整个数据结构的主指针,将基础信息表与风险辨识表的数据进行关联。风险辨识表中包括区域安全风险等级的汇总判定、设备设施分析记录、作业活动分析记录及对基础管理单元、总图单元的检查表。其中设备设施分析记录为:序号、风险点编号、责任部门、所在单元、区域、设备设施名称、设备设施类别、风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危险有害因素、检查内容、标准、可能造成的事故类型、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5]、可能性、严重性、风险值、评价级别、风险分级、应采取的管控级别、区域颜色、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备注。作业活动分析记录为:序号、风险点编号、部门、所在区域/地点、作业活动名称、作业步骤/内容、活动频率、风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可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评价级别、风险分级、应采取的管控级别、区域颜色、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备注。公告警示含安全风险公告栏和安全风险点警示牌,各地规范要求对较大以上风险点进行公告和警示。

2.2支持单元的具体内容

设备设施检查表涵盖炉类、塔类、反应器类、储罐及容器类、冷换设备类、转动设备类、起重运输设备类、供配电设备设施、通用电气设备、通用设备及各类机械设备检查表[6]。应急措施汇总收集了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涉及的各类事故类型的应急处置措施、各类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安全标识汇总收集了各类安全标识的图标。

3模型使用

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前期、中期、实施、后期四个阶段,对数据设计和支持单元的引用如下:

3.1前期

前期对于工作组的组建、工作组织、职责、流程、技术要求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可参考模块中的制度建设要求制定本企业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按区域划分原则进行区域的划分,区域名称唯一不重复,主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序号、所属单元、区域名称、所属部门、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人数等。区域划分结束后,由各区域负责人负责组织本区域人员进行后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3.2中期

各区域负责人按“基础信息表”的内容,收集本区域的各种数据。数据收集过程中需经本区域人员参与确认,以防止数据的遗漏。

3.3实施

各区域负责人按风险辨识表模块进行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的安全风险辨识、风险度评价、安全控制措施的填写。设备设施安全风险辨识中,可根据设备的类型,引用设备设施检查表模块,根据设备设施的类型,匹配设备应检查的内容和可能产生的事故类型。安全控制措施中的应急措施可引用应急措施汇总模块中的内容。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风险辨识中风险度的可能性、危害程度、作业频率的取值需经区域内参与人员奇数人员表决,取表决票数大值的作为风险度评价结果。模块中对于风险度评价级别、风险分级、应采取的管控级别、区域颜色、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已设置计算公式自动进行计算。各区域负责人组织完成本单元的基础检查表、总图检查表的填写。本模块将各区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辨识结果汇总,筛选出各区域设备设施风险和作业活动风险的最大值作为本区域的安全风险等级。

3.4后期

根据各区域的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完成安全风险公告栏的编制和较大以上风险点警示牌的制作。企业在完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后,将各较大风险点的安全措施落实纳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系统中。

4结论

1)针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组织过程进行了梳理。2)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中涉及的各种数据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多种类型企业的数据模型。3)将区域名称作为数据指针,将区域各层级负责人的管控层级与区域、风险点的风险级别进行关联。4)最终风险度的计算、管控层级的确定采用数据自动匹配,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和数据统计中产生的错误。

参考文献

[1]T/SWSA004-2020,工贸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基本规范[S].

[2]苏应急〔2019〕(105),江苏省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区分级指南(试行)[Z].

[3]浙应急基础〔2020〕(56),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Z].

[4]江阴市大阪涂料有限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安全风险分区分级管控报告[R],2020.

[5]宋继军,贺国军,闫朝勋.生产安全风险分级防控的实践与探讨[J].化工管理,2014(24):67.

第8篇

一、充分认识环境安全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环境安全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发展、事关长远的重要工作,是环保工作的最基本内容和最底线保障。**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环境安全防控工作,不断加大环境应急管理投入,强化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全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推进。特别是今年,面对邳苍分洪道砷污染事件的严峻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环保系统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强化环境安全防控能力建设。截止目前,共排查企业10941家,存有环境风险隐患企业2856家,关闭取缔615家,限期治理442家,初步建立了环境风险防范机制。

二、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隐患数据库

在开展的环境风险和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坚持反复查、查反复,进行再排查、再整治,切实做到排查整治“乡不漏村、村不漏巷、巷不漏户”,全面掌握环境风险隐患信息,建立隐患档案和数据库,并纳入环境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落实环境风险隐患整治措施,切实按照“着力改造一批、重点监管一批、限期整改一批、清理取缔一批”的要求,坚决按照整改标准彻底进行治理。结合“12369”群众举报和日常监管检查,对各类环境风险隐患发现一个、彻底整治一个。及时组织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回头看”活动,落实后督察措施,确保排查到位、整改到位。建立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实行隐患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实行“排查—评估—审定—治理—验收—监管”的环境风险隐患监管模式,进一步加强对涉重金属和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日常监管和后督查,监督指导企业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对隐患突出而又不能有效整改的,要报请当地政府实行停产整治或予以关闭。

三、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加强河流控制断面水质监测、污染源特征污染物监测,重点加强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和能力建设,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各县环境监测站都具备了29项基本水质指标的监测能力,市环境监测站具备了100项以上水质指标的监测能力,要进一步优化监测方案,合理布置监测点位,充分发挥监测预警作用。严格落实有毒有害物质三道监控防线的监测预警。督促所有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配置必要的监测设备,开展企业排污监测,建立企业环境监测制度,实行企业排污超标预警机制。在增设的两条有毒有害物质监控防线上,认真执行每月监测三次的要求,严格落实监测预警制度。充分发挥在线监测作用,进一步扩大在线监控范围,将具备安装在线监控条件的企业逐步纳入在线监控,并与监控中心联网运行。严格执行数据会审制度和监测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分析重点污染企业、污水处理厂、出境河流断面的实时监控数据,异常问题要立即研究落实整改方案,出现严重持续超标的、可能发生污染事故的,立即上报。另外,冬季灰霾天气多发,容易对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要加强大气环境风险源集中区域的大气环境监测,建立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网络,一旦出现连续污染情况及时启动大气污染预警,采取特殊措施降低大气污染物浓度。

四、推进环境安全全过程管理

重点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中的环境风险评价和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继续严格控制和限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及生产工艺。凡是存在严重环境风险而又不能有效落实管控措施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已经审批的不得投入试生产,必须严格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方可投入生产。还要把环境风险评估与落实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将企业落实风险防范措施和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作为环评验收的基础条件,具备相关要求方可通过验收。要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严格执行环境监察“三级联动”制度,出现在线监控超标、违法排污等行为环境监察机构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并将查处结果及时报送,与省厅搞好衔接。要对号称“零排放”、“废水循环利用”的类似罗庄天正氨基酸厂的企业进行重点检查,深入地查一查是否存在暗管偷排等违法排污行为。充分利用“12369”等群众渠道,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严厉打击土小污染企业。

五、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各县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尽快修订和完善有关应急预案,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合作,制定分行业和分类的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指导企业找准环境风险环节,完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和水、大气、辐射等环境应急预案。实行预案动态管理,建立企业、部门预案报备制度,规范预案编制、修订和执行工作,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研究制定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环境应急指挥调度、应急监测、应急处置、应急防护等相关内容,不断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要积极协调,增设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增配人员,开展和参与环境环境应急管理人员队伍培训,提高环境应急管理人员科学决策水平和环境应急综合应对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应急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和环境应急体制机制,认真筹备参加全市跨区环境应急演练活动,配齐配强环境应急设备,在演练中提高应急水平、在实战中增强处置能力。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药品生产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以风险防控为工作主线,以完善落实责任为抓手,全面做好日常监管工作,认真开展专项检查,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二、工作目标

通过方案的实施,使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中成药监督检查覆盖面达到100%,基本药物监督检查覆盖面达到100%,高风险药品监督检查覆盖面达到100%,特殊药品监督检查覆盖面达到100%,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数达到每百万人口不少于500份,(不少于上年度报告数),不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确保高风险类药品以及基本药物生产质量安全,严厉打击非法添加提取物等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工作安排

(一)落实县级药监部门药品安全监管责任

根据市县药监部门事权划分规定,我局负责对辖区内药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建立辖区内药品生产企业监管档案;负责辖区药品生产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和信用信息的采集、建档工作;负责驻厂监督员派驻和管理工作;督促、落实质量授权人制度的实施;监督辖区内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同时报告市局依法进行处理;监督企业整改措施的落实。负责辖区内品、、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的日常监管;负责辖区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负责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预防、监测与控制工作,根据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级响应。

(二)以风险防控为重点,开展药品专项整治行动

按照市局安排部署,根据风险防控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县局将重点以基本药物、中成药包括中药材和中药提取物、药用辅料、药包材等为重点,开展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专项整治。加强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及2013年检查存在问题企业的监管力度。重点检查供应商审计、购进原辅料的检验,重点解决购进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各种辅料、假劣中药材等突出问题,全面推行有问题药品生产企业约谈告诫制度和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彻查督办制度,加大打击力度,切实消除隐患,控制安全风险。

(三)全力推进新版GMP实施工作

县内未通过新版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要按照新修订的药品GMP要求尽快完成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完成必要药品质量管理人员配备,完成管理软件建立、更新、验证和试运行,完成质量管理体系和软件的员工培训。

利用实施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时间要求,支持优势企业的收购、兼并和联合重组,促进品种、技术、市场、资金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我县医药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科学分析企业在实施药品GMP过程中存在的药品安全风险,加强企业技术改造过程中的监督管理,防止企业为加大库存随意增加批产量等不规范行为,督促企业加强质量风险管理,严格按照工艺规程组织生产,消除药品质量安全隐患。

(四)认真做好药品生产环节电子监管工作

做好对基本药物、特殊管理药品子监管工作。同时,按照省局安排完成新修订基本药物和增补品种赋码工作。建立电子监管日常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加强对电子监管信息使用,对不能进行核注核销的企业要督促其认真整改。

积极推进电子监管全品种覆盖的目标。国家总局计划在2015年底前实现全品种、全过程覆盖,各药品生产企业要按时完成全品种赋码工作,为全过程覆盖打好基础。

(五)加强特殊药品监管,防止流弊事件发生

加强对使用麻、精药品和麻黄碱作为原料药用于普通药品生产的企业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生产计划执行、生产过程中物料平衡、进销存情况以及原料药的购进、储存、使用和安全监督情况。

(六)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继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检测报告机制,建立药品风险监测机制,制定收集处理工作方案,建立和完善药品风监测工作网络图,加大重点品种和高风险品种监测力度,发挥风险预警作用,做好风险信号挖掘、分析评价和安全性再评价,提升监测质量和评价水平,消除药品安全隐患。

要进一步提高报告能力和质量。县局药械监管股要在巩固、提高监测报告数量的基础上,加强对企业和医疗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完善报告规范和标准,着力提高报告质量,逐步提高企业的报告比例。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数达到每百万人口不少于500万份,新的、严重的监测报告不低于15%,同时全面推进药品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制度的落实。

(七)加强培训,落实企业药品质量安全责任

加强对县内企业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开展“药品生产风险控制年”活动为突破口,贯彻落实药品“黑名单”制度和质量约谈告诫制度,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强化企业是药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推动药品安全监管目标责任的落实,探索分级管理的新方法,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指导,加大重点工作的督导检查。

四、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进一步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监管制度,保障监管工作规范化、合法化。局各股、队要认真组织学习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市局《2014年药品生产监督检查工作细化表》,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具体的全县药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和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坚决杜绝重大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强化风险监测、分析和排查工作

县局药械监管股和食品药品稽查大队要重点关注药品生产企业原料药、辅料、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药包材等进购和使用情况,要督促企业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做好验证、变更控制和纠偏措施等风险管理工作,要防止企业为了挤出改造和认证时间,通过增加批产量来加大库存,而可能导致药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第10篇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hiyong8369”为你整理了这篇“五举措”抓实化工行业安全整治工作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是提高监管效能。依托浙江省危险化学品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由专人监督危化品生产、储存经营、重点使用等26家重点企业在十点前落实每日风险研判与安全承诺,实现实时掌控风险状况。

二是做好安全教育。继续督促化工企业安排组长做好每日安全提醒,一线员工围绕案例分享、危化品知识背诵、操作规程背诵、应急处置分享等内容开展班前会议。截至5月5日,开展班前五分钟分享活动的危化企业累计达620家次,参加人员合计达5320人次。

三是实地走访调研。对照化工整治标准开展入企评估,对照“五个一批”行动方案,听取企业发展意愿和整改方案,并征求企业关于园区外危化品生产企业整合搬迁入园意见,形成五个一批初步名单。

四是开展安全检查。重点检查危化品储存情况、特殊作业风险、防火间距、消防通道等,五一期间共检查危化企业4家,发现8条隐患,对检查发现问题下发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要求企业抓好整改落实,确保生产安全。

五是建立应急机制。推进危化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建立相邻企业应急联动机制,目前已有12家企业签订安全应急救援互助协议。

第11篇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近期,我省及周边地区动物疫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面对当前形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提高警觉,充分认识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前谋划,牢牢把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主动权。严格按照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要求,规范、科学、切实做好今年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二、强化措施,突出重点

(一)加大投入,确保防疫经费落实到位

建立以多级财政资金投入为主,整合部门项目资金、专项经费投入为辅的工作经费投入机制。各乡(镇、社区)要将不低于10000元的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将上级拨付的专项工作经费及时兑现给防疫员,为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资金和物资保障。

(二)科学组织,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1.继续巩固重大动物疫病常年程序化免疫工作成果

今年在总结去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我区将继续推行重大动物疫病常年程序化免疫工作模式。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原则,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要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新城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保证免疫密度达到应免数的100%,并于2016年4月15日、10月20日前完成春秋季阶段性普免任务,同时上报工作情况汇报材料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风险监测评估制度

区级动物防疫部门要在往年基础上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加大免疫抗体监测力度,提高监测技术科学性,继续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为评估免疫工作成效提供可靠依据。全区规模养殖场(户)监测工作要全覆盖,对监测不合格的群体及时查找原因并整改,确保群体免疫合格率保持在85%以上,适时开展重大动物疫情风险评估,充分发挥监测的预警预报作用,提高全区动物疫病防控整体水平。

3.加强培训宣传,强化动物疫情报告

一是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加强对防疫、协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确保人员到位,保证免疫、检疫、溯源体系建设、能繁母猪保险投保工作质量。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宣传,提高群众主动配合防疫的意识,切实做到群防群控。二是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发现疫情或可疑疫情必须严格按规定程序上报,同时配合区农业局等相关部门按“早、快、严、小”的原则依法及时、果断处理,防止疫情传播和扩散。

4.做好痕迹管理,夯实基础工作

进一步完善全面启动兽医痕迹化管理工作,规范各种工作记录,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要指导村级防疫员如实填写《村级防疫员考核记实手册》,并时时进行监督检查,切实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有据可查,促进动物防疫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5.加强工作信息报告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对工作进展实行月报告制度,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要明确专人负责工作信息收集、统计及上报工作,按照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规范、真实填写相关报表,并于每月24日17:00前报告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强化督查,落实责任

1.建立动物防疫工作目标考核机制,科学评价工作成效

区农业局进一步探索建立工作目标考核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区动物防疫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分细则,切实按照该办法对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动物防疫相关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逐项检查评分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区委、区政府纳入区级综合目标考核。通过考核,进一步完善责任明确、目标细化、要求具体、激励创新的工作机制。

第12篇

关键词:铁路桥梁 转体结构 风险因素 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055-02

近年来,我国铁路建筑建设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且经常存在桥梁结构上或结构下有铁路路线情况,桥梁转体结构在铁路桥梁建设中的逐渐应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铁路桥梁的转体结构以对桥墩以及梁体为施工对象时,在设计勘测、施工以及运营阶段中,桥梁转体结构均存在多种多样的风险因素,如果预想评估不到位,对施工人员、铁路运输以及我国铁路的发展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加强对铁路桥梁转体结构的风险因素分析,并提出有效地防控策略,成为当前铁路转体结构应用的重中之重。

1 铁路桥梁的转体结构概况简述

在桥梁转体结构施工对象中,主要包括桥墩和梁体两大类。在铁路桥梁的建设上,通常以桥梁转体结构作为既可避免铁路运输中断,又可完成铁路两端的浇筑施工作业的有效桥梁设计所选结构。通常情况下,铁路桥梁的转体结构主要有转体斜拉桥、转体钢构以及转体连续梁等,通过转体及合拢来完成铁路上跨桥梁建设。由于铁路运输对其自身运营安全要求性极高,使得铁路桥梁在建设方式以转体结构式为主。同时,铁路部门在铁路桥梁建设时则会将转体结构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营阶段予以全面详细风险评估,并据此拟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作为铁路桥梁建筑应用转体结构的重要理论依据。

2 铁路桥梁的转体结构风险评估标准及程序

2.1 铁路桥梁的转体结构风险评估步骤

在铁路桥梁的转体结构风险评估标准及程序中,铁路桥梁的转体结构风险评估流程的具体评估步骤如下:(1)对铁路桥梁转体结构的初始风险予以识别,并形成全面清晰的风险源表格;(2)在进行初始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对铁路桥梁转体结构的各样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及后果等级予以评价,并最终得出桥梁转体结构初始风险的等级;(3)以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接受准则作为制定相应防控策略依据,并按实施步骤贯彻;(4)最后,对桥梁转体结构风险予以再评估,并提出可靠性残留风险的等级。

2.2 铁路桥梁的转体结构事故发生的后果分级

在《铁路桥梁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中,事故发生的后果严重程度分级主要为五级:(1)轻微型;(2)较大型;(3)严重型;(4)很严重型;(5)灾难型,同时,其归属类型分别有①经济的损失;②人员的伤亡;③工期延误;④环境影响四大类[1]。另外,在铁路桥梁转体结构风险因素的接受准则中,主要分为低度的可忽略、中度的可接受、高度的不期望以及极高的不可接受四项风险接受准则。因此,不同程度类型的风险因素,应从实际情况予以具体措施处理。

3 铁路桥梁的转体结构风险因素

3.1 设计勘测阶段转体结构风险因素

在对铁路桥梁的转体结构的方案中的施工方法以及结构特点等多种因素,予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设计勘测的阶段的铁路桥梁转体结构风险因素来看。该阶段的风险因素主要事件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铁路实施工地地质差,且勘测结果不存在准确性;第二,铁路桥梁转体结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有所欠缺,同时计算参数在选取上也有不合理之处。第三,在进行钻孔作业及基坑开挖过程中,引起铁路路基塌陷和沉降。在上述三点风险事件中,分别属于设计及地质因素、设计因素、施工及地质因素以及施工因素风险因素。同时,以上四项风险事件主要造成了铁路桥梁的建设的工期耽误、投资增加、中断行车以及人员伤亡等后果。

3.2 施工阶段中转体结构的风险因素

施工阶段作为铁路桥梁转体结构实施的主体部分,其风险因素通常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转体施工阶段发生故障;第二,施工时梁部以及桥上的高空落物;第三,施工设备或人员触及了已有的铁路触网;第四,施工人员和设备存在铁路限界。以上所述的四点转体结构风险事件,均属于施工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两大风险因素,且均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施工人员的伤亡、运输行车的中断以及原有铁路的设施设备的损害。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点风险事件的后果影响中,施工阶段的后果极易对铁路桥梁转体结构在运营阶段带来不良影响。从而,进一步的加大了转体结构的风险因素的危害力度。

3.3 运营阶段中转体结构的风险因素

运营阶段下的铁路桥梁转体结构风险因素主要是自然环境因素,其自然环境风险因素则包括雷击导致的桥梁损害以及排水措施危及到下方的铁路安全。另外,电缆的掉落或无意弄断以及铁路桥面的排水落入到下方铁路的范围,此两大运营阶段中的风险事件,也构成了一定的风险后果。通常情况,运营阶段中铁路桥梁转体结构的风险因素所形成的风险后果,主要分为中断运输行车以及人员伤亡两大后果。另外,高空落物的危险因素,属于高度的风险等级,极易危及到下方铁路的行车,在对桥梁转体结构风险予以控制时应予以重视和关注。

4 铁路桥梁的转体结构风险防范策略

4.1 严格复核铁路桥梁的勘察结果

针对3.1提出的有关铁路桥梁转体结构风险因素的几大问题,在铁路桥梁转体结构的设计和勘测阶段,应从铁路桥梁地质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拟定出相应的桥梁转体结构实施计划,其应对的防控策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在桩基础的施工以及开挖前,必须对铁路桥梁所选地址的地质予以长期的实地勘测,同时,加强所勘测的地质资料的验证工作。从而,进一步核实地质资料。若有发现所选铁路桥梁建设地质存在问题或不符,则应与设计单位沟通。并在经现场确认,且做出适宜处理后,再按照相关意见进行操作。第二,选择合理科学方法进行桥梁转体结构仿真计算分析,并采用多样计算工具对相关数据予以精密计算。第三,在针对钻孔作业以及坑基开挖过程中,所引起的塌陷及沉降,则可采取必要基坑防护举措,例如钻孔桩的防护或钢板桩的防护。在这些防护举措实施之前,应将铁路情况、桥梁情况以及基坑防护的方案有效结合后,予以详细计算,以此保障防护举措得当。同时,基坑的开挖,则须从非铁路的侧面向铁路侧面予以逐步的推进,在开挖基坑前,必须确保灌注砼、钻孔、护壁孔桩等基础措施施工完毕,并在基坑开挖达到设计标高后予以C20混凝土封底。

4.2 加强桥梁转体结构施工的监管

一般情况下,在铁路桥梁转体结构施工阶段,极易造成人员伤亡、行车中断以及经济损失等多种风险因素。因此在施工期间,应加强铁路桥梁转体结构施工的监管,其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可对铁路或两侧的施工场地予以刚性隔离,设置专人进行看守,则可有效的避免机具设备与施工人员的侵入,使得施工期间的铁路安全具有一定的保障。第二,在桥梁转体施工时应检查各项施工器具和设备,可进行试转来保证转特设备整体的可靠性;在转体前搜集工期前后的天气情况。同时,为了防止转体结构施工中出现线路故障或是突然停电,在施工时应布置足够功率发电机,为桥梁转体结构的施工提供电力的保障。

另外,在铁路桥梁转体结构的施工期间,应从实际情况或对可发生事件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多项紧急预案,交予相关部门进行审查,并使铁路运输部门与其成立为突发事件指挥小组。最后,由于基坑的开挖同样也属于桥梁转体结构的施工项目之一,在对基坑进行施工时,应加强对基础施工的观测。如,在铁路的两侧2 m及10 m外的坡脚以及路肩设置多个观测桩,并进行水平式移位与沉降观测,以此确保铁路路基的安全[2]。在施工期间,若发现观测桩变形超出警戒值,则应即刻停止施工,并及时回填基坑。

4.3 科学完善桥梁转体结构运营维护

桥梁转体结构在运营过程中,其多数风险因素主要由自然环境因素、高空落物以及铁路桥面的排水造成。对此,可采取以下四点措施:其一,可有效地将铁路运营期间的天窗时间予以利用,即在天窗时间内完成转体结构的施工,以此最大限度减少行车中高空落物对人员以及途径行车的经济及人员损害。又可将铁路两侧的防抛网及桥面的附属设施予以完整安装,避免后续的桥面中高空落物对下方既有的铁路运营造成危害。其中,对于防护网的设计则应以《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为依据[3]。从铁路桥面整体以及桥梁两侧等多方面对高空落物进行防控,以此,有效的使高架桥上的各种抛物落入到既定的防护网范围内。其二,不在桥梁的桥面上设置排水管道,而是采取集中排水的方法,顺着桥墩将水排放到地面的排水系统,使铁路桥梁上雨水落入电气化的铁路范围内,以达到电气化的铁路防电要求。其三,在铁路运营阶段,桥梁应设置具有综合性能的接地系统装置,避免雷击给桥梁转体结构带来的破坏。其四,在桥梁两侧多个位置设置检测设备和监控单元,并将其接入铁路防灾监控的数据处理中心[4]。从而,有效的确保铁路桥梁转体结构的稳定和安全,并进一步的为桥梁上或者桥梁下的铁路运营提供有效的安全性保障。

5 结语

在本文对铁路桥梁转体结构风险因素及防空措施的探讨下发现,桥梁转体结构在勘测设计、施工以及运营三个阶段均有不同的风险因素,加强对风险因素的防控,可有效的减少铁路桥梁转体结构的风险概率,提高铁路运营效率以及减少铁路桥梁建设成本。且很大程度上,为我国铁路桥梁建设提供了科学的防控依据。

参考文献

[1] 高策,薛吉岗.铁路桥梁结构设计规范由容许应力法转换为极限状态法的思考[J].铁道标准设计,2012,2(11):41-42.

[2] 余常俊,刘建明,张翔.客运专线上跨既有繁忙干线铁路连续梁水平转体施工关键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9,12(1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