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一地理

初一地理

时间:2023-05-30 09:2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一地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一地理

第1篇

1.本初子午线是()

A.180°经线B.西经20°经线C.东经160°经线D.0°经线

2.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地球是球体形状的是()

A.昼夜交替现象B.日、月星辰,东升西落C.水往低处流D.登高远望

3.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我国陆地最低处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8693米B.9003米C.8690米D.9000米

4.地球五带中,热带一温带的分界线是()

A.南北极圈B.南北回归线C.赤道D.30°纬线

5.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A.6357千米B.6378千米C.6371千米D.40000千米

6.下列各种类型地形图中能够直观地表示地面某一线段上地势起伏的是()

A.等高线地形图B.地形剖面图C.平面示意图D.分层设色地形图

7.当图幅一定时,绘制一幅青神县地图,若选用的比例尺越大,则()

A.所绘范围越大B.图上内容越简略C.比例尺大小与内容无关D.图上内容越详细

8.一年中,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的这一天是()

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

9.下列叙述中,不是地图基本要素的是()

A.比例尺B.方向C.图例D.等高线

10.在画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的箭头指向()

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

11.某图比例尺为1:4000000,甲、乙两地在图上距离为4厘米,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A.16千米B.160千米C.1600米D.160米

13.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认为,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结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才逐渐分离,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这一学说被认为是()

A.板块学说B.地心说C.同心说D.大陆漂移假说

14.下列语句描述中,说明气候的是()

A.东边日出西边雨B.清明时节雨纷纷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四季如春

15.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A.从赤道向两极递增B.从赤道向两极递减C.从北向南递减D.从北向南递增

16.一般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是受什么影响()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因素D.人类活动

17.阿拉伯国家居民大多信奉()

A.基督教B.佛教C.伊斯兰教D.喇嘛教

18.我县新修的眉青路两旁,已有许多新建的房屋、工厂,这主要是什么原因()

A.水源B.地形C.土壤D.交通

19.某地区人口的出生率为1.2%,死亡率为0.6%,自然增长率是()

A.2.1%B.0.3%C.0.6%D.0.5%

20.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人种是()

A.黄种人B.黑种人C.白种人D.棕色人种

21.西亚、北非、我国大西北,人们居住应重点考虑()

A.交通B.地形C.土壤D.水源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人口多,国内生产总值高B.发达国家人口少,国内生产总值高

C.发展中国家人口少,国内生产总值低D.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国内生产总值高

23.中国于2003年10月,首次发射了载人太空飞船,这次成功发射,使得中国成为第几个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

A.第一个B.第二个C.第三个D.第四个

24.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其总部设在()

A.日内瓦B.瑞士的洛桑C.雅加达D.纽约

25.2000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

A.7个B.8个C.9个D.10个

第2篇

A.马六甲海峡 B.苏伊士运河 C.直布罗陀海峡 D.白令海峡 2.亚洲面积约4 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

A.第一大洲 B.第二大洲 C.第三大洲 D.第四大洲 3.世界上的山峰是号称“地球之巅”的

A.厄尔布鲁士山 B.乞力马扎罗山 C.珠穆朗玛峰 D.阿空加瓜山 4.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是

A.里海 B.黑海 C.死海 D.贝加尔湖 5.世界上各种气候类型中,在亚洲没有分布的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6.南亚夏季风的源地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7.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是

A.湄公河 B.印度河 C.恒河 D.黑龙江 8.世界上的湖泊是

A.贝加尔湖 B.里海 C.死海 D.波罗的海 9.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是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大洋洲 10.非洲大陆的地形主要是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丘陵 11.苏伊士运河沟通了

A.地中海和大西洋 B.地中海和黑海 C.大西洋和太平洋 D.地中海和红海 12.有“非洲屋脊”之称的是

A.东非高原 B.南非高原 C.撒哈拉沙漠 D.埃塞俄比亚高原 13.世界的平原是

A.东欧平原 B.密西西比河平原 C.亚马孙河平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 14.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A.安第斯山脉 B.落基山脉 C.喜马拉雅山 D.阿尔卑斯山 15.世界上面积的高原是

A.青藏高原 B.东非高原 C.阿拉伯高原 D.巴西高原 16.东南亚的国家中,属于内陆国的是

A.越南 B.老挝 C.柬埔寨 D.泰国 17.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

A.马来西亚 B.日本 C.印度尼西亚 D.菲律宾 18.根据降水的特点分析,马来群岛应该是

A.夏季多雨 B.冬季多雨 C.全年多雨 D.全年少雨 19.马六甲海峡沟通了

A.太平洋和大西洋 B。大西洋和印度洋 C.太平洋和印度洋 D.太平洋和北冰洋 20.马六甲海峡沿岸的三个国家是

A.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 B.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 C.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 D.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 21.南亚的两个岛国是

A.印度和巴基斯坦 B.孟加拉国和印度

C.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 D.尼泊尔和巴基斯坦

22.下列南亚的国家中,位于内陆山区的是

A.尼泊尔 B.斯里兰卡 C.马尔代夫 D.孟加拉国 23.发源于南亚的宗教是

A.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B.佛教和印度教 C.犹太教和基督教 D.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24.巴基斯坦重要的灌溉水源是

A.尼罗河 B.恒河 C.印度河 D.湄公河 25.南亚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出现的地形类型是

A.山地、高原、平原 B.平原、高原、山地 C.山地、平原、高原 D.平原、山地、高原 26.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雨季发生在

A.3-5月 B.6-10月 C.10-12月 D.1-2月 27.南亚地区的黄麻主要分布在

A.德干高原 B.喜马拉雅山区 C.恒河下游地区 D.印度河平原 28.印度的棉花主要分布在

A.德干高原西部地区 B.恒河平原

C.喜马拉雅山区 D.东高止山以东地区 29.霍尔木兹海峡位于

A.地中海与红海之间 B.地中海与黑海之间 C.阿拉伯海与波斯湾之间 D.阿拉伯海与红海之间 30.下列有关西亚农牧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高是制约西亚农牧业发展的条件 B.阿富汗、伊朗等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是羊毛和地毯 C.西亚农业多为节水灌溉农业 D.西亚的灌溉农业区主要位于两河平原 31.下列西亚国家中,不濒临波斯湾的一组是

A.伊朗和沙特阿拉伯 B.阿曼和科威特

C.叙利亚和土耳其 D.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初一地理下册期中试题32.下列欧洲西部国家中,北极圈不通过其领土的是

A.挪威 B.丹麦 C.瑞典 D.芬兰 33.下列叙述,与瑞士不相关的是

4

A.风光秀美,有“世界公园”之称 B.经济富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 C.生产精密仪器和钟表,有“钟表王国”的美誉 D.海滩阳光灿烂,旅游者畅饮啤酒 34.下列国家中,濒临地中海的一组是

A.法国和希腊 B.爱尔兰和冰岛 C.波兰和德国 D.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35.巴基斯坦的居民大多信奉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基督教 D.印度教 36.欧洲的半岛是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B.伊比利亚半岛 C.亚平宁半岛 D.巴尔干半岛 37.荷兰的特色产业是

A.发达的海洋渔业 B.驰名世界的郁金香花卉种植 C.优质钢材的冶炼 D.行销世界的畜牧业产品 38.下列欧洲西部国家自然景观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挪威冰雪皑皑的山峰 B.瑞士阳光灿烂的海滩

C.西班牙陡峻幽深的峡湾 D.法国风光旖旎、景色如画的田园 39.有关西亚社会情况的介绍,正确的是

A.西亚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发源地 B.耶路撒冷和麦加都是伊斯兰教的圣城 C.西亚多为阿拉伯人,人种为黄色人种

D.世界上规模的清真寺位于地中海滨的耶路撒冷 40.有关西亚国家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特阿拉伯占据了整个阿拉伯半岛

B.伊朗和伊拉克扼守着波斯湾的出口——霍尔木兹海峡 C.土耳其的领土全部位于亚洲境内 D.西亚东部的阿富汗与我国相邻 41.纬度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4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

A.亚洲 B.非洲 C.南极洲 D.大洋洲 43.在美洲,生活在北冰洋沿岸的居民主要是

5

A.印第安人 B.欧洲移民 C.因纽特人 D.黑种人 44.下列关于南美洲与非洲气候的比较,错误的是

A.两大洲干燥地区分布很广,热带沙漠面积很大 B.两大洲都有面积广阔的热带气候 C.两大洲都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D.两大洲都有地中海气候

45.哥伦布从西班牙向西航行到西印度群岛,途经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46.亚洲冬季风的主要特点是

A.温和干燥 B.寒冷干燥 C.温和湿润 D.寒冷湿润

47.当2010年1月1日零点新年钟声敲响时,我国迎来了新的一年。此时,英国伦敦(中时区)是: A.2010年1月1日0点 B.2009年12月30日 16时 C.2009年12月31日16时 D.2010年1月1日8时 48.在西亚面积的国家是

A.伊拉克 B.伊朗 C.沙特阿拉伯 D.科威特 49.下列河流,注入印度洋的是:

A.黄河 B.恒河 C.密西西比河 D.亚马孙河 50.西亚地区冲突不断,主要因宗教文化引起的冲突是:

A.巴以冲突 B.海湾战争 C.阿以冲突 D.埃以冲突

二、读图

1.读下页两幅南亚风向图,回答问题。(共11分)

(1)在A图中,南亚地区的主要风向是 ,此时为南亚地区热、雨、凉三季中的 季。(每空2分)

(2)在B图中,南亚地区的主要风向是 ,此时为南亚地区热、雨、凉三季中的 季。(每空2分)

(3)为什么北方冷空气难以侵入到南亚次大陆?(3分) 2.读东南亚略图,回答问题(共25分)

(1)天然橡胶出口量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是 ,图中字母代号是 。锡矿砂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是 ,图中字母代号是 。(每空2分)

(2)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每空2分)

① (岛屿) ② (岛屿)

③ (岛屿) ④ (岛屿) A (国家) C (国家) D (国家)

(3)被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的海峡是 (2分),在图中的代码是 (1分)。

3.读右下“非洲气候类型”图,完成下列题目。(共14分)

(1)填出图中序号表示的气候类型:(每空2分) ① 气候 ② 气候 ③ 气候 ④ 气候

第3篇

A.英语 B.汉语

C.俄语 D.阿拉伯语

2.佛教主要分布在( )

A.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B.欧洲和美洲

C.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D.欧洲、美洲和亚洲

3 .基督教主要分布在( )

A.欧洲、美洲和 亚洲 B.亚洲的西亚和东南亚

C.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D.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4.下列建筑中,属于伊斯兰教的是( )

A.清真寺 B.布达拉宫

C.日本神社 D.巴黎圣母院

5.中国的回族人多信奉( )

A.佛教 B.犹太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6.属于联合国的工作语言的是( )

①俄语②法语③汉语④印度语⑤英语⑥西班牙语⑦阿拉伯语⑧日语⑨葡萄牙语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⑥⑦

C.②③④⑤⑥⑦ D.④⑤⑥⑦⑧⑨

7.澳大利亚使用的主要语言是( )

A.英语 B.法语 C.德语 D.汉语

8.被尊为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是( )

A.基督教 佛教 伊斯兰教 B.基督教 犹太教 伊斯兰教

C.基督教 犹太教 佛教 D.犹太教 佛教 伊斯兰教

【能力篇】

一、选择题

1.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 ( )

A.英语 B.汉语

C.俄语 D.法语

2.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是 (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喇嘛教

3.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黑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

B.佛教是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

C.阿拉伯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D.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已达10亿以上

4.拉丁美洲许多国家都通行的语言是 ( )

A.法语 B.西班牙语

C.阿拉伯语 D.英语

5.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的宗教是 (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6.台湾的中学生上课主要说( )

A.英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阿拉伯语

7.美国的居民大多数说( )

A.英语 B.法语

C.西班牙语 D.阿拉伯语

8.关于汉语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汉语仅限汉族人使用,少数民族通用的是自己的语言

B.汉语仅在我国使用,海外华侨说英语

C.汉语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之一

D.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二、综合题

1 .请将世界主要宗教和分布地区及宗教建筑

物名称用线连接起来:

基督教 欧 洲 清真寺

佛 教 西 亚 庙 宇

伊斯兰教 东南亚 教 堂

2.完成下列表格:

3、读世界语言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下图的连线:

(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________;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________;西班牙语除西班牙人使用外,现在________地区的许多国家都通行西班牙语。

【创新篇】

1、(原创题) 填空: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答案

【基础篇】

1、B 2、A 3、C 4、A 5、D 6、B 7、A 8、A

【能力篇】

一、选择题

1.A2.B3.. D 4.B 5. C 6、B 7、A 8、C

二、综合题

1、

2

3、(1)A—③ B—② C—① (2)汉语 英语 拉丁美洲

第4篇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1.1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2 我们怎样学地理——学会看地图:

地图的种类:鸟瞰和平面

地图的组成:①图例和注记:介绍每个物体的标志。②方向:用来辨别方向的;有坐标:N为北S为南E为东W为西;无坐标: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南北)纬(东西)度确定方向。③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单。a.数字式 b. 文字式 c. 线段式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辞书 ②咨询有关人士 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2.1 认识地球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对地球形状的说法:“盖天说”和“浑天说”。

麦哲伦*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仪:南极、北极、地轴。地轴与地球平行的圆圈叫做纬线。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危险的弧线,叫做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0度

经线 半圆(弧形) 相 等 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不等(南北对称两条相等) 东西方向 赤道

§2.2 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陆地”概况地球海陆分布

七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的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 南极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

***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国家

大陆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大洲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乌拉尔河。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北美:白令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 从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3 世界的地形

陆地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特点: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高,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水深可达1万多米。 学会看地图

§2.4 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假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 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3.1 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公式: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在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或是临海地带。有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世界的人口问题:亚、非一些国家增长速度过快;欧洲一些国家处于负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2 世界的人种

人中是根据人类体制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

黑色人种:非洲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混血人种***:三大人种通婚

§3.3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语言: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汉语: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达到13亿;

英语: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

世界的宗教:

基督教 教堂:高高耸立;

分布:欧洲,美洲,大洋洲;概述: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教徒总数超过10亿,分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典:《圣经》

第5篇

关键词:初一地理;参与度;参与意识;参与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师起的作用是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学习活动,所以说,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本文就以初一地理教学为例,并结合笔者自身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几点个人意见的阐述。

一、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树立课堂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从这句话得到的启示是,在教学中要抓住藏在事物后面的奥妙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所以,身为初中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依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树立课堂参与意识。

比如,在学习“天气及其影响”这节内容时,一上课,我就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那么,你能举一些受天气影响的身边的例子吗?还有,俗话说‘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这些都说明了天气的什么特点?”此问题一出,学生都踊跃回答,对于不确定的问题,还与周边同学展开了讨论,我们也能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利引出课题。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初步树立了课堂参与意识,进而主动投入到教师所安排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了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目的。

二、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体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使学生产生参与兴趣

初中地理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场所也不是固定唯一的,所以,我们不能总是将学生局限在封闭式的环境中进行地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要适当地开展一些地理实践活动,体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改变学生脑海中对地理课程呆板无趣的印象,让学生觉得地理学习也可以丰富多彩,从而使他们对地理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

比如,在学习“乡村和城市”这节内容时,我就组织学生对常州市和常州市周边农村的差异进行了亲身体验,体验过程中,要求他们对市区和农村多方面差异进行比较,如,房屋的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兴趣明显要比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活动高出许多,都积极参与到了其中。这样,我通过开展这一实践活动,既使学生亲身感受了乡村与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差别、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帮助他们树立了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又使学生感受到了地理学习的丰富多彩,达到了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积极采取提高参与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得到改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学会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6篇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非常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提升整个地理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学习兴趣

1巧妙导入话题

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合理巧妙的导入话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本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但是教学内容中大量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往往使学生望而却步,学生对地理的热情也很快衰减。教师应通过设置导入话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去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从导入话题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精彩。比如对人教版初一地理下册《天气和气候》进行教学时,教师如果直接开门见山地抛出专业知识,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但如果教师以天气预报做导入,就能起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当学生听到熟悉的背景音乐响起就会立刻产生兴趣,进而会思考每天都能看见的天气预报中有哪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知识呢?学生会带着疑问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中,从而实现专注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件做导入点,使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不仅能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打消学生的学习顾虑,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导入话题是为了抛砖引玉,主要起到为教材内容过渡的作用,选择恰当的导入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能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设置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些知识产生疑问,使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深入研究地理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发现地理课程的魅力,对学习地理产生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与课程内容相关,可以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提问,也可以举古明为例。比如人教版初一地理下册《地球和地图》这一章节,为了使学生对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进行深度思考,教师可以提问:日规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由于日规是依靠太阳的投影进行计时,投影在不同节气时作用的位置也不同,学生就要对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知识产生思考,要结合教材知识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探究。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还会敬佩古人的知识,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古人能想到用日规计时,说明地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性,能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进取心。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极大的效果。如果只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根据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学生就会有新鲜感。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也会对地理知识产生好感,减少抵触和厌倦的心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好奇,期待着教师带来更多的惊喜,会逐渐喜欢上地理课。教学方式应具备丰富性和多样性,既紧密贴合教材内容,又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比如分组讨论、调查收集资料、分组竞赛,这些教学方式可以提高课堂上的活跃气氛,增进学生之间对地理知识的交流。如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居民与聚落》的教学,由于教材内容中包含了人文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演绎的方式将不同的人种、宗教、语言特点表现出来。学生对这类角色扮演的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先按照人种进行分组,然后每个组的学生分别说明自己所代表的人种、居住范围、语言特点、宗教信仰等特征。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愿意投入到活动中来,使课程气氛变得十分活跃。

4引导关注社会热点,诱发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与人类生活紧密贴合,包含了很多生活中能看见的常识和现象,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同时,地理知识中又蕴含了很多高深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感觉到困难,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知识的眼睛,让学生对社会上的与地理有关的热点产生研究兴趣,带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比如我国的基建工程近些年发展迅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热点话题让学生认识到人与地理的关系,人是如何在险峻的地理环境中克服困难,建造工程的。教师可以举例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三峡工程等,让学生开阔眼界,学会结合课本内容分析时事,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还能使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总之,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观察学生的学习动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全方位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通过巧妙导入话题、设置问题、灵活教学手段和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产生关注的方式,全面促进学生的兴趣养成,使学生热爱地理,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教学

由于地理在教学中没有语数外重要,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及会考的拦路虎。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

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升气流常天气晴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1.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

1.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总之,在教学中涉及到初中数、理、化、生的有关知识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整合初中的有关内容,而不是将高中地理课上成初中数、理、化和生物课。有的班级基础较好稍作复习即可;有的班级则需要对某个问题加以详尽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怎样才知道学生的相关知识是否欠缺呢?我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提问法,即对有关内容设问,如果答得不好则说明基础较差,需要复习;二是“反馈法”,通过对学生练习的批改,可以知道他们哪些内容不懂,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叙述法”:设计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理解叙述一遍,可以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然后对症下药。

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

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未听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①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②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③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

3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先进的电教设备,包括网络系统、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等,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

3.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从开学第一天至今,我几乎每堂课都使用这套设备,认真制作了课件用于教学中。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假如没有这套设备,我不可能有时间来复量的初中地理知识。

第8篇

有效的地理教学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是指学生每节课都能掌握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技能,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过程;有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学习知识的速度,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学生所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熟练的程度,是否达成教学目标;有效益,是指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是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是否产生继续学习地理知识的愿望,对今后地理及其他科学习是否产生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我积极尝试高效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生本化五步课堂教学流程:学案导学----学生展示----质疑探究----建构知网----当堂训练,提炼为“学―展―疑―建―练”五步教学法。现就教于方家。

1.学

(1)独学。课上把自学案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学生按自学案进行独立自主学习。自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擎,是方向盘,它引领学生走向地理知识,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预设课时目标,并把目标转化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理教材、地理图册和辅导资料独立学习。

(2)对学。学生把独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同桌小组中讨论解决,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群组。地理学科学习特点是“任务驱动活动化”学习,需要学生在对子中进行互学,对学环节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3)群学。每个对子小组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群组中解决,并且要找出群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巡视各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引导学生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展

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展示重点和难点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展示,既有利于新知的形成,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自编歌诀展。学生针对新学内容,采用歌诀展示。在学习《澳大利亚》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呈现学生总结的澳大利亚歌谣,“独占大陆的国家,库克船长发现他;特有动物大袋鼠,广袤草原闲溜达;鸭嘴鸸鹋和考拉,远离大陆慢进货;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他是夏;地广人稀好牧羊,农牧生产机械化;煤铁资源储量大,三个美名传天下;人口集中东南部,暖湿气候好安家;港口悉尼墨尔本,首都却在堪培拉。”

画图讲解展。学生在学中国地形时,在黑板上画板图,勾勒中国的主要山脉,填注主要地形区,边填边讲,把四大高、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特征给同学们讲出来,讲解准确清楚。

模拟实物展。学生在学地球自转、公转时,几个学生进行演示,体验到地球运动的特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学生能够根据课本模型,用橡皮泥表示山脉、山脊、山谷、鞍部、盆地等地形。学习地球仪时,用乒乓球或废篮球制作地球仪,标注重要的经线和纬线。

主题分解展。在学习中东时,主持人说道:这是一片连结欧亚非三洲的土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这片土地上起源。战争与和平,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为油而战,因水而争,使这片土地长期动荡不安,战火连绵。几千年历史纷争留下来的恩怨还没有化解,新的错综复杂矛盾又使这片土地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请各组从“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是什么?中东地理位置有什么重要性?中东石油资源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中东为什么一直为水而战?”四个话题选择一个进行展示讲解。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把握时机,适时追问,搭桥引路,迷途自返。

3.疑

在展示完重点知识后,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理问题,然后教师围绕本课目标进行筛选1―2个问题再次通过投影呈现给学生,组织学生探究,并进行班级展示。

如学习初一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中“气温的分布”时,学生根据学案自学“气温的垂直变化”素描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等值线图,从垂直和水平角度分别总结气温分布的规律。学生在阅读等值线图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而北半球等温线比较弯曲?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图,经过小组讨论,得出南半球以海洋为主体,北半球陆地地面积较比南半球面积大,由于海洋陆地热性质不同而导致的。接着教师出示“世界1月气温分布图”“世界7月气温分布图”,进一步观察北半球陆地和海洋等温线弯曲情况,总结气温分布特点。

4.建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地理教学是学生地理知识的建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本节课知识网,绘制地理知识树,并把本节课知识树纳入到上一目中去,同时引出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一节分三课时完成,其中纬线和经线是第二课完成的内容,此时组织学生绘制知识树,纬线和经线是一层次,其次是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是第二层次,然后继续画第第三次知识,分别是定义、特点、划分、表示符号和特殊线。画完本节课知识树后,然后引导学生在把上节内容再补充出来,这样在画知识树过程中,做到上挂下联,复习上节知识,突出本节课重点,又开启下节内容,从而使地理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不断消化、融化、内化。

5.练

第9篇

这样的趣味问题是专门为“生活离不开地理”设计的,但难度似乎大了点,因为必须懂点气候、物理、生理知识才能回答得准确严谨。地理课王老师颇有担心,生怕孩子们答不到点子上。可问题抛出后,竟有十几个学生举手。

第一个学生回答:黑人的体质独特,适合长跑这项运动。(王老师本来想说:许多黑人选手同样适合短跑运动呀,100米冠军全是黑人。但王老师没说。)

第二个学生回答:非洲比较贫困,他们训练刻苦,想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王老师本来想说:别的地区,同样有贫困者,训练同样刻苦,怎么没有取得好成绩呢?但王老师没说。)

第三个学生回答:肯尼亚长跑历史悠久,训练手法先进,出了好多长跑冠军。(王老师本来想说:还有不少国家,训练手法比肯尼亚先进,怎么比不过他们呢?但王老师没说。)

第四个学生回答:非洲热,黑人选手不怕流汗,所以能取得好成绩。(王老师本来想说:沾一点边了。不过还不够全面。东南亚同样热,怎么没出长跑冠军?但王老师没说。)

第五个学生回答:有个非洲选手赤脚跑着去上学,后来成了世界冠军,非洲选手耐力好。f王老师本来想说:越来越靠谱了。可惜你分析得还不够深入。耐力到底是怎么练出来的?光着脚就一定能培养出耐力吗?但王老师没说。)

第六个学生回答:高原上缺氧,在那儿训练,能培养耐力,所以成绩好。(王老师本来想说:你分析得已接近答案了,不过还缺了点东西。但王老师忍着没说。)

第七个学生回答:肯尼亚选手腿长,身材匀称,跑起来比其他选手轻松。(王老师本来想说:前面已有同学提到体质问题了,可你比她分析得具体些,不过还没答到点子上。但王老师没说。)

还有几个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除了点头首肯,王老师想说的都没说。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高原缺氧,在那儿训练,能增加肺活量,进而培养耐力,再加上黑人体质上的优势,所以在长跑中能取得好成绩。这说明生活与地理知识关系密切。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衔接;顺畅;初高中地理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初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的客观差异

相对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无论在知识,还是学生能力上都客观存在两个大的台阶。初中地理知识侧重地理现象、地理名称等大量记忆性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构成侧重解决地理的规律、原理、地理事物、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注重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研究与学习,教材编排上体现了现代地理科学的精华,学科体系严谨,这一客观差异使初高中地理在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跨度。高中地理对学生能力要求与初中阶段有很大不同与提高。初中地理主要了解地理现象、地理名称、地理事物分布等地理表象,较少或基本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分析,能力要求侧重学生的记忆力与观察力。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在明析地理事实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对学生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2.课程设置造成地理教学的客观“断层”

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可谓几经兴废。初中地理只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三不再开设地理课程;高中地理是高一开设必修课,高二高三则只在文科班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直接造成近一年的地理教学“断层”及学生学习连贯性的断档,人为拔高了初高中阶段的台阶,客观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跨度与难度。而同步的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设计并未将这一问题考虑在内。因此,刚步入高中阶段地理学的学生普遍反映地理原理难懂、规律难记、试题难做、成绩难提高。

3.地理课程尴尬的学科地位

地理学科常被看作可有可无的副科,随着地理被纳入高考,高中地理学科地位有所提高,但初中地理在学校中依然尴尬。尴尬的学科地位直接导致地理师资配备力量薄弱,很多农村学校甚至由非专职教师兼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城市学校多配备专业地理教师,但也存在地理师资储备不足,长期超负荷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尚可,几乎没有时间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由于副科地位,有的学校地理课时被缩减或为“主科”让路直接被挤占课时。多数学校都面临教学手段陈旧,设施配套差,课外活动和选修课开设少等问题。另外,作为高考科目的地理在重庆却不参加中考,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不重视。因此,多数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高一地理学习不适应、困难大等现象尤为突出。

二、针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建议

1.研读课标及教材,做好学科知识衔接

(1)寻求初高中地理衔接点。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如高中自然地理中气候相关内容,在初中阶段同样是重点知识,设置在初一年级第一学期。初中地理气候的学习分为气温、降水、气候三节,对世界气候的分布、气候特征、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分析都有具体要求。而高中自然地理气候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区域气候形成的原因并根据气候资料判断一个区域的气候类型”。这部分内容在初高中两阶段有很强的启承关系,也是初高中地理的重要衔接点之一。通过研读人教版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整合出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点与联系点,见表1。

(2)适当延伸,做好学科知识衔接。首先,明析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点后,需要教师在教学上进行适当延伸。初中地理教师应关心高中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教学应适当拓展,向上延伸;高中地理教师也需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在了解学情基础上做好旧知复习,向下延伸。尤其是高一地理教师不应只关注高中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还要从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出发,了解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等。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反馈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做到“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如讲授“背斜和向斜”时,由于背斜、向斜要借助“地形剖面图”呈现,但不清楚学生对“等高线”、“剖面图”等知识的掌握状况,可以布置绘制地形剖面图作业,以此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实现主动衔接

(1)转变记忆方式,促使有效衔接。记忆是保持知识的重要方式。任何能力都需要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来实现,初中学生偏重形象思维,主要依靠机械记忆,教材内容也侧重描述地理事物与现象,告诉学生“是什么”“在哪里”。高中教材内容侧重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原因与规律,要求学生能够回答“为什么”“怎么样”,重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与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能灵活运用规律。高中地理需要改变过去机械性记忆方式,形成意义记忆学习方法,在理解基础上将需要记忆内容或赋予一定意义,或进行联想、比较,或通过想象思维加以记忆。只有理解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其价值,才会真正喜欢地理学科,对地理感兴趣,做到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

(2)形成阅读图表习惯,促使顺畅衔接。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表是构成高中地理知识的重要内容,如自然地理中大气环流的形成、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洋流分布图等,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中体现更为显著,通常先给出某一区域的分布图、统计图、数据表等。初中地理图表内容简单,高中地理图表复杂、抽象,需要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与技巧,如果学生沿用原来的阅读图表方式,势必会加大地理学习难度,影响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关注对课本中的图像、插图、图表、注释,教会学生读图表的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养成多看图、会析图的习惯,使衔接教学进展顺利。

3.重视非智力因素,助力初高中衔接

(1)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初高中地理衔接的影响。初中地理要求低,师生压力小,初中教师多会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中地理要求高,师生压力大,但从学生终身发展角度看,高中也应做好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初中基础上继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升入高中虽然面临课时紧、容量大、难度高等问题,但仍需重视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保持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持续性,也是保证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顺畅衔接的直接推手。

(2)关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助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又一推手。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可精心设计与预习、复习、巩固学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完成,养成预习、复习习惯;或不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养成整理笔记习惯;也可对出错率较高的问题进行二次过关,养成整理错题、典型例题的习惯等。同时,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普遍感到地理课本简单,内容好理解,但地理题难做,地理考试分数低。因此,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情绪变化,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消除烦躁、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图像系统;用图;能力

Abstract: In the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he study image’s primary purpose is to let the student in the life practice, solves the actual problem nimbly using the image knowledg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teacher wants to utilize the geographic pattern system fully, the relation production life practi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domestic current event hot spot, the focal point, in inquired into that “the life world” promotes the student apply theory to reality to use the chart ability.

Key words: image system; chart; ability

捷克著名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道:“凡是所教的都应该当做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有一定用途的去教。”这就是说,应该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的东西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我们身边的事实之一,并且还要让他们懂得,掌握这些知识对生活是很有用处的。这样,他们才会更有后劲去学、去主动地了解和掌握它们。地理图像系统尤其是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工具,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教学中,几乎每一节课都会用到图像,读图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不会或根本不习惯于用图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运用地理图像系统,培养学生生活中的用图能力呢?

1利用地图、景观图片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掌握获取并分析处理信息的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利用表现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自然界或经济事象的地图、图画、照片、剖面图、示意图等帮助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具体形象和观念,再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相应的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读图解惑,进而掌握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讲授《中国的铁路和公路》一课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布置学生对照地图,设计从常德市到张家界、岳阳、到杭州、苏州、泰山、到北京等地进行旅游的最佳路线方案,要求在地图上标注所选择的交通方式、途经城市、穿过的地形区及沿途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等。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非常兴奋,他们都积极参与,除主动在课本上查找相关资料外,还多途径去查找其他信息,综合应用多种地图,通过讨论合作,最后拿出令人较为满意的方案。这样的训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既可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提高学生的用图水平。

2结合图像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图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要学会用图,首先就要在读图过程中建立空间概念,这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初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习惯于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辨别各种物体,如教室、操场、树木、校门等位置关系,而地图所表示的空间关系、空间范围,却远远超出他们的视野所及,因此,教师应多用图像系统,依靠直观方法进行教学,并加强指导学生结合图像制作等实践活动建立起较大范围内的空间观念。

新教材中有很多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其中就有许多是图像制作等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基本的点和线,理解并掌握经纬网的应用,建立空间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绘制校园简易平面图或上学路线图,使学生认识、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初步掌握绘制地理草图的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用图意识;制作基本地形模型,并在制作的过程中观察、认识并理解等高线和实际地形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3联系“生活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在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要重视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强知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学习体系。

初一地理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学会看地图》的课后“活动”,是根据一幅简单的指向标地图,查找相关事物的地理位置,判读方位,并根据图中的比例尺计算直线距离等。这一道活动题就是很好的联系生活实际的例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重新选取学生所在地区的地图,将“活动情境”变为“生活情境”,设计一些更为实际的问题,考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图像知识。

4联系身边的新闻事件,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

地理教育应该立足于培养对社会负责任的国际性的公民,当然也应该多关注国际国内大事。尤其是“在知识方面,地理教育绝不是某些现象和事实的罗列,以及各种资料的简单堆砌和记忆。而必须着眼于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各种人与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环境内各系统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和理解。”教育既然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最终目标,那么地理教育自然也不能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要让学生能够多结合身边的新闻事件,通过自己的探究,去理解国内外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等,促进“四个学会”,做社会中的人。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和细心的国际国内形式的观察员,不仅要关心我国的一些大事,如“神州六号”成功上天、西藏铁路的开通、三峡大坝已经开始蓄水发电、“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现状等,还要关注与世界区域有关的一些事件,如印巴核武器竞赛、韩朝和谈及朝鲜核问题、巴以冲突与中东和平进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等。

第12篇

一、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有45%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同时,有27%的学生认为,组建小组,参与课堂讨论,建立奖励机制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以,我们要借助小组学习方法的应用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互相交流中积极地参与到地理课堂活动之中,成为地理课堂的一分子。

例如,在教学《多变的天气》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法,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一般我们都是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天气?(2)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哪些因素影响天气的变化?(3)“蜻蜓低飞,蚂蚁搬家”说明将要下雨,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谚语出现?……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在小组内自主讨论上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而且,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答能力进行及时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以良好的学习状态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体。

二、增加知识的实用性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初中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地理课程价值的直接体现。也就是说,要利用所学的地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这样才能展现地理课程的魅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问卷调查中也显示有54%的学生认为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是提高地理课堂参与意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作为地理教师的我们要开发课堂资源,要在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实用性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逐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还以教学《多变的天气》为例,我将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引入了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来认识天气的变化;之后,我还将一些谚语引入教学活动之中,比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朝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等引入课堂学习之中,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做好保障工作。

三、和谐的课堂环境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25%的学生认为“幽默轻松的课堂氛围”是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地理课堂学习之中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地理课堂活动之中。

还以教学《多变的天气》为例,我们要充分发挥“评价环节”的作用,要用准确的、及时的评价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来减少学生对课堂的畏惧感,进而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兴趣点,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总之,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为了确保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我们要从多角度入手,借助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