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7: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孤独三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诗品三国》,是周敏的第二本诗集,也是一部三国英雄人物史。从这个角度出发,《诗品三国》切入英雄人物的人生经历,展示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及命运。不同于正史材料中的严肃评价,不同于小说演义的虚构美化,周敏以诗歌的独特方式重新解读这些英雄人物的一生。从主题、语言和意境三个方面,展示了充满了诗意的、不一样的英雄。 关键词:《诗品三国》;诗意;英雄
《诗品三国》,于2016年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诗人周敏创作近9个月,完成了国内首部集体呈现三国人物的诗歌力作。共有《曹魏篇》《蜀汉篇》《东吴篇》《十八路诸侯篇》《其他篇》五辑,完成了大大小小170个英雄人物的创作。周敏在序中说:“本人对忠孝仁义看得比较重。”从表面上看,他在《诗品三国》中也是尽量摈弃私人的感情,以理智、客观、公正的原则完成对每一位英雄人物的评价。但读者仍然可以发现诗人对某一类英雄的偏爱。
读完整本诗集,可以发现诗集的主题是赞扬“忠孝仁义”,这样的原则下,周敏欣赏的英雄人物有三类。首先是一些名气不大却大放异彩的英雄人物,如箭术高超的黄忠,野马般的马超。他们出身不高,资质只能算中上,且多次因为时局大势而改弦易主。但他们都不是墙头草似的人物,反而很是忠心耿耿。从旧主到新主,一如既往地“先登陷陈”、“劝率士卒”,从未怕过苦更未怕过死。这类英雄便是这样,一直恪守勤奋、默默做着准备,尽力完成每次任务,最终厚积薄发,在三国的历史上留下属于他们的一页。另一种是一些名声一般甚至不好的人物。如被誉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诗人肯定他的是“治世之能臣”这方面。他是一匹来自北方草原上的狼,孤傲勇敢,野性十足。为了远方的梦想带着自己的狼群,不远千里地数次逐鹿中原,在中原却遭遇水土不服,只能留下遗憾的回望。对于曹操,周敏是遗憾,敬佩的。遗憾他的雄才大略施展的不够彻底;敬佩他的个人魅力,若非有独特的魅力和极强的号召力,这么多北方的兵将谋士怎会心甘情愿离开家乡,跟随他一次次长途跋涉来到中原与各方势力拼搏厮杀;第三类如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忠诚英勇的关羽、风流潇洒的周瑜等这一类英雄,各为其主、性格各异,被视为同一类英雄。智慧如诸葛亮,扇起扇落,天下云动风变;忠勇如关二爷,刀与马快过刀尖上的锋芒;潇洒如周公瑾,临江拂筝,十指之间流淌千军万马。最终也逃不过——辛劳一生的诸葛亮不过是“窃听”了一段风云,速度再快的关羽栽倒在奔驰的路上,琴技高超的周郎也只能曲终人散时,再看一回大江东去。智慧、英勇、忠心,这些在他们身上都有。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没有被大肆称赞,无非是他们都太过聪明,太过英勇,这样的英雄注定孤独。刚愎自用,恃才傲物让他们在作者笔下的光彩稍显暗淡。
从艺术手法上看,《诗品三国》最大的特色是善于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人物的主要性格及主要事迹。诗集中每首诗的题目皆是以人物的名字命名,我注意到,该诗集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便是人物的名字(即题目)与诗歌内容相呼应。比如:《刘禅》篇,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让他成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于是,一个“扶”字成为《刘禅》这首诗的诗眼。摇摇晃晃的江山需要人“扶”,“扶”了刘家江山半辈子的老相父“扶”起了太多次,再也“扶”不起这次的阿斗了。《吕蒙》篇,蒙,一个多变的词——蒙骗、蒙昧、蒙蒙、或是昏迷,暂时失去知觉等。谁能想到 ,一个武将吕蒙其实一直都不“蒙”,反而将“蒙”应用的淋漓尽致。蒙蒙之中一直在改变、在修炼,不断突破自我,从一个蒙昧的武将做到后来总督江东的大都督,成为“吴下阿蒙”。一生的经历就像一场蒙太奇电影,令人目不暇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人物名字,让人不禁感叹到这些英雄人物的传奇一生,甚至怀疑这些人物的名字与其命运是否有某种联系?如努力改写由“昭”到“诏”的司马昭、“一毛不拔”的毛玠、“徒有仪态”的杨仪、“不巴结人”的刘巴、“似超马般”的马超、“很好的跟班”吴班、“以一当十”的韩当、“温水煮青蛙”的张温、“生死由信”的鲍信、“图谋算计”的郭图等。人作为一个复杂的个体,性格当然不止一面,这样的概括可能有失偏颇。但以诗人周敏的观察视角和主体倾向,是想表达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以人物名字作为诗的题目,显示出诗人简易朴实的语言风格;以人物的名贯穿诗歌,读者的目光自然而然被吸引到诗歌自身内容上,这也算是周敏独具一格的巧思了,更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
作为诗人,周敏也是很注重诗歌的艺术美的。《诗品三国》毕竟是诗集,尽管背景是一段历史,很多东西却被诗化了。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炼字方面,该诗集主要体现在人物名字与诗歌内容的关系上。而该诗集中体现意境美的诗篇不多,但出现的皆是作者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诗人将自己对英雄的喜爱,融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间。比如三国中最重要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的这三篇诗。《曹操》,在周敏看来,最能代表曹操的莫过于“狼”——凶狠、残暴、孤独、坚强、执着、智慧。辽阔而空旷的草原养育了他的“狼子野心”,给予了他无所畏惧的勇气,练就了他称霸草原的本领。诗歌的开篇便把曹操比作一匹北方的狼,辽阔而空旷的草原,无休止凛冽的风中,一匹北方的狼嘶吼着,让人领会到了一种天地间的孤独,那是一种悲壮的美!而曹操就像“狼”一般,仿佛本该生活在那样的天地,带领他的狼群在草原上占领一片片高地。《刘备》篇,在周敏眼中,刘备想要光复汉室大业的过程,就像在编织一床席子或一双草鞋,而诸葛亮等谋士就像深山之中的竹子,关羽张飞等武将就像沃野中的稻草。读者看到的画面,只是性情温和的刘备在不紧不慢地劈竹抽篾,不厌其烦地组建结构。这样安静的画面不禁让人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繁琐,更看到了刘备的隐忍坚毅,也只有他才能有这样的耐心和细心,不厌其烦地、心思缜密地一步步完成自己的梦想。《孙权》篇,东吴建国江南,依水而居。周敏认为,南方的气候养的孙权性格如水般温和沉稳;南方的水土养的他小心谨慎、善于筹谋。“蛰伏的时候/波澜不惊/抬头的时候/龙吟虎啸”。但温和不代表懦弱,谨慎也不代表无能,只是还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罢了。孙权就是水边奔跑的孩子,只待良机在水面上开启属于他的战场,在魏蜀的夹缝中守住父兄的基业,争得一分吴国的天下。
心怀诗意,不负初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是很难的。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社会,诗人心中的诗意很容易被生活的柴米油盐消磨殆尽。停笔近十年后,一颗诗心终蠢蠢欲动。从这次充满诗意的跋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试图回到诗人的位置上。十年磨一剑,周敏先生的第一部诗集《人生路上》于2004年出版,距今十二年。十余年的生活经历、感情阅历凝聚成第二部诗集《诗品三国》。我们期待周敏先生的下一个十年,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他描述了汉末乱世诸侯割据,后来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面是小编整合的三国演义经典名著观后感范文,共同阅读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三国演义经典名著观后感范文1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经典名著观后感范文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题记
这个寒假,怀着对悠悠历史的向往,我翻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读完这本书,我被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吧!曹操诡计多端、多疑,历史多以“_雄”而论之,为何我不爱“英雄”而独爱“_雄”呢?“_雄”顾名思义_而雄者。曹操最被大家所诟病的无非两点:一是误杀吕伯奢一家后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敝之拙见:第一点可从史书找反驳,第二点曹操之所以那么做是时事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而且在董卓进京后群雄都无动于衷,只有曹操挺身而出,难道这不是英雄所为吗?曹操为人诚实、亲民、从不阳奉阴违,这样的人在现代也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
看到曹操的这些品质,联想到生活中,我们还好意思说他“_”吗?马路上老人摔倒了,围拥而观、拍视频、发朋友圈已成常态,扶与不扶早已不是重点,甚至连报警都不愿动动手指。如果我们都能像曹操一样挺身而出,那么社会的负面新闻会少之又少。工作中领导提出一个并不完善的方案,拍马_、阿谀奉承声声不断。如果我们能像曹操一样直言进谏,那么公司的业绩会是蒸蒸日上。说到我自己,每次都是能言善辩,却总是不屑于去实践,结果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读懂了曹操,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争做一个现代“英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_雄”,我们正值治世,让我们做能臣吧!
三国演义经典名著观后感范文3卑鄙的圣人——曹操。巨长的一本书,读了三个月。走过曹的一生,从阿瞒到孟德,从一军之主到一国,越走越孤独。
“窃汉”算得上曹最显眼的一个标签了,但说到底曹与孙刘有何区别?三人都心怀家国天下,都有解民倒悬的善良初衷,只不过形势所造罢了。曹很清楚,唯有实现统一才能结束乱世之苦。书中有一句话很在理——逆天而行才是反!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当曹选择君临天下的时候,也承担了天下的怨恨与盖世的孤独。曹手里的冤魂多的数不清,最怜惜的是荀令君,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完美至极,一生守护道义,用死亡做最后的抗争,谁知他对汉得有多愧疚;最震撼的是祢衡,击鼓骂曹,怕是他之后再无如此胆大之人了吧。
一直在想,死守道义是否值得,“为臣者蓄良志于胸,若不得君之信任,难登其位难谋其政,上不能安朝政,中不能遂志愿,下不能贵己身。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策,不能与君和谐相处,罢官失位乃至祸福不测,又谈何治天下?”。张居正的为官之道就甚是高级,为治天下而谋高位,为安边疆而收受贿赂。相比之下,海瑞似乎没那么高明。
直到祢衡之死、孔文举之死、荀彧之死,震撼之余,似乎感受到了点什么,有人为建设而生,也有人愿意为道义而忠,心怀道义,即使卑鄙也不会过于离经叛道。这些人以死警后世,所以我说,倒也不可惜。
千年已过,管中窥豹耳。
三国演义经典名著观后感范文4当我合上书轻轻放到书桌上,书中描画的三国鼎立直到全国归一的一幕幕浮此刻我的面前。在三国时期的各路好汉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
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对蜀国忠心耿耿。他从20岁起就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奋勇杀敌。他身经百战、所向无敌,无论碰着多大的艰苦,也不摇动那份忠心,直到鹤发苍苍仍为蜀国到处交战。他生平中立下了无数军功,为蜀国的山河社稷耗尽了心血,堪称忠义的表率。
赵云勇冠全军,是大名鼎鼎的“五虎大将”之一。长坂坡单骑救主,他在十万雄师中杀了个七进七出,浩瀚曹军名将与他比武,却若何不了他。在很多危构造头,赵云自告奋勇,凭着一身好身手和过人的胆识,反败为胜,击溃了敌军。赵云勇猛无敌,我打心底里佩服他。
赵云不只有勇更有谋。他多次随同刘备和诸葛亮外出,无论碰着何等危机的环境,他总是机警应对、逢凶化吉,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了使命。当马谡大意失街亭时,赵云奉诸葛亮之命断后,他岑寂地教育后卫队伍,乐成地击退了二十万追兵,还缉获了大批物资,令诸葛亮和众将大喜过望。赵云以智谋取胜的战绩不可胜数。
赵云赤胆忠心、智勇双全,令敌将心惊胆战,他的好汉古迹千百年来让人们津津乐道,他是我心中的真好汉!
三国演义经典名著观后感5相信大家小时候多多少少都听过书里的一些精彩内容,像《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白帝城托孤》等等。在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草船借箭》。诸葛亮那遇事不慌、冷静沉着的性格吸引了我。嫉贤妒才的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还让他立下军令状,可是三天怎么能造好十万支箭?我都不禁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他明知是诈却还是答应了周瑜,这让我不得不佩服他的胆识过人。可他丝毫没有慌乱和畏惧,读到这我不得不怀疑诸葛亮是不是早已想好了对策?后来的一招“草船借箭”实在让人拍手叫绝,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仿佛他提前就料到周瑜的故意刁难。
其中,诸葛亮冷静沉着的性格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也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慌乱也许只会让我们更紧张,害怕。诸葛亮的为人处事总是有计划,有安排,我们也要计划好自己的时间,要有计划地去安排好课余时间。
周瑜这个人物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自己的才智比不上别人,就去故意刁难别人,伤害别人,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诸葛亮顾全大局,所以不和他计较。但是我们不能像他一样,我们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补全自己的短处,做个品德高尚的人。
尽管这只是一部小说,有许多的情节都是虚构的,但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也有了必须的认识和了解。书中很多人物的聪明智慧,他们的文学才识都让我十分的佩服,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毫不气馁,仍然努力奋斗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另外书中描述了很多战争场景,也让我感觉到了不管哪个朝代,老百姓都期望有个安定和平的坏境去生活。可是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这种安定和平的生活却成了一种奢望。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同情的,也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去年一整年,林奕华做了一出舞台剧《贾宝玉》。《贾宝玉》先在香港公演,再到中国内地11个城市及台湾巡演。2013年,新一轮《贾宝玉》的巡演正在进行,林奕华对它算了一笔账。
每到一个场子,预留两天半时间搭台,布景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全女班十三个演员加上幕后工作团队,总共五十个人乘飞机、住酒店,外加工作开销,一整年来来回回,纵使每一场演出都一票难求,也赚不了钱。
如果为着赚钱,或者做个对市场收益负责点的导演,早就应该收手—林奕华很清楚。事实是,林奕华有点“知之而后勇”,不仅没有按照市场规则出牌,在《贾宝玉》的演出场次奔向一百时,还又排了另一出新剧《三国》。
一月初,《三国》在台湾首演,上台前,林奕华完全不知道它的命运如何。《三国》的布景比《贾宝玉》更复杂,灯光运量更庞大,演员数量也更多。林奕华忐忑的是,与以往绝大多数作品不同,它里面没有一位名号惹眼、响亮的明星。 林奕华做好了接受现实的准备,尔后却为之释然—首演五场的票全卖光了。让他欲说还休的是,它还引发出了一些论文式议题:《三国》到底在表达什么?放之现在,
它代表了一种“要成功不成仁”的成功学? 与台湾两厅院(国立中正文化中心戏剧院、音乐厅),林奕华有过一个不成文约定,把四大名著全部做成舞台剧。 2006年,先将《水浒传》搬上台。作为“非常林奕华四大名著系列”首部,《水浒传》是“一场九个男人主演的黑帮电影”,用九段心灵剖析、九个破解男人的密码,借“梁山好汉”之名打开了现代男人心中的潘朵拉之盒。
《贾宝玉》有一个非常林奕华的特征,从贾宝玉到十二金钗,全部班底都是女演员。舞台上,以破天荒的近四个小时演出,让一个现代的贾宝玉去追溯生命中的过往,找寻曾经的意义。但对 “非常林奕华四大名著系列”来说,《贾宝玉》只是个插曲。真正的系列第二部是《三国》。《三国》的演员亦全是女生。
林奕华前阵子看了《甄传》。原著《三国演义》之于他,与《甄传》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人类世界。曹操、诸葛亮、司马懿……这些三国人物身上背负着各种界于英雄权谋、忠奸之间的名号,林奕华深表赞同的是台湾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杨照的观点,“他们都不是敌人,是对手,最浪漫的是对手之间的情谊。”
《甄传》演绎了人与人之间的 “羡慕嫉妒恨”,《三国演义》表达的是“忠勇仁义恕”。《甄传》里,林奕华没有看到任何情谊,那出剧里的女人之间,“做朋友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可能。她们的关系只有争位和夺利。这却让现代人在里面看到了自己,自己的生活、职场和情感。”为此,林奕华很伤感。
林奕华眼里,《三国演义》的好玩在于,“要知道京戏里有多少折子戏用三国人物做主题,写曹操和诸葛亮的那些唱词太棒了,让我感动得不得了。”《三国演义》不是《甄寰传》,不是《金枝欲孽》,后两者表达的是“欲望”,在《三国演义》里林奕华看到的是纯真。
林奕华十四岁开始写作,中学时兼任香港TVB编剧。除了编、导大量舞台剧,1994年,为关锦鹏改编的电影《红玫瑰白玫瑰》曾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这一路经历,让林奕华非常注重台词。《三国》的舞台上,他专注于每一个角色的人物素描,把感动他的唱词分给演员,“不是唱,而是说,说出莎士比亚式的诗意和婉转。”
“非常林奕华四大名著系列”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一而再地把名著搬上舞台,它们是否还属于这个时代?“曹操是本我,刘备是超我,孙权是自我”,林奕华在《三国演义》里看到的是现代心理学,“换句话讲,就是性格决定命运。《三国演义》本身就用现代的眼光刻画14个代表人物的性格,讨论他们是如何走向自己的命运,以及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关系。”
林奕华从小读四大名著,读得欢喜不已。“里面的很多东西甚至超现代,它们本身就是刺激想像力的好东西。西方戏剧不一定比它们有想像力。”林奕华把对传统的认知当作自己的使命,“既然传统已经有交叉能力,不如借着它们的名字,创造出更新的东西。”传统的东西不再用传统的视角看,林奕华称之为“再现”。“再现不是目标,是辩证。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就是现代。”
“人的灵性是一种特别懂得听的能力。人把自己的这种东西投到这里或那里,发现,原来石头可以变成玉。 ”
如果没有忽略《三国》后缀的英文“What is Success?”就不难明白林奕华在《三国》里面的用意。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他们在林奕华的舞台上失去了气概,多了无助和失意、孤独和恐惧。与2006年的《水浒传》一样,说到底,“他们都骄傲,但都输给了时间和命运”。
有关“命运”,林奕华这样叙述,“我们正如那条船上的生还者般,航向self-fulfilled prophecy(自我预言实现):基于对‘未知’的恐惧,便情愿与‘未来’同归于尽。”
“我是悲观的”,对于戏剧、对于人性、对于自己,林奕华像起舞时戴着镣铐,“相信我,愈贴近真实的戏剧,于演员、于观众,愈难面对,因为不安全。”《贾宝玉》是不是在做封箱演出?不知道。《三国》能不能在中国内地上?不知道。这该不会是林奕华的最后一台剧吧?不知道……“林奕华最大的特点就是包括我自己也不知道会不会是最后,“一沉吟,林奕华却又补充,“而这些‘不安全’和‘不知道’可以排除在外。《贾宝玉》里有一句台词,‘如果经历改变不了的话,你有没有轮回的勇气?’“林奕华答,“我有。”
“我不是主流导演,是对抗性导演”,林奕华说。在香港出生,小时候在台湾短暂上过学,再后来,从伦敦、布鲁塞尔到巴黎,林奕华见识了各色形态下华人的各式处境。无论生态和环境如何,恒定不变的是,华人都是大团圆爱好者。“他们抵抗孤独,拒绝寂寞,一生花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去抵消这些东西。这种人为的排斥反而让他们内心空虚无助。”
在林奕华看来,这是一种“侥幸”, 侥幸自己会功成名就,侥幸自己会家庭幸福、子孙满堂,如果这些都没有达到,便侥幸自己还可以依附于宗教—可是,它们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为什么要侥幸?“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来,自己去。就像贾宝玉。”在所有钟情并搬上舞台的角色中,林奕华自认为“最像贾宝玉” 。
林奕华的戏剧里有很多并非“喜闻乐见”的元素。2006年,《包法利夫人们》是林奕华对真实的一次挑战。做剧之前,林奕华并没有读过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有一天在地铁上,一路闪现的全是女性广告,从瘦身、整容到美白,林奕华的脑子里自动跳出了“包法利夫人”几个字—哦,原来人人都是包法利夫人。借用这个标题,林奕华用“180分钟解决了女人的48个问题”,即女人对美丽、幸福、婚姻,和物质的过分欲望。
相比之下,林奕华更想挑战的主题是男望。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愿意看前一点,女英雄成为越来越被社会认可的角色,以前在一段婚姻里面,男人最好比女人大五岁甚至十岁,但现在姐弟恋越来越不是问题,并且倒过来,男人更受女人照顾—林奕华举例。尽管已经在进化,林奕华眼中,女人仍是社会的弱者角色。放在舞台上,观众也更愿意看男性英雄如何扭转乾坤、抚慰世界,而不愿花钱去看一个女性的思想,尤其是在舞台上体会一些感性的女性思想。林奕华用全女班演《贾宝玉》、《三国》,他介意的是,即使在演艺圈,片酬最高的从来都不是女明星。
在香港,林奕华属于实验派,“格格不入”。一部叫《我X学校》的舞台剧是林奕华在2000年的作品。舞台上,45个学生同时举手提问,静默三分钟后,台下狂躁成一片。“叫导演出来”,剧目手册被折成飞机扔上台,还有观众配音:“哎呀,我的手累死了”……“观众在不安中开始毁灭,这是一种极致,我反抗的是香港教育制度里的非人性。学校是一个非常不文明的地方,香港学校不鼓励学生提问,我抗议。”
更早在1998年,《爱的教育二年级-看得太多了》同样在挑战观众极限。台上二十个演员,挨个回答“你是什么样子”,然后花十分钟时间用烟机幻化出答案的模样,演出结束。“我被骂凭什么这样的演出要花钱买票,凭什么林奕华有资格讽刺剧场已死。我把自己当成一个箭靶,用流血的伤口回答什么叫做观念。”
林奕华小时候很淘气。小学时,一位范姓老师把他拉到一旁,“你是一块玉石,好好打磨,以后的期许和经历会告诉你将来能变成什么样子。”林奕华不记得老师的模样,也忘记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只是真切地记住了这句话。并不是确认自己就是那块玉,林奕华经历到现在的程度感叹:“人的灵性是一种特别懂得听的能力。人把自己的这种东西投到这里或那里,发现,原来石头可以变成玉”。“先锋”的尝试是一种“流血”的体验。林奕华不是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甚至需要刻意的疼感,才能饱满地表达对世界的观念。当然,林奕华乐意和解。《贾宝玉》是一个倒叙的故事,剧目开场,十二金钗“八卦”式地道白了《红楼梦》的梗概。不是所有的华人都知道《红楼梦》是怎么回事,林奕华在缩短自我表达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做剧场还是需要有一个位置,我的考量不同了,一步步走到现在,发现可以做一些戏,让观众在剧场里坐满两到三小时,不至于骚动。如果这是一种能力,我现在更需要培养这种能力的强度。作为导演,除了先锋之外,我要培养一个市场,一个可以慢慢被正常化的市场。”林奕华的市场目标真实明确,让观众愿意相信戏剧,觉得一场剧的观看经验值回票价,再者,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给这个行业。
“我不能放弃对未来的想像,对爱的信念。最重要是我想告诉大家,人与人之间不只有斗争和冷酷,还有温度。”
三月初,《贾宝玉》在台北巡演,林奕华被安排了一场讲座。主办方讨教题目,想了想,林奕华说,“痴情的人是有福的。”原本不确定讲什么,有了题,就有了数。现下的台湾,有两件东西几乎无人不晓,一件是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一件是林奕华刚看完的内地电视剧《甄传》。从此处说起,林奕华讲,“为什么我可能不会爱你?”“为什么《甄传》里只有勾心斗角?”“现在人们心里缺失感情,总要确认存在一些保证、可能或者回报之后,才会决定是否付出。而痴情的人是通过付出,再心怀期待。” 林奕华一直在寻找“自己”,并心怀期待。没有“自己”就好比失去生命,没有“期待”大抵形同“行尸走肉”。穿梭于各种华人世界,林奕华深深存有一种遗憾—华人从十六岁至六十岁,一直在承受压力,先失去了自己,然后很难有爱。
林奕华独身一人。没有家庭,没有伴侣。“我最爱的人和最爱我的人,之间都不是爱情。爱情更多是一种关系,一种叫荷尔蒙的东西催生出来的关系。爱情为什么会死?因为它常常存在于外在和内在都兴奋的时候,这些没了,爱就没了。它没有被提炼成可以穿透时间的表象。” 林奕华心中的“爱”首先来自家庭。“现实中人们结成家庭却不拥有爱,他们的‘爱’通过物质衡量。相比对父母的爱,很多人觉得一份职业更具有保障,如此一来,他们也不会觉得辜负了爱。”华人是一个不安全感很严重的群族,“人们觉得资源有限,‘爱’直接呈现在资源的得到和得不到。从十六岁开始,人们忙着争夺资源,爱和内心就空虚了。”为什么没有爱? 意识到这个问题,林奕华开始寻摸它的来龙去脉。
”我不能放弃对未来的想像,对爱的信念。最重要是我想告诉大家,人与人之间不只有斗争和冷酷,还有温度。”《贾宝玉》中,主人公走完一生后,觉得自己白活了,想重回人间经历一次不可能改变的从容。林奕华完全不改变贾宝玉的命运,甚至“让贾宝玉发现盖头之下的居然是林黛玉”。“没有人在知道了未来的命运后还能安之若素”,“知晓遗憾,尔后学会吃苦、学会从容“,林奕华不确定观众能否感受到他的初衷。乐观来讲,“50%也就够了”。
林奕华最大的快乐来自“自爱”,这两个字被他提升为信仰。奥斯卡最新“最佳外语片”《爱》让林奕华看得恐怖。两个八十多岁的人,靠什么维持在一起?“再一想,还是‘自爱’。他们把对方当作了自己,这样一来,就不害怕失去,不害怕老去,也不会因为成功而过分开心。自然与智慧并存,超越了物质,有点像一种药“,林奕华因此拥有了很多免疫力。
能如此“自识”,林奕华感到幸运。 林奕华自动屏蔽了很多社会上的位置和身份,用“边缘”、“出位”形容自己的影响力。“我没有身处有影响力和权力的位置,我垂涎三尺。香港是个很保守的社会,是个短视的社会,因为它有短使的历史。但如果我在那个位置上,能激发他们做到更多。”林奕华的现实做法是通过剧场改变能彼此感动到的观众。《三国演义》里面,即使是敌对关系或者阵营,也能成为彼此欣赏的朋友。这是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也是林奕华想表达的情感原点。林奕华希望的改变不知何时会发生,他确定的是“不会在有生之年看到”。“如果这样我不去做,就是自私,和大家一起往下沉。我知道把一颗糖放在海里,海水不会变甜,这样做只是为了心安理得。”
[记者手记]
开始倒数
林奕华此时的心情如同他身着的颜色,绿色。林奕华的生日是3月17日,在爱尔兰是一个叫“圣帕特里克”的节日,爱尔兰的民族色是绿色。两处纯属巧合,林奕华讲出来,想表明他心情非常不错。
前一天,从高雄飞往香港的路上,林奕华远远看见一个陌生人,当时的距离几步之遥,他突然想到一件事。二十多岁时,林奕华很爱一个人,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一瞬间觉得,没有在一起是对的,因为两个人的两条路根本没有重叠。林奕华释然。
回到香港的当天晚上,林奕华跟自己无意间对话—”如果我今天晚上死了,会有人觉得像死了亲人吗?““两三个。”林奕华没有“家”,对此很满意。
林奕华重申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他最大的释然是 “距离死亡更近了”。林奕华开始倒数生命,对生命做减法,越来越知道什么更珍贵。林奕华慢慢适应“这个没了,那个走了”。不能适应对他来说是最大考验,因为随之而来着恐惧。
林奕华看上去很年轻,本人和作品被嵌上很多“青春“的符号。“青春当然有悔。必须做错很多事,知道很多遗憾,才会觉得人生没有白活。“林奕华眼中的青春是一场体验。他自己现存两样东西,非常青春的部分依然活跃,对已经拥有的经验精益求精。不管怎么说,这是他认为的勇气,有了这份可以面对一切的勇气。
林奕华很感性。剖析贾宝玉,他一度落泪。对于那个与自己最相近的人,林奕华如此看—贾宝玉不是传统男性,一般男性承担着家庭责任,形象要做到顶天立地。贾宝玉天天泡在女人堆里,传统观念里被很多人看不起。贾宝玉以身为例,不把性别和气质规定在一个模板上,对阳和阴做了转换,用多元角度认知人生。贾宝玉还长不大。
听起来,这和林奕华很像。既然,贾宝玉给林奕华演绎了相似的性情和道路,为什么后者还要偏离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矛盾?“为了看得更远,我必须告诉自己不要这个东西吗?”林奕华对此感到不可思议。
瑞士、美国、加拿大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其养老政策、保险制度等趋于完善,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三国养老服务的做法和经验,对国内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模式多样化和投入多元化
在对三国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进行了走访,并与三国老年问题研究专家、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政府官员和社会养老团体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后,笔者发现,目前这些国家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类:一是托养式――机构养老模式。根据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程度及社会交往能力,老年人被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三类。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入住不同的养老机构,与之对应的主要有养老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机构等。
二是会员式――社区互助模式。美国波士顿的比肯希尔社区,采取的就是社区联盟会员制养老形式,即在社区范围内,老年人缴纳一定的费用成为会员,就能得到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和照料。这一联盟由老人们自我经营,是一种有别于社会服务机构养老的互助型养老服务。
三是援助式――居家养老模式。据美国退休人员协会的调查,90%的老年人希望留在自己的家中养老。加利福尼亚生活协会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包括整理花园、修理栅栏和窗户、递送生活用品及载送老人到银行、陪同散步等。
在瑞、美、加三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把养老服务视作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形成了多元化投入的格局。目前,这些国家的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有政府主办的示范性养老机构、营利性私立养老机构与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三类。
瑞士卢塞恩市只有40多万人口,而由政府主办的中小型养老机构就达110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养老服务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投资的养老产业。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约占养老机构总数的25%-30%,主要由慈善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基金会)和个人兴办。非营利养老机构自主运营,政府向其购买服务,并采取税收优惠、经费补贴政策予以扶持。
个性化服务涉及心理护理
瑞、美、加三国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运营和服务都有专门的制度规范,特别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技术标准。具体体现在:
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美国卫生部规定,包括养老服务机构在内的所有服务机构都要建立和实行标准化报告制度,其相关信息和评估结果将用于检测服务质量和老年人的满意度。
高标准的服务质量。加拿大多伦多市有专门的评估团队对入住老人进行评估报告,评估和老人的支出是联系在一起的。
宜居幽雅的设施环境。瑞、美、加许多养老机构以花园式、酒店式的设计,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了一流的居住环境和康复条件。美国加州的Sunsise养老院装饰高雅、景观优美,一位入住老人的家人告诉我们:“这里给了老人一种高品质的生活,而这是我们无法给他的。”
瑞、美、加三国的政府不仅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还建立了完善的服务网络。有尖端的老年医疗护理机构。加拿大多伦多市巴耶克瑞斯特养老服务中心始建于1918年,是北美最大的、由政府主办的,集老年学研究、老年康复、老年医学研究、养老于一体的养老机构,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关注减轻老龄疾病和损伤中心。其急症转移治疗部的专业团队能全天候24小时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医疗服务支持。有严格的养老护理职业准入制度。瑞、美、加三国全部实行养老护理人员和护工持证上岗制度,养老护理人员或护工需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和考试后才能取得执业证书,而这些人员的培训是养老机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还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护理设备,这些先进设施被用在各种护理服务中,如非自理老人的自动转移系统、特殊洗澡设施、专用便器等。
“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渗透到了养老服务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这三个国家在服务设计上注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护理。巴耶克瑞斯特养老中心实行“一站式养老”,配有一定比例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通过对每个老人的状况进行评估,为他们设计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并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养老院还经常组织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帮助老年人排解孤独。
同时,养老机构会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情感需要。美国加州的疗养院运营商推出“结伴生活”方案,将有相同背景或兴趣的老人搭配在一起,鼓励他们一起参加活动,帮助老年人较快地适应新的团体。比肯希尔社区为会员提供周到的生活援助服务,一位94岁的老人就在社区找到了一位愿意陪同他散步、天天打电话聊天的志愿者,还能不断收到志愿者寄来的节日礼物。
统筹资源的难点
就美国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而言,政府、社会组织、投资公司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伴相生关系,这种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有利于资源整合。国内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公办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扶持和加快推进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发展,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的积极性。
在中国,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分属于民政系统和卫生系统,二者的发展都面临着困境:一方面,养老机构普遍缺乏医疗资源;另一方面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甲医院里人满为患,一些老年患者长期“押床”,一、二级医院却有不同程度的病床空置。为此,民政部门可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的沟通协调,采取签约医生制等方式,提供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在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设置标准医务室、配置全科医护人员,探索护理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实现资源与功能共享,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参与养老机构建设。
晚上,我困乏的写着几何作业,一连几个哈欠下来,却还挺得住,只因身旁正放着那首林俊杰的《曹操》,音调抑扬顿挫。气势磅礴,驱赶着疲劳,升腾着灵魂。
“东汉末年分三国……”我正津津有味的聆听着这扣人心旋的乐曲时,刹时间,一束银白而刺眼的银光从那伸手不见五指的苍穹上直劈下来,那光亮得绚烂,亮得孤傲,好像准备把这大地,把这天空劈成两半!我凝视着这绝美的银光,此时此刻,我已被它深深的吸引,它升腾着我那孤独的灵魂,使它在黑暗的宇宙中发出丝丝微光。我敬畏它,我崇拜它,更多的是向往它。但它又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已销声匿迹,窗外的夜恢复了往常的平静,而我却迟迟凝视着他出现的地方,我等待着,因为我知道,这只是它的先驱,它的预报者,真正的它,即将来临。
“轰隆……”它来了。对!就是它!?一只沉睡了几千年的神兽苏醒了!这是它的咆哮!对大地,对苍穹的咆哮!他愤怒的吼叫着,这是英雄的号令,是王者的风范,是神圣的象征,是对黑暗的征服。
此时,我已忘身处何地,完全沉浸在这精妙绝伦的画面中。耳旁正回环着:“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的确。他既是神圣的,遥不可及的,但又是孤独,寂寞的。自古以来为英雄者,谁能不懂寂寞?它是神兽,当然也不例外。从它的咆哮声中,我听出了愤怒,听出了号令,也听出了气势磅礴,但也隐约听出了几分悲凉与无奈。
它极力而愤怒的咆哮着,那吼叫声似乎将要把天地吞噬,要把世界统治,万物也变得急噪起来,是惧怕他的咆哮,还是恭维他的来临?
面对此种意境,我已完全陶醉,耳旁还环绕着那首壮美而雄浑的《曹操》,但心灵却被这比杜康还烈,比赤兔还倔的嚎叫声俘虏。我甘愿屈服于这惊天地,泣鬼神的怒吼之下。
雷肆无忌惮的咆哮着,电随心所欲的闪耀着。真可谓是:一鸣破黑夜,万物皆惊畏。不知何处藏,任其噬心魂。今夜无人能眠。
一、中俄蒙科技合作的基础
(一)三国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中俄蒙三国均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创新投入。中国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器、超级计算机、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等方面世界领先,2015年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263.9万件和159.7万件,居世界第1和第2。全社会研发支出约14300亿元,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9万家,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动力。
俄罗斯科技基础雄厚,在航天科技、新材料、生物化学技术、新能源等尖端科技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重视基础研究,形成了完备的科技管理体制。《俄罗斯联邦2020年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俄罗斯创新产品产值占GDP比重提高至17%-20%,力争使俄罗斯在未来几年跻身世界前五大经济体。
蒙古国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铜矿等能源矿产,尤其是煤炭储量充足,被称为“煤矿业的沙特阿拉伯”。但对科技投入较少,技术创新发展相对缓慢,世界银行的资料表明,蒙古国的技术创新发展水平比其他国家低很多。
(二)三国科技合作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科技实力显著提高,目前已与15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加入200多个政府间科技合作组织,200多位中国科学家担任国际合作组织的领导职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研发机构达1800家。
中俄两国之间科技合作渊源已久,已由最初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如今的“双向互动”。2014年,中俄双边贸易达953亿美元,中国已连续5年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国。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框架下的科技合作分委会,是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的机制化平台。目前,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已达数百项,涵盖了航空、能源与节能、新材料、生物、信息、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等各个领域。中俄两国境内陆续建立了若干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或基地,包括中国境内的烟台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黑龙江中俄科技与产业化合作中心、长春中俄科技园,俄罗斯境内的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等。2012年4月,中国科技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心与俄罗斯“硅谷”――“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在莫斯科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在科技企业孵化、高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但与美日欧等国比较,俄罗斯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偏少,截至2015年底,累计申请发明专利才2114件,远低于日本(523158件)、美国(381746件)、韩国(147183件),说明俄罗斯在高科技产业开拓中国市场方面仍步伐缓慢。
中蒙两国产业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中国一直是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国。近年来,中蒙双方科技交流日益深化,双方签署了《2011―2015中蒙科技合作协议》,成立了中蒙技术转移中心。2013年10月,中蒙双方总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蒙古国教育科学部关于在蒙古国建设第一个国家科技园区的合作谅解备忘录》。2014年8月,在蒙古国访问期间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期间,科技部与蒙古国教育和科学部签署了《关于推进科技人员交流的协议》和《关于共建中蒙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两国的科技进入了合作发展新常态。2014年,中蒙双边贸易达73.1亿美元,同比增长22.6%。
中俄蒙三方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加强科技合作符合三方利益,也是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三国科技合作体制机制障碍仍存在,如缺乏长远规划,信息交流平台不畅,需要通过科技交流互通,争取达成共识、增进了解、创新方式,共同提高三国科技合作水平。
二、中俄蒙科技合作的重点
(一)发挥各自优势,在重点领域加强技术与资本对接
中国与蒙古国合作重点领域为蒙医药、畜牧产品加工技术、矿山科技、新材料和新能源(风能、太阳能、沼气能)技术。蒙古国拥有丰富的矿产和畜牧资源待开发,中国可利用在煤炭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方面的研发优势,加强技术输出,帮助蒙古国提高矿产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和利用效率。
中国与俄罗斯合作重点为军民融合发展技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信息与通讯技术、先进制造等。俄罗斯基础研发能力很强,投入较高资金,但应用研究资金偏低,尤其是东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多数处于研发阶段或中试阶段,科研成果与市场严重脱节,国际资本更倾向于投资自然资源领域,科研资金投入不足。中国可加强对俄罗斯科技研发的资本输出,如与俄罗斯共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投资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多渠道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政府与民间互动格局
一是发挥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的引导作用,在中俄蒙三国科技合作协定的框架下,政府部门加强互访交流,共同举办国际会议,推动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如联合实验室、示范基地和孵化器、技术示范工程等。此外,派驻科技外交官也是政府推动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举措。二是加强半官方及民间科技合作交流,主要是中俄蒙三国科研机构之间、高等学校之间、科技学术组织之间、企业之间、城市之间以及科学家个人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官方与民间交流的互动,共同促进科技合作迈向深入。
(三)注重产业创新,合力打造创新型经济体
科技创新最终要落实到产业创新上,才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目前各国都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提出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市场潜力巨大,是创新型经济新的增长点,三国应充分利用各自的技术、市场和资源优势,形成互补发展。此外,要通过科技合作,提升各国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共同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研发、设计、品牌、总部等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三、中俄蒙科技合作的路径
(一)加快精通多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
精通多国语言的人才是中俄蒙开展科技合作交流的基础,目前同时熟悉俄语、蒙古语和汉语的复合型人才仍比较紧缺,以中国为例,国内老一辈精通俄语的人才数量日渐减少,新培养的俄语人才数量、素质和专业知识结构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除蒙古族外,熟悉蒙语的人才也非常少。要打通三国科技合作的高速公路,必须扫清语言路障,这就需要我们顺应市场需要,通过增开专业、改革教学模式、开展合作办学等多种手段,加大对紧缺型人才的培养。此外,中俄蒙三方可通过互派留学生,加大交换生力度、定向委托培养等形式,尽快培养一批既熟练掌握三国语言,又精通三国科技政策,并具备一定贸易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三国科技合作搭建桥梁。中俄蒙三国政府应鼓励所在国大学,与合作国联合办学,设立特色学院,加强人才储备。
(二)加大开放式创新力度
开放式创新可有效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已成为全球创新的趋势。区别于传统封闭式创新模式,目前全球高科技公司都十分强调开放与合作,努力在全球范围寻找和配置创新资源,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整合外部高端人才资源,寻求技术的突破性变革。任正非在“华为云计算会”的演讲中也强调:“华为廿年来,从青纱帐里走出来,一个孤独的‘农民’,走在一条曲曲弯弯的田间小路,像当年堂吉诃德一样的封闭,手拿长矛,单打独斗,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当我们打开眼界一看,我们已经不得不改变自己长期的封闭自我的方式。”中俄蒙三国科技合作应建立开放式创新合作机制,在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上,加强创新资源的共享共赢,支持创新联盟等开放式创新组织的发展,通过创新利益引导机制和完善社会创新生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让企业敢于开放、乐于开放,从开放式创新中获得利益,从而全面提升中俄蒙三国科技合作的水平。
(三)发挥国际科技商务平台作用
【正 文】
家庭生活是中日韩三国人民心中一块温馨、朴实的园地,在三国的电视剧中,表现家庭生活的作品很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欢迎。今年在中国第二批申请立项的电视剧中,现实题材(其中大部分为家庭题材)的电视剧占立项总数的66.2%。关注现实、贴近生活本体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主流与趋势;在韩国为大家熟悉的家庭题材电视剧《爱情是什么》、《洪所长的秋》、《看了又看》和《对不起,我爱你》等,在其国内收视率排行都在前20位以内;又如在日本家庭题材电视剧《夫妇》、《trick》和《可爱极了》等,同样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电视剧是一门产生于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映现,它从根源上符合一定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家庭题材电视剧的兴盛不是偶然的,它蕴含着历史文化发展的深刻必然性,同时也是时代的丰厚赐予。归结其兴盛的因素,最主要的原因还要追溯到社会的转型。中国、日本、韩国都经历了从一个政治社会到经济型社会的转型,不同的是日本和韩国的这种转型要早于中国。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束了曾经的政治中心阶段,揭开了社会转型的历史序幕,其特征逐渐鲜明地凸显出来。经济型社会使个体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与重视,使作为个体的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自由与发展。可以说,正是转向经济型社会为家庭题材电视剧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电视剧本身就是一种家庭文化的外延体现。家庭题材电视剧的核心就是表现家庭故事,并通过电视这一家庭文化形式进行传播。WWw.133229.CoM中日韩三国都属于以儒学为正统思想的儒教文化圈,在亚洲,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在对待伦理道德与人文精神方面受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在中国儒教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朝鲜在十四世纪(李氏朝鲜)、日本在十五世纪(江户时代),朱子学说就被统治者阶层接受,同时儒教也开始传播到民间。当然在儒教传播之初,日、韩两国对儒教的接受与中国自身的儒家思想也是有差别的。在朝鲜,儒教的礼仪性和道德性一同被接受,在日本,只有儒教的礼仪性被接受,而其宗教性的部分被融合到佛教去了。但是,作为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敬诚、忠恕、孝悌、信义等核心价值观念已经在东亚地区广为传播并成为具有普遍性的道德理念。因此,以儒学思想为核心搭建的东亚文化圈更易于东亚三国观众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对传统文化和家庭理念产生认同和接受。
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中国、日本、韩国三国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虽然以儒教的思想体制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价值观还有保留,但是儒教传统急剧衰落,使现代核心家庭常常出现精神危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本来就孤独无助的现代人因家庭的缺失更加彷徨无助。同时日益弥漫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其所裹挟的道德危机和情感空虚,这一切以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的名义直接给现代家庭带来了致命的冲击。有着近似相同的儒家思想的积淀的中日韩三国,也形成了相近的家庭模式。中日韩三国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和细胞的社会构造方式。现在中国的家庭中一般都为独生子女,而在韩国和日本虽没有计划生育也大多子女很少,因此更容易形成小家庭意识。家庭关系和家族观念在东亚的文化观念的发展中一直具有核心性的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儒家文化历来注重家的稳定、和谐与人伦之和。人伦之和是传统儒学家庭伦理经典所强调的,同时也是现代家庭伦理所需要认真对待的。传统儒学思想尽管存在着维护家长制的时代局限,但也存在着迄今为止仍然非常有价值的处理家庭关系的原则与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剧对人伦之和的呼唤、对当代人情感婚姻、道德建设前景的笃信,更能与观众心中积淀了几千年的儒教思想和传统契合。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观众从这些电视剧中所表现出来的现代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崇尚温暖人心的亲情以及孝道、爱情、友情和信义中产生内心的感动与共鸣。
家庭题材电视剧由家庭成员来接受,这一传播方式影响着家庭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需求。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现代的社会中,家庭生活保持着相对的一致性。家庭题材电视剧讲述的是普通人平凡的故事,表现的是观众身边的生活,可亲可近。因此,观众会自然地被作品演绎的剧情吸引,并产生由我及物的情感交流。平凡家庭、平凡生活与荧屏下千千万万个平凡家庭联系在了一起。虽然生儿育女、抚养老人、婚丧嫁娶、买菜、做饭、洗衣家家如此,户户雷同,但是家常事、小人物同样蕴含着深刻的人性和社会内容。对家庭的关注依然会曲折隐蔽地折射着处于背景深处的社会,国家的文化命题也依然会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色彩与节奏之中。因而,家庭题材电视剧尽管以家庭为表现中心但其意义却是深远的。以一个家庭折射千千万万个家庭,反映时代变化,折射社会中平凡人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精神、价值取向在社会变革中的嬗变。在肯定社会进步的同时,弘扬美好的亲情、友情、爱情,将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虽然中日韩三国的家庭题材电视剧在表现东方社会家庭的伦理感情以及表现传统美德的现代魅力方面有着诸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中日韩三国在具体的选材和表现手法上并不相同,或者可以说有着很大的互补空间。
中国的家庭题材电视剧一般都是聚焦于中国的家庭问题,并对社会中家庭的现状进行拷问。如《婆婆》通过两个家庭、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透射出编导者对中国家庭的深刻文化反思。《大姐》则是对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概括和揭示。从《空镜子》、《咱爸咱妈》、《大哥》、《大姐》到《结婚十年》、《母亲》、《婆婆》等等中国近期的家庭题材电视剧,反映的转型期社会传统伦理与现代道德之间的碰撞与冲突,进而来反思与剖析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韩国家庭题材电视剧故事看似平淡,缺少和曲折,但冗长之中却散发出难以抗拒的魔力。韩国家庭题材电视剧对民族文化和伦理亲情的关注超过对叙述故事的关注,它超乎寻常的热情只专注于“家”的神圣性和家庭成员对家的维护,这就使得以家庭为叙事母体的韩剧,超越了大众化叙事的故事性的束缚,以“家”为具象去表现文化,从琐碎的生活原态中去营造健康的民族文化氛围,阐释人生的真谛。生活气息浓,平凡中见隽永,点滴中见真情,娓娓道来,不温不火,细腻地刻画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从现在东亚国家流行的几部韩国家庭题材电视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人鱼小姐》、《黄手帕》中不难看出。
日本的家庭题材电视剧与韩国的家庭题材电视剧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故事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淡小事,没有重大历史事件做背景,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的内容多为爱情的波折、事业的起伏、家庭的矛盾、亲情友情的小冲突。在三个国家中,日本家庭题材电视剧有着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都很短,一般为七八集,长的不过十二三集。它的故事节奏紧凑,情节新奇、刺激,更富于戏剧性,而且有着更多浪漫、唯美的梦幻色彩。这些在《同一屋檐下》、《家》、《夫妇》、《顽固老爹》、《tokyo tower》等电视剧中都能够体会得到。不得不提的还有日本电视剧的片头与片尾的制作。它不是一个个人物或剧中场景配上漫长的主题歌,也不是画面的定格配上飞速的演职人员表,它更像是一部精致短小的mtv,由男女主人公表演,没有情节,但画面、场景、色彩、构图很是优美,配上同样美妙动人的主题旋律,打上小字幕,让人感觉光看片尾也是一种享受。
总之,中日韩三国应立足民族传统,依托东亚文化,面向世界性主题,在不断开放中走向成熟,加强合作,才能在面对多元文化竞争的格局中开拓文化互动整合的新局面。比如今年,中韩两国就将合作拍摄家庭题材电视剧《四十而惑》,在拍摄中将使用韩国的制作班底和中国的一线演员,制作一部原汁原味的中国家庭伦理剧。这将是一次很好的相互学习机会,有利于学习彼此的制作经验。在这方面电影似乎走在了电视的前面,从1992年开始,中国就已经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并成功拍摄了多部影片,尤其是2000年以后合拍片达到了,亚洲电影不少成功的合拍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现在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诸如,应如何整合东方传统文化,打造自己的东方文化品牌,创造有自己特色的电视剧,使之与西方文化形成一种“对唱”。东亚三国能否共同建立多个平台,比如演员、导演、剧本以及资金平台,为中日韩三国电视制作者提供创作合拍条件,来推动亚洲地区电视剧的创作与发行。还有,东亚三国在保持自身文化的同时,应如何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东方文化的崛起积累养分,怎样使蕴涵东方文化的家庭题材电视剧为全世界所接受等等。
我们期待中日韩三方或多方的有效合作,期待“亚洲制造”,期待三国文化交流、碰撞、借鉴、汲取、合作,为亚洲人民拿出优秀的合拍作品,从而形成繁荣亚洲电视市场,打造亚洲品牌,在世界媒体环境中增强亚洲电视剧作品的竞争力。
每个清晨都是成君忆噩梦的开始,眼前的朝阳就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他感觉到血液猛烈撞击血管的声音,像要炸开的头颅让他痛不欲生。他不知多少次想要离开这个世界,想到自杀,直到2003年的一个傍晚……
这一年的非典让一切停止了节奏,困在上海的成君忆也被迫停了下来。百无聊赖中他到上海书城找书看,翻到《西游记》,突然有道光从他的脑海里划过,《西游记》呈现出来一些他从来不曾见过的内容。以前他把《西游记》当儿童书看热闹,这一次,他突然看到了另一个人生――他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唐僧,每个人都是一个唐僧,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寻找答案。
月盈则亏的幸福
每天放学,属于成君忆的只有他的那个小阁楼。小时候他被父母托付给外公外婆,脾气暴躁的外公区别看待孙子和外孙。因为占了家里的口粮,外公生气时不让他吃饭,就连过年都是如此,从那时开始,成君忆觉得自己是一个累赘。
他每天在阁楼上想得最多的是,究竟什么是幸福。他变得抑郁,焦虑,一种深深的自卑让他无法摆脱。
很长时间里,他无法跟父母有情感上的沟通,虽然他帮他们买卖房子,帮他们赚钱、给他们送礼物,也尽全力赡养他们,但每当他和父母一起坐在沙发上的时候,永远是沉默。
有一次,成君忆的朋友跟他抱怨,自己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成君忆这个做干舅舅的应该去管管。那个时刻让成君忆突然明白,“一个身在幸福中的人一定是不幸的,幸福,其实就是一个月盈则亏的状态。”
恰恰生活在痛苦中的人才会去思考幸福、理解幸福、追逐幸福,“幸福是需要痛苦来印证的,正因为不幸福,才有思考和寻找的可能。”他想,是父母在有意无意间给了他这种可能,自己一路苦苦寻找的幸福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他。
他开始感谢他的父母、外公和当年生活在一起的舅舅、舅妈。他需要找到一种沟通方式,用一个成年人的智慧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用别人愿意接受的方式和人相处,时间长了,就能够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彼此关心对方。”这样的关系开始出现在他和他身边的朋友身上。和朋友在一起时,他开始能够开怀大笑,看到多年没见的发小,他激动得跟他们抱在一起。
做普通人就是我的成功
大学毕业的成君忆做过杂志编辑、电视纪录片编导。1992年的“策划热、点子热”让成君忆激动得热血沸腾,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注册了一个企业发展研究所。
那个时候,什么能赚钱他们干什么。研究所离武昌火车站很近,他们发现经常有人问路,决定设计一个人机互动的问路设备,却最终也没有成功。一年之后,成君忆离开了。他又做了书商、保险推销员。他学着同事,把上边摊派的保险任务分给亲戚,到了月末,别人都能完成任务,他完不成,“因为我家里亲戚少,所以总也完不成。”
离开保险公司,他度过了近两年的失业期。后来在朋友家无意看到了一本经管杂志,他一下子回想起了1992年自己办公司时的热情。一个机会,他成为广州一家企业老板的管理顾问。他一边自学一边教那个企业家,一步步走来,最后做了TCL的顾问。
《水煮三国》让成君忆一炮而红,之后他的《悟空不是个好员工》、《渔夫与管理学》、《爱情经济学》等经管类书籍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成君忆说,他从来都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水煮三国》以后,他收到了各大企业和媒体邀请,大部分他没有接受。有一次,一个企业邀请他去讲三国中的权谋,虽然开出了很高的出场费,但是被成君忆回绝了。他有一种道德上的洁癖,“我觉得这不符合我的职业道德,我不允许自己这样做。很显然,权谋并不是一种健康的价值观,无论现在的人怎么崇拜曹操,但是从我这里过不去,所以我不会去讲。”
和阎崇年一起走在街上,不一会儿阎崇年就被人群包围起来,成君忆庆幸自己是那个站在一边的旁观者。有人跑过来,激动地对他说,“成老师,我是你的粉丝。”他反过来说,“你能不能做我的朋友?”成君忆时常对名利场感到恐慌,他更庆幸自己走上了“另一条路”,这条路,是做一个普通人的快乐。
开花的思想
小学三年级,成君忆想当作家,他发现,作家似乎总是在揭示着什么。长大的整个过程,成君忆都在不由自主地模仿。年少时,他喜欢写诗,北岛是他最初的模仿对象。
1985年,他开始写小说和随笔,那个时候对梁晓声的模仿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喜欢梁晓声独特的叙事方式,他也希望,用梁晓声的那种叙事方式来讲述自己。虽然那个时候的作品都没能留下,但在独自行走的路上,他变得不再孤独。
1992年,成君忆开始进入管理咨询行业,他本能地把文学的元素带到这个领域。从前他的创作并不引人注意,但到了工商管理领域里,文学的美丽开始呈现。
那时候他在报纸和杂志上开设专栏,他的作品得到一致好评,开始有读者给他写信。后来,他的风格在经管类作品中成了一个显著的流派。
“现代管理学里面有一个漏洞,缺少对人性的理解,粗暴地把人定义成机器人。结果是所有进入到经管里的人发现,他们的人生是黑暗的,工作成了一个黑暗的领域。”成君忆把文学的光芒带到管理学的黑暗世界,开始用文学照耀它。
他把领导力说成是“领导者忽悠员工的能力”,所谓的团队建设,“实际上是马屁工程的建设。”他的《水煮三国》在全国的发行量超过120万册,再版三十余次,最火爆的时候,书店的财经专柜有一半《水煮三国》的跟风书。成君忆成名了。
他愿意把自己比喻成一株草本植物,“如果我的书是花朵的话,它是自然而然开放的,但是这个花朵别人是不是喜欢,这种生命的呈现状态能不能给别人启发,我都不知道。我并不认为我能教育人,我也不认为我有这样的权威,因为一个人可以寻找很多种参考答案,我所能提供的,也仅仅只是一种而已。”
理解第一位
《小康・财智》:写了这么多经管类的书籍,“水煮系列”中,您最满意的是哪一本?
成君忆:看是用什么标准,从艺术结构看,《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是最好的,因为它的文学性、文学结构的完整性都是以前的作品不具备的。《水煮三国》的艺术结构是不如《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这么完整的,《水煮三国》的意义在于它是开创性的,但是《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在结构、文学性方面更好。这个变化还可以对比以前的《爱情经济学》,它也是一部小说,它也有一些留白,这个留白给了你一些想象的空间,在水煮四大名著中,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特点,都有它的实验性。但是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在水煮四大名著当中,《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应该是最好的,主题思想,意义更明确。
《小康・财智》:您之前说过您自己的生活发生转变是在书店看了《西游记》,但是《水煮三国》是“水煮系列”的开山之作,当时为什么想着要先写《水煮三国》呢?
成君忆:《水煮三国》是一种调侃。那个时候是财经图书最好卖的年代,几乎全是外版书。只要打上一个MBA,打上菲利普・科特勒(现代营销学之父)的名字,随便扔到市场上,就能买个一两万册。那个时候中国人是西方人的学生,我买本管理学案例的书回来,就能教一个老板。但是后来我发现不对,管理超过很多人的想象的。直到现在,很多人还认为管理就是一个技术问题。如果管理只是一个技术问题,那么他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小康・财智》:在您看来,作品什么是第一位的呢?比如有人会说文笔、有人觉得是思想、有人觉得是其他方面,您觉得呢?
成君忆:理解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理解,就无法沟通。如果没有理解所有的沟通都是白费,你只能赢得别人对你的认同。在写作上,就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理解。我和中国读者、美国读者说话采用的方式就会不同,这是为读者着想,要去理解读者。
《小康・财智》:您是中国经管类图书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作者,为什么只在亚洲的销量比较好呢?
成君忆:早在2003年的时候就有人跟我说过,成君忆如果你想国际化的话,你的叙事方式要做改变。如果我要走入美国市场,我就必须对美国读者说话,而不是用对中国读者说话的口吻。在中国很多东西不需要做解释,我们说刘备、三国、《论语》,都不用做解释,但是面对美国人的时候,是需要做描述的。刘备的什么样的人,《论语》讲的是什么,是需要做解释的。需要用美国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说话。这是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小康・财智》: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跟一般人的想法偏离,形成自己的看法的?
成君忆:社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没有人能够替你负责任的,你要自己为自己负责。
故事始于一场婚礼,亦结束于一场婚礼。2011年3月11日,韩国籍的新娘与日本籍的新郎在日本青森县的三陆海岸举办婚礼。为新人送上祝言的,是各自的亲人与朋友,其中包括联结起这段异国婚姻的中国籍女教师。婚礼是一场打破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一切虚有设防的仪式。“从这里到这里是我的。从那里到那里是你的――恋爱,就是令这种划地为界失效的装置。”然而,正如剧名《祝/言》中那一道被刻意指定为血红色的“/”一样,在那个“伤痛无法被忘却,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的日子里,海啸震裂了婚礼,灾难终断了美好,地动山摇,大海变成高墙将一切吞噬,霎时灰飞烟灭。作为海啸的幸存者之一,中国籍女教师的身上注定伴随着义务,那就是无休止的思考状态,既不是回忆过去,也不是设想未来。她所能够做到的,便是怀疑现在,并代替逝者们继续活在虚幻的未来里……
在那场噩梦过去的两年之后,出生于青森县的编剧与导演长谷川孝治用舞台再现了那一瞬间“心灵破碎的声音”,那也是“存在至今的‘语言’破碎的声音”。他没有忘却,也无法原谅自己会忘却正渐行渐远的切肤之痛,然而他亦坚信,“生活仍要继续下去……总有人在你身边,在肯定着你”。于是,多年来始终坚持在日本东京首都圈之外积极推动地方戏剧的长谷川孝治聚集了来自中、日、韩三国的艺术家,从蕴藏着“和文化之魂”的“边缘地带”出发,通过跨文化的舞台实验讲述当下、探索未来。
与其说《祝/言》是“现实主义”的,不如说她是一部用回忆与梦境编织而成的断片式剧场时空记录,因为她并没有向观众述说一个完整的故事。翻开2011年11月的《南方周末》,里面刊载着东京国际剧场艺术节总监相马千秋说的一段话:“现实超越虚构时,戏剧还能谈些什么呢?大量生命、财产、城市与风景都不得不失去,这样的形象与语言泛滥之后,戏剧还能做出什么样的表现?面对人类无法控制的极大力量,我们集合起手头微笑的抵抗,又能够描绘出什么样的未来?”
“故事”被巨大的现实压倒了。戏剧,是征服陌生人之间距离与隔膜的温暖方式,也是孤独的人们对巨大现实的微小抵抗。
长谷川孝治,1956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县,那也是著名作家太宰治的故乡。1978年“弘前剧场”成立,之后长谷川孝治便担任剧团所有作品的编剧与导演。为了打破日本戏剧集中于东京一极的失衡状况,弘前剧场自成立以来一直以青森县为据点持续开展各类戏剧演出与活动,其作品中往往加入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作为日本静态戏剧的代表人物之一,长谷川孝治擅长人物的群像式展现与整体性演出,抛却人为戏剧性的生活化表演。除此之外,他亦创作了与静态戏剧风格截然相反的《碎片系列》,以最直接的方式表现人物内心的疯狂。近年来,长谷川孝治开始与海外的演员及艺术家进行合作,尝试藉由戏剧这一世界化的艺术语言在国际舞台上呈现弘前剧场的理念与追求。在2007-08年的首尔国际表演艺术节(SPAF)中,长谷川孝治携日韩戏剧交流剧目参加了演出。今年,他联合中、日、韩三国艺术家共同打造了跨文化戏剧作品《祝/言》。
《祝/言》通过不同民族的艺术拼贴与碰撞,表现开放的、心理的、流动的社会意象。虽然贴有“跨文化”的流行标签,她却并非一部以追求趋同性的文化全球化为目的的命题作品,恰恰相反,全剧贯穿着传统文化与个性文化元素,为保存和发展逆全球化的在地艺术创造了表现空间――多语言的融合,近乎静止的日本能剧美学与西方静态戏剧的相互映照,使用牙筝、伽琴、盘索里等韩国传统乐器进行即兴演奏的韩国神乐组合,津轻三味线的独奏,由经过改良的传统芝居屋建筑构成的仪式化剧场空间,凝视自然景观与日常生活细节的摄影作品,带来时空错位感的日本传统舞与现代舞的同台展现……这些元素成为与表演本身相连而又相离的独立叙述辅线,从而为舞台演出增加了多个感官层次,也平添了某种全新的读解与意味。呈现情节发展的时间与叙述的时间既分离又相互渗透的复杂关系,将隐藏在安宁、有序的动作场景中的情感内涵多层次地传递给观众,不断加深与丰富着观赏过程中的美感体验。当然,对于跨文化戏剧实验来说,仅仅满足于不同文化的展示与简单的拼贴是远远不够的,新文化形成的关键在于发掘所有文化的价值、促进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与碰撞。
“跨文化戏剧”一词最早出现于1960-1970年代间。1964年,意大利知名导演尤金尼奥・巴尔巴在挪威奥斯陆首创奥丁剧院。1970年,彼得・布鲁克在巴黎成立了国际戏剧研究中心,并在伊朗希拉兹艺术节上演了首部跨文化戏剧《奥尔加斯特》。然而,这次跨文化戏剧的探索结果似乎未尽人意,直到1985年长达12小时的里程碑式作品《摩诃婆罗多》震撼上演,从那时开始,“跨文化戏剧”越来越频繁地活跃在各大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
在东亚国家中,中、日、韩这三个邻国是“汉字文化圈”的核心国家,有着共通的文化基础,然而三国之间的关系也尤为微妙。长谷川孝治希望通过《祝/言》来增进理解、消除隔阂:“日本的天空径直同韩国的天空,以及中国的天空连为一体。那里不存在界线。就像叫做‘国境线’的那条线是肉眼看不见的一样。中国人经历了时代的剧烈动荡,日本人经历了泡沫经济,韩国人目睹了财阀的异军突起,而且不知不觉间,三个国家已经变得再也无法无视对方,同时却又不能完全融合为一。有过大大小小形形的争论,然而,如今大家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上。”
剧终时,底幕上出现了一条小小的独木舟。也许,真正令人们产生孤独感的并不是现实中的岛屿,而是人与人之间隔阂甚深的心岛。而戏剧可能就是那条沟通彼此的小舟,抛却患得患失、投入与产出、基于理性的逻辑构造,向人们指明一个“音乐和舞蹈、诗歌和声乐直接穿越进来的地方”。
下午在整理书籍时,突然从一笔记本里翻落两朵草乌花标本,一下子我的神经好象被那美丽磁场触电,巨大的吸引力又把我带回到了遥远的丽江云杉坪。那里是我终生难忘的圣堂。因为那是美的诞生地,而同时又是美的毁灭的舞台。
去年8月28日我到了丽江,到了我期待了很久的地方。下午便从坝子出发,与玉龙雪山并肩齐驱,百多里的路程始终是银屏彩画贴窗,风光旖旎,扑面而来。来到雪山东麓的白水河畔,挥了挥汗,便与几个在飞机上认识的宁波老乡一道骑马上云杉坪。这里的路很小,时而蜿蜒曲折,时而笔直陡峭,路是走出来的,在牧人(其实只有十五六岁的孩子)的带领下,我们一会儿便沉没于茫茫原始森林之中。一路风景自然不必细说,经过半个小时的攀爬,牧人终于把我带到了云杉坪。跳下马,几个快步冲进云杉坪的坪口,一下子,一夜的惺松此刻便与长旅风尘一起抖落,好不轻松。我虽已饥渴无力,但我还是向它跑了过去,以便早一秒投入云杉坪怀抱。南诏古国的大理因为世俗变得毫无特色,宋元古城丽江却也因为现代化而失去原来的纯真,只有云杉坪,它却使我激动而欢欣,我愿意把我的生命交付于它。我带着孤独,从遥远的宁波,只身一人,日夜兼程,我为的就是寻找纳西人的理想国,在感情的混沌和工作的彷徨情景之下,我来到这里为的就是它的至善至美,可以自由放情。当我跑到坪上,喜不自禁在草地上打滚,像小羊羔一样撒野,翻来覆去。疯狂过后,却有一点小泪从我的眼角滑落到脸颊上,可天上的白云却还在笑。一会儿,我静心下来仔细观看这片草坪,其实这片海拔高达三千二百米的草坪在以前可能是个冰湖,到后来就干涸了。现在好象神话中王母娘娘遗落人间的大花篮。不,还是觉得象东巴经说它是“玉龙第三国”更富想象力。东巴经说道云杉坪既不是人间的,也不是仙界的,而是人间与仙界的爱神相恋才孕育诞生的“第三国”的!那些相爱而不能结合不能同生的情侣,背着父母悄悄地约定,背上最好的食物,穿着最美的衣裳,走很远的路,爬很高的山,来到这片鲜花与芳草交欢、冰川与绿树共映光辉的圆坪,一起跳舞唱调,相互伸出臂膀紧紧地拥抱着,让生命发动最后的冲击。这里没有羞涩,没有恐惧,要有的也只有爱情的音韵和旋律,只有感情肆无忌惮的释放,只有生命对自由的向往……那天,我来到了传说中的男女殉情的地方,当年那情恋之火和杉木之火共同燃烧的灰烬早已被现在的绿叶和红花所掩盖。只是这里的花草比别处的花草显得更要茂盛和漂亮罢了。唯一可作证的是那片开着蓝色小花的草乌,高出花草一头,在风中凄然摇曳,它们在寻找什么,也许是与这么多的游人打招呼吧。可这些草乌的花朵叶茎根块似乎并不知道正是它们的祖先以剧毒的药性结束了人们的爱情悲剧,但美丽而伟大的玉龙雪山知道,鸟儿还在唱着那凄凉而动听歌曲,花儿还在莫名的展放,云杉还铭记着那一段段罗密欧与朱丽叶……
夕阳西下,我好象无法再细细诉说,下山的缆车四点半就要休息了。于是我拿起相机记录了由雪山、森林、花草、圆坪所组合的物质世界和由宗教和艺术所创造的精神世界而托举起的纳西族青年男女们为爱而甘愿情死的云杉坪,摘下两朵草乌花夹在笔记本里,放进包里,默默地挥别了云杉坪。
借助于荒诞而有趣的联想,将一些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常识联缀在一起,又好玩又好记。如:
汤显祖精心打造了《牡丹亭》,倾情上演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只好在一旁大叫《窦娥冤》。
《雷雨》过后,《北京人》《王昭君》看见《日出》,知道这是一个《明朗的天》,便约上一起去观看他的《胆剑篇》。
二、 对比记忆法
对于一些易混淆的作家和作品,采用此法可以强化记忆。如:
刘鹗: 《老残游记》―高鹗: 《红楼梦》后四十回;
《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记》: 高则诚;
易安: 李清照―幼安: 辛弃疾;
樊川: 杜牧―临川: 王安石―震川:归有光;
茅盾: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小仲马: 《茶花女》;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阿・托尔斯泰: 《苦难的历程》;
伏契克:捷克―伏尼契: 爱尔兰;
诗歌《唐璜》: 拜伦―戏剧《唐璜》: 莫里哀。
三、 知识树记忆法
画文学常识知识树,能使平面的知识变得立体生动。比如,可将中国古代作家及作品画在一棵知识树(见下图,尚不完整,只作示例)上,主干是从西周到明清的时间纵轴,枝丫是各具体的年代,枝丫上结的果子就是作家和作品,从根部的《诗经》《楚辞》一直到树梢的《红楼梦》。画完这棵树,对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梳理和识记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1.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 孔子《论语》《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 老子《道德经》 4. 《孟子》5. 《庄子》
6. 屈原《离骚》7. 《荀子》 8. 《韩非子》
9. 吕不韦《吕氏春秋》10. 贾谊《新书》11. 司马迁《史记》
12. 刘向《战国策》13. 班固《汉书》
14.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及其作品 15. 建安七子
16. 诸葛亮《出师表》 17. 李密《陈情表》 18. 陈寿《三国志》
19. 陆机《文赋》20. 王羲之《兰亭集序》
21. 陶渊明《饮酒》《归去来兮辞》
A. 刘基《卖柑者言》B. 罗贯中《三国演义》C. 吴承恩《西游记》
D. 归有光《项脊轩志》(唐宋派)E. 汤显祖《牡丹亭》
F. 袁宏道(公安派)G. 冯梦龙“三言”H. 凌初“二拍”
I. 张岱《陶庵梦忆》 J. 李渔《闲情偶寄》K. 蒲松龄《聊斋志异》
L. 洪《长生殿》 M. 孔尚任《桃花扇》 N. 方苞(桐城派)
O. 吴敬梓《儒林外史》 P. 曹雪芹《红楼梦》
【训练题】
⒈ 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的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游记》―吴承恩―明代;《神曲》―但丁―德国
B. 《镜花缘》―李汝珍―明代;《汤姆・索耶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 《西厢记》―王实甫―元代;《唐璜》―拜伦―英国
D. 《桃花扇》―孔尚任―清代;《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明清三代,小说发展到高峰,产生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著名长篇小说。
B. 老舍是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其代表作中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有《龙须沟》《茶馆》。
C.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由“词”蜕化而来的一种诗歌形式,体式和词相近,较为自由,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D.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长篇小说。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出自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
C. 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 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唐代诗歌体裁完备,名家辈出。“诗圣”杜甫饱经忧患,作品富于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和《兵车行》《丽人行》《长恨歌》等。
B.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他的诗集《女神》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的奠基之作,《屈原》《虎符》《棠棣之花》是他的历史剧代表作。
C.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D. 《吉檀迦利》《静静的顿河》《玩偶之家》《永别了,武器》的作者分别是印度作家泰戈尔、苏联作家肖洛霍夫、挪威作家易卜生、美国作家海明威。
5. 《牡丹亭》是_________代戏曲家_________的代表作,男女主人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北宋初期,影响最大的民间词人是_________。宋词按风格一般分为_________派和_________派,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南宋时,继承苏轼词风和苏轼一起并称为_________的著名词人是_________。
7.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此联题写的是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人名)。 “后主”指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人名)。
8. 写出下列评语评论的作品、作者及时代(朝代)。
①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苏轼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评的是哪朝哪位诗人?
9. 下面是某中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里面犯有两处文学常识识记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迷恋金钱,金钱至上,必然导致人性的沦丧。小说《高老头》中的葛朗台因为恋金成癖,可以葬送女儿的终身幸福;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阿巴贡因为财迷心窍而成为嗜血狂。
错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C (A. 但丁是意大利人;B. 李汝珍为清代人;D. 《红与黑》的作者是司汤达)
2. A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
3. B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古代白话小说)
4. A (《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
5. 明汤显祖柳梦梅杜丽娘
6. 柳永婉约豪放李清照苏轼苏辛辛弃疾
7. 宋朝李清照南唐李煜(后主)
8. ①《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
②《红楼梦》曹雪芹清朝
③唐朝王维
知识书中学
有句话说得好:只要你的心,不在叹息里徘徊;只要你的路,不在独步时偏走 ;在激情奔腾的日子里,孤独也是你的风流。这句话充分的体现了快乐的无处不在,只要拥有一颗快乐的心,世界将到处充满快乐!
有人说读书很无聊,其实,只要用心体会,用一种勇于追求的快乐的心情读书,就会发现,其实,读书也很快乐。
日子是周而读复始的单调和粗糙,偶尔来的趣味,可是那种只属于女孩时代的对生活纯美的向往和追求依然在心中顽强滋长,酷爱读书,因为只有沉浸在书海中,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恬淡。 在书中,可以学到无限的知识,哲理;可以弥补人生的缺欠等等。 我酷爱读书,每天手中都会捧着一本书。
现在,我迷恋上了《三国演义》,这儿的诸葛亮机智勇敢;曹操生性多疑;周瑜嫉贤妒才;鲁肃为人老实等等。 我一天天长大了,读的书也越来越多,每次去书店,我都想买很多书,但是看看书价实在太贵了,于是,我每个星期都往书店,图书馆跑。。看《当危险来临的时候》教给我当危险来临的时候要勇敢面对,以及采取的措施,读《生命之谜》让我了解了人类的进化史,和许多人各种奇异的生活习惯。 书,是智慧的翅膀,让人们登上智慧的殿堂:书,它让人们智慧的懂得了世上最难翻越的山是自己,最高的山也是自己,只要我们敢于战胜自己,翻越自己,就是迈出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在书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概让人感受到了自己的智慧和价值。
我在书的陪伴下一天天长大,我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书也教给我做人的道理,书是我永远的朋友。其实,读书就如同养花,有苦有累,有喜有乐,有播有种,有收有获。既需付出,有长知识,这就是读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