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7: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端午节著名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时间过得真快,立夏一过,天气马上热起来了,而今年的端午节也踏着舞步轻快地来了。
走过乡村,每家每户忙碌着,欢声笑语。一阵水汽从锅里漫开,那种醇醇的香味儿扑鼻而来。嗯,清香、诱人,那是粽香,浓浓的糯米味裹着淡淡的粽叶儿的清香。
来到城镇,蓄满水的河道上,有节奏的哨声、鼓声、呐喊声,响成一片,十几条龙舟荡漾在碧波里。龙舟上,十几个青壮汉子,挥舞着手中的浆,喊着号声,奋力向前进发。
众所皆知,端午的由来,起源于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虽说有些神化,但一位诗人,能够被人们近两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着实令人敬仰。
又到端午,又闻粽香,又见龙舟,又祭屈原。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节日
从当今世界的教育趋势来看,各国都很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我国,语文教育回归传统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近年来,一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尤其是在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大中学校园内。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身上肩负着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重任。在平时的教学与研究中,本人发现,从俗语、楹联、诗词曲赋、四书五经、传统美德、民风民俗及语法等各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入手,与语文教学结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时间一长,师生均感“中华文化,妙不可言。”下面我谈点粗浅的体会:
1 传统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可近年来一些人为了赶时髦,过起了洋节日,传统的节日却忽略了。圣诞节各大商场张灯结彩,圣诞老人站在门口迎接各位顾客,门口的圣诞树光彩夺目,商场里到处都是头戴圣诞帽的售货员……气氛煞是热烈。情人节大街上处处是大幅的标语,玫瑰卖的特别火爆……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七夕节,却显得冷落了。
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说:“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有什么风俗吗?”学生说:“家家户户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们互相庆贺,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等。”
我又引导学生说关于春节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为了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我又告诉他们,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相关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人们在这天的风俗是吃粽子、塞龙舟、插艾叶辟邪等。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人们常用“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来象征美好的爱情。中秋节人们观月祭拜,寄托情怀,留下了许多思乡的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在上语文课时,我把这些传统的节日穿去讲,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所以他们上的兴趣盎然。既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加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传统节日的同时,又穿插相应的古诗词,加强了学生对传统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这样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 俗语,古典文学知识在课堂上的渗透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有《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对托尔斯泰独特的形貌特征的描写。学完此课,我在做课堂总结时这样说:“同学们,在如此平庸,甚至丑陋的容貌下,掩藏的是一颗为天下苍生着想的崇高心灵。这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语,大家知道是什么吗?一秒钟后学生齐声高答‘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还设置了一个题目:“从书中的彩图和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大胡子’是他脸部特征中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可以说他是个美髯公,其实我国的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大名鼎鼎的美髯公,你们知道是谁吗?因为是初中生,很多同学的阅读量有限,大部分同学不知道这些古典文学知识,这时我再告诉他们有《三国演义》里的关羽,还有《水浒传》里的朱仝。
3 古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3.1 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是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例如: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悲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爱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兼集天下苍生的远大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书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气势,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王昌龄的《出塞》、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