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

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

时间:2023-05-30 09:2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

第1篇

爱情,是我们永恒的话题,一点不假。年过三十,依然喜欢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坐在电视机前随主人公的心情或喜或悲,甚至会哭得一蹋糊涂,半天都心事重重,仿佛主人公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担忧着他们的心情,猜想着他们的结局。

《幸福在哪里》,这部电视剧深受我们一家人的喜爱。故事不同于韩国剧的人物那样完美,既才貌双全,又家贯万产;既温柔可人,又是窈窕淑女。这样的主人公离我们的生活过于遥远,那是被人们美化了的爱情。如果按照韩国剧的标准去寻找对象,那岂不是自讨没趣。

《幸福在哪里》讲述的是齐若谷和陈剑平的爱情故事。一开始对齐剑平的心理刻画极其细腻,他把一个从农村出去的小伙子身上的自卑被演绎得真实感人。他不敢见到若谷,在他的眼里,若谷就是天上的仙女,池塘里的荷花,只可远远地欣赏。他几次三番地要打消若谷到文化局找他的念头,即便若谷去的目的只是想感谢他,他也想拒对方于千里之外。

而当他得知每星期有人寄信安慰他的母亲,他就非得找到有心人不可。他坐在邮局里等待,啃着干面包,终于在一个夜幕降临的时候看到一个背影在匆匆投递邮件,走上前去才明白齐若谷就是那个有心人,一向知恩图报的陈剑平心理的冰雪开始融化了,他主动与齐若谷去看望那孤寡老人。当若谷希望剑平陪伴她去摄影,他再也没理由推辞。站在幽静的大桥上齐若谷喊出了“陈剑平,你跟我在一起玩快乐吗?”陈剑平心理也不平静了,他也对着大山呼喊,对着溪水呼喊,喊出了压抑,喊出了郁闷,喊出了自卑,一种淋漓尽致的呼喊,一种彻头彻尾的心灵的呼唤。这种声音久久回荡在我们这些观众的心理。

于是他们两个人能否结合就成了我们关心的焦点。若谷母亲的势利,好友的毫不懈怠,剑平的时进时退,优柔寡断,使他们的爱情也岌岌可危。幸亏有好友的两肋插刀,若谷才在母亲的严密监督下离开了家,毅然地决定要与剑平长相厮守。当时的若谷偷偷地来到院子外,像小鸟一样欣喜若狂地扑到剑平的怀里,第二天他们便去领了结婚证。就这样剑平的母亲也来到了这个城市,这个结局我们很庆幸,庆幸有情人终成眷属。

可是生活在一起没多久,矛盾便出来了,婆婆身体不好,又想早抱孙子,还违背常理地要给剑平娶小老婆,若谷忍无可忍,回到了娘家。剑平的母亲得知自己的生命须儿子捐肾才能挽救,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善良的若谷痛苦流涕,剑平此时却显得异常激动,将所有的罪责归咎于自己那相濡以沫的妻子,认为她的离家出走给了母亲致命的打击,甚至在若谷身怀六甲的时候提出离婚。此时的我们忍无可忍了,作为旁观者我们也对剑平的做法嗤之以鼻。孝敬自己的母亲天经地义,可是妻子回娘家也事出有因,他们的爱情怎么可以如此不堪一击呢?

就在我们对着电视里的剑平加以谴责、恨的咬牙切齿时,剑平在医院里出现了,原来他得知自己生命垂危,才狠心同妻子离婚。真情感动着我们,感动着剑平的对手,曾经为争一个处长的位置,明争暗斗的同事也来到病房握住剑平的手,剑平平静地说起往事,坦率地告诉同事自己再也不会跟他争处长的位置了,并祝愿他前程似锦。

一个个场面让我们感慨万千,难得做同事,或许是缘分,或许是福分,谦让一些,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

第2篇

关键词:纪实手法;真实感;即兴之美;长镜头;电影文化

《可可西里》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它的纪实性。这种纪实性有几个方面:故事背景的真实性、电影的叙事模式充分运用了纪录片的“即兴之美”、利用记者的旁观视角和旁白、长镜头的运用等,这几种纪录片常用的纪实手法使这部影片具有了残酷的真实感,并营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震撼力。

一、电影的真实感

1.《可可西里》的真实感

《可可西里》在中国电影中无疑是令人瞩目的,在日本东京电影节获得评审团大奖,在国内也是好评如潮。综合各种不同的评论,大家所一致赞扬的就是《可可西里》的真实感。时至今日,当我再次看过这部影片之后,仍然被这种真实感所深深地打动。

2.真实感在电影中的重要性

其实几乎在所有的电影之中,真实感都是追求的一个起码目标。从电影产生之初,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给观众带来的真实的恐惧感,就像是超出临界点的核子一样注定一爆发而不可收拾。这种真实感使电影迅速普及到了全世界,并在短短的100年间,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总是最先使用到先进的科学手段,使未来展现在人们眼前;在它的世界里千年前雄伟的古罗马可以再现;人类能够自由穿梭时空;曲折的爱情故事得到圆满的结局,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于电影中的真实感。对于大多数电影从其最基本的初衷来说还是要营造一个真实的氛围,并通过在这个真实氛围中所发生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来传达愉悦、紧张、刺激的情绪,从而达到商业、娱乐、政治教化的目的。当电影在试图营造这样一个真实的氛围时,必定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法来实现这个目的,其中纪实手法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纪实手法取自于纪录影片,包括相对固定的镜头、长镜头的运用、“解说加画面”,直线型的叙事结构等等。甚至在科幻电影当中,导演也会尽量的使神奇的故事情节发生在一个长镜头中,以增加影片的真实感。

二、可可西里的纪实性

1.纪实性源于纪实手法

《可可西里》的成功就来自于它的残酷且震撼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正是产生于它纪实性的表现手法。我们来看看,在这部影片中都具有哪些典型的纪实手法?

2.《可可西里》的纪实手法

(1)《可可西里》的故事背景是具有纪实性的这部影片具有一个真实的背景故事,巡山队的原型就是曾经真实存在的“野牦牛队”。早在影片拍摄前几年,关于可可西里“野牦牛”武装反盗猎队就已经通过媒体的报道,引起了国内乃至国际上的极大关注。1997年我国将可可西里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国际上也出台了一些抑制藏羚羊绒交易的法规。多年过去了,素有“野生动物王国”之称的可可西里动物种群数量,目前呈现出增长态势。据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公布,仅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就由保护区初建时的两万只左右增加到目前的五、六万只。虽然盗猎者的猖獗受到了打击,正常的保护机制已经建立,但是“野牦牛队”的故事还留存在人们心中,对于可可西里和“野牦牛队”的好奇仍然存在,这也为《可可西里》的成功预备了一个广泛且深刻的社会基础。虽然导演兼编剧陆川通过影片展现了可可西里恶劣、震撼的自然美,再现了队员们的艰辛,但是实际的情况要比影片中所表现的故事更加感人至深,结局也更加残酷。可可西里,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这里的悲惨与杀戮,这里的真实与震惊,曾经撼动了每一个人的良知。导演陆川无法通过一个100分钟的影片来完整、真实地再现这种震撼,所以他只能选择一个、一个片断来实现艺术与真实之间的结合。(2)《可可西里》的叙事方式充分的利用了纪录片的“即兴之美”纪录片的即兴美就在于这种来自现场的真实捕捉,纪录片的精彩也往往来自于那些若干不经意的瞬间集合。而在《可可西里》中,陆川将这种即兴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打破了类型片或者主流电影常用的叙事模式和故事结构,使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出乎观众意料。这种非典型的叙事方式,使它看起来更像一部纪录片,具有更强的真实感,极大的提高了影片的纪实性。情节一:第一枪。影片一开始被抓的队员强巴被捆绑着坐在地上,无奈的看着盗猎者在剥羊皮,这时“老板”走过来问他:“你是日泰的队员?”强巴说“是的。”“老板”对手下说:“给他松绑。”正当手下低头给队员松绑,怎知“老板”抬手一枪,强巴的鲜血溅了手下一脸,手下也傻坐在那里。这第一枪就来的那么突然,却又那么真实,真实的让人无法接受,但这正是盗猎者的残忍。情节二:记者刚刚进入巡山队,就在当晚突然随队进山,使刚刚缓慢的节奏突然加快起来。情节三:队员追捕逃跑的马占林父子的过程,高原氧气的不足使得快速奔跑的人产生肺水肿进而迅速致死,整个过程来的是那么突然,从奔跑到步履艰辛再到突然倒地,当观众从特写镜头上看到他们已是口吐鲜血。生命在这里是如此的脆弱。情节四:队员赵栋在送给养的途中身陷流沙,几秒钟的时间,整部影片中最为生动、鲜活的一个形象瞬间消失在荒漠之中。情节五:影片最后那残酷而干脆的一枪,是整个影片最为有力的一笔。这一枪毫无征兆,没有废话、一枪就死,整个故事情节嘎然而止,以至于你不得不要再看一遍,才能够相信这样的结局。几个毫无征兆的突发事件使人们相信尽管命运不可抗拒,但没有一个情节是可以预料的。这些叙事形式上的安排,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和心理接受方式。人们总是根据以往电影的叙事形式,习惯性的认为巡山队一定会和盗猎者有上几次激烈的交火,然后经过曲折、艰辛的追赶,最后再来一场决胜的交锋。但陆川却没有让巡山队和盗猎者有过一场像样的战斗,而是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消耗殆尽。整个影片,只有在最后的几分钟我们(也包括日泰)才见到了真正的盗猎者,然而此时的巡山队只剩下队长日泰和记者两人,力量的悬殊达到了顶峰,善恶的对立也达到了最尖锐的时刻,一切都是那么出乎意料,我们迷茫了,结局会怎样?日泰会怎样?善良的人们总是会心存幻想,然而盗猎者的残忍和事实的残酷就这样真实地再现了。(3)利用记者的旁观视角和旁白也是纪录片常用的一个手法影片中记者尕玉始终处在一个客观的跟踪叙述者的位置,观众也得以“经历”了事件的整个过程,犹如置身期间,真实感更为强烈。这种结构方式,起到了很好的视域融合作用,便于观众的接受和理解。记者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他在片中充当的是公共社会的代言人,也是通过他的报道才最终促成了可可西里问题的最终解决。虽然这个手法比较老套,但是为影片最后叙述式的结局作了铺垫,这个手法也暗合了纪录片当中只能单条线索叙述事件发展的客观存在。(4)长镜头的运用是体现影片纪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长镜头就是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不间断的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或事件的镜头,它可以表现空间的完整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场景一:影片中表现数以百计的藏羚羊骨陈列在荒漠之上和数以百计的藏羚羊皮陈列在荒漠之上的两个镜头,毫无保留地表现了盗猎者那种极致的赶尽杀绝的嚣张气焰。看过这种场景的人都无不为这种丧尽天良的捕杀行为触目惊心进而难以平静,让人瞬间充溢着一种极致的愤恨,镜头背后的我们看到的是同时充溢在队长日泰心里的那种誓死抓住盗猎者的决心,正是这种长镜头的渲染使观众产生了共鸣,唤起了人们已经麻木的情感。场景二:队长日泰率领的巡山队员乘坐的吉普车在广漠壮丽的自然景观下疾驰,长镜头所呈现出可可西里自然风光的同时,吉普车拉出两道沉重的黄色飞沙轨迹,让人感受到任务的艰巨、沉重,潜移默化中奠定了这必将是一场亡命之旅的开始。场景三:巡山队员全体冲入河中,追捕可能是盗猎者的人群,通过长镜头保留了时空的完整性,真实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追逐场面,给人一种纯粹的视觉体验。场景四:影片最终在冷湖的群山之中,用一个长达三分钟的长镜头完成了全片的拍摄。从始至终展现了一种力量—自然的力量,一种敬畏、一种信仰、一种对永恒的理解。(5)影片另一部分的力量来自于恶劣的自然景观带来的震撼实景拍摄、深入可可西里的无人区,为影片的成功造就了另一个重要条件。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饱含着令人窒息的份量,给予我们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双重震撼。影片取景多在藏北无人区,于可可西里、五道梁的周边地区,此处平均海拔4500-5000米,天气恶劣多变,气候异常。正如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所说:你在可可西里的任何一个脚印可能就是人类留在地球上的第一个脚印。

三、《可可西里》的商业性

1.从电影的文化层面看《可可西里》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目前的电影文化。有人说它存在三个层面:由主旋律影片所代表的主导文化、由商业影片所代表的大众文化、由艺术电影所代表的精英文化。这三种不同的电影形式的社会功能和展现方式也是有所区别的:主旋律影片是目前中国最有力、在文化和行政领域资源最丰富而且影响最大的文化形态,政府直接投资,强调意识形态功能,并有组织的集体化观赏;商业电影以大众喜好为核心趣味,实行商业运作,以追求利润为投资动力,靠宣传手段来争取更多的观众;艺术电影的艺术形式和理念较个人化,叙事非情节化,具有独特的形式、深沉的哲理思考、个性化的历史阐述和独特的人性分析,这个类型的影片能够公映的很少,大多在电影圈里流行。

2.从电影市场的角度看《可可西里》

换一个角度我们再来看,一个国家电影的进步不能否认艺术电影和精英文化的推动力和先锋作用,但商业电影的健全和成功才是促成整个电影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没有一个好的市场、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中国的电影必将走向没落。那么在当时国内电影行业不景气的现状下,《可可西里》能够取得这样的普遍认可,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了,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样的成功?这样的经验能否对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丝参考?

四、《可可西里》的启示

国内的主流影片和好莱坞的类型电影,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而如今这些曾经的辉煌都受到了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仅来自于电影本身,还有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日益提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心智水平,人们不再满足于主流电影的教化模式和类型电影的造梦形式。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现实压力增大、信息决定生存机会的时代中,人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理会这些模式化、重复的、无实际意义的东西。人们是需要娱乐和休闲的,但人们更需要真实的、有现实意义、能够带来思考和进步的作品。同时,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思考方式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这种进步不时的督促我们要改变。我们必须从固有的创作模式中摆脱出来,不断创新。经过我们对于《可可西里》这部影片的分析,至少在电影创作方面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有益的启示:

1.从社会生活中提取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进行创作

其实不只是电影的创作,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都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一点我认为也可以说是保持艺术创作的纪实性,这种纪实性的概念更为广泛一些。

第3篇

《触不可及》酷爱跳伞运动的富翁在一次意外后从脖子以下瘫痪,一位高薪聘请的全职陪护,总是忘记他是瘫痪的事实,一起疯,一起玩,毫无忌惮地开着他的玩笑,没有怜悯却也毫不岐视,甚至有时候看上去没有那样地尽心尽力,但这两位身份迥异的人却不经意间影响了彼此,成就了一份真挚的友情、一对心灵的伴侣。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略显老套,影片却拍得非常有趣真实感人,音乐很棒,片中的两人的关系描写非常成功,尤其是突出了对生命的尊重、还有理解,对于伤到最深处的伤者,也许身边太多的人给出的是怜悯,是安慰,自以为能深切了解伤者之痛,然而往往你给出的安慰,或怜悯,或施舍,或尽心服侍,最终却只会让伤者更加地想逃离、更加地伤痛,因为你与他并不处在同一对等地位之中,你与他的交流之中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尊重二字,没有读懂对方,心心相通自然也就无法说起,阶层不对等并不可怕,最遥远的距离永远是心灵的障碍。

《人生遥控器》故事内容叙述一名年轻建筑师麦可纽曼努力工作希望成为老板的合伙人以争取更多的时间陪她太太和两个孩子。一日从古怪工程师莫提手中拿到了一支万用遥控器,发现不仅仅能够遥控电视,甚至能够遥控纽曼附近的环境,之后遥控器给他带来的种种欢乐与灾难。人生的真谛,在短短两个钟里以悲喜交错的方式出现。真正的喜剧应当让人笑完之后深刻地反思,本片做到了这一点,来得自然。 你渴望拥有一个控制你生活时间的遥控器吗?它可以让你到达未来的人生时光,也可避开枯燥的生活,跳到将来的幸福的生活。但它只能像影碟机一样快进,却不能倒退或重复回放。这就是《人生遥控器》的前提背景。 这部由亚当桑德勒主演的喜剧喜感十足,通过一个玩味的科幻故事,透出人生哲理。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片讲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与兰彻间的大学故事。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他的特立独行引起模范学生查尔图的不满,他们约定十年后再一决高下,然而毕业时兰彻却选择了不告而别。 十年之后,查尔图归来他找来法罕、拉加,一同踏上寻找兰彻的旅程,一路上,他们回忆起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发掘出兰彻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条是寻找一条是回忆,在交织中,观众看得的是三人从过去到现在的两个时间段的生活画面,这样的交叉剪辑,很难让观众感到乏味,从一条线索到另外一条线索的跳跃,转换的是时间,也是电影类型的某种转变。在回忆的线路中,影片就成了典型的青春电影,爱情友情学业工作,配合上了嬉笑怒骂式的幽默,承载了多少人年轻时的青春回忆。

《月亮升起之王国》电影讲述了1965年的夏天,新英格兰地区的海岸边,一对12岁的孩子相恋、秘密订婚然后私奔到一个海岛上。当整个小镇动员的人都起来寻找他们的时候,一场暴风雨正悄然来袭,这个平静的海岛小镇被搞得天翻地覆,呈现了一场伴随着青涩初恋的盛大童年冒险。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影片中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我很喜欢明线里两个勇敢的孩子之间的爱情,但让我更触动的,则是暗线中的爱情。该片情节简单紧凑,风格低调朴实。但正是在这内敛的皮相之下,蕴藏着对无邪童真强烈的热爱和对纯美爱情执着的向往,以及对烦恼重重的成人世界的讽刺。

《阳光小美女》讲述胡弗斯一家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理不清的问题,可当7岁的小女儿奥利弗听到广播中传来的"阳光小美女"选美比赛那一刹那,他们决定没有什么比小女孩的大梦想更为重要。这个六口之家随即踏上了从小镇阿尔伯克基长途跋涉到加州参加比赛的路途。生活,有时需要肆无忌惮。这个世界就像一个赛场,每个人都有权利站在起点,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占到最好的位置,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奔跑到终点;这个世界就像一条高速公路,每个人都可以上开车上路,可是如果你开的是一辆破车,注定要被别人远远抛在脑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没有权利向着幸福的终点前进,只是,你坚持过没有?

《贝利叶一家》宝拉贝利是小镇里的一个平凡的女孩,但她的家庭有点不一样,父母及弟都是聋哑人,唯一能发声的她在这个特殊的家庭中成为了一个特殊的一员,身为贝利家大女儿的她是最忙碌的,忙着学业又要兼顾着家里的农务,在必要的时候,还要担当着全家人的翻译工作,在大学里为了暗恋的加百利参加了学校合唱团,也正是这一次的无心插柳,彻底改变了宝拉的人生。影片前三分之一的氛围十分欢乐有趣,充满了法式的笑料,以及非常成功的塑造了宝拉贝利这一角色,大大咧咧的个性,率真的样子,仿佛看到了弗兰西斯哈一样的女孩,笨拙但真挚,这样的女孩才是最吸引人最值得珍惜的。露安妮的表演清新自然,没有丝毫矫情或者做作,这也是本色表演的最大优势

《初恋这件小事》典型的童话剧情,灰姑娘和丑小鸭的综合版。长相平凡的女主角暗恋同校帅气的灵魂人物,发誓要变得美丽。通过各种努力终于成为校花,阴差阳错与男主角和男主角的好哥们谱出三角恋曲,最后发现原来暗恋的王子也一直暗恋着她。即使青春不再,年华已逝,在不可复刻的记忆之中,总会有个位置留给曾经的那个他或者是她,珍藏于内心之中的那段回忆,或许苦涩,或许依旧炙热,回味往昔,那丝清甜,总能在瞬间中让人心头春风荡漾,这种直入内心的感觉,万语千言也无法形容。

《哪啊哪啊神去村》它是喜剧,但不等同装疯卖傻的逗笑,而是一种接地气的幽默,承载了冷门职业的汗水与理想,有点类似《盗钥匙的方式》但程度更烈的会心一笑《哪啊哪啊神去村》充满太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小细节,那种轻松又自然而然的幽默非常宝贵,也让电影显出与众不同的趣味。祭典算是电影的最,我们从中窥探日本传统文化的样子。传统在时光里没有变得暗淡,反而充满活力,看着那些古老的祭树仪式,我们热血沸腾时也不由自主地对明天充满了神圣的期待。电影的最后,平野必然面临去留的抉择,而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车站告别和眼泪后,他回到城市,但当我猜出一个烂俗结尾的时候,出其不意的神来之笔让人沉浸其中。春光四溢,就该一头扎进自然里。春风沉醉的晚上,真的处处花香。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弘扬真善美、成长身心灵——论毕淑敏散文的精神特质

姜云霞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摘  要:毕淑敏的散文真实感人,平淡绚烂,朴实中蕴含哲理,真挚的感悟、无穷的韵味以及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了她美好的精神品格、独特的人格气质,读毕淑敏的散文,可以感受真善美,成长身心灵。

关键词:毕淑敏;散文;精神特质

毕淑敏自道是一个“对人有兴趣”的人,这源于她集军人、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于一身的特殊身份。11 年的从军经历和 22 年的从医经历以及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经历,使她看到过太多的死亡和痛苦,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因而对生命就格外珍惜,对人们就怀有仁慈的厚爱。毕淑敏的散文从医学、文学、心理学这三个不同角度去观察人、研究人的特点,最终以文学的形式实现对人的全面关怀。毕淑敏的散文,既弘扬了真善美,又有对身心灵的深层审视。

一、弘扬真善美

毕淑敏的散文感情真挚,心灵美好,歌颂的都是真善美。《提醒幸福》犹如一针清醒剂,生动而深刻地向人们阐释了幸福的真谛,“幸福并不与婚姻、财富、名望同步,它只是你的一种心理感觉,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反映了一种人生态度,是对知足常乐的另一种诠释,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朋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载难逢的幸福呀,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你就会拥有无穷无尽的幸福。《孝心无价》告诫天下所有的儿女们早趁早为父母们尽孝,正如古语所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须及时,带着体温的一枚硬币、数以亿计的金钱,山珍海味、野果小花,盛世华衣、洁静的旧鞋,在“孝”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紫色人形》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对新婚夫妇,在新婚之夜,被恶人点燃房屋烧成了炭人,为了怕对方痛苦,他们从不,用只有对方才听得懂的语言为对方唱歌,突然有一天,男人在护士为他换床单时忍不住了,然后就再也没有声音了,这时女人开口了,她要求护士把她抱到男人的床上,即使挪动很疼痛,也无在意,因为她要永远和他在一起,两具像木炭一样的躯体紧紧的相拥在一起,多年之后,就在他们躺过的帆布单上,仍然留着他们的身形。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爱情,爱的最高境界是为对方着想,生的时候长依偎,死的时候也要永相伴。亲情、友情、爱情,当你正在享受时,请你珍惜,并及时传递,这些真实而美好情感的表达,这些向善的告诫,无不是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弘扬。

二、成长身心灵

毕淑敏散文关注人的心灵,对人生的感悟常发人之所未发,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在她的散文中,读者总能读到她高涨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喷涌的哲思,她以澎湃的激情和冷静的思辨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溢着理性光辉的思想领地,带给读者与众不同的新鲜感,从而使灵魂得到净化。心灵修炼是现代人极为关注的一个命题,成长身心灵方面的书籍及讲座也很受大众欢迎,毕淑淑敏散文中所透射出的淡定,从容,对于现代人浮躁的个性,功利的思想,烦闷的心理是一剂极好的“良药”。《我很重要》是毕淑敏散文的重要篇章,它启示人们认识到——“我”很重要。因为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是不可重复的孤本;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对于爱人,我们的记忆永远和她们缠绕在一起;相交多年的密友,犹如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还有我们的对于我们的事业, “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以上种种,无不表明,我很重要。许多年来,没有谁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明“我很重要”,因为我们从小受的都是“我不重要”的教育。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随处可见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我们受到的都是这样的教育。 “我很重要”的认识是一个富含个性化色彩和主观意味的哲理思考。

在这里,毕淑敏是要启发人们学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学会重新打量自己的人生。散文《每天都冒一点险》、《像烟灰一样松散》、《保持惊奇》、则具有了更多的主体色彩。 衰老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求稳怕变。所以,你想保持年轻态吗?你希望自己富有活力吗?你期待着清晨能在新生活的憧憬中醒来吗?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每天都冒一点险。"有很多的束缚,不在他人手里,而在自己心中。苦乐全在主观的心,而不在客观的事。突破是一个过程,首先经历心智的拘禁,接下来是行动的惶惑,最后是成功的喜悦。每天都冒一点险,你将体会更多的新奇。(《每天都冒一点险》)在最危急的时刻能保持极大的放松,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长期修炼提升的结果。我们常说,某人胜就胜在心理上,或是说某人败就败在心理上。这其中的差池不是指在理性上,而是在这心灵张弛的韧性上。像烟灰一样松散,一样放松,你才会进入到最佳的状态。(《像烟灰一样松散》)保持惊奇,我常常这样对自己说。它是一眼永不干涸的温泉,会有汩汩的对于世界的热爱,蒸腾而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保持惊奇,是用一种新鲜的眼光看待人生,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是对生活的全新理解与感悟,是“苟日新,日日新”的体验。(《保持惊奇》)

毕淑敏是位善于思考的作家,在毕淑敏的散文世界里,总是或浓或淡地蕴含着迷人的智慧和温馨的哲理,韵味悠长。她的哲理不是强加给人的,也不是令人生厌的说教,更不是所谓“卒章显志”的简单化,而是委婉亲切的谈心,让你在春雨的沐浴中不知不觉地认同并信服,使你的灵魂得到洗礼和升华,使你的心灵得以熏陶与净化。

 

参考文献:

[1]莫斐雅. 简论毕淑敏散文创作特色[J].长沙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2]毕淑敏.我敬畏生命的过程——— 毕淑敏演讲与低语[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3]丁航.论毕淑敏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J].枣庄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第5篇

一、电影《挪威的森林》的主题意蕴

电影《挪威的森林》通过一个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少年“我”讲述了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影片中导演通过影像化叙事的艺术手法对渡边与直子和绿子之间的爱恨纠缠进行了叙述,表达了青春爱情的主题,完整地诠释了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社会青年在残酷现实压力下的无奈和挫败感。导演还通过将性、死亡等问题的思考融入电影情节中,展现了年轻人的困惑以及更为深刻的情感与生命的主题。

(一)自我迷失与自我拯救

电影《挪威的森林》以男主人公渡边的青春成长过程为视角,深刻地洞察了日本年轻人情感的痛楚和生命的苍凉,在反复和挥之不去的青春伤逝感中,让观众看到了年轻人的自我迷失与自我拯救的过程。电影以倒叙的叙事时间模式开始,影片开始是37岁的作家渡边乘坐波音747飞机的场景,飞机即将在汉堡机场降落时机上的广播中出现了披头士的乐曲《挪威的森林》,忧伤而静谧的乐曲让男主人公渡边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里。随后镜头一转,渡边回到了十几年前的东京,他和直子以及绿子之间的情感纠葛渐渐呈现在观众眼前。渡边的高中同学木月自杀一年后,渡边与木月的初恋女友直子在东京的街头不期而遇,并开始了一段痛苦与挣扎的恋情。导演多次重复呈现了两个人毫无目的地在东京的街头并肩行走不止或停步不前的镜头,这种自虐式散步的场景仿佛举行某种拯救灵魂的宗教仪式。在直子20岁生日的夜晚,两人发生了性关系,然后直子突然间消失。数日后渡边才获悉直子住进了精神病疗养院“阿美寮”。在去疗养院探望完直子回到东京后,渡边认识了活泼、洒脱、野性、充满生机的绿子,绿子的热情追求让他难以抗拒,此时传来了直子自杀的消息,于是渡边陷入了迷茫与困惑中无法自拔。死亡的阴影开始伴随着渡边成长,使他在现实生活中茫然无措,也让他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悲哀和无力。在影片《挪威的森林》中,导演塑造了色彩浓郁的阴性世界和阴性人物,这些人物都被死亡的阴影包围着,直子和直子的姐姐的死、木月的死、永泽的恋人初美的死等,这些死亡成为人物生命中永不褪色的底片,导演用它们展示了年轻人普遍存在的困惑和对生死的思考。这些人物的死亡是人格自我缺失的结果,他们自我幽闭在自己的世界,迷失在如同森林一般的无边黑暗中,他们对现实世界感到绝望,惧怕进入现实世界。在现实中他们无法彻底摆脱自己的意识状态,无法正视和保持自我,忽视了自我的存在。导演将这些人物角色对于死亡的选择抽象化为一则则的寓言,而这个寓言的寓意就是自我的丧失。电影《挪威的森林》的男主人公渡边在身边阴性人物的影响下对社会也曾心存恐惧,拒绝和回避现实世界,但在一步步前行中他清醒地意识到死亡只是一种趋于极致的逃避,根本无法使自己解脱。因此,要为自己重新定位,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处世之道,实现自我拯救。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番迷失自我的痛苦煎熬后,通过重新自我审视和反思,对自我价值进行重新确认和定位,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对自我的拯救。

(二)青春的伤逝与成长的痛苦

电影《挪威的森林》用几个青年人在喧闹年代里的身体和行动求证了人生与爱情存在的可能性,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导演通过对直子生日、精神病院生活、渡边的孤独、在绿子家的时光、玲子弹琴歌唱然后与渡边的最后疯狂等几个小说中的经典情节的场景构建,表达了一种自虐一样的挥霍青春的情绪,透露出一种年轻的迷惑与无奈。在影片《挪威的森林》中,导演还通过对人物细腻的刻画,展现出青年人在青春的伤逝与成长的痛苦中对人生的抉择和对价值观的思考。

渡边作为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18岁的大学生,他是那个特殊时代下青春的迷茫和混乱的代表。内心孤独的渡边有着轻微的自闭,他保持着与世界的疏离感,在面对现实世界时他惆怅而茫然。导演陈英雄对这个人物处理得非常到位,尤其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导演以渡边坐在海边号啕大哭的场景,完成了渡边对直子最后的思念,此时他也做出了成长的选择。这样简单、到位的处理将人物内心的迷茫与成长之痛刻画得淋漓尽致。对于影片的女主人公直子,导演竭尽全力将她塑造成一个孤独、自卑、迷茫的女孩。在《挪威的森林》中,直子是一个比渡边更孤独的人,姐姐和恋人木月的死加速了直子的自闭,面对死亡她没有完成对自己的救赎,而是选择以死亡来逃避现实,在现实与自我面前,直子孤独而迷茫的内心衡量不了自己的选择。影片中的另一个女主人公绿子,是整部电影中最令人眼前一亮的人物,她以与渡边、直子迥然不同的、活泼开朗的性格活跃在银幕上,舒缓了电影压抑的氛围。影片中的绿子是坚强的、积极的,她与渡边、直子、木月等人的孤独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银幕中这些人物的生死、悲喜、迷茫、痛苦都随着岁月和命运无奈地谢幕,展现出青春的悲情、惆怅和成长的痛苦。青春是一种丧失,青春是成长的代价,影片中的主人公在途经这片充满青春的伤逝与成长的痛苦的森林时,经过不断地徘徊和反省最终认清了自我,得到了解脱和延续。

二、电影《挪威的森林》的艺术独步

(一)阳性线与阴性线并存的平行结构

在电影《挪威的森林》中,导演运用阳性线与阴性线并存的平行结构,从故事的现实和非现实性两个层面对原著作品进行了解析。男主人公渡边与直子的交往以及渡边与绿子的交往是电影叙事的两条主线。导演沿着这两条平行的线并行不悖地展开故事叙述,通过种种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幻化景象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电影中的人物也具有阴阳两面的属性,直子温柔善良、多愁善感,绿子活泼可爱、天真烂漫。两个人在性格上形成了对比,相互衬托、相辅相成。绿子的活泼映衬了直子的温婉,直子的深沉衬托了绿子的直率。直子如同一朵美丽却易凋落的花,而绿子则像一株生机勃勃的小草,这种阴阳平行的双线结构凸显了人物的特质。虽然两个人个性迥异,但她们却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她们的青春都是孤独而茫然的。木月和姐姐的死让直子绝望,父母的相继去世也让绿子茫然,渡边游走于两人之间,他既要背负直子的忧郁,也要给绿子以安慰,在绿子与直子的选择中他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之中。影片中这种平行结构也成功地呈现出了同一人物性格中的不同方面。渡边在与直子的交往中深沉温柔、忧郁而痛苦;在和绿子的交往中风趣幽默、宽容体贴,他与绿子和直子的两段情感纠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前进和发展。在电影《挪威的森林》中阳性线与阴性线并存的平行结构,使人物性格的层次更为丰富,也更为深刻地表达出了作品的主题。除了人物塑造外,导演对于场景的呈现也具有阴阳的平行结构,直子所住的远离东京的疗养院阿美寮属于孤寂的阴性世界场景,是非现实性的死亡世界;而东京街头、校园则是现实性的阳性世界。对于阴性世界的表现导演注重象征意义的表达,对于阳性世界则予以具象化铺叙。通过让男主人公渡边徘徊在两段感情之间实现了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的连接,利用两种世界的反差展现出人物的困惑和悲哀,凸显出现代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

(二)独特的叙事张力

死亡是《挪威的森林》这部青春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从一开始就笼罩着整部影片,导演利用人物之间关系,体现了生与死的叙事张力。木月、直子姐姐和初美的自杀,使直子、渡边、永泽等人物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在生与死的选择中来回挣扎。他们在逃避中对生与死有了全新的认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在影片中直子和绿子之间的张力最能够体现生与死的张力,木月和姐姐的死让直子将自己封闭并最终走向了死亡。导演用细腻的电影叙事手法刻画了直子的忧伤和她在生死之间的徘徊,对于绿子的刻画则相对较弱,经历了母亲和父亲的相继离世的绿子,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她的坚韧与直子的茫然形成了生与死的对照。在两个不同的生死态度中,男主人公渡边也领悟到关于“生”与“死”的真正意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是体现影片叙事张力的另一层面。渡边就读的大学是现实的世界,而精神病疗养院阿美寮则是与之相对的理想的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像监狱一样拘束压抑,而阿美寮则是风景优美的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在那里渡边和直子试图战胜内心的痛苦,但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现实占据了上风,它加速了直子的死亡。导演通过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不断切换,映衬出了理想虚幻的美好和现实的无奈。影片《挪威的森林》中的生与死、理想与现实的独特叙事张力,凸显了主人公在经历青春的彷徨和爱情的痛苦之后,获得了超脱生死的领悟和直面生活的勇气。

(三)错位的叙事时间

电影《挪威的森林》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时间模式,导演通过在倒叙的时间模式下三个青年男女灵魂和爱的挣扎与渴望,完整地诠释青春的苦涩、深沉和忧伤。时间具有客观流动性和不可重复性,作为一个心象心理的流动过程,倒叙的时间流程向过去时间寻找了心理倾诉的对象。在影片《挪威的森林》中,导演通过时序的交错与颠倒,以倒叙的叙事时间为主,同时穿插着其他的叙事时间模式,呈现了主人公渡边的心理情绪变化,体现了他向过去时间追忆的心理需求。如在展现直子与渡边于东京不期而遇的情节时,导演采用了倒叙中插入追叙的手法,镜头一转呈现出高中校园的场景,追叙了高中时男主人公渡边与直子、木月三个人的友谊历程。这样的叙事时间充分展示了渡边在与直子见面时的复杂心理。同时影片的叙事时间与故事情节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因果逻辑关系,木月的自杀是渡边与直子关系的隐性纽带,直子与渡边的恋情是渡边与绿子关系的障碍,而渡边与绿子的关系则是导致直子自杀的原因之一。

三、结语

第6篇

电影《新双喜临门》讲的是改革开放农民致富,两家人老一对、小一对恋爱成婚的爱情故事。

靠勤劳致富的老汉老栓早年丧妻,含辛茹苦把女儿春桃养大,自己在劳动之余越来越感到寂寞难耐,就想找个老伴安度余生。乡下能人韩顺要买老栓的红叶石楠观赏树苗从中牟利,答应为老栓介绍对象.先是找了个“一风吹”,又给介绍一个“水桶桶”,让老栓伤透了心。邻村美丽善良的中年寡妇王秀英无意中闯如了老栓的心田,让老栓大喜过望,韩顺没有在老栓那里得到好处,就处处使坏,让老栓与王秀英两人的恋爱横生枝节,让老栓痛苦万分,更让老栓痛苦的是自己的女儿春桃竟然爱上了王秀英的儿子铁柱,老栓又当爹又当老丈人,老栓坚决不同意,他要阻止小一对的婚姻,并实施了很多手段,却未能奏效,这让老栓骑虎难下痛苦万分……最终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这一老一小两对新人走入了婚姻殿堂,两家人合为一家,皆大欢喜。

电影《新双喜临门》是2014年度河南影视制作集团为广大农民朋友倾力打造的一部优秀戏曲影片。故事曲折、生动,人物真实、可信,情节、语言风趣、幽默。

我作为这部电影的摄影师有义务、有责任拍好这部影片。下面就这部影片的构想和拍摄谈谈自己的感受。

电影摄影,是导演构思的最终实现者,一部电影视觉形象的最终产生,是由摄影师和导演所合力完成的,再好的导演,如果没有一个好摄影师去实现他的构思,再好的创意也最终会付诸东流,由此可见摄影在电影生产中的重要性。

摄影师是摄影艺术创作和技术处理的负责人。并领导摄影小组进行工作。他是摄影组的灵魂人物,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和导演商讨摄影机的机位选择,另一个是拍摄的时候负责主要的摄像工作,照明师的工作也需要在他的指导之下完成。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电影摄影工作是一项技术与艺术融于一体的艺术,对摄影师的思维、创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电影生产工作复杂性的特点,摄影师一般会面临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因此一名好的摄影师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只有掌握电影画面造型语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摄影师,才能拍摄出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影片。

我作为本片摄影师而言,我要做的首先是如何拍好戏曲片?戏曲片与故事片它们的共同点在哪里?不同之处又在哪里?

戏曲片电影与故事片电影在艺术处理上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用镜头记录演员的表演,都是用镜头讲述故事。不同之处在于故事片往往用多角度、多景别拍摄一个情节,一个故事,多用推、拉、摇、移突出某一个情绪或某一种气分,镜头使用量大,节奏变化快。光影变化频繁,色彩丰富而强烈感人。戏曲片虽然也用不同角度,也用不同景别,也用推、拉、摇、移,但有自己的使用特点。戏曲有生、旦、净、末、丑角色,讲究唱、念、做、打的表演功夫。这就要求摄影师根据戏曲的特点去设计镜头、运用镜头。比如在一段唱腔里你不能随意切换镜头,只能在某一唱段的接口或过门处切换镜头,不然唱腔就显得凌乱,让人不舒服。还有一些特定的动作表演你不能随意切换镜头,要忠实的、完整地用镜头记录下来,以突出戏曲片的特点。还有戏曲片在演员独自一人演唱大段唱腔时,你用长镜头长时间地拍摄下来,观众也会感到单调、乏味,你用不同机位不同景别都用尽的时候,再用同机位不同景别拍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故事片很少使用这种手法拍摄。

电影《新双喜临门》是一部现代戏曲片,它与古代题材的戏曲片、舞台片又有一定的区别。电影《新双喜临门》的摄影设计是这样的:该片是实景拍摄,又是现代题材,拍摄风格与手段不可避免的会有故事片的某些影子,又要保持戏曲片的样式与特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难题。

在场景选择上,我们尽量选择简单整洁的道路、院落、家庭,并把主要场景如老栓的家布置的有一定的装饰味道,而非故事片要求的那样生活化、真实性,人物的服装要求色彩鲜艳且多样化,在摄影方面我们多用固定镜头尽量少用推拉摇移镜头把戏曲表演艺术家们的表演尽量完整的记录下来。因为老百姓看戏曲片主要看的是戏曲表演艺术家们的表演而不是来欣赏摄影技巧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实践证明电影《新双喜临门》的摄影处理方式是好的是经得起考验的,这在以后的看片会上,戏剧家导演协会罗会长特别认可这一点并提出了表扬。

在电影摄影上,有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等之分,如何运用这些不同的景别来讲述故事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大全景,全景是交代环境的,中景、近景是讲故事的,特写是强调某一件事或强调某一种情绪或一种感觉的。电视剧是以讲故事为主,镜头设置多以中近镜头为主,电影是在大银幕的基础上讲故事,更多地注重情感的宣泄和视觉的冲击力,全景、特写镜头和运动镜头运用较多,电影《新双喜临门》由于是戏曲片,戏曲片不能向故事片那样注重视觉冲击,应在保证讲好故事的基础上主要是向观众展示戏曲演员自身的唱、念、做、打的艺术魅力和功底。所以我们在拍摄该戏曲片时多用全景和中景镜头,尽量完整的、细致的记录下戏曲艺术家的精彩表演,而不是喧宾夺主地去有意玩弄一些漂亮的、花哨的镜头去吸引观众的眼球。

在当今电影中多以冷色基调为主,的别是城市现代题材的电影更是这样。冷调显示现代文明、科技文明。电影《新双喜临门》是一部农村题材的喜剧片,以人物的情感故事为主,又正直拍摄期为冬季,所以我们把电影的色彩基调定为暖色,一是可以避免北方冬季萧瑟的气氛,二是可以更好地突出喜庆的色彩。在选景上我们选定有红墙红门的一家院落为女主角王素英的家,在男主角老栓家我们尽量加强红色的元素,比如在老栓家的院墙上设计一些红色的装饰图案,还在院中摆放了许多红色的植物加以烘托喜庆气氛。在片尾两对新人双双步入婚庆殿堂时,展现给观众的是一片红色的海洋: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地毯、红色的幕墙,还有红色的服装、红色的鞭炮、玫瑰花等等。暖暖的电影画面让观众感到温馨,在暖暖的画面中,观众跟着剧中的人物情感一起欢歌、一起欢笑、一起去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