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乡规划专业知识点

城乡规划专业知识点

时间:2023-05-30 09:28: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乡规划专业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乡规划专业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分析方法;城乡规划;综合素质提升;实践意义

《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是一门年轻且正在发展中的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城乡规划转型背景下,西部地区适应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诉求的《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的开设院校较少,多数学校都在摸索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以期能够实现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建立完善、独特的课程体系。这对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且在城乡规划转型背景下对于推动学生就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符合社会发展对综合专业人才发展的需求。

因而,本文将从课程发展现状和课程发展背景两个方面对《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实践意义展开探讨。

一、课程发展的现状透析

通过对陕西省《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的开设情况及对西安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学习状况的调研与了解,总结出现阶段该门课程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课程设置与学生学习均注重物质空间设计而轻视前期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也急剧攀升。从高校教育角度来看,表现为各高校纷纷开办城市(乡)规划专业,或进一步扩大原有规划专业招生规模。通过调研,了解到各高校规划专业办学背景包括综合性大学、建筑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农林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等,学科背景涵盖了建筑学、地理学、艺术学等,形成了色彩纷呈的课程设置与办学模式。

就西安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成立与发展来看,其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学习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目前,在专指委设定的专业知识体系中,西安科大在城乡空间规划方面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教学体系,包括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设计等课程,在物质空间规划的课程设置方面已较为完备。

城乡规划专业是基于工科学校土建类学科背景而设置的,其课程设置借鉴了建筑类大学的课程体系,表现为学生在大一、大二的专业课与建筑学基本相同,而面向城乡规划分析能力的训练缺失。具体表现为在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分析类课程上还有所欠缺,包括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城市系统工程以及信息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等内容。而这些分析能力正是土建类背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所欠缺的。因而积极完善规划分析类课程的内容对于优化《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体系、进而增强整个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大有裨益。

(2)从学生角度来看,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注重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O计而忽视定量分析的问题,表现为在规划设计理念与图纸中出现错误、与现实情况不符、设计的随意性较大以及未遵循规范等系列问题,这都是理论基础不扎实、不牢固的表现,也是缺乏必要、可靠的前期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的表现。另一方面,通过对近几年学生在就业和实习过程中的调研获知,在实际参与项目过程中,学生都会遇到规划前期分析,但他们往往无从下手,认为定量分析比物质空间规划更有难度。可见,此方面知识欠缺或基础不牢固已对学生的工作信心和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

2、课程开设与授课内容参差不齐

针对本课程的开设及教学内容,笔者对陕西省内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做了调研,发现开设此门课程的学校并不多。有的学校开设了《城市规划系统工程》课程,主要讲授统计数据的定量分析、决策分析方法、线性规划方法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等;有的学校开设了《城市分析方法》课程,课程内容以基于excel的数据分析为主;有的学校在研究生阶段才开设此类课程;还有的学校则尚未开设此门课程,但鉴于对这门课程重要性认识程度的提高,也正在积极筹备开设。可见,在陕西高校中,《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的开设及授课内容情况参差不齐,且已开设此课程的授课内容也相差较大。究其原因在于,基于多学科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而该门课程的知识点在专指委的专业体系中也比较分散。因而将与《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内容相关的散落在城乡规划学科和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应用数学等相关学科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整合,形成适用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

3、课程教学大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素质提升的需求

西安科技大学上一版制定的《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教学大纲将本课程定性为“培养学生对城乡规划基础问题的搜集和分析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调查分析方法的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课程。该课程性质明确了社会调查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诚然,社会调查是城市规划分析方法中的重要内容,但将其列为该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似有不妥,且与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城市规划社会调查》课程内容重复较多。

二、课程革新的背景探析

1、专指委明确了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下简称专指委)作为国家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指导部门,近年来围绕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改革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把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其制定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明确提出,“城乡规划专业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理念,以城乡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以城乡土地使用为对象,通过城乡规划的编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建设实施的管理,实现城乡发展的空间资源合理配置和动态引导控制的多学科复合型专业”,其目的是培养适应国家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城乡规划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而,复合型专业性质背景下对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诉求就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其知识结构中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地理学、统计学、应用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分析方法;在能力结构上要具备剖析城乡发展现状和预测社会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能力。

2、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设置提出了人才培养标准亟需提高的诉求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将“城乡规划学”增设为一级学科,这就意味着城乡规划教育要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模式转向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社会综合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即要求城市规划教育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应重视综合技能的训练。综合技能的训练既包括基本空间设计素养的培养,更应包括规划实践分析能力的提升。规划分析是规划设计的依据,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分析,规划设计将会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最终会导致规划成果落空,造成资源的浪费。因而在一级学科设置背景下,城乡规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绝不是只会表达物质空间的“画图匠”,而应是具备综合分析和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诚然,综合分析离不开具体分析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3、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传统城乡规划分析带来巨大冲击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城乡规划行业迎来了分析方法在内容上的革新,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传统分析方法,还要掌握运用新型分析工具快速收集、处理、使用大量数据的方法,如ArcGIS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这使得城乡规划定量分析的层次和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城乡规划教育角度来看,教师要注重分析方法课程内容的建立与新方法动态的跟踪,学生要注重从课堂和课下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规划分析水平,使自己具备科学、精准、前沿的综合分析能力。

4、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明确了该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西安科技大学于今年开展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紧抓这一契机,城乡规划教学团队对人才培养方案展开了多次讨论与修改。该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明晰了该课程的先导和后续课程,有利于下一步制定更为清晰、明确的课程内容体系,避免与其他课程的相关内容出现重复而造成的教学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

三、课程完善的实践意义

第2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水管理;国际化人才

双语教学已在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起来,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探索与推进。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城市水管理”双语课从探索到不断的改进已进行3个学年,通过专家跟踪听课及师生交换授课意见,结合专业要求,对“城市水管理”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总结和分析,进一步提高了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明确了教学目的,推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助于更好的地完成双语教学的任务。

一、“城市水管理”双语教学的目的

1.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城市水管理”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用双语教学来完成,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取应有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专业英文资料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通过使用英语进行学科专业教学,授课老师以英语授课,多媒体课件采用中英文对照,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知识,促进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强化对第二语言(英语)的学习和实际运用,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在普通英语教学中不常接触到的专业术语和单词,进而拓宽学生专业学习和交流的界面,增加学生运用英语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用英语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满足社会对专业双语人才的急需。

2.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既不同于普通的专业英语的教学,也不同于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学,更不是外语教学和学科知识教学的简单叠加。通过“城市水管理”双语教学,即提高学生在水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又加强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更重要的是了解国外在城市水管理方面的最新思想、技术和方法。课堂上,授课老师熟练运用课堂用语组织教学,用英语向学生们传授国外最新理念的专业知识,使用学生们已学过的英语进行解析,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老师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以分析,必要时会使用中文进行解释,直到同学们听明白为止。学生们用英语(辅以中文)向老师提出问题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双语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有机会、有环境(课堂要求)用英语的思维构建起一种学科性的知识体系,学生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成为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国际型人才,实现大学毕业生具备在专业领域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也为他们在专业领域出国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3.及时地引入国际上最先进、最优秀的成果与知识。双语教学因其特殊性(不同于专业外语),一定要成为让学生感知世界最新科技与文化的窗口,尽早了解和跟踪世界该领域最先进的动态和进展。由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绝大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先我们至少20年甚至50年以上,而且文献以英语为主,而我们的专业英语教科书出版周期较长,很多内容较陈旧,因此要想使学生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当做教材,利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将世界最新科技动态传授给学生,并且学生毕业工作后,该知识在本专业领域内再过10年左右的时间也不过时。因此,我们选择国际上在城市水管理方面最为先进的德国的研究成果为学习教材,学习完成后,学生可正确理解和初步掌握水管理的基本理论,初步具有一定的城市水管理的知识;具备最基本的分析水管理问题、解决难题的能力,为从事专业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好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关键

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选(编)好外文教材(讲义),更应让学生用好教材(讲义)。双语教学在实际进行中绝不能形同于专业英语的讲授。专业英语课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增加专业英语词汇量,但专业内容偏重于基础知识;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双语课是要通过英语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国际学科研究前沿的成果等。因此,教材的选择是双语教学的关键。

通过三个学年的授课,笔者的体会是:国外教材的内容、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国外教材的突出优点是实用性强、知识较新,反映了学科前沿,内容层次分明,概念叙述详细,且其习题的质量相当高;但国外教材的编写思维跳跃,不同于国内教材的条理清晰,也不太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对有些内容的说明过于详细,反而觉得累赘。教材内容量大,我们设置的双语课时相对较少,直接拿来使用,无论是老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均感觉极其困难。因此双语教学的教材最好由授课教师组织编写。首先要求,必须有世界该领域最新的资料,其次老师应在该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与研究,最后花大量的时间将知识系统化,做到编写的教材科学性、前沿性和规范性统一。既要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又要兼顾到国内师生的实际情况,达到双语教学的预期效果。

《Urban Water Management》(城市水管理)为自编教材,参考选择和编辑了德国的世界一流水平教授的最新城市水管理的教学和会议交流原版材料。

三、双语教学的特点

1.教师应使用英语进行授课。双语教学要求授课老师具有一定水平的英语能力并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透彻理解教材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与成果,课堂上能够用流利的英语讲解专业知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们利用英语活跃课堂,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英语气息。

2.双语教学不同于专业英语教学和英语语言教学。双语教学中,英语只是作为教学语言,而不是进行语言教学,是教师传播知识和学生互动交流的工具。专业英语教学中,以讲授课文的词汇、术语和英译汉为主,实际上仍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不能充分体现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性。而双语教学体现在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切忌忽略专业知识讲授,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一一解释单词和语法,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部分用汉语再解释一遍。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达到既学习了专业英语,又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目的。教师授课时使用的是英语语言进行教学,传授的是国际上较为先进的专业知识,在难点、疑点部分,教师用英语解析之后,再使用中文讲解,这样做可以帮助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加以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接触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同时学到较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课堂提问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锻炼了他们用英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方法不同。双语教学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照搬国外的经验模式,而是坚持双语教学本土化,教师应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研究,全面了解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四、双语教学课件的要求

“城市水管理”双语教学不是将重点放在单词、句子和语法上,而是在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条件下,为了尽可能地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内容,笔者通过三年的探索认为:

(1)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2)课件英中文对照,幻灯片制作上凸现英文,辅助中文,中英文对照,一目了然,这样做的优点是充分体现出双语教学的特点,节省了讲授很多专业词汇的时间,英语好的同学既学到了最新的专业知识,又学到了专业方面的英语,一举两得;英语差的同学至少也可达到前者的水平。(3)图文并茂。利用各种图形、表格形象地将专业课内容表达出来,这是国外教学中倡导的新趋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有趣,更重要的是将复杂的原理用简单的图形表达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做到这一点,教师须下很大的功夫去理解专业课知识,同时要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五、如何教好双语教学

笔者认为教好双语课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条件:

(1)学校在一定财力允许下,应积极引进专业课外教,既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又能在专业方面有所收获,一举两得。(2)全英语讲授教学式在目前不合适。因为目前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课堂上要想听懂全英语讲授的专业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英语媒介的关系,要认识到双语课的本质是专业课,而不是语言课,语言只是工具和手段,学生学好专业是第一位的。纯汉语讲授教学不应视为双语教学。(3)双语教学不能按专业外语教学方式进行。尽管双语教学与专业外语教学均是用两种语言授课,但二者有根本性区别。双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系统讲授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同时在英语的运用中使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的英语专业词汇和表达方法,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专业外语教学是围绕学生对专业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而进行的,主要内容是借助专业文献来讲授外语语法、专业词汇和翻译技巧等。因而,如果将双语教学停留于课上师生阅读外文专业文献、教师将原文翻译成汉语、讲授一些句式和篇章结构与专业词汇,让学生记忆一些专业词汇、学一些书面英汉互译的技巧,则是对双语教学要求的降低和教学内容的简单化,达不到双语教学的目的。(4)备课一定要充分。外文教材的使用和外语讲授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相当的难度,由此也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肯于花费时间和精力做好备课工作是至关重要的。(5)教学组织上应尽量安排小班教学,并注意师生的双向选择工作。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决定着教学的效果。(6)教师应重视所选外文教材的科学性、前沿性和规范性,尽量选用国外知名作者编写、知名出版商出版和知名高校的知名专业所使用的、新近出版的、在国外著名大学有较宽使用面的高质量的外文教材。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地方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

地方应用型高校因在办学历史、经费投入以及社会关注程度等方面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较大的差异而使其办学水平、师资队伍、实践条件以及生源质量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这导致其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明显不足[1-2]。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如何针对地方高校办学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具有地方高校自身特色、符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在现有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与地方经济产业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专业特色不突出、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教育教学方式不灵活、考核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实验室建设和校企合作较薄弱、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和保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3-5],和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迫切需要探索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河南城建学院是以工科为主、以“城建”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地方本科高校,自2017年开始对标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战略,建设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大学科技园、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河南省城镇综合设计研究院、百城建设技术研究院,搭建了坝道工程医院河南城建学院分院、河南省城乡规划大数据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高分数据平顶山分中心、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科研监测中心、城市固废综合处置与生态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健康食品协同创新中心、尼龙产业技术学院、BIM技术研究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中心等科研创新服务平台等,致力于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本文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进行探讨。

2.1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

人才培养方案是体现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专业教育的依据。河南城建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4年开始设置并招生,人才培养方案经历了2015版、2017版和2019版3次修订,2017年开始探索工程教育认证模式,但还未完全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12条构建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关联矩阵,在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构建了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关联矩阵,但是还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不能够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不科学、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重构了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2.1.1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开展深入分析,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做到了形似,尚未完全契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内涵。经过近2年的实践,不仅使任课教师接纳工程教育认证方法,使得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而且使任课教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内涵理解更加全面透彻。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基于专业认证标准的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力争做到针对学生的毕业要求“明确、可衡量、全覆盖”、毕业要求可以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可以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等3个方面。2.1.2结合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产教融合方式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具备优秀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合理的产教融合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顶层设计上作出合理布局,对接新能源领域的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项目。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探求与企业合作建设研究所、实训基地、共建校企合作课程等,并探求将学生送入企业一线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工作,共同培养拥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2优化课程体系、体现新能源专业特色

新能源专业培养方向涵盖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核能等,学科涉及面广,不同方向要求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同,课程之间跨度较大,基于河南城建学院长期形成的城建类学科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依据学校“依托建设行业、服务城镇化”的服务面向,河南城建学院开设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侧重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应用,偏重于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设计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如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及分布式能源系统等,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在以往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着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学科知识体系不完整、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在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重新整合和规划课程体系,认真梳理课程的内容与关键知识点,着重突出工程能力和设计能力这2条主线,增设了锂电池储能系统设计及应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了Matlab技术工程应用、计算机辅助制图、能源工程管理与工程经济、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等个性拓展课程模块,构建了知识结构完整、课程衔接合理、更能体现新能源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并着力构建风、光、储、输以及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等的全流程新能源应用体系。

2.3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2.3.1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新工科人才要求的实际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河南城建学院新能源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着力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2017版、2019版相比,2021版新能源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分别由31.4%、34.3%提高至35.3%。2.3.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结合新能源专业的课程特点,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采用目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对应有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的理论课程,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即给学生下发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目的去预习课程内容。在讲述每个知识点前,先介绍其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结合工程实际告诉学生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寻求解决方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着力描述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多讲述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思维,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提高其对专业的认知,增强对专业知识应用于工程设计中的能力;课后,通过在学在城建等网络学习平台向学生有关工程设计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打卡,完成所布置的任务以巩固所学知识;在所学课程结束后,安排相关实验、实习环节,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在工程设计中。由此,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以及实验、实习环节4步层层递进地渗透解决工程问题的思想、思路和方法[6]。从而有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2.3.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在开展好理论教育第一课堂的同时,将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以“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理念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学好专业技术理论的同时,通过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还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知识融会贯通。在第一课堂中利用已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初步建立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能力,并引导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创业理念,同时利用“协同育人”“实践育人”方式将学生带入工程实践中来,让学生参与到工程中去,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通过科技竞赛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所学专业知识,并将其有效应用到实践中去。做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创业能力。2.3.4狠抓毕业设计质量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作为学历教育的最后一部分,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是专业素养的凝练和升华,是理论教学转向应用研究的堡垒。毕业设计可以深入反映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新能源专业应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的全周期管理,把好指导教师关,把好选题关,把好指导过程关,把好答辩关,把好诚信关,把好学术关,保证设计质量。在设计选题方面,提倡真题真做,一人一题,尽量选择既能满足课程目标要求,又能联系生产实际和工程实际的课题,强化规范意识,让学生在设计中接受实际工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系统思维能力、学习与应用能力、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在设计实践方面,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查阅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凝练精华的意识,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中去的思维;在创新创业拓展方面,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深入参与一项相关学科竞赛或科研项目,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2.4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虚拟仿真项目为依托,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在虚拟仿真教学方面,充分利用MOOC等线上优质共享实践教学平台内的资源,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搭建虚拟仿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综合性、智能化、开放性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在搭建实践实训基地方面,充分运用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平台,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合作搭建实践实训基地,着力提升专业内涵建设。

2.5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

深化持续改进理念,不断完善专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在校院二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形成自下而上的专业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闭环机制,把“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改革联系起来,把成果导向、过程性评价与教学评价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把持续改进和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与质量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起来,不断加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人才培养各环节,持续提升新能源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3结束语

随着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推进,河南城建学院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新工科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构建一个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适应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仍需进一步强化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项具体工作中并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王祥秋,张玉红,饶德军.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大学教育,2018(2):127-129.

[2]刘楠,杨策.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9):4-6.

[3]黄长军,周青山,曹元志.专业认证和OBE理念下地方高校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21(8):132-134.

[4]李志义,赵卫兵.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最新进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39-43.

[5]李志义.对毕业要求及其制定的再认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