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8: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教育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中,而小学教育改革是重中之基础,推而及之,将会对未来的中学教育带来某些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起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目的性和方法性,从思路上重视,找到突破口,从而使改革惠及千万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符合社会需要。
1.明确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理解,从行动上支持
早在2000年,教育部对九年义务教育主要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应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强调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框架下苦苦摸索小学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出路。这是因为小学教育改革的成败关系重大。
1.1小学教育在全民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家庭需要,更是社会需要。全民教育的目标是为培养合格的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可以承担家庭责任,更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每一个人一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只要小学教育改革成功,就会使小学生们在教育的环境下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感受和认知陌生世界,为教育的继续深化,为家庭的和谐沟通,为适应现实的社会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小学教育改革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是新时代下教育的必然出路。改革和创新永远是一个国家进步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的春风早已吹过,十几年的峥嵘岁月告诉我们的是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万里河山早已改头换面,世界的多彩用言语已无法表达。而我们的基础小学教育却依然在传统的道路上蹒跚而行,教育早已与时代脱节,我们的孩子和他处孩子的区别已看得分明。在这样的现实下和时代里,我们唯有改革才能摆脱落后的帽子,紧追上时代的步伐,站在同一地平线上触摸世界的精彩。唯有改革,小学教育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带来更多的契机,我们要做的就是自觉自主从思想上理解,从行动上支持,让小学教育改革走下去,造福我们的孩子和后代们。
2.改革要有目的性,方向感,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目的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新时代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仅有智商还要有情商。具体体现在:给学生学习教育选择的权利,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知和认知社会的视野,引导学生深入能力学习,促进精神塑造,与家庭和社会合作,让改革更有方向感和目的正确性,不至于导入歧途。
一是能力发展,即智商培养,小学教育基础性的语文和数学教育是智慧教学,是一切认知和沟通的踏脚石。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在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也会不同。因此,小学教育改革必须明确改革是为提升孩子们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承担起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责任。
二是精神塑造,即情商培养。现在社会是一个开放式的竞争而又合作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只有智商而无情商的人,将如何与他人相处呢?每一个人的世界都不是孤岛,都必然与他人联系着而发展。只有在情商上也得到发展,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个性发展,才能更好的融入这个万千世界。
3.小学教育改革要有方法,科学而系统的方法,避免无章程的混乱
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而优化,是事物前进和发展的一种状态,没有方法的改革将是一场混乱,不仅扰乱了已有的秩序,也无法建立起新的章程。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将会使教育改革走上发展的道路,使小学教育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落到实处,有以下几点说明:
3.1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课程是教育的内容和精髓,没有课程的教育是纸上谈兵;
课程内容应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此,课程内容的 选择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从学生的内在要求出发,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要体现出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全球意识,以及对多元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35-02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社会各阶层都必须重视教育的作用。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小学教育从根本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们需要区别对待[1]。众所周知,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左右,农村的小学教育机构数量庞大,农村小学教育这一块是不容忽视的部分,这就要求教育机构必须将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做好。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关系着许多个方面,各阶层如何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也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因为只有解决了农村的小学教育问题,才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让农村得到发展,国家才能更好地、全面地发展。
一、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小学教育问题,使得农村小学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急于解决的问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小学教育的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2]。现阶段的农村小学教育就是,上级教育部门给什么指示他们就按照什么指示去做,缺少一种创新意识与自我意识。而且,小学教育大部分都是以成绩为目标的,成绩决定了一切,学校一味的在追求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会随之只关注孩子成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最终阻碍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而不可能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育思想的落后是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之一。
2.投入资金少,设备陈旧。农村的小学教育投入的资金主要是靠农村自身经济的发展,如果本身的经济不够发达,那么就不可能为教育提供更多的经费,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城市小学与农村小学本来就存在差异,又因为农村自身经济的不发达,就会最终导致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备的落后。这样学生根本不可能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导致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也就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对他们的学习及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
3.农村小学生源的逐渐减少。现在出现了许多这样的情况,农村进城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多人都不想与孩子分开,所以就把小孩带到了城市上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父母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积极主动地将小孩送到了城市更好的学校就读小学,等等这样的情况,这都是农村小学生源减少的原因。部分调查显示,某些农村小学的部分班级只有几个小学生,农村小学生源减少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4.农村小学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不足是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农村小学教师自身的能力有待提高[3]。纵观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机构,大部分学校存在教师老龄化的现象,同时老教师也缺少进修学习的机会,又因自身缺乏进修学习的意愿,因而教学方法也随之缺少创新性,教给学生的知识也是跟不上社会发展的知识;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根本不愿意来到艰苦的农村任教,原本留下来的年轻教师也会不断地寻找离开农村的机会。同时,陈旧的教育方法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学。(2)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农村的环境相对比较艰苦,这就出现了有能力的教师希望到更好的学校任教、剩余的教师抱着混日子的态度的情况。而且现在农村小学教师都是一种能不管就不管的心态,教师怕惹麻烦,最终只能由着学生的性情走。长期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对自己及教师失去信心,教师也根本不能发挥自己的积极引导作用,进而根本不可能传授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
二、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以上谈到了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作者根据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点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的对策。
1.政府应加大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4]。教育是国家的基本,政府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来重视以及支持小学教育的各项活动。那么,政府首先应该做的是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适当的对于农村的经济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农村经济的收入,因为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对教育进行投入与扶持。与此同时,积极更新农村小学的各种教学设备,比如,购买计算机、新修体育场、购买音乐、美术课程需要的设备和器材,等等。只有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新型教育设备,孩子们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农村小学教育才会更好地发展。
2.完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思想。农村小学应该放弃只注重成绩的教育意识,应该积极重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不能过分的强调成绩。以前陈旧的意识只能让学生越学越无趣。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能力的自我开发,自我开发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比如,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主题班会、分组讨论,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加强孩子们的团结合作意识,才能实现他们各方面能力全面的发展。只有转变学校的教育思想,最终才能将孩子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对于农村小学生的家长进行思想教育。目前我国农村人民的素质相对比较低,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不能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积极开展家长会,等等活动,这样来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提高家长的思想素质。这样家长才能重视孩子的小学教育并且对孩子的教育给予一定的支持,学校才能顺利的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教育的效果也才会更加的显著。
4.提高农村小学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农村小学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建设。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待遇,让教师感受到在农村任教的美好,自发自愿地留在农村任教[5]。在教师愿意认真任教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课堂教育方法,运用新课本、新设备将课堂更加有趣以及生动地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产生了兴趣,天马才能更有效率地学习。农村小学还应该注重教师的继续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以此来保持与社会的同步发展,才能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教给学生的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生活打下牢靠的基础。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各界的关注,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已经越来越重要了。教育机构要想做好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就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并不仅仅是成绩的好坏。希望学校及政府意识到这一点,实事求是地对农村小学教育进行调整以及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的小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发展,最终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职教育;中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9-0023-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规划纲要》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一方面要广泛进行职业教育的推广,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地关注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不仅仅是高职教育的问题,而是每个教育阶段都存在的问题。换言之,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出现的问题还与他们所受的中小学教育密切相关。鉴于此,笔者拟通过对高职教育现实状况的分析,来谈谈我国中小学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
当前,由于多种利好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10年将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快速发展期。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紧紧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壮大自己,同时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课堂授课内容太过理论化
中小学着眼于文化课学习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形成了一种惯性的理论学习思维,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逐渐变成了一种依赖,这样也就使学生懒于动手,丧失了探究性实践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也会随着学生的升学出现在高职阶段的学习中。高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差,对教师具有一定依赖心理。另外,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僵化保守的特点,过分看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加之技术型教师的缺乏,使得高职课堂灵气不足,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进程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使高职学生对课堂失去了信心,同时也逐渐地挫伤了他们对实践课堂的兴趣。因此,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就成为当下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职学生职业意识不足,缺乏系统性的职业规划
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当前高职院校也很重视学生的就业状况,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作出很多努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与不足。首先,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整体的连续性。各学校普遍都是只在最后一年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而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校方的就业指导目的太过功利,只是为了提高学校就业率,并没有把加强学生的职业知识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任务,缺乏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这种状况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使他们在毕业之际显示出一种慌乱迷茫的状态。其次,高职教育只重视学生就业一项,而忽视了学生职场道路的指导工作。这也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就业指导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以达到校方规定的毕业生就业率指标,这种做法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而职业道路的指导工作则主要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设定职业目标和实现职业目标,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职场生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有利。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形式化严重,影响学生素质和择业竞争力的提升
从学生管理角度来看,我国各阶段学校教育都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但这恰好又是学校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学校思想教育的理论化、形式化成分严重,容易使学生逃避校园的正常课堂生活,使其产生堕落心理,就业忧患意识也逐渐地消磨。虽然高职院校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比较规范,但学生管理状况确实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如高职教育管理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管理机制存在表面化和形式化等现象,一些管理工作没有深入到基层和学生具体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接受程度低,使实际管理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职教育问题与中小学教育机制落后的相关性
高职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它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但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又不是独立的,它的质量好坏是与作为起点的中小学教育密不可分的。由于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或多或少的传承性,中小学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会对高职教育产生影响。从目前来看,中小学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以考试和升学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很多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都是围绕考试和升学等方面的指标来进行的,并没有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视为教育的核心任务。高考、中考如同一根指挥棒,对中小学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教师的考评、学生的好坏似乎都与分数及升学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应试教育的结果只是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考试机器,而不是一个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这种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学生,不仅没有完善的实际操作知识和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会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狭隘。所以要想在高职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必须归根溯源,从基础教育抓起,这样才能真正富有成效。
(二)文化课程负担过重且缺乏实践训练
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大多数中小学的课程表排满了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主干课程,体育、音乐、劳动技术等课程被严重挤压,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地锻炼,这对日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绝大多数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遇到过高考的挫折,如果在这样一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入高职院校深造,这些学生会产生迷茫心理,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没有清晰的定位。这样不仅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更
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甚至形成潜在的社会隐患。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课程的合理分配,将实践课程的教学规范化,使高职学生尽快找到自己的心理归属,这些对高职教育来说是个比较大的挑战。
(三)缺乏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为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高职教师和中小学教师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任务摊派心理,缺乏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关注。中小学在多年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尽管已经开始关注向学生传授多方面知识,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文化轻实践的现象,教学过程仍显死板,一味地为升学而教学,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教育方式缺乏人性化。同时,过于强制性的校园管理方式又制约了教学方式的变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压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又缺乏社会的广泛认同,导致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机会较少,使得中小学生丧失了职业启蒙的机会。这必然会对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三、以思想解放为突破口,推进中小学教育不断深化改革
近年来,在沿海发达城市出现“用工荒”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办学思想日益深化,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经过多年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当前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这些经验很值得借鉴与推广。中小学只有积极顺应高职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加强教育体制和方式的改革,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着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从当前中小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单一的文化课教学使课堂缺乏活力,灌输式教学方式也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影响了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从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
第一,以全面发展为导向,充分体现每一门学科的价值。当前教育改革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要严格杜绝中小学教育中出现的偏科现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教师,首先应作出表率,避免向学生宣传学科优劣的理论。同时还要推行实践教学,组织一些实践课堂,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借鉴欧美国家的课堂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作为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课堂基本是自由开放的。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自由提问和自由发言可以充分满足其想象空间,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回顾环节,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表演,以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建立一种有差异的、更加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机制。中小学教育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教育,要更多地采用实践引导的方式,使他们形成一种坚定的爱国主义观念。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各类兴趣倾向,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各有不同,过多的强制干预反而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加强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
尽管中小学教育还没有涉及到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鉴于当前愈加紧张的就业压力,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中小学教育理应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中适当地穿插一些职业启蒙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职业观念,而且也可以磨砺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其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一,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观念。对职业意识的认识与态度,决定了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走向和力度。因此,高职教育应该走出重就业指导轻全程职业意识培养的误区,强化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而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首先要使中小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充分体会职场实践趣味的一面,而不是让他们一开始就产生一种畏惧感和挫折感。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小学的职业启蒙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坚实后盾。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有效性教学改革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挑战,有效的教育教学也为小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小学教育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兴教强国的第一步,而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对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直面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实施有效改革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
在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好坏唯一标准的考评机制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标准也受着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和引导变得有效无趣,教师和学生逐渐沦落为传授概念和学习考试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学生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无情的扼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知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人才实践功能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不再是培养有用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了,所以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教职人员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处置能力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小学教师面对新课改教材以及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总部署的新要求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按照书本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在课堂上缺少有效的互动和探索试验。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觉得十分无聊无趣或紧张排斥,他们也许只是本着对教师应有的尊重和被管理者的低姿态,才会忍受着无趣的课堂,其实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外了。所以,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没有捣乱就是听话,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认识。
二、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改革是时展的要求
虽然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势,也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经济环境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纯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了,新的知识体系推动新型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势如破竹。
2.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的发展有着其适应的规律,是一个新老更替、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其规律的本质,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如今,其中的一些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到了该消亡的时候了。
3.小学教育改革是教育工作改革现状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同时构成了教育工作改革的现状,所以小学教育改革打下的基础牢不牢,对教育工作改革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速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决定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组讨论、实践运用、引导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堂大环境中,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
3.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往往被教师以及家长忽略,以至于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所以小学教师一定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应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导,注重各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和思想引领,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4.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有一支综合教学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没有好的教师,一切的教育是空谈,所以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考评评价制度,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师人员教学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学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改革、会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实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教职人员真正得到重用。
结语
小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潮流。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事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9).
[2]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教育管理 改革
一、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应试教育体制是与我国学生人口基数大高校数量少等现实密切相关的,虽然饱受质疑,但是仍是我国在现阶段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模式,包括高考制度在内的各种考试制度构成的应试教育体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是我国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新时期,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的联系交流更加广泛后,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当前我国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更加具备实用性和应用性,必须能够一专多能,素质全面发展,这对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着重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由此,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加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从体制机制高度为从小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动手能力提供保障。
小学教育管理是我国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因素。作为新一轮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环节,改革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先进性和完善性是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紧紧抓住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这一关键,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模式落后
教学管理模式落后是我国小学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也是存在于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小学教学管理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系统,管理模式的落后直接影响小学教学水平。当前,我国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管理手段上行政手段仍是最主要的方式,兼具强制性、权威性和实质性的行政手段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但是却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小学教学管理中缺乏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我国推进小学教学管理改革工作的重要原则,在传统小学教学管理中,学生的诉求、师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切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强调学生成绩的重要性,特别在面临小学升初中压力的五六年级学生中,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在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和教师只能完全依照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余活动,学校都有着严格细致的管理条例。一方面,这些条例为师生的行为提供了指导和规范;但是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师生创造性的发挥。
2.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小学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基础环节,相比于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小学教师无论是在学历、职称、经验还是在薪资、福利等方面均有着天然的劣势,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体现最为明显。城市小学教师特别是重点小学教师大都出身名校,农村小学教师学历较低,有些甚至仅为高中毕业。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思路僵化。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要求小学教师能够具备较高的创新精神,能够更好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掌握更多的教学手段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应用,解放思想,增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三、改革小学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1.全面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当前小学教学管理模式日益僵化且落后于时展及学生需要的背景下,全面改革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刻不容缓。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小学教学管理模式之于小学教育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小学教学管理模式来更好地调动利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最终达到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全面改革小学教学管理模式,首先需要以校长为核心的小学管理者树立改革的坚定信念,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深入课堂,加强对师生的了解,从而为更好地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奠定基础。作为小学教育的总策划者和总管理者,校长在这一过程中担负着最大的职责,小学校长必须加强对本校师生的了解掌控能力,通过深入课堂,加深与师生的交流,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从而将新的教育管理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同时,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必须要始终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联系,将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更加强调通过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重视教师在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为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保障,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唯分数论”的格局,在教学评价环节提出对师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改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关键,也是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重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方面,要在小学教育现有教师队伍中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另一方面,要从师范院校学生培养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重平衡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得以成功的保障,小学教育中教师需要言传身教来给学生更好地树立榜样,因此过硬的教师素质是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就教师队伍素质的构成而言,教师的业务能力和道德素养同样重要。一方面,小学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从而提高自身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个性发挥和创新能力培养,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奠定基础。始终坚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学理念,真正达到小学教育“言传身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要发展起来必须顺应小学教育改革这项要求。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并且具有法律效应,与此同时,还实行免除一些杂费的政策,做到了义务教育。实行这些办法对于我们国家小学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儿童素质的提高也很有帮助。然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些政策在一些地区执行的并不是太好,有些家庭经济不好的儿童还是接受不了义务教育,还有部分学校也有胡乱收取费用的问题发生,这对小学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小学教育自身也有很多问题存在,从教学的观念来看,我们国家虽然一直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已深入人们的观念,所以,对于小学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很多学校只在乎分数的高低以及升学率的高低,对于儿童智力的开发没有足够的关注,这对儿童以后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从老师师资上来分析,与以前相比,师资队伍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水平不高,还有待提升,很多农村地区,因为教学的条件有限,给师资队伍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进而对学生的正常学习带来影响,严重限制了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要注重小学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社会文化,人们的思想得到改变,这也满足了发展中的需要。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了: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的学生也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尤其是最近几年,在他们身上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现象。例:一小学六年级学生因为母亲管教太严,竟然伙同朋友将母亲杀害,弃尸荒野;一学生因为父亲不给钱上网,就与父亲大打出手;还有游戏厅、网吧、溜冰场等娱乐场所,已成为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基地。现在这些学生的所作所为令人咂舌,但细细想来,这跟我们学校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身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工作总结出,在学生的德育工作方面做得还不是太好,老师的顾虑在于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好了,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时间。由于存在这样的心理所以发生了很多让人心痛的案例。在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才是重要的核心,在教育工作中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所以,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加强起来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二、关于我们国家小学教育发展方向的具体分析
对小学教育进行改革是必需的,重在怎样进行改革,这与小学教育的未来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结合小学教育的现实状况并顺应时展的要求,小学教育改革的方法具体如下:第一,进行素质教育的方向,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提倡的教育就是素质的教育,这对于我们国家小学改革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基础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优秀人才,不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在创新教育方向的改革,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创新是非常关键的,它体现了主体的价值,创新教育存在人的个性的区别,为了每个人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创新教育结合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教育,所以,我们国家小学教育进行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创新教育,小学教育只有进行创新教育式的改革,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与精神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我们国家的事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不管是创新教育还是素质体育场,对于我们国家的小学教育来讲都是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对教学的目标进行改革是首要的,我们国家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对成绩比较看重,对于能力不够重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非常欠缺。只有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再就是改革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前的教学内容只重注理论知识,对于学生动手方面的能力培养非常少,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使之得到有效的提升,必须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构建起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最后还要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同时,运用高科技的教学方法,优良的教学条件对于小学教育改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教育非常的重要,然而,改革也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事情。小学教育改革要顺利进行,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小学教育定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作者:鲍哲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国外;教育发展
一、国外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从教育内容上来说,美国中小学的教育内容由各州制定基本纲要。在多数州由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决定学校的详细的教育内容;从教育目的来说美国的中小学课程是以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作为重点,同时帮助儿童发展一股的社会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从课程设置上来说小学所设的科目有英语、数学、社会、自然、外国语、美术和应用艺术、卫生和体育等。现在大多数州都作出规定要对学生进行测验出教师负责评定分数并决定升级或留级;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小学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相对来说在低年级强调小学生的活动运用“发现法”比较多。在小学教学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闭路电视、录音机、电影、幻灯、语言作业室和微型计算机等已被广泛地使用。
二、国外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历程
1、美国。美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可以从课程理论的变革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和学科中心课程作为美国课程理论的三大流派,在不同程度的历史时期主宰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方向,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历经 4年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 《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教育标准》全面体现了美国把科学教育植根于中小学教育中,从根本解决国民科学素养的指导思想[1]。
2、日本。近百年来,日本进行了三次重大教育改革。一是明治 维新之后颁布实施的近代学制;二是二战之后全面学习美 国的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三是 20世纪 80年代的面向 21 世纪的全面改革。日本1987年学校课程的全面改革是面向21世纪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要主让学生掌握人的形成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内容,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根据这一方针。1987年11月,日本学校课程议会提出了改善课程标准的4项具体目标:培养情操高尚、体魄健全的人 ;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学态度和能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注 意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础的基本知识技能,充实 发挥个性的教育;加深国际理解,重视培养尊重日本文化与传统的态度。
从外国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模式的变革呈现出的一种从单一到多样的趋势。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 “传统教学模式 ”主导的教学实践到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问题教学模式 ”的教学实践 ,教学模式 。直在“传统 ”与“现代”之间来回做“钟摆运动”[2]。
三、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经过对国外中小学教育历史的了解,我们了解到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从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他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因此,实事求是地了解他们在这方面的做法 ,对于我们实现“科研若校 ”,推进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对待还孩子方面,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或者说家长和孩子比较平等。有一次我们去一个白人家庭做客,主人家里的一位孩子很有艺术才能,主人很想让他的孩子给我们展示一下,但孩子不愿意,主人只好跟我们说对不起,丝毫没有责怪孩子的任何表情。家长总是给孩子许多鼓励,表扬。即使批评也是以理服人,孩子若有一点进步就给予很大的鼓励。可以说那里的孩子是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在学习上,澳洲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不会太在意。他们允许自己的孩子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不会逼着孩子去接受自己不喜欢或者是不愿意做的事情。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方面,中国教学方法主要是满堂灌填鸭式的传授知识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西方主要是寓教于乐注重引导循循善诱每个孩子都可以施展自己的天性注重创造性的培养。
东、西方中小学教师角色定位不同,中国的孩子被要求要尊敬师长上课不得顶撞老师见了老师要主动问好甚至行低头礼。说老师讲错了是最大的忌讳如果让老师下不来台的话会被严肃批评。而西方学校师生是朋友关系老师和学生见面像朋友西方学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在我的观点看来,老师不是总之对的,应该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西方的课程设置比较灵活,注重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中国的中小学课程设置方面实行统编教材、追求标准答案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视英语和数学,这点上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这点也与迎合了我国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旭红,许红峰.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学校体育的影响福建体育科技第23卷第2期
[2]教育部重点课题“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研究”研究成果述评
关键字:小学;教育理念;教育管理
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起点与基石,也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就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协调组织教育队伍,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成为每个教育教育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小学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浅析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改善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建议。
1.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要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在教育方面,目前好多学校都选用来了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然而在教育管理这方面却没有拿出足够的重视,首先表现在教育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其次,存在个别小学,特别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小学,将行政管理工作与教育管理工作混为一谈,遏制了管理层职工的主动意识;最后,部分学校的用人机制和淘汰机制不完善,甚至出现专业与岗位不符的现象。
(2)教育管理观念落后,过分的依赖既定制度,教师与学生均不能突出个性。教育管理观念对学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小学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管理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然而我国大部分小学却没有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仍然继续沿用陈旧的教育管理经验。例如,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其教学过程中航不能与这一原则出现一点的偏差,教师的独树一帜会被领导谴责和压力,学生的离经叛道会被教师制止,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都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任何教学创新。这样就会造成很多有利改进工作无法进行。
(3)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尽管我国已经实现小学教学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多年,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仅仅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仍没有完全抛弃应试教育观念。小学教育时期作为一个小孩最为重要的成长阶段,完成了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蜕变,衡量一所小学提供的小学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保证每一个小孩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只是过分的重视文化课培养。
2. 改善目前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建议。
(1)重视对人的管理,完善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建立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是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学校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对人的管理,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要以客观的、长远的、发展的角度考虑学校的发展,不能将教师看做简单的教学工具和管理对象,而要将其看做有发展需求的人,所以应该定期对教师、学校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学校应该设法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效率,多招收一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不断完善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
(2)转变陈旧观念,开放管理模式,树立新型的教育管理意识。开放管理模式的理念在于将原本以管理为主的管理方法转化为不断解放和发展思想,尊重和鼓励老师,坚持以人为本的一种侧面促进型管理方式。改变单一的监督方式,将民主化、自主化的观念引入教育管理领域,改革相应制度,同时也要加强和改进教师的工作评价体系,促进校方和教师的沟通,协调学校和老师的关系,鼓励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不断促进教师的能力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果。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系。小学时期作为一个人科学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为课程教育的选择决定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内容,因此,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科学合理的设置小学课程。因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创造性和多元性,所以学校应该抛弃传统过分重视文化课的观念,根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管理要求,从儿童阶段的生理发展特点出发,积极构建适合小学生的新课程管理体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4)学校教育管理者要善于走进课堂。听课、评课是教育管理者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为通过亲自去教室听课,管理者通过听课、评课可以挖掘其背后潜在的管理问题,可以发现人才,优化教室队伍。例如,学校教育管理者只有通过走进课堂才能清楚的看到哪些教师适合哪些兴趣小组的活动、哪些教师适合哪些年级的教学、哪些教师适合哪些科目的教学,进而分析每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个性特点,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做到知人善任调整工作岗位。因此,小学教育管理者必须坚持用主要的精力和时间去听课,并设立相应的听课评课制度,实现对课程改革的前沿领导。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管理关系到我国启蒙教育的最终成败,关乎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作为小学教育管理者必须积极探讨改革的新途径,摒弃原有错误的管理观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力争早日建立完成高效的教育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振国.探析新课程下的小学教育管理[J].教育与管理,2000(3).
[2]张延松.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考试周刊,2008.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程调整;课程改革;研究
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小学生相比,我国小学生综合能力并不算差,但却明显缺乏想象力,动手实践能力也不足,甚至无法处理身边简单的事件。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应该拥有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但是,现如今的小学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远远不足,无法满足小学生对于生活知识和学习资料的需求,当前的小学教育课程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才可以凸显小学教育的真正意义,为小学生日后有步骤地展开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一、小学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小学教育课程对新时期的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小学生不仅要学习好,还要德智体美劳样样出色、全面发展,小学教师也需要具备高尚的教学素养和思想品德,不但要拥有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专业之外的基本常识,此外,还须要具备符合新时期教师要求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心理素质能力等。由于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时代创新理念、全新教学精神的小学教师,因此,广大小学教育课程的设置需要考虑上以上的方方面面,才能保证小学教育得以顺利发展。
但是,应试教育始终在我国教育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小学到大学,甚至走向工作岗位,家长和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成绩,常常凭借学生的成绩去断定学生是否是人才,只要成绩不好就认定学生不优秀。与此同时,广大中小学也常常以成绩作为评估教师教学能力的指标,甚至将成绩作为教师评优和晋升的主要考核标准。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的自由发展,还导致我国教育渐渐步入恶性循环。在国家、学校、教师、家长都视成绩为重要标准的背景下,小学教育课程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枷锁,小学生也无法拥有和国外孩子一样自由的学习环境,不能带着兴趣去学习,自然无法将学到的东西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学教育课程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出它的教育意义。
与众多行业一样,教育行业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小学教育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因为,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受到的教育,可以影响这个人以后的身心健康,也是对外界形成最初观念的黄金时期。小学阶段学到的基础知识,形成的学习思维和交际方式,都可以对人的生活、学习产生极大影响,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努力方向。良好的小学教育能够为一个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之路扫清障碍,促使他离成功越来越近,而小学教育课程的设置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实施小学教育的必经之路,因而,广大小学开始重视小学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力求在课程设置上更贴合实际,可以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就目前所了解的情况发现小学教育课程设置、教育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基本表现在以下方面:(1)课程设置有待调整;(2)课程设置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3)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4)新课程教学理念还未得到进一步落实。
二、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途径分析
1、优化课程结构,明确各学科的教育目标
笔者认为,小学教育课程的调整,需要从每一科目课程的调整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为长期的小学教育改革做好铺垫。而优化小学教育课程结构,要以创新为出发点,不仅要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还要在实际课程设置、结构安排中落实改革。小学教育中的语文、数学、英语是小学课程的主要科目,也是小学教师最重视的科目,而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则作为次要辅助课程,为小学生学习之余增添乐趣。进行小学教育课程改革,要明确主要课程和次要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好主次课程的设置,不可因为学期教育任务而随意压缩小学生的副科课程,不可随意剥夺小学生学习副科的权利,应尽量在完成主科教学目标的情况下,给予小学生娱乐、轻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课程的实践性
展开小学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笔者认为小学教育应该与今后的中学、大学教育相互融合,借用中学以及大学先进的教育方式,将小学生课程考核划分成两类,即考试和考查。考试从原来的主体地位,变成考核中的一部分,而考试的内容还是小学课程,只是除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之外,还须增加人性化的考查科目。在这样的考试理念引导下,小学生可以跟随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辅助课程进行学习。比如,喜欢唱歌的小学生可以选择音乐相关课程,喜欢画画的小学生可以选择绘画相关课程,喜欢运动的小学生可以选择体育相关课程,而喜欢游戏的小学生可以选择电子计算机课程,喜欢自然界的小学生可以选择科学课程等等。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小学生可以按照考核要求进行实践考核,在展现自己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的同时完成学校规定的考核任务。
3、突出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延续性持久性
尽管许多小学教师看不到教育的持久性和延续性,但是教育的境界始终是没有边际的。小学教育课程的时间是有限制的,但是小学教育的精神是无止境的。只有从一开始促使小学生形成永久性、持续性的终身学习观念,才能彻底帮助小学生走出我国应试教育的牢笼。因为小学生受到的小学教育有限,因此,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培养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仅如此,小学教师还要经常对自身教学行为展开反思,建立教学、育人的正确教育观以及终身学习的学习观,不但要在短时间内传授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如何自主发现问题、如何自主解决问题、如何对自身学习进行反思等,在长远小学教育目标的引导下,与小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起成长和收获,促使小学生从思想上到精神上,认识到终身教育的作用,帮助小学生适应新时期的学习环境。
三、结语
一直以来,我国小学教育都呈现出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景象,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可以培养小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抹灭了小学生想象和创造的天性。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并不是没有优点,而是已经不符合新时期小学教育的要求和趋势,全球教育大背景下,小学教育课程调整和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广大教育人士及小学教学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理念和体制,从教学中的细节着手,才能推动小学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孙杰明.英国小学课程发展与变革的历程、特点及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5).
[2]苗雨,李国强,黄芹.浙江省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其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4).
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是我国现代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制分为三级,即小学教师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初中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培养,高中教师由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教师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而且这一过渡尚未完成,于1990年代后期,又开始了由二级师范教育向一级或是新三级﹙专科、本科、研究生﹚师范教育过渡的研究和实践。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将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到2020年,教育部规划小学教师将总体上实现本科化。开创教师教育培养的新格局、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层次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思路。
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在美国,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了小学教师应具备大学学历,教师工资不以其所任教学校评定,而一律按受教育程度﹙学位﹚评定。随后,中等师范学校数量逐渐减少、消失,被有资格授予各级学位的师范学校和高等院校取代。1949年,日本制定了《教育职员许可法》,规定大学毕业生修完了规定的教育课程,才可取得小学和中学教师资格证。在英国,小学师资主要在大学培养。在法国,设立了教师教育大学中心,实施一元化的师资培养,开设以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二年制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在德国,各个州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小学教师基本上是由高等教育机构来培养。总之,世界各国迅速发展教师教育,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对从事小学教育的人才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学教师培养层次上移,向着高起点、高学历、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师范学校逐步减少以至消亡,而被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所替代。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路径
(一)明确高等教育专业内涵,强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征
专业作为一种建制,一种知识生产、传播与分配制度,一种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规定着知识范围的边界,规定着教育资源的分配,规定着人力资源的结构与流向。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着突出重要的地位,高等教育就是建立在普通基础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世界高等学校的专门教育实际上是“根据学术门类划分或职业门类划分,将课程组合成不同的专门化领域。”[2]专业建设,对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间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置,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今天,把握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发展特征,对促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强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征,避免外延扩大。我国高等教育专业主要是根据社会需要而设置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专业自身规范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应该根置于大学文化的沃土,应坚持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方向。在美国,小学师资的培养,一般在文理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进行,专业认同度高。然而,在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相对于传统师范本科专业来说,专业特征不明,学生专业归属感不强,专业认同度不高,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不是中师、专科教育的简单升格,亦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师范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了增加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一些高校拓展了专业外延。这种做法,出发点无可非议,实际效果则适得其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特征,明确小学教育的专业方向,防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双专业”的倾向。
(二)树立现代教师教育理念,强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教育呼唤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核心之一乃是科研素养,这是教育改革的原创潜能,也是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而不是脱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因而“行动研究”是很好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作为教育实践者的小学教师应该在行动研究中要不断地检核、修正、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且教师集各种角色于一身,研究者、观察者、访问者、分析者等,更要随时反省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做技术性的反省,更要做实际性、批判性的反省。
(三)融合科学与人文精神,形成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完美人才素质结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关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其实是个老问题,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圣贤对这个问题即曾有过精透圆通的见解,他们认为,道德为目的,经济为工具,道德为立国之本,经济为治国之用。[3]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承载和导引人类社会前进的两条轨道,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两者之间有着互生共补的关系。科学精神的弘扬恢复了理性的权威,人文精神的倡导重新树立了人的尊严,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两者并重,社会才能顺利前进。完美的人才素质结构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融合。完美人才要通过实施完美的教育来培养,完美的教育就是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实施完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前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哈佛大学研究表明:人生成就至多只有20%归诸智商,80%则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意志力、自信心、控制情绪、人际关系、团队精神、自我激励、思考方法等。[4]对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来说,强调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强调人文科学的教育;既要培养较全的科学素养,又要培养一定的人文素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需要具备诚信、正直、积极、乐观的品质,通过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应该体现综合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重视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这一课程结构的调整,意味着对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小学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四)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服务面向,把握人才培养特质
服务面向是指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范围和层次。服务面向是专业发展的基石,亦是高校办学理念、水平、实力的特定表现维度。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置,并没有改变培养小学教师的宗旨,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要立足小学教育,服务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一个组成部分,培养高规格的小学教师,它的服务面向是小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定位于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和研究型的小学教师。把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特质是确保人才服务面向的前提。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牢固的小学教育专业思想,高尚的道德修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熟悉小学教育,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教育管理人员。关于小学教师的特质,国内外的学者曾做过一系列的论述,多关注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或小学教师的特殊性等。我国学者顾明远教授指出,小学教师的培养由中师提升到本科层次,首先要全面提升职前教师的文化底蕴,其次是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应该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情感。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教师通过各类课程和活动引导儿童向真、善、美的方向和谐发展,因而小学教师应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且对其性格、气质、敏感及应对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也很高。[5]小学生处于未成熟阶段,其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因此,教师品行端正、人格高尚,对学生能够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五)以多学科为支撑学科群,建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我国师范教育体制中是一个新兴专业,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明确专业建设的支持“学科群”,打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石。所谓的“学科群”,从高等教育专业与学科目录来看,它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的集合。“学科群”的大小不仅与同级次的学科数量相关,还与所含学科的类目级次相关,学科的级次越高,学科的口径越大,学科群中学科的容量就越大。有时某个学科下设若干个专业,有时某个专业又需要若干个学科支撑。学科以专业为基础,专业以学科为依托。着力建设好支撑学科,建立学科交叉平台,形成新的学科专业生长点。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应该有强有力的学科群的支撑,它承担着教师教育的任务,其专业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小学教育专业属于多学科支撑的一个专业,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理学、史学、健康医学、音乐、美术等。[6]小学教育专业一般设置在初等教育学院或者是师范学院,它是一个多学科支撑的学院,决定了其需要以一个综合性、多学科背景的大学作为依托,这样才利于师范人才培养及学科专业水平提升。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的教育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资源的缺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滞后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是通过学习成绩来作为一个学生的衡量标准,充分暴露出应试教育的弊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比较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这就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形势背景下,很多学校普遍由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而导致教育资源比较缺乏,此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过于统一化和刚性化,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基本忽视,学生的学科成绩被作为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评定依据,而且教师评优、加薪和晋升都与学生成绩挂钩,教学评价太过形式化,造成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价值评定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偏激,对小学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注重文化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对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逐步由人才专业知识向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方向转型,但是,我国的很多小学教育仍然主要是以文化教育为主导,注重文化课的学习,注重学生智育的培养,忽视对素质教育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缺乏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科目,这是与学校培养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3.落后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又一主要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可是,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管理观念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后的管理观念导致教育管理手段和方式无法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对策研究
针对在教育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几条策略来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进行提高:
1.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首要任务
管理理念在小学教育理念里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思想的创新是教育思想观念创新的开始,在一个科学的、创新的管理理念的引导下,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和道路,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是由创新的教育管理机制来决定的,管理创新是建立在教育研究和办学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坚持创新的、可持续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学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优势,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
2.注重教师综合素质和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重要内容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和引导者,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创造性的影响的,通过教师进修培训进行继续教育,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教师实施因材施教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此外,管理人员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应该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组建一支具备科学现代、创新观念、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管理人员队伍,是教学管理工作能够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这些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是相当重要的。
三、总结
摘要:本文首先对中美教育改革发展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然后以中国河北省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美国新墨西哥州一所K12学校为例,从跨文化的角度思考中美教育改革中课程设置问题上取得的成绩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分析发现中美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了其中小学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结构设置、课程资源分配和课程特点之间的不同,以中国河北省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例的我国中小学教育通过对国外教育模式的学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应试能力的注重更多的转向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中美教育改革;课程设置;跨文化思考
为了比较和分析中国河北省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与美国新墨西哥州某学校课程结构的文化差异与不同,本文选取美国新墨西哥州这所K12学校为例,分别介绍中国河北省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美国新墨西哥州这所K12学校在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和课程特点上的文化差异,并对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最后为我国教育行业的该和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中国河北省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与美国新墨西哥州某学校
课程结构的跨文化思考美国新墨西哥州这所K12学校在课程结构上通过设置EALRs标准来规定基本学习的课程目标,这些目标描述的较宽广,抽象。另在每一基本学习下,则再进一步列举数则所谓的学习成效标准,此目标从低年级一直沿用到高年级。以「写作为例,写作之基本学习有四:1.清晰有效地写作;2.依不同的对象和目的以各种方式写作;3.理解和运用写作的过程步骤;4.分析和评鉴作品的效能。在基础学习上进一步的学习包括以下三个标准:1.能够以不同方式写作,包括小说,论文,诗歌,评论,故事和工具性文章;2.能就选定之对象加以区辨,分析和写作;3.能就各种不同目的而写作,如说故事,对文学作品表达分析性回应,以及提出具有说服力观点(CSL,1996a,1996b)。对于中国河北省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来讲,小学的课程结构主要还是遵循中国的应试教育,比以往只注重分数的教学目标有一定的改善,课程的设置仍然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上,但是教学的内容已经从对应试能力的培养转向了学生理解思考能力的培养。与美国新墨西哥州这所K12学校相比,中国河北省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同样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理解和思考能力相同的学生。
二、中国河北省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与美国新墨西哥州某学校
课程资源的跨文化思考新墨西哥州为提升学生成就,增进经济竞争优势,新墨西哥州自1992and1993年教育改革法案以来,推动了中小学教育课程的标准化,丰富了中小学的课程资源。除于1995和1996年颁布称为基本学术学习要求(EALR)的各科课程标准外,亦实施新的全州性学生学习成就评量,教学证书制度,并对各学区及学校提供各种经费补助,专业发展及技术协助方案,以落实课程标准。课程的标准化使得不同学校和不同老师之间有着更多的交流和分享,这使得教学的资源有了极大的丰富。中国河北省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河北省大部分范围内,很多学校的课程都能达到同意的标准,老师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实现了教育和课程资源的均等化。
三、中国河北省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与美国新墨西哥州某学校课程特点的跨文化思考
对于美国新墨西哥州这所K12学校来讲,其课程特点主要在于它纲目式地指出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内容要素。例如,写作课第二项基本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钟:各种写作方式,对不同对象而写作和为不同目的而写作。各学科每一基本学习下的每一关键课程内容,预期学生在不同年级应展示的具体成就指标;然而,此三阶段的成就指标叙述,强调其学习的积累性和发展性关系。所以,各科的学习成效标准是K-12年级的课程目标,而关键阶段成就指标是各科的每一阶段课程目标。兹以表1,例示华州各科EALRs关键阶段成就指标之结构与呈现方式。可以看出美国新墨西哥州这所K12学校对每一门课程的每一个阶段要求达到的目标有着明确的要求和标准,而且这种标准能够充分体现和激发学生和教师的能动性,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动脑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自己个性和独立表达问题的能力。与美国新墨西哥州这所K12学校相比,中国河北省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对其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了活学活用的目标:首先,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小学期间老师讲授的主要是名人名家的作品,通过这些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其次,我国目前小学教育充分培养了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最后,这也与我国中小学生的家庭环境有关,家长逐渐开始重视对小孩子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综合以上原因,可以看出中美文化间的差异虽然导致了其中小学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结构设置、课程资源分配和课程特点之间的不同,但是也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以中国河北省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例的我国中小学教育已经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宋晓辉 侯艳宾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