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社会工作

企业社会工作

时间:2023-05-30 09:2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社会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社会工作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一、企业社会工作的概念

关于企业社会工作定义,学者们还未形成一致定论,而关于其命名角度的争论也使得研究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学者从社会系统角度给予命名,如工业社会工作、职场社会工作、工厂社会工作及企业社会工作;另有学者从社会群体角度来命名,如劳工社会工作、雇员社会工作、职工社会工作。其中以工业社会工作(Industrial Social Work)、企业社会工作(Corporate Social Work)与职业社会工作(Occupational Social Work)较为普遍使用。而名称的不同恰好反映了企业社会工作不同时期与环境中,人们对其关注焦点和具体应用的差异。职业社会工作强调个人在职场中面临的困境,注重引导职业人的生涯成长和转换,在平衡职业与家庭、职业追求与日常生活需要的关系方面提供支持,以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

工业社会工作更加注重企业的人性化管理,使企业在提升员工福利的过程中增强其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从而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意愿,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及经济目标的实现。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分工的更加细化以及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无论是以产业或者是职业角度来界定都明显具有局限性。企业作为经济的载体,出现了跨领域跨国界的大型企业,也相应的出现了各种新兴的事物,打破了长久以来以产业和职业界分的局限。

高钟等在《企业社会工作》一书中将企业社工定义为: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主要在企业内外从事员工的生产适应、环境协调、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的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在员工职业与福利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效率。

二、关于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研究

(一)“厂内模式”

即企业设置专门的社会工作服务部门并聘用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对于实力雄厚的企业而言,宜采用这种模式。此类企业大多拥有雄厚的实力,包括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资金实力,同时对于先进理念的接受能力也更强。在人性化管理和员工福利运动的带动下,这些企业大多更加关注员工的福利与发展。因此在此类企业内设置专门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者岗位提供专业服务,也符合企业的管理理念。这种模式为我国目前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主体,这种模式能够使得企业社会工作介入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然而由于社会工作在国内发展不足,社会认可程度不高,企业员工往往将社会工作者视为资方的管理者和监视者,这些都无利于社会工作活动的开展。

(二)外包模式或契约模式

由于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尤其是企业社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具备建立具有普遍性和统一性的介入模式,应当根据不同企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建立相应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对于中小私营企业而言,由于资金等成本压力中小企业更适用于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在其需要时通过购买的方式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即企业通过与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签订协议,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企业中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活动。这种模式能够节约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成本,在当前情况下能够保证企业社会工作介入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

(三)工会模式

即将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配置与企业的工会机构之中,为企业的工会成员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拥有工会,工会组织相对比较发达,宜采用工会模式。即将社会工作的职能嵌入工会组织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工会组织的力量和渠道开展专业服务。

(四)其他观点

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主要有以企业为本的合作模式与以社区为本的支持模式两种。前者认为应将企业社会工作看作是企业活动的一部分,将企业社会工作融入企业的人力资源或者工会部门职能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在相关部门中任职更好地位员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后者所提出的支持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社区支持系统,另一种是家庭支持系统。顾名思义,这种支持模式主要是依靠社区的力量对员工及其家庭建立起支持网络。

第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社会工作;和谐社会;意义

一、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程度的提高和各项政策的放宽,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民营经济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已发挥出重要作用。

(一)推动了市场化的进程。民营经济从无到有,就天然地与市场经济融合在一起。企业以市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二)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以计算机、通讯、生物工程和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崛起发展,一些民营企业不甘示弱,积极参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民营企业是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国有和集体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大背景下,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空间明显缩小,而民营经济就业持续增长。实践表明,民营企业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稳定社会做出贡献。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二、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民营企业可行性

(一)企业社会工作内涵与界定

1.企业社会工作的内涵

第一,企业社会工作是由于工业社会工作发展而来,或者是工业社会工作在当代的另一称呼;

第二,企业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在企业内地介入;

第三,企业社会工作的目标是缓解劳资矛盾,提高企业劳动效率,帮助员工舒缓压力,提供福利;

2.企业社会工作定义

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以工业、农业、商业、建筑运输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为案主对象,以预防和解决企业及其职工问题为目标,以企业员工全面发展和企业组织科学管理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员工互助精神和自助能力为追求,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增进员工福利,提升企业效率,促进员工与企业和谐发展的专业化介入手法与工作过程。

(二)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民营企业的可行性

1.民营企业科层管理与人性需求的双重性决定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民营企业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社会经济组织。一方面,现代化的生产流程使之每天都天都产生大量的物流、人流、现金流,生产的复杂性与流动的多变性、快速性使之必须实行严格与科学的分工,架构严密的组织,推行严格的纪律以及多层化管理,以保证决策得以执行,生产有序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又是人的聚合体。

2.民营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公领域与私领域的交织

3.民营企业是员工与企业主生存发展的共同体,共存共赢是双方的最佳选择

4.转型期的中国企业迫切需要企业社会工作者

目前,民营企业不仅仅作为经济主体而存在,而且其社会主体的性质也逐渐加强。面对眼前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民营企业组织自身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强有力的解决途径。作为社会主体,其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公共事业的服务领域中。这为一部分从事企业社会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民营企业的意义

在现代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民营企业的稳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稳定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我们要创造和谐的社会,民营企业的和谐一定是其重要的组成因素。但是由于所有制多元化、部分地方政府偏向资方、工会职能缺失、员工处于弱势群体等原因导致了企业劳资矛盾日益加剧。因此,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了。

(一)实现企业自身发展、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的需要

从企业角度看,通过员工和企业的沟通和互动,把企业社会工作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通过企业社会工作的实施,促进企业进一步重视员工的权益,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行。现代民营企业也很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不断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达到动态的平衡和谐。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协助企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例如开展文艺表演、举办晚会等,有利于企业内部和谐文化的形成。

(二)有助于实现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

目前企业的基本状况是资强劳弱,劳动者处于弱势群体,两者有矛盾但也会有利益的平衡点。而在劳资关系的协调和实现双方利益平衡方面,社会工作具有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如果企业的劳动关系和谐了,将有助于整个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工作在劳资协调上与其他专业工作人员相比具有优势,社会工作者再介入企业中将会以专业的伦理道德、专业价值观、理念和方法、技巧来进行工作。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注重对服务对象的无条件接纳、理解和尊重,为服务对象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心与服务对象沟通,会有效地拉近双方距离,以此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社会工作者通过深入调查观察,能够及时了解问题的关键,帮助劳资双方进行合理、理性的沟通,以此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社会工作者以坦诚的态度与职工沟通,聆听职工的心声,了解职工的想法和心态,准确判断职工的需求,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避免因不合理的规定可能引起的纠纷和怨气,减少不必要的争议,促进民营企业的稳定和谐的发展。

(三)解决企业员工心理适应问题的需要

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部分民营企业只是重视利益最大化,以最少投入获得最高产出,大部分企业领导者根本无视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长期以来大部分员工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者是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人情冷漠,无法适应企业的环境。关注职工心理健康,及时疏导、排解职工心理压力是企业面临的新课题。社会工作者能较早地发现职工的心理问题,承诺为服务对象保密,用真诚的话语营造温馨、安全、接纳的氛围,让他们倾诉心中的郁结。社会工作者用“人在情境中”的视角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把遭遇问题的人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真正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从而找到合适的方法介入,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对有同样问题的员工进行团体辅导,让员工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倾诉不良情绪,社会工作者加以积极引导形成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在个案工作中与员工进行个别交谈、了解实际情况和案主的需求,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社会工作者运用心理分析法、危机调适法、沟通分析法、理性情绪治疗法等专业方法提供服务,帮助疏导不良情结,释放心理压力,提高抗压能力,适应现实工作和生活。

(四)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工作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产物,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进程。1991年中国的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推进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63所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但是大部分高校都是在研究 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老年人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研究企业社会工作的不多,而且研究的深度广度也不够。因此,只有不断反思借鉴、积累经验教训,增加在民营企业的社会工作实践,总结概括出企业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理念和方法,充实社会工作教育教学资料。所以说在民营企业开展企业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需要。

(五)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期社会出现了新的特点:第一,单位体制解体使旧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松动和解体;第二,信息化和全球化使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第三,户籍管理的松动使人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流动,社会管理面临新的困难;第四,市场经济运行使利益格局变化,社会矛盾激化;第五,国外敌对势力渗透,与国内少数人里应外合企图颠覆政权;第六,传统社会管理理念与方法不适应新的形势变化。面对突如其来的社会转变,社会工作的理念、原则、方法等方面都可以为社会管理提供借鉴意义。企业社会工作能引导员工摆脱生活困境,协调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和文化需求,实现企业关系的良性互动。目前,部分企业建立的“员工社会支持网络”,以及开展的“员工协助计划”帮助员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困难上、减轻压力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员工社会支持网络包括非正式支持网络和正式支持网络组成。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指的是来自家人、亲属、朋友、同事等社会关系的支持。正式支持网络主要指的是来自政府、社区、企业、民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员工协助计划是企业为了照顾员工及提升生产力,而提供的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援助计划,目的在于发现和解决与影响生产劳动有关的个人问题,他们都是以企业为平台,运用员工的家庭和社会资源进行介入的工作模式,开展企业社会工作,解决员工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员工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最终实现中国梦。企业社会工作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当人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不像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找家长、找领导、找单位。而是开始转向求助于社会、求助于体制外的机构正在悄然兴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原则,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企业社会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沛,高钟.企业社会工作[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杨林.通钢事件是我国劳资关系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望新闻周刊,2009.32

[3王金元.企业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机制中的应用[J].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10.7

第3篇

一、员工离职商谈现场的社会工作者参与的难点

(一)社会工作与企业科层制之间的冲突

企业科层制的管理下,企业只能够按章办事。企业社会工作者对离职的员工进行介入,事先应当征求员工所在的部门领导同意。倘若,企业部门管理者不支持,企业社会员工将无法获得该员工的支持与配合,导致工作无法进行。但是在企业中,企业社会工作者无法直接同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企业高层进行直接对话的权限。由于沟通的繁琐,倘若企业社会工作者在遇到新情况需要临时改变策略事,可能因为层层请示而导致错失最佳的商谈时机,导致商谈的失败。

(二)企业员工对社会工作的误解

企业社会工作者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员工,因此员工对社会工作的理解、支持程度直接决定社会工作者工作的成败与否。由于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缓慢,多数企业员工对社会工作较为陌生,因此会存在以下几种误解。(1)觉得社会工作毫无作用。多数员工觉得企业社会工作只是一个虚职,没有实权,对自己的利益无法起到作用。(2)觉得社会工作权利巨大。部分员工觉得社会工作应当全部代表员工的切身利益,应当做到有求必应,能够解决其所有的问题,甚至应当站在员工的一边,与企业进行谈判。(3)觉得社会工作者是企业管理层派来的“间谍”。相当多的员工觉得社会工作者受雇于企业,代表的是企业的利益,与其商谈只是为了收集其对企业的真实看法,然后向企业管理层打小报告。

二、社会工作介入员工离职面谈的对策

(一)平衡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

员工和企业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效益良好,员工的待遇才有可能提高,员工对企业忠诚,企业的人才才不会流失,才有可能保障竞争力。因此,社会工作者对员工负责便是对企业的利益负责,两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从以往的只关注企业利益逐渐转变关注员工福利和兼顾企业利益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首先应当具备企业长远发展的大局观,服从企业的未来战略发展要求,灵活、合理地扮演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协调者角色,运用其个人魅力和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巧,对企业用工管理的环境进行优化,对员工和企业之间的矛盾进行调解,使得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保持畅通,争取平衡企业利益最大化和员工福利最大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双赢。

(二)企业赋权于社会工作者

企业赋权于社会工作者,并不是社会工作者可以滥用权力,相反这是对社会工作者的一种鞭策。社会工作者在员工离职商谈过程当中,对企业赋予的权力进行合理地运用,再结合自身的个人魅力和专业技能,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用工环境。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应当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的组织架构和全责分配等环境因素进行深入了解,特别是对社会工作所属部门通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如行政部、人力资源部和工会等部门,不能让这些部门的员工觉得社会工作者越权、抢了他们的饭碗,在对企业离职员工进行商谈时,社会工作者事先必须同员工所在部门的领导进行沟通,并寻求其介入的许可。

第4篇

>> 浅析社会工作介入的专业性 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养老机构的分析 人性假设观下的网络嵌入性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阶段性授课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特征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读书的策略分析 关于对社会主义阶段性的认识 探索日语精读的阶段性教学 高中作文阶段性教学步骤的探索 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及其路径 契合·结合·融合: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嵌入性研究 论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对经济发展模式阶段性的思考 生产函数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社会工作专业在农村社区中的发展困境探索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探索 专业社会工作嵌入社区公共服务研究 对“妇女”开展专业社会工作的探索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嵌入性”建设 和谐社会视野下发展企业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3]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EB/OL].(2007-12-29)..

[28]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3-05).http:///fortune/2016-03/05/c_128775704.htm.

[29]李晓凤.专业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在人民调解中的运用[J].社会工作,2009(10):4-8.

[30]杨旭.司法社工服务对我国调解制度的嵌入性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4-42.

[31]刘继同.改革开放30 年以来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回顾、现状与前瞻[J].社会工作,2012(1):19-25.

[32]李晓凤.企业社会工作“社区综合发展模式”的运作路径初探――以深圳某工业型社区的企业社会工作实务介入为例[J].社会工作,2012(2):13-16.

[33]高钟.中国本土企业社会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社会工作,2012(2):8-12.

[34]文军.迈向职业化时代的中国社会工作[J].社会观察,2008(7):16-19.

第5篇

>> 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老一代农民工返乡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 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微观浅析 农民工流动子女社会适应性问题初探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困难原因分析及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女社会规范行为的探讨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现实问题与对策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价值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 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探析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问题探讨 社会工作视野下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与就业能力 中国西部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现状及其影响调查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 浅析社会工作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心理危机的介入 低龄退休老人的社会适应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研究 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福利保障路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张世勇. 返乡农民工研究:一个生命历程的视角[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3]袁松, 余彪, 阳云云. 农民工返乡的生命历程――以湖北沟村为表述对象[J]. 青年研究, 2009(4): 1-11.

[4]关信平 .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需要、内容及主要领域[J]. 学习与实践, 2010(4): 91-99.

[5]王海洋.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及其社会工作介入――以D市为例[J]. 社会工作, 2012(5): 42-46.

[6]唐鸿铃, 齐芳.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工作支持研究[J]. 社会工作, 2012(11): 77-79.

[7]童敏. 制度语境下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的新视角――从静态直接服务到动态关系服务[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11-17.

[8]王俊恒. 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 江淮论坛, 2012(6): 144-147.

[9]顾江霞. 农民工社会工作的政策框架探析――基于增权的视角[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65-71.

[10]彭惠青, 李佳蔓.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就业服务的途径和策略[J]. 科技创业月刊, 2014(5): 129-131.

[11]李真, 李涛, 刘倩. 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功能与角色[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18-27.

[12] 陆阳. 浅析社会工作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的介入――以重庆市铜梁县A村为例[J]. 科技创业月刊, 2010(7): 109-113.

[13] 陈家家. 社会工作对返乡农民工的介入[J]. 河南农业, 2009(15): 59.

[14] 方红日. 社会工作视野下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与就业能力[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8): 41-42.

[15] 张和清.社会转型与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 [J].思想战线,2011(4):38-39.

[16]方萍. 社区建设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J]. 社会工作, 2013(4): 55-61.

[17] 马光远. 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J]. 经济导刊, 2013(12): 89-90.

[18] 钱行,谢维杨.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一项社会人类学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302-304.

第6篇

2013年3月19日,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柳拯司长出席广东岭南社工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当日下午至23日,柳拯带队到广东东莞、惠州、珠海、肇庆等地开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调研,了解掌握《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情况、企业社会工作发展以及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建设情况。期间,调研组实地考察了当地社区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先后召开了五次座谈会,听取了有关部门和组织关于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情况汇报。

柳拯充分肯定了广东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工作,认为:广东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特区的区位优势、身处开放前沿的战略优势、经济实力雄厚的资源优势和院校机构众多的专业优势,融智融资、聚才聚力,率先探索发展现代社会工作,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政策基础不断夯实,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服务平台不断扩展,服务范围不断延伸。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社工持证人员总量、专业岗位开发总量、民办社工机构总量和资金投入总量均居全国前列。广东省在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中取得的成绩及创造的经验,为国家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划提供了实践土壤,为全国其他地区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开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柳拯指出,与全国总体形势一样,广东省社会工作也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服务供需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同步等问题,还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第一,要强化认识,把握社会工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时期,汇聚社会资源,培育社会组织,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使用专业力量、技术、人员,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善治。第二,要找准定位,深刻反思政府与社会在推进社会工作发展中的角色。一方面,政府要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敢于将社会的事交给社会办,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才办,同时把握好“管”与“放”之间的平衡点,推动政府职能稳步转变,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提供社会服务的良性格局;另一方面,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要抓住发展机遇,突出民办角色,在扎实服务中做到不越位、不错位,更不缺位,不充当“二政府”,不搞行政化。第三,要突出成效,以服务为载体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社会工作主管部门要强化成效意识,不断加强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岗位和项目的指导、监督、考核、评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要提升项目设计开发能力、专业服务能力、资源链接的能力和内部管理能力,练好内功,解决社会难点热点问题,改善群众各类困难境况,彰显社会工作的生命力。

(万敏)社会工作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第13卷第3期

收稿日期:20130112

作者简介:童敏(1965—),男,汉族,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和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

第7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 经济发展 企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任务,企业目标一直局限于实现其自身利润最大化,进而达到股东利润最大化。因此,会计更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投资收益、投资风险等微观指标。在这一目标的驱使下,企业自身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员工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等。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且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于是,人们对传统的企业目标理论产生质疑,由此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主张企业的目标是二元的,除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外,企业还应当保障和提升社会公益,即在确保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福利的最大化。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服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企业。而是一系列相关的利益群体。近年来,我国会计学界在引进和吸收西方社会责任会计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会计实践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仍有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一、社会责任会计国内外发展背景分析

(一)社会责任会计国际背景20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新技术的运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但西方企业忽视社会责任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却更加突出。这导致社会公众强烈谴责企业不顾各种社会公共福利的掠夺式经济行为,要求企业协调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相当多的企业家逐渐认识到,企业形象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企业的目标应是有益于社会,而不是同社会对抗,企业只有承担必要的社会义务,才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所以许多企业家都自觉主动地检查公司的社会业绩,评估公司社会工作的成果,从主观上想去做好社会工作,从而借以提高企业信誉。在社会公众的谴责、企业家观念的转变、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推动了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社会责任会计一词是由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DavidF・Linow)于1968年首次提出,并由此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

美国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发源地,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与实务均有成效。1994年,恩斯特对《财富》杂志中排名前500名的大公司进行了三年的研究,发现在年度报表中包含有关社会衡量资料的企业逐年增加,至1996年已达到96%。早在1975年,法国政府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不论工商业、职业的、城市的和政府的组织,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揭示的信息主要包括:劳动力的报酬和补贴、就业人数、安全保护、工作条件、职员培训、行业关系、雇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条件等内容。199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环境管理体系的法律,其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法规。目前,德国有100多家公司定期发表社会责任报告,如德意志壳牌石油公司的“年度社会报告”,就将经济和社会数据结合在一起,为公司规定了具体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福利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经费。日本、意大利、加拿大、荷兰、比利时、瑞典等国家在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方面都作了大量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会计标准日趋国际化,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是一个国际趋势,其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供了重要依据。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和学者都认识到,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于国家宏观管理、保护环境、增加社会福利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外研究侧重于实证研究。重点研究影响社会责任会计因素、社会责任会计计量标准等重大问题。虽然国外研究团体在社会责任会计的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许多方面的认识仍不统一,分歧较大,如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等。

(二)社会责任会计国内背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得到加强。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社会分配不公、就业压力增大、资源浪费严重等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整个社会对各种资源的最优利用,达到有效的水平,需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外部性问题,即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以会计形式反映这种影响的。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企业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要与国际惯例接轨,要像国外许多知名企业一样,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信誉和价值,也需要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在当代社会里,企业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各种关系,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企业应该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社会责任会计,虽然有的法律中要求企业承担或披露社会责任,但范围十分有限,如反映企业社会总贡献通过纳税额来反映,未从会计角度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全面核算与计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履行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所难免。我国传统会计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其追求企业自身最大利益,没有反映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阻碍了会计的正常发展。因此,我国要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理论研究状态,并且主要是以概念性的探讨、重要性的分析、对国外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为主。在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方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对我国目前是否应实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二、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履行其相应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主义基本目标一致。由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与改善,关系和谐社会的形成,因此,政府非常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具体体现在:一是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工作得到加强。我国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多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义务作了一定的规定,这为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必要的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二是我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的长期战略国策;三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坚实基础。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该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社会效益。讲求社会效益,必须依赖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以反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以弥补传统会计的不足。

(二)社会公众消费意识的转变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

公众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值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向环境保护的方向转变,绿色消费观念已初步形成,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市场。企业要占领这一个市场,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其生产绿色产品中减少污染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收益与成本,为社会公众深入了解企业提供必要信息,以便其做出正确消费选择。我国企业应及时抓住这一绿色消费需求及其产生的巨大市场机遇,将注意力从单纯追求利润,转变到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的轨道上,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

(三)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转变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内在动力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企业已不再被看作只是为拥有者创造利润和财富的工具,还必须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负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要求企业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转移到开始重视社会效益上来。现代的大多数企业家认识到一个安全和繁荣的社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获利,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企业的目标应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而不是“损害社会”。企业家利用社会责任会计来检查公司业绩,评估公司社会工作的成果,找出公司应做的社会工作,教育公司中的管理人员,使其能从社会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有助于建立企业信誉,获得社会认可。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的提出,要求企业不仅要对所有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而且还应对员工、政府、社团等提供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

(四)会计事业迅速发展为有效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打下了良好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事业发展迅速。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使用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会计核算,有的还突破了记账、算账、报账的传统会计的概念,向管理会计发展,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较广泛使用微机进行办公自动化工作,有的企业还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和数据库。运用中小型数据处理机进行数据处理,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率。会计工作手段和技术的改进与提高,为建立社会责任会计,解决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中的数据处理问题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会计立法事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国家陆续颁布了《会计法》、《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完整,规范了会计行为,维护了国家的会计秩序。近年来,我国会计与国际惯例趋同,广泛地与其它学科相融合,正在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热潮的兴起对实施社会责任会计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在我国会计研究领域。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已拥有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理论水平较高和业务素质较强的科研队伍,这为建立和丰富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提供了人才保障。从现实情况看,由于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要性,学术界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人士与日俱增,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不少论文介绍了西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并在一些著作和论文中提出了一些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对策与措施,有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另外,中国会计学会、一些地方会计学会和社会科学规划办也将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纳入科研规趣颐目中,这必将推动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深入研究。

(六)西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有益借鉴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会计分支,在其后的三十多年里,一些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及会计职业团体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了研究和尝试,这些研究和实践对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和学术界在社会责任会计的某些理论和方法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重大的尚未解决的难题,但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比较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在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中有着大量的经验与教训,这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实践提供了有益帮助。随着我国国际交往与合作的不断增加,在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方面,可以充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务经验,对国外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消化和吸收,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加以研究,从而加快我国建立和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进程。

三、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不利因素分析

(一)相关社会责任会计法规制度不健全从客观上讲,我国仍有许多企业不愿意履行其社会责任,主要原因在于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因此,为了保证使企业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保障。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阶段。加强法律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社会责任会计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方面还较为滞后。由于我国相关法规没有全面规定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形式也不明确,在实践中造成了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许多企业不披露或少披露其社会责任信息_=是披露信息时主观随意性大;三是企业间的社会责任信息不具可比性。

(二)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研究仅是借鉴国外已有成果。没有取得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在许多领域还是空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尚待完善。这是因为,首先,我国会计学界受传统会计影响,很少将会计学与社会学、经济学、计量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联结起来,对社会责任会计认识和重视不够,从而使得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较少;其次,少部分学者对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还持相反观点,认为我国缺乏社会责任会计实施的条件,社会责任会计还是一门不成熟的会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第三,我国没有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来研究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第四,我国会计界研究往往避重就轻,存在着对前沿性、重大性会计问题研究不够的弊端。社会责任会计内容非常广泛,计量复杂,涉及许多学科,研究难度大,导致许多学者不愿意研究此类问题。另外。与一些传统会计相比,社会责任会计还存在一些尚未突破的理论难题,如计量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应用。

(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经营者将企业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个体,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片面地追求企业经营的内部效益及经济价值而忽视其外部效益及社会价值,没有将其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整个利益。传统会计所采用的是封闭式的一维思维方式,即将企业看成是单纯的、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而不是将其视为整个社会的一分子,因而企业的宗旨在于创造最大的经济利润。企业经常使用“最大化”、“最小化”等经济术语,利润被认为是企业对社会贡献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这样产生的弊端是:一是将社会多数人的利益排除在外,仅着眼于资本收益;二是不利于增强企业的功能和发挥会计的职能;三是无视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使企业社会无法融会而不是作为社会的重要部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整个利益。另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高度统一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国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得到的利益为国家所有,对社会造成的损失由国家承担,这就导致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淡薄。在企业反映社

会责任情况时,只愿意反映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愿揭示或完全揭示其对社会造成的损失,造成社会责任会计在计算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时往往伴有主观的臆测,虚增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部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较高 与传统会计相比。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成本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因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内容范围广、核算方法复杂。一般而言,企业的社会责任事项不会以交易形式发生,要对这些事项的社会成本和效益予以确认和计量较为困难,并且有的计量方法较为复杂,需要的数据多,这就需要企业去做大量的数据调查与核实,继而企业要为此付出大量的人才、财力、物力,导致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偏高。如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内容包括企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这一内容,要对其进行计量和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收集数据。企业要进行数据监测和预测,收集一定时期企业有关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和浓度、本地区人口健康变化等数据,建立比较科学的评价标准,有的还需要做相关实验。第二阶段是数据处理和方法选择。具体方法包括:生产率变动分析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资产价值法、工资差额法、旅行费用法等,这些方法需要应用计量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对评价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从这个评价流程可以看出。要较准确地评价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企业需要建立相应机构和配备相关人员,从而导致其支付成本较大。

(五)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改革和会计教育的发展,我国的会计事业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总体水平来讲,我国会计基础较差,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尤其是理论方面的知识缺乏。在笔者所取证的几家企业中,仅有个别企业的会计主管为经济学学士,有的单位的主要会计人员甚至仅为初中水平。这批人员可以完成传统会计要求的简单的账务工作,但难以做好企业理财帮手,更谈不上协助企业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其社会责任信息的。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知识和经验,传统会计环境下的会计人员已难以满足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要求。

第8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一、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相关概述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是指企业以持续探索、导入、检验、完善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为前提和指导,以推进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和标准,以实现社会责任管理的“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融合”为手段和方式,以通过透明和道德的企业行为,有效管理企业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为中心,以推动企业树立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使命、企业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自觉在企业决策、制度流程、业务运营、日常管理、运行机制和企业文化中贯彻落实社会责任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利益相关方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为内容,通过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价值创造能力、运营透明度和品牌美誉度,保证公司成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表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表率,成为推进企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卓越组织和全社会企业的榜样。

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特征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指确保企业履行相应社会责任,实现良性发展的相关制度安排与组织建设,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一项涉及到企业的远景与使命、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

(一)在企业管理的管理对象方面

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在所管理的对象方面较之传统的企业管理对象有着巨大的变化。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行之前的企业管理将重点放在了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管理方面,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方面的关注较少,甚至忽视了企业管理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潜能的探索。对企业的资源、信息和社会功能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相对单纯的表层阶段。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在管理对象方面有着很大的突破。

在传统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更加注重的是企业与企业外部的关联。在企业经济利益实现的同时,还能实现其相应的社会效益价值。

(二)在企业管理的管理目标方面

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在管理的目标方面,不仅把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发展作为重要的管理目标,还将企业的社会效益的实现作为企业自身发展的目标之一。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管理目标,转化为经济、社会以及环境这三大方面的综合管理。

一般情况下而言,企业在管理方面都习惯于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所以在企业相关的治理机制、企业制度、企业发展规划、管理流程以及企业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构建方面,都会将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的规划方针。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中,从企业职工、企业价值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战略。在企业日常运营的过程中,注重企业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从企业的社会价值和责任、社会贡献、社会职能方面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在此基础上将企业的管理目标付诸在企业的使命、管理机制、治理机制、企业制度、企业发展规划、管理流程以及企业管理方法这些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将与企业相关的所有内外部群体的利益都考虑在其中。

(三)在企业的价值管理方面

企业的发展,在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施之前,企业一般都是在片面的追求企业自身的经济价值,企业单方面的经济价值追寻也使得企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获取了相应的经济利益和预期利润。但是这种企业经济价值的追寻,并不是立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上的,这对企业在后期的维护和运行会造成很大的问题。将企业的经济价值延长到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自然环境价值这三者共同发展方面来。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经济价值,更要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关注企业对于社会的价值创造。

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要求企业不仅仅要追寻企业自身的经济价值,还要将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引入到企业社会价值和责任的实现上来,兼顾社会群里的共同利益。在企业自身得以发展的同时,还要帮助实现社会与企业的科学发展。

三、现阶段,在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行,近年来毕业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企业带来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所以企业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不能局限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还要将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式、就业压力考虑在其中,帮助这些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得以正常的择业、就业,才能够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保持安定和稳定,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帮助企业以此来实现企业自身的社会价值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从国家税收的方面来讲,企业自觉依法纳税是企业的义务,从更深入的层次来讲,企业纳税也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的一种表现方式。税收是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国家和社会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政策,所以当企业盈利之后必然要依法纳税,以支持国家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收集了很多的社会财富。企业生产或者营销各种类型的商贸商品,逐步满足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和精神需求。随着更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想要长足发展的企业就会感到自身在企业发展大环境下的危机。企业想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产品的质量、服务的质量方面做以提升,为企业吸纳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为企业在经济长河中找到长足发展的命脉。这样企业在不断的进步中,不仅实现了企业自身的飞跃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加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兼顾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四、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措施

(一)让企业职工参与到社会责任管理工作中来

企业职工的进步是企业发展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进行当中,势必要让企业职工参与在其中。对企业职工进行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和培训,向他们传达国家政策,并帮助他们树立更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从企业的高层领导,到企业的基层职工,都要意识到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当企业高层制定了相应的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和实行方法的时候,就会受到企业基层职工的接受和积极配合。

(二)政府应对企业的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工作实施奖惩

政府是国家机器,具有强制力,可以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提出明确要求,如用工的平等、污染的排放、食品的安全及生态的保护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和评价机制,在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对违责任的企业予以处罚,督促企业尽好社会责任,帮助企业实现社会价值。

(三)社会成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

消费者或是社会群体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和社会价值实现方面的有效监督,让企业明白自己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企业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如果发现所购买的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某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国家规定,那么消费者就这一问题可以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投诉。对于违法情节严重的企业消费者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对于违规严重的企业要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让这些企业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为企业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施以一定的压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实行意在不断增强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这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有助于企业立足于社会,并实现企业自身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在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现的过程中,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管理目标,转化为经济、社会以及环境这三大方面的综合管理。全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对企业自身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富强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伟阳,肖.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全新企业管理模式与旧模式存在五大区别[J].WTO经济导刊,2010,02:50-51.

第9篇

企业一人道主义论坛协会会长约翰·马雷斯卡在其所著《企业新概念》一文中说:“今天世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企业新概念,即企业已不再被看作只是为拥有者创造利润和财富的工具,它还必须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负责。这种企业新概念注定会改变人们对企业的看法,企业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企业在对世纪社会中的位置。”

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它是探讨、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社会公众的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的决策提供特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其直接目的是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众提供企业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它最终的目的是讲求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因此可以说,社会责任会计应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其实质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

(一)企业新概念的提出,使企业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转移到开始重视社会效益上来。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是正确衡量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基础。在社会责任会计中,社会效益主要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及其他效益。而社会成本则主要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源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传统会计对效益和成本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对企业的要求,而且单纯以交易价格作为前提,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的会计计量方法,也难以担当对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计量任务。

而社会责任会计却能以会计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对各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和发生的社会成本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但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则以一定的公认标准为基础采用科学的估计法,通过对各企业经营行业所带来影响的核算和管理,使其经营行为在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达到均衡。即各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要通盘考虑,自觉地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最后以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核算和监督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整个社会做出的总贡献和总消耗,从而使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得到充分反应。

(二)企业新概念的提出,要求企业不仅要对所有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而且还应对员工、政府、社区、社团等提供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这正是社会责任会计比传统会计提供更加丰富的会计信息的所在:即社会责任会计不仅要求企业提供一些经济上的会计信息,而且还要求提供社会性的会计信息,如对人力资源状态与贡献的揭示,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破坏的揭示,对这些以社会成本为代价获得经济效益的现象的充分揭示,迫使企业为维护企业声誉而必须向一般公众、地区居民及整个社会提供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三)企业新概念使企业责任开始向社会扩展,因而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也成为一种必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公众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值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世界各国人民期望环境能得到保护,期望自己享受到作为人和劳动者的某些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企业新概念,不再被看作只是为拥有者创造财富的工具,企业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未来有着重要关系,并且还关系到和平、稳定和全世界人民的安康。从这点来看,企业应对更多的公众而不只是对它们的拥有者和股东负责,且它与其所在地的社区,与国际社区和世界环境有着直接关系。

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宗旨是要求企业在生产新产品的同时,还应无条件履行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就业条件等并定期报告企业为社会所创造的效益和业绩。由此可见,企业通过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可以促使其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并能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四)企业新概念的提出,使有远见的和开明的企业家认识到一个安全和繁荣的社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获利。前已述及,企业的社会作用新概念的发展趋势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今天,这种新概念可以通过对话和建设性合作而不是通过对抗,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新的态度呢?答案在于,过去所信奉的信条已经发生变化,已经有了新的价值观。过去,企业家认为政府干预是一件坏事。现在他们认为,大多数法律实际上对他们是有利的。同样,过去企业赞同“货物出门概不退换”的教条。现代的企业家态度则不同,大多数认为企业的目标应该有利于社会,而不是“损害社会”。企业帮助社会,实际上也是帮助它自己。企业家利用社会责任会计来检查公司业绩,评估公司社会工作的成果,找出公司应做的社会工作,教育公司中的管理人员,使其能从社会角度来思考问题。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信誉,得到社会的青睐。

(五)企业新概念的提出,使各国组织颁布了一系列原则、协定、准则,迫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就成为必然。如1999年11月在一些跨国大公司(包括壳牌国际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等50多家公司)高级代表的合作下,由利昂·H·沙利文教立起草了一套旨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原则,这个原则被称为“沙利文原则”。该原则要求:“对社会负责的公司,无论大小,都可以作为目标来调整内部政策和惯例以符合参照标准。”如联合国提倡的公司与联合国之间签署的包括人权行为、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全球协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定的公司自愿执行的关于职业标准、行业关系、环境、竞争和税收的“跨国公司准则”。这些原则、协定、准则的颁布,迫使参加签约的企业密切关注本公司业绩,履行社会责任,并且就义务的实施情况发表年度报告。

(六)企业新概念的提出,要求企业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从而能更好地合理分配资源和满足人类长久生存的需要,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正能顺应这一客观要求,它有助于企业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众所周知,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目前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正受到严重破坏。企业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细胞,大量生产、大量消耗也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企业生产的无限扩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致使环境危机不断加剧,而企业对这一危机的造成显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而防治和根除危机也就理所当然。生产在扩大,自然界中的资源却在锐减,并且很多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保全这有限的资源和节约资源,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限制,很显然需要社会各企业提供必要的社会报告,从而也促使了社会责任会计在企业内部建立的必然性,它能正确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持生态平衡。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新的挑战,它必然要来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就是指代际间发展机会的平等性。根据1982年4月由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加告提出:“可持续发展能满足现在的需要,但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它的直接含义是:在包括资源在内的广义财富的传递上,每一代留给下一代的都应该是平等的,即代际间的交换应当是平等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三个子系统理论,即:(l)生态持续理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之上;(2)经济持续理论:鼓励经济增长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应重视质量。优化资源配置、节耗增收;(3)社会持续理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满足需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

会计提供的信息对于衡量和监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会计仅仅是经济效益的维护者,还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追求比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是传统会计的最大目标。至于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会计还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这是传统会计的普遍现象。并且从另一个方面看,传统会计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局部的、短期的利益,它阻碍着高生态效率的实现。可见,传统会计要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具体讲,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会计带来的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会计目标。传统会计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会计应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企业的局部利益与社会全局利益,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二者存在矛盾时,应当把后者放在一个较高的地位,使前者服从后者。(2)会计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各种精确的计量方法。如折旧的方法、存贷计价的方法等。衡量可持续性的许多指标,如生态的破坏和恢复,环境的污染和治理等,是无法精确地计量其成本和效益的,这些指标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评估方法来确定。(3)会计报告。传统会计报告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我们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会计目标,补充和完善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新的招标体系是在原有的会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有关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根据需要,也可以单独编制有关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的会计报告,并向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布。(4)会计监督。传统会计在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上基本上处于旁观者的地位。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会计应承担社会道义的责任,自觉监督企业的行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三、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客观必然性。

(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求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建立良好的、有秩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与实践作为其保障措施之一。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该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社会效益。讲求社会效益,必须依靠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以反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以弥补传统会计的不足。所以,正在建立并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培育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社会责任会计也必将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既是会计发展、改革的需要,又是实现企业会计财务的要求。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尚属超前性事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会计改革的深化。虽然会计也要履行其社会职能,以实现企业的社会目标。但是要真正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及有关方面的需要,诸如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环境保护、社区贡献等,必须借助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作为补充。可见,企业社会责任是传统会计的逻辑拓展,特别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已势在必行。

第10篇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社会工作;融入方式;相关系统

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劳动群体。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而且这个数字逐年上升。显然,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状况并进行相关的专业性介入和辅导,以促进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融入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课题。当然,随着社会工作的兴盛,无论是专门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还是以企业为载体的企业社工服务,“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介入逐渐成为外来务工人员适应和融入社会环境的主要力量。但是在服务于外来务工人员的过程中,纯粹的社会工作理论多数只能给予操作层面的指导,因此,通过多角度、多学科的结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工作介入理论进行分析,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服务水平都有着指引性的意义。

一、相关综述研究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的相关社会研究,许多专家学者主要着重于社会政策和社会发展、社会融合和社会认同的角度阐释外来务工人员的产生及相关意见。马桂萍、孙大志(2007)认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2010)从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经济地位、二元户籍制度等角度出发,认为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社会融入过程中存在三种张力:一是政策的“碎步化”调整与他们越来越强烈的城市化要求之间的张力;二是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向往和其实现城市化的张力;三是中央政策与地方落实措施之间的张力。华北电力大学胡宏伟博士等人(2011)以社会差异和社会排斥为研究视角,研究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差异和社会排斥的现实状况和影响因素,并提出若干思考。李培林(2003)以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认为外来务工人员会和进驻地人群产生竞争,而且还有群体内部的分化。杰、倪云鸽(2005)从社会认同角度分析外来务工人员的地位结构因素,认为个体所获得的对所在群体成员身份的认识,影响个体的社会知觉、社会态度及社会行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刘阳(2012)从社会融合角度指出,外来务工人员需要通过个人心理层面和社区层面的融入,为最终的制度融入提供心理条件和社会条件。

综上所述,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的研究,多集中于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因素和理论层面,操作层面也趋向于宏观。虽然社会工作的介入层面也处于宏观背景下,但是,其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更着重于微观的操作。因此,本文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工作介入的层面进行指导理论的探讨。

二、理论分析

(一)社会生命网

社会生命网起源于达尔文的复杂生物链观点,自然界通过生物链构建成一个“生命网”。当“生命网”有新的物种进入时,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需要一个“融入”的过程,达到新的平衡之后才能稳定下来。后有学者把动态的融入过程与相关移民研究相结合,提出“社会生命网”研究。

移民相关研究认为,融的可能性有同化、社会适应、社会融合、文化适应、社会吸纳与社会并入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闫磊借鉴移民研究思想,提出了社会生命网的融入、共生与竞争三维角度。(见图1)

在图1中,A、B、C、O为生命网的基本单位“结点”,这些“结点”可以是一个群体的抽象,也可以是一个小“生命网”抽象成结点。“结点”的存在在于依赖网绳之间的连接、延伸,与其他结点产生联系,分布在彼此的共享网圈中。本图以O为中心,它与A、B、C三个结点分别以不同的“内容”形成关系形式。A、B、C、O组成一个体系圈,但是它们也存在于其他不同的体系圈中,这些体系圈也可能存在交集。每个体系圈除了交集之外,独立自成体系,因此,它与其他体系圈之间存在“边界”。而这个边界就是融入的关键所在。闫磊假设原系统中的每个体系圈中都存在一个“硬核”,这个硬核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它本质是体系圈内的一种存在机制,这种机制对进入体系圈的“力量”进行选择、接纳或者排斥。“硬核”的突破,会引起原体系圈的变动,引起生命网的调整,产生“共生”和“竞争”后两个阶段,但实际上,这种动态的过程中,“融入”一直贯穿整个过程,会不断的走向更深层次的融入。

对于社会工作的介入来说,社会生命网的“融入”提供给我们一个介入的突破口,或者思考问题的维度,也可以说,社会生命网的“融入”给予社会工作介入直接微观层面、操作层面的理论指导。

(二)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包含一般系统理论和生态理论的观点,使涵盖系统理论和生态理论的概念的框架成为可能。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聚焦于起情境、个体及两者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生态系统理论代表人物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该系统分为4个层次,由内到外分别是:微观系统、中层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见图2)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模型对该嵌入式的四个层次,分别给予定义:(1)微观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是系统的最里层。(2)中层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3)外部系统是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4)宏观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宏观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该模式的包含式系统同时也展示了个体与系统(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个人情境中的行为模式从微观到宏观受到范围扩大的影响,也同时受到反映于个体在不同系统(情景)中的行为、文化、准则、观念等,这类似于功能主义学派帕森斯的能量流动观念。

从生态系统理论介绍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理论展现了一个层次性的分析和关联方式,提供给社会工作实务一种思考方式或理论指导,强调实务过程中对人与环境的分析,“将注意力放在:解放、支持和促进个体的因应能力”,生态系统理论给予我们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务工人员服务提供了一种中观或者较微观的思考层次。

三、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探讨

综上所述,社会生命网分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介入模式,而生态系统理论则给予了社会工作介入一个较系统、较全面的因素统筹方式。而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工作,可以说是外来务工人员自身和对环境适应融入的过程。因此,在社会工作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介入工作中,需要综合两种理论的指导作用,结合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工作方法进行介入操作。基于上述两种理论的介绍,本文将从融入方式、相关系统和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三方面进行外来务工人员社会工作介入的具体阐释。

(一)融入方式

根据社会生命网的体系圈的“融入”分析,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工作介入,其本质是一个社会工作协助其融入居住地体系圈的过程,具体有两种融入方式:第一种方式,社会工作的介入协助外来务工人员直接融入或突破原有体系圈(居住地原有系统圈),实现社会融合或新体系圈的构建(见图3)。第二种方式则是,社会工作融入到外来务工人员的体系圈中,并且以社会工作为交集,与原有体系圈(居住地原有系统圈)产生沟通与连接(见图4)。

在图3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最初位置是在居住地体系圈之外,外来务工人员通过社会工作介入为载体,经过进入(A点)、调适(B点,包含本土化,个体和整体调适等),突破或者融入/吸纳系统硬核(C点),完成融入过程。此时,社会工作的角色为使能者、引导者和协助者,是一种“功能性载体”的状态。在此介入方式中,社会工作的重点在于协助外来务工人员适应原有体系环境,缓解其融入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升其融入能力,倡导其自我发展和自我需求实现。

在图4中,首先针对于外来务工人员体系圈,社会工作需要一个进入(A点)、信任关系建立(B点)、融入(C点,主要在于对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系统理解)。其次,界定外来务工人员体系圈与居住地体系圈之间的交集,最后社会工作通过交集区间的社会工作介入促成外来务工人员的融入。在此图中,社会工作的角色为支持者和谈判者。简单来说,此种融入方式是要求社会工作者与外来务工人员建立信任关系,给予该群体以专业服务,并以中间角色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在与本地居住人群的交集区间实现融入突破,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层次的融入。

虽然融入方式提供了两种社会工作介入方式,但是二者的前提是外来务工人员与原有系统圈之间的关联,或者说外来工人员与原有居民之间的“人际距离”。无论两者属于哪种情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便是协助或引导二者之间建立沟通的方式和融入的内容(即突破硬核)。

(二)相关系统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适应并不是单独个体的事件,而是受到多层系统的影响。每个系统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其他系统产生互动,并以其复杂的方式影响着个体的发展。(见图5)

社会工作的角色为资源整合者,即在个人(群体)和环境(周边系统)的接触面上工作,从而给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和环境资源之间带了沟通和平衡。在进行外来务工人员社会工作介入时,需要充分挖掘外来务工人员相关系统的资源、关系和平衡关系,考虑影响该群体的多维度指标和因素。

(三)社会工作的介入思考

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行动基于社会工作三大操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根据社会生命网提供的介入方式以及生态系统的思考维度,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的发掘和调动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庭、企业、社会、相关政策的能力和资源,提高其适应能力。这里不做详细阐述,但就介入工作中的注意问题做说明。

1、社会工作者角色的把握、转变。

在外来务工人员的“融入”和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充分理解掌握角色的功能,充分发挥角色的作用,做好协助者、支持者、资源链接者或者谈判者的工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取得更多的资源和能力,这需要社会工作者实务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的运用和掌握,同时要避免角色失范、角色滞后等问题的出现。

2、外来务工人员影响因素考虑全面。

社会工作介入本质有两方面内容:治疗与预防。一般而言,治疗与预防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的比重为2:8,也就是说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本身的社会工作服务比例相对较少,重点在于外来务工人员增能的实现,而这个过程就需要对外来务工人员周身相关系统进行全面考虑,利用或调整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的诸类因素,以实现外来务工人员自我需求的满足,自我适应能力的提升。

3、外来务工人员的“融入”方式的选择。

不同地区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态度不同,不同地区的原有体系圈的“硬核”也不同,因此,外来务工人员的“融入”过程也存在差异。合理的“融入”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原有体系圈的排斥,更好的发挥社会工作的功能作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情况,结合原有地区的社会环境,对外来务工人员做出最佳“融入”方式的选择。

4、初期避免触及敏感地带。

外来务工人员属于特殊群体,有着该群体的特殊性:归属感不强、心理敏感度强、受外部影响大及自主能力较弱等,而且本地原有体系圈的自身底线等,因此,在初期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工作介入中要避免敏感地带,首要任务是建立与二者的信任关系,寻找沟通渠道和融入方式。

四、结语

本文的分析前提是社会生命网的微观“融入”方式和生态系统的中观维度思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工作介入的思考。本文较少涉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和实务操作方法,更多侧重于社会工作进行介入或操作工作的理论指导或者说是一种思维导向。

第11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环境信息披露,保护环境,节能减排

一、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信息披露的基本概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即企业在内部要为投资者创造利润,为员工创造安全的生产条件,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构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在外部要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依法纳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支持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等。

(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内涵。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作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促进减少工业污染、维护证劵市场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就是对环境信息、环境污染以及环境保护活动引起的企业经济活动以及 相应管理措施和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信息进行报告,让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是为了展示企业是否履行了环境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环境信息披露:以中石化为例

在现代经济科技环境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的行为决策将更加注意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长远的利益最大化,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中国石化集团作为世界前十强的大型能源企业,不仅追求直接的物质利益,同时追求更高的社会需求、生态需求。

(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污染

1.强化全过程的污染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中国石化重视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清洁管理,力争控制和减少各个环节的污染物排放,努力为实现“青山、秀水、绿地、蓝天”做出贡献。

2.开放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中国石化特别重视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力争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继续加强环保隐患治理。2010年公司安排环保投资(不含新建项目投资)14.83亿元,其中环保隐患治理项目103项,完成治理项目投资3.54亿元。重点项目是大气污染治理、污水达标治理、监测设备和仪器购置。加强建设项目环保管理。2010年进一步理顺了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秩序,严格项目会签制度。

3.生产清洁产品,减少消费环节污染物排放。中国石化在注重减少自身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生产清洁产品,减少下游和消费环节污染物的排放。其中以汽柴油质量升级换代最为典型。近几年,中国石化在经营环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实施油品质量升级。2005-2010年,中国石化为此共投入492亿元。目前,国III 汽油质量升级项目已全面完成,国III柴油质量升级项目正加紧推进。

4.加强三废治理,努力实现达标排放。中国石化从事的行业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废气、废水、废渣。因此,中石化十分重视对三废的治理,努力实现达标排放,尽可能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石化高度重视二氧化硫的减排工作,还组织解决突出环保问题。对部分企业的污水场恶臭气体进行了集中整治,消除了污染扰民的隐患;对部分企业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提高了企业外排污水稳定达标水平。

(二)大力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能效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关心企业的员工,而且要关心其他利益相关群体,不仅要关心这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还要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中国石化坚持实施结构调整,不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能耗物耗大幅降低,从而达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一方面,通过新建、扩能改造、技术改造等手段实现装置大型化、一体化。2010年中国石化建成天津和镇海两大百万吨乙烯工程,使千万吨级炼油基地达13 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达8个。另一方面,通过淘汰小型低效落后产能,实现平均规模大幅提升,大幅降低能耗物耗。2005-2010年间,中国石化关停和淘汰落后炼油能力1700万吨/ 年,关停几十套小化工装置及小型燃油锅炉,优化调减油库500多座。

2.大力节约能源。“十一五”期间,中国石化通过加强管理、应用节能新技术和新设备、强化过程节能等手段,在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节能降耗工作仍取得了良好成效。2010年,炼油综合能耗下降3.8%,乙烯综合能耗下降0.8%。“十一五”期间累计节约1411万吨标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3466万吨。

(三)积极发展低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中国石化积极开发低碳能源,优化和完善能源结构,已基本形成包括技术开发、工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低碳能源业务产业链。中国石化计划到2020年,形成规模化低碳能源产业,成为主营业务的有益补充,为我们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积极开发利用煤层气和页岩气。2009年以来,陆续获得页岩气工业气流,初步建设页岩气产能示范区。2010年,煤层气排采获得突破。

三、改进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措施

虽然中国石化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很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但我国大部分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远不能满足社会要求。因此,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加强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报告中的披露。中石化将运营中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社会责任报告中进行披露,如:环境管理体系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安全和健康管理体系通过了ISM国际安全管理防污染认证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认证。这些信息不仅揭示了运营过程的可靠安全性, 也使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注意到公司在产供销各个环节不是粗放地追求利润, 管理体系要实现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和(上接168页)防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 努力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共同协调发展”。

(二)加强与中介机构的合作。首先,发挥科研组织等中介机构的作用。科研机构拥有大量专业人才,能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起着服务、咨询、监督和桥梁的作用。其次,通过新闻媒体对不履行企业环境责任、公布虚假环境信息的企业进行报道和披露,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谴责,并敦促政府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对他们进行处理。中国石化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开展社会责任研究工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基地,并发起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有力推动了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进展。

为了保证国内企业公布的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应该有相应的第三方机构或人员进行一个检验,以此来证实该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是可靠的还是不可靠的。

(三)加大可比性环境信息的披露。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实用性较低,特别是对于一些可比性强的环境信息披露甚少,然而,这些信息恰好可以反映企业在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与以前年度相比所存在的进步和差异。因此当信息使用者进行判断、决策时,很难切实有效地借助于现有的这些环境信息。

中石化集团的社会责任报告不仅披露了大量可比性强的环境信息,还对此类信息做出了明确的说明。例如:2011年公司上报事故和死亡人数较2008年(“我要安全”开始前)分别下降38.9% 和57.1%。公司重视供应链安全管理,2011年,中国石化累计承包商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2.9% 和47.1%。在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工业取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外排废水COD量、SO2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 1.54%、1.95%、8.7%、16.9%、9.8%、3.4%、34.9%。

这些可比性环境信息的披露充分体现了中石化集团作为一家大型国有能源企业,其所的社会责任报告本着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企业的现状与过去相比所发生的改善和进步。

(四)应提出有企业特色的社会责任口号

“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的社会责任行口号的提出,使中国石化的社会工作更紧密地与公司的发展战略、日常经营、企业文化和社会实践方方面面相融合,更好地推动企业在此基础上开展CSR口号征集以及CSR学习培训等。

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口号的过程中,中石化不仅使自身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获得了显而易见的进步,也使社会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中石化所履行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高红贵.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环境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10(12)

[2]何丽梅.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视角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统计分析[J].财会通讯,2010(9)

第12篇

关于怎样处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一直存在着某种注重经验性实践活动,轻视系统性理论抽象的倾向。有相当一部分社会工作者认为,社会工作主要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在具体的社会服务中主要依赖于实践的经验而不是理论的指导。这种倾向长期影响着现代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更影响着社会工作教育的学科建设。更多的学者则强调要重视实践,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特点,西方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中国则是从理论开始,带动实践的展开,所以一直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务的不足,因此,社会工作尤以实践为教育的目标与致力方向。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其实是社工专业的毕业生,不管他们在学校里是接受理论教育多些,还是做实务多些,他们能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最能说明问题。为此,笔者对该专业毕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学校理论课程教学的看法,从而为社会工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问该卷该给专业已经毕业并正从事社会工作的学生,通过这些学生再寻找其他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共回收问卷148份。接受调查的对象还有部分在读的研究生,以及部分没有在高校接受过社工的专业教育但从事该项工作的人。考虑到在读的研究生在本科时接受了社工的专业教育,现在可以站在更高层次对该专业的理论教学进行反思,他们填写的问卷计算在有效问卷内。目前从事社会工作却没有高校社工作教育经历的不符合调查条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28份,最后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下:128人中,性别构成为60名男性,68名女性。学历构成为11名研究生,108名本科生,11名专科生,本科毕业生是这次调查的主体,占总调查对象的82.8%。毕业学校为湖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等43所高等院校。开始从事社工的时间从2007年到2013,其中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这四年开始从事社工的最多,分别是29人、26人、25人、21人。所在的岗位既有机构社工、也有项目社工,从事的具体工作有社区社工、学校社工、企业社工、家庭社工、青少年社工、老年社工、妇女社工、残障社工、社会工作行政、机构管理或项目管理等等。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所从事的工作涉及到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最长的已经满了六年,最短的不足一年。从开始从事社工的毕业生,正处于角色的转换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能不能帮助他们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他们的感受最直接,而已经从事社工几年的毕业生他们的工作经历让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感受更加深刻,因此本次调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工专业毕业生对该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看法。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收获及重要性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看法,第三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看法,第四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收获及重要性的认识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在学校里理论课程的学习很有收获,认为学校里的理论学习对现在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能使自己更快地掌握技术。具体情况如下:33人认为在学校理论课程的学习很有收获,占被调查对象的25.8%;59人认为比较有收获,占被调查对象46.1%;35人认为有一点收获,占被调查对象的27.3%,有1人认为完全没有收获,占被调查者的0.8%。20人认为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对现在的学习和工作影响很大,占被调查对象的15.6%;70人认为比较有影响,占被调查对象的54.7%;36人认为有一点影响,占被调查对象的28.1%,有两人漏填。17人完全赞同理论知识学好了,在实践中可以更快地掌握技术,占被调查对象的13.3%;52人比较赞同,占被调查对象的40.6%;50人有一点赞同,占被调查对象的39.1%;有5人完全不赞同,占被调查人数的3.9%,4人漏填该题。有1人认为理论学习比实践重要,15人认为实践比理论重要,112人认为理论学习和实践一样重要,占被调查人数的87.5%。

(二)对课程设置的看法

问卷中的十门课程是参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分别是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对于课程设置,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社会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很完善的有1人,占0.8%,比较完善的21人,占16.4%,一般的49人,占38.3%,不太完善的51人,占39.8%,很不完善的6人,占4.7%。回答一般及以下的人是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这样就有106人认为高校社会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是不完善的,占了被调查者的绝大多数。认为有必要针对特定实务领域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有124人,占被调查对象的96.9%。关于在实践中用得最多的理论课程(这一题为多选),被选择排前三位的课程是个案工作86.72%(111人)、小组工作82.03%(105人)、社区社会工作62.5%(80人),其余的则是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60.94%(78人),社会心理学54.69%(70人),社会工作概论41.41%(53人),社会学概论26.56%(34人),社会工作行政23.44%(30人),社会政策概论16.41%(21人),社会保障概论6.25%(8人)。关于理论课程在各学期的教学时间安排,4.69%(6人)认为很合理,44.53%(57人)认为比较合理,43.75%(56人)认为一般,7.03%(9人)认为不合理,考虑到被调查者来自43所高校,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在理论课程时间设置上不统一,这个数据的参考价值不大。问卷中设计了一个题目了解被调查者对各门理论课程在时间安排的看法,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综合各学校情况看,同一门课程在各个学期开设的都有,而且分布比较均匀,这说明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三)对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看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当老师的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只有当学生认同了、满意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才有效果。被调查者对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满意程度不高,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要学好专业理论课主要在于授课教师对实务的熟悉程度,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希望采用实训法进行理论教学。具体情况如下:在对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上,7人表示很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5.5%;49人感到比较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38.3%;48人觉得一般,占被调查对象的37.5%;23人不太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17.69%;1人很不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0.8%。对于怎样学好专业理论课,17人认为主要是学生努力,占调查对象的13.4%;27人认为老师好的教学方法,占调查对象的21.1%;8人认为老师要有高的理论水平,占调查对象的6.2%;74人认为老师要对实务熟悉,占调查对象的57.8%,有1人没填。关于最适合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这一题是多项选择),具体情况如下:54.7%(70人)选择“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54.7%(70人)选择“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86.7%(111人)选择“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50.0%(64人)选择“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放映电影和案例等;53.9%(69人)选择“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四)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建议

建议采用的是开放式的问题,有60个被调查者写出了对策和建议,具体可以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1.在理论课程设置上,被调查者建议除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列出的10门课程外,还应该开设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统计学等课程。有人建议理论课程可以不分科目,不要分门别类地上各门课程,而是整合各种理论及实务开设综合性课程。在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先后安排上,被调查者建议不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学习西方社会学、社会学概论等相对枯燥难懂的理论,应当先接触一些通俗易懂的理论,等学生有了兴趣和一定的了解,再去学习更专业、理论性更强的知识。

2.在教学方法上,有人提出理论课程比较枯躁,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讲课之前先花10到15分钟玩热身游戏。有人提出让学生去讲课,而不是老师讲学生听,将教学内容布置成各种专题,让学生去查阅文献资料,以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进行教学讲解。更多的建议强调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有以下的建议:借鉴国外及香港协青社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以轻松、幽默、搞笑的教学风格,多分享老师们的实务经验,在案例分享的过程中穿插相关的理论知识。多与学生互动、交流,采用案例模拟、情境假设、角色扮演等方法。到机构探访和交流。

3.对专业老师的建议,建议者提出因为社会工作理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有着多样化的流派和相龃龉的理论观点,并未有一套固定的标准或者教学方法,理论学习的目的是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理论引导和反思,因此,老师不能仅空讲理论,而要与具体实践经验和理论反思相结合。这对于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理论功底要扎实,二是相关的实务经验要充足。教师就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或者是对理论新的解析,把新的思想观念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的理论水平符合现在社工发展状况的需要。积极参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学习和培训,比如到有经验的高教调研,以及参加权威专家对社工的培训。积极参加实务。要用踏实、努力、负责态度去影响学生。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