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

时间:2023-05-30 09:2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康复训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康复训练

第1篇

72岁的刘大妈患了脑血栓形成,被送到了我院神经康复科治疗。经过输液用药后,刘大妈的病情趋于稳定。在征得其本人和亲属同意后,医生开始为她进行康复训练,让她借助仪器进行手臂和腿脚活动。两个月后,刘大妈可以拄着拐杖自己行走了。

而与刘大妈同时患病的王大叔却没有这么幸运。发生脑血栓形成后到了附近一家医院,一直采用药物治疗,没有进行康复训练。两个月后,他仍卧床不起,大小便都需要有人照料。一家人这时才想到康复训练,但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恢复就比较缓慢了。

康复训练宜早不宜迟。因为脑栓塞或脑血栓形成后,栓塞部位的脑细胞死亡,而周边的脑细胞只是受到一定损伤,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这部分脑细胞恢复功能和发挥代偿作用,使瘫痪的一侧肢体早日恢复活动。据我们几年来的观察,一般脑血栓形成患者在治疗2~3天,病情稳定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及时进行康复锻炼者,一般1~3个月就能自己扶墙或拄拐杖行走,神智恢复情况也较好。

有人认为,病人回家自己也可以进行锻炼,不一定非要在医院接受康复训练。这是误解。康复是一门新兴的医学科学,它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神经学等为基础,还涉及到中医的经络学说和穴位等,需借助相应的仪器设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循序渐进,与药物治疗等其他方法相结合,不是随意活动和盲目按摩所能代替的。

还有人认为,脑栓塞、脑血栓形成主要是药物或手术治疗,康复训练可有可无。这也是误解。药物或手术主要是控制病情,而对于造成的瘫痪是无能为力的。恢复智力和肢体功能主要靠康复训练。康复医学不仅是临床医学的延续和补充,而且有其独特作用,与临床医学并驾齐驱,应及时协调有机进行。应对各种瘫痪进行评定,应用多种康复设备、训练仪器配合按摩、针灸、中西药物等,由专业医生指导和帮助患者来进行。采用的方法因人而异,还要根据进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因此,康复训练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患者康复所必需的。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与不进行效果大不一样。

第2篇

上肢活动

1.坐位或仰卧位,病人两手相握,患侧拇指压在健侧拇指上,手臂伸直、前抬上举、越过头顶,再慢慢放下来;左右侧移,再慢慢放下来;肘关节屈曲、伸直。

2.两手相握,将手带向面部,手腕左、右、上、下运动。

3.健手握患手腕部,将患手带向健侧肩的方向,再慢慢放下来至对侧腰部。

4.帮助病人活动肩关节和上肢,防止过度牵拉关节,以免引起关节疼痛。 当出现肩痛、肩关节半脱位时,患肩在各种练习活动中前屈、外展的范围不宜过大,也就是说,前臂抬高不要超过肩膀,以免进一步损伤患肩。家人在运动时可给予协助。患者还可以做一些家庭的操作作业练习,如两手交叉相握推球或推圆筒;握手夹持圆木柱、易拉罐、塑料杯或大的象棋子;练习抓球,插板、拼图和搭积木等等。

下肢和步行活动

1.锻炼下肢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恢复步行,患者可进行一些床上的准备练习活动。①被动的关节和肢体活动(由旁人进行);②病人自己练习两侧下肢的屈伸、内收外展动作;③桥式动作,即仰卧位时,双侧膝关节屈曲脚踏床上(患侧不稳定时给予扶持),让病人抬高臀部。在练习过程中健侧给予患侧适当的辅助。

2.步行前站立。头正位,眼睛朝前看,重心放在双脚上。

3.步行时先将重心移到患腿,健腿向前迈一小步,再将重心移到健腿,患腿提起、微屈膝,向前迈,脚跟先着地,然后重心移到整个脚掌上。家人可在患侧给予支撑,练习熟练后,逐渐减少支持。

要点:步行姿势要正确,动作缓慢,初学时每次15分钟左右,不要操之过急,否则会加重痉挛、影响行走能力的恢复。

第3篇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或中风,是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均高。中风存活者中约有70%~80%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若病后处理不当可导致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中风康复的目标是恢复或重建功能、发挥残余功能、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适心理、学习使用移动工具和辅助器具,为回归家庭社会做准备,提高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横林人民医院2000年~2001年收治的ICVD患者共102例,男78例,女24例,年龄46~74岁,平均60岁,患者发病后开始功能锻炼前与采用及未采用此套运动功能康复锻炼方法后半年的随访与评估,半年后随访结果为坚持此套运动功能康复锻炼方法为61例,而由于种种原因未坚持的有41例。

1.2  运动功能康复的步骤和方法:在卒中发病后3~7 d内开始者,平均康复时间为21~55 d,1个月后开始者,平均康复时间为6个月以上。因此,近年来多数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专家支持早期甚至超早期康复,以有效地防治废用性肌萎缩和废用性肌腱挛缩等废用综合征,有利于预防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并发症,一般以发病后3~4周内开始为宜。

1.2.1 床上锻炼:对于肌力0~1级,或部分2级患者,需先行床上康复锻炼。①患肢保持功能位;②其他辅助治疗,根据患肢肌力,行按摩、针灸、温浴中被动运动及各关节抵抗运动,亦可配合各种理疗。

1.2.2 起坐缩压:①通常应用摇床,将头部缓慢升高使患者从平卧转为不同角度的倾斜位直至坐位;②起坐锻炼一般于每天早晨及午餐前施行2次,并在该倾斜位进餐;③起病后7~10 d以上,起坐位达80°,持续30 min以上,无不适者可开始转为轮椅训练。

1.2.3 站立训练:①注意事项:肩胛带肌肉尚处于弛缓性瘫痪的患者,用绷带将患侧上肢托起,以防止肩关节半脱位;②护理者双手扶患者双肩或腰部,并支持患肢膝部;③纠正患侧下肢不良姿式,如大腿内收、外旋、膝关节屈曲、足内翻、足趾屈曲、内收等;④心功能良好者,每天训练3~5次,每次3~50 min,但以疲乏及其他不适感为度。

1.2.4 步行锻炼:①先要扶杖步行;②站立平衡后可横侧移步,渐向步行锻炼过渡。待平地步行的基本动作已娴熟,步态正确后,开始练习上、下梯、跨沟等。以上步行练习,必须循序渐进,注意安全,防止骨折、软组织损伤。

2 讨论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作之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因此,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生之后,即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尽早有目的地对患者实行系统化康复护理。采取先急后缓,先主后次,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请科主任协助诊查和处理。如患者患脑血管病后,往往出现肢体活动受限、语言障碍,生活不能自理。针对其健康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护理。

2.1  步行期康复训练:在正式站立和步行前首先做好床上运动,增强躯干肌力,训练平衡,练习起坐,在此基础上进行站立平衡练习,利用助手扶持或拄拐,平稳后开始步行练习。开步常呈外展姿势,成人字形,可用辅助器材帮其矫正脚的姿势,对开步极困难者可用绳绑于患肢上帮助上提,协助开步。并注意矫正患者步态。走路平稳后,再进行上下台阶练习,同时进行患侧上肢练习,大多数患者手部功能恢复较慢,鼓励患者活动上肢各关节,逐步进行持物练习,对各期情况进行评定的同时制定下一步康复计划。

2.2  平衡训练:开始时坐在床上,双腿下垂于床边,再下地坐椅子,每次坚持10~15 min。然后练习站立平衡,最后步行训练,其步骤为:站立练习,分为助手辅助站立,扶杖站立,坐椅站立,站立时身体左右转动,左右侧弯和前后倾斜。

2.3  迈步练习:重度偏瘫患者助手协助步行,多采取在瘫痪下肢的脚上拴一根绳子,当患者想迈步时,助手往上提绳予以协助。这种方法患者容易接受,好似本人真的会走了,而由衷地高兴。中度偏瘫患者在床边或扶墙训练;轻度偏瘫患者可扶手训练。要牢记协助者不宜用力牵拉患侧上肢,因为患侧的上肢恢复一般较下肢困难,若将处于瘫痪状态的维持肩关节紧张性的肌肉拉伤,会给后来的恢复造成极大障碍[1]。

2.4  登楼梯训练:当偏瘫患者登楼梯时,栏杆应在健康的一侧,使患者能抓住它。患者不要望楼梯顶部,以免眩晕。当患者下楼时,栏杆应在患病一侧,患者可以靠着它,防止跌倒。因偏瘫患者跌倒时,几乎总是跌向偏瘫的一侧。

2.5  肌痉挛的康复:痉挛治疗主张把治疗和功能活动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为技巧性动作。在治疗时引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认为重复强化训练对动作的掌握、运动控制十分重要。早期正确的肢体功能位可以减轻和对抗痉挛肌肉张力。以俯卧为主,定时翻身,尽量避免仰卧位。上肢以对抗屈肌为主的伸位,下肢以对抗伸肌为主的屈位。持续而缓慢地牵伸痉挛肌,并且给予按摩,使其放松,反复进行使肌痉挛暂时得到缓解。肘指膝痉挛是康复重点,应用各种感觉刺激诱发肌肉活动,调节各种反射对运动的影响。

第4篇

科学治疗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科学锻炼,一定能逐渐收到理想的康复效果。

一、顶天立地(一招二式)

1,站式:两脚站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或手扶固定物,双目微闭,呼吸自然,全身放松。然后逐步使身体越站越直,头向上顶,双脚踏地有力,牙渐咬紧,使头部、颈椎、脊椎和双腿都绷直绷紧,保持绷紧状态一会后全身逐渐放松,重复做3-5次。如图:顶天立地。

2,卧式:全身放松仰卧后,逐渐使身体越躺越直,头和脚向两端越拉越直,使头部、颈椎、脊柞和双腿都绷直绷紧,保持绷紧状态一会后全身逐渐放松,重复做3-5次。

二、双手训练(一招二式)

1,双手张紧:站立、平坐或者仰卧,全身放松后逐渐使手掌和手指张开、张紧(无论能否张开、张紧都努力这么做),持续张紧一会儿后逐渐放松,重复做3-5次。如图:张紧。

2,双手握固:与前式同,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松以后,将手掌变拳逐渐握紧(无论能否握紧都努力这么做),持续握紧一会儿后逐渐放松,重复做3-5次。如图:握固。

三、双脚训练(一招二式)

1,张脚趾:平坐或者仰卧,全身放松后,逐渐使脚趾张开、张紧(无论能否张开、张紧都努力这么做),持续张紧一会儿后逐渐放松,重复做3-5次。如图:张脚趾。

2,勾脚尖:与前式同,在双脚充分放松以后,逐渐把脚尖向内勾紧(无论能否勾紧都努力这么做),持续勾紧一会儿后逐渐放松,重复做3-5次。如图:勾脚尖。

第5篇

作者:禹德辉,郑卫娟,孙世杰,薛奕

【关键词】 脑瘫;康复;护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危重症患儿抢救成功率的提高,一部分脑瘫患儿得以生存,我国肢体残疾儿童约有50万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其中一部分只能爬、坐或躺在家中不能上学,或者需要依赖他人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有效的、经济可行的康复服务、康复功能的练习,从而促进他们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的自信和自立。家庭康复是对脑瘫患儿在家中进行训练,也可以是从医院康复中心治疗后回家的脑瘫儿提供巩固性的康复训练。家庭是脑瘫患儿最熟悉最自然的生活环境,父母是患儿最亲近最信赖的治疗师,因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项比较长久而艰巨的工作,最适宜在分散居住比较偏远的农村开展。

1 训练项目

训练项目要因患儿状况确定,如按摩和被动活动适用于瘫痪和肌肉关节萎缩者,被动关节活动有助于改善运动障碍的关节功能,恢复其生活能力。(1)运动训练是通过练习被动运动,抬头、翻身、坐、站等训练,改善患儿姿势,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肌力和缓解肌肉紧张。(2)生活自理活动训练:对年长脑瘫儿可训练其穿衣、刷牙、洗脸、进食、上厕所等。(3)语言活动训练:多与孩子交流,提高其听说力和读写能力的训练。

2 训练原则

(1)循序渐进,从易到难。根据孩子的发育规律,在康复训练师指导下开展。家长扮演的角色是医务人员替代不了的。(2)训练时根据患儿状况,我们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过度训练和肌腱拉伤。(3)一次训练时间尽可能不要太长,训练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孩子过于紧张和疲劳。(4)必须有耐心和时间,采用示范、鼓励、等待、示范的原则。脑性瘫痪的患儿必须在家长耐心指导下,才能学会一点东西。(5)选择舒适安静的环境,使其注意力集中,专心学习,乐于配合。

3 心理卫生和关爱的指导

3.1 残疾儿童需要更多的关爱 由于肢体残疾限制了外界的活动,有时较正常儿童需要更多的,母爱非常重要,最能影响小儿的心理精神发育。母亲的音容、气味及肌肤接触都对小儿有很大的刺激,小儿缺乏温柔的拥抱和耐心交流往往处于不安的状态,变得疑虑和孤独。

3.2 脑瘫患儿听力障碍常常导致语言障碍 作为家长尽可能用触摸和手势与其沟通,正确呼吸和饮食是良好发育技巧基础,鼓励他说话和了解周围环境,每天要用一定的时间和患儿在一起做游戏,所以父母和家人对脑瘫患儿正常心理发育和纠正不良行为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脑瘫患儿的记录不同于一般疾病,它是一个长期的康复过程,目标是帮助患儿在其障碍范围内尽可能成为正常人,家长如果能够利用正确的方法来照顾患儿的日常生活,则可避免发生许多异常的姿势和关节畸形,康复治疗师不可能全面地指导患儿生活,患儿也不可能一直长期住在医院治疗,尤其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家庭。患儿父母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学会照顾、教育和训练患儿,在医院康复治疗后期和在家中做好孩子的辅助训练,争取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第6篇

【关键词】 康复训练;残疾

社区康复(CBR)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推广在社区发展计划中的一种康复策略,其目的是保证残疾人和他的家庭能享有康复服务、充分参与、实现机会平等获得常规的服务和工作生活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把社区康复定义为“增进残疾人的平等和机会,减少贫困,促进融合的一种策略”。这种康复策略通过加强社区工作者、残疾人及其家庭、社区居民之间的合作和联系,来促进所有残疾人在社区平等机会和对社区生活的全方位参与。对残疾者来说,社区康复方便、快捷,而且价廉,并有利于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是普及康复服务的基础和主要形式[2]。社区康复的实施需要患者本人、患者家属、患者所在的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各保障部门共同努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入户评估观察组的69名残疾人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9-71岁,平均年龄63.2岁。其中14岁以下的2人,15至60岁的33人,61岁以上的34人,考评情况如下:本次评估的观察组残疾人中,致残年限超过10年的有21人,占30.4%;致残年限在5年至10年间的有24人,占34.8%;致残年限在5年以下的(含5年)有24人,占34.8%。本次评估对象中有53人既往未接受过康复训练,占76.8%,;只有16人既往曾接受过康复治疗,占23.2%。

对照组的69名残疾人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9-71岁,平均年龄61.3岁。其中14岁以下的2人,15至60岁的31人,61岁以上的36人,考评情况如下:本次评估的对照组残疾人中,致残年限超过10年的有23人,占33.3%;致残年限在5年至10年间的有25人,占36.2%;致残年限在5年以下的(含5年)有21人,占30.4%。本次评估对象中有51人既往未接受过康复训练,占73.9%,;只有18人既往曾接受过康复治疗,占26.1%。

1.2 方法 预防肢体畸形及肌肉萎缩①鼓励患者肢体运动,根据肢体残疾程度的不同,指导患者床旁功能训练,卧位-坐位-站位-行走。可以借助拐杖的患者每天散步半小时。②适当按摩瘫痪肢体皮肤、肌肉、肌腱,并进行被动活动。③冷、热毛巾擦敷,或者热水袋和冰袋交替以刺激肢体肌肉的收缩,锻炼肌肉的收缩功能。④患者肌力只有0-1级者用适当力度手掐捏肢体,力度以皮肤下陷1-2cm为度,上下来回掐捏,3-4次/d,10-20min/次,以引起患者防御性肢体主动运动。⑤康复员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2次/周,30min/次。

对于残疾导致截肢、偏瘫或四肢瘫痪的患者,首先应该加强肌力和关节活动能力的训练。同时根据需要制作矫形、辅助器械,使其能够起坐、翻身,借助学步器、电刺激器联系走路。采用bobath法对肢体功能进行康复锻炼 ①正确姿势的摆放:首先使全身关节处于正确的功能,患肢屈伸及控制运动,做跨步并行跨门槛、上下楼等动作;②平衡训练:跪位平衡、坐位-站位,重点是患肢负重及重心转移,逐渐延长坐位时间,使双足平放地面,腿与髋部成直角;③上肢功能训练;患肢主动运动,可做些手指运动,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解衣扣、用筷、洗脸、刷牙、梳头、穿衣服等;④床上锻炼:健手带动患手伸肘、上举、定位放置、分离运动;⑤转移与爬行锻炼:采用重心转移过渡到转移,由坐位到半跪位爬行运动,2次/d,5-10min/次;⑥进行患侧下肢负重的站立锻炼及站立平衡锻炼:患者站立,然后逐渐让患肢负重,髋关节、膝关节控制训练对站立行走至关重要。根据病情每次站立5-10min,3-4次/d,以上训练方法由社区康复员特异性的挑选一些项目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一对一训练2-3次/周;在康复员指导下,家属帮忙或督促患者每天在家或到辖区康复站进行比较安全简易的康复训练1次。康复员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需要,指导安装或制作一些简易性的康复训练器具。

社区康复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向患者讲解病情,鼓励患者提高应对能力,使其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心理需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适。制订结合患者实际的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努力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列举早期锻炼功能恢复良好的病例,使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的情绪。同时医护人员做好与病人沟通中一些病人不良心理的疏导工作,鼓励病人建立适当的宣泄途径。排除残疾患者的自卑感、孤独感,主动与患者交谈,使其建立回顾社会的信心。

1.3 评价指标患肢肌力 采用Lovert6级分级法评估肌力。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为“0”,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为“Ⅰ”;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为“Ⅱ”;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为“Ⅲ”;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为“Ⅳ”;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为“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 果

观察组69名残疾人中“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有好转”者有31人,占44.9%;“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不明显,但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有好转”者有31人,占44.9%;“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不明显”者有7人,占10.1%。对照组的69名残疾人中,“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有好转”者有15人,占21.7%;“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不明显,但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有好转”者有13人,占18.8%;“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不明显”者有41人,占59.5%.两组比较康复训练组疗效明显优于基本护理组。康复训练组中患者满意度方面,67人满意,占97.1%。继续训练需求方面,42人表示康复效果好,残疾人及家属希望继续训练,见表1。

3 讨 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意外事故在逐年攀升,肢体残疾患者也在逐年增加。残疾人是处在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问题已经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3]。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残疾人总数是8296万人,其中肢体残疾人为2412万人。残疾人康复服务是现今残疾人最迫切需求的社会服务项目,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群体的康复需求,因此发展一种措施简单、易行的康复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康复能极大地提升残疾人的身体复原机能,社区康复服务则可以大大地延伸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主要提供残疾人和患有残疾障碍者的恢复期及后期康复服务,残疾预防,功能训练等,同时也提供教育、职业技能、心理疏导等服务。对残疾人而言,这种服务形式简品,快捷,而且经济,有利于他们融入家庭和社会,是普及康复服务的基础和主要形式。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内容有:掌握社区资源情况,掌握辖区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开展康复训练并建立档案,对残疾人进行普查和预防,推行协调性康复医疗,康复训练指导,家庭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健康知识宣传,辅助器具适配,养护服务等。帮助残疾人参加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

我们采用的Bobath训练法历史悠久,在国外早已被广泛应用。通过反射性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常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这种方法可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主张早期功能锻炼,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大大加快了功能恢复,对患者肢体能够保持正常的运动。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和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由简单到复杂,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步适应,持之以恒。锻炼要缓慢进行,循序渐进[4]。

心理防护机制直接影响康复成效,能帮助患者树立健康观念,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应通过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有的患者残疾突发,存在心理方面的压力和情绪波动,难以接受现实,产生悲观心理,易造成血压不稳定而加重病情[5]。此阶段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患者对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稳定情绪,以利于有效的功能锻炼。

两组对照研究表明,经过社区康复训练的肢体残疾患者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疗效优于未做康复训练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社区康复训练对肢体残疾患者肢体功能及心理有提高作用。由于社区康复训练,患者得到了及时、正确的肢体锻炼,患者心理状态和沟通能力得到调整,稳定的情绪也有利于功能锻炼和肢体功能的恢复。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也大大高于对照组。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发展,不仅要依靠残疾人自身,还要依靠残疾人的家人和朋友,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大众的关怀和照顾[6]。残疾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往往因为自身的身体障碍导致生活状况不佳,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自身的素质较低,难免造成内心自卑和孤僻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学校等各类社区机构的作用,加强专业机构对社区康复工作的辐射和指导,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登记,建立康复档案,训练指导等工作,通过教育宣传,普及正确的康复理念,使广大残疾人得到便利,根本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穗残联【2011】65号文.

[2] 杨敏.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2006,38(6):467.

[3] 江美霞,陈 赛,莫雄飞.早期肢体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分析[J].现代护理,2008,5(2):128-129.

[4] Martínez F,Rubio JA,Ramos DJ,Effects of 6-week 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 on the reflex response of the ankle muscle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Int J Sports Phys Ther,2013 Feb,8(1):15-24.

第7篇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瘫患儿;临床效果

通常对于存在脑瘫病症的儿童来讲实际的康复训练不能仅仅是集中在按摩以及针灸这样的传统训练中,还应该增加语言运动等方面的良好训练,进而最大化帮助患儿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实际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存在脑瘫病症的88例儿童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该88例儿童患者中有47例男性儿童以及41例女性儿童。患病儿童在年龄方面集中在6个月~4岁。其中存在痉挛型病症患儿为23例,存在手足徐动型患儿则为30例,存在肌张力低下型患儿则为27例,还有8例儿童则属于混合型病症。依据奇偶分配方式将该88例患儿分为数量相同的两小组,分别是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每组各分配患儿44例。

1.2方法

1.2.1常规组康复训练 医护人员对患儿给与常规性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包含了按摩以及针灸两方面[2]。①按摩:医护人员通过利用较为轻柔的按摩力度对患儿关节区域以及肌肉给与良好的按摩,同时配合一定的牵伸活动进而有效降低患儿实际肌张力;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肌肉活动的增强按摩需要在按摩力度上进行加强,并配合良好的关节制动。按摩手法主要是集中在拿、提、搓和揉这四种。②针灸:针灸主穴是“四神聪透百会”[3]。上肢穴位主要是集中在“外关穴”以及“曲池穴”和“内关穴”这三大穴位;下肢穴位则主要是集中在“三阴交穴”以及“足三里穴”和“太冲穴”等穴位;而头针则需要选择患儿感觉区以及语言三区、二区和运动区[4]。

1.2.2综合组康复训练 在常规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①运动训练,主要是建立在Bobath技术基础上通过对儿童循序渐进实施低难度以及中等难度和高难度训练来有效提高儿童运动功能[5],其中低难度训练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头部以及翻身和坐位平衡、爬行等方面的良好训练;中等难度训练则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单膝立位以及辅助站立和立位保持等方面训练;而高等难度则指医护人员对进行步行以及立位平衡等方面训练[6]。②语言训练,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事物操作以及语言符号理解和相应的手势符合理解方式来不断的扩大患儿实际词语量,该种训练需要进行1~2次/d,训练时间最好保证在55~60 min/次,通常1个疗程时间为2个月[7]。③高压氧舱训练,医护人员通过该项训练增加患者实际血氧分压以及血氧实际含量,其中压力需要控制在0.05~0.1 kpa,稳压需要保证在30~35 min,通常1个疗程时间为10 d[8]。

1.3评定指标 本研究涉及评定指标主要是集中在GMFM数值以及综合功能评分以及显效率3个方面[9]。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计算机spss 11.0软件对两组患者相关数据给与严格统计分析[10]。

2 结果

2.1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患儿训练前后GMFM数值对比 本研究中综合组患儿在实施综合型康复训练方式基础上相较于常规组而言其GMFM数值训练之后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此也能够看出综合训练方式的实际有效性,见表1。

2.2综合组以及常规组训练之前之后综合功能评分 本研究中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患儿实施了不同的康复训练方式,两组训练综合功能的实际评分具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其中综合组训练增加值为(17.0±2.4),而对照组训练实际增加值为(9.5±4.1),见表2。

2.3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治疗显效对比 本研究中综合组通过良好的训练治疗44例患儿中有40例患儿康复训练显效,4例患儿康复训练有效;而常规组通过训练治疗后44例患儿中有30例患儿康复训练显效,8例患儿康复训练有效,还有6例患者康复训练无任何效果。由此看出两组患儿实际康复训练显效率之间具有较大的对比差距,见表3。

3 探析

本研究中综合组患儿在实施综合型康复训练方式基础上相较于常规组而言无论是GMFM数值还是综合功能实际评分都具有明显的对比差距,此外综合组通过良好的训练治疗实际训练显效率高达90.1%,而常规组实际训练显效率仅仅为68.1%由此看出两组患儿实际康复训练显效率之间具有较大的对比差距。总结来讲对于存在脑瘫病症的儿童给与良好的综合型康复训练能够起到较好的实际康复效果,因而可以将该种综合型康复训练在后续临床中进行大量宣传以及广泛应用进而使更多的脑瘫病症儿童受益。

参考文献:

[1]于海波,曾超高.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2:119-122

[2]周治球.康复中心与家庭结合作业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J]现代医院,2015,09:150-151

[3]O国俊.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1:4-6

[4]袁莺.三位一体康复模式对脑瘫患儿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13:74+32

[5]刘纳娥.早期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损伤综合征及脑瘫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10:77-78

[6]李水琴.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02:185-187

[7]琚国胜.对脑瘫患儿进行中西医结合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1:37-38

[8]徐群英.小儿脑瘫后的康复训练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145-146

第8篇

【关键词】 康复训练;急性脑梗死;临床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脑梗塞患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脑梗死患者造成的偏瘫给患者及家属、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怎样提高脑梗塞患者的康复质量,是临床心血管医生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根据患者所处疾病阶段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急性期患者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对异常原始反射活动进行抑制,使患者建立适宜的运动模式,其次是通过锻炼恢复患者的肌肉力量[1]。笔者依据多年的护理经验,谈谈康复训练的方法。

1 肢体活动训练

脑梗死患者发生偏瘫及的机率较大,加强患者的肢体活动训练,可有效预防患者发生偏瘫或者防止偏瘫的进一步加重[2]。对于已经发生偏瘫的患者,可通过在患肢上举位进行适当的运动以改善患肢的活动能力。手指握拳和松拳动作、抓木棒、拧毛巾等都是较易实施且运动量适宜的训练项目。同时进行一定量的被动活动训练项目,如:健肢带动患肢活动,在无痛的前提下,做前臂前后旋转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健肢的关节保持灵活[3]。在进行上述活动训练时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分阶段进行。应尽量使患者坚持训练,切忌一曝十寒,应反复进行维持功能的各种训练要持之以恒,直到争取最大。

2 训练

急性脑梗死患者宜采用良姿位[4]。良姿位对于改善患者的静脉回流,防止或者减轻手部肿胀等具有良好的效果;良姿位能为患者后续的站立与步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髋、膝、肩、踝等关节抗痉挛训练以及双或单腿搭桥训练,然后坐立位转换到立位三级平衡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当患侧负重良好后,进行迈步训练及基本步行训练和实用步行训练,纠正患肢膝关节不屈曲而使小腿外摆拖地动作:双上肢扶床边或周围固定物,双摆放与肩同宽,下肢膝关节屈曲做下蹲和起立练习,继而膝关节交替屈曲,髋关节交替斜上顶做脚尖不离地的踏步练习。

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该项训练应在知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日常生活能力相对低下的患者可采用“替代护理”法,即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照料,如:给患者喂饭、协助患者漱口、帮助患者更衣、协助患者移动等,对于日常生活能力相对较好者,可采用自我护理的方式进行训练,即护理人员耐心地引导、鼓励、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使患者主动参与日常生活训练当中来。脑卒中患者会有肢体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影响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自我护理,使他们达到部分或全部自理,以利于回归社会,适应新生活。

4 语言的康复训练

首先教会患者及家属运用数字(1-10)和简单的字重复训练[5]。采用口形法向患者示范口形,让其仔细观察每一个音的口形变化,纠正错误口形进行正确发音等训练。

5 吞咽功能训练

心理护理:脑梗死并吞咽障碍者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言语不清、表达力差等,易出现烦躁、情绪抑郁甚至拒食,因此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对预后尤为重要。增加患者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告知患者及家属引起吞咽障碍的原因及预防误吸的方法,并指导其选餐、进食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舒适安静的进食环境。早期康复训练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应针对性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训练方法:微笑或皱眉的面部运动,鼓腮后吐气、吹气球、吹蜡烛等;张口伸舌,舌体左右摆动,用舌尖舔舐上下唇;吸吮、咀嚼、左右点头动作。该训练循环反复,促进其功能的恢复;针刺治疗祖国医学针灸疗法可刺激舌咽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等,增加神经递质释放,促进肌肉的灵活协调性[6]。穴位选取舌三针、地仓、颊车、下关、人迎、风池、天突等;进食护理,选择流食、半流食。先进糜烂食物,吞咽功能改善后改为碎状食物,最后改为普通食物。食物要密度均匀、无刺激、温度适宜;舒适安静的环境使患者易于专心进食;进食前应休息,坐位或半坐位,在患侧喂食。放在健侧舌后部或颊部。每次入口量3-4ml,等第一口完全咽下后再喂第二口。进食后保持坐立位30-60min。

6 心理干预

急性脑梗死患者四肢活动不便,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使患者正确面对自身疾病,确保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治疗过程所遇到的困难,才能更好地坚持治疗和实施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早期康复训练,能保持患者各关节的灵活性,改善患者患肢的活动能力,降低患者患肢进一步发展。但在过程中,持之以恒是康复训练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甄君,罗世坚,赖家盈,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及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6):470-471.

[2] 曹学兵,秦开蓉,孙圣刚,等.康复训练、溶栓和神经保护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12):723-725.

[3] 王淑敏.早期程序化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意义[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53,5261.

[4] 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165.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8(a)-0121-04

Application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files of languag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aphasia after stroke in ICU

LIU Yan SHEN Jing DONG Huimin YUAN Guanxing TAN Huawe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CU,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6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iles on the recovery of language functional of patients with aphasia after stroke in ICU. Methods 67 cases of aphasia patients from February 2010 to May 2013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CU of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32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35 cases). Routing nursing was provided to the patie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ecord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addition. Also nurse concern of the patient's aphasia condition and plan of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ere offered to observation group. Language function of patients from both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①The degree of aphasia and depress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1.80, 2.93; all P > 0.05); the degree of aphasia and depres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5.97, 6.57; all P < 0.05). ②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94.20%, the control group was 68.75%,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779, P < 0.05).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monitor aphasia condition of patients after stroke in ICU, and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function of language function effectively.

[Key words] Early; Aphasia; Language train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iles; Nursing intervention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认知功能,也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脑卒中后失语是脑血管意外后的常见并发症,有资料显示,21%~38%的脑卒中患者伴有语言功能障碍[1]。失语患者由于出现交流障碍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抑郁,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病率为25%~80%[2],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其生活质量。特别是重症监护室(ICU)环境的特殊性,因无家属陪伴,患者更易紧张、焦虑,不利于恢复。因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ICU对脑卒中后失语患者建立语言康复训练档案,实施整体化系统管理,观察患者失语状况,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监护室住院的67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均大于45岁,平均(57.5±3.3)岁;完全性失语11例,运动性失语32例,感觉性失语24例;脑梗死41例,脑出血26例;所有患者均以汉语为第一母语。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卒中,患者发病期间均有语言障碍,神志清楚;②所有患者均为右利手,发病前均能正常进行语言交流;③经简易智力量表(MMSE)进行测试,排除有严重智力障碍的患者;④失语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aphasia battery in Chinese,ABC)[3]进行检测,以确定为哪一种类型的失语患者;⑤患者住院时间均在4周以上。选取于我院神内Ⅱ科ICU的失语患者32例为对照组,在神内Ⅰ科ICU的35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及失语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神经内科常规进行各种药物治疗,如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细胞、清除自由基、营养支持对症等治疗,严格卧床2~3周,恢复期给予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治疗;脑梗死患者则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促进脑细胞代谢、营养脑神经等治疗。避免探视,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各种不良因素刺激,加强沟通,给予心理护理,恢复期由言语治疗师进行语言功能训练[4]。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管理,护理人员以ABC失语量表评估患者,一旦确定为失语,立即建立语言康复训练管理档案。

1.3 建立语言康复训练档案,制订失语康复训练计划

管理档案标明患者入院时间、姓名、床号、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CT或MRI结果、文化程度、失语类型及严重程度、治疗过程及训练内容、治疗后效果及掌握情况、责任护士及备注。其中,训练的内容是根据患者失语类型及程度来选定,如运动型失语的患者以语音训练为主,首先让患者经常做一些张口、伸舌、鼓腮、龇牙、抿嘴、撅嘴等面部肌肉运动,以便能更好地恢复语言功能,教会患者语言表达技能,根据患者表达程度定为四个阶段进行训练,第一阶段从学习汉语拼音发音“a、o、e…,b、p、m…”学起;第二阶段学习读数,简单的字;第三阶段学习常用的生活用语,如“吃(饭)”“喝水”“尿”“饿”“家人”“苹果”等简单词;第四阶段鼓励患者表达自己需要,采用主谓宾的形式,同时复述耳熟能详的诗歌,读书读报,制作卡片让患者指出想表达的意思及要求等,患者由单音的训练逐步进行字、词、句子及阅读的训练。感觉性失语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第一阶段针对于病床周围用物及环境识物复述训练,指着各种用物进行命名及说明,反复强烈刺激;第二阶段手势训练,责任护士用语言并配合手势进行训练,如拿杯子喝水动作,教患者说喝水,反复说直到患者能较清楚地说“喝水”,再进行下一词训练;第三阶段反复训练其听语如听音乐、广播、听他人读报,同时进行指字、指图、指物等与患者较熟悉的手势刺激患者的听觉和思维,以增加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完全性失语其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均严重障碍,语言训练重点是患者对听和对字的理解的训练,以非语言交流为主,让患者看字学认字,看图识物,辅以发音训练,训练患者的表达能力。此类训练过程中易出现词不达意、对牛弹琴,因此训练时不宜过急。责任护士每天负责与患者交流沟通,每次语言康复训练20~30 min,每天2~3次,同时记录每日的训练内容,对掌握的情况进行说明,根据患者掌握程度进行第2天学习训练内容的安排,决定是否进行下一个训练内容。每天早上责任护士在护士晨会交班上进行汇报失语患者状况,科内所有护士会观看语言康复训练档案,一起参与患者的语言训练,如在晨间护理、口腔护理、翻身、擦洗、大小便、喂食、输液、注射等基础护理及治疗时,主动询问患者姓名、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根据失语的类型和程度,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练习,使患者随时处于一个语言训练的良好环境中。

1.4 效果评价

以ABC失语量表和SADQ-H抑郁量表为评定工具,两者均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ABC失语量表从听理解、谈话、复述、阅读、命名、书写及相关认知功能检查等7个方面来测试患者,以便区分患者失语的类型及判断失语严重程度。如根据其7个方面若干个项目得分分为轻、中、重度;得分超过项目总得分的75%者为轻度失语,50%~75%者为中度失语,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失语程度的比较

治疗前后,对照组失语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80,P > 0.05);观察组失语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97,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失语程度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程度的比较

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的抑郁程度无明显变化,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2.93,P > 0.05);观察组失语程度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57,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程度比较(例)

2.3 两组SCL-90清单评分的临床疗效评定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的SCL-90得分减分率临床疗效评定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为68.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9,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效果比较[n(%)]

3 讨论

对于卒中后语言障碍的康复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的理论方法运用于实践研究[7-9],语言康复训练可刺激受抑制的神经通路,使脑部生物电活性能力增强,脑部组织血液循环增快,激发大脑皮层的潜在能力,同时加快大脑皮层细胞的代偿活动,从而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相反未经系统治疗及护理的患者由于缺乏相应的刺激,大脑皮层细胞活动较弱,其语言理解表达的能力恢复较差[10]。由于监护室环境相对封闭,患者与家属隔离,患者病情重且变化快,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特别是失语患者,其恐惧、悲观心理更严重。为避免患者抑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我院神经内科监护室为失语患者建立语言康复训练档案,对监护室失语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进行系统化程序管理。根据患者不同的失语类型及失语的严重程度,制订康复训练内容。每个训练阶段制订不同的学习内容,第2天检查前1 d训练结果,以提问形式给出,让患者口头回答,根据患者掌握程度进行第2天学习训练内容的强度,避免患者心理压力过大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康复训练的开展。从康复训练档案记录的患者训练内容掌握情况,可以动态观察患者语言康复训练效果,便于责任护士对训练内容侧重点的掌握。同时护士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由科室专门的语言治疗师全程参与,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

第10篇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康复训练要点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76-01

近期我科收治1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给予精心护理和系统、渐进式的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康复快,人工髋关节功能良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选择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50-70岁。本组10例手术均在静脉-吸入全身复合麻醉下进行,由同一组医生负责手术,均于术后1、3、6个月末进行临床效果评价。

1.2 方法: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早期给予不同强度的康复训练。

2 结果

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均与术后(10-15)天出院,出院时可在双拐辅助下行走,无不适。随访6月~1年,髋关节功能良好,效果满意。

3 康复训练

康复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原则。

3.1 心理沟通:术后患者常担心切开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不适而不敢活动,护士应积极与患者沟通,说明早期功能锻炼的安全性及重要性,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3.2 术后当天: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主动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绷紧,再放松,以此循环,每组5分,每天2-3组不等,具体时间根据患者情况灵活掌握。屈伸踝关节每天5组,每组15-20次,每个动作持续15-20秒。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自我调节呼吸运动,预防肺部并发症发生。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3 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运动。

方法:收缩保持(10~15)秒后再放松(10~15)秒,反复练习,以不疲劳为宜,(10~15)次/天。

3.4 术后(2-3)天:视患者情况而定,增加髋部屈曲练习。方法:在进行上述训练的同时增加关节活动训练,并逐渐加大活动范围,运动时由被动向主动过渡,包括: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抬高在30度以内;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由护士帮助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屈髋

3.5 术后(4-5)天:练习床旁站立,首先指导患者进行坐位练习,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髋关节疲劳。方法:双手扶住床上支架,身体移至健侧床旁,重心在健侧,下床时健侧先下,上床时患肢先上的原则。

3.6 负重行走训练:实施康复训练7-10天后即开始,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锻炼。包括:(1)侧卧位外展运动,运动时双腿间放一小枕头,禁止内收、内旋;(2)卧位到坐位运动,利用健腿和双手的力量将患腿移至小腿能自然垂于床边;(3)坐位到站位地训练,骨水泥假体固定型患者下床时即可负重或部分负重练习,非骨水泥假体固定型患者下床时允许少量负重,从脚尖点地到部分负重到完全负重,此阶段持续2周。

3.7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开始锻炼4周后,患者进行主动锻炼,包括:在扶助器下练习下蹲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借助辅助设备完成日常的穿裤、穿鞋袜等动作,直至功能康复,以口头、书面、电话联络等方式落实各个阶段的指导工作,使患者能够按要求完成各阶段的康复计划,依据评价指标,采用电话或复查方式进行追踪随访。

4 评定标准

康复计划完成量:测量8周末时在接受康复护理指导后完成规定动作的能力,设定完成规定动作的90%以上为优,80%-89%为良,70%-79%为中,

置换髋关节功能评定:于术后1、3、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髋关节康复程度,包括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畸形4个方面,总计100分,得分越高,置换髋关节功能越好。

5 结果

本组8周末康复训练完成量:优8人,良1人,中1人,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关节肌能明显好转。

第11篇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针刺疗法;疗效;自闭量表评分

孤独症又名自闭症,患儿多在3岁之前发病,发病后多出现语言障碍、行为障碍、情感障碍,于社交和行为上出现异常。目前,临床尚无治疗孤独症的特效药物,多以康复训练来改善患儿的病情。然而,此疗法始终疗效有限,需要结合其他疗法进行治疗。本文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孤独症患儿,试探究加行针刺疗法给康复训练疗效带来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孤独症患儿70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为患儿分组:仅接受康复训练的35例患儿归入对照组,康复训练+针刺治疗的35例患儿归入研究组。对比患儿资料:研究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2岁,平均(8.34±1.22)岁;病程1~7年,平均(4.44±0.35)年。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1岁,平均(8.26±1.18)岁;病程0.5~7年,平均(4.21±0.17)年。两组患儿就年龄、病程、性别等基线资料而言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1.2方法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医护人员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其个体特征的康复训练计划,对其行为进行矫正,对其语言能力进行训练,对其情感进行培养,并给予其引导式教育,每日1次,每次45分钟,治疗期间共进行90次康复训练。研究组除了接受康复训练,另进行头穴针刺治疗,取毫针(直径0.3mm、长25mm)并进行消毒,以15°角度斜向进针15mm左右,直至进入帽状腱膜下,留针半小时。针刺穴位有:本神、神门、神庭、四神聪、头维、百会;手法为捻转补泻法。同样为每日1次。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与CARS评分,其中CARS评分的高低与孤独症的轻重呈正相关联系;而疗效取决于C-PEP量表的发展总分变化,具体为:(1)显效:发展总分提高了16分以上;(2)有效:发展总分提高了8~15分;(3)无效:发展总分提高了8分以下[1]。总有效率即有效率、显效率之和。1.4统计学方法参与研究的患儿其临床数据均行软件包——SPSS17.0检验。计数资料行(n,%)表示,行卡方值检验。计量资料行(x±s)表示,行t值检验。两组实验所得数据经统计计算为P<0.05,则表明分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2结果

2.1疗效见表1,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x2=5.081,P=0.024<0.05)。2.2自闭量表评分见表2,两组患儿治疗前在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评分显著下降,对照组评分虽有所下降但不明显,两组对比,统计学有差异(P<0.05)。

3讨论

孤独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在现代社会中有着越来越高的发病率,目前人们对此病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认识,大多认为是遗传、免疫功能异常、认知缺陷、大脑存在器质性损伤以及神经内分泌与神经递质异常等因素所致[2]。正是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导致孤独症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人们只能通过给予康复训练来进行患儿语言能力、感觉能力的培养与异常行为的纠正。但是这种治疗方法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患儿恢复非常慢,且恢复效果不甚理想。对此,笔者尝试从中医角度进行治疗。由于孤独症可归属到“痴证”和“五迟”的中医学范畴,因此可以针对孤独症儿童“先天胎禀不足”、“髓海空虚”、“后天失养”等病理进行治疗——针刺百会穴来调理髓海,针刺四神聪来进行协同治疗,针刺本神穴、神门穴、神庭穴、头维穴来宁心安神醒脑,通过刺激穴位来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恢复脑神经细胞的供养,恢复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3]。见结果,研究组在疗效上高达97.14%,在CARS评分上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正是因为针刺可以有效提高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康复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性格、精神状态,给予其针刺治疗则可以进一步提升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影响可谓是非常积极。

参考文献

[1]熊宇航.头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度儿童自闭症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06):95-96.

[2]李轶雯,张嵘.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12,37(03):242-246.

第12篇

关键词 脑梗死 运动性失语 语言训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05

言语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功能,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脑梗死所致运动性失语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常见临床症状,患者不能说话,或只能讲一两个简单的字且不流利,用词不当,但对别人的语言能理解,对自己用错词也知道。因此,失语患者的语言康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02年以来,对经头颅CT扫描证实为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43例患者进行了语言训练,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语言功能康复明显。

资料与方法

2002~2006年收治脑梗死伴语言障碍患者79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神志清楚,理解力正常,药物治疗方法相同,严格除外球麻痹及其他与原发性构音障碍有关的疾病。用掷币法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于发病后1周后进行1个疗程4周的语言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病后健康教育。训练组43例患者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45~67岁,平均63岁;其中完全失语5例,不完全性失语重度23例、中度15例、轻度0例。对照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0~69岁,平均65岁;其中完全失语6例,不完全性失语重度20例、中度10例、轻度0例。由上述资料可见,两组情况大致相同,可比性确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检查方法及内容:⑴语失语症检查法及训练观察对象,制定如下检查内容:①表达:包括简单答话及表述。答话内容包括回答名子、年龄、职业、住址、家庭情况等,表达包括回答就诊的原因及让患者看一张图并描述图中的内容。检查时注意让患者自然、充分地表达,注意患者说话语量多少,是否费力,语调和发音是否正常,有无语法错误和是否能表达意思。如果不能完全准确地重复检查者所说的内容,有漏词、变音、变意则说明有复述困难。②复述:令患者重复检查所述内容,包括数字、字词、短句和长句,以常用词、句为主,包括单字和2~3字词、短句、长句超长复合句和无意义词组。要注意有无错语及错语的性质。如果不能完全准确地重复检查者所说的内容,有漏词、变音、变意则说明有复述困难。③呼名:让患者称实物、图片、颜色及身体各部位的名称,还可以让患者列各,即记一分钟内说出某类物品的名称(如蔬菜、动物类等)的数量。④阅读:包括朗读及阅读理解。患者阅读后回答有关问题或叙述中心内容。检查时可根据患者的情况(特别是在急性期)或精简内容或分多次测查。⑵时间:首次在患者入院后2~5天进行,即语言康复训练前,末次在1个疗程的语言训练结束时。

评估标准:根据患者言语障碍程度,将语言障碍分为3类:⑴完全失语:自发言语,复述完全不能。⑵不完全失语:自发言语和(或)复述有程度不同的障碍,依据其程度又可分为:①轻度:语量51~99字/分,说话略费力;可复述长句。②中度:说话费力、含糊不清、短语句(<3个字)、语量少(<50字/分);可复述某些词组短句。③重度:患者仅能用同样的几个字回答任何问题;能复述部分字句。

训练方法:①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对于不能随意支配自己唇舌发出想要发的声音的完全失语、重度、中度不完全运动性失语患者,我们在训练开始时,先教会患者通过口形及声音支配控制自己的唇舌运动练习发音。即训练者先做好口形、发音示范,然后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时的口形,来纠正发音错误或通过录音机将自己的发音与正确的发音作比较纠正。②利用语言训练磁带练习:将日常生活用词组、句子制成适宜患者跟读的盒式录音带,每面磁带有30分钟练习内容,每次练习2~3分钟间隔休息15秒。磁带配有背景音乐,起始处有一段鼓励、暗示患者进行语言训练的录音。轻度、中度运动性失语患者即可通过录音机跟读语言训练磁带录音进行听说练习,改善发音。先易后难,一般先让患者练习A面(2个字的词组),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根据患者语言康复情况练习B面(句子)。每次练习30分钟,1次/日。③训练有关发音肌肉:运动性失语患者,特别是失语超过1个月,其发音有关的肌肉会有不同程度废用性萎缩,致使患者言语含糊不清。训练时,重点指导患者练习舌的伸缩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利用吸气、呼气、吹气及断发“a”音训练鼻咽腔闭锁功能,利用各组合音反复训练发音。反复练习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以舌尖舔两侧腮部黏膜)、鼓腮、磕瓜子、嚼口香糖等,以促进患者发音准确。④定期检查,强化弱点训练:每3天检查评估患者口语表达情况1次,并将评分用曲线描绘记录,充分肯定患者训练成绩。同时抓住发音弱点进行针对性练习,必要时由训练者对患者进行单独强化训练。如患者发含有声母“b、p”音的字困难,原因是口腔内气流不足,经反复训练患者鼓气动作,1天即见成效。

结 果

患者的依从性:训练组大多数患者能较好的掌握训练方法,按要求坚持进行练习训练,其中有8名患者未能坚持训练,患者的依从性87%。将不依从的8人剔除。

训练后两组失语情况比较:经过4周的训练后,训练组43名患者中,完全失语2例,不完全语言障碍重度9例、中度11例、轻度18例,恢复至正常3例;对照组36例患者中,完全失语4例,不完全语言障碍重度13例、中度15例、轻度4例,由此,观察到得病1周后即接受语言训练的患者较进行一般性的病后健康教育恢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失语程度对比,见表1。

讨 论

训练组未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前与对照组比较,患者失语程度无明显差别,训练后其失语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有显著性。由此可见,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有明显康复作用,且时间越早越好。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功能转归。语言康复训练越早越有利于语言功能的重建。同时,语言训练时,口腔发音肌肉的运动也防止了舌、咽、喉部肌肉的萎缩,对已有言语肌肉萎缩的患者有明显的康复治疗作用。言语训练的早期首先应与患者加强非语言沟通,并讲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使其有讲话的欲望,鼓励指导患者先用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如用写字、点头、手势、目光等体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情感。

对运动性失语患者,可利用视觉和听觉反馈来代偿其丧失的动觉反馈运动性失语。患者由于缺乏正常肌肉动觉反馈的监控作用而不能随意地支配自己的唇舌发出所要发出的声音,利用视觉(看口形)和听觉(听声音)反馈来代偿,能使患者重新学会对言语肌肉的运动控制而发出正确的声音。

总之,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语言障碍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训练中激发并保持患者强烈的训练动机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叶文琴.实用内科疾病护理[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306.

2 关骅.临床康复学华夏出版社,200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