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8: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层卫生存在问题及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人力资源 现况
社区卫生服务是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为一体的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在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新医改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之一是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卫生人员的数量、质量、结构与分布,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实行新医改以来,深圳市经过多年的努力,深圳医改无论在广度、深度上,还是制度的成型、完善上,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深圳市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从无到有,已逐步完善和成熟,形成“院办院管”的独特发展道路,并实行标准化建设,按每万名居民不少于6名医护人员,每个社康中心配置2名全科医生。但深圳市各行政区间发展水平却存在较大差距,深圳市龙岗区是深圳市行政区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行政区,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处于怎样配置水平,通过分析近年来的人力资源变化,旨在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1.深圳市龙岗区2012-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现况
1.1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
2012-2014年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保持基本稳定,期间仅增加4家;全科执业医师逐年增加,其他执业医师(全科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和中医助理医师)基本稳定;防保人员逐年减少;医技、护理和工勤人员较为稳定。结果详见表1。
1.2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情况
2012-2014年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构成以初级为主,高级职称人数增加不明显。结果详见表2。
1.3龙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情况
2012-2014年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构成以大专为主,并呈逐年减少;本科学历次之,呈逐年增长;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偏低,无明显变化。结果详见表3。
1.4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流动情况
2012-2014年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流动以自动离职居多,但呈逐年减少;要求调回医院本部人员次之,同样呈逐年减少。结果详见表4。
2.龙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2.1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数量不足
全科执业医师配置逐年增加,提前达到2015年深圳市每个社康中心配置2名全科执业医生的要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卫人员明显不足,较少社康中心配置公卫人员,并且公卫人员呈现逐年流失情况,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需要尽快采取相应手段补充足够人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不足原因可能是因为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偏低,各社康中心更愿意把人力资源投入到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创收工作上,同时对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不合理,社康中心内部同比待遇明显偏低,故人员呈现严重流失状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整个公共卫生工作的网底,各级主管部门应为保证网底的有效运作提供支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每个社康中心专门定岗拨款配置公卫人员,没有配置的社康中心则取消该项拨款。
2.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构成不合理
按WHO为中等发达国家制定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比例构成标准(高级:中级:初级)1:3:1,本地区社康中心高级和中级职称人员配置明显不足,卫生技术人员呈明显的“金字塔形”,初级以下比重明显过大。同时高级职称人员主要是社康中心主任,日常主要承担管理工作,从事一线时间更少,可见卫生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远远不能满足辖区居民就医需求,事实上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远超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社康中心的卫生资源配置明显落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辖区居民舍近求远,更愿意到综合性医院就医不足为怪。社区卫生服务在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上有重要意义,改善目前社康中心人力资源配置需要多管齐下,首先在职称评定上需要对全科医学进行倾斜,按现行广东省高级职称评审对科研课题和论文的要求,全科医生晋升较困难,建议相应降低课题和论文的标准,提高全科服务能力考核的标准,明确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其次在福利待遇上对社区卫生人才进行倾斜,完善绩效考核及收入分配办法,确实提高真正干事的中、高级职称人员的待遇,激励高层次人才愿意留在基层社康中心工作;同时建立医院本部专家定期到社康中心服务的强制性制度,达到技术支援,对全科医疗进行有效补充,发挥专家的传、帮、带的作用,确实提高社康中心的诊疗水平,满足辖区居民的就医需求。
2.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偏低
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构成以大专为主,本科学历次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奇缺。学历构成与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存在问题具有相似之处。主要因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无吸引力,在继续教育、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明显受限。建议在政策上鼓励和吸引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现阶段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重要任务是加强存量人力资源的培训,加强现有人才在职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支持进修学习和提升学历教育,必需盘活现有存量人力资源,才能不断满足辖区居民卫生需求。
2.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队伍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自动离职率较高,但整体上已呈逐年减少的向好趋势。自动离职人数偏多,可能原因同以上职称构成不合理原因相似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较多的雇员编制,但雇员编制无任何无吸引力,建议把雇员编制转成职员编制才能较好地留住人才。
收稿日期:20160314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7.01.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ZZ023);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14KRM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人文社科重大项目(SKZ201400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P11)
作者简介:高琰(1979-),女,西安交通大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危机管理。
引言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首次确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确保每个公民,尤其是广大农民能够享有公共医疗服务保障。在强化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奠定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依托西部地区――陕西省历年医疗统计数据,借助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评价乡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以及卫生员在西部地区的配置情况,验证西部地区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根据测评结果形成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相关建议。
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条件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东部地区拥有的卫生资源是中部地区的1~1.5倍以上,是西部地区的1.3~1.7倍,占全国的比例比西部地区高约5%~20%[1]。蔡维汉、董晓建认为,陕西省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存在人员数量不足、人员质量不高、结构分配不合理问题[2];贺凤飞等对陕西省某地区农村卫生人员的配置进行调查,发现陕西省每千农业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仅为0.86人;地区医护比平均为1∶0.97,远低于全国要求(1∶2),与WHO的要求(1∶3)相差甚远[3]。刘强等人研究发现,陕西省2009-2011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人力资源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院卫生人员数比全国水平年均低10.34人和12.97人;卫生技术人员数较全国水平年均低8.61人和11.04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与注册护士数较全国水平年均分别低5.16、2.49、5.71和3.67人[4]。
农村基层乡村医生素质和能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陕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研究报告调查显示:乡村医生面临最大的问题在于:职称比例失调,47家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医师、护士和医技人员)中高级职称15人,平均每院0.32人,占1.83%;中级职称89人,平均每院1.89人,占10.87%;初级职称557人,平均每院11.85人,占68.01%;无职称人员158人,平均每院3.36人,占19.29%;学历水平偏低,本科以上学历5人,院均0.11人,占0.61%;大学本科学历57人,院均1.21人,占6.96%;92.43%的卫生人员为大专或中专及以下学历;执业能力偏低,47家乡镇卫生院351名医师中执业医师181人,院均3.85人,占51.57%;助理执业医师106人,院均2.26人,占30.20%;无证人员64人,院均1.36人,占18.23%。数据还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着无证人员执业情况(乡镇卫生院接近2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近10%),严重影响基层的整体执业能力和医疗安全[4]。
现有研究视角多集中于乡镇卫生院这一层级,虽已明确其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的缺乏,但未能明确资源缺乏是反映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考虑到对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定义为:“最小的行政区划级别的医疗机构,其大致定位为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其中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因此,本文拟从基层最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角度切入,依托现有研究基础,结合最新统计数据,采用基尼系数评价方法,将关注视角放在村级卫生室这一最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以陕西省乡村卫生室资源配置为例,通过对陕西全省乡村卫生所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配置的测算,尝试评价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依此提出改进建议。
一、陕西省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评价
(一)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分布评价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每千人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每个村卫生室至少要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2015年起,约4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由村卫生室承担。陕西农村地区人均乡村医生数量的最低配置达到1‰,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与村卫生室的比例不低于1∶1。结合陕西省历年统计年鉴(见表1),农村地区人均乡村医生数为1.316‰,除西安外,全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与村卫生室的比例为1.285∶1,除铜川、延安市以外,基本达到了这一比例。
陕西省农村(行政村一级)卫生资源配置数量基本达到国家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最低标准,对比近10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见表2),人口自然增长率虽逐年降低,但仍维持在4‰左右。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放开,将会迎来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潮,当农村基层公共卫生资源增速小于人口自然增长率时,全省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将无法满足这个最低标准。
表2陕西省人口自然增长率
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然增长率(‰)4.014.044.054.084.003.723.693.883.863.87
(二)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分布评价
1.评价方法选择。本文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对陕西省农村基层公共卫生资源(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地区分布的公平性、布局的合理性进行测评。根据测评数值判断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的均衡性,反映陕西省农村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分布是否存在结构性缺陷。
2.评价数据选择。根据陕西省历年统计年鉴中的乡村医生和卫生院相关数据制作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判定陕西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分布的公平性、均衡型和科学性。
(三)评价过程
1.洛仑兹曲线的绘制。“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Max Otto Lorenz)提出的一种公平性测量方法,经济学家通常用其来研究社会收入分配或财富分配的公平程度。通过洛伦兹曲线,可以直观地分析一个国家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状况”[1]。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以陕西省农业人口分布累计百分比为横轴(X),以陕西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人均数量百分比为纵轴(Y),绘制散点图(见图1),并根据散点形成曲线OCL(图中虚线),该线即为洛伦兹曲线。该线与绝对平均线OL的距离大小,直接反映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弱与强。具体而言,洛仑兹曲线与绝对公平线所形成的区域OLC(虚线OCL与实线OL组成的部分),其面积为s,可直观反映出陕西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分布情况,图1显示,其分布并非绝对平均,有一定的不公平性,而其不公平性要量化表达反映其严重程度,则需要通过基尼系数反映。
2.基尼系数的测算。基尼系数是1943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借鉴此,本文用基尼系数以确定陕西省全省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分布的情况。
基尼系数等于绝对公平线与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与绝对公平线下直角三角形面积之比,其计算过程是:洛伦兹曲线和对角线之间的那块类月牙形区域面积为s,绝对不均等折线和绝对均等对角线围成的直角三角形OAL区域的面积SRtOAL,通常这个是个定值0.5。基尼系数G=s/SRtOAL=类月牙形区域面积/SRtOAL,其中,类月牙形区域面积为直角三角形OAL区域的面积SRtOAL减去虚线OCL与绝对不均等折线OAL组成区域的面积,该面积用p表示,s=直角三角形OAL区域的面积SRtOAL-p=0.5?Dp。
本文按照全省数据所做的洛仑兹曲线散点图,增加趋势线并进行拟合,多次拟合后发现,除单项式y1=1.010 8x-0.154 5的曲线拟合度较差外(用以表征拟合度的R2仅为0.913 4),其他多项式(从二次多项式到6次多项式)曲线均与散点拟合相对较好,各拟合曲线的表达式及表征拟合度的R2分别为:二次多项式y2=0.956 2x2+0.031 4x+0.009 6(R2=0.986 1);三次多项式y3=-0.011 8x3+0.974 3x2+0.024 3x+0.010 0(R2=0.986 1);四次多项式y4=-2.287 5x4+4.629 0x3-1.976 5x2+0.619 0x-0.002 1(R2=0.987 8);五次多项式y5=-1.974 6x5+2.670 2x4+0.261 3x3-0.404 6x2+0.427 7x-0.001(R2=0.987 9);6次多项式y6=31.049x6-97.966x5+115.16x4-61.369x3+15.066x2-0.954 2x+0.000 7(R2=0.988 8)。这些拟合线中,R2越高,表明该曲线与实际的散点重合最多,最适合用其表达式表征曲线,并以此计算基尼系数,据此,本文以拟合度R2最高的6次多项式来表达洛伦兹曲线(见图2),并计算洛伦兹曲线下的面积,即曲线:
y=31.049x6-97.966x5+115.16x4-61.369x3+15.066x2-0.954 2x+0.000 7下的面积。
具体计算步骤是:
先用不定积分求其原函数:
F(x)=∫(31.049x6-97.966x5+115.16x4-61.369x3+15.066x2-0.954 2x+0.000 7)dx
再求其定积分,进而算出面积:
S=[31.049x7/7-97.966x6/6+115.16x5/5-61.369x4/4+15.066x3/3-0.954 2x2/2+0.000 7]01
计算结果为:p=F(1)-F(0)=0.343 4
s=0.5-p=0.5-0.343 4=0.156
基尼系数g=s/SrtΔOAL=0.156 6/0.5=0.313 3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介于0.2~0.3,表示比较平均;
基尼系数介于0.3~0.4,表示相对合理;
基尼系数介于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基尼系数>0.5以上,表示收入分配差距悬殊。
基尼系数越接近1,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5]。
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目前卫生领域的基尼系数的评价标准均借鉴经济学的上述标准[6]。
同理,测算陕西省农村村卫生室人均数量的分布情况(过程与前类似),其洛仑兹曲线下的面积为p=0.311 35,s=0.5-0.311 35=0.1886 5,其基尼系数g为0.377 3。
二、研究结论
通过绘制陕西省全省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分布的洛仑兹曲线并测算基尼系数后可知:陕西省农村基层公共卫生资源总量上达到国家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最低标准,全省现有农村基层卫生资源在各市的分布符合当地发展实际,基本不存在分布的结构性缺陷,配置相对科学合理。但其所达到的标准仅为最低标准,结合全省人口增长趋势及“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陕西省也将毫无例外地迎来新一轮人口增长潮,对当前的基层公共卫生资源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陕西省全省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分布的洛伦兹曲线测算的基尼系数数值显示,陕西省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的配置基本合理,但资源总量与结构合理的持久性及资源质量仍存诸多潜在问题,主要表现为:(1)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稳定性弱,农村医生存在较为严重的离职倾向[7]。现有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稳定性不足,离职意愿高,特别是农村基层全科医生更是留不住、下不去。(2)人员技术水平低,业务能力弱。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在学历方面,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以大专和中专为主;在职称方面,初级职称占到75%以上,中高级职称比例很少[8]。业务水平较低,绝大多数卫生院不能开展手术和生化检查等业务[9]。总体来看,个别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中还有卫校毕业的人员,甚至不乏赤脚医生[10]。而其主要原因在于:
1.政策层面。现行的培养机制存在问题。我国大学农村全科医学教育理念尚未完全形成,在校生的农村全科医学教育滞后,多数学校没有设立农村全科医学教学机构,农村全科医学师资的数量和素质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我国农村全科医生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农村全科医生培养数量与城乡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足[11]。全科基地面临机构数量不足并需加强硬件软件建设,需要逐步完善医院、基层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间的密切分工合作关系等问题[12]。
2.经济层面。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员面临待遇低、负担重、条件差等现实情况,经济落后、收入不满意是导致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离职倾向较高的重要原因。
3.制度层面。激励设计不足,职业认同感差。目前大多数地区尚未建立具有激励性的全科医生人事制度(包含考核制度及分配制度),这些因素打击了在职全科医生的积极性,造成全科医生岗位缺乏吸引力,优秀卫生技术人才不愿从事全科医生职业,进而出现`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11]。农村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可度低,职业精神缺失、职业发展与个人追求的满足性不足。
三、对策建议
1.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队伍培养目标。立足西部实际,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队伍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一支“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以农村全科医生为基础的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队伍”。从国家宏观政策出发,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
2.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培养的路径。为实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队伍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本文提出如下培养目标路径。(1)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培养以本地化为主。考虑到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条件限制、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建议农村基层医学人才的培养以生源本地化为主。地区在制定招生政策时予以倾斜,要以强化本地人才的造血功能为目标,适当考虑区域社会关系的绑定,降低本地人才的流失。根据评估,陕西基层公共卫生医学人才的配置相对科学合理,在今后基层卫生工作发展过程中,考虑以订单式培养为主,实现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的有效培养和科学配置。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各类保障,确保专业人“留得住”。(2)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培养要加强制度建设。重点应为制度化辅助,强调农村基层医学人才培养的“输血”机制,实现以“输血”机制造就“造血”机制的土壤,以“输血”机制为“造血”功能赢得时间和基础。
3.医学人才的对口帮扶制度。包括医学人才培养的循环系统:三甲医院向基层选派挂职干部、派驻工作队、实现三甲医院的对口支援。参照多地的成功经验,实现三甲医院向基层延伸(如设立分院,远程会诊等)。以县(区)级医院及其辐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疾病控制中心为一体组建“三级医院―县(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阶梯式实践基地网络,或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联动,建立“医联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联动。
【关键词】 医疗卫生;人力资源;职业化
现今我国正在正在实行各项医疗体制的改革,各专家学者都在对医疗体制问题进行论证。医疗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其是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现今,我市某些医疗机构,特别是一些乡镇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医疗人员的各项技能、素质等也不符合要求,这对医院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故如何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非常重要。笔者现对此问题进行阐述,总结如下。1 现今医院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情况
1.1 管理形式、系统等都比较落后,无法为医院更好地服务 现今有些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仍实现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医院中仍存在“大锅饭”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无法帮助医院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一些医院的绩效评估体系完全流于形式,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致使员工的积极性、责任心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2 体制问题 现今我国不断地进行着医疗体制改革,但现今医院的所属问题仍比较模糊,一些医院归政府直接管理,一些医院归卫生机构管理,一些医院归企业管理。这样致使医院受到多重单位领导,体制情况比较复杂。多重单位的管理会让医院的各项政策等无法及时落实。落后的体制会对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的影响,无法调动医疗人员的积极工作的热情,甚至产生消极的工作状态。
1.3 考核流于形式 目前绝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虽然实行了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但这种激励任存在着平均主义的倾向,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不能具体量化,难以相互比较;缺乏对考核存在问题的人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个人的整改规划和提高的计划。这很容易在职工中形成一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无区别”的消极思想,从而难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 实行员工职业化管理的意义
现今我国各项企业已经逐步发展为国际化企业,专业的管理理念已经逐步成型。这一理论的发展在各大企业都已经广泛地开展起来,为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实行医疗卫生机构员工职业化也是经济国际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虽然医疗单位有其独特性,其和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但实施系统的管理系统对医疗工作者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现今一些医院也尝试了实施了管理系统,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其对医院起到的作用具体有如下几点。
2.1 职业化可以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对关键业务骨干的培养 一个职业化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求其拥有系统性较强的人才培养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其不断培养及输送专业技能较强的关键业务骨干及管理人才。
2.2 职业化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培育自身的文化 从企业界内的有关经验来看,一个职业化建设较好的组织往往是拥有优秀文化气氛的组织,也往往是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2.3 职业化可以帮助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并实现远景目标 对于组织而言,具有并实现发展的远景目标对丁其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职业化实施较为成功的组织而言,明确的、科学的发展目标是不可或缺的。3 实行员工职业化管理的途径
3.1 树立正确的职业化管理理念 应加强对医院进行文化建设,改变过往的计划经济的理念,建立起职业化的管理理念,发挥职业化的作用,以促进医院不断发展。所有员工均建立起职业化的观念,才可让其的积极性、责任心等都不断地提高,从而为患者更好地服务。
3.2 确定任职资格标准 笔者认为职业任职资格标准确定的两个基本步骤可以被考虑采用,这两个基本步骤一是通过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观察法等具体手段分析职业标杆人物的有关情况;二是通过分析所取得的标杆人物的有关信息,确定此类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等,进而确定任职资格标准中所包含的模块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内容包括行为道德标准分析、职业素养分析及知识技能的分析。
3.3 任职资格评估工作的开展 任职资格评估工作的开展应注重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评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员工工作绩效与工作效率的可持续发展,以便为组织的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是评估工作应以公正、客观为原则;三是在评估工作中应注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四是评估的结果应与激励制度挂钩,以便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给其工作增加动力。
参考文献
[1] 沈群红.中国非营利医院绩效管理的作用与基本原则.中国医院,2004,8(12):36-38.
[2] 曹阳.医院绩效管理与考核浅谈.中华全科医学,2010,8(4):45-46.
[3] 梁松华,王恩雨,易斌泉,等.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的作用及认识误区.医院管理论坛,2009,26(8):56-59.
[4] 龙凤,郭启勇,马兰,等.转型期基层医院生存与发展研究(五)——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建议初探. 现代医院管理,2010,8(5):90-95.
[5] 王佳丽,井西学,周翠霞.护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的误区与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9,9(2):89-91.
[6] 李青.护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SWOT分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9(8):45-46.
[7] 李晋保.岗位评价在血站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中国输血杂志,2010,23(4):35-36.
[8] 鲁翔.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战略.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21(3):13-15.
一、我县卫生工作的基本状况
目前,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04家,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7家、企业医院5家、乡镇卫生院14家(包括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体诊所及村卫生室178家。全县卫生系统共有在编职工858名,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45名、主治医师职称143名;初级卫生技术人员383名。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共同组成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县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了预防保健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我县卫生改革和发展的主要进展有:
1、实行卫生体制改革。一是按照县委常委会议精神进行了县直单位的管理体制改革,县医院、中医院、县疾控中心、县新合办主要领导上划到组织部任命。二是为加强汪清县妇幼预防保健工作职能,3月份将县妇幼保健院产科整合到县医院,进行卫生资源重组,提高了产科服务的质量,进一步加强了产科安全。三是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县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投入40万元对汪清镇医院、防保所进行改造,建设成为东城、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开展相应的“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进行。20xx年全县共有80641人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1.69%;20xx年全县参合农民79264人,参合率为73.23%。20xx年受益农民达8344人,基金总支出556.16万元,其中住院补偿支出450.3万元,门诊慢性病支出25.66万元,家庭帐户支出80.20万元。县新合办克服困难,加强对定点医院、基金使用等各项工作的管理,降低医疗成本,多让利于广大农民,运行情况稳定良好。
3、抓好行业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卫生形象。以抓好反腐败惩防体系建设为重点,坚决打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及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深入开展 “医院管理年”和“平安医院、和谐医院”的创建工作。严格规范工作行为,坚决执行双“八条禁令”,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我县卫生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卫生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就发展方面来看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卫生发展资金不足,医疗仪器设备差。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短缺,大部分卫生院都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老三件”水平,医疗用房破旧,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不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不平衡,难以有效正常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和满足农村人群的一般医疗需求。
2、思想观念陈旧,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管理能力不强。目前,我县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方式、服务模式、分配形式还相对落后,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热衷于吃“大锅饭”、端“铁饭碗”,不敢试、不敢闯,怕改革、怕下岗,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人事制度方面缺少有效的用人竞争机制,造成领导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普遍缺少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管理水平不高。在管理理念上落后,管理能力不强,表现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管理能力水平落后薄弱,缺乏现代医院服务和管理意识能力,没有真正达到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服务,影响着医院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3、人才匮乏、医疗服务水平不高。近年来卫生事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卫生事业并没有与社会经济得到同步的发展,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1)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大专院校毕业生回来少,回来的又不愿到乡镇工作,导致我们后继乏人。(2)自我人才培养、提高发展意识能力有待加强。(3)我们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力薄弱,既没有引进人才能力,又没有留住人才能力,目前乡镇骨干人员流向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人员流向县外延吉医院等较发达地区的现象较多。
4、县直医院、尤其乡镇卫生院存在生存、发展的各种困难。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经济生活水 平的提高,加上医疗设备较差等等因素,改变了病人的医院选择流向,乡镇病人流向县城医院,县城病人流向省州医院,这些都为医院的生存、发展带来困难。
5、“重医轻防”问题。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的“重医轻防”现象非常严重。目前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不仅数量过少,而且质量低下,使得乡镇卫生院防保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本应是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重心,但是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使得原本在功能上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逐渐转为全面竞争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公共卫生服务无法带来明显收益,故被逐渐弱化,导致乡镇卫生“重医轻防”现象愈演愈烈。
作为“夹心层”的乡镇卫生院,在医疗领域,其便利性和服务价格不及村卫生室(所),在服务质量上又难以与城区医院匹敌,在竞争中逐渐落入下风。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惠及乡镇卫生院的政策相继出台,改善了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新农合”在报销方面向乡镇卫生院倾斜,为其带来了发展的契机。然而,这些政策仅仅只是“救活”乡镇卫生院,使他们能维持正常运转,没有在乡镇卫生院回归其本来定位上做出实质性贡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仍然行进在“重医轻防”的老路上。
三、加快我县卫生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县卫生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不顺,体制改革滞后。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进步,关系农村生产力保护和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切实做好我县的卫生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对下一步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全面推行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重组卫生资源。就我县现有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政府的经济实力还很有限,要让政府包办卫生事业一时难以做到。因此,借鉴发达地区卫生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县可借用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来兴办卫生事业。医疗卫生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置身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应当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工作新机制。如果按原有体制发展卫生事业,很难摆脱困难,只有摒弃原有体制和发展模式,另辟蹊径,通过改革消除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才能实现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生态社区建设;城市;基层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2.8;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急速推进,产生了极大的生态负效应:地下水过度开采;周边湿地系统退化;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大量固体废弃物产生;大量砍伐树木导致土壤沙化严重;风蚀现象突出;扬沙等天气时有发生。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的城市化进程对生态建设的忽视造成的。这些负效应,不仅使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急速下降,而且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胁和损害。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积极推进生态社区的建设。
一、生态社区建设的内涵和必要性
(一)生态社区建设的含义和内容
生态社区是一个在社区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也被称为绿色社区或可持续发展社区。重视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在生态网络方面的融合,是家庭、社区硬件设施、社区自然环境、社区生态服务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舒适、健康、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社区。
生态社区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绿化环境:环绕社区、居住区周围人工营造的园林绿地状况,即通过人工规划布置园林绿地,栽种树木、花草等绿色植物,改善社区居民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美化、绿化环境状况。通过社区环境绿化,可达到净化空气、改善社区小气候、丰富景观内容、维护健康的功能。
2.社区生活环境:社区基本生活设施与社区综合服务配套设施情况,主要包括:电力设备、天然气设施、给排水,供暖设备、弱电服务设施、公共区域照明设备,公共交通配套服务设施,商业、餐饮服务、金融等经营设施,停车场与公共活动场所等。
3.社区卫生环境:它是整个社会卫生环境的一部分,对于防止和消除环境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改善居民生活卫生条件、预防疾病、保障居民健康有重大意义。
4.社区软环境:是社区环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社区各种环境之间互相发展的纽带,也是评价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社区软环境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物质环境是指社区文化娱乐设施,例如剧场、图书馆、俱乐部等;精神环境是指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文化宣传,形成的文化氛围,例如社区环保知识宣传、营造“绿色家庭”行动、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等。
(二)生态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在中国发展进入新时期,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当绿色与和谐成为未来生活的主题时,生态社区建设对于我国城市建设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非常必要:
1.加快生态社区建设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随着改革向纵深方向的拓展,城市社会基层的构成也随之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社^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全面推进生态社区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创建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和确保实现二个百年的伟大目标,我国各项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征程,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良机,全面构建新型社区――生态社区,适应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将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
2.构建生态社区是深入发展精神文明内涵的现实需要。致力于打造生态社区,充分发挥生态社区的优势,让居民充分享受到社区的生态服务,更加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构建生态社区,丰富居民的生态文化生活,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新常态下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让生态文化思想在生态社区得到快速有效地普及,对于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建设生态社区是落实为人民服务最接地气的一种方式。社区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外部环境,其生态环境建设的好坏对于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而社区居民对于自身居住的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差异性的要求是构建生态社区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社区作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生态环境,对于落实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系人民大众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舞台,大力推进生态社区建设,毫无疑问是落实心系群众生活最接地气的一种方式。
4.建设生态社区是巩固党执政为民,一切为了群众的最为有效的一种形式。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是政府部门加速完善城市公共管理及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中的重点环节。社区基层组织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加强社区基层的生态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生态保护作用,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形成构建生态社区的合力,对于巩固党在城市基层组织方面的政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社区建设的内在关系
1.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社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在自然环境中获得发展的思想,而自然环境又是社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社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社区自然环境的好坏严重影响着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影响着社区的健康发展。构建生态社区就是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更加有利于促进生态社区的建设,为生态社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
2.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社区建设互相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实践关系中理解自然,继承和发展了对自然价值的理解,在解决当今人类生存困境的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社区作为人类生存的客观外在形式,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生态社区就是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生态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应用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具体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生态社区的构建,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加符合生态原则的生存空间,生态社区的建设也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生活的社区环境的好坏对生态文明建设也必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生态社区构建对生态文明建设也将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
二、生态社区建设中的问题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社交领域范围的区域化,一种全新的社区活动模式逐渐形成,推进构建生态社区将成为新常态下城市结构调整的未来发展趋势。
鉴于社区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久,因而社区建设中有很多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 空气质量问题
社区中由于管理不善,一些单位私设燃煤锅炉集中供暖、居民私设摊点和露天大排档,户外烧烤摊,这样造成直接向大气排放未经处理的有害气体,机动车的尾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某些社区周边一些工地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灰尘未做任何防护直接散发到大气中,生活垃圾变质产生的异味直接进入大气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
(二)水资源问题
社区水资源供应量充足,但水的质量不高。水中含有大量沉淀物,居民用水浪费的现象比较普遍,生活及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便随意排放,严重污染地下水,对居民的用水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三)固体垃圾污染问题
固体垃圾主要来自人们的生活和日常消费中。居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一些社区的绿色标志的回收垃圾箱和黄色标志的不可回收垃圾箱在居民的忽视中成为闲置之物,宠物粪便不做处理,城市牛皮癣、白色垃圾等情况十分严重,废旧电池及一些有毒有害废品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
(四)噪音扰民问题
沿社区街道各种商贩的叫卖声,车来车往的汽笛鸣声,各种广告音响声,建筑工地产生的各种噪声等严重干扰居民正常的生活作息。
(五)社区绿化面积不达标,布局达不到规范要求,组成不够合理
绿化区域不足,品质较差,社区内绿化维护工作不足,居民随意占用绿化区,修建宠物用房,缩小了社区绿化区域的面积,导致有风的天气下尘土飞扬。
三、生态社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基层管理体系不完善、责任意识不强
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能定位不够明确,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实际,长期施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执政方略,注重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政府管理偏重于社会控制和社会管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不到位,在进行全方位城市综合整治的进程中,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不能准确到位,执行公务程序的力度不到位,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尽管年年都有各种形式的执法演练在开展,但是执法过程中的各种不文明现象,甚至暴力冲突时有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一些公务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工作过程中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未能满足新常态下城市基层社区发展的工作要求。
(二)行政管理不健全
1.物业管理公司对社区的环境建设投入不足,普遍存在着只重治安,不重环保的问题。
2.社区街道办未能与政府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未能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处理有关问题的效率低下,无法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3.用于治理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
4.一些居民的法律意识淡薄,一些公务人员的执法力度不够。某些政府相关部门对环保方面的各种政策的执行的重视程度不足,致使很多违反环保政策的情况得不到有效的管控。可见政府相关部门要想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绝非易事。
5.管理手段单一,各种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工作未能落实到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各种新媒体随之产生,但是在宣传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以及科普知识方面,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形式呆板,居民的参与监督不够。
(三)居民环保意识薄弱
社区居民对自身所处的小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未能从生活上的细节做起,例如,减少使用塑料袋,M量多使用可降解的环保购物袋,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白色污染,而且环保购物袋的使用寿命比普通塑料袋长,更重要的是环保袋可以循环利用,从生活习惯入手,在潜移默化中使社区居民养成良好而环保的生活习惯,对于维护居民所生活的社区的生态环境将十分有利。
四、加强生态社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社区建设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为加快构建生态社区,努力打造生态良好,服务到位,生活舒心,邻里关系和谐的新常态下的绿色社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完善城市基层管理模式,明确相关部门及有关人员的职责
改变不适应当前新常态下的城市基层管理模式,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有待转变,办公效率有待提高,建立适应新常态下的社区运行管理体制及相应的机制,理清社区物业公司和居委会的职责范围,根据当前新常态下的发展要求,补充新的社区管理条例,完善社区服务职能及各项管理制度,通过社区成立的业主委员会,大量征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新型社交媒体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生态管理的热情,在社区内建立起以家庭为单元,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新型社区生态管理监督运行机制,将生态保护工作纳入社区日常管理的范围,成立以物业公司牵头,社区业委会监管,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环保工作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计划方案,把各项环保目标和责任层层落实到相关部门及人员头上,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管控局面,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协调各相关部门,限期落实整改解决,同时健全跟踪落实情况的机制,对于没有正当理由,又无法按期落实整改任务的要给予相应的惩罚。
(二)强化政府办公职能,依法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1.各相关部门对社区生态环保项目要有完整的记录,由专人负责跟踪监督各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并负责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落实情况。
2.在新常态下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城市社区生态环保工作的特点,在执行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灵活变通地进行执法,避免与社区居民发生冲突。
(三)扩大社区生态环境建设治理的各项措施,改善社区生态环境
1.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要积极进行配合,提前通知社区内居民未经许可不准私自搭建临时建筑,像宠物用房等,限期拆除,如果不执行将通知相关执法部门强令执行。
2.完善社区内的生态布局,加大社区绿化覆盖面积,充分利用社区的空旷处引进一些适宜社区栽种的植物花草,大大改善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3.加强社区生活垃圾的污染治理,针对有些社区居民在小区内乱摆摊点,又不进行及时清理,给社区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应建立社区垃圾定点收集,分类回收,集中处理的分类治理办法,针对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以及白色垃圾应使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制回收处理,避免二次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的健康,向社区居民大力推广可降解,可循环使用的环保型产品。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产生的各种新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环保宣传和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媒体形式随之产生像微博,微信等,充分利用这些新的媒体形式作为宣传环保的有力阵地,在各个社区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宣传推广工作,避免呆板、传统、单一的宣传模式,让环保知识通过这些形式深入到社区的每个家庭的成员中,让每个社区居民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环保意识,让社区居民在意识形态方面逐渐形成生态观念,这无疑对生态社区的构建起到一种无形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卫列,杨永岗,朱明双.生态文明建设概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出生缺陷干预伦理问题人文关怀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计划生育工作者是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中直接与育龄夫妇接触的基层工作人员,本研究以大连市城乡计划生育工作者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150人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对其中十人进行深度访谈。发放问卷150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141份。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方法
问卷为自制问卷,设计与出生缺陷相关的包括胎儿的生命权、人工流产、夫妻双方的知情同意权、遗传筛查以及严重缺陷新生儿处理等十五个伦理问题。填写问卷前有伦理学老师、研究生以及大连市计生委的工作人员对填写问卷以及科研目的进行说明,使用统一指导语。将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清点并编码,将数据用Excel进行录入,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问卷基本情况
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特殊性,从事这一工作的女性远远超过男性,在有效的141份问卷中,女性132人,男性9人,调查对象在性别间分布不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统计结果中不对男女进行比较分析;同样在文化程度上,只有1人是初中文化程度,因此也不将初中文化程度与其他文化程度进行比较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您曾经接受过哪些方面的教育或培训(%)
数据显示,67.4%的人接受过生殖健康方面的教育或培训,55.3%的人接受过心理学的教育或培训,34.8%的人进行过医学伦理学方面教育或培训,另外有42.6%的人接受过其他培训。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人接受过生殖健康和心理学方面的教育或培训,而接受过伦理学方面的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8%,并且在接受以上三种教育或培训中,都有城市高于城郊,城郊高于农村的趋势。在深入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大连市城乡计生工作人员进行在职期间,部分人接受过国家及大连市的在职培训,内容多涉及的是生殖健康和心理学,大连市计生委也连续多年对计生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但伦理学方面的培训没有开展,伦理学方面的教育或培训都是在计生工作人员的教育背景中进行的。
2.您认为出生缺陷干预是否存在伦理问题(%)
数据显示有53.9%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中存在伦理问题,其中大学(本科、研究生)文化程度占62.3%;31.2%的受调查者认为不存在问题,还有14.9%的受调查者不清楚“伦理问题”的含义。
3.您理解伦理学中“知情同意”的含义吗(%)
知情同意是医学伦理学中一个重要的伦理原则,在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中经常会涉及到,体现了对育龄夫妇生育自的尊重。调查中发现,有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对“知情同意”含义不全理解,另外有7.1%的调查对象根本不清楚“知情同意”的含义。由于计生工作者伦理学方面的教育或培训都是在计生工作人员的教育背景中进行的,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训与强化,因此对“知情同意”的含义的理解非常模糊。
4.您认为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中,尊重夫妇俩的意见是否重要(%)
在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中,认为尊重夫妇俩的意见非常重要的有76%,其中城市高于市郊和农村,大学文化程度高于高中;认为比较重要的有19.1%,还有4.9%的人认为可以不尊重,其中市郊和农村都高于城市。在深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可以不尊重夫妻双方的意见主要原因是认为他们对医学知识不懂,有时会做出错误决定。尊重自是伦理学中一个重要原则,剥夺自会产生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因此澄清尊重自的含义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实施非常重要。
5.您认为出生缺陷干预三级预防措施中哪一级干预产生的伦理问题最少(%)
数据显示,有75.9%的人认为是一级预防产生的伦理问题最少,有22.7%的人认为二级预防产生的伦理问题最少,另外还有1.4%的人认为三级预防产生的伦理问题最少。出生缺陷干预中伦理问题最小的是一级预防,75.9%的计划生育工作者都能认识到,二级干预和三级干预的伦理问题都比较多而复杂。
6.您认为如果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工作做的好,将来就会(%)
数据显示,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如果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工作做的好,可以大大降低出生缺陷率;13%的认为将会没有缺陷儿出生;只有28.2%的人认为如果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工作做的好,可以阻止一部分缺陷儿出生。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很多,出生缺陷干预可以阻止一部分缺陷发生,但不可能阻止所有缺陷发生,过高评价出生缺陷干预的作用容易在工作中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7.您认为当产前诊断和遗传筛查发现新生儿有可能患有某些遗传疾病(有可能患病,也有可能不患病),您是否建议做人工流产手术(%)
当产前诊断和遗传筛查发现新生儿有可能患有某些遗传疾病(有可能患病,也有可能不患病),有53.9%的调查对象给出明确态度,其中48.9%的人建议做人工流产手术,5%的人不建议,有46.1%的人回答由夫妇俩自己决定。在深度访谈中了解到,给出明确态度的原因主要认为计生工作者通常具有一定的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夫妇做出决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选择由夫妇自己做决定的原因主要是认为他们有自主做决定的权利。
8.严重缺陷新生儿的处置有三种:您倾向于哪种(%)
调查数据显示,对严重缺陷新生儿的处置,有55.3%的调查对象倾向于对其实施治疗,有13.5%的人倾向于任其自然死亡,还有31.2%的人表示应助其安乐死。“任其自然死亡”“对其实施治疗”伦理问题相对较小,而安乐死是目前具有较大争议的伦理问题,应谨慎对待。
9.您认为“严重缺陷新生儿”是否具有生存权(%)
调查数据显示,有79.5%的人认为“严重缺陷新生儿”具有生存权,其中大学文化程度有87.0%的人认为有,高中文化程度有45.7%认为有;有5%的人认为“严重缺陷新生儿”没有生存权;另外有15.5%的人不知道如何回答。
10.您认为育龄夫妇,患有某些现在还无法治愈的严重遗传疾病,第一胎也患此种疾病,是否鼓励再
生二胎(%)
11.鼓励再生的理由是(%)
12.不鼓励再生的理由(%)
育龄夫妇,患有某些现在还无法治愈的严重遗传疾病,第一胎也患此种疾病,有3.5%的人鼓励生育第二胎,有69.5%的人不鼓励,27%的人保持中立意见,由夫妻俩自主决定。鼓励再生的理由主要是依靠先进医学技术帮助,而不鼓励再生的理由主要认为是避免再出生缺陷儿的最好办法,其次是对国家控制人口,提高人口质量有好处,第三位的理由有更多精力资源养育第一个孩子。
13.您认为对新生儿及婴幼儿进行早期的遗传病筛检是否有必要(%)
14.有必要的理由(%)
15.没必要的理由(%)
数据显示,对新生儿及婴幼儿进行早期的遗传病筛检问题的回答,无论城市、农村,以及文化程度都有九成左右的人认为有必要,主要理由是有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8.5%的人认为没必要,其中主要理由是遗传筛查为孩子贴上标签,对他们将来升学、就业、婚姻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对新生儿及幼儿进行早期的遗传病筛检,可发现群体内是否存在异常个体,获得其有关遗传病信息,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遗传筛检需要花费大量的卫生资源,目前我国卫生资源还很有限,大量的卫生资源用于遗传筛查是否值得也是值得思考的伦理问题。
三、建议
(一)强化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医学伦理教育
出生缺陷的干预涉及到胎儿的生命权、人工流产、夫妻双方的知情同意权、遗传筛查以及严重缺陷新生儿处理等一系列复杂的伦理问题,但调查数据显示有31.2%的受调查者认为出生缺陷干预不存在伦理问题,还有14.9%的受调查者不清楚“伦理问题”的含义。因此应强化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医学伦理教育使他们能把握伦理学的内涵以及在实践中正确运用伦理学中知情同意、尊重等基本原则。
(二)把握尺度,避免过度干预
出生缺陷发生受很多因素影响,即使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工作做得好也不可能消灭残疾。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如果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工作做的好,可以大大降低出生缺陷率;13%的认为将会没有缺陷儿出生;只有28.2%的人认为如果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工作做的好,可以阻止一部分缺陷儿出生。因此,计划生育工作者在出生缺陷干预及生育权问题上应把握好尺度,避免过度干预。在科学宣传与指导同时应充分尊重育龄夫妇自主选择的权利,在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中能够以人为本,对患儿、患儿家庭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实践中,除科学合理使用药物及生殖技术干预外,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预防出生缺陷不仅是计生工作者和缺陷儿父母及家庭的事,应该是所有育龄夫妇及全社会的事。
(四)对公众进行引导,客观认识出生缺陷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数据指出,目前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5.6%。根据2001至2006年卫生部以医院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结果显示,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出生缺陷干预在最初会使得出生缺陷发生率下降,然后逐渐平稳,甚至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应对社会公众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对出生缺陷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健康的心态,同时为缺陷儿及家庭营造更宽松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姜兰姝.出生缺陷干预的伦理思考——念更新与措施跟进[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4):21-25.
[2]罗家有.我国出生缺陷干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实用预防医学,2005,(2):458-460.
关键词:文献计量;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
卫生资源是指提供各种卫生服务而使用的投入要素总和;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对相对稀缺的卫生资源在各种可能用途之间进行选择、安排和搭配,以获得最佳效益的过程;卫生资源分配公平性主要是指按需分配卫生人力资源、物力资源[1]。卫生资源配置公平作为卫生服务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前提,对促进社会公平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回顾和分析2000-2015年我国关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相关研究,了解以往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为深入研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选取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统计源,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卫生资源配置and公平”为检索式,采用“模糊”检索方式,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共检索出文献1184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年代、关键词、作者、期刊、论文内容等。其中,年代分析、关键词分析、作者分析以118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期刊分析、论文内容分析以654篇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
二、结果
1.文献总量的年度变化
如表1所示,2000年至2015年6月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文献共1184篇,其中期刊论文654篇(占55%),硕博论文463篇(占39%),会议论文28篇(占3%),其它论文39篇(占3%),即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是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文献的主要组成部分。文献总量从2000年的19篇增长到2014年的140篇,其中,2010年开始超过100篇,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由此可见,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卫生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医疗改革序幕的拉开,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2.中文关键词分布
统计分析某领域研究论文的关键词,可以发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2]。在1184篇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中文关键词是“公平性”(305次),其次为“基尼系数”(153次),“卫生资源”(135次),表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广泛关注,其评价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尤其是基尼系数。同时,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公平性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见表2)。对1184篇文献的作者所属单位进行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都为高等院校,其中综合性大学7所,医科大学4所,说明高等院校是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医科大学的发文量低于综合性大学,可能与卫生经济学科的交叉性有关(见表3)。发文量超过4篇的作者共有33人,表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有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
3.论文的期刊分布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刊载论文总数占33%的期刊是这一学科的核心期刊[3]。结果显示,在654篇期刊论文中,《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研究》《医学与哲学(A)》《医学与社会》《卫生软科学》9种期刊共刊载225篇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论文,占期刊论文总量的34.40%。其中,《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与哲学(A)》《卫生经济研究》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表明2000年以来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论文质量较高。
4.论文的研究内容分析
(1)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马国芳[4]等运用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2001-2010年新疆13个地州市卫生资源(卫生技术人员、床位、医生)配置情况,发现其卫生技术人员、医生的配置处于不公平状态,建议从卫生投入、人员培训等角度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李贞玉[5]运用泰尔指数分析评价辽宁省医院(卫生院)卫生总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医师和护士(师)等配置公平性,显示其总体公平性较好,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2)卫生财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郭锋[6]等分析了2010年辽宁省政府卫生支出的资金分配情况,发现政府补助在不同级别机构之间分配不公:城市医院(包括城市中医院)所占比重最高,为70.35%,县医院(包括县中医院)为11.26%,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8.68%和9.71%,也就是说,城市高级别医疗机构获得了大多数的财政补助。吴欣[7]等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2008-2011年我国社区中医服务财政投入的区域差异情况,认为东部地区的社区中医服务财政投入波动较大;中部地区总额持续最低,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西部地区逐年持续增加。(3)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王春晓[8]等利用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对广州市115个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评价,认为其核定编制数、在编在岗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按服务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正常公平状态;按服务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闫亚玲[9]等以29省乡镇卫生院数据为样本,评价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结果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核心人力资源配置在较大程度上关注了当地的健康水平状况,配置公平性较好,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存在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城乡发展不协调、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10]。罗志红[11]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江西省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都偏向城市,乡村公共卫生资源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卫生保健的需要,农村人口均等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得不到保障。贺买宏[12]等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分布公平性进行评价,表明我国卫生资源按地理面积配置处于高度不公平状态,政府部门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公平性,同时注重卫生资源结构的优化。
三、讨论
1.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总体关注度上升,论文质量较好
从文献的数量变化可知,文献总量呈增长趋势,说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同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水平较高。对此,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要挖掘新的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方法,发表更多高质量论文。
2.研究主体较为单一,研究内容较为集中,有待进一步探索
根据对1184篇文献的作者单位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都为高等院校,也就是说,研究主力为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而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涉及多方面内容,应得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团体等共同关注。从论文的中文关键词看,相比其它领域,人力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公平性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从论文的内容看,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较为集中,对其它如物力、财力资源的研究较少;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省级以上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评价指标主要为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因此,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领域及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柏高原,王耀刚,杨文秀,等.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政策选择[J].中国卫生资源,2014,6:477-481.
[2]李范,赵玉虹,何欢.我国DRGs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病案,2013,2:65-66.
[3]马志强,唐青,朱永跃.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现状———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3:173-176.
[4]马国芳,潘雯,安尼瓦尔•阿木提,等.2001年~2010年新疆13个地州市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7:68-71.
[5]李贞玉,孔祥金,高丽敏.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7:65-67.
[6]郭锋,马月丹,万泉.辽宁省政府卫生支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7:40-42.
[7]吴欣,许仁丹,叶清丽.我国社区中医财政投入的公平性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视角[J].中国卫生经济,2014,6:55-58.
[8]王春晓,廖军娟,彭荣春,等.新医改框架下广州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77-180.
[9]闫亚玲,张志明,陈颖.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基于29省乡镇卫生院数据[J].中国卫生经济,2013,6:37-39.
[10]高建民,杨金娟.健康公平性概述[J].卫生经济研究,2014,10:51-54.
[11]罗志红,朱青.公平正义视阈下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研究:基于江西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01-203.
提出如何运用科技技术治理病虫害进行探讨。
关键词:有害生物;存在问题;防治措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漫长的生长周期内,它会遭到火灾、病虫害、雪压、冻害、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以及多年乱砍滥伐、肆意毁林开荒等人为因素的破坏,使森林资源蓄积大幅度消减,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生产后备资源持续稳定地增长,并使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着人类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在这些重大的森林资源灾害之中,森林病虫害这种频发性的生物灾害,一直都是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影响林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对林木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一旦病虫害形成规模,那会给林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林区的社会和生态效益。结合亚布力林业局森林病虫害发生,提出有效防治和治理方法,针对正对如何运用科技技术治理病虫害进行研究。因此,要以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理论为基础,以先进的森林健康理念为指导,培育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生长健康、生物多样的健康森林。
1 有害生物现状
全局对森林有害生物高度重视,对有害特别是病虫鼠害,加强预测预报工作。本经理期总投资95.5万元。其中设备设施投资63.0万元,基础建设投入33.7万元。防治工作量47万亩,其中病虫害3.2万亩、虫害2.8万亩,鼠害41万亩。坚持以预防为基础,科学有效地推广以无公害防治为主手段的综合防治措施。要科学用药,合理先择低毒生物农药,降低污染,积极推进工程治理,以生物招引、灯光诱杀等技术为主,限量使用化学药剂,控制防治区不发生灾害。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生物防治克服上述缺点,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缺陷,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网络的关系,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发展。提高森林病虫害管理的效率及科学决策的水平,为全面控制森林病虫害奠定信息管理基础。
2 森林有害生物种类用存在问题
森林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林和林木种子正常生长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鼠害等有害生物。森林病虫害是无烟的森林炎灾,如发生病虫害常大于森林火灾。主要森林病虫害有:落叶松早落病、松流脂病、杨树烂皮病等;主要森林虫病害有;落叶松球蚜、落叶检录鞘蛾、银杏大蛾、杨扇舟蛾等;主要森林鼠害有:棕背平、红背平等到;主要有害杂草有:狗尾草、灰绿藜、车前草、黄花蒿等。
2.1 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环境受到人为破坏,部分资源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病虫害发生种类和面积逐年增加,防治任务越来越艰巨,影响了防治质量。原因是:一是个别突发性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病虫害得不到控制;二是资金爱到影响,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不能及时到位,测报防治工作和科学化程度不高;三是基层测报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报表数据传输落后。
2.2 取得成效
该局对近几年防治面积总计67万亩之间,其中病害3万亩、虫害2万亩左右、鼠害60万亩左右,加上灯光诱杀和性诱引捕粘,预防面积每年最高可达20万亩。初步取得了成绩,保护了森林资源,实现生长量稳步提高。
3 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改进措施
现林业局常用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一是病害防治以百俊清烟剂灵和多菌灵等到喷雾;二是虫害防治则采用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并用,化学防治采用烟剂,生物防治采用挂鸟巢;三是鼠害防治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放生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行了分析,应今后从营林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三个方面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的措施,以及高度重视林业已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防治机制。
3.1 预防为主,加大宣传
森林病虫害是森林的无烟火灾,应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通过媒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对广大群众进行防治意识理念和义务的教育,预防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
3.2 建立健全专业防治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和防治质量
建议把林业局专业病防队伍和林政防火队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优势,节约资金的投入。平时组织培训班学习,进行时战演练,有火扑火、有虫治虫。做到一人多兼职能、一队组织多胜任,节约了资金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森防队伍整体素质,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质量。充分发挥管护责任人的作用,大力推进无公害防治,进一步提高控灾御灾能力。
3.3 建立检测预警、防治减灾等应急控灾体系
完善病虫害网络体系,提高报表数据传输水平,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及责任制,推广使用先进的测报工具,强化预报工作和防治手段。害防治总站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等技术,共同开发了《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目前包括了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森林病虫害检疫信息系统两个子系统,与院校合作研制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系统的全面推广使用,实现森林病虫害信息处理、传输的电子化,数据处理的可视化,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促进林业病虫害管理信息化进程。
3.4 规范化专业法及条例
贯彻《森林病虫害保护法》和《病虫害检疫条例》,严格种苗检疫工作,选择优良抗病虫害的树种,增强树木的抗病能力,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3.5 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综合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生物、化学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采取必要的营林抚育措施,加强防控,直接营造经济混交林,杜绝大面积营造纯人工林,增强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清理林地卫生,破坏害鼠生存环境,抑制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扩展。
近年来,****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现将工作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建议报告如下:
一、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及成效
(一)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村公路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道路建设,以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为根本,以促进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拉动农村生产、消费,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为目的,全面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一是以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宗旨,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和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工程狠抓落实。农村交通道路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全镇已基本形成了乡、村互通的交通网络,通行能力不断增强。二是加大对上争取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和整体环境改造工程建设,加快完成“一事一议”村内道路建设、农村公路维修改造工程。截至2019年末全镇13个行政村屯通新建村路工程38公里,农村道路硬化32公里,升级改造工程22公里,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题,投资300万元,完成长春屯村、椽子沟村“美丽乡村”工程建设,村屯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三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健全镇、村两级农村道路管理养护机制,明确管护职责和任务,并配齐人员和必要的办公设备。拓宽培筑路肩,完善农村公路的桥涵、水沟、挡墙、边坡等配套基础设施,重要路段设立导向、警示等交通标识,保证行车安全。加强对超载超限车辆的治理,严禁在公路上挖沟通水,影响公路通行。加强农村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700余盏,栽种绿化树4万余株,全面清理路域范围内的草堆、粪堆、垃圾堆和非公路标志,保持路面常年整洁、无杂物,共清理路边垃圾820余吨,出动2700多人次、车辆838台次,城乡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二)农村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一是全面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维,加强退耕还林宣传,完成春季造林10,149亩,迹地更新1,056亩。配合县林业部门整治林业用地种参种药违法行为,有效遏制毁林开荒种地、种药势头。实施封山育林和整治林业用地违法种参种药行为等重点工程建设。二是按照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镇政府制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总河长由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各支流河长由党委副书记、副镇长担任,副河长由各村书记、主任担任。编制了“一河(库)一策”治理及管理保护方案、设立了河长制公示牌。目前,各河长巡河100余人次,清理河道30多公里,拆除沿河厕所5座,清运河道垃圾600余立方米,治理受养殖户污染河道500多米,处罚畜禽养殖污染1人。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基本杜绝向河道倾倒垃圾、违规占河、乱猜盗挖等问题,全镇河库生态系统显著改善。三是按照“千村美丽、万村整洁”的总要求,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展以“三清一改”、“八乱”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治理行动。抓典型,示范带动促引领。因势利导,深入挖掘各村特点,精心培育示范样板,如:椽子沟村完成硬化进村主干道13公里,村内巷道10公里;完成改水率100%;改厕40户,新修排水沟渠10公里,村内环境焕然一新。抓联动,上下齐心促提升。推行每个班子成员都对自己所包的行政村环境整治工作负总责,驻村镇干部组成的工作组,指定村书记是本村环境整治第一责任人,每个建设点都推选5-7人组成村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目前全镇共投入20余万元,清理生活垃圾1000余吨,清理村内边沟30余公里,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进一步强化了保洁员队伍建设。继续实行村级聘请,镇清洁办暗访打分等方式考核保洁员,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保洁员全天候上岗。强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目前我镇完成改厕300余户,2019年改室内水冲式厕所75户。同时我镇将加大户厕改造力度,逐步提高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努力实现2020年底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目标。
(三)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优化便民服务窗口布局,根据各单位职能职责,对办事服务窗口进行合理调整布局,将经管土地确权办证、林业林权办证、村建、卫计等群众关注的共性业务单位调整到便民服务大厅一起办公,实施“一站式”服务,有效避免办事群众到处跑、多头问的现象。及时更新行政审批事项和办事指南,按照上级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印发镇便民服务窗口办事指南,对审批事项、法律依据、所需资料、办理流程、办结时限、投诉电话等进行逐一明确,并按照能减则减、能省则省的要求进一步精简办事流程,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工作不在状态、服务态度差、中梗阻、刁难办事群众等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四)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明显改善。近年来,镇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河道疏浚整治规划,加大了政府投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投资3800万元,完成英额河上游河提防护工程建设;投资130万元完成11项农村自来水工程;投资150万元新建扶贫解困自来水井5眼;投资3.2万元,完成转湘湖水库输水洞维修工程;维修养护英额门村欢喜岭塘坝;完成长春屯村河道治理顺笼等水利改造工程。
根据县政府统一部署,按照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镇政府制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总河长由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各支流河长由党委副书记、副镇长担任,副河长由各村书记、主任担任。编制了“一河(库)一策”治理及管理保护方案、设立了河长制公示牌。目前,各河长巡河100余人次,清理河道30多公里,拆除沿河厕所5座,清运河道垃圾600余立方米,治理受养殖户污染河道500多米,处罚畜禽养殖污染1人。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基本杜绝向河道倾倒垃圾、违规占河、乱猜盗挖等问题,通过突击整治和长效管理,全镇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提高,引排功能有了明显提升,村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五)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近年来,镇政府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生态农业、千亿斤粮食等项目,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镇高标准农田规模不断扩大,为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投入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完成了大林子和椽子沟两个村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完成转湘湖、大林子、长春屯、新民屯、英额门、孤山子、湾龙背、柳木桥8个村的千亿斤粮食项目。共治理河道修河堤13公里,砌防护墙8000延长米,修田间作业路20公里,修防渗渠5000延长米,改良土壤1万亩,配套各种喷灌200多台套,打抗旱井14眼。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玉米产量每亩从750公斤提高到850公斤、龙胆草每亩产量从300公斤提高350公斤,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全镇有大型农机具120台套,中药材生产几乎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程度处较高水平。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集体经济发展明显增强。推动中药材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文化+农业+旅游+康养+中医药”的深入融合。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全镇2019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500亩,新发展中药材16000亩,药材累计在地面积达到35000亩,年产各种药材8000多吨,实现产值1,5亿元,中药材一项人均收入达8500元。引进安徽亳州群康药业中药材深加工项目,新上切片、切段等加工生产设备,进一步拉伸中药材产业链条,扩大药农收入。继续加强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2018年我镇7个村按要求达到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万元以上任务。椽子沟村龙盛公司不断丰富加工品种,2019年加工中药材130多吨,实现利润10万元;新民屯村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新引进肉牛120头,出售肉牛30头,现存栏90头,新建蔬菜大棚10座, 2019年新民屯村村集体分红收益达17.5万元,真正做到了村集体自力更生、自己自足。大林子、崔庄子村,围绕中药材主导产业,筹建中药材初加工厂,目前,两村已加工各类中药材100余吨。长春屯村新发展繁育牛项目,目前存栏10头。湾龙背村建设绒山羊养殖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养殖户+农户方式发展绒山羊产业。英额门村建设1500㎡厂房,对外出租,年租金8万元,壮大村集体收入。大林子村等药材加工厂项目正在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中药材加工能力。孤山子村改建一处标准化养牛小区,规范粪污处理和改善青贮设施建设,繁育黄牛35头。大石沟村投资120万元建设3000㎡药材加工厂一座。丁家街村投资180万元,建设7000㎡药材加工厂一座。孤山子村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新发展肉牛35头。柳木桥村新建豆油坊,预计年生产豆油2万斤。2020年末力争全镇12个村完成壮大集体经济5万元目标任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药材品质,解决药农晾晒中药材难题,镇政府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设药材初加工厂5家,有效解决中药材晾晒问题,中药材质量明显提升,龙胆草价格每公斤从30元增加到60元以上。2020年我们在原供销社院内建设药材市场,引入住中药材经销商户13家,每天销售额达到10万元,进一步促进了我镇中药材产品流通。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乡村道路建设标准不高。虽然我镇的道路通达率很高,但存在标准不高低,村与村之间的道路路面窄,路况差,村组公路多数为等外级公路,抗灾能力低,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是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为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流、物流发展等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因素。
2、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一是我镇水利工程设施大部分修建时间长,主体工程设计标准低,水库抗灾减灾能力低。二是全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低,特别是山区因蓄水能力弱和排灌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三是因水利设施滞后,我镇的稳产农田不多,农业旱涝保收不稳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经济增收困难。
3、社会民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一是农村文化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少,图书室、文化室建设不够完善等。二是全镇13个村委会中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少,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三是随着一些小学分校点的撤并,许多学生集中到村中心校,中心校的宿舍满足不了撤并后的需要,由于居住比较分散,校车数量不足。四是大部分农村卫生机构房屋因建筑面积、设施不达标需要改造,农村卫生机构缺乏基本医疗设备,难以开展好服务工作。
4、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好多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轻养现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养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难于发挥其效益。
5、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近几年来,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增加很多,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国家、省、市和县的分级配套政策,但前期拆迁站资金的投入量较大,基层财政压力较大,无力负担,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致使建设进度慢,工程质量相对较差。二是农业建设项目由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确定,部分村由于享受过小部分政策,不能再申报如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等项目,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发展。
三、意见建议及措施
1、加强协调指导整合各方力量发挥综合效应。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和人员的参与,为加强协调指导工作,我镇已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组建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极大地推进了我镇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此项工作更需要县直个部门对新农村建设加强重视,彼此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各项资源形成合力。因此,在下步的工作中,建议必须加强协调指导,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管理办法的完善、奖惩措施的落实,去不断激励和调动部门的工作热情和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统筹安排各类基建项目、集中使用各种建设资金、提高投资使用效果、发挥综合效应的目的,使农民的生存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切实的改善。
2、进一步完善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大多具有小、分散的特点,而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镇村建设规划就尤为重要。建设规划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首位。制定具体规划前应先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尤其是村庄布点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选点,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中心村庄布点规划要整村推进,相对集中,做到规划一个村,完善一个村。建议各部门要围绕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科技建设等,结合本部门实际,及早谋划生产发展、安全饮用水改造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整治的随意性。
按照我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统一安排,我们今天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通过班子成员回顾各自在学习调研阶段和分析检查阶段学习工作实践情况,针对各自在思维理念、工作思路、落实措施、运行机制、工作成效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理论实质,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更好的履行工作职责,解决矿井发展和职工群众企盼的实际问题,促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领导能力建设,推动全矿整体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年11月份矿领导班子调整后,我担任矿长兼党委副书记至今。负责行政管理工作,主管人事、财务、审计、监察、档案工作,分管财务部。
下面,就本人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的学习认识、工作调研、问题查找等情况作以总结汇报,欢迎批评指正。
一、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做法
自从我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启动以来,自己能够高度重视,身体力行,按照活动方案规定的方法、步骤、手段、内容,认真完成每一项“规定动作”。一是端正学风,刻苦研读政治理论。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和公司领导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经典论述、重要文献,通读了集团公司统一配发的学习资料汇编,重点复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总书记6.25讲话和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党政领导的重要讲话,做了1.6万字的学习笔记,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两篇学习心得,并参加了全市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考试。二是学以致用,深入实际,带头搞好调查研究。先后参加了2次班子集中学习讨论,3次中心组学习会和一次理论对谈活动,多次下基层开展调研,完成了《关于**煤矿实行原煤洗选调整商品煤品种结构的调研报告》,并针对在全矿职工中征求到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深入思考,针对矿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个案分析,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当前矿井工作中最迫切、最实际、最需要的重点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自己对开展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如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与内涵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己的政治素质得到了提高,服务职工群众的意识和进一步履行好岗位职责的信心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二、自己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粗浅认识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学习思考,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生产矿井要体现“以人为本”,一是要大力发扬煤矿职工的优良传统,调动好全体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凝聚全体职工的力量和智慧,全面推进公司各项工作快速健康发展。二是要不断创新管理方法,积极探索以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生产安全保障水平,切实保护职工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三是要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重视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塑造新型的煤矿职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四是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依靠方针,切实维护好职工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创造风正气顺的劳动从业环境。五是要急职工之所急、想职工之所想,努力为广大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职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六是要认真担负社会责任,科学合理的开发矿产资源,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做好矿
区环境治理,建设绿色煤都,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集团公司提出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三、今年以来矿井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们在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公司党委扩大会和职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保证,以管理创新为手段,紧扣“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建塑强势文化,打造**品牌”的主题,克服一切困难,认真执行上级各项工作部署和安全生产指令,前四个月完成原煤产量**万吨,掘进总进尺**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安全无重伤以上人身事故,实现了全年工作的开门红。目前,**厂征地搬迁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已全面铺开,**设备安装工程基本完成,**采区接续工程进展加快,矿井安全专项工程逐步推开,管理创新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按照排定计划有序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前两个阶段进展良好,得到了广大党员和职工的热烈响应和支持。
下一步,我们要以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为动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积极响应**公司增产促销的号召,继续全力以赴抓好矿井生产安全,确保电煤供应,力争上半年产量达到***万吨,实现安全零伤亡。按照排定时间表抓紧**、**、**和矿井安全生产专项工程的实施。同时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扎实开展矿井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努力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向各级领导、广大党员和全体职工交上一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满意答卷。
四、个人开展“五查五看”的收获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活动,在班子研讨、基层调研、意见征集的基础上,结合“五查五看”,我自己梳理出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
1、矿井安全管理形势不容乐观。上半年零星人身事故及工程质量事故有上升趋势,深部矿压带来的各类事故隐患和井巷失修问题十分突出,基层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开展不够均衡,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尤其是新工人自主保安能力需要大力提高。
2、矿井采掘接续比较紧张。超产保量的产量目标与较低的掘进效率形成一定矛盾,努力提高掘进工效、提高工程质量、保证矿井正常接续是当前一项迫切任务。
3、材料管理尚需进一步加强。基层队材料消耗控制把关不严,个别环节责任落实不到位,少数单位核算工作比较粗放,甚至发生了巨额材料超支的不正常现象。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尚需努力改进。
4、产品品种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和提价增收能力薄弱。
5、产品管理存在一定漏洞,内部工作人员监守自盗、运煤车辆堵门压磅、扰乱生产经营秩序的事件时有发生。
6、地面工业广场拥挤,生产车间机房十分缺乏,设备材料存放缺乏合理规划。
7、为职工提供便民措施不够。比如基层队职工缺乏足够的工具柜,职工浴池吊篮、龙头、女浴池更衣柜等设施维修更新不及时。
8、矿区环境治理还存在较多问题。排矸山现场管理不善,煤场洒水降尘效果差,矿井生活污水尚未得到净化处理,废旧材料物资存放不规范,下广场工业卫生面貌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改善。
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加快发展是我们解决大多数问题的根本途径。比如建成了**厂,就能实施矿
井原煤品种结构的调整,就能解决煤场扬尘问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南环路车辆拥挤问题,地面工业广场机房车间不足的矛盾就有了解决的先决条件。
其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首先就是要培养本质安全型员工,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人这个核心因素,来抓好现场管理、职业培训、后勤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就能够较好的解决安全生产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对象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随迁子女,另一类是留守儿童。这两大群体有着各自的特点,二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由此而导致的家庭教育侧重点也不一样。从二者的共性特征来看,都属于农民工家庭教育的范畴,体现在家庭教育水平偏低,家庭教育质量低下,家庭教育的内容单一等方面。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如下:
1.1家庭教育主体不同
一般而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实施主体仍然是父母,虽然父母为了生活忙于工作,无暇顾及随迁子女的日常家庭教育,使得随迁子女常出现缺乏管教等现象,但完整的家庭环境、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对随迁子女本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作用。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则一般为祖辈,“隔代监护”有着更大的弊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般都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相应缺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此外,祖孙辈年龄差距大,“代沟”更加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真空”状态。留守儿童的另一类监护方式是“上代监护”,即由“留守儿童”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类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也一般采用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对相对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且“上代监护”更不稳定,容易出现“转托”现象。这类儿童的家庭教育要么是完全缺失,要么是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效应。
1.2家庭教育内容不同
基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体的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也不同。父母对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一般比较强调学习目标和期望,希望子女通过学习的方式摆脱农民身份进入城市生活,而对随迁子女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较少关注,从而造成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和各种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体一般也只能满足其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对留守儿童学业、精神、道德层面的管束很少。这种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都容易产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许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留守儿童父母也只能通过电话或者其他方式与留守儿童交流,这种交流基本很难起到教育的作用。
1.3家庭教育方式不同
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一般是父母面对面的直接教育,但由于父母本身素质的制约,通常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行为教育方式,缺乏礼仪健康的说服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极易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教育的“负效应”。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基本缺失,隔代监护祖辈则一般会以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教育孙子辈,但由于精力有限和“代沟”的存在,基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如果是上代监护,因为不是亲生父母,一般都不会严格管教,家庭教育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2.社会管理视角下农民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农民工是城市社会管理的重要对象,要取得良好的社会管理效果,农民工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解决是关键,其不仅可以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及留守子女的教育质量,而且能大大提升农民工家长自身的本身素质,维持农民工家庭的稳定,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针对上述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同特征,可看出当前农民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2.1家庭教育主体角色定位偏差或缺失
无论是农民工随迁子女,还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体的角色缺失是主要问题之一,其不仅包括家庭教育主体角色的缺失,还包括主体角色定位的偏差。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但在农民工家庭中父母很少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生活的负担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教育,认为将子女托付给学校就是所能承受的极限了。其中虽然有少数家长比较重视子女的成长,可是教育不得法,对现代素质教育理解不全面,常常与学校教育产生矛盾,家庭教育主体角色定位产生偏差,使得孩子无法正确把握教育方向,无所适从。
2.2家庭教育目标、内容和氛围缺乏合理性
通常家庭教育的目标取决于家长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职业经历、兴趣爱好的影响等。因此,农民工家庭教育的目标一般定位在“跳出农门”、“光宗耀祖”或者“学历竞争”等方面,很少考虑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社会需求等。农民工家庭教育通常都是一味地强调学习,而不考虑子女的心理和行为规范教育。再加上家庭教育氛围不佳,父母自身存在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等,对子女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此外,农民工家庭许多存在夫妻关系不和,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尤其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自暴自弃,更容易产生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如发生盗窃、抢劫、寻衅滋事、非法侵入、贩毒、等刑事案件。通常,这类事件的发生在随迁子女群体中较为常见,主要是家庭教育目标和内容缺乏合理性,再加上城乡巨大差异产生的心理不平衡。而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家庭教育目标、内容和氛围基本空白,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同时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的负面影响深远,对孩子要不就是娇宠过分,要不就是撒手不管,再加上文化素质低下,甚至是文盲,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得孩子容易产生依赖、懒惰、任性、霸道的习惯,心中只有自我,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不愿意受约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没有上进要求等各类问题。
2.3家庭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种不良的教育方式,过度保护型、过度严格型和过度放任型。过度保护型表现为家长不注重孩子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无原则包办代替;过度严格型表现为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忽视孩子的独立性,严厉管教和强迫教育使孩子怯懦、消极缺乏自信和自尊;过度放任型主要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孩子形成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缺乏自我约束等。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多为过度严格型和过度放任型两种,父母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一般都简单粗暴,对孩子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极易导致孩子心理畸形。而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大多为过度放任型,因为父母长时间无法和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祖辈和上代监护人也无力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导致对留守子女的教育无法深入,孩子处于放任自流、缺乏管教的状态。
3.农民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农民工家庭教育存在着各种问题,分析其成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整个社会环境造成农民工社会地位、生存状态现状,由此而产生相应的各类问题,家庭教育只是其中之一;另一类原因来自于农民工家庭自身的特征,这些与生俱来的特征对农民工家庭教育产生深刻烙印。
3.1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
农民工作为城市的特殊群体,始终游离于城市之外,受到排挤现象严重,即便是拥有了城市“新居民”这样的身份,仍然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农民工子女自然也随之承受着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有来自城市居民的,也有来自农民工本身的居住环境。通常,大多数外来民工居住条件较差,外部社会环境恶劣,网吧、游戏机房遍布,对学生极易产生不良影响;而城市家长也经常会因自己的子女和民工子女同桌,或经常一起玩耍而到学校里要求老师换位置等,这种排斥行为都会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导致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困难重重。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相对更差,表现为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落后。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较差,在情感与父母聚少离多,见面少时间短,沟通方式单一;在学习、思想和品行上缺乏正确引导;各种安全隐患存在等。这样的整体环境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
3.2家庭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
家庭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教育主体发展的不平衡是是当前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家长能享受到相对完善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对子女的教育无论是从方式、内容还是投入上都具有较大优势;而农民工家长基本无法享受一些公共服务资源,更加缺乏家庭教育投入的精力和资本,由此导致随迁子女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或问题多多。其中,城乡家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造成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不平衡,成为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随迁子女由于家庭地位和求学障碍,通常会被激发出城市同龄人不具备的自尊、自强,但又存在强烈的被剥夺感,被隔离感。对他们来说,从家乡突然来到一个如此陌生和冷漠的地方,心理落差极大,加上农民工聚居区相对滞后的卫生及治安状况,使其内心变得十分敏感,也导致其难以接受父母的家庭教育。
3.3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其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民工群体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政府对农民工的社会管理重点也大多集中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对农民工自身的各种高级诉求(如发展和素质提升等)一时之间难以满足,由此带来整个农民工群体生存状态差,使得农民工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教育。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使得其无暇顾及在农村的留守子女,没有完善的城乡统筹保障体系,农民工父母也不能为留守子女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关怀,最多也只能是从物质上满足。因此,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3.4农民工群体自身特征的影响
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从事的职业类型以及农村社会的集体烙印等都使得其在家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农民工来自于农村,但居住于城市,传统的农村家庭教育观念与现代社会的生存标准产生冲突。在农村时,农民工以子女跳出农门、当干部、搞技术或从事其他职业为主要家庭教育目标和期望;而到了城市工作生活后,现代社会的生存标准又使其可能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尽早让子女就业或结婚生子等观念在农民工群体中较为常见,如此的家庭教育理念必定会产生各种家庭教育问题。此外,由于农民工父母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有些监护人甚至是文盲,无力在家庭教育中承担起教育子女学习教育的任务,只能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子女进行家庭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因其从事的职业而极易产生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4.社会管理视角下提高农民工家庭教育素质对策建议
农民工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能有助于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样地,有效的社会管理手段也能促进农民工家庭教育素质的提升。
4.1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和生活条件,将农民工纳入社会管理体系,提高其社会保障水平,不仅使农村基层组织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能使农民工在城市中也能拥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都关心爱护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良好社会风尚,有效推进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4.2构建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构建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并将其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之中,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立足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体系,扩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覆盖率。为农民工所居住社区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家庭教育社会工作者队伍,提高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发挥社区社会化服务的特点,建立专家队伍、家长、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协同配合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为农民工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专业化的指导。
4.3加大财政投入,扩充家庭教育资金渠道
针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现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为农民工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夯实家庭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如可为农民工居住社区免费提供家庭教育场地,开展各类亲子互动交流活动,使农民工父母和子女之间能加强沟通。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化运作等方式,拓展家庭教育经费渠道,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均衡化建设,优化农民工随迁子女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途径。
4.4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优化农民工家庭环境
强化对农民工家长的教育引导,倡导家长更新转变教育理念,重视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教育,本着沟通—理解—宽容—尊重的前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应由传统的简单粗暴的行为教育向健康的礼仪说服教育方式转变。同时,注重培养各类家庭教育优秀典型,如“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无毒家庭”、“零家庭暴力”的创建活动等,提升农民工父母的素质,为子女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5.结论
在县委、县政府及良上镇脱贫攻坚指挥部、稿桥村脱贫攻坚指挥所的坚强领导下,在帮扶部门县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大江村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方略,根据“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缺什么、补什么”的标准和原则,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采取工作措施,解决相应问题,确保扶贫对象实现稳定脱贫,取得较好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村情
大江村位于良上镇东南部,距离良上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全村国土面积有3.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有376亩,林地面积有5843亩,覆盖率为95%,荒山荒坡有6.2万亩,海拔为822米,大江村辖3个自然寨,6个村民组,大江村156户568人。是一个以苗、侗少数民族为主的行政村。该村村级组织健全,共有村干2人,党员21人。
二、贫困户基本情况
大江村156户568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258人,贫困发生率45%;非贫困户87户310人。2014至2017年共脱贫47户198人,2018年脱贫16户52人,未脱贫4户8人。2018年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4%。
该村享受低保12户37人、特困户5户5人、残疾人户14户16人、重病户4户4人、慢性病户31户32人。
三、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加强村指挥所组织建设。为了解决之前因人员配置、资金困难、网格员年纪大等原因造成的工作涉后、工作不实、工作效果不好等问题。2018年11月22日全县脱贫攻坚会议过后。根据会议精神,大江村指挥所在杨万元主任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指挥体系。成立大江村3人指挥小组。具体负责村脱贫攻坚工作的上级精神传达、村工作的安排、部署、协调、调度、研判、解决疑难问题和困难等工作。二是成立村脱贫攻坚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上传下达、调度、综合协调、材料汇总等相关工作。三是明确人员职责、进行合理分工。形成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步骤的格局,做到层层抓落实。四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从日常上下班纪律、会议纪律、请销假制度、工作程序等各方面加强了管理机制的建设。五是加强团队意识建设。一从干部的思想根源上开展干部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教育工作,因为只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接下来的各项工作才能推进。我们从,明确“为什么来扶贫、怎样开展扶贫、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明白“我们是自愿来这里吃苦、自愿在这里工作,是没有谁逼我们来的”,接受“为党、为政府、为群众工作,也是为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存、自己的未来发展”在工作的思想,希望通过做这些思想意识的工作,让我们干部发自内心的愿意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去搞好落实。二从发扬担当精神、吃苦精神、互帮互助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做到5个方面。一领导带头。根据组织安排,交通局副局长杨红负责交通局全面工作。得到通知后,在杨万元副主任的带领下,立刻到大江村深入村、组、农户家中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充分听取意见建议、梳理存在困难问题、及时进行调度研判、及时与镇指挥部相关领导对接、及时解决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了统筹安排部署。二村干负责,挑起了基层工作带头人的担子。三干部担当。从2018年11月23日开始,在不影响局机关工作的情况下,交通局全局上下与村指挥所的同仁一起,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四临聘人员履职。聘请的同志,克服工资报酬较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等困难与大家一起攻坚克难。五网格员工作得到提高。六是加大资金投入。2018年,在单位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投入帮扶资金4万多元,帮扶干部自己出资帮扶资金万余元,用于村各项脱贫攻坚工作。七是增配人员。综合交通局局机关及村指挥所的实际困难,结合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能力倾向、性格取向、年龄问题等因素,聘请了2个工作人员负责协助村指挥所工作。七是加强沟通协调,争取领导支持、村两委及干部职工、群众配合。八是适时安排学习培训,提升工作组人员的应知应会应落实水平。
(二)准确摸清底数。围绕家庭收入、人口动态、就学就医、住房保障、生产生活等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入户调查,分别建立贫困人员数据库、非贫困户人口信息数据库、脱贫人口数据库、建立低保、五保、贫困学生、非贫困学生、辍学学生、重病、残疾、危改、易搬、房屋提升、三改一化、透风漏雨等工作情况台账,完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档案。掌握各项数据,分析贫困户具体情况,继续完善贫困户一户一策的脱贫攻坚方案。
(三)严格工作程序。贫困户进入和退出以及各项政策实施
都有严格的程序,我们在尊重群众意愿、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意见之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实现该脱贫的脱贫,该帮扶的帮扶,该巩固成效的巩固成效。
(四)“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工作。
1、“一达标、两不愁”工作
按照脱贫政策,通过增加农户家庭收入,确保我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标准线以上,收入不断增长,确保了吃穿不愁。一是抓实就业脱贫增收。我村在外务工人员149人,在家劳动力292人,参加培训58人。对已在外具有稳定务工收入的贫困户,积极联系了解其就业、收入状况,鼓励其通过学习培训、工作确保收入稳定并有所提升;对在家的劳动力,整合县内就业培训资源,开展岗前培训,推荐就业岗位,增加其就业收入。二是推进产业增收。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我村成立了1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大江村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村民入股方式发展养蜂400箱。覆盖贫困户86户,群众26户。一户一股100至2000元不等,已入股股金129500万余元。2018年实现分红160000元。有养殖大户2户。三是发展水稻、红苕、辣椒、西红柿、绿色蔬菜等,丰富种养殖业发展。
2、“三保障”工作。
一是住房保障工作。①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共计29户。2016年12户、2017年6户,已入住。2018年14户,12户入住,2户还未落实房源。②危房改造28户,已入住。③“三改一化”61户(其中:改厨36户、改厕49户、改圈21户、庭院硬化38户);④透风漏雨25户;⑤危旧房屋拆除整治27个。⑥无房户3户,已落实安全住房,收集印证材料。网格员对群众自己施工的项目完成了验收和请款报账工作,但由于施工方实施的项目价格未定以及雪凝天气等原因,现网格员正在与施工方核实工程量。通过开展这些工作,保障了农户住房安全,优化了农户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二是教育保障。我村有在校学生112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53人。贫困家庭学生全部享受资助,未发生因贫失学辍学现象。三是医疗保障。全村参合568人。贫困人口100%参合,住院报销达到90%。杜绝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确保群众看得起病、就得起医。
(五)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及人居环境优化工作
一是联户路建设1661米;二是通组路6公里; 三是安装太阳能路灯290盏;四是修建垃圾池6个;五是建设公厕1个。利用护林人员、专岗人员对本组本寨环境卫生进行清理;细化村规民约,制定环境优化方案,开展卫生评比活动,激励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帮扶单位县交通局积极资助村环境卫生优化经费,交通局全体干部每月进寨入户开展清理整治环境卫生活动,优化了人居环境。
(六)宣传教育工作。一是通过召开群众会、小组会、院坝会、谈心谈话等形式,开展政策宣讲活动;二是通过村组干部、网格员、帮扶干部入户宣传,让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从“争抢贫困户”到“不愿当贫困户”的转变。三是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群众感党恩、感父母恩、感夫妻恩、感儿女恩、感干部恩等,学会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而接受政府给的,理解政府没给的,提高群众满意度。
四、存在问题和困难
虽然近期做了大量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指挥所层面。村指挥所统筹能力需继续提升。工作机制及干部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大。干部思想、工作能力需继续提升。人员、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并加大。
(二)群众工作层面。部分群众对政策不了解、不理解、不接受。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需要解决。部分群众良好生活习惯(如卫生习惯等)需要培养形成。个别群众自身处理问题及解决自身困难的能力不够强,遇事容易激动、容易采取激进的方式,从而导致矛盾的发生情况需要解决,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部分群众不懂感恩的情况需要落实。
(三)基础工作层面。基础数据还需核实、基础材料还需完善、各项工作进度须加快,需落实。
(四)具体问题和困难。
一是存在透风漏雨、三改一化项目超面积建设资金问题。
二是项目建设工程价格标准未定的问题。
三是还有一些特别困难的贫困户生活必须品配送的资金问题。
针对这三个困难。因我局经费有限,帮扶干部负担较重,希望上级帮助解决。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指挥所的统筹能力,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干部队伍工作能力。通过加强组织建设、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团队建设等工作,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并通过评比、考试等方式,从而提升干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落实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的能力。确保学习出成效,工作出实绩。
(二)进一步加强基础信息的核实,下大力气规范和完善资料档案。切实抓好一户一档、一户一袋、民情档案、异搬、危改、三改一化、透风漏雨、脱贫程序、各种台账等档案资料的完善归档,确保基础数据、基础信息资料准确完整。
(三)牢牢把握工作重点,继续做好“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落实各项工作,具体按照县委、县政府、良上镇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要求,结合我村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