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8: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幸福是什么课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
5
】页/【
1087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课后题目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
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1、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答】童话故事。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代表作是什么?
【答】丹麦作家安徒生。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3、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包含了小女孩什么样的愿望?
【答】擦燃了5次火柴。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她渴望温暖。第二次看到了烤鸭,她渴望食物。第三次看到了圣诞树,她渴望快乐。第四次看到了奶奶,她渴望被疼爱。第五次看到她和奶奶飞向天国,她渴望幸福。
4、小女孩命运悲惨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社会的黑暗。
5、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出现了几次“幸福”,分别有什么含义?
【答】两次。第一次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是幸福的。第二次是去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幸福的。
6、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可怜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
1、“那一定会很好”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答】四次。
2、从种子到地板,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答】种子--高大的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3、课文表达了大树的什么品质?
【答】课文表达了大树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品质。
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
1、红头在牛肚里的旅行路线是什么?
【答】先进牛嘴--牛的第一个胃--牛的第二个胃--再到牛嘴--出牛肚子。
2、红头的情绪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答】第一次是着急、害怕,第二次是悲哀、绝望,第三次是高兴、感激。
3、这篇课文第十一自然段有几个表示青头动作的字词?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答】蹦、摔、爬、喊。感受到了青头为救朋友不惧危险的勇敢精神。
4、青头是一只怎么样的小蟋蟀?
【答】青头是一只勇敢机智、不怕危险,勇敢救出朋友的小蟋蟀。
第11课:《一块奶酪》
1、蚂蚁队长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蚂蚁队长有关爱幼小,以身作则的好品质。
语文园地三:
1、“伸、界、棕、忆、招、教”都是什么字?把每个字都具体说一说。
【答】都是形声字。“伸”“棕”“忆”“招”是左形右声。“界”是上形下声。“教”是右形左声。
2、口字旁的字都与什么有关?其中“咬、嚼、吞、含……”与什么有关?“叫、喊、嚷、吵……”与什么有关?“啪、嘟、嘀、哗……”与什么有关?
【答】与嘴有关。“咬、嚼、吞、含……”与吃的动作有关。“叫、喊、嚷、吵……”与叫的动作有关。“啪、嘟、嘀、哗……”与发出的声音有关,都是拟声词。
2、请你写出学过的三个修改符号,并伸手写一写。
【答】改正符、增补符、删除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以他绝对的优势深入到了农村课堂。他那绚丽多姿的色彩,优美悦耳的音乐,标准有情的朗读,让人耳目一新的动画,不仅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 连老师也为之动情。因为它替代了传统教学手段“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带来的诸多不便。通过在语文课堂中的尝试、运用、比较,我发现这一辅助教学手段,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 、为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服务。学生能否自觉、情愿地进入课文学习,教师的开场白具有重要的作用。曾记得我在执教《蟋蟀的住宅》一文时,曾设计了三种开课方式。一种是聊一聊“住宅”这个话题,从而展开教学;一种是直接开课;第三种是以“声”引出“蟋蟀”的图片进而揭示课题。通过筛选,我发现第三种方式既符合我班学生的实际又能激起他们读文的愿望。于是上课伊始,我故作神秘地说:“听,是什么声音?”接着传出了三声响亮优美的“蛐——蛐——蛐”声,学生异常兴奋地说是蛐蛐的叫声。“你们了解蛐蛐吗?”学生嚷着说:“它又叫蟋蟀。”接着我播放了一段动画,这段动画既有蟋蟀在平台上唱歌的图片,又有旁白解说了蛐蛐的身体特性、生活习性,而且向大家揭示了蛐蛐唱歌的秘密。学生饶有兴趣地听着,听完后还发出了“原来蛐蛐不是用嘴来唱歌啊!”的感叹,学生余犹未尽,我因势简快地揭示了课题,让学生从一个秘密的学习走向另一个秘密的研读。
可见教师巧妙的资源利用不但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还为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省时省力,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到了知识。
二.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服务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在设计课件时,可考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景,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悬念,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探究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还可以在课件中通过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从而达到帮助其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三.为学生的知识拓展服务
农村学生受地域、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和限制,读书的条件习惯不可一提,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适当的对学生做以拓展,让学生的思维得以点化,知识面得以宽泛,理解得以升华,我们的课堂不就越来越精彩,我们的学生不就与城市学生的层次越来越拉近了吗?所以在执教完《幸福是什么》时,我出示了我设计的幻灯片: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将别人的痛苦化作快乐;幸福是尽自己的义务,将别人的困难化作轻松与方便;幸福是让别人品尝我的收获与香甜……幸福是用自己的劳动很好地为别人服务,幸福还是将我们的爱心播撒给需要帮助关心的人。通过师生有感情的配乐诵读,学生已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总之,恰当切合实际与时机地运用远教资源是摆在我们每个老师面前的一条艰巨而又任重道远的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积极地探索下去。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创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摆正位置,下放权力,把自己变成学生的朋友、合作者、引导者。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不会紧张,不会被束缚,才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课的目标内容自主学习,理解内容,感受体验。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是有信心有能力学习的,要宽容,认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才会想学、敢学,乐学,课堂才是和谐的、有效的。
有效学习的关键是能否自觉主动,能否边学习边思考,能否多活动多总结。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有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思考。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情,当学生遇到难懂的问题时要鼓励,要引导。总之,学生学习活动有时间,有指导,有方法,有自主合作,有交流评价,学习才有效果。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桃花心木》时,我让学生读题质疑:桃花心木有什么特点?它是怎么生长的?与别的树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思考问题,感受内容。读文时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给桃花心木浇水的人浇水为什么没有规律?“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中的“不确定”是指什么?学生在读文时会产生一些疑问,这些就是教学重点。教师要在学生读文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联系文本,联系生活,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人也要像桃花心木一样,生活中有许多挫折和坎坷,只要不畏困难,学会挑战,学会独立生存,就能生活好发展好。这些学习活动都是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都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学习活动。
二、围绕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活动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文本的实际,既要准确又要明确。学生该学习什么?该掌握到的程度,该掌握的内容及能力层次要清楚。如:在为《北京的春节》制定第一课时目标时可以这样设计:(1)通读全文,了解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有感情地读课文,掌握课文是按怎样顺序写的?哪些写详细,哪些写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目标的制定要尊重学生主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出发,贴近学生,展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想学、乐学,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探求的欲望才会强,课堂教学效率才会高。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引入,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我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荷花吗?”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喜欢。”“那你看见过荷花是什么样的?”大家迫不及待地说起来,有的说是粉红色的,有的说是白色的,有的说我家的荷花开花的时候特别美,荷花全开了,里面还有一个小莲蓬,有的说那天看到的荷花还没开,只是花骨朵,有几颗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还有一个男生抢着说:每年端午节妈妈都会用荷叶蒸馒头,又香又甜,太好吃了。因为荷花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所以交流起来特别顺畅。我自然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公园里的荷花,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美的荷花写出来的。”因为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缩短了课文与生活的距离,学生有感受,自然学得有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
四、关注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提高教学有效性,要关注过程,讲究细节。
1.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根据目标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
2.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知识进行改组改造,进行重新建构。因此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很重要,能为学生有效学习降低坡度,使学生学习有序有效。
3.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只要在学习认知与实践中能够解决问题,获得体验,知识就能得到建构,情感就能得到积淀,也就能使学生对新的文本或生活截面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进行有效学习与实践。
刺骨的冬天用冰冷的风吹着我,我躲在温暖的大被子里,不敢出来,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样。我外婆生病了,住进了医院,所以妈妈经常给外婆煮点吃的。
我悄悄的起来,虽然冰冷的风在我的卧室里游荡,但我也要起来,因为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简直是像公鸡叫一样T-T。妈妈曾经说过:如果妈妈不在家,你赶到饿,必须自己学会煮饭,学会做菜,要不然,等你长大以后,连饭都吃不成!
听了这句话,我感到惭愧,就用手开始劳动起来,我先把菜放到木板上,然后回想起妈妈做菜的样子,嗒嗒的切菜,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如果你不劳动,就得不到收获,如果你不用手劳动,那你将来就没有一口饭吃!
这句话使我懂得了这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幸福是什么”,后来过了寒假,我就学下册的了,因为我永远忘不了“幸福是什么”的课文和四年级下册的“尊严”!
过了不久,我又开始煮饭起来,一边切菜,一边切猪肉……,小朋友们要记住!不能不劳而获!才得的收获!要用自己的劳动去取这些食物!
过了四十分钟后……饭煮熟了,菜也煮熟了,香喷喷的饭菜都让我的口水流下来了……,滴答滴答的,好像闹钟在叫。妈妈回来后,我把这件劳动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还夸我是个取劳而获的人。
四年级:花的滋味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3.通过探讨感悟,从文中的事例感受到人文教育,引导孩子做一个热爱劳动、热爱家庭、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教学准备:
PPT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做数学题:0 <60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个数字,哪个大,哪个小?中间应该用什么符号?(板书:0 <60)生:……
师:0 <60在数学中是完全正确的,但在生活中可不一定噢,有时候0反而会远远大于60,想明白其中的原因,要从一份“账单”说起。
2、揭题:19、妈妈的账单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词(师板书:账单),谁来读?(指名让学生读)
师:看看这个字的偏旁是贝,和钱有关,有没有见过账单,见过什么样的账单?(指名让生说)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账单,有没有见过小朋友写的账单?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PPT),这份账单是一个叫彼得的小男孩写的,谁来读一读。读完这份账单,你觉得彼得平时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想一想,彼得在写这份账单的时候在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彼得如愿得到报酬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第20课妈妈的账单(师板书:20妈妈的账单),我们一起说课题。”
【设计意图】:小朋友对事物充满了好奇,紧紧抓住他们的探究欲,首先通过0 <60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通过了解“账单”是什么,慢慢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我们再读课文,注意课文中难读的词语,和比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通读顺,开始吧。(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
师:都读完了吗?课文中有些难读的词,老师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吗?(师出示词语,指名让学生接龙读,师正音)
师:同学们一起读,每个词语读两遍。(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充分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完全释放自己,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阅读,并通过激励语言鼓励学生自信的学习。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师:刚刚我们读了难读的词语,我相信同学们再读课文的时候肯定会读得更好,接下来我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大声读课文)
师: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儿?(学生自由说,师适机引导。)
师:这篇课文说了小彼得将平时帮父母做的事儿写成账单,想在妈妈那儿索取报酬,当他收到妈妈给的报酬和妈妈的账单时,自己羞愧不已,将报酬还给了我母亲。
【设计意图】:通过激励语言鼓励学生自信的阅读,通过再次读课文,读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抓住关键词、账单,深入理解课文。
1、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愿以偿、羞愧万分”理解小比德的心情;
师:同学们,小彼得在这个故事当中他的小愿望实现了吗?从课文中哪个部分看出来的?生:……
师:小彼得在餐盘旁边找到了60芬比,他的愿望实现了,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是?生:如愿以偿
师:那如愿以偿之后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
师:当希望的事达成这就叫如愿以偿,当小彼得如愿以偿之后,他是怎样的心情呢?也是兴奋,也是高兴,也是满足吗?生:……
师:是这段吗?(师PPT展示描写小彼得如愿以偿以后的段落)哪个词语表达了小彼得的心情?生:羞愧万分
师:这个词应该怎样读,哪位同学读读,读出非常羞愧。(指名让生读)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关键词“如愿以偿、羞愧万分”,引导学生理解小彼得心情的变化,为接下来导出妈妈的账单作铺垫。
2、师引导学生抓住妈妈账单中的“0”,理解妈妈对孩子的爱;
师:同学们,得到报酬应该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可是小彼得为什么羞愧万分呢?他看到了什么?生:账单
师:同学们读读这份账单。(教师PPT出示账单,学生大声读)
师:同学们,在读这份账单的时候,是什么让你的心触动了一下?有什么奇怪的吗?生:……
师:同学们,妈妈的账单里都是0,而0在数学里表示什么都没有,表示无,那妈妈的账单里用0表示,是什么都没有吗?那账单里的0表示什么?同学们再读读这份账单,看看哪一条款项让你读来最感动。(学生大声再读账单)
师:把你认为最让你感动的款项读出来。(指名让生读)
【设计意图】:通过读“妈妈的账单”,理解和体会“0”的含义,体会妈妈对彼得无私的爱。
3、出示PPT,展示“十年幸福生活”补全句子。
师:虽然妈妈账单中写的是0,但这0包含了妈妈的爱。同学们,小彼得读了这份账单,读着读着他想起了这十年的点点滴滴,让我们随着比德的思绪,走进他的记忆。(师出示PPT,展示补充对话,播放音乐,师朗诵,引导学生补全对话,并在全班说出来。)
师:是啊,妈妈的爱浸润在每一件事儿中,这就是小彼得十年的幸福生活,谁来读一读这六个字。(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十年,是一个春夏秋冬吗?是十个。是一个365天吗?是十个。同学们,你们再读这六个字。(学生读“十年幸福生活”)
师:十年的幸福生活,妈妈只收0芬尼,除了这十年的幸福生活,还有十年的吃喝,十年的生病护理,想不想说一说,在小组里说一说。(师出示PPT展示)
师:同学们有好多想说的话,十年的吃喝,谁来说?(指名让学生说)
师:十年中的每一天,每一个早上,每一个晚上,妈妈都准备好了饭菜,可是妈妈只收0芬尼。谁来说说生病时妈妈护理这部分。(指名让学生说)
师:生病时护理的妈妈,是一张怎样的脸?憔悴的、、、、这就是在十年中,妈妈在彼得生病时的每一次护理,妈妈只收0芬尼。同学们,比德能享受十年的幸福生活,能在十年中吃的都是美味可口的饭菜,每次生病的时候都能得到细心的照顾,全因为彼得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可是妈妈只收0芬尼,这个0当中有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所以这份账单是爱的账单,妈妈是想让彼得从0当中感受到什么?彼得读懂了这份账单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读给大家听。(生回答,并读这部分。)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部分里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彼得。(师出示PPT展示该部分,指名让学生说。)
师:说得真好,你再读读,同学们能像他那样读读,那我们再来做这道数学题,0代表着妈妈对我们无私的爱。(师擦除黑板上<符号)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回忆彼得的十年幸福生活,以补充说话的形式,从十年中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一起回忆妈妈对彼得的爱,在孩子们畅所欲言说的过程中将教学推至,从中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无价的。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师:同学们,彼得有一个爱他的妈妈,那你们呢?能告诉大家,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妈妈吗?(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说说自己的妈妈,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理解母亲对自己无私的爱。
2、出示诗歌《妈妈的爱》,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母爱。
《妈妈的爱》
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
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
雨水却打在妈妈的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
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妈妈着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有一天,我打破了暖瓶,
对妈妈又说了谎,
妈妈的批评叫我脸红,
我不敢抬头看她的眼睛。
啊,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
师:想读读吗?自己读一读。(先邀请四个同学分小节展示,再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出示与课题内容一致的诗歌,一方面是再次体会母爱的伟大,另一方面是增加孩子的阅读量,增强孩子的阅读能力。
作为一名战斗在教学一线,与新基础教育改革一起成长的教师,我深刻的感悟到搞好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树立大语文观念的必由之路。如何有效地搞好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是长久以来一直困惑我的一个问题,在学习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时候我进行了如下尝试: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按部就班的对课文进行逐篇讲解,而是把六篇课文放在一个大局高度通篇考虑,首先要求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和大局印象。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包括《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冬日看海人》六篇课文,这六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爱”为主题,文章都在诉说着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第二单元学习之初我便这样对学生说:“我们马上要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有一个显著的主题就是以‘爱’为主旋律。”处于敏感期的少男少女对“爱”这个话题特别敏感,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几个同学不住的窃窃私语。接着我又问了一句:“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爱’吗?”
不安的教室变得更加沸腾了,一个学生“勇敢”的站起来说“爱情是爱”,我非常肯定地说“爱情是爱的一种”。然后又意味深长地对全体同学说“爱是人类社会一种美好的情感。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有亲情之爱、朋友之爱、异性之爱、人类之爱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爱,由于所爱对象的不同,情感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也就有所差异。但是‘爱’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真诚的情感去祝福所爱的人生活幸福,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这时学生的表情都变得非常困惑,他们都在猜测我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面对学生困惑的表情我接着说“剩下时间同学需要做的是大声朗读课文,从本单元六篇课文中找出‘爱’的踪迹。使自己切实参与到寻找幸福的过程中去,使自己的爱与对方的爱融为一体,在一个真善美的境界中完成生命的升华与创造。”学生在面面相觑之后,接着大声朗读起课文来。
朗读是做好阅读教学工作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实际教学中很难见到学生出现鲁迅笔下“人声鼎沸”的局面了。只有张开嘴大声的读课文,才能读出情感、读出语气,才能更准确的领悟文字内在的思想感情。我发现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调查表明学生愿读、乐读是落实阅读主体的前提。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甚至有不少学生抱怨“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下节课怎么上啊?”听到这句话我就知道这节课的学习目的达到了,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继续开展学习。我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要按照我们的阅读小组,一起来交流每个小组从每篇课文里所感悟到的形形的“爱”。
下节课当我踏入教室时,我发现学生个个早已精神饱满整整齐齐的坐在座位上,黑板上已被他们写上了“找爱”二字。在我简短的开场白之后,各组同学就争先恐后的发起言来:
一组同学说,《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通过“我”对长妈妈的追忆与怀念,特别是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歌颂了长妈妈关爱孩子以及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怀念之情,一个保姆与鲁迅之间的情感令人敬佩。
二组同学说,《背影》一文着力刻画了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背影,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尤其是父亲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感人至深,这无疑是高歌父爱的一首进行曲。
三组同学说,小说《台阶》以台阶为线索,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辛苦劳作的父亲的形象,由此使我们不禁联想到了我们的父亲。自古歌颂母爱的文章数不胜数,但我们还想说我们的父爱同样是深沉而伟大的。
四组同学这样说,杨绛作为一名知名大作家,对像《老王》那样处于社会底层的不幸者表现出了自己的爱心,以善良去体察善良,整个社会应该奏响一首爱的奏鸣曲。
五组同学的发言把气氛推上了,他们说“通过阅读《冬日看海人》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我们生活的是多么幸福,从小便被笼罩在‘爱’的氛围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对他的学生充满了无尽的关爱,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我们身边的所有人都为我们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爱心。而我们回报他们的是什么呢?我们往往曲解了这种爱,不理解他们,与他们产生冲突矛盾,还有的同学置所有人的关爱于不顾踏入了早恋的误区,难道这不是爱的自私吗?难道我们不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吗?”
学生的发言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他们不仅把握了文章的要旨,理解了“爱”的主题,同时还完成了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自我教育的效果是强制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从那天起学生特别企盼着阅读课的到来,而且他们还会经常找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一起来赏析、交流、探讨。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课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课文生字新词,理解词义,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是长不了的。4.能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从而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并且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谁来说一说《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第八课是一组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这些成语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学习第二个成语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大家一起读。
二、读悟课文,了解故事内涵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释题:通过查字典,谁来说说“滥”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谁“滥竽充数”?
2.出示自渎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自渎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句子、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写出词义。想一想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词语:
yú fèng lù mǐn sāi
吹 竽 俸 禄 齐 湣 王 腮 帮
指名读并正音,读准“湣”与“俸”。师领读后齐读词语。
4.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 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充数的, 而又不被发现?(板书:混)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①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 (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 蒙混进去 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 (本人心术不正)
②学生交流后,问:他是怎么混的?
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找出关键词“鼓着腮帮”、“按着竽眼”)
③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俸禄”是什么?“居然”说明什么?
④谁来学学南郭先生的样子?指名学后大家学一学。
⑤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得意,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读出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
6.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①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②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呢?(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③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④想象南郭先生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⑤出示: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只好( )地溜走了
你能把“偷偷”换一个其他的词吗?
⑥“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7.南郭先生一直滥竽充数,并且持续了很长时间,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并得出答案,重点理解寓意“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的人,最终总要败露的。”
8.拓展理解:在生活中“滥竽充数”有多重含义,看一看,下面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含义?(学生讨论选择后交流。)
①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有才学的人群中欺骗别人;②比喻以假冒充真的,以次冒充好的; ③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的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做买卖要按质论价,讲究信誉,不能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
黎城市场有一些经营者把烂鱼放到鲜鱼中滥竽充数以高价格卖出。( )
班长谦虚地说:“这次被评为文明班级,都是全体同学干出来的,我不过是滥竽充数,挂个空名而已。 ( )
不懂就不懂,不能在大伙儿里边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
9.你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滥竽充数”的事?
三、课外拓展
1.南郭先生在逃跑途中,他遇见了乐队的同行,同行会跟他说什么?
2.如果你见到了南郭先生,你想跟他说什么?
3.南郭先生离开了齐国,他失业了,该怎么办呢?同学们来帮他出出主意,好吗?以“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为题在小组内讨论。
4.交流。
5.总结课文:今天我们学习了《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明白了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一定会暴露的。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齐读课文。
四、作业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的南郭先生混在( )骗取报酬,后来( ),他只好( )逃走了。
2.南郭先生之所以逃走是因为( )。
《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二)续写故事: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要求: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20.妈妈的账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识到母爱的无私。
3.结合课文内容,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文中的两份账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说一说你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事,或准备做什么事。
明确阅读要求
1.指名读课文前面的导语,边听边想: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2.要求为:a.读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b.想想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c.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是怎么想的。
自读课文,同桌交流
认真读课文,把两份账单多读几遍,对比着思考三个阅读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1.先提出你在读书中发现的问题。(如,词句方面:“报酬”“款项”“如愿以偿”“蹑手蹑脚”“芬尼”“小心翼翼”各是什么意思?妈妈在看到小彼得的账单时为什么什么话也没说?内容方面:课文为什么用《妈妈的账单》做题目,而不用《账单》或《儿子的账单》?妈妈的账单算账单吗)
2.出示两份账单。
儿子的账单
妈妈的账单
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计:60芬尼
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a.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份账单,看你能否解决自己的疑问或别人提出的问题。(如,“报酬”就是付出劳动后得到的酬劳,比如小彼得帮妈妈取回生活用品要20芬尼;“款项”就是每一个项目多少钱;“如愿以偿”就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芬尼”是德国货币单位1马克=100芬尼;“蹑手蹑脚”就是轻手轻脚,不弄出一点儿声音;“小心翼翼”是特别小心、认真)
b.根据两份账单来汇报你读懂的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小彼得开出账单向妈妈索要报酬。妈妈让他如愿以偿并开列一份特殊的账单,使小彼得将钱还回的事情。
对比两份账单,可以看出妈妈为小彼得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儿子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妈妈把自己十年中的辛苦付出都写上0芬尼,表明了母爱的无私与崇高,同时也告诉小彼得:亲情是无价的。
3.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现在,让我们同桌之间把自己分别想象成小彼得和母亲,在看到对方的账单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妈妈:真没想到,我的小彼得会给我开出一张账单来。他懂得了要劳有所获,但是他还不明白什么叫爱的奉献,世间有些情感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批评他吗?教育他吗?不,我要想一个更好的办法,让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
(彼得:啊,我得到钱了,真是太高兴了!怎么,妈妈也给我开了账单?“十年的幸福生活”“十年的吃喝”这该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数字呀;还有妈妈在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一直那样的慈爱,她付出了多少辛劳,这是我一生都无法回报的,可妈妈只写了“0芬尼”。妈妈,我明白了,亲情是无价的,是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的。我真为自己的做法感到羞愧。妈妈,我错了,我要把钱还给您,您还会像原来一样爱自己的儿子吗)
讨论深化
1.课文为什么以《妈妈的账单》做题目?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这不是一份普通的账单,而是包含着教育技巧和爱的表达的账单,有着妈妈的良苦用心。
2.若给课文换个题目,你想换什么?(如《爱的账单》《无价的账单》《可贵的账单》《无法偿还的账单》等)
1. 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学生活动的图片,教师配乐简要说明每张图片的内容。
2. 光阴似箭,转眼间,丰富多彩的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同学们也即将毕业。齐读课题。即将毕业之际,你最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听着教师动情的话语,回忆着美好的校园生活,学生的心中已经荡起了感情的涟漪,这时让他们适时袒露心声,更容易激起全班学生的感情波澜,为课文的学习定好感情基调。
二、 初读感知
1. 下面,我们去看看这篇课文的作者都说了些什么?看看课文的哪些内容能引起你的感情共鸣。
2.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作者在文章中主要回忆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可以用课文中的哪句话来概括?(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这样的句子就是这部分内容的中心句。除了回忆六年的学习生活,作者还回忆了什么?(老师为学生的成长孜孜不倦地工作,奉献了青春和热情。
3. 现在,你知道怎样给文章分段了吗?抓住文章叙述的几个主要内容来分段,是理清文章层次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初读感知――读书反馈――把握内容――理清层次”这几个环节后,已经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有了认识。
三、 精读品味
1.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你能发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从始至终流露的情感吗?(板书:眷恋)理解“眷恋”。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眷恋之情,边读文章,边回忆我们的学习生活,寻找到我们和作者情感的共鸣点。
2.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着这些文字,你头脑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着重抓住第二句话还原最初走进校园的情景。现在回想起那样的情景,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3. 六年的学习生活在作者看来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知道“画卷”吗?这里为什么不说是一幅画呢?请同学们默读第3~5自然段,认真欣赏这幅画卷,回忆自己这六年来的学习生活,体会作者的哪些叙述给你印象深刻?
(1) 引导学生从上学、上操、上课、写字、课外活动(抓住省略号)几个方面回忆小学的生活。交流后齐读。
(2) 正因为六年的生活丰富多彩,所以――“六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指名读,齐读。(板书:感谢母校)
(3) 六年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写了早操、上午上课、中午练字和每周两次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呢?当叙述的内容比较多时,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有重点地叙述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抓住“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这一反映小学阶段生活的中心句,根据学生的交流、体验,引导学生调动生活体验,运用理解、感悟、朗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对母校、对同学的眷恋之情,进而领悟表达方法。
4. “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作者为什么要把老师比作“天使”?又为什么把老师比作“大树”和“海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我们应该怎样回报老师呢?出示:“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同学们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一定也和作者一样心潮起伏。你准备送给老师一支什么样的歌?你又会把什么样的诗句塞在老师的枕下呢?请写下来。
6. 同学们对老师、对母校最好的回报是什么?我们来看看作者与同学们的约定是什么?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重难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
板书:19生命生命(绿色粉笔)
一、事例导入,激起兴趣
1.复习上节课归纳的在三个事例。2.带着感受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一)学习“飞蛾求生”的事例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找写得精彩的句子。
2.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1)指名谈体会,带着体会读句子。(读出震惊)(2)创设情景反复品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①在飞蛾被人捉住的时候:A、它会怎么想?B、它会怎么说?C、它会怎么做?(指名说并带着感情读)②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此时我想到了什么,所以才忍不住放了它?(想象补充说句子)(3)师范读,学生齐读,感受求生的欲望强烈。
3.小结学习方法:读——找——想——悟
(二)运用学习“飞蛾求生”的方法小组学习“瓜苗生长”的事例。
1.指名反馈,品读重点句子。(感受生命力的强大)
2.拓展:在你的生活中,还会有哪些小生命像飞蛾和香瓜子一样,为了生存而顽强地努力着、拼搏着、挣扎着?
3.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过渡到第三个事例)
(三)学习“倾听心跳”。
1.学生闭着眼睛听师范读第四自然段,用手触摸心脏,播放心跳声,学生想:你听到了什么?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用书中的句子说出来。
2.出示第二句话“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1)师引读这句话。(2)你用怎样的心情告诉别人这句话?(读得好的齐读)过渡:是啊!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那,我们可以怎样对待它呢?
3.出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1)面对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杏林子是怎样对待的呢?(读句子)过渡:杏林子感受到了一个人的生命只属于自己,凡是具有生命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都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让人生更有意义。孩子们,努不努力,由谁决定?快不快乐,由谁决定?幸不幸福,由谁决定?(2)所以你要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出示句子(感受珍惜生命,对自己负责)
(四)揭示中心,感情升华
1.出示中心句:“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1)创设情景分角色读中心句,明白“我们”指谁?①简介杏林子的生平、人生名言。②读最后一句话,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③出示“残疾人生活”图片,把中心句送给他们再读。(2)结合生活实际,诵读最后一段话。(板书:“生命有限,价值无限”)
三、拓展延伸,明确写作方法
1.结合板书,感情读课题,渗透写作方法。
2.出示第一段: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①指导从三个事例中回答“生命是什么”?②配乐朗诵诗歌“生命是什么”。
四、小练笔(任选一题完成)
1.学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2.结合实际谈谈对生命的认识:生命是什么?
板书:19生命生命
?
飞蛾求生——欲望强烈
瓜苗生长——生命顽强
倾听心跳——对己负责
(生命有限价值无限)
1、体会小作者对良好学习环境的喜爱,懂得要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宽敞、崭新、优秀、苗圃”等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找出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它们的意思。能用“又……又……”造句。
4、初步知道按方位顺序写的段的特征,认识方位词,了解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方法。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能按方位顺序介绍自己教室的某一地方。
教学重点:
学会按方位顺序介绍自己教室的某一地方。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大黑板就像一方土地,老师带我们在这里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反馈课前预习情况
1、用自己的话说说初读课文后对“我们的教室”的了解。
2、交流字词自学情况。
(1)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生字?读、记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着重正音:敞 崭
重点分析:敞、崭、喇、圃
(2)你是怎么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的?
宽敞、优秀、苗圃、栏目
(3)当堂听写生字,校正后请学生将写错的字上黑板订正,再强调。
3、通读课文
给尽量多的学生读的机会。
及时纠错。
难读的几个长句重点跟读。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读“我们的教室又宽敞又明亮”,理解“宽敞”,找找近义词。
2、这句话总的写出了教室的什么?
3、带着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再读读这句话。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这一段,说说你了解了什么?
2、交流。
这一段写了教室中间(方位词,明白是什么方位)的课桌椅。(板书:教室中间,课桌椅)
“教室里最多的要数课桌椅啦!”这一句把第一段和第二段很自然地连起来了。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
积累好词:崭新(反义词:陈旧)
整整齐齐、闪闪发亮(写出了教室的“明亮”)
4、用自己喜欢的语调读读这段话。
五、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
2、完成课堂作业本(1)中的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方位顺序写的段的特征,了解读懂这样的段的方法。
2、能自己找出文中的两句比喻句,并明白句意。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自己教室某一处的陈设。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到作者对良好学习环境的喜爱、珍惜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按什么顺序写的段落?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
(1)这一段话也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和时间顺序写的吗?
(2)想想每句话在写什么?哪几句是写同一方面的?用“ㄏ”分开。
2、怎样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1)先看看写了哪几个方位?用“”划出方位词。(板书:课桌前面的墙上、黑板的左上方、黑板右上方)
(2)再看看每个方位写了些什么?用“”标出。
(3)用“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式说说这段话写的内容。
(4)读懂写出来的几句话,重点读懂比喻句。
A、让学生自己找出比喻句,读一读。
B、引导学生质疑:“一方土地”、“播撒希望的种子”各指什么?
在学生了解了把“大黑板”比作农民耕种的“一方土地”后,启发学生联系本段第2句,理解“播撒希望的种子”,播撒下去知识的种子通过耕耘者的辛勤劳动,将会发芽、开花、结果。学生们通过黑板,接受老师的教育,学好知识和本领,长大了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为祖国作贡献,感受到学习的幸福。
(5)带着这种情绪读整段话。
(6)结合“单元学习提示”小结学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①注意写了哪几个方位? ②每个方位写了些什么?
(7)把表示方位的几个词写到插图的相应位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段内容。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用学到的方法自学第4自然段,分别用“——”和“”标出方位词和写的内容,交流。(板书:课桌后面的墙上 学习园地)
2、找出比喻句,说说意思。
把什么比作“美丽的花”?“优秀作业”与“一朵朵美丽的花”有什么相象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同学们喜欢这些栏目吗?从哪里看出来?为什么喜欢?朗读。
4、提供“左边、中间、右边”三个方位词,把这一段按方位顺序写的段。
(1)自由说 (2)指名说 (3)同桌说
四、学习第5自然段
读这一段,再一次感受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幸福。结合说说自己的学习环境,懂得珍惜这样幸福的学习生活。
五、小结
小作者介绍自己教室时,介绍得很清楚。先写教室中间,再写到前面的墙上,最后写后面的墙上,全文也是按方位顺序写的。
【关键词】语文 导入 学生 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写下第一个词便是“导入”,但有些老师却仅仅把这作为一种程序,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成功的课堂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何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是利用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在此我谈谈在教学过程所采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课前小故事,能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讲《换个角度》时,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可见,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是很难了解对方感受,因此进行换位思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对方、关心对方是何等的重要!同学们还可想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用到过换位思考?这样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能轻松愉快的学习。
二、视频导入法
视频教学生动形象,学生的印象深刻。我在讲《再塑生命的人》的时候,就是这样设计的:播放2005年春节晚会《千手观音》的精彩画面,老师介绍: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成为晚会亮点。美妙的舞蹈把人们带进了视觉的天堂,给人无限美好的视觉享受。同学们,可能你们都已经知道,该舞蹈是由21位聋哑演员表演的,他们听不到音乐的旋律,却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技艺精湛,他们的一切表演都是在四位手语老师的指挥下进行的。舞蹈结束时,主持人周涛携聋哑主持人及四位哑语教师走上台教全部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重复学习一句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爱能创造奇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体会作者海伦・凯勒的传奇人生。这样,真切的视频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和又一次对残疾人的同情和敬仰,最能激发孩子内心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爱能创造奇迹”。
三、音乐导入法
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大多数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和美好的意境。课前播放音乐,引用歌词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的氛围中,不过,所选歌曲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如在讲《提醒幸福》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幸福在哪里》,听完歌曲之后,我顺势引导,幸福是什么,幸福又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在课文《提醒幸福》中寻找答案。又比如在讲《云南的歌会》时,上课前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空灵婉转的歌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因此,我就引出今天的新课:云南的民歌非常优美动听,同学们,你们知道云南的歌会又是怎样的吗?请翻到课文《云南的歌会》。音乐本来就是我们学生特别喜欢的,用音乐导入,正符合学生的心理,因此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图片导入法
图画具有鲜明的色彩、流畅的线条以及逼真的轮廓,可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直观化。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在开头展示大量鲜明色彩的花朵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产生惊叹,于是老师可以顺势提问:同学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这样鲜艳吗?这样马上勾起了学生的兴趣,急于想知道答案,就能引发学生自觉认真地去阅读课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五、设置悬念导入
高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学习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如在教学《白马湖之冬》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秋季的后面是冬季,大家知道即将来临的拉萨河的冬天会是什么样子的吗?一下子,教室里沸沸扬扬,大家七嘴八舌地回忆起往年的景象,在同学们兴奋不已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继续问道:“看来大家对拉萨河的冬天都十分熟悉,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么江南白马湖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这一问,引起了多数同学的深入思考,在这样的情形下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就会很好激发了。
六、听配乐朗诵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