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大学专业

农业大学专业

时间:2023-05-30 09:28: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大学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大学专业

第1篇

学校全称:安徽农业大学(10364)

学校性质:全日制、公办、省属重点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社会影响广泛的省属重点农业院校。2011年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共建高校,2012年成为国家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

学校源于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校园占地面积3026亩,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2.58亿元,图书馆藏书245万册。学校下设18个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0753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2445人。现有教职工1660人,其中专任教师923人,教授、副教授564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90多人;设有“皖江学者奖励计划”4个特聘教授岗位和3个讲席教授岗位。

学校现有76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特色专业;2个教学团队,2门精品课程、1门视频公开课程。现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11年,学校获批为中国科协“安徽海智农业基地”和教育部“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2012年成为农业部“南南合作”项目外语培训定点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艺术类专业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4个专业。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出发点,注重实践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出版教材多部,师生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大展、艺术设计大赛上获多项荣誉。

2014年我校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计划在河北、山西、江苏、山东、江西、安徽6省共计招生160人。

二、专业简介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以视觉媒介为载体,通过图形图像的形式来传达设计信息。培养在平面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装饰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二维电脑设计、三维电脑设计、构成设计、版式设计、图形设计、字体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网页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装饰设计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文化教育、新闻出版、企业、广告传播领域,从事高层次的教育、策划、创意和设计工作。

2、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环境设计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21世纪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中高级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培养具有专业设计与表达能力、项目承接和组织实施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制图﹑手绘表现技法﹑建筑设计基础﹑模型设计与制作﹑室内设计初步、办公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雕塑、景观设计、园林绿地规划、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

就业方向:可在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院所、高等院校、科教机构、各类设计公司、房地产、园林和装饰工程公司、美术场馆等单位从事设计、施工、预算、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

3、产品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产品设计专业重点学习造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主要培养在现代造型设计领域,具备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务实的实践设计能力及一定的理论素质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构成设计、艺术设计概论、产品设计表现、制图CAD、人机工程学、二维电脑设计、三维电脑设计、陶瓷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玩具设计、民间造型工艺、家具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新产品开发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从事产品造型、展示设计、广告等相关的教育、管理、创意和设计工作。

4、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主要培养服装设计领域具备较好的服装设计能力及理论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构成设计、二维电脑设计、三维电脑设计、图案、时装画技法、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材料学、立体裁剪、女装结构设计、男装与童装结构设计、成衣纸样与工艺、服装设计学、服装工业制版等。

就业方向: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从事服装设计、服装产品开发、服装生产经营管理及宣传评论等方面工作。

三、招生计划及学费标准

专业类

专业名称

层次

科类

招生省份

招生计划

学费标准

设计

学类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文理

兼招

河北

山西

江苏

山东

江西

安徽

160人

7000元/生·年

环境设计

第2篇

关键词 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华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025-0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mploy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Pratacultural Science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ONG Zhao-xia LU Xiao-liang XIE Xin-ming * ZHANG Ju-ming ZHANG Jian-guo

(College of Agricultur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pratacultural science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re analyzed,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main employment problem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pratacultural science.

Key words pratacultural science;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新建专业,从2002年开始招收农学专业草业方向的本科生,直到2005年才开始招收第1届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生。目前从毕业的6届学生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都从事与该专业无关的工作,造成了人才的错位流失。由于大部分学生并非出于热爱草业而填报志愿,因此进入学校后,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对前途和专业没有信心,上课提不起兴趣,存在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其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虽然有部分学生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但其对今后所从事的行业缺乏心理准备,学习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没有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总体表现为综合素质低、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等,这严重减弱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多来自农村,毕业后都想脱离农业,找一份体面、报酬高的职业,以便尽快改变自身和家庭的贫困状况,使其就业期望值过高。

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了招生的规模,限制了专业的发展。鉴于这种情况,对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

1 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对草业科学专业不感兴趣

多年来,社会一直存在轻农观念,对农业类院校草业科学专业不甚了解,认为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就是种草,而农民田里的草都拔不完,完全没有必要学种草。正是因为社会的误解,直接影响草业科学专业的招生工作,使得广大考生不愿报考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1],成为农业高校草业科学专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很多就读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带上“草”或“农”的专业与学校都是没有前途的,因而在整个大学阶段都没有扎扎实实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与“草”或“农”有关的工作,更不愿意投身基层,造成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即使有部分草业科学专业学生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单位,也因为专业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或吃不了苦而无法胜任本职工作。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草业科学专业是新专业,前几年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专业缺乏特色和系统性,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全面,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3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学生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及社会关系等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1.4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和求职技巧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和锻炼,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1.5 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学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是目前高校学生就业中的最大难题。主要表现在注重薪酬待遇,选择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就业,关注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和假期要求等方面。

随着城镇绿化、运动场和高尔夫球场的建造管理及畜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需要不同层次的草业科学专业的人才。而这些工作场所大都位于比较偏僻的郊区或农村,环境闭塞,条件艰苦,待遇不高,升职需要时间较长(做到一个高尔夫球场的草坪总监最少需要5年的时间),学生觉得前途渺茫,不愿意到这些单位工作。

1.6 学生综合素质低

社会适应能力差、知识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通病。而社会的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应付新的挑战。

社会适应能力差、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是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到高尔夫球场工作几个月后,因不能忍受寂寞和辛苦、不能适应工作环境而辞职转行做其他工作。

2 就业对策

2.1 增强华南农业大学与兄弟院校、相关单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了解更多的兄弟院校草业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和经验,为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一是加强华南农业大学和兄弟院校的学生交流,开展专业教师研讨。通过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站论坛,为学生与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网络平台。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更方便地与教师沟通,也方便已经就业的学生与教师交流[1]。二是聘请一些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使学生在学术交流中及时了解草业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更好地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三是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科研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创新和突破,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进行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作适当的调整,取消相互重复的课程,做到精而简,避免学生抱怨整天有上不完的课,产生厌学情绪。

2.2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草业科学专业要求毕业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而生产实习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所以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切实培养草业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提前走向社会,接触更为广泛的专业工作[2]。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教师与外界许多相关单位联系密切,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接触与专业有关的工作。例如,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参与了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足球场和2011年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足球场等大型赛事的草坪养护工作,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对运动场草坪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实验课、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已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正积极地与珠海金湾高尔夫球场、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场、顺德君兰高尔夫球场和珠海、广西等地的牧草种植与加工公司协商沟通,以增加草业科学专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2.3 形成具有地域性的专业特色

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科地域特点很明显,不同地区的专业设置也应该具有地域特色。草业科学专业基本可划分为草地畜牧业、草地生态、草坪与绿化等专业方向。广东省地处水热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亚热带地区,学生的培养除了基础扎实外,要研究课程设置与地域特点的关系、课程设置与全国招生和学生全国就业之间的关系。专业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设置必须与全国其他院校接轨,有利于学生考取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和全国就业;专业特色课程主要体现在选修课中,围绕草坪草、园林绿化、水土保持与环境、高能量密度C4植物4个方面充实课程,如草坪工程学、高尔夫球场的设计与管理、运动场草坪、观赏园艺学、园林草地景观设计、园林制图、水体环境及污染防治、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学、草资源学等[3]。

另外,草业科学专业可以开设经济类选修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对草业科学专业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通专结合的复合型草业人才,使他们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生产,又懂销售,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学生的就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进高质量、高学历、科班出身的草业科学专业人才来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在草坪建植和管理、草坪工程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现有的教师队伍应根据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到国内外学校相关专业交流学习、进修;提倡敬业奉献精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和教学水平[4]。

2.5 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确定就业方向

华南农业大学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就业论坛等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同时还邀请校友、人力资源专家及心理专家开展求职技巧培训,传授毕业生求职的经验。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方针,认清就业形势,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与方法,从而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样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能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5]。

在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时,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需要从正面和侧面了解其就业方向和就业的期望,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模拟面试,根据具体情况实行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

受择业期望影响,部分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较为突出。许多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在就业时,放弃本专业而跨行业工作,甚至宁愿进行“暂缓就业”,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从事草业工作,造成了草业科技人才的错位流失,不利(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6页)

于草业的发展。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引导和协助学生就业,促进其就业观念的转变,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同时,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报考研究生,以缓解就业压力。

3 结语

总之,草业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草业科学专业的人才,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这需要草业专业的大学生转变观念,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来增强综合能力。另外,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适应当前的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全面提高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知识和智能结构,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的人才,适应当前草业发展的需求[6]。

4 参考文献

[1] 周旭丹.就业压力下农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4):21-23.

[2] 刘香萍,李国良,杜广明,等.加强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切实培养草业应用型人才[J].黑龙江畜牧,2011(4):24-25.

[3] 赵祥,董宽虎.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多元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5):16-17.

[4] 干友民,张新全.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情况与办学思考[J].草原与草坪,2003(4):84,86.

第3篇

1、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主持和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传媒人才。既注重学生创作实践和创作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广播电视的理论功底和开放的创新精神。

2、主要课程:

广播电视概论、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传播学、影视经典鉴赏、电视采访与写作、视听语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摄影摄像基础、电视摄像技术、电视画面编辑、影视多媒体技术、广播电视音响学、色彩学、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概论等。

3、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广播电视部门、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音像出版、企事业宣传策划、网站等部门从事广播、影视和网络流媒体节目的策划、编导、制作以及主持、艺术摄影、音响设计等实务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1.美术类专业(包括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动画专业)术科分由色彩分与素描分相加得到,满分200分,合格线为160分。美术专业按照各占50%的权重,计算得出综合总分,按照综合总分排队录取,美术类综合总分=术科得分×(生源省文化科满分÷本校术科满分)×50%+文化分×50%。

2.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专业术科满分为100分,合格分数线(目前未公布成绩)。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专业录取规则:文化分过我校所在批次的出档线,则根据术科成绩由高到低录取。

3.服装设计与工程(广告表演与商务礼仪)专业术科满分为100分,合格分数线(目前未公布成绩)。服装设计与工程(广告表演与商务礼仪)专业录取规则:文化分过我校所在批次的出档线,则根据术科成绩由高到低录取。

美术成绩查询网址:ms315.com/html/20120314/201203141807361.htm

音乐表演成绩查询:ms315.com/html/20120306/201203061932271.htm

第5篇

[摘要]校企合作育人才,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真正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重要意义。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连续四年实践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才,有针对性的改进就业指导方式方法,取得了成效,提出了建议。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为例,通过该学院连续四年实践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才模式,有针对性的改进就业指导方式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校就业指导;实践

一、问题提出与目标

(一)问题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校企合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业,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校方应当以产学研合作关系为纽带,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真正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动物科学专业是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专业的研究内容已经涉及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该专业对学习者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非常高。怎样使动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刚参加工作时能够直接胜任或以最短的培训时间就能够胜任企业安排的工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才的方式。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目标

创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既彰显了高校人才培养特点,也是新疆畜牧业及行业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取得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条件。

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育人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的同时,为企业积蓄了一批用得上、留得住、可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畜牧业人才。

对校方而言,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核心就是专业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校企联手培养,学生会对专业和人文知识“知之深,爱之切”,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利于学生就业、创业。

2、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从理论上讲,畜牧业企业与动物科学学院合作,校企两方不仅都有硬件和软件的合作优势,更有对人才需求的共同预期,这是合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通过合作,可以发挥两种不同环境和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互补功用,实现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见下表)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四年来,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以“校企联手抓培养 学生成才促共赢”为主题,与畜物行业的企业坚持目标一致原则、持续教育原则、立体培养原则,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工作,实施方法与过程如下:

(一)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开展企业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培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P183)四年来,动科学院分别与六家畜牧业企来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建社会实践与育人基地。有意向去某企业锻炼或就业的学生,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组织与管理,在企业接受一至两个月的实训。通过实践,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境中获得真实的职场经验,提升了专业兴趣和技能,提前认识到人职匹配的重要性,规避了一些未来职业人生无法胜任的风险。

(二)加强校企文化共建与交流

文化能够温养熏陶,传道明德,有润物无声、点滴入土的力量,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优势互补的校企文化共建为学生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的学习理解及应用,使两种文化在大学生身上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理解并熟悉企业文化,提升其就业能力。

一是“企业文化进校园,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旨在培养学生适应就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每年开展企业冠名系列活动,如毕业生寄语和新生寄语折页、宿舍门头设计、书签、素质拓展、体育运动会、专业技能大赛、世界粮食日宣传等活动。

二是“校园文化进企业,深化校企共建平台”。旨在加强企业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如大学生文艺演出队定期赴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我们是一家人”文艺汇演;每年邀请企业参加毕业生庆典和迎新生汇演;学生去企业参加篮球联谊赛、研讨交流、团队训练;学院的专家、教师带学生前往企业讲课、交流、观摩。

三是“设立企业助学班,培养畜牧行业人才”。选拔优秀学生成立虚拟班,利用双休日和假期授课,为期两年,课程体系包括行业发展状况、个人生涯规划、企业文化、企业实训等。旨在全程培养行业人才,宣贯企业文化,扩大企业知名度,协助校方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达成企业、学校、学生个人的三方共赢。

(三)共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但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辅导,同时注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我院的就业指导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定期邀请合作企业的专家、管理者、技术能手、优秀校友进校园、上讲台,为学生授课、作专题报告,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需求,感受企业文化,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四)设立企业奖学金

企业基于自身行业需求,向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一定现金奖励,极大地激励优秀学生、其他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回报社会、学校和企业。此举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企业影响力,而且对校企深度融合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使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效果增强。

(五)建立校企网络交流平台

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特点,搭建学生与企业交流的平台,可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企业与我院师学生共建QQ群、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及时将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就业信息、校园新闻等共享。同时,通过这个交流平台,把平时不愿意表露思想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六)开展企业与学生的对话活动

由于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学院每学期请企业定期和学生对话交流,很多学生从用人单位那里再次证实:一是要诚信为本;二是要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技能;三是要树立爱岗敬业和开拓进取精神;四是要具有一定的求职技能。如:学会写自荐信,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三、工作成效

(一)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1、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校企合作促就业过程中,双方树立了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的观念;扩大了企业在校园影响力,提前建立了人才蓄水池;加强了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了高效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信息系统。

2、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精神和人文精神。校企联手的系列活动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加了,专业精神深入了。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学问不应成为一种满足个人功名利禄的工具,做学问的目的在于成事成人。

3、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在积极参加校企合作的活动中,逐渐锻炼了职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活技能。从大一开始就接触企业与社会,为学生将来走向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年来主动到曾实践过的企业就业的动科专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4、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企合作中,学生在带薪实践,车间学习、行业调查、民情体察中提升了道德境界;同时,企业文化的辐射,丰富了校园文化,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敬业爱岗、忠于职守的奉献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创设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校园环境和企业环境都孕育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两种环境共同育人,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结果,这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1、校企合作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为了对大学生的培养产生最优化的效果,校企双方应密切合作,加强协调沟通,明确各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分工,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校企双方需做到: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有机结合。

2、完善支持保障体系。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校企两方,配备专管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校企合作育人促就业工作,逐步形成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师资优良、场地和投入到位的工作格局,为校企合作育人提供有力的保障体系。

3、构建科学化的评估体系。建立一套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就业指导工作做出客观可靠的评定,不仅可以去沙存金,纠正错误的观念和认识,促进该工作的科学、规范发展;同时通过评估指标体系的规范与促进,能够使其健康持继发展,打造校企合作育人的品牌活动。

参考文献

[1]孙英,邵伟.“校企联手抓培养,学生成长促共赢”: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17-18.

[2]姜洪文.“校企联手、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技术与教育,2012,(1):14-19.

第6篇

关键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 就业 专业改革

一、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学校农学专业概述

农学专业是华南农业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专业实力不断提高,其中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和生态学科被列为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广东省的重点专业。

2.农学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2001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桂权教授提出,要结合当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趋势,为农学专业设立更为细致的方向,在专业下设立了三个方向,即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农业生物技术方向。每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同时实施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措施。

在各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课程相同,涉及通识课及专业课,即农学专业要求每一位学生具有扎实的农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上总体呈现大同小异的特点。

在技能方面,农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进行作物高产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种、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产品经营管理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课比重,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建立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2)导师制培养方式。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相关文件规定,农学专业学生大二即启用导师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试验及毕业论文,每位学生选择导师一般是先考虑本院系内老师,若是对其他院系老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亦可跨系选择导师,甚至可以跨学院跨学校选择导师。

(3)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都有着促进作用。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3年的项目审批情况来看,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已超过82项,参与人数约350人,结题率高达98%,投入金额约10万元。对比往年数据,每年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的人数都在递增,在专业学习、综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农学专业毕业生近年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形势好转

《2008-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数据资料显示,农学专业就业形势逐年好转。据有关媒体报道,近两年广东省应届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农学类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5%。

经统计,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两年排在同类专业的前列,2011年农学院三个不同方向的农学专业就业率达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农学专业有5名本科毕业生因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资助而出国深造。

2.就业流向多样

调查显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在2010-2013年的就业率依次为96%、97%、97%、99%。针对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进入国企相关机构的所占比例连续三年维持在的10%左右,进入私营企业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升学深造占农学类总人数的比例依次为8%、12.2%、31.9%、23.4%,农学类专业本科生选择升学深造的人数越来越多。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学生考研的动机是为了职业发展,考研成为农学专业本科生重要的毕业去向。

3.就业对口率低

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近四年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依次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跨专业就业的毕业生中,30%迫于家庭压力,28.3%对农业不感兴趣。

三、农学类人才培养与供需分析

1.人才供给分析

通过对2013年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问卷调查,发现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生在培养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农学院2013届毕业生318人,约64%的人认为影响就业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实际能力,有20%的人的认为是所学的专业,接着是计算机技能、英语能力、学校社会声誉、家庭背景等。因此,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对农学毕业生来说是就业的重要筹码。

有64%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中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24%的毕业生认为是信息严重不足。因此,多方面发展自己,增加就业技能,重视拓展就业信息,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应该是农学院毕业生必须考虑的。

2.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农学和过去农学有许多不同。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农学专业毕业生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端测试设备和仪器,从而能在先进的实验室里学习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技术平台上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

通过对吸收农学专业人才相关农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总结各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中考虑问题的星级指数,可看出,综合素质与学生专业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两个要素。所以,农学专业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就业的竞争力是最大的。

四、农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开展特色培养

华南农业大学对农学专业进行整合改革后,构建了“四模块”的教学体系。因此具体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结合市场实际人才需求开展特色培养,使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毕业生反映的专业面太窄这一问题,研讨出具有广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能力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培养能在新形势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培养应该提供较多高质量的课程实践,使培养计划落到实处,使学生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课程或学习平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除专业技能外的其他综合能力。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日趋严重,因此应对施教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通过设立论坛演讲答辩、讨论解析、师生自由辩论等多种形式,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提高语言表达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

3.推动校企交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实效性

从企业一线岗位的优秀人员中聘请、聘用一部分流动师资,这些优秀的工作人员相对于长时间待在学校“编制”内的教师有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传授给学生更贴近实际的管理、营销手段。两种师资相结合,既能保证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根据农学类人才的特点,利用本校本地区学科与教学优势,学校可以开展与动植物生产、电子商务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相关的特色创业培训。在国家农业创业政策、农业市场环境分析及生产技术环节上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

五、对其他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新农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华南农业大学调整了农学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在农学专业教育改革上多次进行创新,形成了较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课程设置的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入统筹起来。

通过建立教学和就业实习基地,适度、适量地增设研究型课程与实践型课程,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并强化了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同时,华南农业大学还聘请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讲授栽培、育种等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和人生规划。

2.优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企业及学校双方注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不仅限于毕业实习,部分课程实习亦可在企业完成。首先,整个农业行业的企业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也能提前发掘适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决人才缺口问题。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农学专业学生培养除了依靠专业知识教学外,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也起着推动作用。一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同时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不仅能巩固农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

[2]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刘圆,陈霄.近两年广东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N].羊城晚报,2014-11-09.

[4]朱冬莲.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5]刘向东,郭海滨.现代农学专业实验课整合改革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5).

第7篇

这篇关于《2013年安徽农业大学成人高考招生高起专考试科目》,是

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成人高考招生简章,安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3年成人高考招生专业包括专科、专生本2个层次,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成人高考招生高起专考试科目如下:

考试科目:

高中起点升专科:

文科:语文、数学(文)、外语

理科:语文、数学(理)、外语

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成人高考招生信息详见:《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成人高考招生简章》

第8篇

1课程已有的师资基础

目前,课程组师资结构合理,副教授以上职称占90%,获得博士学位者达到80%(含1人在读),老中青比例适当,平均年龄41岁。课程组拥有3个农业机械性能实验室,4个农业机械结构实验室和1个畜牧机械实验室,实验设备先进齐全。同时,充分依托兵团农业机械重点实验室、兵团农业机械检验测试中心、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和电气工程实验中心的优势资源,进行研究生教学及科研工作。

2课程在国内外现状分析

《高等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干专业课。目前,国内农业院校如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都开设此课程,并均为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如北方主要研究旱田作业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等;南方主要研究水田作业机械、园艺机械等;在东北,主要研究联合作业机械、粮食生产机械等。各个地区的高等院校,都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农机化发展特色,形成了以《高等农业机械学》为主干课程农机化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在新疆开设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的主要有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播种、风能转化、精准农业、旱田作业机械,保护性耕作等。石河子大学做为教育部和新疆兵团共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更加紧密结合兵团农业机械的发展特色,形成以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番茄生产全程机械化、特色农产品加工、节能技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工程、信息农业技术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逐步融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许多新材料新工艺也广泛用于农业机械。做为农机化工程核心课程的《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内容与体系也在不断充实完善以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发展的趋势,培养适应时展的农业机械专业高级人才。

3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

石河子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是自治区重点学科,《高等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干专业课。新疆是农业大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处领先地位。如何将学科建设的优势转变为教学优势,同时结合兵团的发展重点,将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能推动兵团乃至新疆、全国需要的有用人才是课程建设与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一方面要从石河子大学农机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结合《高等农业机械学》的课程特点,精选教学内容,重点在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问题和新方法提供基础;另一方面,要立足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思路,提升学习和研究的专业高度。在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全面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念、分析和设计的基本工具及方法,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科的前沿。结合兵团发展的重点,同时将与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农业科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高等农业机械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科研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组教师应在科研的取向、课题的来源两方面下工夫。①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对农业机械典型部件进行分析和参数优化;②立足新疆“大农业大农机”的发展特点,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4结束语

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研究生教育应该如何顺应发展趋势,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改革,是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当务之急。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只有从研究生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精选教学内容,立足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不断充实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为学生探索新问题、掌握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丽红 坎杂 江英兰 李景彬 张若宇 单位:石河子大学

第9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业指导 创业服务 创业基地 创业研究

课 题:1.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高校支持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13Y453;2. 云南农业大学2013年就业创业工作研究项目:“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编号:2013ZD04。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来,华夏大地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特别是有知识有学历的大学生成为了创业的主力军。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在推动大学生创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各地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力促大学生创业,积极营造创业氛围,不断完善创业支持体系。

云南农业大学虽地处西部,但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建设。近年来,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深挖大学生创业潜能,注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创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初步形成了集“政策引导、项目建议、经费支持、创业孵化、跟踪帮扶”等为一体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体系。学生们的创业热情日益高涨,大学生创业人数逐年增加。

一、点面结合,广泛铺开创业教育

1.课程体系建设

云南农业大学将创业教育列入学生教学计划和方案中,从2008年开始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36个学时、2学分,其中安排有专门的创业专题。2009年,学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选修课,32学时、2学分。2011年,学校被批准成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创业教育课程进入常态化轨道。目前,学校正在探索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可以获得课程学分的办法。

2.开办专题培训班

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云南团省委首批“青帆创业夜校”试点单位,已举办四期培训班,每期学员180人。2012年,学校与昆明市就业促进会合作举办了SYB创业免费专题系统培训班,首批培训学生86人;与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合作,培训创业学生400多人。同时,学校还购买了时代英杰公司开发的“职前网络学堂”,进一步丰富了课内外创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3.宣传创业典型

学校每年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来校参加各类创业讲坛、论坛、讲座以及沙龙活动,举办特色访谈节目――“赢在校园 对话职场”,不定期地邀请成功创业人士和创业起步的校友,给在校生讲述创业故事和心路历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创业热情日益高涨,创业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中创业人数已占毕业生总人数的近2%。

学校的创业氛围逐渐浓厚起来,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涌现出来。“毕业伙伴”创业项目团队成员入选2008年感动云南十大人物;毕业生吕春华2009年创办的“东川区长岭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受到团中央、云南省委组织部领导的高度关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黄涛创办的“富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项目带领群众致富,获得当地乡亲一致好评;2010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熊云,获云南省2011年“优秀创业者”荣誉称号;回乡创业的85后大学生猪倌濮玉涛,企业的年产值接近100万元;新科创业者、2012届毕业生马成高创办的“花样保鲜花”主要做出口生意,年销售额超100万元;2012届研究生李林辉在网上开办鲜花产品淘宝店,年销售额过100万元。

二、修炼内功,稳步推进创业指导

1.夯实队伍建设

云南农业大学一直非常注重就业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校外创业导师的聘用。目前,长期在就业创业教学一线、工作一线的专职教师达60人,大部分教师获得了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创业导师资格证。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教师、企业家、行业骨干的资源,聘用50多名专家担任学生创业导师。此外,学校鼓励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指导教师,使学生在学习中创业、在创业中学习,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2.加强政策解读

为了让教师队伍吃透政策,学校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各类培训会,首先做到教师了解、熟悉政策,不留死角,能将相关政策内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然后通过各种座谈会、咨询会、宣讲会、主题班会、宣传展板、网站问答、短信平台、QQ、微博等,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和解读创业政策,讲明讲透、熟知熟悉、能懂能用。平时在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设立咨询点,为有意愿创业的学生提供

咨询。

3.活用创业大赛

以赛促氛围,以赛固基础,以赛强发展,是云南农业大学坚持的创业原则之一。近几年来,学校学生参加了一系列创业大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在“用友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获全国优胜奖、云南省冠军,在第七届“挑战杯”一汽大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铜奖,在云南省2011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在2012年“城投杯”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和1个鼓励奖,在“青春彩云南动感地带MM杯”云南省第五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1个金奖、1个银奖、1个铜奖和3个优秀奖。

三、做实做细,积极提升创业服务

1.完善制度,不断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云南农业大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资助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文件,不断加大在创业指导与服务方面的经费投入,制定了《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奖励资助办法》等规章制度,不断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学校成立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组员。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保障了创业服务的高效运行和落实。

2.饱含真情,不断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帮扶力度

云南农业大学设立了每年10万元的“云南农业大学自主创业资助基金”、每年20万元的“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专项基金”,每年20万元的“云南农业大学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基金”,专项用于奖励和帮助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创新。同时,学校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安排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专家开展分类指导,跟进服务创业项目。2009-2012年,学校共奖励资助创业项目26项。云南省政府鼓励创业“贷免扶补”政策实施后,学校积极组织自主创业毕业生项目计划书的征集、论证,筛选部分创业项目重点奖励、资助,主动和各承办单位及有关部门联系,为毕业生申请工商登记、申办创业贷款等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积极宣传办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截至2013年7月,共发放《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1423本。

3.想方设法,畅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息通道

目前,学校已建立三条信息渠道。一是学校招生就业处及相关职能部门与各学院专职就业创业工作队伍之间的传递渠道,二是学校就业互助协会与各学院学生会就业部之间的传递渠道,三是学校就业网、“职场情怀”QQ群、微博、微信与各学院就业网、QQ群、飞信群之间的传递渠道。

四、狠抓落实,有效整合创业基地

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创业孵化和实践平台,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初步建立了一个集教育、指导、服务、培训、帮扶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园区主于学校东校区,共计有35间工作场所、1260平方米,主要面向在校学生和毕业三年以内的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和实践平台。园区有规范的管理章程和办法,聘请了50多位校内外专家担任创业导师,设立了20万元创业园专项基金,为入驻创业园的优秀创业企业(项目)提供帮扶和服务。按照《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要求,申报的企业(项目)经过严格的审评后方可入驻,对入驻企业(项目)进行年度考核,实行优胜劣汰机制。目前已有23个项目入驻园区,学生创业积极性高涨。此外,学校还与昆明北理工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共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双方互派创业导师、政策互通、帮扶结对、资源共享,成为学校定点输送创业项目的基地。2011年,学校大学生创业园成为首批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园;2012年,成为云南省大学生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并获批为全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

五、着眼未来,有序开展创业研究

1.力争出版专著

为了宣传学校学生在创业之路上的奋斗历程,引导更多的学生认识并走上创业之路,云南农业大学积极走访、收集校友的创业事迹。2010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追梦彩云南――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创业纪实》;2012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就业与创业――建筑类毕业生成功案例解析》。

2.课题项目引领

云南农业大学积极争取就业创业研究课题,已获得教育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课题5项。同时,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2万元设立就业创业工作研究课题,仅2011年一年就发表就业创业论文20篇。此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学校启动了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工作。2012年,在云南农业大学第五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中,全校共有401项作品申报,最终有140项获得学校资助。

第10篇

1.1农业信息化现状

目前保定市已建成23个农业信息网站,共设立各类栏目400多个,网站信息量超过12万条,对全市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农业网站缺乏特色、本地信息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快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市政府要求各县(市、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针对本地的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建立特色网站,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搞好延伸服务,提高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1]。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共同支持和管理好农业信息网络,为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保定市在全国率先创建了21个产业科技专家工作站,工作站目前拥有首席专家、中高级职称专家等各层次科技人员366人,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35项,研发和引进新工艺、新品种107项,推广先进实用技术86项,培训农民11.5万人次。高质量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使15万多农户通过产业带动增收。

2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市场简介

河北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著名农业大学,开创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太行山道路”,受到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曾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1993年初,河北农业大学在保定市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全国第一个依托大学的农业科技市场,入驻商户近200家,旺季时每天客流量达7000人以上,日销售各类产品10多万kg,年交易额达10亿元,累计成果交易260多项,业务范围涉及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受益农民超过500万户,帮助农民增加收入400亿元以上。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市场充分发挥其信息化平台作用,形成了区域的中心型市场,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3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市场的作用

3.1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市场是农业信息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

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市场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农业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河北农业大学的农业科研成果90%都通过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市场来展示并传播技术和信息,保定市及全国的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也有相当一部分通过该市场平台来和农民沟通,尤其是玉米的先进成果更是多。通过这个平台农民可以学到知识提高各种素质,从而提高收入。农民并非不知道找市场,问题是分散的、科技含量低的、小规模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钱,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的具体的市场是一个个孤立的区域性的小市场,市场与市场之间没有不间断的信息传递;另一方面是农民的交易圈小,信息不灵,通常只不过几十公里,跟大市场无法沟通,所以单个的农户在大市场中经不起风浪,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农大科技市场不仅仅是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更是一个农业信息交易平台,农民在这里可以充分了解市场产销信息,共享信息资源,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贸易。

3.2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市场有助于引导技术方向,提高农业整体科技水平

农业生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科技含量,而当前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普遍存在着体制不顺、资金与人才匮乏、难以推广的状况,服务“三农”是一项非常迫切的课题。为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把产、学、研紧密结合在一起,保定市在地缘优势上做文章,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分别对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驻保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并与三所高校建立了人才、技术、成果、实验等向社会开放的合作运行机制。同时,他们还积极引进首都科研成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联合236所驻京高校、科研院所面向社会提供科技合作。2005年7月举办了中国科学院与保定市科技合作项目洽谈会,中科院展出了92个最新科研成果、项目120项,其中达成科技合作意向49项,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河北农业大学常年保持有300多位教学科研人员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区域农业的经济、科技、教育活动。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市场作为与农民接触最为密切的平台,能够及时掌握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把科技成果送到最为需要的农村。

3.3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市场有助于培育新的市场主体,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我国“入世”后,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机遇。农民只有从个体经营走向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才能成为真正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个体农业只有转向农场农业才算踏上了专业化、现代化的道路。没有这种转变,我国农业在加入WTO之后就难有出路。保定市在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建好科技专家工作站的同时,还大力推进市县两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按照“扶持一个中心,带动一个产业,壮大一方经济”的发展思路,在高阳、雄县、涿州、安国、新市区等县(市、区)分别创建了纺织、塑纸包装、新材料、药业、铸造、服装等10个生产力促进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3.4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市场有助于农民减负增收,启动农村消费品市场

农大科技市场可以汇集农户需求,通过采购招标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与消费品的成本,一方面可以降低农户的生产与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又可增加生产与销售收入。农民只要收入得到大幅度增长,消费需求就会上升,从而带动整个国内需求的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4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农业信息化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一是政策上的支持,二是资金上的支持。而政府在这两方面均没能充分的发挥其主导作用。

4.2农业信息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市场于2003年迁到保定市南二环后,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市场占地约1.3hm2,有1个科技展厅约900m2,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两大运营商网络支持的专业网站1个,标准化农民学院电教室1间,农业商户约1000余户。但这些建设远远不能满足保定市农业发展的需要。

4.3农业信息化及农业推广人才匮乏

一是农村信息及网络人才非常缺乏。基层信息服务站和基层农村信息工作人员对当地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信息需求最为熟悉,通过他们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但目前保定市几十个乡镇要融入到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信息网络系统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样才能使星罗棋布的乡镇村形成横向相连接、纵向贯通的农村信息网络。二是农业推广人才少。科技市场中具有高级农艺师资格的人才只占0.5%,具有农艺师资格的人才也不到10%。

5解决思路

5.1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各级政府要在已有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2]。

5.2加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高校、市、县级网络中枢平台,建设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传输通道,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生产涉及农学、生物学、化学、遗传学、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等诸多自然科学,要使农业生产与现代科学技术完美结合,必须依靠诸多领域的研究人员群策群力,来实现农田基本建设设施、农作物种子工程设施、农产品加工与贮藏设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设施、畜禽工厂化饲养设施、日光节能温室设施、无土栽培设施等科技成果的转化。

5.3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农业推广专业人才

首先要加快农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依托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来加强农村基层信息人员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的培训,“以点带面、示范先行”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河北农业大学的师生资源及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市场的农民教育学院来培训农民,把办学重心下放到农村,以一乡、一镇、一场为办学单位,按实际需求开展联合办学,从而解决基层农业信息人才短缺的难题。其次是创造能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通过完善工作条件,改革分配制度等手段,营造能吸引人才的生活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各方面人才充实到农业建设的队伍中。

第11篇

在长沙市芙蓉区,坐落着一座秀美的“绿色大学”――湖南农业大学。

她就在浏阳河畔,天然地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浩浩汪汪的田野、花草的泥土芬芳,这都给予了湖南农业大学朴实求真的气质。走在偌大的校园,除了美景你可能还会发现一个诧异的反差。行政楼是元老教学楼,多年前一直使用到如今,格局丝毫未变,地砖已几处破旧。千米开外的图书馆,则是湖南省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高校图书馆,藏书200余万册,完全的自助式服务、夏冬不间断的空调开放。

不论春夏秋冬,校园的草坪都是那样绿意盎然。据校友们介绍,草坪种着好几种草类,有些春秋发芽,有些夏冬天才钻出来,一季不落。遇到飘雪的深冬,草坪暂被覆盖,一片白雪皑皑,偶尔几处探出绿草的头儿,但过些日子,雪很快化了,又是一片绿。

不久前建校六十华诞刚落幕,从1951年到2011年,她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近代著名革命家黄兴,1903年在长沙创办修业学堂,这是学校的前身。到了1951年3月9日,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和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成“湖南农学院”,同年主席亲笔题写校名,标志学校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朝着综合大学发展,在1992年正式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一个甲子过去了,校史馆依然静静地挂着他老人家的亲笔题名,同时被写进校歌年年传颂。

穿梭在人群,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今天你遇到袁隆平、官春云了吗?这学期你选上了石雪晖的《葡萄文化》课吗?农学是湖南农业大学最大的特色,聚集了一批著名的农学专家学者。“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常住在毗邻学校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同时担任学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幸运的话,你说不定就会在某个下午看到老人在试验田的身影,他孜孜不倦的精神一直感动着青年一代。在农大还流传这样一个说法,选《葡萄文化》课如买彩票中奖,说的正是著名葡萄专家石雪晖教授的课。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穿行在试验地和课堂之间,石教授是校园一道朴素的风景。几十年以来,她跑遍了全国各地葡萄种植地,热心帮助农民朋友解决技术难题,为此还被称为“葡萄老人”。她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同时受到了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从“清茶一杯也醉人”到“茶马古道”,中国已经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湖南农业大学在建校之初就开始建设茶学专业,至今该专业已是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在全国茶学专业中名列前茅。茶学系为了全面提高茶学专业学生的茶文化素养,特别注重学生茶艺表演技能的训练,为此专门成立茶艺培训中心,培养同学们的形体、音乐、礼仪、普通话等多个方面。2010年3月,首届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在长沙举行,湖南农业大学代表队的同学们独占鳌头,囊括大赛两个团体一等奖,此外还有8人分获个人一、二、三等奖。茶学系在教研之外,还特别注重发展产业系,面向社会建立了茶学培训中心,定期向各界茶学爱好者、农民朋友开放。

以农学为特色外,湖南农业大学还建设了人文社会学科学院、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等文科院系,已经发展成一所省部共建的省属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是朴质的,又是洋气的。在国际化的今天,湖南农业大学早已在积极走向世界,先后与英、美、加、法、日、韩、意、澳等10多个国家的20多所大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在1998年开始招收留学生,为此建立了相应的国际学术中心和留学生公寓。

实施“中部崛起”是国家区域平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湖南“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则又是中部发展一个核心。在这股建设中,湖南农大人是其中一支强劲的湘军。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包括从学校走出去的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以及不断入驻长沙河西先导区的商界校友、在校教授。此外,学校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的教师教授们还成立了“长株潭”经济与民生课题研究小组。他们专心科研,为城市群的建设建言献策。这座田野式的绿色大学,正在以她独特的舞姿为农村和城市建设积极作贡献。

第12篇

近日,寒门难出贵子的话题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很多重点大学贫困生和农村生源所占新生比例严重下滑,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一幕居然出现在农业大学里。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农业大学招办主任周旭峰说,近年来,中国农大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1/3左右,而今年为28.26%,比2010年减少了5.98个百分点,近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据了解,不仅是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多家农业类院校中,近年来农村生源比例也持续下滑。

对大学生中农村生源比例下滑的趋势,有专家指出,有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农村人口以及农村总体生源减少的客观因素。问题是,城市化真的让穷人改变了命运,农村人真正融入城市,贫富差距缩小了吗?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同年龄段的农村人口还是比城市人口多。上大学的农村生源减少了,只能说明农村孩子参加高考的人数少了,很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孩子在高考前就早已分流,打工的打工,读技校的读技校。

农村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考大学?很多人都明白他们的苦衷:相对于农民的收入,大学收费过高,一些农村学子即便考上大学也难以负担高额学费,另外大学生就业很大程度靠“拼爹”,农村学子即使是上了重点大学也难以获取理想的工作,很可能大学毕业即失业。就算有的农家子弟愿意读大学,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农村教学质量不高,输在了起跑线上。解决这些症结,是否可从农家子弟免费读农科专业做起呢?

农科专业就业率很好,却并不受到考生追捧,立志从事农业的青年更容易获得深造的机会。若农科专业能对农家子弟免费招考,既解决了农民负担不起学费的问题,就业通道也不用全挤在大城市,不靠父母关系也能顺利就业,可谓一举多得。为了鼓励优秀青年报考师范专业,终身从事教育事业,2007年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取得了成效。农业人才缺乏也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桎梏,通过政府引导,农科专业不妨借鉴下师范专业免费的经验,面向农村孩子,对农科专业开展免费教育。

不少农村学子报考涉农专业有顾虑,他们考大学就为了跳出“农门”,上了大学只愿意留在城市,而不愿再回到农村了。要打消他们当农民“不成器”的观念,先得打破城市人和农村人之间的制度不平等,给予农民更多的尊重。从事农业也可以致富,懂农业技术能让致富之路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