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名人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拿破仑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第一执政者,他是法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自信,一直受到后人的敬佩。
有一次,一个士兵骑马给拿破仑送信。由于情况紧急,战马长途奔跑,且速度过快,所以到达拿破仑军营后就倒地而死了。拿破仑接到信后,立即写了一封回信,交给那个士兵,要求他骑上自己的战马,火速把信送回原地。
那个士兵看到那匹强壮的战马,身上的装饰出奇的华贵,便对拿破仑说:“不,将军,这只是一个平庸的士兵,实在不配骑这匹强壮的战马。”拿破仑回答道:“世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法兰西士兵所不配享有的。”
2、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一起去。
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
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如今,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
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要是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带毛遂一道前往。
3、爱因斯坦坚持相对论——坚持真理需要自信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以后,有人曾创造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网罗了一批所谓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反驳。可是爱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论必然会取得胜利,对反驳不屑一顾。
老师叫我们做了一份名人小报,我是这样做的。
我首先为我的小报确定一个主题,确定什么主题好呢?我想了一想,勤学的名人多,我就写勤学篇吧,我确定了主题后就去准备资料。
我先到电脑上打上“关于勤学的名人”,再按搜索,上面显示出孔子、等人。然后我打开他们的资料一一看起来,最后我选定了,照这样的方法我查了他们的名言警句和小故事。
接下来是安排一个版面,右上角的一个长方形,写的资料,右下角的一个梯形,写名言警句,左上角写诗句,左下角写小故事,安排完了版面就开始制作了。
最后我把查的资料工工整整的抄在了小报上,经过我的精心制作,名人小报终于做完了。
到了学校,我看见其他同学也做得不错,有的版面安排得非常好,有的主题不乱,我的优点是主题不乱,缺点是空了一些地方,版面安排得不是很完美。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课堂化,教学内容的丰富,里面容纳了历史、地理、生活、传说故事等知识,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又较少,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补充相应的内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化;历史性;地理性;生活性;故事性;因材施教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学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尤其是语文教学,它里面已逐渐容纳了百科知识,融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逐渐向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迈进,这就决定语文教学具有历史性、地理性、生活性、故事性等特点。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多样化,才能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才爱学语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教育也逐步课堂化,学生的实际体验较少、动手能力差,对于课本中远离他们生活实际的文章缺乏兴趣,即使去学,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动的。所以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抓住他们的兴趣爱好,使他们主动的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
现在初中学生的心理年龄较小,比较喜欢听历史故事,因为历史里有许多名人的伟大事迹,他们也比较崇拜这些历史名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历史名人的作品时,用他们的经历去吸引学生,用他们人格、精神激励学生。例如教学《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时,首先在山东兖州任司马的父亲那里省亲,在三、四年间游览了山东大地,尤其是当他看到五岳之首的泰山时,更是被它的神奇、秀丽所吸引,这更激发了他少年时的雄心壮志,下面,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泰山的雄伟、同时也领略一下诗人的远大志向……。这样就紧扣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走进知识的殿堂。在教学中,还向学生渗透了泰山的地理知识,不仅拓宽了知识范围,还提高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其余两手《春望》、《石壕吏》时,先讲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他在中年时正逢“安史之乱”;然后出示中年杜甫的画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是他们看到一个憔悴、忧愁的杜甫;接着讲诗人带着报国、救民的理想继续前进,当他经过石壕、新安、潼关、长安等地,看到的一幕幕景象使他更加忧愁……,那么,他忧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带着“忧”字读诗、在诗中找答案。这样不仅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了解了相关的历史及地理知识,还受到诗人伟大志向和品德的熏陶。真可谓一箭多雕。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历史性”、“地理性”,用历史伟人的经历和相应的地理知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讲述的是一个历史伟人的经历,有的讲述的则是普通人的事迹,例如杨绛的《老王》。再讲这篇课文时,我先提问,在我们生活周围有没有一些生活贫苦又善良的人呢?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好人?这时学生满怀兴致举手并流利的讲述这些人的一些事情,因为这些人在生活中一般憨厚、老实、容易接近,有的甚至是有些学生嘲笑的对象。我又讲,普通人并不被历史遗忘,他们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优良品质也被人们传颂,下面我们来学习现代评论家杨绛的作品《老王》,介绍完背景,让大家自读课文,首先找出表现老王“苦”、“善”的句段;其次他在什么地方令你感动;最后找出我们身边的“老王”,我们该怎么做。学生不仅兴致高,而且找得快、准,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生活性”,教学时必须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感悟实际生活,让人物的优秀品质真正的触动他们的心灵。
当然在有的课文中,还包含许多故事,这能足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些故事传说学生只是道听途说,或者有些故事在流传中被人们所曲解,使人们长期以来对这些故事缺乏正确的了解,那么纠正传说故事就成了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焦点。例如科普文章《卧看牵牛织女星》,首先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然后讲到你们所说的关于他们美好的爱情传说故事并不是故事要达到的真实目的;学生听完后非常惊讶,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我说下面大家默读课文,来了解一下真实的传说故事,再了解一下西方有关于他们那些美好的传说……。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对课文印象深刻,还很快了解了相关的天文知识;这对于理解本文中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故事性”,以故事来吸引学生,这正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语文教学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更因为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地处经济落后的农村,孩子见识少、知识范围狭窄,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补充相应的知识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才能适应90后的学生。孔子云:因材施教。这句话流传千古,内涵丰富,没有一个人能道完其中的哲理,只能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的完善。
周五的下午,张老师组织我们开了一次妙趣横生的名人事迹报告会,并让我们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和好朋友共同做一份名人手抄报。于是我找了我的最佳搭档——如、王晨淼和王晓帆。
经过我们四个人的商量和精挑细选,我们一致决定把画报的主题定位在我们最佩服的散文家——“朱自清”上。
回到家后,我们各自通过上网、查看名人书籍。搜集了许多关于朱自清的简介、名言、图像和著名代表作等资料作为这次手抄报的主要内容。
周六上午,我们一块儿在电校的办公室里,完成了这次的手抄报。
首先,我们把手抄报的背面用宽胶带粘住,这样,画就不容易被撕烂了。然后,写了朱自清三个大字。下面,该画栏框了,画什么形状的好呢?我们冥思苦想了起来。这时,我的脑海里想起了朱自清所写的《荷塘月色》。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如,如同意了。于是,我们在纸的最中间画了一朵大荷花,把朱自清的图像粘在了荷花最中间的花瓣上,从其他的花瓣上分别写出了朱自清的代表作,比如:《匆匆》、《背影》、《春》等等。我们又在大荷花的旁边画了几片小荷叶,分别写了朱自清的名言和简介,并给他们涂了颜色,穿上了漂亮的花衣服。最后,我和如画了一轮皎洁的明月,画了些五颜六色的小星星,并且把底色涂好了,也写上了我们的名字。就这样,一份名人手抄报就ok了!
通过制作名人手抄报,我们既了解到了名人的故事,又了解到了名人的伟大。我们决心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努力学习,长大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
指导老师:张传婷
一、书香弥漫,化雨润物无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课外阅读指导之前,必不可少的一步是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1.班级文化巧布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就是要赋予它们教育的内涵。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喜爱的读书名言,悬挂班级“读书状元”的照片;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学生们的读书体会、摘录的精彩片断等,提高大家对参加课外阅读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室阅报栏上放置《语文报》《小学生周报》等为学生喜爱看的刊物。此外,还可以在教室里设置“聚焦新闻”、心语信箱等,让学生在班级里不断汲取丰富的知识,不断学会做人的道理,沐浴着班级文化的光辉,涵养自己的文化底蕴。
2.书香氛围巧营造。上课伊始,教师可不急于向学生强调读书的好处和重要性,而是在课堂上不经意地散播书香气息。如诵读书中的美言佳句、古诗词、至理名言、精彩片断等,以求收到佳作共赏、潜移默化的效果;讲一两个趣味十足、意味深远的小故事,以求收到如痴如迷、不读不快的效果;做一下小测试,看看谁的知识最丰富,以求收到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效果。平时,教师还应从自身做起,手不离卷,让课堂内外弥漫浓郁的书香,并且要求学生家长予以配合,营造书香家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学习、爱上书籍。
二、趣字当头,点燃阅读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活泼好动,要他们静下心来看书,教师要巧用兴趣这把钥匙,去点燃他们阅读的欲望。
1.树立榜样,诱发意识。根据学生崇拜名人、乐于模仿的特点,教师可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读书的典故,如匡衡“凿壁偷光”的精神、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气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等,使学生从心底产生对于名人的崇拜。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现身说法”,给学生讲讲自己小时候的读书故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老师是怎样学习的。
2.内容诱读,引发欲望。故事的吸引是无可比拟的,学生都是故事的忠实“粉丝”。对于不爱读书的学生来说,这一方法可算是一剂良药。指导课上,教师可常给孩子讲书中的故事情节,讲到精彩之处,故意不讲,让他们自己去看书。如《将相和》一课,讲到蔺相如与廉颇和好后,秦王又开始刁难赵国了……话到此处,教师猛然停住,不再继续讲下去。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都迫切希望知道结果。教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要想知道结果就去查阅《史记》中关于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学生被故事情节吸引住了,纷纷要求借阅。这样让学生在享受奇妙的故事境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主动去阅读。
3.因势利导,激发兴趣。电视、网络的普及转移了孩子读书的兴趣,但也为我们提供了鼓励学生读书的契机。如学生喜爱观看《水浒》《西游记》等电视剧,教师可主动与他们讨论电视情节中精彩和不足的场景,鼓励他们与原著对比。这样,学生就会乐于捧起书本,久而久之就会体会到书的韵味与精髓。此外,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学生说出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都要抓准时机,极力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读书乐此不疲。
三、善于选择,方能开卷有益
课外阅读好处多多,但开卷未必都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上下工夫。
1.紧扣课标选读物。针对不同年段的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选读与该年段学习内容相关的书籍。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学习了课文《迟到》,就可以向学生推荐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适度超前选读物。《易经》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为了改变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漫化和幼儿化的倾向,教师应特别注重小学生的经典阅读,即名著选读,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心灵。
3.因人而异选读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如女生喜欢读童话、民间故事为多,男生喜欢读科幻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因此,教师可以同时推荐几种不同的读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不要强制学生读某本书。
以下是我与学生课上的一段对话:师: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加干涉,你们会根据什么来选择图书?生:自己的兴趣;别人推荐;对自己有帮助的……师: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书对我们有益?什么样的书对我们有害呢?学生议论纷纷,最后一致认为:中外名著、科普读物、名人故事等书籍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意志力,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应多看多读。但玄幻、网游、暴力、污秽、恐怖等书籍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应该远离。
对于同学们的交流成果,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还提供了一个选书的小窍门,就是选择好的出版社,这样能保证图书的质量。最后我倡议:好书如挚友,终生不相负,让我们放开双手,去拥抱它。
[关键词]文化校史;传统型校史;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
Abstract:A cultural university history is another kind of university histor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A well-done cultural university history must be full of stories, ideas and literature, to be exact, of famous people and typical stories with folk language. As an important way to make historical stories, ideas and literature, a special attention, in a large sense, should be paid to folk language. As a big subject being studied at present, the writing style of Research into a hundred years of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will make a good strategy for the cultural spread and propaganda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of connotation.
Key words:cultural university history; traditional university history; Research into a hundred years of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组建的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目前正在组织进行的“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大型课题,预期取得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是个案研究成果,亦即参加课题研究的25所大学分别撰写一本关于本校的《大学文化百年研究报告》;二是专题研究成果,亦即专家学者围绕中心课题选择专题进行研究,以此作为综合研究的理论基础;三是综合研究成果,亦即在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力量撰写专著《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并以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为基础编辑出版《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文集》。无论个案研究、专题研究还是综合研究,都属于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的“内涵生产”。生产了产品,自然需要在市场上成功地销售,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我们现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的“内涵生产”,是否需要有效的“传播策略”来给予支持?更具体地说,假如每所高校都拿出了一本关于本校的研究报告,那么,这个研究报告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才能获得真正有影响的传播效果呢?对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出“文化校史”这个新的观念,并且希望这一观念有助于“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中的个案研究去真切地实现读本的可阅读性、市场的可接受性。
对于大学来说,尤其是对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知名高校来说,校史的研究与写作是储存历史记忆、传承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当一个新生已经在“学生证”意义上归属于一所大学之后,他势必渴望更快地在“心灵史”的意义上皈依于精神的校园。帮助一个新生完成这一使命的,既有老师、学长的“口述历史”,更有他自己的“感同身受”,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毕竟是“有限”的,更“普遍”的无疑还是人与校史读本之间的深层体证。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以史料汇编为经、以时序编年为纬的传统型校史,所起的作用似乎并不理想。这里无妨套用一个比喻:当运用熟悉的字词来写作时,我们是“不假思索”的;如果要用上一个不怎么理解的字词,那我们就得到字典或词典里去“按图索骥”。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按图索骥”者显然尚在门墙之外,惟有“不假思索”者才能渐入堂奥。“按图索骥”与“不假思索”的差异,也正是传统型校史与文化校史的根本区别。
一般地说,文化校史当以人物为经、以故事为纬,“人物”主要指的是曾经在本校工作和执教过的名校长、名学者,“故事”主要指的是一直或一度流传于本校的老掌故、老传说。一所知名高校之所以“可信”,是与它有其锐意创新的校长、情深学术的教授密不可分的;一所知名高校之所以“可爱”,是与它有其令人感怀的遗闻逸事、经久不衰的校园传说紧密相关的。因为有了高山仰止的名校长、名教授群体,其“可信”塑造了一所大学的“标志”;因为有了景行行止的遗闻逸事、校园传说谱系,其“可爱”演绎了一所大学的“风格”。“可信”孕育了“可爱”,“可爱”巩固着“可信”,“标志”造就了“风格”,“风格”护卫着“标志”。由此可见,人物与故事在文化校史中当是有机统一的,有意义的人物必将关联着有趣味的故事,好的故事必将基于真切的人物而长存。
“纸上的校园”是脱胎或者取材于“地上的学府”的,一所知名大学的文化校史无不具备两种形态:首先是作为历史本体的“实史”,亦即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其次是作为历史书写的“编史”,亦即后人对于过往历史的记述。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实史”是活在“编史”之中的,既往的历史因为当代的阅读、口述而获得传播。正如黄天骥教授回忆他1952年刚刚考进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情形所说:“我们从进入康乐园的第一天起,就盼着和老师见面了。新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总会打听将有什么样的老师给自己上课。接待新生的师兄们,也会把一些道听途说的有关老师们的故事,绘声绘色地给后生小子们介绍。那时候,人们谈论最多的名字是陈寅恪、姜立夫,还有容庚、岑仲勉、杨荣国、胡金昌、周誉侃、曹廷藩、徐俊鸣、罗克汀、王力、陈心陶、陈焕镛、梁伯强等教授。大家既景仰,又觉得有点神秘。”[1]
所谓“实史”活在“编史”之中,似乎又可分为两种状态:其一是口述状态,其二是读本状态。很多校史故事可能从来就没有用文字记载过,但它们却一代接一代地被口传下来。我们的确无法否认“口述”巨大的传播功能,但是,“读本”特定的引导功能尤为值得重视。原因在于,如果一所大学拥有了一个或几个优秀的文化校史读本,那么,其校史的人文传播就将在系统性、感召性方面取得不可估量的效果。在纯粹知识的层面上,亦即人们如何知识地把握校史上的人物与故事方面,“口述状态”是零碎的,“读本状态”则有可能达成系统性;在实践理性的层面上,亦即人们如何智慧地领悟人物与故事之于现代人生的精神支援方面,“口述状态”难免是神秘的,“读本状态”则将尽其力量展现大学精神的智性内涵。
转贴于 “读本状态”优先于“口述状态”当然只在相对的意义上成立,在绝对的意义上则是“口述状态”强大于“读本状态”。“相对”地说,一个优秀的文化校史读本在知识性、智慧性上的作用,是任何一个个体的随处说法无法比拟的。“绝对”地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文化校史读本,惟有通过无数人的阅读和口传,才能真切地实现其传播目的。一旦明于这种辩证关联,亦即作者只是读者的最初引渡者,读者才是作品的最终裁判人,那么,用优美的文学笔法去叙述故事,以大学的精神理念去勾勒人物,就责无旁贷地成了文化校史的叙事策略。
文笔优美,方可在形式上俘虏读者;境界深邃,才将在内容上激励读者。为了确保一所大学的文化校史既文笔优美,又境界深邃,其写作者的选择与确认是相当关键的。这个作者最好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出身的,尤其必须长期地在这所大学学习或工作过。从最理想的角度看,他最好首先是这所大学的学生,然后是这所大学的教师。这个作者不仅必须拥有这一“基本条件”,而且更需具备“工作能力”。所谓“工作能力”,一是指史料功夫,他必须善于使用有意的史料,还得善于发掘无意的史料;一是指布局谋篇功夫,当文化校史被设定为阅读性强、感染力大的散文式样时,他必须有足够的智慧与技巧去处理人物与故事在时间与空间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混乱或矛盾;一是指理念内化功夫,他必须能够将一所大学薪火相传的大学精神有机地而不是生硬地播种于字里行间。就此而言,一部优秀的文化校史未必会是集体性作品,“单枪匹马”可能比“群策群力”要更好些。
以上所述,正如笔者在2006年6月于浙江大学举办的“《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系列丛书》编研会”和2007年5月于中山大学举办的“第二次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所说的那样,个案研究意义上的文化校史写作,必须强调“三个有”,亦即“有故事,有理念,有文采”。有故事就是要用历史的方法收集材料——是为“立象”,有理念就是要用哲学的方法分析材料——是为“抽象”,有文采就是要用文学的方法运用材料——是为“形象”。建基于“三个有”,我们需要落实的是“三个面向”。每个大学在做自己的个案研究时,既要面向知名人物,也要面向经典事件,还要面向民间语文。尽管知名人物、经典事件于文化校史的重要性确实高过民间语文,但是,从传统型校史写作业已积累的经验教训看,文化校史要面向民间语文,尤为值得我们予以高度重视。
古人曾经说过:“显且隐,幽明所以存乎象。”在此,“明”是众所周知的在场性,其在文化校史写作中好比那些知名人物、经典事件;“幽”是鲜为人知的不在场性,其在文化校史写作中好比那些民间语文。对于“实史”意义上的大学校史而言,知名人物以及在经典事件中抛头露面的典型个体其实是很少的,生活的常态显然是莘莘学子的寒窗苦读以及普通教职工的默默劳作。把莘莘学子以及普通教职工的日常生活全部纳入“编史”意义上的大学校史之中,固然不太现实,也没有必要,但是,给他们在“编史”意义上的大学校史内应有的地位,则将使得文化校史不同于传统型校史,会使得一所大学的校史更加拥有亲民、亲近、亲和的品格,更能取得平凡而又执著的校友们对于母校的认同和眷恋。进言之,民间语文在文化校史中的运用和强化,正是实践“有故事,有理念,有文采”的有效途径。以下两个事例或许可以体现中山大学文化校史尽力达成“幽明所以存乎象”的写作诉求:
中山大学在抗战期间曾播迁云南澄江。如何叙事这段独特的历史呢?许崇清校长的《告别澄江民众书》当然要大书特书,但同时也不妨从朱谦之先生的《奋斗廿年》里引述其妻何绛云女士寓居澄江时写的三首诗。其一为《春日寄旅》:“春风几度过窗棂,人自飘零月自明,门外小嬛花一簇,年年惯听异乡声。”其二为《风》:“狂风时作不平鸣,倒海排山走马声,卷起黄尘千百丈,来无踪迹去无情。”其三为《飞鹤》:“立志高飞未肯低,回翔云表似轻裾,偶然一憩长松下,犹觉人间总不如。”[2]又如,陈寅恪故居是今天每一个来中山大学南校区访问的学者都会去凭吊的精神圣地。在中山大学文化校史中,叙述陈寅恪故居,自然要写这个老人如何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创作《柳如是别传》,但学子们对它的切身体悟同样需要摄入我们的视域:“30多年了总有南来北往东奔西跑的人来这里驻足瞻仰沉思。黑色的栅栏虽有些岁月的风霜,然而,紧闭的大门口常常躺着悼客放置的鲜花。绿草繁茂,古树参天,其人宛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当过去不再照耀未来时,人们将生活在黑暗中。出身中大的学子,大概都不会忘掉这座散发着不熄光芒的老房子。”[3]这些民间语文是文采斐然的,是洋溢着大学之为大的精神理念的,而且本身就是情节生动活泼的校园故事。如果忽略乃至无视它们,文化校史也就难免徒有虚名了。
总而言之,我们所理解的文化校史,不完全是人们习以为常的那种大学校史,不完全是人们偶尔为之的回忆录或回忆录的结集,也不完全是关于名校长、名学者的思想传记或关于某学院、某专业的学术研讨。文化校史来源于斯,但又必须超越于斯。之所以能够超越,盖因文化校史在内容上的更丰富性、在形式上的更文学性、在结构上的更系统性、在精神上的更感召性。如今,中国的大学已经走过百年历程,怎样去激活并敞开寄寓于人物与故事之中的大学精神,怎样以“散点透视”的叙述方式来实现“整体通观”的人文效果,当是另一种校史——文化校史与时俱进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黄天骥.中大往事[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27.
每天让一位学生进行“课前两分钟说话活动”,或背古诗或诵优美语段、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谈点见闻、互通信息,阐述见解。这种活动不仅能增加词汇的积累,还能促使学生在课外自觉地阅读。古诗是祖国古文化的精髓,小学生记忆力强,经常背诵积累古诗,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古文化,丰富语言,还可以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书香氛围
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由于我校是农村小学,学生家庭经济都不是很宽裕,班上学生的藏书量极为有限,因此班级图书角的书一部分是学生自愿捐献出来暂时存放在班里的;另一部分是我带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的。为了确保读书能有序、有效的开展,即要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书又不让图书丢失,我首先指导学生们给图书编号,然后民主选举出几位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图书管理员,由他们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另外我还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黑板来信息,引导学生阅读:如在墙壁上贴一些名人名言的条幅、学生字画和一些激励学生读书的图片等;在黑板一角开辟出“每日格言”一栏,每日一句,由学生轮流抄写。学生经常处在这样充满书香的环境中,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往往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
三、通过课文或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情”是一切“行”的源动力,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诱发其内因,从调动学生的情感入手:
1. 利用读物本身调动学生的情感。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可利用读物本身优势,坚持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产生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可逐步放手,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安徒生童话选》、《成语故事》、《百科全书》等,或让学生自由选择书目,读他们感兴趣的书,了解最想知道的事。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组织学生拓展乐读,进行“相似激活”,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学习赞美祖国美丽山河的课文时,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
2. 利用教师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小学生爱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对阅读怀有极高的热情,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教师的这种阅读习惯必能通过教师自身情感的外露来感染、影响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效应。因此,教师应该读一些经典作品,更要读儿童文学。教师品读儿童文学,既能找到一条与孩子沟通的捷径,又能及时推荐好的作品给学生。教师声情并茂渲染的故事情节就会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动的情感世界里。
四、推荐优秀读物
“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这句话启发我们必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推荐与阅读者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相匹配的读物。只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读书欲望,才能深入地理解读物的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首先,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帮助挑选浅显有趣的童话、故事、儿歌、散文甚至优秀小说等,如《安徒生童话》、《西游记》、《十万个为什么》等。
五、以名人的读书事例树立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欣赏;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叶圣陶、冰心、老舍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并在平时教学中,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这样,身边的一个个能亲眼所见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乐趣,从而激起对书的渴望,产生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六、进行读书活动的评比交流
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例如,(1)阅读笔记的评比与展示;(2)手抄报展评;(3)优秀作文欣赏;(4)讲故事比赛;(5)美文欣赏。在人性深处,有一种最原始的东西,是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在活动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丰富的知识,出色的表现,带来了他人的赞许,由此就可能产生一股持续阅读的动力。
七、写“推荐信”,记笔记,互相促进
Travelerweekly《玩家惠》杂志静态图片展成功举行
7月19日下午2点,《玩家惠》杂志在世茂百货一层大厅和读者们分享了“手工·生活的艺术”静态图片展,通过、视频及图片展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TRAVELER WEEKLY《玩家惠》杂志深入报道的世界各地手工艺传承者们坚守本位的传承文化内容。其中包括“光阴的故事”瑞士钟表制作、“针尖上的舞蹈”中国刺绣文化、“香港之乡”香港名人讲美食等内容。通过这些展示,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到《玩家惠》不同于其他旅行杂志,它寻访世界各地手工艺传承大师,从展示生活的艺术这一层面介绍目的地文化。
《玩家惠》要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目的地的介绍和描述,更多的是关于目的地文化的解读。活动中“味道刊”图片展部分图文并茂的展板吸引了前来商场逛街的人驻足停留,其中主要介绍了《玩家惠》7月刊“香港之香”大主题采访过的主要人物,分享了香港文化名人蔡澜、欧阳应霁的美食观点,介绍了香港本地传奇美食“阿鸿小吃”,以及万丽海景酒店总厨冯文业、文华东方酒店老侍应Billy、混搭世界美食的香港食评家纪晓华等人。一位游客接受采访时说道:“之前以为香港只有茶餐厅,看过你们的展示之后才了解到香港饮食文化这样深厚和丰富。他们对饮食的讲究、味道的苛求,也许是我们之前并不了解的香港的一方面。”活动中播放的视频展示了瑞士钟表制作背后的故事、中国传统四大名绣的传承现状,并且以香港本地食肆老板的演示讲述香港小店经营的不易。一个个人物故事串起目的地的文化脉络,具体生动地展现了《玩家惠》关注人文、关注艺术、关注手艺传承的办刊方针。
活动以调酒师的花式调酒表演拉开序幕,精彩绝伦的调酒表演也正契合了此次静态展“手工·生活的艺术”的大主题,《玩家惠》希望借由调酒表演让大家知道,看似简单帅气的调酒动作也是需要花功夫练习,尝起来很棒的味道更需要精准拿捏酒的调配分量,调酒师亦是“手艺人”中的一员。在活动中,《玩家惠》主编黄健女士与大家分享了专题制作背后的故事。她表示,希望这些专题能带给大家一些不一样的感受,因为亲历采访现场,带回了更鲜活的人物故事报道,也让大家更真切地知道诸如瑞士钟表制造、香港饮食背后的故事。不同于传统的旅游杂志,《玩家惠》是以当地人讲述故事的方式来介绍目的地文化。在黄健女士的介绍下,大家对《玩家惠》有了更多认识。
随后的活动中,读者们还参与了花式调酒体验,获得了由《玩家惠》赠送的精美礼品。在接下来的刊期中,《玩家惠》会继续为读者呈现更多鲜活有趣的专题,也希望借由不同于其他杂志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更多的目的地。
回顾:
一本学期我们顺利的完成了招新工作,找到了我们满意的成员—丹丹和张茜。她们工作积极性很高,上手很快。很快的褪去青涩,迅速成长为优秀的播音人员。
二作为一档情感栏目,我们不断尝试着改革创新。我们尝试以节目为日常工作的核心,积极寻找改善节目形式,提高节目质量的方法。力求充分发挥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节目朝着适应校园的方向发展。
三11月份成功举办了主持人大赛,锻炼了同学们主持方面的才能,我们组的张茜杀入决赛,取得了三等奖。
四我们的丹丹也进入了记者团,表现依然很好!
关于我们栏目的设想:
一.情感风铃美丽的情感世界总是摇曳着叮叮咚咚的风铃声,亲情的深沉、爱情的甜蜜、友情的醇厚,在我们的世界里它们是水,滋养我们的生命,没有它们我们就
就会干涸、消瘦、直至灭亡。每个人背后都会有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所以作为以情感为主打的周二,我们可以在以往的基础上,请来嘉宾做客讲述他们的感情故事,他们不一定是名人可以是最普通的你我他。同时借鉴其他栏目的创意,我们可以把一些动人的情感故事录制成声音讲述给同学们听。这学期我们要致力于这两个方面的改革。
二。和谐家园宇宙间除了人类还有无限的自然世界。除了有情感还有许多人生的感悟,佛家的禅理。在我们的和谐家园里我们就致力于把这些精神财富传递给大家。当然我们在讲这些的同时,还想扩大我们的范围。不仅仅是哲理禅意,还可以加进一些名人轶事,小笑话等一些轻松的话题,让大家在会心一笑中找到哲理,进一步阐释我们的和谐。
三七彩部落格我们的七彩部落格是一档综合性比较强的节目,这里有时尚潮流,有满满书香,有美丽风景,还有诱人美食。这个学期我们想在原有基础上,把形式更灵活化,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为大家介绍自己的生活经验,让栏目更加亲民化,更加彰显我们和谐之窗的宗旨。
一些祝福:新的一年开始了,祝福我们的周二越来越棒,我们的广播台越来越好,所有的童鞋们开开心心。
一、努力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内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只有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具体做法有: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经常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利用名人的力量激发学生想去阅读的愿望,以名人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学习情况,给学生的启示是:阅读非常有趣。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励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收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读书的气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他们充分体会到阅读后的收获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如:每天开展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读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还要经常开展一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心得交流会”“知识竞赛”“朗读比赛”等读书经验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5.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6.抓住学生兴趣点,及时推荐读物。小学生对小动物、植物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常会问老师许多问题如: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水仙为什么只喝水也能开花?每当这时,教师就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有关课外书,如《植物王国》《动物之谜》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体会到读课外书的乐趣。
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培根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道其中的大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这段话告诉了我们,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不单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少走弯路,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
因此,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觉阅读、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其次要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晚会策划立意]第三届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将于2005年11月22日隆重开幕。
一年一度的广州车展,一直以丰富的汽车文化活动而别具风采。围绕今年“创新生活
驾驭精彩”的车展主题,本届车展会继续坚持“高品位、国际化、综合性”的定位,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即将同台竞技,数百款名车惊艳羊城,展览的品质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汽车改变着你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一个城市的文化。
关于汽车的故事,关于车展的特色,你又知道多少?
本届车展的开幕式晚会将于11月22日晚在中山纪念堂璀璨登场,晚会定位于“名车、名人、名展”,以一系列文化行为带动市场,把此次车展活动推向,为广大车迷朋友进一步诠释并演绎“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这个充满梦想与激情的品牌。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的气魄和地位
[晚会艺术特色]
高雅、大气、热烈、创新
1.开幕式晚会将着力展现“人——车——生活”的时尚生活追求。
晚会将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和新颖的舞台元素,突出“激情、奔放、高雅、热烈”的艺
术定位,运用音乐、灯光、舞台装置,led可移动屏幕墙等,融时尚流行于汽车文化中,将人、车、文化紧密结合,地域特色与创新思维的完美结合。
2.汽车的昨天、今天、明天。原创:
为突显晚会的主题,在晚会中将对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作一个回顾与展望.在各环节中穿名人嘉宾访谈,如见证历史的第一代汽车制造者代表访谈;当今在我国汽车领域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访谈;明星车迷名人车迷代表访谈等,以此结合文艺节目,打造更多的看点和亮点,全方位展现汽车的无尽魅力,品味汽车带给人们的享受和乐趣.
3.利用现场大屏幕led实现时空扩展,讲述“汽车的故事”,体现汽车文化氛围,充分表现
广州汽车展的高品位、国际化、综合性以及广州特色,为本届广州车展览会营造热烈欢乐、
不同凡响的视听效果。
[晚会制作形式]
晚会时间:11月22日(星期二)20:00—21:30
播出时间:11月22日21:00
地点:广州中山纪念堂
长度:90分钟
播出形式:电视延时直播
[晚会节目构成]
节目主持人:
毛威(全国著名节目主持人)
黄芳(广州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全国金话筒奖获得者)
赵荣(广州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美在花城”大赛冠军)
节目内容:
1、开场大型歌舞:《超越》
演唱:陈海铃谢亮子马小倩马雅君
舞蹈:传奇舞蹈团
演出:“美在花城”模特
2、打击乐表演:《极速女郎》
演出:红缨束女子打击乐团
3.歌舞:《幸福来》
演唱:高音(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舞蹈:武警艺术团
4.杂技:《抖杠》
演出:广州杂技团
5.歌曲:《分享幸福》
演唱:汤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舞蹈:传奇舞蹈团
6.器乐演奏:《流行组曲》
演奏:芳华十八演奏组合
7.歌曲:《康定情歌》
演唱:哈拉玛演唱组合
8.歌舞:《吉祥三宝》
演唱:吉祥三宝
舞蹈:传奇舞蹈团海珠区少年宫
9.歌曲:《蚂蚁精神》
演唱:蚂蚁演唱组合
10.歌曲:《祝愿》
演唱:王莉(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舞蹈:武警艺术团
11.京剧演唱:《长生殿》、《我是中国人》
演唱:于魁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李胜素(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舞蹈:武警艺术团
12.歌曲:《曲目待定》
演唱:罗志祥(台湾著名歌手)舞蹈:传奇舞蹈团
13.歌曲:《今夜无人入睡》
演唱:戴玉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舞蹈:传奇舞蹈团
14.歌曲:《说再见的时候》
演唱:戴玉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王莉(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舞蹈:武警艺术团原创:
15.大型歌舞:《与你同行》
演唱:谭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崔峥嵘(青年女高音歌唱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因此,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受益终身。在此,来谈谈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
面对低年级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认识的字不多,如果强行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就要求老师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是哪些读物,作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阅读教学对小学生而言,除兴趣外,则完全在于阅读时有排除干扰、专心致志的习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而这种习惯又必须靠老师不懈地设法运用一定控制手段,调动其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比如运用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形式,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为此,我平时在教学时就要求学生听课、预习乃至读课外书时手必持笔,在所读文章开头、行间,运用文字或固定的阅读符号,学习圈点批划,这样,有利于加强阅读材料的感染力,唤起再造想象,又易于集中阅读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再让学生来当小导游来介绍,唤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再让学生课后去收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语句,我们再来交流。同学们都积极响应,完成很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
二、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小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不要只把学生禁锢在枯燥的课本之中,还要通过广泛的阅读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因此,训练低年级学生广泛开展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对他们今后阅读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每天利用固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可以读故事、童话、歌谣、儿歌等,教师教给阅读方法之后进行交流评价。对阅读能力强,阅读效果好的同学予以表扬奖励,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例如,我利用每天的早读或者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这样精彩,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而且我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从而喜欢上读书。
三、培养阅读积累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那么,语言的积累就必须从大量的课外书中去扩充。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注重阅读的积累。日积月累,不会作诗也会诵。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高峰,古诗词的背诵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背诵任务,定期检查以达到目的。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各种语言材料,抄其中好的语句所用。我在三年级就让孩子们专门制定了一个“精彩句段”本,在每一页上我设计了几项,有:“我的收获——总结一周来你的学习、生活或者观察到的一切”,“好词佳句——20个”,“格言警句——摘抄三、五句”,“我背诵的课文”,“老师的话——老师评价”等内容。背面就是孩子们通过一单元的学习写下的周记,还可以是孩子们喜欢画的画配上一段话,形式多样,学生很有兴趣。这样改变了以往学生不喜欢写日记或小短文的毛病,孩子们积极参加。例如我教关于名人的一组课文时,我就布置学生回去查找你了解的名人的故事,摘句。第二步,叫学生读一本关于写名人的书。第三步,谈谈你喜欢的名人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这样层层深入,学生不但要找书,还要读、抄、同时还要思考,这样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无形中把阅读渗透到活动中,也增强了孩子们协作交流、绘画等各种能力。如果长此以往的训练,我想学生一定会收获很多,他们的实践能力,阅读能力会明显提高。
四、培养创造性阅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