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4 10:0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外阅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2007年第6期
[2]柳夕浪;从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看课外阅读指导;江苏教育;1988年13期;19
[3]李运菊;百分之三十与百分之七十;小学教学研究;2000年11期;16
[4]胡培培;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阅读的层面浅探及操作策略;江苏教育;2007年9期;10
一、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其次,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例如,《亲近母语》(适合五年级读)中有一组题为“知己”的文章,共三篇,从不同角度、不同国度向我们描述了邂逅知音的快乐与幸福。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1、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2、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成立课题组。
2、2001.11——2002.1开题、评审、修改。
3、2002.2——2003.2实验、明确要求。
4、2003.2——2003.4初步总结。
5、2003.5——2004.12归纳模式。
6、2004.1——2004.6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一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二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三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四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五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六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论文内容摘要:高职语文课外阅读评价制度的作用是促进语文教育的综合实践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理论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的实现。通过开放性的广泛阅读、研究性的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以课外阅读评价制度为导向,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中可以实现高职学生读写说能力的并行发展。
高职语文不同于普高语文,不仅有与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衔接性,还具有高职教育的某些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研究性,其强调高职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这种研究能力是学生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现实问题时需要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因此,在设计评价制度时,必须考虑研究性学习在高职语文中的地位,在课外阅读中的地位。高职语文课外阅读评价制度的作用是促进语文教育的综合实践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理论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的实现:通过开放性的广泛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通过研究性写作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以课外阅读评价制度为导向,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中实现读写说的并行发展。
一.建立课外阅读的评价制度需从课外阅读在语文学科中的比重入手,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评价体系。
以笔者学校现行语文评价为例,每生每学期的语文成绩组成:平时成绩50%(含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50%(含口语10%)。其中平时成绩的组成主要是单元测验、作业和课堂笔记三项。这种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终结性评价比重过大,导致学生只需掌握课内知识就能轻而易举地取得高分,并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语文能力,也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投机性和惰性。同时,平时成绩虽然提高了比重,但是无论是单元测验还是作业以及笔记,均未脱离书本和课内的教学,对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考核几乎为零。
鉴于以上情况,建议改革方案如下:课内70%(含平时20%+期中20%+期末30%)+口语10%+阅读20%。这个方案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课内与课外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读写说并行等诸多因素。在现有体制下,完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方式还难以落实,本方案中课内部分仍占最大比重,主要考虑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过关性,也是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但是过关性不等于没有要求,没有层次。口语和阅读的30%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学生提出了语文学习的要求,也是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和压力。
要建立适当的课外阅读的评价原则。传统的语文评价程序主要由默写、填空、选择、翻译以及作文等书面测试形式组成,旨在检查学生对语文信息的保持程度,通常采取统计得分、等级等定量形式。而课外阅读面广量大,难以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衡量,因此,过程性评价、开放式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的原则更加适合阅读评价。
二.必须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1.评价主体多元化
阅读评价应是教师、学生共同参加的交互性活动。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元评价活动。
为了让学生自省,激发其阅读的内驱力,使其在以后的自觉阅读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每个月的读书成果整理好,写成读书心得,内容应包括:阅读的篇目(或者书目)、阅读的收获、阅读的质疑,以及对自己的整体评价,还要附上这段时期所做的摘抄和读书笔记。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定期活动展示。
学生自评之后,可将整理好的书面材料拿到每月举行的读书交流会上,在自己所在的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读书成果、解答读书疑问。最后,以小组集体评价方式,对每个学生这一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并由小组长记录讨论结果。这部分评价可以采用定量法和定性法结合,给学生每个阶段的阅读效果给出一个参照分数或等第,以便于他们在以后的阅读中改进、提高。
学生最为关注教师评价。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阅读情况时一定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务必在充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的基础上把握好分寸,因人而异。既要考虑客观事实,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尊重阅读的个性化和个体的差异性,教师评价应以定性评价为主,保护学生的阅读信心,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和成就感。
2.评价标准多元化
个性化是课外阅读的鲜明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体差异,在阅读的目的上;在读物的选择上;在阅读的方式、方法上;在阅读的效果上各有不同。因此,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对阅读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评价标准可以低一些,只要能按时完成阅读计划就可以达标。如果能进行摘抄、完成阅读笔记就可以再加分。如果完成阅读心得,又可再加分。对阅读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评价的标准应该更严格一些。 3.评价内容多样化
对阅读量的评价,教师应鼓励和倡导学生走出课内、走出教材,广泛涉猎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益的期刊等。对阅读质量的评价,主要体现在阅读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评价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通常涉及:阅读的态度,可通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阅读中获得的体验情况,可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阅读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可通过对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阅读成果的考察,可通过阅读后内化的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等来进行。
4.评价方式多样化
高职学生的阅读层次差异明显,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阅读目的、阅读能力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的专业男女生比例也不平衡,导致阅读兴趣和关注点也很不相同。如果用同一种评价方式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是不尊重学生个体特征,不合理不科学的做法。其次,高职生阅读的盲目性、低俗性等都说明,在缺乏引导和目标提示下,阅读很可能朝反方向走,甚至出现不良阅读现象。所以仅仅给学生一些读本或书目,而不予以明确目标要求,阅读仍然会陷入盲区。所以,合理的评价方式是高职生阅读的促进力,是弥补阅读动力不足的有效手段。前文论及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内容是较为共性的问题,而评价方式则可以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原则来设计。
以我校五年制高职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外阅读为例,本学期的阅读范畴以人文性阅读为主,兼顾职业性特点。获取必要的阅读量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前提,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通过定向阅读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个或多个专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字形式加以展现。其中“专题”的来源可以是课内教材内容的延伸或拓展,是切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可操作的研究性题目。例如,高职一年级语文上册中有多篇人物传记,在教学中,学生对传记文学比较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对这类文学体裁深入研究,也可以设计人物性格与命运关系的探讨等多个专题。有了专题后,教师就可以安排一个学期的阅读计划。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数量和质量,根据前文所述,在考核时,按照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的原则,对不同学生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定性、定量评价。这部分成绩可视作阅读总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形式多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或多个专题阅读,这也可以称为定向阅读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写结合也是互相促进的方法。摘抄、点评批注、作品推介等只是零星的阅读思考,如果不深入思考,很多思想火花会一闪即逝。
最终,到学期结束前,每个小组展示专题阅读的成果,比如举行小论文比赛、主题演讲、网页设计、展板设计等。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每一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客观评价,获得集体认可的成绩。这样可以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的方式考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动态表现。这也是阅读成绩的一部分。
主要参考资料:
[1]宋玲霞.职业院校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初探.甘肃科技纵横,2007,36(4)
[2]李洁.中职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评价.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1
论文摘 要: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处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地位。文章认为,可以通过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来解决这一问题,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因此,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再加上当前初中中考命题中阅读题的比重越来越多,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还要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阅读教学既是语言类基础学科的独特方式,也是初中语文教改的重点。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课内阅读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因此,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二、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给予学生阅读快餐。大家都知道,大量阅读优秀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既要多读书,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多读书,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只能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短平快地阅读。为了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我们主要通过办阅读小报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能够形成良好语感,学会知识积累,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通过自主阅读欣赏文学名著,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明确定出课外阅读量,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适时向他们简要介绍优秀课外读物的主要内容,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指导他们进行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课堂阅读技巧专项训练,提高略读浏览速度,养成默读、速读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圈点、批注、摘录、查阅工具书等阅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准确概括赏析。如指导学生阅读小说,要求学生能够快速理清故事情节,概述小说主要内容,把握人物思想性格。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摘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是写读书笔记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求学生把阅读中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内容写成简评或读后感,使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培养策略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要重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之外,还需要在课堂之外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有策略的培养。这不仅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和延伸,还是对课外知识进行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最有效的途径。课本知识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为学生未来学习知识的过程提供一个更容易接受知识的平台,而课外阅读作为开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内涵的另一蹊径,对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读写能力的拓展产生着重要的可行性作用。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手段是合并多种阅读教学方式而形成的,只有学生掌握了这种多元化的阅读方式,才能在语文的学习中得到文学与情操的熏陶,从而有效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
一、以课本阅读量为当前局势,思考其本质
1.小学生课本阅读量的现状理解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在现有课时、现有条件下,对学生课堂阅读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对于整个课堂来说,这是由教师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进行的能量最大、互动最强、阅读量最高的一种课堂阅读体现。而有效的提高阅读量,不仅要从教师的教书习惯与能力出发,还需要从学生的接受潜能方面来考虑。对于资质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采取倡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最大优势激发出来;对于资质比较落后的学生,可以采用引导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在教师有目的性的培养下,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
2.课本阅读量的研究意义
想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得从课本的阅读量出发。长久以来,语文教材的编制都是从各种体裁优美,政时兼并的文章中采撷出来的。由于这种课文的选择体制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的,所以,这种课程的编制也为学生的记忆学习与文字阅读量提供有力的保证。因此,阅读量的提升必须从对课文的达标性阅读来培养起。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课文阅读量与识字任务通常是受课时制约的。而基本的阅读能力也必须在这样的课本内容与限定时间中才能逐步形成。其中,尤其是对语文作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阅读量,才能在写作中以流畅的语言,恰当的素材来精湛地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在阅读量被广泛提及的同时,阅读的速度也应该被积极地注意起来。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阅读速率竞赛,在一定的时间内比一比谁的阅读篇章最长,谁的阅读理解最达标。
二、提升课外阅读能力,与高尚人对话
1.对课外阅读理解不深刻
很多学校,都是以应试教育来设定教学目标的。所以,成绩的优与差就在很多的教师甚至家长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教师只懂得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答题正确率,而家长只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孩子的一切与学习无关的行为都是在“不务正业”,已经完全忽视了孩子的课外阅读与兴趣。
2.课外阅读的质量不达标
有些家长给孩子权利让孩子自己去买课外书来达到课外学习的目的。小学生年龄小,对课外书的了解也不多,可能会在买书时选择一些低级趣味性的书籍,这很不利于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案的实施,而且会让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当前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背道而驰。
很多的小学学校都是不设图书馆的,而教室的气氛却满足不了学生所需要的阅读环境,造成了学生的阅读习惯难以形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能力指导,力争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三、提高阅读能力的效率对策
1.首先,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很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若要使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就必须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不厌烦的情绪。比如,可以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激励。通过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名人读书事迹,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动,从而喜欢上课外阅读,达到自觉、主动地培养自身课外阅读能力的目的。
2.注重差异,传授给学生多元化的阅读方法
学生要具备课外读书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要让学生想读书、会读书,这才算是真正地培养好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
读书的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浏览,这是对于不太重要的内容而采取的阅读方法,我们只需要在阅读中,注意它的大体意思即可,并不需要很深入的研究;第二种是略读,这比浏览更加深入一个层次,不仅要对大体意思有一个很全面的了解,还需要对文章基本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阅读,并从中获取重要的信息;最后一种是精读,精读一般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章进行的精确性理解,它需要在略读的水平上进行深入的句式以及词语之间的精细阅读,并要完全了解其内容所指明的要义,从而对文章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通过对小学生语文课内、课外阅读能力以及阅读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了解到,语文的运用要求是当代社会上最基本的生存的要求。只有合理地对小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培养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道路中,开辟更广阔的自学天地。也只有教师的与时俱进与积极配合才能让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最大的上升空间,才能力争为我国的教学事业打造出一条坚实的育人道路。
参考文献:
1.陈荣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探索与思考》期刊论文—试题与研究(新课题论坛)2010(4).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122―01
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较好的阅读方法,而不是抄答案、背答案。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如果学生乐于接受,那么将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1. 框架阅读法。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订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2. 对比阅读法。这里所示的对比是和谁对比呢?当然是和自己。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和论点我会如何。每个人的想法其实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我们可以归纳出对比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乐于接受,获得良好阅读效果
1. 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会有烦心事,欲寻求解脱,愉悦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
2. 完成阅读积累,开阔视野,增强语感能力。新大纲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就是对量的要求。还要阅读范围广,视野开阔。刘锡庆教授提出:“经典名作和有兴趣的好书,或应读、可读之书等,都可以尽兴去读,越多越好。”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 做学习的主人,体现阅读自由。学生自己读书,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要靠自己读书,靠自己积累,靠自己领悟,自己升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
一、认识课外阅读环境的特点
当今阅读环境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⒈读物的数量,势如洪潮,规模空前。依托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高科技技术的网络读物和电子书刊方兴未艾,而依托于纸质材料的“传统”书刊又锐气不减。于是,读物的数量也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⒉读物的内容异彩纷呈,瑕瑜互见。读物内容多,有其积极的方面: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由于读物的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纸质的、电子的以及网络上的读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低级趣味的内容。
二、建构课外阅读能力的品质
阅读环境改变了,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吸取精华,扬弃糟粕,既能恣意遨游又不迷失自己呢?我觉得,应着力培养基于以下两种品质的课外阅读能力:
⒈自制力。⑴对阅读活动过程的调控,即当看到不良阅读内容时或遇到阅读活动与其他事情发生时间分配上的抵触时,能合理选择、及时终止和科学安排。⑵对由阅读所激发起来的行为能根据其利害关系及时克制调整或持续进行,使之始终能沿着有益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轨道推进。
⒉独立性。⑴能独立地提出恰当的读书目标。⑵能独立地确定合适的阅读方法和策略。⑶能形成独立的见解尤其是创造性的见解等因素。
三、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如何按照自制力、独立性这两种心理品质的要求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进而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⒈培养健康情趣。健康的阅读情趣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将追求真、善、美,追求文明、高雅境界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培养健康情趣,可在课外阅读指导的起步阶段采取美文熏陶的策略。比如:①听赏法。老师示范朗读、录音朗读、声像组合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聆听。②析赏法。出示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段,老师边读文句,边作精辟评点,画龙点睛,展现神韵。③读赏法。提供文义浅显而情调、意境优美的文字,让学生出声读,使他们既理解其内容又感悟其意境。④编赏法。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摘编成小报,图文并茂,相得益彰。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会爱读好书。
⒉训练基本能力。①感知阅读材料的能力,包括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也包括精读略读泛读扫读跳读的能力。②熟练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的能力,也包括在阅读过程中圈、划、点、注、评、摘的能力。③驾驭现代技术的能力,包括操纵电脑、打开电子书刊、确定关键词翻阅文本资料的能力,也包括上网进入信息高速公路在网上从容自如地阅读材料的能力。
3.培养良好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小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①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形成默读习惯。②训练阅读时用脑的习惯。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这三种文章各有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文的阅读步骤为:文章题目——文章体裁——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每次,拿到记叙文的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③训练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我们开设大阅读课。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全班同学在一起进行阅读,老师及时点拨、引导,提高阅读的效率。
1.多管齐下, 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
1.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 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1.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 布置班级读书角, 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 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 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读书小屋” 每周推荐一本好书, 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3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
特级教师支玉恒说: “教师不读书,对学生是灾难性的。” 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2.帮助学生选择健康、 适合的课外读物
2.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 有的喜欢名家名著; 有的喜爱科普作品; 有的迷于军事知识; 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 我们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2选择健康、 有价值的书。
课外阅读益处很多, 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论文格式,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 选择最有价值, 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尤其孩子, 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 心灵会日渐纯净, 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 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3.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3.1不动笔墨不读书。
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 记录阅读的篇目、 时间、 字数、 摘录好词佳句、 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 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 ( 会续写、 扩写、 缩写、 改写等) 。以保证阅读数量, 提高阅读质量。
3.2集中指导, 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 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 并不是一件易事。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 “课外书屋” ,介绍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 “好看的圣诞书” ,它的幽默、 温情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我顺势引导阅读漫画集 《父与子》,它由一组组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 幽默、 温馨, 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 感人至深。我请孩子们谈体会, 谈各人发笑的角度,从而理解 “各人笑各人的所笑” 正是漫画集所独具的魅力。并根据本单元课文均体现父母之爱的特点,重点推荐漫画 “寻找出逃的儿子”等,分组学习,小组交流,填写读书卡。
4.有机整合, 减轻课业负担
4.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古人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 人人时时学语文、 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 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 特殊的节日, 特殊的事件, 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 《草船借箭》 , 引导阅读 《三国演义》 有关章节;学了 《十里长街送总理》 后, 推荐阅读 《大地的儿子》 ;学了 《少年闰土》 , 推出鲁迅小说 《故乡》。3月5日, 读 《雷锋的故事》 ;父亲节,看朱自清的 《背影》 ……学生手中的《同步阅读》 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应充分利用。
4.2保证阅读时间。
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 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 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 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而实际上,即使是在当前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亦并不尽如人意,仍有许多“不和谐音”的存在。鉴于此,本文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一些普遍令人担忧的现象作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相对有效的解决策略,并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现状和分析
1.现状
总体来讲,普遍令人担忧:一方面是学生没有时间读,教师也往往舍不得给他们这个时间;另一方面,即使有些阅读时间,也是属于“三无”状况。
(1)无计划。课外阅读无明确目的,拿到什么读什么,感兴趣的非看完不可,甚至是不管是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阅读面窄,一般只偏重于文艺作品,而不能有计划地阅读一些政治、科技和综合性读物。暴饮暴食、长期偏食,必然会导致营养不良。
(2)无质量。随着生理心理的渐趋成熟,中学生迫切希望了解世界,他们追求曲折离奇、缠绵悱恻的意境,因而对侦破、武打、爱情类作品尤其感兴趣,不少学校老师虽严厉禁止,但在学生自己的圈子中仍能很有生命力地形成一个个“黑市”书场,学生利用手机上网阅读、MP4等阅读更是方便,有些阅读甚至品味低下。此外,还有些学生则一味求艰求深,花费大量时间读巨著,去看一些佶屈聱牙的作品,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收益很小。
(3)无指导。一些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外的事,因而很少指导。学生阅读质量的低下,教师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
2.分析
所以出现上述种种状况,主要还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普遍重视的是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似乎可有可无,尤其到了高三阶段,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加明显。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在不少学校实际上就成了课内阅读,而课内阅读由于只是注重阅读内容的训练,人物性格、中心思想、景物环境的分析,往往都有一套固定程式化的语言和思路,知识的“静态化”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破坏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阅读过程基本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满足于听懂讲解和被动的训练,缺少举一反三的迁移运用的能力,从而导致阅读效率始终徘徊在低层次上。
二、解决策略
1.思想重视
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都必须形成这样的共识: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选择内容
课外阅读的读物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此外,还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一些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开展与课堂教学相配合的课外阅读。叶圣陶早在解放前就说过:“阅读要养成习惯才有实用,所以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
3.加强调控
教学中要从三个方面加强调控:
(1)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客观条件,提出一定时期内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并注意正确引导纠正偏向。
(2)指导学生掌握精读、略读、速读、默读等多种方法,指导他们学会摘录文章。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外阅读 素养提高
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读物,一方面可以增广学生的见闻,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课外书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对事物的看法。所以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以促进他们的语言流畅性,增强他们的文学底蕴。然而在高中阶段,其他学科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因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成为一个要点。下面就谈谈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在这方面的一些实践做法和经验,权作管窥。
一、换位思考激发兴趣
现在,有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读名著。然而,中学生的主要阅读兴趣仍停留在形象的感知阶段,还缺乏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和爱好。在这个知识多元的时代,学生更乐意捧起卡通漫画、通俗故事、流行杂志。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把学生手中的爱书拿走,塞一本名著给他,学生是不可能接受的。即使他们“阳奉”卖你老师面子,也会“阴违”把海明威、吴研人丢到宇宙黑洞里去。这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应注意不要一味地反对学生的浅层次阅读,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们的确需要一些“不用脑子”的书籍来调节情绪。一竿子打死,只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态,导致阅读兴趣失落。更有甚者,会随身准备几本作文选编,作为写作文时的“灵感来源”,那更是得不偿失。不妨换位思考,去看看学生所阅读的内容,了解他们喜欢的文字世界。告诉学生你知道“犬夜叉”对他们的震撼性,绝对要比你介绍毕淑敏给他们的知识性来得记忆久远。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拉近师生距离,在心中,学生更愿意接纳你介绍给他们的书籍,他们会相信,喜欢着他们喜欢的故事人物的老师推荐给他们的文字,不会“难看”。
二、去伪存精搞好选择
如果单纯强调课外阅读而忽视了与课内学习的联系,必将影响甚而丧失课外阅读应有的效应。因此,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才能达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深度、提高形象思维水平的目的。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程度,他们懂得自我选择阅读材料,而非绝对服从教师的安排。因而,在认同学生已有阅读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才能带动他们更大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目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让他们知道他们喜欢的书籍之间的区别,比较出什么样的文字更优美、什么样的语言更值得去品味、什么样的作者能写出值得我们推敲的文章。
让学生在这样的选择中自我意识到去伪存真,排斥掉那些语句粗陋的文字,把精力集中于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取有益的养分,那么,即使只是“浅层次的阅读”,也可以让他们在文字的世界中得到能量。
三、放开视角拓宽层面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学生的要求也很多:要求阅读材料形式的多样,要求内容的新奇,要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很多学生不喜欢议论文、说明文单元,对论证方法、说明方法、论说层次之类的分析更是深感厌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需要适当调控,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接受不同文体的作品,同时也学习多种写作方式。这就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当然,学生的阅读兴趣受多种因素影响,处于变化之中,在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适时改变教学方式,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