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典现代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节即将到来,教师的工作同每个家庭、每个儿童、少年、青年息息相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教师起着巨大的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赞颂教师节经典现代诗歌,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赞颂教师节经典现代诗歌一您,是黑夜的启明星。
您,是白昼的晴空。
您,是骄阳下的清风。
您,是雨中的屋檐。
您,是大海;
您,是山川。
是您塑造了我的灵魂。
您,是载送卫星的火箭。
您,是海上的罗盘针。
您,是投入,
您,是付出。
您就是我们最敬爱的老师。
赞颂教师节经典现代诗歌二您没有雄健的体魄
却给我们撑起了一片无雨的天空
您没有建筑师的双手
却给我们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
您没有艺术家的眼光
却给我们建起了一座座雄伟的大厦
您那渊博的知识
让我们感受文明与希望
您那高远的胸怀
让我们懂得宽容与忍让
您那高尚的人格
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心灵
感谢您老师
我们真诚的感谢您
您就像那一支默默的蜡烛
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有您的光明的指引
我们不会在黑暗中迷失方向
在您的面前
不断的飘舞
把那些做人的道理飘进了我们的心里
赞颂教师节经典现代诗歌三九月金秋
桃李芬芳的季节
心事绽放的时刻
老师,为了您
我们拧干渴求
拧开久久的期待
我们已成为千树万树
含苞待放的姿态
老师,九月金秋是您的季节
老师,您看――
到处是鲜花簇放的清晨
在梦的出口前面
是属于您,属于我,属于我们的缤纷
深夜,人们都已进入梦乡
而您却在暗黄的灯光下书写
您在默默的诉说
每个词语都带着您思想的体温
在文字和灯光的炙烤下
纸页焦糊――
您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
都有着犁铧翻耕土壤的辛烈
清晨,您在我们饥渴的目光中
移动鼠标,输入密码
如今我们有理由
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
向全世界微笑着问好
我们从窗口接过杜鹃的呼叫
我们从窗口见识世界的奇妙
从中认真的解读
勾三股四
阳春白雪
秦皇汉武
唐诗宋词
岁月的河流奔腾不息
老师,是您照亮我这朵小小的浪花
在您温暖爱心的天空下
您那脱口而出的话语
多像空中不倦的飞鸟
老师,是您用语重心长的声声呼喊
让沉睡的心灵苏醒歌唱
让稚嫩的脚步加速奔跑
今天我们用所有的尊严和智慧
编织成您日夜期待的亮丽彩虹
您流逝岁月里燃烧的激情
在我青春花园的上空久久飘荡
老师,我曾是泥潭中无人知晓的小草
是您把我移植到美丽的花丛中
让我吮吸知识的源泉
老师,我曾是只受伤无助的小鸟
是您把我从痛苦的迷途中救回
让我找到生活的希望
亲爱的老师
您不是演员
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
您不是歌唱家
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
有人说师恩如山
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
我要说师恩似海
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赞颂教师节经典现代诗歌四多少年季节轮回,多少个春夏秋冬,
你是红烛燃烧着亮丽的生命,
奉献几多血和汗,不求青史留英名,
你用真情传播着智慧的火种。
就象那春蚕献出一生的忠诚,
就象那冬梅吟唱着早春的歌声。
多少个不眼之夜,多少次灯光长明,
你在漫漫的长夜里有伏案的身影,
青丝之间添华发,三尺讲台荡笑声,
你用友爱缩短着心与心的路程。
你是那阳光融化冷漠的冰雪,
你是那向导引人走出科学的迷宫。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赞颂教师节经典现代诗歌五亲爱的老师,
您无私的爱心播种了新的希望,
您满腔的热血撒下了智慧的火种,
您无私的奉献精神丰富了我的心灵,
您渊博的知识增添我了的智慧。
老师您是梯,
默默无名,
以伟岸的身躯,
托着我们稚嫩的双脚,
一步步攀高;
老师您是烛,
燃烧着亮丽的生命,
以不灭的信念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
伴随我们不断地向前探索。
亲爱的老师,
您就象那春蚕献出一生的忠诚,
您就象那冬梅飘洒着早春的芳香。
今日又逢佳节,
寄上我一份诚挚的祝福,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现代诗歌 教学 困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97-0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楚辞》到盛极一时的唐诗宋词以及独领的元曲,无不浸润着诗歌的元素,可以说中国文化其实就是一种诗性文化。但现代诗歌这种文体,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现代诗歌在教学中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与中考、高考有关的知识、内容理所当然成为教学重点;而与考试关系不大或无关的,自然成为教学盲点,逐渐远离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缺少现代诗歌谈何诗意?笔者认为缺少现代诗歌是语文的不幸、是语文教师的不幸,也违背了语文的教学目的。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现状谈起,究其被忽视的原因,力图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学,并对现代诗歌教学走出困境提出的一些策略,以期让现代诗歌重返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 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现状
现代诗歌已成为语文教材里摆设的分行文字,而那些现代诗人的名字,却成了摆设在语文课本里的“偶像”。随手翻开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从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到冰心的《纸船》,再到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及高中语文课本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舒婷的《致橡树》等一系列选入中学课本的经典现代诗歌,无论从思想还是形式,都堪称现代诗歌的杰作,可见编者的良苦用心。可是这些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现代诗歌,又有多少教师引领学
生真正用心地去欣赏过呢?虽然近几年高考作文对诗歌没有“诗歌除外”的限制,有文采的考生“铤而走险”去写现代诗歌,也有得高分的,但毕竟凤毛麟角。中考一直还是排斥现代诗歌,写作不允许学生用诗歌体裁,这必将使学生的想象力枯竭,扼杀了写作的天赋。初高中的语文课本里选入了一些现代诗歌,但在中考、高考时却没有现代诗歌的立足之地。现代诗歌教学陷入尴尬的境界,究其原因有:
1.语文教师底气不足
教师诗歌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诗歌教学质量的成败。然而目前语文教师对现当代诗歌的疏离与隔膜,是一个的不争事实。首先是缺少知识储备。很多教师在校读书时,阅读多是小说和戏剧,诗歌很少。一部分语文教师,在校期间接触过一点现代诗歌,有的教师即便是读过大学,也只是读过少量的诗歌作品,对现代诗歌只是处于一种模糊的认知,对诗歌了解系统完整的甚少,专长者更是少之又少。等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由于中学教师经常埋身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等,有一点儿时间,大多语文教师也是浏览一些休闲刊物,而像《诗刊》《文学评论》这些刊物很少有教师去翻阅,也没闲暇去顾及诗坛。由于诗歌的创作流派众多,所以即便是热心的读者都难以紧跟诗歌更新的步伐,更不用说整天忙于教学工作的中学教师,因此中学教师对现代诗歌教学的知识微乎其微。其次是教师缺乏诗歌教学经验。由于教师缺少对诗歌文本的准确理解与深刻感悟,所以在教学中遇到诗歌教学时只能简单照搬教参的“指点”,或者照抄他人教案。而有的教师对诗歌的解读把重点放在诗歌意象、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理性分析,而忽略了诗歌的音乐特征,忽视了对学生性灵的启发;有的教师对诗歌教学的态度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也是点到为止,对于诗歌,学生只要会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2.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低下
当今的中学生由于心理和思想成长比较慢,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与父母交流得很少,出去与他人、社会、沟通交流的机会也日益减少,加之外界各种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整天对着手机、电脑上网玩游戏,书面的阅读被视屏代替了,即使偶尔有读书的时间也是读一些漫画或者以图画为主的一些快餐式书籍,长此以往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低下,语言钝化思维僵化,想象能力、联想能力也随之低下。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歌创作如此,诗歌阅读更是如此。如在学习王家新《山的那一边》时,教师让学生在阅读后体会一下“山”和“海”的寓意有什么。有的学生竟然很平静地说:“老师,我们那里没有山,我没爬过山。”其实这个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由此可见平常他们的阅读量之少,阅读能力之低下。只要平时稍有一点阅读量的学生自然会联想到的。而他们的想象能力已经枯竭,把诗歌中的山看成自然界的山,而忽略了作者赋予山特有的意义,这需要教师从阅读诗歌的方法上进行指导,当今的中学生本身就缺乏生活经历、缺乏生活热情和情趣,加之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量极少,他们已经缺乏想象、缺乏联想,也不屑与他人交流沟通。所以再好的诗歌,他们也难发现其中的诗情画意,也难拨动他们的心弦。再好懂的诗,他们也无法与作者对话,无法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无法读懂诗歌也成为必然。远离、徘徊、拒绝,也诚然成了中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态度,诗性的光辉始终照不到学生的心灵。
3.教师盲从教参
由于部分教师诗歌素养不高,备课时盲目地参照教参,也不管学生实际水平,结果以讹传讹、贻误学生。如《在山的那边》,诗歌中的“山”和“海”是贯穿全诗的意象,要读懂诗歌就得先读懂“山”和“海”。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一个思考题:“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教参上的答案是:“海,是理想的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而作者在《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一边〉》一文中说:“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作者的这段话,已经很明白地说明“山”的含义,是现实生活中摆脱不了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困境。但考试以教参的答案为评判标准,所以少数教师还是按照教参上的讲解教学。
二 让现代诗歌教学走出困境的策略
激发学生兴趣。在诗歌教学开始,教师可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在情感教育中有相似之处的诗,引领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如笔者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思乡诗。学生马上想起来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岑参的《逢入京使》,然后引导他们注意品味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引入余光中的《乡愁》,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思乡之情。最后比较本诗和前面诗的不同之处,由此引出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因为知识关联性大,新旧知识的良好迁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在教学中表现出较大的热情。
关键词:庞德;华夏集;创造性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02-01
1.引言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英美20世纪文坛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是意象派诗歌运动的代表人物,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之领军人物。他不仅是诗人,批评家,更是一位翻译家,这位文学巨匠的最重要贡献就是翻译《大学》《中庸》《论语》和《诗经》。学者赵毅衡认为庞德的《诗经》译本非常耐读, 其中的文字凝练、有力而优雅。然而,因为他当时的原本是参照传教士马礼逊所编著的《华英词典》以及马修斯的《汉英字典》来进行翻译工作的。早期的词典在这些文化特色词语上难免有偏差,因此它的译作在词义理解上不够忠实。然而这种美而不忠的译本却广受欢迎,因为探索新的诗歌形式和写作技巧,庞德译作被誉为"英语诗歌之典范"。( Kenner, 1971:96)阿帕特称"庞德的优秀译作给西方的翻译带来了新的复兴"(Aptor, 1987:3),近几十年来国内翻译学者都对庞德高度评价。如今是东学西渐之初,要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理想,要让西方人睁眼也能看东方文化,就需要从先前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的中国典籍译作吸取经验.本文探索在西方世界带来诗学复兴的庞德译本之翻译,力图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
2.庞德译作与《华夏集》
在1977年美国诗人学会举办了《中国诗歌与美国想象力》会议。与会的美国诗人普遍认为,美国现代诗歌深受中国诗学的影响, 他们认为, 庞德开创的中国诗歌的创意英译对翻译和诗歌以及英语贡献卓越。由此可见庞德影响之大。这位英美文学界的传奇人物一生最热爱的正是中国典籍文化。在1915 年4 月他出版了中国诗歌译本《华夏集》,在20世纪40 年代重译《大学》,1945年英译《中庸》,在1954翻译《论语》,同年翻译《诗经》。
在所有译作中,《华夏集》首先推动了美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 成为美国新诗运动中诗歌创作之经典模本; 他的《诗经》译本也再现了《华夏集》的形象作诗法, 又表现出了他对汉语古诗音韵学方面很强的鉴赏力。这两个最为肯定的代表作中,《诗经》也极富盛名,但《华夏集》更是被称为"对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Kenner, 1971: 96)其中的名篇李白的《长干行》被收人了许多英语诗歌经典读本。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介绍了中国文化, 并将中国诗学之精髓用于发展英语现代诗歌, 表现出了他的创意翻译法,该翻译法也在美国形成翻译潮流, 成为了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多元发展的先声。(王贵明,2005: 20-26)他的译作旨在深入原作内部,传达原作内部的思想实质,因而打破了传统译作与原作之间固有的表层语言障碍,为传统翻译理论带来了创新,因此《华夏集》为代表的作品译作直接推动了现代诗歌和世界翻译学的发展。
3.创意翻译法
尤尼・阿帕特曾提出庞德的创意翻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抛弃维多利亚时期那N矫揉造作、生僻古涩的翻译措词; 二是优秀的诗歌译作可以看作是具有自身独立意义的新诗作品; 三是每篇译作都有必要看成是一定程度对原作的评鉴。这三条原则都极富创新精神。
第一条原则提出有特定背景:维多利亚时期的译者为了仿古, 创造了不属于任何时代的仿古语言"瓦多街措辞"。他们认为:"维多利亚诗歌翻译都要运用这种语言措辞,无论其是否合适"。(Apter, 1978:3)庞德却提出,翻译不仅是词和思想的翻译,而且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还要有认同感,吸取古人的精神内容,并从其思想和言语之中吸取某些时髦之物。而第三条的所谓以翻译来评鉴文学作品, 是庞德对当代翻译理论影响最深远之处。他通过对翻译的取舍来达到评鉴之目的, 使许多翻译家从当时流行的"形式忠实和内容"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因为庞德更注重传达原作的思想、意象和美感,就对原作的形式、节奏以及表层的韵律有所取舍,也无外乎他的译作像第二条原作所言是新的作品。
庞德的翻译思想体现在译作《华夏集》之中。他并不强调某些词意义的忠实甚至原文意义的忠实。庞德认为,诗歌翻译不应特别强调字词直译,而是要更多展现背后的感情和美感,既然字面翻译无法再现原词语中的美,就要用创意性翻译。可以以《华夏集》中代表作李白《长干行》前一部分为例,以英译中法第一人的许渊冲之译本为对照:
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My forehead covered by my hair cut straight,
I played with flowers pluck'd before the gate.
On a hobby-horse you came on the scene,
Around the well we played with murnes still green.
We lived, close neighbors on Riverside lane.
Carefree and innocent, we children twain.(许渊冲)
【关键词】新课程 选修课 瞄准高考
2009级高中是河北省新课改起始年级,即将接受2012年高考的检验,现总结我们的选课情况及选后反思、建议,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我校选修情况介绍
1.计划早,方案细。
几乎在必修一开课同时,学校教研处就开始安排各科选修设置,给全体老师预订了全部的选修教材、教参,供大家提前进入研讨备选状态。最终,在高一下学期制定了详细的选修方案,在网上公布给全体师生,举例如下:
2.广借鉴,通有无。
我们全体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学科骨干,集体到北京参加神州智达新课标课程设置培训,远赴宁夏、郑州等先期进入新课改高考地区,与课改区老师面对面交流,沟通。听取建议。建立五校联盟(石家庄、邯郸、保定、张家口、唐山),邀请省教科所张瑾琳主任讲解省教科所对选课的指导意见。
3.瞄高考,重落实。
选修内容无非就是高考的几大考点。选课指导思想即为高考备考铺路。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选课可以放开。语文内容本身博大精深,无穷无尽,但有了高考一张卷做指挥棒,方向清楚目标明确。高二选修课开放方案,选修课数量与高考选作题之间的关系怎样?现摘录五校联盟各校高二备考思路如下:
唐山一中:选修课与高考选做题关系密切,高三上学期复习基础知识,选修课瞄准高考。
张家口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邯郸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保定一中:某些没讲的诗歌散文高三复习时带讲,高三先复习现代文阅读。
4.过程艰辛,结果相同。
各个地区、学校,选课内容各不相同,五校联盟各校选课情况:
石家庄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新闻阅读与实践(选讲)、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专注于文言文阅读)、小说阅读专题、校本课程(26门任选一走班上课)。
邯郸一中:诸子百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着重讲散文)。
张家口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人物传记、杜甫诗歌、鲁迅(拓展)、外国小说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一个儒家代表、道家代表,其他学生自己选读)。
保定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国小说欣赏、名人传记、影视文学欣赏、校本课程。
唐山一中:语言文字与应用、古代诗文、现代诗文、文章写作与修改。
最终的等级评分结果,统统2分。
二、选课中的困难、困惑与解决方案
1.困难、困惑
选修内容过于杂乱,阅读量增大,教师备课任务量超重,有些观点难于自圆其说。
2.解决方案
将五个模块分为三类:
必选的: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可选可不选的:外国小说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新闻阅读与实践
建议不要选的:中国民俗文化、演讲与辩论、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精选辅助资料与自编资料:辅导资料《核按钮》,配合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至五的复习订了《核按钮教材知识梳理》,自己编写的小知识点每日练,使得每天的教与学目标明确。
三、开发校本课程选修
我校开设21门校本课程选修,学生任意选课,真正走班上课。
一、诗歌的宽度和厚度
就宽度而言,是由诗歌中所呈现的意象关系的艺术化组合所展现的万千气象。就是读者把诗人笔下呈现出的意象当作触点,由此用想象联想把它们发散成了线,联结成了网,这个用想象联想构建的空间可能容纳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时间跨度,也可能是纵横十万里的空间跨度。诗中的片言只语,可以是诗人的思绪万千,可以是自然的万水千山,可以是世事的沧海桑田。
鉴赏者要建构诗歌“宽”的维度,还是“以史为鉴”的方法好,把祖上传下、周边赐予的好诗的共性概括出来当做跳板,踩着它们“过河”。我们都知道屈原、李白、杜甫、苏轼伟大,都知道李煜、李商隐、李清照杰出,但他们究竟因何而伟大因何而杰出、优秀?若不去悉心作一番解构功夫,仅仅用他们的作品是天才之作等形而上作解释,那他们将始终是我们望洋兴叹的海市蜃楼。因为每个朝代都有若干被称作天才的诗人,但真正得以流传的却如凤毛麟角,甚至几百年才被记住一个。
以大见大,运用宏大物象建构开阔的时空关系,这是构建诗歌“宽度”的好方法。好诗都是以大见大、以开阔彰显开阔、以柔美体现幽思。以大见大是借助大自然的壮阔博大来昭示内心世界的壮阔博大,做到大自然的律动与作者内心世界合二为一,这在豪迈奔放的性情、言志类诗歌更为常见。
如“以气象胜”的李白就善用天象建构恢弘的诗力场,以表达自己恣肆的浪漫情怀:“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如,杜甫擅用“地象”起兴,把潦倒一生的悲苦落魄掩于其中,自然广接,尽显厚重浑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苏轼的豪放词,也是尽得天地造化高远旷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以上句子也是均摘自一首诗的开头,让诗力场瞬间得以引爆,由于物象颗粒比较粗犷,物象之间自然拉开的距离比较大,开篇便把读者的想象视野引入无边无际的开阔空间,依然取自天人合一的物象关联,和唐诗宋词一脉承传。所以,在如此宽宏雄伟的诗歌开头我们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构建出诗歌的宽度,让学生们在无限遐想的情况下逐渐展开,再从诗歌的整体以及了解此诗与诗人的背景,最后得以全面地看清诗歌的本质。如此下去,才能成熟地进行诗歌的鉴赏。
诗歌的厚度,是一种形象化的提法。所谓诗歌的厚度也可以理解成诗歌的丰富性,既是内容的,也是形式的。当然,要达到诗歌的丰富性,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文字站立起来。也就是说诗歌的表达必须是形象化的,具有立体感,这也是一切文学艺术形式的基本要求。
汉文字具备了象形表意联想功能。丰富的汉民族历史人文哲学又使汉文字增添了更加浑厚与韵长的美学的意义,每个字、每个词的后面就是一部历史与哲学,古代诗歌中的用典就是鲜明的例子。
现代诗歌的形式突破了古典诗歌对于字数与句数的严格限制,具备了表达更加丰富内容的前提。同时这种突破又造成了诗歌散文化的趋向。这也是现代诗歌较之于古典诗歌不容易被人记取和传诵的原因之一。如果从严格的诗歌美学去思考,不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无不要遵循精炼与形象化的诗歌要素。也就是说,无论诗歌表达内容如何丰富,都必须通过精炼的文字从而形象化地表情达意,做不到精炼、形象,也就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诗歌。
二、诗歌鉴赏中“厚度”的构建
对于诗歌的厚度也即丰富性,大致可归纳为:思想的丰富、情感的丰富、表现形式的丰富和表达技巧的丰富。
诗人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思想家,但诗人不能够没有哲学的大脑和思索者的目光。现代诗歌中不乏这样的诗句,例如北岛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闪现着人类思考灵光的经典性诗句。
情感的丰富主要体现在人性的丰满上,我国的古典诗歌具备了丰富的人性之美。人类基本的爱恨情仇、人性的现实追求和伦常宗教意义都在古典诗歌中有充分而完美的表达。早期的现代诗歌也延续了这种传统,比如五四新时期的白话诗歌,各种流派纷呈,就是这种丰富人性的体现。
如《致橡树》这篇诗歌。它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改革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够更好地展现自身魅力,在吸收并借鉴多元化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具生命力。在此过程中,需要围绕新课标理念,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优化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使其充分展现自身魅力,更好地指导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以此,不断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事业向前发展,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1国学经典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一“大石块”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育中,特别重视字的教学,集中识字是采取的主要方法。在儿童入学以后,需要花费大概一年的时间来认识两千多个汉字,并逐渐成“三、百、千”那套,即《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刚好有两千多个经常使用的字。再加上“三、百、千”有着整齐的音节、押韵,有利于儿童记诵。为此,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三、百、千”是重要的教材,并对学生进行集体识字。而在新课标背景下,国学境地呢成为第一“大石块”。主要是因为儒释道三家文化便是中国文化精髓,儒家文化是其中的主流。就经典而言,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典范性。国学经典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比如,《弟子规》、《孟子》、《论语》。就“经典”而言,它折射出民族的智慧与灵魂,是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它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多样化的价值。可见,让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可以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在蒙童阶段,要更加注重孩子纯正无邪品质的培养,使他们从小具备良好的品德。在此基础上,读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气质,社会风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自“”以来,传统文化逐渐失落,在新课标背景下,对这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重新找回那些丢失的重要东西,重新构建全新的社会文明秩序。
2诗歌经典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二“大石块”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中,诗歌经典便是其中的第二“大石块”。有人说:中国文化属于诗性文化,而诗教便是中国教育的关键所在。在中国民间,五言绝句是孩子咿呀学语时候背诵的重要内容。《无言之美》是朱光潜的作品,其中提到对诗歌的认识,对于文学来说,诗词远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和散文相比,诗词所含的无言之美更加丰富。就散文而言,注重情感的流露,就诗词来说,更加注重含蓄、暗示,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来吸引读者,有着朦胧之美、意境之美。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想要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文学欣赏素养是首要前提。在此过程中,必须意识到诗词的重要性,为培养鉴赏无言之美素养提供利用的保障。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把诗歌教学放在关键性位置。但在筛选小学诗歌的时候,需要坚持这样的原则,即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中心,以现代诗歌为辅。结合小学生已有的水平,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等,小学一、二年级以历代经典绝句为主,大概有80首;三、四年级重心放在唐诗上,大概有80首,五、六年级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比如,《古诗十九首》、《诗经》,也有80首。就现代诗歌来说,要把重心放在名家短篇上,要结合小学生已有水平,选取中、外名家的作品,比如,泰戈尔、冰心,大概有60篇。借助这些诗歌经典,不断培养小学生的民族气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儿童文学经典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三“大石块”
从某种角度来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面向的是历史,而儿童文学经典则面向的是现代、儿童。就儿童文学经典来说,主要写给儿童的,充分了童趣、童心以及想象力,符合儿童各方面的特点。《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未来》一文中,说道:文学教育具有其特殊性,是一种精神与思想教育,更是一种美学教育,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在学习不同类型文学作品中,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极大地提升,比如,创造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就儿童而言,是他们是天生的幻想家、作家、哲学家等,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有利于从小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素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推动小学文学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为此,需要结合儿童文学特点,合理划分,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绘本阅读,在中、高年级学生中,以童话、儿童小说为主。此外,教师要全方位分析不同阶段学生各方面特点,选取适合他们的名家名篇,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多鼓励他们自由、共享、亲子阅读,使其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体系,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改革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至关重要,有利于丰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优化教学形式,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还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建设周期较长,难度较大,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完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还需要围绕这“三块大石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转换师生角色,增加师生互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以此,促使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事业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作者:张海燕 段书平 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城关镇第八小学 安徽省淮北市临涣镇石集小学
参考文献:
[1]高贵忠,任京民.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01:38-42.
[2]蔡佐洁.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9:74-76.
关键词:晦涩诗风;逃避个性;用典庞杂;客观对应物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8-068-02
作者:张文杰,江西上饶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现为复旦大学文艺学在读博士;江西,上饶,200433
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后期象征主义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中,T.S.艾略特无疑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佼佼者,其中也因为其晦涩艰深的诗风与独特的诗学主张轰动一时。虽然当时不少人批评T.S艾略特诗歌诗歌晦涩难懂,卖弄学问以及他在文学批评上“有点霸道”等,但是谁也无法动摇他在20世纪现代文学史上的权威地位。了解艾略特晦涩诗风的成因,对我们深入读懂其诗歌作品颇多裨益。
一、玄学诗派的影响与多意暗示的追求
早在1906年他从在美国的哈佛大学攻读文学时起,T.S.艾略特就开始接受当时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壁德(Jrring Babbit,1865-1933)影响较深,同时对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和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诗歌以及伊莉莎白时代和詹姆斯一代时代的戏剧作了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他尤其赞赏英国文学诗人多恩的风格,那种接近口语,富于机智和戏剧性、描写心理深刻,比喻奇特的玄学派诗歌对艾略特颇有启发。艾略特后来的艰深晦涩的诗风对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形成,对现代派诗歌审美标准的确定,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于这一点,连W.C.威廉斯在任何场合下都不得不承认他的突破性的技巧,对艾氏《荒原》的创造性表现也感到十分震撼和叹服。另一个敢于抵制T.S艾略特诗风的已故诗人雷克斯.罗斯也不得不承认T.S艾略特对美国诗歌的深远影响,他说:“西方已故著名诗人大部分学着写作,年复一年,小心翼翼地摆脱他的影响,他的格律,他阅读的材料”。他认为T.S艾略特是20世纪最难回避的诗人。
加缪曾说过:“最难理解的莫过于一种象征作品,一个象征总是超越它的使用者,并使它实际说的东西比他有意表达的东西更多。”其实到了整个后期象征主义时期,诗人们几乎大多放弃了浪漫主义流派那种直抒胸臆和单纯想象的表现手法,追求意向多义性、暗示性,使得作品内涵意象丰富复杂,错综难辩,需要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感受力和理解力,才能把握这种“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味外之旨”,才能深入到历史文化的长河和诗人们的内心世界中去。艾略特就是如此。他打破语言的正常编码,打破传统诗歌的美学追求,在现代诗歌的历史上继往开来,为现代诗歌开创了一条新路。
二、“逃避个性”的委婉与用典庞杂的技法
艾略特在他的许多文化和现实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套现代主义的诗歌理论,树立了一种新的诗风。他在多篇议论文中提出一种在当时非常新颖的观点:认为表现当代文明的诗歌应当是复杂和难以理解的,“似乎只是面向一小群内行人。”这是因为现代文化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和是复杂性。它非同于精神的想象力,必然产生多样的、复杂的结果。“为了强使语言――必要时打乱语言――表达诗人的意念,诗人必须变得愈加隐晦、愈加委婉。”正是因为诗人基于这种创作理念,1948年瑞典文学院才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他,并把艾氏本人这一口号作为来检评他诗作成果的一个标准。也许是诗人为了达到颠覆传统诗歌话语的目的――“广博”、“晦涩”,“委婉”,艾略特早期许多诗作大都采用了复杂的象征性语言、精雕细刻的语言技巧和广博的隐喻,使大部分读者在许多地方读起来感到迷惑不解。
艾略特曾经认为: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总是在不断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个性。当然只有具有个性和感情的人们才懂得逃离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Ⅲ只有这样,诗人才能客观地、平静地挖掘出人类真正的更深层的、无可名状的情感。以《荒原》为例来看,诗人摒弃了属于个人的所有的那种单纯、或平淡无奇的个人感情,表现得是具有象征性和超个人性的形象和符号,从而隐匿了个人的喜怒哀乐。在《荒原》以前的作品中,如《普罗弗洛克的情歌》、《小老头》、《序曲》和《夜鸟中的斯维尼》,艾略特虽然用典繁多,但基本上仍限于《圣经》、《变形记》和古希腊罗马神话等流传广泛的故事,引用时还相对比较明朗化,可后来也许是诗人庞德的鼓励,也可能是由于诗人年轻气盛,当艾略特在26岁创作《荒原》时,则一反常态,广征博引,其中434行诗句,竟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与典故或摘引有关,用典近百处、上下跨度几千年,从远古荒洪直到当代,地域从西欧延展至印度,语言涉及拉丁语、希腊语、德文和焚文。典故有源自脍炙人口的莎士比亚剧作,也有来自但丁的《神曲》和维尼尔的《伊尼德》等,但更多的是来源于名不见经传的三四流作家的作品,有的甚至是来源于诗人自己也记不确切的一些新闻报道和民谣。加上蒙太奇、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荒原》等诗显得更晦涩难懂。天才的创造导致了诗歌与读者接受的距离,但正是诗人采用了这些技巧手段,也开拓了现代诗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心灵和情感深处的复杂性的表现力,使现代诗在创作上走出了浪漫主义的峡谷,大步踏入现代主义的殿堂。
三、“客观对应物”的炮制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绘
在诗歌创作和诗学批评中,艾略特主张只有放弃了个性,才能使艺术家接近科学状态,他正是从这一诗学观点出发,他主张用17世纪玄学派诗人的手法打造诗歌,既反对一味向内心世界开掘的理论,也反对浪漫主义的抒情方式,提出“客观对应物”的批评理念。即“用艺术的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发现它的客出对应物”。也即通过特定的“媒介物”加以暗示和象征,造成气氛,“使印象与经验以特殊而意想不到的方式给合起来”。如诗人在1925年写成的《空心人》:“我们是空心人/我们是用稻草填充起来的人/彼此依靠着/头颅装满了稻草,可叹啊/……有态而无形,有影而无色/麻木了的力度/没有动作的手势……”,用“空心人”、“稻草人”的意象与现代文明中的现代人缺乏思想和情感的人形成了明确的对应关系,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更成熟,对“头颅塞满了稻草”的现代人和现代社会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有些象征意象会在同一诗中反复出现,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荒原》中的“火”在《对弈》一章里。“七枝光烛台的火焰”是上层妇女骄奢乐生活的象征;而“使点燃了很久的烛变得肥满/又把烟缕掷上镶板的房顶”中,烛光征服了黑暗,这里的烛“火”,又象征罪恶之举在光亮中进行。而在《火诫》一章里,“火”是“圣火”的象征,又是“”的象征,在《雷霆的话》一章中,“他隐身在炼他们的火里”,“火”又成为象征炼狱的火,成为纯洁的象征。
苏教版现当代诗歌高中诗歌教学
现当代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热点。由于和人教版的教材内容不尽相同,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学独具特色,对于现当代诗歌的教学也有不同,这一点应该区分清楚。苏教版的高中诗歌教学,要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有条不紊地进行,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精神,也要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所以,进行诗歌教学的方法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要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现当代诗歌的研读和理解能力
现当代诗歌是相对于古体诗、旧体诗而言的,大致是以五四时期作为分界线,受到国外现代诗歌的影响,结合中国特色,逐渐形成的诗歌形式,可以说,中国的现当代诗歌就是成长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之中。涉及到高中的现当代诗歌教学,务必要让学生明白现当代诗歌的含义和来源,这其中的来龙去脉是现当代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只有普及了现当代诗歌的内涵,才能进行具体的诗歌教学。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现当代诗歌的分量还是很重的,也是教师教授的难点,更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热点。所以,教师对现当代诗歌的教学,要改变过往死气沉沉和长篇大论的教学方法,采用全新的“研读”和“领悟”教学,让学生融入诗歌情境,领会诗歌感情,学习诗歌的语言运用方法。
首先,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诗歌,就是要仔细研读诗歌中的“每一句和每个字”,要把诗歌拆卸开来,让学生分解地来看诗歌的语言构成,并逐一解读。其次,要理解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技巧,把诗歌的神韵深入领悟,要深刻了解诗歌的手法和技法。最后,要感知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的情趣和志向。这三个阶段,是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也是提高学生诗歌理解能力的必备步骤。
如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诗中有这样几句,“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几句是本诗中极为精彩的语句,教师在进行本诗的教学时,应该注意,在分析这几句之前,要让学生清楚诗歌创作的时间和背景。本诗创作于社会动荡的1927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诗歌是借雨巷之名和雨夜之势来暗指黑暗的社会,用一系列的寓意物来代指作者愤懑、不满和无助的心情。上面的几句诗,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技巧和手法,分别是代指、排比和顶真,诗歌的总体技法是寓情于物,表达愤慨。
二、诗歌教学中,要加强诗歌的朗读训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现当代诗歌大都用词巧妙、文笔细腻、语言华丽,是研究现当代汉语词汇的重要参照,具体到苏教版的现当代诗歌教学,就要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爱好和习惯。诗歌是优美的文字构成的,有着天然的韵律美,适合进行朗读和背诵。尤其在苏教版的现当代诗歌中,大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朗读的价值很高。通过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朗读现当代诗歌,可以让学生明了诗歌的含义,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事件,进而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诉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当代诗歌一般而言都比较接近于现代白话文,所以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通过多次的诵读还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词句深意,进而带动诗歌素养的提升。
另外,在苏教版现当代诗歌教学中,必须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自动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诗歌教学而言,学生大多避而远之,这是因为诗歌基本都是简化和有寓意的语言,学生理解起来不如白话小说、散文等容易,所以造成了学生的轻度厌恶情绪,这些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在教授现当代诗歌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由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仿佛他们才是诗歌的主人和作者,在他们领悟到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蕴美之后,会自然而然地激起对现当代诗歌的兴趣,从而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作为现当代诗歌教授的重点,使学生具备自主解读诗歌的能力,这样才是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吸取诗歌中“美”和“情”的营养
诗歌是艺术化的文学样式,现当代诗歌是更加自由化的文学体裁,意境悠远,感人至深,往往诗歌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基于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实际,要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和意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方才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本中节选了苏婷的一首诗《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有部分诗句如下: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在这段诗中,作者用写实和言情的结合,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刻热爱,全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要传达给学生爱国主义的理念,要让学生深入诗歌的情感深处,仿佛自己置身于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的土地上,仿佛吸取了祖国带给的营养,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祖国的伟大,才能加深自己的爱国情感。
让学生充分放开思想的束缚,体会诗歌意境带来的震撼,尽情地吸取诗歌传递的“大美”和“真情”,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增强爱国热情,这才应该是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琛.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S1).
[2]黄霞.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之我见[J].魅力中国,2010,(10).
[3]费淑艳.现当代诗歌鉴赏的“四要”[J].语文建设,2008,(11).
一、不妨讲一讲:以故事导入阅读
由于语文教学对阅读量有较高的要求,许多教师盲目追求课程进度,而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兴趣所在。为了更加贴近教学实际,迎合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故事导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形式。教师先利用3~5分钟的时间,讲述一则与该阅读文章有关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再开始课文的教学。
如,在学习《王冕学画》这篇课文的时候,一位语文教师用活泼生动的语言为学生讲了“凿壁偷光”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有一个人名叫匡衡,年纪比你们大一点点,家里十分贫穷,他每天都要做很多的工作来赚钱糊口,非常辛苦。但匡衡热爱学习,非常努力……后来匡衡成为有名的学者,做了当时的大丞相。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小匡衡很厉害吧?因此,我们要相信:只要坚持好好读书,将来就一定有美好的前程。古往今来,这样的小朋友有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分享一个古代小朋友的励志故事——《王冕学画》。
通过上述故事的积极引导,学生们对王冕如何学习画画产生一定的兴趣。“凿壁偷光”的故事非常经典,是鼓舞学生刻苦学习的好题材,让许多孩子尤其是家境不太好的孩子看到了希望,重新鼓起积极学习的勇气。同时,以一个“小朋友”的故事引入,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喜欢模仿、学习的他们会对典型事例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同时,故事中的主人公为学习寻求的各种方法,会让学生对王冕想画画会采用怎样奇特的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不妨听一听:以音乐导入阅读
诗歌是最讲究音律的语言艺术,它简洁优美,具有特殊的韵律,蕴含无穷的审美意义。对诗歌的学习,不但要加强朗读与背诵,也要注重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处于较弱阶段,赏析诗歌的能力较低,因此,在诗歌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比较侧重于让学生背诵诗歌,这样不利于学生诗歌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国古诗辞非常讲求韵律,我们可以适当地以音乐来辅助完成诗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音乐是调节情绪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可以将人引入一种特定的氛围,给人一种积极向往的情绪和追求。而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人不一样的体验。
如,教学《七律 》这篇课文时,学生虽然能够大致理解这首现代诗歌的内容,但由于人生体验的缺乏,他们对这种战争题材诗歌的意境很难把握。《七律 》这首诗歌描绘的是非常残酷的战争年代,那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在现代社会很难体会到。小学生无法产生真实的感触和体验,感受不到作者描绘的紧张气氛和磅礴的气势,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很难领会文本的主题思想。我们教师可以尝试在导入时或者在上课前,播放一些经典的红色歌曲,如《七律 》、《黄河大合唱》,让学生一起听或唱些经典的革命歌曲,巧妙地将他们带到战争年代。这种慷慨激昂的音乐旋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战争年代的惊心动魄和紧张气氛。利用这种情绪的感染去理解诗歌的大体内容和感情,能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受和理解。
三、不妨问一问:以设问导入阅读
未知是人类进步、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通过对疑问的梳理和理解,人类才有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力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质疑的力量和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探索欲来促进阅读目的的实现;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吸引注意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
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根据文章的段落以及故事情节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掌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完文章后,再通过提出下面的问题进行再次讨论:“如果小女孩有足够的火柴或者有足够的钱,父母、奶奶都还健在,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况?”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反复阅读这篇文章,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想法。一旦学生对问题有了足够的兴趣,就会在阅读文章的同时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所要传达的感情和意义。
关键词:戴望舒 新诗 诗情 象征主义 音乐
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戴望舒是一位产量不高却领导了一个重要流派的诗人。他一生只出版了四部诗集(共90多首),被称为中国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戴望舒在《诗论零札(一、二)》中对诗情具有独特的理论见解。他认为“诗不能借重音乐[1]”,“诗的韵律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1]”。从诗情出发挖掘诗歌的本质特征、发现与音乐相通的诗情“新形象”,不仅是戴望舒探索诗歌理论的初衷,更是他诗歌创作的结晶。
一、由外到内的转变——诗歌内在韵律的理论新高度
戴望舒的诗歌理论是对格律诗派提倡从外在诗形探寻诗质的反驳。他在《诗论零札(一)》里旗帜鲜明地提出:“诗不能借助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韵和整齐的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1]”戴望舒不认同新格律诗派的诗歌理论核心之一的“音乐美”,认为“音乐美”会妨碍诗歌的创作。他认为“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1]”其实,在新格律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徐志摩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察觉到这样切豆腐似的切齐字句并不是真正的诗歌创作方法。戴望舒结合中国诗歌传统与法国象征主义,提出现代诗歌的诗情抒发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诗论零札(一)》里写到:“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规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愚劣的人们削足适履,比较聪明一点的人选择较合脚的鞋子,但是智者却为自己制最合自己脚的鞋子。[1]”也就是说,他认为诗歌不需要一个统一的、固定的形式来束缚自己,而是需要找“合脚的鞋”。
戴望舒所找的“鞋子”,并不是他的凭空想象,而是继承前人和向外学习后的成果。五四时期新诗创作的显著的特点就是 “诗体大解放”。旧诗的格律被淘汰后,虽然诗人们对于诗歌要建立的体制都还没有成熟定形的主张,但都不约而同地推崇诗歌的内在韵律性。郭沫若认为:“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2]”、鲁迅、俞平伯、朱自清等人都进行了创作的尝试。这一阶段被赵景深在《现代诗选》命名为“无韵诗”时期。20世纪30年代前后,戴望舒等人将这种无韵诗推向了一个新。戴望舒的无韵诗得力于法国象征派。法国的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认为诗歌是内外音律的并重:“万般事物中,音乐是第一位,为此最好是奇数音节。[2]”他追求诗歌外部韵律、节奏和内在情绪的一致。此外,戴望舒还吸取了耶麦、保尔等象征主义诗人的诗歌理论,继而产生了诗情的nuance(变异)代替字句上的nuance这类由外向内挖掘诗质的理论主张。
二、情绪的律动——诗情音乐性抒发的具体形态
戴望舒在《诗论零札(二)》中用昂德莱·纪德的话表达了自己的对于诗歌音乐性与语辞关系的看法:“语辞的韵律不应是表面的,矫饰的,只在于铿锵的语言的继承;他应该随着那由一种微妙的起承转合所按拍着的,思想的曲线而波动着。[3]”诗人应该努力地用语辞的律动来表达感彩的变化,诗歌随着情绪的起伏而涌动。在戴望舒的创作中,不少随情绪而动的诗歌,如《赠内》:“即使清丽的词华/也会消失它的光鲜/恰如你鬓边憔悴的花/映着明媚的朱颜。”这首诗没有整齐的形式,词句组合自由,但情绪却表达得十分顺畅。花与朱颜的比喻在情绪的触动下,显得精巧恰当,让读者禁不住想起明日黄花的典故。戴望舒认为:“不一定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旧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诗情。”古典诗歌常用的花、朱颜,在这首诗里不但没有让读者有堆砌感,反而使人有了旧词新意的感觉。在情绪不受旧规律束缚的条件下,情感的韵律便赋予了传统事物现代的感觉,诗情由此发生了 “nuance(变异)”。
戴望舒的内在韵律是对一切诗歌而言的,不同情调的诗歌都适用,例如表达相思之情的《村姑》:“村里的姑娘静静地走着,/提着她蚀着青苔的水桶/溅出来的冷水滴在她的跣足上,/而她的心是在泉边的柳树下。/这姑娘会静静的走到她的旧屋去/那是在一棵百年的冬青树萌下的旧屋/而当她想到在泉边吻她的少年/她会微笑着,抿起了她的嘴唇……。”这首诗描写了村姑打水时的心情变化。打水的过程在诗里被减了速,它随着村姑的情绪而缓慢进行着。脑海里的回忆替代了她身边的实物,变成了她思绪所能触及的事物。诗中不断分行,将村姑打水的动作切化为多个情绪的定格,造成缓慢、轻悠的节奏的同时又对应着内心的变化,成就了独特的音乐美。从《村姑》可以看出,戴望舒的现代诗将情绪的律动代替了传统的格律,摆脱了传统诗歌旧的体制,却保留了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王光明评价戴望舒用回归的方式的抵达了现代。
三、象征主义——诗情传达的新介质
戴望舒的诗歌是中国诗歌抒情传统与法国象征主义嫁接的产物。正如王光明所说,戴望舒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感情和表达的需要去接受象征主义。他所使用的象征物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背景的事物,如《印象》:“是飘进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渔船吧,/如果是青色的真珠;/它已经坠到古井的暗水里。//林稍闪着的颓唐的残阳,/它轻轻的敛去了/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迢遥的,寂寞的呜咽,/又徐徐回答寂寞的地方,寂寞地。”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古井、深谷、渔船等都是寄情藏意的常用事物。在《印象》中,它们虽然没有现实联系,却有相似的情绪走向。《印象》的第一节里有四个场景:铃声飘进深谷、小船航到烟水、真珠坠入古井和残阳敛去微笑。第一个场景:幽微的铃声飘进深谷去。深谷的深与铃声的幽微相对,说明铃声渐行渐远,越来越小,它的命运是有去无回的。整个变化表现出情绪的下滑。第二、三、四场景有着同样的下滑:小船、真珠和残阳与铃声一样在远去、消退。具有同样情感走向的象征物参与诗情的构建,让整首诗具有了衔接紧密的结构。
除了《印象》,《望舒草》中大多诗歌也是由意象谱写而成的。王文彬在《中西诗学交汇中的戴望舒》中结合《望舒草》的创作,将戴望舒诗歌中的意象组合分为三类。第一类:相同色调的意象在诗中轮番出现而形成情绪的节奏,如《印象》;第二类:具有不同色调乃至相反色调的意象在诗中相比较而产生情绪的节奏,例如《二月》;第三类:一个主体意象在逐层展示中显示出情绪的节奏,如《单恋者》。就像戴望舒所说的那样:“情绪不是摄影机摄出来的,它应该用巧妙的笔触描出来[1]”,这些象征物与诗情密不可分,为诗情的表达提供了新的介质。
在戴望舒关于诗情与音乐关系的理论里,可以看到他寻求现代诗质所做出的尝试。他找到了现代的诗情抒发方式——诗歌的内在音韵代替外部形式上的韵律。这个方式是戴望舒将法国象征主义元素融入中国诗歌抒情传统中找到的,是他追寻诗情的“新形象”的成果。(作者单位:河源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一、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诗歌之美表现在语言上朗朗上口,使人产生阅读的愉悦感,特别是那些讲究对仗、押韵的古体诗更是美不胜收,音乐之美、韵律之美流溢于诗歌的字里行间。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反复诵读品味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风格各异的诗歌对诵读的要求也是各有差别的,有的诗歌诵读起来要给人以慷慨激昂之感,如屈原的《离骚》;有的是柔情万丈,如李煜的《虞美人》;有的则是低沉舒缓,悲抑哽咽,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在诵读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诗歌,采用多种吟诵方式来提升诵读的效果,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诗歌的语言之美,提升对诗歌的审美情趣。如食指的《相信未来》的第一、第二节比较适合集体诵读,第三节则适合个别诵读,最后又可以集体诵读。这样的诵读方式可以确切地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胸臆与壮烈的情怀。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则适合配乐朗诵,通过音乐的渲染表达出诗歌悲哀低沉或欣喜高昂的悲喜变化。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将慢慢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那种美将如春雨润物般,为学生的审美情趣注入鲜活的生机。
二、分析意象,领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情思的载体,它在诗歌中发挥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作用。应该说意象凝聚着作者的情感,在我国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蕴含着共性的意象,它代表了诗歌的深刻内涵。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这样的意象,并借助对意象的分析让学生欣赏诗歌的丰富内涵。
比如在学煜的《虞美人》时,我就以词中两次出现的“月”这个意象展开了分析,提问这首词中为什么两次出现“月”这个意象呢?月亮这一意象在通常的情况下隐喻怀念故乡和亲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而今李煜笔下的明月在寄托了他思国怀乡的情感中,又多了无限的凄凉与浓浓的伤感。“流水”在诗歌中常常代表了一种对岁月逝去,人生苦短的叹息与哀愁,请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只有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所表达的含义,才能使他们深刻地体味诗歌的内涵,提升审美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诗歌的审美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诗歌审美感,为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首先,运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由专业的播音艺术家朗诵的配乐配画的经典诗作,使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同时获得审美的愉悦。比如,我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时,选取了名家朗诵的配乐配景视频,画面中呈现升国旗的庄严场景、奥运会的壮观场面、老水车、稻穗……将诗歌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形象地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感受到审美的愉悦。其次,运用多媒体扩大诗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诗歌的殿堂中欣赏到更多的佳作,汲取更多诗歌的营养。如在教学的诗词《沁园春・雪》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诗人其他的诗词名作,如《七律・到韶山》《卜算子・咏梅》《七律・》等,让学生对的诗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受诗词中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之美的艺术概括和精神升华。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创作展现诗歌美
初三面临中考,有升学压力,老师们都会非常重视课堂教学,初三上学期的语文课堂基本以新授课为主,下学期以复习课为主,对时间的利用可谓争分夺秒。
而课前三分钟是一个从课间休息到课堂教学的过渡时间,语文老师常利用这个时间以丰富的形式快速把学生带进课堂,所以就形成一个教学环节“课前三分钟”。现在我们学校语文老师也习惯利用“课前三分钟”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初一侧重锻炼学生的上台能力,做到敢上台,上台有话说、说得清、道得明就可以了,所以一般采取的形式是讲故事、诵读诗词等;到了初二,语文老师会侧重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能力,比如脱稿演讲,赏读诗歌等;但到了初三,因升学压力大,这短短的三分钟时间,语文老师会为了教学任务,直接上课,缺失了这一环节。然而,本人觉得,这“课前三分钟”不能省,用得好的话,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下面我就“课前三分钟”的有效利用,谈谈几个建议。
一、以中考为导向合理安排“课前三分钟”内容。
中考语文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基础知识,二是赏析与阅读,三是作文。就分值而言,基础知识部分占比20%左右,赏析与阅读占比40%左右,作文略超过40%,所以我们的课前三分钟也可以就其卷面分值作出与之相应的安排。我的设想是把一周五天定为三个板块,星期一积累基础知识,星期二、三积累文言文、诗歌等,星期四、五积累作文素材。
二、重视语文基础知识。
一直以来我们初中语文老师有一个攻克不下的内容,就是如何提升音、字、词的储备量。这些内容涵盖内容多而杂,无方法可循,只能靠学生的积累,而学生平时又不大乐意在此花时间,所以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加强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可让学生专门备一个小本子,对于自己读不准、记不住的字音字形可记下来,课后再加强。这样日积月累,一年下来,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肯定会不少。当然基础知识还包括诗词默写、名著阅读等,也同样可以放到课前三分钟的朗读中来。
三、突破中考重难点。
初中阶段的教学重点是文言文和诗歌,学生学得最不好的也往往是这两个部分,其实这两个部分学不好是因为年代久远,文言文和诗歌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已经学过的诗歌和文言文,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加以温习和背诵,为中考语文总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文是绝大部分学生的难点,学生觉得难,是因为对生活的感悟少,更主要是书读得少,到了初三,学生的功课加重,各科作业繁多,读书时间更少,所以要提高作文,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通过诵读多积累素材,素材的选择可以包括国学经典、优美语段、现代诗歌等。
当然“课前三分钟”也毕竟是课前的三分钟,如何在有限的三分钟内做到有成效,这不仅要求领层设计合理,还需要老师们精心的准备相关资料,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会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