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8: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专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实用型;满意型;卫生;高职教育
一、加强实用型卫生人才培养的必要意义
(一)加强实用型卫生人才培养,可以提高全科医生的整体医疗水平
目前,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十分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和地区,全科医生一般可占到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2011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建立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作出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重要意义,把大力培养合格全科医生,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
(二)以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为切入点,统筹做好其他卫生人才培养工作
一是加强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当前,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公共卫生、护理、药师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人才缺口大。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强化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相关岗位人才紧缺的问题。卫生部已经开始实施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工程,到2015年,全国急需各类紧缺卫生人才37万人。二是有针对性地举办短期培训班。分层次、分阶段、分项目针对现有卫生专业人员队伍进行专项、专科培养、培训和轮训,提高卫生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加强实用型卫生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措施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作为承担卫生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机构,适应医改需求,满足医改需要,是历史赋予医学教育的新任务、新使命。怎样在实用型卫生人才的培养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长沙经济建设服务,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们认为有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实用型卫生人才的学历教育
我院每年招生约1300人左右,以国家统招高考生大专生为主,适当招收少量五年制高职学生。同时开办大专、本科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为优秀大专毕业生专升本创造条件,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013年,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在切实办好现有专业的同时,积极向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申报,争取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及中药学专业,为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等,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用型人才需要。
(二)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最紧迫、最核心任务,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最根本的方法。我们认为应该充分利用长沙市卫生系统内的资源,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联合办学。我们积极筹备与兄弟医院联合开办护理、助产、药学、医疗、医学影像等大专班,设计将各培训班的理论教学放在卫生职院,临床教学放在医院。同时建立学院教授和医院专家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时调整调整课程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促进专业设置与医院需求对接,提升卫生人才培养与医疗卫生单位需求契合度。
2.订单培养。护理专业是我院的特色专业,是国家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省精品专业,近年,学院已试行与爱尔眼科医院联合招收了“爱尔眼科护理班”,招收并开设了湘雅博爱康复班,我院还将积极与各区县、各医院签订协议,订单培养护理、药学、助产大专人才,协议单位可参与选拨优质生源编班、以单位名字命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挑选学生实习、优先挑选最优秀毕业生,实现完全根据各医院的需求培养人才。
3.定向培养。是指在招生时即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其毕业后工作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长沙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实现每个村卫生室有一名以上达到规定学历卫技人员”的要求,最为可行的方式是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的计划。同时,我院将积极联系为各医院定向培养手术室、ICU室、急诊室、供应室、产科、精神科等专科护士,为药房培养调剂师、为眼科培养验光配镜师、为口腔科培养口腔技师,为社区养老机构培养老年护理人员等卫生专门人才。我们将充分利用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实用型人才培养优势,各市级医院牵头,成立护理院及康复医院,扩张系统医疗服务规模。
(三)建立长沙市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和医卫技能鉴定中心
一是建立由市卫生局主管的长沙市卫生人才培训中心。长沙卫生职业学院与医院合作,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学历教育、人才培训、计算机及英语辅导、执业资格考前辅导等。根据基层卫生工作需要,灵活办班,按需施教,提高继续教育、短期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培训方案、要求,由长沙卫生职业学院负责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任务的实施、临床操作训练的衔接、考试考核的操作实施、毕业证或结业证的发放等。
二是在培训中心内建立长沙市医卫技能鉴定中心。积极与湖南省人社厅、妇联、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用人单位协调合作,积极推进医卫技能鉴定工作的广泛开展。如开展口腔医学技师、药剂师、社区康复治疗师、眼镜验光师、育婴师、月嫂、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按摩师、护理师等的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共同打造湖南省乃至中南地区最大最权威的医药卫生人才技能鉴定中心。同时,为长沙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企业下岗工人及转业军人转移培训,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也能为医院病房护理员正规培训、持证上岗做好服务,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培养技术人员。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医学无国界,教育无国界,依托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现有国际国内合作办学的优势,继续加大开放交流力度,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医学教育机构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开展实质性、深层次的合作,特别是进一步办好护理(涉外方向)专业,在原有毕业生到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就业和深造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出国人数和合作的国家数,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与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使学院实现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
关键词:高职教育;汽车专业;教学改革
在汽车普及千万家的当今社会,汽车行业也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并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汽车技术也随之提高,并且渐渐向智能化阶段发展。高职院校开设的汽车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日益增加的需求,培养了一批批懂得汽车检测和维修等操作的专业人才,这给学生日后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提供了机会。
一、高职汽车专业教学的目的
高职院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普通高校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在教育改革的深入过程中我国高职院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但不难看到这样的事实,高职院校学生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与社会发展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定位存在一定偏差。因此,高职院校的汽车专业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职业定位能力以及汽车专业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能力,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汽车专业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批专业人才,但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随社会需求而更新,课程重复性问题比较严重,学生的技能训练缺乏合理性和专业性,实践类的课程比较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不足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的教育缺乏特色,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因此,高职院校的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职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要得到长远发展,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通过开发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汽车专业化人才,这样一方面能满足社会对汽车行业专业人才,比如汽车维修、汽车零部件制造和车型设计等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大大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二者之间是相互提高、相互促进的作用。但从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现状看,要达到这两方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快汽车专业改革,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严格要求教师和学生,将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四、高职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合理设置课程
汽车行业具有快速发展、持续更新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汽车专业教学必须要紧跟汽车行业步伐,但目前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定期组织学生到汽车零部件公司进行观摩和实习,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且将学生的学习动机、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有很好的定位。将高职院校的汽车专业教学跟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和服务紧密结合,着力于培养一批批知识丰富、能力较强、专业基本功扎实过硬的新型汽车专业人才。
2.实现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
传统的高职汽车专业教学模式大多是先理论、后实践,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是按先听讲解,然后到实地考察,并且参与实践的步骤进行的,即在理论的指引下进行教学,短期看,这样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好处,但从长远看,这并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汽车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是实现汽车专业教学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二者应同时进行并定期考核和评价,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可以避免先理论、后实践而造成的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
3.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的任务而采取的教学手段。但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比较陈旧,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单纯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因此,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工厂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调整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加大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将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了解汽车专业的相关知识,在进行教学时要改变常规的授课方式,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定期组织学生到汽车零部件公司进行观摩和实习,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企业也要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激发他们对汽车维修、精密器件操作的积极性,形成以工厂企业的需求为先导,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加大学生的岗前培训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牢固树立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术人才的理念,将高职院校的汽车专业教学跟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和服务紧密结合,着力于培养一批批专业基本功扎实过硬的新型汽车专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机制
一、建设背景
随着我国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建筑施工企业应用性、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极为紧缺。建设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建设类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当前建筑业紧缺型人才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但其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如何综合,怎样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是当前建筑类高职院校的综合实训所要面对的问题。目前建筑类高职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花费巨资建设实训基地,紧跟人才市场发展变化,加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力度,期望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掌握最新工程技术的企业和社会急需人才。各高校的出发点都非常明确,期望值也很高,但是,实训基地如何构建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高额投资能否达到建设初衷,如何避免实训基地摆样子、走形式,如何充实实训内涵、提高实训质量,如何科学评价实训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的精神,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与职场氛围相一致的环境,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综合实训基地是实现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平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能力培养体系;根据能力培养体系的需求提出实训条件。最后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形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二、建设目的
针对提高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对高职实训基地进行定位,按照行业和职业岗位需求,以真实的建筑工程项目为依据,创立专业综合实训,实施全过程的综合实训,努力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建筑工程专业的基本能力、综合能力、顶岗能力,让学生达到“零距离”就业。通过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建成以工程承揽、工程实施、竣工验收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全真模拟”建筑工程技术实训中心,包含专项技能实训场地。以满足本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掌握实际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初步达到具有利用所学知识指导施工或现场管理的能力。具体表现为:
1.通过工程承揽训练,了解招投标工作的全过程,熟悉招投标中各方的职责、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
2.通过图纸会审训练,了解图纸会审的组织过程,掌握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方法和技巧,掌握图纸会审纪要的编写。
3.通过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工程全真模拟实践训练,了解工程实施工作步骤与程序,通过工程实施中不同管理岗位角色的扮演,熟悉各角色在工程实施中的地位、作用、职责要求及工作内容。
4.在实训的基础上,体现教学评价内容,从学生自评、互评到老师评验,让学生从中找到差距,提高职业素养。
三、建设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在相关文件与精神的指导下,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是以全真模拟,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全过程体现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要求,反映人才职业能力生成的规律,实现知识学习与强化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可以是:
1.校企合作。以校企合作为依托,通过校企共建的真实或仿真的实训基地,创造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
2.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以具体的工程为背景,根据建筑产品生产过程,让学生在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在全真模拟的建筑工程职业氛围中实现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做中学,学中做”。
3.服务区域,资源共享。实训基地的社会化,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更早地接触社会,熟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在思想上与行动上有利于学生社会意识的养成,提高综合素质。避免重复建设,增强职业教育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其他职业学校的发展。同时面向社会开放,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将施工建造实训中心建设成为工种鉴定中心及资格认证中心和企业的职工培训中心,提高设备利用率。
(二)建设目标
1.建成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实训基地。
2.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综合实训基地。
3.建成区域建筑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及岗位资格认证培训基地。
4.建成区域建筑施工新技术推广研发基地。
四、建设内容
综合实训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项目教学区:设置能进行工程承揽训练的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室,可以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制、投标书的编写和开标过程的实施。
2.项目管理区:设置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成本核算部、材料管理部。
3.材料加工区和堆场:设置钢筋下料与制作区、钢筋堆放区、模板堆放区、钢管脚手架堆放区等。
4.操作区:分别设置砖混结构工程和框架结构工程实施操作区。
五、运行与管理
(一)运行管理
综合实训基地建成以后,采取以下保障措施来保证其正常运行:
1.组织保障措施。建立以学院学术委员会、校企合作董事会、就业实训指导委员会、院建筑技术实训管理中心等为组织机构,其职能为:统一调度、协调管理;负责学生实训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考核;负责建筑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技能考核和鉴定;开展技术服务和推广。
2.制度保障措施。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基地有专人管理,实现院校、企业、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管理;教学文件齐备、规章制度健全,实训教学安排科学、合理,设备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相关专业工艺守则等规章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有满足实践教学的实际项目。
3.人员保障措施。设置专人实训教师,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作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4.经费保障措施。建立专款资金,保证有足额资金的投入,满足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设备检查、维修和设施更新。
(二)师资配备
1.综合实训基地依据实训教学任务、学生人数合理配置实训教师,每个实训项目不宜少于2人,专兼职比例宜为1:1。
2.专任实训教师要求熟练掌握相应的实训项目的技能,宜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中级(含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3.企业兼职实训教师要求具备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经过教育理论培训,要求具备相应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六、建设预期成效
1.建成后的综合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提供了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学生走向职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提高“双师”教师的整体水平,使教师能够将教学、科研、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与应用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3.区域共享。基地除每年培养本校在校学生以外,可对周边大专院校提供实训教学服务。
4.社会服务。综合实训基地可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社会转岗再就业培训等,也可以成为高水平的职业技能鉴定场所,为职业教育和社会人员提供职业资格技能鉴定。
参考文献:
[1]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2).
[2]李志生.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初探[J].机械职业教育,2005,(10).
[3]黎渝林,林翔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4]刘昭琴,汤平,杨雄.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设备维修 实践
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职业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让学校与企业获得了双赢。2012年,我院与华菱衡阳钢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菱衡钢)就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展了全方位、多元化的深度校企合作,开启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之路,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一、牵手知名企业,搭建合作平台
各有所需,才有合作的基础。华菱衡钢是中国第二大专业化无缝钢管生产企业。钢管加工系衡阳工业支柱产业,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作为地方百姓眼中高大上的企业,从多年来的看重学历到看重技能,从只招聘本科生、研究生到青睐高职生,华菱衡钢的用人门槛有了较大改变。近十年,该企业在装备水平的更新换代上走上了快车道,企业生产设备大型化、高速化、精密化、电子化、自动化越来越明显。加工中心、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各种自动生产线等现代设备使生产技术和生产装备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设备维护、维修和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综合技能不强等问题的出现,制约了企业机电设备使用效率,影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华菱衡钢十分希望能有一批合格的设备维修人员充实到企业团队当中。但是,他们也深知,光靠学校自身是很难培养出合格的“维修”人员的,必须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之路。2011年3月,公司高层做出了三年人才需求计划,与地方高职院合作,每年共同培养机电维修专业人才150名。在互惠共赢原则指导下,我院与华菱衡钢共同商讨,草拟了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协议,明确了校企双主体育人双方的义务。在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资格与要求、课程体系设计等重要条款上,数易其稿,制订了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9月,学校与华菱衡钢共同开办的衡钢维修班正式成立,校企双方在举行了隆重的开班典礼暨签约仪式。
二、实施订单培养,创新育人路径
从2011年3月开始,学院就如何为华菱衡钢量身定做,培养合格“维修”人才上与企业进行了多轮协商,最后一致同意成立“华菱维修”班。把订单前置到招生环节,学生一入学即具备了“预备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具体运作流程如下:
(一)招生与招工
学院与华菱衡钢就订单培养达成共识后,双方协商签订订单培养合作协议。学院根据企业提出的要求组织招生,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入校生进行面试,根据学业成绩通过单招渠道择优录取。在充分了解企业并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学生与企业签订三年学徒制协议,入校即作为该企业的“预备员工”。在校期间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学徒。
(二)专业与岗位
2011年4月,我们组织老师进驻华菱衡钢,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研,听取了分厂领导、车间班组技术人员提出的建议意见,详细了解适应机电设备维修岗位需求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并根据企业岗位能力所需技能知识确定了课程模块。将企业岗位技术要求、行业标准引嵌入专业课程及实训,并作为学生的考核标准。
(三)组织与管理
“华菱维修”班采用2+1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二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工作学习。学生在校期间,以学校管理为主,每期组织1~2次配合课程学习的企业参观实习。企业实训期间,学校选派2名专业教师全程在企业进行指导,协助企业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企业为每位实习学生指定了跟班师傅,明确了实习师傅的职责,制订了师徒奖罚条例。实习学生在食宿、劳保、薪酬等方面纳入企业实习生管理范围。企业根据学员出勤等表现情况,设立了月奖和年奖,并做出了对优秀学生报销三年学费的承诺。
(四)过程与考核
在校期间,企业做到了两“掌握”。学生学业成绩掌握,学生思想状况掌握。学生必须通过相关专业课程考核,每学期学院要把学生成绩报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备案。每期公司人力资源部来员听取辅导员和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汇报。企业实习期内,按照“四定”的要求做到:定计划,定师傅、定岗位和定期岗位轮换。第六学期,学生必须取得维修电工或机修钳工中高级技术等级证书,并按要求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三、抓好四个对接,确保培养质量
(一)专业与产业对接
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是一个适应面比较宽的专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设备维护、维修、保养及管理人员。华菱衡钢作为国家大型无缝钢管生产企业,是衡阳工业支柱产业企业。衡阳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衡钢为龙头和依托以钢管加工产业园为载体,扩大大口径专用管、高压锅炉管、石油钻探管、深海油管、核电站专用管、先进特种船舶及高速机车专用管、工程用管等新型高技术产品使石油管产能过100万吨各种特种新型管材加工过150万吨。据统计,每万吨钢管加工需要设备维护、维修、保养、管理人员为2人,而当时,华菱衡钢在数量乃至质量上远未达到上述水平。无论是从服务地方经济,还是从办学的经济效益上考虑,与华菱衡钢的合作应该上长期的。为大型冶金类企业培养合格的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人才,我们的工作侧重点主要应放在对冶金设备的维护和大型炼钢、轧钢设备的检修上。
(二)课程与岗位对接
课程对接岗位,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从2011年4月开始,我们按照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进行教学内容调整,例如专业基础技能模块中的《机械制图与测绘》、《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引入相关的企业生产产品及设备内容进行教学。《机床电气线路分析与应用》、《机电设备PLC控制》、《冶金机械设备维修》等专业课程在实训场地由企业师傅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参与实际生产设备的维护维修,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校期间,由企业技术人员在实训基地组建微型的企业实习场地,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实习实训内容根据企业对应岗位的生产任务提炼出典型工作项目,实训指导与考核由企业作为主体进行管理,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边工作、边学习,学生对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能得到大幅度提升。改进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作为一体,使校内实训时间达到70%,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针对企业的工作任务通常比较单一的情况,围绕企业的工作任务,加强学生基础技能(如维修电工、机修钳工等实训项目)的训练,拓展PLC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等实训项目。学生在企业期间的具体管理由企业实施,学校安排在企业挂职锻炼的骨干教师以指导师傅的身份协助管理,同时对学生进行理论辅导。
(三)教室与车间对接
在教学场地的利用上,我们依托华菱衡钢的资源优势,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吸引企业在学校投入设备,双方共建校内实训基地。2011年10月,新生进校不久,华菱衡钢支助部分废旧机床用于学院建立机械拆装实训室和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由于学院与企业的共同努力,教学系部在机床机械结构、机械装调、电气接线、电气装调、维护维修等相关教学内容推进实景教学方面得以顺利开展。特别是在较短时间内,学院淡化了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广泛推行“教、学、做、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均可以根据导师的教学需要灵活安排空间并转换空间,教室可以是车间,车间也可以是教室,并为其他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样本。
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华菱衡钢与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实施意见书》,建立了企业接收学生见习、实习、接收教师企业锻炼、教师师资培训以及开展跟单实训等合作机制,为今后学生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换打下基础。华菱衡钢将自己的职工培训中心作为载体,学院投入师资、技术等软件,企业投入校舍、教学设备等硬件,校企共建了“合作教育基地”。企业承担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企业在生产车间设置实训岗位,指定专人(师傅)指导顶岗实训,专设学生生活居住校区,指派专人与学院教师共同管理学生。学生顶岗实习的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企业还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岗位津贴、生活补贴,出台了优秀学员报销学费的规定。
(四)教师与师傅对接
在《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实施意见书》的框架下,学院完善了《教师社会实践教师管理办法》、《中青年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意见》和《中青年教师学历、职称、技能达标提升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制度,鼓励现有教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到合作企业锻炼,与师傅结对子,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此举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关键条件。学院高薪聘请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技师及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通过教师下企业顶岗,校企互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学院“双师”队伍得以快速庞大。
我院与华菱衡钢的合作,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双方都尝到了甜头。四年多来,这种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真实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实践能力显著增强。该专业学生在各级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奖一等奖一人,二等奖二人,三等奖五人。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12月,首批学生赴华菱衡钢顶岗学习,经一年轮岗锻炼,很快适应工作要求。轧实的理论基本功、熟练的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文化熏陶,使学生很快成为岗位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作者单位为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 24-26.
[2] 任聪敏.现代学徒制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基于浙江省“双元制”改革试点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3 (16):27-29.
[3] 高倩云.关于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探索[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4(02):25-27.
一、“县校合作”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1、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职院校可助力县域发展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当前阶段,以县域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亟需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积极参与[1]。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宁海县的“校县合作”模式通过8年的建设,率先在制造业领域形成了“总部―基地”办学特色,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各方将拓宽合作领域、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县校合作’从单一的科技合作向一体化合作发展,建立“资源整合、多赢共进”的全方位互动的长效合作机制。以此为契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宁海县新近成立了徐霞客旅游学院,将继续引领“县校合作”的发展方向,续写新的篇章。
2、休闲度假旅游的不断兴起,旅游教育可加速行业转型
众多学者认为,休闲度假旅游、休闲产业将成为我国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休闲经济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发展速度非常迅速[2]。宁海县作为徐霞客开游地和中国旅游日的发祥地,拥有海洋、温泉等特色资源,2011年接待游客6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2亿元,已有9大旅游景区,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各2家,现已将休闲度假旅游作为拉动消费、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推进,亟需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徐霞客旅游学院的成立正当其时,能够发挥其支撑作用。
3、旅游管理毕业生培养方案有待提升
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的旅游教育也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各大专院校也分别在地理、历史、经济、英语、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相继成立或开设了旅游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以专科、本科为基础,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培养体系。
根据相关研究报告,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规模庞大,质量不高;专业同质,缺乏特色;理论滞后,脱离实践;课程求全,体系不佳;技能不足,训练较少;以及师资培养不畅,教材建设落后,教学方法呆板等,难以完成培养旅游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往往达不到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且学生在旅游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流失率较高[3],此种状况亟需改变。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始于2001年,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先后尝试了“岗位课程”、“工学交替”、“订单式”、 “2+1”等多种模式改革,导游资格证通过率、首次就业率等多项指标领先于同类院校,具备了一定的改革经验和基础。
4、高职教育改革需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创新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旅游专业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专业人员急缺的局面,但在培养质量上却无法完全满足客人需要和企业的用人需求,高职旅游专业教育水平仍尚待提高。如何与地方县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良性互动,与旅游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是高职旅游专业教育进行提升水平应重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应持续改革和创新。
二、“四维联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模式
我们通过文献回顾,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调查政府、企业、学校状况,了解旅游职业岗位需求及岗位技能,研究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摸清了旅游工作岗位与教学环节内在的对应关系,探索“校县全面合作、多元多层对接、学工紧密相连,企业全程参与、课堂与职场打通,校企相互渗透”的机构、时间、空间、人员“四维联动”的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
1、探索“校县全面合作,多元多层对接”的机构联动模式
“县校合作”层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宁海县共同组建了徐霞客旅游学院、宁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和宁海高技能人才培训学院,走向全面合作,便于教师开展研究、服务实践锻炼。专业与旅游主管部门对接层面,探索与旅游局下属的旅游培训中心合作开展培训。教师与旅游行业对接层面,探索与旅游协会合作,成立旅游专业(行业)委员会。在学生与旅游企业对接层面,新开辟一批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作为紧密型合作企业和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并尝试共建营业性的酒吧及旅行社。探索发挥高职院校、县级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方面的优势,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资源共享,共同投资和建设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如此,校县搭台,从上至下,多层对接,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全面联动,在纵向延伸,在平面延展,形成从上而下的环环相扣的各级各类机构,成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组织保证。
2、探索“学工紧密相连,企业全程参与”的时间联动模式
在教学安排中,高职阶段三年实践不中断,每个学期有训练,认识实习、企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层层递进。我们推出实践学分,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在旅游企业进行兼职打工,反复强化,不断深入,从而实现时间的“分段分时联动、课内课外联动、学期内外联动”。同时,还将在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产业经营理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借助优秀旅游企业的外力促进专业发展:研究旅游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状况,举办旅游专业(行业)委员会活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与企业交流讨论,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授课或讲座,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等担任实践(实训)指导教师,合作开发教材,以及旅游企业赞助并参与导游风采大赛、小批量订单培养、企业提前录用毕业生及做好行业名师带徒工程,加大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得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日益贴近岗位和企业需要,最终服务于当地旅游经济。
3、探索“课堂与职场打通,校企相互渗透”的空间联动模式
将探索把课堂与职场相连 ,努力尝试理论学习与职业工作的一致性,如:在校园进行导游基本功训练,在景区进行景点讲解训练,在本市进行地陪导游训练,在华东地区进行全陪导游训练。不断加强实践,积累服务经验,提高职业能力。同时,结合线路踩点、景点采风、课余兼职、跟团实习、顶岗导游、义务导游、撰写导游词大赛、摄影比赛等,大力推行工学交替,加大实践学分比重,使学生获得最充分、最先进的生产现场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实战水平。通过校企合作创设真实环境,努力往“课堂即职场、职场设课堂”的方向迈进,使得空间联动起来。由于学生有多次在旅游企业工作的机会,有多次与旅游企业接触的机会,也有了更多双向了解和选择的机会,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和顺利就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实现零距离或近距离就业。
4、 探索“人员身份互换,多方互惠共赢”的人员联动模式
我们选择合作基础良好、关心高职教育发展、管理先进水平的高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为合作伙伴,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旅行社的生产和服务,参与导游培训、线路设计、活动策划、营销推广,并为其旅游景区的开发、导游词的撰写、服务程序的设计、管理过程的诊断、在岗员工的培训等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为宁海县提供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考前培训。另一方面,企业骨干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和实习指导任务、负责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指派专人为学院实验旅行社提供人力支持等。同时,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开拓实训、培训、咨询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融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科技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实现教学、研究、培训、服务一条龙。
三、“县校合作”下“四维联动”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我们的改革方案以机构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以管理为保障,以人员为动力,创造了“多元参与,多层对接,共建共享,永续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重心下移,服务县域,面向基层培养高技能人才
长期以来,受制于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和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且配置不均等原因,高校毕业生中真正深入县域就业的不多,这在事实上造成了县域发展的人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局面。我们主动适应县域发展需要,找准旅游专业在县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面向旅游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旅游人才,切实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面向岗位,工作导向,工学结合提高实践有效性
我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面向导游、酒店服务等基层服务与管理岗位,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专业实践(实训)体系,基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和获取从业资格的需要选择实践(实训)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即所用、所学能所用。同时,注重在做中学,在工作当中获取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既能反映真实生产的复杂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又可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功能的实践实训教学场所,工学结合将能大幅提高实践(实训)教学的有效性。
3、多元参与,多层对接,拓展服务社会广度和深度
我们充分考虑了地方上的县政府、旅游局、旅游协会、旅游企业的多元参与,又在学校层面有相应的徐霞客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师、高职学生的参与,通过徐霞客旅游学院、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学院、旅游培训中心、旅游研究中心、校企合办旅行社或酒吧、企业实践(实训)等,让专业教师迈出校门,让企业骨干走进课堂,让学生服务于企业,拓展了师生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
4、利益驱动,各方合力,助推校企合作的永续发展
在“四维联动”模式下,各相关方均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县级政府追求经济发展及形象提升,旅游局追求旅游经济发展及行业地位提升,旅游协会期望增加凝聚并解决问题,旅游企业渴望获取人才及提升素质;高职院校追求扩大办学空间及社会影响,专业教师期望自我提升及施展才华,专业学生期待提升技能及增强就业竞争力……在组织、制度保障下,各方投入资金、设施、设备、智力、人力及其他支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并共享建设的成果,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永续发展。
四、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保障机制
1、政府支持的推动机制
我国高职教育尚处低级阶段,且具备公共产品的特征,若无政府的大力支持,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经验表明,政府部门的产业政策、宏观调控、资金投入,是推进专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力量。在县校合作中,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优惠条件、奖励措施和经费资助,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四维联动”改革中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的问题。
2、校企互惠的利益机制
在高职旅游专业改革与建设中,企业的利益主要体现在:获得学校为企业提供的廉价劳动力,争取到政府对企业的鼓励政策、因校企合作而带来的良好社会声誉,以及学校对企业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开发方面的支持。而学校的利益体现在:得到企业设施、环境和师资的支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完成实践实训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在此过程中,如何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使得它们为了自身需求的利益而主动付出,通过互利共赢来维系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是必须重点考虑的第二个问题。
3、组织运行的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包括功能设定、机构设置、环境建设、人员配备、日常运行等,应做好教学、师资、学生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同时,应建立评估机制,从教学计划的执行、监督、评价,教师的配备、进修、考核 ,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评价与指导。
【参考文献】
[1]熊惠平, 蔡泽伟. “县校合作”式协同创新:高职教育“下移”发展简论[J]. 教育与经济, 2012, (4):43-45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对策
引言: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核心力量,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关键是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加强专业技术人员人力资源开发,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仅是企业的当务之急,更是企业必须长抓不懈的系统工程。继续教育,就是对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不断补充、更新知识的教育,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一个最有效途径。本文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存在问题分析入手,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1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越来越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各大企业着力加快核心人才队伍建设,使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但从持续、深入发展继续教育以及增强企业后劲等方面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的问题。
1.1继续教育理念有待更新,目前企业的继续教育多是注重当前发展,轻长远规划,结合企业战略性发展的前瞻领域课题较少,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1.2继续教育工学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的矛盾、工作地点与培训地点的矛盾、工作负担重与工作迫切需要的矛盾。
1.3继续教育需求分析缺乏深度和统筹性,目前企业的需求分析多数停留在初级阶段,培训计划制定缺乏统筹性和连续性,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局限于普及知识教育,有些培训年年办,办成了简单的轮训,此类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层次不深,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培训形式大于内容,无法满足专业技术人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及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1.4继续教育渠道单一,特别是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培训和交流的机会较少,通过在职学历教育系统提高专业知识能力的培训机会就更少,普通专业技术人员很难得到在职学历培训的机会,受选拔制度的局限,愿意学习的年轻人往往因为资历达不到要求,有学习的热情但没资格,有资格的人常常因为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丢得太久,无法通过选拔考试,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容量挫伤年轻人学习的积极性。
1.5继续教育师资有待加强,企业目前师资一般能满足普及、提高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但从激发技术人员创新能力角度出发,应该多邀请科研院所、相关大专院校教师、外部专家进行前瞻性培训,并与其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合作。
1.6继续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主要存在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个人自费继续教育的意识不强,不愿自己掏钱参加培训;二是企业的继续教育经费难以满足需要。
1.7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有待完善,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评选先进、培养深造、年度考核、提拔晋升以及工资福利待遇没有有机结合,未建立起有效的继续教育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整体推进与深入开展。
2 加强和改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及思路
2.1转变观念、确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
继续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单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是不够的,必须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继续教育深入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应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规划,中长期规划要注重前沿科技知识积累和核心员工储备。
2.2统筹兼顾、准确把握继续教育需求分析
以需求为切入点是继续教育需求分析的根本指导思想,要充分体现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专业技术人员继教育要结合企业长期和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以及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需求的分析和选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效整合资源,统筹推进,为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3多种形式并举、确保继续教育有效实施
继续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自身特点,采取灵活多样、针对性强的方式,才能保证继续教育高效运作,提升企业将继续教育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2.3.1成立专家组,确定继续教育目标的战略性。专家组应由企业领导、人力资源部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能人才等各个层面的专家组成,从企业战略高度出发,以前瞻性为重点,结合行业发展规划及对企业发展前景预测,研究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各阶段、各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专业素质要求等,发挥专家组在需求分析及继续教育规划制定的重要作用。
2.3.2建立继续教育指导小组,保证继续教育的有效性。继续教育要区分特性和共性,有的放失,成立继续教育指导小组,负责审核继续教育计划、指导课程开发、确定实施方案,协调解决培训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专业科目培训要立足科技前沿,体现专业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专业科目培训学习,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提高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获得及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升科技与攻关能力。公需科目学习是专业技术人才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思维,不断适应工作复杂要求的重要途径。可根据企业的实际,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公需科目培训,供广大专业技术人员选修。
2.3.3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设计院所、同行企业技术力量及内部资源的优势,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汇聚优势培训资源,确保继续教育享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加强基础理论的培训与研究,探索产、学、研的结合,采取技术合作、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寻求专业相关的大专院校作为对口单位,定期邀请大专院校资深的教师进行授课,对院校来说可以实现产学研一条龙,对企业来说更好更多地接触实用新型技术,开发新产品,促进工艺改进和技术进步。
2.4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探索继续教育方式
企业应遵循个性化原则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和需求,有计划、分领域、分类别、分层次,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量身合体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集中培训,适用于公需科目及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推广期的理论知识培训。②实践培训,适用于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现场应用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实际训练。③特殊培养,企业对拥有核心技术、掌握重要业务,处于控制关键资源的主导性等方面特性公认技术拔尖人才,为其做职业生涯规划,采取外派技术考察、学术交流、进修、访问学者等方式进行特殊培养。④高级研修班,结合企业发展战略、重点工程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面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多种形式的示范性高级研修班。还可组织学员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撰写生产技术案例、专题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形成研究成果。④在职学历教育,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以每年20%的速度衰减,只有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在职学历教育才能抢占制高点,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的、年轻的技术骨干攻读研究生、博士学历教育,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保障。⑤导师制,对部分年轻骨干,以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签订导师培养协议,进行系统培养,并优先选送各类技术培训班。⑥网络远程教育,网络既是培训工具,又是培训资源、培训环境,在网络环境中,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培训的阻力,培训课程更新速度更快,接受名师高质量的教育更加直接,工学矛盾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网络远程教育培训是继续教育工作应对信息社会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成人教育,特别是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企业要大力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的实践与创新研究,力求实现网络培训短期效应向长效机制转变,促进继续教育科学发展、长远发展。⑦自学,自学是成人学员学习的重要环节,学会自学就等于请来了一位“随叫随到的教师”,掌握了成功的秘密武器。企业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养成擅于自学的习惯,通过自学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发展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1日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辽政办发(2015)89号文件,了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学校为主体的基本原则,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实现专业链、人才链对接,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结合办学定位,从专业设施、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师资队伍等多角度进行改革。
一、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必要性
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在承担本科教育的院校中,地方本科院校数量居多,在全国700多所大学中,除少数大学是研究型大学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办成应用型大学,而办好这些院校,对于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对近200所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更具有指导意义,它们的办学定位不明,发展方向不清,办学模式趋同。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如何准确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的根本。
二、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转型改革具体措施
依据辽宁省提出的应用型本科转型实施意见为指导思想,处于转型期的各大高等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具体的应用型本科转型改革的实施计划:
(一)人才培养方面――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全面就业导向。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以国际化、信息化为牵引,立足地方、辐射周边区域,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增强学生的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
1、坚定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全面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对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是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在“全民创新创业”的指挥棒下,学校一方面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效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幅提升学生创业创新的抗挫折水平。由研究(学术)型本科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其导向或评价标准在数量上要建立在对就业程度考量上,在质量上要建立在对创新创业成功程度的考量上。各高校可以选取有特色的专业,采取“试验田”的方式组织教师进一步进行岗位群细分,推进“跨专业复合型”岗位的发展,要引导学生学会“就业创业岗位选择――所需知识、能力――所学课程体系”的逆向思维模式,从入学开始就在老师的帮助下设定符合实际的岗位目标,寻找创新创业点,落实“在校期间的岗位知识、技能积累――创新创业师生共建――校内项目教学、角色扮演实训――校企合作流程实训、有条件小组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坚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和延续学生在高校教育以前各阶段的素质教育成果,防止教育环节的断裂与缺失,要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人民和区域经济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特别是要把学生的专业知识、自身特长和公益活动三者有效结合在一起。要形成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团委、辅导员、任课教师共同参与的素质教育提升方案,确立符合国家标准、素质教育达标标准和大连财经学院学生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
(二)师资队伍方面――优化师资队伍配置,建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
1、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优化本专业教师的师资队伍。教师不能再从校门到校门,从课本到课本,要通过“互聘”模式使教师走进企业、兄弟院校、行业协会,了解行业需求、岗位群现状;要把行业、企业、学界的领军人物请进校园,以讲座、论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就业、创业创新热情。
2、切实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上,对于已经具有先天性优势的高校,如很多教师已经具有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执业资格,要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提升“双师双能”的层次和实际应用水平。促进“双师”的“双高”(职称)、“双语”和“双向”(校企)能力,区别于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程度。争取在短时间内实现各专业所有专任教师持“双证”上岗。
3、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形成“国家、省市、校际和校内的专业知识培训;企业、行业专业技能培训;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的教育教学方法转变培训”立体交叉结合的培训体系。要把是否参加培训、是否实现培训的既定效果纳入到教师考核体系。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微课慕课教学手段的引入、互动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是学术型本科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最突出特征,是应用型本科能否带来实效的重要检验指标,也必然带来教师授课模式转化的阵痛。
1、要以在学术科研领域的调整为立足点,转变教学方式方法观念。要在以往仅关注专业领域问题和学术科研论题的基础上增加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与探讨,争取每一位专任教师在学术刊物发表中有教学方法改进的论文,可在未来教师考核的赋分体系上有所侧重,通过学术指挥棒转变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并付诸教育实践。
2、要把创新理念和教法改革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一方面,我们既要向一些有比较丰富经验的高等职业学校的相关专业老师学习请教,又要发挥高校许多“海归”老师,特别是曾在英国、美国等国家留学的老师的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先进教法的引进与付诸实施,避免老师上课“一言堂”,由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转化为“老师导、学生做”的任务型、角色型的互动教学模式,要进一步模糊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概念,要争取实现“每节课都有实训,每个人都在实操”的教学指导体系。
3、互联网教学的引入与指导。近年来,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和移动终端普及的实现,以“慕课”代表的网络教学已经成为流行的教学模式。作为高校的互联网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平台的建设,要实现教学平台的互动是未来网络化教学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开发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慕课”体系,争取在四年内实现专业课“校本慕课”与“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慕课”的有机集合,推选出1~2名本专业的“慕课达人”。要争取在学院的支持下实现网络化对各专业所有的“校本慕课”的课后练习题库建设和全批全改能力的实现,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教学课堂外延伸、实践环节课堂内体现、创新环节实训中显现”的全方位教学方法的变革。
(四)教材建设方面――选用国家级精品课教材系列结合优选自编教材。教材建设应坚持“去粗存精,内外结合”的原则,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对各高校已经出版过且使用过三个循环以上的校本教材进行改版。同时,对改版教材要吸收各大兄弟院校同类专业教师参与,争取出2~3本的“经典教材”和“引领教材”,对于未编著的专业课教材要在选用国家级精品课教材的基础上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成熟一本,出版一本。
(五)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1、进一步推进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既不能照抄照搬原有的课程体系,演化成“小学术本科”,也不能一味模仿现在的高职院校,退化成“大高职”。而是要深入理解应用本科自身的特色――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就业创业能力。作为资产评估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是课程整合,要变过去的专业的“单一衍生品”为“复合品”,要突出主干课程的特色化;其次要完善课程模块,要加大专业外语的练习,加强国际化专业知识的提升,为未来高校专业学生的“kpo”(知识流程外包)发展趋势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和知识储备,要在普遍开设相关创业创新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发符合专业实际和未来就业岗位群的创业创新的选修课程体系;再次优化课程结构,通过慕课等网络教学形式争取把部分选修课程移出课堂,提升课堂的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2、要把课程体系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行业主管机构构建的教学质量评估与反馈体系基础上,形成定量考核和自查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要突出教材建设、定量考核的靶向作用。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实践实训环节等方面均要有科学和定量标准。
(六)实践教学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重于特色培养
1、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防止“就业一公里”现象的出现。目前,许多普通高校的学生在毕业上岗前都要整建制的进入培训机构进行岗前培训,方能到企业入职,这就是所谓的 “就业一公里”现象。就业一公里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普通高校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相脱节(这本身是学术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自身特点决定的)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固有矛盾造成的。应用型本科就是要缩短和消亡“就业一公里”,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弯下腰走进企业,企业要放开捂着钱袋子的手拉住高校。会计学院作为大连财经学院的龙头分院,要实现企业驻进校园、服务校园、受益校园的“双赢模式”。把实训室转化为孵化室,把实训课演变为实战课。仅从资产评估专业来说,就可以通过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从小至大,以任务教学的方式完成学校各方面资产的分类评估工作。
2、要实现模拟软件为应用软件的转化。目前,许多高校的实训软件都是由一些教学实训公司开发的,更多仍承担的是演示功能、考试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是减少了教师的备课量,学生真正上岗,对真正的业务操作仍是一头雾水。如果有可能,尽可能真正实现一些普及化的应用软件的使用。
(七)健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无论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改变,这是一个全新全面的整合过程,为了确保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教学质量,高校应该对于各个教学环节制定相关制度和执行规范,同时加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做出调整方案。
(八)考核评价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考核
1、打破传统的通过一张试卷检验教学成果的考核模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手段,分层次、分阶段的评定教学效果,尤其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的体现。将整个教学过程按照知识内容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采取适用于该部分内容的考核方式,在学习任务结束后将各部分内容考核的成绩汇总,形成学生的最后成绩。
2、跳出学校考核限定,对于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大三、大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大赛和参与企业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把参与省级以上创业大赛作为检验教学和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高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兼容并蓄”,切不可关上门办学,要把支持、鼓励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的技能大赛、创业大赛作为检验教学和学习效果的途径之一,作为宣传学校教学改革的媒介之一,作为引导学生提升创新意识,提高技能水平的手段之一。要转化仅为了比赛而比赛的应试思维,要形成比赛专人负责、比赛成绩进入考核、比赛成果有序转化、比赛内容嵌入教学的参赛流程。
从初级技能型到技能型,再到高级技能型,进而再到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进一步再深造成为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家,这些都是应用型人才。现在很多学术型人才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因为缺乏工作机会,而是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学与市场需求割裂开来,人才根本就没有与社会和市场相连接。如果人才培养模式不转型,优势教学项目也会被市场所淘汰。独立学院要抓住高等教育改革机遇,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来开发。但应用型也不是单一化,需要一个具体明确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
主要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辽政办发(2015)89号文件.2015.11.
[2]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3.
论文关键词:专业设置;外部资源;优化配置
为了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能在教育资源上得到合理的配置,使其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不但要充分利用、挖掘和优化内部的教育资源,还必须积极地吸收、引进外部教育资源。走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和中外合作办学之路,借助于外部优质教育资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不仅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客观要求。
一、政府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离不开政府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资源优化配置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政府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美国高职教育的经费起初主要由联邦政府和地方各州承担,通常情况是联邦资助占所需费用的10%,各州和地区支付 90%。自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以来,政府就一直在向职教机构增加经费投入。英国和德国同样也通过各级政府投入和调整高职教育资源。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政府拨款是我国高职院校重要的资金来源,除了常规的经费拨款外,还有诸多促进高职发展的项目和专项资金,这些资源是高职院校提升品质、打造品牌的重要依托。政府应对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社会急需专业在资金方面予以倾斜。二是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争取政策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教高[2000]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专业设置、建设、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在继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条件的市(地)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并要求“市(地)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促进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为高职专业设置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2003年国务院就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该条例第一章第三条明确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2004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高职院校国际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大约有以下几种:一是融合式。即引进国外合作学校包括某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以及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聘请外国的优秀教师进行教学。二是嫁接式。主要是通过引进一些国际认可的资格审查机构及职业资格认证证书,把国际上认可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引入学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之中,把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以突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三是远程式。即通过远程教育的先进设备实现远程课程的学习,使职业教育在虚拟世界实现与世界的接轨。可喜的是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在运用国际教育资源方面已做了不少的尝试。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复合型国际人才,在2010年与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合作开办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按照要求完成全部课程后,可获得“双文凭”,即由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颁发的中国承认的专科(高职)文凭和新加坡承认的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的旅游与酒店管理或国际商贸高级文凭。2007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提高办学水平,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BCIT)联合开办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加拿大BCIT定期派人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执教,真正让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中加合作班在强化英语教育的基础上实行双语教学,其教学计划及核心教材均由BCIT提供。该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既可以获得国内大专(高职)文凭,又可获取加拿大BCIT授予的国际大专文凭,还可选择赴加拿大BCIT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的本科课程,通过一年或者两年可修完课程,获得学士学位,成绩优秀者还可以继续留校攻读研究生课程,获得硕士学位。
三、企业与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欧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北美地区实施的“CBE”模式,鼓励职业院校在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帮助下,确立专业方向、开发课程体系、组织实践教学,成为国际上最有成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更把企业的培训资源直接纳入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分工不同,企业与院校分别承担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任务,与院校教育一起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国民教育的基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要求企业与院校共同办学,企业用最科学的理念、最先进的设施、最优秀的人才对学生开展职前培训,对职工开展转岗培训,形成学校与企业“双元”办学格局,为德国的经济振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国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并强调职业教育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的不足和人才培养的供求矛盾,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办学,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抉择。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不但可以通过整合双方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而且还能使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学校来讲,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学校可以通过企业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企业不仅可为学校专业设置与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咨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实训基地,还可以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从企业来讲,学校可为企业提供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和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奇瑞”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等订单班,通过“校企共定教学方案,校企共选订单学生,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与生产设备,校企共管教学过程,校企共监教学质量”,建设以“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既保证了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企业还将学生当嫡系准员工培养。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汽车行业大裁员背景下,奇瑞汽车公司宁肯裁减合同员工,也不舍得放走“奇瑞”班的学生。
四、校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竞争愈来愈激烈,各高职院校都努力把有限的办学经费重点投入到重点专业中,以彰显办学特色,这就使得那些非重点专业由于资金缺乏,教育资源相对不够充裕。然而重点专业虽然投入大量资金添置教学设备,但由于仅供本校学生使用,教学设备利用率低,造成投资效益差,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之间应加强校际合作,建立高职院校优质资源共享体系,用最少的投入实现资源效益的最优化,使各高职院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得以合理利用,避免重复投资。
优化校际资源配置的主要措施是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走集约发展之路。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已经或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有的甚至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2008年8月,武汉城市圈成立高职教育战略联盟,涵盖了城市圈内43所高职院校以及40多家大型企业,大力推进校际合作和校企联盟,打造了职教品牌,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形成强大的对外竞争合力。2008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三校间的合作框架协议,三校结成战略联盟。三所高职院校在保持独立身份和特色的前提下,在办学模式与运作方式等方面体现合作。高职院校校际资源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专业教师资源的优化与共享。专业设置与建设离不开专业教师,而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应建立高职院校师资资源库,在院校之间实行教师互聘制度。二是校内实训基地的优化与共享。教育资源共享的核心是实训基地共享,构建一系列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特色鲜明、辐射周边、产学研相结合的共享型实训基地是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不够完善的最佳方式。在拟定实训基地共享方案时,应把握“重点建设、共同发展”的原则。由各高职院校重点发展其具有本院特长的实训基地。三是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共享。网络平台是教学资源共享的最佳模式,将区域内各高职院校的校园网有机链接起来,建立区域内的信息资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的效益最大化。
五、民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前身叫湖南戏曲学校,创办于1951年, 60年来,学院为社会输送了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以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高、职业迁移能力强而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这些毕业生大多活跃在省内外舞台和文艺领域;其佼佼者有的已摘取了“芙蓉奖”、“梅花奖”、“文华奖”的桂冠;有的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歌星、影视明星;有的已成为中央或地方电视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有的赴国外发展,声名远播;有的进军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巨子。仅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张也、瞿颖、黄卓、甘萍、吴军、沈伟、周浩、曾媛、颜丹晨、雷佳、王丽达、肖青等从学院毕业后走向全国。值得骄傲的是这群明星大多数都产生在戏剧系。
传统的戏曲教学是口传心授,“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师傅带徒弟的经验证明,这样的传承方法是最为行之有效的。那么,这种教学自然有“抓苗子”“树精英”重点培养的现象和必要。那么差一点的学生,也要传承,还要就业,更要有后续的艺术学习和发展的素质和后劲,这就使我们必须综合思考戏曲人才的培养,走出创新的路子来。从以上谈到的那些我校走出去的明星们身上不难发现,她们是在有扎实的戏曲功底之后,通过再学习,加之不断地舞台实践和艺术创作,才能成就自我,开创出自己的艺术之路的。所以我们培养的戏曲专业的大部分的学生不仅要继承好戏曲传统程式,熟练掌握艺术语言与艺术技巧,还要适当具备其它艺术门类的综合技艺和素养,进行综合、拓展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近年来,我们努力在探寻创新型戏曲人才教育模式,在此把我们的经验和困惑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 专业结构的多样
我们学院不论是以前的湘剧科还是花鼓科,还是升格为艺术职业学院后的戏剧系,都是以湘剧、花鼓为主要专业,但近几年由于受戏曲不景气这种大环境的影响,招生状况不尽人意,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下滑。学院党委慎重考虑了戏剧系需要拓宽专业结构,在做精戏曲专业的同时,还需要拓展其它戏剧专业。于是有了再次萌生开办音乐剧专业的意向。2006年以戏剧系、舞蹈系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作为班底,排演了原创音乐剧《同一个月亮》,获湖南省第二届艺术节“大奖”,同时获得了音乐、舞台美术、化妆、灯光、表演等方面的7个单项奖。2007年7月,作为唯一的一台大戏,入选由教育部、文化部、团中央主办的“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成果展演”,获得“艺术职业教育优秀成果奖”;2008年10月,赴上海参加中国首届校园戏剧节,获得优秀剧目奖。《同一个月亮》带来了较强的社会影响。这样,以该剧目作为契机,为了丰富戏剧系的教学结构,整合教学资源,2008年,在戏剧系申报招收了第一批五年制音乐剧大专班,2009年,又招收了第一批两年制高职音乐剧班。现有音乐剧班五个,近两百多名学生。
此外,2009年起,通过高考我们已经招收了两届共50名戏剧编导学生。现在戏剧系是三大专业,含5个年级、21个子专业班、400多名学员的专业大系。我们确立了“做精戏曲、做大音乐剧、做好编导”的指导思想。
专业结构的丰富极大的整合了我们的教师资源,做到了资源共享,比如:戏剧编导的教师担任了戏曲表演专业的表演课,写实话剧的角色创造讲“由内而外”,舞台上的一切行动都需要真实感受,切忌“做状”,戏曲不同,它的创作过程是“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由外到内”是因为戏曲需要依赖程式塑造人物形象,学生必须通过唱、念、做、打的严格的程式训练,才能进入剧目的学习。学生通过对话剧表演的学习,锻炼了学生自主创造角色的能力,弥补了以往一味讲究戏曲艺术技巧的教学模式。音乐剧专业教师同样承担了戏曲专业的声乐课,舞蹈课等等,这是整合教学资源带来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培养创新型戏曲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
为达到培养创新型戏曲人才这一突破性目标。本着“围绕舞台、造就人才”的宗旨,通过不断的教学经验积累,戏剧系构建了“三位一体一平台”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实践、技能测试、舞台体现“三位”为手段,以综合体现为主体,以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毕业生巡回展演及每年一次的院级汇报演出为平台,多方面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教、学、演”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实施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课堂研讨与现场剖析相结合、仿真模拟与舞台表演相结合以及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戏曲戏剧大赛、湖南省戏剧“芙蓉奖”评比、“十九和弦”全省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奖赛、全国2008艺术新人青少年才艺国际展示等赛事,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获得金奖12个,银奖9个。
此外,我们确立了“课堂+舞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堂”含义有二:一是以知识传授为线索的基础课堂教学,包括文化课教学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二是以技艺训练为线索的专业基训课堂教学。“舞台”指的是舞台艺术实践,是完全不同于两个课堂教学的独特的专业实践教学,着重培养的学生舞台表演能力、演员职业能力、演员创新能力,是课堂所不能替代的。“舞台”外在表现形态的多样化,呈现出了“课堂+试验剧院、课堂+艺术团、课堂+院团、课堂+演艺公司、课堂+企业、专业+剧目(项目)”等多种表现形态,形成了有利于培养高技艺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
老师教、学生学、演员演,戏曲最重要归到舞台上,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演员。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剧目带动教学、以创作深化教学、以展演促进教学、以舞台检验教学”的人才培养特色路子。坚持走“以戏带功、以功促戏、以演带学、以学促演”,突出剧目教学在戏曲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一方面,传承剧目。传承湘剧、花鼓戏的经典传统剧目,使学生大量吸收养分,以每一学期的剧目彩排来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在剧目彩排演出中不断地发掘尖子生,通过系部教师会议,确定“尖子生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创新剧目。这是这几年学院艺术科研创作的历史性跨越。学院看到了戏曲教育日益青黄不接,学院看到了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让戏曲这个龙头专业强大。自2003年开始,以戏剧系的中青年教师和学生为班底,先后排演了新编历史戏湘剧《秦王遣将》,获湖南省首届艺术节剧目金奖及16个单项奖;实验花鼓戏《玩不》参加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获剧目金奖及8个单项奖;2006年排演原创音乐剧《同一个月亮》,获湖南省第二届艺术节“大奖”,同时获得了音乐、舞台美术、化妆、灯光、表演等方面的7个单项奖,2008年获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2009年学院创演的《五十二家别墅》在湖南省首届校园戏剧节上获“特等剧目奖”和11个单项奖,在湖南艺术节上获大奖与12个单项奖,还将参加2010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第二届校园戏剧节。自此,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已经和省级专业院团不相上下,我们的中青年教师已是湖南省戏曲舞台上耀眼的新星,我们培养的学生已经有创造角色的自主意识,是各用人单位中意的人才。我们用小投资达到了大目的,我们的大目的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型戏曲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是否有创新型教师,我们努力建立一支闪耀于舞台与课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我校戏曲专业教师来源类型有三种:
一是引进剧团优秀的中青年演员。我们鼓励教师继续深造,着重培养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目前这部分教师占到20%。
二是高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这部分教师的特点是,学历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经过正规训练,吸收了诸多规范的教学经验,可是,缺乏的是舞台实践经验。我们常说“演员是舞台上滚出来的”,戏曲演员更甚,自己没有演出过的剧目就没有资格进行教学,这是原则。学院近几年不断排演创作剧目,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锻炼的平台,并且学院每两年一次的教师技能考核,涌现了一部分优秀的青年教师。如:青年教师徐耀芳,2003年凭借湘剧《秦王遣将》获得了湖南艺术节金奖,2006年参加“十九和弦”湖南省戏曲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获得“十佳演员”称号,2008年参加中国校园戏剧节,主演音乐剧《同一个月亮》,该剧获得了“优秀剧目奖”,同年又考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艺术硕士;青年教师陈物华,主演《同一个月亮》获得了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表演奖”。这一部分教师是目前师资队伍中急需要培养壮大的,他们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
再就是离退休教师重新返聘,这部分教师的吸收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老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财富,在教学岗位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可以很好的起到“传、帮、带”作用;此其二,老教师所具有的无私奉献精神给青年一代树立了旗帜。我们要在不断挖掘教师潜能的基础上,广泛吸纳人才,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四、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戏曲一贯采用经验教学,一个老师一个方法,不太善于文字总结,教学过程中随意性很强,这也造成了很多剧目、诸多表演程式近乎失传。我们在努力改变这样的观念:每个专业制定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各课程的教学大纲,针对每个专业就教学文件召开专家论证会;每学期初系部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修订各专业的教学大纲;系部有专人负责全系的教学工作,下设专业教研组,对各专业教学起到指导、监督作用,不少于每月一次教研组会议;每位教师必须在期初把课备好,做到课前有准备、课后有小结、期末有总结等等。通过健全一系列管理机制,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弥补教学漏洞,真正做到严谨教学。
另外,我们建立了“人才输出机制”,与市场搭起了桥梁,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渠道。我们常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把“就业岗位需要什么,专业就教授什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纲领。当然,我们不能只浅显的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只针对专业戏曲剧团,从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戏剧系一次性就业率可达96%以上(含再次升学者),是全院就业率最高的,可是真正在专业院团的只占20%左右,但这并不能说明市场不需要戏曲人才,戏曲艺术的高度综合的艺术特性,决定着它的实用性。
随着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针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学院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寻找新的突破口。在人才培养方面秉承“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优先巩固和强化优势学科与专业的同时,学院根据时代要求,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鲜明的提出了“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的理念,及时调整和构建学院专业布局,积极发展社会文化专业,面向市场培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学院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形成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四种人才培养方式:
1、 依托行业,校团共建
依托行业的特点是学院与行业结合,为行业培养人才;剧团成为“婆家”,提供实习实训场所,择优录用毕业生。目前,学院先后与省直七大剧团和长沙市等10多家艺术团直接输送人才。引进了行业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授课,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团共建”表现为专业教学由学院和剧团共同负责,文化教学由学院负责,毕业生除要求自主择业的学生外基本上在剧团就业。学院先后开办了“京剧班”、“湘剧班”、“歌舞班”、“花鼓班”、“木偶皮影班”、“杂技班”、“话剧班”等“校团共建”班级。确定合作紧密型实训基地,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初步确定的重点合作对象为湖南省文化厅直属7个艺术表演团体。每年从这些演艺机构聘请艺术家或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技能课兼职教师,至少派遣2名专业教师到这些基地实践学习,组织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到这些基地专业实践。
2、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引进各大剧团最先进的设施、设备装备系部,用最科学的理论和技能武装老师,用最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教育学生。其次,采用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将产教结合、校团互动贯穿于戏曲人才培养全过程。与湖南省京剧团、湖南省湘剧院、湖南省木偶皮影剧院进行零距离沟通、深层次合作,使戏剧系学生“订单式”培养的比例稳定在40%以上。注重实践基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论证、管理、评估制度,制定基地管理制度,编写实践指导书,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
3、顶岗实习,互利双赢
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学院分别与湖南电广集团、厦门一代佳人演艺公司等十几家社会艺术团体和企业签订了协议,企业为学院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设备;学院为企业培训文艺职工,开展文化服务,学生顶岗直接参与文艺演出、作品生产、文化活动,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并为企业推荐所需求的毕业生就业。
4、自主开发,成立公司
为接通与文化市场的联系,学院在考虑机构设置时,专门设立了艺术实践部,把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就业联系在一起。?对外艺术实践部注册为湖南星河演出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是湖南第二大演出公司。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是由学院控股、全校教职工入股的股份制企业,演出公司从内到外都按照市场的规则运作。成立四年来,架起了一座学院通向文化市场的桥梁,实现了产学的有效结合。
五、面临的困难和待解决的问题
1、地方戏曲的传统的保护
每一个戏曲剧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打有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印记,不同的剧种有着不同的民族、地域特征,从而产生特定的观众欣赏群体。各戏曲剧种的民族和地域特征是相对稳定的,这使得不同剧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程式,这些程式世代相传,并不断精练,构成了这个剧种的独有风格。湖湘历史文化孕育出了湘剧、花鼓等十九个地方剧种,剧种由其独有的程式,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相继离世,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又随之无法复制了。戏曲教学的不断延伸这种传统程式的丢失最终结果可能是这个程式甚至这个剧目从此失传。有数字统计,解放前,湘剧的高、低、昆、乱四种声腔剧目达1155个,现如今,仅剩下50多个。因此,对于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是戏曲教学工作的重点。
2、 教师梯队建设
老教师不断退休,他们往往作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曾经活跃在舞台上的艺术家。由于历史性的原因,他们的艺术实践与创作经历与经验比年轻教师丰富,且有很多是后来人无法企及的和替代的。他们因为退休和年事已高,对他们的艺术发掘、抢救、保护、传承的工作不重视,投入精力、经费不足、缺乏愿意学习继承者现象普遍。年轻教师多为本院校毕业,职称偏低且缺乏教学经验,且创作演出实践经验也很缺乏。作为在教学活动中起中坚力量作用的教师奇缺,带来师资结构上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一些地方著名艺术家,忙于艺术创作或艺术市场的经济效益而很难有精力或兴趣投身到艺术教育中来。往往请这些人来进行讲座或工作坊等形式来进行短期教育、培训、交流,都因繁忙和兴趣原因而很难请到人,给戏曲教育的开展和质量带来大的困难。
3、办学投入不足
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投入不足现象比较普遍,地方戏曲招生难、生存难,就业难。戏曲专业从文化事业角度考虑,应该加大政府文化事业性资金投入,教学设施的改善、教学教具的添置、学术课题的研究等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许多院校没有条件建立相对完善的实训场所,也无法提供必需的设施与设备,许多艺术院团因受体制及演出市场的影响也无法接受学生的实习,对学习传统地方戏曲学生造成实践机会、就业环境的恶化。这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受教育条件与实践创作能力的退化。另外教职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较低也会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心态与教学质量。缺乏专业发展的良好物质条件,造成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
还有,应该建立相关减免学费、特殊专业奖学金制度等,虽然有的地区和院校已有实行,但这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共识。我们还需要继续向政府呼吁,因为免除学费最大的好处是解决生源问题,这样我们才有“出人出戏”的基础。
4、科研滞后
艺术职业院校多属地方院校,因办学模式的单一性而忽略了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其在办学中没有重视及深入研究本土的文化艺术,对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的发掘传承有的缺乏热情与责任感,也没有深入考察当地民众的文化需求,“文化自觉”的使命与淡漠区域文化的问题凸显。没有去积极地调查研究针对一定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事业的特点和变化,与时俱进地就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戏曲专业教师的研究能力一般偏弱,理论研究十分匮乏,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所积累的教学规律、成就与经验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梳理、归纳与研究,使得学院的发展缺乏后劲与支撑,教师的整体素质及职称结构也难以得到较大的改善。他们对待科研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存在:如:“艺术院校的艺术作品就是科研成果”;“重能力轻理论”;不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这种状况急待解决 。
我校自2003年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以来,加强了科研学术研究的力度,鼓励教师多承担课题研究,至2010年,院级课题6个,省级、国家级课题5个,2008年,《花鼓戏声腔》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升级下拨10万元专项资金,2009年,花鼓戏表演又申报了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花鼓戏声腔》又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下拨30万元专项资金。我们用这些专项资金改善了我们的教学设施,创建了花鼓戏声腔实训室,添置了多媒体设备、台毯、教具等,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
镇位于县城北,南距县城11公里,北距市区37公里,西距市35公里,G5高速复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其中:原位于县城西北面,地处山脉北端,系深丘山区,距县城23公里,距市区23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境内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镇共辖2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其中辖区内5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82个农业合作社)。全镇耕地面积40298亩,其中田20250亩,素有“粮仓”美誉。近年来,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9%,预计2021年达到18818元。
二、发展现状
(一)借着“村两委”换届的契机,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一肩挑比例达到92%,平均年龄从52岁下降到45岁,支部书记大专以上学历达到60%。全镇成立村产业合作社25个,均由村“两委”干部领办。
(二)按照一业为主,多业并存,产业竞相发展的思路打造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粮经复合)市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优质粮油、中药材、蚕桑等特色农业园区17个,规划总面积8500亩;新增规模化养猪场16家,预计全年新增存栏1.8万头。全镇形成以石狮、高坝为核心辐射带动双凤片的集体经济产业带,产业带内石狮、高坝等7个村分别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25万元/年;以小桥为核心辐射带动子金片的农旅融合产业带;以明星、多宝为核心辐射带动片的粮经复合示范带;以村为核心的片农旅产业园。全镇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131家,土地流转率达60%,高标准农田达50%,机械化水平达80%。
(三)创建“美丽•宜居乡村”精品村2个,示范村2个,创建村7个,引进项目资金1620万元。开展“四大革命”,全面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5个村整村推进“厕所革命”户厕改造969户。建成公厕7座,整治彩钢棚17万平方米。加强村民自治,加强推进民情恳谈制度,持续开展“五星文明户”“文明庭院”等评选活动,树立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社和谐的农村社会新风尚。加强禁毒平安建设,常态化推进疫情防控,截至目前,全镇未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
三、存在问题
1.农村人才缺乏。根据统计,我镇60岁以上农民高达40%,在家务农青壮年占全镇常住人口比例不到30%,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更是屈指可数。农村人才,特别是拥有专业技能的农村人才,特别缺乏。
2.规划缺乏专业性。现目前我镇的整体性规划均由镇上相关股室干部完成,部分规划内容缺乏专业性和可实施性。另外,有专业人员进行提前设计规划的项目均为散落式单个项目,没有进行全局性规划设计,缺乏连贯性,难以连点成片。
3.基础设施薄弱。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镇整体的基础设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基础设施薄弱的区域仍然存在。例如片和子金片的部分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一方面,场镇排水管网、场镇周边河堤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亟需整治。另一方面,因受2018年“7·11”、2020年“8·16”特大洪灾影响,太平村3社洞儿湾山体滑坡,形成特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直接威胁21户51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顺河村沿河村民住房安全受到威胁,遇雨季存在洪水进户的隐患,急需整治。再一方面,村社道路、塘堰、提灌站、供水站明显不足,辖区供水站覆盖人口不足30%,由于地处丘陵山区,大多数村在干旱季节因水位下降出现季节性缺水。严重制约了群众生产生活及其发展,特别是地势较高的村社如:顺河村、栖云村、柏龙村。
4.项目实施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突况,需要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但往往难以顺利解决,容易造成项目进度缓慢、项目推进突然中断的情况。比如我镇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途中,常遇电线杆、通讯桩挡住道路的情况,需要协调电力部门、电信公司配合施工,将电线杆、通讯桩移走,但因沟通协调问题,常导致暂停施工来等待桩杆移走。
5.农民发展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经过脱贫攻坚的“大踏步”发展后,对当前农村生活十分满意、安于现状,缺乏自主迈向更好生活的斗志,也不愿意配合镇、村的发展规划,导致项目推进中出现矛盾纠纷,影响整体进度。尤其是片经济发展结构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甚至无村集体经济。绝大部分村经济仅仅依靠分红;塘堰、校舍承包出租等,经营性收入少,造血功能严重匮乏。
四、下一步发展举措
1.树立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引导和动员创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务工经商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参加村“两委”选举,切实把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统筹协调水平高的优秀人才选,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增强其凝聚力和执行力。加强农村干部人才建设,稳定基层“三农”工作队伍,还要从经费和制度保障层面着手,适当提高下乡补助标准,以绩效考核为抓手,运用政治激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多种方法,完善乡村人才和基层干部吸纳、使用机制。同时,构建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为乡村干部人才队伍“加油充电”、提升能力搭建平台。
2.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城镇规划相关的专业人才引进,在进行人才招录时,适当提升城镇规划相关专业的人才招录比例,让专业人才发挥专业才能,提升城镇规划专业化水平,同时,不断提升现有土地规划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土地规划专业工作人员知识储备,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会、自我知识补充等方式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其业务能力,做好规划工作。
3、抓实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整治太平村3社洞儿湾山体滑坡项目,顺河村沟渠全长5.8公里疏通;启动栖云村2、3社道路援建项目,继续落实好“一事一议”、“一村一基建”等项目,全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满意度。继续做好垃圾日产日清、河(湖)长制工作、厕所革命、彩钢棚整治工作,加强安全饮水工程与道路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关键词:五年制幼儿师专;语文学科课程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36-03
作者简介:康伯春(1973-),男,河南封丘人,讲师,从事语文教育与研究。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提出:“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于是,各省五年制幼师大专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设置。然而,五年制幼师大专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各学科都缺少相应的教学大纲。语文学科也不例外,相当一部分学校都是把三年制中专幼师的语文课程设置加上大学语文,就形成了五年制幼师大专的语文课程设置。还有一些五年制幼师大专从自己的语文教学师资力量出发来规划语文学科的教学大纲。五年制幼师大专语文学科教学大纲的缺乏,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幼师高校之间、相同幼师高校的不同语文教师之间在语文学科授课的内容、范围、深度的把握上“各自为政”,很难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容、范围、深度等方面做到相对统一,甚至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完全依靠语文教师的个人喜好来随意选择。
针对五年制幼师大专转型期面临的问题,除呼吁政府提供相关政策调整、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建设,面对实际,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课程设置是解决众多问题的关键和易控的环节,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改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解决课程设置问题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五年一贯制幼师专科走出困境的一剂良药。
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主要包括学科与职业分析、培养目标与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科目设置与学时安排等。此体系应该充分体现以语言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语言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培养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有一定语言教育专长的学前教育大学专科水平的幼儿教师。
一、学科与职业的分析
幼师语文学科是一个职业工具学科,它在培养五年制幼儿教师整体工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幼师语文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其一,工具性。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学生初中毕业,转入幼专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需要具有比初中高一层次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才能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其二,专业性。五年制幼师所开设的语文科目,有各自的学习体系。作为幼师专业主要学科的语文学科,能够而且必须吸收一些适应幼师专业需要的能力训练点。同时,在儿童文学教学与口语教学中更要突出其专业的性质,紧密结合专业需要来强化训练。其三,思想性。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具有传递思想感情的功能。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决定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比直接的教育更具渗透性。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师德高尚、充满爱心的幼儿教师。其四,发展性。幼儿园新纲要提倡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新型教学,而语文学科所培养的学会学习的能力,对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和各个学段、各个专业以及各个课程应具体达到的教育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总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确立过程,实质上是建立在需求评估基础上的价值判断过程。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应该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听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口语、语言教育能力和一定的幼儿文学创编能力。这就需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最终培养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有一定语言教育专长的学前教育大学专科水平的幼儿教师。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的教学,必须使学生努力达到以下要求:其一,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渊博的传统经典蒙学教育文化知识,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语言实践能力。其二,具有系统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其三,具有基本的幼儿语言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以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四,具有正确的文艺观、语言教育观,并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处理语言文字材料和文学作品的能力。其五,具备从事写作、编辑、交谈等工作的能力。针对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语文教学内容应保持基础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平衡,以弥补现行教材中所出现的体系缺陷,进一步完善和扩充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课程体系。
三、明确语文课程体系的内容构成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当地经济 共赢 校企合作
一、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
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涉外职业院校。目前学院与国内外274家重点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67家用工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近年来,学院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建立办学咨询委员会、签订协议书和设定合作项目机制,大胆探索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受到上级领导和兄弟院校的高度关注。
(一)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实践就业处
我院依托投资主体――河南吉星对外劳务合作有限公司,并通过公司董事会与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等有紧密联系的国外企业建立联系,聘请友好组合、大山组合等厂长经理,部门学生家长与我省职教专家为成员,成立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每年八月份召开一次会议,对学校每一个阶段的办学情况进行总结与会诊,探讨学院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改革方向、内容以及探讨深化校企联合办学的有关事宜。
(二)与相关校企合作企业签订协议书
校企联合办学需要一定的制度约束和规范,我院结合学院实际,坚持自愿、慎重、灵活和择优的原则与国内31家,国外243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形成校企合作关系。
(三)设定合作项目,产教结合、产教互动
学院择优选择本院优势学科机械制造专业与日本企业设定合作项目。2011年10月21日,我们学院派出三位老师到日本中电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品质部长和车间主任职务。他们长期蹲下来,与企业干部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研究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研究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发展趋势,在实践中他们发现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不高,常有30%左右的产品需要返修。于是他们通过研究,改进了关键部件的生产工艺,改革了装配流程,结果使产品的返修率降低到3%左右,每年可为企业节省300万元资金。在教师下企业挂职的同时,我们有计划地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优秀职工来校给学生上课。2012年,学院有两批教师到日本企业挂职锻炼。另外,50名企业员工到学院接受继续教育。
学校教师下企业挂职,企业职工进课堂讲课,从而形成教人才交流特色。这是校企联合办学中,实现校企双赢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做法。
(四)订单式培训
目前,我院与274家国内外用工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定向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1年,学院开设“大三班”“友好班”“若叶班”,为日本大三、友好、若叶组合培养技术人员。同时,开设了韩国就业班,学生通过韩语考试可赴韩国就业1~5年。
(五)设置实践教学科目,深化校企合作基础
成立了全国大专院校里独一无二的处室――实践就业处,在负责学生就业的同时,专门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各环节。确立了“大力支持周末的各种实践活动,确保暑期社会实践全院参与,鼓励寒假参与社会实践,抓好校内外顶岗实习,提供国际就业的平台”的方针政策。
二、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规划
(一)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来把控学生的实习实践,如将学年的实践:课堂实习、周六日实习、寒暑假实习、毕业实践定位为必修课,并纳入学分(每学年4学分)的考评,来保障学生实践的开展;前期规划:制定好每阶段的实践方案;动员学生:开展动员大会,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同时发动学生自己寻找实践的地点;联系实践点:学院层面联系相应的企业及公司实践点;学生利用身边资源来寻找实践点。学生实践点的确认:结合学院提供及学生自行寻找的来确定学生实践点;实践的指导:制作相应的实践要点、注意事项、安全防范措施;阶段实践总结:总结优点,发现不足并确定实践中做得不好的20%学生为实践待提高学生;实践提高:抓住实践中20%实践待提高学生,制定实践待提高转化方案,综合利用所有资源来分阶段提高这20%的学生,确保实践工作的深入及有效全面开展。
同时,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体系,实践就业处的教师主要负责学院学生实践的大方向,各系部主任分别负责本系学生实践情况,并承担起20%实践待提高学生转化的主要任务。体系内人员将共同建设学院实习基地。
(二)周六日实践
周末社会实践,以开展“投入社会实践,领悟涉外文化”活动为契机,对学生周末社会实践每月定期统计,对反映的实践时间、参与度及实践形式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找出相应的对策,从辅导员到系主任一同对实践待提高学生进行引导。
在学院的努力下,学生对于各种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在平时周末双休日,学生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的项目和社会上的各种实践活动之中,并且部分学生自行开展各种创业小实践,如奶茶店、特色饭馆等,参与率达到80%以上。周末学生社会实践,原则上是动员学生自己找。
(三)寒暑假实践
寒假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时间在1个月以上的人数占学院总人数1/3以上。本着自愿的原则,学院先统计有意向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然后进行整体上的安排,最终确保寒假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
暑假社会实践,在前期进行引导社会实践的引导、中期通过和实践点和学生保持联系进行全程监控,后期开展总结活动的方式来进行,确保学生按质按量地完成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最少做满2个月,并上交8篇实践周记及开学返校后的1份暑期社会实践统计表。
2012年暑期有97%的同学都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或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知名企事业单位工作,或在家乡的小企业里打工,或奔赴父母工作所在单位和他们一起打工,或在自家开的门市商店里帮忙。实践学生比较集中的有:去学院组织的苏州新亚电通电子厂,从开始的48人到坚持到最后的29人,主要从事流水线工作;有学生通过上海恒道信中介公司找到的苏州华硕电子厂,一共进厂12人,主要是从事流水线生产。还有自己寻找的:服装厂从事服装加工、化妆品店做管理和销售、建筑工地上做质检、测量和施工等。还有做仓库管理员、保安、网管,餐饮店做服务员等。
这些实践之中,到电子厂的学生收入较高,基本上月均2000元以上,其他行业的基本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还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无工资或少数的几百元。在时间上基本在2个月左右,少数暑期工作将近3个月。
通过今年暑期社会实践,学生深刻体会到我院特色思想教育的魅力,真正地让大家知道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把社会当作一面镜子,把我院特色思想教育当做翅膀,找到好的方法,改变和成就自己。另外,对专业知识、社会经验、创业启发、管理经验等均有较大收获。对于我院的教学工作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的有效应用,同时也让学院知道了教什么,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及方向。对于实践所在企业来说,也知道了哪里有好学生,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进一步加强我院与实践点的联系。
(四)毕业生国际就业市场
学院依托主办方河南吉星公司20多年来建立的国际就业合作关系,并与国内10余家国际劳务派遣公司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使学院教学内容、毕业生出国就业实现无缝对接,还与中部六省唯一的赴韩就业窗口――河南新县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毕业生韩语考试合格,就能参加韩国企业选拔到韩国就业。截至目前,河南吉星公司已向韩国、日本、新加坡等20多家中小企业派遣1.8万多名毕业生,为信阳市内县区累计创外汇50多亿美元。国际就业不仅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高薪就业的机会,同时为他们锻炼技能、开阔视野、学习经验提供了良好机遇。
我院的实践教学工作,在“干中学,学后干”以及“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工作理念下,锻炼了学生自我推销能力、计划能力、执行能力、合作能力、克难能力等,提升了学院学生的素质,有力地推动了我院的校企合作办学,为我院学生今后的成功创业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实现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县经济的共赢
(一)校企合作对学院发展的意义
1.让学院的特色素质教育在企业实际运用中得到巩固与提升。我院的素质教育:诚信、主动、助人、改进等理念都是基于现代与社会所需的高素质要求所提炼出的,学生因为涉世不深,不能很好地体会每周一次的思想教育课的重要性,通过在企业中的锻炼,可随时体会到这些理念的现实性。所以通过校企合作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院的素质教育。
2.深化学院技能教育。只有校企合作,才能走上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仅能够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问题,还能解决速度问题。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下的职业院校都拥有校内实训条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使用这种培养方法,与传统的师带徒和企办校制度相比,效率更高
3.推动学院的创业教育。创业若想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有新意的创业切入点。若学生平时只待在学校,很少与社会沟通的话,则不能够发现生活及工作中有哪些地方有需要。只有通过多见、多做、多想,才能发现这些需要,找到好的创业切入点,为今后创业的顺利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提升了学生以后的就业能力。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
校企合作可以将我院的四大特色串联起来,起到一个相辅相成的作用,为我院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高职院校林立的时代,只有展现并做强做大自身的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学院才有持续、长久发展的生命力。这种特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这种特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满意、学院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二)校企合作对新县经济的推进
1.提升了当地企业员工的素质。在开展国际职业教育过程中,学院始终将综合素质培养放在教育首位。在对合作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时,一是注重培养思想素质。培训中从礼貌、卫生、性格、纪律、学习五个方面对进行量化考核,制定了严格的缺点自我检查和转化措施,每日考核纠正,指定专人帮教;组织召开民主测评会,相互检查问题,督促形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将行为规范谱写成《行为规范歌》等歌曲,每日练唱,入心入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心中牢固树立了适应市场竞争的价值观并作为行动的指南。教育员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传授与客户打交道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团队合作,学会为了大目标的成功而忍耐和放弃,在行动上按照客户的要求和标准100%地搞好服务,让客户满意直至感动。
2.吸引外地企业到新县来投资办厂。通过学院校企合作,让国内外企业认可学院的素质教育,在到学院进行洽谈合作之际,认识新县、从而对新县的环境感兴趣,进一步对新县感兴趣。截至目前,已有许多外资企业到新县当地进行投资,如游围孜农场的建设,新林玉露茶等。这些厂子或产业的建设,拓宽了新县当地人就业的渠道,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为新县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新县总共还不到40万人,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地或国外就业,人力资源短缺,新县的各企业对于临时的且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人力缺口较大,想要及时找到相应的人员是很难的,节假日及企业经营的高峰期尤为突出。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在与学院合作的对口企业进行锻炼之后,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为新县农业、商务、建筑、焊接、服装、汽车、餐饮等行业的公司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资源保障,降低了公司的用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