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

时间:2022-05-15 10:2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课程

第1篇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和教学的研究,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前苏联体育教学思想的束缚。其特点是把学校体育、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等这些不同范畴、不同层次的问题混为一谈。例如在目前许多公文和教科书中,只谈教学内容而不谈课程,以教学内容来替代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从目前的体育评估情况看,很多学校只有“体育教学大纲”,以“体育教学大纲”代替了“体育课程计划”、“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等系统的管理文件。由于这方面认识上的缺陷,已成为当前制约学校体育课程深层次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为此,本文根据现代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基本观点,对学校体育课程与体育教的关系进行全面的论述。

1、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概念

1.1、课程的历史变革与众家之观点

关于“体育课程”这一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是什么是“体育课程”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为了探明这一问题,理清体育课程的来龙去脉,首先看看教育理论界对课程概念的种种说法。纵观教育史料,“课程”这一术语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在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中。“教护课程,必君子之,乃依法制也”。之后南宋朱熹的《朱子全书,论学》之中也我国教学论的观点认为,“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教育学观点认为,“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论的观点认为,“课程的本质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或组成的用于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这种观点包含了教育的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我国的教育学家胡德海认为:“课程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为一种载体而把作为观念形态的教学内容规范化、程序化和具体化。”这一观点概括明了,为我们探讨体育课程的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倾向于这一观点。从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点看,探讨课程概念定义的前提要求是,课程的内涵必须大于教学,而小于学校教育,并且正确地认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课程应该规定教育者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经历哪一学段达到何种程度。

1.2、什么是体育课程

根据以上教育理论界对课程概念的研究成果和对课程概念定义的基本要求,以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程的范畴为认识对象,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可由学生选择的,被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基本素质、能力、体质健康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它的特点是具有计划性和方案性,它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锻炼形式提供方案。从课程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它属于狭义的体育课程和教学的本质关系以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点,针对目前我国体育课程的表现形式和本体功能特点,体育课程的本质是向学生传承人类优秀的体育文化。体育课程的各成分、内容和要素,在符合体育教学规律和原则前提下,通过科学的实施,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体育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所产生的作用就是体育课程的本质。这是体育课程本质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本质特点。什么是体育教学的本质?从现行的体育教学形态特征和功能特点出发,经研究认为,体育教学的本质是指体育教学内容要素经过科学的优化组合,在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要求下,通过师生双方互动的教与学活动过程,学生获得一定体育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方法和原理,为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形成一定的体育思想、行为和意识等方面产生的特定作用,并达到特定的、明确和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就是体育教学的本质。体育课程的本质则说明对学生的主体发展,从总体上产生什么样作用的宏观问题。而体育教学的本质则说明对学生产生哪些具体的作用,并要求达到哪些具体特定目标的微观问题。

2、体育潜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体育潜在课程是近几年来体育教学领域普遍所关注的问题。体育潜在课程是渗透在体育正式课程和教学活动过程、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这些问题即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也是体育课程和体育课堂教学研究的新课题。体育潜在课程也属课程的范畴,但它是非正式课程,所以在课程的编制中它没有正式的内容,只是在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中以要求的形式提出的。如思想、道德、行为、品质、情感、意识和精神等方面的要求。这种要求在特定的、具体的体育教学中被列为一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象特点和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社会人文素质诸方面逐渐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潜在课程与显课程的功能来看,两者相互弥补,相互促进,通过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体育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这就是潜在课程的正向功能。潜在课程也有负向功能,一般是由于受外部因素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这些因素与教师原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一致时,潜在课程因素与显课程因素相互间会产生矛盾或制约作用,甚至会产生不良的结果。所以,现代体育教学中,对潜在课程因素进行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有效地增大它的正向功能,缩和排除负向功能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体育教学是对课程具体实施的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潜在课程的基本要求,根据特定的教材、学生和教学环境等特点,通过一定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启发、教育和培养学生,积极地挖掘和增大潜在课程因素的正向功能,提高体育教学效率、质量和水平。这方面的内容包括:提高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水准、不同课程内容的兴趣程度、认识程度、身心的投入程度、身心的体验程度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互帮互学的行为品质、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积极主动学习和锻炼的思想行为意识、以健康的心态对成功与失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身健康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辩证关系。这些功能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合一起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时某些潜在课程因素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时,学生很可能会出现抵触情绪甚至消极对抗的行为方式,这时要求教师即时进行启发、诱导、教育学生,化解和消除心理上的障碍,稳定思想和情绪,使他们全身心尽快投入到教学之中。从潜在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现代体育教学中,潜在课程的因素与体育教学目标相一致时,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兴趣浓、积极性高、主动参与的意识强、师生关系和谐、身心投入的程度高等。反之则低。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科学的设计、组织和运用好潜在课程因素,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自然和社会双重性教育的目的,才能充分发挥出体育教学的综合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目标。

3、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体育课程范围基础上进行直接具体的教学活动。就教师的教学工作而言,在确定单元目标、设计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计划时,必须以课程标准(俗称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必须在已规定的体育课程范围进行,不得随意主结论(1)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探讨,对学校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概念,相互间的辩证关系,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对我们在“十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改革,科学地构建符合我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目标要求的学校体育

课程和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2)通过研究认为,体育课程设计是总体方案和计划。体育课程设计的好坏受决策者和设计者们的体育课程思想和认识水平的制约。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学起到规范指导作用,体育教学是具体的落实课程目标的实践活动;科学有效的体育课程设计,是取得良好体育教学结果的必要前提。体育课程教育能否取得良好的预期结果,最终还要靠教师对有关教学要素的组合和调控能力,即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的创造性艺术水平等。(3)通过研究初步认为,体育课程就像是对学生实施身体教育工程的方案,体育教学是对这项工程实施的具体过程。虽然两者不属于同一层次的两个问题,但是两者客观的存在着内在必然联系。因此,要搞好体育教学,首先要做好体育课程设计,良好的体育课程设计,必须靠科学的体育教学过程来完成。这就是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区别,相互制约对立而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2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观念转变;良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55-01

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界论及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培训和学习,使笔者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教育观点是该课的先导

1.1指导思想的转变。由注重"三基"向重视健康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注重"三基",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2体育意识的转变。由阶段体育的意识向终身体育的意识转变。学校体育不再是学生在校期间体力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入门期和打基础的阶段,而不是终身体育的特点。乐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体育教学中应使学生自愿自主地参加适合于自己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态度和习惯。

1.3素质教育观的体现。由"应试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观。首先,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以往的体育课以体育知识为中心组织体育教学内容,强化知识的系统化、运动技能和正规化,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新课程标准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其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使每个学生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2.转变教育观点是体育课的先导

2.1指导思想的转变。由注重"三基"向健康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注重"三基",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2体育意识的转变。由阶段体育的意识向终身体育的意识转变。学校体育不再是学生在校期间体力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入门期和打基础的阶段,而不是终身体育的特点。乐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体育教学中应使学生自愿自主地参加适合于自己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养成终身体育态度和习惯。

2.3素质教育观的体现。由"应试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新课程标准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在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第3篇

摘 要 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学校体育研究的中心,通过对体育课程与教学科研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概念、进程、反思、对比、改革现状与措施、改革的建议,为研究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 改革

一、前言

体育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形式和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现代体育课程自形成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和体育的发展,都对体育课程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体育教学共由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基本因素组成。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因素,也是最活跃因素。教师是体育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把握教学方向的责任者。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中的主导因素,也是内在的掌控因素。教学目标是教师掌控体育教学的依据,没有目标也就没有了体育教学。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学中的时间和流程因素,不同的教学时间主要表现为“单元规模”的问题、不同的流程主要体现为“教学模式”的问题,流程、时间和以及它们与效果的最优化就是“教学设计”的问题。没有体育教学过程就不能完成体育课程的设计,没有了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也就没有了时间和程序上的支撑。因此,体育过程是教学的中心因素。教学环境就会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教学方法也是体育教学一个重要的基本因素,审查与目标、教师与学生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掌心情况所选择的有效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其中包含为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各种信息及其传递方式。

2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进程

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是一步一步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

2.1到癸卯学制

到癸卯学制颁布前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普通学校。

2.2《癸卯学制》时期

《癸卯学制》时期的体育课程与教学特点(1903~1911年)。1903年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实施,即《癸卯学制》。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由政府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第一个学制,在这个学制中对“体操科”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2.3“壬子癸丑学制”时期

“壬子癸丑学制”时期体育课程与教学(1912~1919年)在《中学校课程标准》等法令中对中学校各学年体操教授程度、每周课时数作出了一些规定。这个时期课程与教学的特点是从体操要旨、体操课程目标、体操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材教法,照搬日本的模式[1]。

2.4“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前后的体育课程(1919~1926年)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这次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是学校教育从原来的模仿、照搬日本,转为仿效美国,成为我国近代体育课程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5统治时期的体育课程与教学特点

(1927~1949年)1928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整顿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其中有关体育课程标准的变化是在中学以上实行军事训练。

2.6建国与改革开放后时期

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文献[2]进行分析,发现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论文逐年上升,近十年来发展更为迅速,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相对滞后,呈现出盲目借鉴国外课程理论的倾向,研究方法单一、论证过程随意、实证研究相对薄弱,研究成果重复性较多,研究的深度、广度不足。

3现阶段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反思

2004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3],又一次让我们感到了震惊和不安。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十余年呈下降趋势,青少年学生体质的“硬件”水平即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盘、柔韧及肺活量等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的检出率继续上升;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2006年体质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由此思考体育课程与教学。一是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二是体育教学要重视运动技能教学;三是教学中要保证适宜的运动负荷;四是体育教学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五是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是体育教学要注重实效性[4]。2010年对全国高中生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表明我国高中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监测表明连续近二十五年呈持续下降趋势[5]。调查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6]一般都设有普通课、基础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纵观整个监测,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量不足和饮食健康问题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但体育课程与教学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现阶段的体育教育改革也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主要是对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理解存在偏差“尊师重教”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研究过程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历来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7],现在有的体育教师却把“确立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认为体育课程标准下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学习,忽视甚至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快乐体育”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所获得的成功体验的快乐。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出现对日本的快乐体育的实验教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有理解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脱离了我国体育教学的实际。关于“快乐体育”的理解存在偏差[8]。在摒弃传统体育课的沉闷乏味之后,“快乐体育”模式一时间受到体育教师们的青睐。然而,它只是一种通过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育思想,而不是方法;其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把体育课堂学习当成一笑了之的活动是错误的。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个广大而深远的课题,美国著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教授所说,“使学生成为有运动能力的、有运动素养的和热情的运动参与者”。这需要通过多重目标来实现。通过这三个递进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我国高校的“三自主教学”教学法是在体育教改过程中又一个课题,它是学生在上课时间、教师、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自主选择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9]。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可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运动水平等自主选择上课内容、上课教师、上课时间,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精神。那么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是否可以模仿或采用“三自主教学”模式,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研究的一个启示。终身体育、技能学习、发展体能成为高校推崇的目标[10],体育教学在内容、手段、方式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形成,大多数高校实现了网上选课,为进一步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受到资金和师资等方面的影响,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

4国外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在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后[11],以理性为核心、以张扬理性精神为标志的现代性就遭到了猛烈批判。后现代的兴起正是对现代性在给西方带来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性的禁锢、对个性的压抑以及对生活环境的破坏等问题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反应。

1999年在日本颁布了日本中小学保健体育教学大纲[12],其中小学叫体育课程,初中和高中叫保健体育课,并且具体规定了课程教学目标、各学段教学目标、各学段的主要内容、教学指导计划的制订与内容的安排等。身心一体是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保健体育课分为保健和体育课两部分,两者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保健课每学年都会开设,日本的中学体育是三年制,保健体育课每学年安排90个课时,3年共有270个课时,其中体育课为222课时,保健课为48课时。体育课每学年是必修课程。而在美国,美国的中小学最重要的是SPARK课程[13],它是该研究团队从当时已经比较普遍的学生肥胖问题入手,提出通过运动、玩耍和积极休息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水平,而这个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就是SPARK,(即儿童运动、游戏和娱乐活动)体育课程。

5建议

建议在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中,规定哪些是必修内容,必修到什么程度,甚至哪一年需要必修什么内容。这样做有利于对全国体育课程开展的检查与测量,可以为下一步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依据。建议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设置应存在三个递进的层次,基础层次目标是技能学习和发展体能,中级层次目标是运动参与、娱乐、运动健身、利用运动进行社会交往,高级层次目标是运动欣赏、运动文化。建议在评价目的、评价重点及学生成绩评定的内容、标准和形式上进行新的变化和改革。建议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多元教学目标以及倡导体育人文精神。重视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学习。不要把体育仅仅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看待,重视其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

6参考资料:

[1]邓凤莲,杨辉.国近代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沿革回望[J]教学与管理.2008.9.20:64-65。

[2]赵利,田雨普.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9(9)97-100。

[3]邓伟锋.由学生体质持续下降思考体育课程与教学[J]江苏教育,2007,7-8,146-147。

[4]史卫东,宋广侠.由学生体质持续下降思考体育课程与教学[J]Value Engineering.2008.253-254。

[5]文/姜文平.由高中生体质持续下降思考高中体育课程与教学[J]观察思考,2011.5:53。

[6]李怀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1):29-31。

[7]范晓军,靳铁柱,山林林.对目前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反思[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5:61-62。

[8]孙小青.对目前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反思[J].科技信息,2008.31:279。

[9]郭德法,张靓.探究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完善与发展[J]安徽文学.2008.5:247-249。

[10]高航,高嵘,王建华。北京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112-115。

[11]卜亚良.重视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的实践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2.2(14):98。

[12]张志成..后现代体育课程与教学观之反思[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8:139-140。

第4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 社会体育 发展趋势 课程体系

社会体育亦称“大众体育”、“群众体育”,是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对应的概念,是人们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我国在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社会体育思想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但就其发展而言,我国的社会体育仍然落后于西方国家。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环节,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关键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其效果远不止于教育层面,更延伸于社会体育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及理念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来看,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与社会体育的衔接,不能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构建适应社会体育的高校体育课程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体育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社会体育不同于学校体育,其更贴近生活,运动者的主动性更强。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逐渐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多样化趋势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作为文化需求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体育内容日趋多样化。除了一些传统的体育锻炼项目,各种类型的健身操、现代舞、网球、游泳、滑冰、登山、滑雪、高尔夫等运动逐渐进入大众生活,使很多专业型的体育运动成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活化趋势

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可激发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能营造出生气勃勃的社会文化氛围。生活质量越高的家庭和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就越强烈。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体育已逐渐呈现出它的多种功能和属性,生活化、时尚化的体育运动逐渐伴随人们走入家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娱乐化趋势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单纯的高强度体育运动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忙碌的都市人。于是,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应运而生,它集运动性、娱乐性于一身,使人们在运动中摆脱重压,在娱乐中调节情绪,成为业余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终身化趋势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工作方式的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工种从业者严重缺乏运动。长此以往,因机体缺乏运动导致的各类职业病,如颈椎病、腰椎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病人群日趋年轻化。随着问题的出现,人们的疾病预防意识普遍开始增强,终身化的体育锻炼,防治文明病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不利于与社会体育接轨

近年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武术、太极拳、健美操、游泳、滑冰等新增课程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但从目前整体状况来看这些新增课程所占比例仍然较低,传统的教学内容仍占主导地位,且新增课程主要以选修课形式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不利于体现体育课程的趣味性,更不利于社会体育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不够先进,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课程因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区别于文化类课程。故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有许多创新空间。但就我国目前教学改革进程来看,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仍未摆脱传统的灌输式,课堂讲授法和演示法仍然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性没有改变,授课过程缺少师生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社会体育终身化趋势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严重抑制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考核方式不够科学,无法体现教学效果

考核是课程效果评价的主要途径,科学的考核过程是检验教学成果最为重要的环节。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在考核评价体系上没有明显进步,以规定任务的完成作为检验学生成绩的标准仍然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提高幅度和专项能力,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真正体现教学效果。

三、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建议

通过对社会体育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结合我国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准确定位课程性质

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的意义不在于课程本身,而在于其在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因此,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为基础来定位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才能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前所述,社会体育的本质是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定位也应以此为主要目标,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完善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身体素质储备。具体来说,高校体育课程的任务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通过课内外的活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为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应职应岗能力和今后生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二)合理规划课程体系

体育课程设置应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立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校优势,建立有特色、有个性、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模式。要丰富基础课程的内容,创新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增加保健类课程。体育课程是所有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在学生进入大学时大多已掌握了一定的传统体育项目知识,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基础内容的重复,从而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另外,应当通过充分的调研活动掌握学生对某类课程的兴趣度,从而不断调整基础课程。针对个别体能较弱或因患有疾病无法参与正常体育课程的学生要建立专门的保健课程班,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有针对性的组织康复、保健体育教学,教育学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增强体质、早日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社会体育更多的是以个人为主导的体育运动。由于目前家庭教育意识的提高,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掌握了一定程度的体育专项运动技能,如街舞、武术、健美操、国标舞等等。而高校体育教学忽略学生的特长,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灌输式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与社会体育的衔接均不适应。因此,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体育锻炼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学生充当教师的环节,使有某方面体育特长的学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临时充当一定课时的体育教师,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四)不断完善考核体系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与体育课程最终考核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体育锻炼,达到体育课程的真正目的。同时,要以鼓励学生专项特长的发展为目标,将专项特长作为加分项目,结合学生的出勤和课堂表现等最终确定总成绩。

总而言之,大学体育课程要以服务社会体育,服务终身体育理念为宗旨,从课程设置、目标定位等方面充分考虑社会体育的需要,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学忠.试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体育科学,2003(5)

[2]栾丽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高等教育研究,2005(4)

[3]钟振新.试论构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周学荣,谭明义.高校体育大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

第5篇

随着学生生命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如学生自杀事件,再者学生心理疾病事件,充分暴露了我国教育忽视生命教育的缺陷和不足。由此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倡导将生命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便填补生命教育的空缺。而体育课程与生命健康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由此具备了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的基础。

1 生命教育与体育课程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秉持关爱生命、欣赏生命和敬畏生命的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思考生命,以便对于生命价值形成比较正向的认识,这才是生命教育的归宿所在。

生命教育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引导,而体育课程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析生命教育与体育课程之间的关系:其一,从体育课程的本质来讲,体育是从生活实践发展而来,其在原始早期隶属于生活实践活动范畴和文化娱乐范畴,并且在人类身体素质发展,人格独立等方面的发挥着重要作用。简单来讲,体育本质上是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其二,从教学目的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倡导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程度,而体育课程也是关注生命健康问题,两者之间在目的上是一致的。

2 现阶段体育课程生命教育缺乏的原因

通过对于多所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现阶段体育课程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很少,往往成为体育教师教学的盲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

2.1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因素

生命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去,需要具备健康的体育教学环境,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环境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能够科学合理的开展的话,势必成为阻碍生命教育融入的瓶颈。体育课程目标设定程序化倾向严重,教学流程过于计较大纲要求,教学设备体系固化现象明显,由此形成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使得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接收生命教育,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2.2教师体育教学观念因素

在将生命教育纳入到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如果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本质,忽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片面的将注意力放在体育技能锻炼上,以严格的课堂纪律去开展课程,自然使得生命教育在体育课堂上无立锥之地。从本质上来讲,这就是教师对于体育课程本质认识不清,对于体育课程与生命教育关系理解不透彻的具体表现。

2.3教师体育教学能力因素

即使教师能够认识到体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这比较是体育教育的新途径,在缺乏经验的基础上去进行尝试,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现阶段很多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实际教学经验相对有限,生命教育评价体系不全,往往很难将其付诸实施,这也成为目前体育课程生命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4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因素

对于体育课程进行评价而形成的体系,可以对于学生体育教学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和评定,这也关系到生命教育方面的内容。现阶段,在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没有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对于不同学生也没有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去对待,由此没能形成统一的全面的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由此给予生命教育的融入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3 生命教育理念融入体育课程体系的策略

综合上述对于现阶段体育课程缺乏生命教育问题的分析,我们看到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体系中的必要性以及紧迫性。对此,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去采取措施,以便改变目前生命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缺失状态。

3.1树立生命教育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思维

意识反作用于实践,要想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体系中去,就要从生命教育观念树立,传统体育教学思维摒弃的角度入手。简单来讲,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强化生命教育教育和宣传,在全校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使得其成为开展体育课程的良好环境;其二,构建生命教育体育课程教学经验平台,让教师参与进去,积极分享和学习教学技巧,以便更好的将生命教育理念运用到体育课程中去;其三,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开设大量的具备实践性的体育项目,以不断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使得体育课程朝着有利于生命教育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3.2改变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生命教育体系

针对于现阶段体育教学模式固化的问题,我们需要做到如下几方面工作:其一,组建专家小组,以生命教育理念为引导,改善和调整现阶段体育课程体系,如课程内容,课程比重等,为更好地将两者融合起来奠定夯实的制度基础;其二,正确理解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个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倡导在生命教育方面进行尝试,以构建生命教育体系;其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在生命教育方面进行尝试,以不断的积累经验教训,为生命教育体系的融入打下方式的基础。

3.3提高体育教师能力,打造专业教育团队

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去,教师能力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不断提高体育教师能力,打造专业化教育团队显得尤为重要。此时体育教师不仅仅需要对于生命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其在此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保证体育课程的质量。首先,把握教师招聘和选拨,将生命教育意义的考核纳入其中,以此作为竞聘岗位的重要条件;其次,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体育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的能力;最后,给予体育教师优越的工作待遇,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其在生命教育方面进行各种尝试。

3.4健全课程评价体系,营造积极教育氛围

针对于目前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应该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善:其一,积极将生命教育指标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中去,以学生评价教师,教师综合评价的方式去考核学生以及教师的体育教学质量,并且将其纳入到学生的成绩体系和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去,以此去激励其更好地参与到生命教育体育课程体系的积极性;其二,秉持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对于不适合的评价指标应该及时地进行修整,以保证课程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及营造更好的教育氛围。

第6篇

摘 要 体育游戏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也是一种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教育手段,被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所应用,也是许多学生较为喜欢的运动类型。

关键词 体育课程 游戏 调查分析

中学体育课要做到快乐教学,游戏教学是其中一项。体育游戏作为学校体育的手段,是一项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一些具有多种锻炼价值的内容,如中长跑、投掷、身体素质练习等都比较枯燥、艰苦,还有一些项目对体能要求较高,使学生自学习过程中难以体会到成功体育的乐趣如何帮助学生明确游戏目的,学会体育练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性地进行练习,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一、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运用

体育游戏广泛运用于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见体育游戏是进行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它对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其活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游戏能过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平直和作风,又能利用游戏的特点和作用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体育游戏在基本部分的运用,把游戏运用到技术教学中,利用游戏性的练习来巩固动作技能。游戏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将技术游戏化,调动学生的兴趣。这其中要注意运用时机,学习技术初期尽量少用或不用,到掌握了要领,技术定型后可大量采用,以防牵涉抑制的不良影响。

二、影响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课中运用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因素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今体育教师队伍别是中小学教师,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占整个教师队伍的25%-35%,他们在体育课的框架结构以及体育课游戏的内容安排及组织上和中青年体育教师相比显得有些滞后,他们很少重视体育游戏的开展,依然是学什么练什么,体育游戏可有可无,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体育游戏的作用,很显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今天。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手法,老旧的教育模式已远远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它既不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又不能缔造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想空间。

(二)体育游戏教学内容对体育课的影响

体育游戏除了那些外显、直接的教育作用之外,还存在着内隐的、间接的教育机制――社会的弊端暗示机制。它对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这个体系并给予正确的导向。初中正是青少年成长的良好时间,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人生观思想观正处于不断的形成和变化中,渴望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对于一些传统的事物会比较容易产生排斥感,认为是老套,陈旧。而对于一些新鲜事物会感到好奇,甚至盲目崇拜。这就需要引起我们学校和教师的关注,运用正确合适的方法加以引导,使学生取其精华。

因此,随着体育游戏的完善与发展,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研究深入到将其运用到科的基本部分和身体素质练习中,会有更不错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运用不能再停留在原来的阶段,要尝试将体育游戏运用于基本部分和身体素质练习中。并且已有专家研究出了专项体育游戏。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因素,应不断探索新形势的体育游戏,使体育课充满活力。

(三)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隐藏着的安全问题

体育游戏具有激烈的竞争性,而且由于中学生的好胜心理比较强烈,难免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一些冲撞或是挤压现象,造成一些事故的发生。某些具有激烈对抗特点的体育游戏,往往会使那种被运动心理学家称之为“规范暴力”的行为增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就会认为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将对手撞倒,使自己报复性心理有一个有利的空间。

青少年在游戏中认同的“规范暴力”行为,很可能成为其今后生活中侵犯行为的导火线,有攻击倾向的少年在集体中往往是不受欢迎的。因此,为促进少年社会化的正常发展,体育教师在组织这类游戏时,应首先考虑到学生认识“工具性攻击”的严格使用范围,并应注意即时抑制那些超出社会行为准则的攻击行为,有一些场地器材环境等因素也是造成游戏中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新颖有趣、简单易懂的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堂中很受欢迎,而且很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及身体素质能力。2.传统的游戏相对来说会被学生排斥,认为没意思很无聊。男女生对游戏的态度也大不相同,男生比较喜欢球类;女生相对男生喜欢游戏的多一点。3.体育游戏虽然能给学生带来心理、身体上的锻炼,但是它也是一把双刃剑,青少年的竞争心理容易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同样,在不适当的体育游戏中容易导致学生运动损伤。

(二)建议

1.作为教师只有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条件,游戏的目的任务及特点、环境变化和设备,场地器材等主、客观因素的前提下进行游戏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达到快乐教学的目。2.作为体育教师应从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以育人为目标,有所创新,促进游戏教学的提高并把创编游戏和利用游戏教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3.教学者应根据学生人数多少、学生的心理、发育特征、身体素质条件和训练程度,学生的爱好、外界环境条件、气候、季节等诸多因素,分析选择游戏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唐基云,唐烨.体育游戏在快乐体育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探索.2007(1):53.

[2] 徐燕华.体育游戏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内江科技.2007(2):143.

第7篇

快乐体育是指教师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唤起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他们愉快地参加体育教学并从中享受运动的乐趣,以得到身体全面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过程。它强调要以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教学过程,以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态度的多重目的。快乐体育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有吸引力的事情,如何使快乐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呢?

一、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的丧失,失去兴趣的学习,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学生也不会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快乐体育理论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目的、个性、方式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地鼓励、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实施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一中内驱力,此时,教师会认真钻研教材,找出最适合学生的教法,学生也会受到教师的影响,对所教课程产生兴趣以至热爱,最终教学活动会在融洽的气氛中顺利结束,教学目标也会轻松完成,师生双方皆大欢喜,心情舒畅。

三、思想品德渗透

良好的行为是快乐体育课的首要条件。快乐体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的品行涵养,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有侧重地制定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对学生无私的爱引导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球类、田径、游戏等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具体实践中,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优良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爱护公物教育也尤其重要。体育教学主要以操场为课堂,每节课都做发器材及场地准备工作,这是上好体育课的最基本的物质准备,也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培养劳动观念,爱护公物教育的有利时机。通过让学生轻拿轻放,不拖不摔,不踢器材,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主动为大家服务的精神。

四、选用新颖有挑战性的教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快乐走进课堂

教材枯燥单调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人类的最大快乐莫过于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思想教育与学生的身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活动中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常规的跑步练习,单调枯燥,学生很是讨厌,但是若稍加改变,以竞赛形式或变速跑,计时跑,越野跑,领先跑等形式学习,就会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达到了发展学生耐久跑的能力。

五、结语

快乐体育是以体验运动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运动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的态度和能力的体育。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应该重点提倡“有乐趣,充实的教学。”为了符合这种要求,我们必须从新认识“站在学生立场上进行教学”的指导思想,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传统教学变为快乐体育教学,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快乐体育也为那些体育设施差的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第8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拓展训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2-131-02

作者:郑月朗,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助教/郑月彪,北海市第一建筑公司工程部经理;湖南,长沙410014

引言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outwart bound),是一种新颖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它原创于英国军队对士兵的一种训练手段,后被企业引进作为拓展员工素质的一种新型的运动项目。其主要是通过合理的情景设计,使参加拓展的学员在情景体验中体验一种不一样的团体众中获得团结合作、有效领导、关爱与帮助、责任与义务等的重要性的感受或是使学员从中以现自身的潜能,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增长自信。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拓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恰是对“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教学的一大补充和修善,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一、拓展训练进入体育课堂的理论基础

新一轮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急需探求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型。笔者经过感性拓展训练体验与理性的思考后发现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融性,这为拓展训练进入体育课堂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一,两者所倡导的到阳光下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其二,两者的目标群体是一样的。体育是唯一一门从小学到大学不断,而且不分专业,不分人群的公共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终生体育意识。而拓展训练同样能够满足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人群的人的需要。其三,两者的课程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交融性。两者课程目标比较可见表1:

二、拓展训练引入学校体育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传统的体育技能教学模式在人们多重需求面前显得过于单薄,亟待需要一种新教学模式对其进行补充修善。2000年中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远见目标,体育责无旁贷地承担着素质拓展的重担。从2001年素质教育实施以来,体育界就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体现“能力培养、情感陶冶和促进人际交往”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成功教学、愉快教学、合作教学等百余种教学模式应声而出。这些教学方法是为了弥补传统教法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对知识的理解、忽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等弊端而出现的。然而,在实践的运用中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体育课上往往为了追求学生的“自由”变相地出现了“放羊式”的放任自流教学模式或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快乐”而把体育的本质属性即增强体质放在了次要的地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青少年的体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三高一低”的不良现象。体育课亟待得出一种新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笔者在阅览诸多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对近几年提出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总结,发现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其一,各类模式制定的标准不能统一,总体上没有系统的规划与实施。其二,各种教学模式的提出相对独立,少有认识到相互之间的联系,致使体育教师在实践中难以综合运用,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其三,改革中提出的个别教学模式意思表达模糊,导致实践操作性不强,从而引起体育教师难以理解和运用。概念与范畴的难以掌握与控制是以往理论改革和实践运用的最大难点,使体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体育的真正含义。

三、拓展教学的综合教学模式分析

拓展训练弥补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拓展训练以它“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要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它的重要目的是通过体验项目来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断,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拓展训练的教育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拓展教学是一项综合教学模式,它也优于体育改革热潮中提出的其它教育模式。拓展式教学的提出是体育教学改革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先行后知”、“团队活动”是拓展教学的灵魂。拓展训练是自主学习、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群体教学、成功体验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等模式的有机整合。拓展教学开展的基础是将一个大的整体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以8到15个人为最佳。团队的建立使每个学生在潜意识里有一种集体归属感。在每次活动过程中都以团队为单位,团队中的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各项竞赛活动中需要全体成员同心协力、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才能取得团队的胜利。在让学生“先行”的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给予适时的启发和诱导而不参与任何活动。因此,拓展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以“蜘蛛网”(SDider's web,也称电网)项目为例,“蜘蛛网”项目是在模拟战争紧急情况的基础上,大家一起寻找解决问题最佳方法的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学生可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危急情况下可以强烈地感受集体作战,团结一致的力量,同时在集体活动中也肯定了自身的价值。在这种特殊情景下所形成的经验感受使所有成员即使离开了团队也能自如地应用所学到的技能。再则,分享活动在拓展教学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却也是拓展培训不可缺的一部分。在分享环节中,学员既可能是表扬、批评自己,也可以表扬、批评同伴;既可以是谈某个环节的感受,也可以谈整个项目的体验。这不仅可以强化对自身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理解他人,赞扬他人的良好品质。同时,学员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可以得到提高。最后由指导教师将学生的整体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在教学理念、目标、手段、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拓展训练具备进入学校体育课堂的优势。

2、拓展训练在以它“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综合了自主学习、情景教学、小团体教学、探究式教学、成功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3、拓展训练引入体育课堂是对传统体育教学一个必要的补充,在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素质培养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缺乏增强体育体质的目的。

(二)建议

1、根据“先行后知”、“团队意识”等原则合理地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现代体育项目改编成拓展运动项目。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体育 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1.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课程设置适应性较弱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落伍较为严重,缺乏创新性。很久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科”为主体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新意不足,强调整体性,而忽视个体差异性,在批量生产模式下,对学生的个性压抑较为严重,对学生专长发挥和喜好不利,扼杀学生个性与创新性,这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爱好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之一。

1.2教学内容随意性大

传统教学内容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由教师决定,而教师决定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从简到易,不能依据学生对体育需求情况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导致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脱节,对学生上课积极性有较大的打击,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教学目标建立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3课程管理过于单一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管理过于单一化,课程管理大部分以单项教学目标为管理单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校或老师制定和设计的教学内容,不能在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实施等方面与学校或老师交流和沟通。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管理和约束学生,而轻视培养学生能力,重视重复机械操作,对学生指导不足,不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任务和目标。

1.4课程考核评价单调

体育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体育课成绩对大学生奖学金评定和推研等有较大影响,因此,学生对体育成绩的关注度较高。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具体项目的成绩评定学生学习体育情况的现象很普遍,体育教学以体育达标为指挥棒,这样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进行评价,而轻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评价的激励作用大为减弱。体育教学变成灌输体育技能和技术,技术达标和取得好成绩的单一活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突出强调外在效果,而轻视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如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教育等。

2.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措施

2.1创新教学思想

大学体育教学应建立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贯彻实行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重新认识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和功能,打破把考试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的思维,积极构建面向新时期的大学体育教学体系。在实行过程中强调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使大学体育教学思想与学生健康建设联系紧密,使健康教育拓展到终身体育思想与空间中,明确体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服务作用。

2.2开发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功能

大学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大学体育课程综合功能的开发,即将运动参与、体育技能、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五方面的潜力发掘出来,并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予以认真落实,将体育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修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使大学体育课程摆脱单纯性健身和体育技能学习思想,充分体现社会特征和人文素养。

2.3多样化设置大学体育课程

多样化设置大学体育课程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如何提高体育课程的多样化?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师资力量水平和器材、场地等条件,在此基础上,首先应建立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使学生有更多和更自由的选择机率;其次,体育课程的设置还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基础等结合起来考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质健康水平。

2.4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大学体育课程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评价学生时不应只依据体育单项成绩进行评定,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价考核方法,从学生情感意志、学习态度和习惯养成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增强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我国未来发展需要。

3.结论

首先,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立足于创新教学思想的基础,重视开发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功能,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学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其次,应重视大学体育课程的多样化建设,加强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和管理,完善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大学体育教育目的和任务,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实际,全面推进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周鹏.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126-128.

第10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活动体育课程;个体发展;价值

引言

活动体育课程具有哪些价值,这是进一步提高活动体育课程理论认识必须回答的问题,又是现实学校体育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依据。在活动体育课程教学中出现学科化和自由化的倾向,这些在实施活动体育课程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过失,是因为我们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活动体育课程的价值认识不够全面。因此,很有必要对活动体育课程的价值进行一些探讨。

1 活动体育课程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贡献

1.1 有助于实现学科体育课程的价值

(1)有助于学生学习学科体育课程。活动体育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活动性中体现出的实践性,在活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的实践,既可验证课堂教学中所学的学科体育课程,又可广泛地应用学科体育课程知识,使学生所学的体育知识更加巩固;活动体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各种实际操作、体验的机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以互相合作学习,在实际场境中探索和发现,有助于消化学科体育课程知识,尽快地理解课堂体育教学内容;活动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第一手的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为课堂体育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前提准备。

(2)教学方式上的补充。活动体育课程既是课程,又是方法,谈课程,是由其本质特征而决定,谈方法,因为它体现出一种教学思想,即活动教学。学科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很多,实效也很明显,但运用活动体育课程的活动教学方式,或部分引入活动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较单纯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3)有助于体育课程自身的发展,帮助其实现价值转化。从体育课程课程化的历史过程来看,先前许多仅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竞技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教育工作者发掘出它的课程价值后,逐步地被纳入学科体育课程之中。活动体育课程同样可做为这种演变的媒介,促进与学科体育课程的共同发展。

1.2 有助于实现潜在体育课程的价值

潜在体育课程是在学校环境内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体育文化中的课程因素。校园内体育文化所携带的体育、教育信息只能部分地被学生直接获取,而相对一部分则依附于其他教育载体间接传递给学生,完成这一传递过程,达成教育效果,活动体育课程能担负起一部分潜在体育课程实现学生个体教育价值载体的作用。

(1)活动体育过程有助于潜在体育课程教育功能的进一步明确化,系统化。从整个教育目标出发,可以将需要的潜在体育课程所蕴含的教育性经验寓于一定方式和内容具体化的体育活动中,通过活动体育课程内容、目标、手段从而计划和控制,实现对潜在体育课程内容和目标的计划和控制,这样,就可使潜在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通过活动体育课程的实施进一步显现出来,使之明确化、具体化。同时潜在体育课程的教育影响通过系统的活动体育课程而间接地系统化,从而影响学生体育健身、价值、审美等观念的建立,促进体育教学合谐学风的形成。

(2)活动体育课程有助于提高潜在体育课程功能发挥的有效性。潜在体育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并非总是有效的,学生接受的影响很可能无效,甚至是负效的。重视活动体育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积极指导,对提高潜在体育课程功能的有效性大为有益,它可以使负效变为正效,甚至高效。例如,在体育活动中出现伤害事故,它有可能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继而放弃或消极参与活动体育课程的学习,但是如果在设计和实施活动体育课程前充分预见到这一点,教学中提前讲解预防和处理伤害事故的方法,可使这种事故大为减少,能够加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使学生学习到一部分必要的体育保健知识。

2 活动体育课程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贡献

2.1知识领域的拓展

学校体育教育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体育技能的领域,这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措施。学科体育课程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拓展起着主要作用,但是从前人继承而来的健身健心的种族性经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加之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受教材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拓展,相比之下,活动体育课程在此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

(1)活动体育课程可不受学科体育课程的限制,在具体内容上既可结合课堂体育教学的内容,又可获得体育活动中的即时信息。在活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兴趣广泛地涉猎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如参加各种体育竞赛、兴趣小组和俱乐部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获取的知识通常超过单纯学科体育课程的知识容量;从学生获得知识的“新旧”程度上看,活动体育课程可为学生提供最新信息。由于教材的编制往往滞后于知识的产生,体育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发现必须在一段时间以后才能以比较成熟的理论形态和技能体系编入学科体育课程之中。活动体育课程以其自身的灵活性、开放性等特征刚好能弥补学科体育课程这一局限,它可通过有计划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如体育专题讲座,新闻、信息交流等活动迅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及时的教育。

(2)活动体育课程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一方面,活动体育课程教给学生许多学科体育课程所未能包含的感性知识,另一方面在体育活动中运用、验证学科知识,从而获得感性知识,这些感性知识对学科体育课程的学习又起到进一步推动作用,它为学科体育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有意义学习的前提准备。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体育;幼儿体育课程

幼儿期(又称学龄前期),处于人的3~7岁,相当于幼儿园生活时期。幼儿园作为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幼儿教育机构,离不开幼儿园课程的支撑。本研究通过对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探讨,力求对幼教工作者有所助益和启迪,在幼儿体育领域建构更有效、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理念,设置成功的课程模式,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一、影响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主要因素

(一)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创造有利条件,防止不利因素,促使幼儿正常生长发育。

(二)科学安排体育活动负荷与密度。幼儿体育活动科学化,是当前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其中探索幼儿体育活动负荷与密度的适宜性是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对幼儿体育活动负荷与密度准确界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幼儿体育活动负荷与密度的因素,掌握科学调节幼儿体育活动负荷与密度的策略,结合体育课内容和幼儿的实际进行科学调节,遵循幼儿开展体育活动负荷、密度适宜性的各项原则,以达到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目标。

(三)完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提升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幼儿教师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过程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课程教育资源中最积极、主观意识最强的一个主体。因此,在幼儿体育课程设置中,探讨幼儿教师的素质和培养、教育体系问题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目前幼儿教师的培养、教育模式中的弊端也是影响幼儿体育课程合理化设置一个明显的制约因素。作为幼儿教师的培养机构当务之急应该对当今社会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原则有所明确,对教师技能进行及时的培训和调整,以真正把握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方向,提高幼儿教育整体水平。

二、幼儿体育课程的教育大纲

(一)教育任务与目标。幼儿体育课程以国家教育法规为准绳,贯彻执行国家教委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完成其中提出的健康领域的教育任务,并达到目标。

(二)教育原则与方法。宏观上贯彻执行《幼儿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教育原则与方法的总体精神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部分提出的五项总则与第三部分提出的选择教育内容应体现的三项原则。

(三)教育内容与形式。原则上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健康领域的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为指导。课程的内容立足于发展幼儿体育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要求与幼儿体育目标相吻合;源于幼儿体育的特殊性,教育形式也应体现多样性,一般说来以基本动作的练习、体育游戏、体育器械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

三、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中转变传统的幼儿体育教学观念,强调体育意识教育,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幼儿课程设置改革。

(二)是针对性原则。在制定幼儿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遇到幼儿体育课程设置标准化的弊端。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将是幼儿体育课程反映时代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新的要求。这种针对性应涵盖个体针对

性和区域针对性。

(三)是游戏性原则。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根本,要在游戏中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实现“游戏”和“教育”的结合。四是生活化原则,所实施的课程应建立在幼儿真正需要的基础上,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四、幼儿体育课程结构

(一)课程的理论依据。课程的理论依据包括政策性依据和学术性依据。作为课程,必须有明确的教育大纲,包括教育任务与目标、教育原则、教育环境、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与指标。

(二)课程的基本目标。幼儿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应体现为: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和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等体能;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力;认识自己身体结构的功能,学习在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和安全技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和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幼儿心理健康

第1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分析

民办高校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快速发展,其发展速度快,其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分不开的,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文明需求,当前的单纯国办教育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群民素质要得到迅速的提升,靠有限的国办资源是很难得以实现。要迅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发挥社会资源的潜力,使社会资源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民办高校其性质就是个人投资,并从中获得利润,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要减少成本的投入,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支持下,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历程中难免出现问题,招生问题、学生管理问题、专业设置问题等等,本文主要针对民办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体育课程设置所出现的问题包括:体育课程开设时间、课时量、课程项目、课程的内容、课程时间安排等问题进行分析。

一、民办高校体育课程开设时间

根据对民办高校体育课程开设事件的调查,专科院校有80%的学校实施体育选项课,开设时间为一学年,20%的学校体育课开设实施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民办高校体育课时量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民办高校体育课时量的调查,民办高校专科课时72学时左右,本科144学时左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在校生本科体育课课时量不能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能少于108学时。可见,民办高校本科体育课时量都能够达到国家的要求。但是,对于专科的课时量与《纲要》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2.民办高校体育课课程项目所存在的问题

课程项目是在高校实施体育选项课的基础,课程项目单一、传统、陈旧就无法真正的实施体育选项课。体育选项课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来选课,课程单一、陈旧就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民办高校体育课程项目要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与社会潮流接轨,课程项目要有新元素、新内容,能够被学生所接受。但是,民办高校却恰恰相反,课程项目陈旧、单一、老化,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课程项目上要不断的拓展更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民办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所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是一节课的主要部分,是体育课的核心。而对于民办高校体育课程缺乏统一性,没有统一的大纲,课程内容要求,教师上课只是凭借经验,自己安排学年内容,并按照学年计划制定大纲,根据大纲制定课的计划,都是教师独立完成,或拷贝网络,很少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部门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教学。因此,民办高校体育课程内经验化、单一化。

4.民办高校体育课的时间安排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本身对体育课程就不太重视,再加上民办高校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因此,在财政支出方面比较拮据,导致体育师资薄弱,场地器材少等问题。因此,在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时间的安排上就会出现不合理现象,师资、场地器材的短缺,导致上午的第一二节课安排了体育课,一二节课安排体育课不合理的理由:一是上午一二节课学生刚吃完早饭,参加体育运动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与体育课的真正目的相违背;二是上午一二节课是学生头脑清醒,记忆力旺盛的时间,应该安排专业课、理论课或英语等课程以便于课堂记忆。

民办高校体育课时间有安排在下午四点以后,也就是七八节课,四点以后是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体育课不利于其他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另外,也剥夺了这部分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课外体育活动是复习、掌握、消化体育课内容的时间,剥夺体育课外活动,不利于课堂体育的巩固提高,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强身健体的锻炼机会。

总之,我国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所出现的问题较多,尤其是在全民素质下降的今天,民办高校体育课程程设置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体育课程开设时间、项目、课程内容、课的时间安排等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办学人及相关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及时的给予纠正、改良,让体育课程能够真正的为培养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常为来.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有机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梧州学院学报,2015,26(6):33-36.

[2]崔树林,张波.“三元一体”大学体育课程发展模式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12):78-80.

[3]陈小蓉.大学体育课程“四三”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