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蒹葭原文

蒹葭原文

时间:2023-05-30 09:35: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蒹葭原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白露为霜意为晶莹露水结成霜。

白露为霜出自《国风·秦风·蒹葭》是《诗经》篇目。

2、作品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读少陵孤雁诗》第三句是:蒹葭连十月,砧杵逼三更。

原文:

《读少陵孤雁诗》朝代:清    作者:于震

朔风吹广漠,古塞一星横。

湖海怜形影,风霜隔弟兄。

蒹葭连十月,砧杵逼三更。

倍历凄清意,宁堪老此生。

第3篇

“蟹鳌新酒及霜前”上半句是:雁足寄书怀岁晏

原文:

《长沙夹夜泊》朝代:明    作者:甘瑾

漠漠蒹葭断渚连,烽亭亭鼓报更传。

回风吹树缆初系,斜月照蓬人未眠。

雁足寄书怀岁晏,蟹鳌新酒及霜前。

沧茫远浦寒灯外,尚有渔郎夜扣舷。

第4篇

清平乐・候蛩凄断

(宋)张炎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注释】

清平乐: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清平乐令》《忆萝花》《醉东风》等。

蛩(qióng):蟋蟀。

练:素白未染之熟绢。

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

愁损:愁杀。

兰成:庾信的小字。庾信是南北朝时期诗人、文学家。

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梧叶:梧桐之叶,其最易引发秋感。

【经典背后】

春风秋雨,这一切本应带给人以喜悦。然而自古以来,愁苦的诗人总是能在任何时候找到悲伤的理由。秋天,百花凋残,众芳芜秽,诗人在冰凉的雨夜叹老嗟卑,那滴沥三更的雨水,就这样声声入耳,打在不眠不休的人心上。

秋天是一个适合感伤的季节,一个人的内心在经历了夏天的狂热之后,进入了一种沉淀似的状态。夏天过于炎热,人们心绪不宁;而在秋季,花朵已经凋残,绚烂的一切已经归于沉寂,只有那霜叶枫树不失时机地点染了有些萧瑟的景物,它那比花朵还要鲜艳的颜色被诗人看在眼里,得到了深沉的爱赏。

第5篇

【关键词】语文学科;语文课堂;灵性美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工具学科,它还充满和人性一样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最具灵性的一门学科。回首过去的语文教学,我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灵动性。因此,我们要呼唤“灵性语文”,努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丰富情感,获得智慧,拥有灵性。让我们学生的生命在灵性语文中涌动。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灵性美体现在听、读、说、唱、写五个方面。

灵性美之一:激发“听”的兴趣

要想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使之坐得住,听得进,边听边思考,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乐学”的学习主体。教师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1、富情趣,让学生想听。现代心理学已经证实,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也不同。我们面对的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要想方设法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倾听。

2、善评价,让学生爱听。没有哪个孩子不希望被鼓励、被表扬。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因而在“听”的培养中,身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一定要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尤其是当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时,我们应专心倾听,并及时评价。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令我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倾听中提高,在倾听中增智,在倾听中创新。

灵性美之二:启迪“读”的快乐

1、在诵读中培养情感的灵动美。诵读是人的视听感官、言语机能和心理机制和谐参与并积极作用的情感活动,是将静态文字转化为颇具韵味的音响的动态创作过程。品味语言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情感美。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眼睛,用智慧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我们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在里面,用心、用情,这样才能读懂文字背后的声音。

2、在解读中张扬个性的灵动美。阅读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张扬个性。语文课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意义,努力发挥其个性,使其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做自己所做,能够读出自我,读出见解,读出个性,读出精彩!这样才会表现出语文课堂应有的灵性美。

灵性美之三:放飞“说”的翅膀

语文教学应创造一切机会给学生说话,释放学生积郁在内心很久的激情,让学生喜欢上语文,真切地感受到语文课的轻松与愉悦,从而在课堂上要发言,爱发言,并且有言可发!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构建一个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寻找能够让学生活动起来的契机。不要怕他们说错,说得不好。只要学生敢于站起来,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的目标就实现了一半。在课堂上适时安排活动,要让学生有不说不快之感。如上《桃花源记》一文时,摆脱传统讲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用路线图来描述诗人在桃源的行踪;如何用不同的语言模仿文中不同人物的对话;然后由各组推出两个代表上台进行角色表演。学生们表现出来的状态超出我的想象,每个小组都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而正是在这样的“说” 、“导”和“演”的活动中,学生踊跃参与,说得主动,说得热烈,说得尽兴,彰显了说的灵性美。后来呈现出来的结果虽然称不上完美但也颇有值得赞赏之处。

灵性美之四:发挥“唱”的魅力

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当代中学生大都喜欢唱歌,而且它能于优美的境界中陶冶人的情操,所以上语文课时如果能“投其所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入音乐的境界,发掘中的灵性美那一定会事半功倍,一举多得。

如教《水调歌头》,可先放王菲《但愿人长久》,在优美的音乐中介绍苏轼作《水调歌头》缘由,使学生既欣赏了优美的音乐,又了解了诗词的主要内容。教《蒹葭》一诗我们既倾听了原文版本的《蒹葭》,又一起合唱了邓丽君的《在水一方》,远古与现代紧密结合。这些设计都看似轻松简单,实则匠心独运。

灵性美之五:解锁“写”的密码

语文教师经常结合阅读教学进行适时的练笔活动――“写”。或依据插图驰骋想象,或在情感喷涌时抒发感受,或在空白之处着力补上一笔,如此这般丰富多彩的训练,都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对“写”的重视。 “写”不仅可以加深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有效的“写”,为学生提供了放飞灵性的一片天空。因此,语文课堂上的“写”也要具有灵性美。

1、 有的写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表述真实的生活,发表内心真实的感悟。

2.乐于写

激发兴趣,乐于动笔。要使写作成为一项快乐的活动,就得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并从中获得快乐体验,学生的写作热情一旦被激发起来,就会感到“如骨鲠喉,不吐不快”。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就不会为写作而苦恼了。

3、善于写

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就能“情动而辞发”,就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也就是擅于写了。所以,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激发其创意表达的勇气。

第6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瞩目/署名 纤细/芊芊 僵硬/缰绳 心魂惊骇/言简意赅

B.譬喻/癖好 肴馔/编撰 差错/差劲 谆谆教诲/风俗淳朴

C.舟楫/作揖 憎恶/馈赠 星宿/露宿 妄自菲薄/霪雨霏霏

D.攒积/攒聚 晦涩/教诲 包扎/扎营 锲而不舍/生死契约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妥贴 婉约 浮想联篇 沧海桑田

B.书籍 遵循 一愁莫展 拈轻怕重

C.真谛 振灾 任重道远 摧枯拉朽

D.闲暇 夙愿 趋之若鹜 眼花缭乱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法治作为现实世界的最大社会共识,__也是网络发展的共识,__是网络健康发展的最基础、最根本性保障。__,无秩序则最终导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网络发展,都是因为网络法治的__,导致问题频发,法治已成为网络发展的最迫切呼唤。

A.同样 甚至 无法治则无秩序 滞后

B.甚至 同样 无秩序则无法治 落后

C.同样 甚至 无法治则无秩序 落后

D.甚至 同样 无秩序则无法治 滞后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写的一部散文集。《父亲的病》中多次写医生开出的奇特药方,目的是为了讽刺所谓的名医实际上是误人性命的庸医。

B.《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荒岛上救起的土著人星期五成为他的忠实仆人和朋友。

C.《名人传》中,贝多芬命运坎坷,备受磨难却迎难而上。“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这句充满豪情的名言。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D.《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三岁时因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饱尝了暴躁凶狠的外祖父给他带来的痛苦,而外祖母用仁慈关爱唤起了阿廖沙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5.古诗文默写(8分)

(1)蒹葭萋萋,____。(《诗经·蒹葭》)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3)《岳阳楼记》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

(4)诗人常常借助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愁苦之情。“____,____”借丝麻抒发离别之苦(李煜《相见欢》);“_____,_____”借落花、归燕抒伤感之愁(晏殊《浣溪沙》)。

6.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_____。

①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②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

③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

④的确如此,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

⑤更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A.④①③②⑤ B.③②⑤④① C.③⑤②①④ D.④①②③⑤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7分)

材料一 素有“戏窝”之称的河南,除豫剧、曲剧、越调三大传统剧种之外,还有40多种遍布全省各地的地方剧种。河南省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稀有剧种就有29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4个,如宛梆、目连戏、二股弦、柳子戏等。据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省内至少存在36个稀有剧种。这些剧种面临着无戏可演甚至后继无人的窘况。内乡县宛梆剧团团长刘铁民说,老一代演员离世,新演员尚未成长起来,稀有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技艺正在渐渐失传。太康县道情剧团团长张天印也表示,如今不少年轻人甚至连道情戏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如果不在了,剧团也就散了”。

材料二 新华网河南频道2012年12月26日电

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24日在郑州启动。在未来两年内,河南将全面完成稀有剧种的保护工作,进一步维护和发展中原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据介绍,这一抢救工程将通过开展传统剧目复排、剧本和乐谱整理出版、相关实物征集收藏、历史求证与现状调查、影像录制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推进河南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出河南省稀有剧种的现状。(4分)

(2)请你为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拟写一条宣传标语。(3分)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8-12题。(16分)

来自天国的小雪花

①今天早晨,隔壁病房那个9岁的女孩走了,听说她和麦加得的是一样的病。她说长大了要嫁给麦加哥哥,可是还不到一个星期,她就走了。她的妈妈像疯了一样。呼天抢地,可能整个大楼里的人都听到了吧!她妈妈发出的声音撕心裂肺,让人听了心里发紧。

②麦加想喝水,却忽然发现妈妈不见了。他下床四处寻找,看到妈妈躲在走廊拐角的地方。偷偷地用纸巾擦眼泪。麦加知道妈妈是怕自己看到,所以只能躲在病房外面。

③麦加一直以为,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坚强、最能干的人,所有的难题到了她手里都会迎刃而解。可是今天妈妈哭了,哭得很伤心。妈妈可能是由隔壁的女孩想到他了吧?麦加心中有些难受,他不仅不能带给妈妈快乐,反而带给妈妈忧伤。

④……这个问题让麦加无比纠结。

⑤因此有必要在标准中制定致病菌的指标。旧国标规定“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奇怪的是新国标却删除了这一指标。如果要抨击新国标“不顾消费者健康”,质问为何删除致病菌指标才更有道理。国标实际上只是最低标准,地方、企业完全可以在国标的基础上制定更高的生乳收购标准,至少应该把“致病菌不得检出”列入。

⑥这场生乳国标风波隐含着巴氏奶和常温奶之争。巴氏奶因为没有完全灭菌,需要冷藏保存,保质期在一周左右。如果生乳中细菌含量过高,对巴氏奶的生产和保质都不利。“中国奶业第一炮筒”认为巴氏奶保留了牛奶中的活性物质+常温奶只剩下“活性物质的尸体”;巴氏奶中总乳球蛋白变性率低,常温奶的总乳球蛋白几乎完全变性,失去了营养成分;常温奶中的钙焦化了,喝的钙没有生命力了,喝了白喝等。

⑦这些说法都缺乏生理学和化学常识。牛奶中免疫球蛋白之类的活性物质是没法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它们的失活对牛奶的营养价值没有影响。蛋白质的变性对牛奶的营养价值也没有影响。蛋白质煮熟了就变性了。除非吃生食,否则我们吃的都是加热变性的蛋白质。即使食物中的蛋白质没有变性,进了消化道也会变性,只有消化了才能被人体吸收。至于牛奶中的钙,本来就没有生命力,加热并不会影响人体对它的吸收利用。

⑧牛奶经超高温消毒后的确会损失一部分营养成分,主要是某些对热敏感的维生素会被破坏。超高温消毒也破坏了牛奶的风味,而且常温奶对牛奶的品质要求较低。因此我也提倡有条件的话喝巴氏奶。但是没有必要妖魔化常温奶。常温奶的主要营养成分与巴氏奶并无区别,而且常温奶也有其优势,例如容易保存,保存期长。如果生乳的质量不高、细菌数过多的话,常温奶反而更安全一些,毕竟,超高温消毒能完全杀灭细菌,也能破坏更多的细菌毒素。

(方舟子/文,选自《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13.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4.新国标下的牛奶还能喝吗?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理由。(3分)

15.第④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3分)

16.如果你买牛奶,会选择巴氏奶还是常温奶?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4分)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第17-20题。(10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袢、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遏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竞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

(选自岳飞《跋》)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遂许先帝以驱驰__ (2)以咨诹善道__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9.[甲]文中诸葛亮自叙追随先帝、以身许国的经历,有何目的?(2分)

20.[甲]文中诸葛亮说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乙]文中岳飞则说:“不觉泪下如雨。”请结合文段内容和他们各自的时代,分析两人流泪的原因有什么异同。(4分)

(二)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第21、22题。(4分)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1.“征蓬出汉寨,归雁入胡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22.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

四、作文(50分)

23.任选一题作文。(50分)

题一:一路有你相伴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题二: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第7篇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和载体,所以我们在转换一个文本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含的文化意义。[1]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多种艺术形式融于一体,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人以震撼和反思。一部优秀的影片之所以能吸引广大观众,除了独具匠心的剧情、演员的精湛演技以及绚丽多彩、唯美真切的画面之外,意义深刻、回味无穷的片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可以说片名是一部电影的精髓,也是点睛之笔,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就尤为重要。

二、从归化异化角度看片名翻译的审美艺术

(一)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策略作为两个互相关联的对应概念于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1813年德国哲学家斯莱尔马赫提出翻译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5]并分别将它们称为疏离(alienating)和归化(naturalizing)。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突破了语言因素,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的说法,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6]总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话过程,更是一种文学接受和构建的过程,翻译作品是客体,译者和观众是主体,归化和异化策略为我们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合理运用翻译策略不仅能够提高译文的质量,而且也是译者认知结构、审美艺术的体现。

(二)从归化角度看片名翻译的审美艺术

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翻译存在于用最接近源语的接受语重现源语信息,首先是意义对等,其次是风格对等。在这个概念中奈达认为翻译是语言交际行为,主张用交际学理论诠释翻译过程和结果,使翻译从语言层面扩大到使用者,用动态眼光审视译文与原文,考虑的因素包括语言、语境。由此可见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尽量使译名在语言、思维、文化和审美艺术上功能对等。

电影片名的翻译有文化差异和审美情趣的差异,翻译时应结合译入语的文化特征作相应的调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意义深远,翻译时要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突出意境,好的影片加上恰当的片名使人观后感到意味隽永,回味无穷。运用归化法来表现影片的意境美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片名的意境美在许多影片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例如影片WaterlooBridge的译名“魂断蓝桥”就是意境美的完美体现。片名“魂断蓝桥”运用了蕴涵中国文化意象中代表爱情意义的“蓝桥”一词。蓝的颜色是幽静、悲怆、沉着的象征和心理感受,与这部电影的剧情吻合,而且“蓝桥”在中国古诗中是个常用的词组,唐朝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有句曰:“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据记载“蓝桥”一词最早出自《庄子•盗跎》:“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南西蓝溪之上,称为蓝桥,从此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因此,“魂断蓝桥”这一片名的翻译巧妙地将影片所展现的悲剧性和中国观众在文化审美上达到了共鸣,实现了完美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均衡匀称为美,《文心雕龙•丽辞篇》中就提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这是六朝时期华美骈文的美学观点。

这种审美心理对汉语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突出地体现在四字格上。四字格字数统一,短小精悍,音节固定,具有结构工整、音韵和谐、简洁明快等鲜明的特色,四字格在文学上多以排比修辞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其华丽丰富的辞藻与优美和谐的音韵正切合了中国人均衡对仗的审美心理,成为汉语中表现文字美感的重要艺术形式。

因此,译者在翻译英文电影片名时应将影片和中国文化中的四字格相结合,将音韵美和语义美相结合,读起来既铿锵有力、和谐悦耳,又能具体生动、形象鲜明地体现影片故事的情态与意境,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如爱情片“TheUmbrellasofCherbourg”被译为“秋水伊人”,其中“秋水”一词来自《庄子•秋水篇》,“伊人”一词来自《诗经•秦风•蒹葭》,如果不采用归化法将其直接译为“瑟堡的雨伞”,则既失去了影片的意境美,又让人不知所云。再如电影“MyFairLady”被译为“窈窕淑女”,这一词出自《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上述例子中的四字词不但准确反映了原影片的内涵,而且片名凝练达意、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

(三)从异化角度看片名翻译的审美艺术

鲁迅先生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提出了要欧化的主张,“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3]在异化策略的指导下,译者可用直译、意译、补译等方法将原名原汁原味地带给观众,保留原影片异域文化元素。从美学角度来看,电影既是审美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因此电影片名的美学价值也应纳入译名翻译研究的范畴。[4]译者在翻译时应力求使译名忠于原片名,再现源语的艺术魅力。为保留原片名的意义和风格,影片多采用音译法,因为相应的固有词汇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如经典影片“AWalkIntheClouds(云中漫步)”,片中如诗如画的风景与浪漫感人的爱情交织在一起,将拉美现实主义风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影片中的葡萄园取名“云”,原因在于取其占地广阔、绿茵融融、云雾缭绕,犹如梦境一般,译者采用了异化法尽量保留原英文片名的原意,译为《云中漫步》,这一译名通过异化处理保留了原作中的异国情调,在精神上给观众以极大的满足,以虚幻如仙境般场景给人以遐想,寓无限于有限,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第8篇

关键词:杨柳 折杨柳 意境 离别 思乡 伤怀

由于杨柳所含意蕴独特,故常常被引用于传统文化当中,或言志,或抒情,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但由于文化背景、政治立场、客观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杨柳之所指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文化意蕴的多义性,在历朝历代的典籍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杨柳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和题材,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四库全书》子部中的类书对历代古籍中的杨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列举。

杨柳根据所指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中,杨柳并无特殊意义,只是作为季节指示或者单纯的景物描写;第二类中,杨柳被作为情感的寄托,用来象征思乡之情和离别之苦;第三类中,杨柳被赋予人格化的特征,用来指代淑女或者君子;第四类强调的是杨柳的实际功用。下面分类举例介绍。

一.杨柳作为季节指示或单纯的景物描写

1.杨柳作为时令季节的指示

杨柳的生长期较长,经历春、夏、秋三季,杨柳枝叶色彩的变化标志着季节的更替。初春时节,杨柳为鹅黄嫩绿,暮春初夏则为翠绿,夏天变为深绿,秋天渐趋枯黄,冬天枝叶凋零。杨柳色彩由浅入深的变化,标志着从春天到秋天的季节变更。魏晋时期,对于杨柳在春天的审美形象多有关注。隋唐以来,不仅对春柳关注有加,而且还进一步开拓了杨柳在夏、秋、冬三季的独特美感,特别是秋柳的萧瑟和清疏之美,为杨柳形象的自然美增添了新的审美视角。

类书《艺文类聚》卷二中记载,梁吴均的《咏雪诗》中写道:“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廉隙,荧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看桂枝白。”如该诗题目所示,此诗中的杨柳只是作为白雪的陪衬出现,但“杨柳春”几个字,从侧面体现出“杨柳”与“春天”的关联性。

《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八中记载了志南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同样是对季节的暗示,“杨柳风”并不寒冷,杏花雨也不会令人感到不适,此处彰显出暖暖的春意。《记纂渊海》卷二中梁简文帝“春风本自奇,杨柳最相宜”的描述,也是暗示出“杨柳”与“春天”的关系。从以上引言中可以看到,此处的杨柳与意象无关,只是作为季节与气候的指示词。

2.杨柳代表盎然春意,勃勃生机

先秦到唐宋以来,人们对杨柳形象美的认识经历了从整体到局部、由“求形”到“求神”逐步深入的过程,杨柳的形象也由挺拔茂盛转变为柔弱易衰。

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侧重于从整体上关注杨柳生命力强的特征,还没有注意到杨柳的枝、干、叶、花等局部特征,杨柳此时是一个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的树木形象。

汉魏时期,杨柳在时人心目中仍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早春芳树形象,不仅杨柳树受到关注,而且杨柳的枝、干、叶也受到了关注。

六朝文人对杨柳有了新的审视,他们侧重于杨柳枝叶疏朗的外形和清秀俊爽的风姿,杨柳的审美价值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唐代以来,文人侧重于杨柳望秋先零的特征,杨柳由汉魏时期的根粗叶壮变为枝细条弱,柔弱的特征逐步定型。此时,杨柳的审美价值成为了关注的重点,人们对杨柳的观察更为细致,不仅杨柳树的整体美感受到关注,并且枝、叶、絮的美感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

晋傅玄的《阳春赋》中提到“万物乐生,依依杨柳,翩翩浮萍,桃之夭夭。”此处“杨柳、浮萍、桃花”都是春意盎然的象征,代表着勃勃生机。《御定渊类函》卷十三中记载:元刘秉忠三月诗曰“背阴花木锦成丛,幽谷莺啼上苑中。李白桃红杨柳绿,天涯无处不春风。”也彰显出杨柳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勃勃生机。

3.杨柳没有特殊的指代意义,只是作为景物描写

北周庾信于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提到:“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此处提到“杨柳”,并非言志,亦非抒情,只是摹景状物,将杨柳比作春旗,凸显春意。

类似的记载同样见于《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三中,如其中所录乐天的诗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以及坡的“梨花千树雪,杨柳万条烟。”等

二.杨柳意象的情感意蕴

杨柳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其所指也具有多重性。杨柳作为人们寄托美好情感和愿望的载体,主要用来表达悲、思、离别之情,经历了由相思到离别的发展过程,这跟“折柳”的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之前多以杨柳喻相思,“折柳以寄远”。汉唐以来,文学上由“折柳寄远”生发出“折柳赠别”,以杨柳寓离别较多。

1.离别之情

《艺文类聚》卷三中梁沈约所著《咏春初诗》曰:“扶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草色犹自绯,林中都未有。无事逐梅花,空教信杨柳。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离别之情无以寄托,只得以诗酒相托,此处的杨柳表达的正是离别之情。

沈约的《又春咏曰》:“杨柳乱如丝,绮罗不自持。春草黄复绿,客心伤此时。青苔已结洧,碧水复盈淇。日华照赵瑟,风色动燕姬。襟前万行泪,故是一相思。”此诗同样将杨柳与离情相关联,以杨柳暗喻惜别之情。

类似的记载在典籍中还有许多,比如《锦绣万花谷》续集卷九中郑谷的《题咏》:“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又如《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十七中记载的韩的诗句:“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都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与不舍。

在离别之情中,“折杨柳”是较为有代表性的一种寄托离情别意的方式,因“柳”与“留”谐音,故以“折杨柳”来衬托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折杨柳》本是宋朝诗人李新的一首诗,原文如下:“东风来何时,百花已飘零。独余堤上柳,惨淡含春荣。扁舟复何适,延客江上亭。顾无青玉案,何以送子行。攀条欲相赠,上有双流莺。流莺正求友,奈此别离情”。该诗表达了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感情,自此诗始,后人以“折杨柳”来表达惜别之思。

2.悲伤之思

《艺文类聚》卷三十二中,梁简文帝《咏人弃妾诗》曰“可怜淮水去来潮,春堤杨柳覆河桥。泪痕未燥讵终朝,行闻玉佩已相要。”“柳”通“留”,依依惜别之时,泪痕难干,只得以玉佩作为信物彼此寄托了。又如梁元帝《寒闺诗》曰:“门前杨柳乱如丝,直置佳人不自持。”等都无一例外地承载着深沉的思念。

元好问《归舟怨诗》:“渡头杨柳青复青,闺中动离情”以及程诰《春闺诗》:“画楼红烛黄昏,思妇啼春泪痕。杨柳轻烟别院,梨花细雨重门。”描述的都是闺中对远方夫君深深的思念之情。

3.怀乡之念

《山堂肆考》卷一百十一记载了王之涣边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典型的以杨柳表达怀乡之念的例子。

4.纷扰愁绪

《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三中,记载了李太白以杨柳衬托悲哀心境的诗句:“门前杨柳暗沙汀,雨湿东风未放晴。点点落花春事,青青芳草暮愁生。”借杨柳表达哀伤之情,是较为少见的。《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二十五中,记载了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舟。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诗句,此诗读罢,忧郁沉闷之情油然而生。又如《记纂渊海》卷八十一中,记载着骆宾王的诗句:“愁心极杨柳,摇动乱如丝。”以摇摆的柳枝来表达纷乱的愁绪,极为恰当。

三.杨柳被拟人化,作为人格象征

对杨柳美感的认识,诗人不只停留于其外在形态,更着眼于内在的神韵和人格象征。魏晋时期杨柳多用以比拟名士的秀爽风姿。陶渊明之后,杨柳又成了隐士的象征。时至唐代,杨柳越来越倾向于以青春女子拟之。渐至中晚唐,杨柳又多用来比拟妓和小人。总之,魏晋至中晚唐以来,杨柳的人格化由不同流俗的清俊之士和超然世外的归隐之人,演变为地位卑下的青楼歌妓和趋炎附势的卑劣小人。杨柳形象的多变,使得杨柳意象的人格象征意义非常广泛。

《艺文类聚》卷八中,应贞的《临丹赋》中写道:“杨柳婀娜乎”,此处将杨柳拟人化,以杨柳之柔美比拟女性婀娜之身姿,此为古来杨柳较有代表性的意境之一。此外,在《海录碎事》卷七下中,也有以“杨柳小蛮腰”来形容女子妙曼的身姿体态的记载。以上诸例都体现出古人以杨柳形容妙曼身姿的创作意图。

四.杨柳的实际功用

有些诗文中虽然提到杨柳,但此处所指的杨柳并没有指代意义,而是强调了它的实际功用,比如《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中记载:“楚国先贤传曰:孙敬编杨柳简,以为经本,晨夜诵习。”以杨柳编简,此处记载介绍了古时杨柳的实际用途,这种关于杨柳实际功用的记载在典籍中是较为少见的。《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五十八的《丧事部》中,记载了杨柳在丧事中的用途:“韦书要语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御定渊类函》卷四百十五中记录了李时珍定义杨柳的来由:“本草李时珍曰:杨枝硬而起故谓之杨柳。”

古籍中记载的杨柳并非总有指代意义,如上所述,其中描写的是杨柳的实际功用。

以上是对《四库全书》子部类书中的“杨柳”的多种意境进行了分类汇总,古典文学中杨柳成为重要的题材和意象,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将杨柳作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不计其数,构成了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杨柳所蕴含的独特意蕴,也是其它物象所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1.石志鸟: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D]2007

2.朱敏:传播与接受视野下柳意象的发展流变 文教资料[J] 2008

3.[唐]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宋本[M],1959

4.汪绍楹:《艺文类聚》断句本,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M],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