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三学生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湖塘实验中学的学生是不怕写作文的。因为来到这里,他们知道写作可以是生活中的一缕阳光、一缕暗香,更可以是高悬在生命坐标系上的璀璨明星。“写作,应该是热爱生活的表达方式之一。”在“三分语文”改革的引领下,湖塘实验中学开始了对写作教学的全新探索与尝试,形成了初一提倡“情趣作文”,初二写“规范作文”,初三写“创新作文”的模式,走进了各蕴其妙的“真情臻美”三境界。
一、情趣作文,情动于衷成于言
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我校制定了符合学段特点的“情趣作文”计划,突破传统作文课堂泛泛讲评模式,把写作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将活动和素描引进课堂,充分发挥“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在习作指导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如表演小品、演讲、做游戏、创作课本剧等,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受人物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使学生不但摄取了丰富而生动的生活素材,表达激情也得到了激活,然后当堂就以文字素描的形式进行写作,鼓励他们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写真事、抒真情”,在愉悦的情境下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在天气晴好的日子,写作课还被安排在校园里,让学生走进小小自然,感受花香、风声、鸟鸣声,沐浴在清风中,让空气为大脑输送最清新的激活养料。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生活有多大,作文就有多大。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片段作文、作文填空、连词口头作文、想象作文、编写故事等,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好生活即好教育,动心的生活即动心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写作就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二、规范作文,规矩之中显方圆
当学生到了初二年级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初一相当数量的练笔积累,这时要求写规范作文,对学生进行各类文体的规范训练,做到写什么像什么。在学生层面:形式上要求书写规范、美观;修改规范、整洁。内容上写记叙文,要内容具体;写说明文,要明白清楚;写议论文,要有理有据等。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作文的训练量要保证,课堂作文每学期一般不少于8次,其他练笔不少于5000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在教师层面:语文教研组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所确定的写作目标,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制订好全学期的作文训练序列和教学计划。训练序列和作文教学计划既要体现出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又要体现出教学的连续性,杜绝作文教学的随意性。
三、创新作文,心中有花笔生花
初三学生经历了两年的训练,培养了一定的作文自信,此时我们让学生从作文自信向作文成功转化,用独特的情感体验,张扬个性,“学生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鼓励他们写有自己特色的、有创新的成功作文,十八般武艺可尽情施展,打造专项达人。语言优美的、诙谐的、诚朴的、思想立意深刻的、选材有独特窍门的、结构严整的、内容丰富的等等,在班级将此类学生作文进行“口头发表”和利用班级报刊、黑板报、手抄报“发表”,定期制作优秀作文集,选送优秀作品推荐各级报刊发表。这样的平台,既是学生欣赏的乐园、耕耘的园地,又是他们弹奏心曲、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许还是他们梦想成真的殿堂。使作文教学达到了“乐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界。作文在形式上也不拘泥于命题作文,提倡半命题、无命题作文,取消了对作文的种种限制,把创新的交给学生,给他们一片翱翔的蓝天,一方播种的净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撷择自己想写的东西,去抒发内心的思想和感情。
一、确立新颖别致的标题,吸引读者眼球
现在的作文要求比较宽泛,多是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这就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作文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新颖别致的题目会让读者眼前一亮,使人一见钟情,反映出作者的文学和思想的造诣。如何确立记叙文的题目呢?
1.形象概括意蕴。这类标题多用象征手法,符合文学的本性。著名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标题有《红高粱》、《城堡》和《老井》等。中考的标题有《攀登》、《窗口》、《我的脚印》和《我愿做只小蜜蜂》。
2.指出作文内容,即题材范围。如范文标题《妈妈眼里的我》、《深情厚谊》和《记一次升旗活动》等。
3.与主题有关的一事一物,或人物语言。如《______的回忆》、《书包》和《压岁钱》等。
4.人名、地名、时间等。如《母亲的爱》、《放学路上》和《我在星期天》等。
5.直接标明主题。标题是一个判断句,有主语(可以省略)、谓语和宾语。如《做一个的______青年》。
6.设问、反问、感叹以显示主题倾向。如《母亲真爱吃鱼头吗?》和《让种树人再多些吧》。
7.提出问题,引起深思。如标题《这种做法该不该提倡》和《最美的东西是什么》。
二、精心选材立意,巧妙布局谋篇
(一)选择较小的切入点
话题作文,写作范围一般都十分宽泛,但要想作文出彩,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定“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五六百字左右的篇幅内定出立意鲜明、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
(二)材料新鲜
记叙文的选材,是写好记叙文的重要因素。文章的材料好比建造房屋的材料,但文章对材料的要求永远是“力求新鲜”。想想就可以知道,假如一位阅卷教师连续不断地看到“歌颂蜡烛”的文章,他会怎么判分。所以新鲜的材料是记叙文获得高分的基础条件。
(三)内容真实
与“材料新鲜”一样,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有一些同学为了表明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终不离“助人为乐、希望工程、捐钱救灾”等,事实上,我们希望社会充满爱,充满关怀,可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章里始终充满假话、充满谎言。牢记:只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我们所谓提倡的“艺术的真实”实际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它和内容的虚假是完全不同的。
(四)构思精巧
记叙文要写得精彩、写得让人难以忘记,就不得不在文章的构思上下工夫。一般说来,构思精巧的文章,一定是“以小见大”的,也一定是“选材新鲜”的。如一名学生写作文《留下》就完全以精巧的构思取胜。全文由三个电话留言组成,记录了非典时期一位姑娘的父母、男友、朋友的三个电话留言,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爱情、友情。这样的构思在中考作文中实属凤毛麟角,自然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构思的范围不能局限在内容或形式,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遣词造句都可以纳入。在作文之前,审好文题之后,构思就应该开始了。
三、运用多种技巧,力求生动感人
(一)调动多种感官,运用艺术通感
1.运用多种感官:如:一学生作文《雨让我陶醉》:“雨落在地上,‘开’出朵朵美丽的花,美极了。”(视觉)“嘘,闭上眼睛听那雨声!那是天使在歌唱,那歌声悠扬婉转,乃至心也跟着跳跃,跟着舞动。尽情地接受雨的祝福吧!”(听觉)“咦,一股清幽的泥土香味随着呼吸进入身体,融化在心里,舒服极了,身体仿佛在清香里拂动,正飘向天空,遨游星河。”(嗅觉)(感觉)
2.运用艺术感官:《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借用听觉之感写嗅觉)
(二)环境烘托,景物渲染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三)自然真切巧抒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要把文章写得感动人,以引起读者共鸣。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含蓄却真切,即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叙事抒情等。也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倾泻出浓烈而真挚的情感,即直接抒情,如呼告式、顿悟式、反复式等。
一.动心动情,让中考作文指导课情趣盎然
初中语文复习课如何避免枯燥乏味的局面,一直是初三语文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而作文指导课的难度就更大了。近日观摩《中考作文专题复习——拿什么打动你的心》课例,执教者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复习课上动心动情并务求实效,使得整个课堂情趣盎然,效果显著。
1.制作精美课件,营造情趣。
上课伊始,教者采用春晚节目《说句心里话》导入,视频上孩子们质朴的话语、真挚的情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老师让学生交流,这个节目为什么能够打动亿万国人的心,巧妙地导入了课题,奠定了整堂课的感情基调,于是学生畅谈心声,感情真挚。
2.引用探究材料,妙趣横生。
为了帮助学生探究抒发真情的误区,教者引用了学生作文中的材料,既有情趣,又有针对性。如《母爱》一文片断:
母亲虽没有在我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却告诉我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她虽没让我经受茅屋草堂的贫困,却告诉我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她虽没有“光阴白待成过客”的经历,却经常告诉我“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并用自己一言一行给我示范。此时此刻,她正伫立于考场大门外,心跳与我同一节奏。想到这里,我的心跳不禁加快,脑中涌现出另一个伟大的母亲——祖国。祖国母亲用她那博大的胸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龙的子孙。于是,所有的思绪化成一种动力——为母亲、为祖国而奋斗的动力。
学生读到此处,在笑声中明白了这种叙述方式的弊病,作文抒情不可夸张矫情,要用简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
3.倡导合作探究,共享情趣。
有一份调查表明,影响学生语言发展的第一因素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尽管写作是个人化行为,带有隐秘色彩。但学生写作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丰富写作的素材,借鉴结构的技巧,增添思想的深度,也有助于感情的互通、语言的润色以及合作探究的深入化。在这节复习课中,教者重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品评中考佳作《自行车上的空间》时,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作文材料自我评点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的讨论就趋于深入,从而得出了从不同维度展开细节描写的方法:1.对比展示细节;2.炼词体现细节;3.多维度透视细节(动作、语言、神态、肖像、心理)。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习得了写作方法,也享受了学习的快乐。
二.求实致用,增强中考作文指导课的有效性
提高中考作文指导课的效益,首先要针对学情,了解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然后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其次还要形成序列,进行系统训练;同时,关注作文教学评价,发挥激励指导功能。
1.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同样《拿什么打动你的心》一课,针对初三学生抒情空泛的现状,将目标定位于运用细节描写表达真情,然后分解为:1.辨别考场作文的几个误区;2.从经典作品中学习几种细节描写的方法。3.用细节的手法构思一个片断。在辨别误区时,教者列举了相应的误区:
片断一:《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爸爸在一次车祸中双腿受了伤,爸爸的皇冠轿车也变成了一摊废铁。我们全家很是悲痛。医院里的医药费已经超过了3万块,这对一个工薪家庭来说,是多么的艰难呀。就在这时,爸爸工厂的全体人员都到医院来看望爸爸,并给我爸爸送来了捐款达5万块,邻居叔叔阿姨们也送来了鲜花以及各种各样的营养品,以前和爸爸吵过架的那个人也来了,医院的病房里像走马灯一样,人来人往。我们全家人都很感动,感受到了一种爱。
片断二: 《师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伟大的老师啊,我爱你,爱你的纯洁无私,爱你的光明磊落,爱你的博学多才。老师啊,你太伟大了,你真的太伟大了,你是伟大的天使,是我生命的救世主,是你把我培养成人,是你教给了我知识,我要感谢你,我要报答你,我要感恩于你啊,我永远忘不了你,你的恩情永远在我的心中。
片断三:《母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在我上初二的时候,有一次感冒很重,没有去上课。天又下着雨,我浑身没有力气,妈妈于是就背着我走了三里路,送我到医院看病,忙里忙外的,我很感动,于是对妈妈的以前的不快就烟消云散了,妈妈的行为触动了我的心灵。
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学生习作常见的几种误区:盲目虚构,任意捏造;一味抒情,感情泛滥;事例陈旧,落入俗套。这样,学生就能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2.训练有序,层层深入
教者训练有序,逐层深入,设计了以下环节:考场作文探误区,经典回放悟写法,中考佳作寻细节,精彩创作写我心,妙笔生花靠反思。每个环节精心铺垫,让学生在自主感悟中领略写法,如在“经典回放悟写法”环节,先投影朱自清《背影》片断: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
然后从多维度透视细节(动作、语言、神态、肖像、心理)描写的作用,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的质朴含蓄,通过以下语句的对比揣摩,充分体会其妙处: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个时候,我觉得我的父亲是最伟大的人。啊!伟大的父亲,您辛苦了,儿子永远记住您的恩情,永世不忘。
3.当堂训练,评价激励
作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讲授满分作文技法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却又写不出精彩的文字。因此,作文课必须少教多学,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练笔、交流、评价。此课教者在课堂上留了2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片断写作训练,题目能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请可抒: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请以“,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构思一个细节(200字左右)。
课堂上在3名学生朗读习作以后,教师没有急于自己评价,而是让学生互相评价,这样既凸现了教学目标,又让作者易于接受。课临近结束,教者让学生用一句话小结收获,这样的反思更贴近学生,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反馈。
三.锐意创新,增加中考作文指导课的深度
套话作文、应试作文,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成了模式,也制约了语言、思维等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写作是一项言语综合活动,作文复习课同样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思维去表达,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作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创造,允许、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表达生活。因此,作文复习课要关注学生独立思想之形成,加强思维训练。
下面以《感悟点题——让作文有点深度》一课为例。教者先指导学生认识“画龙点睛,卒章显旨”的写法,接着品读美文《篱笆上的铁钉》,然后用点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在学生发言后,教者总结归纳:
从父亲的角度:是啊!当孩子犯了错误后,为人父母者正确地引导才是孩子成长道路最为重要的指明灯。
从儿子的角度:是啊!当身处孩提的我们,多么渴望在成长的道路上多一些帮助,多一些引导啊!
从钉洞的角度:心灵中的伤害比任何的伤害来得都更为严重
从为人的角度: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行,做一个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这样,教者巧妙地从文本中涉及的人和事选取四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接着以寓言故事类文章为例进行能力迁移训练,提示学生思考角度:①从文本内容的角度;②从文本中心的角度;③从情感体验的角度;④从人生态度的角度;⑤从教育引导的角度。最后总结:刚才我们通过两篇文章,初步理解了感悟的有关内容,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作文时,我们如何来感悟?又怎样表达感悟?接着指导方法,如何感悟:作品的价值取向,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表达感悟:抒情式,议论式,平淡式,寓意点破式,升华哲理式……最后让学生以“ 走进我的青春”为题,进行作文构思训练。这样把作文与思想、思维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建构和完善。
叶圣陶先生说:“无论写什么东西,立场、观点总得正确,思想方法总得对头。”训练思想的涵义在于,“是要使人有真切的经验来作假设的来源;使人有批评、判断种种假设的能力;使人能找出方法来证明假设的是非真假。”作文教学强调创新思维,创新作文需要学生的个性化思想,思想的历练可以拓宽学生的视界,深化思想的深度,领悟生命的真义。
【关键词】作文教学;三个阶段;侧重点;描写;思索;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作文教学共分三年教学,也就是作文教学有三个阶段,认清这三个阶段的特点、要求和联系,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水到渠成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现将我的看法与各位同仁交流一下,欢迎大家指正。
一、初一作文
初一作文主要是在小学水平的基础上训练提高记叙表达能力。要求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所以初一作文还是训练描写能力。包括人物描写和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这些描写主要是突出、强调中心。比如学写母爱的作文,如果把描写母亲具体对我的劝导、教育、关心的语言展现出来,就能突出、强调母亲的关爱。又比如《背影》课文中通过买橘艰难来突出父爱这个中心的动作描写,就能使人印象深刻。而不能表达中心的就要惜墨如金了。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要有意识地在作文中增加景物描写,以此使文章增加文采、韵味。
当然,为使文章中心突出,初一还要教会学生围绕中心选材、围绕中心叙述、围绕中心定详略等技巧。要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进行扩写、续写、改写训练。
这些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初一的学生刚刚十二三岁,他们能学会观察社会、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就不错了。他们的分析、评价能力还有欠缺。如果这时要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发表具体评论,就有点儿难为他们了。
所以,初一的作文一般都是以“我”为中心,写“我”的所见所闻。所以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比如考人物的作文题目有《我的母亲》、《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榜样》、《我们班的明星们》、《母爱》等,考事件的有《我们班的二三事》、《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我最快乐的一天》、《第一次》等。
二、初二作文
初二作文仍然是在初一作文的基础上训练表达更完美。所以从大处来说,初一和初二的作文教学可以合并在一起。稍有不同的是初二作文的视角更广泛,深度会更大,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发现和感受上,也就是说,在具体描写上和初一要求一致,或者更具体。在抒情、议论上开始要求学生掌握运用。
这样的教学是由于初二的学生认知能力比初一有明显进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分析评价能力也比初一有了很大的提高。
反映在作文题目上,就可以看到常考的题目是《发现》或者《它使我懂得了》、《这就是美》、《幸福》、《生活变了》、《我长大了》、《心中有——》《在——的路上》《我学到了——》等带有我的看法、我的思考一类的记叙文。
三、 初三作文
初三作文应该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类文体,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能写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所以初三侧重点还要放在记叙文上。议论文、说明文按基本要求,只要训练一下常规写法,练习主要是随着课文教学进行。
议论文可以按提出论点、分析论点、证明论点来写三大段:一般在第一大段提出论题或论点,在第二大段通过举事例、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第三大段围绕现实提出希望。这种写法简单实用,可以使学生很快掌握。作文练习主要练习的是举事例和讲道理的写法。
说明文作文教学是学会交代清楚说明对象以及对象的特点,主要训练运用说明方法的能力。要着重练习实用说明文,比如说介绍家乡的一个建筑物,一种名吃、特产、物品,以及去车站旅游景点路线说明,等等。
因为中考对说明文作文要求不高,所以说明文作文练习主要是放在平时讲课过程中,随着课文教学进行专项练习。不必进行大的、专门的练习。
但在初三,记叙文的要求会更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对记叙文的能力做一个系统的复结:写好题目;用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写法来记叙,比如小标题式,欲扬先抑,对比等。此外,还要练习优美词句、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使学生的文章层次清楚、写法新颖、词句优美、富有文采、立意深刻、形成特点,并且会修改自己、他人的习作。
所以记叙文教学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各种描写训练要贯穿初一到初三三个阶段中。既要有课堂上的小作文练习,又要有大的专题练习,更要有不同阶段的专项侧重点来练习。
对初三学生来说,不但要在初一写好记叙文,初二有所思索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在初三表达自己参与改变社会的意愿。而改变社会、提高社会就要首先改变提高自我。所以初三中招考试经常围绕人的素质出题。考一些有关提高素质的话题。既可以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文体、内容、写法,又可以使学生提高自我素质,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服务。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益低下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效益的高低也是语文教学效益高低的一个显著标志。从近年来的现状看,作文教学的效益不佳,甚至呈愈来愈差的趋势,许多语文教育家为此发出强烈的呼吁:“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从笔者对所任教过的学校的调查来看,作文水平也是一届不如一届。每年的中、高考阅卷专家和老师也用大量的数据为证,指出学生作文水平下降的现实。有鉴于此,笔者在“开放型作文教育”的实验中,突出了作文教学效益的研究和探索,收到了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效果。本文拟结合实验中的做法和体会谈三点认识。
一、全面开放——求活开放型作文教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的全方位开放的一个作文教育的全过程。这个开放是一个全面的开放,全方位的开放。生活的空间有多大,开放的范围就多大。我们力求通过开放,搞活作文教学这一潭死水。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是向学生开放。面向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打开写作主体的封闭式的“思维黑箱”,注重写作主体的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己联系起来。“时髦小议”、“追星现象谈”、“成长的烦恼”、“老师我真想对你说”等作文训练很受中学生的青睐。面向学生开放,包括向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开放,不只是“文史哲不分家”,数理化生外也与作文教学有密切联系。一方面,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学好各门功课的最基础的能力,另一方面,其它各门学科也为学习语文和写好作文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是向社会生活开放。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让他们在关注、调查、分析、思考各种复杂现象和各种社会热点中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增智广识,提高洞察力、判断力和思维力。其实,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和分析一下当代的中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向往走向社会,希望老师的作文命题能出现一些与社会接轨的敏感问题。在茶余饭后,在休息之前的片刻,他们总喜欢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说长道短;更有的中学生,把关注的焦点投放到地球生存、自然生态、战争与和平等重大的世界主题方面。因此,关于“廉政建设的思考”、“赞美你橄榄绿”等就成了很受学生欢迎的作文命题。
三是向经济生活开放。让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贸易市尝科研单位,寻找写作“活水”,积累写作素材,发现写作的用途。调查报告、通讯消息、合同、说明书、广告、信件等样式在经济生活领域中实用性极强,在开放中学生看得真切,易于激发积极从事写作训练的内在动机,从而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学写。
四是向各种传媒开放。让学生经常收听新闻,写作时评;收看各种有益身心的影视剧节目,写影视剧评;阅读各种格调高雅的报刊,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漫画类报刊,进行各种形式的写作练笔活动。在不断丰富间接生活的同时,形成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各种能力。
全面开放,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写作仓库,实际上是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即叶老所说的“写什么”的问题。因此,全面开放,必须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积累生活的本领。否则,有不少学生仍然会深入宝山空手回的,写什么的问题还是得不到彻底解决,全方位开放也只会是一种应景。对于观察来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到“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事事关心”,培养新闻敏感,形成观察的习惯;而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观察外部世界进而推进到观察内部世界,把自己的感官感受外界事物时所引起的心灵体验捕捉下来。这种观察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咀嚼。积累也应从对外部世界的积累同时推进到对内部世界的积累,身边随时都备一个笔记本,一旦有所感悟,有所震动,就立刻记录下来。这样的观察才是富有个性的观察,这样的积累才是个性鲜明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有个性特色,才会富有灵性,否则就难免千人一面,落入俗套。
全面开放,应当改革作文课堂结构,探讨适应全面开放的新型的作文教学课型。开放型作文教育首先从课堂结构改革入手,变过去作文课堂老师出题,学生被动作文的僵化模式为师生共同参与商讨定题,相互交流切磋,然后进行初作,进行互批、反批,最后进行完善性的重作。在课型方面,从过去单一的学生写作课发展到社会实践课、阅读吸收课、信息交流课、写作练笔课、讨论争辩课、汇报展评课等六种课型。使得全面开放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全面开放,还必须与听、说、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搞活作文教学。提到读写结合,人们不会有什么怀疑,而且愿意去做。其实,听、说与写的关系同样是很密切的。生活中的口语是最生动、最活泼的语言。如果我们不向这样的口语开放,那么就很难实现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用活的语言写自己的生活,用时代的语言写时代的风流人物。吕叔湘先生说过,“撇开语言(口头语)教文字(书面语),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因此,让学生在不同场合学会听懂不同人的讲话,听出说话人的真正意思;让学生自己能在不同的情境下根据不同的需要说出得体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感,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在听说中培养敏锐的语感、快捷的思维和出口成章的能力,待到作文时,只要将口语用文字记录下来,其余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因此,课前五分钟演讲,三分钟评论,举行即席讲话比赛等等活动,应该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员参与——求真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不是只看几个尖子生,而要看全体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特别要看中、差学生的情况。作文教学的真功夫正体现在这一点上。
首先,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此,教师必须注意对写作主体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要探明学生这个写作主体的心理差异,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写作的心理障碍。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学生表现在写作上的心理障碍至少有如下几点:①畏惧心理,多少年作文失败的记录,使得不少中学生有一种谈文色变的畏惧心理;②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不是一块写作的料,也不可能把作文写得好;③无所谓心理,这类学生,常常是教师压一下,就做一下,但多数情况下对作文没有好感;④自大心理,认为作文并没有什么,自己的作文总是写得不错的,每次考试都能得到个较好的分数,自我满足,不求新的突破和新的长进;⑤求胜心切,这类同学,感到自己的作文水平差,也为自己着急,同时也愿意按教师的指导去做,但一段时间下来,觉得并无明显长进,马上就紧张起来,着急起来,这样的学生比例还不算少。这些心理障碍不扫除,想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作文的教学与训练是很困难的。
一、写作教学的原点
坐标不同,原点的定位自然也不尽相同。写作教学原点模糊不清,会致使写作教学的改革与突破始终是“治标不治本”。因而,如何定位写作教学的原点,已成为当务之急。
1. 由定义定位原点。
欲找准写作教学的原点,首先要找准写作的原点。那么,何为“写作”呢?从定义上理解,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从这些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写作的原点应该确定为学生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与感受,而写作教学的原点则对应为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的认知与感受。因此,仅仅停留在方法技巧层面的写作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传授写作知识、方法与技巧之前,必须先教学生想说话,有话说。也就是说,写作的原点在于写作思维。相应地,写作教学的原点,则可以定位于对写作思维的培养。
2. 由特性定位原点。
对于中小学语文课堂而言,“写作”似乎并不需要如此复杂的定义。在广大师生眼中,“作文”就是“写作”的代名词,特指学生练习写作,体现的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本质属性。因此,要把握写作教学的原点,还应把握作文的原点。作文是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它既是语文课堂独有的写作形式,同时也是一种训练方法。从写作的角度,其原点在于学生表达认知与感受,但从训练的角度,其原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就是技巧的提升。从这一角度来看,写作教学的原点是对写作技巧的提升。
3. 由目的定位原点。
“五四”时期的文人曾为写作是“为人生”还是“为艺术”而争论不休,如今的学生写作既不“为人生”,也不“为艺术”,甚至不为自己,只为考试,只为评分的教师。虽然学校写作不能与文人创作混为一谈,然而写作目的的歪曲,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真实写作水平的呈现,阻碍了学生写作热情的迸发,最终导致了师生在写作教学中方向的偏差。传统的写作教学目的,一般都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却忽视了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即使技巧娴熟、语言华丽,也不过是些“空架子”罢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灵性已然流失。从写作目的的角度看,写作的原点是写作需求,写作教学的原点是发现学生的写作需求。
综上,基于对写作的定义、特性、目的的理解,写作教学的原点应当定位于写作思维的培养、写作技巧的提升以及写作需求的发现。
二、原点回归的应然与必然
在迷路的时候,选择回归原点,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确定方向。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写作教学的原点回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具有着独特的价值与 意义。
1. 原点回归是思维的回归。
写作的过程虽然很复杂,但究其本源,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两件:“写什么”和“怎么写”。前者是写作立意的思维,后者是表现立意的思维。在这里,表现立意是通过“结构”(材料的组织)来表现的,因此后者便是写作结构的思维。这二者简称“立意思维”和“结构思维”,其中,立意思维又先于结构思维。我们的学生之所以不会写作文,不愿写作文,就是因为教师对写作思维的培养始终局限于“结构思维”,而非“立意思维”。有些学生不想写作文的时候常会推托说“我没有灵感”,实际上就是立意思维不足。写作思维是写作的原点,技巧的提升不能涵盖对写作思维的培养。原点回归,旨在重新确立写作教学中思维培养的重要地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2. 原点回归是功能的回归。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所谓的写作和写作训练,都是以教师命题、学生作文的形式呈现的,两者的功能区分并不清晰,以至于写作训练缺乏科学系统的整体布局,写作内容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命题也不得不“标新立异”,甚至“剑走偏锋”,学生写作逐渐衍变为低级的重复。难免收效甚微。不仅如此,这种训练方式以过度消耗“写什么”为代价,消磨了学生对自己所写内容的表达热情,连感知都变得麻木了。事实上,写作训练指向的是学生在写作中某一方面的提升,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而写作是学生综合写作水平的整体呈现,是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思维与技巧,表达认知与感受的过程。在这样的现状之下,我们强调原点回归,旨在让写作归于写作,练习归于练习。原点回归,就是要让写作与写作训练回归各自的功能,共同为写作教学服务。
3. 原点回归是目的的回归。
如果一个人写作之前确定不会有人看到他所写的文字,他极有可能就不会进行写作了。因为写作的目的,本来就是给人看,这个人可能是别人,也可能是自己,总之是将来有人看,大家才有用写作表达自我的欲望。然而在写作教学中,很多学生写作的目的,仅仅是“写给老师看”,这让本应充满个性化的写作与解决一道几何题并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写作原本就是学生精神发展的需要,是自我生命的内在需求。这样的要求,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学生们,他们的这种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原点回归,意味着少一些功利化的导向,多一些发现学生写作的需要。鼓励学生各种形式的表达,实际上就是天性的回归,热情的回归,目的的回归。
4. 原点回归是评价的回归。
在写作教学评价上,最直观的体现是教师给出的分数和评语。许多教师并不关心写作技能的系统性提升,一味以考场得分为目标的模板化训练磨灭了学生的创造。教师惯于采用机械化的传统模板做评语,如“语句通顺、内容充实、书写工整”等等,在作文讲评中,也常常是读读范文,不加深入,使评价失去了本来意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表面上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本质上却是因为师生对写作原点的认知模糊。师生对原点的认知模糊,致使写作教学的目标无法明确,从而导致评价标准的模糊,最终恶性循环,写作教学实践始终处于一片混沌当中。不能立足于写作教学原点把握写作教学评价,自然无法发挥评价自身的优越性,更不用提新课程改革中“过程性评价”和“生成性评价”等的应用了。原点回归,要求评价紧扣目标,抛开形式主义,回归本来价值。这种回归是写作教学保持行进方向正确的标尺。
对当前的写作教学来说,原点回归犹如一剂“强心针”。它是写作教学在思维、功能、目的、评价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回归,也是从根本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写作教学的再出发
写作教学的原点回归可以让我们认清写作教学的本质,重新确立起点和终点,重新规划选取最佳的路线,此时的再出发无疑会更有方向。针对上述对写作教学原点及原点回归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新的尝试。
1. 引导观察与思考。
对于写作思维的培养,首先应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当今的写作教学呈现的是一幅“摁着牛头吃草”的画面,原点回归则要求我们“放牛吃草”。立意与素材都是来自于学生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的积累,而能将经验积累转化成作文,则得益于平时的观察和思考。观察和思考并不是学生天生就会的,教师在写作之前的启发非常关键。笔者曾尝试过一堂针对初三学生的户外写作教学,主题是“寻找最美的叶子”,地点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校园。当时正值春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重新发现校园之美,在不大的活动空间里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叶子,每片叶子都蕴含了他们的情感。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现自己那片叶子的特点,跟大家分享。学生配合度非常高,最后落笔成文时,完全不存在“写不出来”的现象。学生写作往往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与运用。如果不先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上多下功夫,一味传授技巧,学生碰到作文题,依旧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 区分写作与写作练习。
写作与写作练习,就如同数学综合性应用题与章节训练题。平时的写作练习旨在训练写作思维,提升写作技巧,因而以单项训练为主,而真正的考场作文,还应全面反映学生对平时所学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完整的写作。因此作文命题也应有单项命题和综合命题之分。单项训练可以长短不限,形式不限,专题训练,重点在于学生学有所得,有完整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体系、整体布局。综合命题则是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功力,重在贴近学生生活,不必过度追求标新立异。通过对写作和写作练习的区分,学生既能保持写作热情,又能提升写作能力,更有利长远发展。此外,单项训练也可以以“改写”为主要途径,既有利于写作知识技巧的系统化提升,也不会过度消耗学生的写作素材,还能简单明了地完成写作教学的任务。
3. 发掘隐含读者。
写作教学要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为老师写”和“为考试写”的心态,就必须让学生意识到除了作为评阅者的教师之外,还可以有更多的隐含读者。
解决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角色多元化,二是现实读者多元化。所谓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指作者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对传统写作教学中的学生写作来说,教师就是唯一的隐含读者,且教师的角色仅仅是作为评判者。学生在写作开始前,潜意识里就已经遴选了自认为符合教师审阅的素材。教师角色的多元化,意味着教师不仅仅是评判者,还是欣赏者、分享者、探讨者。这要求教师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平等与宽容。只有教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他的角色身份,学生写作功利化的倾向才会慢慢削弱,教师才能真正发现学生写作上的无限可能。而现实读者的多元化,意味着对学生写作的评价可以不完全来自于教师。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日记、周记都要查阅批改,令本来很有表达欲望的学生,鉴于教师的检查,敷衍了事,有的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现在是一个网络社交日趋发达的时代,许多学生在朋友圈、博客、QQ空间或者其他社交网站上的写作机会很多,表达欲望和写作质量也明显优于学校作文。这些表达平台对学生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它的读者不是教师,不是评分者。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些形式,利用教师角色多元化和现实读者的多元化,让学生发掘更多隐含读者,保持其写作热情,激发更多 潜能。
4. “教――学――评”一致。
有专家在布卢姆“目标――内容――评价一致性”的基础上抽取出“目标”,将“教学内容与活动”分解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建出基于目标的“教――学――评一致性”框架。该理论认为,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在写作教学中,尤其是单项训练的过程中,目标务必明确,最终的评价也应紧扣目标。每堂课专攻一点,各个击破,能够科学地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系统构建“螺旋上升式”的写作知识体系。譬如,单项训练的要点是倒叙,则教师在评价上针对倒叙即可,不必写一些“语言流畅”“用词准确”等与训练要点无关的词语,甚至不必花时间让学生反反复复地去写“难忘的一天”“有趣的一天”这种“写滥了”的作文题。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引入改写,让学生改写自己的作文,或者改写教师提供的素材,把顺序加以调整即可。“教――学――评”一体,既简化教师的“教”,也简化学生的“学”,评价也更有针对性,整个过程更加简单、高效。
总而言之,在思维上引导观察与思考,在功能上区分写作与练习,在目的上发掘隐含读者,在评价上明确“教――学――评”一体,都是立足于对写作教学原点的准确把握,是写作教学的全面回归,也是调整方向后的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