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学基础

美学基础

时间:2022-03-16 22:0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学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学基础

第1篇

1.1护理学的形成护理学经历了从简单的清洁卫生护理到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再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直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的发展历程。通过实践、教育、研究,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2基础护理的教学目的护理学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护理操作技术,理解每一项操作步骤的理论基础和原理,应用护理程序开展整体护理,促进病人健康打下坚实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基础。

2护理美学的形成、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护理程序”的概念,带动了护理专业的革命性发展,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护理美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整体、系统、层次、和谐、有序和节奏性,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相互交融起来,是现代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护理美是护理理论结构与内容,护理技术和科研以及护理活动中所显现出来的一切美的总和。

3护理教学在临床护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3.1学生自身的问题许多学生在临床实习一段时间,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如浓妆艳抹,穿奇装异服,言行举止粗鲁、野蛮,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形象,导致实习医院或带教老师的不满,给护理教学带来许多困难。然而学生自身并没有引起重视,反之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是走向社会发展成熟的改变,其原因主要是护理教学重点全部在于技能培训和知识强化,忽略了学生心理意识方面的审美能力的教育,使得学生的审美观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也随之发生改变即而被同化,出现审美价值观的偏差心理。

3.2护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无论技能操作,还是理论知识都能达标,然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尤其是处理护患关系时出现许多问题,如:操作前与患者的沟通不当,操作中一旦出现小失误,就会发生本来可以避免的矛盾、纠纷,有的患者甚至大打出手,情节恶劣,给院方、校方、学生三方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比如:学生在面对患者提出病情或治疗的相关问题时,没有妥善解答,引起患者的不满,为日后的护理工作埋下隐患。有的甚至因为护理人员的一句话而对薄公堂,双方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与患者良好沟通的能力与技巧。

4基础护理教育与护理美学相结合

4.1基础护理工作的审美教学基础护理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性,如何使其更加完美,则有赖于护理人员对其完美原则的自觉维护与遵守。在教学工作中,老师除了在教育方面培训学生,更要适时强调培养基础护理工作的审美教育,纠正不良作风,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着装、行为、习惯。如:强调淡妆上岗、待人温馨、处事公正、动作轻柔、工作严谨等审美教育,让学生明白美的内涵,以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完善审美价值观。

4.2护患关系中的社会关系教学在护理实践中,护理活动主要发生在护士与病人之间,护患关系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人际交往,交往中往往受到双方个性特点、环境变化、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明确护士角色以及必须掌握的沟通技巧和护患关系中的美学原则。

4.2.1护士的角色护士的任务之一是要引导和帮助病人领悟角色,适应角色转变,以优良的品质取得病人的信任,以优美准确的行为满足病人对护士的角色期待。

第2篇

关键词:护理实践教学 护理美学 教学评估

随着中国医疗及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教学中的人文教学逐渐受到广大的师生关注。护理美学的教学领域包括护理中的审美规律与美学现象,通过美学教学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1]。由此,本研究分析基础护理实践教学中融合护理美学的效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资料从本学院13级护生中选取122名学生作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61例,男女比例31:30,年龄18-20岁,平均(18.24±1.13)岁;对照组61例,男女比例28:33,年龄17-20岁,平均(19.17±1.26)岁。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实践教学,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后,依照课本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践。研究组在传统护理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加入护理美学教学:首先,护生的着装及仪表要求整洁、端正,使其端正对护理工作的态度,时刻注重保持庄重、美好的护理工作者形象。其次,要求护生行为得体,举止优雅,如核查床尾卡时蹲姿需端正,治疗本、病历夹应正确握持,提升患者信任感。再次,实践操作需熟练,娴熟的实践操作不仅能够提升患者安全感与信任感,还能够增加操作优美性;最后,锻炼护生交流能力,创设情境让护生组织语言完成任务,提高护生与患者及医生的交流能力。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学生的期末理论(70分制)、实践考试(30分制)成绩及总成绩;采用学院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以匿名方式对量表中的项目用“是”、“中立”或“否”评估[2]。

4.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 18.0软件包统计分析,一般资料以(x±s)完成表示,计量资料以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以X2完成检验,P

二、结果

1.两组护生的期末成绩对比

研究组总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具统计学意义(P

2.两组护生的教学效果评估对比

研究组教学评估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具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护理美学是护理类院校开展人文及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将美学原理、观点、现象与护理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护理工作为基础探究其蕴含的人体美与行为美,从而充分展现护理工作的美好形象。本研究从13级护生中选取122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1例。

观察两组学生的期末成绩,可得研究组的期末总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融合护理美学,对提高学生护理科目成绩的效果更好。该结果的原因是护理美学通过提高对护生的护理行为与技术操作的美感要求,促使护生增加相关实践活动的娴熟度,利于护生不断巩固和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从而提高考试成绩。观察两组护生对教学方式的效果评估,可得研究组的教学效果评估显著优于对照组,原因在于护理美学教学通过将审美观念融入护理实践,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观念灌输的弊端,使得护生自主端正学习态度、规范自身行为、增加操作娴熟度、提高沟通交流水平,有效提升了其护理能力、水平及人文素养,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基础护理实践教学中融合护理美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成绩与能力,在护理教学中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 现代意义 研究分析 伦理智慧

引言

中国传统美学之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伦理智慧,而这种智慧的形成,则主要是来自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我国哲学的基础和社会文化的背景。所以,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实质,是从伦理的角度出发,来对美学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并且将真善美作为美学的核心基础内容,为达到真善美的标准和理想的目标而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同时,中国传统美学对于现代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由于中国传统美学是我国长时间古代生活智慧和生命智慧的结晶,所以应当加强对其价值和理论的研究分析,重新的研究中国传统美学审美取向,结合时代的特征,为现代化美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条件。

1 中国传统美学的伦理智慧

伦理道德的生命力是一种客观性的规则,同时是现代化文明和人类发展的一种必然性的需求,是人们不断的获取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基础。所以,加强伦理道德的分析,应当是生活当中的一门基础性的学问。在我国儒家的伦理道德之中,强调的是义、仁、智、礼等几项,所以,我国的古代伦理将儒家原则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中国的智慧更加偏重于道德,其伦理的智慧不仅包合了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同时也包含了人生观的核心内容,上述因素就共同的决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以及特征。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的美学有着本质上的差别,西方的美学更加注重对艺术本体和美本身的研究,对于审美的对象并没有进行科学的、静态的分析,所以西方的美学更加注重的是人与美学形式之间存在的感性的联系,而中国传统美学则更加注重的是道德之间的和谐统一。而这种本质上的区别则主要是取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思想观念。

以血缘关系为基本的纽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和社会的基本形态,同时,由于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文化当中的崇高地位,所以对于后期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伦理和艺术的高度和谐统一,所以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美学命题,这些命题也共同的组成了中国的美学思想根源。由孟子所提出的性善论,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主张以礼乐教化,最终达到善美的境界和高度。结合上述的分析,也可以从中发现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深远影响,我国的儒家哲学与传统美学之中的道德思想以及价值观有着高度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同时依照我国传统的哲学文化,在美学的发展和建设历程当中,也逐步的建立起了一种心理上的特殊的审美结构,这样不仅形成了构建出伦理文化的基本传统风格,同时也全面的达到了教书育人以及化成天下的根本目的。

2 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

正如上文所阐述到的,中国传统美学以真善美为基础的价值观和思想,所以中国传统美学从根本上来讲,应当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智慧,或者是生活的智慧。审美的伦理是从中国传统美学逐步发展出来的,其中相关问题注重的是艺术和道德的统一、注重的是伦理和审美的结合,注重的是以美来促进善。中国传统美学主要是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为基本宗旨,最终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所以其是对生活内在规律的总结,是一种令人愉悦和向往的生活上的智慧。同样的,中国传统美学对于现代也有着重大并且深远的意义,中国传统美学对于解决现代人生活当中的幸福问题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探讨传统美学,同时也是对现代生活智慧的探讨,是追求真善美的理论,我国的传统美学更加注重的是人格的修养和道德的高尚,以思想品德来促进生机和活力的发展,以智慧上的提升来促进道德和审美的高度统一。所以,中国传统美学不仅包含了外在世界的基本文化内容,同时也包含有人的思想和精神上的重要内容。幸福是人们生活的崇高追求,与美德以及善念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而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都可以发现幸福和道德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追求幸福,首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具备有真善美的思想理念,这才是人们能够达到幸福的根本途径。

而中国传统美学正是注重真善美,所以其伦理智慧和思想之中蕴含有深刻的现代哲理,对于现代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国传统美学告诉人们应当形成仁德的为人之本,并且应当以浓厚的人文气息来使得美好的人格自觉的形成,这一点可以说是超越了本能生存的需求。加强中国传统美学的构建,不仅对于美学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还可以为现代人全面的反思自己生活提供必要的启示。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对实践工作当中价值观的构建和相关体系的基础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旨在为现代美学工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工作原则,为美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必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雪静.厚德:中国传统美学人格修养的重要范畴[J].湖南社会科学,2011(04).

第4篇

一、引言

音乐美学听起来很深奥,也很专业,更接近抽象理论层面,距离音乐欣赏和音乐教学活动有些距离。其实音乐美学就在身边,也即在音乐人和音乐欣赏者身边,可谓之只要和音乐活动有关联,就必定和音乐美学有关联。尤其对于音乐人说来,这里包括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学音乐者,更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均不可缺少的理论武装与实践活动。譬如说,音乐人对于每一首音乐都需要反复的听、认真的揣摩、一次又一次的习练,这是因为什么,自然是为了把这首音乐的韵味把握好,在表现这首音乐时能够在自己所具有的音乐表现力的基础上把这首音乐表现的更加美妙动听需要。也譬如音乐欣赏者喜欢某一首音乐,会反复的听,在一遍又一遍的聆听中被不断地陶醉,有着“听你千遍也不厌倦”的心理感应和情感收获。无疑,在理论层面,音乐美学研究的式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在实践层面,音乐美学是以音乐的形式陶冶人们心灵和性情的一种事物。无论音乐人和音乐欣赏者都需要探知音乐美学,都需要在音乐美学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教益。

二、音乐美学的衍生和所要研究的问题

音乐美学作为概念性表述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学者的著作中,以音乐美学的“激情说”引起音乐理论界的关注,及至而出现的“康德说”则将音乐美学与哲学阐释联系在一起。随后,音乐美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路走来,不断被音乐界的先哲们所热议但蕴含于其中的音乐美学的问题研究分析则体现于各国音乐家更早些的研究活动,甚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中国的音乐美学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先民的音乐意识,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进入活跃状态,儒家的音乐美学的诸多言论可称之为具有代表性的言论。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想被大大扩展,从总体上对于音乐理论问题的一般性考察转入对音乐中的某一门类的特殊规律的探索。在音乐历史长河的奔腾不止的进程中,中国对于音乐美学的研究与世界各国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共同推动了音乐美学的形成和发展。那么,音乐美学在当今所体现出的科学内涵是什么?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音乐美学所要阐述的是音乐的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包含了高度凝练的对于音乐美的理论性阐述和实践性阐述,其特点是音乐学与美学的结合。

三、音乐美学对音乐人和音乐欣赏者所发挥的能动作用

学习音乐美学,了解音乐美学,可以让音乐人与音乐欣赏者对音乐以及音乐美具有正确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将看似表面的简单的孤立的音乐现象与音乐审美联系在一起,以更有利于实现音乐审美来指导音乐领域的一切活动,发展音乐事业,创新音乐事业,让音乐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人们提供更精致更唯美的精神食粮。乐于审美、正确审美、深度的独到审美,是音乐人和音乐欣赏者对每一部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实践活动的动机性源头。具体到音乐人这个音乐创造者和输送者的群体说来,进行音乐创作要把自己的音乐审美观建立在音乐审美理论基础上,在符合其基本理论规律的基础上追求自己的开拓创新,实现个人创作风格的形成,推出更多更有影响力的作品。作为音乐表演者,在音乐表演中需要遵循忠实于原作与表演创造的统一,把握历史音乐风格与时代精神的同一,注意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的审美原则来锤炼表演能力。否则,以自己的审美感觉,以自认为以纯粹的个性表演来炫技,则会进入表演的歧路,可能这样的表演能够感动自己,但很难感动别人。音乐表演者对于音乐的二度创作必须遵循音乐审美理论,唯有此才能实现表演技能的不断提高。

四、结束语

音乐教学者们都必须学习和掌握音乐美学,以音乐美学基本理论作为音乐审美的导向,音乐美学教育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审美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情智培养过程,对于音乐专门人才的培养不可缺少对学生实施的音乐美学的熏陶教育,则会激发学生们热爱音乐、感受音乐美,运用音乐美陶冶个性心理品质。学校的音乐教学是最基础的音乐美学的输送者,通过音乐教师向的下一代人传递人类音乐文明的成果,启迪学生们音乐创作和欣赏的潜力和能力,可谓任重而道远。那么在当下的音乐教育中,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的教师要将自己的音乐审美学的基础夯实,让自己以“一桶水”的优势,在教学中能够给予学生“一瓢水”。同时,在音乐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为立足点,以音乐审美学理论为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奠基,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的内在潜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和音乐欣赏的实践中,让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助长音乐审美品位和音乐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作者:于海萍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第5篇

【摘要】 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确立,美学与护理各学科融会贯通,从护理美学与护理学科的相关性谈护理美学的发展,完善构建护理美学学科理论体系。

关键词:护理美学;整体护理;护理学科

护理美学是护理学和美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是美学在护理实践中的体现,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现代护理事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的美的内容、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1]。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确立,护理教学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护理美学的理论贯穿于护理教学各学科的始终,对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成为完善构建护理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1 护理美学与护理基础学

随着护理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护理教学也随之更加系统和专业化。护理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护理操作的基本技术,理解每一项操作步骤的理论基础和原理,为促进患者健康打下坚实的技术和能力基础。然而其教学仅仅针对各项临床护理操作进行,很多教师将护理教学的重点全部放在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和知识的强化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使学生的审美观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审美价值观的偏差,甚至影响到护患关系关系的处理。所以基础护理教学与护理美学相结合十分必要。

护理美学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认识护理专业美的特性,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激发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护理基础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外,应首先让学生明确护士的角色及其必须掌握的沟通技巧和护患关系中的美学原则。引导学生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理解美和追求美,并将对美的理解与感悟应用于基础护理教学,从仪表、行为、情感和语言沟通等方面将美学潜移默化,用美的形象性和愉悦性感染护患

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使护患关系更为和谐。

2 护理美学与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南丁格尔说:“护理是最精细的艺术。”现代护理学的观点认为,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不能用传统的生物医学观点把人当作单纯的自然人,而应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2]。护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很大的关系。

在进行心理护过程中,护理活动如果能够运用美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积极创造和建立良好的审美环境,通过美的事物激发患者的情感共鸣,引发他们积极能动、健康向上的激情和反应,就能达到减弱或消除消极心理,减轻痛苦的目的。而护理人员也只有长期的美学熏陶下,才能形成完善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从而更好的进行心理护理。因此护理美学和护理心理学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3 护理美学与护理管理学

护理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属于专业领域管理学,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的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及社会活动,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护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追求完美的理念,因此美学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也是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护理管理者需要将美学的理念寓于护理管理活动中,运用护理美学的原则对护理管理提供指导,为护理管理过程润色[3],使护理管理目标以完满的形式呈现,令护理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

如何实现最优化的管理,使护理系统运转节能高效、工作节奏规律有序,这就是护理美学在护理管理学中间的渗透和联系。护理美学为护理管理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指导,其在护理管理中的渗透对推进护理管理科学的艺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护理管理者树立美的理念,倾注美的情感,应用艺术化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同样护理管理为护理美学提供了施展美学效应的舞台,使其以完美的形式呈现。

4 护理美学与护理教育学

护理教育学是专门研究护理教育现象与规律的学科,是护理学学科体系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主要介绍护理教育学基本概念、护理教育目的及教学目标等。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除对护士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同时还应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护理审美教育是护理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美学培养护理教育工作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使他们成为能够运用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天使,同时还肩负着如何将美贯穿于护理教育的全过程的任务。护理美学和护理教育学的相互渗透符合时展和护理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护理工作者提供持续的审美教育,使护理教育者终生获得专业素质和审美修养的培训。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才能在护理教育中自觉地将美融入其中,从美的视角出发去阐述和分析人、环境、健康、护理与美的关系,更好的完善护理教育。

5 护理美学与护理伦理学

护理伦理学以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护士的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发展、道德推理能力以及伦理实践进行研究,对护理实践的道德概念进行哲学分析的科学。护理伦理学是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护理伦理的发展,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展现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感受和美的创造[4]。而护理美学是以美、丑为评价标准,以维护健康为客观依据,对护理美、护理美感、护理审美实践以及审美教育与评价进行经验分析和理论探索的研究。

综上,护理模式的转变已涉及护理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变革,护理美学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逐渐孕育并综合发展起来的一门富有应用价值的新兴学科,它必将对护理各学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掌握好护理美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专业发展,更好的将护理美学与护理的其它学科融会贯通、与时俱进,从而完善护理美学在护理学科中的专业化方向,完善构建护理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任小红.护理美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52.

[2] 瑞芳.护理工作中的美学思想[J].卫生职业教育,2004, 22(3):80-81.

[3] 王艳梅,张宁,秦宇.护理管理活动中的美学理念[J].护 理学杂志,2003,18(7):555-556

[4] 沈海文.护理美学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 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123-124.

第6篇

符号论美学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来进行艺术表达,以象征和符号的方式来表达艺术情感,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艺术的本质,对艺术创作和鉴赏理论进行了创新,用人类哲学文化来阐释艺术创作,引领着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而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理论,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艺术与美,推动着美学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符号论美学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当中,作为独树一帜的美学理论,符号论美学从独特的视角,“符号化”的表达,与神话、语言以及科学相互联系,更加形象的进行艺术表达,将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去,实现艺术创作的自由和创新。符号论美学是按照直觉将进行艺术创作的事物“形式化”,形成符号。将艺术创作作为一种主观意识上的形式构建过程,能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极大的增加了艺术作品的创新性,有利于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符号论美学能够将艺术更加真实的进行表达。根据符号论美学理论,艺术真实性表达并不是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将其真实完整的展现出来。这不是创作,而是模仿。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表达是从符号形式上进行创作表达。通过形式真实的表达,来呈现真实的艺术作品,真正体现出符号论美学的内涵以及艺术创作的本质。

另外,符号论美学的审美鉴赏,让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艺术形式化创作的魅力。而艺术创作过程当中,艺术创作者将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形式有机的组合,实现艺术形式化的创作,无论是从绘画的光影、线条,还是从音乐的节奏、旋律,或者还是诗歌的文字等艺术形式,将艺术更加完美的呈现,具有更高的审美鉴赏价值。符号论美学开拓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引领着艺术的发展方向。

二、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

无论是卡西尔最初提出的符号论美学理论,还是经过苏珊?朗格创新推广的新理论,都对符号论美学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从艺术本质上进行分析,将艺术创作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符号论美学已经成为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理论体系,而艺术鉴赏是最能阐释符号论美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理论的解读,使符号论美学理论基础下的艺术创作能够更好的表达。

(一)艺术鉴赏的内涵

对符号论美学理论基础下的艺术创作进行鉴赏,需要从艺术内涵出发。苏珊?朗格认为,艺术鉴赏更深层的内涵,并不是固定的形式和可以进行逻辑解释的表达方式,而是无法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真正的“符号化”或是“形式化”的艺术创作,都是抽象进行的作品。无论是从光影、线条、节奏等表达方式的组合应用,还是情感的表达,都能更加强烈的激发美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当中。艺术是由各种形式的符号组合而成,而艺术本身也是人类的情感符号。人类为了抒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时,就以艺术创作作为情感符号,将情感完整的表达在艺术作品当中。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的内涵,就在于“形式化”的情感表达。除此之外,符号论美学与现代科技以及各学科之间的结合实践,使其艺术内涵具有时代的气息,其艺术鉴赏具有更强的理论价值。

(二)艺术鉴赏的形式

艺术创作就是情感表达的“形式”,符号论美学将艺术表达更加“形式化”,把抽象的的艺术形式更加具象的表现出来。艺术形式作为生命形式当中的一部分,人的逻辑思维、情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的表达。利用人类情感进行感知,对艺术形式当中的“形式”或是“符号”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并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预测。而艺术审美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参与到艺术创作当中的一种形式。通过情感的感知,将艺术鉴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以艺术表达来震撼人心。生命创造出情感,情感创造出艺术,艺术形式的表达是生命形式表达的重要一部分,是生命的投影。艺术创作就是利用抽象化的手段和方法,将艺术作品更加真实的展现出来。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与生命的成长是类似的过程。生命形式的艺术表达,是符号论美学的内涵。通过构造符号形式,创作艺术作品,表达生命情感。因此,符号论美学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第7篇

关键词:海德格尔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解读 构建

1.引言:哲学的转向――存在之思

海德格尔的思想博大精深,融会东西。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海德格尔关注科技时代中人类总体的生存状况,他的思想充满了浓郁的危机意识和现实的人文关怀精神。作为一个具有独创性精神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宣告了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终结,堪称对西方两千年哲学思想的总体性反思。

“存在”(Sein)无疑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标志性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海德格尔思想的重心就在于重新阐释“存在”的意义,“‘存在’毋宁说是最晦暗的概念”。传统哲学将“存在”与“存在者”混为一谈,将“存在”定义成为“存在是什么”,而“……是……”正是形而上学对表象世界进行说明的“根据律”。由于作出这一判断的主体是人,世界因此便人为地划分出认识的主体“人”和被认识的客体――“世界”,主体与客体二元分裂的格局由此产生。西方传统哲学自柏拉图开端,无一不是把追问普遍最高的本质作为目的。这一普遍本质在柏拉图那里是“理念”。他通过把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确立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分离。笛卡尔正式确立了“我思故我在”这个第一哲学原则,人成了一切事物的中心。主体性原则被正式确立起来。在海德格尔看来。主客二元对立的错误是由于首先人为地设定一个孤立的主体,这完全是对实际存在状态的虚构。由于这种传统在哲学史上是自柏拉图开始的,因此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终极任务就是要承续前苏格拉底之宗,通过追问“存在”,化解主客二元对立,为哲学开辟新的道路。

这条新的哲学道路的开辟以对“存在”的追问为起点。“存在”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是以一个活跃的动词形式出现的,即以“怎样”的方式来追问而不是规定它是“什么”。存在总是某个存在者的存在,绝没有超越于存在者之上的彼岸的“存在”。至此,一个关键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是哪一个存在者领会着“存在”并向“存在”发问?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发问的存在者,只能是我们自己。海德格尔用“此在”(Dasein)这一术语来标识这种发问的存在者。“在世界之中”(being-in-the-world)是“此在”最根本的存在状态。“此在”与世界浑然一体,呈现一种不分主客的亲密无间的关系。“此在”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所有在者的意义都是通过“此在”来展现的。“此在”领会着“存在”。“此在”自身的“存在”海德格尔称之为“生存”。生存规定着“此在”,因而对“此在”的分析就转变为对“此在”的生存论上的分析,“此在”所有存在方式都可以归入此在的生存论结构。“各种科学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此在的存在论是“基础存在论”。至此,海德格尔以“此在”的生存论即“存在一元论”取代了“主客二元论”,为哲学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2.基础存在论之美学意义

海德格尔后期以“存在”为依据,将其哲学思想延伸至美、美学、美学史、诗、语言与艺术等基本概念。海德格尔开创的新的哲学道路对西方美学的深刻影响同样是不容置疑的。建立在基础存在论基础上的存在主义美学把美从认识论中解放出来,恢复了美的本体论地位,为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阈。

近代西方美学受形而上学的影响,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论美学。它撇开了美的现象探索美的“本质”,探寻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的根据,并把美的规定性当作美的实体。西方现代美学正是以反对这种知识本质论为开端的。这种反对的呼声由叔本华、尼采,等人发起,经由弗洛伊德、狄尔泰、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努力才得以完成现代美学的首要任务。但是无论是反对理性主体、强调“生命意志”的叔本华还是强调“非理性本体”的尼采都未能最终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范畴。狄尔泰虽欲以“生命体验”为基点取消主客二元对立,却始终站立在一种虚设根基状态上。真正意味着对近代美学彻底革命、标志着西方现代美学的完成和后现代美学开始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

首先,此在的基础生存论从生存论的非现成性识度消解了美的现成存在。形而上学的“本质”式追问引诱我们发问:“美是什么?”而从基础存在论的角度来看这种发问是建立在“存在的遗忘状态”之上的。当我们问“美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已经领会了美的存在。而“此在”的“在世界之中”的思想方法迫使我们认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绝不是现成存在,它们只能在某种活动中生成。从对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研究转入审美活动的研究,并且从审美活动中形成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美的问题由“美是什么”转向“美如何存在”,美的问题在“在之中”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其次,基础存在论强调“此在”的“在世界之中”。欲实现人与人、世界、自然的和谐统一,海德格尔强调通过艺术“召唤”这样一个“天地神人”的四重整体世界,从而获致人的“诗意地栖居”之所。通达此境界的途径并非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张的“静观”,而是“诗”,或者说本真的无“遮蔽”的语言。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从“此在”出发,以处于生活与自然之中的人为对象,通过“诗”的途径让“存在”“去蔽”敞亮起来。按照海德格尔的解说,存在者之存在的“显现”就是他的审美状态,即存在者的无蔽状态就是基于其自身的审美状态。美即无蔽之真理的显现。西方传统美学中始终无法解决的核心问题――美,以及美与真理的关系问题,在海德格尔所构建的本体论中得到了解决。海氏对“美”作了这样的界定:“美是真理作为无蔽而发生的方式之一。”美与真理是统一的,美是真理得以显现的一种方式,真作为美而显现。

中国传统美学自老子美学开始一向崇尚自然,其中蕴含着古人普遍的人类关怀和价值取向。数千年以来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形成了玄机独具、博大精深,有别于现代西方美学体系的独特的美学体系。如何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中找到解读中国传统美学的新道路并为当代中国美学的构建找到方法论的根基,这将是一个非常有启示意义的研究课题。

3.通向“大道”――中国传统美学的“去蔽”

前面说过,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对当代西方美学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更值得中国学者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借鉴海氏的美学思想为中国传统美学“去蔽”7如何重新解读中国古代艺术典籍?如何使当代中国美学在回归中超越,并建立起真正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

自鲍姆嘉登以来,西方现代美学就是作为西方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其基本方法因而也是一种直逼“本质”的追问方式。而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没有这种对艺术和美进行概念逻辑式的本质性追问。中国古代浩如烟 海的典籍里有大量关于美的论述,却并没有从学科的高度对“美”和“艺术”进行总体反思。中国古人对美的认识是多元的,从来都不是以“学科”的方式进行的。因而当现代美学在“西方语境”中被引人中国,我们开始以西方的逻辑思辨方法来研究和分析美,这种主客二元的思维方式对我们的传统美学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遮蔽”。中国重直觉、非逻辑的、非科学的、非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被斥之以“落后”、“神秘主义”之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人的艺术之思产生了一种遮蔽,致使一些不能用西方的逻辑概念来表述的命题,如“神韵”、“风骨”、“妙悟”、“味”、“远”等被排除在了美学体系之外。

首先,当代中国美学的构建与发展必须突破西方现代美学所持有的主客二元的思维方式。从海德格尔研究中,我们找到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他所开辟的新的道路极大地启发了中国学界对自身文明的反思与深入理解。华夏文明本身是没有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中国的先哲们总是从人的现实生存与具体的生存体验来把握、感受与评价事与物。它是一种不能用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来衡量的另一种哲学思维。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始终围绕着社会和人生展开,具备有别于西方美学的三大特征:“致中和、虚守静、尚神韵。”“美”在中国古人的思想世界中是一个建构的、开放的话语范畴,涉及个体生命存在的方方面面。一些著名的美学命题,如“气韵生动”、“妙悟”、“风骨”等只有从生存论的角度体悟,才能把握其中的精义。审美者必须进入具体的审美境域、在当下的审美活动中构成对这些范畴的体认,用全部的生命体验与人生境界去领悟与感受。这种美学思维方式正是在生存中、在与诸存在者的共在中领悟美的真谛。没有主客二分就难以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这一点曾被视为华夏文明在近代落伍的主要思想根源。海德格尔提出从此在的生存为出发点来把握诸存在者的存在对中国学界极有启发。建立在基础存在论基础上的海氏美学思想为我们重新阐释与评价中国美学的元典籍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发点。

其次,借助海德格尔的“大道”之思可以对中国传统美学中“道”的范畴重新解读,并为其找到方法论根基。中国古代美学具有鲜明的以“道”为体的特点。“道”在中国人心中是一个有神秘色彩的字眼,“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传统美学以“道”总揽万物、统领众美。“道”作为一种审美模式昭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精神。中国古代对于“道”的探寻大体循着以老庄为代表的“天道”和以孔子为代表的“人道”展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偏重于人道的探究,将“道”作为社会人伦的最高准则。而老庄的“天道”思想对民族审美心理产生的影响尤为深刻。道家将“道”作为自然无为的宇宙规律,“道”是对无限的宇宙生命最诚敬的慨叹和最真切的感悟。道家之“道”具有“朴素、变易和博大等审美特征”。它无所不备,无所不有,无所不长,无所不用。老子称之“可以为天下母”(《老子》,第25章),庄子称其为“大全”(《庄子・田子方》)。老庄推崇的大美既像“道”一样具有独立自足性和普遍适用性,“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第25章),又像“道”一样天然素朴,不加雕凿。

在后期的思想中,海德格尔用“大道”(Ereignis)代替“存在”一词,这种转向表现出其研究的视角已拓展到与东方思想,尤其是老庄思想的对话与交流中。“大道”比“存在”更具有原发性,更具活力。我们不能按形而上学赋予我们的思维方式问:“大道是什么?”因为“我们既不可把大道表象为一个事件,又不可把它表象为一种发生,而只能在道说之显示中把它经验为允诺者。我们不可能把大道归结为其它什么东西,不可能根据其它什么东西来解释大道”。如果把人与存在的问题看作海德格尔思想的起点,那么“大道”则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最终指向。“大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既有澄明,又有隐匿,还有由隐到显和由显到隐的运作。“大道”与“道”产生的根源不同,却具有相似的精神气质。海德格尔对“大道”的阐释都包含着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如果以海德格尔的批判反思的精神实质为指引来解读东方的“道”,将有可能使我们对中国哲学与美学的一些特质和中国美学的追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大道”解读“道”更不失为传统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相互对接的一条捷径。

第8篇

想弄清音乐美学,首先要出清什么叫做美学。美学一词源于希腊语,最初的意思是“对感观的感受”,它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提出。美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理论,它从哲学的角度、主体心理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出发,使美之学得到了丰富的展开。

(一)音乐关学的特点。音乐美学是一门对音乐哲学式的思考的学问,既可以说是用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音乐美和审美的部门美学,也可以说是音乐学中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基本规律与特征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特点就是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

(二)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音乐美学从19世纪下半叶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人们便不断地对它的研究对象进行探讨,通过国外的一些音乐词典如《大赫尔德词典》、《标准音乐词典》、《音乐百科全书》等等的概述我们总结如下:

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美学本质,音乐的价值和功能,音乐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音乐实践、主要是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中的美学问题,音乐美学自身的发展历史等作为研究对象。

二、什么是科学

关于这样一个问题,我想许多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且不管对错与否,在笔者看来,科学就在于符合客观规律,其存在具有合理性。翻阅辞海,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解释: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科学这个词源自西方,追溯其根源是来自拉丁语scire,意为“知道”,由此我们可见科学的含义其实就是“知道”,即普遍的知识。虽然对于科学的定义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在大体上认识还是比较一致,那就是: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研究过程和社会建制,科学之所以科学,不在于一切知识都有“可证实性”、“可检验性”这样的共性。

三、音乐美学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对比

(一)萌芽时期。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史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是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奠基人,毕达哥拉斯和他的门徒们被统称为“哥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通过测量琴弦的长度来计算不同音程的数学关系得出“和谐”的美学思想。

古希腊以后的中世纪以宗教统治为主,音乐美学的发展得到了抑制。圣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对古希腊以来的“美善合一”的观念有所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道德功利主义。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以数学为基础,通过测量琴弦的长度得出音乐美学上的“和谐”思想,这是音乐美学与科学联系的最直观的例子。

(二)繁荣时期。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繁荣时期在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启蒙运动时期。18世纪音乐论坛上发生了旋律派与和声派之争、喜歌剧之争和再次围绕歌剧创作的美学问题进行的争论三次重大争论。

第一次争论是卢梭代表的“旋律派”与拉莫为代表的“和声派”的争论。“旋律派”强调旋律占音乐主导地位,要让音乐成为“模仿的艺术”,旋律是与人的语言音调相联系的。和声派的代表人物拉莫主张音乐应当借助数学的帮助来建立自身的原则。他认为以和声学为标志的音乐形式法则是客观的规律,就像数学中的各种定理一样,因此人们应当把音乐当做必须掌握一定规律的科学。

第二次“喜歌剧之争”染有较多的政治色彩,其引爆点是佩尔戈莱西的《女仆当家》在巴黎上演,引发了启蒙思想家同保守派之间持续三年的战争,即音乐美学引发了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之间的斗争。

第三次争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格鲁克,他赞同卢梭“音乐应以自然朴素为美”的观点,要求改革法国宫廷贵族的浮华矫饰之风。但这直到古典主义时期,启蒙思想所崇尚的自然、淳朴、激情又合乎理性的审美理想才得到了完美实现。

四、结语

音乐美学不仅和数学相关,更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音乐美学需要科学为支撑,由此可见音乐美学的发展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与科学都扎根于社会土壤之中,都从哲学上寻求各自所需要的理论,它们相互交融,互为补充,从而构成一个科学与美同在的多元化世界。

第9篇

关键词:哲学;美学;存在;此在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2010)20-0041-01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是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在哲学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认为是“泰初之道”(logos)是世界的本源,时间性是人的存在方式。从而在其整个哲学思想的背景之下,实现了对传统美学的超越,提出了自己对美学的独特见解,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美学体系,在美学界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海德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上的。在哲学上,他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他在总结了前人的思想跟经验后形成了以个体存在为核心的“此在现象学”。认为现象即存在,但它不是在主客二分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不分主客意义上的所谓“此在”(Dasein),就是“我的存在”或“人的存在”。认为;世界的本体既非物质也非意识,所以他的哲学是存在哲学。

什么是美学呢?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独立的学科。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这也是美学一直力图所回答的问题。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是这并不是最原始的美学,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的,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可以说是西方美学界的一个转折点,他的美学思想的构建是在对传统美学的批判与超越中完成的,他反对传统美学,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说:“美学把艺术作品当作一个对象,并且是asthesis的对象,即广义的感性把握的对象。今天我们称这种把握为体验。人们体验艺术的方式应当启示艺术的本质。体验不仅对艺术享受,而且对艺术创造都是标准的来源。一切皆体验。然而体验或许就是艺术在其中终结的那个因素。这终结发生得如此缓慢,以致它需要经过数个世纪。”这段话就足以证明海德格尔对传统美学的批判性。然而他又对美学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海德格尔是一位承上启下的美学家,海德格尔把人放在一个具有超越其它一切存在物和自身作为存在物进入存在状态的优先地位来考虑,他认为,此在是美学以及“各门科学的存在方式,此在即本体,在这些存在方式中此在也对那些本身无须乎是此在的存在者有所作为。此在根本上就是存在于世界之中。”同时,海德格尔也提炼出美的感性学性质跟美的形而上学根源。因为,按照他划分的历史,美学产生于形而上学的时代。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就是“存在”,存在是他用来批判传统美学思想的法宝,又是他发展自己美学思想理论的依据。他消除了西方美学一直在寻找的美学的本质问题,西方传统美学一直在致力于需求美的根据中,但是,经过了几百年,进程一直缓慢,他认为继续这样寻求已不在有任何必要,所以,他就顺应时代的趋势,为美的本质性问题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

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真正奠定了它的存在论思想,这本书的著成不仅奠定了美学存在论的基础,也确立了他自己美学方面的地位。这部书也正是他的在美学界的一个转折点。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超越了近代认识论的理性哲学基础。“存在以何种方式具有含义?只要仍然依据未经澄清的寻在之意义来讨论这个问题,而存在的意义本身又是由这种含义‘表达出来’的,那么,这样一个问题就无怪乎还不曾丝毫得到解决。而这一意义始终未经澄清,乃是因为人们把它当做‘不言而喻的’。”这段话证明了在海德格尔一生的研究之中,不时的提醒我们,存在具有着概念的不明晰性,存在不是具体的物象可以表现出来的,也不是某种物体可以相以代替的。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有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存在是普遍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是又不具有一般的普遍性,海德格尔的存在是不分区域的存在,他的存在是超越一切种类特性的普遍存在。一般的存在往往是很明确的,但是,存在的普遍性却自始至终在回避这个问题。黑格尔对存在的定义是“无规定的直接性”,所以,这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存在一直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人们又总是觉得存在好像又是普遍的,清晰的,海德格尔又说“存在这个概念毋宁是最晦暗的概念。”

然后,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具有很高的普遍性,所以存在才是不可定义的。一般人看待存在就喜欢把它附在一些具像的物体上,但是这种让存在着归属于存在的方法也是不能给存在一个明确的解析。因此,存在并不是具体的概念,而是一种抽象的、潜意识的、本能性的东西。这正像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既不能用定义的方法从更高的概念导出,又不能由较低的概念来表现。”但是存在的不可定义性并不是说存在就是随意的,就是没有约束的。“存在的不可定义性并不取消存在的意义问题,它倒是要求我们正视这个问题”。

最后,存在虽然不可定义,但是它又是无处不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于它已经司空见惯了,所以海德格尔说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当我们在问美是什么的时候,实际上,存在总是存在的意义问题,所以,我们在追问每的意义的时候,也是在问美的存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在早期,旨在探讨存在的意义问题,这基于存在的遗忘状态。一般来说,人们只关切到存在的事物,但是,存在的本身往往被人们所遗忘。而那些一直在追问存在的人,大多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恰当的路径。

在海德格尔看来,一般的存在者由于自身的那种孤立性,片面性,不可能通达存在,唯有此在这一独特的存在者才能到达存在的最高境界。海德格尔把对存在的领会看成是此在。此在领会着存在,它以某些方式,某种特殊的明确性对自身有所领悟。此在自身的存在,也就是“此在无论如何都要以某种方式与之发生交涉的那个存在”海德格尔认为这就是生存。

此在的存在总是从它的生存中体现出来,所以此在的所有存在方式都可以归入此在的生存论结构,这就意味着这种观点,即一切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存在都只能在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寻找。海德格尔说“各种科学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在这些存在方式中此在也对那些本身无须乎是此在的存在涉有所交涉。此在的本质上就包括:此在在世界中。因而这种属于此在的对存在的领会就同样源始的关涉到对诸如‘世界’这样的东西的领会以及对在世界之内可通达的存在者的存在的人领会了。”这些就证明了以上的观点。此外,此在在存在的形式上有一些优势。第一,此在在存在者层次上具有优先地位;第二,此在在存在论上占有优先地位;第三层就是:此在是使一切存在在存在者层次上及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在某些意义上也可以说,此在的存在论是基础存在论。

海德格尔把美的基础建立在存在论之上,美的问题在本性上,是一个存在之问题,美的理性基础被存在所代替。近代美学中的主体,无论是创造的主体、鉴赏的主体,还是评价的主体,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中得以消解。海德格尔用此在代替了近代的主体,此在是人的基础与规定,而不是人学或主体论意义上的人。

海德格尔美学与他的哲学一样,是个永远取之不尽的宝藏,需要后人不断地去“解释”。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

[2]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第10篇

关键词:刘宓庆;翻译;美学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87-02

一、导论

刘宓庆(1931-)是对我国翻译界有重大贡献的国际知名学者、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他的学术专著多达数百万言,其中包括《文体与翻译》、《英汉翻译技能指引》、《新编当代翻译理论》、《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文化翻译论纲》、《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口笔译理论研究》、《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及《刘宓庆翻译散论》等十一部。刘宓庆探讨了现当代译学几乎所有的理论问题,其中有些著作更是我国当代翻译理论的扛鼎之作。刘宓庆前期的学说建立在传统译论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后期的理论观以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具有超前性,在国际上很受学术界的重视。可以说,他的翻译理论提高了我国的译论在世界上的地位,因为即便在翻译研究极发达的西方也几乎没有人构建出如此完整、如此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

二、翻译美学的发展及历程

作为同属美学分支学科的文艺美学和翻译美学,文艺美学主要是由文艺创作者依靠个人审美观点、思想修养去感受生活并把感悟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并通过文艺特有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引起听众和观众的共鸣。而文艺美学是研究文艺创作者在其作品中塑造美感规律的科学。美学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有内涵的学科,而文艺美学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美学研究的主要是审美的一般规律,包括审美意识、审美对象、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和审美艺术等内容。审美的逻辑起点是美的本质,逻辑终点是由美和审美相统一的典型的艺术形态。文艺美学则是以艺术形态即美的逻辑终点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艺术在美学中是作为审美关系集中体现来研究的,是为了把美和审美的本质和规律更充分、更鲜明地展现出来。由此可见,美学为文艺美学提供了美学基础理论和原则,二者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文艺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提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具体素材。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翻译美学从文艺美学引申了许多理论资源来表达翻译这门再现的艺术从而再现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原作美感规律。简言之,翻译美学研究的内容是如何把一种语言作品的思想和内容更完整、更和谐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作品。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判断、翻译中的审美活动、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翻译美学问题的许多概念都是来源于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立足于中国自身的文艺美学理论资源。同时,我们无论是在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还是在具体翻译工作的时候,同样应该学习和引入西方的翻译美学理论,采用了“中西并用,以中为主”的原则,将翻译美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较好地融合。

美学最初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从古至今许多伟大的美学家也同时是伟大的哲学家。众所周知,哲学起源于德国,所以德国美学在很长一个时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德国的战败和美国的崛起,美学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

翻译美学是翻译和美学的边缘学科,这是因为对翻译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这一领域,尤其是诗歌的翻译美学。其实美学翻译的实质就是要克服语言、文化以及思维上的差异,让全人类能够共享不同民族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翻译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个过程或是艺术的再生,有其自身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西方的翻译理论都有哲学的思想,而这也是美学的起源思想。泰特勒(A.F.Tyler)在著名的“翻译之原则”中阐述了他对翻译美学的理解。他认为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应该做到三点:首先,译作必须能够忠实保留原著的全部优点;其次,译作应该能够还原原作的全部推理;最后,译作应该能够表达原作全部的美。而19世纪的译论家阿诺德主张翻译诗歌的精髓在于翻译者对作品中所表达的“真理”的审美感悟,并把这种感悟用流畅、令人惬意的文字表述出来,避免为了追求诗歌的形式而矫揉造作的修饰。在西方早期的翻译理论中,都把哲学中的美学思想作为主要的理论支撑。费尔迪南认为,语音是最能体现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的。而语音的审美效果并不是体现在声音本身,而是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上,从而使得这个句子中的词汇区别于其他句子中的词汇。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语音在朗读同样的作品时,能够表达同样的情感。英语主要依靠音势即重音节和轻音节的交替形成韵律,这种语音的审美效果在英诗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可以说直到今天,西方的美学仍然有很深的哲学内涵,所以西方的美学家在研究翻译理论时都首先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用哲学的思想表述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这种表述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亚昆那一直到康德和黑格尔,再到今天的研究者都是如此。由此可见,同时代的美学思潮深深影响着同一个时代下的翻译理论。

三、刘宓庆翻译基本理论

在长达40年的全视界译学理论探索中,刘宓庆一步一步地提出了相当完备的系统化理论主张,这些主张分布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提出翻译的文化战略观;指出翻译是中国的文化战略手段,中国译学必须重视文化战略考量;(二)理论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是“本位观照、外位参照”;重意义、重描写、重功能;重审美,强调语言生成(构建)与审美判断的“嵌合”;重基础研究,强调基础理论的体系化;强调文化战略考量;重整合,强调学科构建;(三)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应以功能主义为主导,以结构主义为辅佐,开展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范畴的研究;(四)主张革新并完善中国译学的“对策论”;指出对策研究是功能主义的重要特征。就此,刘宓庆认为,西方译论的对策论核心思想是“对应”,而中国译论的对策论(译文操控理论)核心思想应为“功能代偿”,其特征如下:以汉语的词汇手段“代偿”一切英语的时态、语态、语气、时体等形态语法意义;以动态化的“解释”代替“对等”的静态考量;以“同义替代”超越文化心理障碍;(五)大力加强翻译教学事业的建设。

刘宓庆认为,中国翻译教学应该有一个与翻译作为文化战略手段相称的高定位和目的性,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翻译教学应有理论指导,教学思想必须科学化,扬弃将课堂当作教师诠释个人经验的场所的“经验主义套路”。

四、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

(一)刘宓庆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以译学为本位,而以其他参照学科为外位。为了能更好地进行翻译研究,刘宓庆提出了在构建中国的翻译理论时要以“译学”为“本位”,而以其他学科为“外位”,这里所提到的本位外位,是基于二元论的多元论,具体说来就是以译学为本位,而以美学思想的审美、哲学思想的思辩(刘宓庆经常提到中国墨子的思想和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思想)、语言学的逻辑架构,以及各种文化科学为外位,给文化翻译的过程和结果考察提供新视角。刘宓庆提到“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本位观,不仅是中国译论应持的基本原则,也是西方自古以来很多翻译家和译论家所提倡的翻译观。一些西方的翻译家如西塞罗和杰罗姆都是本位论者”。

刘宓庆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他的译学本位,其他学科外位的指导思想。他从翻译本位视角出发,对西方美学进行了梳理并加以借鉴。他借鉴了“模仿”这个西方美学中的表现法命题,指出西方美学对模仿的研究可以支持翻译活动,是一种艺术活动,以及“翻译是艺术”、“翻译也是原创”等主张,并为译学中的模仿提供审美认知的科学参照,为翻译表现法打开了美学描写的视角,有助于翻译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

(二)刘宓庆指出意义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在《翻译美学导论》的第一章中刘宓庆就专门论述了意义的复杂性和意义转换的科学性。他指出意义问题非常复杂,要圆满完成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我们必须对之作总体的、系统的科学分析。他指出意义具有多维性,认识到意义转换远不是词与词之间的简单对应,并提出了概念意义及其模糊性,语境意义及其延伸性和功能意义及其多样性。他将意义结构分成了三个层级:本体结构层、社会结构层和功能结构层,用严谨的文字对翻译学的意义问题进行了论证。刘宓庆认为翻译理论家的意义理论是动态观的意义理论,但是他又不完全排斥静态的意义观。他认为静态的意义观关注意义的“原生性”和概指性,排除词语联立变异对意义产生的变化,应该说静态意义观是意义研究基础的必要一步。但翻译学更加关注的是动态的意义观。

(三)纵观历史,翻译一直是一种有文化和政治目的的语际交流行为。在翻译上刘宓庆先生提出了中国的翻译要树立自己文化战略观。对于这一问题不论是在采访中还是在写作过程中刘宓庆都多次进行过详细地论述,在《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的第二章中,他就提出了“文化战略考量”一语,他指出“翻译自在中国发韧之日起,就具有出自文化战略的考量。”刘宓庆把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分为两种,一种是均势文化之间的交流,另一种是非均势文化间的交流,他所说的均势不仅是指文化实力和影响力,同时还包括作为文化后盾和基础的“综合国力”。由于国力的差异性,导致了非均势的文化交流在文化输出方面占了大多数。而刘宓庆又将非均势文化交流分成两种模式,一种是良流,就是说在经过了文化交流以后,文化的多元因素开始逐步形成并且交叉影响,共同发展。刘宓庆郑重地呼吁中国翻的译界应树立翻译的文化战略观,以便应对世界大局的反战态势以及我们的经济—文化转型时期的历史性需求。中国的理论应该源自于中华文化母体,紧贴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中国翻译理论界应该掌握理论话语的主导权和自。总而言之,中国翻译界正处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正亲历着前所未有的伟大历史变革,因此而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光荣的历史使命。这一切都要求中国的译者们必须要全力以赴地发展翻译事业,而树立文化战略的发展观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公司,1999.

[2]马.翻译“神似”论的哲学——美学基础[J].中国翻译,1999,(4).

[3]刘宓庆.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的美学思考[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1).

[4]卢卫中.“象似性”与“形神皆似”翻译[J].外国语,2003,(6).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学情趣 优质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36-0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而语文教学和美育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说,培养正确的美学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美学情趣,既是进行美学教育的重要开始,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从而逐步形成钟情于美的心理品质。下面美学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美学兴趣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只有产生兴趣爱好,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才能有求知的欲望,才能在学习中发现美,享受美,特别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老师要不失时机把语文美传授给学生,来点燃他们追求语文之美的火炬,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为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一)让美学使语文新课引导熠熠生辉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有轻松的,新颖的,或者有不拘一格的课堂导入,往往使学生产生美的享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使用美轮美奂的多媒体导学,往往会收到奇特的效果,诱发学生浓浓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中融情与课堂,对知识的接受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为能打造整堂高效的课堂奠定基础。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方法。特别设置问题情境中的“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他们不是不会发言,而是未被老师拨动心弦。只要将“疑”设到学生的“兴奋点”上,他们便不能不发,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二、要让语文美与心灵美产生共鸣产生情感美

(一)让文章的美和学生的情有机结合起来

情感是因为教学的一个升华,“感入心者,莫先乎情”,作为教者应该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把作者寄托的感情化为自己的真实情感,然后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在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讲清字词句章的基础上,传达好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一词一句都会牵动学生情绪,引起共鸣,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二)利用创设的情境,融情于语文的美感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美学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最主要的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它能创造性地再现作品的诗情画意和艺术风格。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凭借语言的媒体,诱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具体地说,应从文章的语言人手,将作品的叙述描写直接诉诸学生的视觉、听觉,诱发学生的心理话动,启发学生借助于过去的生活积累去感受,去体验,去联想,去想象,使学生走进作品所设置的情境中,感受意蕴美,激发学生的美学情绪。

例如如唐代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诗的本身的内容看,它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千山,鸟,万径,孤舟,雪。”诗人用绝、灭、孤、独等几个字将内心寂寥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使读者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感悟、欣赏到了一种凄切美。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作文实质上是学生在感知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创造美的一个过程。语文阅读教学由于美学教育的贯穿,教师已让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一幅美的画卷,培养了他们初步的美感,为作文中再现美打下基础。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命题导向,有意识地在作文命题上渗透美育因素,使学生原来所漠视的事物变为颇受学生关注的美学对象。如对司空见惯的四季变更、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等,学生可能并未体会出何等美感,但一经被摄入作文内容,就会激活学生的美学感受,促使他们留心到身边寻常事物所蕴含的美,发现到身边普通人们所具有的美的思想和美的行为。

四、让语文的美学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美学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础和有力手段。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会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善于从美的事物中挖掘美,这就是美学教育的目标。忽视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或认为美学教育会与教学争时间,影响教学这是不可取的。其实,美学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是当前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美学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只有深入领会课文内容与形式的美,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西方美学家罗丹说过:“在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是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美学能力,实现人格的完美与心灵和谐的特殊课,我们要充分利用其语文教材提供的得天独厚的美育条件,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美学教育的目的。

第12篇

关键词:文艺美学,民族性因素,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任何事物诞生的时候都难免受到各方面的议论。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但是真正好的事物是经受得住现实的考验的。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也经过了这样的过程。有很多人认为文艺美学的设立没有必要,有美学和文艺学两门学科就足够了。但是经过事实的考证,文艺美学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什么是文艺美学呢?文艺美学的产生基础和必要性是什么呢?

一、文艺美学的产生及概念

文艺美学的产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文艺美学早已经产生,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对作品中的审美价值早已有过评判,例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的人则认为文艺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起来的。目前大多数学者同意后一种说法。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关于文艺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古人确实早就研究过,也有代表研究成果的专业术语,但是古人虽然体现了这种行为,并没有将这种行为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门学科。在20世纪80年,受到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提出了建立“文艺美学”这一门学科。文艺美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学者开始用系统的理论对文艺作品进行审美评价。

谈到文艺美学的概念,文艺美学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对文学艺术进行审美价值或者审美规律的研究。通俗来讲,文学艺术是指体现作家一定思想内涵、一定社会观点的文艺作品,或者是文字,或者是绘画。这种创作活动本身是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的。具体说来,文艺美学一是要研究作者的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是怎样进行构思的,怎样进行剧情安排的,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到了什么理论知识,呈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二是要研究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具有什么样的审美价值,对读者起到何种作用,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跟读者交流的。三是要研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一部好的作品既能让读者明白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又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的观点。文艺美学也是要研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模式,总结为一定的理论,便于为文艺创作者提供借鉴。

二、文艺美学的产生基础与民族性原因

文艺美学虽然是20世纪80年代才被提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新兴的学科,而是在美学和文艺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美学和文艺学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了,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很多的变化,在以往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文艺美学。美学的研究是对作品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进行研究,文艺学研究包括对作者和作品的研究。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运用的基本都是西方国家的理论,这和美学和文艺学的历史进程有关系。在古代,我国在美学和文艺学方面的研究就是直接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而不是运用某种理论去剖析,看看符合哪种文学理论。后来,由于国家的变化,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我国,有两次大的文化冲击,一次是清朝末期,很多的国家的文学理论进入中国;一次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国门敞开,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一些文学价值观念也涌人中国。西方国家在文艺学的研究上比较先进,已经形成了很多著名理论,这些理论在指导文艺创作上很有帮助。因此我国的美学和文艺学两门学科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纷纷将西方国家的文艺理论运用到文艺创作或者是用文艺理论指导工作与生活。西方国家的文艺理论体现哲学的思想,因此注重的是形而上的思考。清朝末期我国是被迫打开国门,而改革开放是我国主动打开国门。在我国主动的情况下,更多的文化、价值观念涌人中国。而且在当时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前提下,我国的美学和文艺学更过地将西方的文艺理论运用到我国文艺活动的研究中。但是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国情不一样,我国的文艺创作活动也必定和西方国家的有所差别,虽然西方国家有些文艺理论特别实用,但是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况且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很多学者在这方面都有研究,不能将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完全丢弃,而将西方国家的文艺理论全部搬来,这种行为是不明智的,是对我国历史文明的不尊重、不珍惜。并不是说不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但是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结合我国的文学艺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在这种强烈的民族性召唤下,我国创立了文艺美学。

三、文艺美学存在的必要性

很多人认为,文艺美学是将美学和文艺学进行综合,并没有创新的地方,所以文艺美学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很多西方国家也没有单独设立文艺美学这一学科。这样的评论是错误的。不错,我国文艺美学的确是在美学和文艺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所运用的理论是有区别的。我国的美学和文艺学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所以在本质上已经向西方文化倾斜。而文艺美学是立足我国的文化建设国情,结合我国的文学艺术所创建的文艺理论,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的体现。在西方国家,之所以没有单独设立文艺美学这个学科,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美学是和哲学相联系的,在美学的研究中掺杂了哲学的思想,因此西方的美学研究有哲学思想的指导。而我国的美学和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所以我国的美学研究缺乏形而上的思想的指导,缺乏相应的研究理论的指导。因此在我国建立文艺美学这一学科是很有必要的。我国文艺美学的建立不仅包括了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内容,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适合一定范围内使用的文艺理论,总结了文艺规律。这些理论和规律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