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

时间:2023-05-30 09:3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训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培训课程

第1篇

关键词:教师岗前培训 新教师 培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28-01

1 引言

对于毕业生来说如何快速适应教师角色转变以达到岗位需求是毕业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教师岗前培训是新教师了解职业特征、提升教师修养水平、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学习教学理念的有效平台。优质的岗前培训课程可以帮助新教师了解教育事业所承担的职责,增添新教师对角色转变的信心,培养教师的教学艺术。

2 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已形成固有的体系,它对新教师的培养具有重大影响意义。基于前人的研究,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在其影响意义的主导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2.1 课程设置和教材形式单一

对于新教师来说,岗前培训的结果会直接影响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看法和态度,而教材和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与新教师的学习成果有着密切的联系。现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主要以教育部下达的四门基础课程为主,要求新教师在短期内对课程有一个整体脉络并参加训后考核。由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为了应对考核,新教师只能对教材重点进行强加记忆,导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有一定的消极情绪。研究表明,新教师对岗前培训课程设置满意度不高,只有少部分的教师能够在课程中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设立以来在教材内容上曾进行过几次修订,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材内容难以满足新时期对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培育。

2.2 培训课程中新教师参与度低

由于参与岗前培训课程的人数多,课程又以大班授课为主,师生的互动交流的机会较少。岗前培训课程主要以教师主讲为主,培训内容偏理论化,新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理论与自身的知识体系衔接起来,新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遍参与度低。一方面,岗前培训课程对教学实践性知识涉及较少,而这方面知识又是新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所必备的。另一方面,教师岗前培训课程时间相对较短,新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缺乏对职业技能的操练,所以培训课程并不能有效的解决新教师教学实践问题。

2.3 培训课程对教学测试评价重视度不够

现阶段教师岗前培训的评价系统并不完备,其评价标准单一,并不能真实反映教师在岗前培训中的具体情况。教师评价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师培训效果的主要准则,这使一些教师消极的看待教师岗前培训。在培训课程中,新教师即使不了解教学内容,只要对考试重点进行强加记忆就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的成绩。在课程结束后,新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能否将岗前培训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并没有实际的考察与反馈。所以只注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没有起到检测新教师在培训课程中对培训知识的实际接收与应用情况,也不能真实反映岗前培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3 对教师岗前培训的建议

教师岗前培训课程是新教师参与教师角色转型培养职业素养迈出的第一步。近年来随着岗前培训课程的不断改革,培训课程的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新教师在培训课程中受益颇深。笔者根据现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出几点在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中可操作的建议。

3.1 满足新教师对教材实用性的需求并完善课程设置

随着教育变革的深入,新时期对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角色有了新的定义与要求。岗前培训课程教材的选择应适应教育变革要求,在基础教材学习基础上,增加对教师科研能力、命题技能、学术素养等方面知识的输入,促进教师知识更新速度。课程设置方面,培训部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新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针对性培训。岗前培训课程应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不断更新教育实时动态,延伸培训课程的时间链,由点到面实现资源共享,让岗前培训课程惠及到新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

3.2 培养新教师互动合作精神翻转岗前培训课程理念

岗前培训课程与正常教学活动不同,培训对象是新教师,他们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强,对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岗前培训课程应注重新教师间互动合作精神的培养。培训机构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互助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堂,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精神。翻转培训理念有助于培养新教师的深度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角色扮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态,所以教师既是引导者、合作者又是倾听者,教师应在交流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提高测试评价在岗前培训课程中的地位

传统教育理念中,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素养的唯一准绳。学校通常会根据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但大部分教师对评价标准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评价测试理论知识了解不足,所以在培训课程中加入测试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测试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命题技能、了解考试模式、分析学生成绩分布等。教师可以依据测试学知识设计学生评价量表,根据分析结果因材施教,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4 结语

在大数据引导的教学理念下,优化岗前培训课程可以提高新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新教师应摆正教师的职业定位,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快专业成长速度,为融入教学实践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黄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4(50).

[2] 王冬凌.构建高效教师培训模式:内涵与策略[J].教育研究,2011(11).

[3] 朱旭东,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13(5).

[4] 曹杰旺.高师英语教学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高教研

究,2005(2).

第2篇

3月23日,HAA Level I课程

3月23日,是中国HAA培训开课的

第一天。与2011年的安排一样,

第一天主要也是HAA Level I的理论课程。不过相对于去年,Gerry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教材页码也有所增加。于是,即便从早上8:00开始延续至晚上18:00,HAA Level I的理论课程依然留了一些小尾巴到第二天。可以肯定的是,这次的课程依然比学员们上班的强度还大,但是不少人结合工作遇到的疑难问题踊跃地与老师交流。HAA Level I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向学员阐述了销售设计和调试收费的观念,第二部分告诉大家好声音的标准,第三个部分则是关于如何得到好声音及声学的理论知识。学员们表示第一天课程之后,以前很多知识被串了起来,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3月24日,HAA Level I课程+HAA TurboCal调试教学

在早上对基础知识进行补充之后,六个学员在同一个房间进入了HAA TurboCal调试教学阶段。在这一课程中他们将重新理解“音质目标”是设计/调试流程的靶心,熟悉HAA音频调试流程(评估、检查、设计、调试)。TurboCal是HAA工程师为客户提供的快速调试服务,TurboCal所涉及的调试项目一般都是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能全部完成的基础调试,目前在美国的收费为300美金。调试过程中会填写TurboCal检查清单,依据流程逐项为客户服务,最终还会填写一项数十页的调节报告给客户。用实测的数据让客户看到调试后所得到的声音品质。

3月25日,HAA Level II课程,分组调试开始

3月25日,六人被分到两个小组,分别在两个房间中调试两套系统,这已经进入到HAA PowerCal调试的教学阶段。每组的三个学员又会轮流扮演客户、工程师、记录员等角色。然后每个人都会使用Sencore的专业调试仪器及SoundPro软件来进行声音的分析与器材的调试。在2011年的教学中,每个学员在哪一个流程该做什么,怎么做都被严格的控制。而今年的教学中,老师只告诉学生流程中应该去完成的内容,但具体怎么做全部由学生自己决定。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度,不管最终学生调试手段正确与否。老师都将根据目前的状况来给予点评及指导。正确的方式,老师会给予鼓励,并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而错误的方式,老师自然会进行纠正,并且学生也会更加清晰地记住正确的方式是怎样的。

3月26日,声学材料的使用教学,两组的PK及总结

在这三天的摧残之后,学员们已经可以完成HAA的高级调试服务PowerCal,学员们给他起了一个非常容易记住的名字—“给力调试”。不过,PowerCal调试的服务并不轻松,调试工程师要带着一大堆仪器并花费两天的时间为客户服务。Gerry说工程师在美国进行这项调试时,一般是住在客户家里的。在3月26日这天,学员们主要学习如何正确地使用声学处理材料进行房间设计。此项试验将结合测试,设计策略和主观听音。我们对此项试验的技术理解是建立在调整直达声和反射声的比例,随之产生声像定位感与包围感的变化。在3月26日的下午,所有学员坐在一起,分别就两个房间两个系统的声音表现进行讨论。这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培训成果总结,大家分析了两队做得好与不好的地方。最后老师进行了统一的指导及最后的总结。

第3篇

企业培训课程开发除具有一般课程开发的特点外,还应有符合企业培训自身的特点,主要是针对性强、专题性强、案例教学多、学生参与程度高。关于培训课程开发应注意的相关理论主要有成人学习理论、激励理论和终身学习理论。

一、企业培训课程开发的教学要素及开发的资源依据和原则

企业培训课程开发教学要素主要包含目标、内容、教材、模式、策略、评价、组织、时间、空间九大要素。企业培训课程开发的资源依据是以学习者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依据。培训教学设计的原则主要有系统综合原则、针对性原则和最优化原则。其中,应特别注重最优化原则。

二、企业培训课程开发模式的建构

企业培训能否有效实施,能否满足企业和个人的学习需求,归根结底依赖于各类课程的成功开发。在设计适合于企业的培训课程开发模型时,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完整性。一个完整的培训课程开发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培训课程设计阶段、培训课程编制阶段、培训课程实施阶段和培训课程评估阶段,缺少任何一个阶段都会使得培训的效果锐减。

(2)强调被训学员的参与。学员将参与到课程开发的每个阶段,而且对每一阶段都要进行评价与反馈。在培训课程编制阶段,学员将参与到培训需求的分析以及确定培训需求的工作中。直到培训目标的确定,都有学员和培训者的许多合作。

(3)将课程评价贯穿于整个培训课程开发的过程始终,使每一阶段都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三、企业培训课程设计

(一)企业培训需求的确定

培训工作的起点始于培训需求的确定,在培训课程设计过程中,需求的确定是重要的依据。从本质上说,企业培训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需求导向型”的模式。

(二)培训课程目标确立

在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课程目标的确立可以使抽象的培训目的转化为明确的教学要求,并指导课程开发的所有环节。

在企业课程开发中,企业课程目标可以分为项目目标和学习目标。项目目标是指某一项目学习的总体目标,即要明确学员完成培?后能够做什么,是培训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学习目标是在具体的课程之内展开的,它与课程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它必须对某一具体课程的学习要求作非常细致的分解,它是项目目标的具体化,是为了达到项目目标在每一学习过程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四、培训课程的编制

在确立培训课程目标后,下一步进行的是培训课程的编制,其工作内容包括培训课程的规划、培训课程的编排和培训方法的选择。

培训课程的规划主要是确定培训课程的结构,包括纵向和横向的结构。培训课程在纵向结构上可以分成长期培训课程和短期培训课程。横向结构主要考虑培训对象,培训对象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内部培训对象,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员工;二是企业外部人员,主要是指企业外部顾客以及经销商、商等(本文只研究内部员工)。

第4篇

【关键词】成人培训课程;困境;趋势;策略

一、当前成人培训课程开发的困境

(一)成人教育的普通化倾向。当前,我国的成人教育走的是一条近乎于普通教育的道路,这种相似性表现在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和培养手段上,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更关注成人的知识培养,对成人工作需求的关注不够。在这种培养理念下,成人教育的培训教材、培训课程等都表现出对普通教育模式的借鉴和模仿,成人教育课程的内容也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和岗位需求的倾向。这种普通化会削弱成人教育的教育属性,会让成人教育偏离其发展道路。

(二)成人教育的企业化倾向。与普通化倾向相对的是,我国成人教育在缓慢的发展中也表现出一定的企业化倾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个企业都开始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开始注重人才水平的提高。一些企业开始参与到成人教育培训课程的开发中来,但是由企业开发的成人培训课程却被打上了企业的烙印。主要表现在企业成人培训课程的开发主要是由企业的培训管理部门联合行业专家负责的,他们在课程开发中更多考虑的是从企业的需求出发,考虑的是企业效益的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人才瓶颈,最终是为了企业效益和人才水平的提高。但是这种专业化明显的培训课程往往会忽视成人的知识构成和认知水平,很难在短期内收到成效,也不利于成人的发展。

二、成人培训课程的开发必须坚持一个立足点,即成人群体的学习特点

成人学习和普通学习者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方式不同,他们的学习会表现出成人这个群体在特殊环境下的特别性,这就决定了成人培训课程的开发必须以此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成人群体的学习特点开发课程,这样才能开发出适合成人学习的培训教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人特殊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学习时间的不确定性。成人多是作为社会人存在的,他们已经步入社会,扮演者特定的社会角色。这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形式都要受这个社会角色的制约。作为特定岗位的工作人员、作为特殊的自然人角色,他们的学习和社会角色之间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当这种矛盾发生时,成人多会选择他们的社会角色,而暂时搁浅成人学习。因此,为了保证成人学习和社会角色的协调性,必须开发出具有灵活性的培训课程。

(二)成人特殊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形式。成人的学习基础和普通学习者不同,普通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多以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为主,但是成人多是具备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的人,他们和普通学习者追求的目标不同,普通学习者更多追求的是学业和学术的进步,而成人追求的是更高品质的生活、更高的工作技能水平。同时,成人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对他们的学习也会有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充分,学习更主动。他们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会从自身需要出发来制定学习目标,并向教师寻求个性化的帮助。

三、成人培训课程开发必然走上多方参与的道路

面对当前成人教育表现出的种种弊端,进行成人教育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而成人教育的改革必须要以培训课程的开发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适合成人需要的课程,才能开发出对企业和社会发展有价值的培训课程。总的来说,成人培训课程的开发将会表现出以下趋势:

(一)以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培训课程开发模式。成人是作为社会角色和学习角色的共同体存在的,为了让成人的这双重角色实现较好的融合,我们倡导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都要走出单纯依靠自身水平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因为单纯依靠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的课程往往不注重实践性,不注重成人作为社会角色的需要,而单纯依靠企业开发的培训课程又忽略了成人的知识构成,这两种培训课程开发模式已经被实践论证,并暴露出了较多的缺陷。成人教育培训机构要主动和成人的工作单位寻求合作。当前,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对成人教育的重视也愈来愈高。与此同时,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出现。这就使得成人教育培训机构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大,成人教育培训机构要发展,就必须要具备特色。而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是为成人服务的,为成人提供特色化的、个性化的服务将成为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有力竞争武器,就要考虑成人发展的需要。当前,已经有部分成人培训机构开始与企业的初步合作,开始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开发成人培训课程。有的成人培训机构对到机构进行成人教育的成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取了成人的工作单位信息。并到成人的工作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从而掌握了成人工作单位的相关信息,对成人的工作性质、成人的岗位需求都进行了进一步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开发出了一套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化课程。这样就迈出了成人培训机构和企业合作的第一步,对于成人教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以成人培训机构、企业和成人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模式。企业和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的培训课程虽然较之传统的成人教育培训课程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其也存在缺陷,那就是忽略了成人的参与。成人教育最终是为成人的学习和工作服务的,因此,在成人培训机构和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模式成熟之后,需要构建集成人、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多方对方对话,以达到多方的互动和交流。比如可以实现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和成人学习者的交流,让成人培训机构了解成人,知道成人在工作上面临的困境,准确把握成人的虚席诉求。当然这种交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可以采用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采用问卷形式进行,在交流后,要将成人学习者的意见进行综合汇总,作为课程开发的依据,为成人提供需要的课程。也可以采用企业培训管理部门、成人培训机构、成人都参与的座谈形式,通过多方讨论来确定成人教育培训课程。包括具体课程的开始、教育计划的制定、教育方式的选择。要选择成人喜欢、企业需要、培训机构能够开展并实施的课程模式,这样开发出来的培训课程能够充分满足成人发展的需要,也能适应企业对成人岗位的工作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成人培训机构自身的发展。

此外,在成人培训课程开发时,还要考虑成人长远发展的需要。对成人来说,他们接受继续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岗位的迫切需求,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也会盲目迎合这种教育需要。但是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成人培训课程的开发不能固步自封,而应该解放思想,为成人的长远发展考虑,以提高承认的学习能力为目的开发课程。

结语:综上所述,成人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但是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其发展仍不成熟,仍然存在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我国的成人教育还没有走出一条特色化的道路,还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培训课程和培训体系。因此,必须注重多方参与,实现成人培训机构、成人工作单位和成人的多方参与合作,开发出适合成人发展的个性化的、特色化的培训课程。

参考文献:

[1]车向清;;把握成人学习特点走出成人教育教学“普教化”影照[J];职教通讯;2011年03期

第5篇

1.1课程目标难设定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一般情况下,培养课程内容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筛选。但多数情况下,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用人单位需要脱节,没有一个专门的培养目标来指明培训的方向。以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为例,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中虽然规定了农产品的培训学时、培训内容、培训对象,但对培训目标没有进行清晰的界定,仅仅对职业能力特征进行表述:“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计算、语言表达能力、色、嗅、味、触感官灵敏,空间感,形体感强。”由此可见,这一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并未对培养对象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进一步细化,只是笼统概述分析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所应具有的能力与职业技术。因此,很难根据此类培养目标安排相应的课程内容。此外,参加培训的学员素养良莠不齐,这给课程内容的选择加大了难度。

1.2培训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其课程内容应该与其生产岗位任务息息相关。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各种原理、理论俯拾皆是,课程内容学科化严重,文化层次偏深、偏难,缺乏真正贴近受训者的需求,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知识、技能、政策较少,不利于学员对知识的消化与转化。

1.3培训内容筛选困境

在定下培训课程之后,需要对培训内容进行筛选。若以48课时为例,要在短期内将多门课程全部上完,内容涉及范围广,培训难度大。培训内容的开发是以培训对象的学习能力为依据。但目前,在筛选培训内容时,往往会忽略受训者的真实需求,或者不能照顾到部分素质教低的学员,导致培训失去针对性。同时,培训内容缺乏统一规划,没有课程标准,仍然沿袭高校管理的课程开发模式,导致培训内容片面,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设计的几个基本要素

2.1课程内容的选择需具有目标性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内容应该与目标相一致。但是职业农民的个体因素与在校学生是有区别的,除了考虑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其他方面:例如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学员的接受度、能否帮助他们转化生产技术、更新现有的理念,帮助实现突破。

2.2课程内容应具有职业性与实效性

职业性是新型农民培训的逻辑起点与本质属性,所有的培训内容应该要做的是要针对培训对象的职业特性,适合职业发展需要来设定课程内容。以单一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线构成的课程体系,难以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再有,从课程体系来看,面向新农村建设研发或者开设的课程很少,除了农林等专业外,其他各专业课程设置与农民培养相关课程设置几乎没有。这导致在涉及相关专业培训的同时,课程内容会存在与农民职业、社会需求脱节。

2.3课程内容设置应具有适用性与多样性

在考虑到课程内容“有用”的同时,还须坚持“适用”,须能切实给农民带来提高技能、增产增收等诸多实惠。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需求在变化,农村经济在变动、农民需求也随之不断改变。课程内容须根据企业、市场、社会的要求,做出相应、及时的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设置既然是面向农民,那么就要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包括农、林、牧、渔等各类管理技术与技能、农村就业、农民个人发展、农产品加工等。因此,要对课程模块进行细分,防止培训内容“一刀切”。

3构建有效服务的课程培训体系

3.1结合地市高校,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高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阵地,地市高校课程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培养效果。在课程制定方面,应该以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人才需求为导向,逐步开发农民职业培训的课程。可选择多样化培训课程生成路径,例如,既可选择某个农业领域或少数领域的课程目标,也可选择多数或者全部领域的课程目标,又针对高校所在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进行设定,还可针对所在省职业农民的现状进行编制。

3.2提升学院活力,建设特色课程

从当地涉农大学、高职院校入手,坚持学校办学特色的同时,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纳入课程改革的议程,逐步完善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三农的特色。学院应坚持发展可服务于当地特色产业的培训课程,加大与农户、涉农企业的整合力度,使教学内容能很好地与区域农业发展对接。

3.3培训课程内容设计须分板块

第6篇

关键词:企业培训课程效果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企业必须从单纯的“生产型组织”发展和提升为“学习型组织”,才能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作为一个国有大型企业,胜利油田近年来,围绕油田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不断加大员工培训工作力度,平均每年轮训班组长3000人以上。笔者通过参加对基层班组长培训、参与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不同形式的职工培训,掌握了丰富的培训经验。下面结合培训教学中的体会,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一门培训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必须从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培训反馈、课程改进等方面加以关注,既关注培训教学的全过程。以下分阶段谈谈关键点。

一、课前准备

1、掌握培训学员学习特点,指导课程设计

企业员工的培训,应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这一培训具有自己的特点:面向的对象都是成年人。他们的学习特点是:

(1)目的性很强,注重学以致用。学员参加培训不仅仅是为了学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为核心,追求学习的直接有效性和实用性。

(2)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学习往往是凭借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技能来理解新的知识技能,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年龄原因,学习中,很难做到长时间静坐听课,只有将眼、耳、口、手、脑等各个器官调动起来,才能使其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

只有掌握了培训对象的学习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重点的突破、教学语言的使用等课程设计方面,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实现预期的目标。

2、了解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培训课程设计前,应寻找机会与受训的学员进行沟通。通过面谈、问卷调查、电话交流等途径,听一听他们关于培训的见解和建议,了解一下受训学员的需求。既让学员感受到了特有的尊重,又充分了解到学员的个性化需求,不仅在课程内容上得以调整、完善,又能以热情、谦逊的姿态获得员的认可,有利于培训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培训过程中的体验互动。要充分认识提前沟通的重要性,它关系到课程是否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将直接影响着培训的效果。

3、确立清晰、单纯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主题,切忌空泛

企业职工生产工作紧张,无论是集中轮训还是“送教上门”,培训都讲求一个简短、精炼。课程主题越单纯、越清晰,越便于培训准备与逻辑组织,内容说理也更容易深入。便于培训教师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趋势和学员的培训需求,讲明培训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媒体等资源,精心选择有价值、有说服力的培训内容,唤起学员对已有知识技能的回忆,从而加深对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基层队长与下属的管理沟通”就比“管理沟通”的主题更单纯、更清晰。

二、课间组织

1、设计一出精彩的开场白,先声夺人

培训教师的课前开场是个人学识、风度、自信心的综合体现,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开场白就像一本书的精彩前言,首先吸引了读者。开场白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或者直接引用权威、名人或学员十分熟悉的人物的话语,为展开自己的培训主题做必要的铺垫和烘托;或抓住培训内容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先进行提示或暗示,在学员心中设下疑团,激发学员的好奇心;或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讲故事导入,使学员在精神愉悦、轻松愉快之中进入受训者的角色;或以游戏互动开场。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吸引学员的注意力。

2、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调动学习热情

开课之初,培训教师就应设法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树立与培训学员平等的观念,以朋友的平等身份参与培训课教学活动,做“平等中的首席”。授课中,允许学员充分发表意见,善于接受学员的合理建议;灵活选用讲授、提问、分组讨论、实践操作、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授课方式,让学员的思维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员听课的积极性;围绕培训目的认真考究课堂用语,精心锤炼讲课技巧,使教学语言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充满情感色彩,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会产生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3、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提高教学的应变能力

对培训教师而言,一项更为重要的素质是教学的应变能力。设计几套备用方案,应对培训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就能使自己的培训教学更加游刃有余。假如你的课程没有预备多余的游戏,当某个游戏50%的学员曾经做过又不能及时更换的话,那么这个游戏体验必将以失败告终;同样,当培训过程中出现了某个意外,而你的培训内容没有多余的准备的话,那么培训注定被这个意外搅黄,而你却无能为力。假如课前做好更多的互动准备,多于课程需要的游戏和体验项目;更多的内容准备,比如超过课程正常需要20%的内容。只有这样,方能以不变应万变,确保课程效果。

4、采用互动交流的授课模式,激发参与感

参训学员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看法,喜欢参与,不喜欢被动式教育。因此培训课堂上,培训教师应树立以员工为本的理念,积极采用互动、双向交流的授课模式,激发学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

采用互动交流授课模式,应注意这样几点:

(1)课前应做好精心准备和策划。学员大多是带着期望值来到培训课堂上听课的,培训教师的讲授能否满足其期望值直接影响到课堂互动的情况。

(2)善于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感染员工,激发员工参与培训课堂活动的愿望和意识。

(3)创设问题情境,巧妙的置疑设难,引导员工溯本求源,探索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其兴趣和好奇心。

(4)合理运用“明知故问”、“引导学员主动发问”、“让学员分组讨论”和“策略性停顿”等各种手段吸引学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5、精心设计结束语,实现首尾呼应

结束语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教师应在安排“结束语”上倾注心血,最好能做到如坡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切记要避免诸如:“我希望……”或者“还有许多来不及讲了”等等类似的结束语,不能草草收场、匆忙结束,留下一种虎头蛇尾的印象。

三、课后改进

1、及时搜集培训反馈,了解学习效果

课程效果的认定,要看企业与学员的反映。培训反馈包括学员对课程的反应、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学员知识的迁移效果几个方面。只有以上几个方面都得到了受训单位及学员的良好评价,这样的课程才称得上是优秀的课程。

2、跟进企业需求,不断完善培训内容

企业培训课程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需求而设计。因此,培训教师应该从各种渠道了解企业,时刻把握企业发展的脉搏,了解领导对培训工作的要求,了解学员目前的心态,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不断完善,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案例、素材等,这样培训内容才会长讲长新,贴近实际。才能把课程打造成一门真正受企业欢迎,具备旺盛生命力的课程。

第7篇

1研讨类培训课程的特点与分类

研讨类培训课程要求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借助质疑反思等研讨工具,学员围绕研讨主题进行独立系统思考、相互交流启发,最终实现能力提升。与课堂讲授、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课程相比,这类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研讨主题,契合成人问题导向的学习动机。二是借助思维发散、探索和收敛的工具方法,促使学员不断进行质疑反思,在研讨过程中进行学习与提升。三是以学员为主体,为学员提供一个安全而舒适的对话环境,通过主持人的引导和催化,促使其积极参与到研讨交流中,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四是通过团队学习方式,提供交流平台,增加彼此之间交流,促进思维碰撞,共同学习成长。按照内容,研讨类课程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经验分享型,以交流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开拓思路、经验运用为主要目的。这类课程要求学员在课前根据主题准备好报告材料,课程实施过程中,其他学员围绕主题报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提问,展开讨论。第二类是案例分析点评交流型,以研讨典型案例处理方法,升华认识,固化经验为主要目的。这类课程一般要求选取典型企业典型案例,引导学员从自身角度思考事故处理方法,相互启发,最终固化事故处理步骤,为以后工作提供借鉴。第三类是问题研讨型,分为共性问题研讨和个性问题研讨两类。共性问题研讨主要是针对组织层面和岗位层面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学员通过团队学习方式,对问题进行澄清、重构和分析,最终提出问题解决思路和建议以及下一步行动方案。个性问题研讨主要是针对学员在工作或生活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通过学员自身对问题的提出,其他学员对问题重构和解决策略的提问,启发学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个人学习与发展。第四类是专家点评或答疑式交流研讨。这种形式主要为学员搭建业务部门领导或专家之间的交流研讨平台,请业务部门领导和专家针对学员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既解决了学员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使业务部门领导和专家了解基层工作和实践状况。

2研讨类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原则

目前,人们对讲授类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相对还比较薄弱。笔者经过大量实践和研究,感到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应遵循以下四个方面原则。一是规范性。要将研讨交流定位为课程,按照课程的标准和规范性进行设计,才能避免课程的简单化、过程设计不细化,确保研讨课程质量。二是针对性。研讨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要进行组织、岗位和个人培训需求调研,根据需求,有针对性设置研讨目标和研讨内容,完成从需求到目标、目标到课程内容、方式方法的转化。三是差异性。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要紧密结合研讨类课程自身特点,有针对性把握关键环节,将研讨类课程差异性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培训效果。同时,要根据研讨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工具方法实现研讨课程目的。四是创新性。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也要与时俱进,融入培训新理念、新工具、新方法,不断提高研讨类课程质量和效果。

3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中石化管理干部学院经过长时间探索和实践,提出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第一步,进行需求调研,即针对组织、工作和个人3个层面,开展需求调研,广泛收集各个层面培训需求,同时了解课程背景、目标学员群体特点和可获得的课程资源。第二步,在完成需求调研基础上,对课程背景、培训需求、目标学员和课程资源进行分析。第三步,进行课程目标设计、研讨主题设计、研讨过程设计和学用转化设计和学习评估设计。第四步,完成课程大纲编写。依据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笔者结合炼油企业质量处(科)长培训项目(下文简称质量处长培训)中“如何提升油品质量全过程控制(下文简称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为例,重点探讨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环节流程中的需要特别关注的关键控制点,包括目标学员分析、课程目标设计、研讨内容设计、研讨过程设计和学用转化设计。

3.1目标学员分析

目标学员分析的目的是使课程开发者充分了解学员群体的特征及最佳学习方式,这一点对课程开发者尤其重要。质量处(科)长培训项目目标学员主要来自于炼油企业从事质量管理的负责人,学员分析及课程设计需要考虑事宜。

3.2课程目标设计

企业高层管理者不仅关心培训过程,更关心培训效果,关心培训能给企业带来多大业务收益。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阶段,运用“以终为始”的理念,寻找解决业务问题所带来的业务收益,以企业的业务收益为出发点,确定实现业务收益所需员工的行为改变,进而确定促进员工行为改变所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需要提升的这些技能、态度、知识或视野就是本次培训课程目标。此外,课程目标既是开发培训内容的依据,也是评估培训效果的标准。因此,课程目标的设计必须清晰明了,符合SMART原则。运用“以终为始”理念和“SMART”原则,油品质量控制课程的目标定位为:促使学员系统思考和创新思考,激发学员自身智慧,梳理出从原油、加工过程、产品调和到储运全过程的风险点,提出有效防控措施,并着手开展管控工作。“培训目标设计”过程。按照问题解决的逻辑结构,即理解并重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策略、采取行动并进行反思,将油品质量控制课程目标分解为4个:目标1,运用澄清问题工具方法,促使学员梳理出从原料、加工过程、三剂调和到出厂全过程的风险点。目标2,运用原因分析工具方法,促使学员寻找风险点出现的原因。目标3,运用激发学员群策群力的工具方法,促使学员寻找有效的防控措施。目标4,运用方案优选和促进行动的工具方法,促使学员结合企业实际,优选防控措施、制定行动方案,开展管控实施。

3.3研讨内容设计

在课程目标清晰的基础上,接下来可设计研讨内容,目前有很多方法有助于研讨内容的设计。在油品质量控制这个课程中,我们运用“对策型鱼骨图”的方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带领学员进一步思考和找寻解决这些问题办法和措施,逐步明确了研讨内容。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运用

3.4研讨过程设计

一是研讨方法和组织形式设计。研讨类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发散、探索和收敛工具来促使课程目标的实现,获得预期的成果。而研讨组织形式的选择主要根据目标学员人数和课程时间来决定,如果目标学员人数较多、课程时间相对较短,可以采用先分组再集中方式,分组原则主要根据目标学员工作年限、职位层级来确定,尽量保证小组成员的多元化;如果目标学员人数较少,采用集中研讨。“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的目标有4个,根据4个目标选择合适的发散和收敛工具以及组织形式。二是研讨时间和空间设计。根据西里尔.帕金森所提出的帕金森定律——“工作可以自动膨胀,占满所有可利用的时间”,研讨时间设计可以比预期少一些,当学员需要时再延长。针对“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目标1(寻找和梳理风险点)安排4学时,目标2(风险点原因分析)安排2学时,目标3(防控措施寻找)安排8学时,目标4(制定行动方案)安排了2学时。研讨空间设计既包括物理空间设计,即研讨场地的布局,也包括学员情绪/心理空间设计,即要营造一个氛围,让学员感觉说出他们的想法是安全的。针对“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根据研讨方式和组织形式,考虑到学员心理安全氛围营造,进行研讨场地的设计。

3.5学用转化设计“油品质量控制”研讨

第8篇

论文摘 要: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是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专科教育学生必须通过的考试,学校和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高校老师应该改变观念,潜心研究应用能力考试的规律性和技巧性,帮助学生通过考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日常和涉外业务工作的交际能力的目的。

一、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背景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是供高职高专院校和成人高专院校学生自愿参加的标准化考试,是为检测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学生是否达到所规定的教学要求而设置的考试,是为反映和评价高等学校专科层次(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专科教育)修完英语课程的在校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设立的标准化英语水平考试,因此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更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日常和涉外业务工作的交际能力。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性质可反映出参加考试的对象的英语水平是处于基础阶段,而考试的要求是在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的英语水平基本与高中持平或略高于高中水平,由于大部分高专学校要求学生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参加考试,学生在近一年中的英语水平可能较高中有升有降,尤其在语法部分,学生很可能忘记高中时需要特殊记忆的某些语法现象,导致考试多次也不能通过。

高职高专教师在培训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时,往往根据分值来判断相应部分的重要性,由于语法部分只占15%,因此很多老师甚至忽略语法,直奔分值较重的阅读等部分,往往导致很多学生只能靠技巧和运气答题,而非真正地“知其所以然”。

二、如何对待语法及语法题型

(一)改变观念,意识到语法知识贯穿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始终,充分认识到语法知识的重要性。由于学生的本身水平较低,再加上高中集中训练语法的时间与考试时间间隔较久,不少学生不了解或已忘记基本的语法知识,更不用说特殊的语法现象。在PartⅠ听力部分,题目需要学生用语法知识解读;PartⅡ语法部分需要学生应用某些特殊的、常见的语法现象;PartⅢ阅读部分缺乏一定的语法基本功,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阅读;PartⅣ英译汉部分更需要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解析句子,然后才能翻译自己的语言;PartⅤ写作部分也要求学生写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基本句型。可见,语法知识贯穿于整个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

(二)基本和特殊同样重要。特殊的语法现象在PartⅡ中出现较多,学生需要积累这些特殊现象,因为这部分常考的题型有限。教师在训练时,应首先告知学生基本的、常见的用法,不要让学生误以为特殊的用法才是语法的主流,否则对今后学生真正运用英语或深入学习英语不利。此外,基本语法还有利于学生完成PartⅢ阅读部分和PartⅤ写作部分。

(三)掌握特殊语法的出题规律性(题目重复、语法点规律)。分析统计2006年至2010年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的语法题型,发现考试的语法点重复,如2006年12月PartⅡ第17题:“this company has two branches:one is in Paris and ?摇?摇 in New York.”2007年6月PartⅡ第16题:“there are two maps on the wall:one is a map of China,and ?摇?摇?摇 is a map of the world.”二者的选项无太多差异,考点却一致。再如2008年6月PartⅡ第24题、2008年12月PartⅡ第22题、2009年6月PartⅡ第28题都是考keep sb.Informed。上述都几乎是原题的连续重复出现。

三、常见的语法考点

(一)从句。从句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尤其在阅读中,往往因为一个从句分析不清楚而导致答题错误。而在PartⅡ语法部分,从句也是较难部分,总结起来,出题人重点放在下列从句中: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的辨别;宾语从句与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的辨别;关系词和连接词的选用。

(二)时态。如当一般过去时与过去进行时同时出现时,一般过去时表示较短的动作,表示较长的动作则用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和将来完成时区别;需要用完成时态的时间词;主句为将来时态,从句用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表将来;一般过去时与过去进行时同时出现时的动作长短而导致的动词选用问题;一般过去时与完成时态的辨别与运用。

(三)被动语态。被动语态常常以分词方式出现,常出现在PartⅡ Section B中,要求考生分清括号里的词与句子的关系是主动还是被动。在PartⅡSection A中也常出现分词作定语或独立结构,同样需要句子主语与选项之间的主动、被动关系。

(四)虚拟语气。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最常见的虚拟语气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过去事实相反的假设,用should/could+have done结构;一种是wish后面的从句,表示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或表示将来不太可能实现的愿望;最后一种是表示命令、建议、要求等一类动词、名词后面的从句中用+(should) do结构。

(五)固定搭配。如“be worth doing”与“be worthy of doing”的用法,“to one’s surprise”,“look forward to sth./doing sth.”等的用法。

(六)非谓语。非谓语动词是指在句子中不是谓语的动词,主要包括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即动词的非谓语形式。主要要求学生分清动词与主句主语的关系(主动、被动关系,过去、现在关系等),会做分词独立主格结构题型。

(七)特殊句型。讲解特殊句型时,要联系整个句子讲解,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视野,而不能只告诉学生答案。而且,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梳理句子结构是很必要的,对基础差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久而久之,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明白主要的句子结构。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E-learning企业培训课程教学设计

1.前言

在终身学习这个大的背景下,对企业员工进行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培训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现阶段国内企业的培训课程存在着较严重的缺少合适的需求分析技术、课程目标模糊、课程内容可移植性差、知识结构凌乱、课程本体的开发过于简化等问题,最终将造成培训费用的浪费和培训课程的积压。E-learning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无疑为企业培训的顺利进行带了较大利益,笔者基于E-learning企业培训课程的教学设计具备了恰当的需求分析技术、明确的课程目标、合理的知识结构、灵活的课程内容、完善的课程本体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开发出一套满足企业员工需要并能为企业带来收益的高质量课程。

2.基于E-learning企业培训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2.1开放性原则

基于E-learning的企业培训要为学习者创造自主的、个性化的开放学习环境。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共享理念的逐渐普及,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开放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指的是学习空间的开放,还包括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全球范围内的共享资源,在拓宽学习者视野的同时,还减轻了学习者认知的压力。

2.2服务性原则

企业培训课程本着服务的原则,使员工获得知识与技能,为企业提高绩效。企业培训既是一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生产行为。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学设计者应该考虑员工的基本情况、知识水平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满足学习者个人的发展需求。

2.3针对性原则

企业培训的课程内容应该与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区别开来,企业中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的设计都更应该具有针对性。终身学习时代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特点更为突出,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企业培训也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训模式,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设计出与实际需求更贴切的课程内容。这种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方法能够使培训对象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实现学以致用。学习者的原有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份教学资源,针对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合理利用这些原有经验,能够提高培训的效率。

2.4最优化原则

使培训课程最优化是企业在培训过程中减少资金投入、节省培训时间、获得最大收益的最佳途径。实现企业培训教学最优化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设计一门好的培训课程,而这门优秀课程的设计需要以系统思想为指导、正确的分析培训对象、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媒体、整合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和内容修订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过程,运用系统化的思想分析课程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保证课程设计最优化的有效方法。

2.基于E-learning企业培训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笔者综合研究各种企业培训课程相关模型,设计出一种基于E-learning企业培训课程设计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基于E-learning企业培训课程设计流程图2.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相关培训机构对培训对象进行的比较有针对性的需求调研。只有对培训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查研究才能确定培训对象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它是确定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

2.1.1培训对象的自然情况和学习特点

企业员工现有的知识、技能、学习态度等因素对课程的设计有着一定的影响。培训者对培训对象在工作中的表现、认知特征、计算机操作水平、E-learning的态度、学习经验等自然情况和学习的特点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些基本情况,才能使开发出来的培训课程满足培训对象的需求。培训之前的需求分析过程不仅能够使调研人员了解这些基本需求,还能够增进培训者与培训对象的感情,有利于培训的顺利进行。

2.1.2企业情况

需求调查人员不仅要调查企业员工的基本情况及培训需求,同时还要了解企业本身对于此次培训所抱有的期望。需求调查人员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软硬件条件配置、组织结构及企业文化的调研不仅能及时的了解企业的需求,还将有助于课程设计者设计出体现企业的特色的培训课程,保证企业E-learning培训的顺利进行。

2.1.3可利用资源情况

培训时间、地点、设备、限制条件等因素的安排都影响着培训的效果。培训者通过各种调查方式事先了解可利用资源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培训课程,保证培训课程的质量。

2.1.4培训项目

一般情况下大型的企业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培训项目,这些培训项目根据明确的目标对企业内部的特定人员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需求分析人员通过对培训项目所处的背景、教学计划等内容的了解,明确培训的具体需求,确定培训课程在此培训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保证培训课程的有效性。

2.2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一般情况下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制定,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资源的设计等环节。

2.2.1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者对培训课程进行有效的设计与开发的基本依据,是学习者学习之后在知识、技能与情感方面所要达到的效果。在设置课程的目标时,要顾虑企业和员工发展的需求、人力、物力、技术支撑、学习环境、课程的类型及员工的能力和学习经验等情况。一般情况下,课程目标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要过高或过低,要遵循紧贴培训目的。课程目标的设置不要过多,应该用专业、准确、定量的语言精确表达出来,方便培训对象的理解,同时为培训效果的评价做好铺垫。

2.2.2组织课程内容

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就是根据培训要求、客户需求、形式需求及资源情况,将有关的知识内容按照一定逻辑关系进行科学的组织和整理的过程。基于E-learning的企业培训课程不仅要将传统的知识内容传授给企业员工,同时还要以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呈现出来。在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时要遵循系统性、逻辑性、理论性、真对性、实战性、灵活性等原则,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便于员工的理解和掌握。

2.2.3设计学习资源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好的企业培训课程必须依赖学习资源的有效支持。这些资源不仅仅是课程开发者设计出来的,同时也可以是企业日积月累下来的经验财富,它不仅仅是文本知识,还可以是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政资源等。这些资源的设计不仅制约着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择,同时还影响着培训过程的顺利实施。在课程规划过程中,要依据学习环境、E-learning学习平台的基本功能、教学内容以及培训对象的水平等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和开发。

2.2.4选择教学方法

在做课程设计时,教学方法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培训不应该以单纯的讲授方式来完成,应该注意灵活引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例如管理类的培训较常用到讲授式、案例式、角色扮演式、体验式、沙盘模拟式、辩论式、研讨式等类型。培训者不仅要依据内容的多少和限定时间来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变换教学方法。在培训之初,通常采用游戏、测试的方式帮助培训对象发现自身观念和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调动学习者学习的兴趣,然后提供相关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并加以实践,最后通过交流、讨论等形式使培训对象意识到自身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努力学习。

2.3学习活动设计

基于E-learning的企业培训与传统的培训方式有所不同,它更能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培训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讲授过程,还包括企业员工以自我为导向的自主学习过程。课程设计者应该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现有的资源及环境等因素设计学习任务,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路径及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设计时,要注意活动内容和活动流程两部分的设计。

2.4学习平台与环境设计

在线学习平台的支撑是高效的实施企业培训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出一个高质量的在线学习平台是企业培训课程成功开发的重要保障。页面布局、导航设置、内容呈现的设计都将影响着知识的获取和效率的改善。

2.4.1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主要是指页面布局、导航设置、颜色风格、等方面的设计。在进行页面设计时,要做到页面布局合理,导航清晰明了、颜色搭配符合视觉体验等要求,否则将会出现认知负荷紊乱等情况的发生。有些企业培训的学习平台在设计时往往忽略了这些基本要求,使学习者在复杂的导航设计中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色彩风格过于杂乱等现象也使学习者不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内容上,增加了学习的负担,使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渐渐消退。因此,构建平台时要关注导航、页面布局、色彩搭配、媒体呈现等内容的设置。

2.4.2内容呈现

课程内容是企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平台设计时要注意这些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组织方式及内容选取这三个方面。如果平台中呈现的信息量过大,学习者不能准确的找到重难点,也会在海量的学习内容中迷航,造成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选取的学习内容一定要精练。在内容呈现方式上有些设计者过于追求多样化,将学习内容以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呈现出来,但是如果呈现方式不恰当,很可能为学习者学习知识和技能造成干扰,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学习平台中的学习内容组织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逻辑结构,这样才有利于学习者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接受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

2.4.3学习环境设计

基于E-learning的企业培训离不开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关注学习环境的营造。认知工具、学习指南、学习行为监控、协作交流空间的提供都将有利于企业员工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课程设计人员要为学习者提供的使用说明,引导学习者对个人计划的制定和学习路径的选择。协作交流空间的设计将有利于学习者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方便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反思,也便于教师为学习者答疑解惑。

2.5课程修订与评估

为了检验课程设计设计的质量及合理程度,确保课程的可操作性,可以先让专家、同事及个别学员提出建议,并根据提出的这些意见调整教学设计方案,达到培训效果最优化。在企业培训领域,评价课程质量的重要依据看培训课程有没有满足企业和培训对象的需求;对培训对象的知识获得、技能提高及业绩改善进行评价。对培训课程的评估实际上就是检验培训结果与课程目标是否达成一致。市场上较为常用的是“柯氏模型”,这个模型通过对培训对象的反应、学习结果、培训前后的工作表现及公司业绩变化来评估培训课程的质量。

4.小结

企业培训课程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其质量却每况愈下。虽然现在有很多企业都在应用在线学习平台,但是培训课程的设计却与平台脱离开。笔者通过总结归纳基于E-learning的企业培训课程设计的科学原则、方法和步骤,以期对课程设计者能有所帮助,提高课程的质量,保证培训的效果。为了更好地保证E-learning应用于企业培训领域,笔者将会对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和开发,希望能设计出更符合企业培训的平台。同时,还需要对课程内容及课程活动有更深入、更科学的设计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2(2):8-12.

第10篇

目前一般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即使已经建立的企业,还停留在根据课程名称做些简单的归类,因此,课程所针对的培训对象、内容和目标之间均缺乏科学的、符合成人认知规律的递进性、层次性与系统性。

为此,笔者在多年研究和培训实践的基础上,从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概念出发 ,提出以“三类培训对象、三个培训层次、三项培训目标”为三个维度的企业三维培训课程体系模型。下面对该体系进行简要阐述。

该体系由培训对象、培训层次和培训目标组成一个立体的培训课程体系空间(如图1)。通过梳理企业人员的特点,一般企业将员工分为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培训对象维即为该三类人员;企业按照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或行政级别系列,将上述三类人员的资格区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培训层次维即为该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三类人员的培训目标,均可围绕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和提高能力进行设置,这三个目标即为培训目标维。

图1 三维培训课程体系模型图

上述三维坐标系中的任意一个点均与提升企业某个层次的某个培训对象的知识、技能或能力的课程系列一一对应,反之,所有培训课程系列均可在这个空间里找到对应的点。这里所说的课程系列是指为达到对某个层次的培训对象的培训目标,而设置的课程大纲,教材课件、师资力量、课程题库、课时安排、效果评估方式等。如图中所标注的点即为针对提升高级管理人员能力的课程。

在上述体系中,每个维度都有逻辑顺序,如层次维度,一般先从初级发展到中级、再从中级发展到高级,因此,他们的培训课程体系也应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解决企业一般生产经营管理问题到协调处理生产经营或管理上的重大决策层层递进建立。同时,三个维度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设置任何一个课程体系都必须考虑三个不同的维度。

下面,从培训目标维出发,通过实例说明如何将该模型应用到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之中。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一般企业中,无论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技能人员,他们要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本职工作,就必须掌握本岗位所需要的各种相关知识。因此企业为使各层级各类人员顺利完成本岗位工作而进行培训所形成的课程,构成企业知识课程子体系。如岗前培训课程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特种(设备)作业取证培训和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等所构的知识课程子体系。

技能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工作任务的动作方式(包括心智活动方式)和动作系统。各层级技能人员的技能是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因此企业为提升各层级各类人员岗位技能进行培训所形成的课程,构成企业技能课程子体系。例如,企业针对技能人员职业技能鉴定所设置的训练课程即构成该企业的技能课程子体系。

第11篇

关键词:沟通能力;实验课程;律师

一、 沟通、沟通能力、培训课程的概念界定

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沟通能力指沟通者所具备的能胜任沟通工作的优良主观条件。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律师,他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

培训课程(Training Course)是为实现培训目标而选择的培训内容的总和。培训课程的一大特性是要求能够尽量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工作绩效。本文设置的培训课程目标是提高律师与客户沟通能力。

二、 开展律师沟通能力培训课程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一)对律师事务所

现阶段,说到底律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是内部人才之间的竞争。通过了律师资格证书的考试,说明在理论知识上每个律师都没有问题,而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是靠后期的实践得来。因此,培训往往会成为提高人才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作为律师,实务能力的差异往往从沟通能力开始。

(二)对高校法学专业学生

长期以来,受普遍教育模式影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实践性课程设置比较少,如浙江师范大学法学类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为民事、刑事模拟法庭、法律诊所。这些课程相对于法学理论课程开课课时较少、上课比较轻松。开展该培训项目有利于法学学生在学习理论课之余学习律师接待客户礼貌礼节、为人处世之道,为今后的就业添加一个保障。

三、 律师面对的客户的共性与特性

虽然谁也无法事先决定自己会面对什么样的客户,客户会有什么样的案件;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但是对于律师这个职业,他所面对的客户还有一些共性可循,为了总结近年来客户的共性,我们翻阅了大量书籍,并对金华某律师事务所的三名律师做了针对性的访谈,发现大致有以下共性。

首先是心理共性:当事人在言语中往往会强调对自己有利一面,说出来的话难免掺杂一定的夸张或掩饰成分,有时候甚至无中生有、颠倒是非。

其次是情绪共性:来律师事务所请求援助的当事人心理多少带有一些焦虑、怀疑、担心等消极心理。这源于当事人大多从未打过官司,缺乏确定感和安全感是人类面对陌生环境的必然心理反应。

由于当事人的文化水平、性格、家庭生活环境的不同,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我们应该不同对待。经过我们两周在5个事务所的观察和对3位律师的专访,发现律师们总能从见面开始就抓住客户的性格,并选择一种交流方式进行沟通。比如当客户抱着胳膊、轻轻咬住嘴唇时,表示他在思考问题;抖动双腿、用手转笔或不断做同一个动作时,表示他内心非常不安、正在苦思中;如果谈话中常常出现“那个……”、“这个……”的口头禅的,这些人可能是比较不自信、不善言谈、稍带点神经质的。

再比如当我们遇到文化程度低的客户,应该要注重以下三点:第一、在沟通时,尽量选择通俗易懂、客户能接受的语言方式。专业性强的法律知识以简单化的语言和方式选择性的予以告知。第二、在态度上对客户予以更多的尊重,以更耐心的方式进行沟通。第三、沟通的次数应比普通客户更多,让客户感觉到你特别关注他的案件。

四、 如何提升律师与客户沟通能力

沟通是律师职业工作的起点,沟通必须讲技巧,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律师,可以将他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发挥。为更好地了解这方面知识,我们拜访了一些资历较深的律师,经过访谈稿的整理,得到以下的研究结果。

1、在初次与客户沟通时,先尽量让客户多说,一方面可以对案件的信息多些了解,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可以了解客户对该案件的期望值以及客户的性格、交流方式等信息。很多当事人很少弄懂他们的问题真正涉及到了什么,例如,一个倍受工伤之苦的人不了解其痛苦真正根源是“医疗失误”,在被要求描述自己时,他只是局限于“我是因工受伤,我已经三个月没上班了…我没办法工作,所以公司已经停止为我支付医疗费用…”

2、在回答客户咨询的问题时,不给予绝对的承诺。但应该根据客户的心态给于一定的心理支持或将客户的期望值予以降低,如果客户有不合实际的期望值先尽量予以说服,如无法说服应该考虑放弃办理该案件。

3、在办案过程中,尽量与客户多沟通,将案件的进展情况及时与客户沟通,但应结合客户的接受能力并注意沟通方式和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客户知道自己一直在高度关注该案件。

4、如感觉该案件可能会出现预料之外的后果,应及时和客户沟通将案件对自己不利的方面予以告知,让客户有个适当的心理准备。

5、案件判决后如客户对结果不满,告诉客户进一步维护自己权利的途径及在维护权利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五、 沟通能力培训课程设置内容

律师在沟通中需要耐心、诚恳、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适当简洁、对自己充满信心。沟通的基本形式有很多,但是限于培训课程的特征:时间短、效果明显,我们主要从听、说、写三个方面对律师展开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设置如下:

(一)说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第一印象总是非常重要的,律师的形象与礼仪直接影响到律师价值、与当事人的沟通是否顺畅等等,形象与礼仪也是律师走向成功的必修课。所以培训课的第一部分——“说”包括了律师第一次会见客户时的仪容仪表培训、自我介绍时候的语音语调、面对不同类型客户的神态举止反应;

(二)听

在留下了好的第一印象后,就需要律师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准确地推测出客户的大体性格、当时心理类型等以更好地选择说话方式,让客户尽可能地信任自己。因此第二部分——“听”包括了一部分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一方面培养律师在进一步交谈中挖掘客户的性格、心理,发现一些潜藏的话语;另一方面培养律师在交谈中理顺客户话语顺序的能力,辨别客户叙述事件时候的真伪。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培训;胜任素质;岗位培训

一、课程体系规划概述

企业培训是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的根本途径。围绕企业发展,将人力资源发展与资本运作同步考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积极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作为企业培训课程设置的纲领性文件,课程体系规划必须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以服务企业经营发展为目的,以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以提高广大职工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改善职业态度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培训质量管理,强化师资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

二、课程体系规划思路

企业培训工作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课程体系规划必须从单个课程挑选模式中跳出来,着重从系统层面,围绕培训流程进行课程规划。本文引入企业管理者胜任素质理论,将通过改善职工的知识、态度、技能等特质,配合企业的需求,持续地补充、提升,以协调组织的管理与发展,谋求组织与个人发展的双赢。

1993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对岗位胜任素质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即岗位胜任素质(Competency)是指在特定企业环境中,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做出优秀业绩(Superior Performance)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1]。胜任素质理论认为组织的价值追求和战略需求决定了组织应当具备怎样的核心能力,而组织核心能力的构建有赖于组织内人力资源价值的发挥。通过对企业战略业务发展和价值追求的分析,同时参考相关管理者素质模型辞典资料,将企业组织能力的要求细化为对企业管理者核心素质的21项具体要求,建立企业培训课程体系。这些培训内容包括员工自我管理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这些行为和技能的基本特征是可衡量、可观察、可指导的,并对员工的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的成功产生关键性影响[2]。现将各级管理者胜任能力要求细化为21项核心素质:

(一)自我管理能力

1.职业意识:任何时候都能表现的诚实、正直、冷静。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保守机密,遵守诺言,行为与集团文化保持一致。

2.交流沟通:采取各种沟通方式,准确而清晰地传递关键信息,并赢得各方的承诺与支持,克服可能的沟通障碍。

3.形象礼仪:言谈、举止得体,更好地体现公司形象。

4.角色认知:时刻想到自己的领导角色并履行这一角色的责任和义务。

5.学习创新:积极寻求和把握学习与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并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工作实践。

6.心智模式:管理者应具有的心态、视野、胸怀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角度。

7.分析决策:收集与分析相关信息,提出多个备选行动或措施,并运用知识与经验从中找出符合当前状况的最佳解决方案。

(二)业务管理能力

8.专业能力:掌握本行业本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它运用于工作中。

9.信息化办公:熟练运用信息化工具处理日常工作业务,提高日常办公效率。

10.商务文书写作:熟练掌握不同类别商务文书的正确写作方法,了解其内在的规律性,撰写出规范、标准、合法的商务文书。

11.演讲口才:准确地驾驭演讲技巧,保持良好精神装填,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以达成振奋精神传达信息的目的。

12.现场管理: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机、料、法、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

13.标准化管理:在技术和管理等活动中,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将具有多样性的、相关性征的重复事物颁发的统一规定。

14.问题管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挖掘问题为基础、以表达问题为辅助,借助问题优化管理的能力。

15.市场营销: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能力。

16.管理财商:经营者学习从财务数据中进行决策和规划的方法。

17.战略思考:围绕公司的核心理念与战略目标,通过对大量信息的分析,准确而迅速地把握业务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并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与举措。

18.部属培育: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三)团队管理能力

19.团队精神: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实现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20.管理技能: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的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在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

21.执行力:把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从而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培训课程设置

企业培训课程设置将基于对以上企业管理者核心素质的分析总结,在明确职工需要掌握的知识范围及能力标准基础上,立足于现有课程资源及自身开发能力,现对企业课程体系初期框(下转封三)(接第294页)架设置如下:

企业管理者岗位胜任素质层级分布

一般管理人员 后备干部(班组长) 中层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

自我管理 职业意识 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 领导者心智模式

交流沟通 交流沟通 交流沟通 交流沟通

形象礼仪 学习创新 学习创新 决策力

业务管理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

电算化办公 现场管理 市场营销 战略思考

商务文书写作 标准化管理 管理财商 管理财商

谈判口才 问题管理 部署培育 部署培育

团队管理 团队精神 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

管理技能 管理技能 卓越领导力

执行力 执行力 执行力 执行力

比较完善的企业培训体系,一般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培训组织。企业培训是企业一项长期的、持续的任务,需要由一定的部门或岗位来专职负责。只有组织上落实到位,培训工作才可能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

第二,培训设施。良好的培训设施是做好企业培训工作的必要物质条件,企业应当投资建设培训所需场地、教室以及仪器设备。

第三,培训任务。企业培训既包括常规的、滚动的培训任务,也包括阶段性的、应急的培训任务。

企业职工培训必须将培训计划的实施与课程后期的职工发展结合起来,与职工整体发展计划结合起来,以满足组织对职工的素质要求,获得组织持续的发展[3]。对于新入职人员,更要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和厂史厂情教育,目的就是尽快使其融入企业发展之中。

四、课程体系实施推进

(一)加强系统各类培训资源建设

1.加快企业系统培训基地建设。通过在一定范围内组织申报、考核,甄选企业内优质培训单位设立培训基地,参照培训中心建设模式,努力使之成为企业系统培训课程的开发中心,人才的培养评价中心,以此作为企业培训的强有力抓手。

2.建立健全内部培训师队伍。制定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做好内部培训师的选拔、使用、考核和激励工作,使集团中高级管理人员成为企业培训师的中坚力量,努力发挥其示范导向作用。同时加强对基层内部培训师的理论知识传输与授课技巧培训,夯实其在支撑内部培训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3.开发贴近实际的系统培训教材。参照集团课程体系建设,编写切合集团发展实际的系列教材,分为职业技能、管理思维、创新管理等系列套次。

4.加快以生产技能和技术为主的题库建设。依托培训基地,以技能鉴定题库和公司自有题库为基础,吸收采纳社会题库,修编、完善集团内部题库。并建立适时更新、修订机制,使之作为上岗培训、岗位培训、职工考核以及技能鉴定鉴定的有效手段,提高培训、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立人才评价与管理新机制

1.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理顺企业内部评审机构及工作流程,对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资格实施过程管理,有效利用其继续教育档案,依据其培训记录实施年度量化考核,其结果作为其年度考核及申报上一等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参评条件之一。同时开展量化评审和评审条件量化,提高评审的可操作性。

2.职业技能鉴定。加强集团内部鉴定题库及考评员建设,完成鉴定考务工具开发,实现企业系统技能鉴定考务程序、标准的统一。鼓励集团范围内专业大工种申报鉴定,建立专业工种鉴定考试准入制度,清除鉴定盲区。建立技能人员持续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机制,并与人才评价相对接。

3.建立企业专业人才库。按照一定的人才标准和选拔程序,分门别类,遴选出具有较强专业优势、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企业核心专业人才储备的专业人才库,探讨企业人才培养及使用新机制。

参考文献

[1]姚凯,陈曼.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培训系统构建[J].管理学报,2009,(4):532-536.

[2]姚凯,韩英.胜任力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J].社会心理研究,2008,(1):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