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举行婚礼仪式

举行婚礼仪式

时间:2023-05-30 09:3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举行婚礼仪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举行婚礼仪式

第1篇

1、人生四大礼:开笔礼、成人礼、成婚礼 、葬礼。开笔礼:主要包括四个环节:正衣冠仪式,拜先师仪式,朱砂开智仪式,击鼓明智仪式。成人礼:古时男子年满20岁的时候要举行加冠礼,表示其已经是成年人,之后就可以娶妻。成婚礼:这个仪式属于汉族的文化精粹之一,古代人觉得黄昏是好时辰,通常会在黄昏举行娶妻之礼。葬礼是指关于丧事的仪式。主要包括:进行安葬、举行殡仪、进行举哀等。

2、汉族自古以来就有成人礼的仪式,男子的称为“冠礼”,女孩子的称为“笄礼”。冠、笄之礼是华夏礼仪的重要起点礼仪。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海岛婚礼场地为位于海棠湾的椰子洲岛,环境自然天成,椰林茂密。选择在私密性强的海岛举办婚礼,能体验到远离喧嚣城市,在真正的大自然里举行婚礼仪式的别样感觉,适合需要私密空间、喜欢探险、喜欢森林、喜欢户外自然田园风的新人们举行婚礼。

为了体现环保又田园的风格,在仪式区装饰中采用了很多特别的设计,用了很多田园而又环保,甚至是被人遗弃的东西做花器,代替平时花艺常用的玻璃和铁艺制品,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特别效果。

小细节大浪漫

来宾欢迎牌

用果实和树皮DIY的wedding欢迎牌代替了传统婚礼中用印刷品制作的欢迎牌,被绑在一上岛的大树上,原始而质朴,既具有浓郁的田园感觉,又符合环保理念,让来宾一上岛就能感受到别样的海岛风情,让他们对你们的甜蜜婚礼来个眼球的预热。

欢迎饮品

海南岛四季常青,盛产各种色泽鲜艳,口味浓郁的热带水果。但是如果说什么是最能代表海南岛的水果,那必定是椰子无疑。在这个布满椰子树的椰子洲岛上 ,用椰子作为欢迎饮品也正是这个岛的特色。炎热的夏季,一枚新鲜的椰子无疑是最好的解暑饮品,让来宾们充分感受海岛婚礼甘甜的味道吧!

糖果区

带给来宾甜蜜感受的怎么能少得了喜糖?在海岛婚礼中,定制专属于你的小岛婚礼主题风格的喜糖盒。选用田园风的玻璃罐子,富有质感又环保,来宾们带回去也可以再利用。同时用符合主题色的吸管点缀糖果区,亦为婚礼平添不少细节感。

花门

花门处采用了藤编的箱子做花器,并以浪漫的蕾丝缠绕,在仪式开始前将蕾丝缎带拦起来,防止来宾无意中破坏布置好的现场。给你的梦幻婚礼一个全面的保障。

路引

在曼妙摇曳的椰子树下,在郁郁葱葱的草地之上,在采用废弃的椰子壳作为路引装饰的花器之间,走向神圣的婚礼,这幅画面美轮美奂,同时,在充分利用海岛本土资源的同时,又符合环保主题,突出了婚礼特色。

仪式亭

仪式亭可谓是婚礼仪式中最受人瞩目的地方了,区别于传统婚礼中用铁架搭建的仪式亭,在海岛婚礼中,使用竹竿作为仪式亭的搭建材料,清新的绿色与自然环境很好地融为了一体。而置于一旁的马灯的运用更是增加了装饰的复古田园感觉。仪式亭后面不规则垂挂的大大小小的相框在仪式结束后,还可以作为照片墙使用,增添婚礼现场氛围。

新娘手捧花

新娘手捧花在婚礼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是新娘手中的焦点。所以在婚礼中,手捧花不仅要美观还要考虑到跟新娘本身形象(例如身材)、婚纱样式、婚礼主题风格及色系等因素相匹配。什么手捧花适合你,不必担心,专业的团队自然会找到一捧最适合你的花。

第3篇

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这个东方大都市已被世人称作为远东的法国巴黎 ,并与美国的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共跻身为四大闻名城市。上海在欧风美雨的吹拂和渗透下,人们的文化与习俗出现了中西交融,洋为中用的独特奇异新格局,尤其是接受西洋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洋派青年人,他们在恋爱、结婚、办婚礼及拍结婚照等方面都与西方洋人同步而为之。

有钱的中国人结婚同样也非常讲究气派、气势和形式,也请摄影师跟踪拍摄婚礼仪式的全过程,在当时被称为是西式派婚典。南京路上新新美发厅广东老板胡汉民就是一个崇尚西洋潮流的人,1926年春,时年26岁的胡汉民要同远房表妹,一个美丽漂亮的大家闺秀结婚,由于胡汉民及未婚妻同新新公司的大老板都是表亲,属于实力殷实的家属圈,因而胡汉民的婚礼一定要办得大气、体面、隆重,不能输给那些洋人。

当天,新新公司三楼旅馆部、新新美发厅及四层新都饭店暂停对外营业,刚刚装璜一新的新新美发厅专门为新郎新娘的亲戚们美发、理发、烫发及美容化妆,好不热闹。为使新娘在婚礼上更加美艳洋气,胡汉民专门出高薪邀请美国化妆品公司的洋人化妆师为新娘做整体形象设计,用了法国最高档的化妆品精心为新娘美容化妆,梳理西洋发型,使新娘显得更加雍容华贵,浪漫洋气。他们还在新新公司三楼豪华旅馆部的每一间客房门上都贴上了“双喜”,这里的客房都成为了新郎新娘亲朋好友的住房。而四楼新都大酒店被当作了举行婚礼仪式及婚礼酒席的场地。漂亮、豪华、崭新的酒店大堂内红绸彩扎,喜庆灯笼挂满了堂,四周墙壁及门窗上都贴着红双喜剪纸,在进入酒店大门的两侧则摆放了88只鲜艳夺目的花篮,花篮的绸带上写着各种各样贺喜和祝福的喜庆对联。那个排场可以说是浓烈大气,中西合壁。

中午时分,当新郎身穿西式燕尾服在男傧相的陪同下进入婚礼大堂时(图一),站在两边迎候的亲朋好友顿时鼓掌祝贺,特别是当新娘父亲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胡汉民手中时,婚礼场上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在经过一番拜天地、夫妻对拜,交换结婚戒指等婚礼仪式后(图二),酒席开始。这次的婚礼酒摆88桌,全鸡全鸭,猪蹄大鱼等大菜一应俱全,应有尽有,这在当时被称为最丰盛的酒席。

婚礼上,热情的道喜声,热烈的祝贺声,热闹的碰杯声,喧哗的谈话声,仿佛交织成了一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婚礼交响曲。席间还专门邀请各种剧种的戏班上台表演,有唱京剧、沪剧、粤剧……飞觞醉月,觥筹交错,菜肴美味,酒香四溢,人声鼎沸,那气势、那排场,那景象可以说远远胜过上海洋人婚礼的规模。胡汉民还邀请了留洋归国的沪江照相馆老板、南派摄影大师姚国荣为他们的婚礼做跟拍,从而留下一组经典的老上海华人“动态结婚仪式和动态结婚照”。

今天,年轻人在举行丰富多彩的婚礼仪式中有请艺人唱歌、唱戏等席间表演,这都是沿袭和套用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婚礼形式。

第4篇

论文摘要:婚姻乃人生大事。通过对中世纪中西方的婚姻礼仪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得出其背后不同的文化内涵。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婚姻礼仪主要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其婚姻礼仪则主要受封建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的影响。

中国有句俗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而婚礼作为“五礼”中的“嘉礼”,是礼的本源和发端,是人生最重要的礼仪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一直深受重视。然而,由于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婚礼习俗存在诸多差异。例如,西方的婚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且由牧师主持,然后新郎新娘相互交换结婚戒指并吟诵结婚誓言;而中国古代的婚礼多在新郎家中举行且由男方家长主婚,然后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透过这些有趣的礼仪,令人不禁发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结婚礼仪?为什么中西方的婚礼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于是,以中世纪中西方的婚姻礼仪为切入口,通过比较,试图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从《当代国内外学者对欧洲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一文中了解到,大约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学和人口学研究逐渐兴起,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大面积地涉及到婚姻与家庭问题,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重要成果。著名的人口学家杰克·古迪(Jack.Goody),就以人口学的方法,写成了《欧洲家庭和婚姻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nd Marriage in Europe)一书。而有关中世纪婚姻的专门化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迅速拓展,大量关于中世纪婚姻和家庭研究的学术期刊应运而生,有关的讲座也频频举行。其中英国“剑桥人口和社会结构史研究组”(Cambridge Group for theHistory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的动态最为活跃,该团体将中世纪婚姻作为其探讨的一个中心课题,汇集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史和人口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如拉斯莱特(Laslett),瑞格莱格(Wrigleg),斯克菲尔德(Schofield),理查德·斯密斯(Richard Smith)等,取得了一批引人注目的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婚姻问题研究的展开。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中的探讨呈现出广角度与多层次的特点,有关的研究日益深入,一批著名的学者脱颖而出,一些更有分量的学术著作相继问世……中世纪的婚姻研究不仅在学术界赢得了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成为历史学研究的“时髦”领域。

就国内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某些婚姻观念与婚姻家庭模式的变化,随着西方新史学在我国史学界的传播,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西欧中世纪的婚姻问题进行研讨。不过,由于我国西欧中世纪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因而专门研究中世纪婚姻的学者并不多,至今仍未有这方面的学术专著问世。一些关于西方婚姻家庭的著作的译著虽时有出版,但主要集中在人口学、社会学和法学等领域,而其中关于中世纪欧洲婚姻的论述又多采用西方人的传统观点,层次不深,论述不详,对西方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吸纳不够;学术论文的数量也相对较少。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6大问题上:1.中世纪婚姻思想的历史根源;2.男女的结婚年龄;3.教会与婚姻;4.贵族与婚姻;5.王室与婚姻;6.宗教改革与中世纪的婚姻⑴。

概括来说,对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有着相当突出的现实意义,因而较早受到了西方学者们的重视,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相比之下,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虽然有所关注,但还缺乏深度与广度。“以的唯物史观为指南,对西方学者的学术成果进行批判地分析与借鉴,拓展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无疑是我国史学界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⑵”。再者,在有关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似乎还没有对中西方婚姻礼仪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而笔者又对此怀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试图通过对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进行比较以分析其背后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希望能为此方面的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西方中世纪的婚姻礼仪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所以这里所说的西方中世纪婚姻礼仪主要是指西方中世纪的教会婚礼。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伊甸园是礼堂,上帝是主礼人,亚当与夏娃结为一夫一妻,这正是基督教婚姻的根据。”⑶在4、5世纪,教会开始要求结婚的基督徒从教士那里得到婚姻祝福,教会的婚礼仪式首次形成……在以后的世纪里,教会想把婚姻以某种教会仪式标志出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致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完整的基督教会婚姻仪式出现了。下面是一份完整的、从11世纪起就流行于英国的婚礼仪式书,从中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基督教会婚姻仪式的整个过程:

新郎和新娘被领到教堂门口或教堂前面,以上帝、教士和围观的人群作证。新郎站在新娘的右手,因为女人是从亚当身上左边的肋骨制成的。(4)(对此,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于建波却在《西方婚礼习俗一瞥》一文中说道:“至于新娘站在新郎左边则是很有趣的说法。古时候抢婚成风,新郎用左手护住未来的新娘的同时,还必须腾出右手,用剑打败并赶走其他想抢她为妻的人。”(5))

教士开始向众人询问结婚预告:“我的兄弟们,现在我们聚集在这里,在上帝和他的天使及所有的圣徒面前,在教会面前,使两个身体结合在一起,从今以后,他们将可能成为一体,他们在上帝的信仰和法律中是两个灵魂,而最终他们可能将结合一生。因此,我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向你们询问,如果你们中任何一个人知道任何一种这两个人不能合法地结合在一起的原因,请现在陈述出来……”

同样的询问也被问及新郎新娘:他们是否秘密地做过什么,是否发过什么誓言,是否知道他们之间有任何方式的联系。如果其中有任何一种障碍被陈述出来并被保证加以证实,那么婚姻就要被推迟直到事实被澄清。这种结婚预告一般要被张贴三次,在三个特定的神圣日子,每个日子间隔一星期。如果没有结婚障碍被提出,婚礼就被举行,教士向新郎问道:

“你愿意娶这位女子为妻,爱她、尊敬她、维护她、保护她,不论在健康还是生病时,都作为一个基督徒丈夫对待他的妻子那样,只要你们生活在一起?”

“我愿意。”

新娘也被问及同样的问题……

“我愿意。”

然后新娘由她的父亲或朋友给出,如果新娘是姑娘,不用把手蒙上,如果是寡妇,则要蒙上手。新郎接受她,以上帝和他自己的忠诚,当着教士的面,用自己的右手拉着新娘的右手,以现在时向新娘发誓:

“从今天起,我以你作为我的妻子,不论好、坏,不论贫、富,不论生病、健康,只有死亡才会将我们分开,让圣洁的教会作证,我发誓。”

新娘也向新郎发类似的誓:

接着,新郎把金或银和一枚戒指放在盘子或书上,由教士祝圣戒指:

“让我们祈祷,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持者,精神荣耀的给予者,永久得救的赐予者,我主上帝,赐福这枚戒指,让戴上它的人以天国防卫的力量武装起来,以有利于她的得救,阿门……”

然后,教士把戒指递给新郎,新郎用右手拿着戒指,左手拉起新娘的右手,说道:“用这枚戒指我娶你为妻,我给你金、银,用我的身体尊敬你,用我世间所有的财产尊敬你。”

新郎依次把戒指戴在新娘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上,分别说道:“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最后让戒指停留在第二个手指上,说道:“阿门。”因为这个手指有某种静脉,通到心脏,在它们之间,内在的感情总是鲜艳明朗,真正的银制戒指象征着这一点。然后新郎新娘低头,教士向他们祝福。

之后,所有的人都走入教堂,新人跪在祭坛前,接受教士和众人的祈祷,祈祷生活美好、后代昌盛、和平永久、相爱到老,祈祷上帝赐福荣耀给灵魂和肉体。然后新人被带入教堂内殿,做弥撒。之后,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仪式全部结束。

当天晚上,在新人上床后,教士还要来祝福婚床,以保护他们不受魔鬼的侵袭,教士用圣水点洒他们,给他们散播和平,然后离开……(6)

二、中世纪时期中国的婚姻礼仪

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中世纪的分期是从公元476-1640年,约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到明朝。根据《元代社会婚姻形态》以及《中国古代女子全书》中所载《至元婚礼》(《元婚礼贡举考》第一章)等资料的记载,婚姻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盛于周秦,代有因革损益……朱子《家礼》的“议婚”,在元朝婚制中被确立,成为订婚程序中的首项礼仪。(7)下面简单归纳我国中世纪时期的主要婚礼程序:

(一)议婚 也就是“提亲”。男方家长先派一位媒人到女方家中去求婚,称“下达”。

(二)纳采 就是男方家长向女方献礼求婚的礼仪。在征得女方的同意后,才派使者前去行纳采之礼。在“六礼”当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婚书是纳彩的重要仪项。男家准备好婚书,晨起,奉婚书祝告祠堂,以示祖宗后嗣香火相续,同时也期盼先祖保佑子孙婚姻圆满成功,并以之征得祖宗许可。随后,以本宗亲戚、媒氏为使者前往女家。女家父母或族长出门相迎,媒氏将婚书呈献女方主人;女方父母或族长收受婚书后,祝告于祠堂,以求祖先护佑,不忘先人赐体之功。一般官宦之家还专门躬行虔诚仪式,礼文节仪十分讲究(8)。

(三)纳币 也就是所谓的“下聘”。民间又有纳红定,吃肯酒的说法。吃肯酒即是许亲定婚,男家须向女家送纳“定婚礼物”(9)。

(四)铺房 所谓“铺房”,就是举行婚礼前夕布置装饰新房,是婚礼的序幕,通常由女方亲友进行。据文献记载,这项婚礼仪式至迟于宋代已经十分流行。明清以来,此俗一直相沿至今。(10)。

(五)亲迎 即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如今所谓“婚礼”,是指结婚典礼仪式,亦即古代六礼的“亲迎”。关于这一礼仪,《仪礼·士昏礼》有详细记载。

(六)下轿利市 即新妇被迎娶至夫家后下轿、下车入门过程的祈吉庆贺活动,主要有撤谷豆、跨鞍、跨火、抱毡等。据宋高承《事物纪原》所考,撒谷豆之习始于汉代。至宋代,兼撤钱、果,如《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人门“赳择官执花斗,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撤,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

跨鞍意在取“鞍”的谐音“平安”之“安”的口彩,据认为滥筋于北方骑猎民族。

新妇跨火,本是从火堆上跨过,始于北朝。其初始寓义,或云除秽驱邪。

抱毡,即新妇下轿后足不沾地而踏红毡人室,或以红毡裹新妇抱之进门。据考,此仪始于唐代。明外方山人《谈征·事部》:“今人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转毡以人,弗令履地。读白太傅〈春深娶妇家〉诗云:‘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则此俗唐时已然矣。(11)”

(七)拜堂 又称“拜天地”或“拜花堂”,是婚礼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仪式和,通常是新婚夫妇同拜天地和互拜,也就是现在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可见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花烛》、清翟颧《通俗编·仪节》及赵翼《咳徐丛考·拜堂》等,多有记述,亦见于诗文等。按传统婚俗,拜堂之后即成夫妇,为社会所承认。因而,拜堂是婚礼诸仪式中的大礼。礼成之后,新人就会被送人洞房,直到这时新郎才能揭去新娘头上的喜帕。

(八)喜宴 即婚礼中的庆贺筵席,今俗称之喝喜酒。从古至今,各种喜庆活动多有酒筵相伴,一向被视为人生大礼的婚礼自不例外。

(九)坐帐 宋代称“坐虚帐”、“坐富贵”等,即迎新妇人新房。《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下轿诸利市仪式过后,“入中门,至一室中少歇,当中悬帐,谓之坐虚帐;或径迎人房室,内坐于床上,谓之坐床富贵”。

(十)撒帐 新婚夫妇交拜之后或坐帐之际,向帐内散掷金钱彩果的祈吉仪式。相传始于汉武帝时婚仪,历代相承迄今。至今仍广泛流行的以枣、栗撒帐的撒帐歌称:“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或是:“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皆谐取“早立子”的口彩祈福。

(十一)合髻 又称“结发”。成婚之夕,新婚夫妇分男左女右共髻束发仪式,源自古代成年礼。合髻、结发多为新房中仪式,又出自成年礼仪式,故后世称原配夫妻为“结发夫妻”。

(十二)合卺 又称“合匏”、“合欢”、“交杯酒”等,即新婚夫妇合饮交杯酒(同心酒),象征夫妇合体相亲。其礼仪始于周代,历代相承。无论皇室贵族还是庶民百姓,行合香礼都是婚礼中除拜堂而外的又一重要仪式,故也以合香代称成婚。唐宋以来,行合誉之礼开始以杯代飘(香),因而别有“合欢杯”、“交杯酒”等说。

(十三)闹房 即“闹洞房”。

(十四)妇见舅姑

这是成婚次日或第三日新妇拜见公婆的仪式,始于周代。在古代,新妇拜舅姑是其正式为夫家宗族所接受、确认其成为本家族成员的一种庄严仪式,所以十分认真,甚至还要参拜家庙。唐朱庆徐《近试上张水部》诗,即以拜舅姑来隐寓其恭求水部员外郎张籍荐引:“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拜见时,新娘要献枣和栗子于公公,献干肉于婆婆。

(十五)庙见 第三天,男家主人带新娘去参拜祠堂。如果结婚时舅姑已死,则在婚后三个月到祖庙去奠祭舅姑,称“庙见”。新妇只有在拜见舅姑和庙见这两项仪式完成之后,才能成为丈夫宗族中的一员,整个婚礼才算完成,否则,“女子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

(十六)回门 又称“谢门”,新婚夫妇于婚后首次至女家何安、示谢兼新婿拜认女方亲属。回门时间,或婚后三五日、一个月,因地区、时代及路途远近而异,是传统婚礼的最末一项仪式。据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记载,远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已有此礼仪。宋代称作“拜门礼”。

三、透过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的比较分析其文化内涵

中世纪时期中西方的婚姻礼仪已经存在极大差异,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婚俗文化的根源不同。西方国家受宗教思想影响较深,尤其是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古代传统婚礼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婚礼格外隆重奢华,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儿子早得福”、“多子多孙多福寿”的宗法意识,即《礼记·昏义》所说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祖先被视为血源之本(“祖宗,人之本也”),祖先崇拜则是为了“报本”,祖宗祭祀是传统中国家庭重要的礼仪活动,在其婚礼中也有明显体现;而西方国家崇尚基督教,其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并由教士主持,婚礼过程中贯穿着“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位一体”的基督思想的传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西方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相对较平等。基督教强调男女都是上帝的儿女,男女应该平等,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不像中世纪的中国人,只重视生男孩,而是把女孩也看成爱情的结晶,一样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所以称其为“相对平等”,是因为它本身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例如在婚礼开始时,教士向女方问道,“你愿意以这位男子为夫,服从他、服侍他……”,而且也存在贵族和王室联姻、政治婚姻等问题,只是没有中国古代的那么明显罢了。相比之下,中国中世纪时期的婚礼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极其明显的“男尊女卑”以及“男本位”思想,妇女地位低下,“三从四德”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见妇女的一生都要依附于男子,服从于家族利益。在古代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因为雁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在拜堂之前,男女双方根本“素未谋面”,反映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再者,婚礼过程中,许多礼节都是针对女子而设定的,例如“跨鞍、跨火、抱毡”等等。

中国传统的婚俗也带有较强的封建政治文化色彩,婚姻有时甚至成为了政治结盟的手段,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和亲”,就是以婚姻作筹码,换取和平的交易,是政治支配婚姻的产物;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声望。恰恰相反的是,中国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这主要也是受宗法思想的影响。

还有婚神信仰的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因而,尽管古代婚姻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却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反抗。另外,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中也存在许多迷信的成分,例如议婚时“换八字”、撒豆以避“三煞”等等;与中国社会的祭祖祭孔风习不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舍天主不得别有拜祭之偶像。西方社会也没有祭祖习俗,也不许信众祭祖。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考虑“真爱”。

此外也反映出中西方审美情趣不同。中国的婚俗崇尚喜庆、热闹,婚礼以红色为主色调。新嫁娘穿着红绣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帕,坐着红花轿,来到新郎家。新郎也穿着红色的礼服,并在家中则贴上红对联,挂上红喜字,欢迎新娘的到来。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红色不但令人感到喜气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西方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端庄,而且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高尚。西方人的婚礼喜欢用鲜花来装扮,很多人在婚礼鲜花的使用上,也偏爱白色,他们认为白色即纯洁无暇,又浪漫温馨,与唯美的爱情正吻合。归纳起来,西方的婚礼神圣、庄重、浪漫,而又相对简洁;中国的婚礼隆重、喜庆,然而仪式十分繁琐,并且显得铺张浪费,因而现在许多中国的年轻人都选择西方的结婚仪式。

当然,中西方的婚礼也存在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例如都崇尚多产等等,但由于相似成分较少,而且也不是本文主要探讨之处,这里便不赘述了。

注释:

(1)(2)石德才:《当代国内外学者对欧洲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3)谢炳国:《基督教的婚姻观及其礼仪》,《中国宗教》2004年01期;

(4)(6)薄洁萍:《上帝作证——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88——95页;

(5)于建波:《西方婚礼习俗一瞥》,《大学英语》2003年03期;

(7)王晓清:《元代社会婚姻形态》,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8)(9)王晓清:《元代社会婚姻形态》,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8页;

(10)(11)曲彦斌:《中国婚礼仪式史略》,《民俗研究》2000年02期;

参考文献

(1)石德才:《当代国内外学者对欧洲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⑵薄洁萍:《试论中世纪基督教婚姻思想中的矛盾性》,《世界历史》1999年05期;

(3)谢炳国:《基督教的婚姻观及其礼仪》,《中国宗教》2004年01期;

(4)薄洁萍:《上帝作证——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5)于建波:《西方婚礼习俗一瞥》,《大学英语》2003年03期;

(6)王晓清:《元代社会婚姻形态》,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

(7)甄进忠:《中国古代婚礼浅论》,《中州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曲彦斌:《中国婚礼仪式史略》,《民俗研究》2000年02期;

(9)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曲成志:《新娘蒙“红盖头”的传说》,《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2008-01-04 C版C2。

(11)李振林,马凯:《中国古代女子全书.女儿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12)朱傑人,嚴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倪世光:《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

(15):《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

(16)约翰:《生命之光:约翰福音》,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17)段塔丽:《唐代婚姻习俗与妇女地位探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8)大勇:《中国传统婚庆礼俗与当代婚礼》,《现代交际》2001年11期;

(19)刘新成:《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婚姻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0)刘海鸥:《天儒冲突—中西方家庭伦理的初次冲撞》,《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4期;

第5篇

一、礼仪和礼节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所共同遵守的礼节、仪式,即必须严格遵守的一种礼貌行为规范和法则。礼仪和礼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礼节是待人接物的规矩,表示尊敬、祝颂、哀悼等,属于礼仪行为规范。这些规矩往往是约定俗成、相沿成习的。礼仪和礼节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而礼节则是这种行为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比如,在举行婚礼仪式时,夫妻互拜、互赠礼物,主婚人、证婚人讲话就属于礼仪的一种具体礼节。

2、礼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礼节则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中国是一个礼仪大国,远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就非常重视礼节,并把礼节作为约束人们的行为和安邦治国的一个重要手段。统治阶级要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很多礼节已被逐步淘汰。但礼仪则变化较小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礼仪一般是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下运用,而礼节则是人们日常交际也要运用的一些具体规则。很明显,礼仪是针对公关交际活动的整体而言的,礼节不仅在正规交际场合中常用,在非正规交际活动中也常用。例如,公关交际场合中常用的握手、问候就只是一种具体礼节。

二、交际礼仪的种类

1、日常交际礼仪:日常交际礼仪即非正式场合中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称呼、迎候、介绍、致谢、致歉、告别、握手、拥抱等礼节。

2、公关场合交际礼仪:公关场合中的交际礼仪是指正式公关交际活动中常用的礼仪,即正式交际礼仪。它主要包括舞会礼仪、晚会礼仪、宴会礼仪和开业、剪彩等各种庆典礼仪。

(1)、宴会礼仪:设宴招待来宾,是公关交际活动中常用的一种礼节。公关交际活动中常用的礼仪交际形式有宴会、招待会、茶会、工作进餐等。日常交往常有家宴、便宴等形式。

(2)、晚会礼仪:晚会礼仪是社交活动中诸如为庆祝节日或有重大意义的纪念日而举行娱乐性活动所运用的一种交际形式,对于联络感情,加深友谊,扩大社交范围是很有益的。

(3)、舞会礼仪:舞会礼仪即在种种舞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礼节,也是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它的形式活泼,气氛融洽,格调高雅,宜于在节庆日、周末和生日、婚礼等喜庆礼仪中举行。

(4)、开业、剪彩等庆典礼仪:开业典礼是指企业或服务行业开张时举行的仪式。剪彩礼仪是指重大工程竣工或开业典礼,以及其他庆典所动用的仪式。

三、交际礼仪的特点

1、交际礼仪行为的规范性:规范性是交际礼仪的本质特点。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而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对此,交际礼仪都有明确的规定。

交际礼仪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规范性:人们无论谈论什么事都要运用礼貌语言。例如,人们见面时相互问候,告别时说声"再见",以及在交谈中双方所使用的都是比较规范的礼貌语言。

(2)、行为的规范性:在公关礼仪活动中,人们究竟应该怎样施礼都有一定的规范。例如,人们见面时以握手等行为表示问候,告别时用握手、招手表示再见。关系特别的甚至以拥抱、亲吻表示问候和告别。及至对于怎样握手、拥抱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2、交际礼仪范围的普遍性:交际礼仪既然是人们交际必须遵守的规范和法则,那么它的形成和发展就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从古至今,礼仪自始至终地贯穿于人们的一切交际活动中,并且普遍地被人们所接受和确认。

3、交际礼仪形式的多样性:交际礼仪的种类繁多,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就其日常交际活动中常用的礼仪就有鞠躬礼、握手礼、亲吻礼、拥抱礼等多种形式,正式交际场合中的礼仪更是多种多样,礼仪的要求也就更为严格。

四、交际礼仪的作用

1、交际礼仪是人们沟通思想的桥梁:实际生活告诉人们,没有现代交通,通讯便没有现代化;没有沟通同样也就没有现代化。可见社会需要礼仪,人类需要沟通。沟通是礼仪的首要功能,也是礼仪的首要目的。

第6篇

关键词:裕固族民歌;肃南;曲调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73-01

裕固族民歌不是一个独有的民歌种类,它和很多其他民族的民歌都有相似的地方,在曲调形式上继承了古匈奴的特色,又吸收了藏族“拉伊”、蒙古族“酒曲”、回族“花儿”、土族“宴席曲”的某些特点,并把各种风格融为一体。由于裕固族使用两种语言,所以民歌也有西部和东部和西部两个部分,西部民歌以明花乡、大河乡为代表,曲调较为平缓柔和内在,继承了古代回纥的民歌特色,比如其中的《戴头面歌》、《奶羊羔歌》;东部民歌主要流传于康乐等地区,比较豪放、粗犷,代表歌曲是《青色的宝马》、《紫红的檀香》等。为了加以细致的研究和深入解读,本文把裕固族民歌按体裁分为以下几类:

一、叙事歌

裕固族民歌中最古老的就是讲述裕固族历史的叙事歌,在肃南庆祝自治县成立30周年而出版的《裕固之歌》中收录了两首叙事歌,《黄黛琛》和《尧熬尔来自西州哈卓》,另外,还有《牙当姑娘》、《赛赛成》、《萨拉玛珂》、《太牧羊》等。《尧熬尔来自西州哈卓》是最著名的裕固族长篇叙事歌,《裕固之歌》中收录的这首是由白斯坦、白天祯等口述,才让丹珍整理的,在裕固族的东西部都有传唱,但内容有出入,曲调的差别很大。

《黄黛琛》也是裕固族有名的叙事歌,但它与上面讲的《尧熬尔来自西州哈卓》不一样,是一首爱情悲歌。《黄黛琛》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记录本,《裕固之歌》上的这一首是1964年开始收集、68年又采取广泛征询和重点走访的办法就爱你个老歌手们提供的资料在尊重保持原故事情节语言的前提下经过适当的整理完成的。

二、劳动歌

劳动歌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有牧歌,挤奶歌,奶幼畜歌,割草歌,擀毡歌等。这些歌曲都是即兴发挥的,没有固定的歌词和旋律,歌唱者根据实际情况一边劳动一边唱歌,除了奶幼畜歌之外其它的都是为了自娱自乐,也是一种鼓励大家劳动的方式。裕固族的奶幼畜歌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民歌形式,其实阿尔泰语系的牧区都有这样的歌曲,只是裕固族的比较典型,而且数量比较多。这类歌曲的唱词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而且多为虚词,还带有一些骂母畜的话,旋律比较轻柔、委婉。

裕固族早年生活以牧业为主并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民歌中有很多是反应日常生产的。

在草原上流传最广的还是牧歌。西部裕固族称为“马尔至耶尔”;东部裕固族称为“玛尔至顿”,这类歌曲也是即兴发挥的,曲调高亢、奔放。裕固族人以游牧为主,在空旷的草原上,除了畜群之外就是牧人,环境和心境适合歌唱,而且大自然付与牧人极大地创作灵感,每一个山,每一条河就是一首歌。

三、礼仪歌

(一)生活礼仪歌

生活礼仪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包括交往礼仪歌、待客礼仪歌、用餐礼仪歌等。前面已经介绍过,裕固族是一个好酒的民族,所以酒歌(也叫酒曲)是裕固族民歌中很中要的一类包括敬酒歌、祝酒歌、待客歌。裕固族人认为“待客如敬神”,使客人在自己家里得到快乐和款待是裕固族人待客的追求。家里来客人的时候男女主人、老人小孩都按顺序敬双杯酒,同时唱各种酒歌。

整首酒歌语言欢快激动,情感真挚,透露出裕固族的热情和旷达质朴的民族性格。

酒歌不仅仅在普通的酒席上唱,还可以在婚礼酒宴上唱,只是更绚丽多彩,裕固族每一个婚礼都是一个歌的海洋,各种酒歌此起彼伏。整个婚礼过程有三个婚礼酒歌的。第一个是婚礼第一天在女方家里款待亲戚朋友时,第二个是中途“打尖”仪式中;三是在南方男方家里举行宴请活动时。这些婚宴歌不论是在基本的内容形式、还是从功能上都与宴席曲一样。

幸运的是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幸听到了裕固族老人唱给我们的西部裕固语的敬酒歌,基本内容是欢迎我们来她家里做客并劝吃、喝茶。

(二)人生礼仪歌

指的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举行的一些重要的仪式上唱的歌曲,包括诞生礼仪歌、剃头歌、婚礼歌。

婚礼歌曲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歌曲,这里指的是与重要的婚礼仪式有关的。主要有戴头面歌、酒宴歌、惜别歌、送亲歌等。裕固族的少女在出嫁前是不能戴头面的,而是在头上戴一些装饰,称为头饰,只有在结婚的那一天才可以带上镶满珍珠和玛瑙的头面。在戴头面的时候由舅舅或客人以及代表姑娘唱歌的人唱歌。这类歌曲一般较长,但曲调比较简单,只是不多的几个调子的简单重复,内容以赞美头面的美丽和新娘的迷人以及祝福婚后生活的幸福为主。

送葬歌是裕固族人在送葬的路上由妇女唱的歌,歌曲的曲调缓慢,悲凉,使人听后久久不能平息。

第7篇

1、中式婚礼上穿红色寓意着喜庆。中国传统婚礼是华夏文化的重要部分。古时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故称。古代婚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2、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宗庙祭礼

宗庙祭礼,又称宗庙大祭,是韩国宗庙祭祀朝鲜王朝君主和王妃的儒教仪式。宗庙祭礼每年在5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而宗庙祭礼仪式最早是9世纪的新罗时代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在新罗之后的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得以延续。这些祭祀仪式在中国已经消失,但在韩国依然完好地保存下来。

传统舞蹈

韩国传统舞蹈最早始于史前时代的宗教仪式,由当时各部落在神坛祭典时常伴有的集体歌舞演变而成。宫廷舞蹈大部分是赞扬王室尊严、威严等内容,其具代表性的为剑舞、鹤舞和处容舞。民俗舞蹈则随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工商业的发达在民间得到了很大发展,不仅有直接表现老百姓生活、感情的内容,还包含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其具代表的是假面舞、山台假面剧、僧舞、巫俗舞、傀儡戏、太平舞、闲良舞, 驱邪舞等。其中面具舞和山台假面剧借讽刺官僚和僧侣的内容而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讽刺。而划归于现代民俗舞蹈的长鼓舞、扇子舞则是在1930-1960年间创作出来的。此外,还有佛教仪式上的铜钹舞、法鼓舞、蝴蝶舞等及孔庙祭典、宗庙祭典上的舞蹈。燃灯会

据资料记载,燃灯会于佛塔、佛像及经卷等之前燃灯的法会,又作然灯。据经典所载,燃灯有大功德,系对佛菩萨之一种供养。后渐演变成为法会。《摩诃僧律》卷三十五述燃灯之法云(大正22・512c)“然灯时,当先然照舍利及形像前灯,礼拜已,当出灭之。次然厕屋中,若坐禅时至者,应然禅坊中,应唱言:诸大德!咒愿灯随喜。”在韩国,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佛诞节,全国寺院均举行燃灯活动,庆祝佛陀的诞生。燃灯会从新罗时代开始至今日,已经传承长达1000多年,是继承高丽燃灯会、朝鲜时代赏灯游戏风俗的传统民俗庆典。

韩服

韩服的原形源于高句丽时代的壁画。现在它也是韩国文化的象征。韩服将直线与曲线和谐相生,线条优美,亦能掩饰体型之缺点。韩服以平面剪裁为特点,由此突出衣架的立体性。同时形态简洁而不紧身,不拘体型。女式韩服由上衣和长裙组成,男士韩服则以上衣和裤子为主。此外,男女还穿着相当于长袍的周衣,以表敬意。

婚礼习俗

韩国传统婚礼习俗主要由议婚、纳采、宫合、婚礼仪式和入洞房仪式等组合构成。其中最为有趣的是,韩国的婚礼中的一种是从新郎有把放进彩断和礼物的盒子一起送到新娘家就是“背盒子的人”风俗。彩断是给新娘做韩服用的,大致分为深蓝色和红色两种。再把男方的慰问写在纸上放进礼物盒里一起送过去。“背盒子的人”的人主要是从男方的亲友当中选出来的还有几位好朋友一起前往新娘家。“背盒子的人”即使到了新娘也不把盒子拿下来或都被拒绝进屋。这就是韩国婚礼风俗中的买“盒子”的礼节。新娘家的亲人都在大门外等候新郎家的人,但是“背盒子的人”要从村口开始叫喊“卖盒子、卖盒子”。新娘方的家族或好朋友要用钱或都是里面有钱的信封买那个盒子。但是“背盒子的人”说太便宜了不能卖讨论半天还是会被新娘方的人拉进屋。新娘方会给“背盒子的人”一行招待酒水与食品,还会让新娘和新郎一起唱歌跳舞一起玩。然后再用收到的盒子钱去喝酒。

第9篇

保加利亚 :涂白色油漆出嫁的“僵尸新娘”

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210公里以外的Ribnovo村,保留着古老的婚俗。婚礼亮点就是画在新娘脸上的妆容。先是用厚厚的白色颜料涂满新娘的脸,用口红在两侧脸颊以及眉心处画上3个红点,然后用各色亮片在脸上贴出花瓣和绿叶形状。据说在脸上涂抹的颜色,具有辟邪的功效,可以保佑新娘一生平安。

白色新娘化妆过程持续一到两个小时,中间不允许任何男人观看。新娘一直紧闭双眼,化好妆后她需要在新郎和自己父亲的引导下,走出房间,面向来宾一个白色新娘飘然出现在全村人面前。脸上涂着厚厚白色涂料,并粘满各种彩色亮片的新娘包着围巾,披着花色的大披肩,充满异域情调。新郎往往身着深色西装、浅色衬衣。

美国人将这样的新娘称为“僵尸新娘”。但是,热情开朗的里布诺沃人对此一笑了之,因为只要你亲身感受,用心体验,就能从中感悟到生命奇迹之光的深层含义。关于这个婚俗有个充满爱的传说,很久以前,村子里的小伙子小小年纪就要去做羊倌,每天一大早就跟着父辈放羊,在结婚娶媳妇之前,他们从未有机会看看未来新娘的模样。因为这些小伙子一点都没有与姑娘们相处的经验,所以长辈们就将她们的脸用厚厚的白漆和很多亮片遮挡起来,这样,小伙子在一片一片揭去亮片的时候,便学会了如何温柔地对待新娘了。

越南 :部落新婚之夜找旧情人“谢恩”

在越南北部蛮族的一些部落中,结婚时有一种让旧情人先占“”的“谢恩”婚俗。一个新娘在婚前,往往有旧的情郎。如果确定与一个人订婚,就要同其他情人断绝关系。

以合乎传统习俗的方式与前任断绝关系,在新婚之夜,新娘并不住在新郎的洞房里,而是去找旧情人共枕最后一夜,以示“谢恩”。从此之后,也就与旧情郎断绝一切来往,完全忠于自己的丈夫,代表着不会再有其它的不轨行为了。

肯尼亚 :斯瓦希里族新婚之夜有人躲在床下

斯瓦希里族居住在肯尼亚的拉莫地区,依照族规,斯瓦希里族少女的婚姻大多都听命于族人的安排。

斯瓦希里族的婚礼非常繁琐,在出嫁的前几天,女孩的身体就要经受一连串的婚前处理。首先,她脖子以下的体毛被刮干净;然后,她的身上经过按摩后被抹上可可油和取自檀香木的香水;她的四肢也要在指甲花汁液中浸一浸,接着由女亲戚往她身上画一些花纹。出嫁那天,一位被称作“索莫”(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的老女人将向新娘传授让男人快活的方法。新婚之夜,“索莫”往往会躲在新郎新娘的床下,以便在床上的新人遇到什么难题时,帮他们顺利完成最初的夫妻生活。

斯瓦希里人婚礼举行的那天,新郎要亲自掀开罩在新娘头上的彩色罩布。此后,新郎要送给新娘一个用黄金或珊瑚制成的项链。两人的右手还要手背朝上放到一块,象征他们身心的初步交流。斯瓦希里人的婚礼要在族庙中举行,婚礼只由本族的男人参加,女人不得抛头露面。

丹麦 :秘密进行的静悄悄婚礼

都说婚礼该热热闹闹,让世界见证新人的甜蜜,但在丹麦却有不一样的习俗,他们国家的婚礼是静悄悄的。

丹麦年轻人筹办婚礼要好几天,而且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公开筹办会触怒鬼怪或引起他们的嫉妒。在婚庆快要结束的时候,人们把一大坛啤酒抬到园子里。新郎新娘的手握在酒坛上方,然后人们将酒坛打得粉碎。在场的适婚女子会把碎片捡起来,捡到最大碎片的女子注定会第一个结婚。

南非:恩得波勒族婚礼耗时数年

在南非布勒托里亚北部乡村,常常会举行一场场耗时数年的婚礼那里的恩得波勒人的婚礼由三重仪式组成,第一个仪式叫“洛巴拉”,是男女双方婚前的一次协商活动,通常男方要向未来的新娘家里送一些定婚礼。第二重仪式是,新娘在完婚前必须进行为期两周的隔离独居,这时,会有已婚妇女前来教她如何成为一个好妻子。而后,按照恩得波勒族对女人的要求,为显示其羞涩温柔的天性,这位未来的新娘要裹上一条毛毯,眼皮向下耷着出现于公众面前。这条毛毯被恩得波勒人称作“婚毯”,结婚之后,每逢盛大节日或者参加什么重要的活动时,新娘都要披着它。只有当新郎有了第一个孩子后,她才算是真正嫁给了那个娶她的男人。生下第一胎孩子是恩得波勒人婚礼中的第三重仪式,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项仪式。

巴基斯坦:新娘不能笑,哀愁受尊重

结婚后,新娘要离开娘家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多少会有哀愁。表现出这样哀愁的新娘在巴基斯坦备婚礼上受尊重。

在巴基斯坦婚礼上,有一项这样的仪式,新郎新娘坐在小舞台上用鲜花和树枝编制成的“秋千椅”里,每一位来宾都要走到新人面前呈上自己的温馨祝福。按照巴基斯坦的风俗习惯,新娘在整个婚礼中即使心里充满喜悦,脸上也必须表现出哀愁的样子,而且愁容越重越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塔蒂姆的亲戚告诉笔者,这是为了表现新娘对自己娘家人恋恋不舍的心情。

泰国南部:与大树成亲

泰国人相当信奉佛教,佛教被定为国教。每个男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出家当一次和尚,少则三个月,多则三五年,甚至终生,就连国王也不例外。如果一个男子没有当过和尚,则不能视为成人,不但亲朋看不起,就连找女朋友也很困难。可见佛教在泰国有多大的影响力。这种佛教礼仪甚至还表现在婚礼仪式上。

在泰国南部的一些地方,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围着一个大树吹吹打打,欢歌曼舞,原来是当地男子在举行与大树成亲的仪式。别瞧成亲的对象是不会说话的树,但仪式却与真正的男女结婚仪式一样隆重热闹。

同大树结婚,男方送的彩礼盛在银制的大碗里,称为“龛玛花”或“龛玛菜”。龛玛花通常是25个槟榔果,龛玛菜则多为人们喜爱的点心、糖果和枕头、席子及蜡烛等。

婚礼仪式开始前,新郎身着华丽的礼服,在众位打扮得花枝招展得少女簇拥下,由长鼓开道,浩浩荡荡来到村中长老选定的大树前。少女们将彩礼陈列在 “新娘树”前,长老宣布婚礼开始。这时,新郎会拿出一打蜡烛,逐个点燃,一一插在龛玛旁边,然后倾听长老朗诵经文的有关章节。接着,新郎的父亲将一些鲜花、槟榔和几枚银元放在龛玛的枕头里,村中最为年长的老夫人代表“新娘树”接受礼物,蜡烛熄灭时,婚礼仪式结束。人们开始向新郎祝福,并一道进餐,之后一起欢歌舞蹈,直到夜幕降临。

根据当地习俗,凡年满21岁周岁的男子都要举行一次同大树结婚的仪式。完成仪式后,便出家当和尚,直到还俗后同女子恋爱结婚,建立家庭。在当地的传统观念中,树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大树结婚,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获得忠贞的爱情,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

毛里塔尼亚:专抢胖新娘

摩尔人是毛里塔尼亚的一个主要民族,他们的婚礼更是独树一帜。长期以来,女儿的婚事都是由当母亲的做主,当父亲的不能干预。一位小伙子看重了哪位姑娘,他的母亲便会带着礼物到姑娘的母亲那里去提亲,姑娘的母亲如果同意,婚事当场便商定下来。

在摩尔人眼里,只有腰身粗、脖子短、臀部突出、高耸的新娘才是公认的美人。因为肥胖的女人是财富的象征。若哪家小伙子娶了肥胖超群的妻子,其婚礼必然异常隆重,许多人都会不辞辛劳从远道赶来,一睹新娘的芳容。

事实上,为了造就“美嫁娘”,做母亲的总是竞相研究肥胖之道。富贵人家的女孩子,从七八岁开始,每日都要由女仆人用油脂抹在身上,喝羊奶,吃富含脂肪的食物,很少参加户外活动。普通人家的女儿每天也要遵照父母的安排喝下大量的骆驼奶。除此之外,女孩子几乎每天还要定时脱去衣服在软沙上转动打滚,据说这样可以将身体上凹凸不平的地方磨平,成为只见肉不见骨的胖闺女。

婚礼时,新郎新娘的结婚服装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新郎身着崭新白色或蓝色的肥大长袍,头上缠着一条长达三米多的白色头巾。新娘则穿着色泽鲜艳的花裙子,头上缠着同裙子一样颜色的布围巾。

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在一起共同生活一个星期,便各自返回自己父母身边去。两个月后,再共同生活几天,随后再分开。就这样反复循环,前后持续两年时间。两年后,新郎同亲朋好友一道,牵着数头骆驼来到新娘家,将新娘接回去。从此开始互不分开到夫妻生活。

马里:新娘足、手、牙龈涂黑色

马里是非洲西部的一个国家,婚礼前,男女双方家庭各自都要进行紧张而充分的准备。男方家庭自然是打扫庭院、布置新房、邀请宾客、准备婚礼宴会等。女方家庭则主要是准备嫁妆和打扮新娘。马里的新娘非常注重发型。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加活泼有朝气,新娘常常会把卷曲的头发拉直,并用假发将头发加长,再编成无数根小辫子,然后将这些发辫扎成各种图样的发型。她们还会用各种各样的兽骨片和五光十色的贝壳装饰自己的头发,如此一来就更显得俏丽多姿了。

新娘梳完头,还要佩戴上项链、耳环、手镯、脚镯、甚至鼻环,又大又重的鼻环,十分引人注目。除此之外,新娘还要染足、画手和涂牙龈。在马里,黑色被认为是美的象征。出嫁的姑娘都喜欢将足、手、牙龈涂成黑色,以显示自己的美丽。妇女们采来散沫花树叶制成涂料,将其涂在手脚上,手脚就变成了灰色或黑色。

涂牙龈是先用针将牙龈刺出血,将涂料抹在出血处,涂料随伤口浸入皮肉,一次染黑,终生不褪。染足、画手和涂牙龈既费神费时,还要付出血的代价,但是为了美,马里新娘甘愿作出牺牲。最后,新娘要进行沐浴,撒上香水,穿上漂亮的婚礼服装,戴上艳丽的头巾,等待新郎来迎娶。

马里的迎亲带有抢婚的色彩,尤其在山区,这种风俗更为盛行。举行婚礼的那天晚上,新郎约上几位身强力壮的好友和邻居,凭着夜幕的掩护,来到新娘家,轻轻推开虚掩着的门,悄悄进入新娘的房间,两三个人驾着新娘飞快走出门,任凭新娘怎样挣扎和哭喊,都不放手。在新郎的带领下,一伙人簇拥着她离开家门,匆匆朝着男方家飞奔而去。

坦桑尼亚:津古族鸡蜜定婚

津古族的婚俗也很有趣:“鸡蜜定婚”。成年的津古族男子相中哪家姑娘后,便亲自到女方家求婚。接待男方的通常是这家女孩的祖母,而女孩则躲在暗处偷偷观察男孩。如果女孩相中了,便会通知男方过几天再来。男方第二次求婚时,要由父母带队,求婚的礼物是4只活鸡、3只宰好的鸡和一桶玉米面或高粱面。送鸡是为了图吉利,送玉米面或高粱面则是为了女孩家招待客人。“来而不往非礼也”,女方在收到男方家的礼物后,要回赠一桶蜂蜜,以供男方家里酿造喜酒。出嫁那天,新娘的姑妈横躺在新房的门槛上,设立一个“路障”――新郎只有送上礼物,才会被允许与新娘共进洞房。当然,送的礼物不一定贵重,只是象征性而已。

老挝:老听族男人时兴倒插门

在老挝,“倒插门”现象大多发生在男方家里兄弟众多、难以支付聘金或女方家庭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假如女方家全是女儿而无男子的话,男方就必须主动“倒插门”,以便有人干活和传宗接代。当然,这时的女婿已和儿子一样平起平坐,可以继承岳父母的全部家产。

入赘为婿的老挝男子在妻子死后可以再婚,而且可以和子女在岳父母家继续生活。如果还没有子女,则由女家出资为他另娶媳妇,由此从女婿变成了“儿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平步青云,可以全权处理家庭的大小事务。

老听族还有个习俗:若妻子是长女,丈夫必须要到女方家入赘,如果二人都排行老大,就要比拼两家的实力,富有的一方拥有娶妻或招婿的选择权。

老挝人的婚姻十分自由,老龙和老听族青年可以自挑对象。男子看上了心爱的姑娘,便吹起横笛或高声歌唱来打动对方;若女方同意,就可邀请男方到自己家中,父母从不干涉。

第10篇

购物

加拿大的英裔居民和法裔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他们的婚礼习俗同西方信基督教的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多数加拿大青年对婚礼非常重视,他们总是力求将婚礼办得热烈隆重、多姿多采、富有纪念意义,通常在婚礼前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便开始有关的准备工作。近些年来,加拿大各级政府部门在全国各地建立起结婚咨询机构网络,准备办喜事的男女可以到商场、饭店、旅馆甚至市政厅等处进行新婚购物咨询,这种咨询服务是免费的。如果咨询者感到满意,可以在导购小姐带领下当场选购物品,并配有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各地每年还要举行结婚用品展销会,届时热闹非凡。

彩车

加拿大青年男女喜欢在5月到9月这段时间举行婚礼,尤其爱在7月份喜结良缘,而且婚礼仪式多选在星期六这一天。在这期间,每逢周末,加拿大城乡教堂从早到晚传出悦耳的《婚礼进行曲》,新郎新娘乘坐的彩车队徐徐行驶,围观的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相遇的车辆鸣喇叭表示祝贺,各地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之中。由于众多的男女选择在同一段时间内举行婚礼,教堂显得异常繁忙,因而一切准备都须在婚礼前三四个月联系妥当。加拿大人喜爱鲜花,他们婚礼上的鲜花十分考究,教堂、宴会厅、新房都要用玫瑰花、兰花、百合花装扮,色彩艳丽、浓香扑鼻,因此采购鲜花也是一项重要事情。

婚礼仪式在教堂里举行,仪式内容同西方许多国家大体相似。其中,加拿大新婚夫妇相互赠送的戒指内侧刻着各自姓名的缩写字母和结婚日期,双方视为珍品而留作永久的纪念。教堂仪式结束,新婚夫妇要乘坐装扮得花枝招展的彩车沿着繁华地区走一圈,随后到风景秀丽的公园或名胜游览地拍摄新婚合影照片。

加拿大人的新婚宴会一般都选在晚上举行,先是非正式的酒会,接着是正式的冷餐和热餐,气氛热烈,场面隆重。加拿大新婚夫妇也有婚后蜜月旅行的习惯。由于加拿大冬季漫长,因此经济条件好的,多爱到加勒比海诸岛和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去度假,尽情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浪。而收入不丰者,多到国内的风景胜地游玩,如魁北克的劳伦欣山区、落基山脉的班斧以及路易斯湖等地。

酋长

加拿大印第安人的婚礼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婚礼地点多选择在印第安人聚居区公共建筑物里举行,一般是一幢较大的木头房屋。举行婚礼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村中居民纷纷来到木房里,众人席地而坐,互致问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装,款式新颖,色泽艳丽。虽然印第安人性情开朗,但婚礼场合却显得非常安静,即使说话也是轻言细语。

婚礼的主持人是酋长和两位长老,当他们来到现场时,全场的人向他们致礼表示敬意。酋长身着民族服装,头上象征权威的高高的羽毛格外醒目。酋长在大厅中央坐定,两位长老分坐酋长左右,他们是当地年岁最大的人,灰白色头发结成长辫垂在肩上。新郎新娘身着白色的鹿皮传统服装,跪坐在酋长对面。成年男子围坐在酋长、长老、新郎新娘周围,妇女和儿童围坐在男人的外围,每人面前放着刀叉和盘碗。

仪式开始,酋长面向空中,高举双手,全场鸦雀无声。他点燃艾草,随着一股伴有浓香的青烟升起,酋长用民族语言向神明祈祷,为新婚夫妇祝福。酋长说完,由左右两边的长老边说边唱,歌声豪放粗犷。祈祷完毕,酋长从身上取下一根长管烟枪,在艾草上点燃,再将烟枪平举在胸前,自左而右地转一圈,放进嘴里吸几口。随后,将烟枪交给左边的长老,这位长老照酋长的样子做一遍后交给右边长老,接着传给新郎、新娘、客人们。按照印第安人的传统风俗,烟枪象征和平,吸烟表示友好。当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吸过烟后,四位年轻人抬来一大桶汤羹,新郎新娘先为酋长和长老每人盛一碗,酋长接着将汤羹分盛在五六个小桶里,再由人分给在场的每一个人。根据印第安人传统习惯,新郎婚前要设法猎获一头糜鹿,用鹿肉加野米熬成汤,婚礼上分给大家喝。按照古老惯例,印第安人婚礼上吃玉米饼时,还应吃烤野牛肉,但今天的野牛成为保护动物,所以许多人婚礼上的烤野牛肉便用美国的"肯德基炸鸡"代替了。这样,印策安人的婚礼既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喜宴结束,酋长和长老离去,人们来到一块空地上,随着欢快的鼓声,通宵达旦跳传统的印第安太阳舞。

抢亲

第11篇

引:婚礼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难忘、最幸福的回忆。圣洁的婚纱、欢快的婚礼进行曲、喜庆的气氛、亲友的祝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本期的《问卷》题目,要考一下读者朋友们对西方婚礼的了解程度了!

在西方,婚礼仪式结束后,按照惯例会举行婚宴,所有参加婚礼的宾客(有时还包括那些没有参加婚礼仪式的一些人)都会出席。婚宴包括宴席、喜乐、跳舞以及某人发表的致词。虽然对于谁来致词并没有严格规定,但从传统意义上来讲,通常是特定之人。

Questio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 NOT traditionally make a speech at the reception?

A. The best man

B. The groom

C. The bride's father

D.省略 (请注明问卷并留电话号码)

网站省略 专区投票

请在投票时留下你的联系电话,我们将从收到的投票中选出投票者,进行随机录音采访,精彩的回答将放在《Culture Shock》节目中播出!请务必填写准确的通讯联系方式,投票结果将在下期栏目中公布,赶快行动吧!

上期问卷调查结果

题目:Alan急急忙忙赶着去上班,一路狂奔来到地铁站,跑到站台上去赶开往市区的列车。车门刚一开,他就一跃而上。然而,无论是车上之人,还是站台上的等候之人,很多人对此都是侧目而视。

Question: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reason why Alan was disapproved of by the people?

A. It's considered inappropriate to run in a railway station

B. He didn't wait for people to get off the train before he got on.

C. He used the wrong carriage door to enter.

D. He was not properly dressed for train travel.

第12篇

婚礼前的准备

一般,新人会提前一周左右预约摄影师,由于婚礼当天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瞬间的,不可重复的,因此在婚礼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 器材准备

专业而周全的器材准备不仅有助于增强摄影师的现场自信心,更有利于拍出画面精美、形式多样的照片。

(一)传统相机

1、相机:手动调焦和自动调焦的单反相机均可。最好有TTL内测光,因为有时要利用室内现场光,速度往往慢至1/4甚至1/2秒。而且在那种场合之下,如果用手动模式来拍的话,要根据光线强弱决定光圈的大小,调来调去,会更加的手忙脚乱。如果有条件,最好准备一部备用机身。

2、镜头:20毫米或者24毫米超广角镜头一只,28―70毫米广角变焦镜头一只,80―200毫米中长变焦镜头一只。或者是能包含这些焦段的其它变焦镜头,如28―200毫米镜头。

3、闪光灯:指数不小于24,否则会因闪光灯充电时间慢而贻误许多值得拍摄的好镜头;闪光灯的视角要涵盖35度以上,否则在相片的四周会有光线不足的情形产生。

4、胶卷:ISO100或ISO400的彩色负片。ISO100的胶卷颗粒细腻,成像能力高,可以很好地表现细节,但是感光性能稍低;ISO400的胶卷颗粒稍粗,但是感光性能好,在拍摄室内场景时使用很方便。胶卷一定要准备充足。

5、电池:若是充电电池,一定要事先充满电,碱性电池一般比碳锌电池好用。多准备几块电池,以备万一。

6、如果天气不好,要带上一个轻便的三脚架。

(二)数码相机

1、数码相机:尽量使用高档数码相机,单反数码相机是最佳的选择。如果没有单反数码相机,那么选择消费级的顶级数码相机也是可以的,但最好不要低于500万像素,而且在设置照片存储格式时,不要贪图照片数量而选择最大的压缩格式,像JPEG800x600像素的数字图像就会因为像素低而不能冲印大尺寸的数码照片。如果存储卡足够大,最好选择TIFF格式,也就是无压缩格式。配备广角镜头的数码相机能够比较轻松地捕捉到大场面。

2、电池:婚礼拍摄最重要的就是不能遗漏重要的场面,因此电力保证很重要,如果是采用镍氢电池和碱性电池的数码相机,应多准备几套电池组。如果有电池包之类的最好,电池包能够提供强大的电力支持。

3、其他配件:最好能够配置数码相机伴侣协助拍摄,这样就不用担心拍摄存储容量的问题了。如果没有数码伴侣,要选择容量大的存储卡,像512M的,最好多带几个。此外婚礼拍摄还需要三脚架辅助,主要是在婚礼举行的时候进行固定位置拍摄。

二 文案设计

1、摄影师应与新人充分沟通,了解新人的家庭情况,熟悉家庭主要成员及特点,掌握举行婚礼的时间、地点以及婚礼的流程,尤其是一些习俗或宗教仪式。并征得司机的配合,保证你在新娘之前到达婚礼举行地。

2、提前熟悉婚礼举行的场地,物色最佳拍摄地点。

3、根据婚礼流程设计必拍照片,例如新娘在镜子前面化妆、新娘的全身照和半身照、新娘与父母合影、新人与所有亲友合影等,做到心中有数。在可以预料的时刻等待、抓取真情一刻,这样才不会漏拍重要镜头。

4、用心、用脑,要有一位艺术家的意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被摄者,要有不引人注意的能力,对细节、细微差别和表面上好像无关大局的但却是值得记录的事件能敏感地觉察到。

婚礼拍摄

虽然每一场婚礼都是不同的,但是大多数婚礼的程序是相同的。下面就针对这些相同的安排谈一下拍摄婚礼时的注意事项。

一 新娘家中

在这里,摄影师应该花大概3小时进行拍摄,首先应拍摄下新娘作为姑娘最后一天的一系列活动场面,作为一段历史的结束。像新娘在镜子前面化妆;新娘在女傧相的帮助下换衣服;新娘的全身照和半身照;新娘和女傧相的合影等等。

只要时间允许,就尽量多拍。在拍摄时要留神观察家庭和睦与亲昵的各种表现。例如,新娘对父母家人依恋不舍的瞬间表情,新娘与父母合影;母亲为新娘整理衣服;父母叮嘱新娘等照片是必不可少的。

在新娘家中基本上是室内拍摄,而且是清晨,自然光一般不强,因此在拍摄时应该注意用光。如果条件、时间允许,可以进行简单的室内布光,这样不仅有强烈的现场气氛,还可以展示出细腻的层次和光影效果。如条件、时间不允许就只能靠闪光灯了,如果是数码相机,测光时最好使用点测光,能保证新人的脸部曝光充分。

二 花车迎娶

在这个环节中,摄影师一定要眼捷手快,拍摄新娘走出家门,上车,在车里,路上,下车等一系列照片,丝毫不能放过任何一个镜头。

新郎迎娶时,通常女方不会让新郎轻易进屋,摄影师应该一直在旁边准备着,随时会有非常可笑和精彩的镜头出现。同时,在新人拜别岳父母时,捕捉家人脸上那个微妙而感人的表情会让人深深感动。

新娘出门是一个很重要的镜头,摄影师应该事先等在门外,拍摄时应该注意不要让旁观的朋友挡住镜头。

在路上时,摄影师可同摄像师坐在前面的专用拍摄车上。这时用28―70毫米的变焦镜较为合适,把典型的、有特色的、漂亮的街景纳入画面。由于车队的运动和拍摄车的震动,要选不低于1/125秒的快门速度。如果天气较差,应将光圈开到最大;有时将光圈开到最大仍不行,那最好换上通光量大的标准镜头。原则是快门速度不能低于1/125秒这个极限,否则拍出来的多半是废片。

三 婚礼仪式

婚礼仪式是全天的, 一般会在酒店举行。包括入场式,主婚人、证婚人致辞,敬拜双方父母,交换戒指,夫妻对拜,喝交杯酒等等过程。

(一) 迎宾

通常新人会先到酒店等候各方客人,对于一些重要的宾朋,新人都会和来宾合影,这个时候主要以快照为主,取景以全身照或半身照为主。如果有机会,不妨换上中长焦变焦镜头,抓拍几张新郎新娘喜气洋洋的特写;或利用新娘等待客人的空闲,请她配合拍一些具有造型的艺术照。由于新娘此刻心情喜悦轻松而显得自然迷人,如果光线和背景利用得好,其效果不会比一般影楼逊色。

(二) 入场式

在欢快、激昂的《婚礼进行曲》中,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的簇拥下步入庆典仪式现场。顿时,彩条喷薄、金片飞舞,摄影师一定不能漏拍这个镜头。可用24毫米或28毫米广角镜头,调好焦距、光圈,闪光灯充足电,等新郎新娘到达预定点即按下快门。

也可以不开启闪光灯进行连拍,这样可以拍摄到新人面对枪林弹雨般的五彩纸屑时的自然反应。但是新人进场的光线一般不好,推荐采用闪光灯拍摄,这样能够捕捉到较好的现场气氛。如果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的话,则可以将照片在Photoshop里利用曲线工具调整一下它的亮度。

(三) 仪式进行中

在婚礼仪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长短焦结合。使用广角可以获得比较完整的画面,烘托出婚礼的场面和喜庆。对于一些重要的仪式可以用广角镜头来展现,比如证婚人证婚,拜见双方父母、夫妻对拜、切蛋糕等场面。

在拍摄新人交换戒指、喝交杯酒时应通过望远镜头拍摄特写,这样可以捕捉到新人的细微表情,特别是他们愉悦和激动的情绪。采用点对焦可以获得较好的特写效果,采用光圈优先可以控制好景深。

婚礼中一般会喷洒一些气泡、亮片、彩条等来烘托气氛,这时最好使用气泡、彩条等作为前景来拍摄一些新人的特写镜头,这样拍出来的照片会更加的唯美。由于这些东西是瞬间的,一般只有在重要的仪式中才会出现,因此在拍摄时要掌握好时机,最好是在刚刚喷洒出来或者是刚刚停止喷洒的时候按下快门,因为此时喷洒出来的量不大,既能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又不至于喧宾夺主。

(四) 新人敬酒

新人敬酒时的场面也要拍几张,这其间体现的是新人和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和祝福,最好是将全部的场景捕捉下来。要把握住场面的完整,闪光灯最好禁用,因为会使得两边的人物发黑,如果数码相机的镜头可以旋转的话,可以高举相机进行拍摄,这样的画面就比较完整。

闹洞房

婚宴结束后,新人回到新居,新人的亲朋好友也会参观新居。摄影师应该提前到新居,为刚布置好的新居拍几张照片,全景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可以拍几张有特色的特写,体现出新人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品位,在拍摄时注意构图要有利于最后相册的制作。

新人到新居后,可以在新居为他们拍几张有造型的艺术照。一定要以床为背景拍一张,因为新床上一般会撒有花生、枣等干果,寓意“早生贵子”,也可以以婚纱照为背景为新人及亲朋好友们拍照留念。因为是在新人家中所拍,照片会更有纪念意义。

闹新房是自古就有的风俗,也是婚礼的余韵。现在闹新房的节目很多,新房的气氛也非常热闹,朋友们会让新人表演节目,像同吃一个苹果等,这时摄影师要全神贯注,随时准备抓拍,因为在闹新房的过程中随时会出现有趣的镜头。摄影师要选择较高的位置,最好使用特写镜头拍摄,注意抓取新人羞涩、幸福的表情。

一天忙碌的婚礼结束了,新郎新娘要准备去度蜜月了,但是摄影师的工作还没有结束,还需要像一位电影剪辑师一样将影集编辑好。照片可以按时间顺序排列,也可以以散文的手法编辑成剧情婚礼。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排列,摄影师都要有创新的思想,切忌不要把相册排成“流水账”。

个人建议

千变万化的婚礼过程,许多景象都是瞬间发生的,摄影师没有重拍的机会,每一张照片都必须成功,否则对摄影师和新人来说都将是终生的遗憾。所以,婚礼摄影对摄影师的要求更高,既要有高超的摄影技术和丰富的摄影实践,还要有人像摄影的经验,又要像新闻记者那样把握决定性的瞬间。值得注意的是摄影师不能在婚礼现场喧宾夺主,试图导演、控制局面,而要从目击者和历史学家的角度出发,来记录婚礼的过程。他们的职责是报道新闻,寻找瞬间,判断、估计和捕捉发生的事件。摄影师的工作越不引人注意,拍摄的照片越成功。同时,摄影师要把婚礼当作自己的创作来拍,这样才能真正看到新人发自内心的快乐,以独特的手法,记录生命中重要的转折,使之成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