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党的建设制度

党的建设制度

时间:2023-05-30 09:35: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党的建设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党的建设制度

第1篇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号角,我个人总结了六大亮点:

一是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并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化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二是改革是长期的政治任务,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进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体制;

三建设法制国家,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五是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六是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我想,我们全院上下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文)”精神,统一思想,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要紧密团结,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医院美好明天,争创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而奋斗!

 

第2篇

在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是居于首位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是民之本,“强”是国之基,实现民富国强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发展愿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

当下,“富强”的“富”,应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真富,二是共富。

所谓“真富”,是指让国民真正地富裕起来。2013年,中国GDP排名世界第2位,但人均GDP排在80多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尚未实现真正的“民富”。

所谓“共富”,是指实现国民共同富裕。如今,部分人、部分地方富起来了,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日益扩大,“共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现“富强”,首先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追求有效率、有质量的增长和发展。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这是实现一切价值目标的基本前提。

实现“富强”,意味着打破既有利益格局。一方面政府要简政放权、降低行政成本,“留财于民”,使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要“下决心”、“动真格”,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对部分过高收入的行业实行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完善税收制度,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先富”带动“共富”。

实现“富强”,更需要全社会凝魂聚气、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在个人层面,每个公民都应该将个人理想融于民富国强的价值目标中,以“爱国”为核心追求国家的富裕与强大,以“敬业”为方法推进经济的发展与创新,以“诚信”为准则维护社会的自由与公平,以“友善”为载体传递人们的信任与关爱。

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生成的基本前提,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要让法治的观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取向凝聚人心。

以发展解决问题,以改革增强活力,以开放打破壁垒,以共识凝聚动力,实现“真富”和“共富”,让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得到实惠,这是“富强”的题中之义。

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是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物质支撑,更是一切价值目标、价值导向和价值准则的统领。将“富强”置于首位,“民主、文明、和谐”才有了实现的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才有了现实的保障,“爱国、敬业、诚信、友爱”才能得到更好的践行。(执笔/姚远责任编辑/奚晓阳)

第3篇

一、加强廉政教育,增强反腐防变能力

(一)多渠道开展廉政教育。一是继续深化中央作风建设“八项规定”、省“十条规定”和《廉政准则》贯彻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廉政意识。二是以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干部职工到廉政教育基地开展廉政教育。三是以会代训方式加强全体干部职工廉政教育。四是对中层干部定期开展廉政谈话,切实加强对中层干部特别是重点岗位中层干部的廉政教育。五是开展领导上廉政党课方式对全系统干部职工开展廉政教育。六是以请进来的方式请区纪委、区委党校领导、专家为全系统干部职工上廉政教育课。通过学习教育,使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任务艰巨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二)加强纪检监察信息工作。及时总结本局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调研文章、信息、简报,上报区纪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纪检组。

(三)加强纪检报刊订阅工作。及时订阅《中国纪检监察》、《廉政瞭望》、《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等刊物,扎实加强纪检监察、政策法规的学习。

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打造为民务实机关形象

(一)认真落实行政效能建设制度。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服务群众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群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二)强化机关作风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六条禁令,以及省上十条规定、市上十一条规定和区上十二规定,进一步加强机关制度建设,努力塑造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机关形象。

(三)抓好机关作风建设督查。扎实抓好机关作风日常督查工作,切实治理服务窗口在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机关。

三、强化惩防体系基本框架执行力,构筑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惩防体系基本框架。结合中央作风建设、反腐败新精神,进一步完善相关纪律工作制度。二是制定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学习方案,强化制度机制的学习,切实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三是定期检查惩防体系制度机制的学习运用,筑牢源头防腐防线。

四、抓好重点项目工作检查,促进人社工作健康运行

(一)抓好社会保险“五险”基金监督管理。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社保基金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二是规范社保基金办理流程,形成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三是强化社保基金日常监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社保基金开展检查,特别是强化医保基金管理中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监督,严禁挤占挪用、欺诈骗保等行为发生,维护基金安全运行。

(二)抓好就业专项资金的日常监督管理。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规范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规范审批程序。二是督促抓好自查自纠工作,不断纠正完善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加强就业专项资金日常监督管理。不定期对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补贴等高风险点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就业专项资金安全运行。

(三)加强人事人才考试监督,确保安全运行。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人事人才考试考务管理制度,规范考试程序。二是进一步加强人事人才考试安全运行方面的硬件建设。三是切实抓好人事人才考试试卷运输保管、考场科学布置、考务纪律培训、考试现场监督、体检政审等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人事人才招考公开、公平、公正进行。

(四)加强全系统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务接待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二是坚持每半年对局机关、就业局、社保局、医保局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一次,确财务管理规范运行。三是10月底前对下属单位开展一次“小金库”专项检查。

五、加强惩处,加大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力度

(一)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查处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案件,严肃查办损害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处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处弄虚作假、骗取(套取)就业专项资金、养老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的案件和人事考试违规违纪案件。做到发现一件,处理一件。

(二)加强案件处理保密工作。要严格办案程序,正确运用办案措施,严肃办案纪律,做到保密、安全、文明办案。

(三)切实加强纪检监察工作。认真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及时办理上级交办案件,对群众反映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做到坚决调查、务必搞准、实事求是,依纪依规处理,既要重视保护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又要严肃纪律,既要对党员干部负责,又要对群众负责,更要对组织负责。

六、加强“三项建设”,打造人社纪检铁军

(一)强化学习,提升技能。按照“三项建设”要求,全局纪检干部要积极抓好纪检监察业务、党的建设、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知识,同时认真抓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政策、法规学习,不断增强业务技能,适应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的需要。

第4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为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舟山**海洋地方特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和完善与新的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新机制

新形势下,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创新从何入手,是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深入探讨的课题,**区结合实际,新形势下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开展了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对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相应着力点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归纳如下:

一、**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

当前**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从业人员有788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4%,其中民政、劳动保障、司法、计生、卫生、教育、工青妇等系统4434人,约占56%;社区工作者590人,约占8%;其他2863人,约占3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712人,约占60%;高中或中专以下3175人,约占40%。35周岁以下3955人,36周岁以上3932人,平均年龄39.5岁。人才总量不断增加。到2004年底,全区共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人员11745人,比2000年增加1842人。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448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4462人,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5835人。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各有特点。

从以上数据显示,全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已初具规模,人员素质较高,年龄较轻,相关职能部门的社会管理人员占了一半以上比例,具有专业技巧的社会工作人才相当缺少。从这里就能看出舟山**海洋地方特设创业创新的必要性。

二、舟山**海洋地方特设创业创新,把人才创业创新资源作为战略性的资源予以高度重视。

开展人才创业创新战略,首先顺从人才创新发展战略的自身规律和本质要求,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加以推进。做到思想到位,把创业创新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形成人才优势。

发展创新是舟山**海洋地方特设第一要务,使人才状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形成舟山**海洋地方特设区域优势。通过人才主观能动性,发挥创新力,吸引资金项目和其它人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资金项目主导型向人才主导型转变。虽然由于区位、自然等方面的原因,在我区要实现人才全面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要力争在比较多的方面,至少在某些优势领域上能起主导作用,形成有明显特色和强大竞争力的产业,进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按照党的**提出的有关社会建设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要从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和谐稳定的角度出发,积极谋划,整合资源,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舟山**海洋地方特设创业创新工作人才队伍,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一)强化舆论宣传,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利用**现有的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深入系统宣传舟山**海洋地方特设创业创新人才概念、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及创新人才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建设“和谐**、发展**、魅力**”中的贡献和作用。

2、加强典型挖掘,创造良好环境。

注重发现和挖掘业务精通创业创新人才,发现在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或深得群众信赖和喜爱的舟山**海洋地方特设创业创新型工作人才,加强对他们典型事迹的宣传报道和学习推广;积极开展全区优秀创新人才评选活动,享受与区优秀专业人才同等的待遇,切实逐步提高社会工作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二)完善奖励机制,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奠定扎实的政策基础。

1、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人才目标。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坚持把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来抓,并结合全区人才队伍现状,正确把握社会工作发展趋势,制定全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明确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具体目标和任务,以及整支社会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切实增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计划性,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走上正常轨道。

2、出台政策制度,规范人才管理。

在现有的管理创新人才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研究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规范人才队伍管理,确保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有效运行。

3、加强激励保障,激发人才活力。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对全区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奖励等方面的投入。研究制定多层次、全方位人才薪酬机制,改善创新人才的工作环境、条件和待遇、收入。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研究物质利益与精神价值双重激励的奖励措施,对工作创新、业绩突出、能力卓著的社工,给予破格晋升、嘉奖、保险等待遇,充分调动广大社会工作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根据实际情况,加快繁荣富强、文明和谐**建设,促进舟山**海洋地方特设创业创新,更好更快发展是一项紧迫任务。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区在创业领域开展了工作的实践和探索,积极创新管理理念,提高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努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主要做法是:

1、整合资源,努力形成工作合力。

成立领导机构。把加强和推进舟山**海洋地方特设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区人才工作范畴,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2、明确职责分工。领导小组负责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等。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动、人才创新运行机制。

3、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将创新人才的教育培训列入“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人才的在职培训。采取各职能部门自行组织、分系统举办的形式,完善制度,确保管理秩序井然。从制度建设着手,完善工作机制,健全管理体系,不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重视制度建设。

4、重视激励保障。采取分系统管理的办法,由各职能部门创新机制,实行目标激励制度,对社会工作人才进行定岗定责目标管理,对每个人进行年度目标考核;实行待遇激励制度,结合全区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情况,适度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并设立奖励基金,与绩效挂钩进行发放;实行评价激励制度,积极推荐参加区优秀专业人才评选以及区内各类评优活动,并在各系统内部评选各类先进,如“学科带头人”、等,不断激发社会工作人才工作积极性,规范整支队伍管理。

5、搭建平台,发挥服务社会职能。把社会服务不断向社区、向普通群众延伸,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6、从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目的出发,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在整个人才工作机制中,选拔机制的创新是带有根本性的东西。机制好,可以使人才辈出;机制不好,就会荒废甚至压制人才。

7、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创新人才评价考核机制。人才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需要不断丰富其内涵。过去以学历、职称划线的人才标准已被实践证明过时,以能力、业绩评价人才成为人们的共识。

8、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创新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及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直接挂钩,建立责、权、利相挂钩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

一是在专业技术人员职级晋升上强化竞争。打破论资排辈晋升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的传统模式,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竞争聘任和上岗。对科研成果和工作成绩突出的人员,可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

二是改革收入分配形式和方式。鼓励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激活内部分配,实现实际收入与档案工资的分离。鼓励高层次人才以专利、发明、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建立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对特殊人才可采取协议工资、项目年薪等特殊的分配方式。

三是加大对人才的奖励力度。设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引导企业从其净资产增值中划出部分,以股份或期权形式奖励在技术创新中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第5篇

朱华仁

总书记强调指出,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加强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统一意志,凝聚力量,汲取智慧,保证改革顺利进行;有利于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使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推进改革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实践依法执政原则,关键要抓好三个环节:

领导立法——完善依法执政的法律支撑。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提升依法执政能力,需要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深刻认识领导立法对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作用。把领导立法作为更为经常、更为重要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通过为立法机关确定工作指导思想,发挥党员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适时提出创制新法、修改或废止既有法律等方式,善于通过法律程序把党的意志上升为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从而使党的执政目标通过法治方式得以实现。领导立法,不仅体现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包括健全党法党规,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把党的制度建设作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升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促进党的执政方式、管理活动更加适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制度保障。

带头守法——彰显依法执政的内在要求。带头守法、模范守法,是党的性质、宗旨、任务所决定的。作为执政党,模范守法不仅表现为同普通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一样认真遵守法律,享受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更为重要的是要依法规范其执政行为,确保其所掌握的公共权力始终在法律框架内运作。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规则,尤其要建立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依法决策程序,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策的程序,做到政依法出。推进党务公开,重点推进县级党委权力公开,促进权力阳光运行。进一步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严格党内监督,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严格落实问责制,建立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切实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约束没有例外。

保证执法——担负依法执政的时代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在此前提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加紧迫。要推动国家行政机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法律得到切实有效执行。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执法检查,开展执法评议、案件评查、执法巡视,及时防止和纠正执法活动中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推动广大执法人员依法履职,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正文明执法的氛围和环境。

发展社会组织激活社会管理细胞

吴洪彪

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渠道。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最大限度调动社会组织和社会的积极因素,让社会组织真正履行“剂”、“减压阀”、“调节器”等独特功能,有效形成“中间协调层”的角色定位,协助政府实现对社会的良好管理。我省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共登记社会组织37333个,其中社会团体1966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7280个,基金会387个,社会组织总量居全国第二位,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社会组织体系。但从总体上看,我省社会组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人民群众需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完善培育扶持政策,加大管理创新力度,引导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发展和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健全政府与社会组织等社会主体相衔接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切实转变传统理念和工作方式,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原则,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方式,将适宜社会自我调节的事务交由社会组织等社会主体承担,协作生产并提供公共产品,增进服务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和灵活性,放大公共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全面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发挥社会组织植根社会、贴近群众的优势,及时掌握不同群体的需求信息,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使其成为有效承接政府资源、广泛吸纳社会资源,组织群众互助互帮、共建共享,创新公共服务的重要社会主体。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搭建沟通平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社会组织的规范发展,不仅能促进社会问题的化解,而且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着眼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必须采取降低登记备案门槛、开展社会组织服务社会项目招投标、加大财政扶持资金投入、完善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等多项措施,加大重点领域社会组织培育力度。积极发展协调管理类社会组织,发挥其“剂”、“粘合剂”作用,采取专业化、人性化方式,不断优化关口前移、群防群治的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格局。加快发展基金会等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引导公民提高公益意识和公共道德,在全社会营造热心公益、扶贫济困、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良好氛围。广泛培育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及时帮助社区居民排解困难,从源头上化解、减少、控制矛盾纠纷,同时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增进基层自治、构建协同管理格局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社会治理格局将由党委政府独立承担向党委政府“掌舵”、社会组织等主体“划桨”方式转变,这就要求培育社会组织等社会主体,推进社会自治,提升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必须完善社会组织自律、社会监督、行政监管有机结合的社会组织监督体系,提升社会组织自律自治能力和社会公信力。健全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鼓励社区能人和社工人才利用社区资源,领办公益慈善类、协调管理类、文体娱乐类社区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承载社区公益服务职能,有效提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自治和社区服务的能力。探索建立政社合作机制,政府为社会组织提品推介、信息、政策咨询、人才交流等服务,社会组织发挥参谋智囊和管理助手作用,社会管理各主体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信息共享、互动合作的良好机制,共同做好社会事务的管理。

鼓励金融创新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繁荣发展

查斌仪

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市场繁荣的保障,在整个经济增长及“保增长、保就业、调结构”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江苏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压缩,给经济增长、社会就业等方面带来较大压力。

融资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引擎。目前,江苏中小微型企业在融资上还存在较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一是“融资难”现象普遍存在。江苏有近130万家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需求达3.8万亿元,但其中仅有20万家能够从银行融资。二是“融资贵”现象比较突出。根据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去年下半年,我省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上普遍上浮20-30%,有的甚至高达50%,企业增加的生产经营成本中,融资成本增加额占一半左右。三是新增融资中金融机构贷款占比下降。中小微型企业只能更多地面向社会筹集生产经营资金。特别是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很小,2011年单户授信总额小于500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660亿元,仅比年初增长4300万元,同比少增加了近336亿元。

着眼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有效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

千方百计增加信贷投放。积极争取信贷规模,大力组织存款,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长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长水平,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严格控制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应控制在合理区间,并不得将贷款与企业存款、购买理财产品等挂钩,不得向小微企业收取贷款承诺费、资金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和咨询费等。

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发展。学习借鉴温州综合改革试验的经验,进一步深化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进一步发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在缓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难、支持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力争2012年全省新增农村小额公司120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30家。

着力拓宽融资渠道。组织小微企业参与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推动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到国内外交易所上市,建立和发展科技产权交易中心,积极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工具,加快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提高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覆盖率。

促进加速资金周转。组织小微企业加快手持商业票据流转,腾出一部分信贷规模,优先用于商业票据贴现和应收账款保理。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方式,成立票据流转机构,促进小微企业手持商业票据加快流转。

落实差异化监管政策。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客户数量超过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放宽机构准入限制,允许其批量筹建同城支行和专营机构网点。对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在计算存贷比时不纳入考核范围。允许商业银行将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计算风险权重,降低资本占用。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在审慎监管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网点向辖内县域和乡镇地区延伸。

加强贷款监管和资金链风险排查。加强对小微企业贷款投向和最终用户监测,确保用于小微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对资产负债率过高的企业,逐一进行资金链情况排查,对其中风险较大的,在政府统一组织下,采取积极稳妥的处置措施。

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发展。加强对各类融资机构和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严厉打击高利贷、非法集资等非法活动,建立健全监测、举报和查处制度。

促进土地流转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

张兆江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农业竞争力、释放农村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纵观当前农村基层发展现状,土地流转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有偏差,总认为进行土地流转是要收回或调整他们的承包权因而对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劳动力“三多三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呈现女多男少、老年人多年轻人少、文化低的多文化高的少)现象制约适度规模经营。三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纯农户生产启动资金短缺,种养大户或农业龙头企业虽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但自身积累不足,加之金融信贷难度大、大多只能维持现有规模。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土地流转改革,实现土地优化使用,为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创造更有利条件。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必须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和《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开设农村政策专题讲座,组织业务骨干深入到镇村宣讲土地承包、土地流转等法律和政策精神,解答农民关心的问题,使广大干群准确把握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各项规定。同时,积极培植能人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等土地流转的先进典型,让农民感受到实实在在好处,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流转交易平台建设,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市、乡两级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中心,指导乡镇(街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工作,开展纠纷调处,维护交易秩序。各乡镇(街道)负责收集和区域内土地流转信息,评估待流转土地收益,指导办理土地流转手续,开展土地流转合同鉴证、调解土地流转纠纷等系统工作。进一步完善从信息提供到交易中介再到纠纷调解的全程服务体系,促进土地流转工作有序规范开展。

加强流转交易监督管理,维护流转主体合法权益。制定完善区域土地流转指导价,并建立正常的价格增长机制,使土地流转价格与主要农产品价格相互联动,确保流转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加大对土地规模流转行为的指导和监督,多渠道化解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加强对流转后土地使用主体的监管和服务,通过收取合理的保证金、复垦费,政策扶持等方式,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加强土地流转载体建设,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经济能人集中。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让农民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的方式参与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民土地收益。加强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层次水平,有效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农村土地流转要与解决农民长远生计问题统筹考虑。流转主体应优先吸纳本地农民工,同时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做好农民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建立健全用工动态监测制度,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对接。将务工农民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增强应对风险能力。做好养老、医疗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和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切实保障流动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权益,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租购和保障范围,让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民土地流转后顾之忧。

推广标准化管理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戴珺

提高效能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取向。近年来大丰市以建设行政服务中心为抓手,创新服务平台,优化办事流程,开展社会评议,加强标准化管理,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营造了“依法、规范、便捷、高效、廉洁”的服务环境。2011年7月,中心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首家县(市)级行政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

创新服务平台。为做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的服务工作,使其早投产,早达效,中心组织国土、规建、环保、供电等部门每月会办一次。明确责任单位,明确时间节点,有力促进了项目建设。组建全市四区十园的项目员队伍,每季度组织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及时帮助项目员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行一事一议,专题会办,分片踏勘,现场发证。对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实施集中联合年检,分别在行政服务中心、开发区、港区、常州高新区等多处设点培训,变企业到中心培训为送培训上门。围绕“四区十园”和百项重点工程,成立项目服务小组,将全市重大项目行业分类,成立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外资、城建六个项目服务小组,加上中心机关、项目、便民三个党支部,分别挂钩服务四区十园,以小组为单位,第一时间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缩短办事流程。完善定期会签、限时办结和AB岗制。即分管领导定时到窗口签批项目,窗口工作人员实行AB岗,解决窗口脱岗空岗问题。实施项目并联审批并建立跟踪协调机制。对一些前置事项进行清理归并,变前置审批为同步审批,部门之间交叉进行,各办事窗口审批效率明显提升。发改委窗口项目立项备案核准由3个工作日压缩为1个工作日;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名称预核准等注册类审批事项基本实现手续齐全,即来即办;临时身份证等便民项目也基本实现1天内办结,2011年即办件所占比例较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