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兵张嘎观后感

小兵张嘎观后感

时间:2023-05-30 09:3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兵张嘎观后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红《小兵张嘎观后感

自从五年级学过课文《小兵张嘎》,小嘎子那争抢好胜的形象便烙印在我心里,我一直想看《小兵张嘎》这部电影,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电影讲述了侦察连长老钟在小嘎家里养伤,被日本鬼子得到消息,把小嘎奶奶抓去逼问。虽然钟连长挺身而出,想要救下奶奶,但奶奶还是被鬼子残害了。小嘎子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怀着对敌人的满腔愤恨,立志去当兵,要为奶奶报仇血恨。最后他终于成为一名合格侦察兵的故事。

《小兵张嘎》生动、形象地把一个在抗日时期的孩子——张嘎展现在我们眼前,把以他为代表的革命战士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重现。由于当时战争造成的环境很差,他们的条件异常艰苦,不过这也挡不住他们战胜敌人的决心。

电影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凶残的日本鬼子对手无寸铁的奶奶严刑逼问,奶奶面对鬼子的刺刀目光坚定、面不改色!这要有多么强大的信仰才能做到!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和凶残霸道在此刻暴露无遗。当奶奶中枪倒下,村民们恐惧的眼神里霎时充满愤怒,是鬼子的凶残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我敬佩奶奶的大义凛然,憎恨侵略者的凶狠残暴!

影片中小嘎子和罗队长第一次执行任务,展现了小嘎子的机智勇敢和刚毅果断。伪军胖翻译挺着大肚子缓缓走过来,傲慢地瞟了罗队长一眼,抱起半个西瓜就啃。罗队长一边和他搭话周旋,一边眼神暗示小嘎子。在胖翻译拔枪之前,小嘎子眼疾手快,随手抄起半个西瓜,狠狠地砸向胖翻译的脸,同时快速上前掏出假枪顶住胖翻译的后背,胖翻译吓得立马缴械投降了。小嘎子这一连串的动作,让我拍手叫好。我也要向小嘎子学习,遇事不慌不乱,勇敢果断!

整部影片跌宕起伏,让我时而愤恨,时而紧张,时而畅快……小嘎也从一个普通的少年蜕变成一个“抗战小英雄”,真是“深山藏虎豹,乱世出英雄”!

正是这些革命先辈的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让我们现在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捍卫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第2篇

今天,班主任带领我们看了《小兵张嘎》这部电影。这部影片主要描写了时期,在河北省白洋淀的一个叫“鬼不灵”的村子里,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少年—张嘎子,他和奶奶相依为命。有一次敌人来扫荡,杀了为掩护八路军的奶奶,抓走了小嘎子的朋友老钟叔。小嘎子下决心要为他们报仇,于是从一个调皮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合格的小八路军战士,引发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

看了这部影片,我为小嘎子的机智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嘎子勇敢地面对,机智巧妙的与敌人周旋,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游击队交给他的任务。他正是中千千万万个抗日小英雄的代表。在血雨腥风的环境下,他坚强勇敢、积极面对困难,他正是我们现代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我们生在红旗下,在父母和老师的精心呵护下茁壮的成长,本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有些同学浪费光阴,荒废学业。湖北某市有个小学生沉迷网游,难以自拔,学习一落千丈,家长为帮其戒除网瘾,竟带着孩子徒步沿路乞讨到南京大学。这类少年与嘎子相比应该感到多么惭愧啊!有些同学遇到一点挫折就寻求父母与老师的帮助,不能像嘎子那样积极的去面对。有一次,跳绳比赛上有一个同学把脚磨了一个大水泡,哭哭啼啼地给家长打电话,让家长把他背回去。这样的孩子就是温室里的花朵,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将来怎么能承担大任?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不辜负老师,家长对我们的殷切的希望,争做新时期的好少年。

景龙池小学六年级:张维纳

第3篇

《小兵张嘎》写的是在抗日时期鬼不灵的一个小八路,名叫张嘎,在一次鬼子扫荡中,奶奶牺牲了。于是,嘎子加入了区队,成为了一个八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兵张嗄观后感600字,供大家参考。

小兵张嗄观后感600字1嗨!终于放假了,紧张了四个月的大脑终于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了。在这个暑假中,我是上午写作业,下午出去玩。怎么样,安排得不错吧。当就快到八月时,作业也要写完了,没什么意思,于是我便打开了电视机,可那天没有什么好看的电视。刚要关时,我看见了一则电视节目预告,上面写着电视剧《小兵张嘎》今晚湖南卫视黄金时段隆重推出,于是我便希望时间加快,赶快到晚上。由于心情的迫不及待,我在晚7∶00就打开了电视机,这时几乎所有的电视频道都在转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于是我便调到视频点播频道,尽情享受着动画片的乐趣……

呀!不好了!都7∶50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抄起遥控,拨到湖南卫视。嘘,刚刚好,片头曲刚结束。于是我便有滋有味的看了起来。在那个时候,我每天集集不落。吃完晚饭开电视成了我每天必做的事情,也许已经形成条件性反射了吧。

《小兵张嘎》讲的是一位小八路抗日的事情,主要讲了嘎子的奶奶被日本人杀害后,由于嘎子的父母都已在抗日时已为国捐躯,所以嘎子成了孤儿,但是嘎子在安葬了他的奶奶后便一心想投身于八路。把可恨、可恶、可杀的日本鬼子赶回东洋老家。

在嘎子投身革命后,白洋淀区队收留了他。并且给他做了一把木头的手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他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护特派员并顺利将药品接到。在这期间,嘎子不畏艰辛、不怕敌人,多次从鬼子司令部逃脱。并且识破鬼子派的假特派员和奸细而顺利完成任务且活捉侵略白洋淀的鬼子首领并缴获手一把,机枪一挺,为奶奶报仇的事情。

整部电视连续剧都在表现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朴素以及痛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在我看完这部电视剧时,被嘎子那种敢于同鬼子斗智斗勇,坚强不屈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我便想到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5年以来,我国的军事科技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现在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许多先进的武器。所以现在别的国家就不敢随便地侵略我国。但是现在国内的社会竞争这么强,使我们这一代有了强烈的竞争感,也使我更深一层的理解到了“没有知识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的含义。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努力学习。只有这样,你才可以战胜生活道路上那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小兵张嗄观后感600字2有一部电一影,感人之肺腑,是每个人永远都不可能忘记的,那就是发生在时期的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题记

我十分喜欢看有关的电一影,如:《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亮剑》……其中我最喜欢的、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电一影《小兵张嘎》了。在看完了小兵张嘎这部动画片后,我受益匪浅,主人公嘎子机灵、勇敢、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让我敬佩。

《小兵张嘎》主要讲述了在时期,白羊淀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个名叫张嘎的小男孩,他天生聪明,机智,非常崇拜八路军,同样八路军也很喜欢他。在一次鬼子扫荡中,嘎子的奶奶为了保护嘎子不被鬼子的子弹打中,冒死替嘎子挡住了子弹。嘎子最亲、最爱的奶奶牺牲了,嘎子非常的伤心,他狠透了日本鬼子,为了给奶奶报仇,他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查员,和八路军战士一起用尽心机和鬼子周旋,最终获胜的故事。

《小兵张嘎》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鬼子来到嘎子住的村子里找八路军老钟叔,一个汉奸说八路老钟叔就是到嘎子家旁边消失了,然后就问嘎子,“八路是不是就在你家”,嘎子死活不肯说,就在那个汉奸逼他说的时候,嘎子机灵的说“我还看见八路在你家旁边消失了呢”,穷凶极恶的鬼子正要严刑拷打嘎子的时候,老钟叔站了出来,鬼子要带走老钟叔时,嘎子咬了一口鬼子军官,鬼子军官恼羞成怒,要打死嘎子,正要开槍的时候,嘎子的奶奶跑了出来,替嘎子挡住了子弹,当然,嘎子的奶奶牺牲了。嘎子哭着喊着叫奶奶,这声音深深的揪住了我的心,这不光是嘎子奶奶被打死了,还有嘎子浓浓的爱啊!

这件事情的发生使嘎子更痛恨日本鬼子,为了报仇,嘎子偷偷溜进鬼子司令部,看见两个人要坐车,便想办法把轮胎扎爆,又把图钉放到了车座上,鬼子刚一坐上车,便疼的哇哇大叫,试问,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做出这么伟大的举动,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而我们这一代人,则是一温一室里的花朵,家人倍感呵护,吃的、用的、玩的因有尽有,受不了半点委屈,每个人都很自私,凡事先想到自己,我们的一举一动和嘎子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试想,如果我们出生在嘎子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我们能像嘎子一样吗?……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国家落后是多么的可怕,要是当时我们的国家够强大、够先进、有够多的槍支弹药,还怕日本鬼子的欺辱吗?我决心以嘎子为榜样,好好学一习一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为祖国的强大、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我们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聚沙可以成塔。

小兵张嗄观后感600字3暑假里我看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电一影,其中最让我感动佩服的就是电一影(小兵张嘎)。

这部影片描述的是时期游击队斗争的故事。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名叫张嘎,他聪明勇敢,被游击队昵称为“嘎小子”。嘎子从小没爹没娘,与奶奶相依为命。在鬼子的一次突袭中,嘎子救了八路军地区队的侦察排长老钟叔,并把他带回家养伤。奶奶为掩护老钟叔被鬼子打死,老钟叔也被鬼子抓走了。嘎子悲痛欲绝,决心报仇。他在寻找地区部队的路上,误把游击队侦察员罗金保当作汉奸,想赤手空拳去夺“敌人”的槍。他的勇敢机智受到罗金保的赏识,从此,他成了地区小队的一名小兵。

后来,人小鬼大的嘎子乔装打扮成卖西瓜的小贩,机警地缴了一只真正的手槍。为了不让队长把槍收回去,竟然动了“嘎气”,悄悄地将槍藏在大杨树上。为此,他受到了批评并关了禁闭。经区长的教育,嘎子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有一次他受伤在老乡家里休养时,得知游击队攻打敌人的岗楼,就偷偷地跑去参战,不幸被敌人抓住。在凶狠的敌人面前,嘎子刚强不屈,并在战斗中逃了出来,配合游击队击毁岗楼,救出了老钟叔。战斗胜利后,区队长把他上缴的真槍奖励给他,他终于成了一名出色的小侦察员。影片结束后,我真想冲到银幕里向嘎子致敬!

电一影,我感触很深。在艰苦的战争时期,嘎子经受磨练,不断地成长。他爱憎分明,是爱部队,爱奶奶,恨日本侵略军,恨汉奸的少年。他因为太嘎,所以淘气,但犯了错误,能勇敢承认,在敌人的利诱下没有妥协,在敌人的威一逼一下没有畏惧,他是一个真正的小英雄!和嘎子相比,我真是惭愧万分。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困难和挫折还有。我们这些独生子女应该如何去面对呢?只有像嘎子一样,机智勇敢,勇于挑战困难,战胜挫折,不断努力,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变逆境为顺境,做生活的强者。做祖国的有用之才。

嘎子,我心中的小英雄,你将永远激励我不断前进,不断成长!

小兵张嗄观后感600字4我喜欢看一些抗日影片,如《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亮剑》、《小兵张嘎》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兵张嘎》,尤其是里边的主人公——张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假期中,我上网又观看了一遍,我深深地被嘎子的机智和勇敢所吸引,被嘎子热爱祖国,宁死不屈的精神所感动。

《小兵张嘎》这部影片主要描写了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了替奶奶报仇、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的故事。

真是闻名如见其人!影片中的嘎子是多么可爱呀!“嘎”气十足!在路上,他误把罗金保当汉奸,虽然闹出了笑话,但显示了他的执着!与胖墩打架,犯了错误,罗队长关他禁闭,只要他承认错误即可,可是嘎子拗着头就是不说话。多可爱的嘎子!看到这里,我不禁为他鼓掌!

嘎子又是多么机智勇敢啊!他和胖墩,乐乐等结成了儿童团,他们与日本人斗志斗勇。在一次战斗中,嘎子的一奶一奶一牺牲了,这使嘎子更加痛恨日本鬼子。为了报仇,嘎子偷偷地溜进鬼子司令部,看见有日本人要骑摩托车走,他就找来两个钉子,将摩托车的轮胎给放了气,又将两个钉子放进了鬼子的车座上,那几个日本人没注意,坐在了钉子上疼得“哇哇”大叫,车子没开多远就翻了。看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为嘎子的机灵感到高兴。嘎子在鬼子司令部左跑右拐,一会儿爬到树上,一会钻在车底下,探出了白洋淀的内奸,搞的鬼子司令部鸡犬不宁。嘎子真勇敢!

在《小兵张嘎》这部影片里,我也看到了日本鬼子的凶残,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横行霸道。在他们的槍口下,多少老百姓被无辜杀害,这些日本鬼子真是可恨至极!

当看到八路特派员被鬼子抓住时,我的心一下子就揪起来了,两眼紧紧地盯着银屏。残暴的鬼子严刑拷打特派员。特派员宁死不屈,最后被鬼子迫害致死,光荣牺牲了。我的心情顿时变得很沉重:正是因为这些革命先一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练好本领。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处处以嘎子为榜样,从嘎子身上汲取更多更丰富的养分,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小兵张嗄观后感600字5我看了《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后,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张嘎那个时代是多么艰苦啊!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而且连学习的地方都没有,日本鬼子一来就到处找地方躲起来。等鬼子走了才能继续学习。如今,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安安心心的听老师讲课。上学、放学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骑车接送。条件优越了,可是我们都要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了。

张嘎住的是茅草房。夏天来了,张嘎就和小伙伴们下河洗澡,在树荫下乘凉。到了冬天,茅草房里到处都透着风,寒风吹来,犹如刀子划在身上一样痛。而如今我们住在楼房里,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想想我们在这么好的条件下成长,我们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

张嘎虽然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成长,但是他依然无比快乐、坚强、勇敢。

有一次,鬼子抓住张嘎和很多小伙伴,要举行爬树比赛,看谁爬的最高。但是,爬的最高也不放人。张嘎爬的最高,他看到树下正好有户房子,张嘎就从房顶上逃走了。

后来,鬼子把全村人都抓了起来,张嘎眼睁睁地看着鬼子把奶奶杀死了,嘎子悲痛欲绝,暗暗发誓一定要为奶奶报仇!

第4篇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影视教育与学科(德育)融合,创建校本课程、打造特色学校的思考。

一、影视教育与德育课程的深度融合

中小学校园德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中小学生的精神食粮。关注学生的精神食粮,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就他们的人生理想。立德树人是我们学校对德育工作实施的基本理念,影视教育与德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实施路径,全面落实无痕教育是我们行动的目标。

1.立德树人是我们学校对德育工作实施的基本理念

怎么立德?靠什么立德?我们认为要靠正确的价值观立德。怎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过去,我们靠口头说教,靠榜样的力量,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枯燥的说教与落后的理念,使传统的德育工作遭遇了瓶颈。在今天这个新媒体时代,新生代的信息接受方式已经发生了变革—从纸质阅读向触屏阅读转变,从接受文字信息向图片、视频信息转变。因此,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必须开始接受新的方式,运用新的方式。影视教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产生一种新的产物—微电影,在青少年中流行。我们学校因势利导,通过自主开发和利用全国校园影视优秀微电影作品,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受学生欢迎。

2.影视教育与德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首先,由教科室牵头对课程进行设计,我们选择了部分爱国主义电影和优秀校园微电影作品:爱国主义电影有《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优秀校园微电影作品,如关爱类有《电话里的妈妈们》《我们都是农民工的孩子》等,理想类有《路》《想当总理的女孩》等。其次,由德育处牵头,班主任负责实施,播放渠道是每周的班会课。最后,落实可持续发展策略:①建立一支创作队伍。我们成立校园电视台,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制作团队。②制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目前学校在德育教育和特色教育中,把德育影视制作经费纳入预算,拿出专项资金。③拿来主义。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从经典的爱国主义影片中选择;二是从每年的全国校园电视优秀作品中挑选。

3.全面落实无痕教育是我们行动的目标

通过班会课上看微电影、交流、写观后感,悄无声息地进行道德教育,这就是无痕的道德教育。俗话说得好:一部好的电影影响一代人。今天,如果我们将德育题材制作成学生喜闻乐见的道德教育微电影,其受欢迎的程度就大不一样。学校德育工作,也可以从说教式、训导式走向无痕德育—影视教育融合,办学生喜欢的德育课程是我们的行动目标。

二、影视教育与学科资源的深度融合

微时代,微视频的流行和慕课的兴起,加快了微课资源支持下的翻转课堂的课改步伐,学生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当下,由先教后学变革为先学后教。先学学什么?有哪些资源可以选择?微课可否成为学生的选择内容,那就要看微课是否被学生认可喜欢了。那么,什么样的微课才是学生欢迎的微课?笔者听过某知名教授关于这方面的报告,也看过全国标杆—广东佛山的海量微课,感觉更像一场运动。学科老师做的微课,真的不好看,甚至很难吸引眼球。问题出在哪里?依我看,根本就是那些拍微课的人连一点影视制作的常识都不懂,甚至把PPT转成视频,以为就是好的微课了。拍摄微课,这是很专业的事情,制作人要既懂教学又懂影视技术,是复合型人才。学校不缺教学专才,但缺全才和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抓业务培训,打造校园影视制作队伍。笔者所在学校就有这样的星星之火,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形成燎原之势。什么才是好的微课?个人认为特别简单,好的微课一定要好看。如果不好看,内容再好,在线上也没有人看。至于知识的讲授,是老师的专长,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好看的微课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从经典的影视作品中剪辑,主要在影视作品中选择3~5分钟的片段,作为国家课程的一两个知识点课程资源,广泛应用于语文、英语、品德、科学等课程;二是从自主开发、制作中获得,主要是制作德育微电影和学科微课程资源;三是从互联网资源中获取,主要分享互联网上免费的传递正能量的微电影和微课程资源。

三、影视教育与媒体素养(校本)的深度融合

媒体素养作为现代公民最重要的综合能力之一,可分为基础、核心及关键三个要素。其中,一定的知识积累是基础要素;把握各种媒体的特性,正确解读各种信息并恰当运用,培养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认能力和免疫能力,同时学会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为个人工作、生活及社会发展服务,这是其核心要素;有着追求当代社会新鲜信息的强烈愿望是关键要素。

学校的媒体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解读各种信息的习惯,提高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辨析能力,同时学会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为学习及社会服务。学校将从媒体技术素养、媒体道德素养两方面实施培养计划:

1.媒体技术素养

媒体技术素养就是培养学生摄、录、编、播的能力。沙河小学在媒体技术素养培养方面,具体做法有三种:①办传媒学院:开设主持、英语配音、美术、摄影、摄像、编剧、导演、剪辑、定格动漫系列课程。②建设环境:学校建设了200平米左右的演播厅一个、60平米左右的新媒体体验馆一个(设定格动漫体验区、影视剪辑体验区、英语电影配音体验区、影评交流体验区)③装备保障:学校目前有苹果影视工作站两套,摄像机两套,脚架两套,灯光、音响已经列入2016年预算。

2.媒体道德素养

媒体道德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媒体信息的思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沙河小学在少儿传媒学院开设影评课,在校园电视台开辟校园放大镜等新闻栏目,通过写、评、议来促进学生媒体道德素养发展。

第5篇

因此,针对大众媒介时代的到来和影响,人类不再消极应对,而是寻求主动出击,提出了媒介教育和媒介素养两个核心概念。媒介教育与媒介素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有研究者指出媒介教育是媒介素养实践领域中的重要概念。通过探究媒介教育的性质、价值取向、对象、方法、路径及国内外媒介教育的发展状况,我们会认识到,媒介教育具有人本主义和新教育的性质,兼具保护、准备和等多元价值取向,它在对象上是一种全民教育,在跨度上是终身教育,在渠道上是立体教育,因此,在方法上应采取体验教育,在讲求学习的迁移与意识的启蒙的同时,重在授人以渔。

以上的观点对于电影媒介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这是因为作为媒介教育之一的电影媒介教育在对象上是全民教育(而不是专门针对学电影的大学生),在跨度上是终身教育(而不仅仅是小学、中学和大学),在渠道上是立体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场所,还包括院线观影、学校观影、互联网观影等观影方式),在方法上采取体验教育(因为电影媒介的形象直观性,更容易让受众全身心地浸润其间,实现充分的体验教育),在讲求学习的迁移与意识的启蒙的同时,重在授人以渔,即重在教会受众能够从电影的视听语言等形式分析入手,进而可以理解电影媒介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主题意蕴乃至意识形态,形成理解和批判的能力与方法。

以下我们就来分析媒介素养养成与电影媒介教育特别是少儿电影媒介教育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媒介素养养成是近年随着大众媒介崛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源在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以及与受众产生的复杂的互动关系。鉴于媒介素养不断变化的本质与使用情况,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索尼娅利文斯通(Sonia Livingstone)教授认为,媒介素养是在各种媒介语境下近用、分析、评判和创作信息的能力而媒介素养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种媒介所能完成之事。而本文则侧重从电影媒介素养的养成角度,来探讨少年儿童的电影媒介教育与媒介素养养成。

受到皮下注射论和子弹论等媒介影响论的影响,过去的媒介教育工作者多倡导保护主义的教育模式,美国学者波兹曼提出了著名的童年的消逝,即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 岁孩子的智力水平。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媒介教育工作者提出超越保护主义。例如英国学者大卫帕金翰在他的《超越保护主义》一文中概括性地指出,上几代媒介教育工作者大多建立于一种保护主义的教育模式,力求通过媒介教育,使学生免受媒介所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如今,由于这种教育模式缺乏对青年人接触媒介经验复杂性的了解,也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应对急剧变化的媒体环境,所以,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批评。因此,今天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强调多种媒介多元共生的外部生态、媒介与受众复杂互动的关系,不再将少年儿童视为被动接受的一方,同时,强调了面对大众媒介迅猛发展的事实,疏胜于堵。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作为大众媒介之一的电影媒介教育也被纳入到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制中,这在欧美发达国家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中学也开设有媒介研究课程。例如,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的中学就增设了电影研究和媒介研究课程,这一课程也进入了全国性的考试范畴。此外,媒介研究也已成为澳大利亚部分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具体包括摄影、印刷媒体和电视方面的课程。事实上,美国学界也一直注重将电影教育融入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体系。20 世纪60 年代初,美国九所大学增设电影专业,而到80 年代,美国开设电影教育课程的高校已经增至一千余所,并且仍然保持增长的势头。值得注意的是,其目的并非仅在于培养专职的电影工作者,而是将电影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融入大学文化教育的综合体系之中,从而帮助高校学生掌握新世纪影像文化多维的视听思维方式,掌握更为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电影内容的判断、评价能力和运用影视媒体的能力。

而在我国,在1922 年中国少儿电影的开山之作《顽童》以及之后的少儿电影创作,均秉持寓教于乐的传统教育理念。而与之相关的少儿电影理论与批评,清楚地看到少儿电影在教育少儿方面的直观形象的优点,提出了儿童本位的影片、儿童教育的电影片、儿童电影的观众细分等观点。而激进的左翼少儿电影理论与批评家们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苏联儿童电影创作体制保障、儿童电影创作内容所具备组织动员和教育鼓舞之作用、用儿童电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等思想。后,更是在体制、组织和机制上保证了少儿电影的创作、生产,如1981 年儿影厂的设立,以及设立后每年国家在政策、资金和发行等方面给予的倾斜与资助。各级党和政府以及新闻媒介也在不断呼吁重视电影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在中小学中实行电影媒介教育。事实上,中国的儿影厂是世界上第二个专门为少儿创作电影的电影机构,在中国少儿电影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同时,中国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电影的媒介教育功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均旗帜鲜明地提倡电影媒介教育,特别是针对少年儿童的电影媒介教育。

作为媒介素养养成中的一种重要种类,电影媒介素养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以少年儿童的电影媒介教育为例加以说明。

(一)少儿电影教育的对象主体是少年儿童,要建立适合他们年龄阶段观看的片目库少儿电影教育的对象主体是少年儿童,因此,深入研究和确定少年儿童的内容分层就十分重要。事实上,儿童概念的提出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法国学者阿利埃斯在其《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中认为,从中世纪末期以来,父母逐渐开始鼓励小孩与成人分离,以儿童及对儿童的保护和教育为中心的新的家庭观发展起来了。将儿童时期视为一个最特殊的人生阶段,这个观念自此扎根于现代西方思想之中,并席卷世界,成为无可动摇的价值观。美国学者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认为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儿童这个词归结为意指一类特殊的人,他们年龄在7 岁到比如说17 岁之间,需要特殊形式的抚育和保护,并相信他们在本质上与成人不同,那么,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儿童的存在还不到400 年的历史。的确,如果我们完全用一个普通美国人对儿童这个词的理解,那么童年的存在不超过150 年。因此,我们可以说,儿童的发现是人类社会走向进步与文明的标志之一。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少年儿童的年龄界限的上限为18 岁。首先来看一下联合国和我国对少年儿童的年龄规定。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第一条为本公约之目的,儿童系指18 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 岁。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规定: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陈永明主编的《儿童学概论》中认为我们所说的儿童包括:学前教育的对象---婴幼儿(0-6 岁),小学教育的对象---少年儿童(6-12 岁),中学教育的对象---青少年(12-18 岁)。综上所述,一般认为的未成年人主要是指18 岁以下的人群,而在这一群体中,又因为其生长发育的阶段性不同以及现在全世界主流的学制划分,具体分为三个阶段:0-6 岁称之为幼儿阶段,一般对应为幼儿园阶段;6-12 岁称之为儿童阶段,一般对应为小学阶段;12-18 岁称之为少年阶段,一般对应为中学阶段(包括初级中学:12-15 岁和高级中学:15-18 岁)。

据此标准,国内主流的儿童文学理论界将儿童文学分为三个层次幼年文学是为三岁至六七岁的幼儿(幼儿园阶段)服务的文学。童年文学是为六七岁到十二三岁的儿童(小学阶段)服务的文学。少年文学是为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的少年(中学阶段)服务的文学。 因此,在进行少儿电影教育之前,一定要将少年儿童对象清楚地分开来。可以学习少儿文学中的读者对象的三个层次和少儿阅读中的阅读分级制度,即针对儿童和少年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制订不同的阅读内容。在少儿电影界,也应该按照受众对象年龄的差异进行区分,如张之路在《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中认为在中国大陆,儿童电影是一个总体的概念性习惯用语,在这里谈到的儿童在实际中包括了幼儿(学龄前、小学低年级)、儿童(小学中高年级、初中低年级)、少年(初中高年级和高中)三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儿童电影也就是以这三个年龄阶段儿童为受众的电影。显而易见,虽然他们都属于未成年人的范畴,但在这个十几年的年龄段跨度里的未成年人,无论从生理或心理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别。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结构,对生活的认识程度、判断能力,对艺术的欣赏趣味等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除此之外,也有将为3-12 岁儿童观看的影片称为儿童电影,将为13-20 岁青少年观看的影片称为青少年电影。

以上的这些区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的观影需要。我们今后的少儿电影教育的对象意识要进一步加强,不能笼而统之的只是面对普泛的少儿观众进行电影教育,而要针对少年儿童受众的年龄、接受水平等进行细分,如针对儿童的观影和针对少年的观影侧重点不同。如果将拍摄给儿童看的儿童电影给少年观众看,少年观众会觉得不过瘾,而将拍摄给少年读者的影片给儿童观众看,儿童观众又会觉得看不懂。因此,针对少年儿童观众因为生理心理差异而导致的观影内容的差异,就更加需要懂得电影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各种专家的共同参与,就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适合观看的电影进行分级指导和片目确定,最终建立适合他们观看的片目库,然后有的放矢地根据少年儿童不同的年龄层次和需求进行观影片目的选择。

(二)少儿电影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少儿电影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指适合少年儿童观赏的电影资源,正是这些电影资源构成了少儿电影教育的基础,其内容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是指少儿电影,根据2005 年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定义:为少年儿童拍摄的故事片。即从培育儿童的需要出发,从儿童本身的精神需要出发而拍摄的、适合他们的欣赏特点和理解能力的影片。这种影片的创作,一般都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和智力特点,从选材、构思到艺术表现的整个过程,都注意作品有益于儿童,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并为他们所乐于接受,儿童片的儿童,不是指题材范围,而是指服务对象。因此,少儿电影即以少儿为本位的电影,拍摄者以少儿为本位,根据少儿的接受心理、接受水平和能力而拍摄的影片,这样的影片很多,如《小兵张嘎》、《鸡毛信》、《我的九月》、《寻找成龙》等。而少儿电影的数量虽然与拍给成人观看的数量相比较少,但其绝对数字也并不少,截止到2008 年,中国少儿电影已经拍摄了五百余部,有一百五十余部共荣获国内外各种荣誉达五百余项,其中59 部在世界上25 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电影节荣获一百二十多项,显示了中国少儿电影的实绩。这些少儿影片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可以作为面向少年儿童的电影媒介教育的重要观影材料。此外,除了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拍摄的优秀的少儿电影也可以成为中国少年儿童的电影媒介教育的观影材料。

广义是指除了以少儿为本位的少儿电影外,还包括其他适合少儿观看的电影,这些电影未必是创作者专门给少儿拍摄的电影,但因其内容与少儿生活、思想有联系,也会成为适合少儿观影的影片。这样的电影也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教师电影。有研究者将这类电影称之为教育电影,而我认为将之称之为教师电影更准确。因为这种电影类型的表现主体是教师,反映的工作场所是学校,其中最主要塑造的还是教师形象,这也是教师电影与儿童电影的叙事立足点的不同,即特别突出这种电影类型的电影表现的主体是教师,反映的工作场所是学校。代表作有陈凯歌1987 年导演的《孩子王》,吴天忍1991 年导演的《烛光里的微笑》,何群1994 年导演的《凤凰琴》,杨亚洲2002 年导演的《美丽的大脚》,郑克洪2007 年导演的《我的教师生涯》。除中国外,外国的教师电影有伊朗电影《黑板》、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美国电影《音乐之声》、《霍兰先生的乐章》、《弦动我心》、《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心灵捕手》等等。除了教师电影外,其他适合少年儿童身心观看的优秀的电影作品,经过把关审核后,均可以成为少年儿童电影媒介教育的重要的观影资源。

可以说,作为少年儿童电影媒介教育的电影本身就具备认知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等四大功能。作为一种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电影自诞生之初就承担着寓教于乐的重要使命,在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后,电影已然由最初的街头小玩意变成了今日的第七艺术,具备了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技巧,同时也已成为了当今时代的时代话题的主要制造和讨论的场域。如2015 年侯孝贤导演的《聂隐娘》,就引起了社会各界观影者的不同反响,话题围绕着艺术与商业、历史与虚构、看得懂与看不懂展开,挺派和倒派争论的不亦乐乎。除此之外,陈凯歌的《道士下山》、郭敬明的《小时代4》等也均引起了相关的社会话题。电影已经成为了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一个公共话题的制造者和生产者,成为了一个时代症候式阅读的样本。作为媒介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的电影在这个时代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作为少年儿童电影媒介素养教育的电影资源,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只要是适合少年儿童观赏的优秀之作都可以承担起媒介教育的重任。

(三)少儿电影教育的场所可以形成三个层面的联动互补

首先是最初的家庭。家庭是少年儿童生活和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也是他们最初亲密接触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极为深远。以前我们呼吁家庭中父母要重视亲子阅读,就是强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和教育,而阅读主要是针对纸媒介而言。随着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的发展,我们要呼吁家庭中家长要陪伴孩子亲子观影,也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面对汹涌而来的电子和数字媒介,宜疏不宜堵,同时要积极介入,多陪同孩子一起观影,逐步教育和培养孩子对于电影的理解和批评能力。同时,这也要求家长应具备电影媒介素养,这样才能够引导孩子观影并且具备初步的理解和批评能力。

其次是少年儿童生活和学习的学校。首先是教师应具备电影媒介素养,这样才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组织学生集体观影、观影后教育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电影媒介观。因此,可以在师范院校乃至于非师范高校中开设电影媒介教育课程,让未来的教师们自己具备良好的电影媒介素养,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很好地引导学生。同时,我们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学生在校期间的集体观影、撰写观后感、老师点评提升的模式不要轻易的弃之如蔽,应该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有新的发展。如现在随着校园多媒体的发展,校园观影也越来越普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适合少年儿童观看的优秀的影片,观后可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学生对于所观影片的反馈,教师在其中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电影媒介素养。

最后是少年儿童最终要走向的社会。除了少年儿童生活和学习的家庭和学校外,社会也是一个重要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宣传等手段保证少年儿童接触的电影媒介环境的良好;另一方面,各个大学研究院所的电影专家、电影编剧和导演可以积极介入社会和学校,经常通过讲座、演讲、上课等形式普及电影媒介教育,为少年儿童了解和认识电影做普及和提高工作。只有真正实现了少儿电影媒介教育场所中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联动互补,才能为少年儿童的电影媒介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