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写雪的诗

写雪的诗

时间:2023-05-30 09:3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雪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诗中描写雪的诗更是多的数不胜数。细读这些诗,你会发现它们不仅描写的手法不同,而且抒发的情感也各有不同。在描写上,有的作者对雪的状态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写;有的作者通过比较的手法使雪更加形象化,有的作者则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寄托与雪之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描写雪的诗词,共同体会这博大精深的雪文化。

(一)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

赏读:这三句诗是写雪的精品诗句,它们都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雪的形态,读来美丽的雪景如在眼前。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把事物写具体逼真。

(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赏读:这两句诗巧妙的运用联想的手法来写雪景。雪与春天,这是我们对诸多写雪的诗句最熟悉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观。作者利用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提示我们联想春天的美丽,正是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启迪。

(三)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赏读:这两句诗写雪时都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再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的具体贴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四)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赏读:这两句诗写作上也有共同的特点,作者都运用雪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借助对自然景色渲染,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五)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赏读:这两句都是李白写雪诗中的名句。李白直接描写大片雪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来描写雪。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

(六)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赏读:这两句诗比较独特。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

(七)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

第2篇

摘要:当代河北女诗人,仅以地域命名,并非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诗歌团体或联盟。其共同之处在于其诗歌中表露出来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微而动人的爱。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她们的创作可使人归于平静的生活并热爱其平静。在她们的创作中,口语化的特点带给她们双刃剑的影响。客观的对待她们的诗歌创作特点,分析其优劣之处,挖掘其积极意义,汲取精神营养是本文的创作要旨。

关键词:当代河北女诗人;微小的爱;口语化

当我们提起“当代河北女诗人”,可能很多人对此并不熟悉,至于耳熟能详的诗人名字也仅有一二,如赵丽华、李南、杨如雪等,她们甚至还称不上是一个固定的群体。在肆意包装、浮躁喧嚣的当今社会,她们用发自内心的不约而同的方式——诗歌创作,诠释着她们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她们所期盼的。

一、低吟浅唱中触碰微小的爱

生活的低语,琐碎的情感片段,偶然间的萌发,低吟浅唱中触碰微小的爱。李南、赵丽华、杨如雪、、等诗人同为河北平原上的女诗人,虽然“北方文学较多的表现个人的性格”[1],她们也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但是共同的东西是隐含在她们诗歌中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就像一位女士将她的琐细的生活细节向你娓娓道来,一场雨、一个纪念日、一个瞬间都不会错过。她们肯为一只蚂蚁、一棵树、一朵花申言,微尘和水珠折射的故事都是那样曲折,那样饱含感情。虽然她们的诗大多都是很简短的,但是她们绝对不吝惜笔墨,她们的文字跟她们的情感一样丰富细腻。但不同于法国诗人马拉美所提到的“诗永远是一个谜”、“诗写出来原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2],她们的诗是简单易懂的,但又包含了微而深刻的道理。

就如李南,无论诗坛如何浮躁喧哗,她都静默地俯身于现实生活。“李南的诗体认了一种谦卑、节制的力量”[3]。她沉静对待草木和琐屑的生活,把创作速度放慢,认真地思考人生,“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4]。她的诗歌朴素简洁,深刻透彻,于无形中体现自然,丝毫没有斧凿之痕。她是一个内心充满爱的诗人,但她的爱是“大情怀、大悲悯”。她将心灵的触角伸向生命自身的局限和脆弱,她不仅仅关注个体,更把观照投入世界和人类的共同命运。在《小小炊烟》中,“我注意到民心湖畔,\那片小草它们卑微的表情,\是和我一样的。\在槐岭菜场,我听见了,\怀抱断秤的乡下女孩,\她轻轻啜泣。\到了夜晚,我抬头,\找到了群星中最亮的那颗。\那时患病的昌耀——他是多么孤独啊!\而我什么也做不了。谦卑地,\像小草那样难过的,\低下头来。\我在大地上活着,轻如羽毛,\思想、话语和爱怨,\不过是小小村庄的炊烟。”表情卑微的小草,啜泣的乡下女孩,患病的昌耀……他们都是天地间微小的个体,在庸庸碌碌的世间有几人会理会他们的苦难,但是李南就可以去倾听他们的低吟,并用最浅显又饱含怜爱的语言向我们缓缓倾诉出这些微小谦卑如小草的人们的感情,他们的无奈及诗人的遗憾。“而我什么也做不了”这是诗人的感叹,更是爱之深切而发出的对自己的不满。李南的创作也曾受前人的影响。90年代的“诗人之死”[5]或许对许多诗人都有很多触动。她和他们一样,常常思考生命的意义。在这里没有什么修饰,没有华丽的外衣,有的仅仅是李南所展示给我们的那一个个原生态的事物,触及的也是读者心灵原生态的自然的纯洁情感。我们可以发自内心的为之伤心,为之惋惜,那种珍惜生命的呼唤在我们心底产生共鸣。爱人爱物爱大自然,以一颗博爱之心容纳这个世界。李南是敏感的,在她眼中没有司空见惯,没有理所当然,任何微小片段都可能引起她严肃的思索。在她的《下槐镇的一天》中“一位农妇弯腰提水,\她破旧的蓝布衫,\加剧了下槐镇的重量和贫寒”。农妇提水,这在华北平原是最最寻常的一幕,而在诗人笔下,却向我们展示了贫苦农妇的隐忍与倔强,这瞬间的动作折射出了一类人的苦难,“片言也可以明百意”,微尘中有大千,刹那间见中古。李南的诗是深深酝酿而成的,绝非信口随意而出,明代吴乔称“意思犹五谷也。诗,则酿而为酒”。李南是一位高深的酿酒师,在她那里,生活的五谷,酝酿出的是最最醇香的酒,这酒五味俱全令人回味,引人沉思。

和谐的爱和自然在杨如雪的诗中融会贯通。从“爱的尼西亚信经”到“北方的静夜”,从“沉思生命”到“生命之癌”,我们跟随杨如雪体会着爱与力量。“即便是一只蚂蚁,也有小小的悲欢离合\请小心,小心的路过。\这个世界上除了人,还有很多美丽的生命。”她的诸如此类小诗,就是如此缓缓流淌,温润着读者的心田。她是乐观的,从她的诗中我们总是可以汲取到生活的力量。在她的诗中“琐屑尘埃中开出花来”,万物是“生生不息”的。美好的片段在笔下浅唱,“星星屋,六平米。\半夜里,你睁眼就能看到它,\最亮的一颗是钥匙。”(《星星屋》)多么轻快的节奏,却满溢着可爱的童真和纯粹的爱。她灵透且真诚,她的文字常常冲撞着人们生命的本真,让人难以抗拒,她践行着用灵魂写诗的诗人职责。

在《小小炊烟》中,李南揭示了生命的卑微与倔强;在《纪念日》中,杨如雪寄予了坚贞不移的爱;在《常在你身上看到麦田》中,胡茗茗畅想到纯美的爱情,展开唯美的风景画。这些诗就像轻音乐,敲打你心扉的同时送来的是丝丝舒畅,读这些诗,让人没有压力,能轻唤起潜藏的真爱。

二、“口语化”诗歌特点的利与弊

河北女诗人的诗歌普遍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如赵丽华的诗歌,是最具代表性的,如她的《摘桃子》、《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当红色遇上蓝色》等诗。口语化单独看并非是一个贬义词,当然也不含什么褒义,在这里它只是代表一种语言形式,结合河北女作家们的作品看,口语化的特点对她们作品的影响大概有以下两方面利弊:

有利一面:情感原生态地表露出来,使读者易于接受。语言上没有语义障碍,感情接近生活,在读到“柳树一直以为和不远处的杨树,\是纯粹的同志关系。\但那天柳树做梦,\梦到杨树抱她。\再看到杨树,\她就觉得一切都不一样了。\仿佛什么事,\真的发生过。”(赵丽华《或许真有爱情》)读这首诗时,她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了爱情,这种若有似无的情愫,以两棵树的短暂故事,活脱地表现出来,新鲜、透彻、通俗易懂。“月亮升起来了\它不是被人吊上去的\它看起来很从容\一点也不急\一点也不累\一点也不勉强\一点也不造作\一点也不煽情\一点也不难过”(赵丽华《月亮升起来了》)。浅显的话语,看似无意,然而细细琢磨,诗人告诉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月亮的感受,而是从侧面告诉我们自然的东西是最好的,“它不是被人吊上去的”,自然升起的月亮是从容的大方的快乐的,没有修饰没有矫揉造作。人亦如此,在你所在的位置,不去刻意苛求什么,顺其自然的发展,那你会获得平和快乐。赵丽华是一个主动并善于观察事物捕捉灵感的诗人。她不拒绝任何可以入诗的材料,在她定义的美中,包含了更广泛的内容。她的思考是一连串的,她的触动像潮汐而不是涟漪,她要的是汹涌澎湃而不是微颤的波澜。她在诗中,写大雨倾盆,写风沙,写水洼,……,写一条街,甚至是暖气的供气管,这些在她的笔下不仅有了生命,它们还有七情六欲,有嫉恨有艳羡也有温情。赵丽华让一切事物变得可读可感可思考,她把诗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李南在《我爱黯淡的生活》中直白道出“我爱黯淡的生活,一个个\忙碌又庸常的清晨,……我爱庸常中涌出的,\一阵阵浓荫,\这些美妙的遐想,\常让我在人群中停住脚步,\看一看缭乱的世事,\想一想,\闪光的夜晚。”。黯淡的生活就是我们每天所面对的,诗人告诉我们要热爱黯淡的生活,这样,一个个平凡的日子,我们才能舒畅地度过。没有让人费解的词语,在最平实的话语中,我们透过生活本身体会到“热爱生活”这一浅显但意义重大的道理。

有弊一面:文学虽源于生活但毕竟高于生活,尤其是诗歌。华兹华斯说“诗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6],但自然并不是放弃艺术技巧,过犹不及,太过口语化的作品往往容易流于肤浅。赵丽华近年诗歌由于太过口语化,曾一度在网上被恶搞为“梨花体”,批判声一浪高过一浪,以至于一些偏激者甚至翻出她以前的一些优秀作品来指责,那些过去的殊荣,顷刻被淹没,她的诗才被批驳的体无完肤。赵丽华的很多诗确实太过口语化,太缺乏锤炼。当然,这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诗歌风格,甚至是近年许多诗人所追求的“口语诗”风格,但是口语化并不是大白话,诗的语言至少要给人美感。普通民众的诗歌观念源自古代汉诗,唐诗宋词流传下来的影响根深蒂固。古代诗词形式上追求美,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文赋》)。写法上追求“诗出侧面”,刘熙载认为:“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在语言上追求“诗酿而为酒”(《艺概》)。诗应该艺术地表现平民性情感,赵丽华并不是特例,今天很多诗人都容易步入过分口语的误区。自然的也是艺术的,是浑然天成地运用语言,而不是刻意去模仿,更不可太过随便。无规矩不成方圆,作诗必然也要遵循作诗的章法。赵丽华等诗人们打破中国诗歌数千年的“诗家语”传统,用原生态的语言写原生态的生活,其行为本是无可厚非的,错的是她们走了过分口语化的极端,以至于诗不像诗,遭到质疑和批判。如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曾告诉我们的:“艺术的目的是传达对事物的直接经验,就好像那是看到的而不是认识到的;艺术技巧在于使事物变的陌生,在于以复杂化的形式增加感知的困难,延长感知的过程,因为艺术感知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必须予以延长”[7]。过于直白的口语,不同程度地削减了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和吸引性,难免引起读者的怀疑。

三、守得云开见月明

河北女性诗人,这个群体,在饱受争议与诽谤的同时,并没有停下她们的创作脚步,没有放弃她们对美的追求。这些心如柔丝的女子,在写下美丽诗篇的同时,用她们对生活的诠释,来展现她们的坚韧。谁能说她们是弱者?她们是心存大爱的,她们这种柔中有刚的美丰富了燕赵文化的精神,补充了侠骨豪情那柔美的一面。社会生活快节奏地进行着,人们似乎都已变的没有耐心,走极端的又何止是站在风口上的诗人们。无论站在读者的位置或是评论家的立场,我们都应该端正态度,客观地对待河北女性诗歌的现状。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次次的磨砺过后它才能成熟,挫折对于诗人来说无疑会成为强大的动力,但是过于恶劣的环境,或许就会妨碍这一群体的成长。我们对于河北女性诗歌及女诗人们应正确对待。总之,于诗人,好好写诗,用心去写;于读者,悉心体味,客观评判。“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们期待着河北诗坛的振奋,期待河北女性诗歌绽放出绚丽风华。(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周振甫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295-296

[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61

[3]李南.李南的诗歌及评论[J].中国诗歌年代大展.2008.(5):156-157

[4]参见《论文学》,《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二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72-73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9

第3篇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

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作者】

杨亿(974―1020年),字大年,浦城(今属福建)人,少有才名。11岁时,宋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三年(992年),赐进士及第,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天禧四年卒,终年47岁,谥文。《宋史》《东都事略》《名臣碑传琬琰集》有传。相传其为文风格雄健,才思敏捷,对客谈笑,挥毫不辍。性耿介,尚名节。与刘筠、钱惟寅等时相唱和,为“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著有《武夷新集》20卷及《杨文公谈苑》。词存《少年游》一首,载于《梅苑》第十卷。

赏析:

此为咏梅之作。全词以写景始,以抒情终,通过风雪交加之际不畏风刀霜剑的“梅花”这一物象,抒写了作者别有怀抱的人生感慨。词中借景言情,即景发感,营造出一个深婉蕴藉、若即若离、空蒙柔美的意境。

上片起首三句,点明地点在江南,时令为严冬,刻画出风雪肃杀中的景象,为写迎冰雪而开的早梅作铺垫。此处既没有点破梅,又没有刻画梅,却从“水昏云淡”中、前村飞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态”来,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后面三句,开始直接写梅花。“翠岭”,指位于粤、赣交界处的梅岭,据传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称。“迢递寄归人”,暗用南朝宋人陆凯赠范晔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下片具体描绘梅的“芳艳”,并在风雨摧残的物象中寄托词人的惆怅和伤感,达到托物抒怀、借景言情的目的。“寿阳妆罢”,用了寿阳公主梅落额上的典故。据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云:南朝宋 武帝女寿阳公主曾经睡在含章殿的檐下,梅花落到她的额上,成五出之花,怎么拂拭也留着花的印痕,宫中争相摹仿,于是有所谓梅花妆。“冰姿”二句,是作者对不惧风雪、冰肌玉骨的梅花的高度赞美。“等 闲”一句写梅花遭到风雨的摧残,寄托了词人的升沉之感,在芳菲缠绵之中,具沉郁顿挫之致。词人在这里用一个“又”字表示自己同样在人生旅途上历经风波;又用了“等闲”两字来表达其遭到摧残的“平白无故”。“更忍向、笛中闻”,是以情语作结,词尽意远,真味无穷,化用了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听黄鹤楼上吹笛》)的诗意。词人在风雨纷纷的现实中,感到名花零落的悲哀,在悠扬的笛声中,不忍听到《梅花落》的曲调,表明自己为梅花受风雨摧残而伤感,情致极为凄婉。总之,全词借物言情,营造出若即若离、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味。

第4篇

《问刘十九》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白居易,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

《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天晚欲雪,思念旧人”时所作。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白居易

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

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

岂如玉匣里①,如水常澄澈。

月破天暗时,圆明②独不歇。

我惭貌丑老,绕鬓斑斑雪。

不如赠少年,回照③青丝发。

因君千里去,持此将为别。

[注]①玉匣里:镜置于玉匣里,这里指代匣中镜。②圆明:指圆镜明亮光洁。③回照:重新照耀。

[阅读思考]

1. 诗歌前四句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写出了“镜”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惭”“愧”等字眼,请谈谈你对“我惭貌丑老”中“惭”字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前四句主要运用了衬托、比喻、对比、象征的写作手法。“我道胜明月”,运用了衬托(正衬)的手法,写镜子的“明亮”;说镜子“如水”,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其澄澈空灵;“月破天暗时,圆明独不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月有阴晴圆缺,但镜子的圆润明亮却不会改变,这句话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着作者和友人的情谊永固。

2. “惭”字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愧疚自责,明镜对红颜,但彼时作者已是白发苍苍,其衰老的容颜似乎难以配得上这明镜了;二是心境凄凉,青春已逝,但是功业上并没有大的成就,面对明镜,越发感伤。

[品评赏析]

在铜镜铸造业到达鼎盛阶段的唐朝,“镜”是唐诗中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意象,而白居易则是咏镜诗写得最多的诗人——据统计,在《全唐诗》中,白居易的咏镜诗竟达89篇之多!白诗以通俗见称,从字面上梳理这首《以镜赠别》没有什么难度:别人常把这圆镜比做皎皎明月,在我看来镜子却胜过了明月。月亮虽然皎洁明亮,但每年都有12次阴晴圆缺,怎么比得上这玉匣中的镜子。它的光泽常年像水一样澄澈。每当天黑无月的时候,它那温润的光芒就会从玉匣中浮出,在暗夜里荡漾。我已经年老力衰,青春不再。每当看着镜中的自己白发如霜,内心就凄凉如雪。不如把它赠送给你这翩翩少年,在你远别千里的路途中,让它时时提醒你珍惜这青春容颜。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强调诗歌语言上要浅切平易,通俗易懂。《以镜赠别》充分体现了这一作诗标准,整首诗歌没有偏异的辞藻。“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开篇这四句,明白如话。其中“人言”“我道”已经接近口语,极具生活气息。宋代苏轼提倡“以文为诗”,其实取法于白居易。多用虚词、关联词是白诗的一个特色。“非不”“岂如”“不如”“因”这些词语或加强了否定,或强化了反问语气,或让步选择,或因果关联,使得诗歌脉络通顺,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相传白诗“老妪能解”,这样看来应该是可信的。

正因为通俗晓畅,白居易的诗就缺少了语义上的跳跃,这一点为古今的一些评论家所诟病,他们认为白诗缺少蕴藉之美。其实不然,诗歌的韵味主要还是体现在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中。

从情感上来说,这是一首真挚的诗。作者首先不同凡人语,说“我道胜明月”,原因是月亮“一年十二缺”,镜子则“圆明独不歇”。作者以物赠人,必然寄予美好的祝福。这几句诗一方面是在祝福友人生活美好、前途光明,一方面也暗示了两人友谊之树长青。一个“丑老”,一个“少年”,一个“鬓雪”,一个“青丝”,可见作者和他的朋友在年龄上有一定的差异。作为一个长辈,在朋友远行时,除了祝福之外,往往还会有一些叮咛和劝诫之语。比如诗人李颀在《送魏万之京》中写道:“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个告诫就非常直接,也显得严厉。白居易的劝诫则是温婉含蓄的。“不如赠少年,回照青丝发”和自己“绕鬓斑斑雪”相比照,劝诫友人珍惜青春、珍惜光阴的意思便暗藏其中了。

从思想上来说,这是一首警世诗。“镜”作为一个意象,是诗人思想的载体。岁月不停地流逝,谁都不能抗拒衰老,而这一切都会在镜子中得到真实反映。“我惭貌丑老,绕鬓斑斑雪”,面对镜中自己的真实变化,诗人不免感伤。镜子在映照出诗人容貌的同时,也引发了他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可以这么说,有些古代的文人雅士,正是在面对镜子的时候,开始了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第6篇

我曾经说过,平凉要发展,各行各业都要发展,这就需要各行各业每一位同仁孜孜不倦地辛勤努力。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他的历史使命,平凉文艺现阶段文艺链条的长短与粗细,就要看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的努力程度。

但是在经济浪潮汹涌澎湃淹没一切的今天,多少热爱文艺钟情诗歌极具诗才的人都抛弃了手中心爱的笔,不再写诗了,但仍有一些诗歌痴情者,却还在孜孜不倦地歌唱着,大写着。他们的努力几乎得不到回报,我甚至暗暗希望他们最好扔下手中的笔,走到快速富起来的人群中去。诗人,没有理由清贫,难道凭诗人的智商就不能谋得温饱吗。可是还是有人坚持下来,张评就是其中的一个,二十多年来,他写诗不已,就像啼血的杜鹃,只要把心中的赞歌奉献给心爱的家乡。

《平凉诗语》就像一个热情歌手引吭高唱的赞歌,倾注了作者全部的热情,作者倾情歌唱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在张评沉甸甸的诗集面前感动了。

《平凉诗语》是唱给家乡的赞歌,唱给平民的赞歌,这与其说是作者选材的平民化,毋宁说是作者对家乡的一份浓得化不开的钟爱之情。写家乡僻壤不但需要勇气和才气,更需要作者的那份痴爱之心,去抵御年复一年的清贫岁月。否则,写一两首家乡的诗,应应景,看看场子即可,何以要用一本诗集来表达呢。你看崆峒灌木,“绝对没有粗壮的躯干/撑起硕大的阴冠/天生矮小/长小小的叶子/开小小的花/根扎进石缝里/听松柏的涛声/想自己的心事/但毅力在猛长/一缕阳光。一滴雨水/活的有滋有味/柔软的肥土/是你年年岁岁的落叶/我愿是你/任人砍割去编织——屋顶的篱笆/盛装丰收的粮囤”(《崆峒灌木》),诗人像一位手艺高超的画家用精准娴熟的工笔画法,将平民百姓样的灌木形容准确细致地描画出来了。谁不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谁不想顶天立地让人尊敬让人爱慕呢?一旦当你长成了灌木,当你的根扎进贫瘠的石缝时,就只能听听松柏的涛声,想想自己的心事,但毅力却一直在生长。也没有必要对平民样的灌木拔高——也拔不高的,灌木就是灌木,但灌木却可以编织篱笆,编织成盛装丰收果实的粮囤。只要对社会有用,灌木就有其生存的价值。这样一个极不起眼极没有诗意的灌木在诗人的笔下,彰显出了其存在的本原价值,也体现出了诗人的不凡笔力。

平凉诗画,诗话平凉。这是我阅读《平凉诗语》诗集的总体印象,诗人饱蘸情感的笔墨,用心绘制出了一幅家乡风景画的优美长卷。只不过诗人是用美丽的诗句描画出来的。

打儿窝,是家乡人祈求子女的一种古老风俗,说白了也是一种变异了的性祟拜。说人们的美好愿望也行,说是一种陋习也行,但诗人却说“石块扔进去了/得到一丝满足/但崆峒山就此蒙上一块羞布/彻喊疼痛”(《打儿窝》),这样的诗句,你可以读出诗以外的一些东西,这种形式诗的创作无意中就拓展了诗的外延,也增加了诗人的厚度。同样诗篇的还有《玄鹤洞》,“这原是鹤的故乡/自由的翅膀在蓝天留下印迹/但鹤最终去了/带着它的哀鸣/崆峒仙境仍是仙境/却挽留不住钟情于它的玄鹤/留下一个无法弥补的伤洞/在日夜滴血”(《玄鹤洞》)。每一个风景名胜处,总有无数个美丽的传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该如何保护那些胜景也即如何保护那些美丽的传说,是时候了。也不仅仅只需要诗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其他人是否也该检讨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损于这些美丽的景色。

作者钟情于家乡的山水,你看他把胭脂河写的多好:“很多花瓣落进这条河里/很多秋叶落进这条河里/很多欢笑落进这条河里/很多眼泪落进这条河里/这条河便流出了许多故事/许多既美丽又伤心的故事”(《胭脂河》),这鲜艳的花瓣、这凋零的秋叶、这喜悦的欢笑、这伤心的眼泪凝聚了多少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啊,就像这滚滚流淌的胭脂河水一样,谁又能说得清说得完呢?当苦难不断的时候,就有人站出来承担这苦难,“一个发髻戴花的少女祈求上苍/莹莹的泪水滴出鲜红/善良少女仁慈的祈祷/竟使这条河色彩斑澜”(《胭脂河》)。这不只是诗人的臆想,名字叫着胭脂河,其实凝聚了家乡祖祖辈辈人的无限期望,他们期望“魔一般使两岸的田地长出丰收的庄稼/绿草摇曳、鲜花盛开”(《胭脂河》),诗人是在歌颂家乡勤劳勇敢的人民,为了谋取幸福的生活而付出艰辛努力的英勇场面。

作者始终是用一种欢快的心情在歌唱,你看他“阳光的手指将天空撩成蔚蓝/也将孩子的笑声送上翱翔的风筝”(《平凉城墙》),诗人信手拈来,就将眼中的景物作成一幅优美的画面“我携妻走上城墙/她的美丽使城墙增辉/红色的绸巾似猎猎旌旗/我的风衣也随之入伍/换作将士捕杀的盔甲”(《平凉城墙》),这样美丽的画面,这样迷人的场景,不由人不浮想联翩,诗句叠出,想不写诗也难啊。

说龙隐寺“秋风轻轻一抹,你便壮美成傲立的男子”(《龙隐寺》),说泾河石是“同一种属性有着不同的命运/同一种质朴有着万变的结局/幸运的走进艺术殿堂/沉默的垫注坚实的路基/与世无争的姿态/让好大喜功的人羞愧难容”(《泾河石》),说的是泾河石,何尝不是在说人。

诗人还用诗记录了平凉过去了的一段历史,其中“过店街的阳光总是朦胧/映入一排排圆孔窗的青砖木楼/烟花女子的脸半是蜜意半是泪痕/十指弹奏的琵琶时欢时悲/老爷公子哥出入青楼/圆孔窗传出时而娇嫩时而粗野的笑/卖妻卖女的人把肠哭断在这里/有钱有势的人放几个铜板就摘花摘柳/只有正午的阳光很亮/青楼女子擦去红粉在圆孔窗很亮的部位曝光”(《过店街》)。

诗人的目光是锐利的,在《太统山》中说“我跑向太统山/发现到处是伤痕断骨/最鲜亮的部位对我说/很早就在脱皮流血/骨架被拆走/烧成灰/白色的是石灰/灰色的是水泥”(《太统山》),诗人用冷嘲热讽的诗语,在委婉地抗议,呼呼人们不要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不要去肆意破坏大自然的美景,诗人在呐喊,诗人在愤怒,可是有多少人在意呢,尽管关于在风景区开采矿石的报道,此前国家级报刊已经报道过了。

《西寺街》是一幅街市平民的现代浮世绘,诗人用一管灵巧神奇的画笔,精彩纷纷地画了出来。

诗人写《水桥沟》《纸坊沟》,写《广场,四棵槐树》与《上寺台》《致平凉烈士陵园》,诗人写齐了城内的胜景,又将眼光盯上了平凉南北二塬,写《白水》《香莲》《峡门》《草峰塬》《四十里铺》和《麻武》,写《塬上桃树》《塬上柳》《塬上草》和《白庙杏树》,写《七里店高粱》与《北塬洋芋》,说北塬洋芋是“很古的一种食物/在很厚的黄土层中保存下来/是一种留恋、是一种痴情——沉甸甸积蓄一种愿望/赋予北塬汉子诚实的笑容/赋予北塬女子丰盈的体态”(《北塬洋芋》)。

张评的诗,正如他的诗句中所描述的一样:“满腹满腔倾吐对故乡的热爱/明朗爽快的语言/诗情炽热的语言/发表在众人惊喜的眼中/和平凉黄土地的每个角落/硬朗的气质/如高耸山巅的杨柳”(《春官》)。

他写《柳湖春灯》,写说《春官》的,写《踩高跷》的,写《平凉的模特》,写平凉人跳的《扇子舞》与《舞龙者》,意犹未尽的诗人又写起了《陇东的冬天》,他说北国的雪是“注定要落下来/开始还有点犹豫/往后就义无返顾”(《雪》)。写《冬天的麦田》翠青碧绿,写雪落泾河时的优美场面,“我站在泾河南岸边/体验一种清纯与感觉/固守一种亲情与缄默”(《雪落泾河》)。

诗人深情地歌唱《大秦塬》,他为《崆峒酒》叫好,为《柳湖春酒》欢呼,写平凉《三月》,写《平凉春雨》,写《平凉秋季》,然后写陇东女子“十八九岁的妙龄就像盛开的山丹丹花/火红的灼疼双眸肥酥的胸前挂一块红肚兜/桃红的唇送出一缕缕香馨”(《陇东女子》),说秋红“是一个陇东女子/就像一粒种子/随手一撒就落土生根满树繁花满树硕果/禁不住伸手采摘——这可是禁果/冒失的后生只能眼馋秋红也要被一个男人摘走/但不知哪个男人的味/陇东女子的命运历来就是这种结局——有幸,不幸”(《秋红》),让人心痛的是“被情所伤/腮边留着泪/大红袄穿起来/骑着毛驴翻过几座大山/秀长的黑发在晨光里飘逸/一点秋红消失在山后(《秋红》)”,这就是陇东女子的命运,诗人满腔的深情,只能无奈地发出这样让人心颤的感叹,“一点秋红消失在山后”。诗人说“酒是女儿晶莹的泪酿成/索性畅饮酣醉/通红的面颊涂一层桃红/弹一首心曲吟一首恋歌/让夜的寒风/荡去无尽的知音(《醉酒》)”,在回家途中,“女儿的泪和路一样长/点点滴滴都是洒给父亲的牵挂”(《回家》)。

《黄土》这首诗,充满了张力、奇持、矛盾的想象。“分明有一块凉爽的绿阴/怎就不知道纳凉/但土地早就厌倦了/男女之间的纠缠/一座座坟莹埋葬着数千年爱情的白骨”(《黄土》),有一种意象是说男人放着眼前的情爱不去追寻,却还要徒劳地寻觅,但土地早已司空见惯了这一切,“雨从天而降/黄土又是湿润的/如少女的乳房”(《黄土》),说黄土是无情的,却又是多情的。这似乎就是人生的暗喻。

诗人对《挑担女郎》的深情关注,他《看到一双眼睛》时的心情沉重,“我躲避着这双眼睛/深怕这双眼睛刺痛我的心/我将这个故事讲给儿子/儿子睁大了困惑的眼睛/不相信这是真的”(《看到一双眼睛》)。因为“乡下姐姐像陕北的一首民歌/红艳艳开在崖畔/赶生灵的后生甩下一袋小米/姐姐就出嫁了(《乡下姐姐》)”。诗人叙述的欲望是那样的强烈,真实。

第7篇

【关键词】:意韵生动,层次分明,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绘声绘色

诗歌中的写景诗纷繁多姿、意韵生动,“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因此,我们必须要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洞察其中运用的手法,认真读懂诗歌的意韵。高考诗歌鉴赏考题中,常有鉴赏写景特色的题目出现,我们如何解答这类题目呢?本文略谈一谈写景诗中常见的九种表现手法。

一、层次分明法

按照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来描写景物。

1.总分手法。

如宋祁《玉楼春》上阕:“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里对春光描写就极富层次感,“渐觉”领起全诗,以下层层展开,湖面泛波,杨柳如烟,红杏怒放,分写出春的气息越来越浓。

2.远近手法。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诗句。

3.高低手法。

如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运用了高低手法,极有层次感。

4.内外手法。

如杜甫《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四句诗,前二句写了祠堂外景,后二句写了祠堂内景。

二、动静手法

在写景状物的诗歌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具体分类如下:

1. 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 以动衬静。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 以静衬动。

如王建《雨过山村》中的“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4. 以动写静。

如《沁园春 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中以“蜡象”动景来写“雪”的静景。

三、色彩搭配(如色彩斑斓,鲜明,和谐等特点)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色彩斑斓的特点和“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色彩鲜明的特点。

四、绘声绘色(调动多种感官)

如杜甫的《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手法运用。

五、虚实结合(诗歌中的“虚”可以指已失之境、设想之境、梦境、仙境等)

如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六、白描手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几句诗就运用了此手法。

七、渲染手法(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对同一对象作多角度描写的一种手法。)

如杜甫《登高》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或从声音、色彩等多方面对对象进行描绘。如米芾《望海楼》的颈联“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通过声音“画角”和色彩“红日”“白烟”进行多角度渲染景色。

八、移步换景法 (游览诗词中常见)

如王维的《青溪》:“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九、借景抒情法

第8篇

语文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应该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内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小学生大多怕写作文,因为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对综合素质的考验,所以小学生写不好作文也不要过多地责怪他们。我对我的学生要求是宽松的,说来也怪,我的学生不但不怕写作文,相反地作文越写越好,以至于近来不断涌现出一些令人开心之作,我将其质量上乘者集结成集,谓之《名作》。今天,我又获得了一个极大的惊喜:我班怎么竟在瞬间出现这么多诗人?

写诗,对于小学生来说,我想都没想过,因为我总觉得离小学生太遥远,白话文尚且不能尽如人意,诗词创作岂不是天方夜谭?殊不知,今天的偶然撞见使我非常惊讶!这是一堂普通的练习课,我与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做着一道道《基础训练》中的习题。当我们做到一道知识拓展题——让我们写出描写“荷花”的诗句时,许多学生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古人的优美诗句填在了题中的横线上,按说本题学生已做得很不错了。可当时,也不知是我因被题中的“写出”二字弄混了头脑,还是想来一点课堂“游戏”舒缓一下课堂节奏,竟然提出了让学生尝试写一写“荷花”的混账想法,而且还随口说了一句“给三分钟时间”。结果三十秒后就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两分钟后竟有五名学生写完了,三分钟后我让学生念念自己的大作,真是“不念不知道,一念吓一跳”!请看:“雨后荷叶珍珠亮,风过荷花笑颜开。”(周林峰) “《风雨莲》 狂风暴雨荷花开,个个花朵散纯白。无需担忧碧莲碎,雨后玉瓣笑开颜。”(邱铭) “《咏荷》 风煞碧荷郁,骄阳照花艳。花绽引蝶来,污泥纵难染。”(董建) “《柔荷》 荷花池边微风起,亭亭玉立弄娇姿。不与桃李混融开,洁白无暇颜如玉。”(陈颖) “《赏荷》 漫步荷池朵朵绽,细闻清气绕花间。引入蜂蝶花叶笑,犹如霞光红半边。”(李彩虹)…...啊呀,太美了,太妙了,我忙不迭地边欣赏边抄录,一时间那兴奋、那陶醉使我近乎痴狂!雨过天晴时碧荷上的珍珠闪亮、风雨中荷花的洁白如玉、骄阳下荷花的坚贞不屈、丽日下莲花的娇首弄姿、荷池中流露出的半边红霞……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些初生牛犊竟能从“雨后”、“雨中”、“骄阳”、“丽日”等不同的天气环境中去描绘荷花的亮丽风姿,把荷叶荷花的碧绿、洁白、半红半白、娇柔的姿态和烈日下不屈的品性都出神入化地描绘了出来!这里既有七言诗,也有五言诗;既有新颖而贴切的题题,又有语言的锤炼与推敲,其诗情诗境俨然一位位脱颖而出的诗人!“麻痹,麻痹,实在麻痹”!兴奋之余,我责备自己,作为它们的老师怎么没有早点发现呢?其实,早在去年五年级我在教学《二泉映月》时,就有学生根据我的上联“你心,我心,他心,心心相应”,写出了“泉声,琴声,心声,声声相和”、“困难,苦难,灾难,难难齐发”、“友情,恩情,恋情,情情相生”等精彩的对联,已是初露头角,只是没有在意。如果早一点有这种意识,如果早几年从这方面给予引导,今天,我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又是什么样子?我不敢想像!

于是,我于第二堂课又让学生去写松、梅、竹、兰、菊等,结果我们的大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下了许多让人惊诧不已的诗作!请看:“《青松赞》 寒冬腊月仍青葱,飘雪积压更挺胸。待到来年雪化时,挺身依旧迎春风。”(陶经) “《雪梅》 忽然一夜大雪来,百花凋谢齐衰败。金秋离去冬风至,枝枝腊梅堆银白。”(邱铭) “《青松》 一年四季仍如春,百日长青与花分。骄阳大雪无奈何,唯它枝干穿贵衮。”(谢晋玄) “《赞竹》 破土而出冲直上,一节更比一节高。四季常青终不败,苍翠挺拔亦窈窕。”(陈颖) “《翠竹赞》 立足挺立风雨中,微风乍起舞姿弄。世人连夸剑叶葱,却留身躯供人用。”(邱铭) “《赞》 金风送爽绽,姹紫嫣红齐争艳。风过花儿轻轻舞,满地黄金炫人眼。”(周林峰) “《春兰》 桃红柳绿兰花绽,枝枝花朵色不艳。虽在深山遮蔽处,早逸幽香天地间。”(邱铭) “《兰花》 本在深山中,寂寞吐幽香。偶遇他人赏,移栽至高堂。”(陶树奎) “《桂赞》 八月桂花伴菊开,阵阵芳香迎面来。吴刚捧来桂花酒,醉得人人乐开怀。”(吴文钰) “《咏竹》 春至新笋拔石上,夏日引得百鸟赏。秋风疾过未曾伤,冬雪飞来节节长。”(董健)……“《卜算子.赞梅》 深秋快离去,暴雪早来到。动物已去冬眠了,仍有花俊俏。……”哎呀呀,我赏不完,也抄不完!有的学生写完一首,又写一首,诗兴勃发文思难收。这哪是一首首诗,这简直是万物的精灵闪耀,是心灵的鲜花绽放,是遍地的嫩芽萌生……我的脑中骤然有一个闪念:语文教学教什么?诗文教学怎么教?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从哪里来?唔,我似乎感觉到了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养成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让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不断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第9篇

新疆诗人姚永明在20余年的诗歌创作道路上不断努力、不断突破,形成了自己清新晓畅、意味隽永的风格。他所有的诗作都传达着他作为一个新疆汉子的心灵史,尤其当推他的长诗《新疆》《屯垦戍边:一部多重奏史诗》,在这样一些既叙述又抒情、融写实与升华的呼风唤雨的铿锵诗句中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边地题材的艺术功力。姚永明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清醒地走着一条开阔的、开放的诗艺道路。他的诗作写地域但不囿于地域,每每涉及边地题材时总能写出人性化的共性。

如果说《大鸟》是时空上的调置,那么他的《大雪》则是把历史、当代和未来一同安置在一条路上,请看:鸟群飞向南方/天空广阔的森林/盛装的梨园/十万只蜜蜂/无边梨花,飘飘而下//庄周梦蝶的白/白了蛇行的河流/白了山冈/青天云彩的白/白了寂静的平原/白了村庄//风驰电掣的马队/驮运星辰的白马/昂首嘶鸣/扬起了高高的毛鬃。像这种凝练中的概括,在姚永明的诗作中非常多,这是诗歌冶炼的基本功,姚永明的诗艺素养能运行到这样精致的状态,当然是经过了数十年的开悟和积累。姚永明在《大雪》一诗中启动了庄周梦蝶这一典故,把历史与现在同构在一起,如果说前两段还比较宁静的话,在最末一段中,节奏一下加快起来,用写意的笔法将广阔的雪原具化为昂首嘶鸣的马队,音响和画面得到有机的融合。

开掘诗歌空间绝不仅仅是一个表达上的方式问题,究其本质是对诗歌创造性这一核心问题的研修和认识的提高问题。只有创造性地进入诗的王国了,原生态的生活物象才开始通灵闪耀。有些诗作者写了很多,发表了很多,但并没有进入诗;有些诗人在诗歌上自我审视、自我挑剔、严格要求,一步一步入诗了,姚永明就是其中的一个。

支撑姚永明在诗歌园地中闪耀激情的另一个元素或者说特征的是雄浑色彩和雄浑力度。他在诗歌中从不矫情,在潜心营构的布局中隐隐闪出雷声,彰显出男子汉深思熟虑后的果决坚毅之美。通过进入姚永明诗歌的曲径回廊,你会触及到姚永明诗歌灵魂的核,一种宽厚仁爱之心。他把一腔情思都洒在了新疆的山水大地上,他为自己的诗歌气质寻找到捕捉到了恰切的对应物,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共生芳华。

第10篇

2022关于热门《热爱生命》读后感范文   “既然选取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一句经常用在高考作文里的话,提起它,很多人都会想起汪国真,这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最近看的一本书——汪国真的《热爱生命》。其实除了这一句经典,他的诗里还有太多完美的东西值得歌颂。

  这本汪国真的诗集代表作真的是名不虚传,一打开就深深爱上了它。诗集中更多地描述了感情、青春、期望和理想等一些美妙的词汇,再加上作者优美而精简的表达,恐怕只能用妙不可言来形容了。

  他的诗里处处充满着一种善良和温和,蕴含着更多的朝气和期望。他总是有这样一种魅力,既不是某些作者肆意渲染,故意堆砌华丽辞藻,矫揉造作,让人看得目眩神迷而不得其宗旨,也没有很多老作家太过直白甚至口语的表达那样繁重。就像一杯清茶,少了水的无味,也一点不输浓茶的芳香。也许这就是作者本人,才华横溢却又谦虚恭谨,低调内敛,平常之中与常人无异,但自身散发月亮般的光泽,熠熠闪烁之处尽是风采。

  他很喜欢写感情。是啊,感情是很多人年轻时的重要主题之一,即使没有谈过恋爱,心中也藏有很多对感情的憧憬和向往。他的笔下,感情能够是一个人一无所有时甘愿倾心付出,他在《星星是我送给你的钻石》中这样写:“我想送给你的很多,但我拥有的太少。星星是我能送给你的钻石,原野是我能送给你的花园,还有一颗心,剔透晶莹。”他也会把感情里分手后的复杂心绪一一勾勒,他在《分手之后》里这样写道:“相识,总是那么美丽;分别,总是优雅不起。你的身影,是一只赶不走的黄雀。最想忘却的是最深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我总是很好奇他是不是谈过很多场恋爱,如果没有,但却能把感情描述的那样准确,也许只能归于优秀诗人的才华了。青春的恋爱总是那样,让人心向往之,爱得那样纯洁,没有杂质,也同样伴有很多的遗憾和可惜。也许,青春里的恋爱本来就不该太去计较结果,只要彼此经历过,有所收获,就已经足够了,已经是彼此的最好记忆了。

  一向很喜欢张晓风描述的那个美丽的日本故事。说的是每年冬天,当初雪落下时,人们便坐在庭院里,穆然无言地凝望着那一片片轻柔的白色。这本诗集里也有一首描述雪花的诗,写得很美,他是这样写的——《心中的诗和童话》:“雪轻轻地落下,那是多少人心中的,诗和童话。这是开得最短暂,也是开得最多的花啊,凉凉的,却不知温暖了,多少心灵的家。”这首诗很短,但很精妙,雪一向被认为是纯洁的向往,人们喜欢雪,也许就是因为人喜欢纯洁和完美的世界吧。

  也许很多人会说他写了很多鸡汤,然后每当听到这句话,我都会无言地笑。在这个年代,鸡汤竟然能够把对美的向往给顶替了,真是好荒谬。在我看来,鸡汤但是是一堆看似励志和无逻辑的自我安慰,在生活中面临复杂的选取时并不会对你做出更好选取有益处,而对于美的向往则不同,他的诗是一种认真思考后的选取,是能够让人产生感同身受,这样的作品始终是沉甸甸的。

  没有钱,我们可能饥肠辘辘,面露苦色;没有诗和憧憬,我们可能失去的是对生活的高雅追求。我们身上有就业的压力,有学业的负担,我们或许不能做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我们也需要一个精神家园,让自己的期望和信念都住在那里。最后期望你的生活里也有更多的诗和期望。

2022关于热门《热爱生命》读后感范文   下雪了,一片洁白在这雪野中,当乐音响起时,你会感到雪野更加的纯洁,这不仅仅是雪花,这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这是清晨,当我看到满天的雪花,回味着近段时间一直读的《热爱生命》里的场景时内心的交流。

  《热爱生命》这本书的后面写着杰克?伦敦的一首诗歌

  我宁愿做烈火余灰也不愿做飞扬粉尘,

  我宁可让生命的火花在壮丽的火焰中燃烧,

  也不愿意让他在腐朽中窒息。

  我宁愿做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夜空,

  每一个碎片都散发光芒,

  也不愿做一颗沉睡不灭的恒星。

  人的价值在于生活,

  而不是在于活着。

  我绝不会仅为了延续生命而浪费时间,

  我要充分利用我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当我回想着“叛逆”中的主人公约翰尼离家出走时的场景,却也让我感受到机械生活的无意义,正如那句话“生命的密度比生命的长度更值得追求”。杰克?伦敦的这本书的背景大多在极寒的雪野中,人们经受着各种磨难和难以忍受的饥饿,其中可以看到人类顽强的意志,不论多么严寒、多么饥饿,人们的爱却充满了温暖,心灵充满了宁静。

  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游历,你感受到纯洁、你感受到年轻真好、你感受到优美的自然带给人的惊奇、你感受到爱的伟大。人类总是热爱美好的东西,美丽的风景、美丽的心灵和美丽的人,当你用你的大脑去组织书中的画面和场景,当你用心去体会这其间的感受,我感觉这本身就是极好的。

  这本书有其理性所在,但我更喜欢将其情感部分注射到自己的血液里,让其流淌在我生命的河中,或许读完后我并没有什么感想,但我有感触,我不希望写出《热爱生命》的主题内容、那只是一种概况,早晚我会遗忘,我只希望我的文字就包含着“热爱生命”的情感,此时我想起了班得瑞的一首轻音乐“初雪”我何不听一听,借助这纯净的乐音回味《热爱生命》的情感。

  2022关于热门《热爱生命》读后感范文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热爱生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的某些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震撼人心魄的力量!

  《热爱生命》是美国著名的杰克·伦敦写的。讲了两个人背着金子走。两个个人过河时,一个人脚崴了,可是走在前面的比尔,连头都不会地走了。后来两个人就分开了。

  在后面的人刚开始吃着没有营养的浆果生活着。走着走着他看见几只松鸡,他就抓松鸡吃,后来他看见一个小水坑,他就在小水坑里抓小鱼,最后小鱼从石头缝里钻到了一个大水池里,他只有放弃了。他一路上靠吃灯芯草生活,有时能吃到小鹿,松鸡和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099―01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更加突出,俗谓之烘云托月。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描写来突出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他所说的,就是烘托的技法。

侧面烘托用于古典诗歌的创作中,主要用来:

1.写人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的余地。这种写法,往往可以使形象具有空灵感,又使读者参与到形象的创造之中。这样的艺术境界,有时甚至比正面描写的效果还要好。

2.写景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诗篇中,白居易有一首小诗《夜雪》别具风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洁白晶莹的雪花,常人一般是通过视觉来感受其形状、颜色的,诗人咏雪,大多是从正面直接进行描写,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像“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等,白居易却另辟蹊径。全诗不直接写夜雪,而是从感觉(首句)、视觉(第二句)、听觉(三、四句)的角度来捕捉,生动传神地为我们描绘出一场夜雪。诗人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这首诗别具一格,诗韵十足。

3.写音乐艺术

《琵琶行》在用生动的比喻、摹声描写了琵琶女的演奏后,有这样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没有直接描摹乐曲,而是通过周围听众陶醉其中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琵琶演奏的精湛美妙,体现了它强烈的感染力。这首诗中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也属于侧面描写。

在理解侧面烘托这一创作手法时,我们还需要把握烘托跟对比、衬托三者之间的区别。

李白有一首《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而凯旋,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显然,这首诗用的是对比的写法。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诗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这几句诗用了衬托的写法(当然也有夸张)。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再现李凭高超的箜篌技艺,有这样的描写:“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也不肯离去。很明显,作者用的是侧面烘托的写法。

第12篇

古人写诗,往往要寻找一个载体,将自己瞬间的生命情感体验寄托在上面,借助这个载体传递出自己的生命感动,并使自己的生命感动去感动和自己具有相似生命体验的读者,这就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古诗词的主旨呢?下面简单介绍古诗词的表达和答题的几种技巧,以帮助同学们解读诗意。

一、古诗词的表达

1.写景在于抒情。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都是自然之景,作为一种自在的自然之物存在,它们本身并不知情通意,但在诗词作品中它们却能通人意晓人情。这就告诉我们一条规律:作者笔下的景不再是一种自在的自然之物,而是一种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意象。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借写绿肥红瘦之海棠景,抒生命凋萎之人生情。

2.写人在于喻己。古人在人品的认识上讲求不愁人不知己,但愁己不知人;在性格上讲求温柔敦厚,不锋芒毕露。反映在作品中,本来是要张扬自己的,却总要绕开自己而言他人,通过写他人来类比暗示自己的处境、心情、个性、志向等。

3.写物在于言志。古人的咏物之作,不求形似,多求神似,以物的某种品质来寄托自己的志向、品格和人生况味,单纯的咏物可以说是很少的。

4.写古在于讽今。古人云:“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诗人在抒发个人情怀或发表对当朝时政的看法时,往往借吟颂古人古事来喻今讽今。我们在读咏史这一类的诗歌时,如果注意到写古在于讽今这一规律,就有可能较准确地把握主旨。如王思廉的《昭君出塞图》:“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汗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诗人借吟写别离汉宫,远嫁匈奴与番求和的王昭君的“丹青”之怨,讽喻元朝廷不要坐视大批汉族妇女被外族虏去无动于衷,要奋发图强,富国强军,以免遭外族侵略。

二、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回答主观鉴赏时要重视“三注意”:首先要注意主观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有提示性。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往往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以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受。可是一旦形诸语言,学生的表达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考试来看,阅卷教师往往也喜欢那些卷面清洁、表达严谨、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卷宗。所以,在学习中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答题技巧,尽可能减少主客观因素的失分。

以上主要从诗歌内容、答题技巧两方面对诗歌鉴赏进行了粗略的论述。中学生只要对诗歌读出兴趣,掌握一定的规律,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摒除为做题而做题的观念,就一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形成较高的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林州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