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热爱生命的作文

有关热爱生命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09:35: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热爱生命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关热爱生命的作文

第1篇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卢梭也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可见,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加强生命教育,语文教学应不容忽视,让生命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加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可以说,语文是践行生命教育最有效的载体。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意识的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的生活温馨而丰富,生命健康而高尚呢?

一、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1、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身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

如果希望青少年热爱生命,就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通过课堂互动来传达给学生。因此,教师应善于控制属于自己的、负面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绪,应尽力尽量少的掺和个人对人生片面的、表面的、或某个阶段的某种状态下的感悟感受。在教育的平台上,这些情绪化的感悟,带给青少年的将是最直接、最感性,也可能是最有效的。

2、语文教师应做一个关注生命教育的有心人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的热爱,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

教师要全身心的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我们要培养学生有面对一丛野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要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二、开发阅读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点燃生命的火花,绽放生命的光彩

1、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渗透生命意识,进行生命教育

利用教材文本,有意识地渗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语文课文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海伦.凯勒、奥斯特洛夫斯基等等。对这些人物的介绍,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向这些作者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2、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教学资源,凸显生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谈生命》中冰心先生说“生命中不是永远的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美丽,痛苦又何尝不美丽?《风筝》中鲁迅践踏了弟弟的风筝梦,那深深的自责,不正体现了对生命的呵护吗?《斑羚飞渡》中老斑羚为了保护下一代心甘情愿抛弃生命,毅然地走向死亡。这些不都能引领我们领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受到生命观、生死观的熏陶吗?

3、通过阅读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向,获取生命的力量

每当我们回望或走进自然,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中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他们就能顽强的生存,奏响生命的凯歌。

三、热爱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1、以生命问题为话题进行作文。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生命的内容。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教师要善于在作文中倾听学生的心生,从字里行间发现种种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化解学生的心伤,启迪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坚持写日记,关注周围生命的状态。日记,是进行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自然植物的观察、对家中动物的关爱,还可就某一生命过程进行考察,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从中体会到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体会生命的意义。

3、坚持写读后感、观后感,畅谈对生命的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影视作品中的焦点,都应成为学生探讨生命的话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反思,在畅谈中回味,在点评中探寻。通过这种读后感、观后感的交流,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学生在读后感、观后感中闪现出了对生命思考的火花。

四、大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

课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的点滴都离不开语文的身影,通过语文的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收到的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1、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影视作品。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去读书,无异于与作者生命的碰撞,在碰撞中激射出生命的火花,那是课堂上所无法达到的一种“水到渠成”的自我教育的状态。

2、带领学生观看交通事故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一个人的死亡,给他人造成的痛苦和伤害。伤心至极的亲人,悲痛的场面,往往让学生感到生命的可贵与重要;走进福利院,让学生体会健康的重要,生命的美好,这也是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亮点。

3、让每一个学生种一株草,植一棵树,养一盆花或饲养一只小动物,精心照料,常写日记,并经常跟别人交流心得体会,让他们知晓生命的萌发、发育、成熟,体会生长的不易,感受生命受损,甚至凋零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

第2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四个方面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规的教育制度中应该提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建立,也就是提供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与目的探索的教育,以启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更积极帮助人创造与实现自己与生命存在的价值”。[1]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生命之意识,引导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好,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全面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最基本和最重的一门课程,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特殊优势主要在于: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蕴涵着生命意识,几乎每一堂语文课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思想,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与灵魂就是“以人为本”,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有效地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开展生命教育,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不断完善,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拓展可能路径。

1.在文本教学中提升生命教育之意识

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重要内容。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其他地方性实验教材,一般都是以文本阅读为主要内容的。作为人类文化和经验的传承,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备大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中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把握好这种现实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这些承载着人类生命智慧的文学经典浸润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成为其精神世界的重要构成。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直接阐释生命和呼唤珍爱生命的文章,给人以生命的启迪。如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以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告诉人们应当热爱生命,努力使生活更有价值。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盛开的紫藤萝花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引发人生悲欢离合之思考,慨叹生命长河之永无止境,感悟生的美好。张晓风的《敬畏生命》,则由眼前树木飘送种子的景象,赞扬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告诫人们面对生活要勇于奋斗和开拓。此外,诸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与地坛》、《人生的境界》、《石缝间的生命》、《我为何而生》、《我的呼吁》等文章,都表达着一种人生追求,引导着我们探求生命的意义。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表达亲情和友情的文章,其中洋溢着生命的关怀,也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素材。如《背影》、《与妻书》、《陈情表》、《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等。另外,还有一些倡导人与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如《猫》、《珍珠鸟》、《石钟山记》、《小石潭记》、《大自然警号长鸣》等,同样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很好素材。总之,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极为丰富,蕴藏着无限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适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学会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历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写作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之因素

语文教学除了在文本教学中提升生命教育的意识之外,还可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写作教学的真谛是让学生将写作视为生活中表白内心、与人沟通的需要……作文需要有生命意识,需要字里行间跳跃着生命的活力”。[2]余秋雨也说过:“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因此,我们要走出传统写作教学片面注重技法指导的误区,把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构建“生命式”的写作教学。

在“生命式”的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自由地抒写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事实上,这也是写作教学成功之关键。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选取最能触动学生心弦的话题,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人生经历,通过引入生命问题题材,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还可以开展以“生命”为主题的研究性写作。如在学了《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为何而生》等课文以后,可以指导学生就家长、老师、同学的生命观进行调查,利用多种途径获得资料,撰写调研报告。此外,观察日记作为作文训练常用的手段,也是进行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进行开放性教学,多让学生亲近生活、亲近自然,把观察感受诉诸文字,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命的伟大、可贵与可敬。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生命的倾听。写作教学少不了要批阅学生的作品,在习作批阅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从章法技巧的角度去给文章寻找优缺点,或干脆一个分数一个“阅”字了事。既然作文是学生的生命倾诉,这种倾诉必定包含着学生的生命经历与生命体验,学生渴望有人认知倾听并产生回应。因此,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十分注意习作评语的生命回应,要把写作训练当成和学生展开生命交流的桥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具温情、最有渗透力的途径。

3.在课外阅读中捕捉生命教育之契机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补充。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既是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的需要,又是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能够源源不断地充实其生命,增添生命的厚度。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前人坐而论道,和今人切磋砥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意义的认知,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与人生意义的探究过程。

中外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许多经典名篇,其中蕴含着无限丰富的生命话题和人生哲理,这是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的很好素材。学生通过阅读这一类作品,可以与史上的伟人、名人、哲人进行生命对话,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真谛。读鲁迅的散文集《朝华夕拾》可以让我们懂得生命之美好,这些散文是充满温情的鲁迅先生从一个孩童的视线出发,隐去其惯常的愤怒和绝望而诉求于自己人生体验的成长追忆,这些美好的记忆正是鲁迅先生在“绝望现实”中还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根源。读余秋雨的散文自然会感受到浓浓的民族忧患意识,在作者理性的批判和浸透着悲凉色彩的厚重文笔中,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对现代文明作深层次的思考。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看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所体现的顽强坚韧的意志和自我献身的精神,这些完美的精神操守永远是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向善向美的风向标。读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可以感受到正直勇敢、真诚纯洁的优秀品质是激励人们永远向上的生活原动力,而友谊、人性和人道则永远是沟通人类灵魂的桥梁。这些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经典名作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开启学生的思想,浸润学生的生命之魂。因此,阅读训练不仅仅是进行机械的语言训练,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陶冶。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从别人的失败中悟出教训,从他人的成功中汲取经验,让生命穿越懵懂无知和狭隘自私,沐浴阳光雨露和关爱仁慈,进一步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其人格品位,引导其探寻生命的意义。

4.在实践活动中拓展生命教育之渠道

人的生命的发展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生命自由的伸展在自由活动中才能充分实现。教育学家皮亚杰的“活动教学法”指出,活动是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杜威甚至把活动的重要性提高到“做中学”的高度,指出所有的学习必须在“做”中进行。陶行知当年提出“六大解放”,也是要给学生活动的权利和成长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积极关注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活动,强化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内在的独特体验,这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可以让学生定期出主题与生命有关的手抄报、黑板报、墙报。积极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班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感悟失败,收获书本之外的人生经验。如组织开展“诗歌中的人生”讨论会、“让生命与诗歌同行”朗诵会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讲述诗人生平、赏析诗歌内容,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如可以就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比如大学生为救一个老农不幸死亡到底值不值、生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等进行辩论和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此外,可以适当组织春游等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感悟自然生命的神奇,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给生活注入活力,使生命得以飞扬。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是中学教学中开发学生生命潜能、展现学生主体活力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促进学生身心的充分发展离不开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活动,语文教学必须具备更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的生命力得以更为充分的发挥。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其中的人文内涵,在心灵的花园里绽放真善美的花朵,让他们的生命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生命教学 生命环境

生命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对生命的关爱。生命教育主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是过程享受学习的过程。课堂重构就是要在这种理念下激发学的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光彩。语文课堂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长期被误读,让教师成了“教书匠”,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与学生的个性被压制。因此,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

一、认真诵读美文,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人总会对大自然产生一份向往与依恋之情。初中语文课本中许多这样的文章,其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对生命的思考。例如:朱自清的《春》让人感受到春景的跃动与生命的灵气;读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让人欣赏济南的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如诗如画……自然的景色如此奇美。优美的课文给了我们丰富美丽的心灵体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文,或背诵这些名篇。在美好的课堂氛围中,触摸生命的跳动,认识生命的价值,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过美好的生活,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人。学生通过美文认识自然,并由此引发思考:我们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生活》就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人类是宇宙中智慧的创造物,人类智慧应该领悟大自然的智慧,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时刻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一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充分发掘教材,促进学生对生命的尊重

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美好一般体现在很多角度。其中一个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必要通过发掘语文教材中任何关于人间的真、善、美的素材,教育学生关爱生命、善待他人。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孔乙己”作为文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周围的人对孔乙己的冷漠与无情加重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由此可见,这种现实使得孔乙己感受到了人生的绝望和悲哀。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课告诫学生,漠视他人最终的结果就是使他人对生命丧失信心和希望,那如果是别人漠视我们呢?所以,我们应该平等地看待周围的所有人,不管他们是贫穷还是富贵,也不论他们是正常还是残疾,绝对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人。要真诚友善地对待所有人,关爱每一个生命。

三、充分依托文本,开展生命内涵教育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录了很多富有生命意识体验的文章。如《紫藤萝瀑布》、《热爱生命》、《杜甫诗三首》、《故乡》、《生命与和平相爱》、《享受生活》等,这些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对生命进行深入思考,在理性的思考中透露出生命光辉,从而告诉学生要敬畏生命。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引发学生对生命及其生命内涵的思考,引发他们对人的生存状态、理想与追求的思考。例如:在学习《春望》这首诗时,通过诵读感悟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涵,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分析杜甫为什么会发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感慨。通过分析发现,原来这是因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阶段。由于战争频繁,日常生活艰难。强烈的生命意识,让杜甫的诗更多地反映人民生活的痛苦,表达了老百姓对生存的渴望,在思想上达到了一定深度。《紫藤萝瀑布》作者得知弟弟生病后,内心十分痛苦,但她能从紫藤萝身上得到了关于生命的启示,豁然开朗。《荒岛余生》描写了鲁滨逊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对生命的珍惜与生存的渴望。

四、提升生命内涵,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

写作是提升生命内涵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话题中的生命信息,让学生透过文字传递出对生命的思考、珍惜、尊重与责任。对自然界中生命现象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与生命精神,从而更好地提升生命质量。教师是心灵的塑造者,更应该拥有一颗真诚的心。要善于从作文的字里行间中发现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心理变化,不把作文指导看做是一个单纯的教学环节,而要看做是提升学生生命内涵的绝好机会与手段,从而真正意义上把本真的作文空间还给学生。开展生命化作文教育不妨采取这样的方法:①用我手写我心:倡导作文的原生态。教师要给改变观念,减少作文对学生的过多干涉与束缚,淡化指令性指导的痕迹,让学生用一颗无污染的眼睛看世界,用一支自由的笔触写世界,用一颗真实的心抒发自我;②让作文成为师生生命对话的纽带:这主要体现在作文评价上,作文评价不要模式化,作文评语要创新。多角度地开展作文讲评,倡导学生利用好随笔。

语文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科。它能对现阶段漠视生命的学生进行生命认识的教育。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清楚地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及生命存在的价值,正视生命,对生命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语文这门科目具有极强的人文性,这就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创造了绝佳条件。

参考文献:

[1]马青.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生命教育探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

第4篇

这几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作文形式的技巧方面进行一些个性化的尝试,成效显著。

一、结构新颖别致

1.开头和结尾

好的开头与结尾要做到六个字:点题快,扣题紧。所谓“点题快”,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惜墨如金,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作出必要的叙述即可;二是尽快点明记叙要素、中心内容等与文章深层内涵关系密切的方面,让读者尽快了解文章的主旨,切忌“千呼万唤始出来”。所谓“扣题紧”就是紧紧扣住文章中心,切忌一切与主题中心无关的东西出现。几种常用记叙文开头方法:交代式、悬念式、引语式、缘由介绍式、特征描绘式、气氛渲染式等。

几种常用记叙文结尾方式包括:概括性结尾:结尾时把文章的内容加以简要归结,通过必要的强调,帮助读者巩固对文章中心的把握。启发性结尾:作者在完成文章内容之后,从不同的侧面启发读者反思上面的内容,品味蕴涵于其中的道理,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思考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描绘性结尾:通过对某种景物的具体描绘来制造一种与文章内容一致的浓烈气氛,让读者借助这种氛围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呼应性结尾:这种结尾的主要特征在于:篇末的收尾和文章的开篇构成呼应式统一,通过角度的变换,内容的扩充,感情的抒发等手法进一步深化主题。

2.标题

什么样的标题才是吸引人的标题?

著名散文家秦牧说:“好的题目,总是概括力很大,饶有深意,引人深思,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我们看作文首先是看标题,因为它就像人的眼睛,对读者有着“第一引力”的作用。要想在短时间里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作文题目非常重要,因为“题好一半文”。

训练学生在给文章拟题时,除了贴切、凝练、含蓄、醒目外,还应靓丽。实现这个目标有这些方法:

①体态美观——题目中运用连接符号或间隔符号。

②形象活泼——主要是题目中借助修辞。运用拟人的《人生的草稿和答卷》、《星期天的面孔》;运用双关的《生命“诚”可贵》;运用夸张的《“驯化”火星十步走》;运用对偶的《向左走,向右走》,等等。

③立意新颖——不落窠臼,反弹琵琶。

3.改变常用的标题+正文的形式,在细小的地方做一些变动。

二、语言生动优美

怎样使文章的语言更有文采?

(一)排比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无论哪种文体,恰当地运用排比句,均可以增加文章的语言气势,读来酣畅淋漓,令人振奋。

(二)精彩的比喻句能为全文增色

比喻,被称为语言艺术之花,它有助于说理和描写,而且可增添情趣,增加文采,用形象的比喻句使语文更贴近生活,幻化出生活中语文的哲理诗篇,给人以画面之美、韵律之美、诗意之美。

(三)借用名句使文章文采飞扬

诗词名句、名人名言、成语格言、歌词俗语等均具有表达凝练、含义深刻、深入人心等特点,在考场作文中合理运用,能使文章含义深刻,精致典雅。借用名句,以下三种情况比较常见。

1.用在开头

如:“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柏拉图如是说。

——题记

用包含哲理的名言开头,不仅简洁地点明了题意,为全文打下了总纲,而且打开了思路,引出下文对胡杨刚劲苍凉的阳刚之美的赞颂。

2.用在中间

如: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则空明澄澈,超然于名利纷争之外,感到宁静与满足。身居高位,钟鸣鼎食掌印管符,可谓荣华富贵。人在陋室,“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逗虫鱼养花鸟,自怡心性淡泊明志。拥有一份平常的工作,能感受到生活的平和安逸。“芙蓉如面柳如眉”,是先天的骄傲;“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浸润,更能使你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即便是遇到挫折“行到水穷处”,也要坦然地迎难而上,潇洒地“坐看云起云涌”。这就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文章在提出论点后,旁征博引,用有力的说理论证,然后归结出“幸福原来就是一种乐观的态度”的论点。文章语言颇具文采,说服有力。

3.用在结尾

如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我想说,我们生命的起点是父母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我们自己,而且属于我们的父母。只有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最伟大的人。

文章写珍爱生命,懂得感恩,用歌德的名言来总结上文进而点明中心,使文章结尾强劲有力。

三、卷面清新宜人

第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生命教育 学习兴趣

我们经常听到某某学校的学生跳楼自杀,某某学校的学生杀人等这样那样的新闻,终究其原因,现在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让学生背上了很重的学业负担,老师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更好地参加应试,很少对他们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因此导致这些现象的发生。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现在大多数的孩子自我意识较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同学相互之间不能友好相处。因此,在英语课堂上,对其顺势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所以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们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因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珍爱生命的含义和价值,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鉴别、鉴赏的能力,同时通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因而可以加深他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他们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容易走错路,做错事。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们应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中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学。

所谓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关心学生学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情感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感悟生命的意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充分挖掘并运用教材中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

译林版的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素材,有关于家庭(M1 growing pains)、网络、自然、健康(M1 Losing weight)、学校生活(M1 Shool life),为人处事(M5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环境(M5 Environment)等题材,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话题对学生传授知识教育的同时,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例如,我们在教M1 growing pains,我们可以把话题引申到“与人为善,尊重父母,老师同学。在教M5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把话题引申到如何建设性地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在教M1 Losing weight把话题引申到如何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去承受压力与挫折,如何积极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M9 Aids today教会学生钦佩顽强的生命,对弱势群体要伸出援助之手。在教M5 Environment时把话题引申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在Time这一内容时,我把谚语“Time and tide waits for no man.”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读熟、背熟,并要求深深体会其中的含义。借此时机,教育学生千万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发奋读书,切勿耽搁,再也追不回来的是时间、是青春,不要把悔恨留给自己,要把握今天,把握现在。

二、借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所以我们英语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例如,我每周开展一次读书活动,内容是于他们生活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该如何对待这些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情感意识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情感,使他们懂得因为人间有爱,世界才会美好。在教师节,我引导学生制作英语贺卡“Happy teacher’s Day”。在父亲节,母亲节时,引导学生制作英语贺卡“You are the best father(mother) in the world”等词。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交际和想象能力,而且还促进他们形成尊敬师长,尊敬父母的意识。另外,现在的独生子女缺少恒心和毅力。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我经常开展“做……时间最长”活动,“个人爱好收藏品保存时间最长的人”“坚持写日记时间最长的人”“认真写作业坚持时间最长的人”等活动,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在面对一个艰难的任务时永不言弃,从而在面对失败时,敢于面对,不会悲观。

三、借助多媒体引用社会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我在教“Olympics”这课时,制作了很多关于运动员的图片以及对他们的简介,同时还有意加入了很多残疾运动员的图片并让同学们讨论残疾人这个话题。当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邰丽华等表演的“千手观音”,并介绍邰丽华的事迹时,学生们的心灵都得到了震撼,他们从这些人身上欣赏到了残疾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向命运低头那种顽强的意志力。通过这一活动,我相信他们会更加珍爱生命,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

四、把英语写作与做人教育结合起来

第6篇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作文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关注和贴近自己生活的基础上,养成“关注自然、社会关注、关注人生、感悟生活”的习惯。在命题方面也更加强调对自然生活的关注与思辨,更着眼于对学生的人文情怀的要求。而目前高中作文多是一种重理轻情的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片面地强调规范性,统一性,功利性,应试性,对学生的思想、性情、智力等关系着终身发展有关的人文性的关注不够。那么,落在我们语文教师肩上的任务,就是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学会观察、感受和思考自然、生活,培养深刻思考和创造探索的思维习惯,从而使作文充满情思。

有句话说得好:世间本不缺少美,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对于用心生活的人来说,身边时时处处都有可以激感、触动情思的东西。我们要擦亮眼睛,用心观察品味,天地间的一切都可为我所用,笔下的作文才更具有人文情怀。

首先,用心观察。观察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等综合作用的智力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获得知识的源头。只有用心观察的人,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才能对事物看得全面、精确,迅速地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和本质,以及不易为人们注意的重要细节。教师要让学生摄取外界的各种信息,就要引导他们积极地观察,开放五官,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甚至用直觉去捕捉生活的点点滴滴。对日常熟悉的事物不能视而不见,上学路上从枝头飘落的一片树叶;高墙一侧使劲向上的不断变化着的爬山虎;路边小贩招揽生意的样子;老师、同学的一颦一笑;食堂工人师傅一举一动……这些都来自于我们身边的生活,是我们观察的对象,对这些事物的仔细观察会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因此,用心观察可以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丰富自己的见闻。要让作文有的可写,写得更有情味,必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其次,多情感受。感受是由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感受和观察有紧密联系,感受往往以观察为前提,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看到了、听到了、触摸到了,那只是你对这个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感情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的感受。没有情的感受会是苍白无力的,而多情才能感受深刻,要产生写作冲动必须充满感情地感受身边的点点滴滴。

朱自清夜晚独游荷塘,荷塘的景色与他内心深处的感情产生了碰撞,让作者创作了《菏塘月色》这一名篇。他在文中写到:“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因为作者有“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忧愁,看到的路灯光才使他感觉是“没精打采的”,是“是瞌睡人的眼”,“蛙声”和“蝉声”是属于别人的热闹,自己什么也没有。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经历不同,思想感情不同等决定了人在面对同一事物时个人感受的不同,这种不同往往构成了感受的独特性。写作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我曾让学生做过这样一个练习,以“雨”为中心,进行扩展。一个学生这样写到:“雨儿滋润着大地,花儿更红了,树儿更加青翠了,孩子们欢快地在雨中嬉戏。”语句中充满了喜悦之情。另一个学生写到:“天空在哭泣,眼泪洒落在我脸上,我尝了尝,苦涩的。”字字显示出这个学生低落的心情。还有一名感情丰富的学生将雨比作烟花,并与眼泪联系,写出一首小诗:“窗外烟花雨,屋内眼角泪。心思随雨去,谁能听我语。”先不论格调的高低,单就景与情的关系来看,有了情的景才是活的。可见,多情感受生活,便可以使创作的源头活水滚滚而来,这是创新写作的必要准备。

再次,动脑思考。如果说感受生活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上,那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就是思索和感悟,也就是思考。在写作中,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和事物之间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面对一个事物,你如果能依据它某方面的特征联想到其他事物上去,找到两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并把它们用你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你的作文就会更显情思与意蕴。还是《荷塘月色》,朱自清在用心观察感受了荷塘景物之后,“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将“荷”与“莲”联系起来,便引出了《采莲赋》,又写了《西洲曲》,从而使文章内容情感更加丰富。

史铁生曾天天待在地坛,地坛里“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了万道金光” 。满园子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使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死的问题,“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让他深深地思考,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写出了许多文质兼美、情韵丰富的文章。

总之,写作的实质,就是对自身储备的一种综合调动,要让学生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敏于感受的心灵、一个娴于思考的头脑,对生活中“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多动脑筋,透视出小问题中蕴含的大道理、大情怀。教师应以人文情怀去引导学生拥抱自然,拥抱生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使学生求知,自爱,热爱生活,关爱生命,这样的作文教学才能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第7篇

1.重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文章都是宣扬爱国主义情感的,但是,有些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往往对爱国主义教育蜓蜓点水、一笔代过,只注重的是字词句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若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就要运用各种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流传古今中外的小故事来感召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崇尚爱国主义,启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贯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从思想上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德、善、美。

2.加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从启蒙教育开始,每个学生都触及到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学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会出现违反崇高道德的行为,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造成这一切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重视思想道德。所以我们为人师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想道德的教育,要结合社会发展的特征,积极地和学生交流沟通,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强化社会环保意识的教育。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共同的家,爱护地球需要全世界每个人共同去努力。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历史重任要落到一代代学生的肩上。让他们都树立来关爱自然,热爱地球的意识,也就是热爱生命的意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夯实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然而,不尊重生命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与传统文化心理的价值偏向。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对生命意识在教育中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深刻分析,由此来审视现实的教育应该如何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在生命意识教育中,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深刻审视与查究自身生命存在的状况而认识自我,从而活出自我。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

1.培育学生养成钻研教材和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钻研教材,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体味其中真正的思想和内容,更是为了引导启发学生的德育思想。结合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使学生了解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案例,这种合二为一的做法,要比其他方法更直接、更见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养成搜集作家生平事迹和评价其作品的习惯。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让学生主动去了解文章作家生活的背景、生平事迹,以及该作家写这个作品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自觉地总结所看到、所学到的知识,然后组织共同交流,使学生更好的领悟到作者的思想道德情操。

3.培养学生养成背记名言警句并理解其含义的习惯。每一条名言警句都饱含了许多方面的进步思想、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含义。理解其含义,并能灵活地运用到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来,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让学生养成善于有感而发的写作习惯。通过写作的训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写读后感之类的作文加强学生思想深度,最重要的是可以反省自身。写日记之类可以看到最真实的自己,从而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改进与提高自身修养。

第8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学科教学;人文学科;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王璞玉(1986-),男,黑龙江鸡西人,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助教。(天津 30163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49-02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去理解生命的含义和真谛。因此,树立正确的生命尊严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对于现代的社会来说至关重要。近年来,关于学生自杀、实施暴力、戕害生灵和沉迷网络等一系列恶性事件常见于报端,由此,凸显出在社会转型时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2012年1月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的20余家高校的专家代表集聚北京,围绕新时期我国生命教育的实施、创新与发展展开了深入的研讨。生命教育并非只是大学阶段的教育理念,它应该贯穿于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在学校的各门学科教学中,更应该突出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视,从而更好地达到对生命教育的推进与实施。

一、生命教育课程理念的全新构建

“生命教育”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其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很快被人们所熟知,并且受到了高度的重视。随后,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和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生命教育。日本在1989年修改的《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暴力、破坏环境和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明确提出以尊重个人、敬畏生命等观念来定位德育的目标。日本流行的“余裕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余裕教育”的理念就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其目的是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够勇敢面对人生困难和挫折,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在我国,最早开展生命教育的是香港和台湾地区,香港和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相继在学校开展了生命教育课程,台湾更是将2001年设为生命教育年。目前,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研究机构大量涌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课程日臻完善,极具特色。香港的生命教育亦是以个人的“生命价值”为基准,在价值取向上以人和人的生命为本,其课程均是围绕认识自我、理解生命和把握生命真谛所构建的。我国大陆地区近几年也逐渐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在一些学校已试点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但是纵观总体,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仍然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目前,在中国大陆,很少有学校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在师资、教材建设和课程计划等方面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应该是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科教学和所有的教育活动之中。坚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既不能强加式粘合,也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1]在生命教育理念的构建上,首先应该做到具有明确的目标性,生命教育的实施必须做到有计划,不能完全依靠各门学科和教师在课堂的随机实施。要制订出生命教育学科的教学计划,逐步形成各门学科在生命教育学科中的渗透序列。其次,应该做到自然性,即紧扣教材,潜移默化。强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并不是抛开载体,牵强附会和生搬硬套,并非要在每一个单元、每一个具体知识点上突出关于生命教育的说教。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应该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交融于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之中,使其与学科专业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传授专业文化知识和渗透生命教育的“无缝对接”。不仅要做到防止割裂教材,生搬硬套,又要注意避免脱离知识点和任意发挥。最后,应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即把握学科的特点,适当切入;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讲求效果。各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结构与体系,其学科知识跟生命教育理念哪里联系密切,哪些章节和课文能够更好地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都需要深入研讨,寻求最佳的结合点,避免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随意性,提高其针对性。只有准确找出生命教育、学科知识和学生需求的最佳契合点,才能做到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实效性。

二、注重生命教育在人文学科中的渗透

生命教育在我国的推进与实施基本基于两种取向,一是把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对于教育本真的解读;二是把生命教育作为教育领域里的一种特殊内容,是对现有教育内容的必要充实。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机构,其任何文化教育活动都必然包含一定的人文价值,这些人文价值也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

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首先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时要做到自然、有机和有效。生命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并非是强加式,因为它并不是简单的口号,也不是只靠教师对文章的分析就可以达到的。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过程中,循序渐进渗透进语文课本,逐步达成目标。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应该做到水到渠成和润物细无声。用语言和文字的魅力去感染学生、靠文字所塑造的生动形象去影响学生,使其真正理解生命教育的人文性、更加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可谓是生命,学生可以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精美课文的阅读深深地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但是,在生活中伴随我们的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险境。作为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沟通,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示范地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对于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直面人生,勇敢地挑战一切艰难困苦,这样才能把握生命的罗盘,走向辉煌的人生。“生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最广阔的背景,很多教学素材都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路。例如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大胆创设生活情境,以“残疾人”和“好心人”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对素材的观察和亲自模仿等方式去体验残疾人生活之不易和好心人乐于助人的行为。这样,在让学生学会如何描写情景的同时,能够体悟人生的变幻和含义。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领会到生命的可贵,能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历史是人类不断解放和发展的一个过程。它同哲学和文学一样,最终目的就是要关注人的心灵和生存状态。[2]历史教育就是有关人性的教育,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独立的见解,高尚的品格,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历史学科担负着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国家的政治理想与价值观念的重任。因此,历史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呵护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的成长。在推广生命教育时应该注重与历史学科的联系,首先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要联系实际生活,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最后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焕发生命色彩。历史是一门基础人文学科,记载人类生命发展的整个历程,同时也蕴含着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生命素材,能够灵活地运用,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作为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人文学科,历史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之一,历史学科的教学应该突显中外历史伟人的主要事迹,通过优秀的历史人物来显现出生命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典型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体验生命,感受生命的厚重,进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三、加强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拓展与延伸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健康,开发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一项教育活动。要进一步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其心理健康情况,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成功和幸福。这种强调人的价值和人文关怀,以积极向上的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施方法的全新解读,与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相一致。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从实际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未来的走向势必更加广阔,会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与延伸。事实上,目前很多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非是单纯的“心理”问题,而是其所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错位,最后导致的观念冲突,实际上是生命的困惑。但是当学生出现严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偏差时,心理健康教育却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生命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入实属必然。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生命教育所提出的“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和感悟生命真谛”等人生观则探讨得更加深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命教育的融入,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提升。生命教育所关注的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如漠视生命、人际困顿、自暴自弃等,但是其着眼点并不是仅限于此,而是更深层次探究问题的根源。在其所关注的内容上,生命教育中包含许多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忽视的内容。比如死亡教育、孤独教育和环保教育等,因此,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更深的内涵,更远的发展与延伸。[3]

在推进生命教育时,应该注意将目前学生对生命意识的缺失作为一项核心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法国著名学者埃米尔·迪尔凯姆在其著作中提到,自杀大致分为三类,包括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和失范性自杀。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学生处于高度敏感期,内心世界脆弱又复杂,在处理问题时必然会经验不足,导致不当的结果,非常容易冲动、走极端,尤其是面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就业等问题上则更加明显。故而,大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出现,又呈现出明显的利己特征。同时,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极速发展和巨变也冲击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一系列失范性的后果。总体来看,生命意识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冲动、极端和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同时也是一种心理危机和不能忽视的异常心理现象。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有关生命教育的环节。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教育,进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使其生活充满阳光,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而避免困顿、极端和自杀等不良行为。

四、结语

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拥有健全的人格,能够正确理解生命的含义是人发展的基础。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敬畏生命。[4]生命教育在学校的推进不应该另起炉灶,而是要结合现有的学校教学资源。将其与人文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在学科中渗透的多元形式,让学生学习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并不仅仅是对其相关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去真正体悟生命教育的真谛。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以及开展多元的教育形式,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课程建设和学生的发展作出了必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贤中,毛伟.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四川教育,2009,(1).

[2]程侠.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33-35.

[3]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25-27.

第9篇

(一)重视生活----丰富生活、积累感受

1、扩充生活源泉,积累生活素材

作文教学强调“言之有序”,要求学生在文章的结构和词语上下工夫,而不去注意学生有没有丰富的生活。所以往往产生这样一种局面:学生无话可说,却要硬写,硬写不出,“启发”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口授”,是“你照着我的意思写”。所以,学生怕写作文,很大一个原因是没有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把生活看成七色阳光,即便是同学中间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一种生活的乐趣,这些都是自己思考写作的好题材,而不能把它当作是一种烦恼,一种包袱。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咸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物心灵的色彩。所以教师应尽量的充实学生相对单调、有限的生活,极大的扩充生活源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小家庭,走进大社会,尽量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充实生活,积累生活。在生活中生成作文,升华学生的人格。如采取以下集中渠道:

引导观察。在教学中,在活动中,暗含观察方法的引导,如充分调动目、耳、鼻、舌、身各种感官全面、细致、准确地感知;注意有一定的条理、有一定的顺序;在观察的过程中比较差异,抓住特点。先逐个进行小型的分解的“观察.表达”训练,循序渐进,再进行综合训练。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观察习惯逐渐形成,心灵变得敏感,世界变得丰富。

实践体验。在校外动员家长配合,组织学生亲自去做,春天来了,种一棵树栽一盆花;秋天到了,去割割稻子,摘摘果子;在家尽力多做力所能及的,节假日,更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活动,引导孩子参观生活,留心生活,亲身体验生活。

模拟生活。为了开拓学生素材来源,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的结合生活,再现生活场景,广泛采取“模拟生活”的方式来充实现实生活。

2、学会感想生活,丰富生活感受

我们的学生如果有了丰富的生活,而不去发掘生活的情趣,不去体验生活的启示和波澜;面对生活的多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就不能算是真正走进生活,不算真正有了生活素材,而应学会作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对生活有所感想!思想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一个思想感情贫乏的人,作文就无灵气,而一个充满热情,思想丰富的人,即使不接受任何技巧训练,只要具有基本的表达能力,也会写出动人的东西,哪怕是凡俗的事情,只要有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受就有了新意。生活中充满了喜怒哀乐,充满了缤纷绚丽,生活中处处有我们的感动、思考和想象!因此,需要培养学生一颗敏感的心和一双雪亮的眼。“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学会感想生活,想象生活,一枝一叶,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一件小事,一段笑话都能令我们发掘出至善至美的地方,都会引发思考,令人感到生命的意义。

(二)重视阅读----感悟作文方法:

1、课堂精读,以读促写

叶老在议论读与写的关系时,曾提出阅读和写作是彼此相联系的两回事,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联系点”。读和写是可以相互迁移的。

而语文阅读的材料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是匠心独运,上课形式相对灵活多样,学生感情容易投入,于是较之作文课更爱阅读。因此可以从最根本的阅读教学入手,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中进行作文练笔,以读促写。以下这些方面证明以读促写是受学生欢迎、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

1)在阅读材料中,往往有具体的场合、景象和境地,通过教学营造了情感的氛围,使学生如置身其中,会产生相应的体验,情动而辞发,激发了写作动机和兴趣,作文就显得亲切了。如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学习古诗《游园不值》时,诗中说: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什么样呢?请学生用笔画出来,边画边想像“满园春色”然后记录下来,学生很有兴趣。

2)在阅读教学中,范文能示范性地把文章的结构格式、遣词造句,谋篇面局的方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地告诉学生怎样习作。如四年级《麦哨》一文可以引导孩子感受文章的结构及情感特点,通过麦哨的声音串起全文,首尾呼应,此起彼伏,传承久远。

3)可以借鉴文章的材料、词句,文章的材料使学生举一反三,文章的词句准确、新鲜,学生正想试用,这样通过读写结合,解决了学生无米之炊的问题,作文就容易了。

如为了帮助学生练习《忆铁人》一课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我就让学生回家有步骤地劝家长戒烟,家长无意表演,学生有意观察,轻松地完成了这一写作训练点。

2、课外博览,广泛吸收

语文课程标准上写的:“提倡少作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道出了教语文学语文尤其是教作文学作文的真谛。

教师可以千方百计地解决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不会读、不肯读、不能读等问题,让“读书”成为儿童习惯,不但要读,而且要大量地读,让读书成为儿童的习惯。撑起“课外阅读”这一片晴朗的天空。如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教师带头阅读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之一是引导者。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时间的安排、阅读后的交流、阅读能力的评价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为了胜任这一角色,教师自觉自愿地进行阅读。

2)营造读书环境。

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开设读书廊、文化厅、图书角等,营造“处处皆读书”的场所。然后,班级适当订阅《少年报》、《作文报》、《语文天地》、《家教周报》等多种读物。最后,构建“展示平台”,把学生喜欢的文章、读书心得、个人收获一一展现,相互交流沟通,进一步巩固读书的成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置身于这样的一种读书氛围里,学生耳濡目染,能不受到感染吗?

3)培养读书的兴趣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浓厚兴趣的方法很多。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就是很简单而又操作性很强的方法。比如:搜集有关的读书名言,带领学生理解与欣赏,经常带领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或新华书店,给学生讲名人与书的故事,让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且不由自主地有种徘徊浩瀚书海的欲望,从而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意识。再如:表扬课外阅读活动中的优秀学生,树立榜样,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样趁热打铁,鼓励他们学习优秀,超过榜样,鼓动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这样,慢慢地让学生想读、爱读,沉浸于读书的乐趣之中,甚至会达到手不释卷的理想境界。

4)培养读书的好习惯:

如潜心读书、(1)“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告诉学生,书要读慢些,边读边想;(2)做记号(只要书是自己的);(3)遇到生字查字典,把拼音立刻写在生字上;(4)摘抄词语和名句;(5)读到你认为精彩、生动、有趣的地方,要朗读,要记忆。对一些表达力不强,语感不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每天朗读(包括课文)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朗读的意义太重大了。

3、教师下水,直接示范

在阅读文章感悟写作上,笔者觉得尤其可以以教师下水文为梯子引路,以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对生活的表达和记叙,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去启发学生。

三、重视体验----感悟习作过程:

通常在作文动笔时,我们是不会去想该注意什么方法、用什么修辞等等。如果过多考虑策略,反倒会影响写作的思路。所以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不要老是以规范化的理念统一成批的制造同类产品,用太多的框架、范围牵引,尤其要因人而异,少进行枯燥死板的作文理性指导,而应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受,放手让学生独立构思、自由表达,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鼓励唤醒。

1、熟悉素材:

如写作《一件亲身经历的事》,笔者这样启发:让我们选择一件记忆最深感受最强烈的事。因为印象深刻的事情总是记得特别真切,回想起来也是记忆犹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么,同学们能把它请清楚楚的回忆起来吗?闭上眼睛,静静的在脑海里放电影,在这个电影中,你能看到当时人物的行动、神态(甚至是一个眼神);听到他们说的话(甚至是一声叹息),要感受到自己的心情。要是哪个地方有点模糊呢,让我们用想象为它上色、让它鲜艳起来、清晰起来。再如:指导学生作文《我成功了》时,我让学生身临当时的情境:在那一个激动的时刻,老师的表扬一定铭刻在你的心中了吧?你想到了他的表情和语言吗?你怎样看出他的兴奋?你记得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吗?你当时做了什么。你留心过同学的表现吗?这样从重点的细节入手熟悉素材,为文章写得真实具体提供了基础。

2、激情表达

如指导学生写作《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作前笔者跟同学们谈话:为什么要选这件事写?想起这件事是否给你过强烈的感情刺激、印象特别深刻?如你想写一件激动过你的事,就一定要选最激动的。也许,它曾让你热泪盈眶;快乐得欢呼雀跃;生气得七窍生烟;忧愁得郁郁寡欢;惭愧得后悔不已;伤心得现在想起来还要落泪;恨不得这件事马上能重新来过……同学们已经是十多岁的孩子了,亲身经历过的事有很多很多,那么哪些事那些感情你曾经深深体验过,哪些事曾经深深撞击了我们的心灵,甚至终身难忘呢?从而激发动笔抒发的欲望,达到非表达不可的境界。

3、欣赏语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写好文章,时常感受到作文的成功,提高其语言的表达效果很有必要,可是也不能专门为语言的优化而专门针对性的找技巧、寻方法苦吟苦练,或者为积累而积累。可以开展各种形式渗透这种优化语言的意识。让学生潜移默化中主动优化自己的作文语言。

1)培养语感。

可以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语感。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2)学会欣赏。

第10篇

如今,硝烟已然散去。静静地回味奥运,仍然在拨动着我们的心弦的,是那些或浅吟低唱或慷慨激昂的感人至深的充满生命悲喜的故事……本刊特撷取几幅有关感动的画面,有关挑战的瞬间,有关人文的细节,以此触摸奥林匹克精神的博大与精深。

生活是美好的。体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帮助人类感知和实现生活的美好。

让我们不仅追问奥运,更要追问生活。

让我们不仅品味奥运,更要在激情的享受中,学会你观察生活的别致的视角,和不经意间完成你伦敦奥运作文素材的独特的积累与提升。

刘翔伤别

素材运用关键词:坚韧;不屈;热爱;传奇;激励

男子110米栏预赛打响,刘翔在跨跃第一个栏时就打栏被绊倒。摔倒在跑道上的刘翔痛苦不已,但刘翔没有选择马上离开,而是坚强地站起身——摆满栏架的跑道已经空无一人,刘翔抬着右脚,向着终点一步步艰难跳着,这是他最为漫长的110米,也是他最为眷恋的110米。在最后一个栏架前,刘翔停了下来,俯下身对着栏架深深一吻。这一幕,不知道多少人为之眼眶湿润。栏架,这个刘翔过去10多年里最好的伙伴,今天绊倒了冲向奥运会胜利的他,但对于刘翔来说,对跨栏永远只有爱。

这一刻的刘翔,是不屈的战士!

此情此景,谁说飞越只是腾跨横栏的那一瞬?此刻,这个依偎着栏架的身影,将在未来长久的日子里,飞奔在我们心里。谢谢刘翔,为我们留下飞翔的最美的记忆。

勇于坚持

素材运用关键词:勇气;坚持;超越;英雄

注定是垫底的结局,却没有把自己当做打酱油的过客。今年35岁的尼日尔赛艇选手伊萨卡是当之无愧的失败英雄。

对于这个缺水的非洲国家来说,赛艇是项奢侈的运动。此前只划过木制渔船的伊萨卡接受赛艇系统训练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因此,2000米的赛程被对手甩下数百米之遥。最后一场,他比多数对手整整慢了一分多钟。

有照片定格了这位失败英雄:一个人的湖面,落寞开阔,长长的赛道上,伊萨卡艰难划桨,留下一道渐行渐远的水迹。

全场两万名观众,在现场播音员的带领下高喊“You kan do it!(你可以做到!)”。所有人被他感动,因为他的坚持以及他敢于在高手面前一展身手的勇气。

笑对命运

素材运用关键词:强大的内心;输与赢;为银牌喝彩;经历就是财富

三进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却三次败北,王皓输得有些悲壮。奥运赛场上见到了太多失利者的泪水,但观众看到的是王皓主动上前与张继科拥抱祝贺,笑容真诚不失风度。难怪全场的观众起立为他鼓掌。有网民说,王皓拿的是银牌,却向这个功利的时代,彰显了永不放弃的奥运精神的力量。

英雄可以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现,有一种冠军叫亚军。

“刀锋战士”

素材运用关键词:追逐梦想;向上的攀升;生命的激情

他先天腓骨残缺,他11个月时就被截去了小腿,可他却被誉为“南非阿甘”,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借助辅助器械义肢参加健全人奥运会短跑比赛的截肢选手。8月4日,25岁的“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以个人今年最佳的45秒44、小组第二的成绩,闯入男子400米半决赛。六年多的追逐和等待,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奥运梦想。

在后来的半决赛中他位列第八。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最后一名不是输家,只懂自怨,不积极参与、向前的人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赛后,夺下头名的詹姆斯主动来到皮斯托瑞斯身边,和他交换了号码牌,这一幕将永远地被记载在奥林匹克史册。与此同时,推特上很多网友都转发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皮斯托瑞斯不厌其烦地传授给一个同样双腿截肢的小女孩跑步的技巧,这一幕再次感动了全世界。

不言放弃

素材运用关键词:坚持与放弃;赢得尊重

坚持与放弃就在一念之间。美国选手史蒂文斯选择做了一名光荣的“失败者”。

男子81公斤级柔道半决赛在史蒂文斯与德国选手比朔夫之间展开。比朔夫是北京奥运会该项目的冠军得主,实力非同小可。开赛后不久,史蒂文斯就在与对手的激烈对抗中受伤。在进行了简单的包扎之后,他重新站在了赛场上。随后,他再次受伤,眉骨、眼角和嘴里都有鲜血流出。再次用绷带对伤口进行简易处理,再次顽强地重回赛场坚持比赛,面对强大的对手,史蒂文斯咬牙坚持到底,没有丝毫的退缩。

胜者却只有一个。终场时,两人的比分相同,经过裁判组协商,对手因为在进攻中占据了主导而进入决赛,史蒂文斯就此失去了晋级决赛的机会。

血战到底,不言放弃。史蒂文斯离场之际观众为他站立鼓掌送行,他的教练也像裁判宣布胜利那样一直高高地举起史蒂文斯的手臂。这一刻,感动击中了每一位观众。

只要全力以赴,失败同样能赢得掌声和尊重,更何况赛场上的输赢不代表人生的成败。

别样精彩

素材运用关键词:热爱生活;享受奥运;最美的笑容

女子10米气步枪,波兰波加茨卡从预赛到决赛一路领先,不想第八枪略显失准的9.7环,给了中国运动员易思玲闪出了反超的机会,也断送了自己内心与易思玲一样澎湃的“首金梦”。易思玲举起爱枪反身向观众席绽放命中本届奥运会首金后的第一缕笑容时,离她两步之遥,波加茨卡正在默默收拾装备。但是,当镜头记录过胜利者的笑容,瞬间扭转角度对准波加茨卡时,她依然以笑容相迎,笑得平静恬淡。“夺得银牌我也高兴,我热爱射击,这就是我的生活。”

真情流露

第11篇

关键字:生命化教学;中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78-01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充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是教育最真切的使命。每一位教师都应是生命化教学的成功践行者,让每一堂课都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一段难忘的生命历程。因此,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需走向生命化教学。

1.生命化教学的涵义

生命化教学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无交往互动"、"无生命"的死气沉沉的局面,想方设法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环境,重视师生生命历程中有意的部分,使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享受幸福人生。笔者认为生命化教学就是遵循人类自身生命发展的规律,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注入生命力,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达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教学境界。

2.生命化教学的特点

2.1 生命的整体性。传统的语文课堂中之所以出现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模式僵化,师生的生命主体缺失,是因为人们把生命的认知功能和生命的整体分割开来,认为完整的生命体是认知体,复杂的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知过程。生命化的语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家庭情况、生理、心理等等,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整体生命和谐的发展。语文教学在生词、阅读、语法和作文教学的基础上重视模块教学。

2.2 生命的体验性。学生在体验中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志和态度等方面的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态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心灵健康、积极向上及完整的人。因此,生命化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体验。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去体验,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坚强。当然,学生自己也要主动地去参与体验。

2.3 生命的交往互动性。教学即交往,是交往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所展开的人与人之问的本质力量的相互关系。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交往包括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关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因此,很容易形成课堂中"无生命的死气沉沉的局面。在生命化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有更多的互动交流,打破传统的教学中,"无交往互动"、"无生命"的死气沉沉的局面。在交往互动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创设情景,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求知识。

3.命化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3.1 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在语文课堂上,生动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在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对词中的理解,如"宫阙",为什么会有明月几时有的感慨,为什们要把酒问青天的感叹……这些不管教师用字描述得怎样动情,也不管描述得怎样精确、生动。许多学生还是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生活阅历也不一样,所以要他们背熟这词更是甚难,更不能说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向了。为此,教师可以适时借助多媒体来创没情境,播放一些有关这词的配对的音乐或者影片,介绍苏轼的生平,制作有关的幻灯片,让学生贮存一定的感性认识,同事调动视觉和听觉,去领略这词的内在含义,去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加深理解。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这样才能使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持续不断地高涨,彰显出生命的活力。

情境的创设,唤醒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入凡夼状态,学生就会被情境所感染,被内容所陶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披文以入情,循路而入境"。高昂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生命历程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3.2 构建互动式的对话空间.生命化教学强调的是教与学的多向交往、互动,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中,交往双方体味着双方的思想,智慧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对话是建立在民主、独立、平等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精神的相遇、情感的交融。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要积极营造多向交往的对话空间,形成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共享生命对话的"师生场"。如在教《桃花源记》一课时,其中在品味语言美这一环节中,老师提问:"见渔人,乃大惊",你们还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吗?

生1:老师,为什么村民见到渔人会大吃一惊呢?

生2:因为村民与世隔绝,所以见到外来人会觉得十分的惊讶。

师:你从哪句话看出此意的?

生2: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放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师:你有很敏锐的洞察力,且时时联系上下文来品析。

生3:第三自然段"问今是何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4:这句表明了村民生活的地方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不知外面的世界的纷争与事端,过着平静安详的生活。

……

这是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的对话,是师生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对话是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悟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的过程。师生思想互相砥砺,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演绎出生命的活力。

3.3 共同搭设成长的生命课堂.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获得成长或发展的必然场所,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每一堂课的体验和感受,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态度。每一堂课的教学水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成为他们学习的伙伴和朋友,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那么学生的智慧之光就能放射出来,教师也能获得喜悦,可谓是师生各得其乐。如在教《奇妙的克隆》一课时,在学生与文章所描述的奇妙的文字进行交流后,他们常常会对这前沿的技术产生一系列的疑问:

生1:课文中有一句简单的话:"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我觉得十分的神奇和不可思议,而且小说里面的事情竟然可以变成现实。

生2:据报道:"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率低,因此已濒临灭绝。"我感到生命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现在当珍稀动物要灭绝的时候,有克隆这一方法补救,我觉得十分的高兴。

师:今天的这节课,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仅学习了文章中的前沿科学技术,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是一种幸福,要热爱生命,对得起生命的历程。同时,我们发现原来阅读不仅仅可作消遣娱乐,在阅读中我们也能成长、成熟。

这样,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中,享受学习的幸福;教师在课堂上感受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丰富的体验和自我的满足,不断地成长。于是,生命化教学使师生双方皆生成出新我,幸福感皆得以满足并持久发展。

生命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的,应该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应该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让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让灵活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细心呵护生命的独特体验,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有效促进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充满活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有“情”导入语,扣人心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若要让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意境,感受文本思想境界,构建自身审美坐标,受到人文熏陶,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课堂导语,更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如在谈及自己的创作经历时,前苏联文豪高尔基如此说道:“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声调,都是它给予的。”同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语也是如此。若将语文课比作动人乐章,导语则是乐章“起调”,若“前奏”鸣得好,则能扣人心弦,或震撼人心,或引入入胜。所以,在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优化课堂导入语设计,诱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与激情。而在启课导入时,教师需要注意“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韵致。换言之,在弹奏教育“曲调”时,若要实现“声声入耳”,拨动人心,则需“先有情”,注重情境、情感、情趣,以情优教,让学生感受语言魅力,进入知识殿堂。因为高中生情感丰富,想象活跃,思想也较为成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所以,在设计课堂导语时,需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富有情趣,从而激活学生经验,使之产生情感共鸣,如临其境。

比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取相关实例,声情并茂地讲解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或者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有关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由“情”入“境”,从而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意境;再或者引入精美图片,播放视频、音乐等,配上优美语言,渲染氛围,唤醒情感。例如,教授《我的四季》时,教师边播放歌曲《四季歌》边导入:大自然是一座神奇的宝藏,四季不断地翻开了一页页多姿而绚丽的画面,请你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有关四季的名言或诗句。(投影四季诗歌)而后语言诱导:每个人的一生中必然经历一个由稚嫩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如同一年中的四季一般,不同的是春夏秋冬轮回不止,周而复始,但人生的四季却只有一次。我们在这独有的人生四季中又该怎样度过呢?今天就跟随女作家张洁的《我的四季》,看看她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看看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这样,通过音乐熏染,语言启思,怎能不扣动心弦,不点燃心火,不引人入胜?

二、有效提问语,引人入胜

在弹奏教育这首乐曲时,既需要扣人心弦的“起调”,也需要“荡气回肠”、引人想象思考的“主旋律”――有效提问语。在教师教学语言中,课堂提问语是诱导学生深入思索、加深文本理解的有效手段,是激活课堂氛围、调节课堂秩序,避免“冷场”的重要途径。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谙熟发问技巧,那么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

在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有效提问语时,首先应注意语言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具有启发性、目的性、针对性,从而诱导学生有方向性地思考探究。比如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作者描写了荷塘上田田的叶子、流水般的月光等美景后,又接着写了荷塘四周没精打采的路灯光、聒噪的蝉声和蛙声,并写道:“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假设教师直接提问:这是何意?学生肯定云里雾里。而如果教师这样问:身处如此荷塘美景之中,作者为何却有这般失落孤寂之感?问题一目了然,并巧妙地由自然之“境”延伸到作者内心之“境”,让学生能够更有方向地理解与思考。

其次,在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把握多种提问切入点,灵活设计提问语。如围绕课题,精心设问;把握学生思维发散点,灵活提问;紧扣教学重难点,巧设问题;捕捉关键字词,设悬置疑等。例如,教授《像山那样思考》时,教师可层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不同物或人听到狼的嗥叫各有何反应,而大山的反应有何不同?作者对狼的看法有了哪些转变?说说狼的消失对自然界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狼的嗥叫有怎样的特点?为何讲狼嗥只有大山可以听明白?结合全文,说说“像山那样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思考?这样,围绕课文内容,利用梯度性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与思想。

三、延伸“结束语”,余音绕梁

在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结束语也是不可忽视的,唱好“终曲”,则有“余音绕梁”之效,让学生感觉“课虽下但兴未尽,言虽尽但意无穷”,如此,才能产生期待心理,深化认知,升华情感。

如教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除了讲授课文内容之外,在小结环节,教师还需要适当延伸拓展,比如海伦・凯勒的经历给了我们巨大的心理震撼与人生感染,鼓舞我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从她的三天光明中,我们看到的是坚强的意志、光明的内心世界,对生活充满的是热情,而不是悲哀、凄凉、恐惧。这种生命的力量在阿炳、张海迪、史铁生、贝多芬等人的身上同样体现着。投影图文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中外残疾名人的故事,展开想象作文,题目自拟。这样,让学生既把握相关的语言知识,也提升了人文素养,思想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