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圆的认识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强调在一定的情境中引入新知,并提出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声音、色彩、动态画面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而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能使课堂预设教学目标达到最佳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注意力易分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采取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是尤为重要的。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节中,我用多媒体播放一段Flas——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并把问题贯穿于情境动画之中。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1/4。”八戒听了不高兴,叫喊道:“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1/6,也得给我1/5。”悟空乐了,赶紧切了1/5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为什么比你们吃得少呢?”教师在动画播完后设疑:“你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并从新旧知识的矛盾中激发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又如: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先要学生认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课件出示王母娘娘蟠桃会的情景,伴以故事叙述孙悟空偷吃蟠桃,七仙女一个仙桃也没摘到,学生听得兴致盎然,这时引导学生说出:7个“0”相加就是7×0或0×7,使其在情景中理解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运用。为后面学习“多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多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埋下了孕笔。
二、变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也是教和学之间存在的矛盾所在。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却可以恰当地解决这一矛盾。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等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尝试剪拼,然后再以动画剪拼32份、64份……生动形象的活动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启发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课件的恰当运用,不仅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如:在教学“认识时间”这节课时,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让学生既感到非常枯燥,又让学生难以理解。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钟。这节课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不仅具体形象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使学生对新知学的轻松,掌握的牢固。
三、建立多种感觉通道,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圆的认识》的制作中,我适当地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时行调节,在上课前,就播放一首音乐,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这样便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讲圆的认识时,设计插入一段动画影片“旋转着的地球”,时间是半分钟,在学生观看时,教师结合课题讲解,使学生对圆的认识从抽象概念到形象感觉的过程中达到对圆的深刻理解。在制作各张画图时,注意用意明确,使常规数学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技能、重要的思想方法、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反映在课件中。各个画面的连接注意衔接合理、自然,利用人工操作控制时间,使其变化有序,让学生避免产生黑板搬家感觉。圆的概念、定义及圆的面积的公式以及归纳总结等与常规教学的方法相接近,使学生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数学的学习状态。又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创设了按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四、化静为动,感知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直观生动地将其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表象。1千米有多长,对学生来说概念很抽象的,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认识“千米”时,首先让学生课前去估计学校门口到教学楼这一段路会有多少米?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感知1000米的路程是比较长的,紧接着又出示学校的操场图,(课件演示)从操场东面到西面100米处,思考并想象:几个这样的100米是1000米?在100米长的路上来回走一次是多少米?(200米)来回走5次就是1000米。最后展示各种调查结果: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正好是1000米,让学生化静态为动态的直观感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可以看出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过程的画面,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明白的,靠挂图或板书又难以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中、声像同步的情景下,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及生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智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予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较深刻的认识,各种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小学数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可以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向学生传递信息,而且形象逼真可信,运动变化灵活,使得教师省去了很多麻烦,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达到高效课堂,并能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那数学学习的过程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有效地扮演了这一角色。如何利用好这座桥梁,帮助学生顺利达到成功的彼岸呢?下面就从“圆的认识”各个环节诠释多媒体在本节课中的运用。
1 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疑引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圆的认识”教学开始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动态播放一段动画,用一根木棒、一条绳子和石灰演示画圆的过程。先把木棒固定,这时教师暂停画面,问学生:“这是在干嘛?”学生齐答定木桩。教师接下去说定木桩实际上就是把一点定住,从而引出画圆中的定点。学生接下去观察动画:先把绳子拴在木桩上,再绕着走了一圈,边走边撒石灰,最后,一个漂亮的圆出现在画面中。这时问学生绳子有什么用,从而引出定距。
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很形象很生动地将画圆的两个很重要的步骤引出:定点——定距。通过边观看边教师引导,学生的兴趣慢慢被激发,并且进入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又愉悦的心理状态。在师生及多媒体动画互动的环境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画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的欲望,也为后面引出圆规怎样画圆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 活用多媒体,激发思维,探索新知
数学学习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数学思维活动是一种促进发现和发展的活动,是数学认知结构完善、丰富和扩充的活动。思维是人的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静悄悄地完成的。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入,能使学生在动静结合的交互中发展思维能力。
第二环节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圆的特性,如果单纯地教与学,不利用多媒体,知识点能落实,也能让学生掌握,但是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的拓展就受到限制。在这一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圆的直径也有无数条,让学生直观感知“无数”这一抽象的字眼,从而体会到“圆,一周同长也”,圆心为什么到圆上的任意一点的距离处处相等,再用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感知车轮胎为什么要做成圆形。通过观察动画,学生发现圆形轮胎转得很平稳,圆心的轨迹在同一条直线上,而长方形、正方形的轮胎中的中心是上下颠簸,不平稳。这样通过多媒体演示后,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其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活。
3 趣用多媒体,细看变化,体会奥秘
多媒体教学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丰富表现功能,直观动态演示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难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还能使学生在新、奇、趣的情境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强化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圆的认识”,学生充分认识了圆的各部分特征后,教师利用多媒体上的几何画板揭示圆的内涵。如图1所示,先是出示等边三角形,再一个一个出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当边的条数n趋向于无穷大时,图形越来越接近于圆。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看圆由一个简单的三角形慢慢变幻出四边形、五边形……把抽象难懂的圆的内涵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兴致高涨,随即问如果边数再大一点会怎么样,而当学生说出多少,教师就画出这一图形,真正让学生感知到圆是n边形(n趋向于无穷大)。这就为下一节课教学圆的面积“化曲为直”做好铺垫,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加游刃有余。
4 善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感数学美
现代认知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对数学认知的过程,即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材中的主题图虽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插图是静止的,而且数学书中的素材也比较少。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动态情境,借助跳跃、移动、闪烁灯功能,把静态的图像动态化,把单维的知识结构化为多维的网状知识结构,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的美。
在“圆的认识”最后环节,教师先出示图2,认识半径、直径,再用多媒体将此图变幻下,就出现图3所示太极图,学生不仅学到数学知识,而且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美妙。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出示生活中很多有关圆的现象,如向日葵、水滴、太阳;具体物体中的一些形态是圆形的,如钟面、圆桌、硬币;旋转而成的电风扇、自行车转动;还有圆形建筑物等。学生在观看这些图片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学生通过各种图像的冲击,对本节课的认识升华到最高认识。教师再提问,让学生找找这些生活现象中圆的圆心,真正做到生活和数学知识紧密联合,达到高效课堂,学生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美。
多媒体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当然并非在课堂上从头至尾唱主角,而是在必要的“点”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到这节课,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起点,发展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学习困难感知数学知识的深意是课堂学习的难点,促进问题解决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多媒体对数学课堂的深入支持,从知识内容角度看,有利于实现“数学化”,即把“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从学习过程角度看,有利于实现“过程化”,即把“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从学科目标角度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享受数学,获得智慧。而这些,离不开教师有效地将多媒体融入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冬菊.有效运用信技手段提高几何教学效率[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1(7):50-51.
[2]魏香莲.用现代化的手段激活数学课堂[J].内蒙古教育,2011(8):53-54.
1. 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 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 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 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 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 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
3. 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 × 4 = 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 (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一)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1. 课件出示3个车轮.
2. 将3个车轮各滚动一圈,猜一猜,谁滚动的路程最长?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那你认为什么是圆的周长呢?(生:车轮滚动一周的长度是车轮的周长;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直径越短,周长越短)
(二)自主探究求圆的周长的方法
1. 学生拿出课前剪的圆,互相指一指它们的周长.
2. 用什么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同桌交流方法)
3. 指名展示测量周长的方法. 同学们都是用测量的方法得到了圆片的周长,归纳起来大家用了两种测量方法,一起来看:
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描述:可以先在圆片上作个记号,然后把圆片沿直尺滚动一周,就得到了这个圆片的周长.
还可以用绳子绕圆片一周,作好记号,然后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出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圆片的周长.
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巧妙的转化成了什么?
4. 小结: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一条弯曲的线变成一条直的线,这就是数学上所讲的“化曲为直”的方法.
(三)认识圆周率
(1)探究发现圆周率的取值范围. (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问:它的周长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为什么呢?问:那怎么办?那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
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大家回想一下,以前我们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它的长和宽,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它的边长,那么大家想一想,计算圆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呢?也就是说圆的周长和谁有关呢?(直径和半径).
我们知道圆的直径和半径越长圆越大,那圆的周长就越长,圆的直径和半径越短圆越小,那圆的周长就越短. 看来圆的周长和直径或半径的关系确实很密切,那大家来观察,你认为圆的周长与直径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看来同学们找不到合理的依据,为了研究方便,老师给每小组提供一个圆形图片,小组同学一起来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老师为每组发一张画有一条直径的圆的图片,各小组进行充分的操作研究,老师参与小组活动. )
(2)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师:刚才每个小组已经测量出几个圆片的周长,下面请各小组再拿出表格找到每个圆的直径,填在第三栏,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把结果记录在表格第四栏中,除不尽的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师:我们测量的圆的直径都不一样,周长也不一样,请同学们来观察这些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你又有什么发现?
小结: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也证明我们刚才推理的结果是正确的,其实,在古今中外,有许多数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已经证明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它是3.1415926……,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板书:圆周率)用一个希腊字母π来表示. (板书:π).
(3)介绍圆周率的历史. (课件出示)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及“周三径一”的意思. (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作出的贡献,让学生想象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 (课件播放资料,学生自学)
小结:祖冲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正因为他杰出的成就,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就被命名为祖冲之山,宇宙中第1888号小行星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他那样刻苦钻研,将来也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四)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 当学生弄清了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说说圆的周长怎么计算?(生:圆的周长 = 圆周率 × 直径)
2. 谈话:如果圆的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那么这个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
3. 谈话:还可已知什么条件求周长?(生:半径)为什么?(生:在同一个圆中,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那这个公式还可怎么变换?
4. 齐读公式,加深印象.
三、刷新应用能力,总结巩固新知
现在老师告诉你这个摩天轮的圆形框架的半径是55米,现在你能求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介绍你的计算方法?
1. (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口答两个圆的周长.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设计思路
圆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学设计思路的第一个环节是 “动手动脑”,先让学生预习《圆的认识》:
1、知道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圆心这些概念。
2、让学生发掘生活中关于圆的物体,感受生活中的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将所画的圆纸片剪下来,再引导学生动手对折,初步感受圆的特征。
3、通过画一画、量一量发现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最后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设计,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是建立在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指引和调控下,自我动手发现知识的互动过程。
4、教学这样设计目的的。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师生,生生互动完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联系生活,提高圆的知识在生活应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三、学情分析
1、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骑过自行车,有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是从直观的认识,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学生以前学习的图形都是直线图形,并了解个图形的构成特点。
2、本课认识的圆是曲线图形,在学习这些新知识时注意新旧知识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从而获得新知识。
四、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会画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圆的特征,理解圆的半径,直径的含义及其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圆的特征以及圆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圆的认识》
1、知道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圆心这些概念。
2、让学生发掘生活中关于圆的物体,感受生活中的圆。
3、直尺、课件、圆形纸片、圆规等。
4、教师准备好课件及相关的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从生活中引入圆
1、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关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请你想想,在哪里见到过圆?
2、师: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圆的影子吧。(播放自然界中图的美景)
3、师:圆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板书课题: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受身边各种圆形组合起来的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顺利揭示课题,探究圆的认识。]
二、探究感悟,理解概念。
1、师:每个小组的信封里都有许多学过的平面图形,闭上眼睛,你能从中很快挑出圆吗?把你的想法和组员交流。
2、活动后汇报:(出示如下图)圆和我们学过的图形有何区别?
3、师:(结合学生回答)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4、师:请学生闭上眼摸着圆的边想象圆的形状。
(三)理清直径、半径与圆的位置关系
1、认识圆心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对折后,打开,换过一个方向再对折,又打开,将折痕用笔画下来。
师:仔细观察折痕,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这两条折痕的交叉点在圆的中心。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点画清楚,再折几次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所有的折痕都通过这个点。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所有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数学家
把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圆心。请同学们也在你的圆上标出圆心。
2、认识直径、半径。
师:请同学们观察圆上的折痕,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 ,折一折,画一画发现:这样的折痕有无数条。
师:不错,请同学们量几条折痕的长度,看能发现什么?
生量出每条都是2厘米,每条折痕都相等。
学生小组活动发现:对折后两边大小完全相等。
师:很好,数学家把这样的折痕称作圆的直径。
师:那同学们什么叫做圆的直径。(折痕就叫做圆的直径。)
师:请同学们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教师总结: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直径。强调:在同一圆内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师: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想一想什么叫作半径?
学生发现: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半径。并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上画出半径。
3、探究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师: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请同学们仔细拿出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会有什么发现?
(1)把圆沿直径多次对折你会有什么发现?
(2)同一圆中直径有什么特点?半径有什么特点
(3)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4、小组活动交流发现(1) :通过沿着直径多次对折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有无数条对称轴。所有的直径都相交于圆心一点。(2)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发现、直径有、无数条所有直径都相等,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 (3)用折,量的方法发现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用字母表示d=2r,r=1/2d。
课件出示:学生的发现成果。
( 设计意图: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直半径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充分的体现了探索性的学习的方式。)
(四)拓展练习:
用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难易适中、有梯度,体现了层次性,灵活性、启发性和生活性。一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五、反思过程,总结提高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关键词】圆 多媒体 数学 探究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直线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平面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打下基础。教学时,我注意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思想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上完本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实际生活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让学生提前布置一些学习圆的材料和用具,因为我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数学课往往是从成功的导入开始的。课始,我用绳子系着粉笔头甩了一圈,问粉笔头画了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很自然地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是圆形。最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关于圆形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在建筑物、标识牌、自然现象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感受圆的广泛应用。从而更好的激发学习圆的兴趣。
二、 借助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
借助多媒体呈现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带有圆形的实物图片,比如硬币、桌面、喷泉等,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色彩鲜艳的图片,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在研究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时,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知道了在同一圆中半径有无数条,而且都相等,在同圆中,直径也有无数条,而且也都相等。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在此基础上,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同一圆中,从圆心到圆上发散出无数条线段,同一圆中,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也可以画无数条。通过强烈的视觉刺激,是学生体会到同圆中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感受初步的极限思想。
三、 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促进知识的生成
一堂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特意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注意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产生问题意识,然后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了较好效果。
四、 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体会感悟数学的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172-01CAI课件已在各学科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它以特有的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以及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功能于一体的特点,直观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1.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1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CAI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功能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他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特别是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与部分、分解与组合等方面可以互相转化,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使难以察觉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功效。例如,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复杂的问题,通过课件辅助教学进行图形旋转平移、分割合并以及慢放和分解等,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隐形为显形,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而且使抽象思维坡度得到降低,教学难点得到突破。
1.2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接受抽象概念的能力很差。利用CAI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的功能向学生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不仅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而且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利用CAI课件的动画光点闪烁,闪动红领巾实物上角的形状,紧接着把实物(红领巾)的表象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然后闪烁角的顶点和两条直的边,从而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学生接受起来就很容易。
2.制作CAI课件的注意事项
2.1恰选题材,巧用媒体。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要制作成课件,许多知识内容通过投影、幻灯、录音、模型等传统的教学媒体同样能到达良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应选择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来制作CAI课件。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用CAI课件演示"圆等分成若干个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这一抽象的过程,就可以使圆的面积为什么会等于πR?这一枯燥的知识讲解变得生动有趣,不仅大大缩短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而且使原本很难讲清楚的知识一目了然。将这种题材设计、制作成课件来辅助教学往往效果甚佳。
2.2脚本设计,富有艺术。脚本设计是CAI课件制作过程中的又一重要环节,它将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课件制作最直接的依据。脚本的设计,就是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对制作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划分,并以书面形式详细的写出来。即将课件内容进一步细化,具体到每一屏的显示内容、画面设计、表现形式以及按钮的操作等都要一一罗列清楚,使其成为课件制作的精确的"图纸"。
为增强CAI课件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在编写脚本时,还应注意课件的艺术设计。一个成功的CAI课件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同时,CAI课件呈现的内容必须是科学、正确、规范的,这样才能给学习者以正确的引导。所以,在课件设计与制作时应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背景、图像与声音。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1、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例如“圆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圆及应用圆,把握圆周、直径、半径、圆心的特点,会画圆。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设计出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引发学生思考并突出主题的情景?山东的王延安老师费了一番苦心,他设计了这样一个童话情境引入:小动物们举行自行车比赛,比赛的结果如何呢?请大家观看屏幕。这时,画面上出现了四个可爱的小动物:小猴、小猫、,小兔和小狗,他们分别乘坐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参加比赛(利用多媒体特写镜头的办法把不同设计的自行车车轮子一一展示,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思考)。随着一声枪响,激烈的比赛开始了,由于它们乘坐的自行车的车轮不一样,尽管它们都很努力,但很快就拉开了距离。接着,老师让学生根据不同车轮前进的情况,预测比赛结果,究竟谁能得第一?“小狗得第一”,“为什么?”“因为小狗骑的车轮是圆的”。“小白兔骑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它不得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不在中间”“为什么车轮要做圆的?车轴要装在中间?通过这节课学习就会明白,下面我们就学习‘圆的认识’”。设计的动画及师生对话的时间虽然很短,前后只用了2分钟,但却简洁明了地突出本课主题,引发了学生对圆的应用价值及基本特征进行探究的欲望。
2、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科学,尤其数学概念更是如此。而学生的认识却是以具体学生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所以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有一定的困难。运用多媒体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之具体化、条理化、使学生容易理解、便于掌握。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再现生活中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常见的物体运动方式,比起看图直观形象多了。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又使形象思维的发展得到了飞跃。
3、发挥优势,化难为易
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有的优势,化难为易。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数学思考,是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以它丰富的表现力,生动、形象、具体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现象的数学本质,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把握数学呢?安徽的刘松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分的认识”很值得借鉴。刘老师一开始就用通俗易懂的龟兔赛跑情景映射新知识:龟兔沿着有12棵树的圆形跑道赛跑,它们跑的时间相同,但所跑的长度不一,用这样的事实形象比拟时针和分针的行走规律,让学生理解时针和分针行走时的联系与区别。接着设计了一个特大的动态钟面,用动静结合、突出观察的办法,通过技术把时针和分针同时、同向转动的过程以及转动轨迹,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用不同的色彩、形象、具体、真实再现学生面前。在这,教师把多媒体技术极为丰富的表现力用在关键处,使学生易于感知、想象和联想,化解了教学难点,缩短了学生认识周期,有效地辅助了教学。 转贴于 二、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1、课件画面喧宾夺主。
有些教师制作的数学课件,背景画面奇形怪状,几何图形变幻莫测,并使用了大量的动画和音效,使这些课件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他们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
2、为用而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孩子们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数学教学强调动中学、做中学,我们看到,许多课堂上教师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操作,这种做法看似新潮,却走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的老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多媒体教学缺乏灵活性。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由于课件是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一定要按课件设计来进行,学生只能循着教师固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和学习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划定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严密轨迹,学生只能沿着轨迹走。这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相矛盾的。
4、多媒体教学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以全方位、高层次、多种形式地集色彩、动画、动听的音乐、诙谐的语言等于一体的画面引入新课,给学生以优美、清新的认识。同时,在这种愉快、和谐、活泼、民主的环境下,学生既得到了身心的放松,也自然不自然地把精力转移到这一节课中来,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学生视听、思考、操作的尝试和创造的过程,而我们教师仅仅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师生之间的双边交流会变得更加融洽、和谐。一个简单的画面,一段简短的音乐——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活的轻松乐趣,同样也培养了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课堂教学时,利用几何画板通过对几何图形的平移、翻转、重合、旋转、拉伸等,使图形在屏幕上产生色彩鲜明、直观可信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多媒体的投影时间根据教学需要可快可慢、可长可短,有利于学生观看、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重点、难点
数学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抽象建构起来的一门自然学科。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是强调数学知识在人们头脑中产生和发展的活动过程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是建构活动的行为主体,而其他的都是客体或载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使得抽象的数学更为具体、形象了,较为突出的是计算机能进行各种动态的演示,弥补了我们传统教学中直观和动感的不足。
例如在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在课堂中现场利用集合画板制作并演示圆和圆的位置关系:首先,我作了两个圆(一个半径大的,一个半径小的),其次是显示两个圆的半径及两个圆半径的和、差、两圆的圆心距。当我们拖动其中一个圆时观察所有数据的关系及两圆的位置,这样,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利用计算机的动态模拟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同样,我们在学习《二次函数》时,对于y=ax2、y=ax2+k、y=a(x+h)2+k之间的关系,单凭作图既费功夫准确性又差,因而学生很难搞清楚。对于这个问题,假设也利用几何画板画函数图像,现代手段的优点就突出来了。这样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想像和观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再如我们在学习两直线平行与两直线相交的概念时,首先我利用几何画板先将两条直线显示在屏幕上,通过平移、旋转,要求学生观察两条直线交点的个数,然后固定两幅画面让学生分别给出平行与相交的定义,自然学生也就能对两个概念加以区别和认识,解决了数学概念抽象的问题。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知识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以学生作为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性的一个标志就是体现在认识活动的主动参与。在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发生联系和作用,形成一个“搞”数学而不是“学”数学的氛围和情境。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我利用几何画板现场操作:在平面内作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以每一条边作一个正方形,并且每个正方形的颜色不同。再把每个正方形的面积显示出来,并把以直角边为边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作和。当我们拖动其中一个顶点时,正方形及边发生了变化,面积数据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操作。通过操作和观察,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开拓。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我们需要更新课件观念,认清课件与课的有机结合
正因为多媒体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特殊作用,有的人轰轰烈烈地搞多媒体教学,却没有取得预料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的一个误区。他们把课件制作成了“流水账”、“百科全书”、“时尚族”,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忽略了我们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准备和实施的根本依据,教学目的一经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就要为达到的“目的”而服务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做好课件的选择。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1.是否有必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2.课件的制作是否费时费力。
3.课件的操作性是否灵活。
4.课件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优化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是部分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害怕的原因之一,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数学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课堂能立体地、丰富地、生动有趣地为小学生呈现教学内容。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就会被激发出来,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通过精致的课件出示“大炮击物”。首先教师先演示怎样去击物体,击中了,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鼓掌,接着教师问:“你们想玩吗?”学生们这时的积极性很高,上去的学生有的击中了,有的没击中,教师抓住契机问道:“要击中物体必须调整好大炮的……”下面学生说:“角度。”教师肯定地说:“学完这节课的知识,再玩这类游戏时你们击中率就高很多了。”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教学中,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如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一位教师制作了如下Flash课件:两个同样大的圆,一个圆的阴影部分是,另一个圆的阴影部分是,然后让学生猜想:两阴影部分合起来是圆的几分之几?由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不能直接相加减,因此问题自然也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新知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发挥了主体的最大潜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措施。
二、优化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教师要正确地、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在学生掌握知识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即课件和实物操作演示、投影机展示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例如“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荧屏上从闪动的一个点(圆心)开始,顺时针方向闪动出圆周,通过动态演示,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圆就是在平面内到一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又如在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中有关“求平均数”的内容时,可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景:身高1.4米的小明要趟过一条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他会有危险吗?在学生们的争议中,教师适时演示课件,有时小明能安全渡过,有时又遇到危险。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会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突破难点,认识事物的本质。
以上教学过程,均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媒体处理,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三、优化信息技术,开拓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生观察事物常常带有随意性和片面性,空间观念比较差,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即把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过图形的割拼,将圆转化为长方形,而这一等积变形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若运用传统教具演示割拼过程,学生很难从这两种图形中找出联系。这时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由计算机将圆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然后将这一些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行,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闪烁显示,最后移动长方形的长去量圆的半周长,移动长方形的宽去量圆的半径,当长与半周长重合、宽与半径重合时,重合的边不停闪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学生对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得到了碰撞和发散,在想象中空间思维能力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参与数学教学,提供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图象能促进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并培养空间想象力。小学数学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们在获得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视觉、触觉、听觉及其相互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空间想象力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是高一级的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感性材料,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以促进学生这一能力的提高。
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小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几何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1、直观性的优势。我在教学中根据几何初步知识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从新知识的导入到新概念的建立;从新概念的建立到新知识的巩固,均借助计算机的直观演示,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感知。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意义时,学生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三角形物体后,计算机将红领巾、三角板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其外框,教师指着这些外框让学生数一数这些三角形有几条线段围成,这样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随后计算机屏幕上三条边依然闪动并发出声音,对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这一意义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对新概念建立起到了教师用语言描述而达不到的作用。
2、趣味性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改过去课堂上尽是静态信息辐射的局面,使原本呆板的东西动起来。例如,在三角形意义这一概念建立时,在屏幕上出现三条线段,然后通过画面移动三条线段围成一个封闭的图形。再如,在建立三角形高这一概念时,屏幕中的三角形一个顶点及它的对边闪过后,由这个顶点慢慢下来一条垂线,垂足落在它的对边上,并且随着打出“高”、“底”的字。这样通过对屏幕上图形移动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意义和高的意义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而且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形象性优势。在教学时有些概念的建立只靠教师语言传递,学生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弥补这一缺陷。如三角形的特性是“不变形,稳定性”,当问及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时,学生一下就能说出电线杆、凳子及自行车等,但是,当具体问及这些物体的哪个部位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时,学生则露出无奈的神情。可见,三角形稳定性特性在学生头脑中仍然是非常抽象的。现在计算机只要在其有关部位闪示几下,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要在这些部位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深刻性优势。三角形的作高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软件设计,让计算机演示在锐角三角形内作高,显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高及直角所对斜边的高,演示作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其中两条在外)。在演示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作高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了每一种三角形都有三条高,而且加深了对高的概念的深刻理解。
5、艺术性优势。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在“声”“形”“色”“体”的结合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心态结合到一块。它通过“声”传递师生心灵深处的语言,通过“形”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色”描绘师生所要描绘的五彩图。
二、及时有效的把握时机
虽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环节,严格及时的把握好应用的时机。
1、辅助于建立清晰表象之时。表象是思维想象的依据,能否在学生的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几何形体知识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作图的方法,常规教学中,教师常用三角板、圆规等教具在黑板上的板演,但由于受到教师的手、粉笔或视角的不同而形成视觉阻碍。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将这部分内容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使模拟作图过程或其它知识点的讲授,既不受视觉阻碍,又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埋下伏笔。
2、辅助于渗透数学思想及方法之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在教学中要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及其方法”,在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中有一些公式的推导往往涉及到一些中学才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只可让学生意会,不可言传,这在常规教学中往往是令教师头痛的一件事,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化难为易。课件《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π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我在课件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直径分别为8cm、12cm、14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既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
3、辅助于概念阐明之时。在小数几何体知识教学中,涉及周长、面积、体积、高、棱等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以接触感性知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往往易混淆圆的周长及面积的概念,弄不清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不能正确理解高与底的对应关系等,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课件《圆的面积》的复习模块中,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我设计了两幅动画,第一幅是一只小猫绕圆一圈,跑过的地方同步改变颜色;第二幅是将圆的平面部分从上到下涂上黄颜色。配合师生的问答,学生很快理清了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4、辅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之时。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习“体”部分知识的困难性,而采取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软件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功能。如圆柱体的表面积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该课件中,我运用了三维动画的变形功能,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变为一个长方形。学生看了动画后就很容易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二个圆形面积加上以圆的周长为长、圆柱体高度为宽的长方形面积之和。这里三维动画软件中所制作的动画,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弄清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点及其表面积公式的由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技术支持教学,以生动的画面、动人的声音创设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能使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科学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如讲述《圆》中有关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有关内容时,我利用FLASH设计了一个“动物趣味运动会”的情景,画面是小鸡、大象和河马分别骑着圆形车轮、方形车轮和三角形车轮的赛车进行比赛,并配上运动会的背景音乐。这个情景一出现在课堂上,问题就自然引出来,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又如在直线、射线、线段的判断中,学生对“线”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对其应用把握不准。我们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例如,可以使线段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射线是线段基础上一端的无限处长及把线段两端处长得到直线,这种在原有图形基础上的动画展示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线间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线”的特征的掌握和理解。多媒体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实验模拟和难点突破,自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在数学教学中适时使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和谐的乐学氛围,使学习变成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从而达到“乐中求知”、“寓教于乐”的目的。这样从以教师教为主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如教学平移、旋转、轴反射等几何变换时,在电脑上动画演示图形变换比在黑板比画易懂直观得多。几何图形变换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位置,通过图形变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在学习《中点四边形》这一节课时,就充分利用了几何画板实施教学。例如:已知四边形ABCD是(?摇?摇),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摇?摇)。同学们大胆猜想、探究,四边形ABCD可以是(?摇?摇)?(1)任意四边形;(2)梯形;(3)等腰梯形;(4)矩形;(5)菱形;(6)正方形。按理每种情形要画一个图形进行探索,但利用几何画板便于拖动的特点,以点A为基本点,只画了一个图形,然后每种情形就不需另外画图,只拖动点A就可以变化出上面六种情况所需要的图形,这样既省时省力,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灵活性,更便于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中,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中点四边形的学习。而且在这个图形变化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了后面四边形EFGH的形状,对学生探索的方向进行了很好的引导。学生很轻松地就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当然也就增加了教学容量。
当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很多,课件的设计也要根据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设计,以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大课堂教学容量
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优化教学信息、增加教学容量增强数学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语言描述和板书等方面,语言陈述的内容过多,学生抓不住重点,前后内容联系困难。板书内容过多,不仅挤占时间太多,而且不利于老师的课堂组织,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而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例题、习题,使教与练的容量大大增加。如:对《圆的认识》设计采用了三个问题情景:首先是向学生提出圆的表达方式在生活中有哪几种?等学生回答后,从计算机中调出圆的几种图形,让学生集中精力观看后,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在对圆的判别中,设计插入一个绘制的车轮图像,使学生对圆的性质豁然醒悟;在对一堂课的归纳、小结时,采用网络技巧及特写处理,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解题技巧以特写方式归于一张画面上,并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使同学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又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先让学生观看一组由三角形组成的各种图案,以此揭示课题:认识最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拿出他们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进行观察、测量、比较,揭示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组成元素。再让学生对现有的三角形图片和纸片进行分类,教师归纳总结三角形的分类情况。最后再出示一组课堂练习,巩固知识点。这样融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教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
(1)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
(2)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
(3)能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2.可操作性原则
课件的操作要尽量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教师和学生控制: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最先支持鼠标,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
3.科学性原则
一、“场面热闹≠思维活跃”,精简画面,意在深思
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功能十分强大,确实能够将单调、枯燥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但是课件如果过于花哨,学生的注意力分配不过来,往往就把注意力转向了更吸引他们的图案、颜色、动画、声音,而不是知识。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会干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干扰课堂教学,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既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那课件就是辅助工具,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来制作。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可以把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去掉,只留下精华部分。比如,片头音乐虽然优美,但如果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转换格式,又要占去很大的磁盘空间,增加运行负担,那这样的内容就可以省略不做。同理,课件封面常能见到Flas效果,但Flash制作对技术要求比较高,也比较费时,如果是为了教学服务,当然要用,但如果只是做一个漂亮的片头,就大可不必了。背景可以有,但一定要简洁淡雅;图片要有,但一定要考虑是否必要,会否把学生吸引到无关的方面……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考虑教学的实效,考虑是否真正引起学生的思考。
笔者很欣赏一位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上的一节名为“圆的周长”的公开课。该教师考虑到一节课的最初5分钟学生很难完全进入课堂,就运用Authorware制作了一个生动活泼开头,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她是这样设计的:在绿色草地的背景上,让《猫和老鼠》中的Tom和Jerry沿图形跑步。Tom沿正方形跑,Jerry沿圆形跑。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如果Tom和Jerry都跑一圈,谁跑的路程多?求Jerry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要求圆的周长,我们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呢?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画面图案并不繁多,但生动贴近学生,更可贵的是这位教师没有停留在外表的视觉层面上,而是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学生深思的问题。教师通过这个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周长这个概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造成认知冲突,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继续学习打下了伏笔。
二、“人机交流≠人际交流”,师生互动,课件辅助
多媒体课件归根结底是用来辅助教师教学的一个工具,在教学中,教师仍应起主导作用。机器播放的语言固然标准,但是与教师那富有人情味的亲切话语是绝对不能等同的。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而且有一种人性化的关怀蕴于其中。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由衷的赞扬、一个肯定的手势所产生的效果远远比机器中发出的“你真棒”的更有效,更贴近人心。人需要情感的交流,所以师生交流是机器永远不能替代的。
因为“人机交流”不可能代替“人际交流”,所以在设计课件时,教师不要让机器代替说太多的话,要多想一想设计怎样的环节能让师生、生生进行双向、多向交流互动。在设计制作练习这一环节时,课件中可以制作相应的评价内容,这样学生在练习时,不但能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而且能避免师生讲解交流时可能出现的尴尬,让学生免遭挫败感。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机器在给学生作评价时,通常只看结果,不会了解到学生的思路。学生做错了,它只会显现“再试一次”的文字或声音,却不能给学生真正的帮助。所以,教师不能把责任推给机器,还是要到学生中间去,及时地了解情况,适时地给予指导。练习完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遇到的困难,给予他们真正的帮助。
三、“直观展示≠形象学习”,适当留白,发展能力
课件能直观、形象、生动、准确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然而,有一项调查表明,一些较优秀的学生不喜欢多媒体教学,原因是“太直观、太简单,学习不再有难度,只要看看画面,全都解决了”。知识来得太容易,也就失去了思考的快乐。所以,过份注重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而忽视对学生的想象力、抽象能力的培养,这不是形象学习,而是替代思考,这对学生的发展有害无益。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正处在发展的阶段,需要直观形象作为“拐杖”。所以,在设计课件时,教师要有直观形象的展示过程,但不能过细,要适可而止,留一些内容和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内容,笔者用课件展示一部“转化”的过程:先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是用“转化”的方法推导的。接着思考:怎样才能求出手中圆纸片的面积?学生尝试了多种方法,但都不成功。于是播放由3D Max制作的一个具有动态画面的课件,形象展示如何把圆4等分后进行转化。接着提问:圆转化后像一个什么图形?学生说像平行四边形,但是边不直,是曲的,又不是平行四边形。笔者提问:怎样把这个图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呢?学生说可以把圆分得细一点。于是大家拿出另一张圆形纸片尝试把圆8等分、16等分再进行转化,并和4等分后转化成的图形进行比较,证实刚才的猜想。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圆被32等分、64等分乃至无限等分后将会转化成什么图形,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上述过程形象地展示部分转换方法,却又适当“留白”,由学生自己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实践和想象,最后完成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归纳、总结,促使思维步步深入,加速了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让他们理解了公式的由来,并且渗透了极限思想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动画演示≠动手实践”,以人为本,选用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