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5: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耶稣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圣经》 基督教会 原罪 亚当 亚伯 耶稣
【中图分类号】B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08-03
世界上的各大宗教都拥有它们最具特色的专门词汇,比如在伊斯兰教就有“”、“真主”等等;在佛教就有“极乐世界”、“六道轮回”、“如来”、“菩萨”等。基督教也不例外,它的特色词汇不仅有诸如“天主”、“伊甸园”、“真神”、“天国”、“二次圣临”、“三位一体”等之外,还有一个最具特色的词汇叫“原罪”。可以说,这个术语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理论基础。
一、绪 论
《圣经》是由《旧约》、《新约》和诗篇等组成。全部《圣经》中最早成书的“约伯记”约在公元前1500年以前写成的,最后成书的“启示录”约在公元96年,历经1600多年。共有超过40个受到上帝启示的人进行了口耳相传,最后由宗教组织编辑成册。《新约》写作的年代是在耶稣去世之后,即公元33年以后到96年之间,主要记述的是耶稣的生平和教导。《圣经》首先是一本宗教修行的经书,另外它还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它与古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随着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形成,基督徒们就把耶稣出生的那年叫做公元元年。新纪元的方式就这样开始了。
犹太教徒所信仰的经书是《旧约》,所信奉的神是耶和华,他被称为主、天主、真神或上帝。耶稣本来也是犹太教徒,所以他把耶和华称为天父,出生时他的国家已经被罗马帝国所灭亡、所统治。耶稣于公元元年出生在耶路撒冷城东南方向的伯利恒。由于他传播了不同于传统犹太教的思想,他就被自己的学生犹大出卖给了仇恨耶稣的犹太长老,长老们向罗马总督彼拉多(?-41A.D.)告发了耶稣,并迫使彼拉多处死了自己的思想对手。彼拉多下令钉死了耶稣,但责任不在他。可是他很后悔,觉得做错了事,就离开总督的位置,开始信仰耶稣了。犹大也后悔了,就自杀了。然而,犹太长老没有表示过后悔。
没有后悔的长老迫使耶稣的信徒离开了家乡,来到罗马秘密传教。基督思想秘密传播到罗马,功劳最大的是耶稣的弟子彼得、保罗、约翰等人;社会底层愈来愈多人愿意加入教会,信众颇多。后来,晚年的彼得被罗马暴君尼禄王(37A.D.-68A.D.)钉在了十字架。同时有弟子陆续写下耶稣生前之言论,这就慢慢形成了《四部福音书》,从而形成了《新约》。犹太教徒既然害死了耶稣,当然就不信仰《新约》;但基督徒却同时信仰《旧约》和《新约》。基督(Christ)的本意是“救世主(Savior)”,指的是耶稣。这样,基督徒就把耶稣当做是他们的救世主,而犹太教徒的救世主就是耶和华。
可是罗马人极端仇视基督徒,给予信徒的迫害也颇为残忍严酷、惨不忍睹。许多主教和信徒被烧死、被砖块砸死或者被抓去放在竞技场中在几万人的目睹欣赏中被饥饿的雄狮吃掉。但是地下教会依然继续发展壮大,最后迫使罗马帝国在313年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合法的基督教会于是迅速传播于欧洲各地。392年,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自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之后,教会便成了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唯一学术权威,也在新成立的国家中占据着领导的作用。各国设有红衣主教,都受罗马教皇节制。
二、“原罪”的内涵分析
在《旧约》的开篇“创世纪”里连续讲述了几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了地球万物以及无垠的星空。那时没有人,没有目击者,显然是上帝启发了某个智者写下了这个故事。这和女娲造人的故事是一样的。中国人怎能传播出来这样的故事?那是女娲娘娘点化某个智者的结果。既然中国人是女娲所创造,那么上帝创造了全世界岂不是假话?不能那样理解。那时的犹太人很少很狭隘,上帝只能这样说以强调他的权威。是不是在六天创造完?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帝要求人们要按照工作六天,然后休息一天的方式去生活。这个生活方式传到了现在,乃至于所有人都享受着上帝给与人类的这个福泽;可是多数人却不信上帝或者假信上帝。这是不是忘恩负义?
第二个故事,是上帝在一个叫做伊甸园的天国里创造出的两个生命亚当和夏娃。他们却在撒旦的诱惑下,违背了上帝的法旨,吃了两个禁食的苹果。就这么一点点过错,上帝就把亚当和夏娃贬到了人间,让他们披着一个人身,在人间辛苦劳作一生,洗刷掉在天上偷吃禁果之罪之后,再由天使长接他们返回伊甸园。亚当活了九百多岁,夏娃活了六百多岁,应该说他们又返回了天国。
虽然只是偷吃了禁果,它反映的问题却比较严重。他们为什么不能牢记上帝的嘱托呢?这说明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上帝还没有打下坚实的信念。所以要通过人间的吃苦受罪来锤炼对上帝的坚定信心。这样一来,亚当和夏娃就是带着在天上犯的罪降生于世的。“原罪(the original sin)”说就产生了。这个在天上犯的罪就叫做“原罪”,这样的罪人就叫做sinner。
正如猪八戒在天上犯了贪色之罪,然后就被贬入人间,投胎变成了猪。猪身的寓意是指“愚痴”,猪八戒是因为愚痴而犯了天条。然后别人再杀他一次,吃了它的肉之后,他才能洗掉一些原罪而有资格转生成人。那么这个人就带有一些猪的特色。在伴随唐僧取经,经受了许多教训和受罪以进一步偿还了原罪之后,他会随着唐僧一起被度上天国。亚当和猪八戒的故事讲的是同一类事情。但是在人间若不守戒律而干了坏事,就属于是犯罪(crime),这样的罪人就叫做criminal。这是罪上加罪,就难于返回天国了。
关于这一层法理,在英国作家约翰·班扬(1628-1688)所著的《天路历程》中描写的很清楚。这本小说在基督教世界里非常畅销,仅次于《圣经》。故事说道:一座毁灭城里的市民都信奉基督教,但只有一位好人是真正的信仰,他想去天国,可是遭到家人的反对。他坚持信仰,历经很多艰难,消磨掉了他内心的所有罪业之后,他感觉包袱放下了,也就到达了天国。[1]班扬对基督教义理解的非常到位,他是在用故事的方式展示信仰的艰苦过程,这绝对是个经历苦难甚至死亡威胁的长期过程。首先原罪在先,是带着原罪降生在人间的;但有个特别的条件,即在人间不能犯罪的情况下,通过坚定地信仰耶稣和吃苦受罪才能返回天国。
在人间如何才能不犯罪呢?第三个故事,是亚当和夏娃的大儿子该隐杀死二儿子亚伯之事,这个故事有多重意义。该隐务农,亚伯牧羊。他们也是从天上带着原罪降生在亚当家里的。他们要给上帝献祭品。献祭之事是个表面现象,在对待上帝的内心态度方面,上帝首先对人要有一个严肃的考验。方法是:神表示他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却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这个考验就是,表示看中亚伯时,是考验亚伯是否会因此而傲慢。亚伯没有傲慢,这就通过了考验。表示看不中该隐的供物时,是要考验该隐是否会嫉妒?该隐果然嫉妒了,他是大大的发怒了,变了脸色。他现在还不敢对上帝生气,他把怨气发在了弟弟的身上。
在凡人权贵创造的长子继承权的制度中,比之于这个神启的故事,神却告诉我们:长子是靠不住的,凡人却认为好处先让长者拿走。这是第一个反映出神和凡人思维相反的重要案例,相反的案例还很多,这都说明:凡人权贵所认为对的,往往是上帝以为错的。这是上帝安排的另一个考验:跟着权贵走,还是跟着上帝走。如果跟着权贵走,就不会得罪权贵,可能会得到提拔、重用和享福,可是天国的大门对他就关上了。如果跟着上帝走,就会得罪权贵,就会受罪、坐牢、被处死。可是天国的大门对他就敞开着,有专门的神去接引他返回天国。该隐和亚伯的故事就是在按照这样的逻辑发展下去了。
该隐和亚伯所献的祭,不过是他们内心对神表现尊敬之心而已。耶和华并不要吃他们的东西,要的是他们诚恳的、真挚的、尊敬神的心。通过考验的亚伯,上帝就会按照好人的、上天国的标准去培养他。亚伯于是就表现出了以下的美德:他怀有信心、承认原罪、诚心求神的喜悦、尊敬兄长、明白神的旨意、被兄长打骂而不还口、他愿意殉道、等候神为他伸冤。因为作为一个有原罪的人,他不敢凭着自己的力量去报复,生怕在人间犯了罪。也因他知道并坚信神是公正的,所以他要耐心等候神为他申冤。于是他凭着对于上帝的信心死去了。这样他就成为一个被神称赞的“义人”;他一旦被该隐杀死,他就必然被接到了天国:这就是上帝喜欢的好人应该选择的生存之路!
也可以这样说,你为什么被人害死?因为上帝喜欢你。这是上帝对好人的“慈悲”之心!
耶稣基督在世时曾称赞亚伯为殉道之“义人”。耶稣也是一个用语言抵挡罪恶、教育大众,然后到达流血地步之“义人”。耶稣之死进一步昭示给人,虽然把好人杀害了,也不能使他以犯罪之手段复仇。因为人生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在人间争夺名利、利益而下地狱,而是要设法返回天国世界。因此,亚伯和耶稣的行为都是信徒们的好榜样。
而通不过考验的该隐,他坚持要干坏事的话,上帝就按照他要干坏事的心愿给他时间、空间和机会,以便使得他在做坏人的道路上吃尽苦头,然后再回头。这也是上帝的慈悲!这一点又是上帝和凡人的相反之处。上帝没有实行杀人偿命的凡人法则,他还要给恶人回头认罪的机会。
于是该隐就开始大踏步地走他想走的路了。这就是说,他带着原罪降生在人间,他不承认原罪,他要继续他的恶行。那么他就是罪上加罪了,不可饶恕了。那么,他的表现是什么呢?他表现伪善、嫉妒、自私、发怒、心肠硬、不自省、凶恶、阴险、说谎、狂傲、掩饰罪行、抱怨神、怕死。人的心理发展必然是这样的轨迹:①罪恶必是连环发生的。如果犯了一次罪,他必然不只犯一次,他必然会接着干。②罪者会愈来愈不敬畏神灵。带着原罪的该隐本来还是有敬神之心的,可他在人间下决心杀死弟弟之后,他的胆子竟然变得更大了。他完全不怕神了,还以一种傲慢的、反问的态度来撒谎、和神讲条件,并要求神不要杀死他。
他哪里有资格这样和神说话呢?正如法力很小的撒旦胆敢挑战上帝一样,正如法力很小的孙悟空胆敢挑战如来佛一样;人间罪恶之人毫无法力、力量渺小,竟然也敢挑战上帝?!可见,罪恶使人愈来愈不怕神,并且愈来愈大胆地用自己的歪理论向神“反攻”。反之,如果一个人不怕神灵、不敬畏神灵、敢于挑战天理,那么这不是说他的原罪很大,而实际上是说,他在人间犯的罪恶很大了。罪恶完全障碍住了他的智慧,完全使他邪变了。所以,所谓的胆大之人,就可以该隐为例,说明他已经完全撒旦化了!上帝在使用这些坏人打击好人之时,目的是想尽快地在打击中把好人救上天国,而让坏人继续留在地狱般的人间继续着他们的恶行;最后再统一予以审判。
该隐所受到的惩罚是什么呢?神对该隐说:“你必从这地受咒诅。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这实际上是很轻的惩罚,神并没有杀他偿命,主要是神想进一步说服他知错改错,想给他反省的时间和机会。恶人该隐竟然不知杀死弟弟是多大的罪恶,却还要向上帝抱怨:惩罚太重了。该隐这样就成了一个恶徒的榜样。上帝通过这个让人恶心的事件让我们得到一点启示:折磨恶人,给恶人反省的时间,也是上帝的“慈悲”之心!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为什么杀人者没有被绳之以法?因为上帝慈悲他!呜呼!文章写到这里,笔者的呼吸都紧张了。天理是这样吗?可是对“创世纪”理解到了这个深度,这不就是三个神启故事的内涵吗?你信不信上帝?如果信,就要相信这个内涵,这才是正确的信仰。可是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发展下去,好人都被害死了,人间都留下了恶人,这人间会是个什么样子呢?都是人渣了。后来上帝发现教化不了恶人了,就干脆发大水把他们淹死算了。
三、被错解的“原罪”
美国伟大的作家霍桑,在其代表作《红字》中描述了女主人公海丝特在人间和牧师相爱生子之事。因为海丝特有一个远在千里的互不相爱的丈夫,因为牧师必须遵守不能结婚的规定,海丝特就犯了通奸之罪而受到了很大的惩罚。有一个凡人在其书里把这个罪叫做“原罪”,这真是滑稽得很。可是,教堂和教徒对于“原罪”的理解怎么样呢?也同样很滑稽。那么,宗教人士为什么要理解错误呢?这实质上是不承认“原罪”之说,否认吃苦受罪可以洗刷“原罪”。这样的理解,也就是说,是教会及信徒偏离了《圣经》最本质的旨意了。
教堂的小册子上有一段祷告文字:“主耶稣啊,我是个罪人。求你赦免我一生所犯的罪,我相信接受你作我的救主。求你进入我的心里,做我的主,将你的生命圣灵赐给我。我将一生信托你,谢谢你救了我,祷告奉主耶稣的名,阿门。”[2]
有信徒指着它对笔者说,“你念吧。念一遍耶稣就会帮你的。”她认为天主显灵帮助过她。
笔者仔细读过祷告文字之后,感到这是信徒所写的,不是耶稣的原意。笔者现在细解如下:
其一:“我是个罪人”是符合基督本意的,它的本意是“人是带着原罪转生在人间的。”但是罪实际上分为两类:在天上犯的罪叫做原罪;在地上犯的罪叫罪恶。就是说,任何人只要降生于人间就至少带着原罪,即是有罪之人,所以要受洗、要忏悔。其实,耶稣也是不带原罪的。他之受死:其一是以自己的惨死代替别人偿还罪业;其二是指他放弃逃跑的机会,愿意以赴死牺牲肉身的方式以震撼人间、鼓励信徒们不惧死亡。
在《新约》中说,当耶稣想让洗礼约翰(比耶稣小半岁的表弟)给他施洗礼之时,约翰就想,这个表弟没有原罪,是未来的王,为什么要我施洗礼呢?他坚决不同意。耶稣坚持要他施洗礼。等到耶稣从水里一露出头,天父就把功能打入耶稣的身体,并对他说,“你是我的儿子。”耶稣一下子就开悟了,这就是佛教中讲的“顿悟”。以前耶稣是个平凡的人、普通的人,此时他就顿悟到了天理,从此代替洗礼约翰,开始传教度人了。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耶稣迅速就开悟了,但他掌握的法理和法力都是有限的。他行乞的过程中教导信徒只有短短的三年,所以他讲授的法理也是有限的。
其二:“求你赦免我一生所犯的罪”一句之中,没有包含原罪。他应该说成是“生生世世的罪”,这样就完整了。在天上的生活是一个过程,是一生;在地上一辈子也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生;一般而言,一个人要转生成人很多次,这就形成了“生生世世”。
“赦免”一词使用的非常夸张。一个人“生生世世的罪”相当庞大,谁有能力将其抹掉?但基督徒普遍认为,耶稣之死就是替所有信徒们还清了所有的罪业。只要信奉了耶稣,发誓和祷告就行了,你就可以“免费”乘法船去天国了。那么说,全世界有二十亿基督信徒的“生生世世”的罪恶本是无量无际的,耶稣的肉身就痛苦了三天、死了一回,信徒们怎能狂妄夸张到认为,耶稣能替他们还清了所有罪债?就是一个人的罪业,耶稣都赦免不了,他顶多只能赦免一小点。所谓信仰的作用,是指在基督思想的指引下,在基督悲壮的惨死鼓励下,以自己的努力追求、受罪偿还罪业以拯救自己。
为什么新教教派都喜欢违背耶稣的基本精神而任意曲解教义呢?既然在违背耶稣,为什么又说是在维护赞美耶稣呢?既然理解了要传播耶稣的“爱”,为什么在说教中要制造宗教之间的不和谐呢?既然理解了修行的艰苦过程,为什么要坚持信仰的祷告动作而不是坚持吃苦的行为呢?这说明,教会的思想严重地偏离了《圣经》、偏离了耶稣。
四、小 结
房龙(1882-1944)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大师级的著作家。他于1882年出生在荷兰,后移民到了美国。他在历史、文化、文明、科学等方面都有著作,而且全世界的读者众多。其著作包括《宽容》、《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圣经的故事》等,贯穿其中的是理性、宽容和进步,很多书都译成了中文。他写的《圣经的故事》完全不同于别的版本,他是在深入理解了原版《圣经》之后,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写了一个简写本。在该书中,他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说,耶稣全部思想浓缩为一个字的话,就是“爱”。[3]这个观点是值得重视的!基督精神实质上就是“爱”的精神,任何一个基督徒都需要反思自己的言行能否称之为“爱”。“基督的信徒”称号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你不按照基督的精神去做,不按照耶稣的话去做,耶稣就不会承认你是他的信徒,你就不是真正的基督信徒。
当然,“爱”和“慈悲”都有不同层次的表现,有时它表现为“捐献施舍”,有时表现为“理解宽容”,有时表现为“同情爱护”等。然而,这个“爱”常常被好莱坞所误解。在电影作品中,他们大力地颂扬“家庭之爱”或“男女之爱”能够救人。这是非常低层次的爱,和“耶稣之爱”毫无关系,而且对于它的宣传和颂扬完全会冲淡“耶稣之爱”的本质意义。这也是美国人民背离耶稣思想的重要实例。因此在佛教中,为避免“爱”字被人误解,他们用“慈悲”这个字。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因为原罪的原因,若能够在许多不平的待遇中,我们忍耐下去,等待神来为我们申辩,也必会得到好的结果。正如“君子报仇,十年不迟”所言。实际上,不报仇的才是君子;等待十年左右,害人者自会有恶报现身。
于是,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要像耶稣那样做“人子”。[4]有人若要害你,你就要当义人,相信上帝的安排,去接受别人的残害,害人者随后定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可是,好人被害死了,坏人还活在人间。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这公平吗?然而,好人还有原罪呢。上帝看重的是,一旦好人被害死,他就可以立马升天了。人间本是地狱,何必留恋?让坏人继续生活在地狱般的人间之中,慢慢地承受惩罚,这比死亡还要艰难一些。
这一切修行的基础,就是要承认原罪而不能在人间犯罪,要承认吃苦受罪才可以偿还原罪。只有受够了罪,不留恋人间了,然后才可以返回天国,永享太平。正因为此意,“原罪”说就被上帝安排在全部经书最重要的首篇位置了。
参考文献
1 约翰·本仁.天路历程(郑锡荣译)[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4
2 “谁是真神?/神的爱”.佛山赉恩堂免费散发的小册子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在这熹微的晨光中,我们又迎来了繁忙而又充实的一周。同学们,你们注意观察没有,经过同学们的认真扫除,那整洁的教室、清洁的路面、素洁的花圃无不给人以舒心惬意之感。可是没过两节课,校园内、走廊上又会出现零星的废纸垃圾。这是为什么呢?都是那些随手乱丢废纸废物的同学惹的祸!说到这里。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问大家:“如果地上有一片纸屑,你会主动弯腰捡起来吗?”别忙着回答,先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次,耶稣带着徒弟彼得出远门,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因为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那块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里换来一些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几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了一段茫茫荒野的跋涉之后,耶稣看见彼得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丢出一颗,彼得一见,也顾不得这么多,赶紧捡起来吃。就这样,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几次腰。最后,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了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做,将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弯弯腰捡起垃圾纸屑,这个不起眼的小事、不经意的动作体现的却是高尚的品行和良好的习惯。当你弯下腰捡起垃圾时,你会发现一种未曾体验的喜悦,会赢得同学们的尊敬和赞赏,更会感染更多的同学加入到美化校园的行列中来。只有当我们都愿意弯下腰捡起散落的垃圾纸屑时,校园才会体现出一份真正的美——一份不只是环境上的,更是大家心里的美。
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她的容貌需要我们共同来打扮。那么,从今天开始,我要求大家都记住一个简单的动作是:弯下腰,捡起脚下的废纸废物。
谢谢大家!
关键词:图像学;梅朗;《圣像手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57-01
图像学是今天研究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理论方法,它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意义,目的是为了研究绘画主题的传统、意义及与其文化发展的联系,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揭示图像在各个文化体系和各个文明中的形成、变化及其所表现或暗示出来的思想观念。
“图像学”最有影响的研究者当是潘诺夫斯基,他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指出:“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第二层次是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即作品的特定主题的解释;第三层次是解释作品的更深的内在意义或内容。
克劳德・梅朗是17世纪法国宫廷画家,《圣像手帕》(图1)是在他五十二岁时创作的最著名的版画作品。
在潘诺夫斯基的理论中,他认为艺术作品的第一个层次为,“我们所能理解的和来自另一个文化背景的人理解的一样多。所见即所得,这些都发生在‘前图像学’层面。”也就是说,画面中所见到的就是你心中所得到的。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一名为维罗尼卡的妇女在耶稣背着十字架前往各各地的途中跌倒时,她给了耶稣一块布让他擦拭脸上的血迹和汗水,之后,她发现她得到了一个“神奇的图像”即耶稣的面容神奇地印在了手帕上的传说。根据故事,《圣像手帕》表现的就是当时耶稣受难的形象。这幅作品犹如一幅纪实的摄影,在近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耶稣脸上的血迹与泥灰,头上荆冠的利刺扎进额上的皮肤然后渗出血来,凌乱的头发和忧郁的眼神,都如在场的证据,让人联想到耶稣受难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对于艺术的认识走向第二个层面时,我们将从仅仅识别主题的第一个层面进入到剖析图像精意的第二个层面。因为第二个层面才是图像学真正起作用的地方。在第二个层面中,最重要的即是所谓的“象征意义”,而这些象征意义往往是由一些特征、代码或符号构成的。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辨认出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同时也能破译神话和宗教绘画中的代码。那些标志并不是场景中随意的部分,而是超越了物质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圣像手帕》是法国十七世纪时期的一幅杰出的铜雕版画作品,它所描述的《圣像手帕》这一宗教题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被不同的艺术家表现过。与其他作品相比,梅朗在处理故事场面时,很明显地舍弃了故事中的某些元素的描写,如舍弃了背景和圣维罗妮卡的形象,只是采用照相式的特写来表现出一个头戴荆冠,满脸伤痕,充满哀伤的基督形象。梅朗利用特殊的呈现方式让耶稣的形象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使他离开了神的世界,就像凡人一样在观者面前。
另外,梅朗的作品中还包含了画家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仔细观察作品,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画面中的耶稣形象是由一条从耶稣鼻尖开始的连续不断向外扩散的螺旋线来呈现的(图2)。新柏拉图主义认为美是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实际上说的就是: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画家采用了完美的同心圆螺旋线的形式来解释了这种美学观念。
最后进入图像学的第三个层面,也是图像学的“最终目标”,即“本质”意义或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它与第一和第二个层面不同,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艺术家或许并没有打算把这么多文化的观点和设想压缩到他的绘画中,但那不等于它们不存在。
17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国家,古典主义艺术气息非常浓厚。梅朗是当时法国路易十四时的宫廷御用雕版师。路易十四统治时期也是宫廷古典主义的极盛时期。从这幅画作中可以感觉到一种异常冷静的理性意味,没有任何可见的个人的绘画笔触,犹如一幅纪实的摄影。我们看到《圣像手帕》中耶稣头像是通过一条同心圆螺旋线呈现的,也就是说这幅画仅仅只用了一条线就完成了。这是一条不相交的等距的螺旋线,完全靠控制线条的粗细和深浅来表现画面的阴影与结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作者必须在刻制之前对素描原稿进行精确的计算,以及对刻制完成的结果做出严格和理性的判断,并在刻制过程中不允许任何失误的发生。
通过用图像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这一幅作品,让我们不仅欣赏了画面的表象,而且通过相应的方法对作品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人理解了其象征意义,进而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影响,让观赏者以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从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
平安夜(Silent Night),即圣诞前夕(ChristmasEve,12月24日),特指12月24日全天,但由于一般节日氛围在晚上容易调动起来,大型活动都集中在晚上,固被称作平安夜,更加贴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平安夜的传说故事和来历,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平安夜传说故事圣诞节前夕也就是俗说的平安夜,耶稣诞生的那一晚,一在旷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见有声音自天上传来,向他们报耶稣降生的好消息。根据圣经记载,耶稣要作世人的王,因此天使便透过这些牧羊人把消息传给更多的人知道。
后来人们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处报人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直到今日,报佳音已经变成圣诞节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
整个报佳音的活动大约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左右才结束。
平安夜这个习俗渐渐流传进中国,圣诞节的前一天,被称为平安夜。平安夜还没到,一种叫做“平安果”的礼物,开始在人们手中悄然传递。
据了解,“平安果”是用一个个色泽鲜艳、样子好看的进口苹果装扮而成的,多为红蛇果、青蛇果,当然也有把国产的红富士苹果进行包装扮成“平安果”的。据说,“平安果”象征着平安、祥和之意,之所以把“苹果”当成“平安果”的首选,是取了“苹果”的字音。
据说水果商装扮“平安果”是受年轻人的启发。开始时,有一些年轻人买一两个进口苹果,然后拿到礼品店打上包装,准备在平安夜当礼物送给好朋友,这一“商机”马上被精明的商人捕捉到。
对这种新东西感兴趣的多为一些青少年,他们都觉得用5元钱将赋有“平安”意义的礼物送给朋友挺值。看来,平安夜在人们手中悄悄传递着“平安果”的同时,也在传递着一份美好的祝福。
不过,平安夜送平安果,这个习俗据说是中国才有的。因为中国人比较注重谐音,比如洞房花烛夜,把花生红枣和莲子放在被子下面,寓意"早(枣)生贵子"。平安夜就是圣诞节前夜,圣诞节是12月25日,平安夜就是12月24日夜晚。苹果的"苹"与平安的"平"同音,于是中国人寓以苹果"平安"的吉祥含义。于是就有了平安夜送苹果的习俗。送苹果代表送的人祝福接受平安果的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平安夜的由来真实来历平安夜指12月24日晚,是圣诞夜的意思,英语叫christmaseve(圣诞前夕,圣诞前夜),平安夜也用来表示圣诞节前一天。巧得很,和中国民间的“扫尘节”一样(夏历12月24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家庭里都要扫尘,“尘”和“陈”谐音,“扫尘”因而有“除旧”的意思),在旧时的欧洲,平安夜也是扫尘的日子。这一天尤其对农村的父母来说,是非常辛劳的一天。他们要为圣诞节和新年做许许多多事情:忙地里活、照料牲口、擦地板、洗厨具、烤圣诞鹅、做蛋糕、布置圣诞树、张罗圣诞礼物……等到全家团聚欢庆平安夜的时候,父母们通常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了。
奥地利靠阿尔卑斯山的地区,出了不少的乡村诗人,加上奥地利人,本是爱好音乐的民族。他们大部分的人民,信仰耶稣基督。所以每到圣诞节,在这崇山峻岭的一些小镇和乡村里,许多歌唱世家的男女,像中古世纪的吟游诗人,不断的把圣诞歌的词句和乐曲,加以改进或创新。他们很多人,长于弹奏乐器,而且几个人聚在火炉边,就能当场作出新的圣诞歌,成了后来圣诞歌的宝藏。有一些歌曲,也许当时唱唱,或唱过一两年,就被新的圣诞歌所取代了。但是其中的一首,不但流传下来,而且是世界最出名的圣诞歌,它就是大家熟悉的“平安夜”。
平安夜大多数人都要在这个晚上一起聚会,不管是和家人团聚,还是和朋友相聚。一起吃一个团圆饭,一起狂欢。朋友之间也会相互发祝福短信。
平安夜意义寓意圣诞节是救世主耶稣基督的生日,是为了纪念耶稣降生而定的节日。正是因为耶稣基督的降生,人类才有了拯救的盼望。所以才将这个伟大的夜晚定为平安夜。真正的平安是心里的平安,是在一个人灵魂深处的平安。
在镜子面前,盯视着自己的面孔和身体,不禁惶惑起来。不知道究竟盯视者是自己,还是被盯视者是自己,灵魂和肉体如此的不同,彼此相见都觉得陌生。我甚至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活出了真我。
生活其实就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最真实的自己,能照出一个人内心的美丽和丑陋。圣经[马太福音]第七章记载了一个故事:一妇人行时被捉住,依教规应处以死刑。村人一个个拿着石头围住她,请教耶稣怎么办?耶稣当时躬着腰用指头在地上写字,没有答腔。村人们还是不住地问,耶稣就站起来说:“你们中间哪一个没有罪的可以先拿石头扔她。”说完他又弯腰在地上书写。村人听完话后,从老到少一个个地离去了。只剩下耶稣和妇人,耶稣直起腰来说:“妇人,那些人去了哪里?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妇人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以后不要再犯罪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生活中我们都免不了会批评别人,而自己的错常常被忽略。不管是有心的还是无意的,深夜扪心自问,常为白天某事而懊悔。
解读自己,并不是顾影自怜,孤芳自赏。而是反思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贪嗔。勇敢地直视自己,不要被心底深处的念头所吓倒。
人生中最强大的敌人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只有战胜自己,才会有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只有活出真我,才能达到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圆满的人格就像一个顶,真,善,美好比顶的三足,缺了一足顶就必然不成。”
人生在世,当求自身人格的圆满!
【关键词】《圣经》 耶稣 原罪 二次圣临
基督教拥有很多特色术语,比如“天主”“上帝”“真神”“天国”“三位一体”等,还有两个最为重要叫“原罪”和“二次圣临”。它们分别位于《圣经》的开篇和结尾,是基督教最有价值的理论术语。它们首尾兼顾,构成了基督教最基本教义的理论框架。但是,“二次圣临”的寓意更为重大和深远。而要解析清楚它,需要首先简要分析一下“原罪论”。
一、“原罪”之内涵简析
“原罪论”被上帝神启的犹太智者安排在全部经书(《旧约》)最重要的首篇位置,而“二次圣临”则是被耶稣的弟子置于全书(《新约》)的篇末,这样就构成了整部《圣经》的完整框架。《圣经》全书的写作成书大约历经1600多年,共有四十多名神启的智者写成。他们竟然能够在大跨度的时间段里,使用这两个术语把全书予以首尾相连和呼应。从法理上讲,这个安排也是相当周密、很符合天理的修学理论,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创世纪”里连续讲述了几个故事:上帝在六天里创造了地球万物以及万物生殖繁衍的机制、在伊甸园里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他们却在撒旦的诱惑下,违背了上帝的法旨,从而形成了原罪。然后上帝把他们打入人间,迫使他们以自食其力、吃苦受罪的方式来偿付原罪,并锤炼对于上帝的坚定信心。这样,他们就带着在天上犯的罪降生于世了。“原罪说”就产生了。在天上犯的罪才叫做“原罪”。在人间若不守戒律而干了坏事,就叫犯罪。如此罪上加罪的话,就难返回天国了。英国著名作家班扬在《天路历程》中就描写了一个名叫基督徒的好人,没在人间犯过罪,他才能通过坚定地信仰耶稣和吃苦受罪返回天国。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降生于人间就至少带着原罪,即是有罪(sins)之人,所以要受洗、要忏悔、要吃苦、要受罪。但耶稣是不带原罪的,他是专门来到人间传播佛法、救赎众人的。他之所以悲惨受死:其一是以自己的惨死代替弟子偿还一些“罪业”或称为“原罪”;其二是指他放弃逃跑的机会,愿意以主动赴死的方式震撼人间、鼓励信徒们在修行的道路上不避危险、不惧迫害、不惧死亡。
耶稣之“爱”和“慈悲”都表现为“捐献施舍”“理解宽容”“同情爱护”等等。因此,人们应该要像耶稣那样做“人子”的方式去修行。而这一切修行的基础,就是要承认原罪而不能在人间犯罪,要承认吃苦受罪才可以偿还原罪和人间之罪。这样受够了罪,吃够了亏,不留恋人间了,然后才可以重返天国,永享太平安乐。正因为此意,“原罪说”就被上帝安排在重要的首篇位置以讲明创造人间的原因,而在篇末安排了“二次圣临”则是给人以最后的希望和最后的指导。
二、“二次圣临”的重要寓意
“二次圣临”位于《新约》的末尾,是一个最最重要的结尾,它指出了耶稣会第二次降生于人间,并以人身的状态审判每个人。最后审判不是世界末日之意。它是指上天给予每个人最后一次考验的机会,以判定他的最后未来。《新约》中写到,“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那些洗净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可得权柄能到生命树那里,也能从门进城。城外有那些犬类、行邪术的、的、杀人的、拜偶像的,并一切喜好说谎言,编造虚谎的。”
这些话很简单,但是很重要,那就是审判的原则。其一是说,耶稣将来必会再次转生到人间,默默地观察每个人并对他的德行给以最后的审判,这由耶稣说了算。然而,整个欧美都是基督教国家,历代虔诚的信仰者也是不少见的。他们在一生的信仰之后,死后的灵魂不是被接到天国去了吗?为何还有一次“最后的审判”呢?这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悬念。甚至于说,被暴君尼禄皇帝害死的圣彼得也没去成天国。真实的原因,是他们的灵魂并没有被接到天国,又转生到了人间很多次,再次修行,反复修行,直至一千年后、两千年后遭遇耶稣再临人间时的最后审判。这么棘手的问题怎么理解呢?
这个情况很像孙悟空的修行故事。他在商纣王(前1105年-前1046年)时代是个可以修行的苗子,在《封神榜》中叫袁洪,结果被神仙打到傲来国的石头里面受罪去了。大约1500年后,他才从石头里面蹦出来了。然后修行数年学会了72变,再大闹天宫,又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然后遇到了唐僧。他愿不愿意跟着唐僧走,对他就是最后的审判。他通过了这个审判,才能跟着唐僧一起修行17年而成佛。这前前后后就历经了两千多年的磨难才成功。这虽是虚构的故事,可是也暗合以上的法理分析啊。
其二,不管怎么说,耶稣还是给信徒以希望,他规定了简单、准确、合理的审判标准。能进“城”的人就是能达到标准的人,是能进入天国之人,就是那些能“洗净自己衣服”之人。这个标准已经是相当的简单、很容易把握了。那么,“洗净自己衣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能够自己洗刷掉自己罪恶之人,也是指能够自食其力不剥削他人之人。所谓“城”是指“天城”,就是“天国”之意。这条件太容易了,可是且慢。这个世界上欺负别人的吸血鬼和寄生虫不是很多吗?他们怎能做得到呢?
“城外之人”就是进不了天国之人,是指要下地狱之人,就是那些“犬类、行邪术的、的、杀人的、拜偶像的,并一切喜好说谎言,编造虚谎的。”“犬类”就是指“像狗一样的人,没有真理,没有理性,谁给他饭食金钱就维护谁的利益”。可是如今的人类,很多人连犬类的忠诚度都没有了。你给他好处,他还要像犹大一样出卖你啊!
其三,关于“耶稣复活”之事该怎样理解呢?我们在这里找到了答案。信徒们有一种坚定的理解,就是认为耶稣是肉身复活。若如此,他现在已经2013岁了。他的“二次圣临”,如果是以肉身形式出场的话,他是33岁的容貌呢?还是2013岁的白发白胡子的老道人似的容貌呢?
耶稣的肉身确实死亡了。所谓的复活,是指肉身死后,灵魂又回到了他的天国。他在“复活”后和信徒们说了几次话,一则可能是圣徒们编造的神话;二则可能是耶稣在天上和圣徒的谈话,但完全不是肉身在说话。复活(复现)四十四天后,他就彻底走了,不再直接管理人间之事了。
所以,“二次圣临”就是指他第二次转生来人间之意,绝对不是以2013岁的形象再次出山,但他还是以人身的形象再次转生出世的,并仍然是一个受苦者的形象而不是一个老板、权贵者的形象。此时,一个人在地上的所作所为,就不仅有天父在天上记录着,而且还有掌握了天理的耶稣在人间观察着、记录着。前世叫做耶稣的那个人,就从侧面悄悄地、默默地观察信徒们的表现,然后就悄悄地判了罪。
因此,人间习惯以“以强欺弱”为行事准则,说不定哪一天,富有强权的基督徒们就欺负了你们前世的师父——贫穷受难的耶稣。那就必然堕入地狱了。
所以,要避免堕入地狱的唯一方式,那就是要以劳动为荣、以苦为乐、处处同情弱者、施舍弱者、帮助弱者。这就是“二次圣临”给予信徒们最后最好的启示!
三、小结
有人感叹道:“传播思想是危险的。”其实,危险总是来源于内部,而不是外部。基督教会在两千多年的运作当中,早期弟子在前几百年中的表现比较符合耶稣。其他的一千五百年左右中,教会的危险也是来源于一代代“体制内的”神学家、主教和教徒们。因为他们严重偏离了耶稣,正在把人类带往极端危险的方向。岂不知,不知不觉当中,人类可能已经到了耶稣二次圣临和最后审判的时候了。
佛教经书相当多,比《圣经》讲得详细,这是它的长处。它强调说:众生原来是佛,后来沾染了各种贪念而变成了凡夫。于是通过修佛,修掉贪念而能返璞归真,找到自己的本性。然而,它还是没有“原罪论”和“二次圣临”讲得简单而透彻,所以这两个术语是唯一超过佛经的地方。因此,基督徒们应该觉悟了,错误的言行应该改变了,错解的经书应该得到纠正了,要真正重视经书的研习了。然后信徒们真正照着耶稣的样子去生活和做人,这样才能够抱着充分的信心和坦荡的胸怀去迎接“二次圣临”的默默到来,去迎接它能够给予信徒们的最后希望和最后鼓励。
【参考文献】
[1]汉弗雷·卡本特(英). 耶稣[M]. 张晓明译. 北京: 工人出版社, 1985.
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 是西方似我国过春节。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
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字。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耶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全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耶稣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当马利亚快要临盘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
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於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圣诞节便是於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耶稣的诞生,但真实的诞生日就没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亦开始流行起来。
圣诞老公公的由来
圣诞节是令人雀跃期待的日子,尤其是小孩子。相信大家对圣诞老公公的事都耳熟能详吧?从前有一个老人,名叫尼古拉斯,他一生最爱帮助贫穷的人家。其中有一次他帮助三个贫穷的少后送他们三袋金子以逃过被卖的不幸。当尼古拉斯偷偷把其中一袋金子送给其中一名女子时,他把金子从其中一个窗户扔进去,恰好掉进景在壁上的一长袜中。于是,将礼物放在圣诞袜子的送礼方法家挨户地去要糖果哟!
据说平安夜的晚上,圣诞节老公公会驾着驯鹿雪橇满载着礼物准备送点这一年来表现很好的小朋友,他会悄悄地从烟囱爬进屋内,礼物塞在挂在床头的袜子里。所以孩子总会把一条条色彩缤纷的袜子挂在床头,并在袜子旁边放杯热牛奶给劳苦功高的圣诞老人解渴,并送份大礼给自己。
隔天一每个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打开礼,想知道自己得到什么奖励。
到了1822年,一位荷兰传教士把这位伟大慈善家的故事传到美国之后,美国商人更以特殊的行销手法,每年利用这个节日大张旗鼓地宣传广告,大赚一笔,在亚洲的日本及其它各国也群起效尤。因此装扮圣诞老人来庆祝圣诞节的风俗习惯也就渐渐地流行到世界各国了。
圣诞树的由来
1.据说大约在十六世纪,德国人最先把长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摆设,后来,德国传教士马丁路德把烛放在树林中的枞树枝上,然后点燃,使它看起来像是引导人们到伯利恒的星光,如同二千年前的东方三博士依照天上的星星找到耶稣一般。今日,人们已经改用小灯泡代替蜡烛。
2.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农人,在圣诞节那天遇到一位穷苦的小孩,他热情地接待了孩子,这个小孩临走时折下根松枝插在地上,松枝立即变成一棵树,上面挂满了礼物,用来答谢农人的好意。
然而圣诞树真正出现在圣诞节,首先见于德国,之后又传入欧洲和美国,成为圣诞节不可或缺的装饰物。他们通常用五光十色的彩灯、蜡、礼物或天使来装圣诞树,尤其住在美国西北部的人们,因为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他们会全家人一起去挑选一棵真正的树做为圣诞树。圣诞树的种类繁多,有天然松柏圣诞树、也有人造圣诞树及白色圣诞树。每棵圣诞树上都挂满琳琅满目的装饰品,但每棵树的顶端必定有一棵特大的星星,像征着那颗引导东方三博士找到耶稣的星星。而且在传统习俗上,只有家庭的一家之主才可以把这颗希望之星挂上,旁人是不可以越俎代庖的。
平安夜的由来
圣诞节前夕也就是俗说的平安夜,当晚,全家人会团聚在客厅中,围绕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互相交换礼物,彼此分享一年来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祝福及爱。在这天晚上都会看到一群可爱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诗歌弹着吉他,一家一家的唱着诗歌报佳音。到底佳音队这种节日活动是怎么来的呢?
耶稣诞生的那一晚,一在旷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见有声音自天上传来,向他们报耶稣降生的好消息。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来是要作世人的王,因此天使便透过这些牧羊人把消息传给更多的人知道。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学会弯腰》。
听到这个题目,同学们不禁要问,弯腰这么简单的事情,谁不会呢?也许有同学会说,从小我们就被教育着要“顶天立地”,弯腰做人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可我想跟同学们说,学会弯腰是一门学问,弯腰做人是一种境界。下面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铁块,他让彼得捡起来。可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了铁块,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了3文钱,并用这3文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行,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不行了,就让藏于袖子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见了,赶紧拣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得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是否还会因弯腰累而视而不见呢?不会弯腰,是糊涂;而耻于弯腰者,就一定是傻子!
每堂课前,当我们弯腰向老师问好时,总有些同学歪歪斜斜地站着,头不点,腰不弯,懒洋洋,极不情愿地说一声:老师好。更有甚者,有的同学连站起来也免了。老师传你知识,教你做人,每天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可我们有的同学连起码的弯腰问声好也嫌麻烦。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你在校不尊敬老师,我想你在家也不会尊重你的父母。一个连父母都不尊重的人,你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同学们,弯腰问好是一种做人的礼仪啊!
每天放学,同学们都要打扫教室。但有些同学扫地不弯腰,蜻蜓点水般随意扫着。可你知道吗?直着身子扫地和弯着腰扫地,做事的态度不一样,扫出的效果也是有区别的。“态度决定一切!”直着身子扫,大多是应付差事,而弯着腰扫,才是认真负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学们,弯腰扫地是一种做事的态度啊!
每次做错事的同学向老师说明情况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找一大堆借口,或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很少有同学能弯腰说声:“是我错了,对不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上没有不犯错的人,但是却有“承担责任”与“推卸责任”这两种人的区别。一个没有勇气承担错事责任的人,将来谁会看得起你。同学们,弯腰致歉是一种做人的胸怀啊!
每天当我们走进校园时,会看到校园里有同学们随手扔的纸屑果皮。我们会在心里默默谴责那些乱扔垃圾者。乱扔垃圾者固然可恨!可那些见到别人乱扔垃圾不制止,见到垃圾不弯腰捡起的人,又何尝不悲哀呢?弯腰捡起一片垃圾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更不是与你无关的事情。你知道吗?你弯腰捡起,捡起的不仅仅是一片纸屑!捡起一片纸屑,拾起的是一种精神!捡起一片纸屑,纯净的是一颗心灵!同学们,弯腰拾起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关于马蹄铁,歌德在他的叙事歌谣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旧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说以后也许用得着。不料彼得懒得弯腰捡,就假装没听见。耶稣一见,也没说什么,自己弯下腰,捡起了那块马蹄铁,然后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了三文钱,用这钱买了18颗樱桃,悄悄藏在了衣袖中。
随后,师徒二人继续前行,进入一片荒无人烟的原野。彼得渴得够呛,又找不到水,心情十分低落。耶稣见了,便故意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喜出望外,赶紧捡起来吃掉。耶稣一路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当他吃完了樱桃,耶稣便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当初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彼得听了,才知道樱桃的来历,是缘于那块自己不愿弯腰捡起的马蹄铁,心里非常惭愧。从此以后,他勤奋上进,最终变成了一个品格优秀的门徒。
1485年,英国国王理查三世与里奇蒙德伯爵亨利决战,这场战争最终将决定谁来统治英国。
大战前夕,国王发现自己战马的马掌钉没钉上,于是要求铁匠立刻把马掌钉钉上。铁匠钉完了第三个马掌,钉第四个马掌时,发现钉子不够了,就对国王说,少了一颗钉子。国王听了,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少了一颗钉子嘛!算了,不钉了!”
第二天,战争开始,双方打得很激烈。国王理查三世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但马在奔跑中,因一个马掌掉了而失蹄倒在地上,理查因此一下摔在了地上,被敌军俘获。理查绝望地叫道:“一匹马,我的国家灭亡就因为这一匹战马!”
敌军借此机会乘胜追击,一举灭掉了英国。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波斯沃斯战役,一颗钉子让理查三世失去了整个国家。
至今,在英国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块马蹄铁;丢了一块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
细节决定成败。一块马蹄铁,一枚马掌钉,看上去似乎微不足道,无足轻重,但往往决定着整件事情的成败。
(摘自《中国国门时报》 图/李春明)
摘 要: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优秀代表,他的名作《最后的晚餐》更是具有代表性的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杰作。文章通过对《最后的晚餐》的故事情节、技法分析,来认识这件伟大的巨作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从一个文化的侧面感受那场运动的伟大和辉煌。
关键词:文艺复兴;最后的晚餐;坦培拉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08-01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发生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推动了西欧的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冲破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类的思想,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在这个一个辉煌的时代,出现了一批成就卓越的艺术家,也就是被称为“一个从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出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这些时代巨人中,文艺复兴三杰最为人们称道,他们分别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最先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他1452年4月15日降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小镇,他孩子时期就被称为“绘画神童”,他不仅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作为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全才,达芬奇是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全才,留给了后世各个领域无穷无尽的财富。而他在绘画上的最大贡献不仅仅是技法的独特,更是他的解剖学和透视学的透彻研究,这在他的名作《最后的晚餐》中有充分的体现。
《最后的晚餐》创作于1495-1497年,达芬奇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画的一幅作品,讲诉的是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画面表现的就是当耶稣告诉这一消息时,信徒们面面相觑的场景。由于这幅作品是壁画艺术,直接画在墙壁上的,采用的是当时欧洲非常流行的绘画形式“坦培拉”画法。
坦培拉是英语Tempera的音译,来源于古意大利语,意为“调和”“搅拌”,后泛指一切由水溶性、胶性颜料及结合剂组成的绘画,也常单用于鸡蛋等乳性胶结合剂组成的绘画。坦培拉基本上是以铜板,铁板,石板,木板等材料做支撑物的,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都谙熟和热衷于坦培拉绘画技法,不过也渐渐发现了它的缺陷与不足,例如颜色之间难以融合晕接,色彩不够柔和光艳,小笔多次排线过于费力,以及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易发霉和低度抗碰撞能力,鉴于此,画家们发明了用透明漆上光以保护画面的办法。而后又有人在坦培拉底层画面上做多层透明色罩染,后称之为上光术或釉染法,这便形成了混合技法,一种非坦培拉绘画亦非油画的技法。达·芬奇对坦培拉进行过改进,但技术不够成熟,致使许多作品没能留存下来。就《最后的晚餐》来看,画面釉彩比较薄,画面有龟裂的效果,可能是在色料中加入过多亚麻油的缘故,当然,也可能是地中海温暖多雨的潮湿空气所致。
《最后的晚餐》中,透视关系运用的非常成熟,着说明达芬奇对绘画艺术的种种法则有着全面的透彻理解,这里面包括人的形象的比例关系、空间结构的布置、主次关系的排列等。《达芬奇笔记》里面曾经提出“透视是绘画艺术最好的引导”。他肯定透视学是一种合理的论证,也说明了所有透视案例都通过五个数学元素表达,既点、线、角、面和体,并总结出透视是无形的,不占物理空间的原理。这幅作品中体现出了“近大远小”的平行透视法,即为“在相等尺寸的物体中,越远离眼睛的看起来越小,而越接近眼睛的看起来越大。”这也就是他认为的透视的第一个分支,称为“缩形透视”。画面中心比周围要清晰艳丽的多,这就是所谓的“第二、三分支”,即研究颜色离眼睛远去时变化的方式的“色透视”和阐明物体何以越远越模糊的“隐没透视”。《最后晚餐》中心点在耶稣所处的位置上,屋顶和两侧的墙面相当于透视线。餐桌水平分割画面,增加了画面的稳定感与形式感。人物虽然多但是不散乱的原因是由于人物坐的较为集中,且分成了四组,而且高低起伏富有节奏感。在耶稣周围的人更为激动,一种带有阴谋的情绪在画里面蔓延,整个画面在喧嚣中蕴含了一种忧伤哀愁的情绪。
作为达芬奇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在构图、色彩、技法、透视等各种技巧的处理上,有着新的突破和创造,这幅杰作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则宗教故事,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绘画技巧的高超及浓郁的、脱离了宗教关爱的人文主义情怀。
圣诞节由来
每年阳历12月25号,是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圣诞”。它是一个全民性节日,类似中国春节。
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与她成亲,给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当马利亚快要临盘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渐晚,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寄宿,住在一个马棚里。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也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平安夜由来
圣诞节前夕就是传说中的平安夜,通常指圣诞节前一天,这天家长带领孩子除旧迎新,像中国过年一样,晚上大家围绕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互相交换礼物,也会有一群可爱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诗歌弹着吉他,一家一家的唱着诗歌报佳音。
平安果由来
12月24日,也就是圣诞节前夕,西方人称之为平安夜。而在中国,又恰逢新年将至,所以平安夜还没到,一种叫做“平安果”的礼物,已经开始在人们手中悄然传递。
关于平安夜为什么吃苹果的说法很多,近几年以来,苹果成为了一些年轻人作为平安夜的礼物,大家都互赠苹果作为礼物。“平安果”是用红红的苹果装扮而成的,取平安之意。
圣诞老人由来
圣诞老人为奥丁神后裔。也传说称圣诞老人由圣·尼古拉而来,所以圣诞老人也称St.Nicholas。据说他原是小亚细亚每拉城的主教,名叫圣尼古拉,死后被尊为圣徒,是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每年圣诞节他驾着驯鹿拉的雪橇从北方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火炉旁的袜子里。所以,西方人过圣诞节时,父母把给孩子的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圣诞夜时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第二天,孩子们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床头上寻找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圣诞树由来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农民在一个风雪大作的圣诞夜里救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孩,并给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晚餐。孩子走时,折了一根杉树枝插在地上并祝福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的杉村,报答你的好意。”
小孩走后,农民发现那树枝竟变成了一棵小树,他才明白自己搭救的原来是一位上帝的使者。这个故事就成为圣诞树的来源。在西方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平安夜报佳音由来
据说耶稣出生前一晚,牧羊人听到天上传来声音,向世人报耶稣出生的好消息。因为耶稣是来做是世人的王,所以上天派天使像人家报告这个好消息,让更多人知道。后来人们仿效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处报人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后来人们就效彷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直到今日,报佳音已经变成圣诞节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
圣诞节礼物由来
传说有个心地善良的没落贵族,生活非常艰难。三个女儿快要出嫁了,他为没有钱给她们买嫁妆而难过。圣诞节那天,三个姑娘早早地在炕上睡觉了,剩下父亲在长吁短叹。圣诞老人决定帮助他们。他在他们家的烟囱里撒下了许多金子,落进姑娘们烤在火炉旁的长统丝袜里。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而快乐的生活。
耶稣?是的,雷・阿伦有一个绰号叫做耶稣,来自他主演的一部电影。十年前由雷・阿伦和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影片《单挑》中雷・阿伦饰演的角色就叫耶稣。如果这个绰号对于你来说不是新鲜事物的话,那么你可知道这个故事其实说的是马布里的身事。怎样?话题来了。同是九六黄金一代,现在雷阿伦已经达到了事业的巅峰,而马布里的职业生涯却已经走入没落。苍茫十年,白驹过隙,人生的境遇在选择,在坚持,还是……
浮华过后,细说从头,让我们将时间逆转,看看十年前雷・阿伦的青涩,品品马布里的艰辛,来吧,走进《单挑》的世界。
在乡村,在城市,在清晨,在黄昏,人们在广阔的天地间享受着篮球的乐趣,一次次划出彩虹一样的弧线,一次次做出变幻莫测的运球突破动作,一次次与伙伴合作打出创意十足的配合。这种在自由的空气中享受篮球带来的无拘无束的乐趣,感觉真是棒极了。
镜头切换,一个个不同地区人的面孔过后,不断地出现两个人投篮的画面,一个在海边的公园,一个在监狱的高墙之内。
“嘿,沃特森,别玩了,监狱长要见见你。”看守来叫连投连中的杰克。
“什么事?”杰克沃特森(丹泽尔・华盛顿饰)感到很意外。“不知道,我只负责带人。”
监狱长将看守打发出去,友善地招呼杰克坐下。一番寒暄之后道出了找来杰克的意图。原来杰克的儿子耶稣被外界称为全美高中第一明日之星,现在全国各州的大学都在争取得到他。杰克所在州的州长是个篮球迷,他希望通过杰克能让耶稣来到他们这边打球。监狱长和杰克说,以州长的手段是可以让因杀人入狱的杰克“提前”出去的,代价就是在一周内让耶稣在协议上签字。
在监狱长的安排下,杰克离开了监狱。由两个监狱长亲信协同,他来到了离家不远的一所旅馆。对于能够得到如此意外的自由,杰克感到喜不自禁。但两个看守的话让他回到现实。
“这不是度假,你不是自由人。在法律眼中你仍是重罪犯。你越快办成事对我们都越有好处。”
校车的车站,一个性感火辣的黑人女孩在漫不经心的等人。耶稣(雷・阿伦饰)一路急匆匆地跑来,在看到女孩后放慢脚步,一脸坏笑地靠了过去。(说实话,看到雷阿伦做出这样的表情,小编真的很庆幸没有吃东西,不然我的屏幕就花了。)
“做好决定了吗?”
“还没”
“我有个朋友想见见你,叫迪安卓,是个经纪人。”
“拉拉,我不能见经纪人,你知道那是违法的。”
“耶稣……拜托。他是我的朋友,只谈5分钟。”叫拉拉的女孩靠了上来,甜甜的微笑,期待的眼神。
“让我想想,第四节课见。”耶稣禁不起女友的撒娇。拉拉主动的给了他一个热吻。
教练办公室里。
“决定了没有?”和女友的询问一样,连关切的情绪都一样,和蔼的教练坐在桌子对面。
“就是这事困扰我,你是我的教练,我不介意和你说。大家都在问:‘要念哪?’我听够了。”
“我了解,就当是恭维吧。大家都关心你。”
“不是关心我,是关心他们自己,只想瓜分我罢了。”
“有些人是人渣,有些人不是。”停顿了一下之后教练温和的问“何时做决定?”
“周一上午十十点前吧,等好好想想,衡量状况。”
“有我电话吧,想聊这些事就打来,不管多晚。我一直把你当儿子,你知道吧?记得我常和你说的吧,这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年轻人。”
何止是自己的教练这么说过,多少教练找过耶稣,都是同样的口吻。北卡,乔治城,斯坦福,堪萨斯,阿肯色,亚利桑那,所有学校的教练都是这句话,“年轻人,这是最重要的决定。”
杰克离开房间,刚要出旅馆,过道上一对青年男女走过来,男的是个黑人,流里流气,挂了一脖子的金链子。女的是个白人(米拉乔沃维奇饰),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看就是皮条客和他的。打了一个照面,皮条客说了些挑衅的话,饱经世事的杰克当然知道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处之,说了句“不好意思,是我不好,我不想惹麻烦。”然后就走开了。女人回头多看了杰克一眼,还没回过神来,皮条客就开始动手打她了。
为了找到儿子,杰克先来到女儿玛丽的学校等女儿放学,女儿看到父亲的反映自是欣喜大过诧异。说她和哥哥已经搬出布巴姨夫家住在一所公寓中,是哥哥在供养她。随女儿回家的杰克看到家里摆满了儿子获得的无数奖杯,玛丽告诉爸爸现在哥哥非常非常厉害,他已经不是哥哥的对手了。而当女儿问到他是怎么出来的,能呆多久时,杰克只说是“戴罪立功”,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他告诉女儿说怎么出来的不能说,不然会惹麻烦的。当耶稣回来的时候,并没有出现父子团聚的温馨一幕。耶稣根本不和杰克说话,杰克不在意儿子这样的态度,并且很积极的希望能够交流。在他离开之前,儿子说会去附近的球场。
杰克走后,耶稣带着妹妹来到布巴姨夫家和姨夫姨妈说爸爸回来了。这件事对耶稣来说有些措手不及,他希望能从亲戚这里得到些帮助与支持,但在交流一番之后,姨夫并没有给他什么好的意见,而提的最多的是自己如何帮助他们兄妹,希望耶稣在得到好处的时候不要忘了他,并且很直白的说要分杯羹。耶稣火大,在他为了之后人生发展而迷茫的时候所有人都只是想从他身上得到好处而没有人真的在乎他的感受。而此刻离奇归来的父亲他更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杰克在球场上等来了耶稣,这片球场就是在耶稣童年他教儿子打球的地方。杰克的时间不多,想直奔主体,但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好吧,我只是想知道一些关于你的情况,你辛苦练球终于有所成就,我以你为荣。现在是你的关键时刻,作为父亲我想给你些忠告?”
“谁?父亲?”神情中只有一个意思――你也配?
“忠告什么?”
“决定没?”
“哦,你也要问。我知道你要说:这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不,我是求你。希望你别妥协,我懂那些事。他们给你优厚条件,我不愿见到你拿了好处而受制于人。”
“拿了好处……人人都认为我拿了好处,好,我能怎样?只有我照顾玛丽,我不愿她住在布巴姨夫家。”
“我只是想知道你会念哪所学校。”
“知道又怎样?”
“只是想知道。”
“还没决定,还在想”
“有想法吗?”
“那句老话,不知道。”
“但愿你了解为何我会逼你这么紧。为了让你到另一层次,是我把球放在你的手里,放在摇篮里。”
“我不是婴儿了,干嘛叫我耶稣?这算什么名字?”
小时候和表弟打球的时候妈妈在楼上大叫他的名字,让他回家吃饭,小朋友们都假装向他膜拜,嘲笑他这个救世主的名字。对于这个伴随他成长的名字,尤其是一个让他怨恨的父亲所起的名字他反感至极。“你看现在那些嗑药的球员艺人都说自己见到耶稣了。耶稣输球的话会有多难堪?球场别的人都骂他‘操’,上帝是狗屁?”
“嘿,这些话你哪学来的?你不信神了?……人会犯错,会走偏,神原谅他们。”
“他也原谅你杀了妈妈?”
“是的,我相信是,你能吗?”
“永不原谅。”杰克同样无法在这个结上释放,听到儿子这么说他也不知说什么好。
耶稣不依不饶,“不可杀人,《圣经》上说的。”
“我不能让她复活,你让我怎么办?”“你爱她吗?”“爱他超过我的生命。”“真会表达爱。”
不可否认,杰克和耶稣说的都是真心话,但耶稣对于父亲的怨恨是那样的固执,当提到被杰克错手杀死的妈妈时,杰克虽然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过错,但终究是伴着悔恨。父子的第一次对话至此只能不欢而散。
回到家后,耶稣找到妹妹,似乎也只有妹妹是能够说说知心话的人,玛丽和耶稣说了很多对于以后有钱了的设想。但当她说到有钱就不用上学的时候,耶稣却性情大变,对妹妹一顿大吼。妈妈希望他们上大学,他们有条件了就更应该去读书,身边很多人都不上大学,黑人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妹妹吵其实是因为害怕,面对这样的环境他真的害怕。
晚上的体育报道中,到处都在谈论耶稣,各种各样的赞扬,球场上无所不能,很多大牌教练,球探,评论员,球员都在说着他有多么优秀,其中甚至包括奥尼尔,米勒,皮彭以及乔丹(他们都是本人的实名演绎哦)。也有人在说着他一个人抚养妹妹有多么不容易,电视前不同场景下父子俩都在看着这个节目,各自带着不同的心情,寂静的夜他们都独自想着心事。
杰克的隔壁,那皮条客在打。当皮条客走后杰克来到了隔壁与女孩聊了一会儿。女孩叫达科塔,男的外号“死甜”,达科塔是“死甜”的头牌,她相信他存够钱后会和她结婚。她被打也不反抗,因为她知道自己出不了这个圈子,她认命。杰克和她说,他有一儿一女,他杀了自己的老婆……两个失意的灵魂,虽然在漫无目的地聊了些有的没的,但彼此却似乎很谈得来。
上学的路上,一个叫“大条威利”的地头蛇开着奔驰跑车来接耶稣,车上他说了很多。大致意思是其实没人真的在乎你是不是球打得好,没人敢动你是因为有“大条威利”在罩着。哥们,要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贫民区的黑人想成个球星不是那么容易,,枪支,女人,艾滋,种种的诱惑与危险在败坏和威胁着处在社会底层的他们,即使进了NBA这些也是免不了的。而且就算你成名了,那些不知从哪里出来的穷亲戚也会像吸血鬼一样吸干了你,你最终能有什么呢?想清楚,你要面对的东西很多,别以为自己怎么了不起。这些话是威利说给耶稣的,但更像是导演说给观众的,光鲜背后的现实很肮脏。
来到学校,队友不再和谐友好,因为嫉妒,相互开始有了纷争。教练把耶稣叫到办公室,再一次问道:做好决定了吗?这一次和蔼的教练试图用钱来收买他。原来一直以来,耶稣在学校的各科学习上都没有问题,有自己的公寓住,有钱供妹妹都是教练在帮助他。但他从没想到一直称把自己当儿子一样的教练也是别有用心,这些帮助都不是纯粹的。
第二天他和女友来见一个经纪人,经纪人的嘴脸是诚心诚意的要帮助他唯利是图,耶稣决绝他说自己想找一个黑人做他的经纪人。“好吧,你是黑的,我是白的,那这是什么?”“绿的。”“对呀,年轻人,想一想,你是男人还是男孩?男人做事靠头脑,男孩做事靠感情,为什么你放着最大的利益不要呢?”
经纪人的口舌虽然铜臭味十足,但现实就是这样的。耶稣听了这些之后愈加苦恼。回到家中看着母亲的照片,再次翻看母亲在他第一次参加训练营时给他写的信;回想童年时爸爸和他一起练球的场景以及之前一家其乐融融的日子;也交织着和爸爸练球时遭到的超过年龄的苛刻对待,以及爸爸错手杀了妈妈的记忆。
阳光下,父子俩漫步在海边的长堤。起初谈一些生活啊,篮球啊,他们之间的亲情似乎又回来了,但当杰克说到自己这次能出来的原因时,条件二字刺激了敏感的耶稣。这次谈话的结果是耶稣没有答复是否要帮父亲。
耶稣开始去各个大学参观,来到“福克斯”所在的科大,这里把一切都为他预备好了,包括美女诱惑。两三天内他和熟悉他的人都失去了联系。杰克开始着急了,他找到拉拉,但拉拉也找不到耶稣。
一时间杰克觉得自己无望了。他选择做一些趁着这短暂的自由时间该做的事。与达科塔共度一夜后他给妻子的墓献了花。
从大学回来的耶稣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为此他与拉拉分手了。这个时候他可能没意识到自己对于良善的坚持与不为金钱所收买的品质其实都是小时候杰克所灌输的。但这些在拉拉看来都是不合时宜的,是愚蠢的选择。但信仰的根基在耶稣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最后时刻到了,杰克和耶稣又回到球场。单挑决胜负,杰克赢耶稣就签协议,父子问的对决,年轻的彷徨,对自由的渴望,多年来儿子对父亲的怨恨,父亲对儿子的爱,交织在每一个回合中,一切都是当年父子练球时的倒影,但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