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诗词鉴赏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够阅读浅显的古诗词,学会鉴赏古诗,了解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常见的表现手法等,可以说确实是个难点,但只要找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就可以化难为易,取得实效。
关键词:鉴赏妙处;领悟感情;品位语言及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94-02
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古诗词鉴赏的试题年年出现,并逐渐的规范化,其分值一直在6~8分之间。取材上,唐诗宋词一枝独秀,但有时也会出现曲或现代诗;题型上,由客观题向主观题倾斜,以简答为主,有时兼有选择和填空;内容上,更注重个性化的鉴赏能力的考查。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的《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能够阅读浅显的古诗词,学会鉴赏古诗,了解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常见的表现手法等。”可从考生历年来的考试情况看,许多考生在古诗词鉴赏这一领域失分还是比较多,凭感觉或一概不知者大有人在。对于接触古诗词的初中生来说,可以说诗词鉴赏确实是个难点,但只要找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就可以化难为易,取得实效。为此,我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粗略的谈谈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以期对中考的考生在鉴赏的思路和方法上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最终达到提高考生的中考成绩、增强文学鉴赏能力的目的。
一、把握诗歌的内容及主题,鉴赏名句(词语)的妙处
在鉴赏古诗词时,反复的体会诗词的内容及主题,循着一定的思路,就能鉴赏名句(词语)的妙处。如2011年遵义中考试题,陆游的《诉衷情》第1题中请你鉴赏:“觅封侯”一词用得好,请简析其妙处。做这类鉴赏题,首先要把握住单个词“觅”的意思,“觅”是“寻求”、“执着追求”的意思;然后再看这句诗或这个词是否有用到典故、修辞手法等,如果有,那就要答出来,显而易见,这句话中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最后结合内容及主题,看诗句(词语)表达(抒发、表现等)了什么愿望(抱负)等,“觅封侯”一词表达了诗人执着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同样,2012年遵义中考试题,李白的《行路难》第2题中也是请你鉴赏:“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写得好,请做简要的分析。这两句诗和前面的《诉衷情》第1题一样,都用到了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再联系内容及主题,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君主的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这类古诗词的内容和材料均来自教材,那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准确把握每一首诗或词的内容和主题,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相信在中考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反复朗读,领悟诗意,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复朗读,领悟诗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的内容即反复朗读,体会作品中所叙述之事及所绘之景(物),然后在脑海中呈现所展示的相关画面,再根据这些画面去联想和想象,感受作者处于其中的某种思想或感情。如2010年遵义中考试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第2题”与2012年贵州安顺中考试题“《蒹葭》第2题”,均考到了同一类问题: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情感大致可以分为:友情、思乡(思念亲人或朋友)及爱国之情等,要领会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还要了解作者写作诗歌、抒发感情的背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第2题在反复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诗歌抒发的是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蒹葭》第2题反复朗读,联系诗意及背景,就能领悟到诗人抒发的是对美好爱情(意中人、恋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诗词是在反复朗读中发现美的。的确,经过反复的朗读,我们能体会到诗词的内容,进而明确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在中考中也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利用鉴赏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深挖细究,品位诗词的语言及艺术表现手法
细细的探究,领会诗词运用的语言及诗词运用的技巧。古典诗词语言精练,意境隽永,因此对诗词艺术表现手法的鉴赏,可抓住抒情方式的鉴赏,抒情方式包括两种: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事)、情景交融,还有表现手法中的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夸张、用典等。如2011年遵义中考试题,陆游的《诉衷情》第2题:“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首先确定抒情方式为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其次判断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同样,2009年遵义中考试题,李清照的《如梦令》第2题:这首诗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有了上面的事例,我们不难分析得出:《如梦令》第2题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春的感情。2008年的遵义中考试题,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第2题: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这道题同样是鉴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只要细心的审题,就不难发现与上面两道题的异曲同工之处,抒情手法是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特点是本诗使用“杨柳”、“扬花”等词,借“柳”、“留”的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或离愁别绪)。可见,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深入地探究,才能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的语言及艺术表现手法,才能让全诗(词)了然于胸,理解起来自然就更为得心应手了。
总之,中考古诗词的鉴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阅读过程,它要求应考的中学生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较高的想象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创新能力和阅读能力,考试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但任何一首诗词的鉴赏,我想都离不开把握诗歌的内容及主题,体会名句(词语)的妙处;反复朗读,领悟诗意,感受诗情;深挖细究,明辨手法等。只有掌握了诗词鉴赏的方法及技巧,才能在中考中提高学生的答题效率,为诗词鉴赏的顺利完成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及途径,还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实践中慢慢去总结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诗歌 思想情感 方法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更是诗歌鉴赏中的重要环节。那么我们如何更准确、到位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做了探究:
一、尽量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风格;“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对作者生平、创作风格以及时代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遭遇,往往会在他的诗歌创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就个人风格而言,如李清照,她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诗词多忧郁伤感。了解这一点,我们在鉴赏她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时候,往往就有了“终南捷径”的味道了。
就时代风貌而言,如盛唐,诗人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二、大致了解类型
诗歌从内容上来分可以分为送别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等这几个类型,如果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诗,能对该诗所属的内容类型有个大致的了解,那对我们了解这首诗的思想情感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某一内容类型的诗,它们的思想情感通常是几个固定不变的表达。如:
1.送别诗
由于道路的难行,交通工具的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这类诗词大多缠绵、伤感,多表达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相见无期等的离愁别绪。当然,也有部分是抒发豪情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虽是送别诗,却无送别的悲悲戚戚。
2.羁旅思乡诗
因为身处异地他乡,只身一人在外漂泊,羁旅思乡诗大多表达的是漂泊之感,思乡之愁,牵挂之情(如国家、亲人朋友),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如南宋赵长卿的词《临江仙・暮春》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3.思妇闺情诗
顾名思义,就是以闺中思妇的幽怨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这些诗有的是对在外为商为官或戍边征战的丈夫的思念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丈夫生活和事业的关心,对战争的厌恶;有的是感叹虚掷韶光,青春易逝。当然,不能忽略这样一类诗――宫怨诗,这类诗往往抒写盼望宠幸、失宠被弃、孤寂幽怨、韶光易逝、渴望自由等内容。
4.山水田园诗
因为抒写的对象是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这类诗歌往往描绘的是宁静、平和、优美、闲适的生活场景,借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诗中展现出的生活的向往。
5.怀古咏史诗
这类诗通常通过对“古迹”的凭吊,抒发朝代更替变化、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通过对“古事”、“古人”的褒贬,表达对先贤的羡慕之情,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慨以及对当今统治的劝谏之意。
6.咏物言志诗
诗人在咏物言志诗中通常借助象征、寄兴的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所描摹的事物上,达到“咏物”、“言志”二和一。
7.边塞诗
这类诗词是边塞生活的反应,大多和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多种多样。有的反映边塞的山川风物和风物人情;有的讴歌战士的奋勇杀敌的气概;有的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有的鞭挞的是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和好大喜功;也有的表现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这里就不一一穷举。
当然,诗歌就内容上来看还可以有其他类型,这里笔者就粗浅地列出几种常见的供大家参考。
三、正确疏通句意
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思想情感深刻的艺术形式。诗人往往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一事、一物、一景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压缩在短小的篇幅里。因此,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就不能不把句意疏通好。如何疏通好句意,这个问题覆盖面很广,这里谈几点个人看法。
1.多读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多读在理解句意上的重要性。读多了,自然会形成语感,也自然会使我们对一些很凝练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笔者了解到,学生由于受考试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做古诗词阅读时往往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忽略“读”这一重要环节。而这样势必使答题质量降低,尤其影响对诗词思想情感的判断。
2.展开联想与想象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对诗歌内容尤其是其中的景物描写进行展开时,总是显得很拘泥,放不开。有时甚至像是在进行文言文翻译,一字一句点到,语言很干瘪。本来很优美的画面,经他一叙述,美感全无。诗中的意境不能正确感知,情感把握肯定大打折扣。所以,这时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之上,展开适当的联想与想象就显得十分重要。“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郑文宝《柳枝词》),读到这一句,我们很自然的想见一幅依依送别的画面:一条华美的小船静静地停泊在碧绿的春潭边上,送行人和行人不忍分离,在喝酒饯行,借酒消愁,可是又“都门帐饮无绪”(柳永《雨霖铃》),所以只是“半酣”。
3.注意固定意象的特定含义
尽管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对其中的艺术形象不应作机械的理解,但有些艺术形象,如一些草木花果、鸟兽虫鱼及月露风云等等,由于经过多人的反复使用后,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文学意象、文化符号,所以,我们要注意积淀其中的特定含义。如:
梧桐――凄苦、凄凉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猿猴――哀伤、凄凉
云――游子、漂泊、自由自在、奸佞小人
西风――衰败、惆怅、游子思归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08年江苏高考题的诗歌鉴赏题《登金陵凤凰台》的第二题“‘总为浮云能蔽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得到体验。虽然不是直接设题,但如果我们对其中的“云”或是“日”有相应的知识积淀,我想,对这一题的解决就容易多了。
4.理解典故
诗歌中的典故,通常给鉴赏带来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淀,如果不懂典故内容,我们就无法弄懂作品内容,也就谈不上弄懂作者的思想情感了。理解典故有两个层次: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要理解这首词中寄寓的情感,当然离不开辛弃疾的相关背景经历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但这里的一个又一个的典故也是不可不扫除的拦路虎。
5.弄清虚实
这里有个典型的例子。
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
江南春水碧如画,
客子往来船是家。
忽见画图疑是梦,
而今鞍马老风沙。
学生在鉴赏此诗时,由于没有弄清其中的一、二两句是描写的画中之景,是虚写;第四句是诗人的现实生活写照,是实写,因而在理解诗人形象和情感上就出了偏差。这提醒我们,在鉴赏诗词时,一定要弄清虚实情况。
四、密切关注题注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从而大体上明白诗歌思想情感取向,这一点很多同学都能明白。但我们常常容易忽略的却是诗后的注解。殊不知,注释虽小,却有着不可或缺的大作用。知人论事,了解一定计量的背景,一定计量的生涩用典,一些较生僻词的简单解释,哪怕是一些看似没有任何价值的地名,有时都会对我们的顺利答题、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千万不能小觑。这里,笔者就不再举例。希望我们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积极关注题注,不能“大意失荆州”!
当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还有很多方法,鉴赏时也许其中的某一方法就能受用,但更多时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准确、更到位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以上只是笔者几点粗浅的看法,不足之处恳请大方之家赐教。
【参考文献】
[1]《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各个击破(江苏版)》,青出蓝考试研究室.
[2] 黄芳萍.《诗歌思想情感及其规范答题浅谈》.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3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而古诗词文体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格式、韵律特殊,意蕴丰富。古诗词鉴赏教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之一,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难点内容。由于古诗词的体式比较特殊,语句短小,手法专业等,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鉴赏题的时候无从下手,从而影响了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得分率比较低。古诗词的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学生在做古诗词鉴赏题的时候,需要反复推敲,才能领会诗人无尽的意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多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一、古诗词鉴赏教学现状
古诗词鉴赏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教师只是借用前人的说法,把教材上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解读。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背诵必要的古诗词,了解其大意,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的主动性较差,过度依赖教师,就是在考试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做题。因此,教师需要探索有效的鉴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积累鉴赏知识,揣测诗词内容
鉴赏知识包括诗人、作品的知识与鉴赏的常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揣测诗词内容。比如李白的诗清晰飘逸、自由不羁,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苏轼的词豪迈壮阔、大气磅礴。其他诗人、词人如李商隐、杜牧、陆游、王维等,都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归纳。《诗经》是现实主义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源头。三曹诗风苍凉悲怆色彩;白居易诗歌雅俗共赏;李贺的诗歌奇诡变幻等。花间派的词人风格有清晰舒朗的一面,也有温软浓艳的一面。李煜的词细腻伤感;李清照的词婉约凄凉;范仲淹的词苍凉悲壮;秦观的词情真意切等等。对这些诗风、词风作一定的了解,可以给学生带来方便。学生一见到某一诗人的作品,其思想情感便能揣测一二。然而风格是诗人的写作基调,也有例外的时候,学生在做诗词鉴赏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此外,还要掌握鉴赏古诗词的要领以及基本的表现手法。
(二)抓住诗歌意象,引导学生体味
意象是古诗词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它是古诗词构成的基础。只有在了解诗词意象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深入体味诗词的主题。很多时候,鉴赏古诗词都是从分析意象入手。意象与意象组合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意境。因此,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体味诗人营造出的意境。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填补诗词中的空白。
(三)联系社会生活,把握诗歌主题
文学作品是一门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盛唐时期,国家繁荣昌盛,其作品风格昂扬向上;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其作品风格多苍凉悲壮。因此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就是在同一社会背景下,境遇不同,表现的作品主题风格也是不同的。一个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风格应该是多变的。如李清照的闲情与愁苦、陶渊明的乞食与农耕,柳永的相思与。因此,在古诗词鉴赏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背景以及生平经历,去把握诗歌主题。
(四)拓展思维想象,体会诗人情感
著名诗人白居易说过:“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是建立现实的基础上,诗人的有感而发。在《雨霖铃》这一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情人即将远行的难舍难分场景。在教到这一首诗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所描写的场景。“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望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在这首词的下阕,诗人想象了自己离别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学生描述诗词内容的过程,其实是发挥想象的过程,体会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澜。
(五)开展讲课比赛,培养语言能力
现阶段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做古诗词鉴赏题时,常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无法用精炼的语言写下来。这是因为学生平时很少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讲课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把书上的古诗词都讲完,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古诗词。推选学生上台讲自己所选的古诗词,进行分析。比如讲到杜甫,教师讲授一部分诗词,其他的由学生来讲。学生为讲课会做充分的准备。这一准备过程,学生训练古诗词鉴赏的过程。然后再把准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这种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结语
总之,古诗词鉴赏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模式,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除了本文提到的鉴赏方法之外,还有很多方法需要在学生自己摸索,总结规律与方法。只有掌握好的鉴赏方法,才能使古诗词鉴赏更上一层楼,从而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蒋念祖,陈玲玲.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课的学与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曹鲜彩.让我们走进诗歌的心灵―谈诗歌的鉴赏的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S1)
[3]张其林.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11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起着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的独特体验是我们语文教学所必须研究的课题。如何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让学生知晓自主鉴赏古诗词的意义,激起学生自主鉴赏的欲望
平时的古诗词教学我们似乎也在让学生做着自我鉴赏古诗词的一些事儿,但我们总感到,学生仍然是在囫囵吞枣。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总是生怕自己的鉴赏与古诗词的意境有较大的距离,不如张大嘴巴吮吸老师给予的琼浆。再之,老师自身亦存在着一定的倾向性的问题,我们不也在考虑着高效课堂的问题吗?我们总以为利用多种媒体去灌给学生更加省时、高效,殊不知,这只是一种近利,可可持续地发展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一个有良知的教师是不能以此为荣的。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自主型、创新型的。这人才的得来不能依靠我们现在的灌,而且是经常性的灌。正确而又理想的方法是让学生去自主鉴赏。告诉学生,食他人咀嚼过的食物总是淡而无味的。作为学生必须自己去探究,他人之说终无味,绝知诗境须躬探。我们还必须让学生去充分地意识到,只要自己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鉴赏古诗词的途径、方式、方法,就能叩开古诗词的大门,品出古代文人骚客充满情趣的诗意。教师则可以去做些化难为易的事儿,譬如,介绍一些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等,这十分有助于学生去鉴赏,这相当于为学生架起了鉴赏古诗词的金桥,让学生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努力为学生创造鉴赏古诗词的氛围,激发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实践证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氛围。初中学生自主性古诗词的鉴赏同样需要一定意义上的、极为良好的氛围。应当说,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有着诸多的美育因素。我们的学生只要做好了鉴赏古诗词的相关事儿,就可以通过对其蕴藏于字里行间的艺术、自然、社会的美学因素得以充分的感悟。但我们也必须充分地意识到,初中学生毕竟还只是学生,他们根本不可能完全凭着自己的水平、技能、技巧去产生或保持鉴赏古诗词的欲望和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的课堂有利于使学生产生鉴赏的欲望。实践让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教师击以一石便可荡起涟漪。倘若我们能在学生鉴赏古诗词之前、期间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手段,肯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努力尊重学生在鉴赏过程中的劳动,持续学生古诗词鉴赏的动力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篇目从文学史的角度可以说是贯穿几千年: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古诗词的风格亮点各显特色,那么,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就不免会出现个性的认识差异。应当充分地肯定几十个学生亦就有几十个哈姆雷特,其关键是教师应当怎样去对待。笔者认为,保护学生的鉴赏积极性是尤其重要的,虽然学生对某些古人有其反感的一面,但要善于去引导。曹操的《龟虽寿》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四言诗。全诗体现了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但笔者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却出了一点麻烦,由于学生看了关于曹操的古装戏曲片和长篇电视连续剧,对曹操的反感亦是情理所在。
如何去解决这一冲突?首先一定要从保护学生鉴赏积极性的角度出发,肯定学生对曹操为人的反感亦是不无理由的,再者,人无完人。当让学生进入到这样的境界时,曹操就远远不是学生眼中的曹操了。当然,在平时的古诗词鉴赏中我们所遇到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古诗词中的字、词、句、章、意境等,尤其在学生感到莫衷一是时更要去保护他们探究、鉴赏的积极性。荷叶上的露珠是何等的宝贵,能否像善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对待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积极性呢?能,也应当那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一、 鉴赏形象
试题:2016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古诗词鉴赏题选取了辛弃疾的《八声甘州》,并且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第二,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诗词人物形象的赏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学生要通过阅读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从而准备把握诗词内涵。第一题,本词上阕主要叙述了李广的三件事。分别是李广罢官闲居,同友人在田间饮酒后回归,被势力的醉酒霸陵校尉喝止;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李广辛劳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势利小人的愤慨以及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第二题,化用杜甫的诗句,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教学建议:很多高中生在做诗词鉴赏题的时候都没有读懂诗意,不能准确把握诗词的意境。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情,带领学生捕捉意象,形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初步理解诗词中的形象特点。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详细讲解鉴赏诗词形象题的解题技巧,诗词鉴赏往往从形象入手,进入诗词意境,从而把握思想感情。进行形象鉴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高中生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展开。
二、 鉴赏语言
试题:2015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古诗词鉴赏题选取了刘禹锡的《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并且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第二,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第三,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试题分析:第一问是典型的鉴赏语言题,需要学生对“开颜”一词进行研究,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作者“开颜”的主要原因包括: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第二问考查写景艺术,也就是所谓的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景。第二题,运用了选取景物,铺陈描摹,移步换景,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等写景艺术。第三题也是比较常见的题型,要想知道诗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古诗词,并且学会分析归纳。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教学建议:为了提高高中生诗词鉴赏的效果,语文教师要明确诗词鉴赏目标,按照古诗词的题材进行分类,如边塞诗、送别诗、爱情诗、田园诗、咏物诗等,让古诗词在高中生头脑中形成体系,巩固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鉴赏语言题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教材中的所有古诗词,学会品味诗句,具备提炼诗眼的能力。鉴赏古诗词语言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法、修辞和语言风格的了解。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题干措辞严密准确,需要高中生仔细推敲,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去解答考题。
三、 鉴赏表达技巧
试题:201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古诗词鉴赏题选取了两首古诗,分别是《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和《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并且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第三,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试题分析:第一问和第二问前面有所提及,在此不再赘述。第一题,作者的情绪变化: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第二题,从“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和“居室简陋”可以看出隐者身份。第三问是典型的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题,这类题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历年高考的易考点,只有高中生掌握丰富的古诗词表达技巧,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
一、理性评论与感性领悟的适度分离
鉴赏是指包括了对于审美对象的理解、感受和评判,教学应该以其中的感受和理解为主。我认为诗词鉴赏的大忌是急于给出理性的评论。诗词鉴赏不是以应考为最终目标的,而是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获得审美体会。教师应当以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为目标,而不是让他们写出一段出色的评论,更不是去提供一个现成的结论。如果把古代诗词比喻成一棵大树,诗词鉴赏的目的则不是去判断这棵树应该是什么科目,也不估量它适合做什么,也不是分析它哪里生长得旺盛,哪里的叶子稀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是要眼睛盯着树,心里面想着树,感受着它剪秋裁春的气势,为它喝彩,为它倾倒。对于古诗词,一下子就思考它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语言怎么样,应该怎样去评价等,越过了审美的过程,表面上看好像“鉴赏能力”是很强的,实际上却是一种失败。
但是诗词鉴赏也不能离开理性的评论,这的确是考察一个人鉴赏水平以及表述能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考试的要求。我们虽然不能为了考试而进行语文的教学,但也不能特意回避理性的评论,去逃避应试。诗词鉴赏时理性的评论技巧是很强的,有一定专业的术语进行使用,有固定的套路去遵循。也就是说,学生只要把诗歌的背景以及诗歌的本身理解正确,在感性的体悟基础上总结出理性的评论并不困难。教师也应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最后一环指导学生写出理性评论。但是课程要准确定位,不能让应试目的支配教学。
我认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在于两者适当的分离。在鉴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去体会诗词的优美,不要时时刻刻地想着去做作出评论。理性的评论应该放在感性的领悟之后,可以安排在最后,或者利用特定时间进行应试强化训练。
二、学生与教师的紧密配合
教师要清楚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鉴赏是教师的任务,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鉴赏。如果在一堂古诗词鉴赏课上,教师自己讲得非常投入,而学生们却不接受,甚至教师代替学生总结,把最后的评论交代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掌握住去应付考试,这样的课堂肯定是不成功的。
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担负着重要责任。我认为,对于古诗词鉴赏,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了解诗词的相关背景,自己对诗词的各代重要注疏也要提前了解。西方学者认为,作品问世后就具备了它自己独立的生命力,作者的本来意思并不是诗词所表现出的唯一蕴意。但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特别追寻作家的原意。《孟子・万章下》中,“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出的理论是“知人论世”,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的重要观点,直到现在也仍然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则。
我认为,中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是要增强他们的感悟理解能力。对于古诗词,先不要着急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解,而应该先掌握已经成为定论的那些解释,或是几样被学术界已经通任的解释。教师对古诗词中心思想、字、句意思的解释要有依据,不能单凭自己的理解和任意想象。这种依据,应该来自于历代著名注疏。一名没有读过诗词的相关注疏就上讲台的教师,恐怕是没有太大自信心的吧。
其次,教师还要有能够沟通诗词内外相关知识的水平。我国古诗歌的意象、题材与主旨经常都会有很深刻的文化底蕴。例如悲秋,教师必须说讲明白古代人对秋天那种特有的情怀,才能使学生们真正理解“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的诗词。再如在讲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时,我联系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和《楚辞》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还有范仲淹《苏幕遮》里面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然后又联想到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让学生去体会在“草”上所赋予的情思,明白这里的“草”已经不只是一种植物的存在,而是赋予着“思乡”“怀人”等情感的文学意义上的存在。
最后,教师自身应该能进入到审美的情境中,对诗歌产生自己的共鸣和感悟。道理虽然很浅显,但是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沉醉于诗词中,如何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如果教师都没被诗词所感动,如何能希望学生们被感动呢?
另外,教师指导鉴赏时的话语必须要有感染能力。面无表情的脸孔、抽象的理论,这都是学生们不愿看到和听到的。
三、静思与朗读相结合
古诗词中的美感其中一部分来自它的语言表达形式。虽然因为言语的变化,对仗押韵等形式特点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已大大减弱,但是直到如今,这形式美还是人们审美愉悦的主要来源。体会其美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朗读。教师可以自己朗读,也可以请学生朗读,还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
但是只有朗读还是不够的。古诗词不但要读,读出其韵味来,还应有非常强的想象能力去再现古诗词中的意境。教师这时可以使用引导的语言,使学生静心去体会。
四、生活意境与诗歌情景相结合
古诗词的魅力与生命力就在于能够穿越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直击我心,触动人们的灵魂,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诗词是没有生命活力的。只有当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某个场景,忽然间某个古人的一句诗词浮上心头时,学生们才会真正体会到此时情景中的滋味竟然已经被古人写到了,这时他们才真正明白了古诗词的精妙之处,从而产生对古诗词的强烈兴趣。
关键词:新课标;古诗词教学;学习兴趣;想象力;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87-01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其中的“诗书”主要就是指的古诗词。古诗词的诵读被古人认为是陶冶情操、提高修养、锻炼气质的重要方法,在当代教育中也被视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但古诗词中所描述的内容和语法规则同现代文化相差甚远,并且在现代生活中的使用很少,因此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毫无兴趣。古诗词的鉴赏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考查,若能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再加以各种方法进行训练,定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一、将现实生活与古诗词鉴赏相结合
虽然时过境迁,但古诗词和生活的联系依然十分紧密。教师应从身边的古诗词入手,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古诗词,并切实体会古诗词的意境,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十分有帮助的。
1. 流行歌曲中的古诗词
不少学生都觉得古诗词是过时的,并且是无用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现在的一些学生背诵起经典古诗词来如吞苦药,但是新近流行歌曲的歌词却能朗朗上口。仔细研究这些流行歌曲,会发现学生喜欢的那些,恰恰是古典文化意蕴最深的。如周杰伦的《东风破》,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这些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恰恰就由古诗词改编而成。许多学生都对这些流行歌曲如数家珍,会时不时地哼上几句,这说明古典诗文的魅力始终如一,而魅力就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切入点。其实,部分诗文如唐宋诗词,用词讲究,读起来朗朗上口,本身就是当时社会上的流行歌曲,因此流行音乐就是教师带领学生领略古诗词魅力的载体,是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热情的法宝。
2. 影视剧中的古诗词
时下各种影视剧名也常常采用古诗词名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过目不忘,给观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还在无形中提升了电视剧的整体质量,如《一帘幽梦》《几度夕阳红》《巴山夜雨》等。不仅如此,在时下各种古装剧中也能找到古诗词的影子。电视剧的情境交融,刚好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理解古诗词深意的意境,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古诗词。
3. 风景名胜中的古诗词
祖国各处的名山好景,处处古迹不绝。其中闻名遐迩的,多有名作代代流传,如湖南的岳阳楼有《岳阳楼记》传世,湖北的黄鹤楼有《观黄鹤楼》传世,这些经典名作吸引了无数游人的向往。像这样对名楼、名山、名川进行描写的古诗词,还有很多。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些古诗词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赏读,并给学生讲解其内涵,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的古诗词文化,并能体会到古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长盛不衰。教师可鼓励喜欢在节假日外出旅游的学生多注意搜集这些经典的古诗词,既能增加知识,还能有机会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好河山的魅力,并体会到古人飞扬的文采,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益处。
二、将情境教学法与古诗词鉴赏相结合
学生古诗词能力的提高,多取决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理解程度。为了增加学生对古诗词中所包含意境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多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对诗词中所描述情境的真实模拟再现,让学生能从更多的角度思考古诗词中所表达的古人的心绪愁怀。
三、将课外作业和活动与古诗词鉴赏相结合
所谓学以致用,就是当学生积攒了足够多的优美诗词语句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练习和运用的机会,否则学习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但学生可能缺乏自觉性,还需要教师予以引导,为学生设计出合适的拓展训练作业。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延续下去,教师还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外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对古诗词有更多的了解。并不是会背几首古诗词,或者能在古诗词鉴赏题目中多取得几分,古诗词鉴赏能力就提高了。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前,对古诗词的接触仅仅局限在课本上,学习方式也仅仅局限在背诵上。教师可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活动,提高活动的多样性,如鼓励学生举办古诗词小报专栏、古诗接龙、诵读擂台赛等。这些活动的趣味性高,但学生的参与门槛并不高,可以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造成学生没有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兴趣,还得从各方面入手。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很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只要他们感兴趣,就会愿意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让学生将注意力定格在古诗词这种宝贵的传统文化精髓上来。同时,教师需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完成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积累,再通过各种方式加以训练,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海梅.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三个层次[J].语文学刊,2014(10).
古诗词鉴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要使古诗词鉴赏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须注意“一离3合”。
1、感性体悟与理性评论的适度分离
鉴赏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感受、理解和评判,教学应该以前两者为主。笔者认为,急于作出理性的评论是诗词鉴赏的大忌。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不是应考,而是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应当以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而非让他们写出漂亮的评论,更非提供现成的结论。假如把古诗词比喻成一棵树,那么诗词鉴赏的任务并不是分辨这棵树属于什么科什么目,也不是估算这棵树是适合做梁还是做椽子,也不是看这棵树哪里长得茂盛,哪里树叶少,各自是什么原因,而仅仅是眼睛看着树,心里想着树,感受他剪春裁秋的气势,为他倾倒,为他喝彩。如果面对古诗词,一上来就想着诗词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语言如何,该如何评价,跳过了审美过程,表面看起来“鉴赏能力”很强,实际上却是一种悲哀。
当然诗词鉴赏也离不开理性评论,这是检验一个人鉴赏水平以及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面向考试的要求。我们不是为了应试而进行语文教学,但也没有必要讳言乃至刻意避开理性评论,避开应试。只是不要急于评论,不能跳过审美过程。诗词鉴赏的理性评论技巧性很强,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可供使用,有基本固定的思路可循,操作性很强。可以说,只要学生对诗歌的背景以及诗歌本身有着正确的理解,在自己的感性体悟的基础上写出理性的评论并非难事。教师也应该在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最后一环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评论的文字。但是课程的定位要准确,不能让功利性的目的支配课堂教学。
2、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
教师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鉴赏的过程,而非替学生鉴赏。如果一堂古诗词鉴赏课,教师自己讲得投入,学生却无动于衷,乃至教师越俎代庖帮学生总结一下,把最终的理性评论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背熟了应试,这样的课无疑是失败的。
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担负着重任。笔者认为,对于古诗词鉴赏,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知识储备要扎实。
教师应提供或指导学生自己了解相关背景,对文本本身的历代主要注疏也要事先了解。西方文论有的流派认为,作品一旦问世就具备了自己独立的生命力,作家的本意并非作品所能表达出的唯一意蕴。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特别强调追寻作者的本意。
其次,教师还必须具备打通诗内诗外各种知识的能力。中国诗歌的题材、主旨、意象往往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比如悲秋,教师必须讲清楚古人对于秋天的特殊情怀,才能让今天的学生真正明白一首表达“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的诗或词。再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在讲“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两句时,笔者补充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古诗十九首》中“4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的诗句,范仲淹《苏幕遮》“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句子,又联系了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词,让学生体会沉淀在“草”这一意象上的情思,明白“草”由于文学的积淀,这个意象已经不仅仅是植物学意义上的一种存在,而是承载着思乡怀人等感情的文学意义上的一种存在。
最后,教师本身应该进入审美情境,对诗歌有自己的共鸣和体悟。道理很简单,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陶醉于诗中,如何使学生进入审美情境?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被诗词感动,如何奢望学生能被感动?
3、朗读与静思的结合
古诗词的美感一部分来自它的语言形式。虽然由于语言的演变,押韵对仗等形式上的特点产生的美感已经大大削弱,但是直到现在,这种形式美还是我们审美愉悦的重要来源。朗读是体会形式美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朗读,可以选择请同学朗读,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音频乃至视频文件。例如南朝民歌《西洲曲》基本上是4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手法,层层联想,环环相扣,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摇曳无穷,情致宛然。比如其中的几句:“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2曲,垂手明如玉。”每两句的开头意象即是前一句的结尾意象,在读的时候只要注意,就能读出回环往复之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其中妙趣。
但是仅仅有朗读还不够。古诗词要读进去,读出味道来,还要有比较强的想象力再现诗词中的意象及意境。教师可以用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静心体会。例如晏殊《浣溪沙》这首词使用的意象十分清新,又具体可感,再现的难度比较小。在体会“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请大家现在静下心来,去除杂念。好,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晏殊。请大家心里开始想象在小园中徘徊,小路上铺着落花,路边的花儿只剩残枝,抬头,又看见燕子飞过,忽然觉得似曾相识,去年的春天,不也是这样吗?”告诉学生想象得越细致越好,甚至可以请同学说说各自想象的落花都是什么花。然后让同学们回答自己在这样的情境下心头涌上的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假如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让每个同学写几句现代诗,描述自己的这种感觉。
但是要注意,静思的方法固然好,分寸掌握不好,学生不肯配合,就会变成闹剧,这需要教师有控制课堂氛围的能力。
4、诗歌意境与生活情境的结合
古诗词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直达我心,触动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叹。不能引起共鸣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当生活中出现某个场景,突然间古人的一句诗涌上心头时,学生才会感觉此情此景个中滋味竟已被古人写尽,这时他才会真正明白古诗词的妙处,由此产生对古诗词强烈的兴趣。
关键词: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词就是众多文化遗产中最为璀璨、耀眼的瑰宝之一。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均具有郎朗上口、易于传诵的特点,充分发挥着文学载体的作用,故教师就需认识到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性,教学时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这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
1.收集资料,了解古诗词的写作意图
在展开小学语文教学教育时,对于诗词课程的学习,初期教师就要进一步对诗词作者的历史环境、创造背景等进行调查、了解,要深刻的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以不断丰富自身的诗词文化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受诗词人个性差异、人生际遇等因素的影响,其写作风格也存在较大的不同,所形成的诗词类别也就较多,如送别诗、哲理诗、山水田园诗等,故在强化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过程中,就需在基于了解作者性格特征等情况下,对诗歌的意象及思想予以理解,领悟到诗词中所抒发的感情,对诗歌主题进行明确。例如,在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教师就需为学生描述作者写这首诗的灵感,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作者的创作时代背景,增强学生的画面感[1 ]。
2.重视朗读,把握古诗词的字音节奏
在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汉字发音也有发生变化,在提高小学生古诗词赏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就需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准确的把握字音,在基于教师泛读、学生自读及齐读等前提下,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把握古诗词字音。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具有一定的韵律性,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重读和尾音的拖长,如五言诗及七言诗单数行最后尾音拖长与下一句基本上连起来,其中五言诗要重读第三个字,而七言诗则需重读第五个字,此方法有利于学生读古诗词时能够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抓规律。
3.优化方法,重视古诗词的形象教学
针对古诗词而言,均是在基于高度浓缩及概括语言的前提下,来实现对事实的述说、场景的描绘等,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但有不缺乏生动形象及趣味。在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过程中,如若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自己感知,抑或是凭空理解,效果往往难以达到理想化,故语文教师就可采用强化形象的教学方式,通过图画实现古诗词语的形体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的对诗意进行理解,领域到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词的理解,教师就需为学生提供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自己观赏、比较,之后在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诗句,通过图文的结合,实现对诗词的揣摩与推敲,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多视野来观赏庐山,了解到庐山面目的不相同[2]。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悦容,有时悦耳更加重要,两者具有紧密的关系,可以说是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尤其是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在教授时就需体现出语言的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为学生讲解古诗词中的内容,并合理的应用态势语言,刺激学生的声感及形感,促使冰冷呆板的文字法转变为活化,这在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3]。
4.妙用情境,强化古诗词的鉴赏感受
针对古诗词的鉴赏来说,把握意境极为关键,通过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意境进行准确的把握,可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魅力,这也是促进古诗词鉴赏教学简洁、高效的有效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教师就需在基于电脑课件、挂图等形式的前提下,将有关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阅读、欣赏这些资料,当学生有初步认知后,读顺诗文就较为简单,有利于学生将诗句的轻重缓急读出来。其中,资料内容可包含诗人的生平、诗作背景等,同时也是疑难字、词、句的注解。以《咏鹅》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对白鹅鸣叫的神态、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等进行观察,在潜移默化下,学生就能自然的领悟到诗中之意。同时,教师还可着重的对“白毛”、“红掌”等色彩鲜明的词组进行注解,让学生有感知到更加鲜明的视觉形象,并理解词组的上下互相映衬,充分的体现出骆宾王对儿童时代对事物观察的能力[4]。
5.结合画面,品味古诗词的情感意境
一般而言,事物的产生及发展与情感的铺垫及生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古诗词教学及欣赏过程中,重视诗情的领域极为关键,其是揉和时代背景及作者情感的文学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不仅具有情景交融的文学特点,且还具有生动鲜活的画面情景,图画可更为直观的将学习手段显现出来,可为古诗词的理解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中收编的古诗词往往都备有课文插图,确保图画的直观性,可将作品情景进行有力的渲染,促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走进古诗词的文本学习中。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诗句,来欣赏画面,相较于散文,抑或是其他文学作品,古诗词具备明显的特点,即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要不断的挖掘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5]。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灌输、接住注释等方式让学生对古诗的大意进行理解,学生的理解大多停留于字面意思,无法进一步的了解、了解诗词的思想内涵及情感意境。因此,教师就需在基于适当画面欣赏的前提下,对学生的感观能力进行调动,不断的刺激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借用画面的冲击力量,实现对形象体验的扩展,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作品情感,感知到诗词意境。以杜甫《绝句》为例,教师就需积极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黄鹂鸣叫、白鹭飞翔等动态画面演示出来,以到达对学生视觉神经刺激的目的,有利于学生自然地融入故事的文本学习中,从而潜移默化下学生就能生产对古诗词的情感,把握古诗词的意境[6]。
6.结束语
综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重要教学目标,精悍短小的诗词是我国历史的璀璨明珠,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及优美画卷。近些年来,随着课程的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逐渐得到重视,强调在古诗词中寻找意境美、语言美等,以熏陶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挖掘古诗词意蕴。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古典文化喜爱之情的激发,不断促进学生审美意境的提高,促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对古诗词的久远文化进行了解,有利于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提供保障。同时,教师可通过对教学方式的优化,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交流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且还能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感知到古诗词的意境美、形象美等,实现古诗词的传承与弘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7 (13 ):267.
[2 ]王莉莉.创设情境,教好古诗词[J].文教资料,2017 (16 ):321-322.
[3 ]余忠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8 ,(3 ):99-100 .
[4 ]唐舒敏.品味古典诗词意蕴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从传统文化视野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 ,(2 ):342-343 .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题;备考策略;广东高考语文
从近年来的广东高考语文卷中可以看出,古诗词是高考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题型,分值7分。而2012年该题的平均得分是2.61分,此平均得分远达不到全卷平均得分的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此题涉及面广,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古诗词的意蕴。因此,许多学生对古诗词有几分惧怕。要解答好这类题,就应当认真研究古诗词鉴赏题的特点和规律,减少学生的迷惑和恐惧,做好下一阶段的复习准备。
一、积累是保障
1.积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体,客观的自然景物又称为“物象”。不同意象有不同的内涵,所以要积累。这些意象一旦经过诗人的雕琢进入诗的意境中就会染上了诗人的感彩,例如,2013年高考中的一首古词《鹧鸪天》,通过简单的几个词――燕子、梨花、修禊、卖饧、苏堤、杨柳,各个词所代表的角度和具体含义不一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燕子代表春暖花开、冬去春来,“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或寄托相思,或渲染离愁,或惜春伤秋,或感伤时事,但是在整首词中汇集起来,就表达出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积累术语
不同的诗人喜好不同体裁的诗词,采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各有不同。有些技巧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总结出规律的,所以要注重积累。表达技巧指的是诗词的艺术特色,包括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要素。而古诗词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情等。例如,2012年广东高考古诗中的“一晴生意繁”与“风轻袖影翻”“寂寂昼门关”形成对比,借景抒怀。积累表达技巧的术语是为了明确古诗词作者怎么写的问题,有了这些积累,解决古诗词鉴赏的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审题是关键
审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最终答案的对错以及学生的成绩。我们应当从初始阶段就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找准信息点,那么这些信息点主要有哪些呢?或者审题应当怎么审呢?
1.审标题
审标题,就是通过审读标题,可以大体把握诗词类别和题材内容。例如,标题带有“送”“别”等字眼,我们就知道它属于送别诗,从而把握诗词的主旨是表达离情别绪,如《送魏万之京》《别董大》等;标题带有“山、水、溪、涧”等字眼,我们就知道它属于写景诗,内容上主要是描绘山水景致以抒感,如《山居秋暝》《归园田居》《鸟鸣涧》《滁州西涧》等;咏物言志,如《咏梅》《小松》《蝉》《》《石灰吟》等;还有标题带有“即事、有感、书怀”等字眼或直接以某事为题感怀诗,带有“题、曲、怀古”等字眼或直接以某古人古迹为题的咏史诗等。读懂了这些标题,对把握诗词的主旨就能事半功倍了。
2.审作者
知人论世是现代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一个法则。如果从题目和诗句中了解得不多,那么可以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作者的生平遭遇以及他习惯性的抒法和创作风格,这方面的辅助可以引导学生在方向上把握得准确一点。其实是在有意无意地提醒考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遗憾的是,许多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这些诗词作者不屑一顾。
3.审注释
在高考试卷中的注释是非注不可的,所以一定要看。这些注释或介绍写作的背景;或介绍作者;或用典,进行简单交代;或解释词语,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通过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如,2013年广东高考卷中,第一个“劳劳”做“遥远”解释,燕子在觅食安家,寒食节临近了,又是买糖粥的时候了,不是家乡杭州的柳条也令人紧锁眉头。这些晦涩的词语,通过出题者的注释就显得简单了。
4.审问题
问题是解题的重中之重。出题者如何问,就应当如何答,避免文不对题,或者画蛇添足的毛病。每年的高考古诗词题都有两个问题。如,今年的真题中,问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如果考生在前面几个审题方法都没有效果时,可以在问题中找关键词“借景抒情”,那么这首诗就是抒情诗,借的“景”就是笛声、山水、暝云、燕子、雨打梨花,从景中得出抒发的“情”是冷寂的、凄凉的,作者写到故乡和人千里,那么就是描写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情感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三、答题是根本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阅卷老师对于这类题型,是着眼于各个得分点给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考生答题时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要做到规范,就要做到符合题目、鉴赏的要求,把握好答题的角度,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准确运用积累的术语,用先观点后理由、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分点作答的方式来“切中题意”。如,2012年广东高考中的“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道题,要先明确该诗使用了对比、渲染表现手法(总),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该手法的作用、效果(分)。
总之,在高考中要解答好古诗词鉴赏题,就要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去读懂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内容,渗透出思想感情;再认真审题,找准信息点,运用平时积累的意象和术语,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规范作答,从而提高古诗词鉴赏题的得分。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优化整合
一直以来,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古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思考,展现了古人的爱恨情愁,语言凝练、情感含蓄隽永、意境朦胧,但又因为时间久远、远离当前的社会生活等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古诗词时兴致不高,出现陌生化的趋势。同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学习的低效化。基于此,笔者试图在群文阅读背景下,围绕古诗词教学,就高中古诗词教学优化整合策略展开探究。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古诗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赏析碎片化、训练模式化、教材单一化的问题,导致了古诗词教学的低效化。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总是依赖“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自己一心做笔记”的方式进行学习,禁锢了思维,难以理解诗歌中含蓄的情感,更谈不上学习古诗词的思维发展。
1赏析碎片化,限制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古诗词鉴赏的方法都存在单一乏味的弊病,基本上是教师按照教参提供的资料来进行讲授:先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接着逐字逐句解释古诗大意。另外,教师多采取单篇单赏的模式展开,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以致教师向学生灌输预先准备好的知识,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成了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碎片化的赏析,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单一化,训练模式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每本教材虽然都经过了科学论证、严格考量,却无法回避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这一现实问题。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普遍呈现出单人单篇、题材单一的特点。这种单人单篇、题材单一的诗歌篇目编排,使得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内容受限,也难以让学生获得真实、美好的诗歌体验。在传统的古诗词鉴赏训练上,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模块的得分,教师首先会为学生总结同一类题型的特点,并给出一个相对固定的答题模式;接着,让学生按照既定的答题模式进行作答;最后在题海战术中巩固,实现短期内提高古诗词鉴赏得分的目标。这种训练模式限制了学生独立鉴赏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
二、古诗词教学优化整合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古典诗歌教学也进入了探索与改革的时期,不少教师用尽浑身解数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不管新课改如何改革,都应以课本为原点,走出课本链接课外,优化整合课内外资源。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尝试从群文阅读的角度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和必修4进行合理调整,优化整合。“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围绕同一个议题,选择多个相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王君说:“整合教学对师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综合抽象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等思维能力都是最好的训练。”[1]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古诗词教学探究:赏析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赏析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打破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惯常思维;赏析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诗词,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阅读诗词。
1赏析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在对比学习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古诗词领域,每个著名的诗人基本都有其固有的标签。看到陶渊明,学生就会想到恬淡闲适;看到李白,学生就会想到浪漫飘逸;看到杜甫,学生就会想到忧国忧民。而教材编写的初衷,恰恰应该是通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诗人。但是,人本身是复杂多变的,同一诗人在面对不同的境遇时,其诗歌作品的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如果局限于诗人相同风格的作品,就会在客观上限制学生的学习内容,无法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诗人。群文阅读的优化整合,恰能弥补这个不足。因此,笔者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辛弃疾和李清照的词作。在柳永词作的教学上,笔者在完成教材内《望海潮》和《雨霖铃》的基础上,课外增加了《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一改柳永以往的婉约风格,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休养生息后的繁荣、太平景象,与《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形成对比。在辛弃疾词作的教学上,笔者在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础上,补充了《青玉案•元夕》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补充的两首词作均为婉约词,与辛弃疾常见的豪放风格截然不同。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课内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最能体现李清照的写作风格与情感。然而李清照虽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也有豪气冲天的豪放作品,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该词一反李清照之常态,没有丝毫闺阁气,格调高远、意境广阔,通体浑成,更将词人的经历和感受与庄、骚结合起来,飘逸清奇而又意味深厚。把李清照的这首豪放词和婉约词放一起鉴赏,能让学生看到一个刚柔并济的女诗人形象。选择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实现群文整合,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帮助学生跳出对诗人原有的认识,以全新的视角来观照诗人,激发学生新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诗人形象。人都有多面特质,诗人也不例外。诗人的内心思想是丰富而多彩的,对世界的思考更是多层而复杂的。不同的诗作,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2赏析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拓展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固有路子
为了便于理解和学习,后人依据古代诗人所描写的生活内涵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将古诗词分成思乡怀人诗、送别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爱情闺怨诗和人生哲理诗等类。一般来说,同一题材的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对比较集中而固定。如思乡怀远诗,或表现羁旅愁思,或表现思念亲友,或表达征人思乡,又或者是表达国破家亡的悲凉。而同一题材却不同主题的诗词相对较少。如果能通过同一题材而主题思想不同的诗词来开阔学生鉴赏诗词的思路,则不仅能让学生循着鉴赏古诗词优良的传统品读,还能让学生在常规的古诗词鉴赏中,拓宽鉴赏古诗词的固有路子。以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教学为例。教学李白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在学习课内《蜀道难》的基础上补充课外的《送友人入蜀》,引导学生针对两首诗展开对比学习。两首诗都是写蜀道,但因其背景和对象不同,表达的侧重点也表现出不同。两首诗都是从蜀道的“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神奇迷离的色彩,突出蜀道的难和险;不同的是,一个是实写,一个是夸张。《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歌的主旨考虑,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与难;而《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极写蜀道开辟之苦,行路之难,留居之险。在这两首诗中,虚写凸显李白的艺术张力,眼见则显示了李白的情感表现力。送别之情,劝慰之意,都展现了青莲居士的诗仙魅力。教学杜甫的作品时,笔者选取了课内的《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三首诗。笔者在前面组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两首,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两组诗的格调和主题。在上述三首古诗中,《登高》最能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我们将其放在组诗学习的最后,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总结杜甫的诗歌风格。这就拓宽了古诗词鉴赏的新途径。群文阅读视域下,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能映射出诗歌的深层内涵,使教学纵横互补,诗仙、诗圣的诗作便是例证。
3赏析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诗词,引导学生用相应的情愫来阅读诗词
每一位诗人都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比如诗仙李白,他的风格特点是豪迈飘逸,属于浪漫主义;诗圣杜甫的风格特点是沉郁顿挫,属于现实主义;白居易的风格特点是通俗易懂等。而大多数作品呈现出来的共同风格,就可以被认为是诗人的主要风格特点。把握诗人的主要风格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诗人,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用适当的情愫来阅读诗词。以苏轼诗词作品教学为例,笔者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苏轼的词作。苏轼乐观旷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品读苏轼的豪放词是进一步认识苏轼的良好媒介。教材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风格豪放,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前者通过“大江”“乱石”“惊涛”等雄壮有力的意象来展示富有气魄的画面,表达了词人超脱、旷达的胸襟;后者借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予了苏轼对自己在政治上所遭际遇的愤懑。在学习这两首词的基础上,教师还可带入课外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此篇亦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苏轼借“白头翁”自比,写出了词人在人生的江海里遨游,不畏风雨、乐观坦荡的人生态度。统观三首词,学生可以看到一个饱受生活风雨却依然坚强、乐观的苏轼。群文阅读下的高中古诗词优化整合策略可让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当然,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以及诗词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结合新课程标准和群文阅读的相关要求,优化整合课内课外的资源,做到课内为主、课外丰富,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一、要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 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 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 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 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 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二、注意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进而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蕴含的意义。如陆游从小受到父辈爱国思想的教育,少年时又跟从爱国诗人曾几学诗,二十岁便抱定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志愿。他的爱国思想,不但在镇江、南郑抗敌前线十分高涨,在退居山阴期间,也很强烈,始终怀着忧国忧民之心,关心恢复大业。他不但在早年满怀爱国壮志,直到晚年仍然是壮心未已,在临终之前,还以著名的《示儿》诗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所以他的爱国诗词表现出了为国献身的英勇豪情和请缨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通过教师的介绍以及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对作家生平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诗歌的风格、主旨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了。
三、注重区别作品风格,把握特色
这风格、这特色是从思想及语言运用方面上来说的,什么是浪漫主义(屈原、李白、苏轼等),什么是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等);什么是边塞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什么是山水田园派(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什么是豪放词派(苏轼、辛弃疾等),什么是婉约词派(柳永、李清照、姜夔等)……鉴赏者得有个系统的了解,即使对于同一作家,其作品语言特色也会不同,如李清照有个别词作写得很豪放,辛弃疾有个别词作却写得纤细婉转,因此我们要做到把握全体,区分特色。
李白的《静夜思》就没有一个“诗眼”但却脍炙人口千百年。还有,方言俗语,平易近人,写进诗句中,诗味也特浓。宋代女词家李清照,最精于此道。如她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顺畅、易懂,如叙“家常”,娓娓动听,倍觉亲切有味。用上一些方言俗语,更能增强地方色彩。
四、诗歌意境与生活情境的结合
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生活情境,从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相似的景特别是相似的情,在共鸣中加深对诗作的理解。比如笔者曾在课堂上讲自己有一天傍晚在乡村田间小路行走时,偶尔抬头发现夕阳洒金,山谷肃立,一下子捕捉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想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类似事例。当然在对具体某一首诗词进行鉴赏时,教师也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从记忆仓库中提取一些画面,与诗词产生共鸣。再现自己的感受自然比再现他人的感受容易,感受自然也更强烈,所以这样产生的美感,要超过单纯设身处地对诗歌意境的再现。
五、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征战或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