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

时间:2023-05-30 09:35:50

第1篇

《杞人忧天》写的是杞人担忧有一天会天崩地塌。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杞人的忧虑是没有必要的。对此,我就有所疑问了:担忧天地崩坠,真的没有必要吗?

虽然日月星辰在天空高高的挂着,每天都按着同样的轨道运行,似乎没有坠落的可能。但是,其实日月星辰也会有掉落的一天。陨石就是最好的证明。对于坠落的陨石砸死人的事,也并非没有。所以杞人担心坠落的星辰会砸死他,也就不无道理了。

至于他担心大地崩塌,这就更有理了。当年的唐山大地震就能够说明大地也会有崩塌的一天。而且科学家也证明,在几百亿年之后,地球可能会因为自身的原因而爆炸,毁灭。或因为太阳的膨胀而温度上升被熔化。这样杞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就不是没有必要的了。虽然地球毁灭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但杞人能够想到,说明他的眼光足够远,他的智慧足够高。

在我看来,杞人是个聪明人,眼光深远,比文中充当智者的杞人朋友更要聪明一千倍。

第2篇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典故

第3篇

李先念认真直率地对说:“主席你不要听报纸上吹的那一套,形势不是大好,也不是小好,是一点也不好,老百姓在挨饿??”毛感到吃惊。

1960年4月中旬,李先念应约到的住处,笑着对李说:“杞国人来了,请坐下。”“杞人忧天”是比喻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何以把李先念比喻为“杞国人”,这里有一段什么样的故事?

【“”后的粮食生产状况】

1958年发动“”和化运动,当年8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北戴河会议)公报称,1958年粮食产量将达到6000~7000亿斤,比1957年增产60%~70%。到1958年底,有关部门根据各省、市、自治区的汇报,把预计产量夸大到8500亿斤。据《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记载,?过核实,1958年的粮食产量是4000亿斤,比1957年仅增产2.5%。(《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959年的庐山会议决定在全国开展“反右倾”运动,高指标、浮夸风有增无减,1960年的粮食产量指标仍定为6000亿斤。实际上,1959年到1961年的粮食产量一路下滑,三年的平均产量为3073亿斤,比1957年减产21.2%;平均每人占有粮食433斤,比1957年减少了170斤。这给粮食分配工作带来了严重困难。由于国家掌握的粮食收不抵支,不得不年年挖库存,粮食调拨也越来越紧张,大中城市几乎有粮食脱销的危险。1960年6月上旬,北京市库存只够7天的销量,天津市只够10天的销量,上海市已没有大米库存。据统计,1960年9月底,全国82个大中城市的库存比上年同期减少近一半,还不到正常库存的1/3。当时大量调出大米的?西省以及省内的南昌、景德镇、赣州、九?4个主要城市,也处于日调日销的局面。(《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

农村的情况更为严峻,由于高指标、浮夸风导致高征购,1959到1961年平均征购数占粮食总产量的34.4%,而正常年景是20%多。(《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大量征购过头粮,不仅夺去了农民的部分口粮,甚至征购了来年的种子和饲料粮,农村每人每天的口粮不足1斤,有的地方只有几两,农村已出现大量饿死人的情况。国家确定的粮食征购的高指标根本无法完成。

【李先念致信告急】

1959年4月,全国人大举行二届一次会议,会议任命李先念为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5月2日,总理宣布副总理的分工,李先念分管财贸工作。1960年初,各地粮食部门纷纷向国务院告急,粮食征购上不来,国家粮食库存下降。面对全国粮食危机的严重局面,负责财贸工作的李先念处于两难境地。

庐山会议期间,李先念因对信中的内容表示赞同,不得不多次检讨自己犯了“右倾错误”。但面对如此严峻的粮食局面,若不如实向党中央、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导致严重后果。李先念不顾自己可能再次遭受错误批评,及时地把情况向上报告,并提出应对的具体意见。

1960年1月13日,李先念向党中央、报告说,据部分省区反映,在农村的基本核算单位中,约有10%~20%缺粮。(中央批转李先念同志关于安排农村生活问题和继续开展爱国售棉运动的报告,1960年1月21日)4月16日,李先念再致信,报告说:

当前粮食情况总的来说很好,1959年到1960年粮食年度征购任务是1075亿斤,估计到6月份可以完成1200亿斤左右。但目前这50天或一个月,是保证春耕生产顺利进行、继续稳定粮食局势的紧要时期,必须开展粮食调运突击运动,坚决完成第二季度50亿斤到53亿斤的粮食调运计划,这是保证大中城市和受灾严重省份粮食供应的决定步骤。过去,国家主要是管理粮食的购销,负责城市人民和农村一部分缺粮人民的粮食供应;现在已?发展到,国家必须把六亿几千万人民的粮食消费都要更加具体和更加直接地管理起来,国家对于人民群众的吃粮够不够吃、吃饱吃不饱,负有十分重大的责任。(《李先念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报告又说,截至4月5日,粮食入库高潮已过,但全国粮食库存517亿斤,比去年同期减少13亿斤,而销售比去年同期增加。[《李先念传》1949-1992(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戏称李先念为“杞人”】

尽管对1960年的总体形势比较乐观,但对农村的粮食情况也并非全然不知。所以,李先念的报告还是引起了的关注。

其后一天,约李先念到中南海丰泽园住处谈话,李按时赴约。见李先念来到,笑着说:“杞国人来了,请坐下。”接着说:“你是怎么搞的,报纸上讲形势大好,你老是泼冷水,讲什么都不好,你是怎么想的?你知道不知道杞人忧天的故事?你可不要学杞国人啊!”(《李先念传》)李先念看到并无严厉批评之意,于是认真直率地说:“我知道杞人忧天的故事。我不是像杞国人那样忧天塌下来,我是担心全国几亿人吃不上饭呀!主席你不担心吗?你不要听报纸上吹的那一套,形势不是大好,也不是小好,是一点也不好,老百姓在挨饿,已?饿死了不少人。有些省一方面说粮食大丰收,另一方面向我写报告要救济粮。我昨天晚上没睡觉,和粮食部副部长陈国栋等同志商量,调粮搞救火,?来一列车粮食准备调山东,结果山西来电报说他们饿死的人多,又把这一列车粮食运到了山西。当前老百姓没粮食吃,只好挖野菜、捋树叶度日。”(《李先念年谱》)

听后,感到吃惊,要李先念详细谈谈全国粮食供应的严重情况。对李先念提出的应急措施,表示了支持。

【压在李先念肩上的粮食重担】

1960年严重缺粮的危机,不能不使共和国总理承受沉重的压力。据的秘书李岩回忆:“各省市天天向中央告急,搞得总理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亲自指挥调运粮食,被称为“粮食调度的总指挥”。(《传》)要做到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地调拨粮食,必须对各省粮食的真实情况心中有数,设计了《中央粮食调拨计划表》,上面按日期记载着各省市的粮食收购、库存、销售和调拨数字,中央粮食收支情况等,一目了然。

紧急调运粮食的重任则由李先念承担。李先念提议,?中央2月21日批准,成立了中央粮棉油调运指挥部,由李先念负责,有国务院财贸办公室、铁道部、交通部、粮食部和商业部有关负责人参加,规定铁路、汽车的货运要服从粮食的紧急调运任务。为加快粮食调运,需要成立一支由粮食部直接管辖的粮食运输队。李先念亲自找总后勤部负责人借调1000辆汽车,又从各省抽调1000辆汽车。这支运输队,从山区到平?,从边远地区到大城市,前后三年,共运出粮食约42亿斤,对完成粮食调运任务作出了很大贡献。(《李先念传》)

第4篇

1、杞人忧天的近义词有鳃鳃过虑、杞天之虑、杞天之忧和伯虎愁眠;

2、鳃鳃过虑:形容过于忧虑和恐惧的样子;

3、杞天之虑: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4、杞人之忧: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5、伯虎愁眠:形容太过忧虑。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出自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近年来,报端屡见:无数的树木被砍伐,无数种动物濒临灭绝,臭氧层出现一个又一个空洞……地球原本美好的环境不复存在,从而引出一个严肃的话题——人类面临了自己的生存危机,被逼着去寻找除地球之外的人类第二家园。

古代的人类也许是还匍匐于自然神、宗教的脚下,对大自然无能为力。但自从英国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第一次认识了自身的潜在能力,俨然以大自然的征服者自居。他们按照自己的好恶随意改造大自然,毫无顾忌地开发大自然;他们为扩大耕地面积而大量砍伐森林,为发展工业而大量开采石油,为获取劳力而大量繁衍后代。虽然经过如此作为,科技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其代价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在经受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无情摧残,日、德、意等国为夺取世界资源和市场发动战争之后,人类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空气污染,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温室效应又导致两极之冰雪慢慢融化,海平面上升。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有理由去寻找一个没有遭到破坏的第二家园。

当然理由还不仅在于此,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必定会污染环境、耗用资源。发展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当地球上的资源耗尽的时候,人类将怎样生活呢?当前土地资源的有限与紧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要,土地资源作为一种很有限的资源正在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怎样才能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我国来说,由于森林的被无序砍伐,大西北可耕地的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正以每年60多平方千米的增长速度在侵蚀土地。由于森林无序砍伐,同样造成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使得黄河在下游地区的洛阳附近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上河”。再加上近年来城市周遭的农村城市化,在原本肥沃的土地上建起了公寓别墅,致使沃土良田大量消失。这是人们在为自己日益增长的人口寻找出路,可这是长久之计吗?失去了肥沃的土地,向哪里要粮食去?向沙漠?向国外?其实人们正走在一条日益艰难的孤独的小路上。看起来是成功,其实都是一个一个的失败。奉劝我们的某些领导者和土地开发商们,不要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满足一时的私欲,想想人类的后代该怎样生活吧!

再让我们抬起头来看看这日长夜大的城市吧!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越造越高,近百层的并非独一无二,至于二三十层的,一幢幢,一排排,气派非凡。这是人类为改善生活质量的另一绝作,是为了解决我国的直接土地居住面积不能满足人口增长速度这一难题而借助空中楼阁来填补空缺的好办法。然而这样做真的是改善了生活质量吗?生活在这样的水泥森林中是否压抑?当年“9•11”事件中被毁的姐妹楼为什么不恢复原状?楼层高度是无限的吗?再者,成批的高楼大厦所造成的热岛效应对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得不使我们的决策者决心限制高层建筑的建造。 扩大城市居住面积,向空中要面积,是能解决一些问题,然而,这也是会达到饱和状态的。因此,无论从环境问题,还是资源问题上以及居住面积上来考虑,我们应该积极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家园。

——也许这并非杞人忧天。

第7篇

1、杞人忧天:意思是比喻不必要或无根据的忧虑;

2、杞人之忧: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

3、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同“杞人忧天”;

4、鳃鳃过虑:鳃鳃:恐惧的样子。形容过于忧虑和恐惧的样子;

5、杞天之虑: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同“杞人忧天”。亦省作“杞虑”。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中“之”是“的”的意思。这一句意思是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出自战国时期列子的《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篇》,是一则寓言。

文章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梳理整个“杞人忧钴”事件,看似谣言是引发大规模社会恐慌的主要诱因,但其背后隐含的,却是当地信息的失语和由此引发的公信力缺失,我们把此次危机事件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潜伏期:失语是危机产生的祸根

2009年6月7日凌晨2时,开封市杞县利民辐照中心辐照装置运行时货物意外倒塌,导致了钴60放射源被卡住,无法安全放置的事故。事故发生后,政府于当天上午9时迅速组织专家处置,并研究确认:放射源处于安全状态,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由此看出,当地政府对事件的处理不可谓不及时、迅速。

然而,在是否将此次事件信息公开的问题上,当时当地政府的一份内部达成的措施方案上却丝毫没有提及,以“没有必要”为由草草收场,这无疑为事故演变成事件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放射性元素的管理作为一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问题,事关每个人的人身健康与生命安全,而钴60放射源强辐射对公共安全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公众对于此次事件处理的不知情产生对安全的忧虑,都是此次危机爆发的潜在因素。

“杞人忧钴”事件最终演变成全城出逃的突发事件并非一蹴而就,这之前有一个持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酝酿发展过程。然而在危机爆发前的一个多月里,政府作为权威消息的发源地,对信息公开的忽视从一而终,使得其间公众对自身安全的忧虑情绪在日益变化的外在环境中不断加剧。令人遗憾的是,面对社会上的流言,当地政府却丝毫未察觉,政府在危机潜伏期的不作为,为危机的爆发种下祸根。

爆发期:真理为何没跑过谣言

猜疑和揣测是权威信息缺失时的自然反应。面对此次突发事件,在真实信息缺位的情况下,“钴60泄漏直接辐射”、“杞县核泄漏”、“核爆炸”等虚假信息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迅速乘虚而入。由此,夹杂着针对事件的毫无顾忌地发表的意见和观点,在带有随意性和主观色彩浓厚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大量变异,并经过二次传播和多次传播,不可避免地偏离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远,进而滋生传闻和流言,从而可能随时加剧此次放射源被卡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更大风险,使得事件的事态逐渐滑向失去监督和控制的边缘。

果然,7月16日,两台机器人来到辐照厂参与处置事故加重了人们对事故严重性的担忧,由于政府此前没有对事故处理情况做及时有效的,而对机器人参与处置事故同样未作任何说明。7月17日,面对早已是惊弓之鸟的围观群众,机器人在处理放射源时又发生了故障,谣言效力再一次被积累、扩散和放大,瞬间成为压垮民众自身安全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促使危机事件的升级、失控。

最终,在这场政府与谣言赛跑的博弈中,明明是“不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真相,却终究没跑过“杞县核泄漏”等种种谣言,酿成了一场牵涉成千上万人的突发性恐慌事件。

管理期:应对不当导致事件扩大

危机管理,对于政府而言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和正在发生的危机,进行事先预测防范、事后妥善解决的一种战略管理手段,它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在杞县此次危机中,当地政府部门显然没有意识到自身危机管理者的角色,综观此次危机全过程,除了7月12日的一场信息简单和传播渠道单一的新闻会外,再无其他举措,这不但不能满足当地群众对于相关信息的急切而强烈的需求,反而客观上佐证了杞县确实发生了发射源被卡事故。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曾提出媒介依赖论,认为受众对媒介的依赖有两种情况:一是日常依赖,平常提供的信息满足其基本需求;二是异常依赖,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不明,受众急于从媒介了解情况或看法时,依赖明显增加。②在突发事件中,受众的认知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强烈的信息饥渴,而在此期间,时间越短,信息的报偿度越高。

换句话说,正是政府在处理此次危机事件时的不当应对,使得自身的权威信息者角色在关键时刻缺位,致使信息传播受到人为阻碍,以至于错过了危机应对和辟谣的最佳时机,进而导致流言的扩散和恐慌的增加,政府和传统媒体公信力下降,危机进一步加剧,相关处理应对工作也将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

恢复期:事件平息后的反思

作为社会变革和政治发展的一部分,危机对于一个理性的、有活力的政府而言,能够成为公共政策改进和完善的外部动力,调整公共政策的导向与价值选择。尽管从绝对意义上来说,危机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其特殊的正面社会功能,但恰当地应对危机事件和有效地宣传危机管理绩效,对社会结构的调整和校正都有着潜在的积极意义。

面对新形势下危机事件频发的现实及其新的特点,政府作为危机事件的管理者,在整个突发事件的应对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通过审视杞县的经验教训会发现,政府在危机事件中一旦失语,谣言“绑架”公众的强烈破坏作用很快就显现出来,而公开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才是稳定公众情绪的最佳方式。而政府在与谣言的博弈中,不仅要抢占先机,抓住危机应对和辟谣的最佳时机,还要运用多信源策略,打通权威信息的多种传播信道,使得真实信息得以流通,从而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

总之,政府作为危机事件的主要管理者和信息提供者,在危机潜伏、爆发乃至蔓延的各个阶段,不仅要通过自身功能的发挥,让信息自由流通,增加社会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还要通过媒体肩负起舆论引导之责,通过引导各种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抑制危机的蔓延乃至扩大。

注释:

①周敏:《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角色》,《世纪中国》,2003(6)。

②吴乐:《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与品质》,《青年记者》,2008(12)。

第10篇

1?郾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崩塌下来他将无处存身,因此整天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后人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比喻小题大做、无根据的忧虑。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文化水平、性格等因素,确实有一些人心胸狭窄、性情孤僻、多愁善感。

祖国医学认为:“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过分忧虑会损伤人的“正气”,容易让“外邪”入侵而生病。“悲、忧伤肺”,长期忧郁会导致“痰饮内聚,停蓄于肺”,出现长期咳嗽、气喘、畏寒等症状。“忧思伤脾”,忧伤的人往往食不甘味,饮食很少,致使消化功能减弱,出现神经衰弱、营养不良、胃肠神经功能紊乱、溃疡病、月经不调等病。《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多愁多病的典型,她常常暗自悲泣,直至郁愤身亡。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愉快的情绪能促进消化,增加食欲,并能调整植物神经系统,使人睡眠安稳。不愉快的情绪则恰恰相反。正如巴甫洛夫所说:“一切顽固深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当然,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忧愁、烦恼,对此应该提倡遇事豁达大度,善于自我调节、自我解脱,切不可终日愁肠百结、耿耿于怀,更不要效法“杞人忧天”故事中的主人公。

2?郾杯弓蛇影:出自《晋书・乐广传》。晋代有个名人乐广,为人好客。一天,他邀来好友饮酒聊天。他的老友举杯刚要喝酒,忽然看见杯中有蛇游动。客人面带惊色一饮而尽,回家以后忧心忡忡、卧床不起。乐广得到消息前去探望,又把老友请到他家来,给他斟上一杯酒,取下了墙上的一张弓。他的老友恍然大悟,原来酒杯里是弓的倒影,从此愁消病除。

以现代医学解释此人致病,一是精神因素的疑病,一旦精神因素消除,自可不治而愈。另一种是疑病性神经症,此病与人的性格有关,如个性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自我中心、孤僻等。对疑病以心理治疗为主,并要改变生活方式,经常参加娱乐活动,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可服用神经松弛药或抗焦虑药物。

3?郾乐以忘忧: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人在欢乐时常常要和别人说笑,说笑之中会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心境转移”,忘掉了忧愁和烦恼。

现代医学认为,这种情绪调节会给心身健康带来益处。笑是人类特有的器官功能,是情绪最佳的反映。人在欢笑时,全身肌肉放松,能够迅速消除对健康有害的紧张感。放声大笑,对肺部又是一种锻炼,由于肺部扩张,吸入氧气增加,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消除疲劳,使人精神振作,提高工作效率。

欢乐是人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标志。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促进食欲、改善睡眠,是一个治疗百病的有效处方。

医学研究证明,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帮助您战胜疾病、抗老防衰。由此看来,孔夫子倡导的“乐以忘忧”对人体健康确有益处。

4?郾美意延年:出自《荀子・致士》:“得众动天,美意延年。”意思是说,情志舒畅、积极乐观可使人延年益寿。

第11篇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说杞人忧天是傻问题,其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这样做中止了探索和发现。当初,“骨诱导功能”欲把无生命的生物材料变成有生命的组织,被称为“怪异想法”,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没有动摇,潜心探索18年终于修成正果,用新型陶瓷仿制骨头植入人体受损部位,诱导断骨自动生长愈合,被誉为“划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事实上,“假如”在没有成真知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

“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正成为今天不少人的生存状态。忙、急、快、躁的生活节奏,令“异想”“假如”的空气日渐稀薄。“很勤奋,但缺少想法;会考试,但不会提问”,这成为不少学生的写照。科研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目申请也好,立项评审也好,都对“马上成功”更感兴趣。

今人不愿“杞人忧天”,无非是被眼前利益所困。在科研领域中,片面追求高成功率已是个通病。“假如”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势必有损成功率,加之越是“划时代成果”,越需要长时间沉淀和考验,而当前科技项目周期短,要追赶时间进程,“杞人忧天”只能让位于效率优先。于是,不少研究成果沦为功利主义的衍生品,原始创新越加受阻于科研低端化和山寨化趋势。

科学研究是探索和创造,失败具有天然合理性,如果怕失败,研究只会原地踏步。当务之急,是从忙、急、快、躁中解脱出来,不被眼前功利所困。当然,“假如”不是主观臆想,而是从实际出发,在归纳和抽象基础上,大胆突破已知束缚,提出有待验证的问题,然后深入实践中寻求答案,打开另一个新天地。宽容和激励“假如”,应把握好这个基本点,以免伪科学和妄想干扰了真科学的探索。

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求索精神。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离不开实证,没有实证,就没有科学,“假如”也就毫无意义。法拉第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之后,10年间做了无数次实验,才发现和证实了电磁感应背后的规律。有些人或是因为惧怕求证过程耗时费力,或是抵制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学术操守,篡改和修饰数据以证明伪假设,这不仅会大大伤害学术声誉,也为社会埋下了巨大隐患。正因为这样,越要激励“假如”,就越需要严惩造假。

老子有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处理好“有之之利”和“无之之用”的关系,激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精神,人才的苗子才能在肥沃土壤中顺利成长为科学巨匠,我们这个科技大国也才能真正崛起为科学强国。

(选自2015年5月4日《 人民日报 》)

1.小叶同学喜欢奇思妙想,他常常对着天空发呆,什么事也不干。别人劝他干点实事,他说:“只有不停地想,我才会有所发现,才能成为科学家。”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本文,你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选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材料一:假如能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衣服来,那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件。最近以色列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设计师Danit Peleg,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材质,并且可以使用普通3D打印机轻松实现。

第12篇

在两个人的面前,各放着半块面包。一个人看了以后,心想:“我还有半块面包。”另一个人看了后,心想:“我只有半块面包了。”

对待同样的半块面包,为什么两个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呢?这主要是心态在起作用。乐观者从半块面包中得到的是满足,看到的是希望;而悲观者从半块面包中得到的是不满,看到的是绝望。这恰好印证了“境由心造”的道理。

不同的心态造就不同的境遇。如果你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世界上的事情,那么即使是挫折甚或是苦难,你也能从中找到乐观的理由,进而化解挫折与苦难。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住在五楼,搬起东西来颇为不便。但他却说五楼好,可以免受底楼的潮湿之苦。后来他的住处从五楼搬到了一楼,地面经常湿漉漉的,但他却说一楼好,可以免去搬东西的辛苦。因此,不管苏格拉底处在如何不利的情况下,他永远是满足的、快乐的。尤利乌斯用2马克买的一注彩票,却中了50万马克。他用这50万马克买了一幢豪华的别墅,并添置了许多高档的家具。想不到这一切在他的一个烟头中化为灰烬。朋友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我只不过损失了2个马克。”正是他的乐观心态化解了50万马克家产损失的巨大痛苦。这样,尤利乌斯注定终生要与快乐为伍。

如果你用悲观的心态去看世界上的事情,那么,即使是很小的挫折与痛苦,你也会觉得它是天大的灾难,由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中国古代有一个国家叫杞国,这个国家的人总担心有一天天会塌下来,一整天地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后人流传下一句话:“杞国无事忧天倾。”后来又由此造出了“杞人忧天”的成语。杞国人为什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就是因为他们是用消极悲观的心态去看世界,这样,这世界在他们的心目中就会变得越来越坏,越来越不可收拾。据一份调查显示,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都是由于自寻烦恼,把很小的挫折和点滴的痛苦想象成了巨大的灾难,因而感到心理难以承受所致。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让我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吧!这样,在生活这个广阔的原野上,你收获的将是幸福和快乐。

钰鑫小学四年级:139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