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反思

教育反思

时间:2023-05-30 09:3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反思

第1篇

--2012-2013学年教育反思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底庙中学 窦如涛

鸡蛋 ,从外面打破 , 那是一种压力, 结果一地破碎 ;由内打破 , 那是一种成长 ,成就了新的生命。没壳的蛋是软蛋,不出壳的蛋是臭蛋。壳就是我们的思想,出壳就是打破我们的思维定势去实践。人们经常把教师比做吐尽最后一根晶莹之丝的春蚕,那么我想勤奋咀嚼是必备的,作茧自缚是必要的,破茧成蝶是必须的。奉献爱心是永恒的。

本学年我担任政史地,体音美教研组组长,九年级3、4班,八年级1、2班的思想品德课任老师以及八年级2班的班主任。

关于教研组工作,我可以用“躬亲有余,管理不足”八个字来概括。因为我还没有找不到一个公正公平公允的标准来衡量约束引领本组同志`。为了便于教研,我将本教研组12名老师又划分为思品、历史、体音美三组。主抓政史提质量,放手体育创辉煌,叮嘱音美强素质。放任兼职抓重点,各司其职,各美其美。高效课堂是我们唯一的教研专题。听课评课是我们唯有的活动。新的学年我会竭尽所能让本组老师担挡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找回属于自己的一分快乐,重拾属于自己的一份自信,打拼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不惧强科,扬眉吐气。

单从教学成绩来看,我与李莹莹老师这组九年级政史成绩出人意料,出我意料,取得全县第3 可谓惊喜。这份惊喜尤若范进中举,源于天时、地利、人和,学校领导对于政史学科的担忧与期待,同课头老师的激励与鞭策、莹莹老师摧枯拉朽,功不可没的努力,赵飞,万民两位班主任老师的鼎力相助,九年级3、4两班同学的拼力奋争,我是三年等了一个润腊月。破茧成蝶而已。

八年级思想品德课取得全县第七,相比九年级有些让人汗颜。用力不均,略有偏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意料之中,却在情理之外。本学年若跨年级,若跨课头,定当均衡发展,力戒偏废。

所带班级八年级2班成绩虽说是秋后结大瓜,但这并非我一人之功。科任老师全身心的投入让人难以忘怀。李艳老师的勤严紧跟比班主任还班主任,学生对她的敬畏胜于对我的敬畏。黄亚刚老师“不抛弃不放弃”的执教理念让学生倍受鼓舞,记得我们班的张红娟对他说,:“老师,你放弃我吧,我的数学实在不行,”黄亚刚老师说:“老师从来都没有放弃你”。学生对他的爱戴让人嫉妒。晓罡校长的明查秋毫,高瞻远瞩,房主席作为语文老师特有的谆谆教导以及心理调适。这些都是值得我感谢的,也是我在今后要学习和实践的。

我这么说,很多同行可能认为我有所保留。说心里话,教书一十二载,我还从未有过今年这么好的境遇。就像我最近念叨的两句歌词一样,:“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这个我也说不清楚。但是有一点需要给大家开城布公。那就是心态。

十二年了,教学业绩方面,我总是主看着别人站上领奖台上,眼红,耳热、心跳、并且在反复的想,为什么,站在那里的人不是我。就像故事里哪头被铁链拴着的小象,我千万次的挣扎,千万次的失败,到头得出一个致命的结论,这条链子我挣不断。当我有能力挣断他的时候,我却不想,不再去挣,所以我一直被拴着。铁链是我的境遇吗?也许曾经是,但不能一直是。

我想说心境即处境。

此时此刻,可能没有人愿意提起本学年第一学期我月考、期中,期末三次考试,差距之大,罚金之多,全校之最。当时我也想,对手是一面突不破的墙,是一张冲不开的网。制度是专门为我量身定做的。用小象的故事说,我当时的处境不光是被那根链子限制了自由,而是那根链子快要让我窒息。要么挣扎,要么窒息。

一次次的失败让我一次次的绝望,泰戈尔说:“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痛不欲生的话,你还将失去月亮。如果你回为失去了月亮而痛不欲生的话,你还将失去星辰,如果你还因为失去了星辰而痛不欲生的话,那么你将失去整个宇宙。”说现实点我不要太阳,不要月亮,不要星星,更不要整个宇宙。我只要我的汗水不要白流,我只要我的搭档不受牵连。为了不让我挣的班补,八年级的奖金都掉到九年级的无底洞里,为了不让领导失望,不让搭档失衡,不让自己失重。我只能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心境即处境,挣断那条铁链,处境便会自由。名缰利锁,想不通头痛,想通了心疼。想不开的事干脆别想,得不到的干脆别要,放下思想包袱,抛开一切烦恼,努力做事,充实的度过每一天。告诉自己,强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奔跑的人。耐心点,坚强点,总有一天你承受过的疼痛会有助于你。

我曾经无数次的羡慕别人,可能就像现在别人羡慕我一样。但我想说的是,不要羡慕一个人破茧成蝶时的翩翩起舞,而应想想他作茧自缚时的苦痛争扎。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一个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那么他就要喝一桶水,作为春蚕,因此我们必须勤奋的咀嚼优质的,有营养的桑叶。博学多采。这样才能吐出晶莹的丝。

为什么我们喝了一桶水,却只给了学生一杯呢? 是我们吝啬吗?能不能都给学生呢?如果可以,我想学生不是被淹死就是被呛死。而我们的教育也会因为脱水而垂危。因此,我们必须作茧自缚,我对作茧自缚是这样理解的,作茧自缚不是自找麻烦,自寻死路,自取灭亡,而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酝酿、自我提升,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筛选,升华。作茧自缚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闭门思过,不是固步自封,而是闭关修行。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抛却俗尘杂念,为自己营造一个相对安静,不受影响的发展环境,提升氛围。分考点整合往年的中考原题,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接触经典。整理中考需要记忆的主杆知识点,归纳各种答题的方法。让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胜券在握的技巧。结合学科特点,订阅扫描转换时政速递,让学生紧扣时代脉博。这就是作茧自缚的具体表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给予学生适合的知识,适当的方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给予自己充分的人格魅力。

当然破茧成蝶是必须的,因为一条蚕虫的咀嚼和一只飞蝶的采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破茧成蝶应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我们在沉默中的爆发和释放。我们一定要相信,破茧成蝶一定会成为必然。心里想着翩翩起舞,飞动花间的那种自由,那种浪漫,那种惬意。并且为之努力。破茧成蝶以后我就能轻盈的采摘,科学的撒播。教书育人随心所遇,随遇而安,得心应手。

作为一个教育者,奉献爱心是永恒的,对于学生来说,爱是期待,爱是鼓励,爱是信任,爱是关怀,爱是帮助,受是引导,爱是传递正能量。用成绩证明自己,用贡献赢得尊重。是我个人为人处世的心态,也是我管理班级的一大理念。其实用成绩证明自己一直是我的一个梦,证明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成功,证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而用贡献赢得尊重是我长远的追求。即便没有成绩,我们也要努力,即使没有成绩,我们还有贡献。我希望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被认可,每一份贡献都被尊重,我也在班级管理中尽量让学生的每一份努力都被认可,让每一份贡献都被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被信任。

第2篇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出发,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实现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的改善和优化,从而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过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师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教学活动,才能不断改进自己。记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的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即使20年的教育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也曾在一本教育专著中看到一段令我感慨颇深的话,文中说:“教育重在反思,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反思性实践过程是一个有效的动机激发的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也是做出新计划产生新行动的依据,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目的。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和方法

1、教学反思的过程。

一是发现问题。教师要有“吾日三省吾身”之心,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感受,师生之间的交流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要有“跳出庐山看庐山”的胆,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外于自我的客观分析。二是观察与分析。在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后,要收集有关这一问题的相关资料或请教他人,促进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三是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过程。在认识了问题的成因后,要积极寻找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来解决问题,并通过实际角色的扮演,检验教学的效果。

2、教学反思的方法。

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生成新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可谓益处多多,其乐无穷。教师进行反思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写教学日志,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我在每次上完课后喜欢将自己的经验,心得和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写下来,记成功之举,反败笔之出,思教学机智,想学生见解,写再教设计,一有所得,及时记下,以记促思,以思促教。教学日志,记录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经验,给教师一个很好的反思空间,思考课堂中的得与失,对与错,是促进自己成长的一方良剂。

同事之间的观摩交流。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相互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改进方案,从而相互提高,共同进步。

分析课堂教学录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实录并进行细致分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观看教学实录,可以让教师“跳出庐山看庐山”,客观的分析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为反思插上翅膀。记得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录像是在一次参加市里组织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后,之前总有些自满,可这一看,却看出了不少毛病,如:说话语速太快,喜欢重复,不够简洁,并夹带一些习惯性的口头禅“那么”等,还有一些不必要的手势太夸张,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从那以后,每次上示范课,我都尽量请同事把课堂实录下来,课后自己仔细看录像,找不足,促改进,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在2007年代表贺州市参加广西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分析课堂录像,成为我最喜欢的反思方式之一。

听取学生反馈意见,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体现并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据此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在教学《把握青春节拍》时,在男女生交往这个主题中,我先是设计了一个“说一说”的活动,用课文中的事例引出问题“你有过与异往的经历吗?如果有,说说你的感受。”设计时,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初中生比较关注的,他们一定很感兴趣。

第3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进行教学实践后,自己也进行了课堂教学反思:1.对于授课内容自己一定要相当熟悉,并且要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从而才有可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2.在讲台授课时,授课者一定要努力把自己的情绪状态调整到最佳,因为情绪具有感染性。3.授课过程中一定不唱“独角戏”,一定关注听课者的状态,要有和听众互动交流,比如,眼神交流、言语交流。4.授课时应努力创新授课形式:比如适当穿插一些视频、图片资料、课堂教学实践、现场分小组讨论、益智小游戏等。5.授课者在讲课时一定要注意一下自己的仪表装扮,言谈举止。

二、农村教师问题

(一)待遇偏低,教师津贴、补贴拖欠严重

农村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低,是造成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难以吸收优秀人才从教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发现该校教师平均基本工资较低。同时交谈中我们也了解到教师的津贴补贴意识普遍不高,因为此项补贴基本上一直都没发,有时候发点儿粮油之类的东西就代替了,所以大多教师认为对于自己有没有这项补贴一个样儿。

(二)学历、职称偏低

农村教师不合格率较高,达标学历和教授课程不对口现象突出,中高级职称教师较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在该校中,绝大部分教师是专科毕业,还有一部分是高中毕业。

(三)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在该村小中,近两年来一共有三名骨干教师流失,这几个老师大都选择到周边的县、市区的部分重点小学任教。这种情况对于一共才有二十个老师学校的教师队伍力量冲击很大,对于这种情况一名老师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县、市区的学校各项条件都比村里好,当然更具吸引力。尽管村委、学校尝试过用一些福利措施来挽留过他们,但是效果不太理想。

(四)教师培养经费缺乏保障,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经费缺乏保障、并且培训机会少、层次低、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严重脱离。另外农村教师培训侧重外在技能和低层次能力的提高。该村一名老师说:“尽管学校每年会组织安排部分教师进修学习,但是培训时间较短、层次较低、内容与教学实际有脱节,所以进修效果不太理想!”

(五)代课教师问题

第4篇

关键词:反思;教育生活;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6-0094-01

何为反思?芽国内学者认为:反思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在笔者看来.教学反思就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想一些问题.读一些好书.交一些网友.写一些随笔.做一只反思的蚂蚁.感受教育的快乐。

一、提一些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培养教师敏锐的问题意识是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的关键。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准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上课时.若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则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该怎样采取有效的措施。课后.教师还可以自我提问:我的教学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有了质疑才会有发展.有发展才会有努力.有努力才会有发展。

二、读一些好书

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要有丰厚的理论底蕴。阅读理论文献是教师反思不可或缺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获得大量的信息。教师阅读文献不要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学科方面.教育基本理论.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哲学、人类学等方面也要涉猎。阅读时.要把握作者的意图.洞察其思想内涵。既要吸取其合理内核.又要对其持审视的态度。阅读能够帮助教师真正理解教学的意义.启迪自己的思想.增强自己的理性智慧.改进教学实践。

三、交一些网友

反思不但是个人行为.而且是社会行为。社会性反思交流是促进教师反思的重要方面.教师在网上可以使用E-mail、聊天室、留言板、QQ等进行。能使教师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任务进行协同工作.能与同伴开展协商.呈现自己的知识.相互依赖.承担责任等.能在交流与反馈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促进教师对自身观念与行为进行反思。

四、写一些随笔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老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叙事性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自上个世纪80年代在教育领域内盛行开来。所谓叙事.就是指讲故事.就是教师对教学事件.课堂教学生活.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描述、分析.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来发现教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以及对教育的理解,如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案例.教育生活故事.学生个案研究.教育对话.教师日记等。只有当教师把写作变成一种态度.一种职业生活方式.教师才能不再简单地重复别人的劳动.而是创造性地游历自己的专业世界.体验专业生涯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教育;反思

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教育中,由于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因此,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教育进行不断的改革,以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水平,促进学生钢琴学习上的不断进步.而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教育来看,其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必然要进行钢琴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教育的反思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教育的反思结果来看,钢琴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教育的质量.具体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育目标的设定不合理.很多教师将钢琴教育的目标设定为提高学生的钢琴技能,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及创造力的培养,严重的影响到钢琴教育的质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造成不利的影响[1].②在钢琴教材的选择上缺乏创新性.由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材类别较多,但是,很多教材在创编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而教师选择了一些缺乏创新性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施教,势必对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学生学习到的很多钢琴知识陈旧、落后,影响到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也会影响到学生的社会竞争力.③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此种教育方式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学习效果不佳,无法与教师进行密切的配合,学生缺乏钢琴学习的兴趣,无法快速的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④实训教学力度不足,课时安排不合理.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教育中,教师过于的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训教学,导致实训教学的力度不足,学生在学习完钢琴理论知识之后,无法及时的进行实践,导致学生的钢琴操作水平较低,进而导致学生在日后就业中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的低下,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2].此外,在实训课时的安排上,其与理论课时数量相差太大,导致学生的实践不充分,对学生的影响较大.⑤学生的钢琴学法不科学,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到大学前对于钢琴几乎是零基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任务重,练琴的时间非常小,加之很多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钢琴学习的效率不高,势必会影响到学生钢琴学习的效果.

2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教育改革策略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教育的反思结果来看,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教育改革中,需要结合目前在钢琴教育中存在着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改革策略,提高钢琴教育的质量,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下面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教育改革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2.1对钢琴教学目标进行改革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设定的不合理,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因此,需要对钢琴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改革.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钢琴教学水平,使学生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中,能够对幼儿进行科学的钢琴教学.可见,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与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3].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应该结合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突出学生的创新力以及示范性,并且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钢琴技能的同时,需要重视钢琴教学的创新能力及实用能力,并且需要培养学生对幼儿钢琴教学的启蒙能力,这样才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情况相符合,也才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的质量,确保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教学下,提高自身的钢琴技能及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2.2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学科教材进行改革

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其还存在着教材选择不合理的情况,因此,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学科的教材进行改革,由于目前的钢琴教材缺乏创新性,很多知识较为落后和陈旧,并且很多先进的钢琴教学知识没有融入到教材中,影响到钢琴教学的质量.例如,现有的教材中伴奏知识缺乏.因此,在改革教材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增加伴奏相关的知识,还应该强化练习曲、乐曲中常用伴奏音型的练习.可以按照主和弦把位相同的原则,将C、F、G三个调划分为一组调,D、A、E三个调划分为一组调,进而进行转位练习、和弦连接练习、音阶练习,从练习曲、乐曲、技巧、伴奏等全方位的训练[4].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也才能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

2.3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中,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而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钢琴教学工作,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对目前在教育行业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且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教育行业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包括合作学习教学法、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行动导向法等教学方法[5].②教师结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将其与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法及行动导向法开展教学工作,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钢琴学习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且学生在完成钢琴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最佳的钢琴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钢琴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2.4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实训教学进行改革

鉴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实训教学存在着较大问题的情况下,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实训教学进行改革,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教师应该合理的安排理论与实训教学的课时,并且适当的增加实训的课时.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应该控制在1:1左右,这样,在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快速的进行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钢琴技能,确保学生钢琴学习的有效性[6].②教师需要对钢琴实训教学工作进行优化.在实训教学中,必须确保所有学生人手一台钢琴,并且对学生的钢琴技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此外,教师还应该在实训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进而学生的钢琴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的钢琴学习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实训指导,教师不应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实践因材施教的理念,确保对学生实训的效果,促进学生钢琴学习水平的大幅度提高.③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到附近的幼儿园义务实习,以增加学生钢琴教学的经验,并且在钢琴教学中能够及时的发现自身专业方面的不足,通过及时的改正,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2.5对学生的钢琴学法进行改革

由于学生在进入到高校学习之前,没有接触过钢琴,也没有科学的钢琴学习方法,影响到学生钢琴学习的效率,也影响到学生钢琴学习的效果.针对于此种情况,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还应该对学生的钢琴学习方法进行改革.例如,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钢琴学习习惯,在每堂课上课之前,需要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在课堂上,需要做好笔记,以便于在课下进行全面的复习.在课下,需加强练习,尤其是需要注重基本功的练习.此外,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做到慢弹、分手弹奏、重点难点单独弹奏,并且要求学生在弹奏一首曲子的时候,应从头弹到尾,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意志力,进而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钢琴学习上不断的进步.此外,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倾听,倾听自己演奏的钢琴音色、强弱、音高、节奏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中,快速的掌握钢琴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而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教育的反思与改革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目前钢琴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教育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针对于上述问题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并且对钢琴教育进行不断的完善,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使学生在教师的学科教育下,快速的掌握钢琴技能,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使学生未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师.

作者:魏晓红 单位:赤峰学院

参考文献:

〔1〕谢姿媚.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河池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

〔2〕白艳.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程建设研究[J].大舞台,2013(09).

〔3〕刘顺梅.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有效教学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

〔4〕肖成英.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探索[J].四川戏剧,2012(05).

第6篇

一、现象

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趣味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有儿童画、卡通画、剪纸、软陶等等。这与校内的美术课是有一定区别的,许多课程内容也新颖有趣,深受儿童喜爱,就连有的家长听了课都心神向往,但也不乏一些问题的存在。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为了保证教学的系统性,一般会给教师提供固定的课题,这些课题的设置往往都遵循着‘出效果’的原则,换言之,就是保证学生的画符合家长及老师的审美要求。我想这种动机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让孩子‘玩’得开心,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体验快乐;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口味’(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许多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不得不顾及“上帝”的感受)。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这固然是好事,但第二种原因却多多少少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发挥’。部分家长不能理解儿童绘画中的稚拙,认为花了同样的价钱,就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服务’,所以我的孩子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画得差。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观念驱使之下,美术教师们只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以最高的效率让孩子们创造出最好的‘效果’。然而在得到好的‘效果’的同时,教师的教学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大、多的程式化构图模式;

2)对儿童吹毛求疵的造型要求;

3)色彩感知训练的缺乏;

4)艺术情感表达的缺失。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预期的画面效果,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再通过儿童的手传达到绘画作品中,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纳德所观察:中国教育者认为美是和谐与平衡,鼓励孩子按照教育者自己的标准绘画。这样就不免会产生绘画创作的雷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反思

分析以上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现象有了以下几点反思。

1、应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绘画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倘若用同一形状的黑匣子去锁住不同形状的自由灵魂,岂不是比扼杀它们还要残忍?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创造性发展的潜能,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制造条件让这些潜能得以激发。笔者看过一些日本优秀美术课程的视频,在日本的儿童美术课上,学生是主角,从作品的酝酿、创作到工作结束,几乎都由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不是指挥者,而是引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对他们进行适当指导。但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寄托于老师的求助,而是尝试独立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充分体现。

2、应尊重儿童特有的绘画思维

儿童不似成人有严密的思维逻辑,在绘画的过程中以感性思维占主导,常常表现出无目的性。许多儿童绘画作品,在成人看来可能是粗糙、变形甚至是不符合逻辑的,但正是这种儿童浑然天成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唤起了人类最原始而美好的心灵。感性思维实则是绘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可以给绘画创作带来灵感,成人不应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为标准来衡量儿童的绘画思维,而应尊重与鼓励。

3、珍视儿童绘画中的稚拙味

热爱绘画是大部分儿童的天性,当儿童不具备系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往往会借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看,儿童所描绘出的事物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所画物象简单粗糙,甚至怪诞扭曲,实际上他们是在用稚拙朴实的手法表达自己主观的想象或情感。儿童用这种特殊的手法表达了人类童年的特殊美感——稚拙美,是成人作品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著名的文艺评论家陈丹青非常欣赏凡高的一幅油画作品,并用小刀从书上裁下装裱,以表喜爱。这幅画是凡高绘画初期的作品,画的是一位在海边的男人,将双手插在口袋里懒散的样子。这幅作品从造型到色彩再到笔触,均透着浓浓的稚拙味。技法上不够成熟,但看后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很短的时间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花一辈子的时间画得像个孩子。“儿童绘画的稚拙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是伟大的画家毕加索都只敢说自己画得‘像个孩子’。可见,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

三、结论

第7篇

每个孩子都有进步的空间,每位老师也是一样,人都是在不断地成长着。身为教育者,有时停下脚步,静下心来自我反思一下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也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这里我以几个案例对我这个学期的教育工作进行反思。

案例1:我做到细心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了

“六一”这一天是这段时间里孩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各个年级都举办了“游园活动”,每个班都有几个不同的节目,还有一些待发放的奖品,我穿梭在任教的两个班级中感受着孩子们带给我的快乐。

游园活动快结束了,走到二(6)班,看到在门口收票的两个小男孩,我就好心地说了一句:“你们还没时间玩吧,我来帮你们收票吧,你们也去玩一会。”看到他们俩的笑靥,我知道了得多关心点孩子们,我这不经意的举动已经让他们很感动了。过了一会,其中一个小男孩跑到我这来满脸委屈地说:“他们都收摊了。”然后哭喊起来:“我什么也没玩到,我什么也没玩到。”这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孩子,但是遇到这种情况也着急了起来,毕竟是孩子,都有好玩的童心。看到他我也联想到了其他为班级服务的孩子,索性为他们几个人在自己的班级把游戏的时间延长一些,专门腾出时间给他们几个玩一玩,看到他们满意的笑脸和大声的欢呼,我知道我做得很好。

以前的我总是忙于学生的作业,关注学生的成绩,很少关心学生的生活,总觉得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跟他们相处,通过2013年的“六一”我发现其实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就能跟孩子们相处得很融洽。我在生活中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其实每件生活小事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契机。

案例2:跟孩子们谈心,我觉得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

给孩子们出的期末检测卷成绩出来了,看着登分册,周XX这个名字映入了我的眼帘,她其实是个聪明的姑娘,也很用功,但在我的印象中这个孩子最近复习阶段几次单元检测卷考得都不太好。这时我觉得该找她谈一谈了。

她走到我的面前,我问她:“你知道我为什么找你吗?”“知道,考试没考好。”她如实回答道。“还有吗?”她想了一下,说道:“最近上课表现不好,听课不认真。”原来她都明白,我反问道:“你都知道,那为什么做不好呢?”她马上哭了起来,说:“我以后会认真听讲的,不会再考这么差了。”“光说没有用,你得做给我看,这次期末考试准备考多少分?”她思考了一下,“最低98分。”“要想考到这个分数一定得很细心,你有信心吗?”“有!”“可别让我对你失望哦!”

这次谈话后,我上课时注意观察了她,果真她现在听课很认真了,能看得出她也是懂事自觉的孩子。我觉得平时有时间就应该多跟孩子们沟通,多了解他们想什么,也许对于学习能事半功倍,其实跟孩子们聊天真的是件不错的事。

案例3:这学期有了让我头痛的孩子,我束手无策了

还没有接手现在这个班的时候就经常听说“XX”这个名字,我想,才二年级的小毛头我还搞不定啊!

刚开学那会,他在我的课上表现还真挺好的,发言很积极,作业完成得也很快,虽然有时会偷懒,但是当天的作业还是能当天完成的。期中考试前后,他开始不认真了,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了,甚至都不愿意写,每天想着法子不写作业。我是软硬兼施,后来作出总结,得按他的性子来,慢慢把他“磨平”。还不错,那段时间还是奏效的,期中考试的成绩也还不错。期末考试前一个月,他又出问题了,整个人像是干脆撂挑子不干了,当然也有他家庭的因素在里面,但更多的是他自己的问题。这一次真是软磨硬泡都不奏效,我真是没辙了,看到他我还真是头痛呢!看来我还要继续探索转化他的方法。

案例4:我还不够有耐心,不能静下心来听孩子们的诉说

这个学期我还在哺乳期,每天上午十点多得回家去,下午上课再赶回来,光来回路上就要一个小时,所以每天有很长时间不在学校。但是学校的工作却一项也不能落下,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在改作业本,找孩子订正,我在学校的时间真的都快按秒来计算了,排得满满的,每天都得拖到下班,真是一点空余时间都没有。

当我课间在教室找孩子订正时,有些孩子会围在我身边跟我说一些他的小故事,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很着急,我得快点快点再快点,不然一会得回家,就没时间找他们订正作业了。于是对待跟我诉说心事的孩子我经常都是应付了事,根本静不下心来听,很多时候都不能完全清楚孩子在跟我说些什么。

还有的时候,学生回答问题结结巴巴的,或者说了半天也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我会有些不耐烦:“坐下,XXX来回答。”

第8篇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充分反思这些年的成功与教训将是否对于发展会有更多的利处?如何我们能够充分讨论好信息技术课的意义是否会对将来有更多的利处?

l 反思: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应当是什么?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语文课不会消亡?我们天天在说中国话,那么我们需要学语文吗?为什么数学课不会消亡?尤其是中学的数学课为什么不会消亡?在实际生活中有几个人在利用函数计算出买东西需要多少钱?有几个人会用平面几何推导出居室面积中哪个墙角不太直?马上有人会向我说:语文与数学当然应当存在了,它们的意义并不在于会说中国话,会算出大白菜几块钱一斤……。 许多搞教育的人都可以想象,如果语文课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汉字,会说中国话的话,搞好双基,语文课到了小学六年级就已经能够完成绝大多数任务了;如果数学课仅仅是能够学会计算买菜的钱数,中学就不必有这门课程了,在教育中这两门课程也应当会有存在的危机。

可是没有!这两门学科绝对不会、也不应当消亡。因为这两门重要学科中除了认字、算数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

那么我在想:信息技术课仅仅教会学生应用计算机技能与技巧或者编程,就可以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吗?

而在现在的教学中体现最多与的好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方法与策略的培养少了些?对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少了些?对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培养少了些?

如果无法强调在本课中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方法与策略的培养、不加强对其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不加强学生使用计算机学具自主学习方法、策略的培养,其他的学科一定会取代信息技术课的。

l 我们是仅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吗?

我一直在想,我们的教育中是仅为了语言与文字的应用而在普教中开设语文课吗?是仅为了数字与计算的应用而在普教开设数学课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有高中的高难度数学问题?为什么还要在语文课中讲古文?那是一种今天根本极少用到的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普教中,是仅为了编程开设程序设计课吗?我们是仅为的计算机应用而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门学科,尤其是中学的这门学科消失的时间会不会不太远了?因为,许多教学内容象Windows98、Word200甚至Windows XP在将来的应用会落后、消亡。而编程的VB、QB甚至C++都有可能会被更好的语言代替。

信息技术课除了技术的应用以外,还有没有更加深层的东西了吗?

全国信息技术教研中心特邀教研员郭善渡老师到我校听课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PowerPoint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对艺术字特别感兴趣。一节课后,看到许多学生的作品中,只有设计好的艺术字标题。见不到完成的多媒体作品了。我们再回顾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在进行网络部分的教学中,也发现到了学生们学会了上网,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充分的浏览,迷失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被信息的海洋淹死了”而忘记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在画图课中就对翻转与变形感兴趣,却得不到比原来更好的作品;在字处理教学中就对剪贴画感兴趣,却忘记了学习任务的本身……。

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是应当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应用中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们明确什么是手段、什么是工具、什么是目的、如何利用手段与工具达到自己的目标?

计算机的应用固然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重要任务。而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使用工具完成任务或者作品的策略,是不是也应当或者将要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l 信息技术课中,技术更重要还是信息更重要?

其实,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回答,当然是信息更重要了。技术是为学生获取和传输信息、处理和分析信息、应用信息的而服务的。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反思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教材中相关于技术方面的内容多,还是相关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部分的多?可以说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教材、教学内容中绝大多数的内容是在介绍:如何使用字处理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网络的各部分技巧、如何使用图形与图像处理软件的……。而不是利用字处理软件、多媒体软件、网络软件……完成作文中无法完成的图文作文、完成音乐与图文配合等等。而不是在信息的海洋如何更好的搜寻到需要的信息、如何利用软件将信息加工成为我们的各种成果。

可惜,信息技术课现在还在纠缠于如何教好学生的技术这个层次,而不是学生使用如何的方法与策略用好技术上?我想,是不是到了深化我们学科的教学内容、对我们的教材进行改革的时候了?

l 能不能从教育的角度看信息技术课?

在学校中,尤其我接触最多的小学教学中,就有着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例如,写研究论文。这项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教学。可以说,是学生从对别人文章的复制、粘贴开始,最终到加工、反思这些别人的理论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与成果。而在中国的教学中究竟属于哪门学科呢?我曾经问过语文老师。百分之百地在说,这种从“抄”开始的“文章”绝对不是语文课的内容,应当是自然学科的事情。也问过许多自然学科的教师。也是百分之百地在说,“写文章”这件事绝对不是自然学科的任务,而是语文学科应当培养的。我不禁迷惑起来。这种研究型的论文究竟哪一门学科的内容呢?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能够完成研究论文,而我们的学科本位观点却不能完善地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的发展能不能少一些学科本位论,多从教育的角度考虑一下自己的发展呢?

是不是我们的学科会成为这样的一个学科。有着自己根本的任务,深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有着广阔的外延,与许多学科相结合。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如美国学者比尔的“三层塔教学法”中讲到的一样。最终将各门学科通过共同的问题,互相联系起来。信息技术学科在这种联系中重点体现出本学科的方法、手段与策略。

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说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工具,学会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在与各学科结合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工具的方法与利用工具完成自己成果与任务的策略……。

l 信息技术课现在的“大”模块化是不是还符合学科的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的模块很好的解决了以前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设备与教学时间的问题。但是现在还符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要求呢?从成人认知的角度来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从孩子的角度呢?

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因材施教,都知道从小学一年级学生到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不仅不一样,还会有着巨大的差异。仅从小学说,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转变,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基本形成。那么,原来在大部分教材中为了照顾到教学设备而定的模块化教材是不是合适。仅从画图软件的教材来看,从易到难希望在一个年级里完成是不是就不合适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有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映。例如有的老师在问,某部分的某部分内容如何处理?在这个中、低年级,学生实在是太难理解;放到高年级课时上怎么安排?在文字处理、多媒体、图形处理等各个模块中都存在着这个问题。

的确是这样。现在的“大模块”是不是还符合学科的发展。有没有解决的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做了一些试验。将教材中的字处理、多媒体、网络等大模块按照难度将其分解成一部分一部分的“小”模块,即将教学内容单元化。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程度在每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小模块进行组装。例如,我们学校的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内容有:认识Win98(操作系统初步)、使用写字板(文字处理初步)、画图软件的使用(图像处理第二部分)、用IE浏览器看漫画(网络初步)……;而六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则是:用Word写研究论文(字处理综合应2)、用PowerPoint做研究演示报告(多媒体综合应用2)我们做网页(网页制作软件基本)……。 这种实验是不是能够更好地解决设备、教学时间、学生差异的问题。

第9篇

【摘要】全民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非常艰难,本研究从语文课程出发,来讨论如何解决素质教育的难题。

【关键词】反思;语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在全民教育中正在实施素质教育,但由于各类学校都有升学考试这根指挥大棒的存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却又是艰难的,几乎成了一句口号了,特别是理科。而文科方面,就其学科特点,实施这一教育方针还是相对容易一些的。

现在就语文课来谈如何解决素质教育的问题:

首先,培养兴趣。有人说兴趣是第一位老师,一点不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用名人的经典故事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到语文与自己的生活关系密切,用处广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保护学生的激情,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带一本喜好的课外读物到教室来,在规定时间内阅读,读完之后与各位同学相互交换。如此循环下去,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同学之间的人际能力,而且更重要的还培养了他们爱书、读书的好习惯。

其次,更新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多停留在数理化学科上的模式上,什么“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甚至连课后的思考作业都像理科那样如法炮制地要求学生用本子做答起来,然后让老师打个钩,才算是圆满地完成了语文科的教学任务。这哪是语文课的风格?有的老师也习惯于讲学,从小的方面(标点、字、词、句)到大的方面(篇章),所涉及到的有关语文知识,一点不漏地采用一个模式,讲,讲,讲,讲得学生心烦,讲得老师口干,讲得师生都没有信心教学语文了,致使教育对象产生了一种奇怪心理,认为上课听不听、学不学、做不做都是一个样:稀松平常的事儿,反正考试都能及格的,大家彼此彼此,相差无几,因而学生上课,时有睡觉、说话、搞小动作,甚至看课外读物的现象,这些都是“讲课”惹的祸,都是老师一厢情愿,担心学生什么都不懂导致的不良后果。殊不知,现代信息如此发达、如此富有、如此快速,学生怎么会如此愚笨呢?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与话语权,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他们情愿看课外读物,也不愿上语文课了,足见其对语文课的厌恶程度,这也是语文老师教学的悲哀——课外读物是语文课的补充,是语文学科的辅助食粮啊,学生居然舍本逐末,小学而大遗!当今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对传统观念洗刷一新,换脑补血,就是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思想放给学生。学生是主体,是主角,也是演员,老师是导体,是配角,当然也是导演了。只有把原来师生在课堂上的错位矫正过来,教与学的关系才会顺当确立,才会和谐极致,才会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至于说语文课要不要老师讲,什么时候讲,讲什么,讲多与少,这不由教学大纲来定,也不由老师的教学目标来定,而是由学生实情来定。假如老师讲到学生疑难处,讲到学生心坎里,讲到课文点子上,讲一讲又何妨?

再其次,广泛阅读。时下复兴的“国学”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体现,是教育鼻祖地地道道的教育思想的回归。语文,说穿了,就一个“读”字当头。中国古代,在没有多少老师指导和讲解下,却成就了不少的大家,没有学过政治学与管理学,照样能把一方国土治理得政通人和;没学过军事学,照样能统帅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没有学过理工科,照样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从书中“读”出来的! 从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老话,到 “不求甚解”的陶潜,再到三味书屋里中 请教“怪哉”二字是什么意思的鲁迅,谁个不是“读”出来的名人?更不要说现在的“怪才”、“偏才”、“ 奇才 ”了。比如,“80”后生,就有在几门功课都挂红灯的情况下,竟然还能 闯过“三重门”,走向广大青年受众,称之为“少年作家”什么的,这恐怕也是“读功”所致吧?当然学习语文,不是要求个个学生成名成家,但离开了读,什么也成不了。读,不一定单指学校给每位同学订购的那本只有百十页的教材,也不限于在老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才叫“读书”,网络是读,媒体是读,报刊是读,影视是读,“听君一席话”也是读,生活还是读……所以语文的阅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处处留心是读语文,时时在意还是读语文。

最后,作文随意。学习语文,从小学三年级起都离不了作文。可许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愁眉苦脸的,或是咬笔杆子,或抄范文成风,或写不成章只好应付了事。探究原因,不外乎有两个:客观上,作文课上老师习惯于出个命题, 要求学生依题作文。老师以成年人的定势思维方式,去预制未成年学生的作文,以期达到老师心里拟定的文章标准。于是乎,学生就只有在老师设置的圈套里“跳舞”了。可由于学生的思维、情感、意识、观念等等,与老师有相当的差距,怎么跳也跳不成一个像老师设计的模样来,自然写作时一愁莫展了;主观上,平时学生养成了只读书不动笔墨的坏习惯,一旦要动笔墨了,就不知道该怎么下笔行文,仿佛一切都被凝固断流了似的。幸好,现在的“话题”作文出现了,突破了过去的陈旧俗套,摆脱了成年老师的固有模式,让学生在比较宽广的舞台上去跳了。但还不够,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还要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生活等特点来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不设标准,不作要求,不求统一,让他们“随意”写出各自的风格文章 ,并且也不放松学生平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随时都动动笔,写写日记、札记、随笔、心得之类。

第10篇

作为一名中学心理教师,一直以来,笔者非常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在借鉴云南和台湾生命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编写了《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学生命教育校本教材》,通过多年实践,形成了有特色的学校生命教育体系。

一、生命教育的体系与内容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旨在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其中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是其重要内核。心理教育与生命教育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交叉点,又有区别。鉴于此,学校近年来逐步淡化过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提法,而将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为一门课,统称为心理课。在教导处每周安排一节课时的基础上,又做了细致的划分:每学期一半课时用于生命教育课,一半课时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

生命教育分为四个内容板块:生命知识篇、绘本故事篇、团体活动篇、影视视频篇。

1.生命知识篇。主要涵盖六个课时的内容:(1)生命的奥秘;(2)生命的蜕变;(3)生命的独特;(4)生命的潜能;(5)生命的精彩;(6)生命的价值。这部分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与生命相关的知识,如了解生命的孕育与诞生以及青春期身体的变化,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开发生命潜能、体现生命价值等。

2.绘本故事篇。借鉴台湾地区的绘本故事,精选了8个绘本故事,对应四个向度。其中第一向度——人与自己,选取《爱花的牛》《你很特别》的故事。第二向度——人与别人,选取《爱心树》《用爱心说实话》的故事。第三向度——人与环境,选取《活了100万次的猫》《花婆婆》的故事。第四向度——人与生命,选取《一片叶子落下来》《獾的礼物》的故事。

3.团体活动篇。这部分共包含5个团体活动,分别是《生存大选择》《我的生命线》《生命玻璃杯》《规则的意义》和《重洗命运牌》。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笔者通常会利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之后分享交流。因为,对生命教育而言,过程性的体验才是最为重要的,有体验,才会有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4.影视视频篇。这部分选取了与绘本故事四个向度相关的四部电影(视频),有表现生命变化莫测的《跳跳羊》、记录全球暖化影响的纪录片《正负2度C》、努力实现梦想的《叫我第一名》以及揭示生命价值的《哆基朴的天空》。通过这些电影和视频的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梦想的渴望。

二、生命教育教学例举

【教学实例1】绘本故事欣赏《一片叶子落下来》

教学过程:

(一)听录音,看PPT,欣赏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

(二)思考、回答问题:

1.为什么丹尼尔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2.叶子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3.弗雷迪说:“如果我们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呢?”很多人也说过同样的话:“既然我们免不了一死,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呢?”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4.弗雷迪开始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怎样的?后来发生了什么改变?为什么?

5.丹尼尔说:“让别人感到舒服,这是个存在的理由。”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你让周围的人感到舒服了吗?

6.丹尼尔说:“任何东西都会死,不论是大是小,是强是弱。我们先做完该做的事。”你觉得他说得对吗?什么是我们该做的事?

(三)分享与交流

欣赏完《一片叶子落下来》,你有什么感悟?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发?

课后拾遗:

我感觉《一片叶子落下来》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让我认识到人活着是有目的的,每个人都要让自己周围的人感到舒服,而不是让他们因为我的存在而难受。我要友好对待我的同学和朋友,当然还有我的家人和老师,让大家因为我更快乐。

——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学 LJJ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我认识到每个生命都会有消失的一天,作为人,生老病死都是正常的,没必要害怕。死不可怕,最重要是在死之前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

——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学 WXN

【教学实例2】团体活动:重洗命运牌

设计背景:

经常听到学生对我说:“老师,我要是再高5公分就好了!”“老师,我要是长得再漂亮点就好了!”“老师,我要是能中个500万就好了!”……诸如此类的话语背后是对现实的不满意、不接纳。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懂得珍惜目前所拥有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设计本节课,期望学生更好地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付出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活动步骤:

1.游戏规则:每个人可以从盒子里随机抽取一张纸牌,每张纸牌上都写着一种命运。请记住:你的命运之牌是由你来抽取的,意味着命运这一次掌握在你的手里,但抽取后就不能更换。

2.活动分组:分6组,每组8人左右

3.翻纸牌

师:请同学们仔细认真地看着纸牌。设想一下你处在这种情况下的命运,然后对比一下自己目前的处境、位置,有什么不同?(5分钟时间思考)

4.分享与交流

(1)组内交流

——你是否满意纸牌上的自己?为什么?

——和纸牌上的自己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自己”?为什么?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该怎样面对已经拥有的生活?

(2)全班交流

师(小结):也许我们会羡慕别人拥有的家庭背景,或许我们对目前的环境不一定很满意。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珍惜自己的境遇,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一切,无论身高、长相还是家庭出身。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目前的境遇如何,只要你努力奋斗,相信你的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课后拾遗:

今天这节“重洗命运牌”的心理课让我觉得不像以前那么轻松,而是很严肃。开始时,我很期待也很好奇,自己能抽中什么样的命运。没想到竟然抽到“父母离异,他们俩谁也不愿意要我”的命运。我拿到后陷入了沉思,要是真的那样,我会有现在的生活吗?是的,虽然妈妈平时常在我耳边唠叨,可是她却是那么的爱我,为我买吃的、穿的,关心我,照顾我。在一瞬间,我理解了妈妈对我的百般付出。我真庆幸我有这样的妈妈,有这样的家!

——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学 JHY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我以前一直幻想家里很有钱,这次真的抽中了!可是父(下转第71页)(上接第66页)母却整天忙于工作,根本没时间陪我。甚至节假日都是我一个人过。我想到我现在的家,虽然穷点,可是爸妈都很爱我,一有时间就陪我。和纸牌上的“命运”相比,我更爱现在的家。我以后一定会珍惜我所拥有的幸福!

——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学 TXQ

三、反思

三年来,学校的生命教育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得到家长和班主任以及校领导的肯定与好评。但是,一路走来,细细思索,生命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目前,学校的生命教育虽然做得比较系统,但是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心理教师。生命教育应该纳入到德育工作体系中,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如,每一位任课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生命教育内容,将生命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班主任每学期要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等。只有进一步拓宽渠道,才能使生命教育达到最优的效果。

第11篇

一、往昔存在的问题。

1、绘画教学中把学习成人的技能技巧,或临摹一些名师的作品当成幼儿学习绘画的主要内容与目的,忽略了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忽略了幼儿情感需要的主体体验,限制了他们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的发展。

2、绘画教学采用固定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枯裸。一般先出示范画让学生观察,接着老师讲解,然后学生模仿作画,最后老师讲评。绘画的结果千人一面,看不到幼儿的性格,看不到幼儿的想象与创新。

3、绘画教学着重于作品的完成,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幼儿绘画是表现美、创造美、体验美的过程。他们作画的动机出于游戏的愿望,他们看重作画的过程,从中得到愉悦、乐趣。

4、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不能用童心感悟幼儿的作品。评价中过分强调技能的掌握,从而抑制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扼杀了幼儿的创作积极性。

二、今日的感受与做法。

1、引导幼儿选择他们熟悉感兴趣的绘画主题。兴趣是创新的催化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幼儿的认知水平低,知识经验相对缺乏,老师应选择一些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想象空间的、能发挥幼儿创造潜能的内容,他们才会有表现的欲望和能力,才会积极画画。比如:玩具是幼儿最喜欢、最熟悉的物品,他们画画也往往会选择玩具作为绘画的主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会画出玩具汽车、玩具手枪、绒毛玩具的不同形态:小狗、小鸭、小兔……有的幼儿甚至能将玩具内部的构造通过想象画出来。

2、运用多种材料和方式,丰富幼儿的表现手法。教学中应改变过去单一的模仿和技能训练,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尝试用各种绘画的表现手法进行绘画。如:线描画、刮画、沙画、版画、吹画、撕贴粘画等,还可组织他们利用听诗歌、故事后的联想作画,以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丰富绘画的表现手法,还可留给他们想象创作的空间,萌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3、注意增强幼儿的感知能力与绘画的表现能力。罗恩菲尔说:“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的直接体验,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而想象力和观察力是绘画必不可少的能力。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方式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表现他们摸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闻到的、看到的事物。比如,为了让幼儿表现“羊”这一绘画主题,可以引导幼儿搜集有关羊的趣闻、图书,观看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羊的照片和它们的卡通形象,看牧民在草原放牧羊群的录像片,也可请家长带孩子到河边亲眼目睹不同颜色羊吃草的形象,听听羊“咩、咩……”的叫声,摸摸羊毛绒绒的身体,以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创作灵感。

4、引导幼儿欣赏和临摹一些适合他们的现代绘画作品。许多现代绘画作品造型简练,色彩纯度高,重视形式的表现,对画面的处理非常精巧,构图、色彩、形、线的安排很有讲究。老师在引导幼儿欣赏画面、指导临摹绘画作品时,要逐步将其视线从画面内容引向画面的形式,使他们对作品的点、线、形、色等有所感受,这对他们学习绘画技巧,创作绘画作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12篇

关键词:爱的教育;情感教育;缺失;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014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255-02

一、夏尊爱的教育

夏先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是朱自清对夏老的评价。夏老之所以为教育家是有其特点的,这个特点一言以蔽之曰“爱”。我们不妨把他的教育思想称为“爱的教育”。

1.爱是教育的本源,教育的主线是情与爱。教育与爱是共生的,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的本身就内涵着爱的元素,并非只是单纯的知识的传输和学习技能的练习。在夏老看来教育中的情与爱是必不可少的,而充满人文气息与工具性的语文教育更是不能少了性情的点拨。“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是夏老曾对于爱的教育的感言。而在语文学习当中,学生置身于文章之中时,如若没有感情的发现,那么对于学习语文再也不仅仅是味同嚼蜡的体验结果,而是将来会上升到情感的缺失与人情的冷漠。这也正是当今语文科目教授备受争议的议题:如何把语文教出“语文味”。

2.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字一共有两个笔画一撇一捺合之是为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述过众神之王宙斯因为完整的人具有强大的威力,而将人截成两半,削弱了人的力量,因此我们人人都在寻找着另一半的“自己”,渴望重新走向完整,而驱动人重新走向完整的动力就是爱。被劈开了的现实中的人都是不完整的,而个人只有在与他人共同存在的过程中,在人与人的结合中才具有强大的力量,才具有完整性!爱天生就是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驱动着人走向完整。回看“人”字缺少任何一个笔划都不能屹立不倒。所以教育应是以培养完整的人作为教育目标的,这也是教育的本真价值所在。

3.情与智的同等地位。夏尊认为在教育当中爱的因素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为夏老一向认为,没有了爱就无所谓教育,如若将教育和爱分裂开来,那教育只不过是动物机械性的训练而已,缺失了爱学校就变成了兜售知识的“学店”。在中学语文的教育当中情与智的结合是让学生们回归爱的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丰富了情感教育的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当中也自然能体会更多感受更多。

二、为什么要强调语文中的情感教育

1.情感教育的界定。从夏老对于情感教育的初衷其实可以看出夏老所认为的情感是从人的情绪而来,认为人的情绪发生有原始自然性、自发性,就人的个体而言,探索的冲动、创造的天赋、人和人之间交流的欲望,都是人潜能的体现,根植于人性之中。它在青少年身上很容易自然产生,而且像一个完整的新生儿,具有无限分化发展的走向和可能。如果我们注意呵护它,在不断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分化、整合,循环往复,就会转化为饱满具有正能量的精神情感。反之,就会产生负面的、破坏性的情感,如自杀、暴力等。教育要做的主要是为个人提供条件和支持完善他们对于自我的“情”与“智”的追求。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与教育过程相联系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为核心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体现,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而我们在语文教育当中过于强调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传道,授业,解惑”,将中考高考的分数的高低完全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标杆,这是我们现在强加于语文教育上的事,也正是这些强加的东西反倒容易削弱和泯灭人性深处的一种潜能。

2.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其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要求学生学好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在进行语文课程学习的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一方面,语文课与其他自然学科相比,与情感教育的联系紧密,因为它对认知的学习和非认知的练习都囊括在内,而且更强调感性认知的训练。另一方面,从语文课程的内容上去分析,学生所用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被精心挑选的文学作品,有的更是名家名篇,但文学的本质属性是始于情感的。作者通过文学的表现手法把自己的想法感情表现出来,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这总是牵涉到作者与读者心中是否有情感的共鸣。

3.情感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要“营养”。随着成长,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层次逐渐深化,而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中学阶段的学生智力发展迅速,情感的发展来源于自我意识等心理特点提供的良好条件。很多学生由于生活的阅历的不足和身心的发展失衡,而表现出许多的情感缺陷,如缺乏对生活和学习的激情和热情,对事物反应出冷漠的表现等等。

4.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性情、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责无旁贷的。由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与文章内部的逻辑结构是紧密联系的,语文教学本身就肩负着培养学生感情的重大任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并且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会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一个境界。而夏老的语文教育观人文情感的导向也是如此,传统的教学中重视“知”的感知而缺少“情”的感知,在理解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后,语文教学中“知”与“情”两方面都应该得到合理的发展。比如《麻雀》这篇课文中主线的感情积淀是“母爱”,学生在“知”与“情”两方面的感知程度肯定不一样,如果学生只了解到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母爱,那仅是对于课文表层的理解;但从“情”的角度看,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当中感受母爱,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也让学生从小就要孝顺父母。这才是语文教育“教书”从而“育人”的真正价值体现。

三、爱的消隐、情感的缺失带来的问题

学校教育不仅要以人为背景,而且要适应时代和境遇的变化。但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由于功利主义的大行其道一直处于附庸地位,失去了语文教育的本色,而远离了激情与感性,陷入了空洞的说教当中。但现如今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的教育形式有所转变,也出现了新的生机,但物极必反,情感教育所要达到的语文味依然走在缺失的道路上。语文时期的情感教育并没有到来。

1.商业化的教育失去了语文原有的职能。我们的语文教育并没有真正地走入“情智的双重教育”。学和考都只是平步青云的一块踏脚板而已。大多数学校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学店式”的教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中间只有知识的教授,而毫无人格上的接触;教育教学更多的是与投资和回报挂钩,所以教育成为了买与卖的过程。一句话而概括,教育者是卖知识的人,被教育者是买知识的人罢了。这样一种“学店式”的教育,对学生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危害是巨大的。被大家机械地卖来卖去的,试问这种知识有什么用处?我们的语文教育已然变成空洞的知识传授,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能早已失去它的光彩。

2.“应试”指挥棒下的语文功利化严重。现在的教育也是一样,从我国恢复高考乃至现在,我们的知识结构越来越完善,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但是我们的高校自扩招后的学生的素质以及质量确实每况愈下,语文课不再是陶冶情操、尚文阅情的教课,是学生中考、高考能够拉分补上自己不擅长科目的后背加分力量,是应试能够进入名牌大学的利用工具。为了作文的大分值得分率,各种作文模板的争相套用,和各种应试方法的练习,都把现在的语文课变得失去了“语文味”,长此已久那么随之带来的也会是情感教育缺失的恶果。学生不知道为何学习或者学习只是为了取得一张能够进入名校的文凭。没有了对情感教育的求索,自然也失去了对生活具有终极意义价值的追求。

3.情感教育的缺乏会导致暴力。爱作为人类原始感性的体现,是自然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驱动着人走向完善。而现实的人是不完整不完善的,只有在与他人共同存在的过程中,在人和人结合中,才能走向完整。当爱无法使人类自我完成统一的时候,一种独特的替代品――暴力,便产生了。暴力成为了这种原始人性的扭曲表现!现代社会有不少的校园暴力事件制造者往往是平常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学生甚至是老师,长期被忽视,缺少情感教育和关怀的学生往往会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与破坏性的举动(喧哗、起哄)来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和关注,这种扭曲的表达方式沉重地表达了爱的缺失,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他们对情感的诉求。

4.学生对于人情世故变得冷漠。在消隐了爱和情感的教育中,冷漠将会占据教育内外,学校的教育教学成为一种机械的活动,生活常态变成为了冷漠,蔓延在学习当中。在我们的课堂里,孩子们面对等这些红色烈士名字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有的令人咋舌,当他们在学习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时,冷漠的反应已经替代了胸中激荡起的崇敬,而且这种现象不在少数。在电影院里,我们不止一次碰到过这样的现象:当荧幕出现严肃、壮烈的情境时,当电影出现悲怆、肃穆的画面时,引来的不是沉痛、崇敬的共鸣,却是孩子们出现轻浮的哄笑。在我们身边已经发生过诸多的冷漠事件,这些我们不可以说完全是教育的错,但我们的语文情感教育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的语文教育可以说是中西合并的新型教育产物,在摈弃封建科举制度和学习西方教育模式下产生,特殊的身份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走不一样的路,在如今科技与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越发地重视创效和结果而忽视了内在的情感诉求。反思之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在情感教育领域所做的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努力之处。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和体验,是由客观事物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而情感教育,也反映着人感情的发展,情感需要教育来培养,而语文则是它最适合不过的承载体。

参考文献:

[1]夏尊.夏尊文集.平屋之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2]孙海林.夏尊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7):69-71.

[3]孙双金.孙双金与情智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