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绝句江碧鸟逾白

绝句江碧鸟逾白

时间:2023-05-30 09:3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绝句江碧鸟逾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小学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按着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学生记,最后背诵。按照这种模式教学,只能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古诗教学实践中,把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做了如下尝试。

一、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试读、质疑。读后,学生提出:生字“逾”应读什么音?我就立即引导他们借助字典认识生字。于是,学生采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逾”

为加强学生对“逾”的理解和记忆,又进一步引导:“逾”字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相通?学生借助字典比较与“愉”读音相同,和“愈”的意思相通,是“更加”的意思。把“逾”放在“江碧鸟逾白”中,又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呢?通过朗读思考,有同学回答出:这句诗的大意是:碧绿的江上飞翔着白色的小鸟。碧绿的江水更加衬托出鸟儿的洁白。肌睜中“欲”是“将要”?还是“好像”的意思。到底该取哪种意思呢?联系诗句,引导学生讨论后,某生回答:盛开的花儿好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红。“花欲燃”中的“欲”是“好像”的意思。

就这样,通过质疑、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诗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语,深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在《绝句》这首诗里,通过试读、质疑,学生已对待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目的;在反复诵读后,一个学生回答出: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你是从哪句诗看出的?学生找出“何日是归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的?学生答出:哪一天才是回家的日子啊!在这句诗中,哪一个词更加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呢?学生积极思考,一会儿有一学生答出是“日”,又一学生答出是“年”,是“日”还是“年”呢?引导他们查字典、讨论、比较。一位同学比较后回答说:“日”和“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年”表示时间长久,表明作者归期还很遥远,因此,“年”更加流露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为什么会如此强烈呢?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某生回答:“何日是归年”中一个“归”字表明作者身在他乡,看到他乡的美丽景色,凄凉之感顿生。那么,哪些景色引起作者这种情感呢?学生逐一找出“江”、“鸟”、“山”、“花”等描写景色的词语。这些景色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的呢?

学生再次划出:“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通过朗读、联想,学生沟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风景图,从而使学生懂得正是这些美丽的景色引起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也使学生获得了抓重点词语理解诗意的能力。

第2篇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天净沙·春》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春日偶成》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张维屏《新雷》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白居易《南湖早春》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谢眺《王孙游》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第3篇

诗歌用色彩写景状物,表情达意,起始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至今读来,依旧齿间流芳。到了唐代,唐人更是在诗歌中,有意识地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作为诗歌中的养料。他们撷草木之色,集云霞之彩,并将其融进诗行中,描绘出一幅幅或清新或明丽或凝重或灰暗的画境,丰富了诗歌的语言,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从而使得情感的表现也更为细腻而逼真。

一、摹状景物

王维无疑是诗中绘画的大师,他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就极富有画意。上联先写天寒水浅,点出磷磷石白,然后似乎是漫不经心地勾出日渐稀少的红叶;下联则铺开大片大片的翠,“空翠湿人衣”,一个“湿”字,不仅写出了翠色的浓,而且还透出人行走在一片翠色之中,身心为之浸染、滋润的奇妙感受。诗的主色调是翠,而山石的白、树叶的红,两种色彩的点缀,使得整个的画面清新而明丽,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朗、明净、纯洁的美。

又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上联写秋夜皎洁的明月清光与洞庭湖水彼此辉映,一片静谧温柔。一个“和”字,显现出的是水天一色、纤尘不染的融和画境。下联诗人选取了遥望的角度,将目光集中到湖中的君山上。那君山小巧玲珑,就像一只白银盘里,放了一枚小小的青螺。“银盘”和“青螺”,色调淡雅,互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空灵、飘渺而又不失谐和之象。其设色清雅,不逊王维之笔。

唐人中有许多极为善用色彩写景状物的高手,留下不少名句,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这些诗句模山范水,无不充满着画意诗情。

二、创设意境

杜甫的《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先写柳枝冒出新绿,黄鹂成对鸣唱,声色结合,色彩明丽,营造出初春新鲜而优美的意境;次句将人们的视线由近而推向远处:一碧如洗的万里晴空,一行白鹭在蓝天上自由飞翔。诗中的“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意境也随之变得更为明丽而高远。

又如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诗的前两句写得很平常:渔人夜宿在西岩边,早上起来汲湘江之水,用枯竹生火。第三句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说烟雾散了,太阳出来了,渔人的身影却不见了。诗的第四句被韩愈赞为“六字寻常一字奇”,奇就奇在一个“绿”字。试想,日出东方,烟消雾散,湘水上一片安静。随着一声渔歌唱起,山有了灵气,显得更为葱绿;水有了精神,变得更为碧蓝。就这样,一个“绿”字,将人们带进了一个清寂、空旷、秀丽而又有几分神秘的境界。

此类的诗句不胜枚举,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一“青”,一“白”,皆具神韵。

三、映衬心情

杜荀鹤的《闽中秋思》:“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诗的开篇,写闽中秋景:雨浸着紫菊,菊色浓淡均匀;风吹拂着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诗中雨也温情,风也温情,风雨如此善解花意,举托出紫菊的艳丽,传送着红蕉的清音。“紫”、“红”的色彩鲜艳而耀眼,勾画出的是一幅异乡美景。三句有意宕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尽处,高度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结句“不堪行”巧妙点出全诗旨意,即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王粲《登楼赋》。原来丛丛紫菊,动人艳红都是为了映衬诗人浓浓的乡愁,是诗人羁旅客地秋思的情感载体。

又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上联为互文,意思为年年岁岁、朝朝日日,东西奔波,跃马横刀,来往边城,征战不息。虽未有一字涉及“怨”,可“怨”情自然透出。后两句则从空间张大视角,青冢——黄河——黑山,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感。诗人既以“万里黄河”展示地域之广阔,又以“绕黑山”状征途之回转曲折,虽无怨语,可怨情在字字之间弥散。而“白”、“青”、“黄”、“黑”四种颜色彼此渗透,了无痕迹地映衬了征人内心的感受,极有力度地点出题旨。可谓真正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再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秋望》),“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诗句中的色彩,无不映衬出诗人或悲或喜的情怀。

四、透露趣味

唐人诗歌中,色彩缤纷,有以青、绿、白、黄等色为主的,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道由白云去,春与青溪长”(刘眘虚《阙题》)、“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等等,这便暗合了当时青绿山水画的趣味。

第4篇

思乡怀人类诗歌是古典诗词中最动人的一弦,感动着千万读者的心灵。而这种感动不单来自于诗歌的语言,还得益于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思想怀人类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寓情于景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常借助景物来抒发内心的乡思之情。

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中所写的景物有“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景中,有一个长年在外、浪迹天涯、居无定所、伤心欲绝的人,他是死水一潭,这里的景与情很好地交融到了一起。

二、以乐景写哀情

《诗经・小雅・采薇》最后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春色美好让人沉醉,但主人公却要远征,本来就有依依不舍之情,但是面对这样美的景色更能传达出他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这句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杜甫的《绝句》中也用了这种手法:“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助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三、对写法(虚实结合)

古代诗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情感抒发比较含蓄,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抒写自己怀人仍觉难以尽言心中思念之痛,于是将思念的责任“推诿”给对方,采用对写法使思念的过程得以不断地延续下去。如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再如周邦彦的《苏幕遮》:“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前两句写词人久居长安,由于路途遥远不能回家,思乡之情顿生,但词人不写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却写当年在家乡一起游玩的“渔郎”是否也想念着自己。不仅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了一层。

这种写法表达出来的不是单方面的思念、伤感和断肠之痛,而是沟通了双方的感情,思念是双方的,使得思念更加愁苦和感伤,或者更加温馨和慰藉。同时这种手法又常与想象、虚实结合、衬托紧密相连。

第5篇

关键词: 颜色词 巧解 诗歌题

色彩是神奇的自然现象,依附在各种物质的躯体上,装点大千世界,使这个世界变得绚丽多姿。在大自然中,人们能感知和分辨的色彩种类很多,最常见的色彩有红黄蓝绿灰白黑等。它们当中的每一种又可分为若干种具有细微差别的不同颜色。古诗词中,诗人词人们借助丰富多彩的色彩词汇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不同的意境氛围,寄托着人们的各种情感。阿・巴巴耶娃说:所有颜色你是数不过来的,但是应该会分辨它们。在高考诗歌鉴赏解题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抓住诗句颜色词理解分析,就能正确解答问题。

一、巧用颜色词绘画面

诗歌鉴赏题中,画面题的最常见提问方式是: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这类题离不开的是诗歌中的意象,而意象往往离不开色彩,因此,抓住诗句中的颜色词,画面就出来了。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黄色在绿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亮丽,自由自在的白鹭在一碧如洗的青天上飞翔,白色在蓝色的映衬下特别赏心悦目,绿、黄、白、蓝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了绚丽的画面。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蓝绿的江水映衬出红日下的江花的描写,显得鲜明亮丽、明艳迷人,色彩对比极为强烈,勾画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江南美景。

高考实例:(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1)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和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解题指导:这二十八个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出了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飘流出的浮萍。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二、巧用颜色词明意境(氛围)

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及作者的情感。概括意境的词语往往是四个字两个词,如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寂静肃穆,清远含蓄,宁静幽深,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这些往往和色彩有关,因此,诗句中的颜色词显得特别重要。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白色的鸟在碧波上显得更白,红花在含黛的青山中更显火红。作者以浓彩重墨渲染出一派怡人风光,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为下文漂泊的伤感做铺垫。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与陆游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红绿相间,肥瘦相映。大片绿衬托少量红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景色。只不过这里的红瘦却指娇弱的红花经不起暴风雨的袭击,大部分零落了,使人伤感。

高考实例:(2014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静谧的气氛。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我们在概括意境特点的时候,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再次,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中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给我们的感受。最后,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再来看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命脉。

三、巧用颜色词探情感

客观的自然色彩在诗词中一定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情感。闻一多先生的《色彩》一诗写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亡/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美国学者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想法,而蓝色则像水那样清凉。”既然如此,诗词鉴赏中,抓住颜色词,就可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了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有时可能相反。这色调往往是用颜色词体现的,因此,在诗词鉴赏中,抓住颜色词,就可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谢I《登山曲》:天明开秀,澜光媚碧堤。一个“碧”字写出了晴朗的一天到来了,山崖就像美丽的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泓清水,波光荡漾,水边长堤含青滴翠,惹人喜爱,游人到此定会流连忘返,表达了喜悦之情。蒋捷《一剪梅》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与初夏来临这个过程充分表现出来。这是时序的暗示。但细加品味,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人呢?绿肥红瘦对人来说意味着青春不再、盛世难逢,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

高考实例:(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四、巧用颜色词辨技巧

古诗词的鉴赏,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诗词的情感,二是诗词的表达技巧。诗词中颜色词的运用体现了诗人的别具匠心。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岑参用南方的春景在春风的吹拂下,千万树梨花竞相开放比喻北国的雪景,这一贴切和新颖的比喻既描绘了白雪银装素裹的娇态,又突出了北国雪景的壮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人把江花的“红”用“火”来比喻,使人马上感到红色的暖与热,而这种暖与热的衬托使江花更红。“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对初春江水的视觉感受,诗人用“蓝”强化对“绿”的感受,从而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春景图;“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夸张手法,青丝变白发,悲叹人生短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运用通感,青松的颜色是浓绿,于是诗人感到“静”和“冷”,色觉具有了肤觉与听觉效果;“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写出了春天生机蓬勃的景象……

高考实例:(20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①比喻,如将长江比做白练,将江帆比做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做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做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第6篇

一.加强诵读,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一首诗词,阅读者若不亲口朗诵,那就不能体验到诗词语言的节奏美、音乐美,而这恰是诗词语言的韵味所在、美感所在,也是欣赏者的享受之源、领悟之本。像舒婷的《祖国阿,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沁园春·雪》等名作,不读怎能体味其中的蓬勃之美、深情之美、依恋之美和磅礴之美?诵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听读、范读、试读、赛读、个人读、小组读、挑战读等,让学生在挑战中激发热情,在比试中获得提高,在多读中获得美感。

二.丰富想象,感受诗词的图画美

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不仅是王维的诗,许多诗人的佳作都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在一边阅读诗作的同时,一边在头脑中为其配图,那么我们的想象就会越来越丰富,情感就会越来越细腻,描述就会越来越生动,写起文章也就会轻松许多。例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江碧鸟逾白)等诗,一句一景,四句四图。又如王维的《观猎》《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诗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名句,句句皆景,图图相连,宛如一幕生动的图画。除了在脑中为诗配图外,还可鼓励学生动手为诗配插图或改编为短剧等。《氓》《静女》《白马篇》《孔子雀东南飞》等诗词名作都适宜改编再创作,这样既丰富了想象力,更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积累名句,感受诗词的语言美

如果一个人在记忆力最好的青少年时期多记诵一些名篇佳作,那就可以开阔自己的联想,增加自己的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在感受诗歌语言美的过程中练就一双欣赏美的眼睛,一颗体味美的心灵。积累名句,可以采取专题汇聚法,如以“月”、“花”、“山”、“楼”、“惜时”、“砺志”等,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选专题、搜集材料、汇聚集中,然后轮流在黑板上摘抄,共同交流提高,待大家掌握得较多较好后,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写一些鉴赏短文,如“李煜与苏轼眼中的月”、“陆游诗中的梅”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串名句为文,学以致用,以用激趣,以趣带学。

四.走进内心,感受诗词的情感美

诗词是抒情的艺术,诗人的感情总是融于语言之中的,通过品味诗词的语言,我们便可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而便可领略人生百味,体会千种境遇,感受万种情思:执著甜蜜的热恋,缠绵悱恻的离别,欢欣愉悦的重逢,幽怨惆怅的相思,愁苦凄凉的思乡,恬淡悠然的闲适,雄健高昂的自信,怀才不遇的愤懑,纵情山水的悠闲,忧国忧民的忠贞,斥佞责奸的刚烈等等。当我们读起那传颂千古的《上邪》《望岳》《游子吟》《相思》《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生查子》(去年元夜时)、《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满江红》(怒发冲冠)等名篇佳作时,我们的情感之弦怎能不为之而共鸣?

五.学习谋篇,感受诗词的构思美

因诗词篇幅有限,所以诗人在构思谋篇锤词炼句上都要极力下功夫,而这些都能在写作上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它们有的是话题相同而立意不同,如王安石的《题乌江亭》和杜牧的《乌江亭》,又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和的《卜算子·咏梅》等;有的是对象相同而视角不同,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刘克庄的《清平乐》(风高浪快)和邱应仪的《听月诗》;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杜甫的《月夜》和白居易的《望驿台》等。学习谋篇,教师应适当点拨引导,拓展补充,让学生在对比中茅塞顿开,在比较中豁然开朗,领悟到古人的手法之妙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第7篇

古典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简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古诗的表达技巧很多,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双关、反问等;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古诗中常见艺术手法

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反问、设问、通感、借代、双关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到愁意之漫长。

②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2.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描写、抒情。考查的重点是描写和抒情。其中,描写主要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工笔(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和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细节描写等。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①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②渲染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③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这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④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⑤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柳永《雨霖铃》上片多是实写;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⑥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第8篇

考场读诗,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要快速抓住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题材

诗歌抒发的情感往往跟诗歌题材有密切的联系,熟悉诗歌题材,也可以快速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如2011年考查了唐代诗人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从诗歌题材看这是一首咏古怀史诗。这类题材的诗歌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描写,或歌颂古人,表达自己的情怀抱负;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警告当朝统治者;或感叹自己年华逝去,却壮志难酬。这首诗歌考查的难度就在于很多考生不熟悉诗人,也不了解具体的写作背景,虽然在注解里有给出作者的生卒年限,但是对于一部分不熟悉历史的同学来说,难度不小。但是如果考生熟悉掌握了咏古怀史诗这类诗歌,也可以帮助考生快速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诗歌题目“春日秦国怀古”就已经明示了这首诗歌的题材,诗后第一句“荒郊一望欲消魂”明确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及其哀愁的。结合诗中描写的萧瑟的意象,以及最后一句“不堪回首思秦原”也能得出压派私裰情。把握了整首诗歌的情感,再来分析诗歌的情景关系就要容易得多。

又如2012年考查了宋代词人晏几道的《思远人》,这是一首怀人诗。这类题材的诗歌多抒发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又因为思念之人远在他乡,这样的思念大多是哀愁的。所以第8题第一个问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难度就变小了,而紧着着第二问“‘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也会相应降低难度。根据这首诗歌的题目“思远人”和诗句“千里念行客”可以明确答出诗歌的情感是对远方行人的思念之情。而首句“红叶黄花秋意晚”这样浓烈的秋景是描绘出了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了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当然,诗歌题材还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离别诗等等,在复习备考阶段应当熟悉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情感,做好知识储备。

二、意象

明代大学者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中国诗人作诗往往较少直白地表露情感,我们的传统审美习惯是含蓄,含蓄常常就表现为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理解了诗歌意象,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从2013年到2016年间考查的即事抒情诗和即景抒情诗较多。如2013年新课标Ⅰ卷陆游的《鹊桥仙》,2016年新课标Ⅲ卷曹翰的《内宴奉诏作》等即事抒情诗和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阮郎归》和2016年新课标Ⅰ卷的《金陵望汉江》等即景抒情诗。对于这样的抒情诗歌,要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就必须理解意象的内涵。

首先,要熟练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以及意象的内涵。通过复习,考生可以对某一类意象所代表的某一类情感进行归纳整理。比如,表达离愁别绪意象的有杨柳、长亭、夕阳、酒、秋、南浦等;表达凄凉悲伤之情的意象有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等。熟悉掌握常见意象的内容,有助于快速把握诗歌情感。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孤灯一盏,透露出的是漂泊异乡的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也已经不单单是天空中那一轮弯月。作为意象,它是作者多年漂泊,午夜梦醒后那份无尽的漂泊流浪之苦和去国怀乡之痛的唯一寄托。

其次,要注意多个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内在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既是意象创设的意境的协调,也是意象与情感的协调。

一方面,景和情的协调性体现在景情的顺向关系上,即以哀景抒哀情,或以乐景抒乐情。如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词的上阙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风吹雨,落花残枝的衰败图景,再加上小池的“寒”水,即使雨过天晴,红日却已西沉。这些意象的组合叠加,营造出了一种哀婉凄凉的意境,在这样哀婉凄凉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自然也是一种“悲哀”的感情。再如2011年唐代诗人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诗中通过描写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一系列荒凉破败的意象,发出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因此在分析意象时,还要注意描写意象的修饰性词语,借助想象和联想,设身处地,感受意境。

另一方面,景和情的协调性还体现在景情的逆向关系上,即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歌的前两句写碧绿的江水,雪白的水鸟,青翠的山峰,花朵正怒放,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火,多么灿烂!后两句诗人笔锋陡转,可惜岁月流逝,归期遥遥,眼前的美妙春光非但不能引发诗人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他漂泊异乡不知何时归的感伤。诗人以乐景来衬哀情,这份漂泊的感伤让人读来更觉深刻。鉴赏诗歌,理解意象的内涵可以帮助考生快速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和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也能帮助我们把握诗歌情感。如2016年新课标Ⅰ卷李白的《金陵望汉江》:“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诗歌前四句描写出了长江奔腾万里,横溃中原,水势浩荡的雄壮气象。这不仅是李白豪放飘逸诗风的体现,更是蕴含着只在盛世才有的豪情。“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是直接对盛世的热情歌颂。结尾两句化用任公子的典故,流露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落寞惆怅。我们知道李白是盛唐诗人,在他的很多诗歌里,都洋溢着浓烈的盛唐气象,但是他一身才华,也只做得个御用文人,皇帝需要的只是用他的才华来粉饰自己奢华的生活。他郁郁不得志,被玄宗赐金放还,开始他的游历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也常常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惆怅。熟悉掌握了李白的身世遭遇和时代背景后,也不难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

第9篇

鉴赏羁旅诗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

1.把握情感类别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为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之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等。

2.挖掘关键字词

羁旅诗中有一些关键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是鉴赏的切入点。如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词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如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都写于特殊的节日。

3.留心四种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望月怀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鸿雁传书”,如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折柳送别”,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杜鹃啼血”,如晏几道的《鹧鸪天》等。这些意象都具有独特的抒感的作用。

4.注意两种手法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用春光融融来反衬客居思归的情感。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阅读训练一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诗人当时的心境。

2.诗评家认为这首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简要分析。

3.《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阅读训练二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首联中“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颔联这两句诗的妙处。

3.颈联“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4.尾联抒写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阅读训练三

南乡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请简述这样写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阅读训练四

蟾宫曲・九日[注]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望远的习俗。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请简要分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渲染怎样的气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阅读训练五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特别推崇首联的“偏惊物候新”一句。诗人所“惊”的是什么?“惊”字与全诗有什么关系?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诗人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六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面对诗中的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心惊”中“客”指登临之人。

B.“三边曙色动危旌”一句中,“危”是“颓危、将倾”的意思。

C.“沙场烽火连胡月”一句中,“烽火”一词表明战事是由外敌入侵而引起的。

D.“投笔吏”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请长缨”则是用终军请缨的典故。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临燕台遥望蓟门,以“心惊”感受引出下文对战场的刻画。

B.“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来渲染了战斗场面的宏伟背景。

C.“海畔云山”描写出蓟门地势的险峻,“拥”字则烘托出蓟门的坚如磐石。

D.全诗着力运笔勾勒出山川形胜,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抗敌热情。

3.结合全诗,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谈一谈“望”字在全诗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训练七

诉衷情

晏几道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八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面对诗句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对偶、互文的修辞方法,写旅途所见大江两岸景色,“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同样是写两岸景色,其中“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的意思。

C.颈联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景中含情,景中出理。

D.尾联写泊舟后的思乡感受,与首联呼应。

2.“潮平两岸阔”中“阔”这个字表现出了怎样的一幅情景?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话脍炙人口,请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九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词人描绘此景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古诗阅读之羁旅诗》

阅读训练一:

1.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3.“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阅读训练二:

1.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衬托出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耳闻目见动静结合,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选景典型,韵味清远。

3.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人不禁生发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4.尾联表现了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阅读训练三:

1.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色晚了,思乡而不得归,更突出强调了思乡之情。

阅读训练四:

1.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来看,本文的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揭示主题的句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3.“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发白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要“倦思”故乡。

阅读训练五:

1.让诗人“惊”的是春来江南万象更新的景色。“惊”字是全诗的诗眼,不仅领起中间四句所写春景,还从眼前景带出故园思,景色越美越动归心,着落在“闻歌古调”而“沾襟”上,使全诗充满了宦游人怀乡之情。

2.归思(思念家乡的感情)。颔联、颈联借景抒情,尾联直抒胸臆。

阅读训练六:

1.B(危,高耸)

2.D(不是“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抗敌热情”,而是借对壮阔战斗场景的描绘表达自己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3.“望”在全诗领起所见:寒光、积雪、曙色、危旌、烽火等物象,渲染了战斗景象气势之盛;全诗行文,由望中所见,生望中所感(“心惊”之感受,“论功”之壮志),情景交融,使诗人由望而感,渴望建功立业的抒发水到渠成。

阅读训练七:

1.先写花点明时令,远景近景结合,写树上红叶、鸿雁碧天充分体现季节特征。描写树叶夹杂的疏黄,浓淡相宜,格调优美,而且注意了动静结合,如流水、碧天、远村、红树。

2.词人登高望远,面对自己仕途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路茫茫,难以把握。

阅读训练八:

1.B(“两岸景色”应为“江上景色”,“风正”是风从正面吹来)

2.“阔”既写出了长江水波激荡,江面广阔浩渺,又写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3.诗人用“生”“入”二字,将景物拟人化,使之富有生机,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阅读训练九:

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作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第10篇

关键词:诗体; 词体; 区别;

现代人总爱把诗词放在一起说,把诗词当成一回事。其实,诗与词之间既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各自有鲜明的特色。

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感。最初,诗大都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反映现实生活,抒发喜、怒、哀、乐情感的歌谣,所以称诗歌。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文化的进步,文人参与等因素的影响,诗的内容和体式也在不断发展。到了唐代,有着严格的行数、字数、平仄限制的格律诗成为诗歌的主流。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故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词。词也有固定的格式,有句数、字数及平仄限制,但没有律诗绝句那么严格。与诗的最明显区别是句式的多变,有时一个字便是一句。另外,词的语言更接近口语,更通俗易懂,且长于表现纤柔缠绵的情感。

格律诗发展到唐代达到顶峰,词则到了宋代才较为兴盛。下面从题材、风格和语言三方面就诗与词的区别作一探讨。

一.题材内容的差异

在题材内容上,词和诗有着明显的不同。“诗言志”,多写家国之事、人生沉浮;“词言情”,多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

1.诗言志。诗要求具有对社会的伦理道德有规范作用,对风俗民情有教化作用。所以诗歌在题材上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内容为主,即便写到男女之情也“发乎情,止乎礼义”。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五律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曲折地表现了双方的惜别之情,又用“无为”排除了“儿女情长”,鼓舞对方的英雄之气。全诗一改传统送别诗的悲酸之态,表现意境雄阔,风格爽朗,真切地反映了“诗言志”的特点。

2.词言情。词是一种专以描写人的心态和情感为主的文体,浸润着柔丽香艳、婉约馨逸气息的词,是最富有女性纯情之美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词突破了一般诗文所不能直接表现男女爱情的藩篱,而以此为主要题材加以表现。在表现中又把女性作为主要审美对象,极力描摹女性的风韵仪态,使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竭力挣脱诗歌桎梏而集中描写爱情意识的纯情诗。可见,词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而且写得细腻真切,甚至放浪不羁、无所顾忌,这使得词在题材上呈现出女性化、纯情化、香艳化的鲜明特色。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它集中抒发了作者对丈夫的深笃爱情,吐露了伉俪天各一方的相思之苦。作者在这首小词中,创造出完整的感人意境,表达了强烈的苦恋感情,充分体现了“词言情”的特色。

二.表现风格的差异

诗与词由于题材内容不同,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表现风格,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区别:

1.诗庄词媚。古人云:“诗庄词媚”。“庄”者,庄严也;“媚”者,婉媚也。这是说诗、词有着不同的风格。诗的情感表达偏于庄重;词的情感表达偏于妩媚。因为诗多用于应制,而应制,则非庄不可;词,多写闺中韵事,而闺中韵事,则适于媚。但诗、词都各有多种功能,风格自然并非仅为一种。

例如,同样是写男女之情的作品,杜甫的《羌村》诗就明显偏于庄重,柳永的《雨霖铃》词明显带有更多的妩媚色彩。《羌村》里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沉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用了比较直白的语言,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这首诗明显写得就很庄重。而《雨霖铃》中,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此词更多地体现了妩媚色彩。

2.诗显词隐。这是指诗与词情意表露的程度不同,诗的情感表达偏于显豁明朗,词则偏于含蓄蕴藉。

例如,同样是表现思妇之情的作品,王昌龄的《春怨》诗中明显显得明朗,而温庭筠的《望江南》词中要含蓄得多。《春怨》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能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诗中明显显得明朗,直意抒写。《望江南》却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位深情盼望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全词的一个特色是情感张弛的运用,词人撷取的只是思妇一日的盼望镜头,但是思妇与丈夫的分别当不是一日,那么她的思念自然也非一日。在这常年累月的思念中,她的情感岂不是一个更大的张弛过程么?此首词中对的情感表达明显偏于含蓄蕴藉。

3.诗刚词柔。即是说诗的情感表达偏于刚劲明快,词的情感表达偏于柔婉细腻。

例如,同样是表达爱情的作品,汉乐府的《上邪》诗中情感表达非常明快,而欧阳修的《生查子》词中则要细腻委婉得多。《上邪》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呼天为誓,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执着坚定。其情感表达直显明快。《生查子》这首词通过今与昔,闹与静,悲与欢的多层对比,揭示了主人公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其情感表达明显要细腻委婉得多。

总之,词的总体风格特征是细腻深婉,词不是以表达群体共同情感为能事,而是以表达个体特殊情感为擅长;词不达意不是向所抒感情的广度上横向推进,而是力求向所抒感情的深度上纵向开掘;词不是向情感的强烈显露方面积极扩张,而是向情感的含蓄蕴藉方面刻意追求;词不是向情感的粗率豪放方面努力攀登,而是向情感的细腻婉曲方面顽强渗透。

三.语言特色的差别

诗的语言偏于自然清新,而词的语言偏于精工华美。

缪钺在《论词》中说:“古人谓五言律诗四十字,譬如士大夫延客,着一屠沽儿不得。词如名媛淑女,非但不能着屠沽儿,即山人处士,间厕其中,犹嫌粗疏”。这一生动的比喻传神地道出了词的语言特色是讲究精美浏览、典雅脱俗、轻灵细巧。诗多硬语而词多软语。如中唐诗坛上的“郊寒岛瘦”,这一说法真切地说明了两人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下面就诗与词的语言特色,择其要者谈两点。

1.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诗中所常用的铁马秋风、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起的豪放词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却几乎不见。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辞炼句时则偏爱取资微物,如微风淡月、飞絮残红、流萤寒蝉等。而在美化修饰时,则喜欢浸带上浓重的女性色彩和闺阁气息。如词中写灯,一般不说油灯、明灯,而常用银灯,既给人形象上的晶亮之美,又让人读起来清脆嘹亮。或者写作青灯、孤灯、残灯,带有一种凄冷哀婉的感彩。尤其突出的是韦庄的《菩萨蛮》。

2.词的语言追求色彩鲜美。色彩给人的美感,既是最直接的,又是最强烈、最独特的。色彩不仅显示出客观事物的形象美,而且还可起到烘托气氛、暗示情感、渲染意绪等作用。诗中虽也追求语言的色彩美,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等,但词人对色彩更垂青。他们通过对色彩的细致描绘,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情绪体验,甚至比绘画更直观地再现色彩。如宋人范仲淹的词《苏幕遮》,词中的碧云、黄叶、翠波、芳草、夕阳等黄、绿、青为主的类似色,构成一幅美丽的苍凉深秋图,与下阕所抒“黯乡魂,追旅思”的羁旅愁怀,和谐化一,相得益彰,遂成绝唱。

以上仅从题材、风格、语言三个方面分析了词体与诗体的不同特色,诗与词作为两种既有一定渊源关系,又各有明显特色的文学样式,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不愧是两颗耀眼的明珠,他们之间各有千秋,我们后人应该细细品味二者的不同之处,方能欣赏到诗、词带给我们的不同的艺术感受。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2]缪 铽.论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萧涤非.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4]周汝昌.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