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泰山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的知识1、远眺泰山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泰山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看泰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表现诗人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
望岳产生登岳想法的句子;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6、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答:一个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
割字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和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来催人向上,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望岳》读后感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为了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几乎都有诗词鉴赏题目,考点涉及了对诗歌内容的概括与理解、描绘画面、品味字词、赏析名句、把握形象、揣摩情感、赏析技法等。评卷中发现一些省市考查的是课外诗词,或者将课内外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有些考生读不懂诗词原文,答题自然也就无从下笔,不是空着,就是随便乱写一气。有的省市虽然考查的是课内诗词,由于部分考生对诗词的理解只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命题者稍一变化题目,这些考生不是张冠李戴,就是干脆放弃。有些考生虽然能读懂诗词的意思,但是由于赏析的角度不清晰,语言表达不到位,分数自然也不会高。
【典例分析】
一、内容概括不贴切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2013年临沂卷)
分析:第一题要求考生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有些考生却因为没有读懂诗歌,根据“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诗句将内容概括为“因为外患入侵,心中很难过,希望自己能够从军”等,因为概括不准确而失分。事实上从“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两句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
二、信息筛选不仔细
例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浣溪沙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准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①浮午盏②,
蓼茸③蒿笋试春盘④。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②午盏:午茶。③蓼(liǎo)茸:蓼菜嫩芽。④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1.上阕中, 和 两种景物增添了晴天河滩的妩媚。
2.“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3年台州卷)
分析:第一题要求从上阕中找出增添了晴天河滩的妩媚的两种景物,其中的关键词是“上阕”、“晴天”,因此应该是“烟”和“柳”。可是不少考生或是没有注意“上阕”一词,从下阕中找景物,写出“雪沫乳花”、“蓼茸蒿笋”等答案,或是没有注意“晴天”一词,结果写“细雨”、“斜风”造成失分。
三、画面描绘欠神韵
例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忆钱塘江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
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
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这首诗描绘了 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一词。
2.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013年舟山卷)
分析:这首诗的第二题要求描绘画面。不少考生在描绘画面时只是简单地将诗句进行翻译,没有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缺少必要的修辞手法,语言干涩无味,因而造成失分。答案示例: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的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四、词语品味欠推敲
例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我选:
赏析:
(2013年武汉卷)
分析:赏析时需要从词语的意思、所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等不同角度进行赏析,品味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不少考生品味时往往没有仔细推敲,考虑不全面,或者不能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因而造成失分。答案示例:⑴一个“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五、诗句赏析不到位
例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2013年成都卷)
分析:诗句赏析是诗歌阅读最常见的考点,但是不少考生却拿不到分或者不能得满分,主要原因是不注意分析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赏析时不能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忽视其表达效果,有时对于诗句中重点词语所渲染的气氛不能正确把握,揣摩不出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因而失分。答案示例:(1)上句“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屋外狂风急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像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动纸响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特别是“自”字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心情,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
六、情感体验不准确
例6.阅读诗歌,完成第1题。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1.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2013年扬州卷)
分析:本题的第二问是要求考生揣摩出句中所蕴含的情感,不少考生没有读懂诗句的意思,从“花如雪”中体验到的不是看到自然美景的欣喜,而是一种彻骨的寒冷,自然理解出来的情感就是“孤独”、“寂寞”、“怀才不遇”等而得不到分。本题答案应为“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记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七、技巧选择欠准确
例7.阅读诗歌,完成第1-3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
A.《龟虽寿》(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馆》(王维)
D.《月下独酌》(李白)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3.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3年德州卷)
分析:这首诗歌阅读的第三题第一问涉及到表现技巧的考查。有些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技巧有哪些并不清晰,不知道诗歌有哪几种抒情方式,于是想当然地写上了设问的抒情方式而造成失分。答案应为借景抒情的方式。
今年暑假,爸爸带我去了山东省,登上了雄伟陡峭的泰山。
我们沿着台阶,迎着溪流,一步一步的向上攀登。溪水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谷流下来,时而急,当溪流从高岥上流下来时,如小瀑布一般,飞溅起团团水雾。溪水清澈透明,可以清楚的看见溪底的沙石。
我们在路上一边看古人留下的诗句,一边往上走,不一会儿,来到了半山腰,半山腰上的树非常茂密,树上有可爱的鸟儿在歌唱。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来到了山顶,觉得空旷、高、远,高的可以同月牙拉手,同太阳亲脸。天,茫茫苍苍,极目四望,无际无涯,使人清新愉快,心旷神怡。向下一看,山路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长蛇,盘旋在雄伟的泰山上。
我们在泰山游览了观日峰、南天门等许多有趣的地方。约摸三四个小时后,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下了山。
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川大山,如黄山、庐山、泰山等。你听说过有叫“诗山”的吗?顾名思义,这座山一定跟文人墨客的吟诗作赋有关。“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下的千古流传的诗句《独坐敬亭山》。
暑假里的一天,烈日当空,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位于安徽宣城的敬亭山。远远望去,山虽不高,却满目青翠、郁郁葱葱,十分壮观。只见山脚下矗立着一座石牌坊,上面刻有“敬亭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迫不及待地穿过牌坊,快步向山上走去。
上山的公路很长,一眼望不到尽头,累得我满头大汗。我抱怨道:这难道就是“诗山”吗?一点感觉都没有,李白怎么会写出这样的好诗呢?这时,一辆电动观光车缓缓地驶了过来,妈妈赶紧问道:“请问上山的路还有多远?”司机笑了笑:“远着呢,上车吧!”车沿着弯曲的公路行驶,碧绿的茶树满山遍野,高高的核桃树上挂满了核桃。我欣赏着美景,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大门。
我跟着诗人的脚步向山上走去,踏着石子路,这在树阴下。树沙沙作响,风轻轻拂来,地上的小草生机勃勃,路边的野花露出“笑脸”。小路右侧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上面刻着古代诗人在此留下的诗句,有描写花草树木,有赞美美丽风光。这些石头与敬亭山巧妙、自然的融合,真不愧为“诗山”啊!
越往山上走路越陡。我走得有些累了,就在一个山凹处稍作休息。山凹四周全是竹子,有嫩的,有老的,有浅绿的,有枯黄的,有的细如手腕,有的粗如碗口,可不相同。一阵凉风吹来,顿时觉得神清气爽。竹林深处有一尊石雕像,她就是传说中住在山上的唐朝“玉真公主。”我坐在竹凳上,感受着风的吹拂和竹的清香,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敬亭山虽没有“五岳”的雄奇,也没有“四佛”的烟火,但风景如画,是千古诗歌吟诵的好地方。我爱“敬亭山”。 六年级:茹桐
济南秋天的诗境在泉水中。济南的泉水春夏秋冬呈现出不同的诗情画意但秋天赏泉最有韵味。
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地势南高北低,来自泰山山脉的雨水渗入地下,形成裂隙岩溶水,顺势向北向西潜流,到黄河南岸被坚硬不透水的辉长岩体堵截形成压力水头,在低洼的济南老城区明水洪范等地喷涌出来。经过夏天一个雨季的积蓄秋天,济南泉水是年中最好看的时候:喷势大,水位高,清澈,灵动。
秋天的趵突泉池,三股水的喷势特别壮观。恰如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所描绘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秋天的黑虎泉也是最富诗意的高崖下有一深潭,清冽澄澈,旁为方池,有3个石雕虎头,泉水从虎嘴里喷涌而出,犹如万斛珍珠流泻,喷吐入池,再流入护城河。其状如明代诗人刘敕所描写的,“悬崖之下碧潭深,潭上悬崖欲几寻。石激湍声成虎吼,泉涌清响作龙吟。”至于墨泉和梅花泉,秋天的喷势比趵突泉黑虎泉还要壮观。
济南的泉水四季都很清澈灵动,秋季尤佳。济南的泉水是经碳酸盐岩层裂隙过滤,悬浮颗粒物少,水质好:泉池底部是沙石,淤泥少,秋天又少雨不易被冲浑。故济南秋天的泉水更是碧潭如镜,清可鉴人。曾任在济南任齐州知州的北宋文学家曾巩当年一走近趵突泉泉池,就对泉水清如明镜涌如转轮印象深刻,写下了“已觉路傍行似镜,最怜沙际涌如轮”的诗句。明代诗人刘敕则用“澄色千年可洗心”的诗句赞美黑虎泉水清无杂质,赏心悦目。如有时间多转转看看,就会发现,济南72名泉和无数无名涌泉哪有不清的?
赏完黑虎泉后,从游船码头上船,在众泉汇流而成的护城河里经大明湖环城游一圈河水清澈见底,倒影清晰可见风光潇洒似江南,沿途下船到趵突泉的无忧泉五龙潭的古温泉。醴泉江家池边坐下来,慢慢赏,那望穿秋水,秋波频频的意境,不身临其境是难以领略到的。秋天的百脉泉珍珠泉,更是千姿百态只见串串水泡,粒粒珍珠,从泉池深处冒出来,如清代学者王昶所描述的那样,“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下达于面。”如在泉池边一跺脚,泉池底部急速冒出的珍珠水泡会更加玲珑剔透多姿多彩。我多位友人秋天到济南看了泉水后,发出了“济南归来不看水”的感慨。
济南秋天的诗境在红叶中。济南南部山区的土质最适宜红叶的生长,故济南的红叶分布广,面积大,品种多。济南青山入城,南部多山,有山的地方,几乎都有红叶,但景色各不相同。
近处,千佛山,四里山,佛峪、龙洞等地红叶,掩映在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之中,呈现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片红的景致。晚清小说家刘鹗曾描写道
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岭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十里长的屏风。
赏红叶最出名的地方是红叶谷。红叶谷距市区约3 3公里乘车半个多小利就可到达。十月中旬,下霜之后,是到红叶谷赏红叶的最佳时光。我去过几次,看不够。每次进'_后先从绚秋湖畔向南远眺,只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叶和青松环绕的万叶塔耸立在山峦间,倒影在清清的湖水中、红叶、青松、柳树、湖水交相辉映、顿觉人像在画中一样。沿环秀路,欧洲风情谷到情人谷,或坐电瓶车,或步行,边走边看,红叶似火,如诗如画,波澜壮阔。近看,叶如卵形倒卵形的名贵红叶黄栌,穿插其间的五角枫,叶态优雅色彩斑斓、浅黄、深黄、嫣红……多姿多彩的红叶给萧瑟的深秋平添了独有的精彩。更奇妙的是,无论向前看还是回头看,哪个角度都可看到无边无际的红叶,4000多亩黄栌,红透了远近的山,染红了山后的天,映红了山洞的水。那壮观、那热烈,那绚丽那灿烂,令人震撼不已,心潮激荡。可惜这样的诗境在老舍先生居住济南的年代还没有。否则,先生一定会写进他为人脍炙人口的《济南的秋天》中让更多的读者分享有红叶的济南的秋色之美。我在沪上的多位朋友看了红叶谷后,几乎众口一词,济南的红叶比香山红叶还好看!
类似红叶谷的地方在济南还有很多,莲台山、凤凰岭丁家峪蟠龙山等地的红叶也蔚为壮观姿态各异。去年秋天,我与家人到丁家峪呆了大半天。这里座座青山中有大片大片的红叶,但有着与红叶谷不一样的情调。蓝天、白云、青山、红叶、环境是那么自然没有旅游景点那种人工雕凿的痕迹,溢淌着原生态的美;没有都市的喧嚣和景点的熙攘,周围是那么的幽静如入人间仙境。沿着苍松翠柏中的蜿蜒小道歇歇停停,登上山顶饱览远处红叶的壮美景色之后,时到中午,在山腰司的梯田上找棵大树,地上铺上垫子一边休憩聊天,一边吃着自带的啤酒熟食,一边观赏松红黄绿相问的斑斓秋色。这里的空气不染丝尘,碧空如洗,饱浸草香松香沁人心脾,万籁俱寂,有远离尘世的宁静。我想,当年赵孟先生或许是因为这穷乡僻壤交通不便,未能发现还有如此的诗境。否则,继《鹊华秋色图》之后他说不定会画出一幅更优美更有名气的《南山红叶图》来。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境在泉水红叶青山中。我的故乡在江南客居泉城四十年有种感受常驻心头:阳春三月下江南,金秋十月到济南。
泰山之大,大得不可思议,一峰突兀,虎生生硬霸了四百余平方公里的天下,生生将齐鲁大地拦腰截开。未及登临曾几度想象岱顶凌绝该是一种何等壮怀激烈的豪气。当我终于站在这海拔1543米的玉皇顶时,心绪一片茫茫然。我蓦然想起十年前一位同窗好友登黄山天都峰写下的诗句:“向东,啊!向西,啊!向南,啊!向北,啊!——啊!啊!!啊!!!”这种无可奈何莫名其妙却又欲罢不能的感慨和长叹,也许最恰当不过地写照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心境。
过于宏大的东西,把握起来总是特别难。古往今来,状摹颂咏泰山的摩崖碑刻歌赋诗文不可胜数,我认为,能写得出、说得清泰山气度者寥若晨星。当年汉武帝封禅,望着泰山发呆,连连感叹:“高矣!极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这和我朋友的“啊啊啊”几乎是同工异曲。华夏读书人的宗师孔老夫子泰山登临,赋《邱陵歌》赞“郁确其高”,更是一杯白开水。唯亚圣孟夫子言“孔子登泰山小天下”,仅此一句,说尽了泰山之大。与孔子同时代的庄子,论想象力算得上古今第一人。他生于宋国,按现在的籍贯当是河南人。庄周先生生性淡泊,不像孔子那样惶惶终日,周游列国,四处考察,猜想应未上过泰山,因为只有在一种唯我独尊的环境里方可作《逍遥游》。如若一旦岱宗凌绝,实实在在地背负青天朝下看,他未必还想化作鲲鹏。活生生的现实也许会把老庄的想象力束缚住。襄阳名士、大书法家米芾作过泰山游,留下了“第一山”的墨迹,言简誉高。最圆滑的要算乾隆的铭石:“果然。”果然什么?不得而知。我猜想,凡大气度大境界大到极处,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圣贤大师都只能作些哼哼哈哈的礼赞,多了,就会显得中气不足。上上策还是仿秦皇或汉武立一块无字碑,任后人揣想,算是比“啊啊啊”更高一个层次的抒怀了。
岱顶之上,见到“五岳独尊”巨刻,深为作者慨当以慷的气派折报。《山海经》称泰山为“昆仑墟”。我觉得这个名字很形象,很有意思,似乎有一种宇宙长子的味道。泰山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霸主帝王之气,以至登泰山者无不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情。这种敬畏之心就连惯于作威作福的人间帝王亦不敢稍怠。秦汉封禅、唐宋大典、明清祭祀,莫不敬泰山若天神,诸候大夫、将相臣子更是把泰山登封当作一种至高的荣誉。春秋时期,操握鲁国国柄的季氏想去祭泰山,孔子不屑,讥讽说,像你这样的人怎么有资格去祭泰山。汉武帝泰山封禅,司马迁的父亲身为太史令而未能同行,“命也夫,命也夫”地痛哭流涕。这位史学界的老前辈把未能与皇帝一起登泰山当作个人命运的落差,忧愤而死。可见人心不必从古,古人一样难以免俗。
望岱抚史,自思自问:那种对泰山的敬畏是见其宏大的外形呢,还是惧于浑厚的内涵?是出于对自然的崇拜呢,还是出于对文化的崇拜?我纳闷的是秦始皇,这位目空一切、焚书坑儒的千古一帝,为何也顶风冒雨地来到泰山顶礼膜拜?而五岳之一的华山就近在咸阳眼前。在这位“万世一系始皇帝”的外壳之下,是不是也有一种色厉内荏刻骨铭心的忌惮?......
大自然与中国文化一起发育了泰山,又共同造就了它超越自然、超越文化的磅礴大势。
有人说登泰山如读史,我深以为然亦不以为然。登泰山如读史、读经、读诸子百家、读自然之书,乃至岱顶可隐隐觉得自己与古人共语、与自然共语,以至于那种高山仰止的最初敬畏也化作比肩试高的期冀和与存在合一的境界了。
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文辞优美,琅琅上口。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风光、壮丽河山的名句,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首先它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使人在心灵上达到共鸣,如李煜的《浪淘沙》中“别时容易见时难”,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次它使人养成了简洁凝练的做事风格。如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用借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第三,有些诗词能激起大多数中国人的激情,如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过,我要说的是,很多古诗词对学习初中地理帮助很大,可为丰富的地理教学提供载体,因为一些诗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现象,涉及很多地理知识,内容丰富,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背景材料。这些地理知识非常重要,对将来旅游,出行十分有用,它还会影响你的历史学习。很多政治家、军事家都研究历史,精通地理知识。本文就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该引用哪些古诗文作一简单介绍。
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位置。如讲地形时用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山东泰山,泰山号称“五岳之首”,是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顺便提及我国的几大丘陵;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内蒙古高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象,同时介绍我国的其他高原地理位置时;用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的沧海是指渤海。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蜀指四川;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应当指青藏高原中的巴颜喀拉山脉。讲气候时,引用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春天悄悄来临,万物焕发生机的景象;用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我国西北地区不受夏季风的影响,同时指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一个界线区。讲河流时,引用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借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记忆黄河源头注入的海洋;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景观差异。
地理中的人文环境主要介绍人口的多少,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支柱。其中许多古诗词描述了地理知识与农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国素称诗国,诗歌遗产常具科学价值。最早的记载就保存在《诗经・豳风》中。“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E。”讲的就是一定的季节,远志开花、知了长鸣、庄稼收获、草木凋零的现象。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生物的行踪去迹与季节变化之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了。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物候观测以生物为仪器,十分灵敏。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平原和山上的气候不一样,物候也就不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江上朱楼新雨晴,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陆游《初冬》“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首诗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还有陆游的《鸟啼》“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陆游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他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另外,下面的诗句也反映了物候特点: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正因为古代诗歌中富蕴宝藏,巧妙运用古诗词进行地理教学,对促进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以诗为证”,既能开拓视野,又平添一段趣味。在平时的备课中多收集有关地理教学的名句,深入挖掘地理信息,巧妙激起求知欲,侧重剖析地理现实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1
语文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工具。不同的是,它既具有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又具有净化心灵,塑造美德的教化性作用,是工具性和思想性兼有的一门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艺术宝库中的一块奇异的瑰宝。好的诗歌如春之牡丹、夏之芙蓉、秋之海棠、冬之腊梅。她们争奇斗艳,散发着诱人的芬芳。她们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感人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说,诗歌有丰富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有动听的声韵,有深刻的内容。学习情美、言美、声美、义美的诗歌,对培育美好的情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意义深刻。读诗歌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而且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毋庸置疑,利用诗歌教学实施德育,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的确是切实可行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通过诗歌丰富多彩的意象,让学生品味自然之美,养成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我国幅员辽阔,山光水色或雄奇,或秀美,或宁静幽雅,或气势磅礴。北国的林海雪原,南国的小桥流水,东部的平原沃野,西部的大漠戈壁,无论是巍峨的高山,奔腾的长河,缥缈的云烟,纤弱的花草,在诗人的笔下,无不精彩纷呈。山水自然风物与诗人心灵的遇合成就了绚丽的诗篇。“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让你领略泰山的秀美与雄奇。“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让你感受到洞庭湖的汹涌与壮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西北边塞神奇壮丽的画卷。“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则是杏花烟雨江南的清秀隽永。无论你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西湖边漫步,还是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黄土高原上登临远眺,你都会感受到“江山如此多娇“!“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对祖国山河的一片赤子之情流淌在诗句中。
现在的中学生课业压力大,他们对山河的印象只是一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地名。他们不是在题海中挣扎,就是在书山中跋涉。他们的精神世界里真的需要一些情感的滋养。这些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诗歌就起到了积极作用。诗歌以语言文字的方式勾画了一个祖国形象。这个祖国更生动、更形象、更美丽、更可爱。在阅读这些诗歌时,会受到潜移默化,自然也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愫。
二、通过对诗歌哲理美的赏析,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好诗总是情感与理智、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流传下来的诗歌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或寓情于景,或寓理于物,于磅礴壮丽或委婉缠绵中闪耀着哲理的灵光。诗人对大千世界的是非曲直,纷繁社会的真善美丑,自有睿智的判断。这些深刻的认识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参照。诗人崇高的思想自然是我们丰富的精神食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魏武帝曹操统一中国的胸怀浩如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是浩然正气充塞天地的文天祥那颗赤胆忠心。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带给我们的是乐观自信。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启发我们迎难而上,志存高远。
读诗让我们的心灵朴素宁静;读诗让我们的灵魂纯洁高尚。诗中的哲理也成为我们生活的箴言、求索的启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只要坚持穿过黑暗,前面就是黎明。一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就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说明了,看问题从不同角度,结论就会大相径庭。一点点的灵光,一滴滴的智慧,在这些精美的诗句中闪烁着。我们的心智会因而豁然开朗。这些深刻的哲理寄寓在生动形象的诗句中,易于理解接受。学生既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又陶冶了情操,启迪了心智。
三、通过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与感受,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人情美、人性美
中国的诗歌题材内容丰富。有驰骋沙场的豪迈,有静居田园的闲适,有荡舟江湖的自在,有游历山川的热情;有游子漂泊的孤独,有离人远去的黯然;有乡情的亲切,有友情的真挚,有亲情的浓郁,有爱情的缠绵。“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让我们体会的是乡野田园的闲适,抚慰的是我们浮躁的心灵。孤独的李白“举杯邀明月”,在浪漫与大胆的想象中尽遣一腔失意。王维夜坐春山深涧看桂花的静静飘落,寻求的是远离尘嚣的宁静。读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感悟出的是王勃送别友人的真挚与旷达。而欣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品出的是友情的牵挂与芳醇。“断肠人在天涯”是写不完的浓浓乡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则是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誓言。
没错,人人都会觉得,游山玩水就跟吃饭喝水、呼吸哈欠一样,是人类生而能之的事情,无需学习。但是稍加思索,就会发现,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游山玩水,其实是大有学问的。文学史上,那些描写、表现山水田园景物的诗文名篇,都在对我们的游山玩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或多或少,我们都曾从这些诗文中学习到观赏山水景物的方法。
实际上,古代诗人们观赏山水景物,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笔下所记,往往是不一样的。陶渊明、谢灵运、谢、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山水田园诗名家的作品,即使隐去姓名,混在一起,有经验的读者,也能一眼就看出作者是谁来。
不过,总的来说,那些山水诗篇,尽管各有特点,但共性亦很明显:入诗景物,或秀丽,或险峻,或悦目,或赏心。一言以蔽之,都是美的。模山范水,皆有一定的套路。阅读这些诗篇,我们当然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情趣和理境的升华。但是,他们作品中的山水,大多像信笔点染的小品,往往读起来不够真切,不够亲切,不够过瘾。
这个时候,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的诗歌,肯定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请看《山石》一诗: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 (羁绊的意思)。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清代学者方东树称赞它“不事雕琢,自见精彩,真大家手笔”。我认为,“不事雕琢”并不准确。这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不故作委婉,不虚礼粉饰,用词很“酷”。元好问有一首《论诗》诗曰:“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诗,始知渠是女郎诗。”比起韩愈的《山石》诗,秦少游的“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诗句(《春雨》),当然不免于女郎诗之讥。
韩愈的《山石》诗,历代学者多有赞不绝口者。现代人喜爱此诗者,甚至有认为它比李白、杜甫登泰山、梦游天姥、望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等诗篇都还要好,说他们的诗都是“浑言之”,“不尽游山之趣”;认为苏轼的游山诗歌,虽然“快妙”,但是比起韩愈这诗,就显得不够大气,“便觉小耳”。
节假日,呼朋唤友游山玩水之时,倘若我们学习韩愈的“酷”,面对山水,不大惊小怪,不扮好好先生,不做歌德派,只以敏锐、犀利的双眼,观看景物,感受环境,体验生活,那感觉应该是不错的。你看,有恐高症、体衰多病的韩愈,不也认为赤脚走在山间流水中,听着哗哗的流水声,任由山风吹拂着衣襟,是自由自在、无比快乐的事情,恨不得终老于彼吗?
瓷印情趣
文/王家年
陶瓷最先用于生活器皿,随着烧制和彩绘技艺的提高,瓷器成为观赏品艺术品,后又与文字结合,出现了瓷印。唐宋是制瓷的繁荣时期,瓷质印章在这一时期曾相伴而生,但终未形成气候,明代印学家甘说:“上古无瓷印,唐宋用以为私印,硬不易刻,其质类玉稍粗……旧者佳,新者次之,亦堪鉴赏。”
【关键词】内涵 熏陶 审美对象 审美标准
How to enhance student’s esthetic accomplishment in the fine arts teaching
Yang Xuerong
【Abstract】Teacher’s esthetic accomplishment is the school implementation esthetic education basic condition and basic guaranteed that requests the teacher to have the suitable esthetic training, by the high esthetic ability health’s esthetic appeal, chooses and accepts US’s object, obtains the rich esthetic sense feeling, and affects and molds own education object through own training, looks like the artist to create the work to be the same, mold in the future a generation of person’s kind mind.
【Keywords】ConnotationGradually influencesEsthetic objectEsthetic standard
培养中学生的审美素养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审美素养的高低与能够发现什么是美,发现多少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中学生如果缺乏审美素养,即使周围世界的美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他也会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而发现不了美,那就根本谈不上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但是能够发现美,善于创造美,就必须不断地尝试进行美的创造和欣赏,持之以恒地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而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下我就此进行几点浅谈:
1.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发现美
宋代张道洽曾诗云:“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平时引导学生对身边景物的观察,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光美,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奇特秀丽的名山。如泰山是我国道教五大名山之一,是五岳中最有名的,位于山东省中部,因地理位置处于我国东部,所以称之为东岳。泰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524米。孔子有“登泰山而小于下”,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之”的诗句,都是形容泰山雄伟壮观的景象。泰山气势雄伟磅礴,山峰高耸挺拔,青色的山峰陡峭,山谷深而幽静,松柏满山,清泉涌吐着清凉的水。再如欣赏牡丹,首先展现牡丹的图片,然后问学生发现了牡丹的什么美。牡丹的株形端庄,花姿典雅丰满,鲜艳富丽,清香宜人。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盛誉。早在唐朝,诗人刘禹锡就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来描绘当时京城牡丹花会的盛况。在我国,牡丹有象征富贵吉祥之意,颜色有红、白、紫红和黄色,十分美丽。牡丹花的姿态可谓千变万化,难以形容,有的像莲,有的似葵,有的如绣球……令人眼花缭乱;整个花朵俏立枝顶,有的低垂沉思,有的搔首弄姿,有的醉卧叶丛,有的傲然挺立,有的半掩羞涩,每当微风拂过,阵阵香风扑面而来,更是美不胜收;花瓣的变化更是难以言表,有的似朱唇微合,的的似秀眉低垂,有的似金鳞闪光,有的似粉面映霞,真是妙趣横生,令人遐思。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美的发现和观察,进一步提高审美素养。
2.教师加强自身的审美素养
教师的审美素质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审美修养,以较高的审美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去选择和接受美的对象,获得丰富的美感感受,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影响和塑造自己的教育对象,象艺术家创造作品一样,塑造未来一代人的美的心灵。教师平时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穿奇装怪服,不然学生是有样学样的。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求知和成长的愿望决定了他们具有“向师性”心理。教师的审美修养而言,首先是应具有较高层次的艺术修养标准。教师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而且教师自我完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一代新人。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除了求知欲外,对美的追求,也是处于人的一生中最为强烈的时期。如发现学生的行为或服饰穿戴不符合中学生年龄时,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今年我所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叫小龙的男同学。他本人长得较阳光,较帅气,但平常的穿着古里古怪,穿花俏的衣裤,配戴项链,穿戴耳环,在学校里是典型的坏胚子,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多次劝说他都不改,后来我听说他家里的情况,他是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去广东打工多年,一年到头只回一次家,小龙有的是花不完的钱,缺的只是亲情的爱护。后来通过熟人的帮忙,我打了一通电话给其父母,告诉他们这样下去对小孩的利害。多次课余时间我找小龙谈话,首先肯定他是懂得美的,但这是外在的美,应怎样装饰自己的内在美,以及内在美的好处,并多次关心鼓励他,明确让他做一个规规矩矩的中学生,后来渐发现小龙不戴手链了,耳环也不见了。他还向我保证,以后要买一些“好看”的衣服。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中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对美的追求更加强烈和迫切。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既要感知丰富多样的美的对象和形式,又要与学生的多方面审美需求进行交流。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必须加强专业的理论学习。
3.让学生发现美,离不开具体的审美对象,直接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评价活动,逐渐使学生的评价标准与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例如对《维纳斯》的欣赏。这件作品完成于公元前2世纪,融合了希腊古典雕刻中的优美和崇高两种风格。它那阔大而简洁的手法,使人想到菲狄亚斯在巴特农神庙所创造的庄严、崇高的雕刻,它那端庄优美的身姿和容貌,又使人联想到普拉克西特列斯所创造的优美而抒情的人体美,她的体形符合希腊人关于美的理想和规范,身长比例接近利西普斯所追求的人体美标准,即头与身之比为1∶8。由于8为3加5之和,这就可以分割成1∶3∶5,这就是“黄金分割律”,这个比数成为后代艺术家创造人体美的准则。学生有必要努力加强自我修养,提高审美素养。又如欣赏《清明上河图》,这是宋代张择端的作品,绢本、墨笔淡着色,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作者非常注意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内容异常丰富,艺术表现手法无比生动真切,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杰出作品。
4.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少不了亲自动手进行绘画
绘画在培养中学生的审美素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作用于每个人的心灵、塑造、健全、完善和完善人格。绘画作为一种文化影响,还可以帮助学生对自然敏锐的观察力,对事物的感知力、创造力都十分有益。伟大的法国雕刻大师罗丹曾说“美,无处不在,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在绘画练习时,可以通过练习线条,进而讲解口诀,教师再进行示范,让学生把握其画法。当然美术的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因为基本的美术素养不仅公指的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使学生心理更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成为一个懂得“美”的青少年。
参考文献
[1]相毅敏、孟祥和.《美术课程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今天下午,在灯光舞台上举行了6年纪原创诗歌朗诵会。所有6年级的师生都来观看。终于,伴随着轻快的音乐,4个主持人翩翩地走上了舞台。在支持人富有韵律的声音中,诗歌朗诵会就此拉开了帷幕。
这次6年级诗歌朗诵会倍受师生的关注,大家都带着很高的期望安静地坐在台下。此时的天空骄阳似火,同学老师们却依然稳如泰山地坐着,这也不难看出大家很期待诗歌朗诵会的开始。半晌,第一对朗诵的同学自信地走上舞台,这是,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舞台上。
演出开始了一会儿,上台表演的同学丝毫没有往日的紧张。想必是练了好些时日,在舞台上无不是挺胸抬头,个个诗句衔接得天衣无缝。此时此刻,想必周围的老师心里应该都很高兴吧——自己的学生发挥得这么出色。作为老师,学生的成绩也许就是对老师最大的回报。
将诗歌朗诵会推上的是4班的班主任窦老师朗诵的《再别康桥》。声音时起时伏窦老师深深地陶醉其中,读得旁若无人、读得激情澎湃。台下的同学们也都听得如醉如痴。空气仿佛凝固了,连天空上的鸟儿也听了下来,倾听着徐志摩美妙的诗歌。
让大家印象比较深的是6()班的朗诵。他们编排得格外有新意——边展示相关小报边朗诵。错落有致的形式使得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眼前一亮,背景音乐也配得十分融洽。
我们班的朗诵也不甘落后,只见小演员们各持蓝色文件夹,自信满满地走上了舞台开始了悦耳动人的朗诵。比较有趣的是,我们班的小演员们好像太过于沉浸在自己的诗里了,下台的时候走错了方向。因为喊口令的同学突然冒出了一句:“向左向右转!”搞得大家一头雾水。头刚转往左边,听到命令之后,又急忙将身子转向右边。下台后绕了一大圈才绕回班级的地方。
这次6年级诗歌朗诵会举办的十分成功,台上的同学发挥得淋漓尽致,台下的同学也都安静地坐着听。大家都背这一首首同学们自己写的诗深深地打动了。正如背景字幕上所说的:“诗心如虹!”
“五一”游览翠峰寺
北关小学五(1)班
张欣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到了“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天,我兴致勃勃地和妈妈、表哥、舅妈一起,游览了远近闻名的礼县自然风景区——翠峰寺。
翠峰寺,又名松树林,位于县城西南十公里处。光从名字就能猜出它那里的景致:危峰兀立,苍松翠柏,庙宇楼阁,羊肠小道,优雅静谧,自然天成……
沿着蜿蜒小路盘曲而上,就来到第一座塔庙,眼前顿时一亮,因为有许多用水泥做成的“工艺品”——石桌和石凳,个个小巧玲珑,经典雅致。山梯也颇引人注目,为了更有安全性,工匠们还匠心独运,配做了形状各异的扶手,它们有的像长蛇,有的像海浪,有的像带鱼……真是形态万千,给雄奇峻拔、巍然屹立、翠流的山峰增添了一道更靓丽的景色。欣赏着这些技艺超群的“杰作”,不由人为能工巧匠们精湛的技术感到惊叹!
登临最高的一座山顶,只觉眼前豁然开朗,山川竞美,沟壑纵横,溪流潺潺,麦苗争绿,油菜花遍地金黄……让你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不知不觉中,习习凉风已吹尽了你登攀后的丝丝倦意,让你倍感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此时此刻,不由人想起两首诗来:“危峰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翠峰山。”再看看绝壁而生,巍然耸立的一颗颗松树,你便会情不自禁地吟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句来。
我们还参观了建筑在山腰或山顶的许多寺庙呢,给你们说说吧。有祖师殿、凌霄殿、观音殿、关帝殿、救苦殿、斗牛宫、洪元殿、老母宫等等,它们各具特色,或大气典雅,或精巧细腻,深深吸引着络绎不绝的远近游人。
哇,翠峰寺可与黄山比奇、与泰山比美了!驻足那里,你一定会流连忘返,沉醉不知归路!也一定会更深地体味靖节先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高洁情怀!我真希望永远住宿在那里,静静地享受这集雄险、壮美、恬静、幽深于一体的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