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

时间:2023-05-30 09:36: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柏拉图理想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理想城邦;政治制度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城邦走向没落的时期,经历了长达3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使各个城邦国家处于危机四伏的状态。柏拉图看到了雅典贵族政治的堕落,表示出了很大的失望。于是他必须重新考虑其政治立场,柏拉图虽然出身贵族,但是他认识到农民、工人、商人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相应重视。雅典贵族受农工商人地供养但没有给其合理的政治地位,这在柏拉图看来是贵族政治的失信,同时也证明了贵族政治的不合理性。

一、柏拉图的生平及其著述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出生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二十岁时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后来离开雅典到麦加拉、昔勒尼和南意大利学习,主要研究伊奥尼亚派、爱利亚派和毕达哥拉斯派的哲学、数学。柏拉图大约四十岁时回到雅典,在城外的阿卡德米花园创办了西方世界的第一所大学,称为“阿卡德米学园”,成为雅典最高学府,更成为了其文化和学术中心。

柏拉图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反对奴隶主民主制度。他的政治生涯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政治抱负的幻想破灭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他确立“哲学王”治理国家,写作《理想国》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柏拉图弃德化而法化的阶段。我主要讨论的是柏拉图政治道路的第二阶段即其写作《理想国》的阶段,关于理想城邦构建的问题。学术上,他写过三十多篇文章主要采取对话的方式写成。主要有《斐多篇》、《会饮篇》、《斐德罗篇》、《巴门尼德篇》、《智者篇》、《理想国》等等。这些文章基本上保存比较完整,为我们研究古希腊哲学和政治学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

二、《理想国》的内容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学习西方哲学和政治学地必读书目,又叫《国家篇》或《共和篇》,总共十卷。这本书是他对以前思想的总结概括,是对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主要采用对话的方式,通过对话揭示对方话语中的逻辑错误,引导对方进行思考,他继承了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模型。《理想国》一书中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宗教、教育、文艺等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理想国》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柏拉图提到理想国,也就是最早的乌托邦;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哲学家的定义以及提出“哲学王”的观点,他认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一定是最具有智慧的哲学家担任,才能成为一个理想的城邦;第三部分是讨论各种体制的利与弊,柏拉图先设定一个美好的城邦,然后再去讨论它身上哪些美属于理想国家里的,哪些是属于正义的、道德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大致描绘了理想城邦的大致样貌。

三、柏拉图理想城邦的构建

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城邦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除了奴隶以外,因为奴隶在当时没有公民身份不具有人权,公民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等级是监护者即国王,其次是辅助者即武士,最低级的是农民、工人、商人。国家的统治者是少数人,大多数是农工商人。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武士是辅助国王实行最高统治的人,大多数人也应该是服从统治的。柏拉图认为这三个等级也应该是按血统传下来的,并且是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他认为神用金子做成的是统治者,认为他们是高贵、不容质疑、品格优秀的人,是少数的就像金子一样稀有;他用银子比作武士认为他们是勇敢、守卫国家、辅助国王统治的人;他用铜和铁比作农工商人,是存在较为普遍的。柏拉图认为“一般来说,一个人属于哪一种,他生下来的子女也就属于哪一种”,这三个等级的人必须尽职尽责才能保证国家的和谐和安宁,要不然就会造成国家混乱。三个等级的人各行其是,互不干涉才能保证国家地正常运转,“正义”就是建立国家必须要遵守的普遍原则。为了维护统治,柏拉图提出了人们应该具有的四种德行,这四种德行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柏拉图认为国王应该具有智慧,他们就好比人的大脑是用来指挥身体的,是整个身体中最重要的部分,起到管理其他部位的作用,就像国王是用来管理国家的。他认为武士的美德在于他们是勇敢的,就好比人们的胸,起到保卫国家的作用。农工商人的美德在于他们的节制,好比人的腹部,主要从事基础的生产劳动工作。只有各个等级严格遵循各自的道德规范,这个国家才是一个理想的城邦国家。柏拉图也在人的心理特征方面论证了三个等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说明等级制度是合理并且应该是永恒不变的。人有欲望、意志和理性三种功能,欲望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理性是用来理解和克服这种欲望的能力,意志则处于两者之间左右摇摆。这三者的关系就像兽、狮子和人的关系一样,如果勇敢的狮子服从有智慧的人管理,同时又制约着兽的欲望,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有秩序、安宁的,要不然野兽就会任意做坏事,导致社会秩序的破坏。同样如果人的灵魂可以将这三个部分协调一致就会出现第四种道德即正义,国家中三个等级的人都会各司其职、互不干扰,这个国家就是正义、和谐的国家,是一个理想的城邦国家。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应该是实行“公有制”的,要依靠有智慧的“哲学王”来实现对理想城邦的构建。哲学家应该是“集权利和智慧于一身”,这样国家才可以安定和幸福。他认为之所以要取消私有制是因为柏拉图认为“私有财产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世界上一切争端和战争都与财富相关,主张取消上等阶级中私有财产,实行“共产”和“公共婚姻”。“首先,除去必不可少的用度之外,他们之间任何人都不许拥有私有财产”。公民是同吃同住的,必须取消家庭的,男女的婚配是官方分配或抽签的方式。孩子出生后是集体抚养和教育的,父母子女永不相认。他认为取消了传统的家庭也就取消了私有观念,从而形成了国家利益也就是自己利益的观念,也就专心的接受统治和保卫国家了。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实现对社会控制,好的统治者必须是十分重视教育的。他主张对男女儿童施以一样的教育和训练,初等教育包括:音乐和体育,高等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数学、天文学和哲学,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者、武士和使人们自觉遵守阶级统治思想,这样国家才能有序运行。柏拉图提出最高的统治者必须是“哲学王”,因为他是公民中最有才能、最有智慧并且经过严格教育训练的人。

四、对柏拉图理想城邦的认识

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是一个假设是行不通的,但是它确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剥削阶级国家理论,反映了雅典奴隶主贵族派的政治理想。其中许多内容是以贵族城邦斯巴达国家制度为摹本。当然他关于“共产”的政治主张及其“哲学王”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治国与道德结合的思想具有一定可取因素,对当代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治国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对当代中国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思想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作者单位: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著 郭斌和译,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6.

[2](英国)罗素著 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

[3]杜志清 吕占华著.西欧哲学史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第2篇

“猪流感”肆虐墨西哥,并危及美国和欧洲西方发达国家,包括希腊。让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故事。在这里说与博友们听,其中提到一些初等数学的知识,望各位能耐心看下去。

话说老师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了雅典,开始了长达10年(或许是12年)的漫游,先后游历了小亚细亚、埃及、昔兰尼(今利比亚)、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途中柏拉图接触了多位数学家,并亲自钻研了数学。返回雅典之后,柏拉图创办了一所颇似现代私立大学的学园(Academy,这个词现在的意思是科学院或高等学府)。学园里有教室、饭厅、礼堂、花园和宿舍,柏拉图自任园(校)长,他和他的助手们讲授各门课程。除了几次应邀赴西西里讲学以外,他在学园里度过了生命的后40年,而学园本身则奇迹般地存在了九百年,比剑桥大学还要悠久100年。

作为大哲学家,柏拉图对欧洲的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共撰写了36本著作,大部分用对话的形式写成。内容主要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也有的涉及形而上学和神学。例如,在《国家篇》里他提出,所有的人,不论男女,都应该有机会展示才能,进入管理机构。在《会饮篇》里这位终生未娶的智者也谈到了,“是从灵魂出发,达到渴求的善,对象是永恒的美。”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爱一个美人,实际上是通过美人的身体和后嗣,求得生命的不朽。

虽然柏拉图本人并没有在数学研究方面作出特别突出的贡献(有人将分析法和归谬法归功于他),却是那个时代希腊数学活动的中心,大多数重要的数学成就均由他的弟子取得。例如,一般整数的平方根或高次方根的无理性研究(包括由无理数的发现导致的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解脱),正8面体和正20面体的构造,圆锥曲线和穷竭法的发明(前者的发明是为了解决倍立方体问题),等等。甚至连大数学家欧几里得也来阿卡德米攻读几何学,这一切使得柏拉图及其学园赢得了“数学家的缔造者”的美名。

对数学哲学的探究,也起始于柏拉图。在他看来,数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理念世界中永恒不变的关系,而不是感觉的物质世界的变化无常。他不仅把数学概念和现实中相应的实体区分开来,也把它和在讨论中用以代表它们的几何图形严格区分。举例来说,三角形的理念是唯一的,但存在许多三角形,也存在相应于这些三角形的各种不完善的摹本,即具有各种三角形形状的现实物体。这样一来,就把起始于毕达哥拉斯的对数学概念的抽象化定义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的无疑要数《理想国》了。这部书由10篇对话组成,核心部分勾勒出形而上学和科学的哲学。其中第6篇谈及数学假设和证明。他写到,“研究几何、算术这类学问的人,首先要假定奇数、偶数、三种类型的角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是已知的。……从已知的假设出发,以前后一致的方式向下推,直至得到所要的结论。”由此可见,演绎推理在学园里已经盛行。柏拉图还严格把数学作图工具限制为直尺和圆规,这对于后来欧几里得几何公理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谈到几何学,我们都知道那是柏拉图极力推崇的学问,是他构想的要花费10年学习的精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认为创造世界的上帝是一个“伟大的几何学家”,他本人对(仅有的)五种正多面体的特征和作图有过系统的阐述,以至于它们被后人称为“柏拉图体”。从公元6世纪以来广为流传的一则故事说,在柏拉图学园门口刻着,“不懂几何学的人请勿入内”。无论如何,柏拉图充分意识到了数学对探求人类理想的重要性,在他晚年的一部著作《理想国》中,他把那些无视这种重要性的人形容为“猪一般”。

(摘自《腾讯读书》)

第3篇

[关键词]柏拉图 女性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59-01

一、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女性教育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女性教育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所处时代背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积极性

1.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柏拉图认为,男女在天赋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据此,柏拉图是在承认男女天赋相同的基础上,提出了让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的重要思想。同时他认为,“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城邦的护卫者,对女性进行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因此,女性就必须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

2.接受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内容。柏拉图指出对女性要采取与男性同样的培养方式和教育内容。“为了培养护卫者,我们对女子和男子并不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一向是用音乐和体操教育男子的。为了同样地使用女子,我们一定要同样地用两门功课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给他们军事教育。”柏拉图甚至认为女性也应赤身地与男性一样在健身房进行军事锻炼,不仅是年轻女子,年老女子也应如此。

3.男女应承担相同的职务。柏拉图认为既然男女禀赋相同,又接受了同样的教育,那么女性就能够和男性一起担任护卫者。“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来说,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如果我们发现两性之间,惟一的区别不过是生理上的,我们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说,男女之间应有我们所讲的那种职业的区别。”由此可见,柏拉图承认女性体质确实弱于男性,但这并不妨碍女性担任和男性同等的职位。

(二)局限性

1.平等教育的阶级局限。柏拉图的男女平等教育只限于社会的第一、二等级。他的女性教育观是建立在精英教育基础上的,而非普通教育。掌握教育权利的只是社会统治者阶层的妇女们,贫苦大众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柏拉图要培养的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少部分人,即护卫者。

2.女性依然处于弱势地位。《理想国》中的思想还是无法消除柏拉图强烈的男权性质,因为他并不想放弃女性在整体上弱于男性的看法。他只对女护卫者感兴趣,并不是城邦中所有的妇女。在更多时候对妇女的看法依然是鄙视的口气,认为她们天性懦弱,易受情绪控制,爱慕虚荣。总之,他肯定女性和男性具有同样的天赋,应接受同样的教育,共同担任护卫者,为女性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有力依据。但柏拉图依然认为女性是处于弱势的。

二、启示

目前我国女性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总体上仍处于劣势。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对促进中国女性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平等教育权利的推进

柏拉图认为男女天赋相同,应当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在我国,各种法律法规都规定了男女平等的教育权利,对女性教育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是现在男女不平等教育权利的现状依然存在。尤其是贫困地区,大量女童失学的问题仍很严重。深化男女权利平等的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要加大对贫困女童教育的资金投入;教育政策要促进受教育的性别机会公平。同时,要特别注重女性平等教育权利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二)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柏拉图认为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女性可以与男性承担相同的职务。这种不以性别来划分职业限制女性活动的观点在当时是很大的进步,对现代女性就业择业也具有借鉴作用。但现在,条件相同甚至优于男性的女性在招聘时仍受到歧视。虽然有《就业促进法》《反就业歧视法》等法律法规的支持,但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实施起来有些困难。因此,政府应增强政策的导向性,降低性别差异在求职过程中的影响。

(三)提高性别平等意识

柏拉图认为男女禀赋一样,教育方法、内容、目的也应该一致,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女性。但在我国,父母往往把传统的社会性别的偏见和角色定型渗透给孩子;在学校教科书、名著等书中的男性普遍多于女性,男性常成为勇敢、智慧的化身,女性则成为懦弱、无助的代名词;社会传播媒介中女性大多是家庭主妇形象,男性则与成就、财富联系在一起。对此家长要摒弃性别的刻板印象;学校要树立性别平等的理念;大众传媒应该利用舆论影响,提高公众的社会性别公平意识,逐步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统一与矛盾

《理想国》是柏拉图对当时的政治现实进行批判和反思而写就的著作。系统地阐释了作者的正义观、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我们从柏拉图的理念论体系来理解《理想国》中的正义、幸福、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柏拉图关于国家政治设计的目的,了解柏拉图的国家思想对后世政治哲学中制度设计的影响。

一、城邦的正义与灵魂的正义

《理想国》以讨论“什么是个人正义”作为开始,依次讨论了城邦的建设、城邦中的三个等级和城邦的正义等问题,最后回归到“什么是个人正义”。在柏拉图看来,一个理想的城邦是由智慧、勇敢、节制三种理念构成的。这三种理念分别在现实世界中形成了城邦中的三种品质,也同时相对应地形成了三个阶级,分别是护国者、护卫者和被统治者,其本质上就是学者阶级、军人阶级和劳动阶级。而城邦的正义就是能够使智慧、勇敢、节制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产生,并在它们产生之后一直保护着它们的那个品质。简单来说城邦的正义就是三个阶级各安其职、各尽其责、互不僭越,正义就是一种秩序。正义的目的是为了使全体公民得到最大的幸福。“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而在其德性幸福论的体系下,只要每个人完美地拥有其依附的这一个阶级的品格,不僭越,则国家中的每个人就都是幸福的。这个国家的任务就完成了。这就是柏拉图的早期政治思想。

类比的方法论是柏拉图著作中的很大一个特点。柏拉图认为可以先读“大字”,再读“小字”,由大见小。因此在讨论了城邦正义的基础上,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在接下来的对话中论述了什么是个人正义。和城邦相类似,个人的灵魂有三部分组成:理性、激情和欲望。“我们每个人如果由于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就是正义的,即也是做他本份的事情的。”也就是说,正义的人就是拥有其应该拥有的品格的人。每个人拥有其应该拥有的品格就是正义的人,正义的人就会得到幸福。

这里我们注意到,《理想国》中的个人灵魂的正义是在城邦的正义下才得以成立的。每个人在城邦中拥有其个人独特的技艺,属于其独特的阶级。当每个人拥有他个人作为该阶级成员需要拥有的品格的时候,他就是正义的。护国者拥有智慧,能完善地治理国家的时候,他就是正义的;护卫者拥有勇敢,能有保护国家不受外来袭击的时候,他就是正义的;劳动者能够提供劳动,提供物质资料,并且节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时候,就是正义的。因此可以认为,在柏拉图的政治和伦理体系中,伦理思想中的品格“真实存在的东西并不是个别人而是人类,对柏拉图来说,伦理思想变成了政治思想”。下文将对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展现的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统一和矛盾进行分析。

二、理念论体系下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统一

“理念论”的方法论思想深深影响了《理想国》中对国家政治和个人伦理的探讨。柏拉图的“理念”在方法论上来讲,可以被界说为类的概念,“所以无论何种类概念均属于纯形式的更高级的世界”。具体来看,《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多次使用了类比的方法来推出结论。最大的类比就是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的类比。这个类比形成了理想国的整体骨架。还有城邦中的三个阶级和个人灵魂中的三种品格的类比。其中个人的理性可以上升为城邦中的学者阶级,个人的勇敢可以上升为城邦中的军人阶级,个人的欲望可以上升为城邦中的劳动阶级。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柏拉图认为个人正义是的更高形式就是城邦的正义。在理念论的思想下,个人正义一定具有更高层次上的类概念,也就是城邦的正义。虽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申明是为了寻找个人的正义才虚拟了一个理想的城邦,由大见小,“先探讨在城邦里的正义是什么,然后在个别人身上考察它”,但是很明显看到《理想国》的主要目的是想论述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也就是他的理想城邦思想。因此,从柏拉图的逻辑来看,不是由城邦的正义来推导个人的正义,而是个人的正义上升为城邦的正义。

可以认为,柏拉图哲学的伦理思想不在于个人的能力和幸福,而在于类的伦理的完美。因此,在柏拉图理想城邦中的人,并不是单个存在的,而是从属于其类概念上的城邦的。对柏拉图来说,其伦理思想就上升成为了政治思想。这样,在理念论体系的影响下,柏拉图的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得到了统一。这种统一是对当时雅典,甚至是整个希腊城邦政治日趋腐化的对抗。在柏拉图的时期,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已开始败落,“在当时希腊政治生活分崩离析,个人幸福风靡一时,柏拉图理论与之抗衡,将国家的概念提高大驾驭一切的高度”。⑥如此就可以解释为何柏拉图哲学中的伦理思想是低于并且服务于政治思想了。

但是,柏拉图使个人伦理从属于国家政治体系的做法,必然导致极端限制公民的个人自由,弱化个人利益,甚至不能谈个人利益。这样一来,《理想国》中的国家理想就变成了为实现科学理论的军事国家了。因此,如果排除柏拉图的理念论体系对伦理学的影响,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中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下文将论述这种矛盾。

三、柏拉图伦理思想与政治思想的矛盾

柏拉图的伦理思想是“德性幸福论”,他宣称只要拥有了其该有的品德就是幸福的,这里拥有品德和幸福同一的,不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但是与后世的德性幸福论不同的是,柏拉图的“德性幸福论”适合其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在其理想的城邦中,个人的品德(也就是个人的幸福)是和这个城邦的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

具体来说,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城邦中每个人只要拥有其该有的品德就是幸福的。但是,他的理想城邦中的人是有阶级差别的。每个阶级的人应该拥有的品德是不一样的。学者阶级的品德是智慧,因此拥有了智慧,这个阶级的人就拥有了幸福;军人阶级的品德是勇敢,拥有了勇敢,这个阶级的人就拥有了幸福;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劳动阶级,也就是被统治阶级好像没有被赋予他们独有的品德。

如此看来,按照柏拉图的逻辑,由于每个人隶属于各自的阶级,因此每个人应该拥有的品德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他的理想城邦中三个阶级中的人的幸福标准是不一样的,有等级差别的。为了解释他的这种有差别的品德和幸福论,特别是为了让被统治者相信这种有差别的幸福。柏拉图甚至引人了“腓尼基神话”。

但是伦理学研究“正义”、“幸福”、“品德”这些概念,都无非是为了找到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能够排除等级差异和政治制度影响的标准。而柏拉图的伦理思想却不是这种目的。柏拉图的“德性幸福论”就和其政治思想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为了调和这种矛盾,柏拉图使其哲学中的伦理思想就附属于其政治思想。比如阅读《理想国》前几卷我们会认为柏拉图论述城邦的正义仅仅是为了与个人灵魂的正义做类比。

由于《理想国》中伦理思想和其政治思想的矛盾,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成为了极端限制个人自由的、弱化个人利益的国家。就如马克思所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族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虽然这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结合在当时的雅典社会具有现实的意义,但是却泯灭了个人的自由。

第5篇

   《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的《理想国》既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开山之作,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但凡目下之人文、社科类学科莫不可追源溯流至此,书中涉及了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神学、美学、教育学等领域的诸多问题。故此,欲入西学之门寻奇揽胜,《理想国》堪称首选路径。该书中文译本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郭斌和、张竹明之译本为最佳,英文译本以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之“The Republic”译笔最为流畅,当为尚未熟谙古希腊文者之宝鉴。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在比雷埃夫斯港给女神献祭完毕,正准备回到雅典。玻勒马霍斯和格劳孔的弟弟阿得曼托斯挽留了他们,来到玻勒马霍斯家里。第一卷中的有关“正义”问题的所有辩论都是在那里进行的。首先,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的父亲珂法珞斯交流了拥有财富的老年人的优裕生活,并从而引发了有关“正义”的讨论。珂法珞斯认为正义就是“为人诚实”和“欠债还钱”。这一辩论未及深入,玻勒马霍斯起而为其父辩护,但只是坚持“欠债还钱”就是正义,并进一步把“正义”发展为相当于咱们的雷锋同志那样的精神境界——对朋友要像春天般温暖,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其次,“愤青”色拉叙马霍斯不满于苏、玻二人的“一唱一和、互相吹捧”,挑起了其与苏格拉底之间的激烈论战。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无他,就是强者的利益”,而且强者是从来不会犯错误的。呵呵,这个诡辩士、愤青子已经颇有些“强权就是真理”的意味了。苏格拉底透过分析所谓的“技艺”就是要使利益达之于客体,而非对于执行者本身有利来加以反驳。色拉叙马霍斯对此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牧羊人就不是为了羊群好,而是为了牧人自身获利,并由此得出结论:"Justice is in fact what is good for the stronger, whereasinjustice is what is profitable and good for oneself。" 即公然叫嚣——正义者,强者之利也;多行不义,方能得利。看来政治非道德论者古已有之,始作俑者非此“色愤青子”莫属啊!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和中国法家的慎、申、商、韩之流真当拜色拉叙马霍斯为他们的祖师爷了。最后,智慧的苏格拉底最后说服了粗鲁的色拉叙马霍斯,使之勉强认可了过正义的生活要比过不正义的生活好,理由有三:第一,正义的人聪明善良,不正义的人邪恶无知;第二,不正义者内心烦乱不安,从而不能有效行动;第三,正义者要比不义者生活更加幸福。

   我们要注意的是,从一开始苏格拉底的被强行挽留,到论辩过程中辩论的话题也随着发问者的牵引而不断地转换,直到第一卷的结尾也没有告诉我们到底“正义”是什么。这样的结局,我们是不满意的,然而苏格拉底的高徒们就满意吗?到底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有答案吗?第二卷能否揭开谜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古希腊着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重要的对话体着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着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x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作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着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

   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作为一本影响深远的书籍,《理想国》内容不可谓不精彩,是一本可以很好了解城邦由来的书!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着作之一。这是对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可以说这个城邦是历史上“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在《理想国》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柏拉图是通过对正义的深入探讨。

   《理想国》在讨论到城邦的建设的时候,首先说的就是人的正义问题,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我们如何去理解正义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个城邦的正义,如果我们理解了城邦的正义那么也就理解了个人的正义,所以,理解就是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但是在我们的课堂的讨论中有的人的言论让我有这样的想法,在我们一个直白的理解中,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正义是最重要的。

   就是说,有个人才有国家的一切,在一个认同个人主义的时代中,在自由主义的思想的指导下,这样的想法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我们要知道柏拉图写作的背景和写作的意图,所以从一个城邦的建设意图出发,城邦的正义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服从城邦的正义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时候,个人正义往往应该让位给城邦的正义的,所以,我们在理解柏拉图所说的“先写大字,再写小字”的言论是从城邦的理念出发的,因为他认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个时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况下,个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因此我们要把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充分理解,如果我们仅仅是从个人正义的角度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的话,那样的话,我们的理解是偏激、狭窄的,那样的话就很容易误解柏拉图的意思,在当今社会,理解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是我们正确理解柏拉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理解两者正义之间的关系后,我们现在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观念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显的提出正义的概念是“个人做自己分内的事情”。或许是我们这样的理解,在柏拉图的意思中或许认为,人本来就是有区别的,等级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级别的划分,或许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图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时候,他不能不考虑到一个城邦对于秩序的要求。此外柏拉图关于人应该各做各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内在素质,或许换个说法是每个人在他生来就有自己属于自己的禀赋,而他的禀赋决定了他所应该从事的事业,那是正义的。

   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正义,当然这些是柏拉图从他的城邦的正义推导出个人的正义,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或许适合于当时的城邦的正义,而对于如今,关于正义的描述是困难的事情。

   此外,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用三个著名的比喻解释了他的思想。他认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红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红”等。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

   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离的。柏拉图强调感觉和理性的区别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觉只能认识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理念。他对人类的认识作了如下区分:对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认识是“猜测”;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信仰”,在理智阶段,人们所认识的是较低的理念的认识,如对“圆”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认识。

   理性阶段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猜测和信仰不是知识,是意见。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个人如何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这个人获得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后,感到有责任教导那些还在洞穴中的人们。柏拉图由此指出,在一个正义的国家里,哲学家应该成为国王,凭借责任治理好国家。

   柏拉图认为品德来自于教育。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扰,将真理发掘。而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一个回忆的进程。此外辩证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时“让灵魂安适”的求善欲望又为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然而这种教育往往会遭到他人的不理解。柏拉图将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形象地比作了洞穴。因而那些缺乏哲学的人被视为关在洞穴里的囚犯,那些哲学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

第6篇

2.城邦及立法的产生。在谈到城邦的产生时,雅典人是这样叙述的:经历了无数的灾难(洪水、瘟疫等)之后,有少数人幸存下来,幸存者们起先大概在荒僻的地方按隔离的家族群生活,很少甚至没有互相联络的手段,几乎没有生产工具。当他们开始恢复彼此交往时,他们大体上仿照游牧者的方式靠他们的畜牧产品生活,不积累“可以携带的财产”,因此,没有竞争和贪心。他们的生活由家长管辖,每个家长为自家制定规章。经过一段时间,人类从这种“游牧生活”过渡到农业生活,并且在山顶上新拓居地。为了防御危险,一些家庭会结合在“大屋子”下。由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定的习俗或规则,“大屋子”会从每个家庭带进拓居地的各种规则中挑选可以为共同体接受的东西,加以整理,发展成一种新的生活规则,这就是原始立法的起源。当洪水的记忆完全消失时,人们就会敢于走下高地,进入平原,较大规模地建立像荷马史诗中描写的伊利奥斯那样的城邦。当然,“这些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极其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演变的”。

3.政体。柏拉图主张的是民主政体和君主政体相结合的混合政体。“两者——专制和自由——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事情就变得好多了”。柏拉图还主张分权。他认为,为了任何国家的永久福利,需要在几个方面划分最高权力,把完全的统治权集中在同一人手中是毁灭性的。

4.法律权威。他说,在一个“真正的政体”中,统治者不是阶级利益集团,而是上帝,而上帝藉以使其命令家喻户晓的声音,就是法律。因此,良好政体的根本原则是,统治者不应是个人或阶级,而是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法律。

5.立法、执法和守法。柏拉图在书中构建了人们的一切行为都由具体的法律来规范的新理想国。

由此可见,柏拉图在他的晚年思想中实际上已经由早期的理想国式的所谓“人治”转向了后人所称的“法治”,这与亚里士多德后来的法治思想不可谓不一致。众所周知的亚里士多德法治“公式”:

一、要有制定的良好的法律;二、制定好的法律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守,在《法律篇》中都能找到出处。柏拉图强调的法律形式实际上就是良法的问题,而柏拉图不仅强调了守法,也强调了立法与执法,从当今的意义上看,柏拉图似乎比亚里士多德更加进步。这一点与我们的传统认识有了巨大的不同,那么怎么解释这样的进步与退步呢?

我认为,所谓的柏拉图的人治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异,甚至柏拉图前期的理想国思想和后期的法律篇思想在哲学基础上也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在柏拉图一生最后20年里,曾经是希腊精神生活中心的古老城邦的全盛时期已经过去:叙拉古远征瓦解之后,雅典沦为第二流强国;在泽凯莱战争结束之时,斯巴达的霸权地位也一去不复返。希腊文明的存在,因东面的波斯人和西面的迦太基人的侵犯而遭到威胁。要保住希腊文明,只有依靠新城邦的建立或者老城邦的复兴。而这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崭新或复兴社会提供一套完善的政体和基本法律。柏拉图的《法律篇》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不可否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有所谓人治的主张,即由“敏于学习,强于记忆,勇敢、大度”的哲学王来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并呕心沥血地为此制定了理论基础,但当别人问他这种理想国在人间能否实现时,柏拉图自己也感到惶惑,承认这种理想国只存在于天上,他说,“或许天上边有它的一个原型,让凡是希望看见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里定居下来。至于它是现在存在还是将来才能存在,都没关系”。晚年的柏拉图根据自己长期切身的政治实践所带来的惨痛教训,意识到“理想国”是不切实际的,在人间无法实现,转而主张法治。基于这种认识,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设计了新理想国的蓝图。美国著名法理学家博登海默也认为柏拉图在其后半生对他的法律思想作了“实质性的修改”。

我认为,这样的看法仅仅看到了表面现象,却并为发现本质的同一。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强调法治的良好功效以及具体的法律形式(即良法)的重要性和立法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同样强调了制定良好的法律。但是,这样完美的法律应当由谁来制定呢?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给出答案。他的老师柏拉图自己也回答不出来,事实上,他又一次陷入了如同理想国一样的惶惑中,于是转而唯心的求助于上帝,认为统治者不是阶级利益集团,而是上帝,而上帝藉以使其命令家喻户晓的声音,就是法律。

那么也就是说,《法律篇》中的法律靠人同样制定不出,还是得依靠天上的上帝,这同《理想国》中虚构的哲学王又有多大的差异呢?可见,柏拉图的思想根基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在《法律篇》中,智慧具体化为法律,也许可说冻结为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法律规范在总体上可能是最为合理的。因而,现实的国家是法治的国家,是依靠守法的意向,通过培养服从法律的精神试图达到和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法治思想应当起源自柏拉图,而非大家普遍公认的亚里士多德,并且柏拉图前期的所谓“人治”思想和后期的思想实际上也没有本质的不同,不过是具体形式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沈宗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2]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

[3]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

第7篇

论文关键词:诗人的地位 理想国 放逐 先决条件 责任

简介

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一一前347)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与老师苏格拉底和学生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阿·诺·怀特海说:“如果为欧洲整个哲学传统的特征作一个稳妥地概括,那就是,它不过是对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注脚。”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他是对文艺根本问题进行全面深入思考,并对西方历代文论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第一人。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的名门望族。他的哥哥格罗康和阿德曼诗都以年轻学者身份出现在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录中。柏拉图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求学八年。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民主派处死,柏拉图才出游埃及和昔勒尼;公元前388年,柏拉图又出游西西里,曾去锡拉库萨讲学并推行其政治主张。40岁时,回到雅典阿卡德米学园,讲学著述,直到逝世。

柏拉图一生著作有40篇左右。内容涉及哲学、美学、文艺、教育、政治、伦理多种学科;其中大部分采用的是对话体。其中一部分代表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也包含有柏拉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有学者认为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是被柏拉图化了的苏格拉底,借苏格拉底之口在文中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理想国这部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86年,是柏拉图的壮年时期之作,是在他外出游历10年之后回到雅典,创办学园后不久完成的。这部著作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共分为l0卷,涉及了国家和社会的一系列问题,是关于人类理想国家的蓝图,也可以说是柏拉图制定的一个治国计划纲要。

1理想国中诗人的位置

正像对作品可以有不同的阐释一样,自古以来,人们对作家(诗人)的看法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在西方文论史上,自始至终贯穿着对诗人的非难和同时进行的对诗人的辩护。

那么,诗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地位又如何呢?柏拉图认为,诗人有三种不同的角色:第一种角色,诗人是神的代言人,即灵感神授者,这是就诗的创作状态而言。第二种角色,诗人是模仿者,即是对与真实世界隔了一层的现实世界的模仿,这是从他的模仿说得出的结论。第三种角色,也是实用的角色是颂诗诗人,即歌颂神的至善,至美,教导青年勇敢,节制,这是他构想理想国时对诗人提出的要求。

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灵感来源于诗神,来源于神明的启示。所谓“灵感”,就是诗神凭附后的神力驱遣。“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二他们,悬成一条锁链……通过这砦环,神驱遣人心朝神意要他们走的那个方向走,使人们一个接着一个悬在一起。”…灵感的源泉是神,诗人只是接受赐予,传达着神的指示。“这类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最平庸的诗人有时也会唱出最美妙的诗歌。”

柏拉图认为,诗滋养欲念,因此,为了有利于培养理想国的保卫者,就要坚持对诗人和所创作的诗歌进行严格的审查。他认为,诗人的模仿不利于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而且诗歌本身不能反映真实世界,而且与“理世”世界的真理隔了三层,诗人离真理最远。在柏拉图的哲学范畴中,“理式”是作为事物的典范和标准而先验存在的、绝对真实的客观实体。神创造床的“理式”,工匠模仿“理式”制造作为实物的床,工匠是“床的制造者”;艺术家只能摹仿工匠的成果,制作床的相似物,即所谓的床的艺术形象。诗歌和艺术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制作实物,而只是提供一些不具有实体形态的拙劣的仿制品。柏拉图还认为,“一切事都是开头最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因为在年幼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刻的影响”。“我们不应该随便允许我们的儿童去听任何人说的任何故事,把一些观念印在心理,所以我以为我们首先应该审查做故事的人们,做得好,我们就选择;做得不好,我们就抛弃。我们要劝保姆们和母亲们选那些入选的故事给儿童讲。让她们用故事来形成儿童的心灵,比起用手来形成他们的身体,还要非更多的心血。但是她们现在所讲的那些故事大部分都应该抛弃”。…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的文艺价值论是以极端功利主义的伦理观为特征的。柏拉图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要求文艺“不仅能引起,而且对于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即有益于建立“正义”的城邦和培育“正义”的人格。柏拉图认为诗歌“最严重的毛病就是在说谎”,他说,“年轻人无法判断什么是寓言性的,(讽喻性的),什么是文学加工的,一旦被他们所接受,就不那么容易轻易地再去改变最原始的印象。因此,年轻人应该首先接受那些典范的道德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拿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来滋养我们的年轻人的问题。神灵应该在任何一种形式的诗歌中以正面形象、英雄形象得到再现。而诗歌常常亵渎神灵,丑化英雄,摧残理性,滋养,因此“对于听众的心灵是一种毒素”。因此,柏拉图要把诗驱逐出理想国,除非它“真正能给人教育,使人得益”。

作为一位哲学家,柏拉图总是教育人们要更具理性,平静地看待每一件事物和所发生的事情。他鄙视诗人的不理智、迷狂与热情。用当今的观点来看,他的思想中有一部分是客观的,但是有些是功利主义的,偏激的,特别是对文学作平本身而言,是不公正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结语”部分柏拉图观点中不尽完善的部分和当代诗人和作家对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中进行详尽地阐述。

2诗人的放逐

在上一节中,我们讨论了诗人的三种角包和诗人的地位,以及柏拉图为何要建立审查制度来判断诗歌的优劣。下面这一节中,我将详细地阐述使人被驱逐出理想国的原因及允许诗人回到理想国的条件。柏拉图教育人们遇到灾祸,最好尽量镇静,不用伤心,因为这类是福是涡还不可知,悲哀并无补于事,尘世的人事也不值得看得爪严重,而且悲哀对于当前情境迫切需要做的事是有妨碍的,应该凭理性的指导去做安排。不能像小孩子一样,跌了一个跤,就用手扪着创伤哭哭啼啼的;我们应该考虑怎样去医疗,使损失弥补起来,让医药把啼哭赶走。这是处理逆境的最好的办法,人性中最好的部分让我们服从这种理性的指导。

然而,摹仿诗人要讨好群众,显然就不会费心思来摹仿人性中理性的部分,他的艺术也就不求满足这个理性的部分了;他会看重容易激动情感的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因为它最便于摹仿。由于诗人的作品对丁真理没有多大的价值而且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我们就要拒绝诗人进到一个政治修明的国家里来,因为他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一个国家的权柄落到一批坏人手里,好人就被残害。“摹仿诗人对于人心也就是如此,他种下恶因,逢迎人心的无理性的部分,并且制造出一些和真理相隔甚远的影像”。摹仿诗人让人们丧失理性,这是我们要驱逐诗人的主要原因。在柏拉图的心目中有三个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永恒不变,超越太空,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是万事万物产生的原型和追求的目的。“现实世界”是有感官感知的个别事物所组成,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是“理式”世界的影子或摹本,而艺术世界则是依存于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此,诗人只是影像的制造者,并不曾抓住真理,诗人是不真实的,是拙劣的模仿者。因此柏拉图要从培养城邦保卫者的角度着想,从他的建立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出发,根据理想国的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对史诗、音乐、悲剧和喜剧进行了审奄,并为此制定了两条诗人描写神灵必须遵守的“法律”:第一,神本质上是善的;第二,神在本性上是真的。

他必须说,神所作的只有好的、公正的,惩罚对于承受的人们足有益的。我们不准诗人说,受惩罚的人们是悲苦的,而造成他们悲苦的原是神。他还可以说,坏人是悲苦的,他们需要惩罚,从神那黾得了惩罚,他们就得到了益处”。同时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应该是理想国保卫者崇拜的偶像、效法的榜样,他们必须具备勇敢和节制等“正义”的品质。对于茼马史诗中写到的英雄的良的习性,柏拉图说,“我们必须禁止这类故事,免得青年人听到容易做坏事情”。柏拉图坚持作品必须交由城邦长官审查,只有经过评判,被认为是神圣的诗,献给神的诗并且足好人的作品,正确地表达了褒贬意图的作品,方才被允许进入。关于裁决的方式,他认为,应由评判者独立裁决。柏拉图强调德仃至上、效果第一的评判标准。并且主张,在城邦中德高望重、完成过崇高业绩的诗人,即使他们的诗歌并不完全谐于音律,也有随意歌唱的特权;只有音乐和诗歌才能,没有过崇高业绩的诗人,即使调子优美,也没有随意歌唱的自 由。

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思想家的柏拉图他提出的问题几乎涵盖了文艺理论的各个方面,作为政论家的柏拉图,却时刻想着文艺为他的政治理想服务。他看到了诗人神性的一面,却对诗的真理性大为鄙夷;他清楚诗歌特殊的魅力,却只想把这种魅力严格限带在像工匠艺人一样的实际用途上;他想利用诗人为城邦的教化服务,却又要对诗歌进行严格的审查,不合格的有又要被驱除出境。他坚定的政治场和主张会使他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因过分注重实际效用而显得狭隘和偏激。柏拉图诗学矛盾的核心在于人类追求现实功用与其自然天牛的冲突。表现在诗人身上,则为神性与人性的矛盾。他希望,诗歌表达善的神性和美好的品质从而弥合诗歌作品中实际现的神性与人性的分裂。但是这种分裂由来已久,矛盾源源不绝。

3结语

柏拉图的理想目成书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尽管其中不乏有不尽完美和自相矛盾之处,但是他的这种探索精神为后人所佩服,不尽完美和矛盾之处也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广泛的思考想象空间。他的这部著作对后世产生r深远的影响还表现对于诗人、诗歌地位的评判开启了诗人与哲学家,艺术与真理的几百年以来的论战。

就当今现灾社会而言,我们鼓励民族的、先进的、科学的、火众的文化,但是也有必要建立一种严格的“审查制度”,净化我们的文化场,给青少年提供一份高质量的文化大餐。作为国家的希望,这些青少年尚处丁思想不成熟期,能辨别是非曲直币¨真正的“真、善、美”,只有用先进的、科学的文化、艺术去滋养他们幼稚的大脑和灌溉他们纯洁的心灵,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将来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城邦的保护者和捍卫者”,从这一点上看,柏拉图的观点,对于我们令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有启示的。柏拉图强调德行至卜,鄙视诗人的非理性和不克制,宣泄。今天我们要对伞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就是要让人们懂得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加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的教育,鄙视和唾弃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害怕吃苦,不愿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第8篇

关键词: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92-01

理想国的教育理念受到很多人的肯定和尊崇,今天中国的教育情况却并不乐观,或许《理想国》会让中国的教育重获光明。

首先,从教育的目的来说,柏拉图认为普通教育的对象是一般公民,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特别是对护卫者的培养,柏拉图在第二、三卷中作了十分详细的说明。“如果我们要有足够大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势必要从邻居那儿抢一块 ,而邻居如果不以所得为满足,也无限制的追求财富的话,他们势必也要夺一块我们的土地”。[1]为了扩大城邦的面积,就不得不引发战争,有战争,就必须要有军队,毫无疑问,军队打仗也是一门技术,一个人是不可能擅长许多技艺的,这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同样,我们选择同样的人,按其天赋安排职业,弃其所短,用其所长,让他们集中毕生精力专搞一门,精益求精,不失时机”。[2]还有“如果他们什么都干,一样都干不好,结果一事无成”。[3]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国家教育是要培养各方面的专职人才,国家军队的组成者护卫者也必须是专职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术业有专攻。

今天的中国,不同的教育专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的看法,主流的观点是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许我们对全面发展的意思有所误解,并不是某些人说的全面发展就是应该培养样样都会,样样都精通的人,明显的,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教育目的从表面来看同柏拉图的教育目的感觉是相对立的,其实不然。我们今天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方面是大下功夫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也是十分重视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否定专业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今天的教育目的同柏拉图的教育目的有相交之处,也是对柏拉图教育理念的一种发展。

其次,从教育的内容来看,还是以对护卫者的培养来说。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4]他选择用故事来教育儿童,对故事的选择十分的慎重,认为只能交给孩子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编的坏的故事。对故事的选择本着抛弃假恶丑,只剩真善美的原则,是在做净化城邦,美化城邦的工作。用好的故事来教育孩子,孩子们就会无限的趋近于善,远离假恶丑,痛恨假恶丑,也会对神是一切好的事物的原因而深信不疑。

今天,我们中国的教育内容大多也都是正面的东西,这是社会发展、祖国繁荣的要求。主要内容用三个字来概括,即是真、善、美。真即是真理科学,善即是道德人伦,美即是艺术美学。在这里,我想仔细的所说善。但是今天接受知识的渠道是多样化的,我们所希望的总与实际存在着差别,受到得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的。

教育内容都是正面的,可是教育效果却并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这与教育的方式是息息相关的。

再次,从教育的方式来看,柏拉图重视启发式教育,批评智者学派的灌输式教学。他说“如果在这一点上面我是正确的话,那么一些教育学家就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他们认为知识能被植入一个本来没有知识的灵魂中去,就象把视力植入失明的眼睛中一样”。所以,柏拉图认为“教育非他, 乃是心灵的转向”。[5]

中国的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这也是近些年来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对此的探讨也基本没有停止过。教育体制改革可谓是搞得热火朝天,但是很多人也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并不大,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大多情况是这样的,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都是由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学完基础教育和知识,采用一直以来我们所用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这样就压抑了学生的思考范畴,是学生在一个老师思考问题的思路下,一直沿着他的思路思考着自己的问题,很难去发散自己的思维,用本来属于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大家的想法也就大同小异了,也就与创新无关了。很多人把这种结果归于高考的影响,其实不然。考不考不是问题,怎么考,怎么教才是最基本要我们去改变的,我们要思考的应该是一些实际的问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虽然直接,获取知识的速度也快,但是它知识一种单纯的模仿灌输,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思想,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无疑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落后了,存在的土壤也在慢慢的变少,我们必须真正的使用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

柏拉图的《理想国》博大精深,其中对教育观点的论述绝不仅仅在于此。很多学者都对《理想国》中关于教育理念的部分做了深刻的剖析和说明,虽然是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十分深刻,他的许多观点被后世教育家实施、继承和发展。中国的教育面临着重重困境,恰当的引入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或许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体制改革,一步一步向素质教育迈进。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上课与下课、教学和生活的各种关系。教师必须要有创新性思维,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注重课堂上和学生的互动,各方面共同努力,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65.

[2]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2):66.

[3]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97.

第9篇

关键词: 柏拉图 理念论 哲学王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乃至整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从苏格拉底,在经历伯罗奔尼撒战争和苏格拉底之死后,国家衰弱,社会秩序混乱,民主走向盲目,整个希腊由盛转衰的现实让柏拉图开始追寻心中的理想的国家。

一、哲学体系的基石――理念论

理念论是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的本体。其中理念表示的是事物的本原,决定着事物为事物的本质,它“不动不变”,可以被用来“定义”,不仅是存在于头脑中的道德范畴,更是柏拉图认定的可以独立存在的实体。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我们感官能感知的世界,它时刻处于生灭变动之中,就是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的变化,这些变化让世界变得虚幻而不固定。但是在这相对不稳定现象的背后存在一个现象世界――以它为目标的永恒的、真实的、稳定的世界,即理念的世界。表面上,理念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虚幻的世界)是对立的,但是柏拉图解释道:“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对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这里的“善本身”、“美本身”是指善的东西和美的东西的理念,而“多个的东西”就是指众多个体。因此,每个事物都有理念并理念的世界。至于现实世界,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以此出发,他进一步提出现实的可感事物运动变化都是把理念当作目标的,而每一个事物的理念都是相应事物追求的目的,而所有一切事物都追求的一个最高的目的,即最高的理念,就是“善”。在整个哲学思想体系中,柏拉图始终贯彻“善”的理念,整个《理想国》中柏拉图对城邦的最高追求就是至善城邦,是其终极的理想蓝图。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思想,都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主旨上是一致的。但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所倡导的关注人的价值,强调理性的认识。

二、国家正义――“各做各的事”

在《理想国》中,国家正义的探讨开始于国家(城邦)的起源,在第二卷中,柏拉图通过和格劳孔的争论指出,人活着就会有需求,但个体由于天赋能力有限而不可能通过自我满足需求,这就需要与他人的分工合作。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人进行产品交换,长此以往的后果就是人口的聚居,最终形成城邦。在城邦起源论中,柏拉图轻描淡写描述了农民、商人、手工艺者等分工合作而聚居的情况,而为了实现全体公民的普遍幸福,柏拉图将这种普通的分工和帮助的情况运用到对国家管理的不同等级之间的分工合作上,将自由民划分为生产者、守卫者和统治者三个等级,强调这三个等级分工合作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国家正义要求三个等级“各做各的事”。

“我们在建立我们这个国家的时候,曾经定下一条总的原则。这条原则就是:必须每个人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赋的职务”。《理想国》的这句话突出了“各做各的事”的中心:天赋。柏拉图将自由民分为三个等价是基于其天赋的不同。统治者天生就是智慧的,智慧的拥有使他们善于管理国家,因为其的智慧,统治者是三类人中最少的;守卫者是军人,军人是勇敢的,他们具有“无论在什么情形下都能保持住法律通过教育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什么样的事情才应当害怕――的信念”的精神上的能力,军人的存在在于保护正义城邦不受外族侵袭;生产者主要指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等,他们是节制的,即“天赋优秀的部分和天赋低劣的部分在谁应当统治,谁应当被统治……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一致性和协调性”。三个等级因天赋不同必须各司其职,不干预他人的事,也不要试图替代他人的事,如果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国家就具备智慧、勇敢、节制三种美德,这样的国家就是正义的,这就是被证明了的国家正义的定义。

当理念论与柏拉图的政治期盼相结合时,就产生了“最理想城邦”的模型,他将城邦中的自由民划分为三个等级,进而展开强调他们的各司其职。柏拉图首先设定了至善的城邦的特点:智慧、勇敢、节制,用这三个因素分别适用三个等级,用智慧洞见真理,用勇敢守护智慧,用节制遏制欲望。各司其职就推动城邦成为至善,即理念的最高等级。

三、国家正义――“哲学王”的统治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自己的政体理论,这一政治模式的探讨成为“哲学王”思想的理论选择。他介绍了当时状态下可能出现的四种政体:贵族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经过最终讨论,柏拉图认为,僭主政体因缺乏“理性”的合理约束而无法成为“至善”城邦,寡头政体因“欲望”过度而抑制“智慧”,民主政体因“无度”的平等和自由造成城邦失序,而对现状没有改变的贵族政体则成为最后的希望,只要有精心培育的理想的“哲学王”作为统治者,贵族政体就有可能实现理想国的蓝图。

柏拉图的“哲学王”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理论的基础上的,他主张把城邦的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现实的城邦改造和理想的城邦实现才有了希望。“不那样,我们拟订的这套就永远不会实现,永远无法实现,永远见不到天日,只能停留在口头”。柏拉图认为哲学本身就是智慧的,哲学带来理性,哲学家们拥有的理性品格会弥补政体所带来的不足,使城邦走向“至善”。虽然这赋予了哲学家统治的合法性,但并不能保证其顺利执行。柏拉图指出,哲学家的产生就极其困难,成为统治者将更加困难,必须经历从体育到音乐,从算术到几何、天文学,再到辩证法这样一条漫长的道路,就像刚从洞穴中走出的囚犯一样,需要逐渐适应阳光的照射,并不断反思重构自己,但是一旦其成为统治者,哲学家就将建立一个真正正义的国家。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论,城邦只有在“哲学王”的统治之下才能接近真实理念的世界,现实世界的“哲学王”就相当于理念论世界中的理念的地位与作用,“哲学王”是在理念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的。理念世界是存在于真实世界之外的永恒的、本源的存在,是公民应该认识和把握的,哲学家是所有公民中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把握理念世界的人,只有哲学家才能借鉴理念世界改造现实世界。而且“善”作为理念世界的最高理念,是“哲学王”本身就具备的,他会将至善、理性加注于现世的政治管理中,构建正义的“理想国”。

四、结语

《理想国》是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经历了现有城邦社会的失序和制度的腐朽后,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根基,构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安定有序、长治久安的城邦国家,这样的国家是正义的。至于如何实现这种国家正义,他提出“各做各的事”和“哲学王”统治两个建议,他对理念论中最高的理念“善”的追求决定城邦中阶层的各司其职和理性的哲学家能够统治现实以尽可能接近理念世界的正义性,所以柏拉图的国家正义思想是在理念论的指导下产生的。柏拉图一方面试图超越感性世界的限制,另一方面尽力返回现实世界,将其纳入理性规则,在不断的补充和争斗的过程中,形成了其政治哲学的特殊性,奠定了其在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2]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唐慧玲.洞穴内外:从哲学王到政治家――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的转向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7).

第10篇

关键词:国家正义 个人正义 现实意义

一、柏拉图正义观的内容

1、国家正义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否健全、是否合乎理想,主要看国家是否建立在正义的原则上,而国家的正义原则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他根据分工理论和天赋说不同将城邦的公民划分为三个层次:统治者、护国者和劳动者。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统治者是智慧的代表,是对整体事物的洞见,是对为整体的伦理目的所需要是事物的洞见,履行的是政治职责。柏拉图认为,他们是用金子做成的,在国家中应掌握决定性的权利,实际上是政治家和哲学家的相结合,他把哲学家执政看作是拯救城邦的唯一途径。

护国者这个阶级必须表现出勇敢地履行职责的美德。在柏拉图看来,第二等级也是属于统治者,他们和第一等级一起,都是由金银做成的。对外作战时是战士,执行军事事务,平时是第一等级统治者从事统治的辅助者,履行的是军事职能。

而广大劳动者适合服从,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必须靠出卖劳动和勤勉提供国家的物质资料,主要负责提供整个国家的物质生产资料,履行的是经济职能。三个阶层对国家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但能否实现正义,国家能否成为正义的国家,关键在于他们能否控制自己的欲望。只有国家的统治者运用其智慧统治着国家,护国者充分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劳动者安分的从事自己的职业,接受着统治者的统治,即城邦里的这三种自然的人各司其职时,城邦被认为是正义的。

2、个人正义

柏拉图将个人正义定义为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一个正义的人,就是一个处在适当地位的人,他在这个地位上竭尽全力地做自己的事情,并且从这个事情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和幸福;柏拉图把人分为两个部分:即肉体和灵魂,人的本质就是由灵魂决定的。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这三个部分又分别与三种德性智慧、勇敢和节制相对应。在人的灵魂中,理智和欲望是两种相反的力量:欲望是试图得到某种东西的力量,它是非理智的;理智是一种阻止欲望的力量,要拒绝得到某种东西。除了理智和欲望之外,灵魂中还有激情。柏拉图认为,个体的正义就是正确处理理智、激情、欲望三者之间的关系:理智起领导的作用,激情辅助理智并且和欲望一致赞成它,由它领导而不违背。让理性居于统帅地位,驾驭激情,控制着欲望,三者有条不紊,达到心灵的最佳状态,这是一个人的最大正义。

二、柏拉图正义观的现实意义

1、就国家角度而言,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出发

第一,国家治理应由德才兼备的社会精英担任。柏拉图在其国家分工理论中,要想保证理想国家的实现,统治者就必须既要具备天赋的才能和训练,又要具备后天的经验和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国家的行政人员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崇高的道德情操,切实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国家的正义。

第二,注重和培养德治的思想。柏拉图的《理想国》,从普通公民的安分守己到最高统治者哲学王的善治都是一种强烈的人治行为,从根本上是重视德治的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德治经济,促进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更需要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携手共进,从个人诚信意识的着力培育到公共领域的道德规范的不断完善是丝毫不能松懈的重任。

第三,强化政府职能,政府人员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取向。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强调哲学王是政府的最高统帅,实际上隐含着强化政府职能的思想。政府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互不干涉,做好本职工作,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

2、就社会角度而言,柏拉图的思想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各种利益要素之间的关系,具体应该做到

第一,反腐倡廉,把公平正义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实现和谐社会必须要有正义的支撑,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力度,统筹协调社会各个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不断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第二,把节制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重视社会的协调作用。柏拉图认为,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是做自己的主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各式各样的社会矛盾,协调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我们重视社会的协调作用,加强社会和个人的节制能力。

第三,重视教育。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教育列为统治者力抓的一件大事,认为教育在国家建设中具有最为重要的功能,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关键在于教育,提高教育水平、保证教育公平应当成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

3、就个人角度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要重视人的心灵作用,培养个人健全人格。柏拉图的思想告诉我们要协调好知、情、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培育公民公平正义理念,促进和谐人格建设,大力弘扬人的正义德性。

第二,个人正义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柏拉图认为,只有个人实现正义,保持灵魂的和谐,才能尽其所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第11篇

摘 要: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理想国》中,柏拉图在自己所构建的理想城邦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公民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培育正义的公民;二是实现灵魂的转向。为了达到这两个教育目的,柏拉图依据年龄的不同,将教育分为早期教育、初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并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亚里士多德以及卢梭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却又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公民教育

一、 柏拉图教育产生的背景解读

(一)柏拉图以前的教育思想

希腊的传统教育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目的都在于培育可能的最好的公民。斯巴达的教育主旨是维护军事上的优势地位。新生婴孩经过选择,然后根据年龄分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斯巴达相反,雅典的公民教育不仅包括体格训练,还有心智和想象创造力方面的同等训练。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根据年龄来划分教学阶段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上则更多的采用了雅典的教育经验,强调对事物的本质理解,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同时,柏拉图还深受其师苏格拉底的影响,并且继承了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学习看做是教学和启发的过程,反对强制性的灌输知识。

(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哲学根基

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理念论”是其所有哲学思想的根基。他把整个现实分为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前者不依赖于时空而存在,是一个永恒真实的的存在。而后者则是对理念世界的部分反射,呈现的是我们的日常世界,一切现象都只是暂时的不变。所以,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的实在,从而触摸真实的世界。

“所谓‘学习’,在柏拉图看来无非就的‘回忆’”。柏拉图认为,学习是灵魂对已有的理念知识的一个回忆过程。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早就具备了各种理念的知识。只是进入肉体后,暂时性的忘记了关于理念的知识。这一思想始终贯穿于柏拉图的教育理念当中,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柏拉图的公民教育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一是培育正义的公民,二是使灵魂发生转向,进而培养合格的保卫者和完美的统治者。这两个目的呈现出两个层次的受教育水平,为了实现教育之间的递进,柏拉图吸取斯巴达的经验,依据年龄的不同将教育分为早期、初等以及高等三个教育阶段。

(一) 早期教育:塑造美好的性格

柏拉图认为,“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因此,教育要从儿童抓起。

早期的教育主要以游戏和故事为主,要特别注重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为了培养儿童的美德,他们最初听到的故事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所以要对这些教育内容进行审查和删除。此外,在教育方式上柏拉图特别提到,不要强迫孩子学习。一个好的早期教育会将节奏与和谐浸入儿童的心灵深处并且牢牢扎根,从而塑造美好的性格,使儿童朝着正义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以后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等教育:培养合格的保卫者

儿童经过早期教育后开始接受初等教育,国家的保卫者就是出于这个阶段的教育。保卫者的教育是建立在音乐和体育之上的,“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音乐”并不同于我们今天的音乐,而是泛指诗歌、文学等,相当于今天的“文化”一词。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应在体育教育之前,目的在于使心灵达到对美的爱,“有了好的心灵和品格,就能使天赋的体质达到最好”;

在讲保卫者教育时,柏拉图还特别提到了妇女教育,认为优秀的具有保卫者天性的妇女可以和男子一样接受同样的教育。就本性而言,男女除了生理上的不同,在灵魂上是一致的,职业不分男女,只要适合都可以担任。

(三)高等教育:培育优秀的哲学王

柏拉图强调哲学王是最理想的统治者,所以他把高等教育视作选拔国家统治阶层的教育阶段。柏拉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等学科。课程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使灵魂的视力逐渐转向,跳脱感性事物的范畴。此外,高等教育还涉及辩证法和谐音学,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完成整个灵魂的转化。

在柏拉图设计的公民教育当中,选拔、学习以及实践贯穿于统治者的一生。从儿童时期起开始接受教育,20岁时,进行一次筛选,对具备学习辩证法天赋的青年作进一步的教育。30岁时,对第一次挑选出来的学习者再一次考察,被选出来的人开始学习辩证法。35岁后便到实际的工作中进行学习和锻炼,50岁以后,那些成绩优异并通过考试的人,将接受最后一次考验,成为统治者。

三、 柏拉图教育的影响和局限性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对亚里士多德和卢梭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其部分教育思想又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和保守性。

(一)影响

亚里士多德是以柏拉图的思想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的理论的,其思想中或多或少影射着柏拉图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分为植物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理性灵魂,与之对应的三种教育是体育、德育、智育。人的灵魂要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在灵魂的不同阶段施以恰当的教育和训练。就儿童教育而言,他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每七年为一个阶段来划分,每个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综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不难看出两人都以善做为最高的教育目标。

卢梭是继亚里士多德后又一个深受柏拉图教育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在教育上,他与柏拉图都倡导遵循儿童的天性。卢梭的教育核心是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有所不同的是,柏拉图认为男女的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是一样的,而卢梭则认为,男女在生理上存在着区别,其教育也相应的有所不同,这是卢梭在继承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一) 局限性

首先,关于儿童教育的问题,柏拉图认为儿童认识能力弱、无法辨别真伪,一再强调要对教育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和删除。这种教育方式显然缺乏批判性的态度,是一种“家长式”的教育,与当今“让孩子学会批判思考”的理念是相冲突的。家长总喜欢为孩子做决定,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让孩子学会依赖,缺乏独立性。再者,审查的标准也是人为制定的,每个人的判断标准都不一样,其本身就带着不确定性。

其次,关于教育的不平等性问题。就本质上来说,柏拉图其实是不提倡男女平等的。虽然他提出让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但更多是出于体现理想国的合理性而考虑。在对待婴孩的教育上,柏拉图认为优秀的孩子应交到托儿所,由专人抚养。即便柏拉图的思想超越了那个时代,但传统的观念已内化在其思想当中,所以他的思想依然存在着缺陷。

尽管美中不足,但若撇开局限性来看,会发现柏拉图的许多教育主张都与当代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即使在现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注解

①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②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第71页。

③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第304页。

④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第121页。

⑤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第111页。

⑥ 卢梭:《爱弥儿》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页,91-92页。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第12篇

【关键词】柏拉图;正义观;理想国

一、柏拉图的正义观

在《理想国》前四卷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针对正义的定义展开了讨论。

首先,他对正义的三种解释:欠债还钱、以善待友以恶待敌及强者的利益分别做了驳斥。苏格拉底指出还债在债主精神异常或债主是敌人的情况下是不正义的;把好人当成敌人、坏人当成朋友的情况也是不正义的;统治者有时候也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号令,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这也违背了正义是强者的利益的观点。之后,柏拉图从医生的定义展开了攻击。色回答医生是治病的人,苏格拉底便由此引出统治者的技艺关心的是被统治者,也就是弱者的利益,这与色之前的回答矛盾,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观点。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区分开来。他认为个人的德行需要借助更为明显且宏观的事物来说明。他以城邦类比个人,希望通过了解正义与非正义如何影响城邦,从而知道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人的。“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城邦的成长,我们就能够看到哪里的正义和不正义的成长”。苏格拉底认为人们生存需要食物、住所、衣着等物,所以国家需要农夫、建筑工、织布工,这样就产生了分工和交换,进而出现了商业、对外贸易和雇佣劳动力。城邦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与外界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这就需要城邦的保卫者。保卫者包括统治者和辅助者。这样一来,城邦的社会就被划分为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三个阶层。

柏拉图从腓尼基神话引出了人的金、银、铜、铁之分。一个人在城邦中所扮演怎样的角色,位于哪个阶级,取决于他的金银铜铁的比例。统治者为金,护卫者为银,生产者则是铜。但柏拉图也反对由于血缘的世袭导致的不平等,铜铁的后辈有可能产生金银,金银的后代也有可能会混杂在铜铁中,因此城邦的统治者在安排职位时候必须做到使具有金银属性的人谋金银之政,铜铁属性之人从事铜铁之事。

在一个正义的城邦之中,应该具有智慧、勇气、节制这些美德。柏拉图将这三者分别归于统治者、护卫者、和劳动者。城邦并不因为丰富的木工知识或铜器知识而被称之为是有智慧的,智慧是能考虑整个国家事务并改进内外关系的知识,是护国者的知识,拥有这种知识的人数是极少的。对于护卫者,即军人,他们具有坚强勇敢的品质核对城邦的信念,他们的正义是勇敢,同时还要心灵坦荡,因为身为护卫者是没有自己的土地、房屋和钱财的。按照世俗的眼光看,护卫者的生活毫无幸福可言,但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让某个阶级幸福,而是要让幸福最大化,为了整个城邦全体人民的幸福。对于劳动者,他们只要节制那么就是善。贪心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恶,引发不正义。

在一个正义的城邦中,只要每一个人都恪尽职守,三种人各司其职——统治者以自己的智慧统治城邦,护卫者以自己的勇敢保卫城邦,手艺人懂得节制、收哲学家的统治时,城邦便成为正义的。

至于个人的正义,苏格拉底认为,与城邦的正义一样,都是某种正确分工的描述。理智是聪明的,能够代表整个灵魂进行谋划,应该让理智来领导整个灵魂,让激情服从于理智,协助理智。他说,欲望的本性是贪婪,欲望占据着每个人灵魂的大部分,理智与激情一起监视欲望,以免欲望不断膨胀最后颠覆人的整个生命。他认为理智和激情联合在一起就能最有效地保卫整个灵魂和身体,一个出谋划策,另一个投入战斗,凭借它的勇敢去完成统治者的意图,也即理智的意图。最后,苏格拉底说,人就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小小社团,我们也因为每个人身上这个起统治作用的小小部分而称他为有智慧的。正义的人应当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当这三个部分得以协调,那么当有必要做一件事的话他就会主动去做,并在过程中相信这种和谐的行为是正义的是好的行为,指导这种状态的知识是智慧,破坏这种状态的行为是不正义的行为,指导不正义行为的意见则是愚昧无知的。

至此可以得出柏拉图的正义观:“他的正义观分为两个层次,在城邦社会里,分别代表着理性、激情、欲望的三个等级——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和生产者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职,国家就实现了正义。对于个人来说,其灵魂的三个要素打到和谐有序的最佳状态——即理性居主导地位、统帅激情、控制欲望,便实现了个人的正义。”

二、柏拉图正义理论的缺陷

在柏拉图所阐述的正义理论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城邦之中人的属性如何去界定。首先,城邦的正义意味着每个人都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这是与现实逻辑不相符合的。一,统治者无法将所有人按照他们金银铜铁的性质来划分等级,为每个人做出决定应该做何种工作;二、既然哲学王不可能做到全部,那么这就需要城邦中的人民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然而辅助者和生产者是不具有大智慧的,这样就直接致使适合的人无法出现在适合的职务上。

在个人正义方面,柏拉图一方面要培养公民的美德,另一方面他剥夺了人们的对美德的选择自由权。然而美德的建立是通过持久而稳固经营,让人们自主选择,而不是被迫接受。如同巴克所说,柏拉图的正义观使他拒绝给个人以权利。

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间存在对应性。即人的灵魂可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但不能因此将国家分为三个等级。在人的灵魂中,这三部分之间并不一定是那一部分在进行单独统治,有可能的是三者出于平等的位置互相进行协调。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矛盾提现在作为正义公民与作为正义个人之间的矛盾上。正义的城邦要求三个等级的人们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还要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准则又往往是个人正义的要求。如果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一直,那做一个正义的人和做一个正义的公民是不冲突的。但也不排除有如下情况:遵守职业道德就可能违背社会公德等。在书中柏拉图并没有给出如何解决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之间的矛盾。

柏拉图所处时代的极端自由主义使他也走入了相反的极端激进思想。在社会分工和分层的过程中,他只考虑了“一个人适合做什么”,而忽略了人的本性,不去考虑“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他将放大的国家幸福强加于个人幸福之上,忽视了作为个人的选择权和自由。

在书中,柏拉图指出哲学王统治的城邦才能成为一个善的城邦。但柏拉图没有意识到,哲学王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不一定是柏拉图式的国家正义。哲学王并不一定以城邦的正义为价值追求目标,即使理想国的缔造者认同柏拉图国家正义的目标,因此即使国家正义的目标得以实现也未必能维持长久。即使哲学王都是同意比拉图国家正义观念的人,国家正义也不一定能实现。治国者除了具备治国的知识以外,还须具有处理政务和维持巩固权力的能力,哲学家是不一定具备这样的能力的。但试问,一个不懂帝王之术的统治者,如何能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反之,如果哲学王热衷权力,并乐于进行权力斗争,那么他对政治权力的关心就大于他对哲学的热爱,这样的话哲学王也就不再是一个哲学的王,而变为了僭主。

上述的两种冲突是的哲学家很难在信念与权力之间保持一致:始终坚持信念则容易失去权力,追求权力则迟早要放弃信念。

综上所述,柏拉图的正义理念是存在一定缺陷的,但正如波普尔所说,《理想国》可能是关于正义有史以来最为精致的著作,柏拉图对正义的阐述对当时以及现在的时代的政治哲学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