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

时间:2023-05-30 09:3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诗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诗赏析

第1篇

关键词:意象;主题;风格

课外古诗词赏读是近年来很多地区中考必考内容,赏读古诗词可分三步进行。

一、读懂

读懂诗词属于哪种题材,是属于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还是思乡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领会全诗词的意思,对诗(词)的主题搞清楚,弄明白。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呢?(1)从作者入手,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诗词的内容;(2)借助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等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正确理解把握。

二、抓住诗词中的“意象”

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词)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了“意象”。

赏析诗词要注意其中的“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的独特内涵,领悟其象征意义。如杨柳表离别;表高洁;松、兰、梅、竹象征坚贞高洁等。

此外,还要注意“意象”的多义性。为了表达特定环境的思想和感情,达到意与象、物与我融合的效果,诗人往往创设了具有多义性的意象。比如“月”,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柳永却因它触目伤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三、从诗词的风格、手法入手

鉴赏一首古诗词,读懂诗词的大意仅仅是赏析的基础,还应该就诗词不同题材所表现出的不同的风格及手法上来赏析。

诗词的题材很广泛,题材不同,所表现出的风格也不同。田园诗,往往是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边塞诗,多是反映边塞生活的苦寒、寂寞,以及边塞将士思念家乡亲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思乡题材的诗则是抒写自己在他乡的寂寞、凄凉,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咏史类的诗则往往是诗人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希望统治者能以史为鉴,吸取教训……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丰富形象。同样是写“愁”,表现手法可丰富多样。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一江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采用了夸张手法来表现“愁”之重、“愁”之长。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对比等。不少诗歌,还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粗笔勾勒与工笔描画相结合等手法,以加强艺术感染力。

第2篇

关键词:古诗;夜雨寄北;赏析

一、引言

爱情,是唐代诗人经常歌咏的题材。诗人们将爱情中的欢乐与悲伤,那种焦虑、期待、思念、追忆……等等的经历和感受,写入他们的诗篇,时至今日我们读来依旧真挚深切,韵味深远。

在唐代诗人中,李商隐写的爱情诗是非常著名的,而且,在历代的爱情诗中也可以算是最负盛名、流传最广的,历来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他的诗篇大多是难以明喻、扑朔迷离的朦胧诗,有人认为它们有政治寄托,有人认为是咏怀诗。其实,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没有什么寄托的纯粹的爱情诗。所以,谈起他的爱情诗应包括无题诗。

他的爱情诗写得深情绵邈、精纯华美,道前人所未道。有的以女冠为对象揭示了其内心世界(《嫦娥》、《重过圣女祠》等),有的抒写怀远之意而情真语挚(部分无题诗等),有的则发伤逝永隔之恨。它们的笔调也颇为独特,有的清新华丽(“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夜芙蓉红泪多”),有的用典工切(“庄生晓梦迷蝴蝶”、“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有的构思奇巧(《无题四首》其一“来是空言去绝踪”、《碧城三首》其一“碧城十二曲阑干”),有的意境含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人品评其诗也喜欢抓住李商隐一些比较难解的《锦瑟》等诗大加挖掘其绵绵不绝的千古幽思。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商隐有很多小诗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例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谓妇孺皆知,其主要原因便是该诗用浅近直白的语言,以“吾手写吾口”的方式道出了一种言简意深的清幽之境和感伤之情。和那些含蓄蕴藉、艰深晦涩的典雅之诗比较起来,李商隐的这类小诗,可算是包容着浓浓的赤子之心,自然而率真。

本文这里所提的《夜雨寄北》也是如此。全诗没镶嵌什么难解的典故,也没罗织绮丽精工的语言,而是以平常语道出了一旅人回复书信的场景,但寥寥数语却带给读者时空周转、意味无穷的审美感受。该诗之所以能在自然平淡之中“发纤裱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是因为诗人对自己的现有生活和感情已经“入乎其内”了,所以诗虎虎有生气;“出乎其外”了,所以诗也有高远之致。

二、《夜雨寄北》全文及译文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在巴山雨夜中对妻子的深深怀念之情。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信里问我,几时才能回去,我也说不清。在这南国之秋,巴山之夜,窗外雨潇潇,水塘满溢。待到有一天,我们在京相聚,对西窗慢饮长叙。烛花频频地剪,话头连连地续,那时候再细说在这秋雨巴山夜我水涨池塘的思绪。

注释:①寄北:作者当时身处巴蜀,妻子居长安,写诗给妻子,故称“寄北”。②君:这里指妻子。③归期:回家的日期。④巴山:泛指四川东部一带的山。⑤何当:什么时候才能。⑥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三、品赏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这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不能经常和妻子团聚,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得更深、更强烈。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像是一问一答:“你问我何时能回家?我很难确定一个准确的日期。”由此我们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使人想象在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在一起时的美好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已返家,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至蜡烛都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时空变换,情意绵长,感人至深。

这首诗,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含有离愁别绪;而后两句写未来相会时的景况,含有欢聚的喜悦。离愁是实,欢聚是虚。虚写未来的欢聚,正是为了衬托眼下的孤寂和思恋之情,对欢聚盼之愈强,当前的思恋之情便反映得愈深,愈难排遣。两相对照,更深刻地表达了现实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全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很有必要,这也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夜雨寄北》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诗词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第3篇

古诗文赏析型试题是高考常考的一种题型。在2011年全国各地的16套高考试题中,涉及此类题型的试题有8套,分别是四川卷、湖北卷、山东卷、天津卷、湖南卷、辽宁卷、安徽卷、福建卷。这足以说明高考对此类试题高度重视,所以也应该引起学生的重视。该题型的命题方式一般是请从ⅹⅹ的角度对ⅹ句或全诗进行赏析;该诗具有ⅹⅹ特点,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请结合全诗,赏析ⅹ句诗的妙处等。

【考纲引路】

高考对古诗文鉴赏题的要求非常明确,考生须具备以下5种能力:(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5)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其中前3种是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后2种是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

【方法指导】

下面仅结合2011年高考真题,简要介绍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方法。

一、明确角度

考生在面对此类试题时往往无从下手,硬着头皮作答,或者答非所问,或者答题肤浅,或者答题片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因为考生缺乏角度意识。角度规定了答题方向,有利于考生正确、全面鉴赏诗歌。考生在平常练习时,应重点培养自己的角度意识。常用的角度很多,如时空角度,感、知觉角度,意象、意境角度、语言角度、表现手法角度,等等。

如湖南卷第10题: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此题虽让缺乏角度意识的考生无从下手,但极为开放,角度任选,有利于考生多角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答案角度示例参考: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又如,福建卷第6题:请从表达技巧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考生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有哪些,然后才能结合诗句选好恰当的角度。可遗憾的是不少考生根本不知道何谓表达技巧,自然就不能正确选择鉴赏诗歌的角度了。因此考生平时须多储备一些鉴赏知识。如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采取的特殊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既包括表达方式,如说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又包括表现手法,如各种修辞、衬托、烘托、渲染、用典、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明确了表达技巧后,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赏析诗歌:(1)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景致的深阔。(2)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二、巧妙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以各种方式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发生联系。考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有巧妙联系的思想。如四川卷第12题:请对这首诗第二联(“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原诗省略)进行赏析。(5分)

考生在作答时,应巧妙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该句的情景关系、诗歌题目等元素,鉴赏诗歌。参考答案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

又如天津卷第14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孤立地赏析诗句,很难发现该句的魅力。考生如果多个心眼,联系前几句和题目,然后再重点思考该句,自然能悟到这句的妙处:牧童在滂沱大雨中无处藏身,只好急忙渡过溪流往家里赶,大雨突然骤停,天气变晴。远处的青山经过骤雨的洗拭,更显一派朗润、秀绿。这不仅暗扣诗题,又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可见巧妙联系是开启作答此类题型之门的一把钥匙,考生鉴赏诗歌时,一定巧妙联系题目、小注、语境、作者的经历、风格等,这样就不愁正确赏析诗歌了。

三、揭示作用

这里“作用”特指诗句在全诗结构中起的作用。高考题中要求考生赏析的古诗句,或者充满着迷人的艺术魅力,或者富有特定的思想文化内涵,或者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倾向,或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它们在诗歌中起的作用很多。如起线索作用,引起下文,为全诗做铺垫,过渡作用,揭示主旨,总结全诗等。分析诗句的作用,有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更有利于考生全面透彻的赏析诗歌。

如山东卷第14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该题的参考答案是: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这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参考答案巧妙地分析了被赏析诗句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即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从而让答案显得更加全面透彻。

有的考卷直接让考生分析某句的作用,如湖北卷第14题:两诗第三句(“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原诗省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考生如果平时注意思考诗句在结构中起的作用,是能够轻松应对该题的: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第4篇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2、(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3、(内蒙古赤峰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应用你的知识体验,说说前两句诗歌蕴涵了怎样的自然现象。

(2)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述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儿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5、(江苏省南通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6、(山东省淄博市)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下面题目。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7、(湖南省娄底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8、(浙江省温州市)古诗文阅读

送友人

薛 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四川省乐山市)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②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0、(浙江省金华市)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山东省济宁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下面的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江西省)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3、(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早梅

[唐]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14、(湖北省仙桃市)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下面问题。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____________。

15、(山东省菏泽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6、(浙江省嘉兴市)认真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题目。

伤桃源薛道士

刘禹锡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1)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词表现了薛道士死后凄清冷漠的氛围?

(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7、(四川省达州市)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18、(湖北省黄石市)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一(2)题。

【甲】 绝句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之情。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

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 ____________”,又写了_____________“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贵州省遵义市)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20、(海南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写了早春时节的哪些景物?

(2)请你说说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1)高、直、陡、险(答出两点即可)

(2)要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顶天立地)的人、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2、(1)示例:“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①这两句诗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途渺茫时,往往会绝处逢生。这两句诗,道出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超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因而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②这一句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教育后人要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③这句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山水之间寻找,忽然眼前一亮的惊奇与惊喜之感,并且后来从中引申出了在绝境的尽头,往往是另一个美好的世界的哲理,具有很好的励志的作用,因而被人们广泛引用。

3、(1)地理位置的差异,对花开的先后具有一定的影响。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归”“觅”“转”三个动词,赋予了春天具体可感的形象。

4、(1)“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绿杨阴里白沙堤(3)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5、(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6、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

7、(1)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古伤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1)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2)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9、(1)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2)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10、(1)天冷、声杂、城孤。

(2)思乡之情。

11、(1)写出了秋夜的漫长。(意思对即可)

(2)凄清孤寂。寂寞幽思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12、(1)上阕写待月的心情下阕写赏月

(2)桂花西风

(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13、(1)“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14、(1)望西都,意踌躇。  (2)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对即可。)

15、(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2)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16、(1)巢空、闲行 (2)抒发了作者对薛道士的怀念之情(或写出了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或对比)。

17、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直至胜利。

18、(1)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2)拟人化 巴山夜雨涨秋池想象景(未来景)

19、(1)词语:愁(愁杀)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第5篇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第6篇

下面以具体例子对古诗词的赏析方法进行说明

一、字词品味与语言风格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一个“阔”字,直抒胸臆的表达了春潮把两岸变得浩渺无限,造成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响也更为响亮。“悬”字是高高直上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帆儿高悬,传神的表达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用“生”“入”字,使人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海日”“江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对偶句中,“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本诗语言风格可用朴素自然、清新飘逸、严谨细腻等来概括

二、画面欣赏与景物描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他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劲舞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这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用深秋的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烘托得淋漓尽致。

可根据此类方法赏析的还有――陶渊明《归园田居》、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中的诗句。

三、意境探求与情感体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心酸悲苦的心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正确对待死亡是以令人钦佩,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为可贵。“老骥伏枥”四字把作者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于纸面。作者以老骥自比,胸中仍有凌云壮志,透露出作者希望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等,均能体味出古诗词诗人的某种思想情感。

除了上述赏析方法之外,在解答中考诗词赏析题时,也可采用以下解题思路与技巧:

1、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诗句(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第7篇

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用“赏析法”教古诗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意,就是诗的思想感情,诗的立意;境,就是诗的艺术境界。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的统一,就是诗的意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第七册《绝句》,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的。全诗四句,四幅画面:鹂鸣翠柳、鹭上青天、千年积雪、远帆待发。一句一景,各臻其妙。教学时,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每句诗展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而生舒畅的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中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心头呢!这样,就使学生领会了四句诗构成了一个优美开阔的意境,步步形象地袒露了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

二、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品赏诗的语言美。

用“赏析法”教古诗,要善于诱导学生咬文爵字,品味语言美。诗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字词句的。教学时,应从语言入手,注意字斟句酌,推敲揣摩。对于那些关键的传神的体现诗眼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字词句,要启发学生细细咀嚼,以探求诗的深层意蕴。

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字里行间回荡着诗人的乡愁情思。笔法洗练,锤炼字句精工巧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教学时,应着重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通过对照比较,让学生懂得:诗人经过“到”、“过”、“入”、“满”、“度”、“拂”、“来”、“回”、“吹”等十多个字的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现力。这样通过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三、引导学生驱遣想像,展开联想。

诗重感情,诗重想像,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像就没有诗。诗歌的语言,尤其是古诗的语言,特别精炼含蓄,富于想像。因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驱遣想像,引起联想,由此及彼,生发开去,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力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豪迈壮观,想像丰富,构思不同凡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之中: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着紫红色的烟霞,飞旋缭绕,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似乎那飘散萦回的紫烟,是从香炉中生出来的一样,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如仙境一般的朦胧,而且涂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平常的瀑布创造了一个不平常的环境。接着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要让学生想像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其实谁又能将这天然巨物“挂”起来呢?因而这“挂”字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像与赞颂,真是笔力千钧,造语惊人啊!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像,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凌空而落,真叫人疑心天河从九重云霄飞落了下来!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一个“飞流”“直下”“三千尺”,一个“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飞”一“落”,一“直”一“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惊天动地,撼人心魄,令人神往!更为绝妙的是诗人神思飞驰,想像飞跃,从眼前的奇景想到离奇的神话,进而奇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这一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手法高妙,出人意料,想像奇特,用语惊人,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四、指导学生反复吟咏,加强感染。

古人吟咏诗句,总是带着感情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可见一首好诗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要学生反复诵读,带着感情读,读出韵味,领悟旨意。

第8篇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划分节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天净沙秋思》赏析 ——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赏析 ——细细品味

第9篇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应试策略

文言文堪称当代学生学习语文的头等难题,而高考试题中这部分最难的就是文言句子翻译题。文言句子翻译题是按“点”给分,在做题时考生一定要本着一个“细”字认真答题。1.把句子放到原文中了解大意,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2.看看句子有无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如果有,按还原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后的意义用法翻译。3.逐字翻译句子,句中不理解的词语要根据上下文,借助已有的词汇储备为该词选一个恰当的解释。以2009年全国高考II卷的文言文阅读翻译题为例.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句中要注意的词是“施”、“颠沛”、“乃”、“立”。首先,把整句话放到原文中了解其大意;其次,发现此句无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第三,逐字翻译全句,“施”可译为“施舍”,“立”可译为“建立”、“树立”等,再根据语言习惯,确定为“建起(小桥)”,虚词“乃”套用它常见的两种用法:一是表转折,译为“竟然”;二是表承接,一般译为“于是”、“就”,这里应该是表承接关系。则全句译为: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句中要注意的词是“其”、“耋齿”、“比室”。“其”是指代自己的用法,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学过“而予亦悔其随之”。“耋齿”则可以联想“耄耋老人”一词,可以判定此处意思为“老人”。古人习惯用“发”、“齿”一类的词表示年龄,比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祭十二郎文》中的“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比室”的“比”在《促织》一文中学过“纳比笼中”,意思是“并在一起”,还有“比肩接踵”、“天涯若比邻”等,那么“比室”就是“在一起的人家”。则全句译为: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人而已。

二、古诗词鉴赏题的应试策略下面笔者谈谈古诗词鉴赏题的选材规律和应试策略。

(一)选材规律1.体裁以诗词为主,兼有元曲。2.朝代多以唐宋为主。3.大多为名家的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

(二)鉴赏步骤第一步,“五读”。“五读”要读细读准。

1.读诗歌题目。仅仅是题目就能提供给考生很多重要信息,如诗歌类别、主要内容、诗人的思想感情等。2009年的考题《军城早秋》,从题目上可以得到两个信息:时间和地点。地点表明了作者诗情所起———“军城”,要写军旅生活;而“早秋”一词与下文的“秋风”照应,反映秋高马肥季节边关的紧张意味。由此考生能够初步判断本诗的题材和主要内容,进而确定该诗的题材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作者。熟悉作者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诗词的语言风格及创作背景。

3.读诗前小序和诗后注释。2009年全国I卷中《次石湖书扇韵》一题对石湖、姜夔的注释不但让考生了解了该诗的创作背景,还让考生大致了解到诗歌中的人物范成大归隐的思想倾向。

第10篇

一、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2004《征人怨》柳中庸)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本题的解答应抓住作者含蓄抒情的手法,可以诗中作者的语气为切入点,细细品味,找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的答案。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2005《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本题考景色的氛围,考景中蕴含的感情,即借景抒情。只要能整体上读懂全诗,又理解了这两句的意思,就能答出“清冷、幽静的氛围,孤单寂寞的心情” 。

二、情感与修辞手法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2008《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本题抓住了“浮云”和“日”的比喻义,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民的情感,就比较容易把握主旨。由“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是昔后是今,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兴亡盛衰之感。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 夜煮茶。”(2006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寄奉》魏初)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题抓住 “去岁”与“今年”“却到家”与“又天涯”的对比,从中不难总结出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感。

三、情感和表现手法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2007《鹧鸪天·送人》辛弃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之后所见的景,景中包含着对友人的惜别、关切之情。因此用了古诗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2011《春日忆李白》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我望江东只能看到日暮的云彩,李白望渭北只能看到春天的绿树。弄清了诗句的意思,总结其思想感情,掌握想念对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就不难了。

四、虚情与实景

“忆君遥在潇湘月,……”( 2010《送魏二》王昌龄)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本题的解答首先要把握评价的意思,明白这是运用想象手法,从对方的角度去设想,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五、情感脉络的梳理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2009《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本题即是梳理出全词的情感脉络,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心痛,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第11篇

一、要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 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 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 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 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 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二、注意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进而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蕴含的意义。如陆游从小受到父辈爱国思想的教育,少年时又跟从爱国诗人曾几学诗,二十岁便抱定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志愿。他的爱国思想,不但在镇江、南郑抗敌前线十分高涨,在退居山阴期间,也很强烈,始终怀着忧国忧民之心,关心恢复大业。他不但在早年满怀爱国壮志,直到晚年仍然是壮心未已,在临终之前,还以著名的《示儿》诗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所以他的爱国诗词表现出了为国献身的英勇豪情和请缨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通过教师的介绍以及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对作家生平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诗歌的风格、主旨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了。

三、注重区别作品风格,把握特色

这风格、这特色是从思想及语言运用方面上来说的,什么是浪漫主义(屈原、李白、苏轼等),什么是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等);什么是边塞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什么是山水田园派(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什么是豪放词派(苏轼、辛弃疾等),什么是婉约词派(柳永、李清照、姜夔等)……鉴赏者得有个系统的了解,即使对于同一作家,其作品语言特色也会不同,如李清照有个别词作写得很豪放,辛弃疾有个别词作却写得纤细婉转,因此我们要做到把握全体,区分特色。

李白的《静夜思》就没有一个“诗眼”但却脍炙人口千百年。还有,方言俗语,平易近人,写进诗句中,诗味也特浓。宋代女词家李清照,最精于此道。如她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顺畅、易懂,如叙“家常”,娓娓动听,倍觉亲切有味。用上一些方言俗语,更能增强地方色彩。

四、诗歌意境与生活情境的结合

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生活情境,从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相似的景特别是相似的情,在共鸣中加深对诗作的理解。比如笔者曾在课堂上讲自己有一天傍晚在乡村田间小路行走时,偶尔抬头发现夕阳洒金,山谷肃立,一下子捕捉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想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类似事例。当然在对具体某一首诗词进行鉴赏时,教师也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从记忆仓库中提取一些画面,与诗词产生共鸣。再现自己的感受自然比再现他人的感受容易,感受自然也更强烈,所以这样产生的美感,要超过单纯设身处地对诗歌意境的再现。

五、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征战或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第12篇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奇特的构思、深邃的意境、多样的风格等等。对于我国古典诗词的教学,我们教师不可能带着学生一一赏析每一首诗歌,而是要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初中古诗如何借助于“自我、自然、自悟”式教学,做到少教多学,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一、在读中发现自我

任何课堂教学都要最终实现自我学习的目的,即自学。初中语文古诗词量较大,显然不能将每一首诗词在课堂上赏析,教师要在经典诗词赏析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方法,让学生独自学习古诗词。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是一味大量地讲解诗词意思,而没有讲授赏析诗词的方法,这对培育学生赏析古诗词的独立性是极不利的。

解答诗词鉴赏题,最主要的是要能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学生鉴赏古诗词不必像专家教授那样博大精深、广征博引,作艰深的理论探讨。当然,也不能仅是浅层次停留在对诗词语言文字的简单诠释上。怎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呢?必须读,以读促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既然容易上口,其意必不晦涩。教师可以示范读,实在读不好也可以播放诗歌朗读的音频或视频资料,以美读促理解。不过,笔者认为语文老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范读水平。记得早几年听朱震国老师的课,朱老师一开口读书,全场鸦雀无声,个个凝神屏息,生怕听漏了一个字。朱老师读完以后再让学生读,学生个个尽最大能力去模仿老师读书。能做到这样入情入境地读,体会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就变得易如反掌。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的反复诵读,自然而然地体悟古诗词蕴含的丰富情感,这是“少教”的第一步。

二、在写中回归自然

中学生虽有一定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对诗词语言的理解还相对薄弱。因此,可以指导他们从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进而把握诗词语言的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力求做到举一反三,实现能力迁移,以课内学过的方法为抓手,独立完成对课外诗歌的赏析。达此目标,赏析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

教师向学生传授古诗词鉴赏方法,可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教师可以将参考书上的赏析文字印发给学生阅读,学习其中的赏析方法;其二教师可以亲身示范,做出榜样,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学生写作赏析文章。然而,当今能够为学生所学习的赏析范文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为填补这个空白,古诗词教学的老师需要自己动笔写。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时代差别较大,当今的中学生并不能较为恰当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结合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教师在教学生如何赏析古诗词时,需要关注诗人的时代背景,发挥想象,构建意境空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譬如古代诗人在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这一题材时,古人大都认为只有步入仕途才能衣食无忧,光宗耀祖,前途光明。而今却早已摆脱这种观念,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此,学生对于陆游笔下那种“面苍然,鬓皤然,满腹诗书不直钱”的情怀难以体会,也无法体会陈子昂笔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伤。然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时代背景,给学生讲授当时的历史现实,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这样的引导与铺垫,学生便会觉得诗词就在自己身边,自己也可以调动感官去理解。长期这样训练,相信做到“回归自然”并非难事。

三、在大量阅读中实现自悟

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本末倒置的现状,要使得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就要变“多教少学”为“多学少教”,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育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创新的观念和行为,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自我学习古诗词。

一提到“教”,不少人就将之同教师的“讲授”划上等号。诚然,“讲授”是“教”,但它仅是一部分的“教”――言传。笔者私底下认为,身教更为重要。任何课程的教学,都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更应该重视教材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名教师李卫东说过:“教育意味着一种湿度涵润另一种湿度。而保持湿度的重要手段就是――读书。”语文课应是美的。无论是“味如稻粱”“味如肴馔”,还是“味如醯醢”,都应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充分感受到美的味道。语文教师,先要做一个有审美趣味的人。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挖掘一切美的因素,带领学生一同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无需引领,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以提升。以学生的自悟,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教育,一为教,二为育,都是针对教师而言。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要始终扮演为学生解答疑惑、传授学习方法的角色,而不是呆板地教学课本知识。教师要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处处为学生着想,如果做到了这些,相信我国的教育事业定会欣欣向荣、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