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打电话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已经接触到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尝试过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而且此时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和研究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打电话”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医生打电话通知护士这一现实,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实情,考虑在画图时,如果数据太大,对于接下来尝试不同的方案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教学选择了“1个医生通知7名护士”这样的简单数据,降低了难度,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设计省时间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用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打电话”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用画图、列表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并发现事物间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打电话是人们相互联系最常用的方式,也是传递信息的快捷途径之一。怎样省时高效地打电话呢?这里面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打电话”里的数学奥秘。
2.创设情境:课件演示地震灾难中的各种图片。
师:地震中有许多人受伤,凌晨2点,一位值班医生用打电话的方式紧急通知7名护士赶快来为伤员做手术准备,每分钟通知一人,至少要几分钟才通知到每一个人呢?
(评析: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打电话如何省时高效的问题,直击教学目标。演示地震中的图片,结合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伊始就感受到救治伤员时间的紧迫,产生设计打电话“最优省时方案”的强烈需求。)
二、探讨方法,逐步优化
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
1.方案一。
师:如果按我们平常打电话的习惯,1分钟通知1名护士,那么值班医生通知完7名护士要多长时间?
生:一个一个地通知,需要7分钟。
教师用课件直观演示通知的具体过程。如:
(其中,方框表示医生,三角形表示护士,线上的数表示是第几分钟通知的。)
师:我们把这种打电话的方法叫逐一通知。按照这种通知法,通知100名护士要100分钟。你觉得这种方法怎样?
生:太费时了。
师:是的,逐一通知的方法在生活中虽然常用,但比较费时。在抢救伤病员的紧急时刻,时间就是生命。
(评析:在画图时,如果选择的数据太大,会给接下来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案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只选择了“1个医生通知7名护士”这样简单的数据,有利于下面学生的探索研究。逐一通知的方案是最费时的方法,紧接着,以此方法为参照,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最优方法,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尝试设计出节省时间的方案,并画出示意图,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方案二
师:仔细观察这个通知过程,想想为什么会比方案一节省了2分钟?这2分钟是在哪个环节省下来的?这是最好的方案吗?
(要求学生能看懂图示,并能简单说明如第3分钟,除了医生在通知外,接到通知的第一名护士也在同时通知,节省了1分钟;第4分钟,接到通知的第二、三名护士也在帮忙同时通知,节省了1分钟,共节省了2分钟。)
方案三
师:这种方案用了几分钟?它又是怎样节省时间的?
(让学生看着图说明省时3分钟的理由。)
方案四
师:从上面的图看出使用这种方案通知7名护士,3分钟就完成了。与前面几种方案比较,为什么它更省时?请仔细观察这个通知过程,你觉得这种方法是不是最省时间的呢?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理解这种方案是最省时的,因为在这个方案中每一分钟都充分利用了每一个空闲的人,让所有知道消息的人都同时去通知其他人。所以这种方案是最优通知方法。)
3.请学生对自己小组提出的方案进行修改,形成最优方案。
(评析:从方案一到方案四,从“逐个通知”用7分钟到省时设计用5分钟、4分钟,以及“最优通知”的3分钟,方案逐步优化,在图示的直观演示下,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得到最优方案,清晰地感受“最省时的方案就是让所有接到通知的人在第一分钟都同时去通知其他人,也就是没有闲着的人”,将人们的时间都有效地利用起来。)
三、探究规律,深化应用
1.感知规律,填写最优方案。
(先填前3分钟的表格内容)。
说说你是怎么得出知道的护士人数及总人数的?
2.自主探究第4、5分钟通知的人数。
师:请你猜想一下,如果第4分钟继续打电话,接到通知的医生和护士总人数是几?第5分钟呢?
(学生探究后用课件演示第4分钟、第5分钟的通知方法,感悟16人和32人的由来。)
3.概括规律。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的这些数据,你发现什么?
(后一分钟接到通知的总人数是前一分钟人数的2倍。)
师:按照这一规律,第6、7、8、9、10分钟接到通知的医生和护士的总人数各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第6、7、8、9分钟接到通知的分别是64人、128人、256人、512人,到了第10分钟就有1024人知道信息,即用前一分钟知道信息的总人数乘2。)
Unit 6 I’m watching TV
教材来源:初中七年级英语《Go for it》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英语《Go for it》(下册)》第六单元
主题:I’m watching TV
课 时:共5课时,第一课时(1a—2c)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利用所给提示(图片,幻灯片,实物,文字等)简单描述一件事情。
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
能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的交流。
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
2.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日常活动”展开的。通过展现同一时间人们进行不同的活动的场面,将学带入到谈论日常活动的话题中。前部分重点是通过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m doing...”集中呈现了一些家庭日常和的动词短语,并通过“打电话”的情景对话输入现在进行时的语言结构,训练学生运用该结构来表达和谈论正在发生的事情。后半部分是通过谈论活动发生的地点让学生巩固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同时呈现了以重读闭音节结尾的动词如何构成动词-ing形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领略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更多的了解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3.学情分析
相比较上学期而言,因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做铺垫,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常见的一些表示日常活动的动词短语,能够很好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设置打电话的场景引入现在进行时这个概念时,他们理解起来较容易些,而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在学生学习be动词和一般现在时后,他们也能很快的掌握。中西方文化和地理的差异对农村的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会充分引起他们的兴趣。
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表示日常活动的动词短语和本节的生词。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动词短语简单描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同时能够用句型What are you doing?询问他人并能回答。
3.通过学习电话用语,学生了解中西方打电话时表述的差异。
评价任务
任务1:学生通过图片中展示日常活动的认知,教师提问,学生的回答,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任务2:教师先做示范,帮助学生先学会模仿“What are you doing?”及其答语,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练习,同桌练习等方式,熟练展示其他的日常活动,检测目标2的达成。
任务3:播放听力,通过听力的练习,第一步学生熟悉了解电话会话的常用句型,然后老师找几组学生上台表演打电话的情景,检测目标3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价要点
环节一
不同的运动场景的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通过课件展示的图片,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动词短语如wacth TV等。为即将展开的新课做铺垫。
教师启发学生,除了这些学过的活动外,日常中我们还经常做哪些活动?通过启发引出本节的生词和短语。
识记动词短语:read a newspaper ,make soup go to the movies ,eat out,talk on the phone,wash clothes等。
环节二
互动游戏,巩固加强对表达日常活动短语的掌握。
1. 同桌两人一人做动作,另一人猜测,复习新短语。
2. 找学生上台表演,采用竞争的方式,激励学生猜测用英语说出该动作。
在游戏中,老师巡视全班,指导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
常用动词短语的语意理解和应用。
环节三
完成1a ,同时引入v-ing。
1.学生动手从图片中找出与1a中相匹配的动词短语
2.用图片中的信息操练句型:
What are you doing?及其相应的回答。
教师用课件展示不同的动词短语,强化学生的记忆。
引导学生自己尝试读出各个动词的ing形式,并提醒特殊动词的变化。
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则:
1. 一般情况下,直接加-ing.
2. 以不发音e结尾的,去e加ing。
3. 重读闭音节结尾,末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的,双写该字母再加ing。
环节四
小组合作操练本课句型
1.学生可以用各种动作或图片来练习What are you doing?
2.熟练之后,转换人称继续练习。
在学生练习之前,老师先领读几遍,之后提问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转换人称,该句型有何变化?
环节五
听力练习,听录音学生完成1a,2a,2b
1. 学生听录音1a,根据录音提示,完成1a,写出Jenny,Jone,Dave和Mary正在进行的活动。
2. 听录音,分别完成2a和2b。
3. 学生自渎2b。熟练应用电话用语。
1. 老师提问学生检查答案。
2. 找学生连线以核对答案。
3. 找两个学生分别写出答案,看是否相同和是否正确。
Kind of =a little ,“有点儿”其后可跟 形容词。
常用口语that sounds good 的复习
环节六
两人操练2b,后上台展示
1.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互相练习对话,并试着模仿2b编新对话。
2.找几组学生上台表演对话,给予表现好的以表扬鼓励。
引导学生尝试变换打电话的内容,纠正他们在展示中出现的错误。
拓展练习电话用语:This is ___ speaking,
who’s that?
全课总结
本节主要通过对日常活动的表达,来学习新的时态:现在进行时,学习之后,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句型谈论表达正在进行的事情。同时,通过电话用语的练习,学生能够正确用英语打电话。
板书设计
Unit 6 I’m watching TV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tching TV.
What is he doing?
He is talking on the phone.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2.学会本课9/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并能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导学生通过文章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认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能理清文章结构,分出课文段落。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师讲《狼来了》的故事,说说大家不去就牧童的原因,总结出,只有诚实才能得到信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小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在文中圈画出生词。
2.出示生词,检查自学效果。
指读正音,指导范写生字“驱、寄、仍”,注意笔顺。
3.学生描红。
4.再次小声读课文,把文章读顺读通。并且把不懂的字词句画出来,进行质疑讨论。
三、再读课文,讨论分段
1.学生自读。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小结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事情发展的经过。
2.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2.同桌互批。
3.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讲读课文
1.指读课文的一部分,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碰到别人车上的反光镜的?事情发生以后,他是怎样做的?
2.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⑴天很黑,有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
讨论:能见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见度很差?
作者是如何处理所发生的情况的?
⑵我环顾四周——与我联系。
指导朗读,体会他为什么这么做?
3.指名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思考:从作者与车主的通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4.学生先小组讨论在回答,抓住关键词语,教师相机点播。
5.出示句子。朗读并理解。
“人与人之间——更重要”
⑴个别读、齐读。
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⑶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三、总结课文
⑴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和信任”做题目?
⑵还可以用什么做题目?
关键词:教学模式 应用 初中英语
现在的初中英语教材,从内容的选择,层次的递进,课程的设置等各方面都很适合“任务型”教学的实施。比如在初一上册中,每个单元都有几个英语指令,与之相对应的歌曲(Song)和韵文(Rhyme)或数来宝(Chant),更重要的是,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这就更有利于落实任务型教学。经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后,学生可以用英语做某件事。例如:落实“What's this”这个单元的任务型教学后,学生可以用英语询问自己不认识的物体是什么,或是学会用英语向别人介绍某个物体是什么。再如:落实“Happy Birthday”这个话题的任务型教学后,学生可以用英语为别人祝贺生日,会运用英语送给别人生日礼物,唱生日歌,会用英语打电话邀请朋友参加生日party等。
一、国内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是20世纪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多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任务型”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指出,任务学习法的理论框架包括前期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语言点(language focus)三个部分。在前期任务阶段,教师向学生介绍主题和任务,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任务环阶段,学生为完成交际任务而尽其所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任务环由任务(task)、构想(planning和汇报(report)三个部分组成。在语言点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掌握前阶段所运用的语言的某些特征。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英语课堂教学由教师、学生、语言学习材料和媒体基本要素构成。一种完整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学生的模式和教师的模式的有机结合,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特点。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他们通过设计相应的交际情景传授新句型、新词汇,指导学生练习,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通过对话、交流等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并能将所学的语言融会贯通;进而扩展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任务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
2.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设计原则。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新的语言知识,而且更应注重新的语言技能的形成和扩展过程。因此,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景更加重要,让学生置身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语境中,产生亲切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这种教学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将英语语言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过程
1.任务呈现
在教师教的过程,首要环节是任务呈现。这就是使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力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此时,学生就进入了学习模式的“参与任务”环节。
2.引导学习
学生具备了这种心理倾向就进入了学习过程的第二环节“学习新知”。“学习新知”是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它包括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但学习的内容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的。这时,教师就进入了“引导学习”环节。
3.师生合作、巩固新知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学生没有对新知识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之前,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由师生共同合作,结合任务进行对话、交流和采访等活动,这就是“师生合作、巩固新知”环节。
4.组织练习、点拨评价
学生掌握新知之后,从而形成“活学活用”的能力,这一环节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否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既可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任务,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要求设计一些与他们的生活、学习贴近的活动情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兴趣会更浓,在语言实践中更容易进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来,学习效果特别明显。因此,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主动学习、操练运用”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发挥“组织练习、点拨评价”的作用。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并以鼓励为主的方式进行评价,使学生有一种自我展示的成功体验。
5.学生体验成功
当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进行分组交流或当众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必须要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相应的成绩记载,并以鼓励为主的方式进行评价,使学生有一种自我展示的成功体验。
四、任务型教学示例
任务:打电话
目标:学习和巩固用英语打电话,使学生感受到中英文化的不同,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材料:两个玩具电话,一段准备好的录像。
语言技能:Listening,speaking and writing
语言知识:useful expressions for making telephone calls,thanks and apologies.
情感态度:在交流中了解异国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口语交际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将低年级的说话、听话改为口语交际,注重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科学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小学生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
我是一位年轻的小学教师,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的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所以不能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仅就我的工作经历和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我在实践中关于提高低年级口语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之所以优越于其他灵长类动物而独立进化为智慧生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发明了语言,使大量的信息交流成为可能,并且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又促进了人类智力的提高。而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网络无所不在地渗入生活,各种电视语言、网络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对我们的母语造成了一定的侵袭。因此,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准确地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关系到汉语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另外,口语交际教学也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智力水平、发展孩子们活泼外向的性格。
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从我与学生的交往当中,深切感受到低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知与个性特点。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却又意志力差;喜欢模仿,喜欢攀比,表现欲强;思维简单直白,智力发展有限,有时候答非所问,甚至不理解老师的提问和同学们的回答;交流能力有限,有时甚至无法组成完整的话将自己的想法正确地表达出来,“千言万语只在心中,却无法说出口”,因此有时会很着急,甚至是说不出话;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在意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评价,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很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情绪。
要真正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性,就要求教师先要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并为学生量身定制出合理的教学设计。低年级的老师尤其要求具有非常大的耐心,要懂得循循善诱的方法。低年级的学生智力发展不均,有的思维敏捷,有的口齿吃力,老师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颇。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敏感,只能多表扬、多哄,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批评孩子们;不能过于着急,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所以学生们一时学不会没关系,关键是要培养他们喜欢说、坚持说、有信心说的心态。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话题情境。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的影响,好的情境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过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使学生敢说、爱说、乐说。口语交际决不是空中楼阁,创设的情境必须在学生的认知能力之内、有生活的体验,这样他们才真正有话可说;而且口语交际教学的成果也能直接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性。
2.场景表演。低年级的学生都有表现和表演的欲望,喜欢模仿,简单再现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过家家”就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因此口语交际教学中,不妨尽量利用低龄儿童的这一特点,让他们玩“过家家”游戏。如在《打电话》教学中,可提供桌椅、电话等道具,让学生们角色扮演,一个演打电话的小朋友,一个演接电话的小朋友,进行打电话的“过家家”游戏。老师再适时引导,指点学生们使用礼貌用语和正确的打电话的方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们的参与兴趣,又贴近生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说话兴趣,并且活学活用,课堂教学的成果很快就能被学生们所熟练掌握。
3.自由谈话,巡视指导。口语交际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说,所以老师能少讲就尽量少讲。在创设情境和规范性语言指导完成之后,要空出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交流、自由谈话。老师不要担心学生们的纪律,其实口语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们说话的兴趣和能力,是重在说,而不是说什么。然后老师在教室里巡视指导,适时给予孩子们帮助。低年级学生发展不均衡,会出现有的学生很健谈,有的学生却相对比较沉默。巡视的时候,老师应当注意关心这些话少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
四、生活实践与拓展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两者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语言是部分,是现象;文化是整体,是本质。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不是以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更要学习英语文化。没有文化背景作为支撑的语言,往往是苍白的,缺乏灵魂的,不合时宜的,甚至是错误的。
笔者认为,一种文化的渗透应该贯穿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不论是单词还是句子的教学都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单词教学往往教得枯燥,学得乏味。我们如果尝试给学生加点“西餐”,使“饭菜”更诱人,学生就会吃得津津有味了。比如我在教“colour”这个单词时,不仅给他们讲解了“美国英语color”和“英国英语colour”的差异以及来历,还列举西方国家中既是“姓”,又是“颜色”的单词,如White怀特(白色)、Black布莱克(黑色的)、Brown布朗(棕色)、Green格林(绿色的)等。我还补充了一些有趣的习语:black tea(红茶),the White House(美国白宫),blue Monday(忧郁的星期一),green-eyed(妒忌的),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的)。通过比较和补充这些知识,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他们多少掌握一些颜色在西方文化中的涵义,减少学生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理解错误。
在一种文化背景下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在另一种文化下,很可能就是冒犯。比方说,在汉语文化背景下,问别人How old are you?是表示一种关心和亲切,可是放到英语文化背景中,就是不敬和冒犯,因为英语国家人士认为年龄是自己的隐私,是不受侵犯的。句子的语法、词汇都完全正确,可因为文化的差异,语言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又如在应答You speak English very well时,中国人往往表现为含蓄内敛,面对赞美会说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但西方则勇于表现自我,面对赞美会说Thank you. I’m very glad to heart that。正是通过这样一点一滴地渗透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学生才能一点一点地感受到Culture Shock,才能逐渐接受这两种文化的异同,培养起跨文化意识,才能逐渐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对象进行合理的交际。
下面是“如何打电话”的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通过观看两个英国人打电话的录像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打电话的文化习俗。
教学过程:
1.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例如:
(1)What are they doing?
(2)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this activity?
(3)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2.观看录像。例如:
(录像中Tom 和Jim在打电话,对话内容如下)
Tom: Hello! This is Tom speaking.
Jim: Hello, Tom! May I speak to Lucy?
Tom: Hold on, please. (A moment later)Sorry, she’s out. Can I take a message?
Jim: OK. Please tell her to wait for me at 4:00 this afternoon. Thank you.
Tom: My pleasure.
Jim: Goodbye.
Tom: Bye.
3.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4. 每一组选派一名代表来讲述本组讨论的结果。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及讨论这一具体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体验。对于打电话的用语,具有不同文化水平的人有着不同的规则。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注意。
另外,思维方式对快文化的交际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交际过程中就常常出现一些困难,影响交际效果,造成一些误解。例如,一个中国人买了一条新围巾,一个外国人见了说Very beautiful,中国人答道:No, it’s not beautiful,这使外国人感到很困惑:难道我不懂好坏?难道我说错了?再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一个中国人到另一个中国人家做客,如对方问我们是否吃点水果,我们一般都会客气地回绝一下,说:“别客气,不要。”但如果对方真的给我们送上来,我们也会吃。英美人士的思维就与我们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如果客人说No时,主人就不会坚持为客人提供水果,如果我们按中国人的习惯,则可能吃不上水果。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外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应该倡导学生上网查寻与所学单元、课文有关的语言材料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通过报刊杂志的浏览归纳、整理出异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鼓励他们制成书法作品、英文卡片、英语谚语集锦等,展览他们所收集的有关讲英语国家的风景名胜、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交流各自的观点,当他们对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浓郁异国色彩的文化了解的越多,他们就对英语和讲英语国家的兴趣就会越浓厚,英语学习也就会变得越来越积极了。
长期以来,我们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只重视学生语言形式是否正确,读的是否流畅,结果造成学生只能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不顾及交际的场合、对象以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并由此引起误解或落下笑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提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其原因在于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由此可见,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想像力是学生的翅膀。有了想像力,再抽象的知识也能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给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Ausubel所指出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一、课堂实录
师说:我们刚刚学习了信息交换方式中的程序查询方式,此种方式适用于低速的外设设备,CPU等待的时间很长,因此此种方式的效率很低,假如你是一个计算机设计者,你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外设和主机之间的数据交换速度?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粗存精的思维过程,最终获得提高外设和主机之间的数据交换速度的方法)
生A:外设的速度与CPU的速度相差太大,不管用哪种方法,CPU都要等待外设,除非快速的提高外设速度,若维持现状,我不知道能有什么好方法?
师说:他的这一猜测似乎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想法显然过于狭窄了。
(生A的发言令教者颇感意外,一下子打乱了教学预想,课堂上有几个学生也在悄悄细语,莫非他们跟学生A有同感?若直接给出答案,这样灌输,教学效果必然不好。面对学生的想像力缺乏,教者决定因势利导,临时改变教学设计。通过模拟CPU和外设,引导大家找到提高外设和主机之间数据交换速度的方法。)
师说:这样吧,暂时不要去简单的空想。我们来做个游戏。假设教师是CPU,生C是外设,生D计算时间,我们来模拟打印程序任务。
(看着教师与生C的表演,学生有的带着笑,有的在沉思,更加感性的掌握了程序查询方式的缺点所在。)
师说:现在要提高效率,而CPU与外设的速度没变,怎么办?
生E:在相同的时间内多完成任务是否也是提高速度的一种方法?
师说:很好,他给了我们另一个思维角度,速度快和效率高有时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不能提高速度的前提下,这种角度无疑是明智的。
生F:让CPU与外设各做各的事,等外设准备好后,CPU再来处理外设的事情,这样在同样的时间里完成的任务不是多吗?
(生F的回答使很多同学恍然大悟,有两名同学自告奋勇地用生F的方法模拟打印程序任务,果然,在相同的时间里,这种方法完成的任务更多些。)
师说:中断处理方式就像他说的这样,此时CPU处于被动,外设处于主动。当外设准备就绪后,就通知CPU来处理,这样无疑提高了CPU与外设的数据处理速度。中断处理有四个过程(略)
师(总结):中断处理过程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非常想像。比如我在看书,此时有人打电话给我,这是中断请求;我准备接电话并对看书的位置作了标记,这是中断响应;我接了电话,这是中断处理;打完电话后继续看书,这是中断返回。
程序中断方式由软件和硬件共同控制,此时CPU处于被动,外设主动,这样的CPU的实时性得到了大大提高。
二、教学反思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把尊重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特点落在实处。传统教学过分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沿着教师既定的线路前进,这实际上是教师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讲解抽象问题时要采取一定的手段让学生想象起来,否则学生的头脑中有太多的困惑和不解,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年龄,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高思维品质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本节课从暴露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入手,设计了一个激发学生想像力的游戏,让学生自然地将抽象问题感性化,满足了学生的思维需要和情感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职业教育课程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正确处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创新意识养成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的知识学习并不能依靠外界硬塞而获得,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一种建构式的学习,教师的重要责任是为学生的建构学习搭建获取知识的平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并不多,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亲身经历了一次较为完整的知识产生过程,增强了想象力,学生的获益是多层次的,从而实现了多维的教学目标。
3.处理好专业课教学中教学与教育的矛盾关系是职业教育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必须要求。计算机原理是一个相对抽象的学科,学生对它没有丝毫的感性认识,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可接受程度,思考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以便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
在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中,学生对计算机原理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感知,既有对抽象问题的实际模拟,又有对中断处理的归纳总结,这样的教学既满足了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发展要求,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较好地处理好专业与教育的关系,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智力基础和情感支持。
新课程虽然已经实施多年,但当我们把视角再次投向课堂时,会发现我们的课堂仍然存在着教学机械、程式化,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与乐趣。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师生个性和生命的活力呢?
一、识字三维整合,创设丰富活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识字教学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在新课标中,每个学段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这不但将识字与写字作为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来完成,更注重学生识字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识字中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问题。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尽情地娱乐,全身心地投入,形成识字能力,培养个性,丰富心灵,锻炼智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从“儿童活泼好动,喜欢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这一心理特征出发,将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课上,在具体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拓宽识字的空间,丰富识字的途径,教给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如:我们可以把所要教学的生字根据汉字的特点通过认字游戏、字谜法、自编的儿歌、顺口溜、表演法等多种模式传授学生识字方法。课后,我们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汉字、用汉字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我们还可以引进课外资源,帮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多识字,识好字。例如:从书刊、报刊、路牌、电视、电影、VCD碟片、广告网络等等生活场景拓宽学生识字的空间,让学生在不断的信息交流中触摸汉字的形象,感悟汉字的情感,理解汉字的智慧,领悟汉字的思想。通过识字学习,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达到三维目标的完美统一。
二、阅读重视探讨,拓展求异空间
阅读教学是我们第一线教师接触最常见、研究最多的教学课型。但阅读课上仍未完全走出习惯于课文内容的精细讲读、面面俱到的答问和分析的误区。这就大大挤占了思考的时间,磨灭了学生探究、发现、质疑、思辩的创造潜能。因此,我在每一课的阅读教学设计时都会把握关键给学生预留或设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探索时空,创设求异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我教学《新型玻璃》课上的“玻璃展销会” 、“我设计的第三代玻璃”;《田忌赛马》课上的“调换位次辩论赛”和“书信与齐王”;《司马光》一文中探讨其他的营救方法;《狐假虎威》中对狐狸与老虎的评论……这样就超越了文本,连接了学生的生态课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实只要我们稍微留意,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在阅读课型设计中就能拓展求异的空间,让学生实现自我创新,课堂的氛围便自然而然地活跃起来。
三、开辟生活“语场”,优化交际话题
晏子的能言、蔺相如的雄辩流传千古,的妙语名扬中外。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安排在每一组课文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未来的作用。而我们教材中设定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都比较局限,如果单凭课本这样的几幅插图和几句简单的语言陈述为内容进行交际,我们的口语交际课会很难将目标落到实处。为了打破这种局限,在设计时我尝试着运用“三个课堂”理论结合学情灵活整合教材内容,营建开放的“语场”,创设交际情境,充实说话的辅助资源,利用生活现象替代教材等等,将口语交际的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活水之源。类似小学语文教材中“借东西、买东西、看医生、打电话、接待客人”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实用的交际内容,于是我就设置模拟场景让学生在表演中自然进入角色交流。如我设计的口语交际《学会赞美》教学设计过程:1.激情导入,引入赞美(师生交流中赞美学生);2.互相交流,感知赞美(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受赞美);3.情境互动,学习赞美(出示诺贝尔、雷锋、杨利伟等相片学习赞美);4.关注生活,真诚赞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赞美同学优点);5.关注社会,由衷赞美(开设“越说越开心”现场直播栏目由衷赞美社会现象);6.拓展延伸,升华赞美(配乐朗诵关于赞美的诗升华赞美)。这样简单的口语交际教材经过灵活处理,交际的话题将更紧贴学生的生活,实现了学生与口语交际的零距离,学生就会沿着:“想说敢说乐说会说”的模式快速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 有效教学 案例与分析 策略
【分类号】G623.31
有效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以下是笔者透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小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上课时学生总是情绪不高怎么办?
[案例]
在教四年级Helping tourists这一课的时候,教师设计了一个问路的情景对话。虽然教师要求其他学生必须认真聆听,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显得无事可做,一些学生成了观众。见到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这种状况,老师决定下半节课用CAI课件播放课文录音,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跟读。学生的跟读操练活动脱离了英语语言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分析]
如果教师能合理安排跟读录音的时间,跟读之后能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使用所学的问路新知识,那这堂课的学生将会学得更精彩。英语课堂应该是既是有趣的,也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快乐的,又是踏实的。
[策略] 开展竞赛,辅以奖励
有些小学生对英语有畏难情绪,不怎么开口说,后来我在课堂上设置了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也为了得到更多的小红花等奖励,之前那些不爱开口说英语的学生也有很高的热情参与进来。我发现那些本来很沉默的学生现在也越来越爱发言了,说明在课堂上开展竞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常常奖给孩子们“小红花”、“小红旗”、“小五星”,孩子们都视为宝贝。同时我还组织孩子们进行评比,如:每组同学比一比看哪组的红五星多,全班同学比一比看谁的红花多……这一个个比赛提高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们逐渐养成了上课守纪律,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二、如何组织有效的整合活动?
[案例]
三年级下册Unit 4 Our lessons,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习一周七天的英语名称。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单词卡片进行单词和句型复习教学后,接着让孩子们欣赏了好几首关于“Week”的歌曲。教师先播放其中的一首歌曲, 问:“It’s a beautiful song. Do you like it ?” “Yes.”孩子们高兴地喊道。看孩子们的积极性那么高,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把歌曲播放了两遍,接着又播放另一flash版本的歌曲两遍。欣赏英语歌的过程整整持续了9分钟,课也在教师的歌声中结束了。
[分析]
有的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唱歌、手工等活动形式,但没有处理好形式与目标的关系。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学科之间的整合,但在教学中一味追求不同学科的整合也容易走极端。这样的课堂淡化了英语学习的情景与内涵,脱离了学科的教学目标,没有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服务。
[策略] 抓住最佳时机,利用有效资源。
在教颜色这一课题时,我先通过句型This is red / blue / yellow向学生介绍了三原色。然后,让学生用自带的蜡笔颜色考一考同桌,进行适当的口语交际延伸。如:A: What colour is it? B: It’s ….接着,把两种颜色分别放在A、B两个杯子中,再从A杯中倒一半到B杯中,询问学生混合之后会出现什么颜色?如:What colour is yellow and blue? 再让学生选取两种颜色,同伴猜一猜混合后会变成什么颜色…… 这样利用了科学学科中的有效资源,抓住学生最佳接受新知的时机,提高训练和活动的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怎样的课堂和作业才是有效课堂和有效作业?
[案例]
在教学二年级Unit 8 On the farm时,教师播放动物的叫声,然后让学生猜是哪种动物的叫声。猜中了,PPT课件直观呈现该动物,之后呈现动物单词。教师领读,学生代表领读,再由学生重复地自由读。接着让学生上台玩听音拍单词的游戏,巩固所学的新单词。这样几个活动下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可是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活动只是停留在对单词意思的记忆里,没有与本课句型I like ….紧密地结合起来,缺乏语言交际的训练。
[分析]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精彩,更要讲求有效。教师的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然而,设计的活动停留在满足学生的浅层次兴趣上,缺乏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效教学,不是只关注课堂是否热闹,而是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做支撑。
[策略] 分层布置作业
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如作业采取不同评价方式,完成最简单的抄写作业可以得到一颗星,完成中等程度的听读作业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再得一颗星,完成较难的背书、图片介绍作业则是三颗星。
上完Unit 6 My room B. Say and act之后,除了给学生布置书面抄写和听读作业外,我还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新的家庭作业:用英文打电话给Mr. He介绍自己房间的摆设并告诉我它们的颜色。结果从我刚准备离开学校回家的17:20开始,一直到晚上21:30,学生的电话就陆陆续续打进来,三个班估计有七成的学生打了电话。结果,我到家后连晚饭都没吃好,把那几句接电话来介绍房间物品及其颜色的句子重复说了几十遍。T: What color is the…(room staff)? S: It’s….(color) T: What color are the …s? S: They’re ….(color) 讲到自己都觉得有点机械了,但心里很高兴,打电话来的学生都能流利地使用课文中学到的单词和句型和我交谈。没有想到学生对这项作业会如此感兴趣,很高兴又学会了一招:灵活地布置作业,让学生喜欢做作业。
结束语:
有效的英语课堂能直观地显现教学内容的脉络,精当地突出教学重点,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语言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位学生都以主体身份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学质量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参评教师
(1)选择合适的内容。教师的潜质是通过合适的内容来展示的,就是说,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发挥教师个人的长
处。建议源自真实的课堂,适合表现自己的特点,内容有代表性或者容易引人注意。
(2)认真备课。基于教材,参考他人,进行认真的教学设计和必要的课件制作。备课时,首先要吃透课标要求,再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加工和处理。借鉴相似课题的案例会启发思路。适当的课件有利于把握教学流程。
(3)反复练习。要不辞劳苦地多次练习。客观地说,经过多次试教的课才能经得起考验;不经实验,不知道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每一次试教都要反思,反思这节课的内容安排是否得当、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和灵活、教学效果是否令人满意、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
(4)征求他人意见。实际上,在选题和备课的各个细节,都需要征求他人的意见。他人经验和对课程的认识必定对参评者有极大帮助。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发给教研员或专家审阅,还可以邀请教研员听课,听取合理化建议。
(5)熟悉学生及设备情况。主动地了解承办学校的学生情况以及设备情况。通过发邮件的方式是可以的,但打电话的方式可能最好。通过电话可以及时了解到你需要了解的细节。如果方便的话,也可以到学校访问。
(6)提出自己的要求。根据自己上课的需要,向承办学校提出自己关于软件、硬件等的可能要求是必须的。须知每个学校的情况很可能都不同。上课时需要的硬件、软件是注意的重点,话筒、耳机、工具软件等等都必须一一落实,提出一定的要求。否则,等你到了那里,发现这些不足的时候,往往已经来不及准备了,必须尽早跟承办学校提出来,如不能满足需要,还要及时调整参评内容。
(7)备份必要文件。带上一个拷有课件或者其他相关资料的U盘是必须的,同时还要在自己学校的FTP服务器上留有备份,以备万一U盘出了问题用来补救。
(8)自信地上课。万事俱备,可以自信地走进课堂了。选手面对陌生的学生,情绪紧张是很正常的,但要尽快与学生拉近距离,增强亲和力,这是保证课堂气氛的重要前提。
主办方
(1)制订活动方案。经主管领导批准组织活动,制订活动方案,其中包括展评目的和内容、展评操作办法、承办学校、经费来源等。不仅是要领导批准,而且争取主管领导的特别支持非常重要,这可能会给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2)下发通知。通知中要规定参评人数、参评资格、承办学校和报名办法等。参评人数依展评的层次和展评周期而定。一般而言,应要求参评教师有两年或以上教龄,特殊情况如所在学校极力推荐(说不定会给人意外的惊喜),偶尔也可以破例。通知中,最好有承办校的责任教师的联系方式,以方便参评者咨询。
(3)组织报名。活动开始一周前收集好参评教师的所有信息,及时将参评课题发给承办校,方便他们根据参评教师的课题确定借班上课的年级。组织报名必须限定时间,由于选手的准备进度不一,个别学校的拖沓会影响到整个工作进程。
(4)成立评委会。由课程专家、教材编写者、信息技术教研员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担任评委。邀请权威专家担当评委会主任,可以提高展评的信度。不同层次、知识结构、经验背景的评委组合,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5)制定评分标准。组织评委沟通对课程和教学的理解,商讨评分的原则并制定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的可操作性要好,不宜太细。除了一些客观指标外,评委的印象是很重要的。
(6)安排日程。分配参评教师、评委及上课的教室;公布参评教师的行为规范;安排其他教师观摩。总体上说,日程要紧凑高效。向各个不同场地(教室)分配参评教师和评委要坚持回避制度。参评教师未进行展示其课程前不允许听其他选手的课。考虑到学校和选手的经费负担,要采用多教室平行讲课和尽量多地安排课时的办法来缩短展评周期。
(7)评选。课程展示结束后组织评委给出评选结果。评选结果生成于课程展示结束之后。建议评委们先行集体讨论,以进一步沟通认识,使标准尽量统一。讨论后的投票过程是必需的,可以较好地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8)结果公布及点评。召开全体参评及观摩者会议,公布评选结果,点评案例。点评案例是必需的,可以帮助参评教师和观摩者进一步认识课程。应尽量请最具权威性的专家做这件事。点评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对于典型不足可以点到为止。
承办方
(1)成立工作小组。总体协调、机房管理、后勤保障等要有专人负责。建议由承办校教务处主任负责总体协调,信息技术教研组负责人担任机房管理,教务员负责后勤保障。当然学校可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2)机房准备。计算机、网络、电声及其他必要的硬件设施要全面检查一遍,计算机上安装的工具软件和教学管理系统也要确认运行正常;机位号码务必整齐,以方便不认识学生的教师通过机号提问或者进行其他交流活动。机房准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仔细准备每一个细节,避免课程展示过程中的干扰,是承办校必须承担的责任。从实际情况看,或缺少诸如投影仪、话筒等硬件设备,或某些工具软件不能用,或机器感染病毒等情况在展评中时有发生。准备越充分,参评教师的怨言就越少。
(3)接受咨询。公布机房管理教师的电话和邮箱,方便参评教师询问。态度就是学校的形象。作为接受咨询的负责人,要有足够的耐心接待询问者和访问者。
一、词汇板块的主题模式教学
许多课堂小游戏都能够很好的展开对于学生的词汇教学,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将单词的记忆以及单词的应用融汇到有意思的教学游戏中,过程中也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语用能力。课堂上我经常会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展开有意思的教学游戏。我会设计如下单词游戏。我会快速说出这些动词或词组,学生听到便做动作,最快最准的获胜。这个游戏同样可以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每组抽一名学生到前面做动作,做错了就被淘汰,最后剩下的一人或两人为优胜者。学生们对于这类游戏都非常积极,在玩的过程中也很好的渗透了对于单词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游戏不仅深化了学生们对于这些词汇的理解与体会,也很好的提升了单词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语音板块的主题模式教学
语音教学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帮学生们打下好的语音基础不仅能够很好的为学生的单词记忆与单词拼读提供帮助,这也是学生们后续的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积淀。语音教学是一种非常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然而,在目前的很多小学英语课堂中往往容易被忽略。针对这个主题的教学设计要增强学生们对于语音的理解与领会,要让大家在独立摸索与探究中体会到语音的特点,进而深化对于语音的认识与掌握。具备很好的语音辨析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单词识读上更准确,在语音的帮助下也能够让学生们慢慢领会到英语单词的基本构词法,这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针对语音板块的主题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尽力启发学生去找出英语中音与音、字母与字母、单词与单词以及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然后加强练习,加深理解,巩固学生对于语音的识别与记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找出容易混淆的内容,结合读、练结合的方式,分清二者的异同,通过各种练习模式,如比赛、分组、对练等进行这些语音的强化记忆。例如:关于字母“i”的读音规则,教学过程中可以分组让学生去体会,一组是pig,big,fish,his,swim,milk,chicken等;一组是:rice,nice,like,white,kite,bike等。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同样是字母“i”,它的两个主要的发音是什么,并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说一说它的发音规律,这对学生以后记忆单词有很大的帮助。
三、语言应用板块的主题模式教学
语言应用板块的主题教学同样非常重要。当英语学习进入高年级后学生们已经逐级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与语言能力,这个时期的英语教学中深化学生的语言应用与实践水平非常重要。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应用是关键,然而,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深化却是一条漫长的教学道路。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融入对于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应当借助有意思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活动给学生们提供更多好的锻炼机会,这对于深化学生的语用水平将会很有帮助。教师要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多表达,要让学生们的口语能力能够更充分的得到锻炼。可以筛选小学生日常生活常见情景若干,如:问候、谈论天气、日期、邀请别人干某事、征求别人同意、道谢、自我介绍、打电话等,创设了一些有趣的话题:“talkaboutyourfamily”;“yourfavoritefood,sports”;“mybirthday”等等,可以让学生们针对这些话题展开积极的交流研讨。研讨的内容不重要,但是过程却很有意义,想要切实提升学生的语用水平,多说多练是关键。另外,对那些不敢讲、不愿讲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慢慢消除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多讲多用,对学生要有耐心且态度亲和,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语用氛围,这样才能够让这个主题的教学过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四、结语
想要让基于主题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发挥其作用,教学设计非常重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应当为学生们创设更好的教学氛围,同时,要尽可能的提升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各个教学主题都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效。
作者:黄卫东 单位:江苏省阜宁师范附属小学
一、设计要有层次性
课时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前后的知识联系和层次性。
例如在设计《视频的编辑》这节课时,我考虑到上节课已经学习了视频的剪辑,熟悉了“会声会影”视频轨的使用,于是,我就把视频的导入、图像的插入以及顺序的调整整合起来,放在“步骤一”中(如图1所示),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设计,一方面给学生进行继续学习的“自信”;另一方面,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将本节课的基础部分跟上节课的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识的前后联系。
在此基础上,我再来考虑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在本节课的几个教学重点中,因为“音乐的添加”这部分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体系中,相对来说属于较容易操作的部分,只有“音乐长度的剪辑”这一问题有待学生去探索、发现,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长度的剪辑这个知识点放在了“添加字幕”的时候,因为添加的字幕默认长度较短,学生会比较容易发现这个问题的,然后他们自己会想办法去解决,并会自然而然地联系到“音乐长度”的问题。这就是教学原理中常说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并实现知识点的迁移。
接下来,“字幕属性的设置”虽然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但是,通过课前的学情分析,我认为这个知识点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都能够应付自如,并且还会出现很多的亮点,因此,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学案的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创新。(如图2所示)
二、设计要有实效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实践是本学科的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不能是单纯教授某个软件的使用,更不能是信息名词或者信息理论的灌输,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绝不能孤立知识点,忽视教学情境的需要,为了知识点的传授而教,而因充分考虑到情境的需求,注重设计的实效性。
在《视频的编辑》这一课时中,覆叠轨技术的应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为课前的学情调查显示,学生在电视中经常可以看到“覆叠轨技术”的应用,例如:电视剧中的2个人在打电话,通常就会以同一画面来呈现。但是他们不明白是怎么做出来的,很是好奇。遗憾的是,我认为教材的设计在实际应用和学生掌握上缺乏连续性,纯粹是为了讲“覆叠”技术而单纯设计了这一环节,有些牵强,因为教材中的覆叠应用技术完全不是出自视频画面编辑的实际需要。
首先,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浓厚的兴趣,我将之设计成“探索篇”。其次,我设计“覆叠”技术这个知识点的时候,选用的是“晓声电视台.jpg”图片,这是一张我们学校校园电视台的台标图,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第三,增加“画面的遮罩效果”,完全是出自画面语言和实际的需要。因为这个知识点在上学期的PS教学内容中已经有所涉及,并且这张图的背景色是白色,一覆叠到视频画面上,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想到“遮罩”的问题,它的实效性立刻显示出来,而不会牵强附会地让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丧失了对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和对实效性的真正需求。
而且,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学生如果真要使用“覆叠”技术时,也不会随时就有符合要求的画面,一般都需要用到“遮罩效果”,所以,我认为,这部分的设计我完全是从实际需求出发的,充分考虑到了设计的实效性。(如图3所示)
三、设计要有取舍性
一则成功的教学设计,不是面面俱到地将知识点全部呈现给学生,而是要结合前后知识的联系,把侧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迁移上,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地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取舍性”原则,在问题的设计上“一环套一环”,引导学生的主动思维,从而积极投身于自主探索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