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发展展望

企业发展展望

时间:2023-05-30 09:3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发展展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发展展望

第1篇

关键词:竞争;人才;技术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来源与发展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十八世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根据这种理论,企业内部分工的性质和程度是限制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从而决定了企业成长的规模界限。在这个基础上,二十世纪初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创立了“企业内在成长论”。二十世纪末,美国著名学者C.K.Prahalad与英国著名学者Gary Hamel 最先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从此,核心竞争力的有关理论发展便受到了理论界与企业界的高度关注。

在目前,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战略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也从零散到系统,从企业的内部到外部,再到企业的内部的结合,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从而形成了今天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二、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情况

国外企业自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发展的很快,而且企业的转型也基本完成。国外企业的新兴产业比较多,相互竞争很激烈,因此,他们对于企业内部的发展格外注重,尤其是人才和技术,他们更是不遗余力的发展。国外企业都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工作环境和待遇也比较好,对于人才很有吸引力。而且企业的内部不缺乏创造原动力,这就使得产品跟得上潮流,有消费市场,这对企业的发展 很有利。国外企业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看重,这也是国外企业创新能力较国内高的原因。

三、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不断深化改革,以求突破原有的束缚,由以劳动力,资源为主的发展类型转变为以创新为主的发展类型。而以创新为主要发展类型的企业一定要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是,我国的企业普遍缺少创新思维,生产的产品大都是贴牌产品,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在与市场中其他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如果具备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满足市场需求的生产条件,那么,这个企业在市场中就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创新是以人才为主的生产活动,每个企业都会培养自己的人才,或者将社会上的人才引进企业,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才不断外流,使得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有所下降。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三点:第一,高层不重视,管理不完善;第二,人才对于自身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不满;第三,国内企业的文化,凝聚力不足,对于人才的归属感,吸引力薄弱。而出国或进外企可以得到更多的深造机会。但是,只有人才是不够的,企业还必须有自己核心的经营战略。人才与经营战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二者缺一不可。

所以,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有自己核心的技术,经营战略以及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我国的企业应该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重视人才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如工作待遇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奖惩分明。这些都是目前我国企业所需要做的。这些事如果做好了,对于企业的发展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中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比较

中外企业相比较得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发展的经营模式,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核心技术与核心经营战略,这些都是对手难以模仿的,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国外企业之所以不乏创新能力,是因为他们不断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人才;国内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这就导致企业长期缺乏发展的动力,以致最后衰败甚至破产。这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发展,只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以保持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才能使得企业长久发展。此外,国内企业工作环境和待遇与国外相比略显差异,而且国外企业的文化底蕴也明显高于国内企业。而且,对于企业的发展,国外企业的目光更具有长远性;国内企业大都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企业发展的根本利益――长远发展利益。

五、对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展望

(一)关于顾客角度的核心竞争力展望

企业的生产活动都是围绕顾客来进行的。“顾客就是上帝”“顾客的满意是对企业工作的最大肯定”,这两句标语充分展示了顾客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企业围绕顾客来展开生产活动,要符合大多数顾客的利益,要时刻关注顾客消费倾向的变化,才能避免由于忽视外部因素而陷入“竞争优势过剩”的误区,也才能抓住市场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关于相对优势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展望

所谓相对优势,是对竞争对手而言的,是具有超越竞争对手而且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立足于顾客价值,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的成本。根据相对优势分析:企业应该从市场的需求着手,通过对自身和对手的竞争优势的估计和成本考察来寻找本企业相对占优势的地方,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和战胜竞争对手,才能使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三)关于核心技术,核心人才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展望

核心技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核心技术,就是企业内部人才关于本企业所从事的异于其他企业的生产产品的方法。这种方法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关键所在。这种技术会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并且成本降低,在相同市场中更具有竞争优势。此外,核心人才也是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人才对于核心技术的运用事半功倍,更具优势。核心人才也能为企业不断改进核心技术,使之更有利用价值。所以,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发展,这两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高低,不仅是看这个企业核心的技术,人才及经营战略能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能不能够满足广大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要看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底蕴以及内部凝聚力。因此,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是企业保持长久发展的活力源泉,才能让企业在变化万千的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立于优势之地。而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技术以及经营方式的竞争。(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虞群娥,蒙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J].财经论丛,2004(7)

[2]韩杨,庞金波,索志林.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历程、动态与趋势[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

[3]李建明.企业核心能力[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科林。克拉克-希尔,基思。格莱斯特编,余幕鸿,汤建人,匡小平译。《战略管理案例》(英)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

[5]贾春峰,重视企业发展战略,战略研究.2001(1)

第2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大数据;特点;发展展望

大数据在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分析大数据要从其特点入手。云计算这是一时期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云计算,人们了解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帮助企业决策,促进企业发展。

1大数据技术的技术特点

大数据具有自身的特点。①开源软件发展迅速,基于分布式处理的开源项目实现了数据分析的可视化,相关软件大量开发,对大数据时代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目前常用的开源软件如Hadoop、MongoDB、HBase和CouchDB。②企业发展不断的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融入。对海量的数据采用传统方式处理显然是不可行的,智能化处理技术应用而生。该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者发展数据内部规律,人工智能对未来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预测。并且知识数据挖掘、模拟发觉和自然语言分析等功能。③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成为主流,基于此而出现的分布式处理构建被广泛应用。异构数据通过文档、图案等方式上传,并且采用非结构化处理方式,拓展了存储空间,实现了并行处理。云计算复杂,需要对各种形式、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分析。基于此的非结构化采集技术、分布式编程环境技术和NoSQL数据库技术快速发展。

2大数据技术发展展望

大数据衍生了不同类型的企业,目前这类企业基本可以分成三个类别。即技术型、数据型和创新型。三种类别的数据结合形成了一种数据分析生态系统,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技术性是基础,多是以计算机软件公司为主,IT企业负责数据的基本分析工作,应用于软件开发和利用。数据型是大数据时代衍生的一种特殊的分析形势,他们主要负责的收集和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策略,他与创新型分析具有相似之处,都是对大数据分析的突破,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创新型数据分析和数据性数据分析企业共同作用于多个领域,如网络购物、连锁超市、金融和政府发展中。由此而产生的大数据分析工具大量出现,大数据产生于事物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对大数据的分析要具有统筹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抓住有效数据,又要做到全面性,通过信息的收集、处理来提供创新热点。

2.1数据分析将成为大数据技术核心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被隐藏的更深,要了解经济形态发展,事物的内在关系都需要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此这一时期,数据分析将成为主要任务,甚至可以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在各个方面,大数据的分析方法不断的丰富。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成为核心步骤。数据分析可以采用智能化的方法,并获得智能化的结果,应用于各个领域。

2.2实时性的数据增多

大数据时代,信息具有实时性。需要关注者及时处理,才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金融服务就是大数据时代衍生的一种新的职业,这里的金融服务是指以原油服务为代表的新的金融服务。大数据时代,信息的传统处理方法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批量化处理方式广受欢迎。信息处理不再以天、小时为单位,而具有明显的实时性。数据大量的出现并快速的变化,因此处理过程要判断其有效性,并且对于一些处理实施处理后无需进行存储。总之,未来几年内,实时性数据将增多,基于此的实时数据处理技术,如流处理、内存计算等技术将大量出现并广泛被采用。

2.3云计算平台将进一步完善

云计算将成为大数据时期的一种重要数据分析和计算方法,它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宏观的整理和细节的分析计算。云计算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可以提供弹性的计算方法、分布式的计算方法,并且云计算资源庞大,能够对异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云计算可以很好的处理即时数据。云计算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已经日渐成熟,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云计算将应用于更多的平台,并且其技术将进一步革新。

2.4开源软件成为推动大数据技术发展新动力

开源软件是大数据时期的特殊产物,所谓开源软件就是集开发、手机、计算和服务为一体的数据分析软件。目前,Hadoop开源软件的应用广泛,成为大数据处理的通用架构。科技的发展和企业需求结合,使得开源Hadoop逐渐商业化,这一软件带来的效益有目共睹,但是该技术尚处于发展之中,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设计人员基于大数据的特征,不断的研究和探讨。

3总结

移动通信业的发展迅速,并且为民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以往的数据分析模式,这一时期的数据也具有海量化、多样化特征。基于大数据的云计算等先进的分析方式出现并快速被应用。对于移动通信行业而言,要认清形势,并且明确移动通信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于艳华.大数据分析的技术特点[J].中兴通讯技术,2013(1).

第3篇

【关键词】环境规制 企业发展 文献综述 评述 展望

一、引言

伴着工业革命的鸣笛,全球经济开启了全新的一页,到了21世纪,经济发展更是进入了崭新的时代。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经济正在不断发展,GDP总值大幅上升,但与此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环境问题早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在我国,企业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发生了多起环境污染事件,例如2012年的江苏镇江水污染事件、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前年的血铅超标事件频发不止、江西铜业排污祸及下游以及浙江杭州水源污染事件等等,已经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等新时期的重大任务与目标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逐渐被大家重视。在前段时间刚刚结束的十上,环境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对企业环境方面的管理也已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不断颁布、实施一系列的有关环境的法律、政策、制度和标准,对企业等的经济活动进行适度的调节,我们通常称之为环境规制,也可称为环境管理制度,其具体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以及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随着环境规制的不断实施和强度的不断增加,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面对新的形势——环境规制的实行,企业如何继续发展、不断盈利?这是当前企业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和巨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地的学者们都在努力对其进行研究,并从生产成本、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国际竞争力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而对这一问题的成功探索必将弥补现代企业理论研究领域的不足,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目标提供微观研究基础。同时,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将有利于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实际、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计划,从而促使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占据绝对的优势。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些学者认为环境规制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Christiansen G B(1981)提出,企业实施环境政策将导致其增加成本,从而减少利润。Robison(1988)通过研究环境管理制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发现,环境规制不利于绝大多数产品的出口。Barbara&McConnell(1990)认为环境管理制度会降低企业生产率,增加其成本。Gray和Shadbegian(1993)通过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生产率水平和增长速度的影响是负的。Walley和Whitehead(1994)提出,环境规制不仅会使企业增加成本,还会使企业因此而挤出其他资源,最终降低其竞争力。Levy(1995)对跨国公司进行研究分析,认为企业的排污水平与财务状况的关系是负的。Brannlund(1995)的研究表明,过多的环境管制会恶化企业的境况。Bradford & Simpson(1996)认为,环境制度会使企业利润减少,国际竞争力也会因此而被削弱。Han & Braden(1996)通过对制造行业等的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这些行业的出口、盈利以及国际竞争力都是不利的。Stanwick等(1998)通过研究120多家企业的排污数据与财务情况,最终发现,企业环境绩效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是负的。Busse(2004)对部分制造业企业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环境规制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出口,并会增加其成本,使利润降低。Chintrakarn(2008)通过研究发现,在美国,严格的环境管制与制造业的技术无效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

另一些学者认为环境规制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Michael E.Porter(1991)认为合理的环境规制可以促进企业进行创新,改进技术,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生产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增加其竞争力,提高其国际地位,并与C.Van Der Linde(1995)通过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Nishijima(1993)对日本部分企业进行了研究,认为环境规制会使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成本也会因此而减少,从而获得了低成本的优势。Jaffe等(1995)环境规制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能力,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Klassen和McLaughlin(1996) 通过对环境制度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发现,环保绩效与投资回报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usso和Fouts(1997)分析调查了243家企业,认为环境绩效对企业收益率的影响是正的。Beers(1997) 从劳动力成本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环境规制的实施会增加当地居民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吸引更多、更高效的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并能因此而提高利润,增强国际竞争力。Bhatanger & Cohen(1998)提出,严厉的环境管制对企业的绿色创新是有利的。Sharma和Vredenburg(1998)通过研究证实,采用积极性的环境政策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Mohr(2003)通过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高企业的绿色生产技术水平。Hamamoto(2006)研究了日本制造业,认为环境规制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Carmen.E和Robert Innes(2006)通过对美国1989—2002年间127个制造行业的数据分析发现,环境管制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Lanoie(2007)研究了欧盟约4200家工厂的数据,发现环境管理制度可以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利润。Montabon等(2007)提出,环境规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Claver等(2007)认为,积极的环境管理有利于企业经济绩效的提高,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增加盈利。Lee等(2010)的研究发现,高标准的环境规制可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增强竞争力。

还有一些国外学者并未发现环境规制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认为二者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obison (1978)和Tobey(1990)通过调查环境控制成本对产品价格、产出及贸易收支的影响,认为没有证据可以表明环境规制会对企业对外贸易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Levinson(1995)研究了不同国家和产业,结果都表明,企业实现环境管理制度所产生的成本相对于总成本而言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Repetto(1995)研究了50个产业以检验Porter的观点,但其结果表明,环境质量好的企业并不一定利润率就高,环境绩效好的企业也未必能得到好的市场优势。Simpson和Bradford(1996)认为,环境政策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而理论也不太可能对这种影响进行精确估计。Jafe & Palmer(1997)从美国企业的整体研发活动入手进行了研究,但结果并未发现环境规制对其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也无法断言环境规制会对企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Bhatnagar & Cohen(1997) 研究分析了从1983—1992年间美国制造行业企业在实施环境政策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发展状况,但并未发现环境规制可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Jenkins(1998年)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产业绩效的影响会因不同产业和企业不同的产业结构而有所不同。Bhanagar和Cohen(1999)通过对美国1983—1992年间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并没有产生太大的作用。Cesarorli & Arduini(2001)研究了欧洲化工业的相关企业,认为严格的环境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并不能产生显著地影响。Nakano I(2003)分析了日本纸浆和造纸工业企业的一些数据,但并未发现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之间的相关性。Square(2005年)提出,不同强度和质量的环境规制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Hussey等 (2007)研究分析了458家小型制造业企业,得出结论,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管理态度,并不能一概而论。Myunghtin Lee(2008)分析研究了韩国从1983—1993年间15种工业企业的数据,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和利润率的影响取决于市场形势的变化,环境规制对不同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些学者认为环境规制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强永昌(2006)提出,对厂商来说,实行环境规制使其在短期内因为无法退出规制产业和调整投资而减少利润甚至增加亏损,长期下去,商家必然提高产品价格,这样一来,既不利于企业发展,又不利于消费者。解垩(2008)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认为环境政策的实施是企业治污投资增加,而技术进步却不是很明显,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不利于企业发展。王玉振、徐震(2012)结合我国国情,通过比对国内外学这的研究结果、分析我国环境政策的具体特点和实施效果,详细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制度和体系还不完善,并不利于国家有效地控制企业的环境污染,对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仅使其成本增加,而且使其生产率也有所降低,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另一些学者认为环境规制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赵细康(2003)认为,环境规制不仅能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还能提高企业生产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增强企业竞争力。秦颖、武春友、徐光(2004)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加强环境方面的管理有利于提高其整体业绩。姜泽华和白艳(2006)认为,环境规制会促使企业提高资源配置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技术创新,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黄德春和刘志彪(2006)通过Robea模型,并利用技术系数,发现环境规制的实行虽然会增加一定的成本,但也会激励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带来的盈利可以抵消甚至超过其增加的成本,从而实现总的收益。任剑婷和韩太祥(2007)分析了日本部分汽车公司,认为环境规制可以促进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增加利润。陆箐(2007)提出,环境规制有利于产业技术升级,并在推动传统产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赵红(2007,2008)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会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帮助企业得到更好的经济绩效和竞争力。李旭颖(2008)认为,环境规制可以给企业带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江珂(2009)通过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程华、廖中举 (2010)环境政策的强度和企业的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不企业发展有促进作用。黄平和胡日东(2010)研究了洞庭湖附近的造纸厂,发现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的作用。王国印和王动(2011)对我国目前中东地区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都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对企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殷宝庆(2012)提出,适度合理的环境规制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从而取得发展。徐常萍、吴敏洁(2012)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研究,认为环境规制有利于促进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企业发展。郭艳、张群、吴石磊(2013)实证分析了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发现环境规制有利于企业进口贸易,从而增加盈利,提高国际竞争力。

还有一些学者并未发现环境规制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认为二者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张嫚(2005)通过仔细研究,认为环境规制是一把双刃剑,其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只有环境规制影响到企业的重要决策变量(如生产成本、产品价格等)时,环境规制才可能对企业产生明显的影响。许士春(2007)认为只有制定恰当的环境规制才能促进企业进行创新,推动企业发展,而不合理的规制只会起到和期望相反的作用。谢垩(2008)提出,环境规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并不具有太大的影响力。许士春、何正霞、魏晓平(2009)通过分析环境管理制度与企业的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表明环境管理制度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并没有简单的一对一关系,环境策略的制定也不能直接推动企业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并且每个人由于基于不同的假设条件和研究角度,其得出的结果将会不尽相同。薛伟贤和刘静(2010)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的产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而且即使有影响,不同的制度的影响效果也是不同的。童伟伟、张建民(2012)通过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在中国中西部区,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提高利率等方面并未起到明显作用。李拓晨、丁莹莹(2013年)基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认为环境规制的影响十分复杂,并不能一概而论,其中命令性环境规制的影响大多是消极的,而具有自愿性或激励性的环境规制产生的影响更多的是积极的。

三、评述与展望

(一)文献评述

上述国内外学者通过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但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指标的选取存在缺陷。反映环境规制强度和企业发展状况的指标很多,而很多学者往往只选取了一个或两个相关的指标来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靠性。第二,数据选取和研究领域具有局限性。许多研究都只仅仅局限于某个行业(如制造业)并只选取了个别类型的数据(如只搜集了排污费)就得出了结论,其结果缺乏可信度。第三,检验方法有待提高。许多学者在实证分析时并没有选取恰当的模型和公式,这使得其并不能对其假设做出很好的验证。第四,案例分析欠缺。许多文献缺乏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特别是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案例分析。第五,研究角度不全面。许多研究都是局限于环境规制对企业某一方面发展的影响(例如仅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产品成本的影响),从而判定环境规制对企业整个的发展产生的作用是否积极,而并没有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也很少考虑到不同政策的不同影响。

(二)未来研究展望

现阶段,在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方面,国内外(尤其是我国)还不是很成熟。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考虑的角度要全面,不论是在搜集数据、选取指标方面,还是在研究方法方面,都要注意其真实性、代表性和可信度。第二,对于国内研究,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具体政策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探究。

参考文献

[1]郭艳,张群,吴石磊. 国际贸易、环境规制与中国的技术创新[J]. 上海经济研究,2013(02):122-129.

[2]李拓晨,丁莹莹. 环境规制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绩效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1):69-73.

[3]王 鹏,郭永芹. 环境规制对我国中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01):72-76.

[4]殷宝庆.环境规制与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视角的实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2):60-66.

[5]童伟伟,张建民. 环境规制能促进技术创新吗——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再检验[J].财经科学,2012(11):66-74.

[6]王鹏辉. 关于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的文献综述[J].区域营销,2012(09):51-52.

[7]王玉振,徐震. 环境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中国环境管理,2012(05):5-14.

[8]江珂,吴磊.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的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2011(11):166-167.

[9]程华,廖中举.中国环境政策演变及其对企业环境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11):8-13.

[10]许士春,何正霞,魏晓平. 环境管制与企业国际竞争力:一个文献综述[J]. 商业研究,2009(09):34-37.

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的管理;强度研究;评述;展望

在整个管理行业,涉及的程序和事件非常的多,同样,也非常的复杂。如何让企业也能够伴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发展,也就是现在社会提出来的一系列的要求。企业为了保持长足的发展就需要重视企业之间的管理,这也是很多想要发展的企业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家政策也给企业一定的支持与帮助,主要提倡“以人为本”等重要的理念,现在这个理念已经得到深入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度也越来越被人重视。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有大量的企业殷切期望能够利用企业管理的水平让自己长期处于不败之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力。

但是,在改进中,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取得胜利。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因为他们在建立自己相关的人力资源的体系中他们只注重实施的文本,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让体系得以全方面的实施,这只是一种杀鸡取卵的方式,这种方式常常不会得到认可,不能提高企业内部的竞争力和仓租的发展。如企业中的许多环节就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他们引进人才,在人才市场招聘的时候,现在唯学历的企业比较多,真正注重求职人员能力的比较少,这样自然在管理上也不会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

一、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的相关理念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的相关理念的概述,各行业还没有提出相关的认定,每个人都会有着不同的理解,最初的概念理解主要强调的是企业组织管理,针对不同的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组织如何利用氛围强度来加强问题的解决,然而,这个概念在那个时代并不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这个概念已经不能够面面俱到了,这样,反而会加大企业之间的不信任,企业的业绩没有得到提高,竞争水平也无法和市场的发展保持一致。在这样的条件下,相关的概念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丰富的概念时刻指导着企业内部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利用人才的有效性也得到快速的提升。

从本质上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强度就是立足于心理学而提出的一种超乎企业内部正常运转的行为理论,因为这种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可以不断的激励员工,以一种超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帮助企业实现预期的目标,从另一方面也在说明,利用这样的方式,团队整体的期望就会提高,_到企业内部的目的。人力资源管理强度是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实施,更强调实施之后产生的结果。换句话说,它提供了一种信息流在人力资源体系中流通,员工可以更好地感知管理行为;例如,结合激励机制的应用,采取期望的工作态度,以协助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和个人目标。

2004年BOWEN和OSTROFF等人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的相关概念探讨出企业员工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他们指出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可以利用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创造出非同一般的业绩和水平,人力资源的各项能力的表现水平就是在彼此的信任下而获得互相的支持的,这种业绩的表现措施,结合一定的环境和举措,在适当的场所有效的运行,改善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行为,这种在业绩上的表现,也是目前很多企业所追求的,企业为了获得长足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以便不断适应其中生存能力,这一点也是很多企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的研究评述及其特点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对人力资源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要想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提高企业内部的整体效能,就需要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的强度,运用相关的理论进行研究,保证各个程序的完善。从一定程度上说,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还取决于员工之间对其管理能力的认可度,到底是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强度和态度来面对这一切,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强度是特殊性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的存在方式在企业内部是举足轻重的,在任何程度上都是无法避免的一环,看目前的现状来说,这种存在的方式是独特的,因为这种独特性,在组织内部结构中也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员工对企业的相关信息做出自己的回应,满足于现在问题,激发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关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员工能不能够感知企业发展的力量,制度的推行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就对员工产生约束,对他们的管理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样说明不同的企业产生的效果也会不一样,所展现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满足员工的特殊性有益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这些可以被理解的性质,企业就必须时刻抓住先机,占得优势时时刻刻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战略,让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快乐,发挥应该会产生的作用,与此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员工的返现层面上,并不是企业制度管理方面。当员工在利用管理强度的前提下,负面作用相对滞后,会直接反映在经济效益层面,这也可以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实施,要想保证实施的高效,就必须要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开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的一致性

员工在配合企业的种种工作的时候就会和企业沟通,不管是自己的问题,还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们都会对具体的问题,向企业提出在即的建议,这种傲骨的一致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从整体来说,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一致性,就必须加强对各方面要素的一致性。人力资源活动组织者和目标决策者认真分析,多个角度分析,达成共识重新进行考量。

(三)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的共识性

作为目前的一种新型认识,这种共识性还是体现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上,为了更好提高企业的经济目的,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满足人力资源管理,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常常是被动的,员工之间没有积极性,彼此缺乏相应的沟通。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的共识性会直接影响人力资源措施的开展,对管理者、决策者的工作产生反效应,也关系到广大员工对公平性的体验,直观地说,“强度”代表的是干预员工心理感受的深度。

三、未来的展望

在我国,企业的发展拥有无限的可能,不断加强自身的业绩水平。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的理念,对其实践的应用,也可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形态得到很好的把握。有鉴于此,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就要加强相关的研究,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让企业立足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现在,我们国家针对人类资源的研究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无法得到全面的分析,这也是缺乏全面指导的结果,需要不断提高人力资源中的管理水平,针对实际的问题,全方面的指导,概念的形成过程需要感性的认知,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强度是企业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是稳定企业生产、提高员工价值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度主要立足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措施,根据问题的举措而得以执行,这在实际运用中是有效的。如今,企业为了在自身的发展上提高自己的能力,主要就会针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进行相关的{整,优化整个行业内部的分工,对其进行有效的优化,如企业在每年年末的时候可以实施绩效考核、物质鼓励等手段,这样不仅仅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企业的业绩水平。

参考文献:

[1]唐贵瑶,魏立群,贾建锋.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04).

[2]肖兵.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研究述评与展望[J].现代国企研究,2015(20).

[3]邢周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9.

第5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发展趋势现代中国企业管理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德-博诺,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CV)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misableValue)。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E.de-Bono,1996)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zero),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石军伟,2002)。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2004)。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F.Moore)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后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万健坚,2002)。

3.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Econogy)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hole)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2003)。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来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战略弹性一旦建立,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Iackson,2002)。

三、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高度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

朱江(1999)、尹义省(1998)等人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研究;(2002)、陈劲、许庆瑞(1999)、刘冀生(2002)等人对于目前企业战略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Refocusing)问题展开了一定研究,例如将核心能力具体化,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由于数据易获取、资料较齐全,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战略管理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徐二明、许可(2002)、王开明、万君康(2001)、陈劲(1999)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顾乃康(1997)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边燕杰、丘海雄(2002)、姚小涛、席酉民(2003)等人从社会网络这一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沈艺峰(2003)、贾生华(2003)、王凌云(2003)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简汗权、李恒(1998)、单汨源(2000)、徐飞、徐立敏(2003)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史占中(2001)、董川远(2003)、王光庆(2003)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黄江圳,谭力文(2002)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席酉民1989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在其后的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他及其带领的研究群体形成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该理论下的战略分析框架即和谐机制的要义是:“和则”用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人的不确定性的削减,“谐则”用于确定性环境下物化要素的优化;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姜振寰、刘艳梅(2002)、徐全军(2003)、刘洪(2003)、蓝海林(2001)、宋学锋(2000)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因此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钟映弘、杨建梅,2003)。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Context)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

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民,刘鸿渭,2003)。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乔晓东等译.竞争战略[N].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陈晓红.战略型资本运营[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6.

[4]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版,1997.

[5]赵国杰,冯石岗.建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6]席酉民,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管理科学,2003,4.

[7]姜振寰,刘艳梅.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1.

[8]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

[9]严建援,颜承捷,秦凡1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形态及其绩效的研究综述[J].南开学报,2003,6.

[10]李梅,金照林.顾客价值创新: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新逻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12.

[11]孙晓岭.企业竞争新思维:超越“顾客导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1.

[12]徐全军.企业理论新探:企业自组织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3,3.

[13]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1

[14]姚小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预测,2003,6

[15]王磊,刘洪涛,李垣1当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9.

[16]石军伟.企业战略理论的逻辑比较[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8.

[17]蒋峦,蓝海林,谢卫红.企业战略理论研究[J].科技与进步,2002,3.

[18]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6.

[19]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

第6篇

大家上午好!

今天,能参加企业举办的演讲,我无比的激动和荣幸,我向在场的各位老总、各位同仁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并预祝此次演讲会是鼓劲会、发展会、号召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1.同志们,解放思想、企业发展、富裕员工,是我们山东黄金集团全体员工的崇高使命与理想。2.为解放思想、企业发展、企业辉煌,也包括为满足社会需求,企业发展的精神,企业文化是动力、是源泉。3.让员工才智在企业奉献中闪光,就是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在企业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让每个员工的潜能和聪明才智都尽情得到释放发挥,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员工的成就感、价值感。

上面这一段,第一句是总述解放思想,企业发展,富裕员工,第二句不通顺。第三句说的是让才智闪光。这一段我觉得有点前言不搭后语,鉴于是演讲主体的第一段,比较重要,能给我再改改吗?主要综述一下就行,多谢老师了

我们是企业富裕员工——企业发展我幸福自豪

我们企业员工始终以报国富企为大业。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竭诚奋斗不懈追求,企业发展,员工幸福。展望未来,我们所追求的美好远景,就是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大做强为发展,把企业建设成为持续繁荣的辉煌企业,不断提高员工的幸福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自豪感,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富裕的同步,使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我们是企业富裕员工——我的思想更解放

我是富裕企业员工,我的工作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我奋战、我拼搏,思想解放是我们山东黄金企业集团文化底蕴和灵魂。特别思想解放不仅是我们企业过去战胜各种困难,创造伟大业绩的精神支柱。我们企业的思想大解放,企业发展才辉煌,才能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因此思想解放是我们企业的动力之源。

解放思想,就是要打开围墙,融入社会,不断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引进先进人才、技术、管理、项目、资金和新的理念。

调整转型,就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人才结构,实现企业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升级与转型。我们企业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企业发展的全面、协调、稳步、可持续,做到循环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我们是企业富裕员工——企业形象我们树立

我们是企业的员工,我们是企业形象。整洁、利落就是自我彻底改变落后形象,使企业所有生产生活场所物有定置、整齐洁净、美化亮化。我们一切要遵守企业规矩,一切讲秩序,自我规范自己,作好每一件事。诚信,人无信不立,树企业形象。诚实守信是我们企业员工的品格,也是我们在商业活动中对合作伙伴、客户和相关利益者许下的庄严承诺,我们每一位员工坚决做到诚信。我们全体员工要永远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出一流业绩。

我们是企业富裕员工——企业工作忘我、精细

忘我,就是把自我融进企业之中,沟通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尊重和平等的体现。员工与员工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来达成共识,协调一致的去实现我们绩效目标。

精细就是我们工作中有标准,事事有着落,处处有标准,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通过每各环节严格地对细节加以控制,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在企业领导的精神感召下,我们全体员工尽全力而自强不息,以尽职尽责而自勉。通过举推动、创造之力,尽人本、团队、社会之责,进而实现我们企业发展、强盛,企业发展了,我们员工就更富有,这是我们坚定不移、信奉笃行的首要行事工作原则。所以说我们企业大发展,是我们员工之所盼。

我是企业富裕员工——我们生产的产品就是人品

信誉是企业的生命,就是员工人格的凝结。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做优质合格产品、创造优质服务是每个员工的道德操守,丢掉质量就是丢掉人品,做好优质产品必先做好人品。用户是检验产品质量的裁判,追求用户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希望。这不仅要体现在对外、商业交易中,也要体现到我们工作中每一个环节。

我们是企业富裕员工——企业的发展是我们的职责

面对新形势,我们全体员工必须树立企业定了,我们就干,追求速度和卓越,讲究效率的工作作风,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万众一心、迎难而上的胆识和气魄贯彻战略意图,执行战略规划,层层落实责任,逐级兑现目标,确保企业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便是变化本身,创新是延续企业生命的唯一途径。创新包含着多个方面,过去它是开滦的优良传统,今天它是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更加强调创新。每个开全体员工都要瞄准战略目标,不断挑战自我,在观念、战略、组织、技术、管理和市场多个方面谋求变革,使创新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首要因素。

我们是企业富裕员工——让劳动者富裕起来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山东黄金集团,切实把让劳动者富裕起来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秉承了“尊重矿工、尊重劳动”的理念,树立起“只有员工富裕,企业才是强大”的信念,践行着“让更多的企业里的员工因山东黄金集团的发展而受益”的终极目标,发展为了员工受益,依靠员工发展,与员工共享发展成果。

解放思想,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发展,是我们向往的卓越;富裕员工,更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第7篇

2017中国科创企业展望报告显示,74%的中国科创企业对2017年趋于乐观,但97%的企业认为人才是成长的最大挑战。人才、投资、政策、创新,究竟哪些因素成为了影响科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的难关?

保持谨慎乐观

2017年2月28日, 浦发硅谷银行宣布其北京分行正式成立,期待未来向更多的中国科创企业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商业银行服务。浦发硅谷银行是中国第一家中美合资银行,由美国硅谷银行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合资建立,也是一家只为中国科创而集聚共享的新锐银行。作为中国首家科技银行,浦发硅谷银行致力于为创新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客户提供全新的银行体验并且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从而成为中国创新经济中的最优选银行。

在成立仪式上浦发硅谷银行了2017年中国科创企业展望报告,主要分享了来自科技创新和健康医疗领域的中国科创企业创业者和管理者对于商业环境、融资、人才获取以及关键政策的看法。

中国科创企业展望调查是硅谷银行全球年度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硅谷银行自2012年开始,每年针对全球创新中心的科技及生命科学领域初创企业创始人及管理者展开调研,听取创业者的观点,了解他们对商业环境、融资需求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的看法。硅谷银行联合浦发硅谷银行两年前在中国推出了这项调研,今年总共收到了逾150份来自中国科创企业管理者的问卷。

浦发硅谷银行行长兼硅谷银行亚洲总裁蒋德(Dave Jones)表示:“这是我们第二年推出这个报告。推出科创企业展望调查,不仅可以使得我们更好的理解目标客群,也让关注中国创新科技领域的人们能听到来自中国创新实践者们的声音。整体而言,我们看到市场正在逐步成熟,并且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创企业蓬勃发展的潜力巨大。浦发硅谷银行应中国科创企业的需求而生,也将与中国科创共兴。未来,我们北京分行的成立可以进一步满足当地客户的需求,实现应需而变的全面服务。”

根据展望调查显示,受访的中国企业家对于今年的商业环境持谨慎的乐观态度,同时认为融资和人才招募非常艰难或具有挑战性,但他们仍然在中国从产业经济向创新经济的历史转型中努力寻求机遇,从而取得业务的进展或突破。

在经营状况方面,74%的中国科创企业认为2017年的经营状况将比2016年更为乐观。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在2016年这个数字是85%,显示出受访人呈现出更加谨慎的乐观。

在融资方面,84%的中国科创企业认为融资环境是非常艰难,或较有挑战性的。32%的中国科创企业表示他们的资金来源将是风投,28%则表示资金来源是私募。59%的中国科创企业将IPO视为长期退出战略,18%则计划继续私有。

而在2016年,有81% 的中国科创企业认为融资环境艰难, 38% 的中国科创企业表示其2016 年的资金来源是风投,高于2017年的32%。2016年,62%的中国科创企业将 IPO 视为长期退出战略,5% 则希望被收购。

企业税负是科创企业发展面临的又一挑战,在2016年全面推开的“营改增”将进一步为企业减负。报告显示,45%的受访企业主认为企业税负是影响公司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35%的受访企业希望政府能减免税收,这一比例是美国和英国的两倍。今年有43%的受访企业主认为企业税负是影响公司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

人才成为科创企业发展瓶颈

2016年的调查显示,20% 的科创企业认为人才招聘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98% 的受访企业主认为招聘到具有提高业务技能的人才具有挑战性,48% 的受访企业注重招聘具有产品研发技能的人才。

今年,这个数字则更为严峻。 有97%的科创企业认为招聘具备相应技能的人才是企业成长面临的最大挑战,57%的受访企业主认为人才短缺会阻碍企业开发新市场,45%的受访企业主认为人才短缺会阻碍企业开发新产品。同时,有58%的受访企I主认为人才是对公司影响最大的公共政策问题。

以上海科创中心为例,高端科创人才成为制约科创企业发展的难题。根据2016年的《上海市科创中心人才报告》显示,在建设科创中心的历史机遇下,上海人才市场呈现出管理专业人才和海归人才多的“两多”,以及资深人才少和高端研究型人才少的“两少”现象。

我们都知道经济供给侧主要有劳动力、资本、技术与制度四大要素。与经济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不同的是,经济供给侧这四大要素的改进需要经历相对长期的过程。人才供求的变化尤为如此,人才需求短期内可以改变,但人才供给变化需要的时间则相对较长。

因此,各地纷纷出台了落户、出入境等优惠政策。如上海出台了“科创22条”以及作为其落实举措的“人才20条”。无论是“科创22条”还是“人才20条”,就人才要素的政策设计来说,都是强调政府层面针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办法和优惠措施、针对海外人才的开放政策和便捷通道,以及针对国内人才的政策优化和灵活机制等。

但如果本土教育不能满足科创人才的巨大缺口,将极大制约科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创新2.0时代到来

创新一直是科创企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对于中国的科创企业,业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本土创新企业很多在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而缺乏真正的技术创新。

对此,创新工场合伙人郎春晖表示,“实际上中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创业企业是越来越接地气了,比如在通路创新或者工具效率创新方面。”她举例说,“创新工场投资的房产销冠项目就是如此,人生三大支出分别是房子、出行和食物,房产销冠区别于传统房地产企业,将市场上成千上万家中介公司的经纪人拉到它的平台上进行服务,是一种通路创新。三年前我们投资的时候这家公司只有7个员工,现在三年过去了,他们的员工达到1580人,去年全年交易额近千亿,挣了15亿佣金。这是传统企业所无法想像的。”

第8篇

关键词:绍兴;民营企业担保链风险;金融抑制;金融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2007年社会生产总值1972亿元,位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8位,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第8位,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41位,2005年全国百强县绍兴5县(市)全部入围,2006年中国民企500强,绍兴占51家,2006年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绍兴22家。30年率先发展是多种积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体制机制优势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民营经济强劲发展是主要原因,绍兴民营经济占整个经济的95%以上,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绝对主体性作用,小巨人民营企业数量比例大是绍兴民营经济的一大特点。但2008年以来绍兴5%的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进入高危企业行列,这些企业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有的属于行业领头羊,这些企业陷入困境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而且这些企业与其他企业的错综复杂的相互担保关系令人惊愕,发人深思。本文认为金融抑制是民营企业相互担保解决融资问题的制度原因,进而提出金融深化是促进发达地区资本市场完善和民营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路径。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绍兴民营企业相互担保的多米诺骨牌风险凸显

绍兴民营企业之间错综复杂的担保关系在金融危机之前鲜为人知,在行业龙头企业陷入危机,政府工作组进入企业摸清债权债务关系时,才渐渐清晰化并令人震惊。下面以华联三鑫为例说明普遍存在于绍兴民企的担保链。

至2008年10月8日,为华联三鑫担保的企业有7家,分别为当地知名企业:展望集团、加佰利集团、浙江精工建设集团、浙江南方控股集团、浙江远东化纤集团、浙江赐富集团,这7家企业业务都横跨多个领域,资产总额均在几十亿左右,是绍兴民企担保链剧震的第一层。展望集团除给华联三鑫担保外,还为江龙集团担保,而展望集团旗下的展望控股的4700万元的人民币贷款又分别源自展望集团、光宇集团、浙江永利实业集团、浙江江龙纺织印染及浙江南宇轻纺等几家公司担保,而展望集团又为这些公司提供反担保。 至10月8日,包括华联控股在内的多家企业为华联三鑫提供了93笔保证担保,涉及金额45亿元,华西集团、精工建设集团又为部分担保企业提供反担保。以华联三鑫为核心的担保链涉及担保资金100多亿,华联三鑫停产使得相关担保企业业陷入危机之中。

二、金融抑制:民营企业相互担保的主要制度原因

(一)金融抑制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样本,提出了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他们认为,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非常强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关系,健全的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动员社会储蓄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的落后,金融机制运行的低效率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即出现了所谓金融抑制。金融抑制是指一国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到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滞着经济的成长和发展。

(二)金融抑制与民营企业融资难及相互担保风险

麦金认为,“金融抑制”主要是资本短缺造成的,除此之外,还有信息不足,交通不便以及政策不当导致的扭曲等。一个简单的数据可以说明绍兴存在资本短缺:2007年绍兴金融系统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0868531万元,全市工业贷款6353987万元、商业贷款752836万元、农业贷款1179914万元、乡镇企业贷款2965736万元,四项共计11222373万元,存贷差1353842万元。信息不足使得民营企业融资难也是存在的,国家银行受垂直管理的影响,贷款增减受总行调控,对其服务的地方企业深入了解不够,贷款时注重实物资产轻视非实物资产和企业的前景,比如在华联三鑫出现危机时银行加紧收贷,断供担保企业贷款等。 政策造成的金融抑制有:监管部门制定的诸如贷款优先目录之类的政策使金融配置出现了严重扭曲,比如2008年初开始的宏观调控,压缩的都是竞争性行业,保的是基础性行业,直接导致了贷款的流向,从而加剧了金融抑制;信贷市场的歧视与分割、金融市场垄断等使金融业缺乏竞争,拓展业务、服务企业的制度创新不够,深入了解企业下的功夫不够,服务企业长远不够,几乎所有的国家银行都是年底收贷,年初放贷,其资金结算周期与企业发展,资本循环与周转周期不一致,给企业增加了交易成本。

三、深化区域金融的对策建议

(一)改进内部制度安排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财务制度,使银行准确掌握企业经营的真实动态和资信水平。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发送和信息甄别主要是用市场机制的方式提高信息部队对称状态下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信息成本与信息不足的原因,它的作用是有限的。为此,需要政府组建基础数据库和检索平台,建成一个独立公正的关于企业征信机构,减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另外,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些市场化机构,利用它们的专业优势和规模优势,低成本地向银行出售中小企业信息,减低银行信息成本,提高银行近影效率。

(三)深化金融改革,加强外部金融支持

积极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开放民营资本进入中小银行。在浙江区域经济中,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层次的经济结构必然要求多成分和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为其服务。也就是说,除了大型的国有金融机构外,理应通过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建立起一个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极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体系。因此,必须尽快制定有关中小金融机构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金融市场准入、推出及产权交易的法律框架,采取银行分级注册登记制度,形成全社会大力发展民营金融的合力。

(四)加快建设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保证金制度

由于民营金融机构的规模一般相对不大,因而,在抗拒风险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在发展民营金融的同时,必须尽快把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的问题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上来,为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过程中,为了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可以考虑借鉴英国的政府与储户共同承担存款风险的双重保障制度,可以考虑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推出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障制度试点。

(五)扩大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发展多种类型的民营金融机构

第9篇

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基于电压无功协调控制策略的风电并网研究

110kV综自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的实践与探索

标准配送式变电站智能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全钒液流储能系统的微电网控制策略研究

基于有根树的DG配电网保护故障定位新算法

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技术研究与工程设计

换位次数对同塔双回线路参数不平衡度的影响

分布式串联电抗器原理及其应用分析

4英寸碳化硅快速同质外延生长研究

HVDC换流阀用饱和电抗器的建模及仿真

220kV智能变电站造价趋势分析

考虑多方位的大规模风电有序并网激励管理问题分析

抽水蓄能电站稳控装置的研究与应用

健身器械动能发电及接入电网的自适应控制系统

电能量计量系统地县一体功能需求分析与研究

多柱并联避雷器的残压和电流分布控制

基于声表面波技术的智能电网温度监控系统

配电带电作业绝缘测试装置的改进研究

中国风电并网标准与国外同类标准比较

架空送电线路扩径导线架线施工工艺导则解读

为特高压电网安全殚精竭虑

深化感动式服务走好群众路线

夯实管理基础支撑特高压加快建设发展

笃行立行立改倾心服务群众

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全面提升企业发展质态

浙江:特高压释放多重福利

全力推进重庆公司发展方式转变

电网前期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大电网的发展趋势

削减PM2.5污染特高压输电大有可为

自主创新国家电网引领世界

分布式电源发展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全力推进率先发展

多措并举主动作为积极助力甘肃新能源发展

持续深化严抓严管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从吞煤到吃电--电锅炉在上海的起步之路

优先加快各级电网建设助力福州经济社会发展

一线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对策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目标更要有行动

中国新能源一定会全面走在世界前列

国际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经验启示录

农网改造升级的目标及策略

开展本质安全建设筑牢企业发展基石

“双服务”职能创新党建工作

中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之比较

"水电之母"驶上信息高速路

第10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资源管理;要素选择

一、引言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企业竞争,为了满足当前时展趋势,企业的管理层必须要不断对企业内部工作结构进行完善、创新。利用企业目前掌握的各种资源来提升企业的综合性竞争优势,保证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取一席发展之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保证企业人才供应的部门。21世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所以必须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式,保证企业人才供应,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工作体系也比较复杂,所以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入手,深入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在认识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本质后,按照企业的发展目标来选择适合企业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是某组织或者某团体长期生产实践所得出的一种高效率、科学化的管理方式。牡贝企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只有不断完善、不断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化发展,推动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保证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发展环境中提升自身竞争力,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

三、企业人力资源选择因素

1.企业的规模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选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规模以及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数量,适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凸显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在判定企业规模时,会将企业的资产、企业员工数量等作为主要衡量要素。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规模比较大,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要求相对较高,并且需要有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加以辅助,不断的优化管理内容,让管理理念更加先进化、实用化。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进行选择时,要始终秉承稳定性工作原则,保证选定的管理模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这种恒定不变化理念,是要保持在一段时间内不发生本质性改变,但是工作人员也要不断的按照企业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对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始终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针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时,更加关注模式的预见性及模式的灵活性等。不断的吸纳一些其余企业的发展经验、管理经验,参照自身的情况,对企业正在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进行优化,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入到新层次。中小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比较薄弱,而且很容易受到社会发展给其带来的冲击,所以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必须要不断变动、调整,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2.战略目标拟定

企业战略目标,可以指引企业发展,不仅是对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一种前瞻性展望,同时也是一种科学规划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企业更加努力的去奋斗。战略发展目标属于企业长期发展任务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工作人员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选择时,必须要保证选择的结果和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相同,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体系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先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内容进行选择,选择的时候参照企业能力、企业资金情况以及企业文化。在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还要参考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意见,最后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流程以及市场变化情况,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

3.企业所有权结构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带动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各种企业林立。不论是国内各类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国内本土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拥有主动权、决定权,所以企业可以将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未来的运营理念当成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的根据。始终秉承节省人力成本、提升人力资源使用率等理念,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并拟定工作目标,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的基本发展模式,比较适合当前市场发展形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为从目前我国各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企业的所有权结构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受到发展目标、未来运营目标等多种目标的影响,导致企业所有权结构与企业实际情况、社会发展情况不符,阻碍了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全球化以及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下,通过科学化的模式来构建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还可以从侧面提升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较多,并且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影响不同,所以要正确、合理的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不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侧重点不同,所以必须根据企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有目的的来选择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减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的盲目性以及机械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肇宏,薛夏斌,李世杰. 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及原因分析[J]. 管理学报,2015,05:702-709.

第11篇

今年是恒博企业成立8周年,恒博企业总裁陈彬先生在接受《财智》记者采访时不仅意味深长地道出了恒博企业的成长史,更深刻解读了恒博的企业文化内涵和特色。

特色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发展

记得2D08年在恒博企业成立5周年庆典上,陈彬就提出了以培育先进企业文化、锤炼持久核心能力、塑造卓越企业形象三大举措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战略性观点。回顾过去,陈彬在为企业取得巨大成绩而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他深刻地意识到,恒博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美容特色的文化理念体系,明确恒博人的价值观,让企业文化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动力源泉,成为凝聚恒博人的精神力量。陈彬的这一理念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认同,他们通过总结企业发展实践中凝聚并突显出来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内涵,拟定了5个“五年计划”。

企业文化一旦被确定,其核心价值观是永不动摇的,只会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和升华。此后3年恒博的发展也证实了陈彬这一指导思想的正确性。恒博上下全力以赴,形成合力,业绩实现着稳步持续的发展,市场占有率逐年递增,而恒博企业所呈现出的低调、沉稳、实干的本色仿佛是陈彬个性的本色出演。

打造顶级医学美眼品牌

“医学美容产品是指这类产品适合医学美容疗程前后使用,或是医生处方产品,或是针对特定问题皮肤设计的。紫妤经典品牌依据当今世界最尖端的皮肤医学理论,根据东方女性皮肤特点,采用高科技技术将有效成分转换为晶体气囊纳米凝胶。特别为20%高雅品位女性量身定制的钻石级专业抗衰美眼系列产品,能够将眼部受损、残缺的细胞进行移植、修复再造,实现显著提拉、紧肤、提升、塑型的目的,而且效果持久。”陈彬介绍了紫妤经典品牌,并强调了其“世界医学抗衰美眼品牌”的定位。

陈彬深知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技术后盾,为了确保给市场中高端美容会所提供最优质的品牌和技术支持,他的足迹踏遍亚洲、欧洲各国,数次前往瑞士考察,并与瑞士BiozoNe生物工程公司达成合作。该公司是世界皮肤医学最具权威机构,拥有世界第二大科学实验基地,是继雅诗兰黛之后第二个研发出基因DNA肌肤生物钟调节技术的公司。在合作的4年多时间里,陈彬每年都会亲赴瑞士Biozone生物工程公司一线生产基地视察工作,同时把国内外信息传输到生产总部,以便更好地对产品及技术配方做最精确的调整。目前他们开发了智能细胞DNA基因修复疗法、芭比能量疗法、眼部微雕塑型疗法、香氛艾灸熏疗法、净透眼球疗法、眼部能量火疗法、眼部能量冰雕疗法等多个主要眼部应用技术,被定义为“7S魅眼・肌密”系列。这是围绕眼部七大系列问题而产生的综合应用技术,不仅能改善眼部黑眼圈、眼袋、眼纹、塑形、提升等基本问题,而且能够解决眼部的净透、酸涩、红肿、干涩、红血丝、油脂粒、细胞基因自我修复等更深层问题,通过眼部各个反射点不同的症状精确洞悉脏腑功能的反应,从而有效调理身体各个机能,达到由内而外自然美的医学健康理疗功效,是中高端美容会所经营必备的首选美眼技术与品牌。

品牌卓越决定基业长青

谈到企业的发展陈彬深有体会:“一个企业如果想造就百年品牌,就要应付不断变化的挑战,勇往直前,而且每前进一步都必须采取一系列机制和手段。”

陈彬介绍,恒博企业的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打造核心竞争力。恒博企业的今天也是更多企业的明天,恒博企业在8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少的风雨与阵痛,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主要是因为一直坚持“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信念,不断培育企业文化,打造差异化特色。

第二,大胆地设定目标。大胆敢想的目标可以促使大家团结――这种目标光芒四射、动人心弦,具有冒险性和刺激性,是有形而高度集中的东西,能够激发所有人的力量,即刺激进步。但需要强调的是目标必须符合核心理念。

第12篇

本书中不再如传统经济学著作及以往研究中仅仅将企业看作是把资本和劳动转化成产品的生产线,也不再讨论由董事会、经理和股东构成的企业治理结构,而是把政府(政府官员)、企业和企业家互动的市场体制作为研究企业家成长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从而构建了一个政府(政府官员)、企业和企业家互动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非匿名的特征。在这个框架下,作者研究了企业家成长与民营企业发展,并利用调查数据研究了企业绩效决定、企业家参政议政和企业家满意度影响因素等内容。

故事的一开始提到了一直以来在经济学研究中并未受到足够关注的人群――企业家,正如书中提到的:“如果将中国经济比喻成一辆奔跑着的汽车,那么,政府提供了这辆车的路,劳动者是这辆车的各种部件,而企业家则是这辆车的司机。对于企业这辆快跑着的车,理解政府和企业(企业家)的关系,就像理解司机和路的关系一样,成为了研究中国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作者对中国民营企业如何基业长青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展望,认为政企纽带虽然对特定的企业有利,但对整个民营企业的成长却构成了非常严重的阻碍,无论从企业如何传承和企业如何做大的角度都会受到政企纽带一定程度上的束缚。当然,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参政议政,这也不失为推动制度变革的一股力量,但关键还是要看中国的企业家们能否突破政企纽带的束缚。

《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

作者:易纲

商务印书馆

2009年12月

翻阅它的理由:本书作者易纲教授有着多年从事中国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在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等方面不同凡响的学术造诣以及多年的政策研究、制定和操作经验。本书正是作者近年来思考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与成就、政策与措施的结晶,主要论题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汇率与利率、中国金融企业改革开放的逻辑、农村金融与农村信用社改革等,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藉由本书,我们可以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及走向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监管制度解析》

作者:马骁

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