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一、激发兴趣法
语文教学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维,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造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创造愿望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思维素质和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工作。创造兴趣要从小培养,求知欲望要早期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如在教学《捞水牛》一课时,教师抓住“船装泥沙”,“绳拴铁牛”,“铲去泥沙”,“铁牛拔出”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看打捞过程,想打捞的原理,体会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拖船捞牛”的创造性思维,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兴趣。
第二、创设情境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思维的情境和氛围。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产生移情效应,他们置身情境,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此外,教师还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让他们静下心来,反复地与文本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善思的品质。此外,我们还必须以学生为友,引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及时鼓励他们创造思维活动,活跃教学气氛,活跃学生思维。
第三、质疑问难法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时机,去引导、鼓励学生对同学、老师、课堂、教材说“不”,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批判精神、探索精神。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求异。
第四、感情激励法
在教学课文中,我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唤起他们求知的愿望,探究的动力,通过赞赏他们各具个性的表达,让学生在信任自由中充分展示自我,张扬自我,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向学生提出适度的希望和要求,并为学生创设成功的阶梯,让学生在“跳一跳,能摘到”中经过努力去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注意保护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自尊。每一节课,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强、好胜、不甘落后、自尊的心理特点,激励他们进步,特别是对少数有不同程度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倍加关注,让他们在宽松、民主的交流气氛中逐步成长起来。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并经常用“对”、“很好”、“精彩”、“聪明”、“能干”、“勇敢”等激励性语言来适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与进步,将暗含鼓励、期待的信息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去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这种宽松、民主的交流气氛,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心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心理,并且在学习全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势态。
第五、诱导想象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路。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教师提出“小羊如果不用讲道理的方法,你能替它想出别的办法吗?”学生争先发言,想出了许多对付恶狼的办法,构成了新的童话故事。又如在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嘱咐三个小战士“一定要走出草地……”一段话中的省略号,启发学生想象:老班长下面还可能讲一些什么?这样,引起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增强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六、归类比较法
比较能帮助我们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启迪思维,深化理解,不失为培养创造思维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总结出了思路比较、中心比较、线索比较、语言比较、结构比较、写法比较等方法。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等故事,用“救狼”、“救毒蛇”的不幸后果与课文中“不救狼”、“收拾狼”相比较,进一步认识了“对害人的东西不能怜悯,而要痛歼”的道理。
第七、举一反三法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必须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循理推论,以便开发智力,提高创造性思维素质。如在教学识字时,教师结合实例介绍了会意字和一些偏旁部首表义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动用规律识记生字。又如引导学生学习了一些分段方法后,教师有意识地集零为整,向学生介绍了“按时序分”、“按地序分”、“按事序分”、“按事物性质类别分”等规律,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练习运用,大大提高了预习水平和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八、实践活动法
一、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在《比例的应用》一课中,我首先出示一道题:要求用比例知识解答,而班上有几个学生用了以前学过的方程和算术的方法来解答,这时我就为此而批评不细心,当时,这几位同学也接受了我的批评,不吭声,低下了头。课后,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课堂上对那几位同学的批评是在扼杀他们的思维,局限他们的思维,不利于他们的发展。于是第二节课,我及时进行调整,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并说明为什么用其他方法。班上一个学生说:知识就是为了应用,无论用什么方法,能做对题目就是对的,不必死板套用。当时,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学习就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宗旨,教学方法应该及时调整。虽然课堂多费了很多时间,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应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后来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创新都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产生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在数学课中,针对新知识创设情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在教学时会利用小学生的这个好胜心理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实践发现,这个方法很受学生欢迎,他们的年龄特征告诉我们在小学阶段孩子有着对知识的渴望,有着对知识的猜疑,我们不能扭曲他们原生态的思维,应该好好培养,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尽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的组合,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我在实习期间,会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图形直观教具让学生们看一看,摸一摸找到图形的特点,发现图形的美。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都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例如:我在实习期间给六年级的学生讲了高斯的事迹,高斯非常聪明,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算术题,要学生们计算出前100个自然数相加之和,一般的同学采取逐个相加的办法计算得头昏脑涨,而高斯几乎不加思索就算出了答案。他注意到这个算术级数的规律,100+1=101,99+2=101……共50对数,答案是5050。利用这个故事,我教导他们善于寻找问题的规律,活跃思维从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
古语有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何意?园丁栽种,只要认真种植,精心呵护,树木就会日渐挺拔,日趋俊美;而育人之职,却因人本身的复杂而变的难以预测,而未成年的学生,又因其单纯和不稳定性而成为更为复杂的群体,由此育人的工作也就变得复杂难测了。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如何将复杂变简单,帮助并指导学生使之逐步走向成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生拉硬拽还是潜移默化,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要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为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方法。
班集体活动是一个班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利用班集体活动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并使之运用在其课业中,是我在班级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创造性是优良的思维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健全人格的良好特征之一。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在未来社会才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而具备创新精神的人一定是一个在各方面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基于这些,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从活动入手,将活动与创造精神结合起来,在活动中使学生逐步了解并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为其创新精神的具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指导并培养学生使他们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具备创新精神呢?
创造性研究专家托兰斯于1965年指出,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应当遵守以下几条原则:A 、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B、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C、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D、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的机会;E、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根据1973年新的研究成果,他又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成功的做法乃是必须促使认识功能与情感功能都充分发挥作用,提供适当的结构和动机,并给予积极参加、实践以及和教师、同学相互接触交流的机会。
根据他的这些理论,和自己的一些经验,在班集级体活动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应先从发展想象开始,特别是创造想象,这样创造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为此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的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获得感性经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至开拓他们视野。
同时在这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指导学生从已知的信息中寻找答案,运用联想和想象法拓展思考范围,由此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例如,带班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一方面在活动中活用所学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将知识内化,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增加他的生活经验,为其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条件。
二、在活动中拓宽思路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好方法
在班级管理中,每一位班主任都要搞班级活动,但是否能搞好,是否受欢迎就是另一回事了。然而要想班级向心,形成自己的特点,体现自己的班级精神,从而促进学业,班主任还是要费些精力的,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社会的不断发展都要求我们不仅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科技人才,还要求我们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健全的栋梁之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拓宽或分解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我曾组织学生举办了一个小制作比赛,在短短的一周内学生们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各样,就连班里平时不苟言笑的同学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看着这一件件精心制作的精美作品,我想了很多……其实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潜能,就看我们怎样发现,怎样挖掘了,怎样为他们创造时机了。如果我们注意观察,有一双慧眼,我们也会成为伯乐的。而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我们的注意而一展自己的风采。
小制作比赛结束了,但他引起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就在学生们问我如何处理这些作品时,我的灵感突现,我不动声色的反问“你们说呢?”片刻安静之后教室里就议论纷纷了,有的说当奖品,有的说当礼物,也有的说留给老师做纪念品……这时,一位同学说捐给福利院,捐给希望工程吧,教室里的几十双眼睛投向了我,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又有人说,这些东西虽是我们的心意,但是并不实用。这时间学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我,“我们能否举办一个拍卖会,将作品卖给其他同学,一方面展示自己 ,另一方面组织全校同学参加,人多力量大吗!”听了我的一席话,他们又议论起来了,最终一致通过。这次班会不仅圆满结束,更受到全校同学的支持。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在议论中开拓了思路,这次活动使学生们懂得了解决问题时不应拘泥于一个小范围,就象不应只考虑如何处理作品,而应想一想怎样使我们的作品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样。这为今后学习中进行更为广泛的探讨开辟了道路。
三、在活动中鼓励提问与“随心所欲”,从而培养创造性个个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的个性特征也有关。据教育界多年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孩子富于想象、依赖性小、爱自行学习、尝试困难工作、寻找个人独立性、好沉思、不盲从等。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还要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机会,并使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全班创新精神的形成。记得我班在高二时创办了自己的《班级周报》,同学以自由结合的方式写了一期期的报纸,一轮结束后,我们举办了《周报》评比,其中班里的几个女同学办的一期报纸,因其背景简洁明快——简单的图形和浅绿的底色,内容贴近生活且丰富多彩,使人感觉清新自然而倍受大家好坪。这几个女同学正是班里的“小活跃”, 每一次活动她们都是与众不同,每一次开会她们都是问题多多,主意多多。她们的个性有时让人难以接受,但她们善于动脑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又值得大家学习。对待她们,我从来是以鼓励为主,肯定优点提出方向,在各类活动中让她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并创造条件,满足她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将其创造性在学习中逐步引导出来,使她们真正认识自己潜力。在这种看似“随心所欲”的发展中,学生们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就连最差的学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的发现自我,不断成长着。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每个学生在我们的培养下都可以具备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何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愿望,如何指导学生把这些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和新问题的学习行为等等。因此,这就给我们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调动自己的创造才能。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方案;物理情境;变式训练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以各种因素为基础,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然后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进而得到新知识的一种思维方式。由于物理学科具有极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灵活性,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学习物理非常重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将会是未来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中的总结与摸索,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物理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由于高中物理教学以基本概念和规律为基础,而这些规律和概念都是通过观察一些生活与生产活动、自然现象,以及通过物理实验得来的,所以物理教师应该选择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类型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实际,进行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物理教师要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取决于教学方案的优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认真备课,进行构思,巧妙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以求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高物理成绩的同时,开放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地创造性思维。要想设计出良好的教学方案,物理教师必须深入地研究物理教材和教学大纲,以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精心策划,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巧妙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计划来。
三、物理教师要学会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良好的物理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智能,形成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物理教师要重视物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良好的物理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物理情境,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恰恰是在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的,所以物理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物理教师要善于质疑,通过质疑设立悬念,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认真思考与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其次,物理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问到“点”。要想做到这点,就需要物理教师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且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最后,物理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阶梯型和发散型问题。阶梯型问题是由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环环紧扣的问题组成的。而发散型问题则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提出的极具价值的问题。阶梯型问题和发散性问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和增强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具有极大的启发,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这两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实验情境
物理的教学与学习离不开实验,因此物理教师要善于创设实验情境,进而通过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物理教师创设实验情境的时候,也要注意几点问题。首先,物理教师可以通过改进实验的方法,在探索新途径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物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在由现象推出结论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办法,通过学生亲自思考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主动性,还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增强其创造性思维。
(三)议论情境
创设议论情境,是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感,拓宽学生思路,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用的方法。物理教师在进行中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创设一种议论情境。学生可以各抒己见,随意发挥,互相交流,集思广益,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物理教师要注重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习题训练与解题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物理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解题的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努力,锻炼学生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中,一题多解主要锻炼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一题多变则注重锻炼学生思维的应变性,多题归一则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收敛性。物理教师要充分发挥这几种变式训练的特长,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创新 中学数学教育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世纪发展的必然,数学教育在新世纪的竞争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的材料,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程序和方法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或思维过程,它具有独创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独立地解决自己未曾解决过的问题上,或对某些习题有着独特解法。就思维成果而言,这种思维并未产生实际的创新成果,但就整个思维过程而言却带有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多方面着眼,并应寓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名受传统教育十多年的 学子,本文试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薄认识。
1.抓好 “双基”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规律,打好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对已有数学知识的发现、概括或创造性运用,并把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切实重视“双基”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解题的基本技能,并引导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善于发现规律,运用规律,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不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应试的角度来看都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习题课的教学占了大量的课时,因此在习题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需要一种内在的动机,这种动机是由学生自己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体验而引发的。所以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一种自主学习、探究、施展才智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知识的形成^程,并引导学生用归纳、概括的方法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事物的本质,“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做有时可能麻烦费时,但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得出了结论,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总结
分析,旨在探讨有效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
G633.6
数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关键性学科,强化数学教学的质量对于初中教学的整体性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教学实践来看,数学教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强化抽象性分析,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得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更加的具象,这样,数学教学的困难程度会显著的降低。简言之,为了强化数学教学的质量,积极的探讨创造性思维培养在教学中的作用价值巨大。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初中数学的教学对于整个初中来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基本现状:第一是教学模式的固化比较严重。从教学实际来看,传统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模式对于思维的创新发展有着阻碍作用。第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利用比较单一。目前运用的最主要就是课堂讲解法和作业训练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得数学的魅力发挥大打折扣。第三是对于教学的总结工作做的不到位,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突破性较弱。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现阶段中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教学实践来看,创造性思维培养有两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得数学教学的新意显著增强,这样有助于增加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第二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理念更加的多样,这样会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初中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积极的改变教学模式,创造开阔的思维空间
积极的改变教学模式,为思维的开阔创造空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措施。教学模式的改变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转换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身份。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而老师做好指导者的工作,这样,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加的自由,对问题的思考也会更加的多样,过去教学中老师对于学生思维的限制作用会大大的减弱。第二是进行课堂氛围的营造。创造出浓厚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活跃性和积极性会显著的提高,其思考也会更加的积极。简言之就是通过师生身份的转换和课堂气氛的营造,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良好和自由的思考空间,这样,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也会更加的顺利。
(二)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利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创造性而言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活起来,这样,其思维的创新性才会进一步的提升。在教育教学中,老师积极的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分组研究法等,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不一样的认识和了解。换言之就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更加的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会更强,而有了发散的思维,其思维活性明显的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效果也会进一步的提升。
(三)强化基础总结的能力,培育创造性思维成长的沃土
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积极的进行基础总结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简言之,不管是思维的培养还是方法与理念的进步,都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进行,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基础的总结,可以加深数学学习思维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不是凭空的,它的产生和壮大需要汲取一定的养分,而数学基础就是养分来源的土壤。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的关注学生,做好总结工作,这样,其学习的完善性会更强,思维建设的强度也会显著的增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力会进一步的强化。
初中数学在初中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强化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有助于老师的教学开展,对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帮助,所以积极的分析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措施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韩恩忠.浅析初中数学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才智,2015,15:90.
[2]谢雨希.初中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184.
一、夯实基础,打好创造性思维的铺垫
学生的创造性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发现概括或创造性的运用,其实,新的知识的创造和新技术的发明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上的,而就一般而论,知识面越广越深,他的联想、类比和想象的领域的越广,从而得到的创造的机会也就越多,所以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否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有了“基础”后再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是应当在进行“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就渗透,使二者相辅相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又能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
二、注重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主要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突破常规,只有发散性达到“独特”这个要求时,才有可能是创造性的。
一般说来,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应和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如下的公式来计算: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可见,强化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十分重视大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其具体做法有:
1.将课本例题改造为开放型问题:(1)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2)对问题的结构进行发散。
2.对问题解法进行发散,即通过对一题多解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对图形进行发散,这是指通过对几何图形的角度研究或图形中某些元素、位置的变化而引起的图形的演化的研究,发展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
4.利用探索问题,从学生熟知的问题出发,提出一些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钻研探索内在的规律,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注重培养想象力诱发学生的灵感
“想象”是人脑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以,创造新形象,必须以曾经知觉过的其他各种有关事物的表象为材料,这样,加强知觉,丰富学生关于客观事物的表现的储存,就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必要途径,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现象,例如,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解剖、分析或者制作模型、实地测量、作图等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想象力,自觉而有意识地追求教学材料和数学事实的形象化,就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个努力方向,而“灵感”是指人长时间地思考某一问题,在久攻不克的情况下,突然受到外界条件启示,茅塞顿开,豁然贯通,使问题迎刃而解的短暂过程,而外界条件的启示主要是通过想象过程形成的,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培养想象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的灵感,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解题中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是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四、注重类比,提高猜想能力
【关键词】初中学生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和提高
创新精神的开拓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学生学好知识、练就本领,提升能力、应对变化,适应时展、社会进步,积累才情的重要步骤,是初中学生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学习能力能否进步,学习效益能否提升的关键。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造性在于撕裂常规,打破原有秩序,在旧有规律和模式中产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我们只有在了解了创造性的基础上来了解创造性思维,才能让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呢?这是初中美术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解决了这个课题,初中美术教学也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初中美术教学似乎没有感受到这种启示。仍然是教师在讲台前不遗余力地讲解着美术知识,学生倾听着教师的讲授,这样的课堂缺乏的不止是互动,而且缺乏的是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作画时,一边画一边讲解作画步骤,学生在课桌上仿画,或抄写作画知识重点。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宰着我们的美术课堂,学生的美术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至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无法获得提高,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挖掘。基于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把学习重心从教师的知识教授为主转移到学生的学习为主上,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环节中多设置创新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初中美术教师在美术课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落实在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提升。
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初中美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初中美术教师要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1.在美术教学和美术创作中要敢于打破常规,让思维活力四射
美术教学要打破常规,充分利用创新因素,发现美,描绘美,在美术活动中提出新观点、创立新技法。要顺应时代对美术作品的要求,对美术人才的要求,这些要求传达的是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不拘泥于一成不变,不僵化于因循守旧,要有开拓进取的意识,要有敢于异想天开的心理认同,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
2.在美术课堂中训练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旧的、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彻底拚弃,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练好基本功。创新教育的先驱格罗皮乌斯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美术教学的训练时,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学生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格罗皮乌斯的教育理念的精髓。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我们作为初中美术教师也要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3.营造充满活力的思维环境,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约定俗成的东西绝对称不上创作,而优秀的美术与文学作品,必须是作者立意巧妙、构思独特、制作精美的东西。它明显的特点就是:创造性的思考,探索性的构成。美术作品的绘画技巧可以通过美术教师的传授而获得,而创造性的构思和立意只能靠学生顿悟。这就需要我们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新关系,从中敏感的提出有见地的看法,不人云亦云,不随声附和,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丰富的想象力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要营造适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环境,把培养有创造力的人作为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无论以怎样的手段和方法教学,都必须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以人为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两堂美术课就能解决问题的,要靠持之以恒的坚持,美术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坚持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相信你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学生就会还你一处靓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朱先成: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3.8.
关键词:钢琴 创造性思维 脑科学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涵
所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指以富有创造性的新思路或者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是人类进行科学、艺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的内因。创造性思维能力虽然与人类的遗传基因有关,但是主要更依赖于后天的教育培养而来。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并不是一种孤立于人类其他能力的能力,相反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人类其他的能力联系紧密,例如:人类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想象能力等等。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身处于一个知识创新和人才竞争的时代,知识的创新对社会的发展愈来愈重要,个人为了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自然就需要具备创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钢琴教育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原因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大脑思维的一个能力,培养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对人脑能力甚至潜力的一种开发与应用。研究表明音乐对于人脑的开发作用是不容小视的,钢琴教育作为音乐教育中最典型的代表自然具备开发人脑的作用。许多的钢琴音乐都被研究证明对人脑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再有,钢琴教育除了鉴赏音乐之外,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这不仅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这必将深化人们对创造的理解。因此钢琴教育作为一种典型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有重大的意义。
三、钢琴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钢琴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通过听觉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听觉能力是音乐学习者需要具备的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同时听觉能力还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的基础。钢琴教育正好具备“多声思维”的特点,利用钢琴教育的这一个特点,在钢琴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通过声音进行想象。这种倾听能力除了是对他人演奏的倾听,更重要的是在自己演奏时对自己演奏的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包括对音高、调式、力度等等的分析。这种倾听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仅对今后的钢琴学习有帮助作用,更是直接影响到对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倘若听到的是声音感受到的却不仅仅是声音还有色彩、感情等等,那么这事实上就是进行了一种思维上的再创造。钢琴教育注重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其实质上就是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其实所有具有创造性的想象,究其根源都离不开情感的因素。情感因素可以说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又是其重要的一个组成。在钢琴教育中,钢琴音乐不同的音高、调式、力度等等都会带给人们以不同的感受,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共鸣。举个例子,节奏快、音调高的钢琴音乐往往会给人以快乐的感受,这时候倾听者的情感感受是愉悦的,基于此,他们所能联想到的场景通常是欢乐幸福的。相反的,倘若听众听到的是低沉的、悲凉的曲调,那么作者能够想象到的必定也是悲戚场景、哀伤的故事。不和谐、粗糙的音色往往会给人带来愤怒、好斗的情绪。干净、静谧的音色却常常令感到内心安宁。除此之外,钢琴音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张弛。这种张弛会给人以不同的情感体验,或紧张或放松。
钢琴音乐给倾听者带来的体验不仅是音乐本身,更多的是音乐所引发的倾听者对场景的想象。虽未能和创作时候的作曲者居于同一境地,但是却能够感受创作者的喜怒哀乐,真实动人。
(三)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如果说情感上的共鸣是理解音乐的基础,那么思想上的共鸣就是对音乐理解的结果。思想上的共鸣要求具备对声音的想象能力,即通过倾听声音,在脑海中对声音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进行再创造。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那样,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想象。知识是原本就已经被人发现而存在的事物,对知识的学习,知识对现有事物的了解,这种了解对现有的一切实际上几乎不产生影响。然而思想不同,思想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再创造,甚至加工出原本不存在的事物,可以说是对现有事物一种虚拟发展,但是这种虚拟的发展正是实际发展的前提基础。
在钢琴教育中,思想是贯穿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音乐之所以能够不断的发展,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人,就是因为它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随着社会和人类思想的发展而发展。音符本身只是一些很普通的符号,是人类的创造赋予音符以巨大的力量,使得普通的音符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变化成为一首首风格不同的经典乐章。透过这些乐章,听众可以感受到作者凝聚在音乐中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作
即便钢琴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教育,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注意教育方法的新颖。学习钢琴的目的不能仅仅限于受到美的熏陶更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钢琴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把人们引入到一个思维可以无限驰骋的空间,接下来的创造要靠人类自身的思维广度和创造能力。古今中外,那些多优秀广为流传的作品,无疑不是体现着创作者的无限创造力和开阔的思维空间。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这个以知识创新为主流的年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钢琴教育作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教育方式,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钢琴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和欣赏水平,更能帮助学生将这种创造性思维带入学习生活的其他领域,在更多的领域创造出更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高进.钢琴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01).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创造性思维
引言: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主导,综合能力的衡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改全面普及的形势下,高中物理的课程改革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当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认真贯彻新课改的各项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物理课程的改革落到实处。
一、利用物理模型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在物理教学和物理研究中常用建立物理模型的方式解决物理难题,学生也会用这种方式解决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物理学习中很多模型尽管形异,但其本质却是一样的。在学期末的物理复习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在各种形态各异的物理模型中找到共性,寻根究底,学会举一反三。如,在复习“匀速圆周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让学生将“带电粒子在匀速磁场中做匀速运动”的模型、“人造地球卫星”的模型、“圆锥白”的模型、“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模型等进行归类,在这些表面特征明显不同的模型上,找到其遵循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所以,这一类模型可统称为“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1]
二、加强物理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基础
高中物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学会将知识进行整合分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高中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对典型学习方法的接受,,从那些典型的物理学习方法中提高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要尽可能的使学生清晰的了解教学中运用的典型方法,在教学环节中紧抓等效方法、微元法、理想化方法、对称方法等一般方法,不断灌输这些方法的作用,强化学生记忆,使学生建构起物理学习方法的基础框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解玻意耳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楞次定律的规律时,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发现其规律,促使学生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必须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2]
三、通过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应注重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的分析研究中才能将知识和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步骤在于,给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笔者在讲解色散这一章节时,事先已告知学生同一种介质对不同颜色的光线有不同的折射率,而且将七种色光对冕牌玻璃的折射率也指出了,之后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包含七种色光的白光照射到棱镜的一个侧面,会发生怎样的折射现象?在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中,要强化已知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已知知识与物理知识以及各科知识的联系,挖掘其他知识对现有知识的助推作用,尽可能将知识整理、融合,实现共通,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数学中所学的正弦、余弦定律就可以用到物理机械波与交流电的教学环节中。除此之外,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3]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一切发明创造、一切知识掌握,都离不开观察这一先决条件。科学家对事物怀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准确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因而产生大量的创造发明。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其基础是实验,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和优秀的动手能力都可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得到开发,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知识储备,所以教师应采取项目式和分组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1)观察前目标明确;(2)观察计划的制定要详尽完整;(3)观察过程中要细致全面;(4)观察和思维是观察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在讲解《电磁感应》时,让学生分组实验,每组配备一套器材,要学生探求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步骤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是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五、通过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耐心、细致,对于学生的错误要积极引导,不要一味的打击、责骂,更不可强行要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的异议,要发现其闪光点,同时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发现、自我改正。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克服学生的畏惧情绪,使学生敢于表现自己不一样的见解,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片繁衍的沃土。[4]
六、总结:《新课改》的实践和完善需要物理老师不断学习、不断转变思路和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认真贯彻《新课改》的若干要求,不断强化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从良;新课标环境下高中物理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J]2012(10)
[2]张纳;高中物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研究[J]2012(03)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
引言:
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能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使其在所学文章中受到熏陶或裨益,并积累写作素材,增加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文字能力、语言能力。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好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阅读成绩,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突破当前模式化教学现状。因此,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造性思维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属于发散性思维,是以求新性、探索性、创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对人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直接影响。很多时候创造性思维是联想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通常以突破常规思维界限的方式思考问题,能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提出新要求,《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阅读教学职能,要求展开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成为小学语文主要教学目标。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及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思维模式、学习方法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增强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新意识,让学生能主动思考如何学习,转变以往被动学习、模仿教学习师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掌握正确阅读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提升小学阅读学习兴趣。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后,便会更加努力去学习,从阅读中体会到乐趣,养成自主探究阅读的好习惯,学习效率将大大提升。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彻新课标。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从前文分析可知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仅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教育手段,更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的要求,显然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本文通过几点来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互动式教学。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还少主动思考问题,思维处于不活跃状态,积极性较差。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考状态,应加强教学互动,构建互动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互动学习空间,凸显学生主体。例如,在《乌鸦喝水》一文教学中,在文章阅读前教师可通过讲故事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适时抛出问题,让小朋友思考乌鸦如何能喝到水,并对学生想法给予鼓励,从而使学生保持思考,主动参与互动教学。另如,在学习《观潮》一文中,可让学生根据文章,描述自己想象中的潮,调动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为创造性思维培养奠定基础。
(二)巧设教学情境。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通过教学情境展开阅读教学,能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思考所学文章,投入到阅读学习中,更深刻的去理解、体会文章,体验阅读乐趣,激发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大江保卫战》一文学习中,教师授课前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播发相关影像资料,使学生产生联想,身临其境。然后在进行文章学习,由于先前影像资料已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已产生强烈好奇心,所以文章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投入,会在头脑中对文章产生的画面感,阅读有效性更高,学习效果与效率更好。
(三)加强延伸教学。以往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仅围绕教材展开阅读教学,并不做过多延伸,导致学生阅读面窄,词汇量小,思维僵化,更缺少阅读兴趣。因此,为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应深挖教材,加强延伸阅读,强化教学灵活性。例如,在《秋游》一文学习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想,说一说自己想要去什么地方秋游或曾经的秋游经历与故事,让学生把看到的秋游景色描述出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如,在《趣味的发现》一文学习中,在文章学习后,教师和布置生活化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主动去发现生活周边奇闻趣事,并让学生在下一堂课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四)强化实践教学。阅读教学目的是扩大学生知识储备与词汇量,使学生在文章中获得有益启示,获得写作素材,掌握一定写作技巧,受到文章情感熏陶。但很多时候学生在文章阅读后,并不能留下深刻印象,也不会引起较大思想波动。为了让学生主动思考,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写作实践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用文章表达思想。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后,写一写读后感,表达自己看法。
结束语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担负着重要教学职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语文阅读教学担负的职责。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科学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与锻炼,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敏.重庆市城区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02).
[2]刘宁.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及与其人格、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09).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从1896年FGalton对天才人物所做的智力研究至今,“创造性思维”一词已被广泛应用。目前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和认识往往是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性、状态性和结果性三方面入手。综合国内外对创造性思维的不同认识,可以将创造性思维概念的界定为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智活动。
2.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影响因素。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与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品质都有重要关系。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或抑制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作为个性品质内容的耐心、恒心、好奇、自信、独立等个性特点,本身就是创造性的组成部分。而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在发掘学生创造性潜能、影响学生创造性发展方面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3.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产生创造性思维所需的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环境。这些环境不管是在物理属性上还是在心理感受上所传达的情境都应该是积极的、宽松的。其次,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从教育观念出发,注重学生个性的自主性展示以及独立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最后,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丰富其想象力,鼓励求解的创新性、多样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扩散思维训练、异同转化思维训练、思维定式弱化训练、想象力思维训练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建筑教学中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
1.设计选题落后,导致惯性思维和模仿主义。一方面,主流建筑设计教学采用以“类型学”为主线的设计选题模式,往往是题目类型、建筑规模的简单变化,学生在面临新的设计题目时,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机械地沿用过去的经验和方法解答,从而束缚了想象空间,致使创造力缺失。另一方面“,假题真做”的设计教学内容,导致建筑教育几十年来一些陈旧设计题目沿袭至今,像“公园茶室”“书报亭”等设计选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计教学中的模仿主义与样式主义的产生。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易于找到相似的“先例”而进行简单的模仿甚至是“复制”,这与建筑设计的创作性特点是相悖的,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教师主导教学,抑制创造性思维。在影响了各国教育近半个世纪的“行为主义教育观”的作用下,目前建筑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过多把持教学。教师既是设计题目的设置者,又是设计成果的评判者,难免致使教师将自己的设想、解题思路甚至是答案影响学生,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缺少“我应该如何做”的主动思考,这与建筑的多解性的魅力特征恰恰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盲目、机械地迎合教师的审美趋向、评判标准,而缺少提出质疑的批判精神,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个体封闭式学习,创造性思维难以激发。在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国内高校的学生往往具有比较内敛的性格,他们在建筑学习的过程中不善于与他人分享、交流设计的构思及创作过程。这一现象会阻碍学生在建筑设计中思维开放度的扩展,禁锢其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不利于设计中的协作意识的培养。教学中发现,那些性格外向、善于表达、喜欢交流的同学的设计往往更有创意性。
三、建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针对建筑设计教学中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实问题,借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性途径和方法,下面探讨在建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塑造。
1.优化教学内容,营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情境。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创造力的维度。因此,在建筑文化趋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从深层次理解“广义建筑学”的内涵,在课程体系中要强化学生在人文、社科、自然等方面的学习,搭建一个主次明晰、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合理有效的训练内容、课题实践,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更新和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筑学专业是一个互动性极强的专业,强调创造性思维学习情境的塑造。正如孔子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强调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除了系统化的教授知识之外,要营造宽松的、适宜学生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心理安全环境,给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一定的空间舞台。创新性课题是克服惯性思维、避免模仿主义的很好的途径,也是一个营造性思维的学习情境的理想舞台。国内设计院校对此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在与设计课程联系比较紧密的美术课或建筑初步课中增加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课所占比重。尤其是一些特定主题、特定要求的空间和造型训练,开辟了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学习情境。如同济大学初步课中《如是我闻如是我画》的“音乐凝固”训练、《意大利广场变奏曲》的色彩构成训练等转译类课题和让学生设计一种使鸡蛋从三楼落下而不破碎的装置及方法的课程环节;香港中文大学建筑设计入门阶段用瓦楞纸板来设计和制作一个能够承载人重的实用性坐具的训练;还有其他院校的折纸建筑等一些趣味十足的课程环节等。这些课题环节都脱开了原有的课堂情境,以音乐、感受、实验等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来训练思维的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再如,东南大学在中国建筑史理论课教学中一改传统的“编年史”式讲解,加入了意向设计教学,进行“理性直觉思维”的培养,以理性的逻辑分析为切入点来提升学生的设计创造性思维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作为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和教学课程的主导人,教师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传统的教育观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目的,教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检查以及改正学生的错误,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支持与鼓励,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向教学转而开展双向、多维的启发式教学。作为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够接受和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由于从小学到高中的应试化教学,学生更习惯于模仿和复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统一性讲解会得到学生的普遍接受和采纳,这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是对教师引导能力的重大考验。创造性的学生需要创造性的教师引导。教师对学生设计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必须要让他们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在建筑的“非规范类”课程的授课中应尽可能避免带有主观彩色的讲解,能够给予学生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应该在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促进学生接受信息的广度和多样性,并为学生提供采用不同见解、不同视角解决问题的切身体会;在建筑设计中,要提供学生阐述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机会。实践表明,这些形式会改变学生多年形成的封闭学习习惯,有助于激发灵感。“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学术中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在欧美建筑学教学中,学术辩论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建筑学教学中这种观念更为明显。以建筑设计课为例,一边是学生对于自己创作见解的表达,一边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或批判。在激烈的辩论和对撞中,深入思考、凸显问题、激发灵感。与传统的被动学习相比,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异同转化思维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很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