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九年级化学上册

九年级化学上册

时间:2023-05-30 09:36: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九年级化学上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篇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Fe-56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葡萄酒营养丰富,适量饮用具有健身养颜的功效。下列家庭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葡萄B.葡萄发酵成酒C.把葡萄捣碎D.用细纱布过滤后装瓶

2.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的是()

A.可吸入颗粒物B.二氧化硫C.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过滤B.倾倒液体C.检查气密性D.加热液体

4.牙膏中的含氟化合物对牙齿有保护作用。一种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和1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7B.9C.10D.19

5.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一种原子,还可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OB.NC.HD.Cu

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是()

A.Al2O3B.Fe2O3C.SiO2D.CaO

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D.空气是混合物——空气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8.对下列化学用语中“2”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O3②2N③N2④2Cl-⑤Mg2+⑥Mg⑦H2O

A.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⑤⑥

C.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④⑤

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9.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水处理剂。下列有关高铁酸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物B.钠、铁、氧三种元素质量比是2∶1∶4

C.铁元素化合价为+6D.由两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组成

10.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ABCD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排水法收集氢气

解释集气瓶中的水:

吸收放出的热量量筒中的水:

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集气瓶中的水:

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集气瓶中的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H2何时收集满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6分)

11.(7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

(1)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氩气②两个氮原子;③三个二氧化硫分子;

④四个氢氧根离子⑤三氧化二铁中铁元素显+3价

(2)在符号“”中H正上方的“+1”表示,H右下角的“2”表示

12.(6分)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B的单质在A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E;C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D的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根据以上条件回答:

(1)写出A、B的元素符A:B:

(2)写出D元素的离子符号气体E的化学式是

(3)写出A和B反应生成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是

13.(8分)近年来,我国西南、北方、长江中下游等地先后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了解水、爱护水资源。

(1)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利用沉淀、、吸附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

(2)有些村庄打深井取用地下水,可用区分地下水是软水还是硬水,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小明同学为了探究水的组成,邀请你一起参加水的电解实验,发现两极上都有气泡冒出,其中正极与负极上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经检验,负极上产生的气体是。得出水是由组成的结论,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为。

(4)“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请你任举一例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

14.(5分)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

(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2)X=;

(3)A、B、C、D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填序号);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填序号);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9分)

15.(13分)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下列某些仪器制取气体。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b。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其中二氧化锰起作用,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产生时,不宜立即收集,原因是;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5)实验结束,先_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6)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氨气(NH3)极易溶于水。制取并收集氨气(NH3),应该从上图中选择的是和(填序号)。

16.(6分)某同学设计下表所示实验,探究金属铜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操作装置现象

1.取一个铜丝网,卷成筒形,固定在铁丝上。

2.分别向①和②中注入15mL、30%的H2O2溶液,并放入盛有热水的③中。[来约1min后可观察到①和②中都有少量气泡产生。

3.把铜丝网插入①中。

①中有大量气泡产生,5min后不再有气泡产生;此时②中仍然不断有少量气泡产生。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仪器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2)在步骤3中仪器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否可以得出铜可以加快H2O2分解的速率__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用上述实验探究铜是不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需要对上述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其中必要的是_______________。

A.称量实验前铜丝网的质量和实验后干燥铜丝网的质量

B.向仪器②中加入二氧化锰

C.将铁丝换成铜丝

D.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

E.检验铜的化学性质是否发生变化。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5分)

某生产化肥碳酸氢铵的如图所示

1.碳酸氢铵中含有种元素。(直接写出答案)

2.碳酸氢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同上)

3.碳酸氢铵中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同上)

4.“氮含量全球(20%以上)”这则广告是否真实?(写出计算过程)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345678910

BDCBDABACA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6分)

11.+3

(1)①Ar②2N③3SO2④4OH-⑤Fe2O3

(2)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一个水分子有两个氢原子

12.(1)OS(2)Al3+SO2

(3)S+O2===SO2化合反应

13.(1)过滤(2)肥皂水加热煮沸

(3)1:2氢气氢元素和氧元素水======氢气+氧气

(4)用淘米水浇花(答案合理即可)

14.(1)19(19.00)20(2)8(3)B、C(4)B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9分)

15.(1)a酒精灯b铁架台

(2)B催化过氧化氢==========水+氧气

(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4)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

(5)撤离导管熄灭酒精灯

(6)A和D

16.(1)试管烧杯

(2)做对比试验

(3)是加入二氧化锰之后反应速率加快

(4)A、E

第2篇

[关键词]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107

一、设计理念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着手,依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要求,构建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学生身心发展为起点,从生活实际出发,制订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自信心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及策略。从化学课程的特点出发,在实验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提出教学内容,制订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教学设计,将知识点与社会生活生产紧密结合,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内涵,充实教学内容,坚持“STS”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就本节课内容明确要求:能说明、会表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与酸的反应,并会判断置换反应,学会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

2.教材分析

《金俚幕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在通过课题1了解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合金概念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金属的化学性质:回顾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重点介绍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以及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3.学生分析

知识水平分析:学生已有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的基础,了解常见酸的概念,已掌握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总结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

认知水平分析:本课题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课题,学生处于对化学知识的初步探索阶段,虽已有上册知识打下的基础,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系统化,教师应在教授学生知识点的基础上,偏重于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回顾已学的知识,充分回忆和掌握铁、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能利用置换反应解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联系相关的生产生活实际,学会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能进行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设计,掌握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及其反应原理;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了解常见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3)学习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取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唯物主义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导课

[教师]展示漫画故事:《真金与黄铜》。

[学生]听漫画故事,产生疑问:为什么黄铜害怕遇见盐酸?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出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

2.复习

[教师]投影A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提示学生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且进行指导纠正。同时引导学生根据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与反应难易程度,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关实验,比较出镁、铁、铜的活动强弱:镁比铁强,镁比铜强。并完成表格(参见表1),回忆、记录、巩固知识点。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相关知识,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初步掌握判断金属活动性差异的方法,并引出新课程的学习内容。

3.活动与探究

[教师]投影B组: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

[教师]演示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并要求学生完成表格(参见表2)。

[学生]观察到镁、锌、铁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且反应剧烈程度不同,但铜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同时完成表格的填写。

[教师]根据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让学生试猜想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现象。

[教师]投影C组: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并要求学生完成与B组实验相同的表格。

[教师]提示学生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巡视、指导实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学生]小组实验,完成表格。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描述实验现象及结论,书写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自主探究,在操作与思考的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与学生]欣赏课本图8-12: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学生]观察图片,探究出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思考、讨论得出结论:金属可分成能与酸发生反应和不能与酸发生反应两类。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结论。

第3篇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忽略任何实验教学.教师大都能做到,于是出现这样的情景:每次上实验课,教师都要拿着一大堆的“瓶瓶罐罐”,很是费劲.大部分仪器是玻璃的,容易碎.矿泉水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塑料瓶,若用来取代某些实验玻璃仪器,则在携带或操作上都方便得多.因此,把矿泉水瓶带进化学实验室,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收集旧矿泉水瓶,变“废”为“宝”,还可以利用矿泉水瓶进行许多化学实验.这样,不仅解决了农村学校实验器材紧缺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感受化学知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分子运动现象实验的改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活动与探究如图1.这个实验在教学中一般是给学生做演示实验,实验现象明显,而且简单.本来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探究,可是氨水的挥发性非常强,教师在教室前面做,整个教室都能闻到氨味,而且刺激性太强,呛得学生直咳嗽,所以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动手的机会.笔者一直在考虑怎样才能把这个机会还给学生,于是想出一个好办法:用矿泉水瓶来代替烧杯,如图2.实验前,笔者将浓氨水放在密封的矿泉水瓶中.在做实验时,只需将瓶盖打开,迅速地用另一个带有两朵酚酞溶液浸过的小花的盖子盖好,一朵小花在瓶内,另一朵在瓶外.一会儿,可以看到里边的小花变成红色,外边的小花没有变化.改进后的优点:矿泉水瓶盖子密封性较好,不会弄得满教室都是氨水味,而且矿泉水瓶价格便宜,不易碎,可以做到每人一套.

二、泡沫灭火器反应原理实验的改进

有一次笔者给学生做灭火器原理(如图3)的演示实验,可能是药品的量加得较多,锥形瓶瓶塞没有塞紧.当笔者将锥形瓶倒转后,瓶塞一下子崩开了,盐酸溅了一地.还好笔者反应较快,没有沾到身上,没有发生危险,但是吓了一大跳,以后再做这个实验时总是有心理障碍.下课后笔者一直琢磨矿泉水瓶能不能发挥作用,于是用矿泉水瓶制作了图4所示装置.再讲这节课时笔者不但可以放心地做实验,而且可以放心地让学生动手,不会再发生类似的“险情”.改进后的优点:矿泉水瓶瓶盖可以拧得很紧,即使瓶内压强大,瓶盖也不会崩开.

三、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粉尘爆炸实验如图5.在讲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时,笔者演示实验,虽然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将金属罐换成塑料罐,减少了危险性,但是响声较大,还是挺吓人的.如图6,笔者将矿泉水瓶的底割掉,将一个漏斗下端连接一个充气球,将漏斗放入开口的瓶中,然后将面粉用微波炉烘干后放入漏斗内.鼓入少量的空气后,用生日蛋糕上用的细蜡烛将瓶内的面粉点着,迅速在瓶上扣一只纸杯,并继续鼓入空气,一会儿就看到纸杯被崩飞.改进后的优点:现象同样明显,危险系数却明显降低.

第4篇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 “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 “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在现代,我们梦想天更蓝、水更清,物质更丰富,生活更美好;我们渴望揭开生命的奥秘,改变人类的基因,使人类更聪明、更善良;梦想发明新药物,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梦想变废为宝,让废弃的塑料垃圾变成燃料,让汽车在天空翱翔;)

我也曾梦想有一件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冬暖夏凉,它可以随着光的强度改变颜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是救生圈……!

我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和看似奇异的梦想,正在通过化学家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化学正以其独特的方式, 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认真观察物质的变化,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之一。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应注重观察变化前的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

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边放课件边讲)

教师:化学在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现在由化学引起的污染,遍及全世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你知道由于应用化学不当、对化学常识的无知,而引起的污染吗?

学生:白色垃圾。

学生: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

学生:滚滚黑烟,污染空气。

学生:空中“死神”——酸雨。

学生:臭氧层空洞。

学生:光化学烟雾

阅读“绿色化学”。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欣赏空气家族成员的特异功能)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教师:化学,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没有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化学是人类力量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中种种灾难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成果;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

不学化学不知道,物质世界真奇妙、物质世界真精彩!

走进化学、了解化学、学习化学、掌握化学,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为实现中国的“诺贝尔”梦,我们要努力学习化学……

作业:(1)总结身边的化学

(2) 记忆常见元素符号

看了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的人还看:

1.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2.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3.初三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试题及答案

4.物质的变化化学教案及反思

5.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5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九年级;化学教学

图示可视化的工具之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Tony Buzan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所创,是一种表达放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把关键词和颜色、图像、符码联系起来,可激发全脑学习,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记忆、增进学生的创造与想象,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富灵感、更为轻松有趣。

思维导图作为教学设计的认知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有:

一、分析教材,梳理教学内容

例如,对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课题3《制取氧气》进行分析教材,梳理教学内容,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二、分解学习任务,设计学生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法,教师要教会学生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应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明白本次学习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例如,我们对《制取氧气》进行学习步骤的分解:

教师在设计好学习步骤后,不是交给学生即可,而是要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它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促使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会受制于黑板和纸张的大小,而现今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思维导图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在学习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困难是思维狭窄局促、无序、缺乏深度及整体把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当碰到学生思路狭窄时,思考问题分不清主次先后、思维出现无序时,思维缺乏深度时,对知识或事物的要素缺乏整体把握时,我们就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转变角度拓展思路,搭建认知框架,引导有序思维,启发他们运用分类比较、推论归因、关系描述、程序确定等方法,培养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层次结构,帮助学生多层次思考问题,引申问题,建立组块知识,建构心理模型,从而培养他们系统的思维能力。

第6篇

“酸、碱、盐溶解性表” 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14页附录I的图表素材,其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和教育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仅从酸碱盐溶解性的层面上给予学生指导,没有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该表的多种用途,致使学生对该表的重视和研读程度不够。其实,多角度、多层面,充分挖掘、合理利用“酸碱盐溶解性表”能很好地攻克“酸碱盐”涉及的四大基本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物质组成及分类,以及复分解反应的学习,也能有效突破“酸碱盐”的重难点,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酸碱盐溶解性表”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应用。

一、借用“酸碱盐溶解性表”系统复习离子、化合价、化学式的读和写

将该表首先提前亮相于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式、化合价与离子符号新课学习后。为让学生巩固对常见元素符号、化合价和离子符号、化学式名称的记忆和利用交叉法正确书写化学式方法的掌握,在“酸碱盐溶解性表”的右侧增设“O2-”一列,然后指导学生完成该表的化学式填写,形成“物质化学式表”。

阴离子阳离子

氢氧化某硝酸某氯化某硫酸某碳酸某氧化物

OH-NO-3Cl-SO2-4CO2-3O2-

H+H2OHNO3HClH2SO4H2CO3H2O

K+KOHKNO3KClK2SO4K2CO3K2O

……………………………………

二、利用“酸碱盐溶解性表”清楚的展示酸碱盐的组成和盐的分类

将该表再次亮相于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盐的新课学习后。为了加深学生对酸碱盐组成的梳理和盐类物质的分类,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形成“物质组成和盐的分类表”。

阴离子阳离子

碱类硝酸盐盐酸盐硫酸盐碳酸盐

OH-NO-3Cl-SO2-4CO2-3

酸类H+H2O酸H+ +酸根离子

铵盐NH+4

钠盐Na+

…………碱金属离子+OH-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初中阶段,只需要记住常见的酸碱盐并会区分酸碱盐就可以了。表中第一横行的物质为酸,第一纵行的物质为碱,剩余部分为盐类化合物。如表,按酸根阴离子将盐分类:第三列与每一横行(第二行外)交叉处形成的盐全是硝酸盐,以此类推第四列形成盐酸盐,第五列形成硫酸盐;若按阳离子分类:则第三行与第三列起每一列交叉处形成铵盐,以此类推第四行形成钾盐,第五行形成钠盐,等等。

三、结合“酸碱盐溶解性表”巧记物质溶解性和准确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发生

笔者认为酸碱盐溶解性的全面口诀应该在高一再学,初中教学中只需强调“七子沉淀:一蓝、一红褐、五白”,即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 、白色Mg(OH)2、CaCO3、BaCO3、BaSO4、AgCl。对于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应归纳为 “一水、两气、七字沉淀”。针对不同的反应,对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判断AgNO3和NaCl溶液间能否发生反应,可采用复分解反应书写规则“双交换、价不变”的方法,假想可以生成,那么就会有生成物AgCl沉淀和NaNO3溶液,发现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所以该反应可以发生。

四、妙用“三表合一”,并完善多功能备注,形成“化学术语小字典”

将“常见物质化学式表”和“物质组成和盐类分类表” 及“酸碱盐溶解性表”三表合一, 使同学们就像查字典一样能准确读写化学式,熟记化合价和离子符号,理清物质组成及溶解性。同时优化多功能备注,极大地降低口诀繁杂性和教学难度,突出知识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牢固“双基”和理解能力的提升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酸碱盐溶解性表”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笔者通过多角度透析“酸碱盐溶解性表”,从表中伸长知识的触角,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作用的角度理解物质的溶解性,进而达到熟练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物质组成等四大基本化学用语,同时真正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中考习题。

附:笔者涉及的《酸碱盐溶解性表》――“初中化学术语小字典”多功能表

多功能备注1.元素化合价口诀: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铝三硅四氧负二,铁三亚铁二,金正非负单质零,正负总价和为零。

2.原子团化合价口诀: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3.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要素:“一排、二标、三交叉、四约简、多个原子团带括号”。

4.“氧化铝”也读“三氧化二铝”,“氧化铁”也读“三氧化二铁”。

5.溶液颜色巧记:“铜蓝、亚铁绿、铁黄、高锰酸钾紫”。

6.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两内项、两外项、价不变”。

7.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产物中有水或气体或沉淀”。

8.酸碱盐溶解性口诀:“七字沉淀:一蓝一红褐五白”

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Mg(OH)2、BaCO3、CaCO3、AgCl、BaSO4。其中AgCl、BaSO4既难溶于水,又不溶于稀硝酸。(初中重点记忆)。

9.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一水两气七字沉淀”(初中重点记忆)

①生成水:H++OH-/ O2-H2O;

②生成气体:H++CO2-3CO2+H2O;NH+4+OH-NH3+H2O;

③生成沉淀:“七字沉淀――一蓝一红褐五白”。Cu2++OH-Cu(OH)2、

Fe3++OH-Fe(OH)3、Mg2++OH-Mg(OH)2、

Ba2++CO2-3BaCO3、CO2-3+Ca2+CaCO3、

Ag++Cl-AgCl、Ba2++SO2-4BaSO4。

10.三种挥发性酸:HNO3、HCl和H2CO3,应密封保存;

第7篇

一、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守恒思想”

探究性教学在观念上认为:让学生通过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使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相统一.因此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我首先给定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并让学生猜想“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何关系?”,然后请学生按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P.92方案一进行探究.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守恒.至此,学生很容易发现并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呢?”.这种探究性实验方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反应前后质量总和守恒”的欲望.接着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分析下图并得出m(P)+m(O2)=m(P2O5),进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守恒的思想”.

反应前反应后

P(白磷)+O2P2O5

二、巧用学生质疑,深化“守恒思想”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及其知识结构的独特性,时常会出现一些疑点.而“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一个好“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深入探究的切入点.我们应善于捕捉学生的质疑,发掘其背后蕴藏的思维障碍,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巧妙转化、组织教学,引导全体学生思考与探究,激起其探究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变得更积极主动.

例如,学生按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P.94方案二进行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时,发现实验结果与刚建立起的“守恒思想”相矛盾,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继续进行实验探究,然后打开瓶盖.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该反应仍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刚才之所以会造成不守恒的假象,是因为没有考虑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所以在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在学生消除疑惑,准备放松之时,我又趁机抛出:“现将10.6 g碳酸钠粉末与100 g稀盐酸充分混合,充分反应后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06.2 g,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多少?”,同学们很快运用“质量守恒的思想”解出生成的气体质量是

10.6 g+100 g-106.2 g=4.4 g.

三、借助各种手段,深化“守恒思想”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笔者认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学习化学的途径很多,其中借助演示实验完成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臻完善,多媒体CAI在化学演示教学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学生对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本质”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演示了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同学们轻松地理解到质量守恒的本质是原子守恒.同时同学们还推出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质量守恒.

四、通过适时练习,强化“守恒思想”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离不开练习.练习的最基本的作用是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练习是教与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下面的习题,既巩固了“守恒思想”,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非同凡响的效果.

题目以下应用守恒思想解决相关问题,推论正确的是

A.14 g碳与32 g氧气反应,根据质量守恒推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6 g

B.聚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元素守恒推出聚乙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根据质量守恒推出10 g的冰融化成10 g的水

第8篇

关键词:燃烧;实验

作者简介:曹明华(1979-),男,江苏海安人,本科,中学一级,方向为主要研究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一个实验,教材实验装置中选择的可燃物是红磷.实验原理是: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的白色固体,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沿导管压入集气瓶内,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气体体积.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2)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反应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2P2O5.实验结论:(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2)空气中还有4/5体积的气体,不可燃也不助燃且不溶于水.

实验误差分析:(1)实验后若结果偏小,可能的原因有: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2)实验后若结果偏大,可能的原因有:弹簧夹没有夹紧、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内过慢.

实验成功的关键:红磷足量;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操作时要注意待集气瓶冷s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等.可燃物红磷的替代品应满足的条件是:(1)可燃物能够在空气中燃烧;(2)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时只消耗氧气,不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3)可燃物燃烧时只生成固体(若生成物是气体,可将水换成易吸收该气体的溶液).

实验优缺点分析:实验化教材中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直观,但实验开始时在空气中点燃燃烧匙内红磷会对空气造成污染.针对课本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改进方案的基本思路包括两个方面:

方案一:着火点方式的改进

如将红磷换成白磷,通过光、热使其在密闭的环境中燃烧,既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又保证实验的成功,如图1.

方案二:反应物的改进

如反应物可以用铜代替,因为铜在密闭装置中,加热的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气体体积的减少量即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图2.

近两年有关这部分的中考命题内容及考查角度则是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为基础,考查药品的选择、实验现象与结论、误差分析等知识.

二、相关中考题型链接

例1(1)用图3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图中a、b两种物质可分别选用(选序号).

A.铁丝、水B.红磷、水

C.木炭、NaOH溶液D.硫粉、水

(2)图乙是对图甲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的改进(图甲中a所对应的药品均用酒精灯点燃),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选序号).

A.节约能源B.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C.测定结果更加准确D.操作简便、安全

解析(1)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原理是:通过可燃物燃烧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倒流进入瓶内,通过进入的水的体积间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所以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的氧气是否完全耗尽是实验成败的关键.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故选项A错误;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故选项B正确;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选项C正确;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气体不能被水完全吸收,故选项D错误;(2)图甲必须将药品点燃后才能伸入集气瓶内,而图乙中的白磷着火点较低,用激光笔就可以点燃,从而节约了能源,且装置始终保持密封,操作简便,没有污染,测定结果更加准确.

【答案】(1)B C(2)A B C D

例2实验回顾:图4甲是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1)写出集气瓶内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原理:通过红磷燃烧耗尽氧气,使集气瓶内外产生压强差,在此压强差的作用下,水被压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即为的体积.

【提出问题】兴趣小组用上述方法测定的氧气含量常常小于1/5,查阅资料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于7%时,红磷就不能继续燃烧,提出用怎样的实验方法可以使测定结果与理论值误差相对较小?

【实验探究】Ⅰ.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探究用铁能否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图4乙,浸有饱和食盐水的纸袋内装有活性炭粉(会加快铁的生锈)和足量的铁粉.Ⅱ.测得实验数据如表1

表1测量项目实验前实验后烧杯中水

的体积烧杯中剩余

水的体积集气瓶(扣除内容

物)和导管的容积体积/mL80.054.5126.0【交流表达】(1)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数据计算,实验改进后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2)对照两套实验装置,你认为通过改进后测定结果更准确的原因是(选序号).

A.装置密闭性更好B.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C.铁的缓慢氧化使集气瓶内氧气充分耗尽

D.测量时考虑到导管容积和扣除内容物

解析【实验回顾】(1)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点燃2P2O5.(2)通过红磷燃烧耗尽氧气,使集气瓶内外产生压强差,在此压强差的作用下,水被压入集气瓶,进入其中水的体积约等于瓶中氧气的体积,可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交流表达】(1)由表1数据可知,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是: 80mL54.5mL=25.5mL, 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5mL126mL×100%≈1202%.(2)对照两套实验装置,通过改进后测定结果更准确的原因是:装置密闭性更好、铁的缓慢氧化使集气瓶内氧气充分耗尽、测量时考虑到导管容积和扣除内容物,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答案【实验回顾】4P+5O2点燃2P2O5

【交流表达】(1)20.2%(2)A C D

参考文献:

第9篇

模式 初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99-01

反思是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再次思考,也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思想的再探究。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革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引入教学反思课模式,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课模式是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反思,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基于创新、实践、探究与应用的数学学习目标,展开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一、加强问题情境反思,鼓励发散思维

反思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反思课模式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以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与交流,并在问题的回答、总结与反思中,收获新知识。基于此,教师应加强问题情境的反思,从问题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散性、创新性等角度出发,反思问题是否能真正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与创新,促进学结与归纳。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时,重点要教给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常用公式与方法。教师要反思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类比分析的角度,将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比率问题进行类比,发散学生的思维。距离、工作量、部分量为一类量,时间、工时、全体为一类量,速度、工效、比率为一类量,学生在了解到路程=速度×时间后,依次类推得出其他实际问题的解决公式与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发散性、创新性,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升学习能力。

二、加强学用结合反思,立足生活实际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要反思数学教学背景的现实性:是否立足于生活实际,是否以生活为问题情境,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发现数学规律,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这些都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反思课堂需要重视的内容,加强学用结合反思,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拓展延伸,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设定“学校花坛面积计算”主题,引导学生展开学用结合的反思,展开实际问题解决探究。运用皮尺测量不同形状花坛的实际长度,并用表格记录下来,之后再根据一定比例,画出花坛的示意图,结合多边形面积割分方法,展开实际面积的计算,还要注意比例和单位的转换。通过学用结合,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三、加强学习过程反思,培养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要加强学习过程的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性分析和探讨,重新思考教学过程是否人人参与,学生动手实践、思维与活动能否有效联系,能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切身体验,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发现与运用,掌握知识方法、技巧,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操作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运用画图、模型拼凑等方式,将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再分析思维的正确与否。以“两边相等及一角对应相等是否全等”为例,学生可以运用反证的方法,借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棍棒模型,展开对SAS、ASS是否能证明全等问题的探讨。结合绘图、反证的思想,分析出在角为两边夹角时,能证明2个三角形全等,而角不是夹角的情况下,只有两个正三角形才能全等。通过这样加强学习过程的反思,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探究意识反思,鼓励探索创新

没有对未知的好奇心,就不可能探索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领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器官,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猜想、验证、推理、总结与反思,结合“点与圆、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类比推理,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创新地运用“圆心与圆心的距离”来推断两个圆的位置关系,由此得出相离、外切、内切、内含的关系。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进行数学猜想,进一步探究寻求证据,得出相关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本课堂;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方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为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地参加问题讨论,同时老师又创设多样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加以适时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的目的。

一、转变观念,营造课堂氛围

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是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课堂,我们希望学生主动地去学,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很自觉、很主动地学,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师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如,学习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设计情境:现有铁小鸭、镁小鸭、锌小鸭,铜小鸭四只小鸭子想去游泳,有四个游泳池:硫酸铜溶液、稀盐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请你为它们选择安全的游泳池。学生的天性是好玩的,这些带有游戏性质的教学情境会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老师要把以讲教材、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主的封闭式教学变为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要把传统的、严格遵守常规的“我讲你听”式的课堂氛围变为生动活泼、民主平等、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

二、推陈出新,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创新的核心在于“新”。没有愿望,没有激情,即使有创新的机会,也会失之交臂,所以,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只有真正依靠学生自主的学,教师再根据自己对各种信息的捕捉和把握,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建中去。如,在学习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三“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时,我把教学地点改在实验室中,给学生准备化学药品时,多准备了稀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自主进行探究。在探究时有学生问:“碳酸钠和碳酸钙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是不是它们组成里都含有碳酸根的缘故?”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另一个小组的学生问:“澄清的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一样组成里都含有氢氧根,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那么它和氢氧化钠反应吗?”这个问题已经涉及碱的化学性质了,以学定教是生本教育的策略之一,我把它作为一个生成的教学资源纳入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下,很快他们就得出结论:不反应。理由是没有明显现象。我趁机引导学生:“有没有反应我们可以做一个对照实验:分别向氢氧化钠溶液和通过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看现象。”通过实验对照,学生得出了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结论。在他们实验的基础上,我继续提问:“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能敞口放置吗?”“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物可能是什么?”学生积极讨论,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生本教育的课堂要求教师相信学生是有能力得到正确答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的包办代替,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尽量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机会,巧妙地通过一些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善问,使学生在循循善诱中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生本教育化学课堂。

三、突出学科特点,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一切学问的门户,周密而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大胆设想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综合,是创意和创新搭建的桥梁。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就要注意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的不同视角去动手实验,从不同的反应种类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培养学生对化学持久的创新精神

创新的关键在于“创”,而“创”是一种精神。只有敢于想、敢于闯、敢于干,才能开辟新领域,创造出新天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适时组织以“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为题目的故事会或演讲比赛,使学生了解、熟悉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创造和他们献身科学的动人事迹以及他们为人类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借此来鼓舞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坚定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同时,通过学生自我讲述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的乐趣,号召学生向着理想的彼岸奋力拼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加上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积累他们的点滴进步,表扬鼓励,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树立持久的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我们知道化学是生活现象的探究和科学性揭示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对初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开拓或是创造一个未知的知识和知识结构,而是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探究和钻研,对科学家提出的原理以及联系实际活动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是能够从中发现新的现象和知识。

第11篇

我是一名化学老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和学生的交流,总结了以下这些学习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1)化学用语法。化学用语,又叫简略的化学语言,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简洁语言。学习化学用语,既需要记符号,又要理解它所表示的含义。学好化学用语必须注意下面两点:

①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元素符号是最基本的化学用语,它是用来表示各种元素的一定符号,所以在书写时必须准确、规范。用双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的书写要注意“一大二小”的要求,就是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铜“Cu”、铁“Fe”、钙“Ca”等。

②注意化学用语的分类。化学用语包括表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表示物质变化规律的化学用语有: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以及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这些化学用语比自然语言简明得多,它还能把分子原子论的一些概念、意义、有关定律,以及质与量方面的知识都联系在上面。

(2)对比、归纳和顺口溜法。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化学的学科特点。化学虽然属于理科,但是它却有文科的特点,即基本内容很多、杂而乱,背诵记忆的知识点很多。所以,对比、归纳和顺口溜法,其实就包含了三种化学记忆方法,即对比记忆法、归纳记忆法和顺口溜记忆法。

①对比记忆法。“对比”是识记、掌握及应用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区分。对于易混淆的化学概念、理论和定义要进行科学比较,寻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抓住其内在属性。例如元素和原子,原子和分子,原子和离子,混合物与化合物,点燃与燃烧,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鉴别和鉴定,沉淀和结晶,盐酸和氯化氢,电离和电解,酸的挥发性和不稳定性等,都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和联系,加深理解和增强记忆。

②归纳记忆法。将大量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经过综合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连成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例如,将九年级上册课本的前四个单元需要记忆的内容概括出来:各种元素符号的写法、读法;地壳中几种元素的含量;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原子结构示意图及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常见的化学式及其表示的意义。

③顺口溜记忆法。在化学上采用顺口溜记忆法,能把大量的知识短时间内记住,并且不容易遗忘。例如记化合价的顺口溜:钾钠氢银正1价,氟氯溴碘负1价,钙镁钡锌正2价,通常氧是负2价,铜正1、正2,铝正3,铁有正2和正3。记酸、碱、盐溶解性表的顺口溜:钾钠铵盐溶水快,硫酸盐除钡银钙,盐酸盐除汞和银,碳酸盐多往下沉。记制取氧气的口诀是:二氧化锰氯酸钾,混合均匀把热加;制氧装置有特点,底高口低略倾斜。集气口诀是:与水作用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不溶微溶排水法,所得气体纯度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口诀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3)普遍加特殊法。普遍是指共性,比如说某一族元素共同的地方;特殊是指个性,比如某些单质不同于其他单质的属性。普遍加特殊法主要是利用元素周期表,通过元素周期率将每一周期和每一族的元素的共性集中记忆,然后单独记忆每一种元素或者是单个的化合物的特性,这样就可以减少记忆量,提高记忆的准确度。元素周期表的第七族是卤族元素:氟、氯、溴、碘。这四种元素的单质以及化合物的性质比较多,不容易记忆,比如一些颜色和状态的变化。通过这种普遍加特殊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容易的记住。根据元素周期律可以知道,卤族元素具有一定递变的规律性,其中有氟、氯、溴、碘单质的颜色从浅黄绿色到黄绿色,逐渐加深一直到紫黑色,而它们的溶解度,从溶解逐渐变小一直到稍溶。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记住卤族元素颜色以及溶解度的变化。

总之,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做到有效学习。

第12篇

  化学老师工作总结1

  本期以来,我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数学教学任务。经过一学期紧张、有序的教学,到期末已经完成本期的教学任务,现就本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本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1、对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本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时期。开学初,学校领导、教研组成员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使教者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顺利完成本期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为了进一步提高化学课优秀率、及格率,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坚持超前一周备写教案,做到备课充分、实用高效。从课堂教学入手,认真细致的备好课,确保上好每一节课。落实课堂教学环节,讲授知识重点、难点突出,努力实践学校提出的“一课一案,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3、考点训练及时、准确,单元过关检测落得实,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突破重点、考点,严抓训练,做到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进一步突出合作学习的地位和作用。

  4、本期以来,完成前8个单元的新授课内容,同时对教材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完成质检考试模拟训练题。

  二、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

  1、注重常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本期以来,教者按授课计划进行授课,顺利完成化学上册新授课的全部内容及复习内容。学校先后举行三次月考,教者所任班级成绩稳步提高,同时,认真分析,寻找差距,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困生多鼓励、多指导、多检查,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利用好现有资料,对习题进行精选,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提高。对学生作业坚持当天批改,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和质量。

  2、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吸引学生。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动脑筋,多留心多做好准备课前的工作,精心备课,不仅要备知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学情,以饱满的热情走上讲台,以激情的演讲吸引学生,以精彩的表演感动学生,让学生渴望上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浓厚了,学习成绩也就提高了。

  3、注重“双基”教学,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重视“双基”教学,夯实学生基础,让学生从基础着手,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化学课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本学期化学课本的知识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经常地灌输化学的学习方法、分析方法、渗透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和技巧。

  4、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强调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自觉地运用科学,尊重科学规律的精神和思想,要着力于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与结合。让学生产生对化学知识的贴近与亲切之感,也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从这两年的试卷来看,试题中涉及的生活、生产实际中问题较多,从多种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科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学生在不知不觉地自觉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学习和分析方法,去理解知识,分析许多实际问题。

  5、研究中考命题方向,讲究复习策略。

  研究近几年中考试题,会发现试题均以新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为依据,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讲究复习策略,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采用模块复习的方法,让学生分块复习知识点。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但我校化学仪器及药品比较短缺,分组实验难以完成,加之教学时间紧,部分学生实验只能在课堂上讲述,或者改成演示实验。

  2、教材中的部分难点、重点对学生而言,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比如有探究实验,计算等,而这些题目要求的能力较高,比较灵活,因此,一部分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导致成绩偏低。

  3、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欠端正,目的不明确,认为自己升学无望,有混天度日的现象,平时学习劲头不足,抄袭作业现象严重,有些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课,学习不够扎实,成绩提高不大,面对诸如问题,教者严管学生,批评教育,耐心说服,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思想上有所认识。

  4、对特殊的个体关心不够。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部分学生接受知识很快,一小部分学生接受知识较慢。对这些相对困难的学生尽管给予了不少的帮助,但关心的还不够,特别是一些自身很努力却没有能学好的同学,没有能给出更好的指导。

  四、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打算及措施

  搞好九年级教学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压力大、任务重的情况下,教者始终努力坚持工作,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为了进一步搞好今后教学工作,教者打算采取以下措施:

  1、认真细致的备写教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突破重点、难点,把握考点,抓好课堂教学,落实课堂教学环节。详细及时批改作业,深入教室及时跟班辅导,解决当天学习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严管学生、严抓训练,对学困生多鼓励,多指导,给予他们上进的信心和勇气。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把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教者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有条件的学生实验,教者应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完成。

  3、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思想汇报专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求课堂教学高效化、优质化,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老师工作总结2

  本学期,我们学校初三化学学科在区里取得第六名的优秀成绩,这与学生的努力以及教师的辛劳是分不开的。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将工作总结出来,并总结了几条经验:

  1、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特别是对文科班的学生,会考的要求其实不高,重在抓基础,因此感悟一定要从高一年开始就对学生全面落实。在会考最后的复习阶段我们通过不段的强化基础,做模拟卷让原先基础稍差的学生知识点得到巩固,成绩有大幅度提高。

  2、调节教学的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特别是理科班的《化学反应原理》这本教材,难度要求比较大,知识考点也比较多,教学中一定要安排妥当,教学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特别是对理科班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4、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多做实验,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5、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使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提出来与备课组其他老师讨论。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上完课后能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从正面了解学生的听课效果,及时更正教法的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6、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还应结合重难点加以强化。

  以上是我进行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向老教师学习请教,争取更大的进步。

  化学老师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年5、6两个理科班的化学教学工作,高三年毕业班采取分层次教学,K三(6)班是培优班,其他班级均为普通班,现对本学期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了解学生的学情

  我是高三才接这两个班级,因此学期初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6班是由年段总分前50名的学生组成,虽然是总分较好,但单科化学还是存在很大差距。5班成绩都偏弱,化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只有三五个学生,大多数基础都很差,尤其是化学1很薄弱。全体学生在高一高二共学习了4个模块《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没有选修《有机化学基础》因此的选考只能选择《物质结构与性质》,大多数学生都是化学1的基础很不扎实。

  二、制定详细的高三年教学进度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化学备课组组长,在开学初就组织备课组成员认真研究20xx年福建省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实验计划,在备课组活动中我们主要一起共同研究《课程标准》、福建省的毕业班教学建议和教学要求,并制定详细的单元教学设计设计,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互相听课和评课,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目的。

  今年是新课程高考的第二年,有了去年的复习经验,因此复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由于面对的学生不同,学校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更要认真慎重。我们备课组的高考复习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福建省教学要求》和新考纲确定复习内容来定位,以高中化学新教材为依托,根据不同模块的功能及必、选修模块之间的联系,清晰复习教学思路、步骤、节骤,拟定有效的复习方案,组织实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还注意针对所教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尽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教学用具、模型,实验,多媒体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实验教学,重要的实验让学生重点掌握。我认为理科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知识掌握了多少,而是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问的思考的能力。

  三、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与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