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时间:2023-05-30 09:3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1篇

要点一:五个新的化学符号

1.物质的量:衡量一定数目粒子集体的物理量,符号为n。注意事项:①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只能用来衡量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②用物质的量表示粒子时,要指明粒子的种类。

2.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任何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符号为NA。注意事项:NA的单位为mol-1,读作每摩尔,NA≈6.02×1023mol-1。

3.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注意事项:①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其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②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不随其物质的量变化而变化。

5.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某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为c。注意事项:①公式中的V必须是溶液的体积;溶质或者气体溶解在1L水中,所得溶液的体积肯定不是1L。②某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随所取溶液体积的多少而变化。

要点四: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表示方法

要点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配制时使用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固体溶质)、量筒(液体溶质)、一定容积的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2.配制的步骤:①检漏,即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②计算溶质的量(若为固体,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若为浓溶液,计算所需液体的体积)。③称取(或量取)。④溶解。⑤转移。⑥洗涤。⑦定容。⑧摇匀。

3.注意事项:①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这是因为容量瓶的容积是固定的,没有任意体积规格的容量瓶。②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容量瓶受热易炸裂,同时溶液温度过高会使容量瓶膨胀影响溶液配制的精确度。③用胶头滴管定容后再振荡,振荡后发现液面底于刻度线时,不要再加水,这是因为振荡时有少量溶液沾在瓶颈上还没完全回流,若此时又加水,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④如果加水定容时超出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部分再吸走,应重新配制。⑤如果摇匀时不小心洒出几滴,不能再加水至刻度线,必须重新配制,这是因为所洒出的几滴溶液中含有溶质,再加水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⑥将溶质溶解后转移至容量瓶时,必须用少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并将洗涤液一并倒入容量瓶中,这是因为烧杯及玻璃棒会沾有少量溶质,只有这样才尽可能地把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参考答案与提示:1.D提示:K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此知其较高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浓度应大于低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浓度,A正确。经计算B也正确。因为KCl溶液的浓度越大密度也越大,所以20℃时,密度小于1.174g·cm-3的KCl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正确。D项,最终还是20℃时的饱和KCl溶液,浓度、密度都不变。2.B提示:A项,取的样品质量偏小,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B项,因在定容时还要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故容量瓶中有蒸馏水不会影响所配溶液的浓度;C项,定容时仰视会导致加水量偏大,所配溶液浓度偏小;D项,加水量过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第2篇

本文介绍了拉曼光谱和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处理拉曼光谱的过程,简述了拉曼光谱应用于纺织纤维检测的可行性,最后介绍了本单位在应用拉曼光谱和化学计量学进行纤维检测方向的初期研究成果。

关键词:拉曼光谱;化学计量学;纤维检测

1 拉曼光谱的简介

印度物理学家C.V.Raman于1928年发现拉曼光谱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奖。自此以后,拉曼光谱作为一种分子级别的物质结构分析手段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高通量激光光源的产生、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的提高、化学计量学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大力发展[1]。

拉曼散射是光照射到物质上发生的非弹性散射所产生的。单色光的入射光子与分子相互作用时可发生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弹性碰撞中,光子与分子之间没有能量交换,碰撞的发生只改变了光子的方向而不改变光子的频率,这种碰撞方式也称为瑞利散射。而非弹性碰撞过程中,光子不仅仅改变运动方向,同时光子的一部分能量传递给分子,或者分子的振动、转动能量传递给光子,从而改变了光子的频率,这种散射过程称为拉曼散射[2]。拉曼散射光和瑞利光的频率之差值称为拉曼位移。拉曼位移就是分子振动或转动频率,与入射频率无关,而与分子结构有关。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类似,同属于散射光谱中的一种,其信号来源于分子的振动与转动。但红外光谱与分子振动时的偶极矩变化相关,而拉曼散射则是分子极化率变化的结果。分子结构分析中,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是相互补充的[2, 3]。

拉曼光谱是一种振动光谱,与物质自身的结构相关,拉曼光谱技术对样品无接触、无损伤,测试前无须特殊前处理过程,可提供快速、简便无损伤的定性定量分析。在分析研究领域,拉曼光谱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还具有以下的突出优点[4-6]:

(1)无损、快速、无污染。拉曼光谱是一种纯粹的光学检测方法,其分析过程无须制样、不破坏样品、不产生污染;分析过程快速,重现性好。

(2)检测灵敏度较高。新开发的激光拉曼分析技术和多种联用拉曼光谱技术,如显微拉曼光谱技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等,大大提高了拉曼光谱的探测灵敏度。

(3)不受水的影响。由于水的拉曼散射很微弱,适合含水样品的测试,对含水样品来说是非常理想的分析工具。

(4)高分辨率。拉曼光谱谱峰清晰尖锐,适合定量研究、数据库搜索以及运用差异分析进行定性研究。在化学结构分析中,独立的拉曼区间的强度可以和功能集团的数量相关。

2 国内外拉曼光谱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在纺织纤维检测中的应用

随着拉曼光谱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与化学计量学的紧密结合,拉曼光谱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过程监控、反应机理研究、材料分析等方面[7]。拉曼光谱技术除了应用于众多的科研项目外,还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环境、食品、宝石鉴定等快速分析检测领域。康颐璞等[8]利用电解法制备银膜,使用在氯霉素拉曼光谱中,可快速检测出食品中残留的对人体骨髓有重大伤害的氯霉素。陶家友等[9]直接测量居室环境中的甲醛分子产生的拉曼光谱,快速测定了密闭环境中的甲醛浓度,为挥发性有机物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马寒露等[10]使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较好地鉴别了苹果汁中掺入梨汁的造假行为,建立了鉴别方法,为其他掺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

除了上述的分析检测领域,纺织品纤维成分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也是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应用的另一热点。棉、麻、毛、丝等大多数天然纤维及再生纤维素纤维等都具有较显著的吸湿性能,一小部分合成纤维的吸湿性能也较显著,若应用红外光谱法进行检测,须进行一定的前处理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而由于拉曼光谱对水分子不敏感,且拥有上述优点,拉曼光谱不需要繁琐的前处理过程,被视为未来纺织纤维材料检测的一种新手段。乔西娅等[11]通过直接测取织物、纱线或纤维的激光拉曼光谱,结合光谱预处理技术与特征峰提取、匹配识别方法定性鉴别了涤纶、腈纶、锦纶、粘胶等纤维,并利用94份测试样品验证了其算法的有效性。吴俭俭[12]等针对当前纤维定性鉴别方法存在的缺点,开发拉曼光谱定性鉴别方法,通过对纺织纤维原始拉曼谱图的特性分析、光谱预处理等得到了信噪比更高的标准拉曼谱图,建立了拉曼谱图特征表数据库,初步验证了拉曼光谱定性分析纤维纺织材料的可行性。

3 化学计量学在拉曼光谱中的应用

拉曼光谱技术引入分析化学领域以来,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分析化学家的注意。拉曼光谱虽从实验中较易得到,但其反映的分子振动信息是以一种复杂的形式加和在一起,因此给拉曼光谱的解析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化学计量学的引入,大大地降低了提取物质相关信息的难度,使拉曼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拓宽。为了得到有效的拉曼光谱,使所建的模型稳健可靠,有足够的预见性,在进行数据分析前须对实验所得到的拉曼光谱进行预处理,预处理过程包括信号平滑和背景扣除两部分。

3.1 拉曼光谱的信号平滑算法

拉曼光谱获取的过程中,由于拉曼散射效应信号微弱、仪器自身设计和操作者水平等原因,采集得到的拉曼光谱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噪声。噪声是无用信息,还会对有效信息造成干扰。噪声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没有规律的,与测量技术和环境影响相关,多次测量叠加后取平均值时噪声没有线性增加,可通过增加测量次数提高信噪比;第二类是有规律的,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噪声也增加;第三类是前两种的结合,即无规律噪声。拉曼光谱中某些样品的光谱漂移就是第三类情况。化学计量学上常用信号平滑来消除随机噪声,提高信噪比。信号平滑算法主要有窗口移动多项式最小二乘拟合[13-16]、窗口移动中位数[17, 18]、快速傅里叶变换、惩罚最小二乘[19]、小波系数收缩[20]等算法。

3.2 拉曼光谱的背景扣除算法

对拉曼光谱影响最大的背景,就是荧光响应,为了有效地提取数据信息进行多变量定性定量分析,在预处理时要先将无用的背景扣除。扣除背景分为硬扣除和软扣除两种。硬扣除指的是改进实验仪器性能或操作条件,如更换波长更大的激发光源、对不同的样品采取不同的试验条件等;软扣除指的是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扣除拉曼光谱的荧光背景,常用于扣除背景的算法有手动线性背景拟合法[21]、不对称最小二乘法[22]、全自动背景扣除算法[23]和自适应迭代重加权惩罚最小二乘算法[24]等。

3.3 聚类与分类算法(定性鉴别)

在光谱预处理完成后,就对数据进行分类,也就是常说的定性鉴别,在化学计量学上称这种方法为聚类与分类法。聚类是研究样品分类问题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拉曼光谱数据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聚类或者分类分析建立模型,对新测定的样品数据进行已知类样本模型比对,以预测位置样品的类归属。聚类与分类算法常有以下几种算法:主成分分析[25]、偏最小二乘线性判别式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26]等。

3.4 回归分析(定量分析)

在定性鉴别完成后,可以进一步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化学计量学常用回归分析算法进行定量计算,就是根据聚类与分类的结果,对数据信号进行深入处理,建立一个数据回归规律模型,以对其他未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概括来讲就是用一个函数来表示应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按照其自变量的多少,可以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按照自变量和应变量的关系可以分为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不论是何种回归分析,基本都包含以下步骤:回归模型的建立、模型参数的求解、模型的评价、能很好模拟实测数据的模型选择、根据自变量对新样品的进一步预测。常用的回归算法有主成分回归[27, 28]、偏最小二乘回归[29]和支持向量回归[30]。

4 应用前景及研究进展

当前,分析测试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随着各种新型材料的出现,传统的检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新的要求。目前行业内常用的纤维鉴别方法有显微镜观察法、燃烧法、化学溶解法等,但这些方法耗时长,不适宜现场快速鉴定。而拉曼光谱是反映分子极化率变化与振动信息的一种散射光谱,不同的纺织纤维具有不同的拉曼光谱特征,可以利用这些特征结合其他定性鉴别的方法区分纤维种类。

本单位以开发床上用品纤维成分现场检验鉴定技术为目的,利用美国必达泰克公司(B&W Tek, Inc.)的便携式拉曼光谱仪i-Raman EX对超过1000个纯棉、纯涤样品进行测试。全部样品谱图通过Matlab进行信号平滑和背景扣除的数据预处理。通过对各种预处理方法的比较,我们认为运用自适应迭代重加权惩罚最小二乘算法对样品数据进行预处理可以得到最大限度保留样本光谱有效信息的数据,棉和涤纶的拉曼光谱图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预处理前(左)后(右)纯棉样品拉曼谱图

图2 预处理前(左)后(右)涤纶样品拉曼谱图

预处理之后的光谱包含有织物的特征信息,我们将大量的数据混合后通过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线性判别式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聚类与分类计算,尝试将它们分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纤维成分定性。我们发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能很好地将纯棉和纯涤的混合光谱聚类分离,如图3所示,红色表示纯棉样品,黑色表示纯涤样品。结果表明,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将光谱的有效信息充分区分,并直观显示出来。主成分分析非常适合用对纺织纤维进行定性分析。

图3 300个纯棉、纯涤混合样品主成分分析图

化学计量学方法是拉曼光谱检测技术应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与拉曼光谱检测技术的结合对纺织纤维的快速、无损检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数据分析的进一步深入,拉曼光谱技术将从纺织纤维的定性鉴别应用阶段跨入定量检测应用阶段,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以拉曼光谱为核心技术的纺织纤维定性定量分析标准将会诞生。

参考文献:

[1]朱自莹, 顾仁敖,陆天虹.中国拉曼光谱研究十年(1981~1991)[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993,(01):49-84.

[2]田国辉, 陈亚杰,冯清茂.拉曼光谱的发展及应用[J].化学工程师, 2008:(01): 34-36.

[3]乔西娅. 拉曼光谱特征提取方法在定性分析中的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10.

[4]程光煦.拉曼、布里渊散射: 原理及应用[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120.

[5]白利涛, 张丽萍,赵国文.拉曼光谱的应用及进展[J].福建分析测试, 2011,(02): 27-30.

[6]宫衍香, 吕刚,马传涛.拉曼光谱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J].现代物理知识, 2006,(01): 24-28.

[7] 黄海平, 田英芬, 何尚锦, 等. 拉曼光谱在高分子中的应用新进展[J]. 热固性树脂, 2001, (02): 38-44.

[8]康颐璞, 司民真,刘仁明.氯霉素在电解法制备纳米银膜上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研究[J].光散射学报, 2009,(01): 25-28.

[9] 陶家友, 黄鹰, 廖高华,等. 甲醛浓度的激光拉曼光谱检测研究[J]. 光散射学报, 2008, (04): 346-349.

[10] 马寒露, 董英, 张孝芳, 等. 拉曼光谱法快速检测掺入梨汁的浓缩苹果汁[J]. 分析测试学报, 2009, (05): 535-538.

[11]乔西娅, 戴连奎,吴俭俭.拉曼光谱特征提取在化学纤维定性鉴别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04): 975-978.

[12] 吴俭俭, 孙国君, 戴连奎, 等. 纺织纤维拉曼光谱定性分析法[J]. 纺织学报, 2011, (06): 28-33.

[13]Gorry, P.A. General least-squares smoothing and differentiation by the convolution (Savitzky-Golay) method[J]. Analytical Chemistry, 1990, 62(6): 570-573.

[14]Madden, ments on the Savitzky-Golay convolution method for least-squares-fit smoothing and differentiation of digital data[J]. Analytical Chemistry, 1978, 50(9): 1383-1386.

[15]Savitzky, A. and M.J.E. Golay.Smoothing and Differentiation of Data by Simplified Least Squares Procedures[J]. Analytical Chemistry, 1964,36(8): 1627-1639.

[16]Steinier, J., Y. Termonia, and J. Deltour, Smoothing and differentiation of data by simplified least square procedure[J]. Analytical Chemistry, 1972,44(11): 1906-1909.

[17]尼珍, 胡昌勤,冯芳.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光谱预处理方法的作用及其发展[J].药物分析杂志, 2008,(05): 824-829.

[18] 夏俊芳, 李培武, 李小昱,等. 不同预处理对近红外光谱检测脐橙VC含量的影响[J]. 农业机械学报, 2007, (06): 107-111.

[19]Eilers, P.H.C.. A Perfect Smoother[J].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3,75(14): 3631-3636.

[20] Daubechies, I.Ten lectures on wavelets[M]. SIAM, 1992.

[21]陈珊. 拉曼光谱背景扣除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 2011.

[22]Eilers, P.H., H.F. Boelens. Baseline correction with asymmetric least squares smoothing[J]. Leide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re Report, 2005.

[23]Carlos Cobas, J., et al., A new general-purpose fully automatic baseline-correction procedure for 1D and 2D NMR data[J].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2006,183(1): 145-151.

[24]Zhang, Z.-M., S. Chen, Y.-Z. Liang. Baseline correction using adaptive iteratively reweighted penalized least squares[J]. Analyst, 2010, 135(5): 1138-1146.

[25]Wold, S., K. Esbensen, P. Geladi.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1987,2(1–3): 37-52.

[26]Geladi, P., B.R. Kowalski. 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 a tutorial[J]. Analytica Chimica Acta, 1986. 185(0): 1-17.

[27]罗文海, 万巧云,高永.主成分回归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的对比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3,(02): 140-143.

[28]Jolliffe, I.T. Principal Components in Regression Analysis[J].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2002: 167-198.

[29]秦浩, 林志娟, 陈景武.偏最小二乘回归原理、分析步骤及程序[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7(04): 450-451.

第3篇

根据学校的,结合现在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针,努力完成实习期间的工作任务。

二:工作任务

1.高一年级化学必修1教材课堂教学,每周四节。

2.十月中旬的校运动会。

3.学校十一月初的期中考试。

三:教学目标

1.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动手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掌握化学科目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4.大致了解我国优秀化学家及其贡献。

四: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处于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期,有很多东西要慢慢适应,比如学习方法,生活节奏等,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他们时间。

2.学生对的学习兴趣不大,好多观点不全面。

3.上课纪律不是很好,总是有人睡觉

五:教学措施

1.高一年级的教材课堂教学主要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相渗透,融洽教材中各局部内容,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型。

3.注意导入局部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4.及时与学生沟通,解决问题。举行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主持和参与,在旁引导就好。

七:具体布置

现在讲的是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实习期间应该可以讲到离子反应,我们要做到上讲台前充分准备,认真备课,做好试讲环节,把握关键的上课这一环。最后把教学的情况落实,及时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普遍问题,详细讲解。对个别同学的单独问题,也要有耐心的一对一解决。班级问题要班干及时把班级情况和问题反馈给我,对症下药,尽快解决。最后希望自己有一个圆满的实习。

第4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概念教学

化学概念原理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教材、教学大纲、新课标等多个角度深入思考,教师才能对高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有着更深的认识。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为例谈谈我的认识。

首先,新教材更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中是让老师给学生一些素材、实验或是经验,让学生根据这些来归纳、综合、抽象,然后总结出概念,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慢慢体会着学习。要在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认知发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例如在摩尔质量的教学中我设计的导学案如下:

导学案 第2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二)

[学习目标]

1.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2.能熟练运用摩尔质量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

3.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的关系

[学习重点]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的关系

[学习・探究区]

填写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概念原理教学具有主题覆盖面较广、教学要求较浅、与选修模块构成螺旋上升的特点。化学1与化学2强调全面性和基础性,所以它在这里面安排较多的内容目的是为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奠定一个比较坚实、全面的基础。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通过复习加深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学生的初高中知识实现平稳的过渡,也让学生的知识发展有了一个连续性。

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均是中学化学中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计算的中心,本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构成中学化学计算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蒙作用。所以,关于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或分子)质量的联系可以借助初中学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推理出来,只有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才能适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这部分内容概念多且较抽象,理论性强,教学难度较大,计算多,实用性强,能力要求高。限于高一学生的接受能力,很难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学案导学、 引入概念

2、小组研讨、分析概念

3、讲练结合、完善概念

4、迁移应用、 提升概念

第5篇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现在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针,努力完成实习期间的工作任务。

二:工作任务

1.高一年级化学必修1教材课堂教学,每周四节。

2.十月中旬的校运动会。

3.学校十一月初的期中考试。

三:教学目标

1.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动手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掌握化学科目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4.大致了解我国优秀化学家及其贡献。

四: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处于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期,有很多东西要慢慢适应,比如学习方法,生活节奏等,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他们时间。

2.学生对的学习兴趣不大,好多观点不全面。

3.上课纪律不是很好,总是有人睡觉

五:教学措施

1.高一年级的教材课堂教学主要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相渗透,融洽教材中各局部内容,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型。

3.注意导入局部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4.及时与学生沟通,解决问题。举行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主持和参与,在旁引导就好。

七:具体布置

现在讲的是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实习期间应该可以讲到离子反应,我们要做到上讲台前充分准备,认真备课,做好试讲环节,把握关键的上课这一环。最后把教学的情况落实,及时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普遍问题,详细讲解。对个别同学的单独问题,也要有耐心的一对一解决。班级问题要班干及时把班级情况和问题反馈给我,对症下药,尽快解决。最后希望自己有一个圆满的实习。

更多关于【2011年教师实习工作计划】的文章 >>

小学“书香校园”建设计划

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计划

2011年春季学期毕业班工作思路及实施对策

2011年度学校安全工作计划

2011年春季学期学校工作计划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要点

第6篇

【关键词】 淀粉酶;标准化;动力学法

α-淀粉酶(ΑMS,EC3.2.2.1)的升高见于急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急性胰腺炎时,血和尿中的a-淀粉酶(AMS)活性显著增高。其测定方法很多,尚难以标准化,由于测定原理和底物性质的不同,淀粉酶的测定方法已超过200种以上[1]。各实验室间α-淀粉酶测定值离散度较大,对室间和室内质评的开展极为不利,也给临床资料的交换和临床诊断带来困难,现分析如下。

1 α-淀粉酶测定的价值

-淀粉酶来源于多种器官:胰淀粉酶由胰腺产生并释放到肠道中,唾液淀粉酶由唾液腺合成并分泌到唾液中。血液中的淀粉酶由肾脏清除并经尿液排泄。因此,尿液淀粉酶活性上升反映了血清淀粉酶活性的升高。-淀粉酶是将淀粉降解为麦芽糖的水解酶类。急性胰腺炎发作患者在腹痛开始后的几小时内,血液淀粉酶活力升高,约12 h后达到峰值;并至少在5 d后活力回复至参考范围内。由于多种非胰腺疾病如腮腺炎、肾功能不全等也会引起 检测血清、尿液中 -淀粉酶的升高。其升高程度低于急性胰腺炎发作时。急性胰腺炎是一种急腹症,必须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929年Elman等发现血清淀粉酶升高对诊断急性胰腺炎有价值,使诊断有了可靠的客观指标,淀粉酶的测定使成为急性胰腺炎最常用的比较准确的诊断方法,尿淀粉酶测定因标本易采集,而被作为急性胰腺炎首选的检查项目[2]。一般而言,尿淀粉酶活力较正常高出2倍以上才有意义,年龄性别对酶活力无影响,胸、腹水测定淀粉酶也常被临床上作为诊断依据。血液和尿液中的淀粉酶活性,并不一定成平行关系。一般认为血液中淀粉酶活性反应正确、敏感,但在急性胰腺炎时,血液淀粉酶上升为一过性,易造成误诊、漏诊、而相对尿液淀粉酶出现高值往往时间较长。血液和尿液同时测定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重要的价值。

2 方法学比较

由于测定原理和底物性质的不同,淀粉酶的测定方法已超过200种以上。这些方法可归纳为二类:天然淀粉底物方法和(分子组成)确定底物方法。以天然淀粉为底物的测定方法,如淀粉分解法、糖化法和色素淀粉法等。由于天然淀粉分子结构的不确定,故不同植物来源的淀粉和不同批号的淀粉,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不尽相同,因此难以达到方法学标准化,测定误差大。目前除碘・淀粉法外,这类方法已被淘汰。使用(分子组成)确定的淀粉酶底物和辅助酶与指示酶组成的淀粉酶测定系统,可以改进酶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能更好地控制和保持酶水解条件的一致性。这些底物有小分子寡聚糖(含3~7个葡萄糖单位)和对・硝基苯酚・糖苷等。其中,麦芽戊糖和麦芽四糖是极好的淀粉酶底物,试剂稳定,水解产物确定,化学计量关系明确。目前市售试剂盒就有好几种,以寡聚糖为底物的淀粉酶测定系统[1]。常用的碘-淀粉比色法,方法虽简单,但重复性不好,酶反应线性差,测定范围窄,高单位时往往误差较大[3],常困扰着临床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国内外专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讨[4-6]。碘量法中的碘比色法因底物难以标准化,反应不成零级反应等缺点而被认为不是理想方法,但因其简单、快速、灵敏和价廉而在国内应用较广。糖化法因受内源性GLU的干扰,荧光法需特殊仪器,染料稀释法中的染料淀粉需离心分离等缺点,均被认为不是理想方法。染料释放法中的另一类以染料与可溶性限定底物结合的方法,近年来得到不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人工合成的底物分子结构明确,稳定性显著提高[7],这类方法变成了推荐方法,其方法为动力法,随着生化分析仪的普及,此方法得以实施,已成为目前α-淀粉酶测定方法的主流。由于多学科新技术在干化学领域相互渗透,结合干化学分析有了长足的发展,干化学法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得以应用推广。该法具有简便、快速、试剂保存时间长、干扰因素少等优点,而成为急诊生化检验的又一新方法。干化学是指将液体检测样品直接加样到干燥试剂片上,以被测样品的水分作为溶剂所引起的特定的化学反应,从而进行化学分析的方法,是以酶法为基础的一类分析方法。就淀粉酶干片而言,其方法也来源于染料稀释法。它是由上至下分为上层载片、涂片层、试剂层、支持物和下层载片五层,粘合成一个簿片,试剂层中的活性试剂是染色的支链淀粉和一种媒染剂,其他成分包括颜料,粘合剂和表面活性剂。将标本加在载片上,图片层均匀扩散,此层含有染色淀粉,染色淀粉与标本中的淀粉酶作用,水解成小分子的染色糖类,该糖类扩散至下面的试剂层形成很强的颜色复合物,在固定保温期后,测定来自有色层的反射光量,从而得出淀粉酶的浓度[8]。干化学法由于大家的认知程度,仪器价格,试剂价格等诸多因素还不能推广。

3 结论与展望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有不少贫穷地区,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普及动力法淀粉酶测定。干化学法,湿化学法,比色法并存的现象还需持续一段时间。干化学发与湿化学法许多专家学者的探讨具有很好的相关性[9]。随着干化学技术与配套仪器的日益成熟,干化学分析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应用,在急诊生化检侧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423.

[2] 钟守先.胰腺外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65-297.

[3] 冯仁丰.实用医学检验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39.

[4] 朱玉胜.α-淀粉酶底物研究进展.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6:11(4)253-254.

[5] 杨昌国,用亚乙基封闭的G6-PNP作底物偶联多功能的α-葡萄糖苷酶测定淀粉酶.临床检验杂志,1997;15(1):5-8.

[6] 史立宁.淀粉酶不同测定方法间血清标本与人源提纯酶测定结果互换性的研究.临床检验杂志,2000;18(2):655-68.

[7] 叶应妩.临床检验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86.

第7篇

【关键词】误差控制;化学分析;准确度

化学分析是根据定量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对待测组分进行分析测试的过程。化学分析过程经常包含多个繁琐的步骤,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操作步骤才能得到化学分析的测试数据。这其中,分析方法、分析过程、仪器与试剂精度、实验条件等方面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并导致误差产生。本文从误差来源、误差控制、分析实验室质量保证、综合评价质量保证等方面对化学分析中的误差的产生进行讨论,并提出控制误差的方法。

1.化学分析中的误差来源

1.1分析方法选择不当

化学分析结果的准确度首先取决于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及方法对样品的适用性[1]。通常化学分析法适用于常量分析,用于微量分析时得到的数据比用仪器分析得到的结果较差。即便是我们常量成分的分析,化学分析方法也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如在滴定过程中,由于反应进行得不完全,化学计量总和滴定终点不相符合,以及由于条件没有控制好和发生副反应等原因,都会引起系统的测定误差。因此,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和适用的样品显得十分重要。

1.2分析过程中实验人员操作不当

由于实验人员操作不当或经验不足而引起的分析误差,属于系统误差,这类误差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重复出现。例如,在实验过程中不考虑试样的具体情况而盲目取样,就会造成样品的代表性不强。又比如,在试样处理过程中因使用了不适合的溶剂,导致溶样不全或温度控制不当,造成加热溶解过程中被测组分损失。在滴定终点时,对指示剂变色的判断不够敏锐,在读取滴定管内液体体积时,眼睛没有平视,忽高忽低,滴定管尖端的气泡排除不好,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等,这些都是实验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

1.3仪器或试剂不合格

仪器或试剂不合格引起的误差也属于系统误差[2],例如使用的天平的灵敏度达不到工作要求,祛码质量不准确,容量瓶、滴定管的刻度未经过核正检定等,又如蒸馏水和试剂的纯度不够,使用了过期的标准溶液等均可产生仪器或试剂误差。

1.4实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

实验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误差是随机误差属于不可测误差。一般情况下,实验室的环境条件主要指温度和相对湿度。例如在测定试样时对天平室的温度和湿度有一定要求,如果温度偏低、湿度较大,就会导致天平的生锈以及测试样品在称量过程中吸收水分而引起一定的称量误差。测定油漆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比较苛刻。另外环境温度变化对滴定管中溶液的体积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容量仪器一般在20℃下进行校准,但实际使用时的温度往往不在20℃,从而使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产生误差。

2.化学分析实验过程中的误差的控制

化学分析实验过程中的误差的控制工作必需贯穿于分析工作的始终,包括取样、样品处理、方法选择、测量过程、实验记录、数据检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直到分析结果的表达等。

2.1取样的质量保证

完成一项定量分析的任务,分析结果能否反映样品组成的真实水平,其过程要受到很多环节的影响,不仅依赖于分析方法本身,而且与实验室仪器、标准对照物质及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3]。要保证检验数据准确、可靠、不仅需要对实验室内的诸多因素进行控制,而且需要有一种量化的指标来说明和保证分析结果可靠。其中试样的采集和制备是定量分析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试样的代表性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因此,除了根据试样的性质、含量和分析结果对准确度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认真仔细操作以外,还要注意测定前的试样采集和处理工作。

2.2定量分析的过程

取样后,样品的定量分析过程,一般有样品的处理与分解、干扰组分的分离与待测组分富集、分析测定等几个环节所组成。

取样最重要的是要使取样具有代表性,对于各类的试样采集的具体操作方法可参阅国家标准和相关的行业标准。

试样的处理和分解分解要完全,不能有损失,分解过程中使用的试剂中绝不能含有被测组分和引入其他的干扰杂质。

分离和富集对于基体成分复杂,以及待测组份浓度较低的样品,为减小测量误差,统称需要进行分离、富集步骤。①分离:将干扰组分分离出去(被测组分含量高时);②富集:将被测组分分离出去(被测组分含量低时)。

分析测定应根据待测组分的性质、含量和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2.3分析结果数据处理的可靠性

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评价,按照化学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进行计算,并对测定结果及其误差分布情况应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评价[4]。分析结果数据处理既包括实验数据的取舍,有包括有效数字运算规则,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等。

在消除了系统误差后,所测得的数据出现显著的特大值或特小值,这样的数据是值得怀疑的。在分析实验中,已然知道某测定值是操作中的过失所造成的,应立即将此数据弃去。如找不出可疑值出现的原因,不应随意弃去或保留,而应按照数理统计(如4d法、Q检验法、Grubbs法)的方法来取舍。

总之,化学分析实验过程中控制误差,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常以减小测量误差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小随机误差;采用对照试验检验系统误差,以空白试验、仪器校准,其他方法校正的方法消除系统误差。

3.分析实验室质量保证

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精密性在实验室内分析测试。因此分析实验室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显得尤为重要[5-6]。质量保证工作不仅是一项具体的技术工作,而且也是一项实验室管理工作。通过质量保证工作,应当使分析测试工作不断完善。质量保证工作不但能确保测量结果可靠,而且能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消耗。所以要注意分析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1分析实验室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的任务就是把所有的误差其中包括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甚至因疏忽造成的误差减少到预期水平。质量保证的核心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对从取样到分析结果计算的分析全过程采取各种减少误差措施,进行质量控制;另一方面采用行之有效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质量检验和评价,及时发现分析过程中问题,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分析数据只有代表性、准确度、精密度、可比性和完整性,才是正确可靠的,也才能在使用中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3.2分析实验室质量控制

一般要求测试人员技术能力要保证,仪器设备维护管理及定期检查,实验室应具备必要的基础条件。正确地选择分析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基础实验,建立实验分析质控程序、常规质量控制技术并完成质控图,最后进行各类质量控制技术的比较。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质量控制技术,使得分析的全过程都处在质量受控的状态,一个给定系统对分析测试所得数据质量的要求限度还和其他一些因素有关,如分析速度等。这个限度就是在一定置信概率下,所得到的数据能达到一定的准确度与精密度,而为达到所要求的限度所采取的减少误差的措施的全部活动就是分析实验室质量控制。

3.3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实验室间误差控制是指由外部有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的第三方或技术组织,对各实验室及其分析工作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分析质量考查的过程。这项工作常由上级部门发放标准试样在所属实验室之间进行比对分析,也可用质控样以随机考核的方式进行实际试样的考核,以检查各实验室数据的可比性及是否存在系统误差,检查分析误差是否受控,分析结果是否有效。

4.综合评价质量保证

综合分析评价工作在质量保证中具有特殊地位,直接影响到分析成果及分析效益的发挥[7]。

4.1分析数据的表述

为了便于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通常使用表格和图件表示分析数据。对分析数据图表的要求是用最少的图表数量来获取最丰富的质量信息;在每一种具体图表中,尽可能反映多种信息;图表的格式应统一规定,以利于不同层次的信息交流;图表的种类应满足数据分析和解释工作的需要。

4.2分析数据的概括

分析数据概括的主要方法有频数分布概括法、中心趋势法、分散度法和空问概括法等。

4.3分析数据的分析

分析数据分析主要有完整性分析、数据分布规律分析、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对照环境条件分析和变化趋势分析等。

4.4分析数据的解释

分析数据的解释就是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分析结果表明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说明。分析数据的解释必须结合不同分析目的来进行。

4.5分析结果综合评价

分析结果的综合评价是在对各种分析数据资料归纳、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对分析成果的一个更高层次的宏观概括,分析实验室的建立标志分析系统的建立,但分析质量并未确定,还要控制分析系统的数据质量、分析方法质量、分析体系质量、实验室供应、实验室环境条件、标准物质等参数的误差,以将系统各类误差降到最低,这种为获取可靠分析结果的全部活动,就是分析质量控制与保证,要确保分析结果准确、可靠,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还要减少测量误差,通过增加平行测定的次数来降低随机误差,更要消除系统误差,通过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可以把所有的误差减小到预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温金梅.提高化学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J].杭州化工,2006,36(3): 31-32.

[2]叶家瑜.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质量监控与质量管理[J].物探与化探,2002,26(1): 6-11.

[3]夏玉宇.化验员实用手册(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pp.380-382.

[4]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pp.1-225.

[5]王斗文,万秉忠.统计质量保证技术在分析测定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01,20(2):42-46.

[6]李建平.高等分析化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152-153.

[7]Heuck C-C著,冯仁丰译.实验室标准化和质量保证[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6,11(2):104-106.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学生;绿色化学;高中化学

一、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前言部分明确提出:“化学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化学工作者通过长期的总结与研究提出了“五 R”标准(减量 Reduce、重复使用 Reuse、循环利用 Recycling、拒用 Reject、再生 Regeneration)和十二条应用原则(防止污染优于污染治理;提高原子经济性;尽量减少化学合成中的有毒原料、产物,设计安全的化学品; 使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和助剂;合理使用和节省能源;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消耗性资源合成化学品;减少不必要的衍生化步骤;采用高选择性催化剂优于使用化学计量助剂;产物的易降解性;发展分析方法,对污染物实行在线监测和控制;减少使用易燃易爆物质,降低事故隐患)。绿色化学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中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绿色化学能很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思想,而历年的高考题也往往体现绿色化学的思想。因此,中学开展绿色化学教育与研究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主要有以下的几种途径

(1)原子利用率的问题。原子利用率是指化学反应中目标产物的摩尔质量与化学反应式中按计量所得物质的摩尔质量之和的比值。(高中教材定义为:期望产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比)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这时的原子利用率是100%。

高中化学在必修二第四章最后一节的内容中以生成环氧乙烷为例讲述了原子利用率的概念及应用价值,书中分别用两种不同的途径经由乙烯来制取环氧乙烷,分别为氯代乙醇法和银催化法。前者经由两步进行,除生成环氧乙烷外还有CaCl2和水等副产物,而银催化法则可由氧气和乙烯一步反应制得。学生可以清晰理解原子利用率的含义并准确地应用,并做到由此及彼,可以自己或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原子利用率高的反应类型,深化固化知识点。

(2)能源问题。“能源危机”一词在现今的社会总出现的频次在逐渐递增,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能源也是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又一重要内容。

①能源的综合利用。能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在目前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能源的综合高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化学阶段对能源高效利用的要求是掌握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学生要从物理(例如简单的粉碎或变温分馏)和化学(能源深加工)两方面熟练掌握能源的综合利用,建立起简约高效的原则,并培养以简约高效为原则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从而体现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教学中的渗透。

②替代能源的开发。依靠能源的综合利用仅能暂缓能源紧缺的问题,因此除了对常用化石燃料高效的利用之外,还需其他的途径来解决日益紧张的能源问题。由于化石燃料均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在慢慢地耗竭,替代能源的需求就越来越多。要培养学生建立完整的绿色化学理念,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常见的替代能源。替代能源是指以新开发利用的能源替代以往长期使用、目前广泛使用的能源。当今狭义上是指一切可以替代石油的能源,广义上是指可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海洋能等。

(3)清洁生产问题。清洁生产的定义为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中一类生产方式。而高中化学对清洁生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实验设计上,包括原料为无毒无害的可再生资源、产物为环境友好产品(安全、能降解、可再利用)、应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剂、应用无毒无害的溶剂等。如元素化合物章节制备硝酸铜实验设计为例,两种途径分别是铜与浓硝酸反应直接制取以及铜在氧气作用下生成氧化铜再与硝酸作用而生成硝酸铜。在理解了清洁生产理念之后,学生就不难理解第二种方法才是安全可行的。此外,清洁生产理念还可以帮助学生推导位置的反应现象及原理。作为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由于知识点范围的界定,使学生对于某些反应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可通过基础原理而推测未知的结果。

(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问题也是高中化学绿色化学理念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在必修还是选修教材中都有不少的篇幅来说明讲解,其内容贯穿整个无机和有机反应。

①常见的有毒气体。高中对有毒气体都有明确的讲解,如氯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类物质如果任由排放到大气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污染源的来源、污染原理以及污染危害,以便通过化学的方法将可能存在的污染源阻断或治理已形成的污染。高中实验中最常考查的是尾气处理问题,主要包括处理药品以及处理装置。因此,实验时除了体现防止污染环境之外,还要体现实验安全性原则,这是绿色化学思想的综合应用。

②水体污染也是环境污染的一项重要方面。高中阶段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氮磷富营养化以及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方面。其中,重金属污染考查的频次更高,要求学生了解常见污染离子及特性,并根据各离子自身性质和绿色化学理念合理选择适当的除杂试剂,做到除去杂质且不引入新杂质,尽量做到回收再利用,简约、安全、高效。

以上绿色化学理念无论是未来的生产生活中还是在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对高中生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树立起绿色化学的意识,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绿色化学理念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各化学教学环节中去,使学生建立起高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01(1).

[2]苏豪.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绿色化学的教育途径[J].数语外学习,

第9篇

1教学设计

1.1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研究提出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体验问题、直面问题,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应用。

(2)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方法与技能。

1.2.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和完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过程,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2)通过探究、总结,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选择实验仪器的能力。

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积极的态度。

(2)在设计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

1.3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2)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1.4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

1.4.1思路

在科学实验及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溶液,在初中化学中介绍了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而在实际取用溶液时,为了方便往往不是称量它的质量,而是量取它的体积。在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可直接由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得出。如果知道了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的物质的量,对于计算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是非常便利的,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1.4.2推导

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g)溶液的质量(g)×100%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得出一个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2教学过程

2.1基本概念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2)符号:CB。

(生)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探讨CB的数学表达式及单位。

(3)数学表达式:CB=nBV

(4)常用单位:mol/L 或 mol/m3。

2.2巩固练习

(1)用0.5 molNaOH配成500 ml溶液,其浓度为 mol/L,取出5 ml该溶液,其浓度为mol/L。

(2)要配制250 ml 0.4 mol/L的NaCl 溶液需要NaCl的质量是多少?

师评讲:设置问题情境,推进学生思维发展。

提出问题:现在假设给出了5.85 g的NaCl,下面怎样才能配制出250 ml 0.4 mol/L的NaCl 溶液呢?

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挥想象,激发学习热情。

师:从NaCl 溶液组成来看,得到这样的溶液,需要5.85 g的NaCl和一定量的水,最后溶液的总体积达到250 ml。根据已有数据,能否计算得出所需水的量?

生:不能。

师:那么,怎样才能得到250 ml溶液呢?

生讨论:在一种带有刻度的容器中加入5.85 g的NaCl和一定量的水,最后溶液的总体积达到250 ml即可。

师:目前,我们所知的带有刻度的容器有哪些?

生:烧杯、试管、量筒等。

师:用这些容器来配制250 ml的溶液,是否准确、恰当?烧杯口径太大,使得溶液的体积不精确。试管、量筒 口径太小,容量太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根据烧杯、试管、量筒几种容器的特点,你们能否自己设计出符合这个实验需求的容器?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仔细思考,设计出细颈(便于精确标定体积)、大肚(容量大)、平底(便于放置)这样一个初具容量瓶特点的容器。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维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展示:1只250 ml容量瓶。

生:观察容量瓶结构,思考其上所标的20 ℃的意义。

师:这样一种容器,正符合大家的设计理念,我们把它称作容量瓶。它的细颈上有250 ml的刻度线,大肚上标有250 ml和20 ℃的字样。大家能解释所标20 ℃的意义吗?

生:20 ℃指的是室温条件。物质的体积会受到温度的影响——热胀冷缩。

教师总结、强调:由于物质的体积会受到温度的影响——热胀冷缩,所以为了使溶液体积较为精确,加入容量瓶的溶液必须是20 ℃左右。

2.3归纳总结

(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所需主要仪器为容量瓶,其特点为:①形状:细颈,梨形,平底的玻璃瓶;②构造:瓶上标有容积,温度,颈部标有刻度线;③常用规格:100 ml,250,500 ml,1000 ml等。

(2)使用容量瓶之前要检查是否漏水,方法为:

加水倒立观察瓶塞旋转180 ℃倒立观察。

(3)容量瓶只能用作配制的量具,不能在其中直接溶解或稀释固体或浓溶液,不能将热的溶液倒入,不能作为反应器,也不能长期存放溶液。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确定了所需NaCl的量和合适的容器,下面具体该如何操作呢?能不能向容量瓶中直接加入5.85 g的NaCl和一定量的水,使溶液的总体积标到250 ml呢?

生:不能/能。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争辩,可适当给出提示:物质的溶解过程多伴随热量的变化。

生:应该把NaCl先在小烧杯中溶解,待温度恢复至室温(20 ℃左右),再装入容量瓶中,最后加水至刻度线即可。

师:那么,怎样才能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尽可能精确呢?

生:NaCl的量称量要准确;尽可能全部装入容量瓶中。水的量:体积标定要精确。

师:鼓励学生根据以上讨论,初步设计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

师:对大家的设计给予肯定,鼓励一名学生根据大家设计的实验步骤,动手操作实验。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①加多少的水溶解为宜?

②怎样转移溶液才不容易把溶液洒到外面?

③怎样才能使容量瓶中的溶液浓度比较均匀?

完成操作,其余学生评价。根据以上学生操作,完善配制步骤。

3.1配制流程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主要步骤:

(1)计算:n(NaCl)=0.4 mol/L×0.25 L=0?1 mol,

则m(NaCl)=0.1 mol×58.5 g/mol=5.85 g。

(2)称量:(复习天平的使用)。

(3)溶解:在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使之完全溶解(注意:应冷却,不可在容量瓶中溶解)。

(4)转移: 用玻璃棒引流。

(5)洗涤:移入250 ml容量瓶,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

(6)定容:加水到接近刻度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水到刻度。

(7)摇匀。

(8)装瓶:装入试剂瓶,贴标签。

学生思考:①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②如何从上述0.4 mol/L的NaCl 溶液获得0.1 mol/L的NaCl 溶液?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俯视刻度线,实际加水量未到刻度线,使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仰视刻度线,实际加水量超过刻度线,使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

3.2课内练习

欲配制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250 ml,完成下列步骤:

(1)用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 g。

(2)将称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中加蒸馏水将其溶解,待后将溶液沿移入 ml的容量瓶中。

(3)用少量蒸馏水冲洗次,将冲洗液移入中,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损失点滴液体,否则会使溶液的浓度偏(高或低)。

(4)向容量瓶内加水至刻度线时,改用小心地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若加水超过刻度线,会造成溶液浓度,应该。

(5)最后盖好瓶盖,,将配好的溶液移入中并贴好标签。

3.3小结

(1)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样,都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但在应用中物质的量浓度有很多方便之处。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其它的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2)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mol)溶液的体积(L)

(3)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储存)。

3.4课后作业

(1)某同学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加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他把水倒出一些,重新加水至刻度线。这种做法是否正确?这样做会造成什么结果?

(2)配制250 ml 0.2 mol/L的Na2SO4 溶液,需要固体Na2SO4的质量是多少?简述操作步骤。

4教学反思与设计论证

4.1巧妙引入主题消除畏难情绪

从整体上来说,“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前面的两个课时里分别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和气体摩尔体积,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已经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产生了消极情绪。物质的量浓度这一课时内容,和前两课时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降低,但又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故而在教学中应利用这一契机,消除学生消极情绪,不宜盲目加大教学难度。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被接受”了诸如“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新名词,所以在引入“物质的量浓度”这一物理量时,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巧妙转化将新知识展现给学生,消除学生意识上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本文中通过复习学生熟悉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指出实际应用中的不方便,进而巧妙将溶质的质量替换为溶质的物质的量,将溶液的质量替换为溶液的体积,自然而然得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进而给出定义。教学过程简单、流畅,学生很容易接受。

4.2在教学中彰显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应该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逐渐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材P1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实验1-5“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由教师直接演示,学生观察,通过记忆,甚至背诵来掌握配制步骤,学生的设计、操作技能得不到发展。运用自主探究模式设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①所需溶液的组成,,②容量瓶上20 ℃的意义,③怎样使溶液浓度较为精确等问题。通过讨论初步确定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尝试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通过这样的反复参与、练习,学生可形成稳定、积极的科学素养。

5结束语

响应素质教育要求,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意义上的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知识复制的过程,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学,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机械的模仿。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就变成了“单边活动”,学生完全是被“教会”的,而不是“学会”的,学生谈不上掌握了什么学法和技能。

第10篇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00)

摘要:探讨高职《分析化学》定量分析的教学方法,从物质中含量测定的准确性要求出发,提出定量分析“准” 字是该课程的教学灵魂,为了实现“准” 字,从仪器、水、试剂、方法、操作、数据六个方面加以论述和提出要求,并始终贯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中。

关键词 :高职;分析化学;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06-03

“分析化学”是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对学生毕业从事化学检验工及相关工作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好这门课,教师必须把握这门课的灵魂所在。“分析化学”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高职“分析化学”只讲述定量分析部分。定量分析是测定物质中有关成分的含量。含量测定的准确与否就是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也就是误差。其灵魂所在,就是一个 “准” 字,它始终贯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中。

笔者在教学中始终围绕着“准”这个中心从以下方面来组织教学,以“准”为目标开展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准”体现的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仪器

知识要点 分析中的仪器包括两大类仪器,即仪器分析的仪器(通常为仪器分析的主要设备,如分光光度计、气相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等,该仪器为真正意义上的仪器,其使用主要依据仪器操作规程和使用说明,必要的技能还有化学分析中的标准溶液的配制)和化学分析中的一般仪器。化学分析中的仪器包含玻璃仪器和天平等仪器,按照用途可分为计量仪器和一般仪器。计量仪器有准确计量物质质量大小的分析天平和准确计量溶液体积大小的玻璃器皿移液管(吸量管)、容量瓶、滴定管三种。

教学设计与实施 为了在定量分析中达到“准”,教学中先从一般仪器如烧杯、三角烧瓶、量桶等玻璃仪器的用途说起。该类仪器计量上是大致的,但使用过程中不应引入新的杂质而产生误差,这就包括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的教学。其次在准确计量溶液体积大小的玻璃器皿移液管(吸量管)、容量瓶、滴定管的教学中,一要把握仪器的洗涤;二要把握保证容量仪器的计量准确,即该三种容量仪器的校正方法;三要把握仪器使用过程中试液浓度的变化,包括移液管(吸量管)、滴定管洗涤后用试液置换润洗的方法和滴定管、容量瓶检漏方法。再者就是该三种仪器体积数字读出有效数字正确位数。对于定量分析天平的教学,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天平基本上已取代了机械砝码光学天平和单盘精密天平。在电子天平的教学中把握电子天平与其他天平的显著区别是电子天平是采用电磁力平衡原理,重量通过传感器由电路最终通过数字显示出来。要使称量准确,电路必须预热3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稳定状态。再者就是称量方法,突出减量称量法的教学,学生能根据试样的密度大小,由体积判断质量的大小,减量操作应在三次达到所称的质量范围。

实验室用水

知识要点 相应的国家标准规定了实验室用水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级别,可视为用量最大的试剂。不同的分析方法有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常量分析和痕量分析等。为了达到“准”,要求使用不同级别的“分析实验室用水”。

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中先从实验室用水的作用讲起,实验室用水包括玻璃器皿的洗涤、试剂的配制、溶液的稀释等。要得到各种规格用途的水,分析中做到“准”,在水的使用过程中要求不在分析操作中引入新的杂质。实验室用水必须要从源水中净化制得,源水通常为自来水。首先说明自来水中成分的主要杂质(电解质、有机物、颗粒物质、微生物、溶解气体),然后是如何净化自来水(源水),即实验室用水的制备,也就是实验室用水纯化方法,以及各种纯化方法的比较。这里要交待实验室用水的标准(规格)一、二、三级水及用途。

化学试剂

知识要点 定量分析实验用试剂按作用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一般作用的试剂如调节酸度、分解试样、沉淀剂等,第二类为对纯度有严格要求的试剂如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的基准物质、常量分析用的分析纯试剂、微量及痕量分析用的高纯、光谱试剂等。

教学设计与实施 为了“准”,第一类试剂的使用原则是不应引入与试样相同的成分以使试样有效成分损失,第二类试剂则对于纯度有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学中从试剂的用途到试剂的分类和规格,以及试剂的选用路线讲述,同时强调试剂使用“就低不就高的原则”。

方法

知识要点 根据分析要求、分析对象、测定原理、试样用量与待测成分含量的不同及工作性质等,分析方法可分为许多种类。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等。

教学设计与实施 对于一定量的试样选择什么分析方法,教学中先举例;如测定试样中Ca2+的含量,怎样测定?可用的方法有:(1)酸碱滴定法:Ca2+CaCO3Ca2+(加入过量HCl),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量HCl。(2)络合滴法:

Ca2++H2Y2-CaY2-+2H+,在pH=10时,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EDTA直接滴定Ca2+。(3)氧化还原滴定法:Ca2+CaC2O4Ca2+(加入强酸)+H2C2O4,用KMnO4滴定H2C2O4来间接测量Ca2+。

2MnO4-+5C2O2-4+16H+=2Mn2++10CO2+8H2O。

(4)重量分析法:Ca2+CaC2O4,经过滤、洗涤、干燥,用天平称量CaC2O4,再换算为Ca2+;(5)如果是微量的试样可选用仪器分析法。以上分析方法都可用,选用哪种方法?做到误差最小而快速简捷,这样一一来讲解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操作

知识要点 定量分析的操作主要包括试样的采取和制备、试样的分解、重量分析基本操作、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等,这部分内容着重是实践教学。

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中向学生说明为使分析结果准确无误,操作过程中怎样保证不引入新的杂质,又不会使待测物质损耗,化学反应完全,无副反应,化学计量点与滴定终点的重合等。再教学生各种分析方法的操作,如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标定中反应分两步进行:

1.第一步反应:

Cr2O2-7+6I-+14H+=2Cr3++3I2+7H2O

反应后产生定量的I2,加水稀释后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

2.第二步反应:

2Na2S2O3+I2=Na2S4O6+2NaI

以淀粉为指示剂,当溶液变为亮绿色即为终点。为什么反应进行时要加入过量的KI和H2SO4,反应后又要放置在暗处10分钟?为什么第一步反应后,用Na2S2O3溶液滴定前要加入大量的水稀释?为什么淀粉指示剂要在滴定终点前加入?为什么淀粉指示剂不能长久保存?为什么标定硫代硫酸钠滴定中指示剂加入前要快滴慢摇,指示剂加入后要快摇慢滴?通过这个实例向学生一一讲解上述问题。每种操作实验应充分训练。在操作中指导,在失败中总结,培养学生每个实验都能独立完成,独立思考,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因此操作训练这部分格外重要。高职实践教学要求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笔者的教学实践操作占60%,很多操作要点都是在实验过程中讲解。

数据

知识要点 无论是数据的记录、分析运算还是最终报出定量分析的结果,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数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是怎样记录数据,哪些数据应保留、哪些应舍弃,运算得到的分析结果应保留几位数字,多余的位数应怎样处理;另一方面是怎样评价分析结果,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如何,误差和偏差有多大。

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中向学生讲明我们有正确的分析方法及严格完善的操作过程,那怎样记录操作中分析天平和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的数字呢?记录几位数?怎样计算?计算结果取几位有效数字?在定量分析工作中,我们经常做多次平行的测定,然后求出平均值。但多次分析的数据是否都参加平均值的计算,有的偏差较大,能否舍去?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判断。为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分析人员必须熟悉有关误差的基本理论,掌握实验数据的科学处理方法。这样来讲解定量分析中误差的概念,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分析结果数据处理等内容。

以上是笔者这些年在分析化学中教学的一点体会,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定量分析的教学。化学检验中还有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这个环节,由于高职“分析化学”没有涉及这方面内容,在此将不一一赘述。怎样教好一门课?学者专家都有完善的论述和理论,但笔者认为教好一门课要用心去教,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该课程在所学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专业为什么开设该课程,学生怎样学好这门课;其次是教师怎样教好这门课,要把握这门课的精髓和灵魂所在,在分析化学定量分析教学中灵魂就是一个“准”字,也是这门课的精髓所在。按照这种教学思路和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三年我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化学检验工种通过率均为100%,在连续两届全国有色行业高职院校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珍.化验员读本(上)(第4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上)(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钟彤.分析化学(实训篇)[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10.

[4]杨珊.关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一点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

[5]樊靓.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0(1).

[6]黄昊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第11篇

关键词 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68

Abstract Analytical Chemistry is a research material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information of the chemical and chemistry, is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one of the applied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related professional required four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hemistry, chemistry, chemical, biological, medicine production of essential important technology.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hemistry teaching definition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 content also with along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e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progress of chemistry and has the problems. Secondly, to analytical chemistry teaching idea,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l reform are described. At las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related courses.

Key words Analytical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course construction

1 分析化学发展现状及改善问题

社会经济高速稳步发展的同时我国教育事业也在持续上升,高等教育从以往严格的选拔所产生的精英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大众自己的教育。分析化学作为多种专业的基础课同样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广泛地应用于地质普查,矿产勘查、冶金、化学工业、临床化验、商品检验、考古分析以及法医刑侦鉴定等领域,同时也为人类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经典的分析化学内容以上慢慢导入现在分析化学思维形式,与以往的分析化学穿插研讨,使得分析化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如此,分析化学的本身含有内容将以更现代独特的方式所呈现,另外,可以将一些传统内容融入到分析化学新进步中,适宜增添完善的优秀分析技术和机器设备分析方法,这样分析化学得以加快抵达于生产一线。对于分析化学这门逐渐出现新技能新方法的学科来说,其实质就是不断改制革新,而对于教师除去自身浓厚的分析化学知识功底与实验经验,还得继续学习有关分析化学的其余知识,所以教师应当不时更新自己的分析化学知识构造,这样在分析化学课程中才能发挥好主导作用,才能组织带领学生主动加入到分析化学的教学活动中,从而率领学生朝未来奔进。①

2 分析化学教学的具体改革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在各大学校分析化学这门学科多数是大量书中内容,学习时间却不够用,这给分析化学的教学带来了不小难度,如果按照分析化学教材中的章节排序内容授课,在学生正常在校时日内是很难完成书中教学内容的。所以,对于不同专业而言应当造就学生的自主创新化,同时对于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实施相对应的改革和安排。对于不相同的专业需要有相关调度,分别有各自教学的着重点,比如以药物分析这个专业来说,着重点应该放在滴定分析实践中对一些药物分析应用的介绍,同时指引学生翻阅查对一些药物分析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使学生体会认识到分析化学在现在试验中的详细运用,提升学生的试验技能以及自身的创造力。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宗旨之一,所以在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应当改进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凹显其专业性和实用价值,突出不同专业的重点与特点,也要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性甚至与教学内容不相衔接,使教学内容达到全面优化,注重传授基础知识和技术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现代知识及有关科学技术的植入,做到在规定时间范围内结束书本所有内容的讲授,也做到对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重视。

2.2 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的逐步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分析化学教学的变革与更新,应逐渐适应这种调整。而按照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可以进行分别的课类组织教学,关于基础意义的内容关键以讲解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实行针对某些内容细节深入的讲解,加以恰当的实践运用,让学生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及改造客观世界。分析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书中内容。教授的内容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引导启示学生感知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学习当中主动获得知识。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此外还能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课,比如在教师在教授某一章内容时,融合教材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实际解答方案。比如在对金属离子进行测定时,介于滴定的影响因素较多,可以让学生尽量发表各自的意见,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别写出通过实践得到的分析结果,将每个人的答案依次作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问题的解答以及自身对于分析化学知识了解的不足,而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对本章分析化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将更加透彻,所学知识也将全面提高,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更牢固。总之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原本的分析化学教学进行了一次升级,让学生在课本学习中带着问题加以实践运用,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以及给他们一个可以造就创新力的学习气氛。

2.3 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中需要培养的是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对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那不得不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往往是不感兴趣的,若是教师在分析化学教授整个过程中采用的是将全篇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的方式,单一地将每章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这将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在课堂中主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提高化解难题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进事例案件是个不错的有效方法,在引进事例案件后师生共同参与,带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鼓励学生学习。课堂中引进事例案件融合分析化学知识重点带动学生学习,引用事例案件学习的前提是拥有丰富的事例案件教学资源,建立一个专门教学的案例库。而老师在设立案例库时要根据教学指标的要求及课堂教学的重要难点,不能高于学生接受水平和知识能力,同时具有教育作用,而教师选择的事例案件应该具备针对性,可以作为分析化学某章知识内容及理论的典范,既能直接运用也适用于多个方面,且选择的事例案件要拥有相对更高的发展程度,遍布分析化学在不同区域的运用,让学生深入认识了解到分析化学的的理论,把握知识重点。此外要注意的是对事例案件的精确选择要掌握好,在事例案件的收罗中应该尊重事实,切勿列入自身假设,要从各个来源证实事例案件的真实性,坚决不能采用不正确的事例案件错误引导学生,考虑到分析化学属于动态创新的科目,选用事例案件要注意其现代性要具备当代特色,以及适时整治更新案例库。在事例案件融入到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案例选择是否得当,这影响到教学能否成功,根据教学知识内容去选择运用事例案件,它的内容和结构都要和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有关,按照从浅到深,逐步深奥的方式。教授新内容知识时,运用简易的事例案件融合新讲授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对事例案件的深入分析,安排学生总结主要知识内容,教育学生学以致用的宗旨。②

2.4 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及营造良好的氛围

以往采用板书为主教学方式在讲授一些测量方法是会有所限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将测量过程演示出来,而后结合分析化学基本理论为学生讲解,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运用,遇到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可以把演示与理论具体联系起来为学生解答,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点的获取充满乐趣,还能熟悉某些仪器的使用步骤,把握试剂的常用规格,形成日后良好的实验作风。

打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也是创建一个自然平等的教学环境。想要取得成功的教学效果这与教学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身处在这个环境中不是谁听谁的单方面发声,应是容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准许学生间的讨论,而师生间同样需要相互之间的交流。这使课堂上过于拘谨的气氛得以调节,有效减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距离,这种氛围下学生发现问题才敢勇于提出和渴求解决问题,其创新能力也将得到最大发挥。

3分析化学知识结构及课程设置

3.1 分析化学的知识结构

关于分析化学的知识结构,具有代表性为西方化学会联合会所推荐的《欧洲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这也是大家公认的大体纲要。主要分为四大块:总论;化学分析法;物理分析法;计算机分析化学(化学计量学为其主体内容)。分析化学委员会所提出的教育核心内容被称为分析化学的四大支柱。其为:色谱学、波普学、传感器、化学计量学,其中包括计算机分析化学,这四大支柱的基础理论应当列为第二层次的分析化学二级学科共有的基础理论,这是所有学化学分析的人都必须要掌握的。③

3.2 分析化学课程建设

教材建设对于课程建设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它是教学内容及教学思想的首要平台,同时也为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保障作用。课程建设组教师可以参编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有关教材,既适合教师用于课堂实验指导,又能作为学生课外自学的学生用书。此外,课程网站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教学及互动的平台,课程组修改定制和改善的教学大纲及课件等所有教学资料内容都在网上开放。建设网络教室并且通过聊天软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课程建设的特点要展现出教学网站内容的丰富且方便使用,使它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课程建设中最后一个环节为试题库,其包括教师着重讲解的知识点及课程特色等方面完成试题库的建设。

4结束语

综以上述,我国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改革实践进一步完善,相对于以往的被动学习状态,学生逐渐转化为积极自觉去学习,不仅增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还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国教学质量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受到学生的认同和欢迎。另外,在日后的分析化学教学中还要做到进一步深入强化教育思想理念,全面探讨和改革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等方面,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素质得到提高。

注释

① 黄昊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42-44.

第12篇

/

关键词:高考;试题评析;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7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题目:2013高考新课标[28.(5)]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 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e-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 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 kW·h=3.6×106 J)。

1 命题意图分析

试题考查原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化学计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等等,命题思路新颖,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是一道化学学科与物理学科综合的经典案例。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理综试卷,绝大部分试卷是将理、化、生简单的拼卷,规定考生在150分钟内完成,没有实质上的综合。从简单的理化生拼卷到实质上的综合,这才是今后全国各地高考理综考试卷发展的必经之路[1]。

电池的能量密度源于化学选修4课本第75页,教材介绍了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储存的能量多少,叫能量密度即比能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输出功率的多少,叫功率密度即比功率。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比能量=电压×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体积(或质量)、比功率=最大放电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质量(或体积)。

例如5号镍镉电池的额定电压为1.2 V,其容量为800 mAh,则其能量为0.96 Wh(1.2 V×0.8 Ah)。同样尺寸的5号锂-二氧化锰电池的额定电压为3 V,其容量为1200 mAh,则其能量为3.6 Wh。这两种电池的体积是相同的,因此锂-二氧化锰电池的比能量是镍镉电池的3.75倍。

2 试题解析

由题给的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公式和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5.93 kW·h·kg-1)得知,试题中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只要计算出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即可。

若电解质为酸性介质如H2SO4溶液,燃烧产物CO2不会被稀H2SO4吸收,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反应的电极方程式为:CH3OCH3+3H2O-12e-=2CO2+12H+,显然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12个e-的电量;

1 kg二甲醚的物质的量n=1000/46 mol,可以产生的1000/46×12×6.02×1023个e-的电量,1个e-的电量为1.602×10-19 C。

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W=UIt=Uq=1.20×1000/46×12×6.02×1023×1.602×10-19 J

=3.02×107 J

=3.02×107/3.6×106(kW·h)

=8.39 kW·h

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能量密度或比能量E=8.39 kW·h·kg-1

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列式计算求出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是多少?

若电解质为酸性,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H3OH+H2O-6e-=CO2+6H+,1个甲醇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转移6个e-;

1 kg甲醇的物质的量n=1000/32 mol,可以转移的1000/32×6×6.02×1023个e-的电量;

1个e-的电量是1.602×10-19 C,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

W=UIt=Uq=U×1000/32×6×6.02×1023×1.602×10-19

=1.808×107 U

=1.808×107/3.6×106 U(kW·h·V-1)

=5.02 U(kW·h·V-1)

E=5.93 kW·h·kg-1=5.02 UkW·h·kg-1·V-1

U=1.18 V

若电解质为NaOH碱性溶液,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H3OH+8OH--6e-=CO3 2-+6H2O,同理也可算出理论输出电压是1.18 V;根据P=W/t,功率可以由电池输出的电能换算得到,求出比功率。

3 教学启示

在人教版教师用书中,几乎没有见到能量密度知识的介绍或拓展内容,教辅资料上几乎看不到关于比能量、比功率等例题或试题,因此在新课标教学和高考复习时容易被师生忽视。

关注社会生产实际已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新课程教材中更是将“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列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在高考试题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相应的以“化学、社会、生活及边缘交叉科学”为情境的试题,笔者认为这是今后高考理综试卷命题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应该从新课程中挖掘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元素,将化学知识的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社会现象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之中,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理化生交叉内容的潜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