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学课程

心理学课程

时间:2023-05-30 09:3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学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学课程

第1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

一、医学院校背景下心理学专业犯罪心理学课程的现状

犯罪心理学是各高校广泛开设的一门课程,在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属于选修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远离犯罪行为伤害,健康成长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犯罪心理学课程学生学习热情高昂,自发组织形成犯罪心理研究小组,部分学生致力于考取犯罪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或者毕业后从事司法工作。目前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犯罪心理学课程在教学实践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①师资队伍还需有待加强,结构不够合理需要优化。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一线的工作者理论基础相对匮乏。②已有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不能很好地与犯罪心理学内容结合。往往缺少或者根本没有专业的实验实践教辅人员,就算配备了实验人员,也因为身兼数职而难以展开犯罪心理学专业性工作。实验教学也因此而出现停滞现象。③犯罪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投入不够。国内目前犯罪心理学教材来源比较单一,数量较少,可供选择有限。④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一定难度。已有研究探讨了案例教学法[1-2]等在犯罪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还有研究者提出在进化心理学[3]、积极心理学视角[4]、生命教育视野[5]、心理传记学的案例教学实践[6]等视角下展开教学改革尝试,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关于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探讨较少,而且多集中在公安警察系统的学校[7-8],少数探讨了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9],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医学院校背景下心理学专业的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应该突出时代性和创新特色。

二、犯罪心理学课程目标的与时俱进

一流本科课程体系要求“让课程优起来”,在新形势下应该把犯罪心理学课程建设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通过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去落实教书育人目标,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抓起,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预防犯罪行为健康成长。

三、犯罪心理学教学团队的优化配置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介于犯罪科学、法学与心理科学之间,需要多学科的专业背景。课程团队中应该以心理学、犯罪学背景的老师为主,同时也有法学背景的老师参与,才能更好地体现和结合了犯罪心理学这一学科特点,让学科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和偏重于社会科学,具有文理兼具的特点。课程师资团队知识结构需要完整平衡,既有偏自然科学的,例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等内容主要由犯罪学背景的老师讲授,又有偏社会科学的,例如关于犯罪心理起源的社会学和心理学解释等内容主要由心理学背景的老师讲授。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学科。师资队伍中需要有理论功底非常深厚的高校教师,长期从事心理学与犯罪学、法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需要长期从事预防和打击犯罪的一线工作者,例如有一线的警官、公安等有着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心理学专业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犯罪心理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犯罪心理学教学过程的改革创新

传统的犯罪心理学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结合案例分析、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已有研究探讨了事件相关电位ERP脑电测试技术[10-11]、心理评估技术[12]、心理应激“微反应”[13]、项目教学法[14]、微课[15]等引入犯罪心理学教学。我们需要改革创新犯罪心理学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多样化,尝试融入音乐心理剧等全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心理剧是西方最负盛名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之一,心理剧疗法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安全方面已有应用研究证实其明确效果[16]。我们在犯罪心理学课程中尝试融入音乐心理剧发现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演绎授课老师根据以往实际工作经验改编的校园心理剧剧本对于犯罪心理学案例有更深的体会,这样的教学改革方式无论是音乐心理剧演员还是学生观众都给予了一致好评,提高了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参与度和教学质量水平。

五、突出医学院校犯罪心理学课程特色,整合医学资源

第2篇

关键词: 高师; 公共心理学; 教学改革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性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师范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教师不但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训练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培养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路人。那些只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懂学生学习与发展心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能成为“教书匠”,最终也将被淘汰。

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为基础教育培养专业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仅自身无法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夫》、《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英。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100—101.

[2]钟贞,谢龙华。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18(2):96—99.

第3篇

90年代以来,心理学教材开始不约而同地贯穿了认知思想,并大量引入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方法、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考察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方面,对其中每个具体环节所涉及的认知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例如,将课堂传授的知识分为不同类型,对每类知识采用不同的教育与学习方法;将教学过程进行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等。这些新内容、新思想与传统教材相比可说

我们认为师范类心理学教学应达到以下几个主要目标:首先,要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未来教学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如心理活动主要规律,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矛盾,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心理因素等。其次,应使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加强应用性、实践性,提高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以上两方面现行教材都有较充分的体现,取得了不少成效,受到了各方好评。但还有一个主要目标目前仍处在忽视的地位,这就是教师人文意识的培养问题。当前中小学校相当部分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曾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培训,却仍然沿用简单粗暴教育方式,漠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忽视学生的心智启迪、个性发展。有些读书时心理学得高分的教师对学生却缺乏必要的尊重,很少去考虑自己的行为会给青少年脆弱心灵造成怎样的伤害;学了很多心理知识,眼中的学生却仍是无生命、无情感,只知服从与接受的“知识容具”或是“考试机器”。换言之,他们还没有形成重视学生心理,关注学生成长的基本意识,这一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上述问题也反映出师范类心理学在课程体系上存在着的盲区,教材中各种概念、理论、研究成果介绍了不少,但总体而言多偏重于从专业研究角度进行分析,学术性较强而实践性较弱,难以使人将所学知识与教学工作完全联系起来,而在教师相关意识培养方面更显缺乏。也许教材编写者们的想法是:师范生主要任务是把理论学好,等将来工作后自然就会把理论与教学实际挂上钩。但对于接受了多年传统教育,又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师范生而言,这种想法则多少显得有些一厢情愿。因为他们在学习心理学时,更多地是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来学的,往往觉得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很少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用于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也就是说,对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因此,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加强相关意识的培养,那么他们在成为人师后,又会沿用早已习以为常的应试教育那一套做法。这样发展下去,素质教育的实现将显得遥遥无期,可见师范类心理学课程迫切需要加以改革完善。既然师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未来教书育人的合格人才,那么心理学教学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指导未来教师教好书、上好课,还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之更多地关心爱护青少年的成长,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这样才能实现从“经师”向“人师”的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这样的任务对于心理学这门重要的教育理论课程而言可说是责无旁贷的。

我们认为在教材中还应加强心理规律与素质教育的联系,更多地切合教育实际,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相应教育方法措施的不力之处、依照素质教育要求的努力方向等。这样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使之认识到复杂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了解遵循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他们避免或减少在未来工作中重入传统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它要求让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要培养的个体素质结构包括生理、心理、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心理学课自然应着重于心理素质的发展方面,在教材中不仅要分析说明心理素质的各方面(如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的特点、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搞好教学工作,还应讨论怎样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各方面心理素质,使青少年形成健全心理,尤其是如何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发展。这后一方面应在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才能有助于未来教师相关意识的培养。通过教学使他们认识到中、小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可塑性,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都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采取更为慎重、负责的态度。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学;学习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46-03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界的一次革新运动,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运动[1]。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解学生需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特提出此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心理学课程需求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

从理论上来说,公共心理学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通过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当前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这样一门对学生当前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有利,对未来工作也极其有利的课程,按理应该受到广大学生的广泛重视和欢迎,但现实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有学者曾经对在校生和往届毕业生做过调查,认为“心理学学了没有什么用,学了就忘”的大有人在。往届毕业生认为过去他们在学校时学到的心理学太抽象枯燥,理论化,概念太多,考试死抠概念,大多在实践中运用不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校采用“上课时随便听一听,考试时应付应付”的方式对待。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未能很好地调动起来[2]。

造成心理学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讲还是在于课任教师的教学模式上表现出唯师、唯书、唯讲、唯记,教学取向上要求学生按照大纲读死书、死读书,教材内容较为滞后,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3]。这样的教学极大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心理学的教学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说教上,失去了其应有的重要的实践价值。

基于公共心理学教学的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以及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理念中的深入,为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和主体性地位,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促进学生的成长,特提出此课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需求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为高校心理学课程设置提供现实依据。

一、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以红河学院为例,从红河学院下属13个子学院大一到大四学生中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共计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30份,其中有效问卷366份,平均每个学院30人左右。

(二)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真正需求,结合研究内容,走访了红河学院13个子学院的26人(每学院2人,男女各1人),通过面对面的交谈、询问,了解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为编制问卷做好了准备。

采用自编课程学习需求调查问卷,共31题。问卷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自我认识、职业规划、学业规划、人际交往、情绪与意志。其中自我认识包括1、2、10、22共4个题项;职业规划方面包括23、24、25、26、27、28共6个题项;学习方面包括学习压力、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三方面3、4、5、6共4个题项;人际交往方面分为恋爱、交友、社会交际三方面共12个题项;情绪与意志方面有8、19、29、30、31共5个题项。问卷采用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从1到5的5点计分,分数越高则代表在该项上的需求越为强烈。

(三)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为研究大学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提供依据。

二、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分析

(一)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的整体性分析

对红河学院在校学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从整体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红河学院在校学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的总体情况结果(n=366)

从表1可以看出,被试在自我认识、职业规划、学业规划、情绪与意志四个方面存在显著的需求性,其中在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需求度最高,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分最低,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学习需求性。

(二)自我认识方面的学习需求分析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景、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简而言之,自我认识就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在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问卷中,自我认识方面调查的内容主要有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心理素质认识等方面。

调查表明,各个学院在自我认识的学习需求的平均得分为3.328,得分最高的则是外国语学院,得分为3.72,说明在自我认识的学习方面外国语学院的需求是最强烈的;得分最低的则是美术学院,其得分为2.78,低于3分,但是高于不需要0.78分而只是低于需要0.22分,这就说明美术学院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还是存在学习需求的。

(三)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需求分析

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分内容[4]。在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问卷中,职业规划调查内容有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技巧、职业选择、择业态度、目前就业状况认识、职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背景了解等方面。结果表明在职业规划学习需求方面,得分最高的是音乐学院,得分为3.91分,而次之的则是教师教育学院3.87分,再次之的得分也高达3.83分,分别是数学学院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这表明,这几个学院在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需求程度是比较高的。在职业规划学习方面,得分最低的则是美术学院的3.19分,也是高于3分的,说明对职业规划的学习也是存在需求的。在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各个学院的综合平均分为3.598,得分表明,在校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学习存在明显的需求。

(四)学业规划方面的学习需求分析

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其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在本研究中,学业规划特指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在调查中,学业规划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和压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结果发现最高分为3.76,是音乐学院的平均得分;次之的为外国语学院的3.70分,两者的差异也是很小的;得分最低的为美术学院,得分为2.71;低于3分的还有商学院和数学学院,分别为2.98和2.95。各个学院对学业规划学习需求的总体平均得分为3.288分,通过这一系列数据可以得到:在校大学生对学业规划的学习是存在需求的。

(五)人际交往方面的学习需求分析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人际关系网中,每一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在校学习,抑或毕业后的职业生涯,都是依存于人际交往的[5]。调查结果得分最高的为音乐学院,分数为3.02,次之的为外国语学院的3.01,得分大于三分的也只有这两个学院,其余学院得分都低于3分,最低分为商学院和美术学院,得分都为2.48,剩余的得分处在2.5与3之间。这就表示商学院和美术学院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是不存在学习需求的,在人际交往学习方面,绝对存在需求的有音乐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各个学院的综合平均得分为2.772,这表现出,总体上在校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学习是存在需求的,但需求的程度并不高,不存在明显的需求。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学生不存在明显的学习需求,这表现出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还是比较顺利的,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进入大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长以及接触范围的扩大,心理越来越成熟,见识越来越广,各种观念也随之变化,各种能力也随之增强,使得人际交往能力也逐渐进步,进而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

(六)情绪与意志方面的学习需求分析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则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研究发现,大学生存在一定的情绪调节困难[6],在本学习需求问卷中,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情绪调节、意志力培养、自卑心理克服等方面,在情绪与意志方面的学习需求中得分最高的为音乐学院的3.55分,其中得分超过3分的有9个学院;得分低于3分的有商学院、美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共4个学院,得分分别为2.92、2.93、2.84和2.95。显然,低于3分的4个学院的得分也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不需求。在情绪与意志方面的学习需求的综合平均分为3.154,由此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情绪与意志的学习需求度不是很高,但是依然存在明显的学习需求。

(七)不同专业类别的学习需求比较

将不同学院的学生按照文史、理工、艺体分为三个类别,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学习需求的比较,比较结果如下。

表2 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学习需求的差异(n=366)

注:p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不同类别专业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学习需求上存在差异,但差异甚微,差异性并不显著。其中,差异最显著的是在学业规划的学习需求方面,文史类的学生对学业规划的需求最大,艺体类次之,理工类在末,文史类与理工类差异较大,在学业规划方面文史类的学生需求较大于理工类学生。总体来说,被试在各个维度的学习需求上基本一致,不存在明显专业差异。

三、改进大学心理学课程设置的建议

结合大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学校的心理学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在心理学课程的自我认识、职业规划、学业规划、人际交往和情绪与意志五个方面都存在学习需求,对于职业规划的需求最大,次之的是自我认识,然后是学业规划,之后是情绪与意志,人际交往方面的学习需求程度最低。学生希望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学生需求为导向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心理学课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学课程模式。

将心理学课程现状和相关理论与对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及分析相结合,本文对高校心理学课程的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在课程设置时,首先应着重考虑学生最需求的即“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因为调查表明“职业规划”对各个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学习需求最高的,对“职业规划”的教学一可以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二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三可以组织“职业规划竞赛”活动。最终评价的标准就是学生能为自己做合理的职业规划。

在“人际交往”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学习需求是最低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不需要为“人际交往”教育开设专门的课程,可通过学生会、社团组织活动为学生搭建交往平台、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从而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学生学习“自我认识”的目的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和发展自我。笔者认为,当今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一方面是由于在大学阶段,随着身体的成长以及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中地位和角色的改变,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加深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迷惘和困惑;另一方面则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自我批评与相互批评的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

在“情绪与意志”方面,对情绪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在意志力方面可较多地以活动的形式展开教育。如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励志电影,组织体育竞赛,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山区等贫困地区去体验生活,也可以邀请这方面的名人进行讲座。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在“学业规划”方面,各专业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需求差异最大的就是“学业规划”方面。因此,在开设“学业规划”的课程时,可根据需求情况按专业来开设课程,还可以组织同专业间、不同专业间的学生进行交流。

虽然“以学生为中心”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但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课程改革,在开发心理学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学生需求出发,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的资源和条件,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是开发心理学课程的基础,学校的资源和条件是课程设置的前提保证。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保证心理学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袁朝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

2010,(3).

[2]饶淑园.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惠州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3]张丽娟,王秀希.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策略探讨[J].邯郸学院学报,2010,(1).

[4]王保林,刘文涛.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

[5]兰静.浅析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必要性[J].现代企业

教育,2012,(14).

第5篇

关键词:高师 心理学 模块化教学

公共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师范生为适应未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教师教育中职前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高师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这与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过去存在的问题

尽管心理学课程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然而旧的课程体系存在许多弊端,比如课程内容设置过深、过窄,原有课程理论性太强,忽视了背景、联系和应用,与现实需要脱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传授为主,缺少学生的参与。有鉴于此,针对目前现状,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要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缺乏整合的现状,实现课程结构多元化,提倡模块化的课程组合;要改变课程内容“空、繁、旧”的现状,突出实践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意图为国内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气息与活力。

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块化改革的现实意义

心理学课程不同于其他的公共必修课,它体现了师范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础教育教师的水平、潜力和教师教育的发展进程。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改革。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拓展心理科学的理论空间

心理科学产生的时间不长,理论的建构还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还需要不断探索心理规律,并增强其理论的解释力。心理学课程改革这一课题为教师教育理论的进展提供了平台,研究的过程能够成为新的理论探究的过程,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检视,力争有所超越,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最终拓展心理科学的理论空间。围绕课程模块化的一些理论依据和理论建构会随着研究的展开得以凸显。

2.促进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教师,表面上看,改革主要针对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但这种将改革领域与周围环境割裂开来的主张是缺少系统整体思维的体现。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工作母机,是引领和配合基础教育的重要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公共心理学课程应及时反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措施,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

1.以课程模块构建公共心理学的课程体系

围绕师范生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将公共心理学课程划分为四大模块:第一模块为基础理论;第二模块为学习心理;第三模块为人格与社会;第四模块为健康心理。该课程体系以四大模块为主线,辐射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的框架结构,它们之间彼此相互对应、相互联结,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彼此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见表1)。

表1 公共心理学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模块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模块一 基础理论 熟悉基础理论 心理的生理基础 讲授为主,辅以音像教学

了解心理规律 认知

情绪与情感

模块二 学习心理 熟悉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采用问题导入,以自主

有效控制学习 学习动机及策略 学习、探究式学习为主

品德学习

模块三 人格与社会 理解人格内涵及其理论 人格理论 以专题讲授为主,辅以讨论、

运用理论指导社会实践 人格、疾病与健康 影像教学

模块四 健康心理 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识 学校心理健康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教学

熟悉心理咨询与辅导技能 学校心理辅导 与自学相结合的多样化方式

当前的公共心理学课教学很多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主,其理由主要是为日后的教育心理学学习打基础。采用这样的内容体系,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觉得“学了没什么用”,许多毕业生当了教师后,更是抱怨“学了用不上”。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差,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重要原因。所以,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而不是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工作,从其需要出发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2.加强实践教学导向

根据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和教师职业工作的需要,注意联系基础教育教学情境和师范生的学习实际,突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实习和演练课堂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效果环节得到锻炼。加强实践教学导向,对于将来选择教师教育职业大有益处。

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和主题,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方法。如实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着重以问题学习或案例掌握为主,教师启发或引领学生思考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仅强调学会知识,更要强调会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利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改革本科教学的一项行动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4(3):49-54

[2]柳友荣.高师《心理学》25年教改回眸与前瞻议[J]. 巢湖学院学报,2003(5)3:1-5

第6篇

摘要: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提高师范生从业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但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必要对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确保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教师。

关键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性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师范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教师不但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训练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培养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路人。那些只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懂学生学习与发展心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能成为“教书匠”,最终也将被淘汰。

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为基础教育培养专业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仅自身无法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夫》、《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英。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100—101.

[2]钟贞,谢龙华。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18(2):96—99.

第7篇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 《美容心理学》 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医学美容技术1班和2班进行研究,入学时班级平均成绩无太大差别,学习能力及智力水平无太大差别。1班情况:男3名,女28名;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20.08±1.23)岁;期中考试成绩最高98分,最低24分,平均(71.89±3.42)分。2班:男4名,女27名;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20.10±1.29)岁;期中考试成绩最高97分,最低25分,平均(71.78±3.67)分。两个班在性别、年龄、期中考试成绩等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1班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即以传统的教学思维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跟着教师的步伐和节奏学习。医学美容技术专业2班采用PBL教学法结合反转课堂教学:(1)PBL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其模式如下:一是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学习;二是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三是课下分组进行讨论,课上教师通过分析病例提出问题,同学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补充;四是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做出小结。(2)翻转课堂教学: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制作微视频,并于课前向学生提供课程资源视频、课件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自学,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同学自主讨论。

3.观察指标

比较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期末考试成绩采用百分之,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30%、70%,即总分各位30分、70分。平时成绩由出勤情况、课堂积极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构成。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学生对教学法的满意度,包括教学设计情况、课堂完成情况、课堂活跃度、知识掌握情况、资源共享、时间分配等10项,每项分值0-10分,调查表总分100分,0-59分表示不满意,60-89分表示满意,90-100分表示非常满意。总满意度为满意度+非常满意度。

4.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个班期末考核成绩的比较

在平时分和考试成绩方面,同1班相比,2班平时分与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考试成绩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个班对教学法满意度比较

在对教学法满意度方面,同1班相比,2班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8篇

关键词:旅游心理学;培养目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59-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旅游心理学》是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旅游专业主要是为旅游公司及宾馆、酒店培养导游、一线服务人员和初级管理人员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旅游心理学》,它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的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更新观念,树立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观念,在该课程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旅游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教材的建设与改革

教材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至关重要。对于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旅游心理学》教材,要采取教材的科学选用与校本教材开发有机结合的机制。面向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旅游心理学》教材也不少,其中有些教材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并配有合适的大量案例和实训内容,对高职高专旅游专业也较为适合。然而现有教材仍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且各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实习实训环境等都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应加强《旅游心理学》校本教材开发,校本教材开发要符合以下两个原则。

1.“三个面向”的原则。第一,“面向专业”,校本教材要结合旅游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开发,同时,教材课程体系、内容要带有区域、院校特色,体现实用性和创新性,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第二,“面向学生”,教材内容设置要有一定的弹性,要适应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享有充分的自。第三,“面向科技”,形成立体化的教材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有纸介质的,也应有电子的、网络的非纸介质的,应既有静态的文字描述,也要有动态的动画演示。

2.“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就是教材的内容体现较强的应用性,适用于旅游业的各个岗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技能。所谓“必需”就是满足旅游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对旅游心理学的最低要求,同时,课程调整要与顺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凋发展。所谓“够用”是指在教材内容和体系设计上切合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学实际需要,以及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目标,同时,对《旅游心理学》校本教材中与其他旅游专业基础课重复的内容进行适当筛选,并力求通俗阐述和深入浅出,够用为度。

三、课程教学重点内容体系建设

1.课程理论教学重点内容体系建设。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上将《旅游心理学》分为三部分介绍,即旅游者个体心理,旅游服务心理以及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其中旅游者个体心理主要包括旅游知觉、旅游需要与动机、旅游者态度、旅游者人格、旅游者的情绪和情感等;旅游服务心理主要包括前厅服务心理、餐厅服务心理、客房服务心理、导游服务心理等;旅游企业管理心理主要包括旅游企业人际关系、旅游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旅游企业管理与激励理论和旅游企业领导者心理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课程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前两部分内容的讲授,而对于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内容的学习可作为让学生了解的内容。这样做既可以突出高职的特点,又能使学生对课程理论内容的学习有所侧重。

2.课程实践教学重点内容体系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出学生的能力就要设计好和职业能力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旅游心理学》课程理论教学重点内容体系将其实践教学重点内容体系设计(如下页表1所示)。

课堂实践部分采用心理测试法、讨论法、能力训练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同时,一般需要有酒吧,酒店前台,客房、餐厅等实训教室,从事订房、餐饮、咨询等模拟服务和有针对性的能力训练。无论是讨论、能力训练、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还是调查和访谈活动,都是采用教师引导的实践教学形式。教学任务的布置要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然而学生个体需求的多样性,使得界定和设置教学任务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因此主张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社会实践情景和职业岗位情景中完成学习。也就是说《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任务设置不是面向单个学生的个体需求,而是面向旅游服务的工作岗位。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旅游心理学》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而非注重教,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发言、案例分析、心理测试、角色扮演、教师讲授等多种方法,使学生通过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培养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效果很明显。

2.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中,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创造出各种模拟情境,帮助学生更深层地学习和掌握好理论知识,并通过情景模拟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五、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课程考核方式虽然只是衡量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程度的一种手段,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行动方向。如果对于《旅游心理学》课程考核仅仅只是依靠期末考试,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不关注或者关注度不够,就会造成学生忽视平时学习,只重视期末的“突击”式学习,这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因此,我们要改革和创新《旅游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

1.将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课后实践成果和期末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占一定比例。具体操作如下:课堂发言、讨论占20%,重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课后作业占30%,重在检查学生应知应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占50%,重在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程度。

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闭卷部分主要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卷部分主要检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两部分分数比例分别占40%、60%。

以上的考核方式,重在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积累,并注意锻炼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期末考试的最后 “突击”,更应在平时下工夫,关注平时知识的积累,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适应专业需要,使自己成为适合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来学习,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行动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金花.《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浅析[J].老区建设,2009,(22).

[2]韦福巍,覃举东.高校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河池学院学报,2009,(8).

第9篇

[ Abstract ]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ocial needs as the goal, in order to develop techn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to designing training programs. Marketing psychology" teaching", the need for well-designed teaching content, creating teaching situations, place students in a variety of real or simulated marketing environment, lets the student through a variety of marketing scenarios to understand knowledge, perception of consumer psychology,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experience.

【关键词】高职院校;营销心理学;教学改革

[ Key words ] marketing psychology;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营销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营销活动中,消费者和营销人员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营销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而现代营销在本质上是一个营销主体与营销对象,即消费者的心理互动过程,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掌握并有效运用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

一、《营销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许多院校在市场营销学科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授―受教学,偏离了市场营销学科的特性,也与市场营销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差甚远。近二十多

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营销观念的增强,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非常旺盛,但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却和社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人才规格不符合企业要求,这无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

营销心理学课程在中职学校属于营销专业学生的主干课,但在学生看来,营销心理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又属于可有可无的,学得好坏也无关紧要。一部分学生认为做营销只要口才好、反应快,其他的理论学不学都不重要。鉴于此,我提出了一些关于高职院校营销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二、《营销心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1 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营销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学习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在理论方面只选择那些有代表性和比较成熟的理论内容, 更多地强调理论的实践应用,用理论来指导营销实践。另外,为避免与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先修课程的相关内容重复,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在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时,由于在其他课程已经介绍过了, 在本课程中只侧重讲解如何根据该理论分析不同顾客的需要,并指导营销工作的开展即可,具体的理论内容则不需重复。

2教学方法

为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属于讨论式或主体式教学模式,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互相评价方案,以开拓思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2)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只起咨询、指导与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例如

在“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对广告决策的影响”内容时,可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任务:从广告媒体的选择、商品命名、商标的设计、包装装潢、广告词的设计等方面,考虑怎样为某药品进行广告设计与开发。形式与内容:(1)分组。按学生人数进行自由分组,一般以4~6 个学生为一个小组, 确定组长, 注意对组长的选择与指导。组长负责小组内部任务的分配与安排、小组成员资料的收集等工作。(2)理论知识的学习。各小组对本教学单元内的相关知识点进行集体讨论与学习。(3)调查与资料的收集。各小组收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采用网络以及超市或商场访谈有关营业员的方式,就各种保健酒的名称、包装、基本功能、命名、广告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解。另外,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法了解消费者对选择购买某些保健酒的原因、消费之后的感受等。(4)根据以上收集的资料各小组进行广告设计与开发。(5)各小组展示并介绍方案作品, 着重陈述方案中所运用的心理策略(如怎样引人注意、增强记忆、启发美好联想、增进情感)(6)各小组对方案进行评价、自由发言。(7)教师总结。在此教学方法中,最终结果要进行小组的自评、互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积极性大,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发言。将具体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 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与工作的能力,学生要想很好地完成此项任务必须对相关知识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前期的准备、信息收集等环节则要求学生必须就如何获取信息这一课题进行学习,方案的制订及修改,也是学习的过程,内化的过程。所以整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 亲身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态度、情境等,使学生了解学习的要求。采用角色扮演法时,扮演角色的学生数量有限,其余学生则要求在一边仔细观察,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包括姿势、手势、表情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两个角度去分析人们在营销工作中会怎样说或者怎样做, 效果更好。如在讲顾客的个性心理时,请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顾客,另外请一位学生扮演销售人员,并请他根据不同的个性特征的顾客采用相应的服务方式,使双方达到一个最好的沟通效果。通过角色扮演法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在改编教材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呈现特点,用图表、图片的方式展示教材知识。如讲商品命名、商标心理时,可用图片展示各种商品的商标设计图案,并分析其心理效应。在讲广告心理策划时,可用短片视频展示某些商品的广告过程,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街头的广告招牌,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使教学过程更形象、直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改革考核模式,注重过程考核

在考核过程中应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知识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我把整体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平时的考核占50%,期末测评占50%。平时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具体项目的评价,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具体项目的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多种方式相结合。这种考核方式改变了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局面,激发学生全程投入学习,增加了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新形势;管理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DOI]10.13939/ki.zgsc.2016.36.208

1 “管理心理学”学科概况及教学现状

“管理心理学”是高等院校中经济与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中的一门课程,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建立在“人性假设”之上,以心理学理论为中心,以组织管理中的案例和实际管理经验为载体,对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在“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的单一死板,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二是教学内容陈旧、针对性差,有悖于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三是课程考核方式不够科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现代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使得企业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在新形势之下,我国的各行各业对现代管理人才的需要大大增加。因此,“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应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能力的人才为导向。笔者认为,要在高等院校中推进“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应该重点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层面的改革。

2.1 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管理心理学”课程研究的是在组织管理的场景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所以其教学内容需要在组织管理实际和心理学理论之间取得平衡。目前,我国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却往往出现失衡现象,这种失衡现象是过于重视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强调以心理学为中心而忽视了管理学案例作为心理学理论的载体的作用。这种情况对于学生在实际工作和企业过程中运用管理心理学是不利的,导致学生清楚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却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管理问题的解决中去。因此,需要对“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内容结构进行改革,提高管理学案例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应围绕管理学案例与现代管理中的前沿研究成果和企业界发展新动态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与经济和社会实际发展方向相适应。

2.2 教学方法多元化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较高实用性的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其理论体系,还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活动,以实现学以致用。而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很多时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古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变得很低,容易走神开小差,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反之,如果授课教师的教学形式新颖,教学方法灵活多元,学生就容易产生兴趣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基于课程自身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特点的考录,“管理心理学”课程在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上,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化、理论化的格局,充分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视频、音频等现代化网络和信息教学工具,倾向于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元化、新颖化和现代化。

2.3 考核方式更加科学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学生考核体系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优化,主要通过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等取得不错的改革成果。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教学理念和考核方法的惯性,高校学生考核体系改革的阻力和困难仍然不少,仍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管理心理学”课程在考核方式上,针对课程的考试,应该在考试试题中大幅度增加管理学案例,并确立通过以管理学案例为中心考核学生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管理学问题的考试模式。在平时的考核中,应加大学生课堂参与和实践能力在平时成绩的比例,达到以成绩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探讨出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

3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基于以上的改革方向,在高校中实施“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笔者预期能够实现以下教学效果。

3.1 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在教师的简单教学之下,他们能较容易地掌握“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但要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转化,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上,则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做到。通过对“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通过科学的考核体系对教学成果和学生实际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在这样的一套改革方案之下,学生能够逐渐把管理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管理问题解决上面。学会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践矛盾的成因,透过现象看清楚本质,使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2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有效激发

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中,他们有着各自的鲜明个性,他们的生活经历、兴趣特长以及学习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进行“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多元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基于学生的多元化并发展学生的鲜明个性。在多元化环境中,学生的兴趣、阅历和差异等都能够得到尊重和鼓励,学生的鲜明个性受到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逐渐把自身的特点融入到学习中去,这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十分有利。

3.3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能够在他们走进社会后持续地进行终身学习,能够构造并且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能够不断提高自我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依靠一定的先天条件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下,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十分依赖,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较低。通过对“管理心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多元的教学方式以及贴近学生的教学手段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科学的考核方式,则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通过提升学习能力和不断地学习来获取真实有用的知识。

4 结 论

综上所述,可见“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现实迫切性,高校需要重视并积极切实推行课程改革。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出更为科学和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围绕培养实用性人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为改革的实施探明前路,使学生真切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形式

医学心理学内容繁杂,仅仅依靠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可以尝试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具体方法探索如下。

(1)大班上课:教师可根据每年的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并结合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对于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里没涉及的内容或容易理解的部分让学生小班讨论个人自学,如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等部分的学习,可以让他们以寻找分析典型案例的方式在课后完成。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挖掘学科深度,在难点部分充分利用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如变态心理学部分的典型个案理解和心理治疗方法的运用。

(2)分组讨论:根据课堂学生人数,15~20人为一组,各组分派不同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如寻找典型心身疾病案例、心理障碍或疾病案例、心理咨询个案等,要紧扣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对完成目标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或者对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可以整合临床医学课程,对某种疾病进行延展,如心血管疾病中深入探讨心理社会病因,并澄清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生理反应的病理机制。还可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见习等机会接触病人,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答案,然后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以PPT的形式汇报研究内容和成果,并进行发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及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

(3)个人独立研究:可以是知识点研究的小论文或实践经验的总结报告,如自己的心理应激的应对模式分析,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心理案例分析,心理咨询实践报告等。个人在此环节遇到问题,可向小组成员或教师求助,教师及时予以鼓励和指导,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此部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践理论知识的能力。

二、随机点名,有效考评

医学心理学课程因其公共课的性质,一般都为大班教学,3~4个班级为一个合班,一般为150人,且班级专业不一定相同。课堂纪律比较松散,师生之间互不相识。虽说大学生不必要像高中生那样对课堂考勤有严格的要求,但鉴于部分学生自我管理和督促的能力不足,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认识不深,不够重视。课堂的随机点名是很有必要的。据作者随堂匿名调查,大约80%的同学倾向认同课堂点名以帮助督促自己。

考核评价要去掉期末考试一考定音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考评结合,①传统期末闭卷考试占总评分的50%。②分组讨论的考核成绩占总评分的20%,具体以小组的总结发言加小组学习的资料(组内学习讨论的记录,使用的文章、资料、图片等)的形式,给予该组成员分值。③个人作业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30%,根据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及小组交流情况,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学生个人作业或个人研究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给予分值。

三、利用好网络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web的现代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应用,有研究者进行了探讨与实践,安排学生观看视频课程后,根据每一集课程内容提炼出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巩固概念、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有着较好的效果。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校建立了医学心理学的网络课程中心,在课程中心的网络平台上,有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各章节知识点和我校各位医学心理学教师不同章节的授课视频,在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自己任务需求,选择网络视频进行重点学习或反复学习,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在课堂授课中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师生互动方面。

通过课程中心师生互动栏、留言板、微信群和教研室课程微信公众号,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将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与教师探讨,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因平时工作繁忙而无暇给予学生及时反馈的问题,做到个性化辅导,也为学生提供自由、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

四、讨论

(1)分组教学介入时机。分组教学不宜太早进行,可以选择在基本理论和重难知识点学习后进行,学生对医学心理学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建立起对专业教师的信任和认可后进行,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在分组学习时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并且能避免学生因为太早关注小组成绩而忽略基本理论的学习。教师应根据根据教学目标将讨论主题以讨论提纲或要点的形式在讨论前下发给学生,也就是说,在分组讨论分派不同的学习任务过程中,要进行具体化的学习任务布置,只有问题落到具体实处,让学生明白此问题的解决是有实际效用的,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避免讨论流于形式或偏离方向。

(2)小组数量及人数应适中。如果课堂人数过多,可以适当增加小组数量,控制在20人以内为宜,以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学习及案例搜集分析中有发挥和表达的机会,增加参与感和组员之间的互动频率,培养合作精神,充分激发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总之,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渠道资源的整合,适当的考核压力,团队思想的交流碰撞,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能对学习成绩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学深、学透、学活。

参考文献:

[1]张旺信,刘欣.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1):45-48.

[2]姚树桥,陈剑光.“智性教育”视阈中的通识课程建设初探——开设医学心理学为通识课程的设想[J].大学教育科学,2013(2):52-55.

第12篇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师范教育性质,国内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都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但是在其课程设置中,和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相比,其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像其他师范类专业那样学习教育心理学就会存在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其他语言类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学科化,即从教育心理学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本文试图从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以期抛砖引玉。

 

一、学科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探索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与发展趋势

 

每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都会给教育心理下一个定义,无疑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笔者对教育心理学给予的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对这一定义中的核心词“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做一说明。首先,这一核心词包含了教学中涉及的两大因素,即学习的因素和教学的因素。其中,学习的因素包括学生、学习内容等方面,教学的因素即教师教学这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学效果或学习效果的达成并不是由学习因素或教学因素单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其次,这一核心词中的“相互作用”说明了这两个因素起作用的方式不是简单相加的方式,而是相互匹配的方式。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相互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最好;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不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较差。换句话说,当学习因素改变时,教学因素必须随之改变,以达到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最佳匹配。也可以说,教育心理学就是探讨因材施教的问题,但它又不局限于此,因为学习因素包括学生特点,也包括学习内容等方面。就教育心理学的上述定义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探讨如何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和学习内容(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展开教学的心理学规律。由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开设教育心理学课,单纯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是不够的,必须从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上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应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下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ichard Mayer)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其所撰写的著作名称中得以鲜明体现。梅耶199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的名称是The promis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learning in the content areas,国内版本的中文译名为《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在这本书中,梅耶指明了教育心理学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趋势,整本书涵盖了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教育心理学规律。这本书虽然没有涵盖外语学习的教育心理学规律,但它的意涵却是清晰明了的。

 

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和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是学科取向的。

 

(二)从教育心理学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综上分析,教育心理学要发挥其作用,必然要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来说,就是要建构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般来说,教育心理学应该涵盖学生发展、学生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学业评估这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那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就要在此基础上将与专业有关的内容纳入其中。在学生发展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二语获得的心理学规律,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差异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除探索一般的学生差异对教学策略的影响外,还要探索不同母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策略,如我们教授韩国、日本等国的汉语学习者时,教学策略、教材编写都应有针对性的变化。在学习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该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汉语语法,掌握听、说、读、写技能等方面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和学习数学、学习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以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问题。在学业评估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考核促进外国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如果脱离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这些独特的内容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教育心理学无用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不重视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整合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专业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的结合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将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其他专业课(主要是教学类专业课)的时候要探寻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讲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时候要探寻其中的心理学理论可为哪些专业课中强调的教学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当学生能够将其他专业课的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时,学生便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深层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培根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整合起来的知识才能运用,才是力量。

 

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课包括语言类的专业课,也包括教学类的专业课,上面所提到的专业学习主要是指教学类的专业课,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等,这些课程中罗列了诸多对应的教学策略,而这些教学策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往往来自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因此,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从这些课程中汲取所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授课中使用它们,并逐渐积累,形成专业学习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如表1所示。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该在空白处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育心理学还可为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提供什么教学策略。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教学内容上的建构决定了教学方法上的建构。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并未完全清晰教育心理学理论,而教育心理学教师在其他专业课方面可能有知识上的欠缺。此时,这种看似有局限性的学生培养模式,却恰恰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虽然教育心理学教师可能对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不是十分熟悉,但是只要明晰教育心理学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就足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两类课程进行整合,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教师一样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中的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都会有所受益。当然,每个单一的学生是无法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的学习与教育心理学课的学习的整合的,此时,合作学习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进行整合的研究主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些主题,教师再提供平台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收获将达到最大化,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会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应从一般的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寻求与其他专业课内容的整合,而在教学内容上要实现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内容的整合,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

 

要实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的学科取向和教学模式的整合取向,教育心理学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的三方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三方的合作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这三方合作,共同挖掘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案例,不断分享、建构,使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逐渐清晰,对其他专业课教师教授他们的课程也会有所帮助,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最后,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或各种教学文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