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风险防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来,农商银行的规模体系不断扩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为巩固农商银行发展成果,亟需加强内部审计研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农商银行风险识别、监控、防范等各个环节的积极作用,推动农商银行又快又好发展。
一、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如期履约而造成损失的风险,也就是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本息而使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对农商银行来说,信贷资金投放出去以后,只有在规定期限内安全收回,实现信贷资金良性循环,才能维持自身正常经营运作。但由于信用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加之信贷市场中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贷款人很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行为,特别是贷款人的经营效益不理想时,信用风险大为增加,使银行生成逾期贷款,一旦逾期贷款积累到超过银行储备资产的程度,就会给银行资金的正常运作带来巨大威胁。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农商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导致损失甚至破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农商银行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但部分农商银行一味看重贷款资金的高速增长,严重欠缺流动性管理观念,长期以往就会导致银行流动性不足,不能以合理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以获取充足资金,使自身盈利水平大幅下滑,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局面。
3.市场风险
市场利率的频繁波动也可能给农商银行带来一定损失。利率作为银行衡量筹资成本与投资收益的基本指标,对银行经营利润有直接影响,现阶段农商银行的主要收入就来自存贷款利率差。但利率作为国家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会根据金融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很可能造成农商银行资金头寸不匹配、资产结构与资产期限失衡等问题,进而导致银行收支的不一致。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不完善的操作流程、操作系统或操作人员自身问题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对农商银行而言,最严重的操作风险当属会计操作风险与贷款操作风险。农商银行点多面广,其业务大多额度较小、但数量较多,在日常会计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人为简化操作流程、业务交接不规范、凭证审核不严等情况,从而弱化了内控机制的有效性。部分临柜人员的信息操作水平有限,只能进行一些简单操作,而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容易出现密码泄露情况,由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案件。在贷款操作方面,部分农商银行存在贷前调查不深入、对逾期贷款催收力度不足、办理抵押贷款不合规等问题,给银行发展造成巨大隐患。此外,内部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利用职责便利套取银行资金,或违规发放贷款以谋取私人利益等,也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及信誉损失。
5.政策风险
农商银行直接接受央行监管,央行基于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变化所出台的各项货币信贷政策,会直接影响农商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向及投量,如果农商银行未紧跟政策变化调整自身经营策略,就可能触犯政策规定而面临处罚。
二、内部审计在农村商业银行风险防控中的主要作用
1.客观识别风险
首先,内部审计独立于农商银行的其他业务管理部门,能够从全局、客观角度出发,实现对银行风险的有效识别。内部审计对农商银行风险的识别是通过以下方面来实现:一是分析、监控银行内部经营业务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对银行各项经营活动的合规性作出合理评价,揭示银行正在或即将面临哪些风险;二是评价银行战略目标是否合理,如是否切合行业及组织发展实情、是否进行了充分的swot分析等;三是评价银行内部是否建立了有效的风险识别机制,如是否对可能的风险进行了合理分类、是否制定了相应的控制措施、风险监控执行是否到位等。
2.评价和应对风险
内部审计可以对已有的风险的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适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并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规避和防范措施进行检查,评估其是否充分、得当。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会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提升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效率。
3.对风险进行监控和反馈
审计建议可以作为审计报告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各项审计报告中列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风险隐患,深入分析现有风险管理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向管理层提出明确的改进建议。建议经过管理层的推动,多数转换为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明确的制度安排,可以有力地促进风险管理。
三、结语
内部审计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出内部审计的利弊得失,以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贵川.内部审计在银行发展中的作用[J].消费导刊,2013(6):47-47.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防控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重要性不断的凸显出来,信息的重要意义逐渐被实践所发现,对于信息的收集和收集信息的处理工作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这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也逐渐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去,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对于客户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是进行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何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如何对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是成为银行风险控制的重要工作。
一、信息收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
(一)信息收集的依据和指导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中,对于信息的收集和信息的处理是关键,通过信息的收集可以为系统性的风险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更好的进行风险控制。这是商业银行得以正常有效经营的基础工作,但是这种信息的收集工作会涉及到各方面的主体,可能会对部分主体造成影响,因此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收集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等相关文件。对于这些文件的遵守是实现信息有效收集的重要保证。
(二)信息收集的主要内容
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信息的类型非常多,究竟哪种信息才能对风险控制起到关键作用,需要进行有效的甄别。商业银行在进行信息收集的过程中,主要收集的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信息”,这些信息是具有明显的直接关系的信息,可以直接的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有关系的明显的信息。这类“硬信息”主要包括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务数据,资产负责表等各类报表,以及工商机关税务机关保存的各种企业相关资料;对于个人而言包括个人的收入状况,信用状况等。二是“软信息”,所谓软信息就是指那些可能间接的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产生影响的信息。这种“软信息”的种类很多,且不同的收集信息者会有不同的重点和不同的判断,一般包括了企业经营相关的辅助部分,例如供应商,与供应商的结算情况,企业负责人自身的素质和信誉等内容,这类信息的种类非常的多,但是在大数据的计算下,有些信息就会表现出种种联系。
二、信息处理不到位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从过去商业银行对于企业或者个人信息的分析来看,一般都是比较单一的或者简单的直观判断,比如公司的资金是否充足,查阅相关的账目即可;企业是否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查阅先关的税务状况即可。但是从实际状况来分析,这种单一的“硬信息”的分析是存在问题的,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做假账等方式使得财务数据合理,通过其他手段偷逃税款。而单纯的“软信息”的分析又会出现过于主观的偏差,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会直接影响数据的意义。
信息的收集不足和信息的使用不够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是多样的。首先在信贷的准入角度,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对于敏感性行业的判断不准、客户评级虚高甚至造假、客户评级的使用不严格、对于银行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了解、对于客户的融资需求和资金现状不了解、对于有信用记录问题或者过度担保等角度。这些信贷准入的问题的发生主要是对于前期信息的收集不到位,因此导致信贷的准入被放开,失去了准入的限制作用。其次是在授信管理方面,在授信方面主要的问题表现为授信的测算不准确,偏离实际、在授信的额度方面控制不严过度授信等问题,过度的授信使得客户的授信额度被人为地提升。再次在信贷的调查方面,存在信贷调查不充分,调查方式单一、客户信息掌握不详实、客户财务信息和会计信息掌握不到位等问题。最后在担保和贷后管理方面,也存在着抵押物价值人为估值过高、担保保障过低、贷后资金的监管不到位、客户的还款不能有效控制等问题。从商业银行的整个贷款过程来看,由于对信息的收集不到位和使用的不完全,使得风险在商业银行的贷款过程中无处不在,因此必须借助有效的数据分析工具对商业银行已有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三、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进行改善
风险的控制要在对相关信息严格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进行,银行的内部各部门之间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合作,形成整体防控的格局。
(一)充分利用大数据
为了更好的实现银行风险的防控,实现对于数据的整合,很多国家在利用大数据方面走的非常前端,有美国的银行为了保证个人信用的优劣,选择在客户允许的状态下,将其银行信用申请上传到Facebook上,银行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个人的偏好和行为进行分析,并结合互联网社交媒体朋友圈之间的评价,来综合队个人信用进行评价。这种利用社交媒体的方式是大数据分析的一种方式,其背后的核心概念是利用个人行为的轨迹进行分析,进而对个人的行为进行预判。
(二)强化风险数据信息系统
所有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目的都是对风险进行防控,从而防止银行资金面临各种风险,保障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能够顺利的进行。在商业银行的具体操作中,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需要充分进行数据收集,在风险发生前借助银行风险防控体系进行风险的预测,并对风险可能影响的程度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从而降低风险到最低的程度。其次如果风险已经发生了,那么商业银行能够做的就是用各种方式尽可能的挽回银行的损失。二者相比,如果能够通过数据的分析,对风险进行提前的预判,则能够更明显的减少损失。
(三)切实从合作机制上实现风险管控
要正视的进行风险的控制,首先就需要从源头进行防控,而这个防控的过程离不开风险经理的参与,在风险经理参与的情况下,风险的识别就可以真实的成为风险防控中的一个环节。风险经理可以通过对企业的财务信息的观察,了解企业的真实的风险状况,还原企业的财务状况。要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强化客户评级和风险分类动态管理,及时按客户评级和风险分类相关要求调整客户评级和贷款形态,防止客户直接违约,严控评级偏离度。对符合总行强制调整贷款形态的情形,必须及时进行形态调整,严控分类。
参考文献:
[1]韩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2(04)
[2]黄益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
【关键词】商业银行;合规风险;长效机制;防控
一、合规、合规风险的概念
关于合规的概念,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对合规的含义进行了如下明确:“合规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风险”指的是: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已经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二、建立合规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从银行业内控管理现状看,合规经营、合规管理、合规文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各类违法、违规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大案要案,给银行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和声誉风险。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很小的合规漏洞都可能造成银行的巨大损失。邯郸农行金库窃案中,库管员盗取现金数千万元,如此巨大数额的现金,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转移,因此犯罪分子同时发展了数名同犯,在不短的时间内,整个银行都没有发现异常。1995年,有着233年历史的巴林银行突然一夜之间宣布破产倒闭,事后李森对自己的过往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情,我到现在仍觉得很不可思议。伦敦总部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据都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的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向我支付这些钱。”从李森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当中不应仅只有李森一人违规操作的原因,亦有周边人对李森的违规操作视而不见原因,更有管理监控缺失的原因。银行的制度不可能完全没有漏洞,内控制度执行不力,工作人员防范意识不强,就会为犯罪分子提供客观的条件便利。
三、当前基层行合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合规经营的关系
在经营管理中重业务营销、轻风险防控,重经营业绩、轻管理细节的意识依然存在,容易产生风险事件。
(二)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待增强
一些基层机构对各项制度规定和业务知识学习不够,没有把警示教育、制度教育、流程教育作为一线员工每天的必修课。部分员工思想上对风险防控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对业务操作流程不够熟练,对风险的把握不够准确,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规范性不强,极易产生操风险事件。
(三)风险防控的制度措施有待完善
现行的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常态下内控管理和风险防控的要求,应根据管理和风控要求,不断对办法制度进行修定和完善,为基层行风险防控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
在银行的平常经营过程中,侧重预先的风险防范,事前决策和结果执行的合规抓得紧,而事中监督和事后反馈环节的合规力度相对较弱;目前仍存在有章不循、“屡查屡犯”现象。对合规考核、问责、诚信举报等持续需要改进的后续制度建设相对弱化、合规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有待深化。
四、如何建立商业银行防控合规风险长效机制
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它的基本条件: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又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良好的合规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银行企业文化构成要素长效机制,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是明确合规风险防控责任。要建设好银行的合规文化,首先要从高层做起,高层合规能起到榜样作用,要强化高管人员“合规创造价值”及“以内控促管理,以管理促效益”的理念,树立合规风险防控责任意识,形成全行上下齐抓共管、整体联运的合规风险防控格局。大力营造遵章守纪光荣、违规违纪可耻的良好氛围,将“全员主动合规、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渗透到全行员工的日常行为中,渗透到每个岗位、每项业务操作环节中,促使员工自觉遵循法律、规则和标准。
二是持续加强合规风险防控教育。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管理也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内控合规文化理念,每年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内控管理教育活动,培育和弘扬诚信至上的内控合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全员合规风险防控意识,全面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增强全行员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是建立有效的奖惩约束机制。实行内控管理问责制度,把合规风险防控工作纳入经营行和业务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合规管理成效与考评机制相结合,增强对违规问题的自查自纠能力,加大对违纪违规、特别是“屡查屡犯”行为的处罚问责力度,对出现有违规行为的实行“零容忍”并坚决按有关制度规定进行问责和处罚。通过对违规违纪行为和相关人员的严肃惩处和定期通报,警醒员工队伍,真正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同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合法守规行为进行表扬和奖励,切实做到奖惩分明,对报告或避免重大合规风险的给予表彰奖励。形成合规人人有关、人人有责的健康局面。
全面抓好风险防控措施落地。切实抓好不同时期的重点领域防范措施的落地。同时发挥合规审查、履职监督与监督评价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高风险机构、岗位和环节的排查,健全完善制度流程和系统控制,多措并举防止风险输入扩散和交叉传染。同时加强合规安全教育,强化员工异常行为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2006,(10)
[2]刘晓勇.《清华金融评论》关于健全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探讨,2015,(08)
[3]徐瑾,杨继绳.《中国经营报》警惕“权力市场经济”,2010,(11)
目前,《金融监管研究》发行量约为1.5万本,被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评为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在中国知网公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金融类期刊中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三,在学术界、政策层和金融业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
围绕当前国内外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金融监管研究》2017年将主要刊发以下方面的文章: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2.实体经济去杠杆率与金融风险防控3.资产价格泡沫和房地产金融风险防控
4.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防控5.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与宏观审慎监管
6.金融监管改革与监管有效性
7.金融科技创新(Fintech)发展、风险与监管
8.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金融结构优化
9.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债券市场风险、影子银行风险、政府债务风险等专项风险防控
一、经济新常态呈现的特征
第一,经济增长处于中高速时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回落的现象,也可以说经济增长处于中高速的增长期,这主要是受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产品的出口量大大下降;同时在国内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很多传统型的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明显存在,所以国家和政府有意在放慢经济的发展速度。
第二,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在很多传统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因此,经济新常态下,要注重传统产业的淘汰和升级,促进产业向着效益集约化的形式发展。
第三,推动了经济增长的创新转变。新常态下,我国在土地、能源和劳动力上的价格优势逐渐下降,传统的经济发展形式已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现象,所以经济增长的创新转变应该恰逢其时,从而更好的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态势。
二、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体现
1.商业银行发展理念陈旧的风险
传统的商业银行以业绩定英雄,侧重银行的短期业绩,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贷的准入标准,给银行增加了一些低层次、高风险的客户,不良贷款现象也就因此产生了。同时为了取得更加高层次的业绩,银行的客户经理多以放贷为主,无法准确把握退出的良机。很多银行在追求业绩时对抵押和担保过于信赖,无法对企业的还款能力进行及时的监督,所以在经营中随时都可能出现预警信号掌握不及时,判断不准确等风险。
2.银行制度执行不当带来的风险
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中必须要有完善的保障制度,但是在制度具体执行中一些存在的问题都会造成操作风险。首先,贷款前调查的不够细致,没有及时进行帐表的核实,也没有利用政府等官方网站进行贷款人背景的核实,对客户的财务报告过分依赖,片面化的轻信企业介绍,缺乏同行业之间的对比分析等,都很难对客户进行有效的识别。其次,对贷款中期的审查不够严格,信贷审查、决策形式化强,风险判断力度缺乏,所以很难对此进行风险监管。最后,对贷款后期缺乏监督,检查形式化严重,过场多,风险隐患难以规避。
3.客户群体单一而造成的风险
商业银行属于顺周期行业,也就是经济发展前景好时商业银行就会主动放款,当经济下行时,商业银行就不愿意主动贷款了。过去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煤炭、石油等行业,但是随着经济的下行,这些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不断突出,也因此出现了无力还贷的?F象,所以这种客户群体单一的形式所带来的风险也是十分严重的。
4.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的风险
我国多数商业银行都是国有控股企业,所以在银行经营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要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实行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的形式,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并没有取得实效性,这也就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主体不明,承担者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增加了。这种风险管理控制不到位的现象,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中操作性风险不断暴露。
三、经济新常态视野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1.革新发展理念,制定与新常态相适应的经营理念
首先,在经营理念上,将风险控制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发展质量与速度结合起来,不要以牺牲质量进行信贷规模的盲目扩张,不要过分放大贷款的杠杆作用,不以牺牲企业的长远效益换取短缺的业绩。其次,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要培养员工将风险管理纳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在贷款工作的前、中、后期都要做好风险防范,营造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氛围。第三,在考核方式上,将风险管理放在首要的位置,对银行的信贷产品进行质量的严格评估,并且可以制定考核奖励兑现的延缓期,也就是将当期的奖励与未来的风险防控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规范商业银行中的信用风险。
2.遵守银行制度,在全流程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
首先,严格规避“贷款形式化强,风险高”的现象,明确规定贷款主体、资金用途、抵押担保等方面的责任,做到各个环节的真实可靠,避免通过交易、用途、报告等方面的虚假产生信贷资金套取的现象。其次,加强对客户风险的监测和贷后管理。据此避免商业银行在信用贷款中出现贷款挪用、违规套现等现象。第三,强化风险早期的干预行为。通过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等形式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3.拓宽客户群体,与客户群体建立起长期关系
上述对商业银行信用贷款的客户群进行了分析,所以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必须要拓宽客户群体,避免交易对象的选择标准过于侧重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开发更加有潜力的客户,以降低不良贷款出现的可能性。但是,当前的商业银行在这种客户群体的选择上还没有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所以拓宽客户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长期关系,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流程,促进商业银行实现以客户为导向的转型发展。
4.明确风险主体,加强重点岗位人员的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与内部人员的银行操作具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加强重点岗位人员的风险管理是最为关键的措施。首先,明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体,完善岗位人员的管理制度,尤其对重点岗位进行实时的监督和管理,将内部职工的不正当行为进行严格的排查,加强对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的防范。另外,加强各机构风险防控的意识,通过对员工的教育、管理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同时在各机构内实施风险指标预警,及时有效的发现商业银行信用中的风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抓好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素质
我作为一名风险管理员,肩负着银行赋予的重要工作职责,知道自己责任重大,努力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的要求对待自己,加强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和管理素质,为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我做到爱岗敬业、履行职责,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全力实践“团结、务实、严谨、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促进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深入发展。
二、刻苦勤奋努力,全面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2014年1-3月,我参与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优化、测试工作,2014年3月20日回风险管理部工作,这期间,我刻苦勤奋、认真努力工作,主要完成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对全行72个个人类贷款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进行了认真的梳理,针对操作风险方面存在制度缺失、缺陷问题,撰写了《关于完善个人贷款制度防控治理借名假冒名贷款的建议》分析报告。
二是针对我部使用二期系统的情况,撰写了信贷管理二期系统修改、完善建议,供部门领导参考;对信贷管理部制订修改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基本制度》等五个制度办法进行初审,提出十多条修改意见建议;参与开展信贷管理系统数据质量调研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完成了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的后评审工作,并提交合规管理部审核。完成信贷管理部、电子银行部和信用卡部提供的19个现行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的制度后评价工作,提出完善和修改建议。
三是按数据清理相关方案要求,对两家支行信贷管理系统数据进行实地核查,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交相关工作底稿。对德勤公司披露的2011年底各逾期档次与我行1104报表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到两家支行实地调研,了解并分析产生不一致的原因,并上报相关部门。
四是完成全行2011年底贷款期限类型分布,2010年底和2011年底全行十大贷款客户的贷款余额、占比及排名等数据的分析工作,并形成相关表格资料。根据《关于完善个人贷款制度防控治理借名假冒名贷款的建议》分析报告所反映的问题,对个人业务部、三农事业部和合规管理部进行了风险提示。对全行X年一、二、三季度即将到期的大额贷款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对所涉及的支行进行风险提示,共计发出贷款到期风险提示书86份。完成2011年底我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违约情况的统计工作。
五是按要求,准确及时上报1104报表。参与普华永道、德勤等公司就我行实施信用风险内评法的相关问题交流会。
三、培养良好作风,促进工作发展
做好银行风险管理工作,除了业务知识与技能外,更主要的是工作作风。作为一名风险管理的新兵,我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作风,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承担自己的责任,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按时完成任务,提高工作质量,向银行交出一份合格答卷,促进风险管理工作发展,确保银行资产安全,实现最大效益。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风险控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速发展,其对于银行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利率市场化之后,相应的利率波动性也就会有所增强,使利差减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就会受到挑战,银行之间的竞争就会增强。这样就会对银行生存的环境以及经营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能够有效的控制银行风险已经成为当前银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1、利率市场化概况
利率市场化主要包含了利率定值机制由政府管制向市场供求决定转变的过渡阶段,同时还包含了利率管制完全解除之后的市场化时期。所以利率市场化既是一种过程,同时还是一种状态,其主要的是通过逐步消除对于利率的直接管制,建立其相应的层次丰富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以此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金融的深化。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利率的关系会变得比以往更加的复杂,相应的利率的波动也会更加的频繁,使套利的机会会更加的多,资金流动的方向以及数量也会更加的具有不确定性。利率市场化在不同的时间段则需要不同的市场条件以及监管条件来进行维护,以此来保障利率市场化进程推广的良好进行。
2、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面临的风险
2.1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主要是市场利率不确定而造成的银行的损失或者是额外受益的可能性,其主要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存贷利差减少,当前银行主要的盈利来源就是存贷款利差,相应的存贷利差的减小必然会使银行的主要的盈利能力下降,对于中小型银行的影响会更强,使其很难得到发展。其次是利率的迅速上升,利率市场化通常情况下就会导致一国或者是地区实际存贷款利率上升,而贷款利率的上升必然会造成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这样就会造成部分企业倒闭现象的发生,企业的倒闭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不良的影响,使银行的经营状况受到影响。第三是利率波动性的增加,利率市场化会使利率波动的频率与幅度得到显著性的提高,从而使利率期限结构变得更加的复杂,以致于银行应对利率不确定性的风险难度上升,从而就会造成银行盈利能力的减小,影响到银行的发展,整体上来看利率风险是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发展造成的主要的风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贷款不能够如约偿还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其主要的影响形式包含了以下两种:首先是逆向选择,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就会使银行的利率上升,同时也就会使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对于经营绩效比较好的企业,通常就会选择其他融资成本较低的渠道,而经营绩效较差,并且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的企业就会面向银行进行融资,这样就导致银行的贷款客户整体的经营能力下降,以致于银行风险系数上升。若是银行提高相应的利率,那么低风险项目将会受到排挤,高风险项目驱逐低风险项目,这就会造成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的提升,从而产生逆向选择的风险。其次是道德风险,因为银行不能够完全的监督借款人的行为,所以,贷款利率的提高会产生相应的逆向激励效应,从而刺激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后从事高风险项目,也就形成了道德风险。信用风险一直都是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的风险,所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银行还是要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
2.3操作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银行本身就具有利率的自主定价的权利,在此过程当中,就会出现人情利率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就会导致贷款利率和风险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着单调的正向关系,相应的高风险的贷款也并不一定会得到高收益的补偿。这样不符合相关管理制度的操作过程就会给影响造成一定的利益损失,不利于银行的发展。
3、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银行风险控制措施
通常来说银行的风险控制主要的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银行本身和政府调控,其中银行是主要的因素,政府是次要的因素,所以,政府相应的风险控制的策略应该以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为主,加强银行的外部控制为辅。主要的控制措施如下:应该先放开贷款的利率,然后再放开存款利率。央行首先发开外币的贷款利率,这就表示其将贯穿于整个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当中。其次政府放开贷款的利率,同时依然要控制存款的利率,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降低银行的经营的成本,以此来减少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政府将存款的利率控制在竞争性均衡的水平之下,这就为银行创造了租金的机会,租金主要是指在超过竞争性市场所能够产生的收益,相应的租金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其一是在存款的利率低于竞争性均衡水平所产生的存贷利差的租金;其二是在存款利率的控制下造成可贷资金不足,这就会造成贷款利率高于相应的竞争性均衡水平,从而就会产生贷款利差的租金。所以,政府在控制存款利率也就是为银行创设了租金,这样就会促使银行改善其经营管理,降低银行风险。
总结
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银行风险监管的重点,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银行能够顺利的发展。此外,银行风险和其他的金融风险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应该将宏观金融风险监管和金融市场风险监管有机的相结合,以此来促进银行健康快速的发展。(作者单位:南京银行)
参考文献
[1]祁绍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银行风险与防控研究[J].华北金融.2012,05(10):27-32
[2]赖志坚.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J].中国农村金融.2012,10(16):97-104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管理;授信审批
引 言:
2013年,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在“调节构,促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指引下,进一步推动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截至到2012年底,我国信用卡产业已经累计发卡3.3亿张,信用卡交易笔数为36亿笔。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发卡量与活卡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在信用卡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更多的关注风险类指标,做好风险的防控与管理,从而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均衡。
一、关注信用卡的风险管理指标,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
截至2012年底,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146.6亿元,较2011年底增加了36.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2.9%.国内各发卡行的信用卡延滞账户余额总计40.5亿元。比年初增长68%。信用卡延滞率为0.34%,当前损失率为0.54%,基本与上年持平。2012年,信用卡欺诈损失金额为14075.3万元。随着发卡量的增大,逾期半年未尝余额,延滞账户余额等数据均大幅上升,这也提示我们在我国信用卡产业注重发卡量增长的同时,还应重点关注信用卡的风险管理。如何加强信用卡的风险管理,才能有效的防控风险,减少欺诈等损失,一直是信用卡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本文从银行前端的进件推广,中端的审批环节及后台的贷后管理环节论述如何加强信用卡的风险管理。
二、在银行的前端推广环节加强风险管理
银行前端的信用卡推广一般采取网点营销或建立直销团队的模式。推广营销人员相对于中端的授信审批及后台的贷后管理而言具有人员较分散,管理难度较大等特点。同时前端的推广又是整个信用卡审批发卡链条中唯一直面客户的环节。因此前端推广环节工作做的到位,对于防控伪冒申请,虚假证明材料申请等欺诈行为有立杆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加强前端推广环节的风险防控呢?笔者认为要从人员管理,流程控制和采用技术手段管理等三个方面来加强对前端推广营销的管理。第一要建立信用卡推广营销工作的规章制度,使营销人员明确推广的重点,推广的标准及禁止推广人群,要求营销人员切实做到,亲见申请人本人,确认申请人工作单位,亲见申请人身份证件原件和申请人亲自填写及签名。避免前端营销人员为了业绩而不顾原则,没有亲见申请人,没有确认申请人的单位及证件的真实性而违章推广信用卡等行为。第二无论是网点营销还是建议直销团队模式,都要明确营销人员的职责,明确奖励与惩罚制度,将防控欺诈的责任落实到人,对于后期发卡后出现的虚假资料申请,伪冒申请等欺诈行为将追究前端推广营销人员的责任。第三要加强对前端营销人员的培训,加强其专业的防欺诈识别技能。第四,随着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很多银行都在推广pad业务,要求前端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实时的录入,拍照及上传申请人的资料及信息,及时有效准确的将信息传递给后台,大大提高了申请信用卡的时效性,即降低发卡成本又能有效的防控欺诈风险。
三、授信审批的风险防控
处于银行的授信审批环节是银行信用卡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授信审批环节的风险防控工作做的到位,就能够有效的防范风险,将好的客户“放进来”,“坏的客户”排出去。
要做好授信审批环节的风险控制,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保证审批政策与宏观经济形势相一致
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在不断的变幻,不同时期经济形势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经济周期下的高风险行业也不同。例如在2012年钢贸行业集中爆发的倒闭危机。又例如,禽流感爆发时养殖行业集中亏损。都对信用卡的资产安全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避免集中性的经济及行业危机,审批政策一定要跟紧宏观经济形势,并能预测出下一时期的经济趋势,提早变更或调整审批政策,保证审批政策与宏观经济形势的一致性。从而避免因经济及行业周期变动引起的资产损失。
2.保证审批政策的科学严谨性
审批授信政策是决定了一个银行选择什么特征的客户的一个依据,就好像是划了一条线,符合这个线的客户可以进来,不符合的客户就绝对不能放进来,因此如何划定这条线就至关重要。如何才能最大可能的把好客户放进来,做到风险可控。这依赖于对人群,行业,地区,收入,甚至学历,婚姻状况等纬度的细分。更依赖于后台审批相关系统的支撑,例如目前各家银行都在使用的公安部的身份核查系统,银联的黑名单检查,人行的征信系统等外部的信息系统。利用各种外部信息来排除伪冒欺诈申请,判断客户本身的信用资质,要通过大量的客户用卡数据来不断验证及修改审批政策,做到条条框框都有数据支撑,数据证明,做到审批政策的科学严谨。
3.授信审批政策要保持灵活性与多样性
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放进”更多的好客户,就要对客户进行更为精确的细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进行细分,提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差异化的审批政策。深入挖据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提供即能扩大客户群又能提高收益,并且风险可控的审批政策。另外目前很多成熟的外资银行纷纷与国内的发卡行合资共同开发信用卡业务,外资银行往往在管理理念,数据挖掘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在向国外成熟的银行学习信用卡风险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要注意与我国的具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4.严防操作风险
很多大的银行的倒闭都是因为人为的违规操作造成的,例如著名的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因为操作员李森越权违规操作造成银行巨额资产的损失。这个表面看上去是一个交易员的违规行为,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银行的内控环节存在严重的漏洞,监管不到位才最终给个人可乘之机,导致最终巴林银行的倒闭。吸取教训,尤其在审批授信的操作层面,要严格控制违规行为的发生,保证审批的准确率。尽量实现审批政策嵌入系统,由系统自动审批代替人工审批,减少操作风险,提高审批的效率和准确率。对于无法系统智能实现的部分,必须由人工进行审批的,要注意复核及质检机制的建立及完善,标准化操作流程。
5.控制好业务外包的各类风险
对于部分银行将信用卡发卡过程中的部分流程外包给第三方的,例如大部分发卡银行都将信用卡申请信息的录入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还有一些银行将申请信息的电话核实,乃至后期的催收等环节外包,在外包过程中要更注意防范各类风险,做好对外包业务的监督管理。第一要防范客户信息资料被外包公司泄露而给银行造成的声誉风险。第二要防止外包业务突然中断的风险,从而必须建立至少两家外包商同时并存,互为后备的业务模式,第三要加强对外包公司业务的培训监督及考核,对于银行的新开展的业务要加强对外包公司的培训,对外包公司提供的服务要实行严格的考核监督。防范各类违规操作的风险。第四由于银行场地等因素限制,很多外包公司都提供离场服务,这对发卡行的数据安全是一个隐患,发卡行应在场地安全,及数据传输等方面做好对外包服务公司的监督。要求外包服务公司提供符合发卡行要求的场地,监控,数据安全标准等安全保障。
四、信用卡在后端的数据挖掘的重要性
随着发卡量的不断增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各家银行来说,数据挖掘就变得非常的重要,如何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支撑决策的信息?数据挖掘的能力成为体现银行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指标。首先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帮助优化信用评分模型,将从客户用卡的后期表现分析中提取出来的客群特征用于完善和调整授信审批政策,完善评分模型。实现更为精确的审批。第二数据挖掘的充分还可以有效监控客户的用卡情况,根据客户表现作出调高或调低额度的决策。通过对客户用卡行为的分析还可以用于催收客户的不同催收策略,对于过去虽然又延滞但最终还款的客户,可以采取短信提醒等策略,以节省运营成本。第三数据挖掘有助于建立欺诈识别机制。首先通过对客户用卡数据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客户的交易规律,对于不符合规律的交易对客户作出提醒,防范伪卡或盗刷的风险。其次,可以提炼出疑似套现,伪卡交易等特征用于欺诈识别。
五、结论
从目前我国信用卡发卡银行风险管理的角度,考虑发卡行的全流程设置,在银行前端推广营销环节要防范住欺诈申请,在银行的授信审批环节要能够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制定出科学严谨的审批制度。并保证操作环节的标准流程化作业,防范各类操作风险。在银行后台的数据分析中,要充分利用数据分析的结论指导欺诈识别,优化信用评分模型。
关键词:货币政策;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一、背景
在以VUCA为特征的后疫情时代,国家货币政策以及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承担对于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回顾历史上的金融危机,部分国家一直维持低利率基准,这是由于银行业对于宏观环境估计出现偏差,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放宽了信贷业务的条件,对于信贷业务客户的还款能力衡量不规范,进而导致向不具有还款能力的客户发放贷款,若总贷款金额的巨大,贷款风险和坏账风险积攒,及易引发金融危机。通过对过去金融危机的案例研究,许多学者发现,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息息相关。在当前金融领域研究中,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制受到了学者的重视。在学术界,信贷传导理论更多关注的是信贷提供的数量多少,对于信贷供给的质量关注度不高。但传统的信贷传导理论在当代背景下来看,存在一定误区,信贷数量、质量共同决定了银行的经营利润水平和风险承担状况。
二、商业银行需承担金融风险的类型分析
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影响下做出相应策略和业务组合后需要承担的相应后续表现或者结果。识别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金融风险能够有效规避风险,本研究将相关风险梳理如下: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当前商业银行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之一,也被称为违约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主观不愿或客观上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从而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若信用风险不可控,或者银行没能及时识别相应风险并采取措施,不仅银行经营会遇到冲击,甚至还会引起金融风险,因信用风险具有累积性,过多的信用风险累计至突破临界点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故银行在具体业务办理上要注重对信用风险的识别,注重控制信用风险,并优化贷款质量。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外部供求关系不平衡,市场价格负增长或经济波动较大时,市值下降的风险,其中市场价格的变动涵盖利率、汇率、股票等。在判定市场风险时,存在一个误区,持有时间与市场风险并不构成必要关系,在持有期间,商业银行可以择机选择变现时间节点,以规避未来不确定性市场波动,但也有可能判断失误,选择了低谷期进行变现,因而市场风险一般出现在变现期。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顾名思义,是指由于人工失误、机器故障、内部工作流程或外部不可控因素等问题导致的意外发生的风险。操作风险与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息息相关。操作风险日益受到银行业重视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银行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互联网操作上的失误传导性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可能带来的危害更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些金融机构,如巴林银行因操作性风险倒闭的案例,时刻在提醒我们操作风险的控制是不容忽视的。
(四)流动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不足,无法在短时间内以充足资金履行清偿能力,或者在一定成本范围内不能获取充足资金兑现债权,支付债务的风险,在不可控情况下,流动性风险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甚至破产。
(五)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这里的法律风险主要指的是广义上的法律风险。于内部而言,是由于内部决策、经营策略或具体操作流程违法违规而引发的造成损失的风险。银行的各项业务、经营范围和种类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尤其是银行在进行新业务开拓时,当交易对象的法律权利界定模糊时,极容易受到法律风险的危害。于外部而言,与商业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会导致商业银行再具体经营过程中掉入法律漏洞,或者相关法律的修订实施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调整。
(六)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或员工其他行为、外部事件导致顾客、利益相关者对商业银行名声产生负面评价的风险。声誉风险与上文提到的其他金融风险不同,其不可预测性强,且从传播学角度来讲,不良负面消息不论属实与否,都可能会因为口口相传导致客户规模缩减,盈利降低等。良好的外在形象和声誉商业银行从成立初期至今积累的重要资源,是保持良好客户基础和外部投资关系的基石,敏捷的声誉风险管理对于增强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的作用不可小觑。
三、货币政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部宏观经济环境
宽松的经济环境意味着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刺激投资及生产。在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体系需承担更多风险,更为脆弱。从国内外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承担与宏观经济条件有着内在作用机制。当GDP增长较快时,新增贷款风险率也会随之升高。其原因是经济增长快速使银行对外部环境估计过于乐观,风险管控制度更加宽松,从而增加了信贷业务规模,坏账风险提升。我国学者对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的银行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也对上述结论表示了支持性验证,宏观经济环境通过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产生影响。
(二)银行业内部竞争市场
各商业银行内部竞争状况,一方面会影响整个行业内部的结构占比、利益分配以及整体运行效率;另一方面,还涉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4年年底,我国银行业机构数量近5000家,在三年时间内增加了近400家,我国最大的五家银行资产负债占比,从49%下降至40%。竞争市场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互联网业态发展趋势越发明显,竞争越来越激烈。根据波特五力模型,行业内已有的竞争者、潜在竞争者及其他三个因素,共同决定内部竞争规模和程度。商业银行内部竞争日益激烈化及信贷业务的扩展会使得银行为提高经营效益,扩大市场份额而降低了对应的信贷标准,在此背景下,难免会有银行出现经营不善甚至困难,还会产生系统性风险。
(三)银行特殊属性和特征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除外部因素外,还会受到银行内资产、负债水平等微观层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银行资本水平。资本水平是衡量商业银行能够有效进行风险承担的因素之一。资本充足率(CAR)是衡量一个银行的资本与加权风险的比例,CAR反映了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水平不均的情况下,能应对损失的程度。CAR越高,说明该商业银行能抵御货币政策冲击的能力越强。其次,银行规模大小。银行具体内部管理模式和制度体系受银行规模大小影响而不同,规模较大的银行在资金储备和风险管理经营方面都优于小规模银行,其银行信贷投放的风险承担能力较强,风险承担行为也更为积极。最后,银行的盈利水平。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来看,盈利水平较高的银行,面临的风险水平也较低。一是其流动资产比例较好。二是经营管理思路和模式先进,风险转嫁的动机较弱,相反,盈利为负的商业银行,为了改善盈利水平,更倾向于承担更高的金融风险,采取冒进的金融防控策略。
四、政策建议
为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金融行业规范有序,需要将货币政策纳入宏观审慎的框架内,积极进行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承担的实证研究,在政策方面,也需要与时俱进,与先进制度接轨,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和风险控制体系,以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一)将货币政策纳入宏观审慎框架内
我国长期以来的宏观调控主要依靠的是货币政策,通过宽松、紧缩的货币政策调整,可以根据市场不同信号,刺激经济增长,并将通货膨胀纳入可控范围内,但当今时代具有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以及模糊性(ambiguity)。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影子银行扩张、资金空转等,这些问题为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至今,宏观审慎政策不仅是我国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框架改革的关键要素,也是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银行已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政策框架,积极在动荡外部环境下,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在宏观审慎政策下的传导。国外有学者也提出,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相互交叉,宏观审慎政策若要切实发挥作用,需要与货币政策相配合,据此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
(二)革新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和管理体制
回顾次贷危机的爆发背景和历史,我国银行业进一步优化的方向已十分明确,即对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和管理体制进行革新,以提高对各类风险的抵抗能力。在制定货币政策前,要提前将银行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货币政策运行环境、等动态预测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快速拉动经济的发展,但风险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信贷过度扩展、投资不稳健、资产估值不准确等问题,银行系统性风险催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埋下了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在货币政策制定时,参考的数据需具有透明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在此数据基础上制定的相关政策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发挥资本充足率监管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例,这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关键一环。目前一些商业银行资本杠杆较大,指导经营的思维崇尚速度和冒险,但配套的风险监管体系和水平不足,故应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对银行资本的监控力度需要考量多方面因素,需要随着货币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资本要求与风险管控能力的匹配十分必要。发挥监管主体在其中的监督检查作用,并将资本管理过程与国际接轨,不放松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方能提高商业银行对外部风险的抵御能力。同时,引入科学的资本补充应急制度,有效从外部获取需要的资源,降低相应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古昕.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D].天津:南开大学,2014.
[2]宋扬.货币政策介入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3]金成晓,李梦嘉.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渠道对金融周期影响时变机制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
(一)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文化建设比较落后
由于中小商业银行无法正确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导致很多中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目前发展的业务不发展,降低了抵御风险的银行整体能力。在管理理念方面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犯的错误就是觉得风险管理和业务对立起来,觉得它们二者之间应该是对立的,短浅的认为重视风险管理就会阻碍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急功近利,只关注眼前利益,短期利润目标。这样下去银行的发展会受到阻碍。
(二)风险管理的主体职责界限不清楚
以风险承担为主体的前提下,明确合理的分配权利利益和责任的关系,这样的风险管理才是有效的。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行和提高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我们国家在之一方面就比较薄弱。中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责任主体界限不清,甚至有的中小商业银行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风险管理的内容,但风险管理的银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依旧形式分散。这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风险管理职责不清楚的直接后果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对金融风险非常重视,而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却相对淡薄。
(三)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欠完善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一是在监管和审查方面,没有专职负责的经理,部门没有独立形成。二是风险内部控制资源分散。虽然中小商业银行各个业务部门都有风险管理的内容,但是没有一致的管理目标,风险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交流,真正的风险管理部门不能起到及时监督检查的作用,导致管理脱节,高层不能及时清楚的了解到风险情况,从而也就不能及时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战略适时发展。这样,中小商业银行不能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做出应对措施,就会使银行面临风险。另一方面使得有些风险不被人了解熟知,而这些处于盲区的风险也威胁着银行的发展。
(四)风险管理方法手段较落后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与国际定量分析技术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的预测和分析,主要是初级阶段的定性分析。导致我国定量风险分析技术落后的原因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仍然用主观判断或旧的传统的定性分析预测风险。其次是识别测量风险的方法简单。对于那些大型银行的研究风险的方法没有给予重视,没有深入学习,还有一些中小商业银行过分依赖政府来测量风险或者还只是一味的通过信贷规模来预测信贷风险等等。最后,中小商业银行往往把风险管理的重心放在了事后的处理上,而在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与国外先进银行比起来手段就明显不足。
(五)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待提高
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就是缺少风险管理相关的专业人才,柜面业务操作人员素质不高。柜员对风险防控知识和技能并没有深厚掌握,自身专业素质不高;加之本身柜员工作业务繁重,从事柜台工作的人员自身压力还比较大,如果再有银行对待员工的制度不合理,不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可能造成风险,使银行有损失。
二、提高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基于现有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这些问题的相关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提供帮助。
(一)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宣传风险管理文化
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营造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想要稳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虽然风险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科学的降低风险,保护银行不受损失。所以中小商业银行要建立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并严格按照程序,培养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行为习惯和健康完善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要把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灌输到各个部门,为了使每位员工都有风险敏感性,使他们能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中日常业务工作中,中小商业银行可以进行大范围的风险教育。
(二)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风险管理模式
部门经理负责该部门日常工作和沟通,与其他部门进行信息交流沟通,并向上级领导部门报告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和目标后,得到指示的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就去通知下级按照风险管理的需求所要做的一些做法程序以及相关的业务,在客户的选择上进行风险识别,帮助有关部门贷款的审查和批准和其他相关工作。在部门设立风险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在各个业务工作中进行风险预测识别、控制、监督反馈等初级工作。
(三)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我们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及发展情况,有选择地学习并进行改进国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和理念都。中小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发展需要,通过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探究其方法,逐步摆脱陈旧的管理模式和传统的管理理念,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技术,实现风险管理的创新,让银行有更好的发展。
(四)实施人才兴行战略,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关键词: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业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9-0075-02
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金融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金融业创新加剧,新的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不断涌现,自1995年10月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成立之后,“电子银行”这一网络时代的金融创新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焦点。电子银行在各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年均增长速度达50%以上。在我国,继招商银行1998年率先推出了网上银行一卡通业务之后,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
发展电子银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被各家商业银行所认同。然而,正如黑客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出现一样,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经营风险和安全隐患。
一、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类型
1.基于风险监管要求的分类
(1)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由于经营决策错误、决策执行不当或对行业变化缺乏响应,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所造成的当前影响和长远影响。战略风险在属性上更加普遍和宽泛,银行董事会和执行管理层所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会对其他风险种类产生影响。战略风险是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时面临的最重大风险之一,如果银行战略的规划和执行出现无效或不当,飞速的技术变革、激烈的同业竞争和该战略的性质都会使银行承受巨大的风险;而如果管理层采取一种过于谨慎的技术跟随战略,也将使银行在一个饱和市场或迅速巩固的市场中没有丝毫立足之地,错失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先机和良机。
(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电子银行由于技术采用不当,或所采用的技术相对落后而造成的风险。电子银行最大的优点在于虚拟性,它无须考虑银行的物理结构,整个交易过程在网络上即可完成,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但是,这种虚拟性的实现高度依赖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技术和设备。技术风险是电子银行风险的核心内容,也是广大客户最为关心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电子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3)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违反、不遵从或无法遵从法律、法规、规章、惯例或伦理标准而给电子银行所造成的风险。由于对网上银行经营行为或客户行为的有关法律、法规不明确,往往会产生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会使银行面临罚款、赔偿和合同失效,导致银行信誉的贬低、业务机会的受限制、拓展潜力的降低以及缺乏合同的可实施性等。
(4)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损失。电子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员工的错误操作或恶意操作以及黑客攻击。
(5)信誉风险。一旦电子银行提供的虚拟金融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公众所预期的水平,并且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不良反映时,就形成了电子银行的信誉风险。当电子银行出现重大安全事件并被媒体曝光,或由于专用或公用通信线路故障,客户无法使用其电子银行账户时,均会迫使电子银行承担信誉风险。信誉风险还可能是针对整个电子银行界而言的,例如,假如某家有影响力的商业银行因其电子银行业务或电子货币发生危机而出现信誉风险,则相当部分的电子银行客户会很容易将之与其他银行的电子银行安全联系在一起,并误认为所有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都是不安全的。
2.基于电子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分类
电子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而且涉及范围很广,但归根结底无非是由外部环境因素、银行内部因素和客户因素这三种因素引发。按照引发电子银行风险的因素,也可以把电子银行风险分为外部环境风险、银行内部风险和客户风险。
(1)外部环境风险。外部环境风险是指电子银行经营环境原因形成的风险,这些风险虽不在银行控制范围之内,但往往会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经营产生巨大影响。这些风险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消除的,控制这些风险需要从根本上改善电子银行经营的大环境,但这还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的进一步努力。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电子银行经营的平台构建在互联网之上,而互联网本身的安全漏洞造成黑客、计算机病毒入侵的风险难以消除,这些风险必然会转移到电子银行经营之中,使用户和银行造成损失。二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使得参与电子银行交易的客户身份难以辨认,让网络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三是现有法律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严重滞后,致使互联网上很多行为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一旦出现纠纷难以追究当事人责任。另外,由于现在公安机关没有统一的电子银行案件受理平台,缺乏集中技术和警力,许多电子银行案件也因为涉案金额过小而被拒绝受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络犯罪的诱因,并最终让银行和客户遭受损失。
(2)银行内部风险。银行内部风险是指银行在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时因银行自身原因而引起的风险,这是各商业银行应该高度重视的风险。通过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和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大大降低此类风险的发生。此类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雇员行为引起的风险,包括:1)内部员工的欺诈行为。如内部员工通过利用其职务之便,盗取客户私人信息,挪用客户资金进行各种风险投资;或通过利用其对计算机运行情况的了解,采取私设账户、伪造存折、改动账表、篡改记录等方式直接将资金转入特定的账户等。2)员工专业知识的欠缺和对业务的漫不经心。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银行的管理者和员工无法完全了解和掌握银行所采用的新技术,从而产生操作风险以及不能提供良好服务的信誉风险。二是银行信息系统风险,包括:1)系统退化引起的风险,这主要指系统的技术指标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要求,使系统不完善、数据不完整或可靠性差,交易处理过程中断或出错。严重的、大范围的系统失效还将引起信誉风险。2)由于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让病毒或黑客侵入银行系统导致重大的错误和损失。三是银行服务制度不完善引起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1)未提供充分有效的服务信息,客户可能不完全了解有关权利和义务,在使用产品服务时警惕性不高。此时,客户也许会由于服务信息的不明确而提出法律诉讼。2)未保护好客户的隐私。银行未经客户授权,泄露客户金融交易方面的信息。如果客户提出诉讼,银行将要面临法律或法规的制裁。
(3)客户风险。从本质上来说,客户风险作为银行外部环境风险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存在,但是由于客户风险对电子银行业务经营具有极其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此单独列出。客户风险是指银行客户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导致银行遭受经济损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户恶意行为引起的风险,包括:1)客户否认交易,并要求退还资金。如果银行无法提供证据,证明交易是经客户授权的,那么银行就可能损失资金。2)洗钱。罪犯利用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从事犯罪活动。3)贷款者不履行义务。二是客户无意的行为引起的风险。相当部分的电子银行客户缺乏安全意识,在不安全的电子交易中使用个人信息,使罪犯能利用本应是机密的信息进入客户账号,给客户造成资金损失,而银行则有可能要承担非法交易造成的经济和信誉损失。
二、电子银行风险的特征分析
一、信息数据整合是信贷风险管理的关键
单一的硬信息可能存在缺陷和隐忧,如公司资本不足,通过申请垫资的方式满足工商注册登记要求;公司财务数据不真实、存在虚开票据和担保等问题。同样,单一的软信息也有一定的风险,软信息的判断过于主观化,忽视企业基本面和相关行业数据。因此,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硬信息”和“软信息”加以整合,建设规范化的信息数据处理系统,设置科学系统的操作规范和内部工作制度。把防控信贷风险贯穿于全流程信贷业务的每个岗位、每个人员、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形成环环相连、环环紧扣、环环制约的管理链条。体量巨大、彼此孤立、各自为政的数据不是大数据,银行需要加快数据治理步伐,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各种形态结构散落在各个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在逻辑上融为一体,并不断提升数据质量。此外,银行还需要与互联网社区、电商企业进行深入合作,获取更多的用户行为信息,更加快速准确地掌握客户的行为特征。
信息数据整合能力缺乏带来的薄弱环节从基层行的角度来看,由于信息不对称,客户经理收集信息不全面,缺乏将企业财务数据还原真实的能力;风险经理监管不到位,缺乏强化信息数据整合来防控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能力,从全流程信贷风险管理角度来讲,当前强化信息数据整合对防控信贷风险工作存在以下一些薄弱环节:信贷准入方面,主要表现为对行业风险敏感性、前瞻性不足,盲目进入“两高一剩”行业及风险敏感性行业,客户评级不审慎,评级结果虚高,甚至人为抬高信用等级;客户评级结果应用不严格,盲目进入低信用等级客户,客户分类不审慎,分类结果偏离客户分类标准,甚至伪造信息套取高分类结果,对客户经营管理情况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生产经营不正常、财务状况不佳、发展战略明显失当的客户;对客户融资结构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多头融资、过度融资、涉及民间融资的客户;对客户对外投资情况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过度投资、主营业务不突出的客户;对客户对外担保情况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对外担保过度、担保链复杂的客户;对客户信用记录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存在不良信用记录或他行退出客户;对客户资金链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资金链紧张、还贷来源不正常、涉及应急转贷的客户等。授信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授信额度理论值测算不审慎,测算方法选用不正确,测算结果偏离客户实际,授信额度核定不审慎,偏离客户实际用信需求,存在过度授信问题。尽职调查方面,主要表现为信贷调查不深入,实地调查缺失,调查方式单一,简单采用问答式调查;第三方调查不到位,信贷调查资料收集不齐全,重要资料缺失,调查信息不全面;对关联关系、资金用途、融资结构、对外投资、对外担保、贷款归行等关键信息了解不深入,客户信息真实性核查不到位,财务数据等重要信息失真;信贷调查分析不到位,未客观全面反映客户经营及风险状况,甚至刻意隐瞒重要风险信息等。担保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抵质押贷款占比低于同业平均水平,信用保证方式贷款占比偏高,单个客户贷款抵质押比例与调查银行信用份额明显不匹配;保证人准入不严,保证人代偿能力不足,担保链复杂、关联担保普遍,对保证人动态监管不到位,出现重大不利变化应对不及时,导致担保保障度下降;押品准入不严格,押品不合格或变现能力存在重大缺陷,押品估值评估不审慎、不规范,价值明显高估,动态重估流于形式等。用信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流动资金贷款发放与客户用款计划不匹配,固定资产贷款发放进度快于项目进度发放或资本金到位进度。贷后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贷后资金流向监管不到位,贷款资金被挪用,流向高风险领域;客户账户资金监管不到位,对货款归行、账户结算量等关键信息异地情况应发现未发现,还款资金来源监管不到位,还款资金未有效控制,还款资金来源不正常;评级分类动态管理不到位,对出现风险的客户未及时调低等级,导致高等级客户违约;风险分类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出现风险的业务未及时调整形态,资产质量反映不真实等。
二、强化信息数据整合对防控信贷风险的建议
信贷风险管理工作要在对信息与数据进行科学审视的基础上,用信息数据整合来强化,实现风险管理与其他部门携手合作,通过内部系统互相挂钩进行整体布局和防控、工作流程优化,从而确保信贷资产最优、客户资产质量最佳、经营风险最小的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最早提出“大数据”概念和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为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笔者建议尽快对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在商业银行的数据处理中心,采用“云计算”方式,用高度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对信贷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下属各级分支行的业务指导。通过金融云,以数据信息大集中为依托,运用技术管理手段控制风险,使风险监控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完善风险管理信息数据整合系统在宏观层面系统设置上,要进一步强调垂直化、单元化的风险管理部门组织结构建设。实行风险管理部门的内部独立性,同时推广先进风险管理工具,对分析与评估技术进行科学量化,以利于综合归纳各区域与领域的风险暴露,进行全面风险整合与对冲,确保信贷风险的整体系统控制。同时,通过充实客户相关数据信息资料库,构建健全的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得风险管理工作有据可依,而不是依赖于个人主观判断。切实强化在线监管,充分发挥信贷管理系统、人行征信等内外部系统平台的作用,深化信贷在线监控的广度和深度,强化风险预警预报工作,提高风险监测水平,对监控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进行分类预警及管理,实施针对性风险控制和处置措施,增强风险监控及时性、有效性。
(三)发挥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的作用在制度的设计上,推广实行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平行工作制度,按照各自的职责,遵循内部操作流程规范,平行独立完成各自工作,并对其结果处理承担相应责任,实现权责利的对等和统一。同时,客户经理要有还原企业财务真实数据的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企业真实有效的财务数据,并将之纳入到银行的信贷信息系统中,同时高度关注行业动态、股权结构、管理层动向、经营战略、对外担保、融资结构、关键财务指标、银行账户资金、信用记录等因素的稳定性,一旦出现异常变化立即开展现场核查,并审慎评估风险,研究落实针对性措施。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业务、重点环节开展高强度的现场监管,在保持合规性监管高压态势的同时,进一步突出风险性检查,切实提高现场监管检查质量和效率,保证风险处置效率,严格风险处置纪律。此外,要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强化客户评级和风险分类动态管理,如果发现客户出现风险信号,要及时按客户评级和风险分类相关要求调整客户评级和贷款形态,防止高等级客户直接违约,严控评级偏离度。对符合强制调整贷款形态的情形,必须及时进行形态调整,严控分类。风险经理作为风险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工作者,需要落实风险管理要求,确保业务部门贯彻风险管理原则,并及时通报风险报告分析结果,这极强的沟通能力与交流能力,并能灵活应对来自部门间的冲突和压力。对此,要求风险经理逐步建立内部可靠和有效的信贷风险衡量机制:一是进一步强化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工作,严格分类标准,规范操作程序,加大检查力度,解决贷款质量反映不实的问题,关键是要采取切实办法消除经营行不能真实反映贷款形态的内因,建立独立的、自下而上的贷款质量真实反映机制;二是启动信贷风险内部评级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内部评级法是利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确定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要求、确保银行资本充足、反映银行特殊风险的一种方法,它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也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风险经理要有规划地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行业信息、客户自身财务信息、银行各类业务系统积累信息、社会中介部门信息等进行全面规范和整合,逐步建立起信贷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对全部存量贷款、拟增信用可能违约的概率及违约时可能的损失进行量化,为建立形成银行内部可靠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工具奠定基础。
(四)落实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信息数据整合来防控信贷风险,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基于目前存贷款利率即将实现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与贷款定价、产业链金融服务等相关业务相结合,尝试大数据和云计算方式,并将之细化到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的具体工作中,这需要相关人才具备高度责任感、极强的主人翁意识。对于为了完成阶段性的工作指标在不考虑风险的情况下突击放款的行为,应坚决予以制止。加强对相关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调动风险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风险管理人员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迫在眉睫,唯有如此,风险管理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高建峰詹乃许张志荣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绍兴城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