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田园生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家里我是一位“大小姐”整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妈妈以为这样我肯定无忧无虑,异常开心。“不!”我喜欢的是在没有喧哗的田园生活。
我期盼那种美好的田园风情,自然风光,最喜欢的是青藏高原的纯朴。躺在蒙古包里暖洋洋地睡一觉,醒来再到草原上放羊。骑马。多开心呀!傍晚,到草原上开篝火晚会。唱歌。跳舞,该多美好呀!可是现在代替它们的却是一望无际的车海,一辆辆汽车正在扬眉吐气呢!啊!悠扬的音乐也变成了“滴滴”的汽车喇叭声了。啊!我渴望的自然风光什么时候才出现呀?
我盼着在辽阔的稻田里种下属于自己的秧苗,和小伙伴们唱着歌插秧苗,伴着笛声采野花,坐在树下吃桃子,看!这是多么开心的场面呀!看着自己用汗水种下粮食一天天长大,心里多自豪啊!再到养猪场抱出一只只刚来到人间的小猪,怎能不让人感到兴奋呢!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只小猪仔,每天细心地喂它吃食。喝水,我相信那时谁都不会觉得脏啦!这一切是多么美妙呢?
在美丽早晨,走进大森林,在山间小溪里高歌,在绿树红花的森林中跳舞,在薰衣草的草坪中闻着花香,美美的做一个薰衣草梦。真想去看一看那里,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境,真想骑马儿在草原上自由奔驰呀!真想在太阳公公跟前,对他大声说:“你起得真晚!”到那时连太阳公公都会嫉妒我吧?
我真不想在城市,这个大笼子关一生呀!每天受着汽车尾气污染,听着刺耳的噪音,那会将我童年的快乐丢失的!
我盼着那美丽的田园风光,那安静。愉快的田园生活,我期待着……
北京海淀区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六年级:田佳鑫
城市生活节奏太快,过久了,觉得心里拥挤得很,没有多少闲暇空间,这样就不由得想起农村生活的闲淡与逸乐,这时读一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别有一番情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题目中的“过”,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过,而是“访问”的意思,因为孟浩然是受故人的邀请而特地访问田家的,并不是随意的路过。但农村里请客,非常简单:杀一只自家饲养的鸡,用新收割的符米做一顿饭,这就是很好的款待了。老朋友关系融洽,交往也比较随便,招待的饭菜也就不需要多么丰盛了。实际上吃饭是小事,重要的是请诗人去欣赏、领略那里的田园风光,叙叙友情,体验一下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可见,故人的请客,并不注重形式,而是用“心”来请的。
那么,田园风光是如何呢?就是接下来的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上句是写近景,绿树环抱在村子周围;下旬是写远景,青山斜立在城郭之外。农村的树木大多依傍着村庄栽植,而且越靠村边越是稠密,甚至连成一片,所以诗中用一个“合”字,既精当又形象鲜明。这村庄是在绿树的环绕之中,自成一统,清幽闲静,但并不偏僻,因为远处还能看到城廓,城廓的外边还有一道青山斜贯,似乎是村庄的陪衬,又像是连接村庄的纽带。在这样的田园风光之中把酒对饮,一切烦恼忧愁,一切功名利禄,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对饮的情景,诗人是用这两句诗来描述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打开窗门,就面对着场院和菜地;举起酒杯,谈话的内容无非是庄稼长得如何。他们越饮心情越愉悦,越谈兴致越高,没有忧愁,没有困扰。环境幽静,使人心旷神怡,真诚款待,使人留连忘返,所以临别时就率真地告诉主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这是友情的预约,也是未来的期待,更是对这次来访非常满意的表示。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写得很好的一首诗,运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做客农村的景象:田园的景物,清新秀丽;故人的情谊,真挚深厚;农家的生活,简朴可爱。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喜悦。这种喜悦,奠定了孟浩然诗的感情基调,并表现出外恬淡而内明丽的风格。明人胡应麟说的“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非远,颇觉轻扬”(《诗薮》)是很中肯的。闻一多也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涛人,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我们细加品味这首《过故人庄》,就觉得内在的情感非常真挚,而语言的表现却平淡朴素,似乎脱口而出,如话家常,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但如果就此认为孟浩然作诗时,也和我们读诗一样地容易,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孟浩然的这首诗,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这可以从对偶和用典两方面看出来。
这首诗的中间四句,是非常工整的对仗。颔联:“绿”,“青”,颜色相对;“树”、“山”,山林相对;“村边”、“郭外”,方位相对;“合”、“斜”,形状相对。从词性来看,“绿”、“青”,形容词相对;“绿树”、“青山”,偏正词组相对;“村”、“郭”,名词相对;“村边”、“郭外”,方位词相对;“合”、“斜”,动词相对。颈联:“开”、“把”动词相对;“轩”、“酒”,名词相对;“面”、“话”动词相对;“场圃”、“桑麻”,名词相对。“开轩”、“把酒”,动宾词组相对;“场圃”、“桑麻”,又场所相对;“面场圃”、“话桑麻”,动宾词组相对。这样的两联,对得极为工整,又极为自然,虽经千锤百炼,而没有一点斧凿迹象,故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这首诗多处用了典故,人们初读时往往毫无察觉,这是因为孟浩然的用典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首句“故人具鸡黍”用《论语・微子》典:“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就将“鸡黍”作为招待客人的饭菜。第六句“把酒话桑麻”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典:“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则是对故人五谷丰登的庆贺。我们知道,孟浩然诗歌平淡风格的形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的诗出于自然,风格冲淡,归田的情怀恬然自乐,这首《过故人庄》与陶诗是一脉相承的。最后两句也是暗用陶渊明九月九日赏菊饮酒的典故。后人的用典,往往雕琢痕迹比较明显,并给诗歌阅读带来困难,故被称为“掉书袋”,而孟浩然的用典,既自然又神奇,不得不让人叹服。
“妈,我爸的棋艺不挺高明的吗,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差劲呢?”我纳闷地问,可半晌没得到回应,转头一看,老妈正歪着头打瞌睡呢。我使劲推了她几下,老妈才眯着眼问:“啊?几点了?哟,天都黑了,你们还没吃饭吧,我现在就去做。”说着就往厨房钻,惊得我赶紧拽住她,问老爸怎么回事。“她呀,最近就这样,老是迷迷糊糊的。有一次去超市,回家还坐上反方向的车了。”老爸说着推乱棋局:“唉,不下了!真没劲,干啥都没意思。”
晚上回家,我赶紧上网查资料,原来,这种症状叫“退休老人综合症”,因为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突然变得轻闲,没有生活目标,缺少寄托,便会出现精神恍惚、孤独失落的感觉。这种症状大多是出现在刚退休时,因为巨大的反差,心情才会失落,可老爸老妈在家呆了快两年呀,怎么还不适应呢?
第二天午休,我还在冥思苦想之际,对桌的李姐递我给一大袋山菜,说是她婆婆从乡下来看孙子,特意带来的。我根本就不吃山菜,只好晚上送给老妈。没想到,她却当成宝贝似的欣喜不已:“哎呀,我有多少年没吃到这么正宗的菜了,小时候还上山挖过呢。”老爸也边吃边啧啧称赞:“现在真是很难吃到没有化肥的菜呢!”看他们吃得津津有味,我取笑道:“那你们干脆自己种吧,肯定是无公害绿色食品。”老妈听后,连声抱怨:“唉,要不是现在房价涨得这么高,我真想买个一楼带院的房子,种点儿花呀菜呀的,还能锻炼身体!”
“你是不是福享够了,非要找罪受?种什么菜呀,咱家又不缺钱!你要闷得慌,没事到公园转转,一样锻炼身体。”老爸不耐烦道。
听到他们争辩,我突然灵机一动,虽然买一楼的房子不太现实,但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改造一番呀!爸妈住的是两室两厅的房子,南北双阳台,北阳台当厨房,南阳台贯穿两个卧室,足有20平方米,一直在存放杂物,这些杂物估计等我的牙齿都掉光了也不会派上用场,干脆收拾出来,把阳台改成菜园。我和老妈一商量,她乐得直拍大腿:“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但老爸因为在医院工作半辈子,有点儿洁癖,所以坚决反对,说我们没事瞎折腾,把干净的房子弄得脏兮兮的。
老公找朋友订做了一个6米×2米的泡沫保温箱,老妈去农贸市场买回种子,又去附近的山上挖了几大袋子土壤,我试试足有十公斤重,她居然自己一路拎回家,虽然累得气喘吁吁,却满脸兴奋和期待。老妈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用我们任何人帮忙,老爸在旁边直撇嘴,小声嘟囔:“就算你让我帮,我也懒得动呢!”
从那时起,老妈整天围着她的“菜园”转。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菜浇水,然后施肥。她把淘米、洗菜的水都当成肥料浇到菜园里。晚上也要先给菜浇完水才能上床睡觉。有一次回家,看到她无精打采,我偷偷问老爸,才知道原来种的菜生了虫子,老妈听说用辣椒水可以除虫,结果连菜也一起杀死了,她心疼得坐在阳台上直抹眼泪。有了前车之鉴后,她没事就跑到对面李大爷的菜地里取经,虚心讨教。老妈看李大爷的菜园种了好多品种的蔬菜,回家后,就用木板把泡沫箱隔成几个方格块,也种上不同的蔬菜,说这样等收成时更有成就感。每次回家,老妈常念叨,这是小葱、这是生菜、这是香菜,可在我看来,都只是些绿色的小苗,根本分辨不清。
很快就到了国庆节,我琢磨着去哪儿旅游,打电话问老爸,他却吞吞吐吐地说哪儿也不想去,老妈也说不去,我心里直犯嘀咕,难道是老两口闹矛盾了?晚上赶紧回家看看。一进门,吓我一跳,老爸正带着老花镜,蹲在阳台上摘菜,老妈在旁边指导:“这个不能摘,还没长成;那些是草,得赶紧拔掉……”
我吃惊地张着嘴巴:“爸,你不是……”老爸尴尬地笑笑,老妈撇撇嘴:“他呀,种的时候最反对,吃的时候比谁都香。”我一看厨房,简直是春满餐桌绿满园,香菜、小葱、生菜、辣椒,一片绿油油的惹人爱。
看来今天的晚餐成了蘸酱菜大聚会。老爸边吃边问老妈:“怎么样?咱家种的比老李头的好多了吧?明天我给他送一盆生菜,省得他老在我面前显摆。”
在大山脚下有一个小乡村,两条交叉的小路,通往乡村的每个角落。在这里,有我童年的回忆,有同我一起成长的玩伴,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
某一年的春天,我惊奇地发现,我家对面的果树开满了粉色的花,美极了。它们是那样鲜艳迷人,吸引了村民的目光。我也不晓得为什么那年的花开得异常迷人,我也相信那年肯定是硕果累累。但在这之前或是在这之后,我不是看到的枝条,就是花已经凋零了,或许,就因为这样,那一年的春天,我永远地记住了。
某个雨过天晴的午后,一切都那么清新自然,四周的山是那样青翠,阳光穿过云朵洒在大地上。令人惊喜的是有一道彩虹悬挂在天空,从南到北地架着,宛如一座彩色的桥。无法预知这美妙的景色何时消逝,而我的心却是无比兴奋,凝望着这奇妙美丽的一幕,我憧憬着我无法预知的未来。我也相信我的家乡将伴随着我继续成长。
又是一个暮色降临的时分,站在田边,倾听流水潺潺声,环顾四野,真是别有一番风情。闭上双眼,听风的声音,感觉到稻子在摇曳,树木在晃动。村里的生活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因为金黄色已经涂抹了整片土地,伴随着风飘来的是一阵阵稻谷的清香。我们都笑了,因为一个收获的季节又到来了。
遥望远方天空,一道闪电从天际直插在了山头上,而后又消失,伴随着的是那短暂的明亮,点亮了我的世界。又是一阵风吹来,没有了稻谷的清香,有的是宁静的夜,凝视远处的山峦,还真有点像躺着的两个人。天更暗了,有的是朦胧的夜色和无数的繁星,我相信明天会更好,乡村的生活也会更好,人们也会更好。
如今的我已经同这个村子共同走过十八个春秋,它带给我的是美好的回忆,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让我有实现梦想的动力。
点评
无论走多远,家乡是永远不变的牵挂;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喧嚣,心中总有一方宁静属于家乡。为什么“我”将家乡描写得这般细致优美,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的文字让人赏心悦目,这样的情感令人感怀动容!
【作者系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虎岭文学社社员,指导并置评:陈黎雅】
闲来无事,邻家大妈说要孵小鸡,我一冲动也买来了二十只种鸡蛋,然后弄来电热毯,被子,开始了当老母鸡的日子。老母鸡其实也不好当,开始几天我这个紧张啊,一会儿看看,一会儿动动鸡蛋,丈夫自认为是农民的儿子,看着我神经兮兮的样子,便自告奋勇地来帮忙。常常半夜起来“翻蛋”, “哗哗哗”,好大的声音啊。我心里在想:什么蛋能受得了这样折腾啊。二十一天过去了,我知道了什么是“冲动的处罚”,所有的蛋没有一点动静,一只小鸡也没出来。
本人可是越战越勇的,他当老母鸡不称职,我找个真正的老母鸡来孵。费了好大的劲儿,总算请来一个货真价实的老母鸡,而且还是个乌鸡。当我把十个鸡蛋,二只火鸡蛋,放在她肚皮下时,她耸起全身的羽毛,快速把鸡蛋用爪子拉到羽毛下面,嘴里“咯咯”地叫着。我伸出手想帮帮她,她竟一下把我的手给啄到了。天啊,母爱是多么伟大啊。果然,第二十一天的早晨,睡意朦胧中便听到了“叽叽叽”清脆的叫声,“出来了”,我光着脚跑到鸡窝边,果然,老母鸡的翅膀下不时钻出一只毛绒绒的小脑袋,当我把小鸡一只只拿出来,老母鸡却不动。“你的母爱哪里去了?快去带你的孩子”当我强行把她抱出来时,却发现二只火鸡蛋却还躺在那里。这时放在地上的老母鸡张开二只翅膀,冲着我飞奔过来,一下就跳进窝里,趴在蛋上。怎么回事?我傻了……又过了一周,二只丑丑的小火鸡出来了,这二个小家伙可没有小鸡漂亮,花里胡哨的毛,不过比小鸡要大许多。原来火鸡的孵化期是二十八天。
鸡们在慢慢长大,火鸡的个头差不多到了我的腰。我家的火鸡可是当狗使用的。别人家的小狗小猫来我家,它们会刺耳地“嘎嘎”叫着,把人家撵得满院子跑。
每年的七月中旬后,葡萄天蛾的幼虫便开始出现了,这是一种翠绿色的肉乎乎的虫子,尾巴上长着一个坚硬的犄角式的东西,这个“犄角”只不过是吓唬人的,根本不会伤害到人,反而却成了我捕捉它们的着手点。每每总是用拇指食指尖迅速揪住那“犄角”,用力一拽,这时一定要用力的(因为它用足上强力的吸盘吸附在叶子背面),否则是拽不下来的。它与叶子被拨离后,我便提着这个胖胖的家伙,嘴里高喊:“咕咕咕”,我的鸡们便一窝蜂似的跑来,争先恐后地抢夺着鲜美的“加餐”,而那二只笨笨的火鸡总是在虫子被吃掉后才扭扭搭搭地赶来,头上的肉瘤因为没抢到而气得通红,没办法也只能张开扇子一样的尾巴在原地转几圈,嘎嘎叫几声了事。
我得意于自己这样做,既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又可以给鸡们加餐,何乐而不为呢?岂不知一个大麻烦在等着我呢。
葡萄没成熟的时候,鸡们闲来无事便在葡萄架下松软的土里刨,刨到露出湿土之后,便在里面扑腾着洗澡,既止痒又解暑。我家搭的是立架,所以许多葡萄离地面很近,鸡们穿梭其间,倒也相安无事。午后,葡萄架下睡满了把头夹在翅膀下面的鸡们。我和丈夫显摆:“看看,张大千老先生要是在世的话,一定会画上一幅‘葡萄架下卧肥鸡’ 的国画的”。丈夫笑着说:“我老婆还搞生态农业呢,厉害厉害!”听了这样的恭维我很受用,超开心。
《过故人庄》的主旨: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对田园生活的风光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赏析:本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来源:文章屋网 )
哪一个人不向往宁静恬适的生活,哪一个人不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乐趣,哪一个人不向往静谧安逸的田园。居于这喧嚣的城市,这些仿佛都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罢了。充满喧嚣的城市到处是灯红酒绿,一片热闹繁华的景象,向往的田园生活渐渐的无处寻觅,或许居于这个城市中,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才能求得心灵上的宁静,我们不能只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金钱,权利,名誉,地位,说白了,只是个幌子而已,物质上的满足换不来心灵上的宁静。我们更应该注重心灵,保持一份平静的心,知足常乐,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在东晋时期,浮现出一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是一位从所熟知的田园诗人。在我眼中,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我很喜欢他写的《桃花源记》。那时战乱不断,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他却向往一种人人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我们都知道“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世界。在那里,人民安居乐业,在没有了战乱,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安静祥和的景象。“桃花源”是一个梦,是诗人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美好愿望。身处乱世,陶渊明还会向往这样一种生活,我欣赏他,我敬佩他。在那个时代,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个愿望,对他而言却是多么的奢侈。当时他虚构的桃花源,不知道是多少平民老百姓所希望的生活,虽然不能实现,也算一种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心灵上的一种慰藉。对当时的人们,是有多大的诱惑力。他们只能靠想象来实现那种生活。在精神上获得心灵的满足。
陶渊明向往的生活正是我所向往的生活。我希望自己可以拥有一间简单的茅草屋,屋前是一个花园,屋后是一个小院,里边种着小菜,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这样一种宁静安适的生活。可是,这种生活只不过是一种向往罢了。为了生活,我们必须来到城市打拼,只为了寻找到城市中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来到城市,为了寻求一种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好的生活质量,但却忽视了精神境界。我们仅仅只满足于物质,那样的生活仿若就是没有了方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多少人为了金钱误入歧途,多少人为了地位铤而走险。对现在的社会而言,物质上所需要的东西早已超越精神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已逐渐被人们遗忘,那种田园生活在逐渐销声匿迹。在社会上,我一直在寻找陶渊明的影子,我知道,在社会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
陶渊明,一个永远让我无法忘怀的名字,一个永远不会被我遗忘的名字,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
寻找陶渊明的影子,寻找一种安逸的生活,这样,那便很好了。
不知有没有人给“都市病”下过定义,反正我曾长期深受其害:用半个月的工资去买一款Dior的包包,弄得连请朋友吃顿简餐都要思忖半天,这是都市的物质主义;为了工作业绩天天对着电脑吃泡面,结果吃出了厌食症外加肠胃病,这是都市的功利主义;最应该控诉的是所谓的方便快捷,让你挣得虽多,花得更快,结果物质只满足虚荣,却驱散了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幸亏一次偶然的郊游改变了我。那是葡萄刚刚成熟的盛夏,我和一帮大学同学去郊区摘葡萄。当地正举办“葡萄节”,“农家乐”等活动,可以体验农家生活。不知为什么,这个意见大家一致通过,大概这些平时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都对闲云野鹤的农家生活有着诗意幻想吧。
简单的砖瓦房,至多是两三层的小楼,错落地散布在青翠的葡萄园里,葡萄架下铺着一张张凉席,上面三两好友,几本杂志和几串刚刚摘下的新鲜葡萄,就是一个轻松愉快的下午了。同学们坐下来休息闲聊,品尝酸甜可口的葡萄,好不惬意!最夸张的是我,竟然在葡萄架下睡着了,醒来后朋友们打趣说这是“葡萄午休图”,我却在尴尬之余感到一阵轻松,要知道,自从开始忙那份该死的企划书后,我就忘了午后小憩的妙处。睡到自然醒的我禁不住悠悠感慨,也许这样恬淡清幽的生活才是人生至味!
这次郊游给了我启示:也许田园生活的自然淳朴才更适合人的天性,我虽没有潇洒到辞职当农民,但我却把自己变成一只“蜜蜂”,以淳朴之心收获生活的芬芳甘甜,这才是真正的优雅从容!
我首先把生活节奏放“慢”,学会在细节中慢慢体味过程。我在油价飞涨时把汽车封存进车库,除了周末自驾游,平时就沿着护城河走路上班。这样,我不仅省下油钱,节约了一笔不必要的开支;而且每天步行本身就是锻炼,省去了健身的麻烦;最重要的是,在半年多步行上班的过程中,我对生活恢复了敏锐的感觉,清晨飞过肩头的小鸟、四季交替繁盛的鲜花、甚至路边牙牙学语的幼童,都深深让我感到世界的美好,充满了对生命的感动和愉悦!
田园生活讲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说得小资一点就是“DIY”,我不再事事以钱买清闲,凡事尽量自己动手。我把方便面等垃圾食品统统清理掉,也不叫价高质次的外卖,而是坚持自带便当,即使只是简单的炒饭和青菜,因为是自己的精心烹制,所以吃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我把“DIY”的理念向纵深发展,竟然开始在家里尝试做葡萄酒和米酒,各种菜谱上的新奇菜式也要亲自尝试,弄得家里再无人嚷嚷要去外面饭店解馋,算下来又节约了一笔碎银子。哈哈,家庭主妇当到这种境界,真有“没事偷着乐”的成就感!
田园生活的精髓是“自然经济环保”,因为劳动让我知道惜福,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最重要的是,田园生活带来心态的改变,人开始变得从容。我去逛时装店,再也不会艳羡穿毛皮大衣的妖娆女人,我知道,纯棉衣物就很适合我;我给家人说话,不再粗声大气,因为我已经深深明白,家是放松的地方,不是辩论的场所;对于工作,我学会了张弛有度,传统的农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我也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调节时间,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看作家罗西清雅的文字:“有一种清新的风在城市间流传,那就是‘轻生活’,简单,反璞归真、淡然、节约、从容、快乐……比如素面朝天、尽量吃素、多走路少坐车,吃粗粮、穿棉布衣服等。‘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富裕甚至温饱之后的内心减负,是另外一种意义的奢侈,心灵的奢侈。”啊!怎么一不小心成了时尚人士?!想当年,时尚像一只扑腾的鸟,我姿态笨拙地追逐,它却依然高高在上,如今,我低下头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它却不经意间站在我的肩头!
习作要求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习作”: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学习的收获。可以说说对田园风光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还可以谈谈活动过程中的见闻或趣事,等等。先在小组里交流,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介绍,然后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写的时候,把要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写完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拓展思路
只要深入乡村,你就可以看到,多美的田园生活呀――空气清新,禾苗茂盛,鸡鸭成群,猪肥羊胖,老农在树下悠闲地聊天儿,伙伴们在原野上快乐地玩耍……即使不能亲自体验,各种报刊、书籍、网络介绍的乡村生活、田园美景、奇闻趣事,也数不胜数。选择自己最想写的内容来写吧!
习作提示
1.感受生活。有了田园生活的亲身体验,你的作文就容易出彩。所以,你应该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到乡村、田园,细心观察,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和伙伴们一起玩耍、交流。如某同学写《抓虾》:“据说虾的‘大本营’在石头缝。于是,我把手伸进石头缝里。忽然,一个滑溜溜的东西从指缝溜过。八九不离十,一定是虾!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了一把便兴高采烈地嚷道:‘我抓到了,我抓到了!’――仔细一看,是水草!”试想,如果没有亲身体验,这位同学能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吗?
2.有序表达。你可以按观察顺序来写,如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如某景物早晨、中午、晚上各是什么状态;可以按内容分类来写,如先写植物,再写动物,最后写人……思路清晰,文章就有条理,读起来也清楚明白。
3.细致描绘。你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抓住最有“田园”、“乡村”特点的内容细致描绘。如细致描写遍地金黄、瓜果飘香的丰收景象,详细记叙种植、喂养的劳动情景,细腻描绘旋耕机、收割机的工作场面……抓重点细致描绘,田园特点才鲜明。
4.抒发真情。在习作中,不需要过分渲染,而要写出乡村清新淳朴的感觉。在细致入微地描写的同时,你应该如实地抒发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感受。有一点要注意,抒情的语言不宜太多,而要真实、精辟,恰到好处。
1、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有东晋时期的陶渊明,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2、田园诗派是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
3、唐代的诗人继承和发展了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4、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5、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田园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陶渊明;桃花源;现世性
陶渊明以饱蘸田园色彩的生花妙笔构写了《桃花源记》,成就了一段诗文传奇,成就了自然美学的绝唱,也营造了无数读者心向往之的梦境。桃花源一如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山水相依,落英缤纷,桑竹萦绕,男耕女织,远离战祸和剥削的桃源人平等自由、安宁祥和、幸福美满,过着躬耕自给、安居乐业的生活。
我们约定俗成地称这一美好的胜境为“世外桃源”,解读《桃花源记》也始终遵从前人的定论:陶潜有感于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表达他对如同上古时代那种自食其力、友好和睦、没有现实纷扰与贫困、“怡然有余乐”的社会的憧憬,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寻。桃花源是他精神的寄托,是存在于想象中的虚无。诚然,桃花源亦真亦幻,若现若隐,虚实难定,堪称“千古之谜”。倘若只是为了要沿袭旧法就盲目判定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是完全不存在的,这一观点显然缺乏科学的论证,是片面的阅读观。我读《桃花源记》近百遍,每一遍阅读,都能够感受到桃花源强烈的“现世性” 特质。桃花源无处不吐纳着那个时代的气息,律动着属于当时社会的脉搏,这表明桃花源其实不在世外,而在世内。“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桃花源就是真实存在的桃花源。
一、桃花源是陶渊明隐栖田园的真实写照
桃花源的入口初极狭,才通人,不易被发现,适宜隐居或避战乱,这与陶渊明隐逸的志趣契合;桃花源环境优美,符合陶渊明诗意浪漫的田园品质追求。陶渊明对桃花源周遭环境、村中生活的描写在他反映自己真实田园生活的其他诗文中随处可见。
对隐居躬耕、快乐农事的田园,陶渊明真诚袒露炽烈的热爱。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他痛快淋漓描绘: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与《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对桃源人在土地上耕种劳作的场景的描写何其相似!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不带丝毫仙气,充满了世俗生活的地气,就是寻常村落,普通田园。他在另外一首《归园田居(其一)》中亦有这般写实性描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作者用质朴的白描手法刻画了自己置身其中的田园风物,展现了一处生机蓬勃的农舍村居。这与《桃花源记》前两小节对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平和自在的桃源中生活的状写何其相似,这是作者返本归原,回归自然的本真状态,他欣赏、享受着这种状态,体现了本我即自然。
据此不难看出:他的“南山”“南野新田”,他的“方宅”“五柳”就是他的桃花源。这正是桃花源式的真实田园生活体验在他作品中的必然体现和反映。陶潜的一生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41岁之前为“入世阶段”,41岁后为“出世阶段”。后期,因时局极其动荡,战乱更加纷繁,他对充满险恶的仕途倍感绝望,毅然辞官归隐。但当时的出世往往不是绝对的斩断尘根,而是“在世出世”,常常“身在江湖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作者亦如是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由此可见他的“世外”也还是在世俗社会之内的,桃花源是使他可以远离他所厌弃的案牍与纷争的世内所在。从这一层面上看,《桃花源记》是陶潜归隐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桃花源在文本中呈现“现世性”特征
《桃花源记》第一小节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描写的是桃花源优美的自然环境。这是一片人工种植的桃花林,有人打理的桃花林。如果没有人们的有心栽桃,哪里会有树成阴、花如海的美好景色?什么人在做?桃花源人。这里是他们家园的环境,桃花林这一绿色的自然屏障,既美化了他们的村落,也隐化了他们的家园。在他们精心的管理养护下,桃花林才有如此盛大的花开花落。在古代,农业是第一大产业,人们栽种桃树之类果木也是一项收入,农村到处可见绵延的桃花林,很多诗人的笔下都描绘过。加之作者文风朴素、自然、真实,他笔下极少有虚夸曲笔,由此得出:这片桃花林是世内的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段文字对桃花源的地理环境、地势特点作了具体描述。水的源头在高山上,密林连接河流,河流萦纡高山。地势荒僻幽深,山重水复,曲折险阻。为了躲避战乱藏身于此,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古代是很少有人能发现的。《晋书・刘毅传》有这样的记载“政权转移不息,政公翻复,人民常逃亡去就,不避幽深”。东晋末年,兵连祸接,民不聊生,老百姓在战乱中受到的蹂躏伤害最为惨烈。在苛政、战乱猛于虎的悲惨现实里,在走投无路的境况下,为求活路,一小部分逃难者就会选择“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寻求生命的避难所。桃花源具有险要而隐秘的特点,是逃难者的理想家园。在这隐秘的地方生活,虽然恍若隔世,但还在世内。
桃源人远离了战乱和赋税,比照外面的兵荒马乱,桃源里的生活和平安定,内外天壤之别,让人不想再踏入战火纷繁的现实。但果真如他们对不期而入的渔人所说“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吗?那么,从秦朝到晋朝,沧海桑田,白驹过隙,六百年的光阴过去了,为什么桃花源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按理说他们应该着秦服才对。他们的穿衣打扮竟然和六百年后的晋朝人一样!如果说桃花源在世外,是虚构的,着装问题岂不是陶渊明开的一个大玩笑?但陶渊明那样的大家应该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原因是什么?桃花源就在世内。虽有山水隔绝,桃林遮蔽,但桃花源与世内是隔而未隔的状态。
由此可知,桃源人仍与外界保持着联系。因为生活需要,他们也要外出。但他们会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想被外人发现,以免搅乱来之不易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他们不会露出“蛛丝马迹”,即使如渔人偶然误入桃花源,古代信息、交通等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也不会有人得知讯息。即使知道,如渔人者“处处志之”,想在无数的险山、恶水与密林之中再次找到小众费尽心思隔绝外界的避难所,真是难于上青天。
三、桃花源不断有人探寻,隐秘而真实
生逢乱世,不得安宁,布衣百姓渴望一个可以和平度日的地方,很多相对隐秘的地方成为求生首选。求而不得者,就会闻讯找寻。文本中提到的桃花源的追寻者南阳刘子骥,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听说了桃花源的事情后,兴冲冲地计划着前往探寻,但没有找到就去世了。据《晋代史轶》记载,自他以后,知道桃花源信息的人还是有的,但已经不多了,少数探访者也知难而退,桃花源渐渐无人问津。这一情节绝非陶渊明为增添文章的神秘色彩而刻意安排的,那是片面的,是不懂作者的读者对文章的一种主观臆测。桃花源就是真实存于现世之中的一处美好的、隐秘的避难处所。
唐代诗人张旭在《桃花溪》中也曾发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这样的问询。其实想要找寻桃花源的何止张旭一人?王维、王安石各作《桃花源行》诗一首表达追寻之志。证明“桃花源”在很多朝代都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美好的境地,许多人都想一探究竟。但桃花源真的很难找,于是就有了“春来到处桃花水,不辨仙踪何处寻”的叹息,桃花源渐渐的成为了一处被世人神化了的地方。
桃花源直到今天也仍然存在着。很多省市都有桃花源的踪迹可寻,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是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那是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其别有洞天,地方辽阔,土地平旷。当地的百姓说他们的祖辈就住在这桃花源里,这样说来,他们可谓桃花源后人了。传人的说法有可信度,也有力地证明了桃花源是真实的存在。
综上所述,结论自然而然――在战乱不断的晋代,于高山密林之处、地理僻远的地方,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着的。在世出世的陶渊明有所听闻,辅以他个人真实的桃花源式田园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写就了流传千古的《桃花源记》。可是桃花源“小小的安定与幸福”一比对东晋“大大的不安和战乱”,在战乱时代落后的社会条件下,“桃花源”生活范式注定不能够推广。所以每一次阅读《桃花源记》,我都能听到陶源明无法改变社会现实的幽幽喟叹。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诗主题的创新[J].中国文化研究,1997,(1).
当了一辈子教书匠的父亲,去年从学校退休回家。离开了三尺讲台,告别了活泼可爱的学生们,他觉得生活像少了什么似的,心里有种失落感。加之父亲没有什么爱好,不喜欢打牌,也很少陪人喝茶聊天,所以,他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看着父亲这样,我就说:“爸,您可以上上网啊,网上有很多的乐趣……”
父亲一直很向往田园诗描写的那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早年为工作和生活一直忙忙碌碌,没能过上那种悠闲恬淡的雅致生活。于是,父亲退休后,十分渴望远离城市,过种种菜、养养鱼的“世外桃源”的日子。然而,现在的农村土地金贵,我们在乡下也没有什么亲戚,所以,到田园里种菜的事情,成了他的梦想。
虽然父亲没能在乡下寻得一处种菜的地方,但是,自打今年父亲学会了上网后,网络上流行的“开心农场”,竟弥补了父亲的缺憾。
进入“开心农场”,父亲可以随意找块地种菜、养鱼,非常悠闲自在。现在,父亲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进入自己的空间,到自己的“农场”里看看,种上西红柿、南瓜、茄子、土豆等瓜果蔬菜。父亲就像个园丁似的给它们浇水、施肥。见长杂草了,就撒点除草剂;如果叶子上生虫了,就要及时杀虫。最后收获亲手种出的果实。
一天,父亲上网的时候,突然欣喜地叫我快去看他“农场”的收成。看着父亲“采摘”下自己劳动的“果实”,心情舒畅、愉悦的样子,我也替他高兴。见父亲喜欢这个网络游戏,我又给他建议:“还可以到好友的菜园里去‘偷菜’,这样,积分会很快上去的。”
父亲一听“偷”字,马上摆摆手说:“我当这个‘农场主’不是为了什么积分,主要是为增加我退休生活的乐趣。在这个虚拟空间,我还交了很多好友,大家在网上通过交往,增进了友谊。”还别说,父亲每天在网上辛勤地劳作,虽“收益平平”,积分很低,但是久而久之,父亲成了最受欢迎的“农场主”,网上很多人纷纷加他为好友,原因是他为人诚信,助人为乐。
有一天,父亲上网进入他的“菜园”,突然发现他的“果实”被人偷光了。令我奇怪的是,失去收成的父亲却全然没有埋怨,他只是发自内心地莞尔一笑。在“开心农场”,他享受的是播种、耕耘、收获的乐趣,对得与失并不在意。他告诉我:“在开心农场‘种菜’,让我很有成就感, 感觉真的精心培育出一份‘杰作’。”
“在这个虚拟农场中,我终于拥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种菜、养鸡、放牛……让我感觉像是回归农家田园生活,从中体会到耕种和收获的喜悦,还结识了很多的朋友,体验到不一样的乐趣。”父亲说他还想为这个时尚的网络游戏吸纳新的成员,让他那些爱好田园生活的老友都来“开心农场”开心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