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草房子好词

草房子好词

时间:2023-05-30 09:3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草房子好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草房子好词

第1篇

走进书香萦绕的图书馆,拿起一本厚厚的《草房子》,翻开第一页,沉浸在书的海洋里……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画面啊,让笔墨的清香,渲染我们的心房。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伟大的唐代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书读的多了,写作时自然很轻松,就像有神仙帮助一样。书的好处有很多,可以让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尽。可是,书也不是每一本都很好,有的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学会一些生活常识和做人的道理。可是,读一些不好的书,可能会让你误入歧途,陷入无底深渊。那么,我们该怎样好读书,读好书呢?

不知道一些出名的名着,大家看过没有,例如外国作品《昆虫记》、《绿山墙的安妮》、《长袜子皮皮》、《秘密花园》,中国作品《草房子》、《骆驼祥子》、《蛙》、《围城》等等,大家都可以看看。书,看上去很枯燥乏味,一点意思都没有。可是当你走进书中,你就会发现,书的世界还是这么五彩缤纷,多姿多彩啊!

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的一概而过。要在读书时,遇到好句子,好词语,就要养成随时随地都摘抄的好习惯。这样,在自己写作文时,就可以把你所摘抄的好词好句,运用上,这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吗?而且,读书不能盲目的追求速度。速度快,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这样的话,一本书的意思和含义,就都了解的不够彻底。要做到认真读好书中所说的每一个字,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呀!

不要把读书看做是一种负担。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你必不可少的习惯。走进书,你就会发现另一个全新的世界!

六年级:李欣鸿

第2篇

1 . 大模大样:形容态度傲慢,目中无人的样子。

2 . 红艳艳:红得鲜艳夺目的。

3 . 兴高采烈: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4 . 汗淋淋:汗水直流的样子。

5 . 不得安宁:生活过的很不踏实。

6 . 迷迷糊糊∶使人混乱烦躁迷惑不清。

7 . 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8 . 乌黑乌黑:形容很黑。

9 . 轻手轻脚:手脚动作很轻,使没有响声。

10 . 吃惊:受惊;使人感到惊讶。

11 . 黑糊糊∶颜色发黑。

12 . 潇洒∶[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神情潇洒)。

二 忧郁的田园好句

1 . 白鸽在天上盘旋着,当时正是一番最好的秋天的阳光,鸽群从天空滑过时,满空中泛着迷人的白光。这些小家伙,居然在见了陌生人之后,产生了表演的欲望,在空中潇洒而优美地展翅、滑翔或做集体性的俯冲、拔高与穿梭。

2 . 他朝天空望去,天空干净得如水洗刷过一般。月亮像是静止的,又像是飘动的……月光下,桑桑远远地看到了蒋一轮和白雀。蒋一轮倚在一棵谏树上,用的还是那个最优美的姿势。白雀却是坐在那儿。白雀并没有看着蒋一轮,用双手托着下巴,微微仰着头,朝天空望着。月亮照得芦花的顶端银泽闪闪,仿佛把蒋一轮与白雀温柔地围在了一个梦幻的世界里。

3 . 当桑乔背着桑桑踏过松软的稻草走进校园里,桑桑看到了站在梧桐树下的纸月:她的头发已被雨水打湿,其中几丝被雨水贴在了额头上,瘦圆的下巴上,正滴着亮晶晶的雨珠。

4 . 窗外就是河。桑桑坐在窗口,一边继续吃烀藕,一边朝窗外望着。岸边有根电线杆,电线杆上有盏灯。桑桑看到了灯光下的雨丝,斜斜地落到了河里,并看到了被灯光照着的那一小片水面上,让雨水打出来的一个个半明半暗的小水泡泡。他好像在吃藕,但吃了半天,那段藕还是那段藕。

5 . 温幼菊会唱歌,声音柔和而又悠远,既含着一份伤感,又含着一份让人心灵颤抖的骨气与韧性……这是一只红泥小炉,样子很小巧。此时,炭正烧得很旺,从药罐下的空隙看去,可以看到一粒粒炭球,像一枚枚蛋黄一样鲜艳,炉壁似乎被烧得快要溶化成金黄色的流动的泥糊了。

6 . 立在炉上的那只黑色的瓦罐,造型土气,但似乎又十分讲究,粗朴的身子,配了一只弯曲得很优稚的壶嘴和一个很别致的壶把。药已经煮开。壶盖半敞,蒸气推动着壶盖,使它有节奏地在壶口上弹跳着。蒸气一缕一缕地升腾到空中,然后淡化在整个小屋里,使小屋里洋溢着一种让人头脑清醒的药香。

第3篇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在大力倡导阅读的今天,如何让儿童养成终身读习惯,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有力地探索。

在实验中,在探索中,我们惊喜地发现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孩子们诵经典诗文,读名家名篇,吟圣贤之言,唱儿歌童谣,谈读后心得……阅读以特有的魅力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改变着他们的气质。回顾我们班走过的阅读之路,有几点做法值得回味。

一、营造氛围,诱发读书兴趣

要让学生爱上课外书,首先要营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为此我们把教室布置得书香四溢。黑板报、手抄报、书法、习作、名人名言,教室的每一面墙都溢出书香,尤其是前面黑板右边的每日一格言: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这些格言无疑可给学生以强烈的精神暗示。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室的图书柜里摆放着由班上学生捐来的种种书籍,“好书齐共享”,每个孩子在课间、午休、放学后都能自由选择好书,随时拿来阅读。其次,利用视频,利用信息技术诱发学生读书兴趣。校园网上同学们激烈辩论的情形,同学们表演课本剧的精彩场面,同学们网上评书的镜头,无一不感染着学生,无一不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再次,以班级共读、亲子阅读的方式营造浓烈的读书氛围。生活在这样的书香环境中的孩子,他怎么不受感染,怎能不爱上读书?

二、阅读指导,提高读书效率

让读书进课堂,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这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教师在阅读课中老师如何进行指导呢?

(1)教学生选择好书。“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面对琳琅满目,成千上万种图书,教师如何让学生读到适合自己的好书呢?好书推荐是有效有手段之一。教师在进行好书推荐时,一是注意教师的介绍评价要引人入胜。介绍和评价时,语言要简洁,不限于字多篇长,而在于点睛般的描述,激起读者的共鸣。例如在推荐《小学生经典阅读》时,教师就其内容引人入胜地概括性介绍:“《小学生经典阅读》,一套为希望优秀的人量身定做的书。这套书有两个部分,就像兄弟俩。一个叫‘经典’,一个叫‘名著’。‘经典’的肚子里既有流传了千百年的美文化作、经典名篇,又有充满情趣、易读易诵的儿歌、童瑶和现代诗文。叫‘名著’的,他会告诉你《好兵帅克》的奇遇,他会带你走进‘草房子’寻找成长的足迹……”二是注意推荐语言要有鼓动性,为了增强“好书推荐”的效果,教师可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扇”起孩子们的阅读欲望,以“卖关子”方式,“吊”起学生阅读的胃口,如:“《淘气包马小跳》在别班红得快爆炸了,你不读读真可惜哦”“亲爱的同学,你感受过没有光明的恐惧吗?你品尝过没有声音的孤独吗?你体验过无法与人交流的绝望吗?你没有!而海伦・凯勒却在这个无光、无声、无语的世界里熬过了87年,并且辉煌地走完了人生。快快捧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吧,我们一起啼听海伦对生命的咏叹吧!”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读书效果,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简单的说阅读可分为精读与泛读。从应用的角度看,泛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查找资料。同时,学生在课外课间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学生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圈点勾画。此外“回读”、“引读”我们也常用于阅读指导。回读,即在学生已经浏览过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中优选一部分,引导学生重新读,用文学欣赏的眼光去体会感受。如对一些名著的精彩片断,教师领着学生进入数字图书馆“看名片、读名著”,其回读效果不言而喻。引读,通过阅读设计,把学生从关注情节的浏览引往深层阅读,从思想、情感、价值、态度和修辞、文体上感受。

(3)教学生做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指导中,我们非常关注学生做读书笔记习惯的培养。孩子年龄小,老师就教孩子们用“心情符号”学做批注――读到高兴处画张笑脸,读到伤感处勾个苦脸,以此表达感受。步入高年级,老师教给了学生多种做笔记的方法:圈点笔记,阅读自己的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处画线或做多种符号;批语笔记,阅读中,在文章的精彩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点评;摘录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学生在阅读中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心得笔记,在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在《读书成长册》中或校园网上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感想和体会。

综上所述,利用多种媒体营造读书氛围,培养读书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精心打造系列活动,使得孩子们天天与好书相伴,天天浸润于书香中。如今,阅读已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第4篇

关键词: 习作教学 积累意识 表达欲望

习作教学是对学生表达技巧与习作能力培养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抓住“人”这一最活跃性的因素,着眼于儿童内涵的整体丰富,遵循儿童智慧流露的心智流程,为儿童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的条件与广阔的空间,用心拉开习作教学的序幕;引导儿童体验、感悟、积累、表达,用心弹好习作教学的前奏。

一、唤醒内隐的素材积累意识

(一)积累要从“新”开始

学生的习作意识应该尽早开始培养。从孩子能看能听能说开始,我们就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心理水平、理解能力,引领他们触摸自然、参与生活,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引导他们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发现及看法,鼓励孩子质疑别人的观点,发展自己的看法,赞赏孩子的奇思妙想和独特见解。当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家长已经做得很好。习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从认识“新”的生活开始。因为能说话,就是最好的习作启蒙。教师有了这样的认知,便会随时随地地引导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关注一些有意思的情节,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对那些有意思的情节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积累要从“心”开始

教师更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帮助学生无意识地拾取生活镜头,有意识地积累生活语言。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教师要经常设计各种体验活动,引导孩子把眼睛盯向生活、盯向身边、盯向自己,让孩子们尽情地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提炼生活、表达生活,让习作的意识在生活中萌芽。

感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心领神会的一种境界。它是孩子们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智慧发展的必经心理过程。感悟的过程需要老师用“心”引领。老师在引导学生学生观察生活的时候不应只停留表面,可以经常问孩子你看到的东西怎么样?你能看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吗?这样引导,学生就会想办法细致观察,努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事物,长此以往,学生的观察视角就会与众不同,思考的深度也会提高。

清代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和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厚积才能薄发,积累是培养孩子们习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而唤醒孩子的积累意识则是习作教学中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教师一定要站在习作指导的意识高度从日常抓起,从生活抓起。

二、激发萌动的习作表达欲望

小学习作教学实践中以习作表达欲望的培养为契点,致力于思维拓展、心智发展、精神内涵的丰富,着力于习作欲望的激发与表述技巧的习得,以人的不断发展来实现儿童习作水平的稳步提高。

(一)从“情”起步

情感是习作水平提高的动力因素。“情动而辞发”说的就是这个理。体验、感悟、积累能发展孩子们积极健康的情感。

尊重情感的多样性,让丰富的情感体验为生命着色,为个性的习作奠基。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与情感是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没有体验不可能产生情感,良好的情感又能促使孩子们深刻积极地体验。比如关于“台风”,孩子们的体验各不相同:有人感觉恐怖,有人认为好玩,有人说有利有弊,必须客观看待。孩子们之所以有不同的体验,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教师不能轻易地加以否定,而应引导他们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赢得别人的认可,把他们的体验引向思考的深处,从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当然,孩子们情感世界的丰富程度也直接影响感悟的方向与深浅。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相信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很多作品的意义,从而在内心生发出很多的感悟。正如我在指导学生读《草房子》的时候,经常坐下来与他们一起交流读书的感受,以及对文中人物的看法。我们的交流是带着感情的,他们会因为喜欢或讨厌去品评那些人那些事。能品评书中的人和事,慢慢地对生活的人或事也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脑海中储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多了,以后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总之,拨动学生的“情”弦,学生就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

(二)与“思”同行

美国教育专家西奥多・W.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富有想象力,必须在思想上想的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所以培养学生写作欲望的整个过程应该与“思”相伴。

习作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孩子们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生活中涵泳感受,并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闻、体会,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一个善于分析、观察、推理、比较的人往往能从琐碎的小事中捕捉到闪亮的东西并进行深入的思考,萌发出入木三分的感悟,写出一鸣惊人的文章,让人耳目一新。学生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总喜欢把积累的好词语好句子一股脑儿地用出来,完全不知道怎样梳理自己手中的材料。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思考尤为重要。老师应该在这个关键时候伸出有力的援助之手,帮助学生掌握梳理材料的方法。指导读好书,习得书中文章的表达的精华所在,是提高学生驾驭梳理素材能力的最佳途径。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先让学生把写作的顺序理清楚,然后问: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有条理地表达出来选取了什么材料?你觉得这些内容对于表达作者的思想合适吗?在作者表达的时候用了哪些语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语句,体会它们表达的效果。这样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整理材料能力。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当孩子们的积累达到了一定量的时候,必然觉得有话要说却苦于无法表达,在这个时候思维能帮助孩子们将积累的东西系统地分类,合理组织,有序地堆放。

(三)与“语”作伴

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种表达形式。语言的积累与规范表达是习作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而语言的习得离不开具体的语言实践,在我们身边语言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体验、积累、感悟的过程就是以语言的形式加以完成的,我们的每一次体验活动的结果是需要与人交流,语言是必需的中介。所以,对于孩子们的任何发现、任何体验、任何感悟,教师都要引导他们用语言来表达,让孩子们的生活、思想与规范的语言表达相伴。

有积累丰富的素材,有“蠢蠢欲动”的写作欲望,是万事俱备的一种状态,是整装待发的一种状态,是未雨绸缪的一个过程,我们一定要踏实地完成这个过程,为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益群.默会知识与语文感悟能力.北京:语文建设,2006.4:4-5.

[2]王栋生.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人民教育,2008,(5).

[3]周一贯.作文教学中的儿童精神.小学语文教学,2007,(8).

第5篇

摘 要: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总结出了几种让学生爱上阅读的方法。第一,建立班级读书角,让学生沉浸在书的海洋中。第二,开展读书交流会,给学生思想碰撞的机会。第三,利用班级小作家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传授读书方法,和学生一起品味书中的美好。

关键词:读书角;读书交流会;小作家;读书方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打开了心灵的窗户,可以欣赏美丽的风景,可以和喜欢的名人对话,可以去环游喜欢的任何一个角落,还可以挥动着想象的翅膀,尽情释放自己的思想……阅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和享受是非常令人陶醉的。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尝试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和学生一起感受书香、品味快乐。曾经很多次听到家长跟我抱怨说:“张老师,学生现在对电视和电脑节目的兴趣远远大于读书,我们也不知如何引导他,硬性规定不让他看电视、电脑,让他读书,他也是敷衍我们,翻过来、翻过去,一会就说读完了,你要是问问他读了些什么呢,他什么都说不出来。怎么让学生爱上读书呢?”其实这也是我在工作中的困扰,不过这两年我有了一些教学心得,借此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建立班级读书角,让学生时刻沉浸在书的海洋中

让书籍充满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学期我都鼓励学生捐出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做好编号,放到教室的图书角里。一段时间后,我惊喜地发现,图书角里的图书琳琅满目,各种类型的图书都有,每本图书一放到图书角,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有时有些学生甚至都读得入了神,连上课都忘记了;有时我会抓住时机,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这本书会这么有吸引力”;有时我也会和学生一起阅读图书角里的图书,和他们分享读书心得……这样的读书形式既不会打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推销”这本书,还能同学生一起走进图书,何乐而不为呢?

渐渐地,我发现学生说话有内涵了,上课回答问题有说头了,写起习作来也学会咬文嚼字了,虽然有些学生写得依旧唆,但是内容却丰富了,书籍的魅力真不小!

二、开展读书交流会,给学生充分的思想碰撞的机会

要想让学生静心读书,还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给他们创造交流的机会,让思维的火花尽情地碰撞,学生从不同的书中受到了不同的感染。每次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时,我和其他学生都能被感动。

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会羡慕小豆豆所在的巴学园,也会被小豆豆的善良、天真所感染;读《一年级的小豌豆》时,会明白原来童年也有很多烦恼和尴尬,应该学会自己面对;读《笨狼的故事》时,也会感动于笨狼和聪明兔之间的友谊;虽然《草房子》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深奥,但是他们还是记住了一些看似寻常又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读名著《西游记》时,他们感受了世间真、善、美,感悟了师徒情深……

书籍让学生的心越来越近,让学生畅游在古今中外;书籍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的礼仪意识更强了,班中多了一些“小绅士”和“小淑女”;书籍让学生更聪明,处理问题的办法越来越多……书籍为学生的生活增添了七彩光芒!

三、开展“我是小作家”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由于上个学期学生的写作刚刚入门,提高写作水平是我一直的心愿。这个学期,我在班内开展了“我是小作家”的活动,学生在寒假中制作的绘本故事就是第一本书籍。在学生互相交换图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他们眼中的期盼――其实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作家梦,他们期望着“出版”自己的书籍!

于是我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承诺学生这个学期⑺们所写的优秀作文形成文集,让学生知道只要用心,就能成功。不久,我发现班里的学生手中多了很多作文书。我很好奇地去问学生:“这不是你们平时最不喜欢看的书吗?”学生一脸真诚地告诉我说:“老师,我们也想出一本自己的书!”我被学生真诚的话语感动了,看来“我是小作家”活动激发了更多学生的创作欲,同时也促使学生多接触图书,从书中汲取力量。

四、传授读书方法,和学生一起品味书中的美好

要想读好书,那就得学会读书方法。读书时的手脑结合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告诉学生要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在书上圈圈画画,勾勒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圈出自己喜欢的新词、好词,写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我建议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本子把自己喜欢的词句记录下来,让这些变成自己的文字,记录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感悟。

除了做笔记和摘抄外,和学生一起读书也是我的一种乐趣。也许是成人的思维禁锢了自己,有时听听学生的见解,就犹如又一次与作家对话,与书中人物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拓宽了眼界。就像一句名言所说,“书籍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宽人生的宽度”。学生帮助了我,同时我也在与学生一起读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挖掘了书籍的主旨,帮学生更好地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感悟道理的同时也能不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李洪森.语文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

一、摒弃功利,阅读滋养心灵

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有相同感受,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课外阅读。提起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作文书。“课外阅读=优秀作文选”这个概念长期占据并主导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的心。走进新华书店瞧瞧,书店开辟作文选专柜,柜台前挤满了前来选购的家长和学生,各式各类的作文选琳琅满目,不怕买不到,就怕挑花眼。与作文柜台前门庭若市的盛况相比,其它柜台则冷清了许多。冷热不均背后隐藏着功利阅读的目的,即读课外书是为了学写作,提高写作水平。诚然,作文选类读物传授写作技巧,分享成功的习作,有一定的指导性,速成训练短时间也能提高成绩;但写作不是课外阅读的唯一目的,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若单一阅读这类书籍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难养文采,不利于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后,丰厚自身的文化积淀,积累丰富的语言,能用多种表达方式传情达意,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家长、老师还害怕学生写不出好文章吗?

此外,引导学生只阅读文学作品,限制了语文课外阅读的边界。成长中的孩子,对一切未知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单一引导孩子阅读某一种或某一类书籍,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反而限制孩子的阅读空间,扼杀孩子对书本的渴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语文是门综合性学科,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靠文字承载、传递的,换种思考方式,阅读任何一种书籍,都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不论是科学还是文学,学生只要有兴趣,愿意读,都是实践中广泛地学习语文的过程,都会有收获,教师和家长何必单恋一枝花呢?语文教师要有长远的教育眼光,不仅在阅读中学文、习字,还要明确树立: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还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重任的意识。读书能使人摆脱愚昧和无知,能帮助孩子拓宽眼界、穷极四野,让人明辨是非,又保持独立的思辨性。对于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而言,捧书而读,读的是书,看的是世界,丰富的是自己的人生,必将终身受益。岂是寥寥几分可以衡量呢?

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摒弃功利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传承文化,滋养心灵,满足精神成长的需要。

二、书香满园,构建悦读时空

“处处品书香”是营造课外阅读时空的基本理念。我们要构建出处处有书读,处处能读书的阅读空间。

1.打造书香校园,共沐翰墨成长

(1)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资源。校内图书馆藏书数量多、质量好,且适合小学生阅读,是学生课外阅读不可缺少的优质资源。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借阅。

(2)建立班级图书角。除了鼓励学生进图书馆借阅图书外,在班级内建设图书角补充阅读资源。每学期开学初,让班级孩子为班级图书角捐书。图书角的书由班级管理员统一编码管理,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自由借阅,打破了图书馆借书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个月举行图书交换会,将自己已经阅读过的书本交换给其他同学,或者补充图书角藏书,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开设专属阅读课。为学生提供完整时间,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我是从有限的语文课程中挤出一节课,4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让班级成为小小阅览室。这种方式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多数学生认为在家阅读时间不完整,阅读效率低下,极易受干扰,而班级的阅读课气氛良好,能静心阅读,乐于阅读,阅读效率较高。用一组真实数据来说明。参与调查的班级学生共66名,阅读课设立之初,对于阅读课是否要设置持三种态度:认为有必要有17人,占调查人数的25.75% ;认为无所谓有39人,占调查人数的59.09%,认为没有必要有10人,占调查人数的15.15%。一年后,45名认为开设阅读有必要。支持率上升为68.18%。一年间,学生对于阅读的向往也在增长。一堂四十分钟的阅读课,有41人希望阅读时间延长,占总人数的62.12%;24人认为阅读时间适宜,占总人数的36.36%,一人认为时间太长,可以减短,占1.51%。以上数据说明校内开展读书活动,对学生形成“好读书”的阅读兴趣影响巨大。

2.建设书香家园,沐浴书卷芬芳

家庭是孩子课外阅读的主要阵地之一,家庭的阅读氛围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该重视家校联系,构建校内、校外的课外阅读体系。教师要明确提出建设书香型家庭的概念,提升家庭阅读意识。建议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营造阅读氛围,家中要有书,随时可以选读。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家长应该首先为孩子树立阅读榜样,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润物无声的影响孩子。制定家庭阅读计划,可以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一起阅读;也可以指定家庭阅读书目,分享读书心得。书香家庭的生活时刻沐浴书卷芬芳,阅读融于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3.拥抱书香资源,享受阅读快乐

随着“世界读书日”的设立,近几年来,读书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福建少儿图书馆的建立,各大图书商店的不断涌现,为学生阅读提高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一部分图书馆开设免费借阅书籍室,不收取任何费用提供场地、书籍,供孩子阅读。即使是收费借阅,费用也很低,绝大部分家庭负担得起。社会的开放,带来了观念的革新,各种读书资源的开放更是为孩子提供一个难得的阅读平台。现在的书店都会在书架上摆放一两本开封的供读者阅读的书本,文明读者可以光明正大的看书,不用担心只看不买的尴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领孩子走近社会图书馆、书店,选书、购书、看书。张开双臂拥抱丰富的社会读书资源,享受阅读的乐趣。

学校、家庭、社会构建出三维一体的阅读空间,不仅创造了“处处品书香”良好的阅读氛围、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把阅读变成了生活的一种习惯,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阅读变得悦心、悦目,让阅读真正悦读,为孩子“好读书”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三、书海引领,打造品质阅读

阅读指导初期,盲目、不加选择的阅读显然不适应小学生的阅读方式。面对浩瀚书海,教师有必要通过筛选,选择最合适孩子阅读的书,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品味。

1.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书本

不同学段的孩子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第一学段的学生识字量较少,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形象具体的图画。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带拼音、附插图的少儿童话、故事书,如:《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和郑渊洁的《童话大王》等经典书刊,敞亮孩子纯净的精神世界,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向往。第二学段的学生掌握了约1800个汉字,认知水平提高,从形象思维过渡为抽象思维,已经具备初步独立阅读的能力,渴望从书本中找到自我,所以,老师可以推荐如:《草房子》《夏洛的网》等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近的作品,这类作品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为进一步阅读搭桥铺路。第三学段的孩子,认识水平接近于成人,有一定的思辨性,可以推荐一些哲理美文让孩子阅读。语文教科书单元后也推荐一些书目,如《城南旧事》《红岩》《绿山墙的安妮》都适合高段孩子阅读。避免“揠苗助长式”导读,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书籍阅读,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广泛阅读,博采众长

许多学生喜欢阅读漫画或者玄幻类小说,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甄别这类书籍外,还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推荐学生广泛阅读。大致把书本分为三类:一是社会、自然科学类书籍,这类书籍的选读以期刊为主,内容浅显易懂,覆盖范围甚广,能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畅销读物,这类书籍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内容多样,观点新锐,跳脱一层不变古板的写作模式,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三是不可抛弃的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是大浪淘沙后的真金,不仅在于它们的文学成就,其作品所折射的社会现实和蕴含的深刻哲理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成长影响极大。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获得意志、品格的 完善。

3.阅读好书,正确审美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小学生年龄尚小,辨别能力低下,易受外界影响。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读好书,不断提高阅读品味,丰富精神需求,获得美的熏陶。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提出一些建议:一是中外经典童话,如《安徒生童话》《天方夜谭》等;二是古今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三是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四是诗歌散文作品,如《泰戈尔儿童诗》《寄小读者》等;五是长篇文学名著,中国四大名著,外国文学名著;六是当代文学作品,教师可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里挑选,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这些优秀作品在丰富孩子阅读的同时,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阅读品味,徜徉在好书中,孩子获得的是文品和人品的双重成长。

四、笔墨之间,浓缩阅读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