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韩愈马说

韩愈马说

时间:2023-05-30 09:3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韩愈马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韩宇,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何为杂文?说到底杂文属于论说文。所以论说文的论点、论证、论据也就同样适合于杂文。我以为,杂文是否优美主要还是看:其文结构是否优美、逻辑是否通顺、论证是否有力。杂文之所以被喻为“匕首”,是指杂文所述之观点、主题一定要鲜明、直抵人心;论证一定要有理有力,能说服教育读者。否则,文字再优美、语言再豪华,也如无钢筋的大楼,外表再漂亮,也是银样镴枪头——无用——不能称之为美文!现以千古名篇韩愈的《杂说四》为例说明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此文中,韩愈首先点题: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这就与常人的观点不同。通常以为,就是伯乐没有,千里马不是还在那儿吗?何况伯乐是人,与马何干?而韩愈的观点就是: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哪怕千里马就在眼前!

论点一出,你要以理服人呀!所以韩愈举例说明:没有被相中的千里马,只能在“奴隶人”手中受辱,只能死在马槽之内——谁知道你是千里马?

然后再举例:由于不知道你是千里马,所以就不按千里马来使用,你千里马再好,表现不出来,无用!于是,也不按千里马的标准来喂养,千里马的才能就更加湮没不为人知了。这时,吃不饱的千里马和一般的马相比也无什么出众之处,于是更加悲惨了。

韩愈最后又举例:千里马不服呀,于是“鸣”——叫呀——我是千里马!可是,由于没有伯乐。无人理睬呀!而此时,你却拿着鞭子对着眼前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一个有眼无珠的“饭桶”活灵活现在人们眼前。千里马的悲哀——没有伯乐!

杂文的逻辑应当遵循数学证明的逻辑:充分必要条件。即“是”且“只能是”的逻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说明问题之意,叫人无懈可击。你看:韩愈此文,连标点符号在内,178个字!把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不是从伯乐和千里马的不同角度而阐述的淋漓至尽?!美文当如斯也!

当然,韩愈毕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若此文再加入论述:伯乐因为一己之私而指千里马为驽马——说不行你行也不行,则论述就更加完美了。

附:狗尾续貂之杂说四。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他日,伯乐至。哀而鸣之且通其意。奈何囊中所贿之金。策而临之曰:“此乃驽马!”呜呼,旋即桌中佳肴也······

第3篇

唐人韩愈有《马说》一文,相信大家都知道,在这里我就不加解说。不过我最近无聊中看到,就发现有些许疑惑。《马说》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觉得不然,这与我们的哲学理论颇有相勃之处。其中政治教材有道;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而把这一理论放到《马说》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似乎不成立了。在这一案例中千里马是物质,而是不是“千里马”这并不在于是否有伯乐,或者说是不是千里马这并不在于人们是否认知道它是千里马。因为马还是这匹马,没有伯乐他也还是这匹马。而并不会因为你认识它,它就是千里马,而你不认识它,就不是千里马!即使你不认识,马还是这匹马。正如地球是圆的,就算人们错误的认为它是方的,但它也还是圆的!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会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千里马就变成不能千里了。是因为伯乐知道它可以千里,用饲养千里马的方式去饲养它,才能千里。也正如你所说的“千里马就变成不能千里了”,变成不能千里,也就是原来可以千里的啦?那么也就是说:只要用饲养千里马的方式去饲养它,就算是普通的马也都可以成为千里马咯?那又何必知其是否可以千里而去饲养呢?干嘛不直接找匹一般的马去养呢?那么又何须伯乐呢?饲养马的人不也知道怎么养千里马吗?那么又何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呢?

“千里马”应该是早于被人们知道它是千里马时,它就已经是“千里马”了。也就是说:你发不发现,与它是不是“千里马”是没有关系的!

或者说:伯乐的作用只是用来来维持它能“千里”这一状态而已!

简单的来说:正如人之初性本善,有了教育只是令他不被变邪恶而已,教育者只是维持他的善,而并非创造善。

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从哲学上分析是不成立的。

第4篇

关键词:韩愈 散文 理论 特色韩愈是唐宋家之首,韩愈在散文之上可以说有着卓越的成就,推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要想全面、深刻的了解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我们就必须得先了解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和韩愈。“知人论世”自古有之,韩愈也不例外,他的理论与他宦海沉浮的生平经历不可分割,这也导致了他的思想具有复杂性。

一、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

韩愈一生,积极求官,努力为文。他求官不仅是为衣食,也是为了行道,为文也不仅是喜欢古文的文辞,而是为了明道。这里提到的行道、明道就是韩愈提出的“道”。韩愈的散文理论和创作与他的行道思想密切相关。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现总结如下:

(一)韩愈主张“文以明道”

这是古文运动的纲领,也是韩愈古文理论的基石。他的“道”是指儒家的孔孟之道,推崇儒学,要求复兴儒学传统。主张“忧天下”而不赞成“独善自养”,这是儒家积极的入世态度。韩愈积极入世的一生,是这一理念最好的诠释,他曾三次进士落选,仍不放弃,《上宰相书》则表现出了他渴望得到重用,并在求官过程中指出“上下相需”,急于展示自己的政治报负。入仕后,他在“宦官专权”问题上曾上书极论公室之弊;在藩镇问题上,他主张用兵削平藩镇,强调中央集权,加强君权,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的疾苦。

(二)韩愈主张“文道合一”

韩愈强调写文章重视表现儒家思想内涵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语言的重要性,提倡文章要华而有实。他把“道”和“文”分别看做内容和形式,认为实用性和艺术性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在此方面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诠释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文学创作思想。为正确处理“文”和“道”的关系,他提出了“文从字顺”的理论主张。认为排比、对偶的使用应顺其自然,不必为了对仗而强求;长短句也应顺其自然,不必整文全是“四六”句的骈文;文章也不必拘泥于声韵,要根据内容与体裁而采用不同的写法。

(三)韩愈主张学古创新,革新文体

韩愈虽是保守派,主张宗经、载道,但又主张创新,这在他主张的古文运动中有了很好的体现,可以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他施古道而不施古辞,他的学古是指读古人书,继承古人的道;创新是要创新表达方式,对此他提出了“陈言之务去”,即语言上“不蹈袭前人”,进行词汇创新,他在散文创作中身体力行这一主张,他的文章中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经典成语,有“痛定思痛”、“蝇营狗苟”、“垂头丧气”等。

(四)韩愈主张“不平则鸣”

这是古文写作和古文创作的基本原则。他的杂文是“不平则鸣”的工具,后来的施耐庵在《水浒传》将其用“路见不平一声吼”来诠释。他主张在文章中宣泄受压迫、受伤害的下层文人的怨刺之情,或是统治阶级在内部矛盾斗争中的失意与不平,此理论主张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利于政治的繁荣、进步,也影响了一大批文人的创作。

(五)韩愈主张“气盛言宜”

这是对古文写作审美的追求。韩愈用自己的经验,强调先读圣人书,学圣人之道,再从中悟其道,取其精华,才能养成“气”,不应闭门造车,而应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一捷径。这一理论将作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文章自身的气势,古文的精华结为一体。

二、韩愈的散文创作特色

在韩愈独创性的创作理论的指导下,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其作品可以分为,墓志铭、哲学著作、游戏之作、传记,可以说各有特色,无不体现韩愈的文学功底。

(一)人物塑造个性鲜明

韩文中有三类典型的人物形象:一是忠臣义士,二是封建士大夫,三是士人群体,突出的是作者的自我形象。他写人物时,或写细节,或用口语,形象生动。例《试大理评事王君(适)墓志铭》写了一则充满传奇色彩的“骗婚记”,故事中给我们塑造了迂直的侯翁,狡黠的媒婆,放荡不羁的王适,可以说每个人物描绘的都惟妙惟肖。

(二)故事构思新奇,有创新意识

韩愈的墓志铭和游戏之作体现了新奇的构思,上文中提到的王适“骗婚记”,不乏新奇;游戏之作的《毛颖传》通篇用拟人手法,语带双关,奇想连篇,为毛笔作传。将工具性的“毛笔”塑造成集人性、神性、动物性为一身的典型形象。从其祖先到子孙;从毛颖被俘、被用、被宠、到被弃,荣枯福祸,变化无常。荒诞中不乏庄重,对统治者的刻薄寡思予以讽刺同时也对老而无用的官僚给予讽刺。

(三)语言新颖、活泼,又不失凝练

韩愈的语言简约、凝练,常把复杂意思凝铸成格言警句。例如《马说》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短短的几句就将机遇对人才的重要表达出来并为天下无用武之地的人鸣不平。《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将人人都可能成为老师表达出来,与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之中常自铸新语,后来成为成为成语,可见其语言功底。

(四)文章善于抒情

韩愈的抒情文多见于祭文、序文等。这类文章有强烈的感彩,其中祭文是很典型的抒情文。例如《祭十二郎文》是韩愈悼念侄子的祭文,文章不避繁复,叨叨絮絮,结合家庭的生活琐事和个人的宦海沉浮,流露出对兄嫂和十二郎的怀念,言语中流露真情,读起来感人肺腑。

(五)散文气势凌厉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韩愈的议论之中,面对社会现实,他针砭时弊,饱含感彩,言语中透露几分霸气。例如《师说》中通过富有逻辑的语言,他先把老师的作用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继而批评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陋习。论述其对社会上择师风气的不满,抒发自己的不平,由此得了“抗颜为人师”的狂名。(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艳 . 中国古代散文史[M] .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2]陈飞 .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M] .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刘衍 . 中国古代散文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5篇

一、部分和整体对代

(1)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鲁迅《一件小事》)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1)例(2)是部分代整体,以古书中常见的“子曰诗云”几个字代替“古书”,以“樯橹”代“战舰”。例(3)例(4)则为整体代部分,以“鸡犬”代“鸡狗之声”,以“大江”代“大江里的流水”。

二、专名和泛称对代

(5)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8)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积极的。”(孙犁《荷花淀》)

例(5)例(6)是专名代泛称。例(5)中的“杨意”即“杨得意”,为推荐者的代称;“钟期”即“钟子期”,为知音者的代称。例(6)中的后一个“伯乐”泛指擅长相马的人。而例(7)例(8)是泛称代专名:“楚人”就是“项羽”,“女人”这里特指“水生嫂”。

三、具体和抽象对代

(9)无非是怕说错了丢乌纱帽,搞坏了关系丢选票,伤了和气堵死了方便自己的“渠道”。(高占祥《当说必说》)

(10)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11)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得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12)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例(9)例(10)是具体代抽象:以具体的“乌纱帽”代抽象的官职,以“干戈”兵器代战争。例(11)例(12)却是抽象代具体:“离恨”代“怀抱离恨的王昭君”,“正义”代“正义之人”。

四、原因和结果对代

(13)故乡吴江多好山,笋舆篾舫相穷年。(范成大《题金牛洞》)

第6篇

烂熳(màn) 绯(fēi)红 油光可鉴(jiàn)

芦荟(huì) 不逊(xùn) 匿(nì)名

诘(jié)责 抑扬顿挫(cuò) 深恶(wù)痛疾

磨磨蹭蹭(mócèng) 迢迢(tiáo) 文绉绉(zhōu)

宽恕(shù) 庶(shù) 黝黑(yǒu)

禁锢(gù) 侏儒(zhūrú) 尴尬(gān‘gà)

炽热(chì) 粗制滥(làn)造 藏污纳垢(gòu)

正襟(jīn)危坐 颔(hàn)首低眉 黯(àn)然失色

广袤(mào) 无垠(yín) 髭(zī)

鬈(quán) 锃(zèng) 滞(zhì)留

酒肆(sì) 搓捻(cuō niǎn ) 繁衍(yǎn)

迁徙(xǐ) 觅食(mì) 郁郁寡(guǎ)欢

花团锦簇(cù) 小憩(qì) 冥(míng)思遐想

奁(lián) 朔(shuò)方 胭脂(yān zhī)

褪(tuì)尽 粘(zhān)连 凛冽(lǐnliè)

灼灼(zhuó) 慷慨(kāngkǎi) 伫立(zhù)

睥睨(pìnì) 污秽(huì) 咆哮(páoxiào)

鞺鞺鞳鞳(tāngtà) 迸(bèng)射 播弄(nòng)

虐待(nüè) 雷霆(tíng) 鞭挞(tà)

踌躇(chóuchú) 祈祷(qídǎo) 彷徨(pánghuáng)

罪孽(niè) 霁(jì) 眷(juàn)念

荷戟(jǐ) 稽(qí)首 旸(yáng)谷

一撮(cuō) 翡翠(fěicuì) 蜿蜒(wānyán)

胆怯(qiè) 执拗(niù) 馈赠(kuì)

真谛(dì) 璀璨(cuǐcàn) 镶嵌(qiàn)

酷肖(xiào) 长吁(xū)短叹 千山万壑(hè)

心扉(fēi) 憔(qiáo)悴(cuì) 馈(kuì)赠

蓬蒿(hāo) 咫(zhǐ)尺 美味佳肴(yáo)

萧瑟(xiāosè) 和煦(hé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裸露 (luǒlù) 媲(pì)美

挑衅(xìn) 相形见绌(chù) 缄(jiān)默

窥探(kuī) 凋(diāo)零 哂( shěn)笑

香蒲(pú) 啮(niè)齿类 狩(shòu)猎

牟(móu)取 蹲(dūn)踞(jù) 酬和(hè)

即物起兴(xìng) 譬(pì)喻 熹(xī)微

淳(chún)朴 龙吟凤哕(huì) 呈贡(gòng)

咂(zā)摸 门楣(méi) 苋(xiàn)菜

囊(náng)萤映雪 车胤(yìn) 籍(jí)贯

腌(yān) 喧嚣(xuānxiāo) 招徕(lái)

铁铉(xuàn) 铂(bó) 荸(bí)荠(qí)

马趴(pā) 合辙(zhé)押韵 囿(yòu)于

饽饽(bō) 秫(shú)秸(jiē)杆 钹(bó)

家醅(pēi) 如法炮(páo)制 挑剔(tī)

枸杞(gǒuqǐ) 薏(yì)米仁 橄榄(gǎnlǎn)

蔫(niān) 怵(chù) 抠(kōu)

缥(piǎo)碧 轩(xuān)邈(miǎo) 嘤嘤(yīng)

鸢( yuān )飞戾( lì )天 横柯上蔽(bì) 疏(shū)条交映

短褐(hè)穿结 箪(dān)瓢屡空 晏(yàn)如

衔(xián)觞(shāng)赋诗 硕(shuò)师 叱(chì)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衾(qīn) 珮(pèi)环 篁(huáng)竹

坻(chí) 清冽(liè) 蒙络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披拂(fú) 斗(dǒu)折蛇行 犬牙差(cī)互

浩浩汤汤(shāng) 霏霏(fēi)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山岳潜(qián)行 隐曜(yào) 樯(qiáng)倾楫(jí)摧

忧谗(chán)畏讥 琅(láng)琊(yá) 暝(míng)

繁阴(yīn)弈(yì) 觥(gōng)筹交错 阴翳(yì)

浅鬣(liè) 红装而蹇(jiǎn) 者 汗流浃(jiā)背

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之鳞(二): 文学常识

1《藤野先生》作者鲁迅,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日本老师全名是藤野严九郎。本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散文诗《雪》,选自他的诗歌集《野草》。

2《雷电颂》选历史剧《屈原》,作者郭沫若,我国文学家、历史学家

3《海燕》选自《高尔基全集》,作者高尔基,前苏联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4《五柳先生传》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

5《马说》选自《韩愈文集》,作者韩愈,唐朝文学家。

6《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唐朝诗人哲学家,著有《刘宾客集》。

8《赤壁》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唐朝诗人,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9《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南宋爱国诗人。

10《水调歌头》选自《东坡乐府集》,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

11《山坡羊*潼关怀古》选自《全元散曲》,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

12《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家”之一。

13《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14《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

15《满井游记》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

16《行路难》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大诗人。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唐代大诗人。

第7篇

俗话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是说: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有了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知道和会相马的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中,不以千里马而称之。

在古代文学韩愈的《马说》中:饲马者不识千里马,把千里马和普通放在一起,以至于千里马虽有千里之能,但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又怎能要求它能行千里呢?那个饲马者饲养马,用鞭子鞭打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去鞭打它,喂养它又不足以让它发挥才能,马儿鸣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马者还手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前说到:“天下没有千里马。”天下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千里马。

伯乐是指识才,能发现才的人。饲马者是指不识才的人,而千里马是指有才干而怀才不遇的人。

在当今社会,国家需要“千里马”而更需要“伯乐”。需要“千里马”那样的人才,需要“伯乐”那样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不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华与技能,都有自己的特长。不管在哪儿,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积极的展现自己,抓住每一个机会去表现自己,勇敢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当今社会中就是需要这种大胆,勇敢,有才华,有干劲的人。那只等待别人发现的“千里马儿”,学会自己去争取,去创造吧,去实现自己人生有意义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做贡献,富强自己的国家吧。

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那么你应该去学做“伯乐”那样的人。如果你是一位即将就业的有才干的青年,那么你就应该学做一匹日行千里的“骏马”。充分的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国家需要人才,更需要人尽其才啊!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作品内容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养成同样是以较丰富的语言材料与语感积累为基础的。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理解、领悟、升华转化为习惯。所以,通过阅读积累一定量的活的语言材料与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不断积累中阅读操作,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能力,是文言文教学的主体过程。

一、正确朗读,在诵读中感悟作品内容

朗读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句子之间或句子内部的停顿,这与对词的理解,句子的理解,乃至文章内容的理解都有紧密的关系。如:韩愈的《马说》,就要特别注意句子的停顿。如:“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这样就能把食马者的嘴脸和作者的愤慨读出来;“才/美/不外现”,这样读千里马的才能和优势就显不出来了。如:《狼》中把“其一/犬坐/于前”读成“其/一犬/坐于前”“以刀/劈狼首”读成“以/刀劈狼首”;《大道之行也》中,把“选贤/与能”读成“选/贤与能”“使/老有所终”读成“使老/有所终”。这样前两句意思就不通了。其次,要指导学生读准句子的语气。句子的语气读得准不准,其实质反应了我们对作者的感情把握得好不好,对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感情把握得好不好的问题。在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作品的写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朗读,句子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作品的结构脉络和主题。《马说》表现的是作者深沉的感叹。作者笔下的马,遭遇是不幸的,在朗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对千里马的同情,文中有十一个“不”字,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读时要读出作者心中的不平与愤慨。

二、准确诵读,体味文章中的文字节奏美

宋代文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例如,在教学《陋室铭》时,可以要求学生注意准确把握节奏、重音和语调来进行朗读。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予/云:何陋/之有?全篇以“德馨”统领,“山”“仙”“水”“龙”均可作为重音,以类比来点明主旨,托物言志,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最后一句引用孔圣人的话作结,宜用高声调。这样就能使学生体味文章的节奏美。

三、指导朗读,教会学生掌握诵读技巧

对文言文的朗读,教师可以进行范读或多媒体播放录音带。学生在认真听规范的朗读中可以提高朗读的兴趣,还有助于理解课文,并从中学会一些朗读技巧。在学生朗读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做到发音正确、规范、清楚,并帮助学生改正误读与落读。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正确的反应能力。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从中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例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其中对扁鹊的几次劝告一次比一次急迫,而蔡桓公的几次回答一次比一次不耐烦,在朗读时就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化整为零,分段背诵;相互背诵,查漏补缺;反复背诵,突破难点,以及理解记忆法、尝试记忆法和协同记忆法等,来提高学生背诵的实效。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组织形式宜灵活多样。朗读时,可以教师领读,也可以由学生领读;可以个别朗读,也可以分组朗读或齐读。背诵时,可以个别背诵,也可以分组背诵或齐背。在背诵与讲解的次序安排上,也应该做到灵活多样。

四、培养语感,让诵读与作品产生共鸣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诵读是学生获得语感的途径之一。通过诵读,语言中的隐含意义与多种语言方式就会在头脑中反复出现,对大脑的语言器官形成反复的刺激,从而形成了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便形成了语感。诵读的作品越多,次数越多,语感就越强。朗读,应该紧紧结合语言的品味、分析过程。怎样读才能准确、生动、细致、真实地演绎出文本的情感内涵?这就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品读、品味。分析文本语言的章法、句法,乃至用字、韵角等,是提高朗读效果、培养语感的重要前提。例如,《沁园春・雪》一文,学生通过激情朗读后,初步把握了这首词的气韵,这首词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磅礴的气势?词人借描绘的形象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其中的词句美在哪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研读,赏析词的具体内容,品味语言,含英咀华,准确地把握词的意境。学生通过朗读优秀文学作品,可以真切地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从而丰富自己的词汇,不断提高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充分发挥与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诵读教学,创设文言语境,进行“立体”的学习,就能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文言文上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俞萍蓉.有效诵读:例说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2010(3).

第9篇

1.解释实词;2.比较虚词用法;3.翻译句子;4.概括托物言志所托事物的特征;5.体会作者所言之志;6.提取议论文的中心论点;7.品析论证方法;8.分析论证思路。

[新题演练]

一、《爱莲说》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宜乎众矣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属予作文以记之 B.濯清涟而不妖 妇拍而呜之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见贤思齐焉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答该类试题要注意对关键词的准确翻译。如“谓”“同”等。另外。要注意把省略部分补充完整,让句式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如对“莲之爱”的翻译。)

4.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答这类题时。若题目没有明确要求,就既可以用选文中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5.《爱莲说》中作者周敦颐对莲的风度和气节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其中寄寓了作者对“君子”理想人格的哪些追求?请结合文章简析。(答出两条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托物言志作品中所写之物内在意蕴的理解情况。作者在文中处处以莲自喻。学生应联系莲的特点进行拓展联想。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中的语句进行分析。不能笼统作答。)

6.文章结尾“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意味深长,请进行品读。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所含思想情感的体悟能力。答题时除了要关注文章内容。还要关注相关语句中的虚词、特殊句式等。)

二、《马说》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龙嘘①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②,薄日月,伏③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④下土,汩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口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⑥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日:“云从龙。”既日龙,云从之矣。

(选自韩愈《龙说》)

[注]①嘘: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②玄间:苍穹,太空。③伏:遮蔽。④水:下雨。⑤汩:淹没。⑥信:确实,的确。

1.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其真无马邪 D.无以神其灵矣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之不能尽其材

(5)云固弗灵于龙也 (6)薄日月,伏光景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常见虚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比如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夫”,句末语气词“也”“矣”“哉”“乎”“焉”“耳”,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乃”“苟”“是故”“于是”“然而”等。)

4.对文中“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B.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灵异所能达到的了。

C.如同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D.如同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灵异所能达到的了。

5.文中“口”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

A.则 B.然 C.故 D.盖

(理解议论类的文章。难点在于理解文章的思路。阅读文段。了解大意是解题的关键。该题中,四个字均可作为连词用,“则”表示承接关系,“然”表示转折关系。“故”表示因果关系,“盖”表示推测。本题同时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6.《马说》和《龙说》均选自韩愈的《杂说》,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7.作者借《马说》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需要联系文意,结合文章创作背景、作者生活背景等进行答题。)

三、《出师表》(节选)阅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t、允之任也。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感激 问今是何世 B.受任于败军之际 相与步于中庭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辈不能究物理 D.以伤先帝之明

忽啼求之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的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悉以咨之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躬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恐托付不效

(5)故五月渡泸 (6)至于斟酌损苹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5.选文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6.简析选文内容在整篇《出师表》中的作用。

(理解选文的作用要将其放在全文当中去考虑,明晰《出师表》作为“表”的文本特征。进而体会诸葛亮写作《出师表》的用意。)

7.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评说诸葛亮:“诸葛一生唯谨慎。”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发现。

(本题要求基于文章。从诸葛亮写作者的身份这一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入体会选文的内容。从其他方面作答也可。)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七里之郭 (2)兵革非不坚利也

(3)委而去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亲戚畔之 (6)天下顺之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 今夫不受之天 B.以天下之所顺 能以径寸之木

C.寡助之至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委而去之 黔娄之妻有言

3.下列加点词在语境中词性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三里之城 C.池非不深也 D.故君子有不战

5.这篇文章的篇首两句,孟子提出__、__、__这三个概念,并将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接着,孟子选取__的例子进行阐释,论证了“__,___”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阐发,将论说内容上升推及__,从而全面体现孟子__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6.说说你对文章中“道”的理解。

(能够结合文章对“道”的内涵进行分析即可,这里的“道”与道家的“道”有一定区别。)

7.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基本思路是:先指出语言的某种特点,再举出文中的例子。分析例子的表达效果。)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按要求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分两处)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解释。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必先苦其心志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行拂乱其所为 (2)百里奚举于市

(3)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一老河兵闻之 B.空乏其身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而旗尾略不沾湿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问今是何世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6.请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此类题的难点在于对文章论证思路的梳理。涉及文章的论证层次及前后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六、《鱼我所欲也》(节选)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按要求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均划分一处)

(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所欲有甚于生者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亦我所欲也 (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凡可以辟患者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6)贤者能勿丧耳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论证这一论证方法的理解情况。)

第10篇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禁锢(gù)诘责(jí)文绉绉(zhōu)眼翳(yì)

B、胡髭(zì)黝黑(yǒu)一绺绺(lǚ)颔首(hàn)

C、解剖(pōu)畸形(qí)诱惑(yòu)摹画(mó)

D、滞留(zhì)粲然(càn)庶祖母(shù)脊背(jǐ)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翻来复去器宇轩昂相形见绌忧郁消沉

B.成群结队花团锦簇精巧绝伦困惑不解

C.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粗制乱造藏污纳诟

D.暗然失色不可名状不容置疑顾名思义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B.体育考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不可名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C.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玩忽职守。

D.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健全并建立了一整套班级管理制度。

C.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D.湛江的亚热带城市风光迷人,丰富味美的海鲜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5文学常识表达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这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范仲淹,他们都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

B、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C、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收录了《雪》、《风筝》等作品。

D、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

B、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上最美的。

C、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规范管理,文化部近日发出了“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D、她说:“有这么多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还得活一辈子啊!”

7将下列五句话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北京宽阔的马路上,。要没有这些小色块点缀,北京的深秋或许就索然无味了。

①气氛显得安谧而有生气。②行道树是由各种树木组成的。③街道被美丽的各种形状的小色块点缀着。④落叶飘摇而下。⑤首都浓浓的秋意就蓦然显现出来。

A、⑤②④③①B、②④③⑤①C、②④③①⑤D、⑤①②④③

8、名句默写:(8分)

(1),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刘桢)

(2)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

(4)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柳宗元《小石潭记》)

(6),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8),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名著阅读:(4分)

(1)《海底两万里》里的情节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同鲨鱼搏斗②遭遇土人围攻③章鱼袭击

A、①③②B、②①③C、③①②D、②③①

(2)作者凡尔纳被公认为“”(2分)

综合性学习:(7分)

10.宝鸡市“德润邻水书香陈仓”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请你积极参与。

(1)请你为本校这一活动拟一条标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下面要求策划一个班级活动方案。(3分)

活动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的(紧扣班级活动主题):

活动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并说明推荐理由。(2分)

第11篇

关键词:导入;存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2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70

一、课堂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

导入是一堂课的引子、序幕。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的精彩与否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作用不容忽视。好的导入方式会让人眼前一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若把握不好尺度,则会有画蛇添足的嫌疑。在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往往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过于冗长,目标不明

有些教师想通过导入环节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但因把握不好“度”,侃侃而谈一发不可收拾,教师费尽口舌,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浑然不知这堂课的重点是什么。

教师首先要明确,导入虽是课堂的重要一环,但并不是整堂课的重头戏。课堂导入最好控制在3分钟左右,内容要简明、扼要,力求用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切入课堂主题。

(二)过于花哨,不求实效

精致的、艺术性的导入不仅能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同时也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进入一个美好的境界。但是,追求导入的艺术性应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否则,将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导入的艺术美感,在课堂上过多的播放音乐。有的教师干脆将语文课变成了演唱会、电影欣赏课或话剧表演课……课堂虽然热热闹闹、生机盎然,但一堂课下来,没有对教材文本的深入分析、挖掘,严重缺少了语文味。

(三)过于乏味,忽视作用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忽视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认为“导入只是公开课的必需品,而非实际语文教学的必备品”,使导入成为形式上的“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另外,在平常的教学中,因为工作繁忙、时间紧张等原因,一些语文课堂往往缺少精心设计,总是以陈旧单一的方式切入,比如“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某某课”等。这些不导、粗导等课堂导入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甚至影响到整堂课的氛围和质量。

二、高效语文课堂的几种导入策略

好的课堂导入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堂、顺利解读文本。也就是说,导入环节的设计不仅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还要顾及文本的类型和特点,力求新意和趣味,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设疑导入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导入过程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思考。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会提高。例如,教学《邓稼先》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做一个假设,回到六十多年前的1950年,有着美国名校博士学位的你,有两个选择:一是留在美国享受一流的待遇,做一流的科学家;二是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过艰苦的生活,甚至离开亲人、隐姓埋名,在某一领域里默默地奉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六十多年前的邓稼先,他又是如何选择的?他又用怎样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的选择?”

又如,在讲《马说》一课时,我先问学生:“世上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学生有的认为先有千里马,有的认为先有伯乐,争论不休。针对这种情况,我说:“这可真是个难题,我们如何阐述理由才能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呢?这堂课我们来学习《马说》,看一下唐代的韩愈是怎么阐述这个问题的。”

(二)引用导入法

教师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成语、歇后语、对联、典故或广告语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狼》这篇课文时,我用对联引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剌贪剌虐入木三分’,这副对联描写的是哪位作家?(蒲松龄)对,我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不仅写鬼写妖技高一筹,他笔下的狼也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蒲松龄笔下的《狼》(板书课题)。”

(三)“温故”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教师依据此教学原则引导学生由已知向未知过渡,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师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美女蛇的故事吗?这个故事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故事的人就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长妈妈对鲁迅有着很大的影响,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去了解长妈妈,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板书课题)。”

(四)故事导入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利用这个特点,教师在课堂伊始先叙述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故事,以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在上《金色花》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知道母亲节是哪天吗?(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母亲节的小故事。有一个九岁的孤儿,他想在母亲节这天把爱献给他的妈妈,却又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在哪里。于是,他选择帮助别人,并请求受过他帮助的人去帮助更多的人。他想,通过这种爱心传递的方式,总有一天,他的妈妈也会成为被帮助的对象的。这个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关爱他的妈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散文诗,看看文中的孩子是用什么方式关爱妈妈的。”

(五)多媒体导入法

利用多媒体优势,通过播放与该课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来导入,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对新课产生吸引力。如上《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金碧辉煌的大殿,壮观的画面,详尽的解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故宫的雄伟和壮丽。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这时,我趁机引入:“故宫曾是我国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你有幸置身其中,定会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游览故宫,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形式的导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愿我们的语文教师用心设计、精心打造,使导入这一环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精品课堂上的一个闪光点!

参考文献:

[1]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第12篇

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杨万里《插秧歌》

2、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15、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1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9、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0、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欧阳修《戏答元珍》

2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2、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2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8、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9、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3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3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32、几处早莺争暖树,夜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3、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3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3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36、春*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3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38、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风定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40、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4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45、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46、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4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8、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梅尧臣《鲁山山行》

49、77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50、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5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5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5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4、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畿《三衢道中》

5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5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5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9、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远《三峡》

6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61、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外,如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6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6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6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66、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67、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68、商女不天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69、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宋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7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

7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73、日落潭照树,川明风动花。——陈与义《出山》

74、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7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76、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7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8、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9、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8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8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8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8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5、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86、明月高楼休独猗,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