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富饶的西沙群岛

富饶的西沙群岛

时间:2023-05-30 09:3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富饶的西沙群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渎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2、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上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演,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要点,感受语言文字美,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2、透过重点句段的品味,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希望能亲眼见到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

现在,让我带领你们去欣赏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吧!

二、自主、合作、探究、感悟

1、接上级通知,分别成立研究西沙群岛海水、海底、海滩和海岛的四所研究所,并聘请所长,举行授旗仪式,宣布所的成立。各所长带回老师交给的研究任务,组内合作学习。

2、提出研究要求:注意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研究任务,听从所长指挥,研究中如有需要可派所长到老师这来咨询。

3、研究完了,现在咱们就开一个研究成果展示会,各所派代表上台来汇报。

4、水文研究所(海水)汇报:用优美的朗读和五彩的粉笔表现海水的美丽。

[充分让学生自渎自悟,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老师范读描写海水的自然段,谁有信心比老师读得更好!

[努力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挑战,培养学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同学们对海水这部分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向我们所提出,共同讨论。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空间,其他组员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回答,一改过去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同时交给学生主动向他人请教的学习方法。]

5、海底探宝队(海底)汇报:你最喜欢这一段中描写什么的句子,为什么?(研究所组员分别有感情读喜欢的句子,并邀请其他组员根据所读内容模仿海底生物的动作。)

[声形并茂,由单一的组内合作变为全班互动参与学习。]

课文中同时用四个“有的”向我们介绍了四种特别的鱼,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句话?

[重视在语境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

西沙群岛的鱼真多啊。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真是这样吗?是为了形容什么?

教师画一个海水的图画,请学生上来画上鱼。(画得越多越好)

问:大家的画画得怎么样?这么一点海水,居然画了这么多鱼呀!奇怪奇怪!

因为:西沙群岛里的鱼太多太多了!好像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呀!

6、海滩游乐场(海滩)汇报:向大家讲解有关贝壳和海龟的知识。

[大量资料的接触,既填补了课外知识的空白,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为多媒体电子读物,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7、海岛观察站(海岛)汇报:鸟是人类的朋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为保护鸟类发出倡议。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总结激情

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真是个可爱的地方。它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真为祖国拥有这样富饶的宝岛而自豪,你们自豪吗?让我们饱含激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作业设计

第2篇

《富饶的西沙群岛》主要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理清层次]

本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三个部分来理解。课文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英雄儿女守卫祖国的南大门——西沙群岛。

[刨根问底]

西沙群岛可爱吗?

[各抒己见]

姜老师:请同学们细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那里,是个可爱的地方。”西沙群岛为何“可爱”呢?

毛一宁:西沙群岛的“可爱”就在于它“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老师和同学都对毛一宁竖起了大拇指。姜老师趁热打铁,要求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姜 晓:“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这两句话抓住了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特点,写出了西沙群岛的美丽。

姜晓的话音刚落,陈俊熙早就跃跃欲试了。

陈俊熙:“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各种各样”写出了珊瑚的形状、样式之多,突出了西沙群岛“富饶”这一特点。

于佳璇:“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这句话说明了西沙群岛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可见西沙群岛真的很富饶。

徐新涵:“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全部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这一段话既体现了鱼的好看,又体现了鱼的数量之多,也能说明西沙群岛是美丽富饶的。

焦一帆:“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这段话也能体现西沙群岛是美丽富饶的。

郭紫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这段话采用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鸟的数量之多,也能说明西沙群岛是美丽富饶的。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038-01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只要好好把握几个关键的环节,就能够轻轻松松地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激发兴趣,自学在先。自学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每篇课文的教学不能都从讲开始,而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学。2、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海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什么样的海参、怎样的大龙虾、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演朗读出来,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好的导语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

1、审题激质疑: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可这样设问:“岛”是什么意思?“群岛”又是什么意思?“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富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线索和内容。

2、身边小事启质疑: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的。教师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一般是通过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师引导: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1:“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生2:“富饶”是什么意思?生3: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

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就地感悟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了。显然,这部分内容若以“教师讲解明白”为主,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若以“学生探索明白”为主,学生就变成了主动探索者。

四、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语文知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例如:学习《秋天的雨》一文,分析秋天的雨有哪些颜色,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勾画,再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秋天的雨有哪些气味。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来得出结论,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

六、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创新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生字;词语;句子

Strengthen the primary language in the text read alou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lf-learning language training

Chen Yu-lin

【Abstract】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self-counseling should be read in the step by step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nguage, both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eaching, but also to ensure the training of languag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implement the use of various forms of the vocabulary, but also want to implement the text words in vocabulary, words, sentence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content.

【Key words】Primary language; Reading; Vocabulary; Words; Sentence

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应在读中步步落实语言文字,这样既可以保证思想内容教学的顺利完成,又可保证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实验中,我们主要加强学生在读课文中落实语言文字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熟读课文,运用多种形式落实生字教学

生字教学,在小学语文自学辅导中也是一大难题之一。面对每篇课文的生字,既不能单独教认,又不能置之不理。怎么办呢?后来我们从古人的名言中得到了启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书,书中的意思都能自己理解,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何愁其字不识?于是,每篇课文我们都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读准字音。有些课题也有生字,如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翠鸟》的“翠”,《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富饶”等,我们又采用课题出示法,板书课题后注上拼音,让学生齐读几遍课题,扫除课题中的“拦路虎”。对于课文中一些特殊的生字,在让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导识字方法。《翠鸟》一文中的“腹部”的“腹”,《爬天都峰》一文中的“攀着”的“攀”字,我们从分析字形入手,教学生读字音。分析“腹”字是左右结构,右半边的“复”中间是“曰”,“攀”字是上中下结构,上面是两个“木”,中间是“撇、点、撇、点”,在小语第五册第三课《小摄影师》一文教学中,“胶卷”这两个生字,我们运用出示实物的方法,把125冲洗过后整卷底片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生字。

二、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词语理解

词语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翠鸟》一文中,描写翠鸟外形美的词有“小巧玲珑”。这个词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是“形体小而精巧”的意思。这是这个词本身的意思,本文用它来描写翠鸟的外形美又是什幺意思?我指导们学生反复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学生最后弄清楚了“小巧玲珑”一词在本文是说翠鸟很灵巧、灵活的意思。同时,我们还把“贴着”的“贴”,“疾飞”的“疾”这些词放在句子中,用做手势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推敲理解。我们出示了这样两组句子:“翠鸟贴着水面飞”和“翠鸟贴着水面疾飞”,让学生通过比较推敲,理解了“贴”是紧靠水平,几乎挨着水面,“飞”字的前面加上一个“疾”,表示翠鸟飞得很快的意思。这两组句子中的“贴”与“疾”字用得好,向我们展示了翠鸟飞行的高超本领与飞行的速度。翠鸟又为什么能贴着水面疾飞呢?我们又让学生反复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不仅知道翠鸟能贴着水面疾飞与它的外形有关,而且对“小巧玲珑”一词又加深了理解。

三、精读课文,在了解词句的运用中理解课文内容

第5篇

三沙市涵盖了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及南沙群岛三大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三沙市的辖区面积很大,陆地面积却很少。约26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比中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还大,但是陆地面积却少得可怜,三沙市市政府驻地永兴岛是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也只有2.10平方公里,而整个中沙群岛除黄岩岛外几乎全部没于水下。

但三沙市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三沙市是个不断生长的城市。三沙市几乎全部的陆地都是由珊瑚礁堆积形成的,是一座生物作用形成的城市,它是有生命力的,它的陆地可以不断生长。这真是妙不可言,我们可以期待,多少年后,三沙的陆地面积会翻倍呢!

西沙群岛:市府所在地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距离海南岛东南面有180多海里。拥有岛屿最多,陆地总面积最大(8平方公里多), 三沙市市政府驻地永兴岛也位于西沙群岛腹地。西沙群岛分为两大群,位于西侧的是永乐群岛,东侧是宣德群岛,“永乐”“宣德”是年号,以此命名是为了纪念郑和船队在南海诸岛的活动。三沙市很多岛屿的命名都反映了我们先祖到此活动的印迹。例如,琛航岛是因为清末一艘名为“琛航号”的军舰到岛上寻访而得名;南沙有环礁称“郑和群礁”,想必大家一听就明白。

南海“首脑”永兴岛

三沙市市政府驻地永兴岛,犹如一块镶着银边的翡翠点缀在蔚蓝的大海上。这块翡翠小而充实,一直以来都是南海的“首脑”, 是南海上各个岛屿上军民的物资供应和信息中心。她内部基础设施完备,建有医院、银行、图书馆、招待所、机场、码头等,大概半个月就有一艘渔政船从文昌的清澜港到永兴岛,为西沙的军民供应物资。渔政船上油盐米面,肉蔬水果,还有淡水,各种生活物资一应俱全。渔政船到岛上的日子,岛上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岛上的物质生活是清苦的,想三沙市成立以后岛上的生活应该会改善很多。

我看永兴岛犹如浩瀚南海上的三面旗帜:两面是实际存在的,其一是以永兴岛东侧的机场为旗杆,整个永兴岛为旗面的“永兴岛大旗”;其二是位于永兴岛北侧,以永兴岛连接石岛的栈桥为旗杆,以石岛为旗面的“石岛小旗”;第三面则是中国向世人昭显的权益之旗!

宝石发夹七连屿

位于永兴岛北面的七连屿,恰似一支镶着绿宝石的银色发夹,挂在天海之间。七连屿由处在不同发育时段的几个岛屿和沙洲(西沙洲、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北沙洲、中沙洲和南沙洲)构成,它们共同发育在同一个大弧形礁盘上。最初七连屿是由一连串七个岛屿组成,犹如七颗宝石连缀在一起,故命名为“七连屿”。

七连屿中每个岛都很小,距离也很近,每个岛都各具特色。其中发育较成熟的赵述岛上有渔民居住。中岛、中沙洲上有很多海鸟,我们曾在岛上发现海鸟直接将卵产在礁石上。北岛上我们曾发现有海龟出没的痕迹。而西沙洲近乎圆形遍布白沙,没有植被,她还处于发育的早期,风暴还会改变她的形状。

不断生长的珊瑚以其身躯将位于水面下的环礁托出海面,再由风暴、海浪将其吹打成碎屑,堆积成沙洲,岁月沉淀,植物慢慢在沙洲上生长起来,越来越多,越来越旺盛,海鸟也在这安家了。于是绿如翡翠般的岛屿形成了,这是每一个成熟岛屿的发育历程。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东岛,以及因有一眼流淌着清冽爽口的泉水的甘泉而得名的甘泉岛都是发育成熟的岛屿。这些岛屿犹如婴儿一般躺在大海怀抱里慢慢发育长大成熟。大海也像母亲一样慷慨哺育着她的孩子们,海浪拍打她,风暴磨练她,最终铸造出倔强而又美丽的岛屿屹立于南海上。

中沙群岛:“驾我万里舟,渔我黄岩岛”

四大群岛中位置居中的中沙群岛,几乎全部隐没于海面之下,只有黄岩岛南面露出了水面。黄岩岛,是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的。早在1279年,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时在南海的测量点就是黄岩岛。其附近海域是中国海南、广东等地渔民的传统渔场。《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黄岩岛》诗“驾我万里舟,渔我黄岩岛。郭公绘海图,千年在版早” ,真切地反映了中国版辖、经营黄岩岛及渔民在黄岩岛从事渔业生产的历史。

黄岩岛以东有幽深的马尼拉海沟,海沟最深处水深5377米,是中国南海最深的地区之一,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中沙群岛与菲律宾群岛的自然地理分界。 黄岩岛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深海渔业捕捞的重要渔场和热带风暴降临时的天然避风良港,对于我国远洋捕捞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明显是菲律宾觊觎黄岩岛而进行的无端挑衅。

南沙群岛:富饶且对峙着

位于中国南疆的最南端的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岛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椭圆形珊瑚礁群。周遭毗邻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南沙群岛由230多个岛、洲、礁、沙、滩组成,露出海面的约占五分之一,其中有11个岛屿,5个沙洲,20个礁。

南沙群岛地处热带,渔业资源特别丰富,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南沙群岛的鱼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品质十分优良,盛产中国其他海区罕见的大洋性鱼类(如金枪鱼、鲨鱼等)。南沙群岛也是被列为重点保护动物——海龟的“故乡”。此外,南沙群岛盛产海参,全世界约40种海参可供食用,而南沙群岛出产20种。

南沙群岛地理上属于大陆架,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据专家估计,有140亿吨石油和22.5万亿吨石油当量的天然气。

此外,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60%外贸运输从南沙群岛经过。

南沙群岛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丰富的资源,但远离中国大陆,引起周边各国的觊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南沙群岛岛礁及附近海域被周边国家侵占,这些国家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中国大陆和台湾与他们形成了六国七方对峙的局面。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联系。本文拟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下学生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的学习模式作一些探讨。

一、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识字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特别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课件)自主选择学习生字,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为此我们构建了“媒体激趣―自主识字―巩固运用―拓展延伸”识字学习模式。以《四季》的识字学习为例:

(1)媒体激趣: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秋天美丽的图片,地里的庄稼就是禾,而成熟高粱的颜色红红火火合起来,就是秋字,学生欣赏着美丽的图片,在这种情景中记住了生字,学生识字的欲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2)自主识字: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汉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如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些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地记住这些字,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3)巩固运用:学生识字以后,为加深学生的记忆,借助于多媒体把识字与学课文融为一体,在学课文中识字,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理解、运用所学的字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辅助汉字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多种识字方法,提高了识字能力。

(4)拓展延伸:学生认识了生字后,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利用有趣的儿童故事和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听一听,读一读,在听读中拓展了学习内容,识记了更多课外的汉字。

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阅读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构建了“媒体展示―情境教学―自主学习―拓展延伸”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创设情景―呈现目标―启发指导―激励求新;学生是: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交流反馈。以《富饶的西沙群岛》学习为例:

(1)媒体展示:在课堂上创设“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样一个情境,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搜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游览海底世界”,美丽的海水加之丰富的海域物产,唤起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产生移情效应,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和投入。

(2)情境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美丽富饶?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为什么这样说?打开“质疑问难”窗口,再请学生说说你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对疑问进行归纳整理,以学生的疑问为突破口组织教学。使学生目标明确,学有所向,学有所法。

(3)自主学习:教师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以问题引导探究,以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利用BBS和其他同学、老师进行网上交流,最后再以个人和小组口头汇报加以补充。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将从网络资料库中了解到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图片和丰富的物产进行交流,既实现了第二次资源共享,又突破了三年级学生把话说具体的作文教学难点,使学生的学习实现“源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4)拓展延伸:设计“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延伸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你想更多地了解西沙群岛吗?课后让学生读读有关海洋生物的资料。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未来西沙群岛是什么样?在“我的留言”平台与同学、老师一起探讨,进行评价。

在这种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以“目标”推动学习,以“目标”贯穿学习,这样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作文习作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开发和应用,教师创设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作文习作效率,优化了作文教学结构,促进了师生创新精神的发扬。为此,我们构建了“信息导说―自主习作―媒体评改―存盘上传”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习作模式。以《找春天》教学为例:

(1)信息导说: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优美,让学生讨论春天的特征,准备写哪些景物,继而构思自己的习作。

(2)自主习作:课堂中老师播放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灵巧的小手敲击着键盘,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3)媒体评改:学生完成习作后,老师指导学生欣赏体会、讨论修改等。并通过以不同颜色的修改,让学生进行改前改后的比较,体会将习作写具体的方法。

(4)存盘上传:学生根据例文评改,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定稿后让学生存盘并上传给教师,形成班级“习作集锦”。

在浓厚兴趣的指引下学习,学生学得轻松、自由,学生个性化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给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

第7篇

一、抓住矛盾点设置话题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能否利用矛盾,是问题有没有启发性的关键。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不管是文本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矛盾点。抓住课文的矛盾点来设计话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从文本中挖掘出矛盾点,使这些矛盾点由隐而显,引发学生认识、判断、取舍,加深理解文本内涵。

如,《落花生》一文对话描写中,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桃子、石榴、苹果,拿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进行比较?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是什么?教学时,我有意激发学生质疑,果不其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形成了统一认识:拿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特点。随后,我紧扣话题,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说说:我们究竟要做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加深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从而理解文本深层的内涵,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师生个人的阅读体验。不过,当学生对文本产生误解时,教师应假以舟楫,对学生对话的方向进行正确的引领,存真去伪,既尊重多元读解,又防止混淆视听,从而有效推动学生与文本的交融、互动,使学生与文本间的交互作用得以深入。

二、紧扣文本关键点设置话题

文本的关键点常常体现为特定的课文所独有的教学重难点,这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只有抓住了那些对理解文本内容起着牵发一动而全身作用的关键点,设计出独到的话题,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终很好地理解文本。

就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为例,文章的开篇段“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涵盖着整篇文章的内容。文章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等五方面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第七自然段总述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第一自然段提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富饶的西沙群岛到底有哪些丰富的物产?”话题,引导学生抓住体现“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关键字词,潜心品读,赏景悟情,实现“以纲带面、纲举目张”的效果。

三、于文本的“空白处”设置话题

阅读教学中,在文本的“空白处”设置话题,拓展想象,补充空白,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可以设置这样的话题:从租界回来后想了些什么?结合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引导学生推想一下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走进的内心,体会当时内心的想法,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四、在文本与生活的连接点设置话题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在文本与生活的连接点巧妙设置话题,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互补共赢。譬如,《和时间赛跑》,可以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你们打算怎样去和时间赛跑呢?”为话题,说说和时间赛跑的经历,或是你打算怎样和时间赛跑,从而加深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提升生活的意义。

第8篇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聋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他们勤于阅读、乐于阅读。我从聋生感兴趣的电视剧、动画片着手,借来他们喜欢看的《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等名著,利用语文课上的时间给他们讲一段故事,然后把书放在教室的书架上,引导他们利用空暇时间去翻看,然后,我引导他们把自己看的故事在课上讲给大家听,并及时给予表扬。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要孩子学会阅读,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必定要先有阅读的环境。因而良好的阅读环境是聋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的重要保障。

我在教室的南面墙上贴了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在北面墙上贴着关于读书的“古诗欣赏”,如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两块墙面的布置,旨在引导聋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我还建立了图书角,在书架上陈列着中外文学名著、童话、少儿百科等书籍,一部分是发动聋生从家里带来的,一部分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

三、改编陈旧的教材内容

1.合理舍弃教材内容

普通小学的语文教材几乎是一年一个样,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可是现行的聋校教材还是20世纪90年代编写的,脱离了聋生的生活实际。

如聋校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第三单元中有《打猎》《一本照相簿》《在延安中央医院》和《寓言两则》四篇课文,其中《打猎》讲了“我”和叔叔去森林里打猎的事,说明做一个好猎手,不但要有好枪法,还必须具备勇敢、机智的品质。如今人们养成了较强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制意识,懂得人类要和野生动物和谐相处,要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因而这篇课文明显不符合当今社会。所以,我就果断舍弃这篇课文,补充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中具有时代气息的《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文,使聋生不仅了解网络的功能,还得到了“绿色上网”的思想教育。

2.适当补充教材内容

如一学期的教学时间长,我就补充了教学内容,有描写我们地方特色的《美丽的暨阳湖》和《梁丰生态园》的文章,有记叙聋生亲身经历的《游欢乐世界》和《参观文化中心》的文章。因为聋生对这些美丽景色、游玩过程都十分熟悉,所以对补充的内容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自主地感悟文章内容,收获也大。

四、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

叶老先生主张: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阅读也是如此。因此,我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教给聋生阅读方法。

1.在预习时教给阅读方法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我要求聋生在预习时阅读方法是这样的:

①圈一圈:读课文,圈出不懂的字词;

②查一查: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把正确的生字生词的意思写在预习本上;

③画一画:在课文中找出课后预习题的答案,即“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主要讲了什么?”

④找一找:从地图上找一找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从网上找一找介绍西沙群岛的图片并进行欣赏;

⑤读一读:读顺句子,读通课文,不添字、不少字;

⑥问一问:不懂的地方打个“?”

2.在探究时教给阅读方法

在进行课堂探究时,我摒弃对文本的肢解分析,而是依据文本,指导聋生去自主阅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产生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主要讲了海底的珊瑚、大龙虾、海参和鱼。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要求:

①找一找:介绍了哪几种物产?(用“”圈出来)

②写一写:这些物产各有什么特点?(用词语概括一下)

③画一画: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用“ ”画出来)

我先让聋生根据阅读要求自主阅读,然后集体交流。经过这样的自主阅读,聋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一般方法。

3.在拓展时教给阅读方法

聋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掌握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就是阅读量的积累。如果老师在课文教学结束后,搜集相关的内容让聋生去阅读,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就能丰富聋生的学习内容。

如教完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我向聋生推荐《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南海明珠海南岛》这两篇课文,让他们去读一读优美的课文,摘一摘优美的词句,从而丰富聋生的学习内容。

五、组织丰富的读书活动

为了激发聋生的阅读兴趣,营造班级读书氛围,每学期我都要组织丰富的读书活动,有讲故事比赛、背诵古诗比赛、书签制作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摘抄展览、读书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激起班级读书的,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经过三年的研究和探索,阅读已经成为中年级聋生的一种良好习惯,阅读已经成为我们班级的一道亮丽风景,阅读真的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知识殿堂的大门。

第9篇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普遍而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它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方式,是沟通教师、教材和教学对象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思维方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是,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把大小问题,无足轻重地罗列出来,变满堂灌为满堂问,使学生兴味索然。这种提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认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准确

在教材中,有的字、词、句、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只有找准突破口,根据突破口来设计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学的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我国西沙群岛的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在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要求学生精读深思:

1.课文写了西沙群岛的哪些特点?画出有关的词句。

2.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

3.写海底时运用了哪些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

4.说说每个比喻句都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出示问题后,学生各自埋头读书,思想答案。然后通过提问,讨论,师生共同体会西沙群岛美丽、神奇、富饶的景象,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直入课文重点内容,学生轻易就掌握了重点。学习完重点段后,我再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西沙群岛在哪里?

2.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两句话,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结尾好在哪里?

这两个问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是课文的难点,由于问题设计恰当,在重点已完全掌握的基础上,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由此可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主攻方向,应该看准课文重点,问到要害处,问到关键处。

二、提问要有“度”

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但有时学生就是冥思苦想也思考不出答案,于是便出现冷场的尴尬的局面;有时则相反,老师提问话音未落,学生的答案早已经脱口而出。出现这两种情况,原因是前者太难,高不可攀,后者太容易,无疑可思,这就是因为教师问题设计不当造成的。

恰当的提问应有一定的深度,做到隐而不露,思之可解,让学生乍一听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细思考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征服问题的欲望。我在教学《捞铁牛》这一课的一、二自然段时,针对“洪水把铁牛冲到黄河底,人们为了修复浮桥商量如何捞铁牛”这一主要内容,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要捞起铁牛有哪些困难?哪些词语突出反映了这个困难?

2.“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当时人们会议论什么?

3.比较下面句子,哪一句表述得更确切?

(1)可是有哪个大力士能把那么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捞起来呢?

(2)可是谁能把铁牛一只一只捞起来呢?

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必须细读课文,找到并理解“笨重”“淤泥”等词语,理解了这些词语,捞铁牛的困难也就不言自明了。第二个问题,不但要字面上理解“议论纷纷”的情景,这想象的答案不是统一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思想能力,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第三个问题是通过比较来理解句子的含义。有比较才有鉴别。老师在比较中教,学生在比较中学。很显然,前一句强调了铁牛的重,要从河底捞起连大力士都不能胜任,句子的比较为突出怀丙不以为取而以智取的聪明才智作了铺垫。这三个问题,难易得当,深度适中,既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提问要灵活

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我说“一看就懂的课文最难教。乍一听,不解;细思之此话不假。有些课文从词、句、段到全篇文章看似简单、容易,老师若不仔细研究,吃透教材,的确是无疑可问,但正是这些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课文的中心意思等,教师若能在这些看似无疑的地方设计出灵活多变的问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第10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千万次的精挑细选选择出来的优质文章,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优秀的语言艺术,多样的表达手段,处处都体现着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这些美,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感知语境,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下面我将根据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一、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心理因素,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而诵读课文是让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美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仍有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对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为了追求课程的进度,把课堂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讲解新课上,只给学生留出短短的几分钟进行朗读,这在压制学生朗读激情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美教育的推进。因此,教师在教读课文时,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读中增加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在读中对文章思想有所感悟。例如我在讲解《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就给了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多种形式诵读课文,去深刻体会中朝人民之间用献血凝成的友谊。小金花、大娘、大嫂、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体现着真、善、美,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体会人物的形象,领会两国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二、奇思妙想创造美

创造美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去表达美,才是创新教育、主动精神的体现。想象是创造的基石,如果学生能够由课文展开联想,再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就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进一步领会文章中蕴含的的文学艺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天真好动,想象力丰富,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总是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还应该适当的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大力提倡学生创造美,这不仅能够提高审美教育的有效性,还迎合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在播放课件朗诵的同时,我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天空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洒在地上仿佛是一层白霜,李白望着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来家乡,想到自己一人漂泊在外,忍不住留下了眼泪,诗中虽然并未描写流泪这一片段,但学生通过发挥想象,使诗人的形象表现的更加饱满,深刻体会到了使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无比思念。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

多媒体设备可以通过线条、形状、色彩、声音、图片等外在形式,形象、直观的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深切的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美丽。因此在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课文情境,提高学生审美感官的灵敏度和活跃性。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就将多媒体设备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生动、优美的语言仿佛真的把学生带到了西沙群岛;接着我又为学生展示了一组西沙群岛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景色,在学生观赏的同时,我结合文章内容对其进行讲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五彩斑斓的珊瑚,海水中嬉戏的鱼群,海滩上五颜六色的贝壳以及周围茂密的树林,这就是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一张张美丽的图片为课堂营造出一种美的氛围,既增加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更让学生享受到了审美愉悦,可以说圆满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运用对比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正一反两种人物或事物形象,教师应该抓住两者间的不同,让学生正确区分美与丑,并通过对比进一步放大美,突出文章的重点。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的《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时,我就将小柳树的傲慢自私与枣树的宽和待人相比较,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每个人的长处与短处,懂得做人要谦虚的道理。在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也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将爱炫耀自己美丽的公鸡与乐于助人的啄木鸟相比较,看谁更美。这样的对比,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探索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切实落实审美教育的展开,为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稳定的基础。

第11篇

一、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自读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诸如此类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学校中教学时间的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因此,教师应用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重点是体会翠鸟高超的捉鱼本领。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可爱?”将此问作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开课时,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教师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这个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教师引设式的利“导”,给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二、迂回式的诱“导”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形成思维定势;其二广开思路。是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还是使学生广开思路,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狭窄的胡同中时,教师以“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谁的意见和她不同?”“还可以怎么想?”“从XX方面想一想?”等等言语来引导、激发学生拓开思路、多角度想问题。如:在《翠鸟》的教学中,学生体会“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由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一句时,开始,学生都只体会到翠鸟飞得快这一点,就别无他解了,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再读读此句,还有不同的体会吗?”一句及简单的“导”,使学生的思路大大拓开,纷纷体会到“翠鸟鸣叫的声音很好听”、“翠鸟的动作不仅快,而且很轻”、“翠鸟唱歌一定很好听”、“翠鸟动作轻是怕把小鱼吓跑了”“翠鸟飞的速度十分快,我们眨眼得要一秒钟,眼还没眨完,它就飞到苇秆上了,还不到一秒钟”。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渐开阔起来。

三、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体验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趋向成熟,而教师则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思维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几个词的意思,一句话的意思上。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种表象思维上时,教师应利用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此句的写作用意和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翠鸟捉鱼的动作时,为何要将苇秆和水波也写进来?”使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理解文字内容向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上深入。

四、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像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潜在空间,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在教学《翠鸟》一课中,当学生读到有关翠鸟及小鱼动作的语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翠鸟这时会想些什么?”“小鱼为什么悄悄地露出头,它在想什么呢?”。丰富的想像为学生理解翠鸟及小鱼的动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教师问了这么一句:“青蛙跳出井口了吗?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顿时沸腾起来,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甚至离奇的小故事。这种启迪式的暗“导”如同一石击起千层浪,将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可见教师“导”的妙处所在。

五、点拨式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更牢,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点拨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曼谷的小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对小象的动作、阿玲的笑及晨雾颜色变化的描写,使学生边读边领悟到文章中人物与景物描写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会一边读一边思考。

第12篇

一、多媒体课件的应对问题

新课标指出: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频繁使用教学课件的例子也不少见。

有的教师在教学三年级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一节课就准备了十多张图片,有各种各样的鱼,有不同形状的贝壳,有不同色彩的珊瑚……当然,这对于学生是一个增长知识的好机会。但教师在运用教学图片时,要想着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的意思。整堂课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十分忙乱。结果,教学任务没完成,教学环节显得苍白无力。

笔者认为,如果教学一开始通过学生的质疑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简单了解“海防前哨”的意思,接着就围绕“富饶”这个词设计问题即可贯穿全文。如“富饶”是什么意思(预习里布置)?文中西沙群岛有哪些富饶的东西?每一样有哪些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件,做到图文对照。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进一步直观了解各种鱼类、贝壳、珊瑚……还可以借助图片理解“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等词语。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小组讨论给了每位学生发言的机会、展示的机会,毕竟一节课里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起来回答是不可能的。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但如果目标不明确,任务不具体,讨论就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导入新课后对题目质疑,学生的问题有七八个,教师没有板书问题,也没有重复问题,就开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大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讨论的哪些问题,但已经开始进行了,学生便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讨论结束,教师开始检查情况,结果很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之后,让学生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目标明确地展开讨论。在《鸟的天堂》一课中,学生提出质疑“鸟的天堂在哪里?”“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指什么?”等等。可以由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在哪里?哪些人什么时候去过?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后,可以组织讨论:(1)作者两次去了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2)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叫鸟的天堂?

三、花样繁多,缺乏技巧

新课标要求教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其中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最有效途径,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项目。“以读为本”的理念正在逐步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但在日常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教师在教学《比尾巴》中,采用了教读、个别读、分小节问答读,这些形式都非常好,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对于学生来说似乎只是把课文读了就完了,因为教师在进行每种读的时候,没有一点要求。针对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的特点,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前提下,不必照书上的“一小节问一小节答”的形式,可以打乱课文顺序,随机问随机答,可以一问一答。在问或答时,让学生动起来,按自己的理解对动物的尾巴加以描述,这种趣味记忆对他们更是深刻。

四、评价赏识到底,掌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