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定向就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地区、各自治州卫生局,大学: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561号)、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社会〔〕1198号)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发〔〕9号)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年我省计划培养170名5年制免费医学本科生,其中国家计划70名,本省计划100名。免费医学生主要招收农牧区生源,参加高考统一录取,优先录取定岗单位所在县生源。现就签定向就业协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根据《实施意见》,免费医学生在录取后、获取入学通知书前,须与培养学校和当地县卫生局签定定向就业协议,承诺毕业后到乡镇卫生院服务6年以上。
二、各县卫生局要确定1名责任心较强的联系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做好考生录取后签定协议书有关事项。县卫生局填写本县联系人信息表(见附件1)并报所在州(地、市)卫生局。
三、被录取的考生,就近选择到大学或拟签定定向就业协议的县卫生局签定协议书。协议书一式四份,甲方(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乙方(学生)、丙方(培养学校)各执一份,一份存省卫生厅备案。
四、县卫生局签定的协议书,由县卫生局按照附件2、3《省为农村牧区定向免费培养医学本科生协议书》格式,从省卫生厅网站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目录——科教外事)下载电子版打印,并装订成册。县卫生局填写协议书第一页和最后一页甲方有关信息(不签署日期),签字盖章后送所在州(地、市)卫生局,由州(地、市)卫生局经省卫生厅送大学招生办公室。协议书数量见附件4。
五、考生在当地县卫生局签定协议书后,由县卫生局与大学招生部门电话或传真确认签定信息,并尽快将协议书寄往大学,大学签定协议书后,将甲方(县卫生局)协议书寄回。
六、各州(地、市)卫生局于年7月3日前将各县联系人名单、协议书(按附件4确定的数量)统一寄往省卫生厅科教外事处。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China, employ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facing college graduate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ome university students on their own position is not accurate enough, underachievement, missed the best time of employment; and some college students have no experience, lack of practical skills, can not find a suitable job. This paper checks the 2013-2015 session of the Taizhou city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quality and goal orient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employment ability based on the impact of the use of the maximum scale return to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and goal orientation on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and takes summary and reflection.
P键词:就业能力;目标定向;大学生;就业质量
Key words: employability;goal orientation;college student;employment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85-03
0 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提升,社会化分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些新兴行业不断产生,为社会贡献了诸多的就业岗位。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了高等教育,本应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但是却饱受就业问题的困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划和对社会的认同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对大学的就业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包括主客观方面不同的作用。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就业能力及其对职业生涯的规划等。如果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也就无从谈起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如果就业的目标不明确,对就业的定位也就不合理,也会对就业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利用SPSS22.0对收集来的2013年到2015年泰州市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自变量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目标,因变量是大学生的就业目标。
1 实证研究设计
假设1:大学生工资福利越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越好。
假设2:大学生工作环境越好,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越好。
假设3:大学生工作兴趣越丰富,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越好。
假设4:大学生的工作地点越好,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越好。
本文中,以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为因变量,这一指标反映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具体包括单位的性质、薪酬水平、就业满意度等方面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和工作地点的研究来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的情况做出判断。
本文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目标作为本文的自变量。前者主要反映的是大学生在获得工作机会的过程中各种素质的综合的表现,这一方面的能力与社会需求有非常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密不可分,能够体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后者主要是指大学生能够做到在清楚自身能力情况下,对自己工作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本文的自变量包括大学生的内在素质和职业规划以及专业能力与大学生的社会能力。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统计调查法,先是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搜集等,来奠定各个概念的基础。在进行实际统计时,本文采用的是对个案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获取研究数据,最后采用最新的社科类统计软件SPSS22.0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访谈,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的基本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等,然后做出量表。再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利用问卷的方式来收集研究数据,并对其问卷的效度进行分析,通过统计软件的应用,来构建回归模型,并对各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等,进而来探索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目标与其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最终对其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进行了验证,在整个实证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访谈研究。在进行访谈研究时所使用的方法是探索性分析方法,主要是对个案进行采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就业力的构成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构建了因子结构模型,同时也建立并完善了就业力的结构化的量表。
二是信度检验。主要是针对就业力量表,所采取的对其内部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的方法,要对总体量表和分量表测量出其Cronbach's a值等,进而达到对数据的可靠性以及量表的稳定性进行检验的目的。
三是结构效度检验。运用研究工具能够对理论概念和特征进行测量的程度,也就是说对变量测量的内容和其概念的含义是否一致等进行评价。对此,本文使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方法以及判别效度对量表进行检验。
四是已知群组效度检验。对量表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是对既定群组在对同一变量进行测量时,所表现出来的有效性特征。根据毕业的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进行群组效度检验。
五是预测效度检验。其是对有效参照标准和预测个体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预测。本文所使用的方法是对就业的能力和目标定向以及就业质量等检验量表的效度进行预测。
2 信度和效度检验
①信度分析。Cronbach Alpha系数、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以及“项已删除的Cronbach Alpha值”的检验结果表明,问卷的信度良好。Cronbach Alpha系数为0.931,大于0.7,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极佳。“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最小为0.583,都高于0.4,而“项已删除的Cronbach's Alpha 值”都不高于0.931。表明问卷总体信度也符合标准
②效度分析。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表明,变量间存在共线性问题。Sig.为000,KMO数值为0.906,大于0.7。根据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特征值大于1为原则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后抽取出1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其特征值为6.19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948%,表示该因子可解释整体61.948%的信息,达到60%的最低标准。同时,题项的因子载荷最小为0.651,都大于0.5,说明所提取的因子可以被接受。可见,本研究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3 数据分析
3.1 就业能力对综合就业质量的最优尺度回归
数据来源于对泰州2013-2015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随机抽查问卷。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发出100份问卷,回收问卷为92份,有效问卷为87份,回收率为92%,有效率为94.6%。对本课题数据分析,主要运用最有尺度回归对所设计的相应问题进行分析,详见表1。
3.2 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各要素的影响
由表1和表2可得,对就业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内在素质,对就业质量影响最小的因素是专业能力。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专业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于就业的质量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他方面的素质对于就业来说也十分的重要。并且对于大学生就业的质量产生最主要影响因素的是其内在的素质,该素质也对大学生品格的形成以及责任心和事业心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对大学生就业的质量产生的影响并不大,而其内在素质是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在培养方案中不仅要体现出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其培养成高素质人才,才能有助于就业率的改善。
3.3 目标定向对综合就业质量的最优尺度回归
3.4 大学生目标定向对就业质量各要素的影响
由表3和表4可以得出,对就业质量影响最大的是目标取向,影响最小的是任务选择。可以得出,对大学生来说目标取向对其就业产生的影响非常大,而任务选择的影响非常的小,也就是说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产生最大影响的因素是目标取向,这也给大学生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由分析的情况可得,对大学生来说,任务选择不是影响其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目标取向的影响因素才最高。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时,既要重视专业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其目标取向。有着正确的目标选择和良好的价值观才能更好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
4 结论和启示
就本文的分析情况来看,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工资福利和工作的环境以及兴趣和地点等。整体来看,就业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其进行就业的质量要更差一些。而就业能力比较好并且目标取向比较明确的学生,其就业的质量在各个方面都比较好。虽然现阶段还无法确定就业能力与目标取向如何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晰,但是可以确定二者的相关性非常高。因此根据前面的假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大学生的工资福利越好,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就越高,其工作环境相对来说就更加舒适,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是产生正相关的作用的,大学生的工作兴趣与工作地点与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成正比的。
而通过此次的研究,我们也受到一些启示。首先,现阶段的就业市场已经彻底摆脱了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情况,就业实际上是双向的选择,这也说明学生在寻找工作机会的过程中,完全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体现的是自己的竞争力。所以,就业能力会对就业的质量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其次,伴随科技的进步,技术密集型企业实现快速的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数量逐渐地减少,对于知识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企业来说,迫切希望新员工能够比较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工作效率能够得到持续的提升。所以,也更加渴望招聘到综合素养比较高的人才,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大学毕业生也很容易引起企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就业能力比较好的人更加容易获得就业的机会。最后,毕业生的自主择业意识不断强化,就业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将其作为实现个人理想的重要方式。总的来说,就业能力较好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比较强,更容易获得发展的机会,就业的质量也更有保障。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行提升,进而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要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培养。第一,发挥好就业环境对就业能力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需要就业环境作为对其该方面能力进行提升的土壤。大学生越早接触就业环境,对就业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对其就业能力的提升也就更有帮助。所以,高校需要营造出比较好的就业环境,做好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并且要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引导,提供一些岗位供学生实践,利用校园文化的途径来促使大学生更加关注就业,并提升其对就业过程中出F的问题进行处理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多与社会接触。其次,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掌握系统的知识对就业能力的提升也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对教育体系的完善来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本质上也是对其竞争力进行的提升。最后,利用好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的影响。能力的形成主要是来源于不断的实践,要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并对学生的工作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在组织与协调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05).
填志愿定向调配是指报考定向就业招生学校且愿定向的考生,应填报该校定向专业志愿或勾选该校的定向调配栏。录取时,若填报定向专业志愿考生的生源不足,学校可调配录取勾选了定向调配栏的考生到定向专业。
各批次只在第一志愿中设置定向志愿。报考定向就业招生学校且愿定向的考生,应填报该校定向专业志愿或选择该校的“定向调配”栏。国家专项计划、省属院校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免费医学定向和定向培养直招士官志愿不受院校志愿序号和专业“定向调配”志愿的限制。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定向就业免费教育政策是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可行性措施
“部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多半都投身到已经具备优势资源的学校和地区”1。相对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而言,地方高师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毕业生就业的心理期待、服务层次比较契合区域基层教育师资需求。因此,不管是针对现在,还是着眼于未来,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从“就业出口”入手,对定向到师资最紧缺的特定区域就业的毕业生实施免费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能发挥边疆民族地区有限教育经费的效益最大化,推动毕业生就业基层流向;二是实现贫困生扶持及贫困生到基层就业引导的“双赢”,实现了政策的效益最大化;三是使部属和地方师范院校都找到了为边疆服务的接口,使各自层次上的服务效能实现最大化。
二、边疆民族地区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实践内涵。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二元化结构特征显著,基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优秀师范类毕业生到贫困艰苦地区工作的意愿与地区对高素质师资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高学历、高素质教师难以流向边远农村学校,教师的数量不够、优质师资紧缺已成为制约基层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就业”为切入点,从政策上予以引导,从经费上予以支持,进而调控师范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基础教育单位从教的就业流向,有助于逐步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师资匮乏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实践思路。不同阶段、不同地区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模式不一定相同,云南省在省属师范大学试行的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是一种新的探索。具体思路是:对毕业后自愿到云南89个(执行)边疆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基础教育系统乡镇级单位从教、工作年限不少于8年的省属师范大学师范类本科生,经考核合格,在毕业离校前与地州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签订就业三方协议,享受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政策。免除其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并给予一定的就业安家补助费。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政策享受对象可以报考、攻读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经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可在县域内同层次岗位中流动。自2008年试点实施至今,共166名毕业生到云南省36个(执行)边疆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乡镇级单位从教。
(三)实践评价。与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政策相比:一是以就业为主实施,能缩短政策实施同期,有效降低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不从教的培养风险,提升政策的实效性。二是限定在师资最紧缺的艰苦县域实施,不同年度的实施县域采取重点选择与轮流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缓解师资匮乏和经费不足的困难,提升政策的针对性。三是实施自愿协议就业,能保证有编有岗,后续管理问题少,可以避免政策享受对象承担过重的社会责任、社会压力,有助于提升毕业生履行协议的信心。四是注重师范生入职适应关怀和职后发展规划,为定向就业师范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入职发展预期。当然,要进一步扩大边疆民族地区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探索实践的影响力,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政策和措施的完善尤为关键。
三、边疆民族地区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以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为试点,重点示范与逐步推广相结合,建立省级层面支持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试点的工作机制。实践证明,有计划、有步骤地试行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是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短板”的重要出路之一。但当前各省市对政策的响应程度及项目的推进进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究其根源,一是地方政府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作用认识程度不一,二是经费不足成为制约试点项目推进的首要难题。面对发展机遇和挑战,边疆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及高师院校必须积极而为。一是采取“重点示范、逐步推广”的策略,选择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作为试点,以此来保证政策享受对象是具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优秀”师资,同时推动地方财政困难背景下本地区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运行机制的逐步形成。二是建立省级层面支持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试点的工作机制,成立由省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机构编制委员会、财政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等相关厅局组成的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领导机构,制订出台本省市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工作开展的指导性文件,协同解决试点单位经费、就业编制、就业岗位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
(二)借鉴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分类承担与责任强化相结合,完善边疆民族地区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保障机制。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边疆民族地区推行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经费问题相当突出。建议将“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引入到此项政策中,即:愿意毕业后到艰苦地区任教的省属师范大学师范类学生,在校期间优先获得国家贴息的助学贷款用于支付学费和住宿费,毕业前通过双向选择签订协议到艰苦地区从教,毕业时签署相应的助学贷款还款协议、同时学校发放适当安家补助费,到岗前三年每年给予适当生活补助费,任教三年后由省级政府逐年代偿其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如未贷款则经费发放至政策享受对象)。此举一是能缓解一次性支付大额费用的经费难题,二是能有效地降低免费师范生违约风险,三是强化免费师范生的责任意识、避免从源头上就全免费带来的消极情绪产生,四是逐步代偿可以确保经费用得其所、不会流失。要确保此机制的正常运行,还需要协调处理好几个问题:首先是经费筹措问题。建议设立省级政府“免费教育专项基金”,按5:3:2的比例分别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及试点单位筹集。其次是学生离校后的贷款本息偿还问题。建议将贷款利息、本金偿还方式由季改为年,本息共同支付的时限由二年扩大到三年。再次是经费管理发放问题。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以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的银行帐号作为经费发放的唯一依据。
(三)统筹国家和地方基层就业项目,资源整合与协同运作相结合,建立边疆民族地区师范生基层就业激励一体化协同机制。对于边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领域而言,现行的基层就业项目存在着点多面窄、渠道不够畅通等问题,缺少从面上引导广大师范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为此,建议在省级层面对国家、地方各类基层就业项目进行统筹,在教师教育领域建立以“定向就业免费教育”为主体、涵盖相关项目的一体化基层就业激励协同运行机制,在各项目的操作时间、管理方式、后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综合集成、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减少各项目单独运行带来的成本负担,发挥有限教育经费的效益效能最大化,一定程度地缓解“定向就业免费教育”面临的经费困境,扩大鼓励和引导师范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影响力和覆盖面,最终实现国家、省市关于鼓励和支持师范生面向基层就业措施的政策作用最大化。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边疆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及高校必须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通过政策的调控引导,依靠财政的支撑辅助,依靠法律的规范保障,促使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钟汝能唐瑛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就业处
【关键词】人才培养;定向班;现代学徒制
赣西科技职业学院从自身实际出发,与富士康公司合作办班,目前已经确定四期“鸿准模具定向班”。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多年来,我们围绕办学目标,试行定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经验和较好的效果。根据新余市政府的文件精神和《新余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努力构建“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从2010年9月起,我院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坚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学生就业为突破口,实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向,与大型企业富士康公司联合,试验专门定向培养班这一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举办定向培养班22个,有1200余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受到企业、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为试行这一新的职教模式,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订学生的实践实习计划,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做好校企合作规划,赣西科技职业学院与富士康公司开展模具机械加工人才定向培养班,进行专门的组班教学与管理。创造了自己特有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职业教育办学的困境,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破解现代人才培养的难题和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较好地解决了不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合作企业,制定办班计划
目前,在使用人才上,还存在某些不符合人才成长和合理用才的问题,造成人力资源开发效能的低下,职业学院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与公司合作办班,确定“定向班”。我院首先找准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集团公司下的深圳鸿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进行合作。为深化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每年选定4个优秀班主任,征求有意愿的220名学生组成定向培养班,顶岗实习,综合训练,工资550元(每人每月),理论和实践学习时间各占50%。并专门成立学院现代学徒制办公室,与院就业处合署办公。由学院领导亲自挂帅担任组长,负责落实全面工作,包括人员调配,教学管理,教学设施,资金使用等,把措施落实到位。在校企双方共同协商下﹐公司与学校决定合作开展模具机械加工人才定向培养,公司从全校一年级新生中,按自愿的原则,挑选合适学生,单独组建模具机械加工定向培养班。专业建设和用工制度靠近,定向培养班的双向选择,独立组班教学,抓好试点,按照定向培养协议进行相关教学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完善定向班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为了把定向班办好,学院专门制定了《定向班培养计划》、《班级管理制度》、《人才定向培养与管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公寓管理条例》等有关制度和措施。专设班主任制,学院挑选的班主任必须专业好,年富力强,爱岗敬业。负责班级各项活动,如早晨跑步,文体活动,实验实训,晚自习等,都照模具定向班管理制度执行,准军事化管理。每天下午4:20—5:20,晚上7:00—8:30安排制图老师辅导,检查《习题集》的完成情况。除专业之外,还安排老师上富士康公司印制的品行观念教育教材,如富士康企业文化,品行教育,品行实践。每周或半月一次现场交流会,让定向班成员总结经验,发表意见,畅谈感想和收获。
另外,鸿准模具公司要为教师提供一些该企业的产品、机器、零部件的展现,通过多媒体上课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的掌握知识。公司每年邀请师生代表到富士康参加考察,让双方加强了解,学校已有10批次,共230多人到富士康考察实训等工作。学校还把班主任的工资待遇与业绩挂钩,并且有所上浮,班主任岗位津贴,辅导老师的课时津贴等准时到位发放。
三、企业与学校制订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进行基地教学
加大投入,拓展基地,建设稳定的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训的二个基地建设。通过专业的实训时间,结合专业技能,完善教学内容,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等多种配套措施,保证实验实训效果落到实处。规范定向班学员的行为准则,着重强调专业课和实训课教学,课堂(车间)上人人必须动手做笔记。并且每堂课都有点名或签到。班主任每节课都亲自到现场巡视,对课堂纪律、老师授课质量进行双向监察,定向班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技术兴趣非常浓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到课率达到95%以上。课堂纪律、教学方式令人满意,效果较好。
从早晨6:30的晨跑到每天下午的专业课、实训课的签名,都按照公司制定的《定向班学员动态管理表》进行的记录、整理。每周的班会、小结,每日晨跑,锻炼,班主任都亲自到场,负责巡查。依据企业文化教材范本,帮助学员摒弃陋习,消除不良嗜好,培养学员们的言行文明礼貌,衣着整洁端庄。每天坚持体操,晨跑步伐整齐,步调一致,口号嘹亮,响彻校园,让人备受感染与鼓舞,使定向班晨跑成为每日清晨展现在校园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专业课程设置彰显现代学徒制的特色
在实验实训学习过程中,定向班还重视文化基础课教育:思政教育等。必修专业课,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注重模具综合知识的传授:模具基础知识,包括冲压模具、塑胶模具;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包括公司常用术语,模具机械加工专有名词,常见工程图面符号;模具应用软件介绍;度量衡换算,机件的表达方法、机械图样的组成:能看懂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图样,掌握绘图的基本方法。必修专业课普通工艺学等。学生就掌握本专业所用主要设备的性能结构、传动关系、操作和调整方法,掌握其加工原理及主要的加工工艺。
综合实习:按模具数控加工技术的职业技能签定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实习教学,使学生达到该工种的中级工水平,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具备走向工作岗位,达到能直接上岗的要求。
五、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所取得的双赢效果
学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文化,与企业的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的需求相结合。也落实了“双师型”教师在联合企业的师资培训问题,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工学结合的双赢。建立了“工学合作”的体制和机制,利于师资培训,学生就业和学校发展,利于企业吸引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为企业前进提速。校企双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避免一头冷一头热,解决职业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资金短缺的问题。让学生不仅有“一技之长”,更能适应企业文化和市场未来发展的需要。
通过多年的定向班“工学结合”实践,效果较好。几年来,有1200名学生参加专门人才定向培养班,并从中受益,既学到知识,又懂得技术,最终顺利毕业,实现高质量就业。这种人才模式反映出,只有坚持教改,不断探索,是学生的专业教学从课堂直接延伸到工作岗位,延伸到市场,就能缩短毕业生的就业试用期,增强就业竞争力。2012年12月,江西省教育厅就业评估领导小组专家们听了学院领导关于我校“现代学徒制”工作汇报后,非常满意,高度赞赏,并要求我院继续努力,加大投入,在现有的基础上力争再上台阶,希望有新的突破。
尽管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离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引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做到让社会放心,家长满意,学生顺心,科学的引导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消除学生思想顾虑,减少盲目性,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生涯与市场就业成功对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6
关键词:订单定向全科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
近年来,依然存在着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紧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得不到有效发展,“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如何培养一批适应基层医疗卫生需要的医学人才?了解订单式定向生个人行为意愿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基层留不住人才的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所在。对象与方法选取订单式免费定向生一~三年级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问卷420份,有效问卷41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7.8%。411名被调查者中,男生177人,女生234人;农村生源学生363人,城镇生源学生48人。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选择的原因分析。调查显示,其中245人(59.6%),对医学感兴趣157人(38.2%),无就业压力155人(37.7%),无学习费用压力138人(33.6%),为家乡基层人民服务281人(19.7%),对全科医学感兴趣49人(11.9%),不清楚35人(8.5%)其他原因27人(6.6%)。二、基层就业意向分析。当问及是否了解国家政策,有302人(占73.4%)表示了解,说明学校对国家政策的宣传比较到位。对于将来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有229人(占55.7%)表示愿意,112人(占44.3%)表示不愿意或者不确定。[2]其中表示愿意的学生247人(占60%);2016级的学生就业意向均高于其他年级,而2014级的学生就业意向明显低于其他年级,仅有35人(占33.3%)表示愿意到基层就业。194人(占47.2%)认为毕业后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是受工作稳定的影响,属于被动行为。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原因还有目前就业困难(155,37.7%)、受入学前签订合同限制(138,33.6%)、国家政策优惠(137,33.3%)、喜欢该学科(122,29.7%)、工作压力小(88,21.4%)、有发展空间(75,18.2%)、居民需要(66,16.1%)等。三、将来的打算及希望享受到的优惠政策。根据调查显示,研究对象也对国家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需要进一步提供进修培训(325,79.1%)、提高工资待遇(324,78.8%)、解决编制(259,63%)、解决住房(216,52.6%)考研考公务员优先考虑(213,51.8%)、加快晋升晋职(184,44.8%)。全科医学生毕业后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合同期为6年,合同期满后,228人(占55.5%)想要到更高级别的医院工作;203人(占49.3%)表示要考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103人(占25.1%)希望考其他医学专业研究生;仅有85人(占20.4%)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还有选择从事其他行业等。四、影响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单因素分析。影响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因素有:年级、了解国家政策、家人建议、为家乡人民服务、受入学前合同限制(P<0.05);性别、民族、年龄、是否党员、学生干3部、独生子女及生源地、家庭人均年收入、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对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五、影响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多因素分析。[5]将学生基层就业意向作为因变量,影响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各单因素作为自变量,包括年级、独生子女、家人建议、对医学感兴趣、受入学前合同限制等几个因素,选择BinaryLogistic非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说明对学校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低年级、愿意为家乡基层人民服务及选择到基层就业不是出于受入学前合同限制的原因的学生更愿意到基层就业。
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专业宣传教育。数据分析显示,学生选择全科医学专业的原因为家人建议245人(59.6%),无就业压力155人(37.7%),无学习费用压力138(33.6%),由此可见,学生选择该专业就读,大多不是出于对全科医学专业的热爱,对于相关专业的学习内容、人才培养方案、就业去向等大多不了解。这就导致学生入学后,对本专业认同感不高,基层就业意愿不强烈,主观能动性不强。因此,政府、社会、学校应加强对于全科医学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学生真正因为兴趣爱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主观因此选择专业,提高专业认同感,真正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基层医学人才。二、增强政府政策支持。数据表明,2014级的学生就业意向明显低于其他年级,仅有35人(占33.3%)表示愿意到基层就业。高年级的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偏低。从开放式问卷回答中可以得知,学生到大学三年级,对于就业前景,考研、考公务员等更加热衷,他们希望政府、学校能够提供一些学习深造的机会。因此,政府、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扶持,在硬件设施的投入、待遇、个人晋升发展空间、国家配套政策的提升等方面加大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力度。4三、做好学校教育引导。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应不断深化对于基层就业的引导和帮助。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从思想上灌输专业意义与专业发展前景;配备专门的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解读国家相关工作政策;此外,学校可以开展往届优秀毕业生先进工作事迹展或学习交流会,增强优秀毕业生与在校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在校学生的专业自信,坚定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黄星,左延莉,潘小炎,张海英.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06):456-457+462.
[2]余梦,吴戈,任天顺.继续推进和完善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全科医学生培养教育模式.[J]中华全科医学,2015(8):1395-1398.
[3]黄星,韦波.基于CIPP模型的广西高等医学院校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4.
[4]王志玲,弥曼.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的调查与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2):13-14.
关键词: 免费定向医学生 毕业实习 质量 评价 监控
2010年国家开始开展的乡镇(社区)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是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如今,第一批免费定向大专生已经到协议单位就业,第一批本科生将于2014年进入毕业实习。临床毕业实习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学生的基层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关系国家培养计划的实现。通过对实习基地和学生的调查了解,目前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实习方面尚存一些不足和问题,急需适时予以处理。笔者拟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对策与举措,以期能够为当今各类医学生毕业实习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当前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纵观当前我国免费定向医学生的毕业实习情况,非常不乐观,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存在问题和不足[1],急需从各方面着手提高其质量和效益,具体如下:
1.很多免费定向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因为工作单位已经提前确定,且协议规定不能参加统招研究生考试,所以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实习期间不能恰当地结合未来的工作岗位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习质量。
2.学生对未来的基层就业存在无奈甚至抵触心理,实习期间学校若安排在三级以上医院便导致实习与未来工作环境相差太远,若安排在基层医院提前适应环境,又面临基层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能力不足的担忧。另外,新时期学生家庭条件的优越导致其对基层工作人际关系估计不足,与基层群众交往的能力尚不足,导致其行医服务态度与实际需要存在差距。
3.现在很多学校的做法是在三级医院及基层医院进行轮转实习,但很多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并未承担过大专尤其是本科层面医学生的实习,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带教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同时,存在病人、病种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免费定向医学生的行医操作和临床行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实习期间,免费定向医学生处于无人监控的状态,教学基地与学校班级辅导老师缺乏顺畅的联系渠道,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无法跟上,导致学生职业素质退化。
以上这些方面表明我国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质量还存在不足,导致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多层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对整个实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估不够。
二、提高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对策与举措
针对当前我国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很有必要采取积极的、主动的科学措施,形成对毕业生实习过程的全程全域督导、监控和评估[2],比如建立起一整套质量指标体系、培训评估教师和实习指导医生的技术和态度、健全监控评估措施和实习质量考核体系等,具体如下:
1.科学地建立健全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奠定对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督查的基础[3]。
医学专业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其实习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应以学生的临床行医表现、技能为主。因此,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评价应以临床为中心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这个量化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是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态度与纪律情况,这一点主要从参加实习天数、查病房的次数和听医学相关的讲座和参加实习讨论的次数等指标进行考核。
(2)是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病例与病历卡的记录和分析,主要可以从实习生记录病例的次数、记录分析的内容等进行量化考核。
(3)是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的行医技能训练情况,以从实习生参加手术次数、参加打针次数、参加换药次数和动手术次数和看病次数等方面进行考核。
(4)是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的行医思维训练情况,可以从实习生的病史病例采集情况、辅助各种医疗检查、疾病诊断和治疗计划和思考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规范。
2.从各个方面,建立健全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全程监控机制[4],形成全域全覆盖的质量督导评估机制。
在建立健全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后,关键是建立健全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整个过程的全域监控和督导,并将监控的学生实习情况纳入这些学生的整个毕业考核体系中,形成对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全程监控机制。这个机制的实施有赖于免费定向医学生所在学校和实习医院的通力合作,尤其是两个单位的指导老师要建立起长期合作监控评估关系,这样才能使免费定向医学生的毕业实习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总之,免费定向医学生的毕业实习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已经引起了医学校、实习医院和实习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也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笔者在借鉴和吸收医学同行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全过程全域监控和督导体系,希望能够对当今的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实习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朝辉.影响医科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因素的分析及对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2]冉茂成.医学生临床毕业实习质量监控探析.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3).
[3]刘翔.医学生外科临床实习质量评价的量化指标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6)
1.为什么要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
答:开展师范公费教育(含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男性定向公费师范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根本目的是选拔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后充实到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希望有志青年踊跃报考,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奉献教育,成就自己,为教育事业建功立业,为建设教育强市做出积极贡献!
2.部属师范大学有哪几所?今年在福建招生名额大概有多少?
答: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有6所,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今年在福建招生普通师范生284名(含师范类公费生176人)。
3.我市对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有哪些主要优惠政策?
答:①公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②毕业后定向安排到我市中小学、幼儿园任教,每月另给予1000元生活补助。③在莆从事教师工作不少于5年的,购买首套房给予购房补助30万元。④公费师范生(含已在读)本科毕业后继续就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每年予以5 万元生活补助,但毕业后必须回莆田从事教师工作。
4.我市对部属师范大学普通师范生到中小学幼儿园任教有哪些优惠政策?
答:①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普通师范类全日制应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实行专项考核招聘,凡到我市从事中小学幼儿教育的,每月另给予1000元生活补助。②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普通师范类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在莆从事教师工作不少于5年的,购买首套房给予购房补助30万元。
5.2019年我市公费师范生培养名额多少,由哪些院校承担?
答:2019年计划委托培养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男性定向公费生187名,其中,由省政府为我市培养的指标87名(小学教育委托福建师范大学培养35名,闽南师范大学培养20名,均招收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特殊教育委托泉州师范学院培养2名,招收四年制本科特殊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委托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养30名,招收三年制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由市政府委托莆田学院培养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80名,四年制本科学前教育专业20名。
6.男性定向公费师范生享受哪些优惠政策?
答:①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同时按规定享受师范生助学金,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②公费师范生(含已在读)专科、本科毕业后继续就读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每年予以5 万元生活补助,但毕业后必须回莆田从事教师工作。③毕业后采取专项等额公开考核招聘方式,按成绩高低顺序选择聘用学校。每年由市教育局统一征集提供城区、集镇和农村学校各三分之一的就业岗位供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提供城区和集镇学校各一半的就业岗位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
7.男性定向公费师范生有哪些义务,如违约怎么办?
答:①因故延长修学年限的,延长期间费用自理。
②中途退学、无法毕业或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应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收教育费用。
③按照福建省师范生公费教育的相关政策,履行义务,毕业后须回到莆田市内任教,在小学或幼儿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少于6年。
④毕业后从事小学或幼儿园教育工作未满6年的,在离开教育岗位之日,按不足服务年限(包括离开当年)每年20%的比例一次性退还所享受的公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30%的违约金;超过时限须按每天1‰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具体以2019年协议书为准。
8.2019年定向委培师范生培养名额多少,由哪些院校承担?
答:2019年定向委培师范生培养名额为150名,面向全省招生,由市政府委托莆田学院培养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70名,四年制本科学前教育专业50名,四年制本科英语专业30名(从事小学教育)。
9.定向委培师范生享受哪些优惠政策?
答:①定向委培学生毕业后到莆田从事教育工作5年(含5年)以上的,每人一次性补助生活费3万元,由任教学校所属市、县区同级财政承担。②毕业后采取专项等额公开考核招聘方式,按考核成绩高低顺序选择聘用学校。每年由市教育局统一征集提供城区、集镇和农村学校各三分之一的就业岗位供小学教育、英语专业的学生选择;提供城区和集镇学校各一半的就业岗位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
10. 定向委培师范生违约怎么办?
答:中途退学、无法按时毕业或无法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定向委培资格。对于违约者,违约信息将推送至莆田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1“.委托培养”与“订单培养”。“委托培养”指用人单位根据自身人才需求情况委托院校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学员学成后回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根据院校情况给付一定数额的培训费。“委托培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打破国家人才培养和就业安置“统招统分”体制的一项改革创新,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了院校与用人单位间的直接联系,实行对口培养、对口分配,解决了一批用人单位急需专门人才“分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的问题,相对弥补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同时也挖掘了学校的办学潜力和办学效益。但“委托培养”仍属于招生就业制度创新范畴,用人单位只是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承担部分人才培养成本,并不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实行,“委托培养”模式逐渐式微,而“订单培养”模式日渐兴起。“订单培养”是高职院校借鉴企业生产领域“订单生产”概念而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它不仅是一张“用人数量”的预订单,更是对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考核鉴定等整套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定。“订单培养”包括六个基本特征:
(1)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
(2)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
(3)双方优势资源互补共享,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4)用人单位提供实践岗位,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5)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认定;
(6)用人单位按照培养协议约定录用学生就业。可见,“委托培养”和“订单培养”都属于面向特定用人单位的“定向培养”,但在用人单位和院校关系上“,订单培养”是双方深入到培养过程的“合作培养”,双方构成了“培养共同体”。可以说,“定向合作培养”是“订单培养”的本质内涵,它反映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从一般培养到定向培养,再到定向合作培养的发展逻辑。
2“.企业订单培养”与“行会订单培养”。既然明确了“订单培养”就是“定向合作培养”,那么“定向谁”“与谁合作”“采取什么样的合作形态”等问题就可以在逻辑上展开探讨。考虑到“订单培养”涉及三个基本主体——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学生,那么可以进一步探讨:培养单位只能一所院校还是可以多所院校?用人单位只能一个企业还是可以一个行业相关的若干企业?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提出两种基本的“订单培养”类型“:企业订单培养”和“行会订单培养”。“企业订单培养”就是校企一对一单线合作培养,学生就业定向单一的企业(或某企业的特定岗位)。“行会订单培养”,广义上指由行业协会主导,组建多院校、多企业的校企合作联盟,定向培养行业人才;狭义上指一所院校借由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与行业内的一批龙头或骨干企业合作定向培养实用人才,这批企业较好地代表了行业的特定领域,这既意味着学生就业能定向行业领域(或行业领域的一类岗位),但又不妨碍学生企业间双向选择。
二、“企业订单培养”的机制缺陷:绑定企业,三方诉求难平衡
1.全凭“企业订单”的风险。规模适度、持续稳定的“订单”是开展“订单培养”的先决条件。学校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一是考虑规模效益,一个“订单班”需要确保一个适度规模并保持相对稳定;二是考虑培养周期,培养期内培养目标既要明确又要保持相对稳定,且培养到期时人才应被批量录用;三是考虑教育专业化特点,学校投入“订单培养”的师资、课程、教材等诸多教学资源具有专用性,且需在多次循环中才能得以不断优化配置和提升效益。但是,在校企一对一的“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中,企业“下单”的依据是其自身的人才需求预期,而这又受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深刻影响。换句话说“,订单”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取决于一个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受技术变革、同行竞争和相关宏观调控等的影响,经营状况不断变化,这就必然导致用人数量的随机性、用人周期的不确定性和用人标准的动态性。因此,随着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经常变化引起用人需求的快速变化,将不仅降低“订单培养”的有效性,从而有违企业“下单”的初衷;而且会导致“订单”的应急性、短期性和不可持续性,从而影响学校办学的稳定性和相关教学资源的长期效益。总之,将“订单”系于单一企业,不仅可能增加企业经营负担,而且会使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传导为学校稳定办学的风险。
2.绑定“企业就业”的困局。企业采取“订单培养”的目的在于:一是先于市场渠道抢先获取优质人才;二是避免市场招聘中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选错人、用错人以及入职适应期较长等问题;三是经过一段培养期,在心智上、文化上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因此,通过签订培养协议,期望将学生与企业“绑定”“互锁”,实现共赢,然而,实际上却可能得到一个事与愿违的尴尬局面。首先,培养协议的不同签订方式,意味着对学生的不同划分。如果采取“双向选择、自愿签约”的形式确定“订单班”,那么那些对自我期望比较高,敢于拼搏的优秀学生,往往并不甘于限定于一个企业,从而会放弃“订单培养”;相反,那些对自身前景相对缺乏信心,乐于安稳的普通学生却更乐于选择“订单培养”。但如果采取招生入学后直接整专业、整班“订单培养”,虽然锁定了优秀学生,但也锁定了大量相对平庸的学生,虽然通过后续的学习表现可以筛选出优秀学生,但由于他们是“被迫订单”的,因而违约的概率也会增加。其次,由于协议是事先签订的,会给学生提前锁定了就业的预期,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努力最小化的倾向,即只需使自己达到企业录用的基本条件即可,反而使得部分优质学生相对平庸化。如果录用条件定得过高,会降低整体录用率,从而降低“企业订单”的吸引力;而录用条件定得过低,不仅对优秀学生,对普通学生也将缺乏潜力激发,并最终录用更多的普通学生。再次,订单培养协议是个“弱协议”,在国家“双向选择”就业制度下,对学生的约束力较弱,优秀学生违约概率较高。即使不违约,优秀学生也未必愿意与企业签订长期就业协议,往往短暂就业后离职跳槽,“下单”企业难免落个“为他人作嫁衣”的结局。最后,绑定企业的培养协议是个“糟协议”。除上述提到的可能抑制学生潜力发挥之外,“订单培养”使学生知识、技能相对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弱,限制了学生后续转岗或再择业的空间;对最终被拒绝录用的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造成他们的挫败感;另外,企业万一因经营发展不利,导致违约“断单”将导致学校办学调整困难和学生就业危机。
3.仰仗“企业培养”的障碍。“订单培养”的关键在于“合作培养”,在于企业实质性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协同开发课程和教材,投入或开放共享用于实践教学的优质资源,安排胜任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共同评价认定人才培养质量等。但在校企一对一的“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中,需要仰仗单一企业来完成“企业培养”的全部责任和任务,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障碍,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动力不强、能力不足和资源不够。企业实质性参与“订单培养”过程动力不强的原因,正如上文所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企业经营状况的不断变化,在用人需求上,具有用人数量的随机性、用人周期的不确定性和用人标准的动态性等特点,使得“订单培养”能不能真正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会不会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额外负担等问题成为企业时隐时现的顾虑;二是“订单培养”很难真正或者全部锁定企业所需的优质人才,不是某种平庸化就是优秀人才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使得人力资本收益或下降或外溢,导致企业总体成本—收益不对等。企业实质性参与“订单培养”过程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天生不熟悉,其主要的工作重心是生产经营,因此其从组织架构到工作运行,都是围绕生产经营展开的。即使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其主要职责仅是招聘和简单岗前培训,对与学校合作的“订单培养”也缺乏全面的参与能力和全局的掌控能力。而学校对生产经营过程又天然不熟悉,导致学校和企业两种话语体系在沟通中面临很大障碍。因此,企业一方面由于精力有限和能力不足,又加上与学校深层次沟通的障碍,在“订单培养”过程中,企业总是处于被动中,参与合作培养也往往只能停留于浅层,或限于局部。此外,单一企业可用于“订单培养”的资源也非常有限,特别是中小企业,较大地影响了“订单培养”的质量。总之“,企业订单培养”的核心是建立“有规模的校企直接合作培养共同体”,这对企业的要求非常高,从实践情况来看,除一部分中大型优质企业与优质高水平院校合作开展的“订单培养”取得较好成效外,大部分普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与普通院校实行的“订单培养”,往往形式大于实质内容,效果并不理想。
三、“行会订单培养”的机制优势:行会主导,宽领域定向,大合作培养
1.大订单优势:行会订单集合行业需求。“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中,受企业经营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基于企业用人需求的“订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始终是个突出问题,且无法通过企业自身解决。行业人才需求相对企业人才需求,不仅规模更大,也更稳定、可持续,即使变化也更平缓温和。因此,基于行业人才需求而成的人才培养“大订单”,将更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行业协会作为中介组织,是政府、企业和学校间相互连接的桥梁和纽带,除了是企业的指导者、约束者,还可以是职业教育政策的宣传者和建议者、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和职业院校的服务者。因此,由行业协会主导开展行业人才的“大订单”培养,具有先天的优势。
2.宽定向优势:学生就业定向行业领域。相对于学生“绑定”企业给双方带来的不利与尴尬“,行会订单培养”基于行业需求的“定向培养”,将学生“绑定”行业,但又不妨碍学生与行业内企业“双向选择”就业。对学生而言,选了专业就意味着定了行业,因而定向行业培养不仅不违背其意愿,反而更好地体现和满足了其意愿;因为就业时需要和参与合作培养的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就学期间自然会尽最大努力学习好、表现好,有利于激发潜能;同时由于不限于一个企业、一个岗位,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宽、能力素质更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最后“双向选择”获得的工作的收入待遇和发展空间也将更好。对于企业而言,由行业协会牵头“订单培养”,且多企业参与合作培养,所以培养成本得以分担,但了解掌握学生的信息、吸引和获取优秀学生的机会是对等的,从而在成本下降的同时,成本—收益更加匹配。
3.大合作优势:行会主导构筑培养联盟。在“企业订单培养”中,因企业的主动性不够或能力不足等因素,校企“合作培养”总体效果不尽如如意。在“行会订单培养”中,行业协会利用其独特的身份,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中能更好地发挥利益协调和资源整合的作用,构筑起一个目标一致、多方联动、运行顺畅的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在“订单”的签订关系上,行业协会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同时与会员企业达成委托协议,形成三方多边协议。行业协会作为中介,既是人才需求者,向学校“下单”提出人才需求,又是人才供给者,向企业提供订单学生。在“订单班”组建上,行业协会按与学校的协议从会员企业中组成订单企业库,收集企业的订单需求计划之后反馈给学校,学校按照协议挑选学生组成订单班。在培养环节上,学校为订单班制订基础理论课的课程教学标准,并负责实施教学;行业协会按照行业发展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及相关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方案,组织企业按要求提供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和实训场所及岗位。基于行会自身的职能特点,行会能够更好地根据市场和行业的动态变化建立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引导企业发展,纠正人才需求的方向。在考核录用上,学校、企业和行会联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并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根据订单需求计划将学生分配给订单企业。总之,在行会主导下,有了行会对企业的约束和对行业的长期把握,以及行会强大的利益协调和资源整合能力,能较好地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和行会四方的各自利益诉求,达到共赢。
四、结束语
[关键词]江西省 五年一贯制 定向师范生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魏姜涛(1966- ),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研究工作;左光霞(1953- ),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职业发展。(江西 南昌 3302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97-02
2007年6月,江西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编办五部门联合下发了《江西省关于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承担定向培养任务的13所学校(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即为其中之一),并对培养模式作了明确规定,即“小学教师培养不分专业,采取全科型模式,学生毕业后要掌握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能较好地胜任小学所有学科教学”。此举开启了江西省师范生定向培养的先河,五年一贯制师范生定向培养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就其培养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五年一贯制”是为培养小学教师而设立的学制体系,五年连读,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收,毕业可获大专文凭。2007年以后,实行“2+3”模式,即读完二年基础段课程后,与通过高招录取的三年制大专生使用统一的专业培养方案。
“定向师范生”是国家为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学生本人意愿,由教育行政部门事前向社会招录信息,公布录用条件、人数、待遇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教师培养方式。有的可免除学杂费,又称为“免费师范生”;有的要学生承担学费、住宿费。目前江西省实行的是后一种。本文论及的是初中起点、学生本人承担学费的“五年一贯制定向师范生”。
二、对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3+2”的培养模式
目前,江西省内有资质培养定向师范生的院校既可以招收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生,也可招收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大专生。2007年以前,江西省五年一贯制师范生的培养采用 “3+2”模式,即前三年主要开设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师素养课等,有的学校或采用三年制的中师培养方案;后两年开设专业必修课、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课、专业选修课和教学实践课,采用大专培养方案。执行这种方案的好处是学生在基础段的学习时间较为充足,教师的教学时数也较宽裕,有利于学生储备厚实的基础知识,为大专段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然而,大专段的两年时间要学完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生的全部内容就显得捉襟见肘,只好缩减必修课的课时或减少选修课的开设。有鉴于此,2007年江西省教育厅及时制定并公布了新的小学教师培养方案,作为规范江西省内五年一贯制师范生培养的指导性方案。
(二)“2+3”的培养模式
根据《江西省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的文件精神,五年一贯制专科“前两年学习高中层次文化课程,后3年采用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课程方案,实行‘2+3’教学模式” 。“五年一贯制前两年课程设置以学习高中阶段文化课程为主,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书写、普通话(语音基础)等课程。”这种安排的好处是便于与通过高招录取的三年制大专生对接,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学生管理工作,但对于五年一贯制定向师范生或非定向师范生来说,带来的学习难度可想而知。因为初中起点的大专生没有经过三年高中的知识积累,用二年的时间学完高中三年的内容,教学的理论课时数是不够的,更不要说实践课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有适当删减教材内容。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映最多的是课时不够,特别是一些主干课程。这造成了五年一贯制定向师范生的知识短板,不利于其后续专业发展。
(三)“专升本”的培养模式
自师范生定向培养政策出台以来,录取人数越来越多,生源质量越来越高,录取分数均高于当年生源所在地的重点高中控制线,这为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奠定了生源基础。2011年,仅江西省南昌市实际招录的五年一贯制定向师范生就有624人,见下表。
据江西省教育厅的消息:“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江西每年按教师总数2%~3%比例实施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到2015年,小学教师35%达到大学本科学历且1%达到研究生学历(学位)或研究生主要课程班水平。”这对未来小学教师的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学校,除了要完成大专阶段设置的所有理论课程及教育实践外,还要结合学校的办学资源,不断提升学生的学历层次。已具备本科办学条件的学校,可以从五年一贯制非定向师范生中按一定比例择优录取到本科就读,而对于五年一贯制的定向师范生,其录取比例应相应增大或直接办本科班。不具备本科办学条件的学校,可以与其他具备本科办学条件的学校联办,在学习专科课程的同时兼修本科课程。鼓励学生在专科学习期间,通过参加自考等途径在专科毕业前修完或部分修完本科课程,取得本科文凭。笔者曾担任过一届定向师范生的班主任,在全班51人中,第四年有22人通过自考全部修完本科课程,提前一年完成了本科学业。
(四)“双专业”的培养模式
根据《江西省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的文件精神,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设置有“语文教育专业、数学教育专业、英语教育专业、科学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各学校都采用“单专业化”培养,即学生修完基础段课程后,编入相应的专业班,确定每位学生的专业身份。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学校统筹教学安排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但不利于学生跨专业学习,若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想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会受到上课时间、课程编排等条件的限制,只能采用旁听的形式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而靠这种“窃”得来的知识,即便通过了考试学校也不会增加个人学分,缺乏奖励和评价机制。有学者指出:“随着五年制师范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就业渠道的日趋多样化,未来几年内更多的师范生将有可能从事教师以外的其他职业,甚至自主创业。”对此,培养学校可考虑进行如“语文教育专业+X专业”的尝试,这种“双专业”的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既可以担任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从事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或是文秘工作,从而满足学校多元化的教学需求,打破单专业就业的专业壁垒。
三、几点建议
不管采取何种培养模式,都要有利于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后续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校、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都要为五年一贯制定向师范生的成长搭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平台。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五年一贯制定向师范生入校后,如何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是摆在培养学校面前的首要问题。根据江西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五年一贯制定向师范生的培养“不分专业,采取全科型”。笔者认为,首先,培养学校要为五年一贯制定向师范生量身打造适合其自身专业发展的专业培养方案,紧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脉搏,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体现“综合培养,分科发展”的思路,学生既要掌握从事小学教育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相应的教师职业能力,做到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一专多能”,突出师范性,强化实践性,真正实现定向师范生的最大发展和最优发展。其次,要整合校内资源,尽量将各学科的优秀教师放在定向师范班级任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引入其他学校的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或专家授课。再次,与非定向师范生相比,可以使用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以便为定向师范生的后续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在考核评价机制上,应有独立的评价体系,体现与非定向师范生的不同,如单独命题、单独考核等。
(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随着师范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对农村小学教师学历要求的不断攀升(大学专科、本科),传统意义上的三年制师范生(中师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有些升格后的高等师范学校传承了原来中师办学的优良传统和好的做法,特别是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上,继续按照原来中师办学中“说”(普通话)“写”(三笔字)“弹”(钢琴、风琴)“唱”(儿歌、民族歌曲)“画”(简笔画、手抄报、美工制作)“操”(广播体操)等能力要求培养人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制作课件、教学科研、网上教学等能力要求随之而来,因此,定向师范生除了要掌握扎实而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职业技能外,还要会运用现代教学的最新成果;培养学校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也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体现时代性,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三)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
定向师范生毕业后要履行服务基层教育的承诺,为农村小学教育服务。政府要保证定向师范生在教师生涯中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有学者指出:在五年一贯制定向师范生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方面,一是制度设计要充分关注定向师范生的就业状况和自身发展;二是制度设计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三是制度设计要对定向师范生产生长期激励效应;四是服务期限及其他条件的设置要切合实际。就江西省而言,五年一贯制定向师范生入校前都与相关单位签订了协议书,服务期限一般在6年以上。根据《南昌市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协议书》第十条的规定:“毕业后不履行合同到指定学校任教,即自动放弃分配资格,不得向组织提出其他分配要求,同时须向甲方(即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笔者注)交纳违约金8000元、向培养学校(即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笔者注)交纳定向培养费3000元。”且各门课程成绩均要在85分以上。笔者认为,此规定从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来说,是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好好学习,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农村小学教师。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很难达到或只有极少数学生才能达到的规定。与其这样,不如放宽“出口”门槛,如主干课程的成绩达到85分以上或各门课程成绩平均达到85分。对服务期限的规定也可以更人性化,如允许定向师范生在职期间函授本科或攻读更高学历学位,参与社会竞争,建立定向师范生服务基层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虽然在就业方式上,民族院校与普通院校没有太大区别,但在就业的其他方面,民族院校自有特点。民族院校专业设置大都结合当地经济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这为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如广西民族大学凭借毗邻东盟的优势,成为开设非通用语最多的本科院校之一。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广西本地和东南亚国家都很抢手。2008年,该校在东南亚国家就业或深造的毕业生,占就业人数的16.3%。大连民族学院依托大连软件园的资源优势,强化计算机专业技能培养,并为了适应大连对日软件外包的需要,在计算机专业开设日语课程。近三年,该专业就业率均达到了95%以上。
然而,民族院校不少毕业生择业时受传统观念影响,仍然把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不顾地区就业现状,将择业目标紧盯在生源区的行政事业单位上,从而使择业成了过“独木桥”。这或许是民族专业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有人对某所国家民委直属院校2008届毕业生做过调查,民族特色专业中朝鲜语的就业率最高,达到100%,其余民族特色专业如维语、哈语、民族学、藏学就业率都不甚理想。虽说这只是对一所民族院校的调查,但它也可以说明同类院校的大致情况。
在这项调查中,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大都是因为其所代表的民族文化被大众接受的程度,对人才的需求有限。仅凭就业率高低来判定专业的好坏未免有失偏颇。民族特色专业虽然不能立刻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它却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粹方面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
在民族地区就业无可厚非,但一心盯着“铁饭碗”就过于执著了。民族院校作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的主力,毕业生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就业,拥有巨大的地缘优势,如果将择业的范围扩大一些,又何尝不可呢?
事实上,民族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有特色无市场”,他们同样可以走出一条极具民族特色的就业路。
赴藏就业,换一片天空翱翔
张云是中央民族大学2007届毕业生。毕业那天,36位同学齐聚一堂,大家流着眼泪与老师告别,因为他们马上就要奔赴。张云的同学分别来自四川、云南、宁夏等14个地区,大多数学生都没有高原生活的经历。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去工作的时候,张云说,自己在高中时曾看到一个关于高原的宣传册,一下子就被藏族同胞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吸引住了。高考后,想都没想就填报了中央民大的“内地生源定向生”,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去工作的愿望了。
【求学点拨】去少数民族地区就业,这是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最为常见的一种途径,定向生计划则是最好的实现方式。大多民族院校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内地生源定向生”招生计划,从内地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培养赴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一般以赴藏为主,毕业后会被直接分配到基层参加工作。在这里提醒大家,报考“内地生源定向生”一定要有“扎根高原”的心理准备,并且不怕吃苦、乐于奉献。
职业能力,就业金钥匙
工科院校的就业率与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在全国唯一一所以工科为特色的民族院校――大连民族学院同样适用。大连民院连续9年,就业率一直都保持在90%以上。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歧视 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34-02
一、明确反就业歧视法的适用范围
(一)就业歧视的概念
就业歧视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没有任何法律规定的原因,而对求职者的个人条件或社会出身等,采取区别对待、不予录用或给予特殊照顾等其他不符合《劳动法》关于劳动就业平等原则的录用机制、侵害劳动者平等劳动权利的行为。
就业歧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显性就业歧视,即直接就业歧视,指用人单位在录用人员时,明确指出对于求职者的性别、民族、户籍、年龄、学历、身高、语言、外貌特征、身体残疾、家庭环境等基本条件加以区别对待,直接剥夺了求职者的就业平等机会,侵害求职者平等的劳动权利;另一种是隐性就业歧视,即间接就业歧视,指用人单位虽然没有明确指出限制求职者的上述个人条件,但是最终录用结果侵害就业者平等的就业机会或工资待遇采取区别对待。虽然用人单位不明示就业条件区别对待,但其行为本质上是就业歧视行为。
(二)反就业歧视法的适用范围
《就业促进法》是我国首次针对反就业歧视,保障就业平等的法律,该法所针对的对象是用人单位和职业介绍所,但并未明确界定所针对的用人单位的范畴。而我国《劳动法》对用人单位的范畴进行了界定,指在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录用求职者并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笔者认为,应扩大反就业歧视法的适用范围。细化用人单位的范围界定,要包括但并非仅限于《劳动法》所界定的用人单位,增强该法的可操作性。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录用但并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也应受该法的保护;扩大禁止就业歧视的类型,明确禁止针对劳动者性别、民族、户籍、年龄、学历、身高、语言、外貌特征、身体残疾、家庭环境等自身条件方面的就业歧视。性别歧视应包括对怀孕女性的歧视、对已婚女性的歧视、对变性者的歧视。反就业歧视的过程应包括求职者申请求职的机会不平等、工资待遇区别对待、就业能力培养差别化对待、社会保险缴纳比例不同、解聘的标准不一致等涉及劳动者平等劳动的全过程。
(三)不构成就业歧视的情形
1.用人单位基于工作性质的原因,相关工作如不对劳动者的条件提出特殊要求则难以正常进行,此时对于劳动者求职条件做出特殊要求对待不构成就业歧视。其他由法律对于特殊行业劳动者的规定也不构成就业歧视。
2.用人单位对处于怀孕、生育或哺乳期女性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不构成就业歧视。
3.用人单位基于平等原则,对少数民族、身体残疾或女性劳动者在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方面适当优惠的措施,不构成就业歧视。
4.因涉及国家安全需要,对劳动者提出特殊要求的情形,不构成就业歧视。
二、提高反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政府已重视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但是已有的反就业歧视法的可操作性不强,往往在遇到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具体案例时,难以实现预期的法律效果。因此,在加强大学生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过程中,应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完善符合大学生就业特点的法律规定。
(一)发展大学生失业救助制度
失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劳动者在失业后不至于影响基本生活,对于保障劳动者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劳动者中的高学历群体,大学生失业保障尤为重要。大学生的失业问题不仅关系个人发展,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损失,如果大学生失业人数众多,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而基于学历高的特点,大学生的失业救助制度应区别于传统的失业救助,除适当的失业津贴外应增加就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应以就业能力培养作为大学生失业救助的重点。因为只有增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实力,充分发挥其专业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
(二)深化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
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针对毕业后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目前已得到政府的重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委联合制定《关于印发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38号),决定自2009年至2011年,规范和建立一批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该就业见习制度除涉及毕业后未就业的大学生外,还包括各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就业见习基地,而《通知》并没有细化各自的职责,影响就业见习制度的作用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在完善大学生就业歧视法律的过程中细化各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就业见习基地各自职责,同时给予就业见习基地适当优惠,共同保障大学生就业见习这一绿色通道的畅通。
(三)扩大定向就业制度
定向就业制度指我国部分普通高等院校每年在招生名额中安排部分面向偏远、艰苦的地区或行业,以及军工、国防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定向就业的制度。定向就业制度有利于提升上述地区、行业的人力资源水平,同时保障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目前,我国定向就业的范围较窄,主要有国防定向就业和普通定向就业。因而出现大学生毕业后集中到城市就业,而忽略了急需大学生到当地就业以改变当地落后条件的偏远、艰苦地区。
三、完善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规制
完善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规制,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执行程序,促使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得到有力保障。我国应制定专门针对反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法律,完善现行反就业歧视单行法律规定,如《就业促进法》《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消除现行法律规定中存在的针对大学生就业存在歧视的规定,从完善立法的层面增强法律法规的公平性,消除就业歧视的根源。如《公务员法》中应做出规定,取消部分公务员职位报考条件中关于年龄、身高等限制。
增强反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法律保障,扩大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诉讼范围,将就业歧视列入诉讼范围,明确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规定就业歧视的相关处罚规定,当事人的救济制度等。如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就业歧视,可依法提讼,以法律规范的方式充分保障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权益。
【参考文献】
[1]李炳安.劳动和社会保障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教育法制办公室.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选编[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3]黄越钦.劳支法新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郑尚元.劳动法学(第二版)[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