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3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春酒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背景阐述
任何新事物的诞生,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如不顾实际的好好利用,会在一定的时期纷扰着某个领域的。如教学中的多媒体,这一技术因能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其正以飞快的速度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甚至有些地区、有些学校、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手段推崇备至,达到了无课不"媒"的地步。实践的过程中,过分"推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网络上"信手拈来"现成课件,不加消化,不切实际的播放,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说句实话,本人也曾经无课不"媒",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生活节奏的骤然加快,使得我平时总是匆匆忙忙备好课,慌慌张张找课件,上课时幻灯片放了一张又一张,学生们很专注地做着摘记,书上摘得满满的,一节课在"声色并茂"的幻灯片播放过程中转眼即逝。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轻轻松松地过去了,可我内心的惶恐之感却日益俱增,因为"信手拈来"的课件会因为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习惯、学生水平等因素不同,让我时不时地出点错误,出错之后那苍白的解释也让我自己心虚。也因此,曾经停用了课件,返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快黑板。可习惯了看课件摘记的学生极力要求我继续用课件,我与他们解释,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与编写、修改,"信手拈来"的课件会误了你们的。可学生说:"没事儿,我们自己会处理的,不怨你。"
直到有一天,我才顿时悔悟,课件的使用已使我的学生"目中无误",还养成了看屏幕做摘记的依赖性,我不能因用"信手拈来"的课件再给教学带来一些其他的不良影响。
2 镜头重现
2011年5月30日,我要上组内公开课,内容是《春酒》,因为网络上关于《春酒》的课件很多,内容也很丰富,我抱着侥幸和自负的心理,到网上下载了几个"精品"课件,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习惯稍作修改,没关注细节就"OK"了。
深入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借此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这是我在教《春酒》一文时的一个教学设想,同时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于是,课堂中的细节欣赏就成了重头戏。
新课的第一个环节是整体感知:
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生齐声答:不是。
师:那还怀念些什么?
生:……
第二个环节是研读赏析:
师:为什么怀念他们?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细节描写来谈谈。
生:……
当欣赏到怀念"我"的活泼可爱、调皮天真的模样时,为了突出细节描写的作用,我特地把"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个细节在课件上显示出来,并且还采用了换字法,把"舔"字换为"吮"、"吃"、"吸"等词,叫学生比较有何异同。同学们津津乐道,各抒己见,风采迥异,学生思维、课堂氛围都异常活跃。等学生热热闹闹地比较完了之后,我还叫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看着屏幕读,个别读了集体读,边读边评价,读了一遍又一遍,同学们读得有声有色。我呢,一直站在讲台桌前享受着这幸福的时刻,非常开心自豪,自以为这个细节描写欣赏得很成功,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
殊不知,我的这堂课就是败在这个细节赏析上。这是一堂公开课,上完课,还有评课活动,在评课中,评课老师说我这堂课上得挺好的,重点能够突出,难点已经攻破,条理清晰,朗读指导到位有效,唯有一个很明显的错误让人遗憾。我这才知道,我犯了一个语文老师不该犯的错误――把"舔"字写成了"添"。更为可悲的是,在这个细节上赏读了那么久,我一直没发现这个幼稚得让人后悔一辈子的错误,也没有一个学生帮我指出这个词错了。如果这不是一堂公开课,我将永远满足于这一误人子弟的自豪感,也无从知道我的学生到底发现了没有,误记了没有。
3 教学反思
反思一:充分重视语文课的学科性质。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文字的能力。语文老师的最基本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使用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与语文素养。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以及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文字的表现力有时是无法用程序化的"多媒体技术"来表现的,过频的使用课件,特别是"信手拈来"的课件,会使得课堂教学手段呈现出单一化,不能动态地表述知识体系,导致课堂程序的模式化,教学内容的简单呆板,板书内容的电子化。况且,在设置好了的课件中,教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技巧,难以做到灵活运用,教师只能把课件播放一番,附加几点解说了事。老师按着鼠标看屏幕解读,学生看着屏幕听老师讲解,屏幕成为教学的主角,这样的教学缺失去了灵动性。随随便便地做了几张一问一答式幻灯片的课件,还会使学生养成了看屏幕做摘记的习惯,也失去了温习字、巩固字、品悟字的大好机会。"信手拈来"的课件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课堂预设过多,从而影响了课堂的生成,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消化,更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就会大打折扣,阻碍了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千万不能被潮流赶着,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不妨套用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原则:"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多'媒体课件'去掉。"
反思二:作为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端正态度。语文老师不要被课件冲昏了头脑,要转化观念,正确认识课件只是我们的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内容,也不是教学对象,是可用或不可用的。没有时间做精品课件,那就不用,别让"信手拈来"的课件成为语文课的败笔。
语文老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要只为了轻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顾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个体差异的人,拿一个课件呈现给每一个学生相同的答案、资料。也不要只为了应付考试,
而不顾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做一个课件一问一答。
一、情境要有明确目的
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 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如“射线和角”教学案例:
1. 情景创设
课一开始,作为准备,教师设计了一个与新课看似无关的问题.
师:有一次,老师在街上走,手机没电了,又有急事,怎么办?
生:向别人借手机.
生:找公用电话.
师:公用的物品还有没有?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讨论解答了问题,为角的公共端点作了很好的铺垫.
2. 积极探索
(1)复习直线和线段的特点. 教师边画直线边在直线上取出两点间:直线有哪些特点?线段有哪些特点?学生在观察中知道直线没有端点,可无限延长,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有两个端点.
(2)认识射线.
师:同学们已经从形状、端点、长度三个方面分别说出线段和直线的特点了. 看,老师在直线的中间,取一端点,然后用白纸盖住端点的一个方向. 如果把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新的线,这条线有什么特点?
根据老师刚才画的过程,让学生猜想、验证,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举生活中可以看到的一些射线的例子,比如汽车的灯光、手电筒和太阳射出来的光线,等等. 为了让学生验证猜想,再进行看书质疑. 学生知道: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师:从一点出发,可以画出几条射线?
老师规定3秒钟时间,让学生画出射线. 2条、3条、10条、15条……整个探索过程全班学生积极参与,生生互动,多向交流,讨论十分融洽热烈,并最终懂得从一个端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3)认识角. 教师给出一个角,让学生说说角的共同点,引出角的概念:以一点为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就叫做角,强调课伊始时的公共端点. 再让学生动手做角,左边同学做大一点的角,右边同学做小一点的角,开始有同学对角的大小产生模糊认识时,教师随即设问:“射线还可以延长吗?为什么?”就这样,学生在探索比较中逐渐抽象概括出本质的内容,得出: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两边所画的长短无关. 然后再进行判断角大小的练习,在练习中给角编号、比较,然后经过比较,角用“∠”既简便又合理.
教学伊始,教师的情境创设有了明确目的,为铺设公共端点,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为教师的手机没电不能打电话而想对策,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 然后通过已学的直线、线段,过渡到射线,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马上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很快掌握了射线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
二、情境要有“数学味”
“数学味”就是不论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都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所学的数学内容展开,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数学化”思考,发展思维,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如“小东的一天”案例:
1. 读古诗说分数(意义性质复习)
小东:哈哈,大家好,我是小东,很高兴认识大家,今天是星期天,妈妈又不在家,我可以玩个痛快啦!(课件配音)
师:小东首先打开他最爱看的一本《趣味数学》,嘿,一道有趣的题跃入他的眼帘:《春》这首诗共30字,其中“春”字出现得特别多. 请问:“春”的字数占全诗的几分之几?春水春满池,春时春草生. 春花绽春蕊,春雨伴春风. 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
师:同学们你知道答案吗?
师板书学生的答案.
师:请大家观察这几个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可先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再说给大家听. (分子、分母不同,分数值相同、分数单位不相同等)
师:能具体说说这几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吗?它们的分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分数单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说这几个分数的大小相等?根据是什么?
师: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但分数单位会变,分母越小,分数单位反而越大. (板书:分数值不变,分数单位变了)
2. 看成语猜分数
师:古诗里竟然也有数学知识,接下来又有什么有趣的题目呢?让我们和小东一起继续分享吧. 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列成语吗?
十拿九稳、百发百中、七上八下、百里挑一、九死一生……
3. 造句比赛
师:看来猜分数难不倒你们,此时电视节目又吸引住了小东,节目里正在举行造句比赛,语文课上的造句,同学们想不想在数学课上露一手呢?(规则:关键词出现后,同学们抢答,集体评判. )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分数”.